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什么是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小说"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指体现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小说作品,以法国小说家左拉和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代表。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它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等主观因素,自认为比现实主义更真实地描写客观生活。实际上是以实证主义哲学和生物进化论来分析人,把人视为动物,认为人的品性与命运只由两种自然力量即遗传和环境决定。 自然主义小说是上个世纪前30年代美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其中以尤金·奥尼尔(E,ugene0"nell)为领军人物的美国戏剧更是为美国文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对德国表现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具体运用使他的剧作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别具一格.成为后来很多艺术形式效仿的蓝本,不满足于对外部事物如实的刻画,而是追求内心世界的展示,力求”让外部意象折射、反映内部世界”.因此在场面调度(Mise—en—scene)上锐意革新。在尤金-奥尼尔的成名剧《琼斯皇帝》(孤PEmperorJones)里,剧作家刻画了一个受白人统治理念毒害很深的黑人,他曾获罪入狱.然后出逃.在他人的帮助下到西印度群岛的土著居民中靠欺骗迷信的当地人获取了他们的信任,他称自己是魔术师,诓骗土著人说只有一枚“银学习频道弹”才能取他性命.结果他成为当地人的皇帝.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后来当地人在一位白人的煽动下起来造反追杀他,迫使他最终逃入丛林.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灵魂,后因迷路被追兵银弹所杀。全剧时间跨度仅为一天。奥尼尔把主人公的宫殿布置成白色.而让他的宝座为耀眼的红色,这样突出了他对白人统治的向往和追求和对自己种族的背叛:红色的宝座则突出了他的勃勃野心和原始的;中动。贯穿全剧始终的还有开始时低沉的酷似心脏跳动的鼓声.鼓声随着J0rles野心的驱使逐渐加快,毫无停顿直至Jorles的生命终结。这一声觉形象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突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狂乱不安.是人物心理世界的一个外部体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奥尼尔的人物有时已经超越了现实范畴,而抽象成了一种符号。比如《毛猿》(The"Hair)-一4pe)中的以扬克(Yank)为代表的司炉工们,他们长满胸毛、面部表情凶狠、小眼睛上面生长的是全部向后倾斜的眉毛。这哪里是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工人,分明是当代猿人的翻版或是出现返祖现象的人。他们刻板、冷漠,成了凶狠野性的代表,成了机械文明的牺牲品.

什么是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倾向,它**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同时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英美文学只涉及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吗

从考纲上看英美文学不包括法国文学,但是要注意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影响深远,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它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美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有什么特点?

美国文学好象没有"乡土文学"这个说法只有"边疆小说","西部故事"啊

local color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Local Colorism(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主要描写内容: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乡土文学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乡土文学,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新潮的洗礼。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乡土文学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或只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全面。

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

  中美文学研究比较  中美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有如下的一些相似之处:  (1)我参加的学术会议与我授课的课堂极像美国的情况。学术会议的安排是一样的,各种论文分小组讨论,然后是茶歇和集体用餐。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的思想控制迹象,看不出这些教师与学生都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唯一的一次圆桌会议的自由讨论,令我惊讶的是,我听到中国同事就中国是否存在言论自由发生了尖锐的争论。年龄稍大的学者说,“存在,当然存在。”而几个年轻人反驳说,“没有!”这是极其少有的情形,也不具有典型性。  我住的宾馆与美国宾馆也非常相像。中国的大学课堂,与美国的一样,讲完之后有问问题与讨论的时间。教室与学生也与美国一样。我几乎感受不到神秘的、或异域的东方,尽管人们用筷子吃饭,饭菜有些不同。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如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欧美同类杂志或论文集的文章一样。如2006年12月第28卷第6期,如“对莎士比亚戏剧中‘梦"的解读”、“双峰并峙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福楼拜的‘游戏":《包法利夫人》的叙事分析”,还有一些明显理论性的文章,如“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全球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听起来都是很熟悉的内容。  (2)从我第一次来中国到最近的访问,我对中国教授与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印象深刻。中国学术界与学生都非常令人惊异。教授与学生流露出惊人的自信:他们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他们有能力做好它。这背后隐含的就是设想中国人是最好的。我隐约感觉到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少数”地方之一,每个人都很友好、尊重人、礼貌。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7年,受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派遣,我与来自历史、工商、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道,来与北京著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行讨论我们各自学科的未来。  他们希望我讲西方文学理论。说实话,当时参加研讨会的那些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人并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大多数年龄都很老了,除了俄语显然也不懂其他西方语言,都是受过去苏联遗留给中国的影响。现在,这一切早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才华的年轻学者,通常都在像哈佛大学等地受过培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变化,同样也在整个中国的政治、学术机构中发生了类似的惊人的转变。  强调了中美高等教育的相似性,在中国的大学与学术会议中我没有感觉到有任何不适应的地方。我现在来谈谈中美文学研究的差异。  两国的大学都根植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之中。目前,美国的大学正面临一些问题。美国的经济正在衰退,这必然也影响到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在过去20年越来越多地依赖公司的资助。政府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人文基金会等所拨付的经费越来越少。美国大学的研究经费来自大的制药公司、大的石油公司、电信公司等。大学越来越像公司一样运作,校长获得惊人的高薪,一切按照问责制来办,即根据赢利的幅度(来支付薪水)。很多教学工作都是由兼职教员来承担的,他们只能获得最低的生活工资,没有机会获得终身职位,只有极少的、甚至没有福利。学费迅速攀升,很多本科、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就欠下了从银行借的几十万美元的债务。由于学科变化迅速,文学系的课程相当混乱,大学之间没有任何一致,应该教什么,各种课程如何连贯地组合,没有任何共识。我过去老在想,要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立法者来参观欧文分校英语系或比较文学系,看到所提供的课程,要求我们解释各种课程混合的原因,我认为我们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讲授你喜欢的课程的自由,这是无上的特权,我过去从中受益良多,但要是有些同事讲授与你相关的课程,并就这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达到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样可能更好。  中国大学的情况很不同。一方面,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接连获得成功,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在高速增长。这意味着国家显然有大量的钱可用来资助、扩张老的大学,建立新的大学。尽管要进入最好的大学,在中国竞争异常激烈,也与美国一样,但我推断,一旦进入大学,其花费还是相当低的,从我所看到的来说,中国学生还是很简朴的。几乎所有的教员都是终身职位。有人告诉我,每个班被分派一个“班长”,中国大学的一个年轻老师向我肯定,在规定的课程内,教学中有相当大的自由,教师鼓励来自学生的创新观念。他是这样说的,“为便于教学,老师通常遵循某一本文学史书,但其目标不是达成集体共识。教师鼓励、高度评价创新性的、原创性的解读,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在我的文学课中,我告诉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有不同意见,而不是大家要有相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才真正有助于丰富文学文本。学术杂志仅接受有新观点的文章。”  大多数的大学课程,比如英语文学,是由国家委员会设定的,即教育部的外语指导委员会。同时,它也希望教授能够按照该清单所列出的书目来讲授,而英语系总的安排,在我看来,是希望涵盖一个连贯的、并明显保守的经典作品与话题,必修课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学、听力、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口译与笔译,也有把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写作等列入必修课;选修课包括英语散文、英语戏剧、英语诗歌、英语小说、教学法、修辞学等。我在脚注里列出了教育部的课外阅读清单。熟知详情的人告诉我,并非清单上的所有作家都要讲到,每所大学的英语系选取的作家都不同,他说,“外国文学课程通常涵盖重要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的名著。我认为大学之间没有严格统一要选取哪些作品,那些标为红色的很可能是各个大学的老师都要选取的,老师也可选取当代作家,如约翰·巴斯、多利斯·莱辛等。课堂上要求阅读并讨论的仅是某小说的几个章节,并非整个作品。但学生在细读所选取章节之前,应该了解这本小说的整体轮廓。提供澳大利亚、加拿大文学的高校并不多。我们开的澳大利亚文学课程有‘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当代小说研究"、‘帕特里克·怀特研究"等。”  有6个方面的差异,并把这些差异看作描述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便利之策。  (1)相对来说,中国学者明显对提出新的看法缺乏兴趣。总体上而言,他们更关注达成共识,或提出已经存在的看法。而在西方,与之完全相反,我们被教导,必须要提出些新的看法,提出一些以前没有人说过的,才可能正当地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佛克马是这一期中唯一的西方学者,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一开始就提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与美国和欧洲的后现代主义不同。”这意味着,在他之前,就没有人把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弄明白。在美国教学的顾明栋可能会挪用我们的一些设想,在讨论鲁迅时,会提出一些与以前的评论不同的看法。西方人认为,文学研究中,以前已经说过的,就不存在重复说它的理由。中国人,至少是这一期《现代语言季刊》中的中国学者,认为如果它是真的,就应该反复说,从一代传到另一代,从学者传到学生。就像我所有的对比一样,这些仅是一些趋势,并非绝对的差异,你们如何看待这一期的论文,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不知我所掌握的情况是否属实?还是这一期的论文不具有典型性?  (2)这一期论文的中国学者非常关注文学分期或文学阶段的正确与否,命名是否正确,特征概括是否正确。这可能是王宁给他们的重要指示的一部分。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非常自信地说,“我正在读一个后现代作品”、“现代主义作品”或其他什么的,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分期,不论有多大的问题,是给读者一种安全感。然而,它只是满足一个分类的作用,代替实际所读的作品。比如说,“啊哈!那是一种后现代特征”,它的作用只是以防读者追问某一段的意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简单分类是经不起检验的。分期是中西方文学研究中很大的一部分。对西方人而言,现在它相对来说不再重要了,也都认可它,即使怀疑分期的过度归纳,分期会消除某一时期或地方的作家间的重要差异。我们,至少我是这样,更感兴趣的是某一作家作品的特殊性,他/她适合或不适合分期名称的方式。要展示后现代风格的特征,就像影响最大的理论家詹姆逊一样,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是很容易的。比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塞万提斯,佛克马在这一期所列出来的那些特征,在西方小说(也包括这一期论文中提到的中国小说)一开始就有了,比如,塞万提斯的《狗的对话》(The Dog"s Colloquy,1613),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就有了。顾明栋在《中国小说理论》中的《红楼梦》一章中,提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有很多后现代特征。这一期中顾明栋的权威论文“鲁迅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揭示了鲁迅的创作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与风格特征结合了起来,尽管鲁迅在他创作小说、散文诗、杂文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作品(那时根本就不存在)。他的结论是,鲁迅一方面是看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另一方面也陷入到自己实验性的新形式创作的困境。  尽管顾明栋的论文接受既定的分期,其目标也是来划分鲁迅作品的分期,但他的论文无意中为分期施加了很多张力。要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能够在数个世纪的中外作品中找到,似乎意味着:1)时期的分类极端不可信;2)我们用来命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概念特征、叙事特征等,实际上可能与文学所使用的语言的历史无关。  这一期中佛克马的文章,关注的是区分开在文化上三种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形式,提出这三种后现代主义中的任何一种都假定,“所指与能指的传统关系不再适用。”佛克马所用的分期与中国学者不同,分期的特征更加复杂,并引用大量的实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3)中国学者认为历史语境几乎完全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这可能是一种残存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但很多欧美文化研究也有相同的设想。陈永国的论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的历史决定论模式很复杂也很精细,不过却坚信这种预设。读者会注意到陈永国调用了一个含糊的有机体或自然主义的隐喻(“现代主义诗歌作为新诗的一种形式,不会凭空而生。”),他详细说明了现代主义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原因:一是中国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一是西方知识流入的影响。这些原因的影响是双重的,不容易预测,但是,这两个原因在任何个案中混合到一起,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佛克马对后现代主义作家与历史、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看法很不同,这出乎我的意料。我说“出乎意料”,是因为当今西方大多数的文化研究者(与文学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与陈永国的立场很接近。作为文学风格的后现代主义,与作为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后现代性,佛克马要比詹姆逊、利奥塔德可能的区分更加明确。佛克马说,“我把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文学思潮,一种由作家、评论家与广大读者所使用的文学社会方言,把它与作为当代社会、政治条件的后现代性区分开来,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对后现代性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利奥塔德, 哈维(David Harvey), 贝尔滕斯(Hans Bertens)等人做过具体的分析。”佛克马认识到历史条件会起一定的作用,“我们必须考虑地理的、文化的、历史的差异。”但他认为,从现代主义转到后现代主义(与其他任何风格的转变一样),仅仅是因为作家厌倦了一种风格,现在想转变一下,“任何风格或文学社会方言,包括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将被消耗殆尽,因此,人们想听到不同的东西…… 新一代认为既有的社会生活观念与经济条件不适合了、过时了,应该为新的社会解读所代替。”叶芝(W. B. Yeats)用不同的音调说,“人类景仰的一切事情/都能撑过片刻,或一天/爱恋的欢愉,赶走他的爱恋/画家的笔,消蚀了他的梦境。(《一出剧里的两首歌》佛克马用生理学来解释风格的改变,“相同的神经元连续不断地重复刺激会导致结果逐渐减少”,他的这个简洁陈述有点类似于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在佛克马看来,风格惯例的改变,是受内在逻辑控制的,与历史几乎没有关系。新一代渴望并需要不同的风格,一种社会方言受神经元的重复而耗尽了自身。在某种意义来说这不错,尽管有些夸张,新的文学社会方言的确是“凭空而生”的。佛克马那些比较适中的陈述也有惊人之语,“人们想听到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他的看法又让我想起这一期的杂志。  (4)第四个特点就是他们极像美国人,至少像我一样,描述一个作家或学派(如九叶派)的论述高度抽象。当然,佛克马在表现中国后现代主义特征时也使用了抽象的表达,如“华而不实的虚构”、“元语言批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等。与大多数的西方文学研究一样,佛克马感到必须要例证这些抽象的用法,从而证明它们是正确的。他详细地讨论了具体的作品,也有很多的引用,比如讨论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Please Don"t Call Me Human, 1989),以及对其他几个作品的分析。陈永国的文章,尽管讨论的是整个20世纪中国诗歌,但仅有两处很短的引用。  中国学者的论文,通常依赖三重抽象。第一重抽象:单个作品,除了用作品名来标识外,偶尔在其他论文中讨论中国小说外,使用最容易翻译的内容,如情节综述与人物描写。第二重抽象:几乎都不强调单个作品的特征。某一个学派或小组(如九叶派)的所有作品的讨论似乎它们都是一样的,似乎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互之间或与同一时期作家之间的共有特征。第三重抽象:使用概念性的陈述来定义这些共有特征,如陈永国提到的朦胧诗人,我上面提到的两处引用(一个是北岛,另一个是舒婷),“拥挤在强烈的欲望与无用的形式之间,这些年轻诗人一方面要拼命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要隐藏自己。因此,使用非传统的意象来表达朦胧的艺术策略,直接的言说与本能的表达强化了其情感。此外,那些碎片式的、非传统的、不完整的意象,这些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在、现实与幻想、理智与荒谬、短暂与永恒等二元对立,在放肆地宣泄诗人的激情中实现了统一。”我不怀疑陈永国所说的真实性,他的论文让我急于想了解他提到的那些诗歌,即使是通过英语翻译来了解。我想看看他们是如何例证他所陈述的“现实与幻想、理智与荒谬、短暂与永恒”等,他们使用“非传统意象”到底是如何朦胧的。这一期论文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使读者急于想读文章中所提到的作品。我非常高兴地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很多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翻译,比如鲁迅的很多作品的翻译(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xun/index.htm)。  (5)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由于缺少引用,伴随而来的就是几乎没有风格或形式分析,也不关注西方人所称的“修辞”或“叙事学特征”。近来,美国的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佛克马有一些形式分析,比如,他说,“王朔没有使用的风格手法几乎没有。他试过重复,没有标点的长句,荒谬的推理,把政治行话放大到可笑的比例,从而产生出一种欢闹的故事,即他所指的文化大革命。‘胖子"成为了笑料,至少在更宽容的时代不犯政治错误。”要是能够给这些风格手法举一些例证就更好了。不过,佛克马暗自认识到“风格手法”在意义上的重要性。然而,中国文学学者尽管崇拜巴特(Roland Barthes)、德里达等人,至少这一期的论文中,他们几乎没有风格分析。我所了解的其他中国学者的著作,如申丹,她的叙事学个案中就有风格分析。对我们而言,新批评与随后的“解构”,即使是对那些文化批评者而言,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尽管他们对此怀有敌意。不断有人宣布“解构的死亡”,但不知何故,它拒绝死亡。它可能会死,但它会像幽灵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没于我们的文化批评。顾明栋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倒是注意到了细微的语言手段的作用,如他在《中国小说理论》中谈到的两部伟大的传统中国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就以相当长的篇幅讨论了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  (6)最后一点差异,这一期文章的中国学者都很关注西方作品翻译成中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们很少关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也可能对某一语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而限制了翻译。他们似乎假设中国文学可以翻译成英语,西方文学可以翻译为汉语,没有重大的遗失。他们毫不怀疑汉语、中国文化与西方语言、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情况是否如此,我对此很怀疑。我对汉语一无所知,早就有人告诉我,汉语的文学形式、书写的意义,与英语、德语、法语的书写不同。这就需要把“同一个文本”的汉语、西方语言的各种译本并排来比较,来具体讨论它们在语义、语法、句法、修辞、以及文类假设等方面的差异。顾明栋的《中国小说理论》中有这样的讨论。我对此缺乏了解,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瞥见译入与译出时的遗失。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如苏源熙(Haun Saussy),对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特征对意义的影响更感兴趣。

急求一篇美国文学的读后感 (英文版)

Reading journal “The midnight summer Dream” By William ShakespeareShakespeare is a famous play writer, and everyone think he writes good plays. However, I didn"t liked it at all until our class have started to read “The midnight summer dream”, this means that even I didn"t like it, I"d still have to stare at the book blankly. Before I started reading it, I asked Alysia why people thinks Shakespeare"s books are so good while they"re so hard to understand and boring, and she agrees with me. The reasons why I think his books are so hard to understand because once I look at a book by Shakespeare, there were no sentences I could understand. It was like reading another language.After reading few pages with the class, I realized that it isn"t so hard, because Mrs Douglass was explaining it; it makes it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I also found out that the book is also funny by using modern English, like when the character Helena said, “My tongue should catch your tongue"s sweet melody” and it actually means “My tongue would catch your voice sweet melody.” After 3 days of reading, I found myself admiring Shakespeare"s way of writing, I don"t know why; it"s just that modern English sound really interesting.

1865——1914是美国文学的什么时期

1865年至1914年间的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称为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是美国精神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小说。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动。正视现实,不尚空想。现实主义文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经过内战以后的美国社会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宗教。这一巨变彻底改造了美国社会的性质和观念。首先,内战给该国的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很大影响。美国已从杰菲逊时期的农业国向工业化和商业化社会转变。蛮荒之地得到了文明的开发。这场战争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新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大规模运用,促进了工业的现代化。1869年第一条洲际铁路建成。电力大量使用,电话等新的通讯给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各种矿藏的开采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上的投资得到了四倍以上的回报。工厂的就业率成倍增长。工业产值呈几何级数上升,农业生产也迅速上涨。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工业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发展如雨后春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有一半人口都是集中在十几座城市里。然而,这些变化也有不利的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劳动人民的无数痛苦。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挤出土地,到城里去谋生,造成劳动力过剩,工资低。资本家对男女老幼的工人的劳动条件不去改善,致使贫富两极分化。权利和财富的集中产生了冒险家、巨头。而另一头则是贫民窟。就思想意识而言,人们处于动摇的状态。他们怀疑人性和上帝的善。西部开拓的精神已经一去不回了。美国之梦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就是马克·吐温所称之为的"镀金时代"。内战以后的文学界也与前大不相同。入们对内战的痛苦记忆,对英雄形象的幻灭和实际生活的无情现实使浪漫主义无立足之地。美国人对浪漫主义思想已感厌倦。新一代作家不满意于老一代的浪漫主义思想,生发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他们的解释,主张客观现实,摒弃主观偏颇、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人们的兴趣现在已转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现实的野蛮、肮脏,直接公开描写阶级斗争,这时的作家已能描写人物在各种条件或环境下的反映,描述远西(Far West)、新移民和劳动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注意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形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这种反映人类现实的主张在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is)的《批评与小说〉)(Criticism and Fiction〉一书中讲得最清楚。他说:"我承认首先关注运用反映人类现实的标准来判断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在任何其他标准之前我们要问作品是真实的吗?"是真实地反映男女实际生活;反映他们生活的主旨、他们生活的脉膊和他们生活的原则了吗?"现实主义作家就是以这种忠实反映现实的原则来处理当时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他们的作品写的不是彬彬有礼、衣冠楚楚、说话斯文的中产阶级的青年,而是工人、农民、雄心勃勃的商人、流浪汉、妓女和普通士兵。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内战以后的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现实图景,反映了人们的内心感受。这一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是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ils),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马克·吐温。他们真实地描写了美国本地风土人情,带有浓厚乡土气息,挖掘了人们的内心生活。他们忠实地记录了美国东部地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生活,有行将消失的边疆地区、有农村、有小镇、还有噪动的都市。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国式的姑娘"、有为生活所迫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复杂的市民。总之,他们为后来的现实文学在题材、技巧和风格上都树立了典范。虽然这三位杰出的作家基本上是同一时期写作的,但他们对"真实"的理解不尽相同。马克·吐温和豪威尔斯似乎注重生活描写,而亨利·詹姆斯则明显强调人类的"内心世界"。他认为文学家不应只停留在反映社会生活的表面上,而应运用语言深入到人类的心理和道德本质里。他就是反映人类内心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马克·吐温和豪威斯都是很注重表现美国社会的真实,但他们的强调点也有所不同。豪威尔斯讨论上升的中产阶级及其生活方式;而马克·吐温则喜欢把他自己家乡和家乡的人放在故事的最前沿。这种注重本土的描写形式形成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除了马克·吐温这样的乡土作家以外,还有沙拉·奥恩·朱威特(Sarah Orne Jewett)、约瑟夫·克科兰德(Joseph Kirkland)和汉姆林·加兰德(Hamlin Garland)。这些乡土作家有意识地反映对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怀旧情绪。虽然他们多愁善感,但他们描写乡土生活都十分细致。他们写的多是个人经历,记录的是独特环境的现实,表明一时一地的具体环境构成了乡土生活。他们写作的材料有所局限,话题也完全不同,但他们的艺术追求是共同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美国人思想的影响以及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对美国文学家的影响使美国产生了另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主义。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的由来》(1871年〉两书中提出了这样的假说:人类是从一种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特殊性不在于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而在于他成功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基因上完成生存适应。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接受了这一理论负面含义,并用之来解释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行为,认为他们的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而他们的行为又是受社会和经济支配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有意无意地受到了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影响,认为就象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惰性物体,心理学家研究活的机体一样,文学家研究人物、情感、人和社会各种因素。他们选取下层社会作为表现主题,反映他们这些人的痛苦和贫困,他们是社会和自然的受害者。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表现的最常见的主题是人的"兽性",并把它用来解释性欲。例如诺里斯(Frank Norris)在McTeague(1899年〉的小说里描写了被比作拉车的马、狗、熊的一个粗野的牙科医生和一个表面上很文雅的德裔美国姑娘的性关系。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在《嘉莉妹妹》(Sister Carne,1900年)里在处理性关系上也带有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在艺术上,自然主义文学的语言显得粗糙、结构也较笨拙。在哲学上,自然主义作家认为真实的东西是人的眼睛所看不见的,或者无法控制的。人的存在是受制度决定的。由于缺乏理性,人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所以人类无法完全理解,更无法控制他所生活的世界,因此人类并没有选择的自由。总之,自然主义产生现实主义,只是在创作上更富讽刺、更加悲观。自然主义只是另一种哲学途径的现实主义。

美国文学的根基是什么

勤奋生活。美国文学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经查询美国文学的根基是勤奋生活。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

美国文学相关论文发表

  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简述美国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它产生于“新大陆”文明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美国的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别具美国本土特色的文学流派。   自然文学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意识   一、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   自然文学就其字面理解,无非是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写作。但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自然文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新颖和独特。从形式上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美国的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美国自然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创新。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我们可以说,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趋势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   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现代,可它却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有其历史渊源。   17世纪的约翰u30fb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u30fb布雷德福德的《普利茅斯开发史》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乔纳森u30fb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u30fb巴特姆,被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欧美大陆的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他的代表作《旅行笔记》不仅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自然之人的哲学思想,而且对欧洲的浪漫主义产生了影响。人们通常认为,自然散文只是到了18世纪末才成为一种独特文体,它以巴特姆的《旅行笔记》的问世,作为自己趋于成型的标志。   到了19世纪,随着诸如托马斯u30fb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拉尔夫u30fb沃尔多u30fb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的问世,美国作家才开始把新大陆的风景作为文学和艺术的源泉。在此之前,美国的作家与艺术家往往是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去寻求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化根基。科尔在《散文》中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络不是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建立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吸引了一批被爱默生称为有着“新的眼光”的大自然的画家。后来,这个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长期以来,爱默生的精神及其人文思想一直是美国文化及文学的研究重点。但是目前在国内,将“爱默生与自然”作为主题进行挖掘与探讨的人并不多。其实,无论从爱默生所信奉的超验主义及其著作,还是从其生活和日记中,都不难看出他对自然的特殊情感与密切联络。就爱默生的著作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亨利u30fb大卫u30fb梭罗的《瓦尔登湖》曾于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他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偶像,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他的精神被视为美国文化的遗产。而《瓦尔登湖》也成为众多梭罗追随者向往圣地和效仿的原型。人们通常把梭罗视为爱默生的“圣徒”。从二者在自然文学中的作用而言,他们有着相似的灵魂。从现代的眼光看,梭罗在美国自然文学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比爱默生更胜一筹。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比爱默生超前一步。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   美国自然文学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u30fb巴勒斯、约翰u30fb缪尔以及玛丽u30fb奥斯汀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从广度上,20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的东海岸,而是覆盖了几乎整个美国本土。随着奥斯汀、迪拉德和威廉斯等女作家的出现,原来以男人为主导的自然文学领域开始有了女性的声音。这种以不同的地域为背景,用不同的声音来描述自然的状况,使得美国自然文学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组合,因此而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从深度而言,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他们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奥尔多u30fb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爱德华u30fb艾比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特里u30fbTu30fb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而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他们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   三、总结   总之,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在美学上,它展现了中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探索这一领域,将会像当初欧洲移民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在一个又一个新奇发现中激动不已。   参考文献:   [1]亨利u30fb纳什u30fb史密斯.处女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安妮u30fb迪拉德著.余幼珊译.溪畔天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Scott Slovic.Contemporary American Nature Writing.Tokyo:Fumikura Press,1993.   [4]Don Scheese, Nature Writing.the Pastoral Impulse in America.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   篇2   试论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摘 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字细读,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悲剧; 幻灭   一、引言   研究美国文学,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南北战争后,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梦"的驱使下,美国迅速发展,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   斯格特u2022菲茨杰拉德 Fu2022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奥多u2022德莱塞 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 “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是20世纪 20年代“美国梦 ”幻灭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主人公盖茨比与苔西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贫家子弟盖茨比在服役期间爱上了豪门之女苔西,苔西却不愿下嫁一无所有的盖茨比。 战后盖茨比对苔西难忘旧情, 通过非法买卖发了横财后与苔西重温旧情, 而苔西却仍无勇气放弃她已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在一次车祸后, 为保护苔西, 盖茨比主动承担责任,而苔西的丈夫汤姆借死者丈夫之手谋杀了盖茨比, 然后与苔西一走了之。 盖茨比以毕生心血构筑的美好梦想, 就这样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盖茨比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菲兹杰拉德借故事叙述人尼克之口, 把盖茨比的梦和美国早期移民的梦联络在一起, 追溯了美国梦的渊源。美国的早期移民憧憬依靠个人奋斗创造财富, 盖茨比把苔西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化身 ,也曾想以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她。但社会的现实迫使他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盖茨比的发财之路说明了美国精神的腐败。   西奥多u2022德莱塞是美国 20 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美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光明。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说主人公克莱特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不甘心忍受困苦,离家自谋出路。资本主义社会污秽腐蚀 ,使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吃喝玩乐,对贫穷的母亲置之不理,为了和大资本家的女儿结婚,挤入上层社会,竟溺死了自己的情人洛蓓达。作品通过克莱特从追求、挣扎到堕落、毁灭的一生,指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生活对克莱特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而且,只要这种环境和这个制度不改变,克莱特的悲剧,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就将一代一代重复地继续下去。   三、破灭的“美国梦”的主题意蕴   这两部作品写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是主题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美国梦”的悲剧表现。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追求和幻灭。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是一个经常重复的主题但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美国生活的深刻而冷静的体验,将它写成一部蕴意隽永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盖茨比的追求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企盼,小说最终为盖茨比送终 ,也是为他们的“美国梦”画上句号。西奥多u2022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是根据 1906 年切斯特u2022吉莱特谋杀格蕾丝u2022布朗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德莱塞进行提炼加工,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悲剧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他所涉及的既是一个悲剧人物 ,又是一种悲剧文明。德莱塞把克莱特作为由环境所造就,受环境逼迫,并为环境所毁灭的人物来进行塑造。他怀着怜悯的心情去探索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而堕落成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的经历。《美国悲剧》采用了纯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尽量客观化的叙述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个人人生毁灭的悲剧,使作品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文字。它塑造了一个对金钱和地位充满向往的下层青年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悲剧。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两部小说,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美国梦”的主题却是不断发展的。盖茨比无论多么富有,依然不能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接纳;而克莱特的个人悲剧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的悲剧。所   以,如果仅仅把追求财富和名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到达了非人病态的程度,这也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 社会里“人的异化”的梦想早晚都要破灭,两位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菲茨杰拉德和德莱塞这两位作家 ,很多知名作家的创作也深受“美国梦”这个主题的影响,例如海明威和福克纳在作品中把人们对“美国梦”的失望引申为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失望。 “美国梦”再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和奋斗的力量,它的美丽光环早已消失殆尽 。“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两位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以求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一生都在追逐著能够体现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财富、金钱和权力。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物质奋斗和享乐主义的毁灭作用,表现出了带有悲剧性的时代幻灭感。   参考文献:   [1]刘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 文学》〔M〕,北京: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   [2] 董衡巽等编,《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F.S.Fitzgerald. The Great Gat *** y. For 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TheodoreDr EIser. An American Tragedy. T. Y. Crowell pany Press, 1964.

美国文学作家介绍、作品赏析、写作风格、影响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示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新编美国文学史的目录

概论 美国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起始-1860)第一章 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学第一节 印第安典仪与曲词文学第二节 印第安起源神话与其他传说第二章 北美殖民时期文学(1950-1750)第一节 殖民地建立与开发的一般叙述第二节 历史意识与殖民地叙史文学第三节 清教思想的表述及其文学特征第四节 布拉德斯特理与早期美国诗歌第五节 殖民时期的其他主要散文作家第三章 独立革命前后的文学(1750-1810)第一节 独立革命时期的政论文学第二节 独立革命时期的其他散文第三节 独立革命时期的美国诗歌第四节 美国戏剧的初始与发展第五节 美国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始(1810-1840)第一节 欧文的散文与小说第二节 库柏及其小说创作第三节 坡及其短篇小说第四节 坡和布赖恩特与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第五章 爱默生和梭罗与超险主义(1830-1850)第一节 爱默生与美国超险主义第二节 梭罗及其《瓦尔登湖》第三节 超险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第六章 美国“文艺复兴”文学(1830-1860)第一节 霍桑的小说创作第二节 麦尔维尔的小说创作第三节 “南方作家”及其他小说作品第四节 朗弗罗及共19世纪主要诗人第五节 道格拉斯与其他散文作家第六节 惠特曼的诗歌创作第七节 惠特曼与中国文学第七章 美国文学批评的初起与发展第一节 早期美国文学评论概述第二节 坡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理论第三节 其他小说诗歌理论附录后记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小说==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旨虽然是现实主义,但不同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 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 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 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 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 杰克·伦敦参加过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实际上,他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长短篇小说中。他的写作风格粗犷而刚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 西奥多·德莱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运用巴尔扎克写典型、写细节的手法,成功地再现出他那个时代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典型人物,场面比较广阔,含义比较深刻。他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随波逐流、任性纵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为写作风格的滞重和句段的冗长而受到批评。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多以讽刺手法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矛盾。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视野从未超越中产阶级。他的作品虽然从某些侧面揭露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黑暗,但总的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 约翰·斯坦贝克的创作在美国文坛有着重要意义。他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力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加州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同时也是30年代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斯坦贝克十分重视写作技巧,无论从情节安排到人物刻画,或者从遣词造句到人物语言,他都精心筹划,独具匠心。他尤其重视从下层人民的口语中汲取营养,加以提炼,形成了个性化的、富有乡土气息的、色彩明亮的文学语言。 ==诗歌== 从1909年到1918年间有一群美国诗人兴起了一场反对传统诗歌格式的意象主义运动,卷入其中的主要诗人有埃兹拉·庞德、卡尔·桑德堡等 ,他们按照休姆的主张进行新诗创作,1914年庞德将他们收编成集,取名《意象主义者》,这一词随即便成为这一派诗人的统称。 意象派虽没有具体的理论,但却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 ;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这一诗派的领袖人物是庞德,他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致力于诗歌革新运动,为新崛起的意象派制定了三条原则,并扶持了包括艾略特在内的一批英美作家,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为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卡尔·桑德堡于1914年在〈诗刊〉上发表了《芝加哥》一诗。在格式上,桑德堡使用无韵短行和散文长句相间的句式,自由体,不拘泥句子的重音和韵脚,语言是浅显的口语体。他的诗在构思和格式上都显示出惠特曼的影响。美国生活的全景镜头往往是他的题材。

美国文学有多少年的历史

200年左右

垮掉的一代..美国文学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关于美国文学史中的一些术语翻译

1.the theater of the absurd《荒谬的剧院》2.iambic pentameter抑扬格五音步3.parody仿拟(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4.local colourism地方志5.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6.image,imagery 比喻; 直喻

美国文学,911文学有哪些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谢谢?

《美好生活》(TheGoodLife)杰·麦金纳尼(JayMcInerney)美国克诺福出版公司2006年1月版 这是首部反映“9·11”事件的长篇小说引发美国国内争议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 (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 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 (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文学20年代也有较大发展。在当时文艺界推祟“原始主义”的影响下,纽约的黑人区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休斯(1902-1967)、卡伦(1903-1946)等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描写异族情调的同时,发掘了黑人古老传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到了30年代未,黑人文学的战斗性进一步增长,出现了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这样的优秀作品。   左翼文学与反法西斯文学 1929年,美国出现特大经济危机,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工农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约翰·里德(1887-1920)是左翼文学的。30年代起,左翼作家队伍迅速扩大,成立了许多左翼文学团体与组织,创办了各种文学刊物,并在美共领导下举行了多次会议。在作品方面,左翼作家写出了一批坚实的作品。在文坛上已确立了地位的名作家,如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等,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也创作出一些优秀的社会*小说,如《美国》三部曲(1930,1932,1936)和《愤怒的葡萄》(1939)。30年代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左翼文学队伍开始分化。海明威、海尔曼等作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他们的作品提醒人民要警惕新的威胁。   “南方文艺复兴” 20年代,南方开始出现文学团体,创办了不少刊物。在诗歌、小说创作与文艺批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些作家先后形成“逃亡者”集团、重农派与“新批评派”,一时颇有影响。最重要的南方作家是威廉。福克纳,他的作品如《声音与疯狂》(1929)等,在构筑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反映南方 精神面貌、刻划复杂的人物性格与艺术手法的多样创新上,都很出色。一般认为他是欧美现代派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克纳以及其他南方作家大多站在道德、宗教的立场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他们的作品里有许多对罪恶和变态心理的描写。他们的用意是清除污*,让心爱的故乡变得干净一些。   戏剧的“黄金时代” 美国19世纪的戏剧并不发达,剧本缺乏文学价值。1915年以前,商业化倾向严重,多数剧作可以用“挤人眼泪、逗人乐、吓唬人”几个词来概括。在这以后的25年里,美国 的戏剧赶上了世界水平。大学里设立了戏剧课,小剧场雨后春笋般出现,冲击了戏剧界的商业习气。百老汇本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奥尼尔是新戏剧运动的主力。他的特点是把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与美好的梦想加以对照,同时用大胆创新的戏剧手法表现出来,以达到哲理、心理的高度,代表作有《天边外》(1920)、《哀悼》(1931)等。当时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有的用新奇手法揭示机器对人的压迫,有的用爵士乐般喧闹的节奏表现下层社会复杂多样的生活,有的写出了有心理深度的社会批判剧,有的通过小人物日常生活发掘善良、优美的人性。这个时期是美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新批评” 美国的文艺批评一向不算发达,19世纪只有爱伦·坡和亨利·詹姆斯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一些创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自由派批评家布鲁克斯(1886-1963)抨击粉饰现实的“斯文传统”,为新文学的出现摇旗呐喊。他在重新评价美国文学传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助于美国文学界自信心的确立。门肯(1880-1956)是一个勇猛的偶象破坏者,他在横扫旧的偏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偏见,但是他在为现代文学扫清道路方面有他的贡献。20年代前后占统治地位的文艺批评是“新人文主义者”,他们尊祟古代的理性传统,提出“自我节制”的口号,实际上是反对新文学的发展。他们不久即消失了影响。3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左翼批评家批判资产阶级文学,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美国文学传统,学习苏联文学经验,扶植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不久因为形势发生变化而中断。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艺批评流派是“新批评派”。这一派的批评家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精密分析,在现代诗歌的分析上有其独到之处,他们摆脱了过去仅仅介绍背景知识与发挥个人印象的批评方式。但这一流派总的倾向是忽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割断作品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

马克.吐温为什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都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美国文学史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好几个时期!!

当代美国文学的目的

学习美国文学的目的是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增进知识, 通过阅读对美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美国文学: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或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美国文学 现代主义流派及写作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1.象征主义。 2.表现主义。 3.意识流小说 4.存在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有以下特点: 1.不再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描绘的多为心理现实,基本上属于文学「表现论」 2.采用的多为非线性叙事 3.普遍运用象征隐喻 4.更注重人的主体性,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5.对于一般人来说,现代主义小说很难读懂 6.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反叛,但是反叛意味还没有那么明显

美国文学流派有哪些

Classicism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Early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如何学习美国文学

大学学英语专业的 有一本书 叫美国文学 不错 你可以看看 讲解的很系统 都是些常见的需要掌握的知识 如果你要学更高深的 就需要更专业的 书了

美国文学史的第一个时期是什么?

以下对美国文学阶段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著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著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著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著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著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著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著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著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当代美国的文学场景繁复多样,以上所列随时都可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我们需要等待时间来决定究竟哪一位目前活跃的作家可以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中长盛不衰的重要人物。

结合美国历史介绍一下美国文学史

现代主义Modernism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 of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黑色幽默(Black humor)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 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掸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天使》(1959)等。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 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谐争。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属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 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 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现代美国文学作品有哪些?

外国的现代文学主义流派及代表:x0dx0a(一)存在主义文学: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创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文学先河。他于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员大将,他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气息。小说《局外人》(1945)和《鼠疫》,剧本《误会》《卡利古拉》等,为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存在主义的女将,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是萨特的学生和伴侣。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x0dx0a(二)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戏剧对白、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混乱不堪的思维,来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而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并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创始人,1950年剧作《秃头歌女》问世,1952年剧作《椅子》。萨缪尔·贝克特:1953年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并确立了他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也使他的名声享誉世界。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达莫夫:1953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纳教授》。热内:1947《女仆》,1956《阳台》,1958《黑人》等。哈罗德·品特:是一位英国剧作家,早期作品经常被归入荒诞派戏剧。剧作《看房者》(1960),为他赢得了国际性剧作家的声誉,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x0dx0a(三)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也被称之为“反传统小说”。新小说派的基本观点认为,传统小说中无所不知的叙述者,总是试图赋予生活以秩序和意义,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的惯用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生活的能力。阿兰·罗布-格里耶:《橡皮》(1953),《在迷宫中》(1959)。娜塔丽·萨洛特(女):《马尔特罗》(1953),《天象仪》(1959),《黄金果》(1963)。米歇尔·布陶:《路过米兰》(1954),《变化》(1957)。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为他赢得了“新小说”柱石的称誉,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玛格丽特·杜拉斯(女):《夏天晚上十点半》,电影剧本《广岛之恋》(1959)x0dx0a(四)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是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散的、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及作家的集合体。该流派的作家都是些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也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并以浪迹天涯为乐。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杰克·克鲁亚克:小说《在路上》(1957)艾伦·金斯堡:诗歌《嚎叫》(1956)威廉·博罗斯:小说《裸体午餐》(1959)x0dx0a(五)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说家们,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纳博科夫: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洛丽塔》,此后又出版《普宁》(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说,成为事实上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他成为公认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库特·冯尼格特:以充满幽默和奇特风格的长篇小说而著称,他的《第五号屠场》(1969),使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影响,达到顶峰。另外他的《猫的摇篮》(1963),和《时震》,也是优秀的黑色幽默作品。托马斯·品钦:受业于纳博科夫,以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1973),成为黑色幽默派的后起之秀。威廉·盖迪斯:他的小说《小大亨》(1975),以夸张的讽刺,描写一个大发投机财的孩子形象,获得1976年美国全国图书奖。托马斯·伯杰:他的小说《小巨人》(1964),是对看似强大实则渺小的西方社会的讽刺。约翰·霍克斯: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代表作《血桔》,描写了一对夫妇在假想的海岛上,过着原始的性爱生活,成为“反小说”的典范。约翰·巴斯:他在代表作《牧羊童贾尔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大学生贾尔斯,受到来自两个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经错乱的描述,影射冷战时世界两大政治集团对人类造成的伤害x0dx0a(六)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丁美洲文坛、赋有撼动世界轰动效应的重要文学流派,至今仍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小说为主要体裁,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就是“将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及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去,做到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将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因此,人们将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委内瑞拉—乌斯拉尔·彼特里:短篇小说《雨》(1948)。他率先将此术语,运用于拉美文学。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9),《玉米人》(1950)。他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墨西哥—胡安·鲁尔福:中篇小说《佩得罗·帕拉莫》(1955)。秘鲁—阿格达斯:《深沉的河流》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70),《家长的没落》(1981)。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伊萨贝尔·阿连德(女):长篇小说《幽灵之家》(1982),被誉为是穿裙子的马尔克斯。

美国文学史的划分有哪些时期?

以下对美国文学阶段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著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著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著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著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著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著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著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著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当代美国的文学场景繁复多样,以上所列随时都可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我们需要等待时间来决定究竟哪一位目前活跃的作家可以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中长盛不衰的重要人物。

如何写好一篇美国文学简史

美国文学简史》(第三版09年2月第26版次印刷),南开大学出版社,常耀信 恩,对,就是这么大 同感

美国文学家的代表有哪些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吗?

海明威,欧.亨利。地位较高,主要是美国建国时间不长。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有哪些区别

1、起源时间不一样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公元449开始,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相继──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传了下来。美国文学,: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北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处于原始公社制度各种不同的阶段。印第安人在向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主要是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和英雄传说。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这些传说后来才得以整理问世,启发了后世美国作家的灵感。2、经历的阶段不一样英国文学,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文学,殖民时期、独立革命、一战前、二战前、二战后等历史阶段。3、战后的风格思想不一样英国文学,重点不在于表现人们心理的阴暗无畏,而是暴露人性的丑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是英国各阶层人士间的明争暗斗。美国文学,美国的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念混乱。他们普遍感到不知怎样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便通过怪诞、幻想、夸张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他们表现的是没有目标与方向的梦魇世界,他们讲的是支离破碎的故事,写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文学百度百科-英国文学

美国文学简史的介绍

《美国文学简史》第一版自1 990年问世以来,作为教育部选定的高校文科教材及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在国内广泛使用,畅销不衰。全书精述1 7世纪早期至当今时代的美国文学发展史,评价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解析引领时代风气或主导作家创作的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等。

美国文学的国图分类号是什么

I712为开头的是美国文学当然细分的话有文学评论,作品等等. 06 评论和研究 I712.062 古代文学 I712.063 中世纪文学 I712.064 近代文学 I712.065 现代文学 I712.07 各体文学的评论和研究 I712. 072 诗歌 I712.073 戏剧文学 I712.074 小说 I712. 075 报告文学 I712.076 散文、杂著 I712.077 民间文学 I712.078 儿童文学 I712.079 少数民族文学 I712.079.9 宗教文学 I71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I712.092 古代 I712.093 中世纪 I712.094 近代 I712.095 现代 I712.1 作品集 I712.11 作品综合集 I712.2 诗歌 I712.3 戏剧文学 I712.4 小说 I712.5 报告文学 I712.6 散文、杂著 I712.7 民间文学 I712.72 歌谣 I712.73 故事、传说、神话 I712.74 寓言 I712.77 谚语 I712.78 谜语、笑话 I712.8 儿童文学 I712.82 诗歌、童谣 I712.83 戏剧、歌舞剧 I712.84 小说 I712.85 故事 I712.859 报告文学 I712.86 散文 I712.88 童话、寓言 I712.9 少数民族文学 I712.99 宗教文学 还有一些更细分的就不赘述,这些应该能满足科研级别检索的需求了.

美国文学分为哪几个阶段

以下对美国文学阶段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著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著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著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著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著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著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著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著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当代美国的文学场景繁复多样,以上所列随时都可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我们需要等待时间来决定究竟哪一位目前活跃的作家可以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中长盛不衰的重要人物。

美国文学的名词解释~~~~

美国文学(America literature)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

美国文学的介绍

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或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

modernism名词解释美国文学

modernism名词解释如下:modernism,英语单词,主要用作名词,作名词时译为“现代主义;现代思想;现代作风”。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或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革命时期。这场斗争产生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独立革命: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欧洲启蒙主义学说影响之下,已经具有民族独立的意识。富兰克林(1706~1790)世俗的格言比爱德华兹清教主义的教诲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富兰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爱国热忱和关于自学、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民的人生观、事业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立革命期间充满反抗与妥协之间的尖锐斗争,迫使作家们采取政论、演讲、散文等简便而又犀利的形式投入战斗。

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文学的特点如下:美国文学多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或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文艺复兴:20年代,南方开始出现文学团体,创办了不少刊物。在诗歌、小说创作与文艺批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些作家先后形成“逃亡者”集团、重农派与“新批评派”,一时颇有影响。最重要的南方作家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他的作品如《喧哗与骚动》(1929)等,在构筑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反映南方精神面貌、刻划复杂的人物性格与艺术手法的多样创新上,都很出色。一般认为他是欧美现代派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克纳以及其他南方作家大多站在道德、宗教的立场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他们的作品里有许多对罪恶和变态心理的描写。他们的用意是清除污秽,让心爱的故乡变得干净一些。

二战后美国文学有哪些代表作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杰出的作家主要是海明威(1899—1961),他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的《人间天堂》(1920)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也唱出了因“美国梦”幻灭而迷惘的哀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出现极复杂的状况,各种现代派文学应运而生。梅勒(1923—)写了战争小说《裸者和死者》(1848),在《白色黑人》(1959)中发布了美国存在主义的宣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国出现反传统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作有金斯堡(1926—)的长诗《嚎叫》(1956)和凯如亚克(1922—)的小说《在路上》(1957)。20世纪60年代美国还流行黑色幽默小说,用滑稽口吻来写悲惨景色以揭露世界的不合理。海勒(1923—)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冯尼古特(1922—)的《第五号屠场》(1969)都揭露了战争的不人道。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是阿尔比(1928—),他的《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梦》(1961)、《海景》(1975)表示了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否定。

美国文学有多少年的历史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19世纪美国的美国文学有什么特点

19世纪美国的美国文学的特点如下: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

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6本或8本传世之作

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如何赢取朋友和影响人》 《我知道为什么笼中的鸟儿会唱歌》 《隐形人》 《小王子》 《小妇人》 《指环王》 《根》 《神秘园》 《寂静的春天》 《杀死一只知更鸟》 《金银岛》 《瓦尔登湖》 《战争与和平》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美国文学为啥从1607年开始

因为从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20世纪20年代现美国文学各大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哪些?

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继世纪初的兴起而步入繁荣,意象派、象征主义、抽象哲理派等诗歌大量涌现。庞德(1885—1973)、瓦歇尔·林赛(1879—1931)、桑德堡(1878—1967)是很有成就的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1922)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奥尼尔(1888—1953)的剧作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成分,《琼斯皇》(1920)、《毛猿》(1922)以表现主义方法与象征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异化。南方文学的代表福克纳(1897—1962)在《喧哗与骚动》(1929)中用意识流手法描写资产阶级家庭的堕落。美国的左翼文学是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产生的。约翰·里德(1887—1920)的《震撼世界的十日》开创了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乔万尼蒂歌颂列宁的诗、伊斯特曼的小说《冒险》(1927)、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1929)是这种文学的实绩。

本杰明富兰克林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电学贡献富兰克林对物理学的贡献主要在电学方面,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为了对电进行探索,他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具体表现为:1.说明各种电现象的理论,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就在一个简单的放电实验中,富兰克林取得了第一个重要发现。他让A、B两人分别站在木箱上,用莱顿瓶分别使他们带上玻璃电和松香电,又让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个人C放电,结果都有火花闪现。但是如果A、B带电后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电,结果都没有火花闪现。富兰克林由此发现玻璃电和松香电可以互相抵消,于是总结出电荷有两类,他把玻璃电叫做正电,把松香电叫做负电,分别用“+”、“-”符号来表示。并提出了电的单流体学说,他认为:每个物体都有一定量的电,电只有一种。摩擦不能创造出电,只是使电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它们的总电量不变。物体上带过量电的称为带正电,不足的称为带负电。由于这些概念的引入,使电成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2.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制作了避雷针在1749年到1751年间,富兰克林仔细观察和研究了雷、闪电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闪电和摩擦所产生的电性质相同的推测。1752年他在费城进行了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的设想。根据这一理论和他对尖端接地导体放电现象的发现,1750年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这一建议首先于1852年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避雷针的发明不仅可以防止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性质。[8] 数学贡献富兰克林及其他的著作 (20张)他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研究范围极广。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热学贡献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燃料。光学贡献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即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其他科学贡献他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制定了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发明玻璃琴(Glass Harmonica),于1763年发明,它是一组放置于水平纺锤中的玻璃器皿,经由演奏者的脚踏板使纺锤中充满水,再经由手指精巧的摩擦而发出声音。美元头像100美元(1988版,1996版),头像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有一连串的头衔——作家,发明家,出版商,科学家,外交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音乐家。有评价说他是十八世纪,仅次于华盛顿的名人。富兰克林的自传家喻户晓,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富裕的生活,仅仅靠自己对宗教的虔诚,对教育的重视,生活的简朴,以及不屈的奋斗获得了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他是美国“清教主义”的杰出代表。[7]

近代美国文学发展了多少年?

美国文学只有200年历史,它与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封建贵族文化的痕迹。18世纪下半叶美国独立战争的进行以及建国初期生活的艰难困苦,对美国民族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它独具一格。

美国文学有哪些有趣的文章,我得写篇读后感,可是我还不太了解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美国文学始于1607年

因为1607年JohnSmith船长带领第一批移民在北美大陆建立第一个英国殖民地。这是北美人民争取独立、建立美利坚和中和国的时期。18世纪30年代,在欧洲启蒙主义和自然神论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上帝的作用大大削弱,清教徒们掀起一场“大觉醒”运动。18世纪末期,北美大陆的政治形势发展很快,从1765年英国殖民者第一次反对英国政府的印花税到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革命的必要性、革命的前途和方向、政府的形式与性质等问题。19世纪初,美国完全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民族文学开始全面繁荣,逐渐打破英国文学在美国的垄断局面。

马克.吐温为什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他对文学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林肯对美国的贡献,所以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美国评论家威廉·豪威尔斯说:“马克·吐温是独一无二的,无法相比的,他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扩展资料:马克·吐温代表作品介绍:1、《百万英镑》《百万英镑》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1893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百万英镑》曾被改编拍摄成电影,选入中国小学语文及中学英语教科书。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885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读者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再次被主人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这部小说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吐温

美国文学是何时诞生的?

1775年-1783年,北美进行了8年独立战争,赶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1783年,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揭开了共和国历史的第一页,也宣告了美国文学的诞生。

为什么pocahontas对美国文学很重要

pocahontas是美国迪士尼动画影片《风中奇缘》,反映了美国后殖民意识。《风中奇缘》的创作历时5年完成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是基于美国殖民者史密斯的经历拍摄而成,讲述了以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和正义化解了一场民族战争的故事。事实上本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英国人探险家形象、英国殖民者形象都是掌握着话语霸权的国家基于本土文化的重新塑造,在人物的造型、情节设定背后都隐藏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意识。风中奇缘》所塑造的正义英雄史密斯不仅外貌英俊,而且勇敢、和善待人、真诚,还原意接受新鲜事物,他努力在印第安人和自人之间周旋,并最终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化解了印第安人和白人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个白人就代表着迪一尼其至是美国文化,油十尼想通过这个人物角色的定位,来突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美国精神,然而事实上,真正能体现这一精神的却是波卡洪塔斯公主,这种精神内涵的转移也显示了美国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输出,同时对于殖民历史的美化和遮蔽也体现了迪十尼有意在朔造和传播西方的价值观。虽然其影片的主题曲也表达了其种族平等的观念,但是在西方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下,其推行的价值仍然是以白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5],到现在为止,有色人种以及少数的移民在美国本十都处在文化价值的边缘。而事实也证明,当白人殖民者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的时候,就会带着文明开化的目的侵占印第安人的十地,最终导致印策安人乃甘文化的灭亡,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展示这样的。国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对儿童观众产生的愉悦感和启迪作用基本可以忽略,其在获取巨额的商业价值的背后也携带着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对外输出,以动曲电影这样美丽的外表官传本国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其观众多数是以儿童为主的,因此其价值观的输出也更加的隐秘,那种自幼就建立起来的王子和公主之间的故事更加根深蒂固,因此也更加容易影响到天真的儿童观众。鉴于此,在这样的文化入侵的形势下,中国本十的文化工作者更加需要加强警惕,批判地接受美国迪十尼中的西方文化,并积极结合本十的文化背景发展自己的动画产业,传播和宣扬我国的文化,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平等。

美国文学中“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有什么区别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为什么华盛顿艾尔维格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是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年,欧文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1802年,欧文在《早晨纪事报》上发表了几篇书信体散文,开始崭露头角;180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纽约外史》以“迪德里希·尼克博克”的笔名出版。在这之前,美国在文学方面始终未能摆脱英国的束缚,欧文运用本国题材写出的《纽约外史》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纽约外史》出版后,欧文成为纽约文坛风靡一时的人物。1815年,欧文再度赴英。写出了著名的《见闻札记》。《见闻札记》是欧文的代表作,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英国和美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这部作品在英国出版后受到欧美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859年,欧文与世长辞。美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位在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在纽约下半 旗致哀。欧文的许多优秀作品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他本人更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您好,希望对您的提问有所帮助

美国文学中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有哪些

William Cullen Bryant(威廉 库伦 布莱恩特)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 欧文)James Fenimore Cooper(詹姆士 费尼莫 库伯)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亨利 沃兹沃斯 浪费罗)Walt Whitman(沃尔特 惠特曼)Emily Dickinson(艾米丽 狄金森)

美国文学 现代主义流派及写作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1.象征主义。2.表现主义。3.意识流小说4.存在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有以下特点:1.不再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描绘的多为心理现实,基本上属于文学「表现论」2.采用的多为非线性叙事3.普遍运用象征隐喻4.更注重人的主体性,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5.对于一般人来说,现代主义小说很难读懂6.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反叛,但是反叛意味还没有那么明显

美国文学的一战前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文学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发展和浪漫主义的衰微。南北战争结束后的20、30年内,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民主、自由的理想鼓舞着人民和作家,文学创作中乐观的情绪处于主导地位。8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怀疑民主制度是“人人自由、幸福的天堂”。80、90年代以后,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增多,主题涉及农村的破产,城市下层人民的困苦,劳资斗争,不少作品揭露种族歧视、海外侵略和政府与大企业的勾结,也有些作品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情绪。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80、90年代以后,随着垄断资本的逐步形成,以劳资矛盾为焦点的各种社会问题尖锐化、表面化,作家们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忧虑和失望。威·迪·豪威尔斯(1837~1920)抛弃早期那种廉价的乐观主义,开始表现社会矛盾。在欧洲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一批新兴的作家从许多方面反映社会消极的一面。哈·加兰(1860~1940)笔下作品描写农民的绝望;弗·诺里斯(1870~1902)小说中的农场主被铁路资本压垮;斯·克莱恩(1871~1900)暴露城市的贫民窟生活;欧·亨利(1862~1910)的小市民让命运捉弄得哭笑不得。尤其是杰克·伦敦(1876~1916),他描写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和流浪汉,较早表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愿望。现实主义作家各具艺术特色,加兰写得逼真,诺里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克莱恩引进了印象主义手法,杰克·伦敦的文笔刚健有力,叙述引人入胜。欧·亨利运用悬念、突变等手法,开辟了美国式短篇小说的途径。这些作家都对美国文学的成熟作出了贡献。现实主义文学进入20世纪后,发展为两个分支。一支是“黑幕揭发者”。“黑幕揭发者”写城市生活,专事揭发大企业中触目惊心的腐败情况,改良主义色彩较浓。写法上多用新闻体,形象描写的艺术性较差。另一支是以德莱塞(1871~1945)为首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图景。他的《嘉莉妹妹》(1900)等早期作品描写劳动妇女进入大城市和上层社会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 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H.D.(1886~1961)、韦·林赛(1879~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彷徨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1888~1953),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1899~1961)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 海明威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1885~1951)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判批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文学20年代也有较大发展。在当时文艺界推崇“原始主义”的影响下,纽约的黑人区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休斯(1902~1967)、卡伦(1903~1946)等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描写异族情调的同时,发掘了黑人古老传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到了30年代末,黑人文学的战斗性进一步增长,出现了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40)这样的优秀作品。左翼文学与反法西斯文学  1929年,美国出现特大经济危机,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工农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约翰·里德(1887~1920)是左翼文学的创始者。30年代起,左翼作家队伍迅速扩大,成立了许多左翼文学团体与组织,创办了各种文学刊物,并在美共领导下举行了多次会议。在作品方面,左翼作家写出了一批坚实的作品。在文坛上已确立了地位的名作家,如多斯·帕索斯(1896~1970)、斯坦贝克(1902~1968) 等,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也创作出一些优秀的社会抗议小说,如《美国》三部曲(1930,1932, 1936)和《愤怒的葡萄》(1939)。30年代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左翼文学队伍开始分化。海明威、海尔曼(1905~1984)等作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他们的作品提醒人民要警惕新的威胁。 戏剧的“黄金时代” :美国19世纪的戏剧并不发达,剧本缺乏文学价值。1915年以前,商业化倾向严重,多数剧作可以用“挤人眼泪、逗人乐、吓唬人”几个词来概括。在这以后的25年里,美国的戏剧赶上了世界水平。大学里设立了戏剧课,小剧场雨后春笋般出现,冲击了戏剧界的商业习气。百老汇本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奥尼尔是新戏剧运动的主力。他的特点是把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与美好的梦想加以对照,同时用大胆创新的戏剧手法表现出来,以达到哲理、心理的高度,代表作有《天边外》(1920)、《哀悼》(1931)等。当时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有的用新奇手法提示机器对人的压迫,有的用爵士乐般喧闹的节奏表现下层社会复杂多样的生活,有的写出了有心理深度的社会批判剧,有的通过小人物日常生活发掘善良、优美的人性。这个时期是美国戏剧的“黄金时代”。“新批评” 美国的文艺批评一向不算发达,19世纪只有爱伦·坡和亨利·詹姆斯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一些创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自由派批评家布鲁克斯(1886~1963)抨击粉饰现实的“斯文传统”,为新文学的出现摇旗呐喊。他在重新评价美国文学传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助于美国文学界自信心的确立。门肯(1880~1956)是一个勇猛的偶象破坏者,他在横扫旧的偏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偏见,但是他在为现代文学扫清道路方面有他的贡献。20年代前后占统治地位的文艺批评是“新人文主义者”,他们尊崇古代的理性传统,提出“自我节制”的口号,实际上是反对新文学的发展。他们不久即消失了影响。3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左翼批评家批判资产阶级文学,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美国文学传统,学习苏联文学经验,扶植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不久因为形势发生变化而中断。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艺批评流派是“新批评派”。这一派的批评家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精密分析,在现代诗歌的分析上有其独到之处,他们摆脱了过去仅仅介绍背景知识与发挥个人印象的批评方式。但这一流派总的倾向是忽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割断作品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

20世纪初美国文学有哪些著作?

20世纪初,美国文学以传统现实主义为主要的潮流。欧·亨利(1862—1910)的短篇小说集问世于这个时期,杰克·伦敦(1876—1916)的重要长篇小说也发表在20世纪初。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6)、《石油》(1927)描写了劳工的不幸,以及垄断资本的横行。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写拓荒者的小说,辛·刘易士(1885—1951)揭露市侩的《大街》(1920)、《巴比特》(1922)都是十分深刻的。

现代美国文学作品有哪些?

外国的现代文学主义流派及代表:(一)存在主义文学: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创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文学先河。他于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员大将,他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气息。小说《局外人》(1945)和《鼠疫》,剧本《误会》《卡利古拉》等,为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存在主义的女将,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是萨特的学生和伴侣。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二)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戏剧对白、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混乱不堪的思维,来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而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并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创始人,1950年剧作《秃头歌女》问世,1952年剧作《椅子》。萨缪尔·贝克特:1953年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并确立了他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也使他的名声享誉世界。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达莫夫:1953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纳教授》。热内:1947《女仆》,1956《阳台》,1958《黑人》等。哈罗德·品特:是一位英国剧作家,早期作品经常被归入荒诞派戏剧。剧作《看房者》(1960),为他赢得了国际性剧作家的声誉,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也被称之为“反传统小说”。新小说派的基本观点认为,传统小说中无所不知的叙述者,总是试图赋予生活以秩序和意义,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的惯用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生活的能力。阿兰·罗布-格里耶:《橡皮》(1953),《在迷宫中》(1959)。娜塔丽·萨洛特(女):《马尔特罗》(1953),《天象仪》(1959),《黄金果》(1963)。米歇尔·布陶:《路过米兰》(1954),《变化》(1957)。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为他赢得了“新小说”柱石的称誉,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玛格丽特·杜拉斯(女):《夏天晚上十点半》,电影剧本《广岛之恋》(1959)(四)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是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散的、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及作家的集合体。该流派的作家都是些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也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并以浪迹天涯为乐。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杰克·克鲁亚克:小说《在路上》(1957)艾伦·金斯堡:诗歌《嚎叫》(1956)威廉·博罗斯:小说《裸体午餐》(1959)(五)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说家们,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纳博科夫: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洛丽塔》,此后又出版《普宁》(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说,成为事实上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他成为公认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库特·冯尼格特:以充满幽默和奇特风格的长篇小说而著称,他的《第五号屠场》(1969),使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影响,达到顶峰。另外他的《猫的摇篮》(1963),和《时震》,也是优秀的黑色幽默作品。托马斯·品钦:受业于纳博科夫,以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1973),成为黑色幽默派的后起之秀。威廉·盖迪斯:他的小说《小大亨》(1975),以夸张的讽刺,描写一个大发投机财的孩子形象,获得1976年美国全国图书奖。托马斯·伯杰:他的小说《小巨人》(1964),是对看似强大实则渺小的西方社会的讽刺。约翰·霍克斯: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代表作《血桔》,描写了一对夫妇在假想的海岛上,过着原始的性爱生活,成为“反小说”的典范。约翰·巴斯:他在代表作《牧羊童贾尔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大学生贾尔斯,受到来自两个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经错乱的描述,影射冷战时世界两大政治集团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六)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丁美洲文坛、赋有撼动世界轰动效应的重要文学流派,至今仍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小说为主要体裁,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就是“将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及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去,做到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将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因此,人们将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委内瑞拉—乌斯拉尔·彼特里:短篇小说《雨》(1948)。他率先将此术语,运用于拉美文学。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9),《玉米人》(1950)。他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墨西哥—胡安·鲁尔福:中篇小说《佩得罗·帕拉莫》(1955)。秘鲁—阿格达斯:《深沉的河流》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70),《家长的没落》(1981)。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伊萨贝尔·阿连德(女):长篇小说《幽灵之家》(1982),被誉为是穿裙子的马尔克斯。

美国文学分几个时期?

美国文学(America literature)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3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http://baike.baidu.com/view/190928.htm

现代美国文学是什么?

20世纪初,美国文学以传统现实主义为主要的潮流。欧·亨利(1862~1910)的短篇小说集问世于这个时期,杰克·伦敦(1876~1916)的重要长篇小说也发表在20世纪初。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6)、《石油》(1927)描写了劳工的不幸,以及垄断资本的横行。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写拓荒者的小说,辛·刘易士(1885~1951)揭露市侩的《大街》(1920)、《巴比特》(1922)都是十分深刻的。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继世纪初的兴起而步入繁荣,意象派、象征主义、抽象哲理派等诗歌大量涌现。庞德(1885~1973)、瓦歇尔·林赛(1879~1931)、桑德堡(1878~1967)是很有成就的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1922)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奥尼尔(1888~1953)的剧作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成分,《琼斯皇》(1920)、《毛猿》(1922)以表现主义方法与象征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异化。南方文学的代表福克纳(1897~1962)在《喧哗与骚动》(1929)中用意识流手法描写资产阶级家庭的堕落。美国的左翼文学是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产生的。约翰·里德(1887~1920)的《震撼世界的十日》开创了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乔万尼蒂歌颂列宁的诗、伊斯特曼的小说《冒险》(1927)、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1929)是这种文学的实绩。“红色的30年代”时期左翼文化团体与杂志纷纷出现。重要的左翼作家有:工人出身的高尔德(1894~1967),他的自传小说《没有钱的犹太人》(1930)首先写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它对后来美国作家们,如《铁城》作者布朗等,以及对拉丁美洲作家影响很深。此外,康罗伊的小说《无产者》(1933)、工人作家坎特韦尔的小说《丰饶的土地》(1934)、罗斯的小说《称它为睡眠》(1935)。约翰·霍华德·劳森的剧本《进行曲》(1936)、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诗《新的歌》(1937)以及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的报告文学,都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马尔兹(1908~)的长篇小说《潜流》(1940)成功塑造了共产党员形象,他的《十字奖章与箭矢》(1944)是反法西斯的名著。黑人作家赖特(1902~1967)的《土生子》(1940)表现了黑人的革命愿望。“红色30年代”,有的写劳动人民斗争的现实主义小说,也列入左翼文学,如斯坦贝克(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1939)、多斯·帕索斯(1896~1970)的《美国》三部曲:《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赚大钱》(1936),以及考得威尔的短篇小说。20世纪30年代后期,左翼文学分化,但一些作家仍然写出了反法西斯的名作,如刘易斯的《不能在这里发生》(1936)、海尔曼的《守望莱茵河》(194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杰出的作家主要是海明威(1899~1961),他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的《人间天堂》(1920)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也唱出了因“美国梦”幻灭而迷惘的哀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出现极复杂的状况,各种现代派文学应运而生。梅勒(1923~)写了战争小说《裸者和死者》(1848),在《白色黑人》(1959)中发布了美国存在主义的宣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国出现反传统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作有金斯堡(1926~)的长诗《嚎叫》(1956)和凯如亚克(1922~)的小说《在路上》(1957)。20世纪60年代美国还流行黑色幽默小说,用滑稽口吻来写悲惨景色以揭露世界的不合理。海勒(1923~)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冯尼古特(1922~)的《第五号屠场》(1969)都揭露了战争的不人道。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是阿尔比(1928~),他的《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梦》(1961)、《海景》(1975)表示了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经过“沉寂的十年”,在存在主义影响下,在与各种现代派文学相抗衡又相渗透之中,渐次兴起和回归。索尔·贝洛(1915~)受现代派影响虽深,但倾向现实主义的《洪堡的礼物》(1975)等是现代文学的佳作。马拉默德(1914~)的长篇《店员》(1957)、《房客》(1971)、《杜宾的传记》(1979)真实描写了下层犹太人的苦难。写《兔子,跑吧》的厄普代克、写《战争风云》的沃克、写《奇境》的女作家奥茨,以及黑人作家埃利逊·鲍德温,也都对现实作了反映。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1914~)的《玻璃动物园》(1945)、《欲望号街车》(1947)、《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和亚瑟·米勒(1915~)的《推销员之死》(1949)、《桥头眺望》(1957),从各方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我想知道美国文学史

美国文学史梗概一、殖民地时代和美国建国初期最早来自这片新大陆的欧洲移民主要是定居在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和马萨诸塞的罗马天主教徒,二者虽然在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信奉加尔文主义:人生在世只是为了受苦受难,而他们唯一的希望是争做上帝的“选民”,死后进天国,相信“原罪”。这时的文学作品也主要反映了这些思想,和欧洲文学一脉相承。代表作家:考顿·马瑟,乔纳森·爱德华兹,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爱德华·泰勒。二、18世纪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经济社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时期,主要文学指导思想是“自然神论”(Deism),强调理性,认为“宇宙的运动始于上帝”;自然万物是“神的体现”,人生在世,不再是受苦受难以换取来世的新生,而是要消灭种族、性别和信仰的不平等,建立自己的“人间乐园”。主要特点:作家多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积极拥护者和参加者;文学指导思想除了自然神论之外还有“唯理主义”和“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还开始萌发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种类主要有历史、日记和政论,也有诗歌,讽刺小品和劝人向善的故事,18世纪末还产生了话剧。启蒙运动中出现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并多出自开国元勋之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以及托马斯·杰斐逊。三、19世纪南北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先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浪漫主义:18世纪70年代-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发展的初期,南北战争前30年(1830-1860)为极盛时期,南北战争后10年逐渐衰微并向现实主义过度。浪漫主义注重“想象”、“激情”和“个性解放”,认为人本质是善良的,铲除邪恶和拯救人类的手段是抛弃一切传统束缚,摧毁一切陈规陋习而回归到“自然的原始状态中去。超验主义是其一分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上帝、人类和自然都是“超灵”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及作品:爱默生《自然》,索罗《瓦尔登湖》,霍桑《红字》,麦尔维尔《白鲸》,惠特曼《草叶集》。现实主义:是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西部开拓运动、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其发展。现实主义的作家一般为实用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信徒,他们追求和反映的是具有具有显而易见效果并被经验证实了的相对真理,他们创作题材的是普通人平常事,是中产阶级艺术的最高表现。豪威尔斯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发现了马克·吐温,鼓励和帮助了亨利·詹姆斯,影响了自然主义作家弗兰·克诺里斯和斯蒂芬·克莱恩。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实主义与19世纪科学所强调的“分析法”和“因果律”互相结合的产物,有时被称为“悲观的现实主义”,认为人是一种软弱无能的动物,被置于机械化的世界汇总而成为这一世界中难以驾御的几种势力(包括环境、自然、遗传等)的牺牲品其里程碑是:19世纪70、80年代左拉的小说的出版,90年代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徽章》,1900年德莱塞《嘉莉妹妹》,1912年《金融家》,1925年《美国的悲剧》。四、20世纪美国文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跨越了三个时代a) 斯文时代(1880-1914,The Genteel Age):这是一个跨世纪的,美国经济繁荣的时代。此时的美国文学与欧洲文学之间有着某种暧昧关系,本质上是欧洲式的和美国的小欧洲新英格兰式的。此时以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在文学上有着强烈的反映,人们还念念不忘美国与欧洲的文化联系与差异。b) 爵士时代(1918-1929, The Jazz Age):一战后,产生了一代不受约束,幻想破灭了和玩世不恭的年青人,被格特鲁德·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c) 经济萧条时代(1929-1941,The Depression Era):20年代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此时转化为一种愤愤不平的悲观主义,30年代美国文学转向了“社会抗议文学”,“心理之学”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有哪些区别

一个严谨,一个不拘

紧急求助,美国文学概况

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算起才不过是500年,如果从美国建国算起才200年左右时间。200多年前,当时的美国大陆尚处于殖民地时期,只有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民间口头创作和英国移民所写的游记、日记等类东西。1775年,美利坚民族与英国宗主国之间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1783年独立战争取得胜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美国独立后便很快跨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但发自欧洲的工业革命在美国南北方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北方制定宪法实行民主制,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1860年跃居全世界第四位。而南方却还延续着蓄奴制。这样南北方两种制度产生了尖锐矛盾,终于在1861年爆发了南北战争。经过近5年的内战,最后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这近百年的历史是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是美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外扩张的时期。其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四,一跃于1894年成为全球第一。随之出现了大垄断性质的托拉斯,工业与金融巨头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另外失业、贫民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同时,美国垄断集团也加紧向外搞资本输出,企图建立整个美洲的政治经济垄断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以中立国的身份大发军火交易横财。使它在战后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又取得了极大发展,进入世界强国行列,但相应的贫困、污染和阶级冲突也更加尖锐地体现出来。同时它向外扩张也更广更大,还参与了扼杀中国、菲律宾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美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当然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反映,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美国200多年的文学史,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南北战争前可为第一时期,南北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为第二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可为第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可为第四时期。南北战争前即第一时期,浪漫主义是美国文学的主流。因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理想与热情,表现形式新鲜活泼,加之又受到当时还处于全盛时期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所以造成其浪漫主义基调。其代表作家及作品,小说方面有:欧文及其《见闻札记》(1820),库柏及其《开拓者》(1923),霍桑及其《红字》(1850),麦尔维尔及其《白鲸》(1851)等;诗歌方面有爱伦·坡及其《乌鸦》(1845),朗费罗及其《海华沙之歌》,惠特曼及其《草叶集》等。这些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大多以美国生活为题材,闪耀着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光辉,标志着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期间还产生了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这一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品。从南北战争结束(1865)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现实主义代替浪漫主义而成为美国文学主流。其中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杰克·伦敦的小说《铁蹄》是揭露“工资奴隶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比欧洲晚了几十年,当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崛起之时,美国还正是浪漫主义兴盛时期。但当南北战争结束、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如中小资产阶级不断破产,失业大军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种族歧视仍然存在等更加暴露,使人们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理想感到幻灭。于是新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出现。如科技领域细胞、能量转化、生物进化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建立,促使人们辩证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哲学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继续发展,尼采的“超人”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威廉·詹姆斯和约·杜威的实证主义哲学也风行美国。宗教领域由于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对它越来越采取疏远的态度。这样普遍关注现实的时代大趋势,使人们更加啊注重现实,于是浪漫主义与时代已不再合拍,加之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从而促使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有几个特点:1、不满现状。这不满现状表现为对垄断资产阶级的直接批判。因为此时美国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工人、农民、中小资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了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诺里斯的长篇小说《章鱼》(1901)描写了农场主同垄断资本家之间的冲突,控诉了垄断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2、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真挚同情。如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与《珍妮姑娘》以两个穷人女儿的不行命运为线索,广泛而真实地描写了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3、由于美国种族歧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反对种族歧视也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如马克·吐温的《哈里贝克·费恩历险记》和《傻瓜威尔逊》,道格拉斯的《一个美国黑人奴隶的自述》等。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豪威尔斯的《赛拉斯·拉帕姆的发迹》(1885)、詹姆斯的《贵妇人画像》(1881)、华顿的《快乐之家》(1905)、诺里斯的《章鱼》(1909)、克莱恩的《街头女郎梅季》(1893)等。而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三人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是继惠特曼和斯托夫人之后把美国文学推向世界的著名作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文学史家称之为“20世纪文艺复兴”。在其近30年的文学发展中,各种流派相继出现,新的作家具有创新的精神,其作品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矛盾,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文学亦成为独立的民族文学。1930年以后,美国作家陆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年代美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迷惘的一代”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文坛上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抗的小说,多斯·帕所思的小说《一个人的开始——一九一七年》(1920)和《三个士兵》(1921)最早表现出迷惘和悲观的情绪。“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在炮火下的幸存者有一种“被人出卖”的感觉。战争中的种种苦难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肉体,而且也摧毁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1926)。与此同时,源于西欧的现代主义思潮涌入美国文坛,现代派文学达到高峰。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大胆发展自由体诗,他们并不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是力图表现主观世界的感受和意识的活动。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对美国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12年到1945年间,在美国文坛曾先后出现了以弗罗斯特为代表的20世纪田园诗派、芝加哥诗派和重农派。这一阶段也被视为美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文学是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中演进的。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和艺术探索及由此而来的流派纷呈,新人辈出的局面,使它成为整个美国文学史又一高超。在这一时期,“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小说、黑人文学、自由派诗、犹太文学、战争小说异彩纷呈。在多方面的自由探索中,有的作家更关注经验世界的问题,如现实社会中的暴力、凶杀、吸毒、家庭解体、生态恶化、种族、性别、阶级的冲突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恐慌、孤独、压抑、无所适从、人格分裂等等;有的作家更关心超验世界的问题,他们的眼光越过现实社会的具体矛盾,从形而上学角度去思考人类的基本处境,探求终极真理,诸如人类的局限,人类的前途,生存与毁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文明进展的二律背反等都是他们作品的基本主题。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 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 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 3、“黑幕揭发者”,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 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指在美国产生的文学(也包括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成的美国文学可视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革命时期。这场斗争产生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

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

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分为下列主要时期:殖民地和清教徒的文学;早期国家文学;后期国家文学和现代文学。 美国文学的历史是随着不断涌进的移民间不同文化和背景的相互融合而发展的。因此,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文学的长期影响。直到美国独立,美国人意识到他们需要自己的国家文学。从此美国本土文学真正意义上开始成长。从美国文学的历史上看,南北内战是一座明显的分水岭,内战后的美国文学进入了最为光彩夺目的时期。浪漫派等流派进一步发展起来。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上,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象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写作手法和作家。他们给美国文学带来了深度和力量,从而加速了鼎盛时期浪漫派的形成。但是由于美国内战影响,社会一直处于骚乱和动荡的环境中,因此当时的作品多是描写社会阴暗面的现实主义类型。一战后,在美国人战后的不知所措中现代派文学诞生了。

《美国文学·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美国文学·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他的父亲是内科医生,爱好钓鱼和打猎,培养了海明威对户外活动的兴趣。从幼年到老年,他对斗牛、拳击、渔猎等的热爱历久不衰。这些竞技活动有助于造就他的硬汉性格,并且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他一生经历丰富,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支持共和 *** ,反对法西斯主义。在抗日战争中他曾来中国采访。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从耳闻目睹的事实中认清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他和一批敏感的青年作家在战后流落欧洲,在否定了传统价值观念后对生活和前途感到迷惘,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6年)和《永别了,武器》 (1929年)都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创伤的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0年) 歌颂国际纵队战士和西班牙游击队员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海明威是语言艺术大师。青年时代的记者生涯和旅欧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影响形成他简练生动的文风。他写作态度严谨,字斟句酌,反复琢磨,使他含蓄简约的文体日臻成熟,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影响了不少作家。195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赞扬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晚年他由于疾病缠身,精神抑郁,自杀而死。 内容概要 古巴渔民桑提亚哥是独自乘小船打鱼的老渔夫。接连84天他一条鱼也没有捕到。起初40天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休的父母认为老头背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桑提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此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孩子认为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鱼不单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刺,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为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他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大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正当桑提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鱼钩上的沙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一件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这分明是马林鱼的重量,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他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头根据对星的观察作出判断: 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下冷冰冰的。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他大声地自言自语: “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 “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 “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在阳光下,它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没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桑提亚哥惊喜地发现大鱼比小船还要长两英尺。他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青时在卡萨布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伸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桑提亚哥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有一次黑人喝了甜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桑提亚哥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老头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头头昏眼花,只见眼前有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它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心脏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紧握鱼叉猛地刺进鲨鱼的脑袋。鲨鱼用力拉断了绳子,在水面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慢慢沉了下去。老头丢了鱼叉,便把刀子绑在桨把上作武器。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他们了。船驶进小巷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作品鉴赏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力作。在这部中篇小说里他成功地塑造了老渔夫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海明威在青年时代才气横溢,佳作连篇。可是自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后他竟沉寂了十年,直到1950年他才出版长篇小说《过河入林》。这部小说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毫无新意,评论家对它评价不高,并且认为海明威已经江郎才尽。但是《老人与海》使海明威重新赢得他们的尊敬,而且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有的评论家认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桑提亚哥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身上洋溢着不服老的精神。作者用素描的笔法为我们描画了他瘦削、满布皱纹和疙瘩的外形。他分明老了,但他的双眼还象海水一样湛蓝,充满智慧、经验和决心。尽管命运之神对他并不垂青,他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是还没有动摇他取得成功的信念。大鱼上钩后他感到对手强大,但更坚信自己的力量,终于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制服了大鱼。鱼肉被鲨鱼吞噬后,老人虽觉失望但不悲观,他仍与曼诺林相约再度出海捕鱼,并且在睡梦中见到狮子。狮子是老人年轻时远航非洲见到的,它们是青春、活力和勇敢的象征,体现小说主人公老当益壮的勃勃雄心。桑提亚哥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他面对死亡的威胁毫无畏惧、镇定自若的态度上,这是海明威小说中很多英雄人物共有的气质。海明威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少数人的利益的一场杀戮后,开始对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价值观念表示怀疑,致力于探求新的价值观念。他战后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就体现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他们不再相信人死后会进天堂或下地狱的说法,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既然死亡是人生的终极,他们就竭力避免死亡,在此生寻求报偿,在行动上表现为及时行乐。然而,他们并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相反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与死神进行面对面的搏斗。他们面对死亡没有丝毫的懦怯,而是显示出“在压力下的从容”。在最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活得最有生气,他们的内在气质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被大鱼拖往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他孤身一人,年迈力薄,食物和淡水不充足,自然界变化万千,他的对手又力大无比而且意志坚决,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能导致他的死亡。可是他泰然自若,终于战胜死亡,征服自然,捕获大鱼,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忍不拔也是桑提亚哥的英雄本色之一。在与大鱼的搏斗中他右手负伤流血,左手又抽筋,疲倦使他头昏眼花,但他怀着只要不死就与大鱼周旋到底的决心顽强坚持。饿了,他不顾腥气吃生鱼肉。渴了,他把不多的淡水省着喝。坚强的意志帮助他度过危机,迎来胜利。作者通过描写他关心垒球好手狄马吉奥和回忆年轻时与黑人比赛扳手的心理活动衬托他的英勇行为。狄马吉奥长有骨刺,但他力克这个生理缺陷,打起球来生龙活虎。桑提亚哥崇拜他是好汉识好汉,狄马吉奥显然是与老人互相映衬的。老人对昔日荣耀的追忆证明他一贯坚强,往日的胜利是他眼下获取力量的源泉。桑提亚哥与鲨鱼的搏斗给他的英雄形象添上富有光彩的最后一笔。鲨鱼来争吃大鱼的肉时,老人已疲惫不堪,可是他仍然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竭尽全力消灭它们,表明他明知要失败也要奋斗到底的决心。老人虽然孤身奋战,但并不孤立。曼诺林是他的徒弟,将继承他的事业,他们的师生情谊是建立在对实利主义的鄙弃和对捕鱼的共同热爱之上的。在小说中海明威精练含蓄的文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据说作者把小说原稿读了两百遍左右才付印,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是作品成功的可靠保证。

求美国文学 作家或者其一部作品的英文赏析,要求原创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Margaret Mitchell, in full 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 (born November 8, 1900, Atlanta, Georgia, U.S.—died August 16, 1949, Atlanta), American author of the enormously popular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Mitchell attended Washington Seminary in her native Atlanta, Georgia, before enrolling at Smith College in 1918. When her mother died the next year, she returned home. Between 1922 and 1926 she was a writer and reporter for the Atlanta Journal. After an ankle injury in 1926, she left the paper and for the next 10 years worked slowly on a romantic novel about the Civil War and Reconstruction as seen from a Southern point of view. The novel featured Scarlett O"Hara, a strong-willed coquette and jezebel. From her family Mitchell had absorbed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 the tragedy of the war, and the romance of the Lost Cause. She worked at her novel sporadically, composing episodes out of sequence and later fitting them together. She apparently had little thought of publication at first, and for six years after it was substantially finished the novel lay unread. But in 1935 Mitchell was persuaded to submit her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It appeared in 1936 as Gone with the Wind (quoting a line from the poem “Cynara” by Ernest Dowson). Within six months 1,000,000 copies had been sold; 50,000 copies were sold in one day. It went on to sell more copies than any other novel in U.S. publishing history, with sales passing 12,000,000 by 1965, and was eventually translated into some 25 languages and sold in about 40 countries. It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37. The motion-picture rights were sold for $50,000. The film, starring Vivien Leigh and Clark Gable and produced by David O. Selznick, premiered in Atlanta on December 15, 1939, after an unprecedented period of advance promotion, including the highly publicized search for an actress to play Scarlett. It won eight major Oscars and two special Oscars at the Academy Awards and for two decades reigned as the top moneymaking film of all time. Mitchell, who never adjusted to the celebrity that had befallen her and who never attempted another book, died after an automobile accident in 1949. Four decades after Mitchell"s death, her estate permitted the writing of a sequel by Alexandra Ripley, Scarlett: The Sequel to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1991), which was generally unfavourably appraised by critics. In 2001 Mitchell"s estate, cit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sued to block the publication of Alice Randall"s The Wind Done Gone (2001), a parodic sequel to Gone with the Wind told from a former slave"s perspective. Later that year the case was settled out of court. Mitchell"s estate eventually authorized a second sequel, Rhett Butler"s People (2007), which was written by historical novelist Donald McCa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