经济发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低碳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有哪些特点?请看下文介绍。1彭水县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1)发展低碳经济是彭水结合自身特点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做出的必然选择。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五大功能区战略,将彭水等渝东南六个区县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建成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彭水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2)发展低碳经济是彭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彭水目前的能源消费对外依赖性强,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增大了发展环境容量的压力。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彭水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3)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彭水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健康推进的重要举措。彭水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进行。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将是彭水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高峰期,这段时期也是一个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大规模城镇化历程中,环境资源破坏最大、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为此彭水必须重视规划、顶层设计,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4)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彭水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保障。目前彭水县工业和服务业比例相对较低,未来农业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服务业发展将主要依靠旅游产业。而彭水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更大空间则来自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通过循环清洁、绿色低碳生产来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低碳发展背景下,彭水低碳能源优势和区域矿产优势的有效结合,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2彭水低碳经济发展现状2.1彭水低碳经济发展成绩初步显现(1)彭水县通过环保“五大行动”的实施,开展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渝东南率先启动PM2.5监测,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94.5%。改扩建县城污水管网,增建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乌江、郁江水质均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面规范林政秩序,关闭45家木材加工企业,完成各类营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彭水三次产业比例为18.6:44.2:37.2。举办全国丘陵山区甘薯产业扶贫推进会,成功创建摩围山市级现代农业园。成功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太极集团打造千亿级健康食品产业园;水电发电量突破60亿千瓦时;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完成旅游投资8亿元;建成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发展会展经济,激活城乡消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增长14%。2.2当前彭水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低碳产业及项目支撑,彭水目前尚未形成前后连续延伸的低碳产业体系。作为低碳产业标志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彭水均没有形成规模。二是技术人才匮乏,低碳统计、检测等基础性工作滞后。三是清洁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富集,但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凸出,低碳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彭水县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林木资源。页岩气储量巨大,占重庆市的三分之一,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如果彭水利用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开发富集的矿产资源,在新兴工业方面将大有作为。但目前,彭水整合这些资源向低碳发展的能力相对不足。3彭水县低碳经济发展及试点城市建设对策建议3.1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工业低碳发展(1)以水电建设为主体,大力发展低碳电力。彭水县水力资源藏量1070万千瓦,水电可开发能力230万千瓦,是重庆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县”。乌江彭水电站到2015年总装机量达到175万千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是全县水电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由于彭水的能源结构以水电为主,因此在工业用电方面具有独特的低碳优势,可利用这一优势来应对高耗能的问题。其次,抓住重庆市作为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的机遇,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重庆市作为低碳试点城市的任务之一是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依据。可吸取国外经验,利用智能电网技术获取电力的能源结构数据,制定将电能的能源结构、价格与碳税相联系的制度,能够从规则上确定彭水的能源优势。(2)以页岩气探采为契机,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彭水页岩气已成为重庆重点开发项目,到2020年将累计投资120亿元,实现年产值42亿元。页岩气发电属清洁能源,利用开采输送余量进行发电,碳排放因子小,利于低碳。建设LNG利用装置,生产家用和工业用LNG,除自用外,并进一步发展支撑重庆天然气汽车的车用清洁能源。建设页岩气化工产业园,将化石能源转化为工业原料,进一步降低彭水工业的碳排放。(3)利用矿产资源加工低碳能源产品。彭水初步探明矿产资源23种。其中品位好、储量大,具备工业化开采的有近10种,其中,萤石、镁矿、重晶石储量都居全市首位。因此彭水应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工低碳能源产品,比如:利用硅材料生产太阳能应用器件,利用氟盐生产新能源应用器件。(4)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发展。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项目,规划小型生物质热能电厂、生物质柴油加工生产线、有机肥料厂。积极推进秸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气化,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全面推广农村沼气建设,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坚持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重点,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各个乡镇建立沼气管理服务网点,管理服务网点负责本项目区内沼气池建设的后续服务工作,包括故障的排除、操作规程和技术培训等。3.2以城镇化为契机推动新旧城区低碳发展(1)以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有机结合为原则进行旧城改造。按照“拆危、留白、增绿”的原则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在功能上,要融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观,推广新能源,节能材料的使用。结合彭水土地有限的特点,避免大拆大建,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良主义方法。(2)以低碳生态宜居新城为目标建设靛水新城。要将靛水新城建设成对重庆市城镇化转型发展具有独特示范作用的低碳生态宜居新城。新城规划要在加密路网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城市给排水、通讯电力燃气工程、防洪工程、市政广场及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为打造低碳彭水奠定基础。并在建筑碳减排总量控制、交通、生产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目标。(3)优化城市主要行业规划,健全重点行业管理体系。建筑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建筑规划要贯彻落实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保证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有效执行。同时建立健全公路、水路、城市客运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强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落实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对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本文介绍了关于“低碳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对策研究”的内容。欢迎登陆中达咨询,查询更多相关信息。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什么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初广玲 杜一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什么为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高效能和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生活中就是要节能、

C A、少用冰箱储存食物可以节约电能、减少氟利昂的使用以防止环境污染.B、出门时随手关闭电器电源可以节约电能.C、购物时尽量使用能循环使用的布袋或篮子等能节约能源.D、用节能灯替换家里的白炽灯泡可以节约电能.故选C.

南京印发实施《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现代快报讯(记者 熊平平)据南京市发改委消息,近日,南京已正式印发实施《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下称《计划》),该行动计划立足当前南京全市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明确发展目标并提出重点任务,为全市生物经济发展提供了蓝图。△南京江北新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试验。 资料图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计划》主要目标是,到 2023 年,生物经济成为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规模达到 4000 亿元,重点打造 " 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生物制造应用平台、生物农业转化基地 " 四大功能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经济先锋城市。生物经济是 21 世纪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之后的第四次经济浪潮。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生物经济正成为未来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风口。加快培育发展生物经济,既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变革趋势、实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重要抓手。《计划》重点任务是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升级迭代、公共平台提档、创新企业培育、关键技术攻关等工程,打造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国家级平台,深化院所合作,发挥本市高校作用。《计划》对企业培育方面提出了三大计划:龙头企业 " 雄鹰计划 "——到 2023 年,南京百亿级规模生物经济龙头企业达到 10 家;高成长性企业 " 瞪羚计划 "——到 2023 年,全市生物经济领域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超过 1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 雏凤计划 "——到 2023 年,在本市孵化毕业的生物领域企业超过 1000 家。据悉,在生物经济领域,南京集聚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企业、项目,拥有生物经济发展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据南京市发改委数据显示,近五年,南京市生物产业规上企业保持 25% 以上的年均发展增速。目前南京生物经济领域集聚规上企业 750 多家,从业人员超过 5 万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2 家。南京有 9 所本科院校设有生物经济相关专业或研究院,拥有 14 个国家级生物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还组建了 31 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了药物筛选、动物实验、药效药理、制剂工艺、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共性制造等诸多领域。

铁力镇的经济发展

经过50余年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撤县建市后10余年的努力拼搏,铁力经济形成了特色种养、木材加工、矿产开发、北药开发和旅游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种养业以绿色水稻、大豆及黄牛、奶牛、鹿、大鹅、生猪为主。绿色水稻、速冻玉米、林蛙、林灌鸡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铁力四宝。铁力市农发牧业集团已成为集养 殖、改良、繁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龙头企业。依托木材,以刨花板、细木工板、胶合板、实木家具、地板块及小木制品为主导产品的木材精深加工业构成了铁力区域的支柱产业。境内4大森工企业(朗乡局、桃山局、铁力局、双丰局)在改革大潮中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实施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多业并举、兴企富民的方针,使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铁力区域内有朗乡林业局刨花板厂;有享誉国内外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好评的桃山林业局生产的桃山牌地板块;有铁力局兴达木制品有限公司;有远销欧、 美的双丰林业局中美合资斯温格家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双丰牌家具。双丰木材市场久负盛名 ,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木材生产、加工集散地。矿产开发已具雏形。新建的大安河金矿已成为铁力市的支柱企业。北药开发初具规模,已形成桃山参药集团 、铁力红叶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铁力光明制药有限公司、铁力阿胶厂等一批支柱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已开发出具有铁力特色的森林观光 、森林度假 、漂流、狩猎、滑雪、历史遗址等旅游项目。适应旅游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得到了配套完善和发展。境内有80年代开发建设的桃山天然狩猎场和桃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久负盛名的桃山原始林、桃山古洞、狩猎场、滑雪场;有风景如画的铁力日月峡森林公园和正在开发建设中的鸟语林。区域内已形成了铁力、桃山、朗乡3条旅游热线。九五期间共接待美国、日本、新加坡、法国、加拿大、 英国、韩国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多万人次。近年来,铁力市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开拓前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市属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重点巩固和扩大了绿色水稻、绿色大豆、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猪、肉牛等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地方工商企业活力增强,矿产勘探、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了供热公司、火柴厂、制米厂、桃山参药集团、农村电网改造等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日益壮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市战略得到深入实施 ,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到36%。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广播电视工作取得新成果,实现了同伊春市和省传输光缆网的对接,完成了联网建设工程,提高了电视信号传输水平。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环境综合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同时,铁力市将被省和国家确定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试点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质量档次,先后建设和改造一批街道及广场、绿地,实现了市区两街一路非机动车道白色化、人行 道彩色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目前,已阔步迈入21世纪的铁力又喜逢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时机:境内森工企业通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正伴随着天保工程实施,迈出危困的谷底,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也开始释放潜在的能量;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活跃时期正在到来; 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绿色产业将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北药开发势不可档;旅游业发展态势明显;木材精深加工、畜牧养殖、矿产资源开 发等潜力巨大,前景可观;城市功能的完善,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为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这一切使铁力人民对未来充 满了希望。铁力市政府与区域内各大森工企业、农垦企业在新世纪开元之际已经形成共识:联起手来,加快推进区 域经济发展。树立大铁力、大联合、大发展的观念。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多家参与,百姓受益。落实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适应新体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分工格局。此外,铁力市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以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业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受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不少文化企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凸显出来。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在于改革。《决定》指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干部、管领导班子建设、管重大事项决定。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组织。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加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经济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要大力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第三,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要对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第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进一步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第五,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步骤、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建立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抵制腐朽文化,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事业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份额,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怎么样理解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快体制创新,以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推进和保障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必须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掌握核心技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在绝大多数重要领域还是依靠购买国外技术使用权,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外国企业没那么傻),所以技术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瓶颈,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浅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浅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作为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而兴起的产物,其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应当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商管理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其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工商管理的重要性为出发点,进一步从市场准入机制、监管力度、经济体制以及制度保障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供商榷。    关键词: 工商管理;经济发展;重要性;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BusinessAdministration)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管理专业之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近年来随着全体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既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除了要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外,工商管理的介入也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工商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理论支持。   一、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一)工商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保障   与常规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同,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很强的关联性,它能够对不同市场经济主体的稳定性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真正付诸于实践,被各市场经济主体贯彻执行。一旦工商管理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或没有承担其应负的职责,那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难免会变成一纸空文,从而不能发挥其对经济应有的调控只能,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工商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保障,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被进一步地推进实施。   (二)工商管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   在市场中,工商管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务院将其定义为市场的“主管”,可见其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一般而言,不论是中央工商管理部门还是各级地方中央工商管理部门均承担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相关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仅应当确保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序性,而且要保证其公平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生波动的情形下,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市场经济达到新的平衡。   (三)工商管理对培养市场主体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市场主体作为完善市场体系、加强企业间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市场主体将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市场主体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管理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市场主体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使各市场主体在公正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规范经营行为,从而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直接对我国市场经济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只有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积极培养良好的市场主体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经济主体   随着我国工商管理准入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经营前需要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申请、注册,并通过依法审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经营资格。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相关工作者在审批时,应当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审批,从而把好关,提高市场经济主体的整体质量。此外,对于已经准入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当给予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规范参与市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最终为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强化行政部门职责   工商管理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强化行政部门职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不同的市场主体营造健康、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能够有效监督不正当竞争行为。虽然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已得到了确立,但在部分领域部分行业仍存在垄断性或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就大大地削弱了相关经济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管理能够对垄断性或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使他们能够以高涨的激情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投资建设,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其次,工商管理能够保护经济主体的商标权。商标作为企业以及商品的标志,具有典型的象征性意义,严厉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及商标权的行为,能够对商标拥有企业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进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最后,工商管理能够治理虚假宣传。现如今随着广告的日益普及,难免会有一些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而工商管理能够有效的过滤这些虚假信息,净化市场环境,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建立健全经济体制,控制经济发展风险   市场竞争作为一把双刃剑,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当的竞争则会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阻碍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所具有的行政管理职能,能够促使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风险,从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而言,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工商管理能够对市场中的经济资源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调控,使各项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并促使市场经济各主体进行良性竞争,实现市场经济各主体的协同发展;其次,工商管理能够引导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为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将经济发展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四)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国家相关法律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赋予了工商管理部门相应的职权,因此在对市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对自身所拥有的职权进行合理的使用,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监督力度,从而使国家的政策法规能够得以贯彻落实,这样不仅能够使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此外,工商管理部门除去依法加大监督力度外,还应当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行政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合规经营,使工商管理过程更具透明性和合理性,从而为消费者进行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有效的途径,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最终使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作为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而新兴的学科,不仅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市场主体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充分认识并把握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进而使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褚麟虓.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221-222.   [2]王凤娟.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J].经贸实践,2016,04:129.   [3]陶连辉,苗博凯.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132-133.   [4]柳彦卿.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99. ;

急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建设调研组一、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2000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生态保护成果显著。大力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2002年以来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4.7065.36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0.4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造)林面积5.5715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林间空地造林面积1.46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疏林补植面积0.9万亩。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2002年以来实际完成退耕还草1900亩、草原治理900亩。加强草原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毁草开荒案件,累计查处毁草开荒案件120余起,解决草原纠纷36起,累计种植牧草780亩,青贮玉米1000亩。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治理,2008年8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团结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37%。完成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8万公顷,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4.39%。2006年完成团结矿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顷,讷谟尔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585.77公顷,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4.6%。2002年10月辟建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总面积为994.899平方公里。积极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围绕建设“矿泉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005年至2008年四年累计投资3897.98万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项。其中硬化道路15条,总面积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325株,绿化防护林5200余株;改造自来水干线4条2210米,排水管线12条8058延长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积84194平方米,沥青罩面道路5条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灯394杆;翻新公厕32座,新建水冲式公厕2座,维修公厕44座;新建3处休闲健身广场,总面积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项目。2005-2008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5项,40.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万平方米,占整个建设面积的60.27%。自2005年开始实施集中供热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了5台20吨锅炉的热源厂、5万延长米的供热管网和9个换热站的建设。截止目前,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楼房供热普及率97%。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建设部以环发{2006}149号列为国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至2007年完成了可研、初设、环评、一期等相关批复手续。2008年全面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厂工作,厂区占地19500平方米,工艺采用德国cwsbr先进工艺,出水将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a标准,日处理能力1万吨。目前规划、用地、征地补偿、建设项目主体确立等相关手续齐备,进厂道路、输电线路已经完成施工,施工图纸委托省规划设计院设计,设计已基本完成,工程已于今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二是围绕以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29.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729.05万元。先后建成灌涝区配套建筑物50座,维修渠首拦河坝1座,维修病险水库5座,改扩建塘坝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购喷灌设备12套,完成渠道防渗500m,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维修各级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379亩,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挖排水干、支、斗沟37条、截流沟1条共计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涝区治理面积8790亩,改善农田排涝面积6000亩,新建护岸工程3处。认真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完成了龙镇发展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和双泉乡龙丰村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的使用。现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国债农村沼气项目515户,重点建设范围涉及到全市6个乡6个村,实现了集养殖业、特、绿色农业,农户照明、取暖、做饭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二)生态经济不断发展。以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特色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7处、15万亩,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双高”大豆、优质麦、矿泉稻、杂豆、柞蚕、矿泉鱼等优势作物,建立“双高”大豆、优质专用小麦、马铃薯、矿泉稻四大粮食生产基地。“双高”大豆发展到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13万亩,矿泉稻达到6万亩,水稻大棚达到11个,杂豆10万亩、柞蚕600把、矿泉鱼2500亩,绿特色食品种植面积85万亩,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到95%。同时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矿泉稻获得绿色标志,山口湖渔通过了省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中国有机食品。以培育优良、优质畜禽养殖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向畜牧业生产“半壁江山”的转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坚持以“两牛一羊”和特种养殖为重点,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壮大龙头企业和基地饲养规模。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栏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分别为7238头、35225头、151940只、34544头、60.11万只,同比增长25.8%、33.9%、9.2%、17%、60.4%。打造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已建立朝阳蒙阳冷冻厂、龙镇旺仔冷冻厂等6个肉羊屠宰厂,8个榨乳站点,和平镇大鹅屠宰厂1个。初步形成了5个养殖基地,建成了4个奶牛养殖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截至今年6月份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229个,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雏形显现,逐步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发展模式转变。以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和突出的人文社会环境为重点,实现生态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围绕“矿泉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依托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境内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外,山口湖风景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神州第一漂”闻名遐迩,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项目。旅游配套产业长足发展,现有三星级饭店1个,二星级饭店2个,总投资达6亿元的五大连池宏福温都水乡国际旅游中心正在建设,届时将使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实现旅游业收入10562万元,占gdp比重的3.9%。(三)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议5次,市长办公会议11次,认真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先后三次调整了我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编委批准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并由专人负责。建立了联络员队伍,健全了28个部门46个联络员个人档案。科学合理规划。2003年参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五大连池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草案)》,同年10月该规划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实施,2004年对该规划进行了二次修编,同年4月份修编后的《规划》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使我市的生态市建设规划日趋完善、更加科学缜密。成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年度重点工作有效推进。2006、2007两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圆满完成“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一、二届的我市参展任务,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参展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宣传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城市风貌。深入开展生态示范试点创建活动,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逐渐消除。2005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10月双泉乡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龙镇、龙镇发展村、双泉乡龙丰村三个试点已完成申报工作,年底有望获得省环保厅的验收与命名。二、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生态对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一部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违法破坏生态植被开荒、兴建鱼池等现象仍然存在。化肥过度使用,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造成土壤养分单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受限。农药残留危害,致使土壤药害严重。(二)生态治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国家的地方生态建设与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态示范试点地区,多数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资金补助,其他地区享受资金支持补助甚少。由于受资金困扰,一些大型农业水利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产品生产开发进展比较缓慢,有的不能开展。(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个别部门行政许可把关不严,不遵守环保前置审批条件,擅自对资源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审批,同时又没有履行对其他部门的通告义务,一旦发生环境权益纠纷,相互推诿,刻意减轻承担的责任,社会影响与群众反映强烈。部门间联合执法相互配合不到位,执法不严、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下步工作思路与措施的建议总体思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七届四次人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青山绿水就是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全市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积极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一)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实现生态市建设有效推进。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使我市农村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抓住国家着力建设大小兴安岭功能区有利契机,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保持草原现有水平,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灌溉草场,恢复草原生态植被,逐步解决草原畜禽超载放牧的问题。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推进山口电厂开闸放流,实现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和农业灌溉用水永续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围绕矿泉水、苏打水项目系列合理开发利用,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进一步强化对双泉水源地和农村水源地的监督管理。推进讷谟尔河流域团结、建设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建进程,积极开展讷谟尔河流域省级自然保护区辟建工作,打造讷谟尔河流域生态长廊。加大山口库区湿地及其动植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保护珍稀物种和物种资源,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的晋级工作,积极谋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依托比较优势资源,开创我市特色生态矿泉旅游经济之路。重点发展高层建筑,节约城市用地,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园林式公园、沿街花草植被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建设讷谟尔河桥北生态休闲城,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我市,促进消费增长,努力创建“生态、休闲、养生、宜居” 的绿色之都、魅力之城。(二)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热力公司要新上先进脱硫设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实现总量削减。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城市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实现并入城区集中供热管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大生态农业,特别是矿泉系列农作物的开发,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认证管理工作,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开发认证绿色食品,不断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工业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管理。加大生态旅游产业景区、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以“太平——和平——建设”、“新发——双泉——龙镇”两条主线,辟建生态农业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绿色走廊,吸引观光游客到我市休闲旅游,提高对外知名度。加快林业特产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提高山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实现农民“环境权益、经济增长”双赢。(三)畅通资金投入渠道,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扶持,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对生态治理专项补助资金投入的契机,做好上下对接,加强生态和环保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立项工作,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农村能源建设上,要注重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生态模式;积极推广秸秆气化、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切实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步伐,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五)切实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考核目标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进。加强重点工程监管,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项目坚决不批。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包乡(镇)、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继续坚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目标和生态目标量化考核机制。

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五、加强组织保障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在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更重要,还是技术创新更重要?

我网上找的,本人认为是结合起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依赖制度创新,技术上不去,经济发展还是会停滞不前的,而有先进的技术,没有有序的制度领导,它就发挥不到最大的作用。目前中国三个活力主角分布大经济环境:按照产业分布群和分布区域来看1 广州、深圳、和佛山东莞为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2 浙江、江苏配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3 北京坐镇,天津、河北唐山等京津唐地区。广州等珠江模式目前的企业:大部分依靠三来一补贸易发展起来的外资配套工业企业和小型民营的配件加工企业。被人们称做诸侯经济模式。各个城市各自争取多量的外资投资,而逐步全面发展,一个城市具备多种产业,整体发展,而城市间配合不足。各自为战,甚至相互间为争取投资而重复投资建设。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目前企业:大部分家族通过自力更生 草创起来的民营工商业。其中有温州模式:仿制——投资和苏南模式。有活力的乡镇经济和强县实体,点状分布的城市:义乌、萧山等政治上的二级城县构成经济产业带的工业带。宁波、上海等构成经济产业带的对外输出输入的平台。而中心地级城市杭州、苏州、南京、南通常州等构成了产业带的资源整合带和核心消费带。北京为核心的模式下,利用政府强势主导。提供的政治文化优势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商务部和公关部门。中关村的IT产业发展尤劲。而传统工业的良好基础可以整合重型工业。企业分析:在三种环境下面。存在N种企业:1 大量依靠出口订单贸易为主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主体特征就是争取大量出口贸易订单,依靠机械加工、压低人工从而实现成本优势,获得产量后逐步购置机器,添加流水线从而实现规模化,这类企业在草创阶段往往是老板带头,企业核心文化是铁人文化。依靠老板这个铁人的人际关系和铁腕手段,以及经商头脑。因此这样的企业开始的时候肯定更重视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替代。因为小的技术创新都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他们重视技术创新,但大部分时候他们只嫁接技术。没有很大力量和心思投入大规模的技术研发。而且加工配件是贴牌,缺少品牌意识享受不到品牌利益的他们是太大动力去提升自己技术的。2 发展到规模状态的大型民企。往往争取在本行业获得贸易量的第一地位。逐步建立品牌,这个时候,有眼光的家族企业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和科教组织比如高校等合作,取得技术创新。而制度建设往往因为家族本身的利益纽带和老板的年龄正值壮年后继人年幼等尚未纳入考虑3 当前情况下,浙江的很多企业有部分开始采用经理人制度,逐步规范企业。但成效尚未显著,大多数家族企业以全心培养自己家族内一两个优秀精英的方式来取得企业的延续,因此制度创新虽然被很多企业考虑,但除了嫁接一些工业管理方法。本质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部培训和员工激励等尚且是初步阶段。我有同学专门在研究这一课题:家族企业的变革发展问题综上:企业等发展,从理论上说: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相当重要。技术关乎成本、未来利润,同时,新的技术有可能带来一个企业成为一个新领域的领跑者,但目前大部分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创新对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还相当距离。就制度创新而言。企业本身就有一种制度,不在于制度是否创新,而在于制度是否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否该企业存续带来良性的循环。因此楼上的ajie9204说的也很对:套用一句话“具体企业,具体分析”。总的说商业思维是综合思维:并不是什么最好就造什么。什么最好就采用什么。而是在考虑和权衡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情况、过去的经验后。判断在恰当的条件下:比如资金流充足、规模扩张、政策支持、旧的管理层变动恰当的时间段:例如上市前、新的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之后利用恰当的手段:管理层和平演进、强力竞合、自上而下或者部分部分的改变推行恰当的策略:市场策略、财务策略、内部的人事变动、高层的股权变动等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讲,回答你的问题应该是:技术创新重要还是制度创新重要?都是很重要,但目前的重点是如何保证利润和市场,如何获得未来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站在这个高度上来看,才决定到底选取技术创新突破还是制度创新脱胎换骨或者继续原有模式。

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应答时间:2021-01-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国家体育赛事对经济发展有哪七个方面的好处?

1. 提升体育意识和参与度:国家级赛事的举办将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激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这可能导致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2. 培养人才和培训机会:国家级赛事的举办将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促进当地和各省的体育人才的培养。这可能包括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3.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承办国家级赛事,各省可能需要升级和改善相关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这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地的质量和可用性。4. 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级赛事的举办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媒体关注,带来经济效益。这可能包括旅游业的发展、酒店业的增长、商业赞助和广告等方面,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5. 提升地方体育品牌形象:国家级赛事的举办将提升当地和各省的体育品牌形象。这可能增加对该地区体育资源和优势的认知,吸引更多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在该地区举办。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能够真正带动各省的体育发展,取决于各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策略和支持力度。举办国家级赛事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而持续的努力,才能实现体育发展的全面提升。6. 增加体育资源投入:国家级赛事的升级将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例如资金、设备、人力等。这可能促使各省政府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资,提升体育设施和资源的质量和数量。7. 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国家级赛事的规模扩大可能带动相关的体育产业发展,包括体育用品制造、赛事策划、媒体报道等。这将刺激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怎么调整、产业怎么升级?

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对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发挥干预作用。而通过对美、日、德三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政府应均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都以不破坏市场调节为前,其干预的范围也多是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做出必要决策”。其次,三国政府都十分注重对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资和建设,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第三,日、美两国政府在产业政策决策时注意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包括私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其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符合社会各集团的利益,在实践中便于贯彻和执行。 目前我国各产业之间机构不协调,第一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第二产业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加工业能力过剩;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组织结构水平低。针对现存产业机构失衡问题,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有: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政府的调控行为必须依法在范围、力度和方式上作双向的调整,在某些方而强化政府调控以纠正调控不足,在另一些方而弱化政府的调控,以纠正调控的过度。例如,为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质量规制和打击假冒伪劣而进行的政府行为必须强化。加大力度改革不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真正实行“非禁即入”市场准入制度,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二)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 “十五”期间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政策,应当有较大的转变和相应的改革,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要有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加以配合,而要重视加强和完善市场调节功能,使结构调整的政策手段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三)为了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加快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全国城乡人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加快优胜劣汰的进程;继续消除地区之间的割据状态,促进资源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企业破产和职工再就业的系统工程。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2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政策扶植的重点。当然,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才能扩大和深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 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方面重视市场力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十分必要。高科技领域如国防、航空航天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且收益回报期长等特点,这就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4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一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外围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六大报告提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说,这几项任务抓住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的重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还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事关能否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今后2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又处在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解决就业等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都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的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我们完全有条件实现较快增长。尽管由于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大了,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了,但只要我们在结构调整上确实取得成效,在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继续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必须是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二)大力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要高,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我国以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扩张解决短缺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例如,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过剩现象,这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反映;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低,直接与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就业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总之,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走出一条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的路子。一要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二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对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都有重大作用。四要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化地区经济结构。还要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我们已经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按照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的水平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城镇化水平看,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今后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是可以达到的。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到2020年这个比重可以从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也付出了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遭到大规模破坏的代价。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虽然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限制,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工业化的内涵,而且为我们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推进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一大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兴起,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将显著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快社会全面进步的步伐。我们要深刻认识、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围绕结构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和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建成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和利用先进技术,形成新一代高速传输网,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三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四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是同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直接联系的任务。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从当代发达国家的一般情况看,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和科技教育水平等都相当高。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包括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物质文明建设来讲,主要指经济的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奋斗几十年,分阶段逐步进行。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以,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当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六)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过去20年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必须看到,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仍然繁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作艰苦努力。第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任务尚未完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第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分割现象仍相当严重,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第三,收入分配关系仍未理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第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公共管理职能比较薄弱。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不断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 (七)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包括要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而且包括要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的基础上,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安居乐业;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民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些既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也再次表明,无论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还是全面推进改革,无论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最终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完成得如何,最终也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把经济建设和改革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特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一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理念,深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 报告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例如,没有信息化的推进,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就不可能在20年内完成;工业化任务完不成,城乡二元结构就不可能打破,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的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全面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条件,任何时侯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护农民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建设既要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提高技术起点,注意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根据需求,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 第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有重大意义,应当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使之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结构。 第五,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素质。要通过市场,形成和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时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改组,同时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在使东部地区继续利用有利条件,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从多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把握好政策和工作的“度”,使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达到最有利于全局、从而也是最有利于各地自身的配合。各地要扬长避短,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切实解决“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问题。要按照经济内在联系,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 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主要措施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积极而有序地进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祝顺!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的发展及趋势?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将是社会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向的。这种方向应该是潜力是非常大。

通过哪些方式可以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国家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大力推进?笔者从亲身基层环保工作中作过初步调研,总结如下,仅供参考,望能给社会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什么是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综合专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常话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例如:震惊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墨西哥湾井喷事件、库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据有关数据显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开闸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扩散到长90公里、16公里的范围,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拦,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这次海湾战争酿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就使数万只海鸟丧命,并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 “泄漏事故”,导致22人遭核辐射,21万人紧急疏散,经济损失非常惨重。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导致许许多多正常人及动物非正常死亡,残废,或患病,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人类从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自我反思,于是生态文明观念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虽然堪称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中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人均拥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在逐步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中国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下列措施不符合这一经济发展目标的是(  )

A.研究新技术,开发和利用好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故A不选;B.加大CO 2 的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故B不选;C.研究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开发洁净煤新技术,充分利用好可再生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小温室效应的危害,符合“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故C不选;D.废弃塑料、橡胶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实行燃烧处理,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产生污染性气体,不符合“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故D选.故选D.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

1.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和破坏2.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表现为:(1)人口过量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人口增长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尖锐化,人口增长使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的缺乏日趋严重。(2)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3)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认识或技术上的不足,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不可再生资源(矿产)的不合理开采,以及对可在生资源的滥用造成自然资源不可逆转的退化,表现在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利用方面。由于人类的无知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而比无知更危及环境的是由于追求经济上的增长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向环境中肆意的排放废弃物。3.对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解决对策(1)开源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③废水处理再利用④海水淡化⑤人工降雨等海水淡化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⑵节流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2.具体措施: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⑵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对非可生资源: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如何统一?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ue004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ue004且短期内不易解决ue004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ue004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ue004且短期内不易解决ue004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哪些?

产品经济模式,是以产品本身为主要市场要素的经济模式,它强调产品本身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响;环境经济模式,它有意弱化产品本身在经济行为中的分量,更强调市场经济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最近几年,市场热谈“体验营销”等,所谓体验经济就是环境经济模式的市场具体化中的一种。其实不难发现,大早几年,人们对消费环境关心程度远没有现在这样的高。以前的“商店”犹如一个堆满杂七杂八的货物的“仓库”一样,因为店主似乎觉得,人们来此就是买东西的,买完就走,只要我的货全,我的货好,就没有问题。至于我的商店“环境”怎么样,谁会在意呢?饭馆也多如此。大家来是来吃饭的,只要我这有顾客想吃的东西,只要我做的还好,那么他们就会来,他们吃完就走,“环境”?谁会在意呢?这也不是他们自己的家。但一些敏锐的饭馆老板慢慢感到,顾客似乎变的越来越挑剔了。以前就是在饭里发现一根头发,他们一般也不会找我的茬儿。可现在他们居然开始抱怨我这苍蝇太多,抱怨服务员态度不好,如果被他们发现饭里有根头发,那一定要我们换,甚至是直接走人,“跟我要钱?我还怕吃出病来呢!你负责吗?!”聪明的老板此时一定会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问题,店面的环境也马虎不得,甚至花大价钱将店面好好装饰一番。一定要装饰的漂漂亮亮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也规范了。这让顾客吃着不但最里感觉味美,心理也舒服啊!而且他们发现,自从他们开始注意卫生问题,自从他们把自己的饭馆装饰漂亮了以后,来的客人越来越多了,还稳定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他们还经常介绍朋友来光顾店面。想想为卫生和环境所花的钱真是值!简直太值了!!!因此,如果说产品经济模式主要以产品打动消费者,以优质的产品取胜。那么在今天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不但要有好的产品,你还要为消费者提供好的消费环境。这样消费者才会光顾你的店面,才会买你的产品。如果你的店面环境一塌糊涂,那消费者恐怕连门都不会进去了。这时,你看对门人家的店面门庭若市,你这儿却冷冷清清的,心里一定不是滋味儿吧!怎么样?——改!怎么改?你对门不是有现代的装饰吗?那我就装个古典美风格的;你那的服务态度好,那我也给我的员工进行专门的礼仪培训,他们配统一的服装;你保修一年,我就让顾客免费用机一周,满意了再付款!……以上店主所有这些“改革措施”所表现出的就是环境营销的意识,是环境经济模式的市场具体化。现在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往往是你有的产品我也有,而且在品质上绝不比你的差,但大家就是认可我的产品,光顾我的店面买我的产品,就是不买你的帐!你有什么招儿?——就是因为我的服务好,就是因为我为顾客提供了舒适的消费环境。你要知道,顾客不是单纯来买东西的,他们还要一种体验,他们要消费的舒适,消费的高兴,消费的满意,他们要享受消费的过程!

经济发展快有什么好处?

这么说吧,假如我想买一斤苹果,为什么要花钱购买,是因为我没有,此时通过货币实现了交换,正是因为有了交换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挣钱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通过提高自己的水平(个人能力,业务水平)来在众多人群或者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较高的酬劳。经济发展(交换的更加频繁)意味着在各行各业的整体水平都在提升,直观感觉就是生活水平、科学人文医疗等的提升。

如何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相互统一。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生态文明发生冲突,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对立,但实质上二者是相统一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ue004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ue004且短期内不易解决ue004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方法如下: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

高油价时代,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了我们有效缓解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该怎么走?目前还面临哪些困难?就此类问题记者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志进行了对话。  记者: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杨志: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资源利用效率极为低下。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都很大。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单位产值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倍至10倍。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0%左右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能源。  记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  杨志:我国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促进节能减排。“节能”主要是通过政府对能源价格的管制政策以调整企业对各种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资源的成本。“减排”主要是通过政府对企业征收排污费或关停污染企业来实现。但是现有的具体政策却没有真正的起到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  记者:在探索中国模式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时,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政策?  杨志:我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方针,在走中国模式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时,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由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共同决定的。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其技术基础的进步与经济活动的发展,而技术的进步是需要科学的指导,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观层次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科学上的发展观,因此可以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记者: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我国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杨志:要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就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情况,寻找出一种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续的传统的发展方式的新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动力机制、指导方针、政策体系等一系列在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仍未阐明。探索出一条中国模式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必须阐明这些问题。  记者: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2007年9月提出的环境经济政策架构和路线图——在4年内构建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信贷、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等7项环境经济政策。这些措施能否顺利实施?  杨志:从已经推出的政策的执行结果看,困难不少,这是由于,第一,这些政策都比较分散、缺乏协调运作思路,没有形成合理、全面系统的政策体系,它们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综合性政策的效果;第二,缺乏中央政府各部门的通力支持及地方政府的合作的良好的制度保障;第三,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支持与国际协调。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要结合好长短期利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并能为企业所适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循环经济的具体内涵、借鉴国外的政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在政策的问题,制定出一套中国模式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要有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并与国际协调。  记者: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如何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技术投资?  杨志:我国目前的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实行强制手段关停污染企业。但这一政策积极作用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关停标准,只是舆论压力大时突击性关停;另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协调,地方政府或是“一刀切”,或是为地方利益,使污染企业“死灰复燃”。  因此我国直接管制时,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从具体的技术层面着手设立一个合理的技术最低标准并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目的性,还要通过政府部门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协同以推行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规章制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或发放环境补贴,限制企业的消极环境行为。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征收税率和税种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目前,我国缺乏系统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税种,有关生态环境税收的规定不完善。现有的资源税征收范围小,只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7个税目,而且按开采产量征税,造成了资源回采率低下的弊端,无法对循环经济技术的推行起到支持作用。因此政府应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税收政策,将目前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进行整合,开征环境税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有哪些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包括:精细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无害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环境检测技术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扩展资料:物质资源在其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即在资源开发阶段考虑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多级重复利用;在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阶段考虑面向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设计思想。在生产工艺体系设计中考虑资源的多级利用、生产工艺的集成化标准化设计思想;生产过程、产品运输及销售阶段考虑过程集成化和废物的再利用;在流通和消费阶段考虑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在生命周期末端阶段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废物的再回收、再循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什么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循环经济意义: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4、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的特征: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扩展资料循环经济的建立方法:1、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做好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有形成第二代开发园区的趋势。2、加快立法。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考虑修改现行环保法律,增加固体废物责任延伸制度和排污交易制度。3、综合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有长远规划,这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循环经济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怎样才能管理好水环境污染?

水污染综合防治是指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对水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实施水污染综合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并且表现为两种:其一是资源型缺水,其二是水质型缺水。长期以来以点源治理为基础的排污口净化处理,不能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从区域和水系的整体出发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污染,解决水质型缺水的问题。(1)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水污染治理相结合从“人类枣环境”系统的关系和“经济枣环境”系统的关系来看,人类的发展活动、特别是经济再生产过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生态系统中水循环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水循环,另外一个是社会用水循环(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在水循环过程中要保证安全用水界限,并尽可能不降低水的质量,就只有对经济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等。当前调控手段和方法还很难做到完全不产生污染、不排放污染物,所以还需要有污染治理措施,两者相结合。2) 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排海工程、排江工程、优化排污口的分布都是合理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的措施。但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土地处理系统、排江、排海工程、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氧化塘等各种措施要优化组合。3) 污染源分散治理与区域污染集中控制相结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必须由污染源分散治理达标排放,对于小型工业企业可以采取污染治理社会化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其他的污染物应当以集中控制为主,提高污染治理效益,将两者结合起来。4)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利用生物治理技术,设计合理的工业链和合理的工业用水循环等都是有效的生态工程。但要与环境工程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5) 技术措施要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在规划、评价的基础上选定技术方案可以避免盲目性;技术方案实施后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使技术措施正常运行,获得良好的效益。(2)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我国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如下:1) 对水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水环境功能分区是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依据。根据水环境的现行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的依据。例如,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域按功能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是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以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以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按功能区控制污染,保护水资源。首先,按照水域功能划定保护级别,提出控制水污染的要求。例如:对特别保护水域,是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Ⅰ、Ⅱ类水域,不得新建排污口,现有的排污单位由地方环境部门从严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其次,按照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所谓总量控制是指为了保持某环境功能区的环境目标值,所能容许的某种污染最大排放量。所以,水环境功能区划是实施水污染总量控制的依据。2) 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和制定工作步骤如下:在水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确定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划分谁污染控制单元。根据水环境问题分析结论,考虑行政区划、水域特征、污染源分布特点,将污染源所在区域与受纳水域划分为一个水污染控制单元。提出环境目标,进行可达行论证。环境目标要由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各分项具体目标。确定取样污染物消减量,以及消减比例分配方案。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实施规划的支持和保证。包括:资金来源分析、年度计划的制定、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建议方案,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等。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必须坚持下列的几项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核心,着力于全过程控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消除在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对规划方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达到整体优化。3)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对主要污染源逐步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在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与管理体制,遵循下列5点要求:从实际出发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当排放污染物的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难以确定时,可以根据国家环保局1995年12月提出的总量控制方案所确定的原则,以1995年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一个目标总量,按所在地区的实际技术经济水平,确定消减比例,分配到主要污染源。选好发证对象。发放许可证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污染大户,一个城市抓十几户或者几十户即可。要经过污染源调查评价,选好控制重点。控制污水总量,因地制宜进行计量。强化发证后的环境监督管理。重视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水平。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要先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但也应当注意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排污指标有偿转让、排污权交易等。4) 加强乡镇企业的水污染综合防治我国乡镇企业分布广、与农业生态系统交错在一起,对耕地和河流的支流(或者河网)已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尽快进行综合治理。其防治对策如下:首先,按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污染型企业所占比例下降到15%以下,取缔“十五小”企业。其次,乡镇企业要合理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组合成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三,对现有乡镇企业污染源要严加控制。

我们现在进入到了经济发展史上所谓的城镇化加速期也就是()这个区间是城镇化?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城镇化加速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还在持续进行。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各种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从早期的市镇型城市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大都市型城市,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从单纯的城市建设转向了城市发展和管理等多个方面。总之,这个期间可以称之为城镇化加速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怎样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基层国土所如何集约节约用地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措施

国土资源部  文 件  农 业 部 国土资发[2007] 220号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 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养殖用地(一) 县级畜牧主管部门要依据上级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本地畜牧业生产基础、农业资源条件等,编制好县级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及其用地的数量、布局和规模要求。(二) 在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修编的情况下,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实行一事一议,依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做好用地论证等工作,提供用地保障。下一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统筹安排,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落实养殖用地,满足用地需求。(三) 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或限制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合理确定用地标准,节约集约用地。(四) 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防止借规模化养殖之机圈占土地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二、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一) 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二) 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三) 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所需的用地计划指标,今年要从已下达的计划指标中调剂解决,以后要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占用耕地的,原则上由养殖企业或个人负责补充,有条件的,也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实施的投资项目予以扶持。三、简化程序,及时提供用地(一) 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企业或个人,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其他企业或个人,需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向县级畜牧主管部门提出规模化养殖项目申请,进行审核备案。(二) 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经县级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乡(镇)国土所要积极帮助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用地备案手续。涉及占用耕地的,要签订复耕保证书,原则上不收取保证金或押金;原址不能复耕的,要依法另行补充耕地。(三) 其他企业或个人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经县级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县(市)、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帮助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用地备案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占用耕地的,应签订复耕保证书,原址不能复耕的,要依法另行补充耕地;附属设施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和要求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四) 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要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出租、转包等合法方式取得,切实维护好土地所有权人和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有关手续完备后,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因建设确需占用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应根据规划布局和养殖企业或个人要求,重新相应落实新的养殖用地,依法保护养殖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推进城市化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化即为城镇化。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生相成,互相促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首先,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发展。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第一,随着经济增长,需求产生了变化,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上升,农业比重不断下降,而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聚集,因此,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第二,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和其他投入从乡村转向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影响因素分析,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产业结构变动还引起就业结构转换,农业劳动者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基础设施与技术进步。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科技创新投入都会影响城镇化进程。如信息网络的架构、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小汽车的普及、公共交通的延伸,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出行成本,运输成本也迅速降低,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3)国家制度与政策因素。如户籍制度改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区域规划等因素对城镇化进程有明显影响。其次,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区域规模扩大,产业园区规模建设、集镇贸易规模化及市场化效应,聚集产业经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加速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一是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城镇人口的快速集聚增长刺激了产品需求;三是城镇化发展促进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率不断提高;四是城镇化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县城”与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是城镇通过其聚集效应,以优势的环境与条件将众多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吸引到城镇,使得各种要素集聚于城镇。同时,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区域由于在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可以产生产业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三章

明确任务,推动发展新跨越“十二五”期间,着力从七个主要方面入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建设主产区、提高单产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95%以上的自给率。(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统筹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耕作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开发利用冬闲田,积极治理盐碱地,继续推进水稻“单改双”,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潜力。(二)优化粮食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旱改水”、“籼改粳”、“滩改田”等为主要途径,扩大优质粳稻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扩大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低水分的玉米新品种,扩大饲用等专用玉米生产。积极发展高油、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稳定大豆自给率。扩大脱毒马铃薯种薯供给能力,满足市场消费、加工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三)加强主产区建设。推动项目、资金、科技等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大的核心产区,重点加强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超过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四)提高单产水平。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基础产出能力。加快研发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需要、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应用面积。大规模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集成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强化行政与技术结合、科研与推广结合、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促进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推动粮食生产不断跨上新台阶。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继续实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加强节本增效及应对灾害等方面重大技术研发。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集成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田道路、桥涵、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农田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加快改善养殖业品种改良条件,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池塘改造和建设,强化重点省份草原牧区建设。开发建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海洋牧场,合理控制海域养殖面积和密度。加强渔政渔港建设。(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制约,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力度,尽快提高棉油糖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丘陵山地经济型、种子生产加工与植保、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领域机械化。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安全执法装备能力建设,推进农机质量和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和维修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田头冷柜”等农业设施,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四)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制定完善应对各种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农民收入减损等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强化救灾物资和技术储备,根据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特点和救灾需要,及时提供资金、设施保障,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切实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强棉花、油料、糖料、蚕桑、天然橡胶等工业原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棉花供给能力,力争糖料基本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蔬菜生产的意见,加强蔬菜重点产区建设,稳定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园艺产业,推动水果、茶叶、花卉等优势园艺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畜产品规模化饲养,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积极推进肉牛肉羊和绒毛羊发展。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引导水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强化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产地加工,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储藏、保鲜、分级清选、包装技术,促进农产品保质减损增效;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三)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促进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县城及周边和园区集中,扩大就业容量,壮大县域经济。支持乡镇企业通过企村互动、以企带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四)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价格,保障供应。积极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扩大统防统治服务范围。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机大户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运作规范的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跨区作业,促进农机作业服务和维修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加强产销信息引导,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着力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商贸、信息、餐饮等农村生活服务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繁荣农村经济。(五)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和生产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农药、兽药、疫苗、生物肥料和农用材料,扩大应用面积。加快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开拓农业农村新兴产业产品市场,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增加收益。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分享收益。强化产销对接,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临时收储政策,努力使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二)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强化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继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协调性,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盘活土地资产。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一)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实施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启动重点动物疫病防治计划,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部、省、地(市)、县(场)四级农产品(含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和应用,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监测预警服务,建立统一的种养、流通信息链。着力强化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加大体系建设投入,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用电问题。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运输的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运输需要。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力争全面完成垦区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建设任务,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施捕捞渔民安居工程。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用能结构,进一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强化沼气管护。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积极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面向“三农”的技能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提高农村卫生安全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层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继续完善和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制度、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和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依法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进入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范围内。(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培育一大批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户、专业村。(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超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实现产销衔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动合作社之间联合与合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鼓励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人才队伍。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支持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等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利益关系,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五)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聚配置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提高集约化水平,壮大主导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努力培肥地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和管理。(二)加强草原保护。做好草原划定和功能区划工作,突出草原生态优先理念,加强分类指导和协调,加快重点地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坚持草畜平衡,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强化草原监督管理,落实草原动态监测和资源调查制度,严格草原征占用管理,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完善退牧还草政策,加快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加强牧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和棚圈设施,科学利用草原,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三)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农业生物资源养护。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农业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继续执行休渔、禁渔制度,扩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管理,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设力度。建立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权属制度,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严格防范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四)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和农村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积极引导发展循环农业。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推进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

开发绿色休闲农业是统筹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开发绿色休闲农业是统筹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3分)家电等下乡可以扩大内需,有利于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分)②家电、汽车、摩托车等消费,一般属于发展层次和享受层次的消费。(3分)家电等下乡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3分)(2)①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3分)加大家电等下乡力度是共性,寓于之后一系列具体措施的个性之中。(3分)②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矛盾采取不同方法解决。(3分)对限价内产品和超出限价产品采取的政策不同,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品种而不作统一规定,体现了此原理。(3分)(3)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均要求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4分)国家的性质, *** 的性质、宗旨和职能要求 *** 也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4分)因而 *** 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要求加大家电等下乡力度。略 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论文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学的题目 很好写的,有很多内容可以引申创新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啥? 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许多人不了解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他们只听说过城市规划,乡村规划。这主要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学过城市规划,城市地理之类的课程,什么是城,什么是乡是属于学术研究的范围,比较难以理解。而事实上,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如城镇总规)之上的,它是战略性,一些学者已提出了这个观点。解决怎么处理好城乡关系,清晰得说明城乡各自发展的战略是什么,而不是去探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远景设计院指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的上位规划,指导他们的编制。另外,要了解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了解国家对城乡关系的宏观政策的变化的历史。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 (1) 体制和制度创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 (2) 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集中要求和具体实践。 发展______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具有良好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内部良性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故答案为:生态农业 丹东市开发绿色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及开发模式有哪些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 *** 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 *** 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休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如何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改革开放 坚持 *** 思想 *** 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发展绿色物流的有效途径 物流是一种有效利用当代科技,适宜空间利用的快速、有效且低成本的重要运输系统。在其高效运作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点在城镇地区格外明显。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必要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也就是说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经济管理系统以及物流运作系统。这种物流系统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变原来纯经济的运营理念,创建绿色运输模式,绿色运输终端等 简介 实现绿色物流的途径与手段研究 (请勿转载!)(详细内容请点击页面右边“下载”按钮下载全文) 目录 略

目前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优化路径是什么呢?

可以对体育产业进行更好的推广,进行更好的优化,也要对体育产业进行更好的改革,可以拉动体育行业的经济,也促进体育行业的发展。

在目前我国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策略是什么呢?

一定要加强市场资源的配置,也要增加体育产业的规模,要注意资金的投入,也要让体育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请问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3、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竞技体育对经济的直接驱动具有明显性,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维持发展经济驱动、竞技体育竞赛组织经济驱动和竞技体育竞赛基础投入经济驱动等方面上。竞技体育对经济发展的驱动,直接表现在项目投资、比赛场馆建设及运动员培养等相关方面,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扩展资料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对经济有着一定的依赖性。换句话说,体育运动又可以作用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如今,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体育的经济功能已经开始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注意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追求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国家已把竞技体育作为谋取利润的工具而采用各种方法来增加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多国家在体育经费的来源方面已然改变了完全依靠政府支持的局面,甚至在举办一些大型运动会时,还可以为政府赢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技术创新是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率目前持续下跌,我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如何平稳度过衰退期,早日进入回升阶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技术创新,广义上指的是以创造新的技术或者以现有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技术创新更多的指的是企业或公司对公司目前的生产水平和状况进行调整,从而建立起效率更高更快的生产体系,得到更多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这其中更多的包含了:技术设计、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改革,比如:开辟海外市场、更新生产技术、更换管理方式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理论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为技术创新理论不是技术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它不仅侧重于技术的创造能力和层次的提升,更加注重于技术在市场和管理等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目前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作为世界的一大经济强国,更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着力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稳定增长。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目前来看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机器提高效率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新的机器在企业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人们投资欲望增强,企业的发展前景便一片大好。新企业、新岗位的出现,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方向,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优的工资待遇,促使经济进入繁荣期。在西方国家技术是由资本家所掌握,这样机器的出现将会排挤企业中的劳动者,降低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话语权,那么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将有资本家所占有。而在我国,由于国家控制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将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由劳资双方共享。也就是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搜索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在企业家的引导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只有适应市场选择的技术才能给打破原有的均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这种繁荣并不会持续太久,在繁荣开始的时期,每一家企业都会选择各自认为最优的方案,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通过学习和模仿使产品的稀缺性被极大稀释,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的出现,还包括制造工艺的创新,工艺创新改善了产品生产的价值链,成功降低产品成本,进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手机价格变动上看出这一点。以上两点共同降低了产品价格,价格的下跌终止了经济繁荣,此时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作用就会延缓,经济进入到衰退期。为适应新技术而形成的制度体系也将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时候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萧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可识别的吸收过程,一种合并新事物并使制度体制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过程,一种探索以达到新的静止状态的途径,通过萧条的调整经济走向新的均衡,而在均衡状态下任何企业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这个时候如果经济体想持续经济发展就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打破原有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包含新技术,适应新发展的制度体系。技术创新虽然和经济发展的周期相关,但是两者并非同步,一般在经济萧条阶段,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家会更主动地推动技术创新,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成喷射状出现。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家的重心放在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的形成上,所以更多的是技术革新活动。所以经济发展是呈螺旋式循环上升的,不断提升制度的等级,如果制度体系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则繁荣的冲击作用毫无意义。三、当前我国制约技术创新的问题(一)企业发展方式难以改变虽然很多企业逐渐将科技创新的经费更多的投入到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但目前企业科研技术水平不够,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创新。这时在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下,企业管理者在看到科研创新的效果不明显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逐渐便放弃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这是以庞大的物资和劳动力的消耗作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物和有形的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是重要源泉,我国企业在短期内都实现了资本的积累。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不重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缓慢,不仅创新进度缓慢,而且质量也不高,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落入了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的恶心循环当中。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尚未完善,技术创新开发与市场经营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了目前的现状。我国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虽然在国家的号召之下,企业和公司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大,但在对企业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我国企业目前对科研的投资主要分为:基础研究、产品的实验开发、战略性高技术研究这三个方面,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科研投入强度极低,目前截至到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567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占5.25%,应用研究占10.27%,而发展研究占84.47%,这说明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对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缺少破坏性创新,无法打破现有的均衡。导致了目前我国的企业都很难掌握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对外部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很差,致使技术创新之路受阻。另一方面,从专利数量来看,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4648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338503项,多数专利为外观设计专利等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专利类型。(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87.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743585.5亿元,基本维持上升态势,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明显波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2007年左右达到峰值,事实上那段时间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而从2007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低至6.7%,基本和1980年相持平,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多是由第二产业所带动,利用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外国投资者来我国开办工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待遇,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第二产业依赖人口红利,随着人口红利的衰败,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在降低。其次,我国第二产业多是以低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附加值低,而且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最后,我国第二产业对出口依赖过强,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近90%的产出用于出口,2007年经济危机后外国的购买力有所下降,至2016年我国出口与2015年相比下降近8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1%,而到了2016年贡献率则下降到37.8%,与之相对应,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则有47.3%上升为57.5%。即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降低。可见通过依靠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式已逐渐势弱,以信息技术为推动技术的第五轮经济周期已进入到衰退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即将到达界限,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一)完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提升创新水平,制定有效的创新机制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国家完善相应的创新体系,安排好相应制度,积极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问题与纠纷,制定相关政策来调解市场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二)国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技术创新不能离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更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一项技术创新经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这些资源的投入往往无法收回,更不用说利用技术创新来获得收益了,如此循环,技术创新便很难取得成果。国家需要完善目前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因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无形的科学成果,只有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展现出来,其特殊性决定了对技术创新这类财产的归属判断,需要借助知识产权的法律,才可得以实现。只有国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使得技术创新成果有所保障,企业和科研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三)企业注重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奖励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类型不断转变的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仍不明确,仍未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缺乏创新动力,对技术创新没有重视。企业若要提高期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的主体,根据现代企业的制度来进行一系列的产权制度的改革,确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技术创新当中获得企业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在技术创新中不断获得收益,技术创新的成果也能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企业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总之,我国想要维持经济发展,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以技术带动经济,帮助我国经济平稳度过“新常态”。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以下是 整理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研报告   村集体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村“两委”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低。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村作为贫困村,将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2017年贫困村摘帽的核心指标之一,只有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受益了,村“两委”干部的威望就会越高,村级事务管理才会更加和顺。   镇村地处镇东南部,东北与县乡相连,西南与乡接壤,西北与乡相望,幅员面积118余平方公里,距县城114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1.3°c。境内草场水草丰茂,盛产虫草、贝母、大黄、秦艽等名贵药材,栖息着岩羊、狐狸、狼、旱獭、天鹅、鼠兔等野生动物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但长期受交通条件制约,村集体经济薄弱。   该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2016年有农牧民195户、人口962人、劳动力462人,人均纯收入10000元,经济总收入1053万元。现有共青团员8名,民兵应急队伍一只共7人。村是一个牧放藏系绵羊、牦牛为主的纯牧业村,是镇产业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村之一。有天然草场17.8万亩,禁牧面积52708亩、休亩面积23397亩。各类牲畜33715混合头,其中牦牛10076头、马692匹、羊22947只。   一、发展现状   2016年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国家投入,自己创收办法不多、收入来源单一。该村为充分使用1800亩共有草场,经村民一致同意,通过幸福美丽家园项目购牛105头,其中:牦母牛100头,种公牛5头,在村集体公共草场饲养,预计每年产成活仔可达40头,初步估算年产值可达40000元。所得盈余利润30%用于贫困户帮扶扶持,40%用于全村群众分红,剩余30%用于村集体积累或者公共事务。2017年,该村为规范管理村集体经济,在2016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成立了诺央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再次引进种公牛10头,修建暖棚10个共计800平方米,为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经验做法   (一)科学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该村“五个一”帮扶力量充分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进行调研,认真分析该村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协助和实到村“两委”班子选好牦牛养殖路子,因地制宜地制定集体经济发展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整合资源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该村以实现2017年贫困村退出和提高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出发点,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立足点,充分整合公有草场1800亩、牦母牛100头、种公牛15头、暖棚10个800㎡等资源,通过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引导牧民积极投入生产,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三)切实加强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村财民理乡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现金管理、开支审批、经济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确保支出科学合理、收入不折不扣。二是加强民主监督。认真抓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落实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提高村财务公开质量和效果。三是开展村级集体资产核查工作,建立产权明晰的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该村的村集体经济在近三年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发展方式上较为单一,草场少,收益周期较长。为此,在下一步发展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草场质量。对村1000亩沙化草场进行助理、围栏封育,遏制沙化草原扩大;对全村质量较差草场8万亩进行全面补播。   (二)加大畜种改良。在现有的牦牛基数上,优化畜种结构,通过引进种公牛实行品种改良,提高牦牛养殖效益。   (三)强化教育引导。要充分利用农牧民夜校、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渠道,邀请农牧技术专家,加大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本领。   (四)以镇集镇建设、唐热路建设为契机,发展旅游服务业。计划在2018—2019年建全村旅游合作社,建牧家乐、旅游营地2处,吸纳就业人员16人。   随着党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村的集体经济达到了贫困村退出标准,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村级活动阵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相信,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农牧民群众的奋斗拼搏下,今后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幸福。 【篇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一行在赤鹫镇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到赤鹫镇普黑泥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大村村停车场建设现场,罗免镇者北村等地了解了实际情况。   普黑泥村软籽石榴基地以每亩土地500元/年的价格,流转了刘家坟村20户农户的100亩土地,种植软籽石榴树10000棵,现果树已经开始挂果,预计明年将会带来收益。由于果树种植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果树种植后的前两年不会产生效益,流转土地所需经费由村级自行筹集。调研中,村组织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现建设的基地,吸引周边约900亩土地的农户,进一步扩大种植基地规模,使软籽石榴种植面积达1000亩左右。   大村村停车场建设项目选址大村村口紧邻村庄,紧靠北青公路南侧,建设面积2500平方米。项目立项时,对当地的车辆数量,车辆停放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项目前景比较乐观。   调研组在罗免镇党委副书记郑兆麟、组织委员尹家福的陪同下,实地调研了者北村农户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项目建设情况,同时了解了全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情况,总体上来说,罗免镇集体经济空壳情况还普遍存在,已经建设的村集体经济项目的不多,实现收益的村更少。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两个镇的调研,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管理、实施等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推进较为缓慢。已经明确立项建设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虽然有了经费保证,但由于受招投标等程序的影响,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截止目前,赤鹫镇普黑泥村软籽石榴项目在储水池建设等工作还停留在打算阶段,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对项目基地建设的规划还停留在概念上,究竟如何推进,如何扩大建设规模,项目的进一步实施,特别是对如何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等,办法不明确,措施不具体,群众的积极性调动等还没有大概的规划。大村村停车场建设项目已经进行招标公告,尽管将进行招投标,但项目实施还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制约,项目推进工作还需要各级付出许多艰苦的努力。   (二)村民参与项目实施的主动性不够。发展村集体经项目,目标就是让村集体有收入,并通过村集体的收益更好地服务老百姓、惠及老百姓。因此,项目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老百姓积极支持参与其中。实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大有村集体来组织,让村集体有收益的势头,忽视了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的作用,比如,普黑泥软籽石榴基地建设项目中,老百姓前两年的流转经费,由村集体想办法来解决,并没有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支持和参与解决实际困难,老百姓的积极性远远不够。   (三)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不够。在罗免镇调研过程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只有少数村实施,而在更多的山区少数民族村,尽管有优质的水果产业作支撑,但由于村级集体没有把服务农民、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更没有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看作是一项任务,导致当地始终是以个体经济发展为主,没有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空壳村仍旧普遍存在。   (四)镇党委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和引导不够。村级和农民自身能够利用和整合的资源是有限的,但镇党委没有利用项目、资金等优势,帮助和指导好村级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比如,罗免镇已经有农民自己联系外地企业,自发走杨梅精品化发展之路,但是,镇党委并没有将此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任由农民自身发展,一方面群众广泛的公示没有得到激发,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纵容了农民投机取巧的心理,忽视了精品一定要以质量为基础,导致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甚至采取急功近利措施促精品,影响了精品果业的品质和名誉。党委还是应该帮助农民走水果精品发展之路,将外地企业引进后,让当地农民将连片水果发展为精品水果,促进农民增收。   三、建议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部门、政府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但是,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更多还是依靠上级部门的扶持来实施,在没有扶持的情况下发展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几乎为零。借此,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的认识。村级组织要建设成战斗堡垒,村级组织一定要能够植根于广大村小组,植根于老百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的是让村级组织有收益,并用已有的收益,去解决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村集体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村级组织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任。村级组织一定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挥好组织的宣传、组织、发动等功能,抓好村集体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受各方面条件等限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实施,特别是在项目启动阶段,需要有资金支持。上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投入资金,积极支持项目实施,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立项建设,限度争取资金支持,助力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   (三)突出镇党委的领导作用。村级组织受条件限制、受干部综合素质的限制,他们难于凭借自身的优势来发现并开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各镇党委一定要发挥好领导和引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项目包装上帮助村级组织出谋划策,在项目推介上、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以引导,并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帮助每一村级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规划和实施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   (四)强化村级组织的主动性。无论如何,村级组织的主动性是项目规划、实施的基础,缺少村级组织的主动性,项目规划难于进行,项目实施难于保证,甚至已经建成的项目,也难于产生经济效益。各级各部门一定充分依靠村级组织,帮助他们主动进行项目规划,主动参与项目实施,主动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项目建成一个,见效一个,为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打牢根基。   (五)重视外来资金的引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仅靠村级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吸引企业资源、外界人脉资源,利用好本地资源,借助好外地资源,以本地、更多是村级组织的优质服务为基础,形成村级组织的收入保障,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六)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始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解决老百姓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当地百姓谋福祉,需要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自身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好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利用集体经济收益,更好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村级组织的成员,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摒弃“长老式”观念,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一定要杜绝政绩工程思想,不仅要抓好当前的项目建设,更要注重项目长远的发展规划,为项目发挥长期效益打好基础;一定要防止“想当然”思想,不能只凭个人判断而作出决策,要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作用,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技术的力量,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好村集体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反差现象调研报告

【篇一】经济发展反差现象调研报告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于实现我区“由人口小区向经济强区跨越”的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全区上下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了全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要求,我区组织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我区不断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塑造“廉洁、高效、公正、务实”的机关形象。   一是健全党内监督,打造一支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我区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述职述廉、民主评廉、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以及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常委会开展理论研讨等形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增强领导干部开展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尤其是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求“一把手”要主动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经常同大家谈心,过好双重组织生活,虚心听取班子成员和下级的批评建议,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在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述职工作中,特别注重党政“一把手”的廉政述职,并以廉政述职为载体,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和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同时,不断拓宽权力监督制约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真正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不留监督“空白地带”。今年区委以台发[2012]24号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党政机关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体系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党政机关建立和完善执行责任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改进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工作落实。   二是推进效能监察,打造高效务实型政府。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我区把开展机关效能监察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关注的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机关作风问题。制定并印发了《台儿庄区改进机关作风和提高工作效能的暂行办法》、《关于对全区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效能告诫的规定(试行)》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在全区各级各部门普遍推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制、挂牌持证上岗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效能考评和失职追究等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批共精简行政审批151项,占总审批事项的55.3%。制定了扎口收费、进企业检查报批等11项制度,有效规范了检查、收费行为,遏制了“三乱”等现象的发生。围绕区委工作中心开展效能监督,把效能监察的重点放在对贯彻执行上级重大方针、政策、决定、命令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上,对区里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进行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了投诉查处机制。将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与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合署,依托区纪委、监察局,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采取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明查暗访,受理并查处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事项。对投诉的案件,做到有诉必查、查必有果,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以案件查办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投诉中心建立以来,共受理、处结各类投诉300余起,全部限期查结。今年8月27日,我区组织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等18个职能部门,在政府门前广场开展了“阳光投诉”活动。整个活动共受理投诉60件,现场解答有关咨询229件,解决问题30件,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60件投诉全部限期予以解决。   三是开展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把深入开展社会监督作为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转变机关作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方面,抓好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离退休干部、群众团体、基层企业中,选聘100余名政治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公道正派、敢于直言、热心行风建设工作的代表作为行风监督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公开检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各职能部门的行风建设情况进行随时监督。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建立发展软环境评估考核体系,对镇(街)和区直部门“民主评议行风”与发展软环境情况紧密结合,并排出名次,向社会公开。不断充实完善了评议的内容和手段,拓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宽度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区领导、政法各部门都确立了联系企业,负责联系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实行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八个不准”。即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外,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罚;除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手段的机关或收缴费人双方以合同约定外,不得责令银行强行划拨企业款项;不得要求企业购买其指定的产品;不得对企业举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不得向企业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要求企业向指定的施工单位发包工程;不得强制要求企业集资、摊派或赞助;不得实施其他违背法律、法规规定,有失公正,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是实行了外商投资企业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服务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台办发[2012]39号印发了《关于对外来投资项目实行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外来投资固定资产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实行立项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建设工程规划、环保、文化许可、卫生许可、企业代码、项目用地等审批手续,以及项目相关的供电、供水、通讯、消防、用工、拆迁、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入托等手续。实行“三联”,即项目联席会议、项目联审、项目联办。   四是建立了企业测评点制度和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制度。在全区范围内选择2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我区优化发展环境测评点。规定凡到测评点检查、执法的行政部门,必须填写由区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统一印制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测评卡》,测评点负责把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检查、执法情况及时反馈给区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同时,聘请测评点的企业法人代表担任我区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参与对我区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监督和民主评议,并对优化发展环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台儿庄区始终将诚信建设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资源,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举措。一是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深化服务制,推进诚信机关、诚信政府建设,保证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开展了公开服务活动。组织34个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通过电视台,向全区公开部门服务,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打造诚信企业。税务、金融、工商、质监以及政法机关密切配合,严惩那些严重影响台儿庄形象的恶性失信事件,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今年9月初,青岛某企业与我区一企业发生业务,期间,我区企业工作人员向对方索要价值1400元的物品。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了解情况后,迅速作出处理,追回现金,退还青岛客户。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教育,提高公民信用意识,做到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四是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进一步完善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规范各种经营活动,纠正不正当竞争,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坚实的发展平台,努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营造优惠稳定的政策环境。按照“先进地区能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而且要努力办好”的原则,放低门槛,让利于商、让利于民。在税费政策上,规定“投资新建的工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年超过20万元,按照企业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90%,第二、第三年的50%,第四、第五年的30%奖励纳税企业用于发展”、“对外地客商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500万元以上、新上的各类企业项目,从开业或投产之日起两年内免予收费”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台儿庄区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把监督检查贯穿到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全过程,确保区里出台的财政、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上级政策,做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五)加大企业周边环境的治安整治力度,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我区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了经济110特警队,处理涉及企业的治安环境问题。今年以来,经济110把涉企案件全部作为重要案件,本着公正、依法、快速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先后召开了两次警企座谈会,认真听取企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增强警力,加大巡逻力度,加强警务区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今年1—10份,共受理涉及经济环境的案件106起,处理96人,其中治安拘留51人,治安罚款52人。对每一起涉企案件,随时通报到其他企业,加强了企业的自我防护能力。今年10月份,泉兴水泥公司连续出现原料运输车辆被堵事件,一度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济110及时出警,一次拘留涉案人员11人。同时,我们还做到点面结合,对于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重点打击;对于面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实施专项治理。近几年来,每年都确定一项或几项治理内容进行专项治理。先后开展了企业周边环境、“三乱”问题、涉企执法问题、乱办班乱培训问题和机关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每年都召开典型案件新闻发布会,对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XX年以来,先后召开了14次典型案件新闻发布会,对查处的72起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开展全区性明查暗访活动20次,发现问题82起,全部进行了限期整改。   (六)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优化人才环境。近年来,我区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主动把人才服务工作融入到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建设、完善了人才市场,成立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每月一次人才交流活动,为外地人才落户台儿庄开通了方便渠道。对引进的人才,在建档、职称申报、评定等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制定了《台儿庄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对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经费提供、家属就业、子女求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教、技术、管理人才进行表彰,对引进人才先进单位和建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等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建立了“台儿庄区人才网”,充分发挥人才网络的纳才功能。使我区的人才总量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在全区范围内合理流动的状况已初步形成。我区XX年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财政等部门紧密配合,抓好区内专项扶持资金计划的落实,选择创新能力强、潜力大、效益高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积极引导企业和有关单位加强了科研机构建设,全区较为规范的科研机构发展到8家,全区11家骨干企业与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XX年以来,全区累计取得科技成果60多项,其中7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012年以来,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26项。为我区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创新,我区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发展环境与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重管理轻服务。在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囿于部门利益。有的部门经济利益至上,以罚代管,并把罚款指标进行量化;有的部门服务变味,搞行业垄断,推销产品,赢取利益;有的部门执行政策过死、过硬、过高等等。   二是落实制度不到位。近年来,围绕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但一些制度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如涉企收费、检查的制度落实还不到位;机关效能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部门遇事推诿,无利益时该作为的不作为,有利益时不该作为的乱作为,甚至人为设置障碍等。   三是社会监督不到位。在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监督的合力。特别是违诺的惩处和问责还不到位,对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有些部门“一把手”不能切实负起责任,对本部门的问题放纵不管,做老好人,致使有些很好的制度无法落实。有的领导同志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没有落实好“一岗双责”。   四是企业周边环境治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关政法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三强五霸”和一些治安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反映较为突出。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建议   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艰巨任务,牢固树立抓环境是抓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发展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   (一)围绕服务环境,加强干部群众思想教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一个人就起到决定因素,就象一个“癌细胞”。因此,切实让全区干部群众明确“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主体”的深刻内涵;明白外商来我区办企业、上项目,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同时,对在优化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那些损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有意刁难企业和投资者的人和事,给予公开曝光,扩大教育和震慑效果。对领导不得力,工作不落实,影响环境建设的,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个人不作为、乱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坚决实行待岗、离岗,直至撤职或清除出机关队伍。   (二)围绕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与办事质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效能管理体系。规范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强化效能监察。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做到一月一暗访,一月一通报。对违反机关效能监察有关规定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整改一起。三是建立行政执法部门中层干部岗位轮换制度。强化部门内部管理与监督,彻底解决部门办事“中梗阻”问题。四是开通“零距离服务”直播间。在区电台开通“零距离服务”直播节目,组织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轮流到电台,通过热线电话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五是开展“行风万人评”活动。组织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区党政机关人员、社团组织人员以及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企业法人代表、城市居民和农民代表,对行政执法部门及政府公共服务行业进行民主评议。重点评议勤政为民,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情况。评议结果与年终总评一并作为评选“行风建设十佳单位”的依据。凡企业、商户、群众对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举报,情况属实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并对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单位评先资格,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七是抓好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制的落实,为外来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围绕治安环境,着力推进“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加大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重点对建设环境方面的问题、“四乱”行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进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向施工单位索拿卡要、故意刁难和借机敲诈等行为。对涉及区级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案件,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有权调度执法单位进行严肃处理。重点打击“三强”行为、惩处“五霸”分子,解决企业周边环境不宽松等问题。经济110特警队要加强企业周边的治安管理,组织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力度与密度,严厉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法行为。   (四)围绕诚信环境,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社会。努力完善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规范市场交往中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完善市场规则,加强舆论监督,健全企业退出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诚信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执法力度,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原则,营造市场准入、交易、竞争、消费的良好环境。创建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诚信环境。政府部门完善服务制和违诺责任追究制。   (五)围绕政策环境,着力抓好政策的落实与兑现。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用足用活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不违背上级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搞好本地区优惠政策的兑现,做到有诺必践、违诺必究。要经常和民营企业主联络,采取多种形式,把区政府优惠政策宣传到位,把国家税法与区政府优惠政策的结合点给企业讲清楚,特别是税金地方留成部分的计算方法、汇算清缴的法定程序给广大民营企业主讲清楚,让他们心中有数。应返还数额应全额返还,限度地使他们体会到政策的优越性,减少对我们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质疑。进一步扩大“一口收费”管理范围,努力减轻企业税外负担。 【篇二】经济发展反差现象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进入90年代年增长率达10%以上;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工业却出现了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现象,企业亏损面达1/3左右,每年对亏损企业的补贴高达500亿元以上。何以会出现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与国有工业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反差现象呢?研究其中的规律将有助于改革的深化。   其实,这种反差现象的产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其必然性。准确地说,国有工业的效益并不是下降,而是发生了转移,不然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工业效益的转移主要是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向个人分配三个方面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可能要持续到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稳定。   首先是效益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转移,包括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门,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期变得更为明显了。以上海为例,国有工业可比产品在80年代末因原料材料价格上涨多支出约80多亿元,而产品调价增加的收入约70多亿,即有10亿多元利润(约占总利润10.4%)转移出去了。此外,连同能源交通提价、征收能源交通基金、基础设施使用收费等,估计国有工业15~20%的利润转移到原材料和基础产业部门。这一转移的结果促进了原材料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较快发展。   其次是向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转向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中介服务部门。仍以上海国有工业为例,80年代中期每年支付银行的利息不足1亿元,到90年代则达20亿元以上。此外,广告宣传、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增值提价、教育附加费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等等都使企业效益转向第三产业,估计这部分转移占利润总额30%以上。这一转移的结果显然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达38%,而十年前为25%左右。   第三是向个人分配转移。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制,改革以来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使80年代平均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此外,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局部实行了工效挂钩,如经营者按承包利润提成,推销员按销售额提成,设计员按设计费提成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分配向个人倾斜。效益向个人分配转移的结果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导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使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民营经济、股份制的发展等。   回顾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恰恰与当前发生的转移相反,那时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把效益集中到工业领域:原材料、农产品、能源交通的价格都压得很低;基础设施、土地、资金的使用成本很低,甚至不收费;职工的工资也很低;从而保证国有工业有较高效益,使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经过30年后,基础产业的瓶颈、第三产业的衰退、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不高日益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要调整经济结构时,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就必然会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并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说,上述国有工业效益的转移是我国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原来建立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负担,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强,无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均依赖于某个具体企业。在各方效益向国有工业集中时,企业能够承担,甚至引以为优越性。但当效益向其他方面转移时,企业并未能将其过渡的社会责任和负担转给社会。因此越是老企业困难也就越大。此外,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干预过多,产权也不明确,企业对消化效益转移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状况显然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移企业经营机制带来了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是要从宏观调控上把握工业效益转移的度的界限,有效制止政府部门和社会对企业的摊派;二是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包括建立医疗、待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推进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等;三是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降低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社会服务上,不再介入企业经营和风险,让企业轻装上阵,自主经营,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属于修正主义,马克思讲的是人人有饭吃,无产阶级革命,你看现在是吗,现在整个就一修正的官僚主义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1   为了深入调查了解我市城市乡镇发展的差异好主要问题,20xx年xx月我们发展了调研小组,到城以及乡镇经济区开展调研活动。现在作如下汇报: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然后是: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接着是: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而后是: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最后是: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2、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3、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4、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5、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关于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什么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什么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会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什么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因: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到现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盘不能主要依靠外需。所以早在20多年前,中国就提出要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过去较长时间,我们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投资。投资可以拉动内需,提高GDP增长速度,但投资完结后就变成供给,长时间以投资拉动内需,必然出现较大程度的产能过剩,出现无效供给和供给不平衡。

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对莱芜市经济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101公交绕远了...

柳市的经济发展

柳市的工业有它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1925年包福生在柳市创办“振丰染织厂”,这家企业成为全县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创始者。此后,柳市的工业曾几度有过阶段性辉煌,但柳市工业却历尽坎坷,道路很不平坦。1965年刘声浩等人合股创办柳市漂染厂,1972年郑维松、陈庆瑶等人创办五金电器配制厂,这些股份经济企业均因不容于当时的计划经济而被作为“投机倒把”、“地下工厂”取缔。1978年7月,柳市出现第一家低压电器门市部,1981年电器门市部猛增到300余家。然而好景不长,1982年,全国性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全面展开,柳市的众多企业被列为重点。国家七部委进驻柳市镇,以“投机倒把罪”查处了当时八位被称为“大王”的个体业主,分别是“电机大王”胡金林、“线圈大王”郑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目录大王”叶建华、“矿灯大王”程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合同大王”李方平和“旧货大王”王迈仟,“柳市八大王”作为冒尖户被首先整治,罚以巨款,其中四人还被刑拘、逮捕判刑,这就是令全国震惊的柳市“八大王事件”。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和管理”的发展乡镇企业总方针,柳市的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被关押的四位“大王”被释放。这一年,柳市的低压门市部发展到一千多家,生产和经销人员达五万余人。工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不能同步跟上的现象,再加上部分企业和家庭作坊利欲熏心,生产伪劣产品,影响极坏。一时间,退货的,取消合同的,拒付货款的比比皆是。柳市产品几乎成了伪劣的代名词。1990年6月,国家七部、局组织联合工作组到柳市检查。柳市地方政府严厉查处、打击伪劣产品,清理了965家柜台和门市部,取缔255个家庭作坊。1991年至1992年,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先后视察柳市。1994年柳市重新成为浙南地区综合实力第一强镇并保持至今(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2005年,柳市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4.9亿元,同比增长28.5%;实现财政总收入9.01亿元,同比增长22.2%;GDP总量达到88亿元,约占全乐清的30%,约占全温州的5.5%。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08元,同比增长7.55%。2006年,柳市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81.42亿元,同比增长25.1%,产销率达95.4%;全镇实现出口总额27.7亿元,同比增长33.7%。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41家。该镇在工业经济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追求和谐发展,努力突破要素制约,克服能源紧张等困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向多渠道延伸,形成了大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态势。2007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52.03亿元,同比增长25.1%。实现销售产值337.95亿元,同比增长25.9%,产销率达到96%。财政总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21.15%。GDP总量约占乐清市三分之一,温州市的5.5%。2007年该镇新增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0家,总数达到356家,占全镇工业企业总数的10.5%,但产值达到299.5亿元,占总产值的85%,规模优势企业支撑作用十分明显。4家企业跻身全国500强,10家企业进入全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00强。新增超亿元企业6家,全镇超亿元企业总数达到43家。新增超10亿元企业1家,全镇超10亿元企业总数达到6家,成为温州市超亿元企业和超10亿元企业最多的镇,集群化效益进一步显现。截至2009年底,柳市年销超亿元的企业67家,10亿以上的12家,销售上百亿的3家。2008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20亿元,同比增长6.77%;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9.2%。08年,柳市镇规模以上企业达354家,实现产值322.48亿元,占总产值的85.9%,规模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品牌创建和质量工作进一步提升。2009年是工业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柳市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加剧的严峻局面,全力以赴保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全镇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57亿元,财政总收入17.39亿元,尤为可喜的是,经济运行出现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呈现出不少新亮点。2010年,柳市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32.75亿元,同比增长20.2%;财政总收入19.59亿元,同比增长12.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721元,同比增长6.85%。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2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88%;全年完成工业投入6.7亿元,同比增长4.1%。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获得“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十大示范镇”荣誉称号。创新强镇发展机制,被浙江省列入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单位。企业自营出口增速飞快,全年外贸出口5.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5%。2011年,柳市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从1992年至2010年的18年间,柳市GDP从3.7亿元增加到165.3亿元,年均增长23.5%。从1992年至2011年的19年间,工业生产总值从3.5亿增加到600余亿,年均增长31.1%;财政总收入从2618万元增加到30亿元,年均增长28.3%。 柳市片区现已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及城乡公交线路多条,均未实现使用IC卡刷卡消费。城乡公交涵盖乐清 - 柳市、乐清 - 翁垟、乐清 - 北白象、乐清 - 白石、柳市 - 翁垟、柳市 - 北白象、柳市 - 白石等多条线路,普遍实行分段计费、招手即停的运营策略,由于乐清市仍未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故票价略高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均价在0.5元/公里左右。 柳市片区公共交通信息线路名称Route No 起点-终点Starting Stops & Terminal 站点名称Bus Stops Name 票价Fare 11路公交(到站停靠) 晨沐广场(乐成街道)|经济开发区(翁垟街道) 晨沐广场(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 农行 - 国贸 - 市行政服务中心 - 宋湖 - 盖竹 - 朋岙 - 万岙巷 - 万岙 - 高速路口 - 支岙 - 盐盘 - 工业区 - 纬五路 - 纬七路 - 纬九路(老纬四路) - 纬十一路 - 纬十五路 - 纬十七路 - 电光防爆厂 2元 16路公交(到站停靠) 体校(乐成街道)|经济开发区(翁垟街道) 体校 - 长乐路 - 车站 - 建设银行 - 双雁小区 - 公检法 - 市行政中心 - 四环路 - 东山南 - 外国语学校 - 上海花园住宅 - 石马咀头山 - 长宏公司 - 纬五路 - 纬七路 - 纬九路(老纬四路) - 纬十一路 - 纬十五路 - 纬十七路 2元 102路公交(招手即停) 上游(柳市镇)|柳南(柳市镇) 上游 - 方斗岩 - 垟心 - 后垟 - 供电局 - 邮局 - 车站 - 中心菜场 - 沿河路 - 电器城 - 长虹路路口 - 长虹公园 - 长丰村 - 潭头村 - 精益中学 - 社头村 - 后横村 - 柳南 2元 103路公交(招手即停) 丁桥(柳市镇)|苏吕(柳市镇) 丁桥 - 智广-三信 - 大兴西街 - 快乐购门口 - 大兴东街 - 电器城 - 老实验中学 - 苏吕 2元 105路公交(招手即停) 电器城(柳市镇)|长道坦(柳市镇) 电器城 - 长虹邮局 - 长江路 - 镇一中 - 柳翁路 - 三医 - 三里转盘 - 中心菜场 - 车站 - 柳青路 - 镇政府 - 海关 - 柳江大道 - 三黄 - 长道坦 2元 火车站专线(到站停靠/招手即停) 汽车站(乐成街道)|火车站(白石街道) 汽车站 - 长乐路 - 建设西路 - 乐柳线 - 殡仪馆 - 乐湖路 - 柳白路 - 火车站 分段计费 中雁荡山出行路线:① 外地游客可乘坐甬台温铁路至乐清站(位于白石街道)下,换乘公交至中雁荡山风景区② 温州市区游客可在望江路码头轮渡至瓯北码头,换乘公交到白石街道中雁荡山风景区,也可在温州火车站、新汽车南站、黄龙汽车站,乘坐白象、柳市、乐清专线到白石街道中雁荡山风景区③ 乐清市区、柳市镇、北白象镇及其周边游客可乘坐公交直达中雁荡山风景区。门票价格:① 门市价35元/人·次② 1.2米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年免票③ 学生持学生证半票④ 军人、记者免票。翁垟滩涂出行路线:① 乐清市区游客可乘坐11路、16路公交直达位于翁垟海屿的滩涂。② 柳市镇、北白象镇周边游客需乘坐公交到达翁垟后换乘翁垟-乐清公交在翁垟海屿下车。 中雁荡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的组成部分,位于乐清市白石街道,距乐清市中心9公里,距温州市区35公里。此处四面断崖绝壁,北高南低,岩纯白色,地邈奇特。分玉甑、三湖、东漈、西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七大景区。步入景区,即见峰峦陡峭、洞谷深邃、峰奇石怪、溪碧泉清。自然造型奇秀,空间组合协调优美。白石湖、龙山湖、钟前湖合称“三湖”,高峡平湖,峰峦倒影,而为中雁荡特殊景观。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图腾。中雁荡最早的山志干脆就叫《玉甑峰志》,可见玉甑峰在中雁七大景区中的地位之重。“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玉甑峰高耸云天,一峰独出,万峰伏首。唯这种孤高才使登临者产生“目空一切”的震撼,玉甑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雁荡山的主心骨,而中雁的一切峰谷云水有它来结构,方不至于散漫无归。高还罢了,这峰的上截又有一个美奂美仑、畅旷无伦、洞中套洞的玉虹洞,而峰的极顶更有一个岗峦起伏的山水小世界,如此鬼斧神工,真深不可测!又称道士岩,状如倒扣的铜钟,拔地而起,声势逼人。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象征,其峰腰之下虹洞,是开山祖师--宋进士李少和当年栖身修炼的所在。登上玉甑极顶,放眼四望,浩然之正气油然而生。东漈全长七里,迂回七折,两岸山石嵯峨,幻化出许多景观,它多瀑多潭,经年溪水淙淙。东漈最值得称道的是七曲下的钟潭和四曲中的梅雨潭,前者潭上有瀑,瀑上有潭,形、声、色皆绝;后者潭深水碧,盈而不涸,令人遐思。东西二漈为玉甑峰的两翼。西以峰岩取胜,东漈则以瀑潭见长。东漈有溪名东龙街,迂回潺爰七里,串连了一系列各擅胜场的碧潭:钟潭、连珠潭、小龙潭、梅雨潭、莲花潭,穿插于这些碧潭之间的是浣纱瀑、马尾瀑、梅雨瀑……其中梅雨瀑和梅雨潭乃东漈的点睛之笔,风光之美绝胜仙岩之梅雨潭。中雁好水多在三湖、东漈二景区。三湖明净妩媚,体现了水静态美,东漈则呈示了水的流动活泼之美。中雁有此动静皆美的水态,与其山容相映衬相扶持,自然格外光彩照人。西漈是一座峡谷,其谷底之石,平坦无沙砾,赭色,溪水流淌,犹如长龙游动,故称“龙街”。龙街逶迤数里。两旁峰岩相叠。步移景换,令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其上游之石门瀑、水帘洞,下游之八折瀑、龙山湖,最有声色。西漈是中雁的一个华彩乐章。以奇峰怪石为主的众多景点沿涧对列,东西绵亘达五里之长,令人目不暇接,堪称天然画屏。西漈的峰岩姿态万千,肖物拟人栩栩如生,可媲美北雁,而水木。清华气韵静穆亦为他处所少见,因而在审美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谓雅俗共赏。西 结构之美也令人叹为观止:自东向西,八折瀑起笔遒劲,足称“凤头”;西龙街至浴牛潭一段为主体,内容丰富,神气饱满,不愧“猪肚”;眼看山穷水尽之际,却见峰回路转,把一个桃花源般的石门胜境突然推到你面前,看这最后的一笔“豹尾”来得多绝!杨八洞(又称盖竹洞)是中雁荡的一段“引文”,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当中雁荡还叫作白石山的时候,它的大名早已载入宋代道书《云笈七签》,被尊为“天下第十九洞天”。作为道教胜地,杨八洞有一种浓厚的神话仙语氛围,单从那彼此套连的八个洞府的名字:宝光、观音、透天、透海、龙滚、八仙、混元、玉蟾、即可见一端;而满山谷的松风竹韵,更使这种氛围得到了强化。杨八洞还以岩石胜,其石拟人象物一一酷肖,充满民间的谐趣。毕竟杨八洞在人间而非天上,因此,不妨把它看作中雁荡引用的一个民间故事。刘公谷是中雁荡山最外围的一个景区,它和杨八洞分处于一山的两面。这个斜立的小峡谷得名于当地历史上的一位贤吏的姓氏,这位贤吏的德政之一是组织开挖了一条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运河。凤凰山在白石镇西南两公里,属中雁荡山的外围景区。此处两山夹峙,势若凤凰展翅,境内岩峦重叠,林壑秀美,以峰岩为主的各种景点多达数十处,其中鹰嘴、板障、穿鼻三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而尤以穿鼻岩为最。此岩凌空拔起五百余米,与道士岩(玉甑峰)遥相呼应,俗称“道士岩影”。山麓绿水绕村,平畴远铺;山上曲径通幽,花香鸟语;林间古寺隐约,云烟飘忽,兼得田园和山林趣味。此景区粗看似属闲笔,但若少此一笔,中雁便不免减色。对于中雁,它是一个不错的铺垫,一个精彩的预告。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位于中雁荡山主峰玉甑峰下,总面积为692公顷,总蓄水量达3600万立方米。这里空气洁净,环境宜人,为泛舟避暑胜地。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是中雁的骄傲。有了这三个湖,中雁在和别的名山比美时才显得底气十足。湖山如画,最平常的山和湖在一起时都顿然容光焕发,何况是中雁那种翠黛般的山和碧玉样的湖!三湖的柔美,湖畔诸峰的秀美,势拔五岳的玉甑峰的壮美,这众美荟萃交融的湖山胜概,人间能得几回见?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这三个人工湖把当年谢灵运“千顷带远堤,万里泄长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妙在这种包含功利目的的人巧,竟能和天工完美地熔于一炉。三湖可谓天人同构山水之美的一个范例。

城乡二元化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 和各种原因,造成科学技术落后,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 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同时存在两种性质和水平不同的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也是这样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 ,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它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三是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扩大。

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使被定义为“户口在农村的公民”的农民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一些部门和地方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更强化了农民的“二等公民”身份,强化了对农民的制度歧视,弱化了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农民在户口转移、劳动就业、接受教育、税费交纳、社会保障,乃至选举代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与城市市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经常看到农民子女的失学;我们经常听到七八十岁的农民在耕田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交纳各种农业税费的反映;我们还继续执行着4比1代表选举分配原则,我们还不断进行着清退“农民工”的工作,不管他(她)们在城市中已经工作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的事实,等等现象,促使人们认真进行思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给国民一律予以国民待遇,既是宪法平等权的基本要求,又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条宣称要实现“人类……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规定,不仅规定对外国人实行相互平等待遇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而且更完善和延伸了一国内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在很多方面对外国人也给予“国民待遇”,难道我们还有理由不让农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吗?正如一位委员在提案所说:农民已经为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了50年的积累,占GDP15%的农业要养活总劳动人员的50%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给农民国民地位,歧视农村的做法如何再让农民发展起来?(丁瑜,2003)确实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不仅是实现宪法平等权的要求,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需要,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的一项基本指标,我们决不能让其缺失.

金平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原因与对策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现是贫富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显著差异。对策:第一,完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问题持续出台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了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支持。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如财政支持、土地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税收,特别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要完善当前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保持中国8亿亩的土地红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第四,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就业创新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使城乡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而且差距很大的壁垒,而这个屏障不仅阻碍了技术、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流动,更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使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就使城乡之间不能同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只有彻底改变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劳动力逐渐转移,才能促进劳动就业和创新。这才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全盘否定,现行户籍制度也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也有它的好处,所以说改革要做到“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把现行户籍制度中合理的部分,坚定的肯定并贯彻落实下去,而现行户籍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要坚决地剔除。而现行户籍制度对社会管理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国民经济规划与劳动力配置提供很重要的数据,也通过户口登记确定了公民民事权利与行为能力,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的稳定。现行户籍制度存在不合理,急需改革的地方在于随着户籍制度而诞生的就业权、受教育权、迁徙、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其他福利措施。所以说只有正确对待户籍制度,才能使对它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去。户籍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所以,要在户籍改革的时机,清楚所有阻碍到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歧视性政策法规,制定城乡同意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与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城镇岗位的竞争之中。然后,就要规范的行为,落实《劳动法》及其他法规的相关规定,保证农民的合法权利,杜绝“同工不同酬”现象发生,这样才能推动劳动力就业创新。第五,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素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农村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然而,目前中国的农村教育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教育水平低,使农民素质不高,收入不高。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必须优先和农村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就得继续贯彻和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落实最基础的教育,使农村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要加大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促进和推动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第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稳定社会促进和谐,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差距、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实现小康。但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困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很多地方还存在偏差,导致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同时也存在管理的不和谐现象。农村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据调查全国有70%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10%的社会保障。因此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使农村居民“能看病,看得起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如何发挥党校作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如何发挥党校作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基层党委的重要部门和县(市)级党委唯一一所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党校,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履行职责和推动党校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在促进基层党的先进性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和效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好准备、做出党校应有的贡献。一、加强党校制度建设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积极有效地推进党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党校实现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校至成立以来,不断总结经验,党中央也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党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现阶段我们要从当今的校园文化特色和风格出发,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不断用制度提高党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用制度规范党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凝聚学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党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有序畅达,最终确保对学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全面教育。第一,加强党校的制度建设,需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其政策上的支持。各级领导部门应制定并完善党校工作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党校的政策指导,把党校建设取得的成果作为对学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党校建设的宏观领导,不断推进党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第二,完善党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党校学员的选拔、管理、教育、考核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党校教育做到有章可循。各党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如《党校管理条例》、《党校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党校教师职责》、《党校学员守则》、《党校组长职责》、《优秀学员及优秀组长评选办法》、《党校纪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通过规范、完整的党校教学管理制度,可增强学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第三,建立完善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民主,公开,择优的原则,对于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择优推荐,是培养和造就一只高素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关键。各基层党组织在进行择优推荐时,应更多的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选拔:一是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能认真自觉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章程,了解党的历史,关心党的发展;二是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思想上和党保持高度一致,行动上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定时向党汇报思想,在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品行高尚,愿意服从党的命令,执行党的决议;三是工作认真负贵,积极热心地为群众服务,广泛联系群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四是能做到批评与自我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批评,勇于揭露学习和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不断提高思想,改进行动。第四,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轮训制度。党校轮训包括学习小组每月学习制度,中层干部、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入党积极分子的定期培训制度,普通党员再教育制度等。在具体组织实施时,要求党委成员、学院领导定期到党校检查指导工作和授课,并逐步形成制度确定下来。第五,建立对学员的管理推荐制度。将学员在党校的学习情况定期向所在单位进行通报,在平常生活工作中做好对学员的追踪考核,不断强化学员的党性锻炼。建立优秀党校学员推荐制度,通过与其所在单位联合跟班考察,创建推荐渠道,向用人单位或其他部门推荐优秀学员,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二、加强党校工作力度参加基层党校培训的党员干部, 是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者和生力军。 当前形势下,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处在利益调整期的基层工作形势日益复杂。 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经过新一轮换届选举, 将有更多“新手”走上基层工作第一线。 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培训, 逐步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 因此,党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坚持党性原则 ,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校只有认清自己的性质和地位,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切实为党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校应坚持以党性锻炼为主课、为教学核心。 基层党校干部培训要把理论教育作为党校教学的首位,统筹抓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重点抓好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增强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基层党校要综合运用理论学习、党史党建学习等活动,组织开展党性分析,整合党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严格的组织管理, 促使学员自觉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 ”、“从工作到学习 ”、“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党校还应注重培养干部统筹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区域发展关系的能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执行力。 要培养干部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善于抢抓本地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要培养干部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具备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培养干部的效能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使基层党员干部从“组织要求做”到“我要主动做”转变,进一步增强其公仆意识和服务能力。(二)走进基层宣讲,培养党员干部各项技能党校的干部能力培训,更加凸显战略性和全局性。 党校培训要紧紧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求,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当前,必须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促进本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能力、 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 务实创新的能力,提高把握全局、科学决策的本领,提高识人用人的本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以及团结协作的本领。三)灵活多样探索党校培训的新路子既要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 精选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又要坚持开拓创新,探索建立适应新任务要求的干部教育工作模式。 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 综合运用授课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开放式、研究式、现场式、模拟式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开设一些诸如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实际观摩等课程。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以研究现实问题为重点开展研讨活动,组织和引导学员进行深入的理论性思考,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胆采用现场式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特色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案例的编写,拓展现场教学示范基地,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全社会的教学资源, 使全社会的教学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所用。让学员深入实际,亲临现场,通过实地、实情、实景的讲解和感悟,边考察、边思考、边研讨,在相互交流中寻找差距,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去指导实践的统一。三、党校要创新工作思路资源整合和优化是工作发展趋势,是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党校面临着更多办学途径选择和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基层党校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中取得新成效,要切实巩固和加强作为本地党委重要职能部门的地位, 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谋求创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本地各项优势资源和相近资源,积极拓宽办学途径和办学空间,在提升基层党校的综合竞争实力的基础上, 积极为提升本地影响力和美誉度服务。充分利用党校培训资源、积极拓展经济社会发展交流渠道。 主动加强区域间联系,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 通过做精、做强、做优外来办班,依托党校干部培训优势,积极开展同全国范围内的党政干部的思想工作交流,积极宣传和推介各地各自的发展优势,不断开拓党校发展新局面。 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上挂”和“横联”相结合方式,拓展办学空间。积极承接各地各级各类外来班次,实现跨机构、跨地域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构架。在新形势下,基层党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基层党校只有在把握党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思路拓展功能,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力求实效,才能不断提高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使党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注重成果转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以实践为研究方向,才能增强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才能增强科研的针对性和信息量。只有注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才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向实践。科研办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针对福泉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科研和咨询的题目,组织广大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科研人员带着问题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寻找 收集资料,同时还经常与相关部门联系,找到理论与实践现实的结合点,使其科研成果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促进了党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媒体作用,加大对科研、咨询成果的宣传,促进科研、咨询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践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更好地促进了党校科研、咨询服务功能的发挥。五、综合引领作用党校的综合引领作用,是指党校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发展方向的引导性作用。这种作用是由党校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党校是一个学习、研究、教育和宣传的综合性机构,具有思想敏锐、信息广泛、人才集聚、学术前沿、资源整合等优势。这种优势,使党校具备了先天的、内在的综合引领功能,能够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综合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县级党校充分发挥自身综合引领的作用,在帮助企业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12-2015 年先后组织教研人员深入企业、园区建设工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剖析企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每年组织中青班到外地考察学习,了解国内最新经济动态,把外地的好经验带回来为我所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进一步充分发挥党校的综合引领作用,一是成立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组织专门人马针对福泉市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在为市委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努力为企业、工业园区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排忧解难。二是完善调研机制。让教研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工地、深入农村、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第一线,通过解剖麻雀,抓住典型,达到解决福泉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共性的问题。三是健全挂职制度。定期派教研人员挂职蹲点,通过一至两年长时间的基层工作锻炼,逐步积累科研素材,总结科研经验,形成在某个方面独到的见解、权威的数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四是创新跟班方式。选派专业对口的骨干教研人员走出办公室、走出教室、走出党校校门,深入县级对口部门,通过跟班学习、调查研究、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达到直接为部门服务的目的。

关于昆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多举措促进经济发展怎么说的?

昆明市3月1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6条措施的意见》明确,昆明市继续安排25亿元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专项资金;在原有7亿元滚动收回的基础上,形成不低于10亿元的市级工业发展引导基金资金池;力争全年电力用户市场化交易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0亿元。为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从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工业提速增效等7个方面提出了26条具体措施。具体如下: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昆明市继续安排25亿元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专项资金,对地方高速公路项目给予配套补助资金1000万元/公里,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投资项目分别按实际投资额的1%、0.5%给予补助,单户企业单次最高补助不超过200万元。同时,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市级财政安排2亿元重大项目前期经费。在推动工业提速增效方面,市级选取40户重点企业按月下达生产计划,并视完成情况,按季给予扩销促产补助。扩大市级工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重点投向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5大重点领域。为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昆明市帮助企业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报请省物价局同意后,将企业基本电费计收方式的选择由半年调整为每月,由用户提前1个月与供电部门对接,按照企业变压器实际使用情况核定收取基本电费。力争全年电力用户市场化交易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0亿元。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方面,在昆明市参保登记的用人单位,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为1.5%,企业养老保险费率从28%下调为27%,工伤保险费率按国家基准费率的90%执行;对小微企业新招用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昆明市还全面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对高端康体养生等“高精尖”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支持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信息产业方面,对在昆明市成立的大数据、云计算企业总部,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和营业收入,给予相关补助。同时,为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该市新进入国家公告的新能源乘用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财政补助等。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第一,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必须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第二,做到“四个着力”。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只有企业充满活力,整个经济才会有勃勃生机。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只有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科学发展。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犹如一个国民经济有机体的躯干和骨架,躯干骨架搭建合理,有机体才坚实有力、健康发展。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形成新优势,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四个着力”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第三,“五个更多依靠”。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依靠投资或者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必须依赖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特别是更多依靠和发挥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升级和优化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和后劲的必然选择。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生产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压力巨大,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要求。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逐步改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以增长与分配关系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哪些?

经济发展战略中,以增长与分配关系为主题的一些常见策略包括:1、包容性增长:这个战略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增长效益能够广泛惠及社会各个群体。通过采取包容性政策,如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共同提高。2、红利共享:这个战略强调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应该被公平地分享给社会各个群体。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如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确保经济增长的好处能够平等地分配给所有人。3、区域平衡发展:这个战略关注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确保经济增长的机会和收益在不同地区得到更均衡的分配。这可能包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区域性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等。4、社会投资:这个战略强调将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收益用于社会投资,以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可能包括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5、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相结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强环境管理和资源节约,确保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实现包容性增长,要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

B 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贫富差距可以缩小,但不能根除,否则就会犯平均主义的错误,故③说法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B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 不平等: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迅速,而底层人群的收入增长缓慢。2. 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气候灾难和环境破坏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3. 债务问题:一些国家面临巨额债务,这可能导致财政紧缩、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不稳定。4. 贸易紧张局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争端加剧,贸易壁垒增加,导致贸易不确定性和经济不稳定。6. 全球卫生危机:COVID-19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需要全球合作和政策调整来应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

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

B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包容性增长”理念不能直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③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包容性增长”是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意,即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 是使经济增长、社会进

B 试题分析: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也就是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本题就转化为找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我们要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是主要依靠国家来调节收入分配。故①④项错误。本题选B项。点评:本题以使人们幸福感不断增强为背景,学生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分析问题。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我国如何在对外经济发展中实现包容性增长

1、用行动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形象,该说NO的就果断的执行否决票。世界稳定了你正义了才有包容人家的资格。2、在有利发展自己的同时,只要有利于提升他国的合作就是我们要的合作。3、倡导公平合作机制,携手金砖国家一起充当好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抛弃分歧来搭乘我们发展的顺风车,一起谋求经济的繁荣!

中国有那些城市是经济发展最快的?

中国2017年GDP增速最快的四大城市:合肥、西安、南昌、宁波!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3.26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5.61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2.2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3.2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3.3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4.2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4.3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4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5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6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4.7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跪求 英语翻译以下几句话 : 1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 To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 Optimized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1、我国有强大的海洋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2、近海渔业资源丰富3、海盐、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我国沿海地区立足区位、海洋资源和科技优势,相继制定了符合各地区特点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纷纷提出了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发展目标。如辽宁省、山东省分别要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省和广东省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等。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据初步核算,“十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30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0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3.6%,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4.2个百分点,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8%。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1/1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8.2%。同时,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拉动了沿海地区就业的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278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约6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经济逐渐显现出增长快速、贡献突出、辐射力强、新增就业潜力大等特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海洋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二是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矛盾突出,近岸海域开发过度、资源环境损害严重,而大片管辖海域开发还远远不足;三是传统海洋产业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等。

怎样认识和理解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识和理解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非常简单 而且特别快速 感觉十分的哦

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简述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特征

海洋经济,一般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10年,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总之,20世纪最后10年,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哪些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海洋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涉海部门多,职能交叉,协调难度大。第二,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配套法律法规尚有很多空白,既束缚了海洋管理,也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海洋开发缺乏统筹长远规划,这是造成沿海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海洋科技投入不足,许多海洋产业属于前期科技投入高,后期产出高的类型,海洋科技投入的不足势必会影响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 海陆统筹

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孙吉亭赵玉杰 [提要]本文把海陆统筹看作海洋和陆地两大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区域复合系统,在这个区域复合系统的发展中,海洋具有与陆地同等的价值;从决定机制、作用机制、调节机制三方面深入研究海陆统筹机制;探讨如何协调和平衡海洋和陆地两大子系统,才能实现区域效益最优。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陆统筹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1)05-0041-07 21世纪,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当今人类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正在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2010我国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海陆统筹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区域复合系统。在这个区域复合系统的发展中,海洋具有与陆地同等的价值,海洋经济不再是陆域经济的附属,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那么,海陆统筹机制是如何作用的?如何协调和平衡海洋和陆地两大子系统,才不会使一个被吸收进另一个或者一个被消解于另一个?我们认为海陆统筹机制可以分解为海陆统筹决定机制、海陆统筹的作用机制、海陆统筹的调节机制三方面理解。 一、海陆统筹决定机制 1.人口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15~20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将进一步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 人口增加且继续向沿海地区移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将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力增大。 21世纪议程》估计,目前距海岸线60km的沿海地区居住着地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据联合国《 967万,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至2020年,这一比例可提高的3/4。我国沿海省市总人口达47, 43%;沿海市、县总人口为16,354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预计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沿海地区的人口将增加7~8亿。按21世纪中叶中国总人口数15~16亿估算,沿海人口将为全国人口的50%①。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层次学说,人类需求从低级的和基本的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等)向高级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方向演进。即使是基本的需求也有从质量较差到质量不断提高的推进过程。可见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的需求更是永无止境。虽然人类需求原有的拉动作用促进了经济活动的扩展,但当人类的需求过旺,超过沿海地区的承载阈值,势必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速度。 2.要素供给约束的存在———资源、环境 人口规模的膨胀,消费需求的激增,导致对资源要素的疯狂掠夺,环境日趋恶化。鉴于陆地资源的匮乏,粮食的短缺,人类不断拓展海洋开发空间,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由于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高消耗、低效率,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资源破坏严重。如大片耕地及海滨湿地丧失,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地面沉降与盐水入侵,近海渔业资源严重退化;海洋环境生态系统承载力不断下降。这一系列的要素供给约束形成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海洋产业结构,严重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直接作用的推动因子———人才、技术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具有其它自然环境与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海水可以淡化利用,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水合物。但这些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所以说人才和技术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子。R.M.索洛等提出技术创新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并在动态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同样适用海洋经济的发展。 4.经济发展 我国2010年海洋经济总量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3倍多(见图1)。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方面,2001~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最高达到10%,2007~2010年都有所下降。这说明当前海洋经济结构已不适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行战略调整。 5.社会问题 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在沿海地区的聚集,加速了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一方 ,面推动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产生了各种“城市病” 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供电、供水、食物供应、失业及社会治安等问题接踵而来。这些问题在沿海城市尤为突出。如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避免这些“城市病”成为关键。海陆统筹战略正是要在更高战略层面统筹各种要素,推进城市化;反之合理的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海陆联动的主导力量。 综上所述,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海陆统筹战略的实施。我 们也可以理解为海陆统筹战略的决定机制实质上就是海陆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机制。在这个区域复合系统中,统筹考虑海洋和陆地两大子系统,利用海陆系统的互补性、相互的影响和制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均衡综合发展;同时三个子系统内部要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如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间合适的比例,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生态自净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社会子系统中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系统的匹配。与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相比较,更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经济、生态目标的均衡;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也正是海陆统筹战略的根本思想所在 。 图12001~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二、海陆统筹的作用机制 长期“重陆轻海”的经济发展,使得陆域许多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但过度的资源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得陆域承受了过大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人类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需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人类解决当前各种问题的唯一出路。 海 图2海陆统筹作用机制框架3 陆产业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加强,陆域成熟产业不断向海洋延伸,各种生产要素和能量有效配置。(见图2所示)。 1.海陆产业作用机制 (1)海陆产业空间布局相互交融。海岸带地区是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和过渡带,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等特征。海陆两类经济活动同时存在于海岸带地区,海陆产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海洋产业活动对沿海陆地空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海洋开发活动中,诸如海洋捕捞、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采、海洋矿产开发和海水养殖等,需要海域完成一些生产环节,同时还要在沿海陆地完成其余环节的产业活动。而海盐业和海水利用等,则完全是在陆地上完成所有的生产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陆地空间向海洋空间的推移过程将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在 。海洋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更多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产加工趋向“陆地化” (2)海陆产业链相互交汇。海洋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上下游及相关横向产业链均较长,对陆地产业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冶金、造船(海上平台)、运输、化工、机械、仪表、电子、探海工程、海洋调查勘探、海洋环境保护、海上救捞、海洋预报、海上建筑等一些列相关产业的发展②。与此同时,陆地产业也在向海洋产业渗透。如陆地第一产业种植业向海洋的延伸,形成海洋牧场和海洋农场;陆地产业通过向海洋产业提供技术、设备、零部件等的支持,与海洋产业发生密切联系。 (3)海洋产业对陆地产业的拉动作用。海陆产业联系紧密,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关联拉动相关陆域产业发展。某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公式: L=MV1/V22 其中:M为上一年度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V1为本年度某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 V2为本年度经济增长率, L表示某产业拉动了该地区经济增长L个百分点。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2001~2010年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产值拉动效应,如图3 : 图32004~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产值拉动效应 (本图系根据2004~2010年各年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的数 据计算而成) 从海洋产业总体来看,2004~2010年海洋产业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保持在0.8~1.2之间,海洋产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产值的绝对量上,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持续 增长,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及沿海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见图1)。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其国民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发达,这说明海洋经济不仅对陆域经济有很强的带动性,而且海洋经济与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 2.海陆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和方式,海陆区域间的差异为区域分工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而区域分工和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区际贸易和伴随而来的生产要素的流动。生产要素是产业系统运作的载体,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正是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才使生产活动、产业循环得以实现。 由于海陆产业不仅类别上具有多样性,空间布局上也是多样化。因此生产要素在海陆子系统之间的流动兼具在产业间流动和地域间流动双重意义。一般而言,海陆区际间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追逐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险。一方面,由于海陆区域间利益的差异引起资本在区域间流动,资本从利率低的地区流向利率高的地区,直到利差消失为止。另一方面,资产的多样化可大大降低风险,它诱使投资者拥有不同的资产,包括不同地区的资产。 劳动力是各生产要素最活跃的因素。由于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的收入水平的差异、城市劳动市场短缺的需求、个人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的大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尤其是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等均是劳动力在海陆间流动的主要动因。 技术可以作为硬件或软件存储于许多不同的形态中,其在海陆产业间的转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海陆产业间进行生产资料或中间产品的流通、循环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着产业间技术的转移传播。通过对产业运行中所涉及的信息的买卖,实现技术在海陆产业间的转移传播。以人作为技术在海陆产业间传播转移的媒介,通过具有专门技能和内涵知识的人员的以下服务进行技术转移:安装某生产系统,解决设备启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生产计划与管理质量控制维护专业机械与设备等。 信息作为智能型的生产要素,在海陆产业系统间的流动对促进海陆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在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流通,可以促使生产要素在海陆产业子系统间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从而使产业效益呈指数形式递增。同时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的还沟通了生产力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使产业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 3.海陆间能量的流转机制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海陆子系统各自具有自己的能量。由于陆、海两类经济体在自然资源禀赋、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海陆产业子系统存在着生产要素在二者之间互相流动的能量梯度。 (1)发展历史梯度———由陆向海的正势差。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在发展历史上存在着时间差异。由于长期受“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陆地产业的充分发展在时间上要早于海洋产业很长一个阶段。与陆地产业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相比,海洋产业系统还处于成长阶段,还很稚嫩,陆地产业系统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为研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海洋产业可以利用这种发展历史梯度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扬长避短,更快更好地发展海洋产业。 (2)经济基础梯度———由陆向海的正势差。由于存在发展历史梯度,海洋产业系统的经济基础相对陆地产业系统,还比较薄弱,很多海洋产业还属于新兴产业,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5 因此,海陆产业系统间经济基础梯度存在势能差,这种经济势差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在海陆产业子系统之间进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技术的流通,使陆域某些成熟产业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3)自然资源禀赋梯度———由海向陆的正势差。伴随着陆域经济长期粗放式发展,人类过度利用开发陆地子系统的自然资源,已出现陆地常规能源短缺现象。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刚刚起步,在海洋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的仅占海洋资源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从海洋开发战略需求考虑,具有巨大潜力并能形成规模生产的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沿海港口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水产资源、滨海矿砂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洋新能源等。海陆系统间自然资源禀赋梯度的存在催生了由海向陆的能量流动。 (4)发展空间梯度———由海向陆的正势差。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可开发利用空间越来越狭小,并且日见拥挤;而海洋开发空间广阔。在发展空间上,在海陆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由海向陆的正势能差。 4.海陆环境作用机制 与陆地相比,海洋有很强的自净能力,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目前海陆污染的主要源头来自陆地,海洋这种能容纳消化污水或污染物的能力,通过依靠海洋本身的巨大容积和受热力、风、浪、流等动力条件而趋动海水的流动,以及海水中的地质、化学和生物作用,可以从不同程度上稀释、消散污水和污染物可能造成的种种危害,将污染降到最低,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但是这种海陆间的净化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不同海区其自然地理、地质过程、水文气象、水生生物以及海水本身的理化等条件不尽相同,其能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也不相同,都有特定的环境容量。当由陆地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总量在海洋环境容量以内,海洋可以接收这些陆源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其进行稀释和消散,从而在海陆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如果由陆地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总量超过海洋的环境容量,海洋不仅不能净化这些污染,反而会破坏海洋自身的生态平衡,污染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污染又会作用陆地环境,进一步加剧陆地环境的污染,从而在海陆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5.海陆基础设施作用机制 海陆基础设施联动在交通运输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势于一身,发展多式联运,是国际快捷运输的主要组织形式。各种运输方式均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一般来说,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公路运输则具有机动灵活,便于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特点,铁路运输的主要优点是不受气候影响,可深入内陆和横贯内陆实现货物长距离的准时运输;而航空运输的主要优点是可实现货物的快速运输。多式联运可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充分体现社会化大生产大交通的特点,从而提高产业运作效率,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海陆统筹的调节机制 1.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主要是以价格经营机制为中心,以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为代表③。包括一套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组织和规则所组建的经济运行机制,它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涨落,引导生产和消费,调节社会资源的流向,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其真正发挥其功能,还需营建一些条件,包括市场体系的建立、市场组 织的发育以及市场法律和规则的完善和健全。 2.宏观调控机制 海陆复合区域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发挥调控作用的资源配置机制,即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从战略层面强调海陆经济的整体性,将海洋和陆地统一起来,在海洋开发、管理和规划过程中,把海洋开发与沿岸的陆域开发统一规划,最终实现海陆复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海陆复合区域宏观调控机制的基本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确定一段时期内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实现海陆复合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相比较,行政配置资源方式的运行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政府是信息收集者和经济决策者④。 实现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财税、金融政策,以及必要的法律、行政手段等。其中,财税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调节复合区域内的经济运行的手段。金融政策是通过货币和信贷供应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3.二元调控机制 市场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两者共同作用于海陆区域复合系统,形成二元调控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对市场失灵的地方、对市场调节的负效应、对市场调节中交易费用的降低等由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宏观调控机制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必须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同时,完善的市场是宏观调控的可靠基础,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所利用的工具和形式,例如市场的不确定、环境的不确定问题等。 :①恽才兴、蒋兴伟 :②韩增林、栾维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管《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页。:《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③④张敦富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253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年,第39页。理》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0践》 参考文献: [1]李靖宇、于良巨:《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 ,青岛: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2006年第2期。 [2]韩立民、张红智:《海陆经济板块的相关性分析 ,北京:及其一体化建议》 版,2006年3月21日。 [3]宋徽:硕士论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 。析》 [4]孙吉亭等:《海洋产业资源与经济研究》,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0年。 [5]孙吉亭等:《蓝色经济研究》,北京:海洋出版《中国海洋报》,理论实践《太平洋学报》,社,2009年。作者简介:孙吉亭,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ofWollongong)博士后,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玉杰,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山东青岛266071[责任编辑潘莉]7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何?

行业主要企业:中海油服(601808)、中远海发(601866)、中远海控(601919)、好当家(600467)、中青旅(600138)、山大华特(000915)、双良节能(600481)、中电环保(300172)、中国船舶(600150)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我国海洋经济产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1982年以来,我国海洋产业涵盖行业趋于广泛,1982-1991年,海洋产业主要包含6个下属行业,1992-2001年,产业主要涵盖了7个下属行业,而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产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下属行业也拓展至12个。从我国海洋经济范畴看,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相关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包括生产、使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连续纽带,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上下游关系的产业,包括设计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和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六成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鹅事件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门坚决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海洋经济领域“六稳”“六保”工作,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表现出较强韧性,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势头已初具形态。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8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7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9373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9%、33.4%和61.7%。疫情下生产总值有所下滑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收缩、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除滨海旅游业受疫情较大冲击外,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大部分海洋产业稳步回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比2019年下降5.3%,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三大产业类型生产增加值相差不大202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80010亿元;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29641亿元,比重为37%;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为23313亿元,比重为29%;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7056亿元,比重为34%。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