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娥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对联: 西江月下忆秦娥,懒抚绿琦声声慢,人何醉花荫(征上联)

南平引中思佳客,轻蹙额眉滴滴金,缘却伤春怨。西江月下忆秦娥,懒抚绿琦声声慢,人何醉花荫。南平引 思佳客 滴滴金 伤春怨

对联: 西江月下忆秦娥,懒抚绿琦声声慢,人何醉花荫(征上联)

梧桐影中醉公子,轻启红樱字字变,我徒卜算子。(词牌梧桐影,醉公子,字字变,卜算子)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标题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扩展资料:“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忆秦娥词牌名的历史沿革:“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忆秦娥是这首诗的什么

“忆秦娥”是词牌名。忆秦娥,词牌名。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忆秦娥·箫声咽》),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忆秦娥”格律定格(仄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此调押仄韵者,格律例见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若晁补之词《忆秦娥·牵人意》之不作叠句,石孝友词《忆秦娥·秦楼月》之少押一韵。变格(平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一叠韵。此调押平韵者,格律例见贺铸词《忆秦娥·映朦胧》。若秦观词《忆秦娥·曲江花》之多口号四句,颜奎词《忆秦娥·水云幽》之减去叠句,皆变格也。

李白 忆秦娥 (箫声咽)中包含了什么历史故事与人物?

忆秦娥 作者: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词牌,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萧,嫁给仙人萧史。在李白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杏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灞陵:汉文帝刘恒之墓。《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有谁知道李白的那首“忆秦娥”是什么意思啊

忆 秦 娥 李 白 马箫声咽①, 秦娥②梦断③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④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 咸阳⑥古道音尘绝⑦。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⑧。 -------------------------------------------------------------------------------- [注释] ①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②秦娥:此泛指秦地美貌女子。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③梦断:梦醒。 ④霸陵:又作"灞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霸桥,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别之处。 ⑤乐游原;唐代的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⑥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⑦音尘绝:音信断绝。 ⑧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的楼观。

李白的 忆秦娥 写的是谁

估计是李白。1。因为历史上记载下来的用这个词牌的就是李白。2。宋离唐不远,宋朝有很多学者是这样认为的,估计他们不会无中生有。3。很流畅和富有想象力,与李白的风格非常一致。4。李白的诗词由其叔父录于《李太白全集》中,一直传诵,没有失传过,比较精确。

忆秦娥李白表达了什么

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秦娥:本指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列仙传》载,箫史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秦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此处泛指美貌的女子。原文节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白话译文: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陵墓和宫阙。赏析: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8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表达含义

1、忆秦娥是对历史规律的默认和反思了,李白所写汉朝遗迹没有用衰败的词语修饰,而是白描直叙,并且用“音尘绝”和“西风残照”作前缀修饰,这样的写法并不是对前朝繁华的凭吊惋惜,而是对朝代兴衰规律的一种承认了。朝代兴衰,日月交替不会因为谁而改变,它是宇宙自然无法抗衡的规律。2、原文: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的格律是怎样的?

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忆秦娥”词调多用入声韵,上下阕各五句,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定格(仄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此调押仄韵者,以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为正体。若晁补之词《忆秦娥·牵人意》之不作叠句,石孝友词《忆秦娥·秦楼月》之少押一韵,秦观词《忆秦娥·灞桥雪》之多口号四句,倪瓒词《忆秦娥·扶疏玉》之减去叠句,虽为变格,犹与李词大同小异。至冯延巳创为减字之体《忆秦娥·风淅淅》,张先词《忆秦娥·参差竹》由此添字,毛滂词《忆秦娥·夜夜》由此偷声,在变格中更与诸家不同。前段起句,周邦彦词“香馥馥”,上“馥”字仄声。第二句,赵师侠词“不堪凉月穿珠箔”,“不”字仄声,“凉”字平声。第四句,李之仪词“迎得云归”,“得”字仄声,“归”字平声。第五句,李之仪词“还送云别”,“送”字仄声。换头句,苏轼词“背风迎南泪珠滑”,“泪”字仄声。第五句,周紫芝词“西楼残月”,“西”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姚、石、秦、倪四词。变格(平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一叠韵。此调押平韵者,以贺铸词《忆秦娥·映朦胧》为正体。若秦观词《忆秦娥·曲江花》之多口号四句,颜奎词《忆秦娥·水云幽》之减去叠句,皆变格也。 前段起句,程垓词“青门深”,“青”字平声。后段起句,贺铸词别首“粉娥采叶共亲蚕”,“共”字仄声。第二句,孙道绚词“画眉楼上愁登临”,“画”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秦词、颜词。扩展资料“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此调高拭词注“商调”。此词昉自李白,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要其源皆从李词出也。因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又名“秦楼月”;因苏轼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而又名“双荷叶”;因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而又名“蓬莱阁”。至贺铸始易仄韵为平韵,又名“子夜歌”;因张辑词有“碧云暮合”而又名“碧云深”;因宋媛孙道绚词有“花深深”而又名“花深深”;因明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而又名“中秋月”。又有长筌子词名“华溪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秦娥

《忆秦娥》“箫声咽”是李白的词吗

是的,是李白的词,“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对于《忆秦娥·箫声咽》的作者,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

谁知道李白的那首《娄山关-忆秦娥》?谢谢!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个诗很经典哟...

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全词伤今怀古,言简情深,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若断若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楼上正挂着一轮若明若暗、冷漠凄清的弯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上的弯月依稀可见,桥边柳色年年依旧,这些都能见证当年与亲人在灞陵桥上凄怆离别的情景。 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冷落凄凉的秋天,登上地势高敞的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车马稀疏,亲人多年来音信早已断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亲人杳无音信,在西风萧瑟、落日余辉的光照下,眼前只见汉王朝的陵墓一片凄冷荒凉的景色。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忆秦娥》诗词史中最早的词作之一,词署名李白,后世常有争议,但毕竟难以断定否认,因而也无人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这首词以气象取胜,境界极为阔大,写女子思夫之事,比拟寄托情怀,将意象与情感浑融在一起。由个人之忧愁始,以历史之忧愁收,语调抑扬顿挫,气象悲凉浑厚,表达出一种历史盛衰、古今悲欢的、既悲且壮的情感,令人新潮为之澎湃、震荡、沉思、为之惊心动魄,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如天地初开,沉声切响,气象悲凉而宏大,堪称千古绝唱。《忆秦娥·箫声咽》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词章,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拼音版

忆秦娥拼音版如下:1、xiāo shēng yè ,qín é mèng duàn qín lóu yuè。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2、qín lóu yuè ,nián nián liǔ sè ,bà líng shāng bié。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3、lè yóu yuán shàng qīng qiū jiē ,xián yáng gǔ dào yīn chén jué。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4、yīn chén jué ,xī fēng cán zhào ,hàn jiā líng què。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词牌名。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忆秦娥·箫声咽》),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代表作有《忆秦娥·箫声咽》外,还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晓朦胧》等。定格(仄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此调押仄韵者,格律例见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若晁补之词《忆秦娥·牵人意》之不作叠句,石孝友词《忆秦娥·秦楼月》之少押一韵,秦观词《忆秦娥·灞桥雪》之多口号四句,倪瓒词《忆秦娥·扶疏玉》之减去叠句,虽为变格,犹与李词大同小异。至冯延巳创为减字之体《忆秦娥·风淅淅》,张先词《忆秦娥·参差竹》由此添字,毛滂词《忆秦娥·夜夜》由此偷声,在变格中更与诸家不同。

词牌“忆秦娥”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白 忆秦娥 全诗压什么韵

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是这首诗的什么词牌还是词曲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忆秦娥,词牌名。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忆秦娥·箫声咽》),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代表作有《忆秦娥·箫声咽》外,还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晓朦胧》等。“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词,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有人据词意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后期。明代以来对此词为李白所作的观点屡有质疑者,有人认为此词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词章,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李白的《忆秦娥》抒发了什么感情?

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忆秦娥 李白创作背景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李白忆秦娥渲染的气氛是什么

忆秦娥 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全词伤今怀古,言简情深,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若断若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楼上正挂着一轮若明若暗、冷漠凄清的弯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上的弯月依稀可见,桥边柳色年年依旧,这些都能见证当年与亲人在灞陵桥上凄怆离别的情景。 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冷落凄凉的秋天,登上地势高敞的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车马稀疏,亲人多年来音信早已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亲人杳无音信,在西风萧瑟、落日余辉的光照下,眼前只见汉王朝的陵墓一片凄冷荒凉的景色。满意请采纳

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各表达了怎样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忆秦娥唐朝 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e4声).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忆秦娥(箫声咽)的解释

忆秦娥(箫声咽)的解释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写伤心离别, 清秋 寂寥 ,引发出深沉的历史感慨。末二句“ 西风 残照,汉家陵阙”, 气象 雄浑,使本词超越了 普通 的愁恨离别之作。与《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同被后人尊为“百 代词 曲之祖”。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_”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_,烈风也”。_、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忆秦娥是这首诗的什么词牌还是词曲

《忆秦娥》是词牌名。“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忆秦娥”的格律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此调押仄韵者,格律例见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若晁补之词《忆秦娥·牵人意》之不作叠句,石孝友词《忆秦娥·秦楼月》之少押一韵,秦观词《忆秦娥·灞桥雪》之多口号四句,倪瓒词《忆秦娥·扶疏玉》之减去叠句,虽为变格,犹与李词大同小异。前段起句,周邦彦词“香馥馥”,上“馥”字仄声。第二句,赵师侠词“不堪凉月穿珠箔”,“不”字仄声,“凉”字平声。第四句,李之仪词“迎得云归”,“得”字仄声,“归”字平声。第五句,李之仪词“还送云别”,“送”字仄声。换头句,苏轼词“背风迎南泪珠滑”,“泪”字仄声。第五句,周紫芝词“西楼残月”,“西”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姚、石、秦、倪四词。

忆秦娥诗词

忆秦娥诗词如下:忆秦娥·沈沈沧海桑田变时光恋,沈沈沧海桑田幻。桑田幻,寒蝉凄切,影疏枝软。弱魂自怯天涯远,时光镜里朱颜变。朱颜变,孤星长夜,暗风惊叹。拓展资料:忆秦娥,词牌名。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忆秦娥·箫声咽》),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代表作有《忆秦娥·箫声咽》外,还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晓朦胧》等。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此调高拭词注“商调”。此调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要其源皆从李白词出也。因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又名“秦楼月”;因苏轼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而又名“双荷叶”;因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而又名“蓬莱阁”。至贺铸始易仄韵为平韵,又名“子夜歌”;因张辑词有“碧云暮合”而又名“碧云深”;因宋媛孙道绚词有“花深深”而又名“花深深”;因明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而又名中秋月。又有长筌子词名“华溪仄”。

《忆秦娥》作者

李白

忆秦娥(李白)渲染的气氛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赏析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关键词: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 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 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 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 夜雨连云黑。 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 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 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 ”张先《忆秦娥》:“参差竹,吹断相思曲。 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 忆苕溪,寒影透清玉。 秋雁南飞速。 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 最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 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用太白韵。 ”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 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为李白词休。 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 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 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 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 “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 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为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 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 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 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 《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 ”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 这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 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 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 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 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 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箫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 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 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 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 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 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 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 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 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算得上什么呢?

忆秦娥李白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且《忆秦娥》这首词的作者有很多。有李白、欧阳修、李清照、陆游、纳兰性德等等。而最经典的当属李白的《忆秦娥》。   原文为:   《忆秦娥》[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的《忆秦娥》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忆秦娥》。

忆秦娥 的由来

闲着没事写着玩

忆秦娥翻译及原文

忆秦娥翻译及原文如下所示:原文: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翻译: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注释: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残照:指落日的光辉。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忆秦娥》作者

李白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赏析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赏析:  忆秦娥,词牌名。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氏。后来夫妇吹箫,竟引凤凰,凤凰即将他俩载于背上飞去了。弄玉,萧氏吹箫引凤之之楼,以为秦楼。在李白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杏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张先《忆秦娥》:“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最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用太白韵。”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为李白词休。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为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这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箫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算得上什么呢?  忆秦娥[1]  箫声咽,  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陵[2]伤别。  乐游原[3]上清秋节,  咸阳[4]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注释:  [ 1 ]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此词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 2 ] 灞陵:汉文帝刘恒之墓。《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 3 ]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八里,汉代称乐游苑,唐人称乐游原。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  [ 4 ] 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 古今点评 ]  1.太白此词,有林下风气。《忆秦娥》词,故是闺房之秀。(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2.此词白抒积感,借闺怨以写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以下接写离情,灞桥折柳,为迁客征人伤怀之处,犹劳劳亭为古送行之地,太白题亭上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同此感也。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今古,如闻变徵之音。(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3.词家有长腔,有短阕。坡公《戚氏》等作,以长而工也。唐人《忆秦娥》之词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清平乐》之词曰:“夜常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以短而工也。(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u2022刘叔安感秋八词跋》)  4.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李白「忆秦娥」准确翻译和赏析

  李白《忆秦娥》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忆秦娥——[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此处又作词的题目。  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咽,呜咽的悲声。  秦娥:此处泛指秦地美貌女子。秦,秦地,春秋时期秦国的疆域。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梦断:梦醒。  灞(bà)陵:又作“霸陵”,汉武帝刘恒之陵墓,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代东出函谷关,必经此地,故送行的人常在此折杨柳赠别。  乐游原;一作“乐游园”,在今西安市南,汉唐两代京城的仕女多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到此游玩。  清秋节:即重阳节。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音尘绝:指车马行进时的声音和带起的烟尘。此指断绝音信。  西风:指秋风。  汉家宫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阙,陵墓前的楼观。  【古诗今译】  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上深情的依依惜别。  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眼前的,只有那秋风夕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流徙到西域,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巴尔喀什湖南的碎叶(前苏联哈萨克境内巴尔喀什湖南)。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用诗歌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明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作品怀古伤今,引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全篇悲而不伤,体现了诗人的深刻认识与宽广胸怀。  上阙: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惊醒于箫声,因望明月而思远方的夫君,见柳色*而忆惜别之情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咽”,呜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里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代京城长安的女子。长安古时属秦国的属地,所以用 “秦娥”称呼她的名字,用“秦楼”称呼她住的住处。春天的夜晚,在“秦楼”上,“秦娥”正在做着与离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梦,一阵低沉哀婉的箫声,把她惊醒了。她睁开眼睛,还是孤身一人,只有时断时续的充满幽怨的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与那如雪的月光从窗外飘洒而来,使她愈加觉得孤单凄苦。然而,这样的月夜岂止是今天这一个夜晚!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里的“秦楼月”的重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读之中,仿佛置身于回环绵长、充满呜咽和幽怨的竹箫声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别的“灞陵”桥头,仿佛听见今夜“秦娥”正在箫声里哀怨、叹息,仿佛看见了昔日“秦娥”在桥头柳荫下依依惜别的、催人泪下的、令人伤感的情景。“秦娥”宁望着楼上明月,想起当年在“灞陵” 的送别,时值杨柳依依的浓情春季,而今柳色*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经记不清过了几许春秋,可还不见夫君归来,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本阙词语简约,艺术概括力高,表现力强,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写中巧妙地表现了伤别这一主题。  下阕: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感时睹物而怀古伤今。进一步深入主题。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乐游原”一词,在前面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又叫“乐游园”,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长安东南郊,是唐代的一处游览之地;因其地势高,又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清秋节”,亦即重阳节,也是当时人们秋高气爽之时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时的京城。早在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这里当指消息,音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夫君能够归来。然而,她的希望还是落空了,不见夫君的踪影,也不见有书信传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秦娥”不但不见夫君的踪影,连一丝音信也没有,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风”之中、“残照”之下的“汉家宫阙”,足见其无可奈何之状,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这一句里,诗人就“音尘绝”再次使用了重复手法,强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时极度失望的心情。  逍遥风在他的网络文章《对李白<忆秦娥>词的解读》中说:“……这是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来描写她内心活动的作品。因为词牌是《忆秦娥》,在本词中,秦娥是主角,一切都是围绕她描写(的),其他只能是辅助。如果说这首词的伟大之处,(那)就在于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场景来对比一个深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闺怨词自古不少见,但多以哀惋为主调,所以我说能在闺怨词中写出宏大气魄,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李白之伟大,于此可窥一斑。”

忆秦娥娄山关写哪些意象?渲染了怎么样的环境气氛?

意象:西风,长空、雁,霜、晨月、马蹄声、喇叭声、雄关、苍山、残阳。气氛:凄冷,紧张,激烈,悲壮

补全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剧箫声咽秦娥梦什么秦楼月

补全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剧箫声咽秦娥梦什么秦楼月:断原文:《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翻译: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_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标题

01词牌名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该词牌名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哗弯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且《忆秦娥》这首词的作者有很多,有李白、欧阳修、李清照、陆态世游、纳兰性德等等。该词牌名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而最经典的当属李白的《忆秦娥》。“忆秦娥”词调多用入声韵,上下阕各五句,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定格(仄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此调押仄韵者,以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为正体。若晁补之词《忆秦娥·牵人意》之不作叠句,石孝友词《忆秦娥·秦楼月》之少押一韵,秦观词《忆秦娥·灞桥雪》之多口号四句,倪瓒词《忆秦娥·扶疏玉》之减去叠句,虽为变格,犹与李词大同小异。变格(平韵格)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一叠韵。此调押平韵者,以贺铸词《忆秦娥·映朦胧》为正体。若秦观词《忆秦娥·曲江花》之多口号四句,颜奎词《帆芦肢忆秦娥·水云幽》之减去叠句,皆变格也。

李白的忆秦娥赏析

  1、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2、原文: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李白的《忆秦娥》释义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_翻译及赏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代·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宋词三百首 , 豪放 , 女子 , 思念忧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著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著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著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著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像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宋代·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宋词三百首 , 端午节生活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版本一)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版本二)——宋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代 :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版本一) 香冷金猊,被翻 展开阅读全文∨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版本一)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女子 , 离别思念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镟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宋代·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镟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女子 , 荷花饮酒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全诗翻译赏析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 系列:宋词三百首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1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2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3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4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 *** 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5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6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7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8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9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十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著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著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忆秦娥·箫声咽》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古人对此词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李白拼音版

忆秦娥李白拼音版如下:yì qín é · xiāo shēng yè忆秦娥·箫声咽táng dài:lǐ bái唐代:李白xiāo shēng yè ,qín é mèng duàn qín lóu yu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qín lóu yuè ,nián nián liǔ sè ,bà líng shāng bié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lè yóu yuán shàng qīng qiū jiē ,xián yáng gǔ dào yīn chén jué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yīn chén jué ,xī fēng cán zhào ,hàn jiā líng què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箫声咽》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

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赏析

 【名称】忆秦娥·箫声咽[1]   【别名】忆秦娥·思秋   【朝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词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3]

李白的忆秦娥解析

   【原作】  忆秦娥——[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古诗今译】  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上深情的依依惜别。  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眼前的,只有那秋风夕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流徙到西域,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巴尔喀什湖南的碎叶(前苏联哈萨克境内巴尔喀什湖南)。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用诗歌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明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作品怀古伤今,引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全篇悲而不伤,体现了诗人的深刻认识与宽广胸怀。  上阙: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惊醒于箫声,因望明月而思远方的夫君,见柳色*而忆惜别之情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咽”,呜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里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代京城长安的女子。长安古时属秦国的属地,所以用 “秦娥”称呼她的名字,用“秦楼”称呼她住的住处。春天的夜晚,在“秦楼”上,“秦娥”正在做着与离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梦,一阵低沉哀婉的箫声,把她惊醒了。她睁开眼睛,还是孤身一人,只有时断时续的充满幽怨的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与那如雪的月光从窗外飘洒而来,使她愈加觉得孤单凄苦。然而,这样的月夜岂止是今天这一个夜晚!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里的“秦楼月”的重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读之中,仿佛置身于回环绵长、充满呜咽和幽怨的竹箫声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别的“灞陵”桥头,仿佛听见今夜“秦娥”正在箫声里哀怨、叹息,仿佛看见了昔日“秦娥”在桥头柳荫下依依惜别的、催人泪下的、令人伤感的情景。“秦娥”宁望着楼上明月,想起当年在“灞陵” 的送别,时值杨柳依依的浓情春季,而今柳色*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经记不清过了几许春秋,可还不见夫君归来,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本阙词语简约,艺术概括力高,表现力强,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写中巧妙地表现了伤别这一主题。  下阕: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感时睹物而怀古伤今。进一步深入主题。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乐游原”一词,在前面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又叫“乐游园”,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长安东南郊,是唐代的一处游览之地;因其地势高,又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清秋节”,亦即重阳节,也是当时人们秋高气爽之时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时的京城。早在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这里当指消息,音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夫君能够归来。然而,她的希望还是落空了,不见夫君的踪影,也不见有书信传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秦娥”不但不见夫君的踪影,连一丝音信也没有,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风”之中、“残照”之下的“汉家宫阙”,足见其无可奈何之状,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这一句里,诗人就“音尘绝”再次使用了重复手法,强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时极度失望的心情。  逍遥风在他的网络文章《对李白<忆秦娥>词的解读》中说:“……这是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来描写她内心活动的作品。因为词牌是《忆秦娥》,在本词中,秦娥是主角,一切都是围绕她描写(的),其他只能是辅助。如果说这首词的伟大之处,(那)就在于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场景来对比一个深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闺怨词自古不少见,但多以哀惋为主调,所以我说能在闺怨词中写出宏大气魄,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李白之伟大,于此可窥一斑。”

赏析 李白的忆秦娥

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一首千古名篇,也是词作中为数不多的词牌名与其内容相符的作品之一。该词浅显易懂,已有许多文章介绍其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仅就其格律作初步赏析。根据龙榆生诗词网站,《忆秦娥》的格律如下: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古韵中,“别”、“节”、“绝”读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发声,被列入仄声。被〖 〗号括起来的部分,应重复前句中的末尾数字。“中”的位置,既可平声亦可仄声。首先,在选择声韵时,该词的仄声“月”韵,短促、深沉,易于表达怀古的伤感之情。其次,在长短句搭配中,该词的三处三言句、三处七言句、四处四言句,用得恰当、精妙。第一个三言句“箫声咽”,勾画出词作的悲情氛围;第二个三言句“秦楼月”,给出词作上半阙的核心景物;第三个三言句“音尘绝”,领出下半阙的感慨。三个七言句,分别给出词作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充分发挥了七言句的描述能力。四个四言句,分作两处连读,短促、有力,直发胸臆。在唐朝,“长短句”的艺术形式刚刚萌芽,远不及后来的宋朝成熟。但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充分发挥了长短句的格律优点,贴切、自然,毫无斧凿之痕,显示出诗词大家的功力,也给后人做出了表率。可以说,李白不仅站到了唐诗的艺术之巅,而且开拓了宋词的先河。

忆秦娥李白原文及翻译

忆秦娥李白原文及翻译:原文: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都可以看到。

李白的《忆秦娥》的实景和虚景

《忆秦娥》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虚实结合,因此无法从整句去判定是虚是实,只能具体落实到字上。原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箫声咽(实景)秦娥梦断(虚景)秦楼月(实景)秦楼月(实景)年年柳色(实景)灞陵伤别(虚景)乐游原上(实景)清秋节(虚景)咸阳古道(实景)音尘绝(虚景)音尘绝(虚景)西风残照(实景)汉家陵阙(实景)

李白忆秦娥全诗赏析

 这首小令,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后村别调》元题为《感旧》,它是对词人年轻时代有段生活的感怀。  公元1218年(宋宁宗嘉定十有年),刘克庄出参江淮制置使李珏幕府。他到淮东后,见维扬(今扬州)兵不满活千,因而提出“抽减极边戍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第二年春天,金兵果然乘虚而入,犯安濠,攻滁州,南宋朝野震动。刘克庄“在幕最久,得谤尤甚”。滁州围解之后,他就退出了幕府。小令所写的就是这有段生活。  上片通过记“引出对当年军幕生活的怀念。“酲”,意为病酒,即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毬”即球,门称鞠丸,是古代习武用具,以皮为之,元实以毛,或步或骑,足踏或杖击而争之。词人春酒微醉之后,进入了“乡。在“元他门在与战士们快马飞驰,争毬为戏;他仿佛门回到了军营,听到了明月下悠扬的笛声和晓寒元嘹亮的号角声。  从“豪如昨”的自述里,大家不难想见词人当年在军元的豪迈英姿。正如他在《满江红》词元所写:“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有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这里写的也是当年的军幕生活,从元可以看出词人的文才武略,和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正因为这样,他对那有段生活才如此怀念,以至心有所感,形诸于“。

忆秦娥李白 赏析

《忆秦娥》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写得很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称赞它是“百代词曲之祖”。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是一个居住在唐代长安的女子,长安古属秦地,所以用“秦娥”称呼她,用秦楼称呼她住的楼房。词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一个凄凉的境界:“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箫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yè],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秦娥的爱人离开她很久了,有时她只能在梦里追寻。这天晚上,她正在梦中,忽然被一阵箫声惊醒(梦断)。她睁眼一望,并无人影,只有一片月光照在楼头。这样的月夜,她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了。我们读第二个“秦楼月”的时候,仿佛是听见她在那里哀叹,又仿佛是在听呜咽的箫声回环往复,这里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她不能不回忆起分别的情境,也不能不对离别的时间太长而感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布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桥边柳树很多,送别者在这里折柳赠人,表示留恋。“伤别”,为别离而伤心。秦娥想到当年在添陵送别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春季,而柳色由嫩绿变为枯黄已经多少次了啊,可还不见他回家。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很高,上片只用了短短几行,就把伤别的主题写得情景交融了。 下片转入白昼,进一步深入主题。秦娥不仅夜不成眠,连白天出游也不愉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亲人归来。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朝的京城。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秦娥的希望落空了,路上无踪无影。下片写到这里把“音尘绝”重复两遍,强烈渲染了秦娥的失望心情。最后这首词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残照”,指落日的光辉。“汉家”,就是汉朝。“陵阙”[què],皇帝的坟墓和宫殿。借助这些事物作为秦娥活动的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发人深思的人生图画:秦娥伫立在秋风(西风)中眺望,这时夕阳西下,在苍茫的暮色中仅仅可以辨认出高大的汉代陵阙了。记得采纳啊

李白 忆秦娥的句式特点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阙侧重于抒写秦娥个人之悲欢离合之情,下阕则融作者自身于画面之中,抒写由秦娥的感伤而引发的一种人生经验,暗示人生离愁别恨的永恒性,进而升华为对历史的反思与忧虑.

忆秦娥娄山关的上片是什么?

忆秦娥娄山关词的上片写了:西风、长空雁、霜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作者描绘了红军向敌人进攻的画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忆秦娥,忆秦娥是什么意思?有人叫秦娥?

李白的那首忆秦娥有很多人认为是后人假托之作。但不管怎么说“忆秦娥”这个词牌是来源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因此,又叫“秦楼月”。

李白的《忆秦娥》释义

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上深情的依依惜别。  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眼前的,只有那秋风夕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

《忆秦娥娄山关》的词牌是忆秦娥,它跟词的曲调有关;词题是娄山关,它跟词的内容有关. 押韵的字依次是:烈、月、咽、铁、越、血、  入

李清照 忆秦娥·咏桐

《忆秦娥咏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释: 1、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题作咏桐,此词据《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八梧桐门录入,芳权手校注本亦据以补录,王本调下注云:按《全芳备祖》各词,收入何门,即咏何物。惟陈景沂常多牵强附会。此词因内有梧桐落句,故收入梧桐门,实非咏桐词。又篇末注云:此词又见杨金本《草堂余》前集卷上、《花草粹编》卷三,无撰人姓名。 2、此词黄本列为建炎元年南渡以后之作,并校云,下片词笔较弱,姑存之。陈祖美则以为作于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深秋赵明诚病卒后,并称之为悼亡词,皆非是。细玩词境,乃乡村景色。据赵明诚《青州仰天山罗汉洞题名》:余以大观戊子之重阳,与李擢得升同登兹山。此为大观二年(一一零八)重阳,北方早寒,正梧桐叶落之际,而南望青州附近,亦有乱山平野。故知此时赵明诚方出游,而李清照登高怀远赋此词也。 3、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4、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5、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6、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7、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8、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9、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10、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趁与衬,同音假借。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夸吴氏名门富室。 11、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12、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 13、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14、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赏析: (一) 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题此词作咏桐,似未切。纵观全篇,这应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尽管因为难以考证它的作年,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挥毫濡翰时的情境和心绪,因而也无法深究作者所抒之情的底蕴是黍离之悲还是相思之苦,但作者抒情的真挚程度却足以使我们受到感染,而不着痕迹地显现于其中的高超技巧也足以令我们折服。 词的上篇写登楼的所见所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远眺。跃入她眼帘的竟是那样一番衰飒、悲凉的景象:缭乱的群山,平旷的原野,惨淡的烟光,以及聒噪着归巢的昏鸦。它们拼合为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秋晚眺望图。有图若此,难堪已极,而作者偏偏还要为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画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荡的悲壮的号角声。号角声,不仅将作者的情思带入更寥廓的空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线索。由这作为背景之一的悲壮的号角声,我们无妨推测那是靖康之变发生后的兵荒马乱岁月。既然如此,联系作者靖康之变后亡国、丧失、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断言,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一种揉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其实,秋景本不当这般萧瑟,只因为伤心人别具眼目,才在作者笔下萧瑟若此。以情役景,景因情设,这本是诗词家的惯伎。正因为这样,刘禹锡在《秋词》中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之景来表现志士的豪情,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之景来表现隐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则在此词中用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样的萧瑟之景来表现她的忧思,从中,我们似乎也可悟出些诗家三昧。 词的下片写登楼所思所感。如果比较上下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表现为情与景的有机交融,但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则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断香句,作者的视线由阁外移到阁中。一如乱山平野烟光薄,这撩人眼目、乱人情思的断香残酒,勾起作者闲愁万种,使她更加难以为怀,乃至一反固有的婉曲作法,于百般无奈中吐出情怀恶这样的直抒胸臆之语。东风句再度将视野拓开,摄下桐叶随风飘坠的特写镜头。这纷纷飘坠的桐叶,猛烈扣响了颤动在作者内心的生命之弦,使她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在走完一大段痛苦和欢乐相伴、灾难与幸福相继的人生旅程后,自己岂不也到了飘坠、凋零的岁月?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复,虽然主要是为服从词律,却也昭示着我们:这一衰歇景象,给予作者怎样深刻的感受,又引起她内心怎样的强烈反响!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两句便以作者的感受和反响作结。又还,表明作者因历览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遭,很难判断她这是第几回逢秋而悲。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 (二) 此词,从栖鸦归后、情怀恶、寂寞透露出这是作者南渡后的怀人之作。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开端起得陡然,把读者带到高高的楼阁之上。女主人登楼眺望,远处那蜿蜒起伏参差错落的群山,近处那辽阔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层灰蒙蒙的薄雾笼罩着。烟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笼罩全篇,也似涂在读者的心上。作者用了两个烟光薄,加深了乱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后的词语,恰恰与相接的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这在修辞格中叫顶针,在词中有时这是词调格律的需要。这与易安《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其中的两个阴满中庭,两个点滴霖霪,两个秦楼月,两个音尘绝,用法是一样的。 词开始创造了一个视野广阔的莽莽苍苍的世界。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女主人站在高阁之上,看到从遥远的群山和坦平的原野上飞归在树上的巢里过夜的乌鸦,她的心无限的惆怅,想起来远离身边的心上人,尚未归来。这时又听到黄昏画角的哀鸣,在群山和原野回荡,尤觉黯然神伤。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上写黄昏的景象,使画面产生了流动感。 上片写女主人在高阁眺望所见。由人及物。 换头,断香残酒情怀恶,转由物及人。写室内的环境和女主人情怀的恶劣。室内熏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尽,不再续添,仍然没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了,愁绪依然未减。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阵阵袭来,梧桐树的叶子随之飘落。颇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惨气氛。过变由情入景。 结句: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用两个梧桐落加深了秋天的衰颓的色彩,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女主人悲怆的心境。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声。刘熙载《艺概》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派遣一下心中的缱绻离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伤的秋色。江山凄肃,花木飘零,不仅不会消愁,反而会更增悲哀。于是,还要继续在室内闷坐,形影相吊,一片沉寂。结句由景入情。 下片,写女主人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 此词写景的最大特色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或借景而引其情,兴也。此词运用了兴法。上片的写景引出换头的断香残酒情怀恶之情来。下片的写景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引出寂寞之情来。此词上片写暮天的景色与下片西风催衬梧桐落的秋色浑然而成一幅凄清的画面,构成女主人苦苦相思的背景。吴乔《围炉诗话》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说的很有道理,当然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应另当别论。此词的写景还有一种索物以托情的作用,情附物也,渲染氛围,衬托愁情。 (三)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此词运用顶针的修辞格和两个又还,创造并加浓凄凉的哀郁之气,加强了主题的表达。 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词意图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桐花 白居易 桐花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 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 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 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 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 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 【赏析】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刘克庄 忆秦娥 《忆秦娥》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释: 1、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2、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3、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什么标题

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忆秦娥》诗词史中最早的词作之一,词署名李白,后世常有争议,但毕竟难以断定否认,因而也无人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这首词以气象取胜,境界极为阔大,写女子思夫之事,比拟寄托情怀,将意象与情感浑融在一起。由个人之忧愁始,以历史之忧愁收,语调抑扬顿挫,气象悲凉浑厚,表达出一种历史盛衰、古今悲欢的、既悲且壮的情感,令人新潮为之澎湃、震荡、沉思、为之惊心动魄,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如天地初开,沉声切响,气象悲凉而宏大,堪称千古绝唱。《忆秦娥·箫声咽》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词章,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忆秦娥渲染的气氛是什么

忆秦娥 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全词伤今怀古,言简情深,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若断若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楼上正挂着一轮若明若暗、冷漠凄清的弯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上的弯月依稀可见,桥边柳色年年依旧,这些都能见证当年与亲人在灞陵桥上凄怆离别的情景。 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冷落凄凉的秋天,登上地势高敞的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车马稀疏,亲人多年来音信早已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亲人杳无音信,在西风萧瑟、落日余辉的光照下,眼前只见汉王朝的陵墓一片凄冷荒凉的景色。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我觉得字有点多。

李白《忆秦娥》意象构成特点

《忆 秦娥》箫声咽 ,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阁。从内 容上看,词是围绕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展开的。上闽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伤别之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起笔就给全篇定下了一个苍凉凄抢的基调。在那万籁俱寂的秋夜里,月照高楼,一阵如泣如诉的低沉悲抑的箫声飘起,这乐声,弥漫夜空,惊醒了秦楼上离人的幽梦,拨动了离人的心弦。“秦娥”,秦地的女子,娥,古代秦晋之间对美貌女子的称呼。“梦断”,即梦被箫声所惊醒。在此,作者反用典故。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喜爱吹箫,后与善吹箫的仙人萧史结合,乘凤凰飞去,终有所归,为人所羡。可眼前的这位秦娥呢?身单影孤,心爱的人离家远行,一别多年。相隔关山重重,她只能在梦中与心爱的人相会,偏偏好梦又被那凄切箫声所打碎。梦醒时分,回到冰冷的现实,空剩楼头清冷的残月和呜咽不止的箫声,试想,她该有多么的悲伤难过呀!一个“咽” 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心境之失望。“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从梦中惊醒的秦娥,再也无法入睡,失落的痛苦使她思绪万千,心海难平。翻滚的情思经过理性的过滤,化为平实的追忆。首先,女主人公由秦楼月色联想起霸陵柳色。“柳色”,是离别的象征,“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自汉代始,折柳送别这一风尚成为传统。这一句,是对秦娥怀念远人心情的深层刻画。“霸陵伤别”触发的是该女子对当年与心爱人折柳送别情景的回忆。霸陵折柳,一别经年,时光往蒋,柳色年年更新,但离人却杳无音讯。这一“伤别”,本是抒写秦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人间共有的生离死别的悲情联类道出,使得整个词的境界顿时阔大起来。下阅 转 入 抒写女主人公盼归之情。“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两句继续紧承上片,展现这-女子梦醒后的心理活动,此时,抒情主人公的思绪又转到对自日里在乐游原上的回忆。“乐游原”,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在今西安市南,居全城最高点,可俯瞰城市全貌及周围的汉朝陵墓。“清秋节”,点明时令,清凉的季节。正是九月九清秋佳节,乐游原上士女如云,一派欢声笑语。但这些是别人的,秦娥什么也没有!她一腔愁思,满怀惆怅,丝毫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满目所见的只是“咸阳古道音尘绝气“咸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的必经之地。“古道”,年代久远的通道。“音尘”本指声音与尘埃,后借指音讯,“绝”,断绝。“音尘绝”三字,把女主人公内心的悲枪、刻骨的怀念、急迫的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绝望的内心世界细腻地表达出来这三字,写尽了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以景衬情,更烘托出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网。”望眼欲穿不见离人归,所见到的只是那在秋风萧瑟的夕照中的汉家陵咖o+. ,指陵墓前的碑楼。伫立乐游原,不见离少、归,只是把长安城周围的汉朝陵墓尽收眼底。此时此刻,一腔怀古伤今之情陡升心中。秦皇汉武,一统天下,显赫一时,到头来又怎么样呢?秦宫汉A也无诈成了牧场,作了渔夫樵夫的谈资笑料。英雄豪杰,辅佐帝王,南征北战,是人人仰幕的风流人物。而如今大江东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吴宫花草、魏晋江山都付笑谈中。通过这些对历史及个人的反思,思妇内心被“箫声咽”所引发的一缕缕无法解脱的愁思,均在这俯仰古今的悲壮情思中拓展开去,将个人的失落融入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结尾句与上片结尾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胭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道:“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Mll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 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己不逮矣!”这首 词 从 夜半箫声写起,通过“梦断、月色、柳色、古道、西风、残照、陵姻”等意象的勾连,写尽了“秦娥”的相思之苦,并寄寓了世事沧桑的感慨。词句简练含蓄,“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徐士陵《古今词统》),无愧于词曲之祖的美誉。也许正是因李白的这首词影响之故,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也曾以词牌“忆秦娥”填词一首《娄山关》,尺幅之间,却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名句的流传,仍不失大家手笔。 附: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知”(人间词话

李白的《忆秦娥》的实景和虚景

《忆秦娥》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虚实结合,因此无法从整句去判定是虚是实,只能具体落实到字上。原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箫声咽(实景)秦娥梦断(虚景)秦楼月(实景)秦楼月(实景)年年柳色(实景)灞陵伤别(虚景)乐游原上(实景)清秋节(虚景)咸阳古道(实景)音尘绝(虚景)音尘绝(虚景)西风残照(实景)汉家陵阙(实景)

李白的忆秦娥写的是谁

“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对于《忆秦娥·箫声咽》的作者,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李白的《忆秦娥》应该如何赏析?

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扩展资料:《忆秦娥·箫声咽》唐代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求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

诗词名:菩萨蛮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词类型:菩萨蛮[1]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2]

李白《忆秦娥》

离开i

李白古诗词《忆秦娥·箫声咽》原文译文赏析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人落笔就写一个京城女子,在一个月照高楼的夜晚,被凄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秦娥”,泛指京城长安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方言》卷二云:“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梦断”,谓梦被箫声所惊醒。这里反用《列仙传》所载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因为善吹箫的萧史被秦穆公的女儿爱上,终于结为夫妻,一起随凤飞去,那该是多么美好;可这位秦娥呢,单身独宿,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聚,偏偏好梦被那凄切箫声所打断,醒来一看空剩清冷的月色,心里又该是多么悲伤!一个“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开头两句就这样以流丽之艳语而描写出哀婉欲绝之情思。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秦楼月”之反复,本是这个词调的要求;而在这首小令之中,不仅起到由月色而见柳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对于孤独凄凉的环境气氛的渲染。至于由“柳色”而跳跃到“伤别”上去,既是从汉代以来折柳送别这一传统风尚生发出来的想象,又是对秦娥怀念远人心情的进层刻画。“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陵”一作“灞桥”。“灞陵伤别”,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它既补明了“梦断”之“梦”乃是与远别爱人相聚的好梦,更为下阕结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这一“伤别”,本写秦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的悲剧连类道尽,境界顿然阔大起来,赋予了普遍的意义。这三句连贯而下,层层浮想,句意跳跃,脉络相承,曲尽秦娥梦断之后的所见和所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两句紧承“伤别”,描写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景象。“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居全城处,四望宽敞,可瞭望全城和周围汉朝的陵墓;这里写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清秋节”,点明是清凉的秋季,既补写上阕没有明写的时间,又点染冷清寂寥的气氛。此时此地,秦娥满怀愁绪,眼望爱人由此离去的咸阳古道,苦苦等着,然而尘埃不起,音信全无。“咸阳”,乃秦朝京城,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咸阳为必经之地;“古道”,年代久远的通道,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前人喻之“语境则‘咸阳古道"”(引江顺诒《词学集成》),正说出其境界之寥廓。“音尘绝”,见于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音尘”本谓声音与尘埃,后借指信息;“绝”,断绝。这三字,不仅写尽咸阳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写绝,其“伤别”之情可谓极矣!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人依词调的要求,将“音尘绝”三字加以反复,进一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阙”,此指陵墓前的牌楼。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在长安周围(详见《三辅黄图》),而身登乐游原的秦娥凭高瞭望,不见音尘,正将此景尽收眼底,同时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也借此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扩展阅读:李白诗歌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忆秦娥李白拼音版

忆秦娥李白拼音版如下:yì qín é · xiāo shēng yè忆秦娥·箫声咽táng dài:lǐ bái唐代:李白xiāo shēng yè ,qín é mèng duàn qín lóu yu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qín lóu yuè ,nián nián liǔ sè ,bà líng shāng bié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lè yóu yuán shàng qīng qiū jiē ,xián yáng gǔ dào yīn chén jué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yīn chén jué ,xī fēng cán zhào ,hàn jiā líng què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词牌名。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忆秦娥·箫声咽》),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代表作有《忆秦娥·箫声咽》外,还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晓朦胧》等。

李白《忆秦娥》词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诗词赏析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注释   ⑴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⑵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⑸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⑹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⑺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⑻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赏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一篇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打开一部词史,我们的诗心首先为它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 然而,它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通篇亦无幽岩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鲸之壮采,只见他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不知是所因何故,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每一循吟,重深此感,以为这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含咀英华,揽结秀实,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 第一韵,三字短句。万籁俱寂、玉漏沉沉,忽有一缕箫声,采入耳际。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彼之嘹亮飘扬迥异其致,只闻幽幽咽咽,轻绪柔丝,珠喉细语,无以过之,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复如曲折泉流,冰滩阻涩,断续不居,隐显如泣,一个咽字,已传尽了这一枝箫的神韵。 第二韵,七字长句。秦娥者谁?犹越艳吴娃,人以地分也。扬雄《方言》:“娥、u3732,好也。秦曰娥。”必秦地之女流,可当此一娥字,易地易字,两失谐调,此又吾夏汉字组列规律法则之神奇,学者所当措意。 秦娥之居,自为秦楼——此何待言,翻成辞费?盖以诗的“音组”以读之,必须是“秦娥——梦断——秦楼——月”,而自词章学之角度以求之,则分明又是“秦娥梦——秦楼月”,双行并举,中间特以一“断”字为之绾联,别成妙理。而必如是读,方觉两个秦字,重叠于唇齿之间(本音cín,齿音,即剧曲中之“尖字”;读作qín者失其美矣),更呈异响。若昧乎此,即有出而责备古代词人;何用如此笨伯,而重复一个“毫无必要”的“秦”字?轻薄为文,以哂作者,古今一嘅,盖由不明曲词乃音学声家之事,倘假常人以“修改”之权,“润色”之职,势必挥大笔而涂去第二“秦”字,而浓墨书曰“秦娥梦断‘高"楼月”了! 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但在此处,“断”字神情,与“醒”大异,与“梦回”“梦觉”“梦阑”亦总不相同。何者?醒也,回也,觉也,阑也,都是蘧蘧眠足,自然梦止,乃是最泛常、极普通的事情与语言。“断”即不然,分明有忽然惊觉、猝然张目之意态在焉。由此而言,“断”字乃非轻下。词人笔致,由选字之铮铮,知寄情之忒忒。 箫声幽咽之下,接以梦断——则梦为箫断耶?以事言,此为常理;以文言,斯即凡笔。如此解词,总是一层“逻辑”意障,横亘胸中,难得超脱。箫之与梦,关系自存,然未必如常情凡笔所推。吾人于此,宜知想象:当秦娥之梦,猝猝惊断,方其怅然追捕断梦之间,忽有灵箫,娓娓来耳根,两相激发,更助迷惘,似续断梦——适相会也,非相忤也。大诗人东坡不尝云乎:“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此真不啻为吾人理解此篇的一个绝好注脚。四个“如”字,既得“咽”字之神,复传秦娥之心矣。 箫宜静夜,尤宜月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言之最审。故当秦娥梦断,张目追寻,唯见满楼月色,皎然照人。而当此际,乃适逢吹箫人送来怨曲。其难为怀,为复何若! 箫声怨咽,已不堪闻,——然尤不似素月凝霜,不堪多对。“寂寞起来搴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寂寞之怀,既激于怨箫,更愁于明月,于此,词人乃复再叠第三个“秦”字,而加重此“秦楼月”之力量!炼响凝辉,皆来传映秦娥心境。而由此三字叠句,遂又过入另一天地。 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怅惘,梦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引惹。灞桥泣别,柳色青青,历岁经年,又逢此际。闺中 *** ,本不知愁,一登翠楼,心惊碧柳,于是“悔教夫婿觅封侯”,以致风烟万里难相见。此时百感,齐上心头。可知箫也,梦也,月也,柳也,皆为此情而生,为此境而设,——四者一也。 春柳为送别之时,秋月乃望归之候。自春徂秋,已经几度;兹复清秋素节,更盼归期有讯。都人士女,每值重阳九日,登乐游原以为观赏。身在高原,四眺无际。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送客迎宾,车马络绎;此中宜有驿使,传递佳音——然而自晨及昏,了无影响,音尘断绝,延伫空劳——命局定矣,人未归也。 至“音尘绝”三字,直如雷霆震耸!“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仿佛似之。音尘绝,心命绝,笔墨绝,而偏于此三字,重叠短句一韵,山崩而地坼,风变而日销。必具千钧力,出此三字声。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皆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为一大文学奇迹者亦在此。 向来评此词者,谓为悲壮,是也。而又谓为衰飒,则非也。若衰飒矣,尚何悲壮之可云?二者不可混同。夫小令何以能悲壮?以其有伟大悲剧之质素在,唯伟大悲剧能唤起吾人之悲壮感,崇高感,而又包含人生哲理与命运感。见西风残照字样,即认定为衰飒,何其皮相——盖不识悲剧文学真谛之故。 论者又谓此词“破碎”,似“连缀”而成,一时乍见,竟莫知其意何居,云云。此则只见其笔笔变换,笔笔重起,遂生错觉,而不识其潜气内转,脉络井然。全篇两片,一春柔,一秋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以“伤别”为关纽,以“灞桥伤别”、“汉家陵阙”家国之感为两处结穴。岂是破碎连缀之无章法、无意度之漫然闲笔乎?故学文第一不可见浅识陋。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其风格诚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家格调。 凡填此词,上下片两煞拍四字句之首字,必用去声,方为合律,方能起调——如“汉”家“灞”桥是,其声如巨石浑金,斤两奇重;一用平声,音乐之美全失,后世知此理者寥寥,学词不知审音,精彩遗其大半矣。

李白的《忆秦娥》的全首词是?

李白的《忆秦娥》的全首词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补全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剧箫声咽秦娥梦什么秦楼月

补全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剧箫声咽秦娥梦什么秦楼月:断原文:《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翻译: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忆秦娥原文及翻译

《忆秦娥·箫声咽》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李白《忆秦娥》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秦娥》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忆秦娥》注释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忆秦娥》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词牌沿革 “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此调高拭词注“商调”。此词昉自李白,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要其源皆从李词出也。因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又名“秦楼月”;因苏轼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而又名“双荷叶”;因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而又名“蓬莱阁”。至贺铸始易仄韵为平韵,又名“子夜歌”;因张辑词有“碧云暮合”而又名“碧云深”;因宋媛孙道绚词有“花深深”而又名“花深深”;因明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而又名“中秋月”。又有长筌子词名“华溪仄”。 格律 格律说明 “忆秦娥”词调多用入声韵,上下阕各五句,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 定格(仄韵格)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此调押仄韵者,以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为正体。若晁补之词《忆秦娥·牵人意》之不作叠句,石孝友词《忆秦娥·秦楼月》之少押一韵,秦观词《忆秦娥·灞桥雪》之多口号四句,倪瓒词《忆秦娥·扶疏玉》之减去叠句,虽为变格,犹与李词大同小异。至冯延巳创为减字之体《忆秦娥·风淅淅》,张先词《忆秦娥·参差竹》由此添字,毛滂词《忆秦娥·夜夜》由此偷声,在变格中更与诸家不同。 前段起句,周邦彦词“香馥馥”,上“馥”字仄声。第二句,赵师侠词“不堪凉月穿珠箔”,“不”字仄声,“凉”字平声。第四句,李之仪词“迎得云归”,“得”字仄声,“归”字平声。第五句,李之仪词“还送云别”,“送”字仄声。换头句,苏轼词“背风迎南泪珠滑”,“泪”字仄声。第五句,周紫芝词“西楼残月”,“西”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姚、石、秦、倪四词。 变格(平韵格)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一叠韵。此调押平韵者,以贺铸词《忆秦娥·映朦胧》为正体。若秦观词《忆秦娥·曲江花》之多口号四句,颜奎词《忆秦娥·水云幽》之减去叠句,皆变格也。 前段起句,程垓词“青门深”,“青”字平声。后段起句,贺铸词别首“粉娥采叶共亲蚕”,“共”字仄声。第二句,孙道绚词“画眉楼上愁登临”,“画”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秦词、颜词。 词谱对照 定格(仄韵格) 格律对照例词:《忆秦娥·箫声咽》 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变格(平韵格) 格律对照例词:《忆秦娥·映朦胧》 中平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仄平平仄平平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李白忆秦娥全诗赏析

忆秦娥朝代:唐朝|作者: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赏析】《忆秦娥·箫声咽》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古人对此词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 “风淅浙,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张先《忆秦娥》: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最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 “用太白韵。”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的李白词体。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这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和如血的残阳。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刘熙载《艺概》卷四) 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陈廷焯《云韶集》评)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