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七下语文说和做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从闻一多先生的所作所为中学到了哪些启发和?

感悟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体现了他为国家,为民主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那锲而不舍的“钻探”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感悟二:一个人是否受人爱戴和尊敬,并不取决于他的身份和地位关键是看他为社会,为人们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闻一多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言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下语文第一课伤仲永文言文

1.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伤仲永的课文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伤仲永的课文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 初一语文书上的《伤仲永》一课原文加翻译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 七年级下册的语文书第5课 文言文的翻译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 七年级语文下期伤仲永全文及课下注释 金溪人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的工具,(有一天,仲永)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书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民族当做主要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他的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仲永)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回答说:“(仲永)失去了原来的才华,已完全变成了平常人。” 注释: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2.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以。 为意:以。 作为诗的内容。 38.秀才: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写作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立就:立刻完成。 44.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45.文:文采 46.理:道理 47.皆:都 48.可:值得 49.观:观赏 50.者:……的地方(方面) 51.邑人:同(乡)县的人 52.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3.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4.稍稍:渐渐 55.宾客:这里是把。 当作宾客对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6.其:他的,代仲永的 57.或:有的人 58.以:用 59.乞:求取 60.之:它,代仲永的诗 61.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 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通“攀”,牵,引,拉。 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64.环:四处,到处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1.从:跟随 72.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3.还:返回 74.于:在 75.令:让 76.作:写 77.称:相当 78.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时,时候。之,的。 闻,传闻。 79.自:从 80.复:又,再 81.问:询问 82.焉:语气助词 83.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指消失的样子。 众人,常人。中心: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 6.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2.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3)借旁近与之( 与,给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时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 (6)余闻之也久( 也,语气词,可不译 )(7)从先人在家( 先人,已逝去的长辈 ) (8)受之天也(受,接受 )(9)卒之为众人( 卒,最后 )( ) (10)今夫不受之天(天,天生 )(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 (谒,拜访 )7.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方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追逐利益.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7. 七年级语文下期伤仲永全文及课下注释 金溪人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的工具,(有一天,仲永)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书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民族当做主要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他的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仲永)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回答说:“(仲永)失去了原来的才华,已完全变成了平常人。” 注释: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2.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以。。为意:以。作为诗的内容。 38.秀才: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写作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立就:立刻完成。 44.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45.文:文采 46.理:道理 47.皆:都 48.可:值得 49.观:观赏 50.者:……的地方(方面) 51.邑人:同(乡)县的人 52.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3.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4.稍稍:渐渐 55.宾客:这里是把。。当作宾客对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6.其:他的,代仲永的 57.或:有的人 58.以:用 59.乞:求取 60.之:它,代仲永的诗 61.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通“攀”,牵,引,拉。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64.环:四处,到处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1.从:跟随 72.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3.还:返回 74.于:在 75.令:让 76.作:写 77.称:相当 78.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9.自:从 80.复:又,再 81.问:询问 82.焉:语气助词 83.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指消失的样子。众人,常人。 中心: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

七下语文第一课的多音字有那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散步》课后生字:信服【xìn fú】 嫩芽【nèn yá】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拆散【chāi sàn】 委屈【wěi qu】 粼粼【lín lín】 一霎时【yī shà shí】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以下摘自百度百科↓↓↓文章主要内容:通过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何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评析: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子.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问题探究: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喻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七下语文课文太空一日这一课这篇课文在内容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太空这一天课文在内容上表达啦科技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