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提高系统可靠性,结合可靠性设计理论?

1、选用可靠性高的子系统、部件、元器件。2、简化设计。3、建立可靠性模型,提高薄弱环节。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什么意思

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真正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性。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于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技不断发展和多学科广泛交叉作用中,其内涵与外延将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系统、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创造性工作过程。研究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论、方法及实现手段等对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各个领域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机电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的,设计实现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能加速实现我国生产活动的高度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设计水平与工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先进的机器,可大大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外,现代机械设计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创新过程,创新设计综合实践能力是尖端人才培养的“灵魂、动力”。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2-8黄金分割编程程序求解

%golden divide programfunction [n,alpha,x,fx]=golddiv(x,d,ep)[a,b]=jtsf(x,d);k=0;x0=x;m=b-a;while k<=100 x1=a+0.382*(b-a); x2=a+0.618*(b-a); [f1,g1]=fun(x1); [f2,g2]=fun(x2); if f1<f2 b=x2; x2=x1; f2=f1; x1=a+0.382*(b-a); [f1,g1]=fun(x1); else a=x1; x1=x2; f1=f2; x2=a+0.618*(b-a); [f2,g2]=fun(x2); end if abs((b-a)/m)<=ep break k=k+1; end x=(x1+x2)/2; [fx,g_norm]=fun(x); alpha=norm(x-x0)/morm(d); n=k;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目录

第1章 绪论1.1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简介1.2 课程学习基本要求第1章习题参考文献第2章 优化设计2.1 概述2.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2.3 优化方法数学基础2.4 一维搜索法2.5 无约束多维优化算法2.6 有约束多维优化算法2.7 多目标优化第2章习题参考文献第3章 摩擦学设计3.1 概述3.2 摩擦学设计基本原理3.3 常用机械摩擦学设计第3章习题参考文献第4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4.1 概述4.2 曲面表示与曲面造型4.3 实体造型方法4.4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4.5 工程图纸的自动生成4.6 CAD模型的数据交换第4章习题参考文献第5章 可靠性设计5.1 概述5.2 可靠性设计原理与计算5.3 静载可靠性设计5.4 疲劳可靠性设计5.5 系统可靠性设计第5章习题参考文献第6章 创造性设计6.1 概述6.2 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点和类型6.3 创造性设计原理6.4 创造性设计方法第6章习题参考文献第7章 反求工程设计7.1 概述7.2 实物反求设计7.3 软件反求设计与创新7.4 反求工程设计实例第7章 习题参考文献第8章 绿色设计8.1 概述8.2 产品的绿色设计8.3 绿色设计的原则与方法8.4 绿色设计流程8.5 绿色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8.6 绿色设计案例分析第8章习题参考文献第9章人机工程学9.1 概述9.2 人机系统9.3 人的因素9.4 基于人因的设计9.5 人机原则第9章习题参考文献第10章 设计方法学10.1 概述10.2 产品设计10.3 确定设计任务10.4 方案设计10.5 结构设计第10章 习题参考文献附录A课堂讨论A.1 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A.2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优化设计A.3 自行车鞍座曲面反求设计A.4 绿色设计与汽车制造业附录B设计实验B.1 一维优化实验B.2 无约束多维优化实验B.3 有约束多维优化实验附录A、B参考文献附录C中英文索引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介绍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优化设计、摩擦学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创造性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绿色设计、人机工程学和设计方法学。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将所讲授理论方法与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算例使学习者更容易对所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另外,本书附有课堂讨论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内容,以加强学习的效果。本书各章附有相应的习题,供教学中使用。本书可作为机械工程类各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亦可作为这些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机械工程常用现代设计理论方法有哪些

1)信息论方法,如信息分析法、技术预测法等。它是现代设计方法的前提。2)系统论方法,如系统分析法、人机工程以及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3)控制论方法,如动态分析法等。4)优化论方法,它是现代设计方法的目标。5)对应论方法,如相似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等。6)智能论方法,如CAE、并行工程、人工智能等是现代设计方法的核心。7)寿命论方法,如可靠性设计、价值工程和稳健性设计等。8)离散论方法,如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9)模糊论方法,如模糊评价和决策等。10)突变论方法,如创造性设计等。它是现代设计方法的基础。11)艺术论方法,如艺术造型等。

1.试论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

现代风格外形简洁、功能强,强调室内空间形态和物件的单一性、抽象性。现代简约风格,顾名思义,就是让所有的细节看上去都是非常简洁的。装修中极简便是让空间看上去非常简洁,大气。装饰的部位要少,但是在颜色和布局上,在装修材料的选择配搭上需要费很大的劲,这是一种境界,不是普通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来的。无疑,现代简约风格的装修风格迎合了年轻人的喜爱,都市忙碌生活,早已经让我们烦腻了花天酒地,灯红酒绿,我们更喜欢的一个安静,祥和,看上去明朗宽敞舒适的家,来消除工作的疲惫,忘却都市的喧闹。这也是流行的装修风格之一:现代简约风格。家具特点(1)强调功能性设计,线条简约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这是现代风格家具的特点。(2) 大量使用钢化玻璃、不锈钢等新型材料作为辅材,也是现代风格家具的常见装饰手法,能给人带来前卫、不受拘束的感觉。(3)由于线条简单、装饰元素少,现代风格家具需要完美的软装配合,才能显示出美感。例如沙发需要靠垫、餐桌需要餐桌布、床需要窗帘和床单陪衬,软装到位是现代风格的关键。风格特点(1)室内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在空间平面设计中追求不受承重墙限制的自由。(2)室内墙面、地面、顶棚以及家具陈设乃至灯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造型、纯洁的质地、精细的工艺为其特征。(3)尽可能不用装饰和取消多余的东西,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建筑造价,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4)建筑及室内部件尽可能使用标准部件,门窗尺寸根据模数制系统设计。(5)室内常选用简洁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多采用直线,玻璃金属也多被使用。饰品特点现代简约风格饰品是所有家装风格中最不拘一格的一个。一些线条简单,设计独特甚至是极富创意和个性的饰品都可以成为现代简约风格家装中的一员。

水电站厂房设计理论意义是什么

水电站厂房设计理论意义是什么?就是在纸面上设计的东西,就是人的一种想象的东西,还没有通过实践的东西,水电站还没有修的时候,就把水电站的大坝,水电站厂房,都设计好,应该怎样装水电发电?电站怎样修?水坝怎样修?全都要画好图纸,论证以后,这些东西都是理论上的东西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

地震设防水准指的是将来可能用在 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强度的大小 。因为地震设防水准对建筑结构的 抗震性 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理论中,在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将 地震设防水准精细化 ,以确保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水准能够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作用下 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的损坏状态。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指的是在 不同的设防地震等级作用下的建筑物可能的最大损坏程度 ,其包括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安全性等。根据研究实际的地震灾害可知,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 避免 因为坍塌所造成的 人员伤亡 ,却 无法有效减少 因为建筑物结构破坏所造成的基本设备、构件功能缺失带来的 巨大经济损失 。 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要求,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建筑内部设备与装修等 多项影响因子。 还要据此设定详细、准确地建筑结构的 抗震性能水准 ,以便扩大选择范围。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指的是 根据某一设防的地震等级所预期达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 确立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标 必须综合考虑 各项影响因素 , 比如 工地特征、工程投入和效益、建筑的潜在价值等。其中,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划分 为 基本 设防目标 、 重要设防目标 、 特别设防目标 。 国内外工程界学者 对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的研究给予了 高度的重视 ,在 抗震设计的目标与理念 上大致形成了统一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跟归纳为 承载力设计法 、 位移设计法 、 能量设计法 三种。 当前,在世界各地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 往往采用承载力设计法。因此不做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一下两种设计方法。 位移设计法即先 采用代替结构法 把结构表示位移等效单自由度振子,用 最大位移时 的割线刚度和适合于非弹性反应时 吸收的滞变能量的等效粘滞阻尼 来表征结构,然后用预先确定的设计位移反应谱和由预期的延性求得估计的阻尼,由设计位移可求出最大位移时等效周期。因此,根据单自由度振子周期方程便可以求出最大位移时的 有效刚度 。 建筑物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由于发生非弹性形变而造成 能量损失 。能力设计法指的是 通过 控制设施构件或者内部结构的能量消耗能力来实现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控制 。然而由于受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导致其滞回耗能的计算过程错综复杂,存在较大的误差。 虽然目前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及设计理论仍 存在着很多缺陷 , 实践 起来也颇有 难度 ,但是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抗震工程设计的 必然趋势 。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数据依赖是关系内部属性之间相关联系的表达,是语义的体现,是构成数据的约束,大多数数据依赖是函数依赖,它是关系中“键”概念的范化。 使用数据依赖这一概念来定义关系模式的规范形式,即规范化理论。 函数依赖FD A1,A2,……,An——>B1,B2,……,Bm (若两个元组A1到An上相同则B1到Bm也相同,A1到An函数决定B1到Bm) 从已知FD推断其它FD FD的集合T,S T与S等价:关系实例集合满足S与其满足T的情况完全一样 (S是从T中推断而来,T也是从S中推断而来) S从T中推断而来:满足T的关系实例也满足S(S蕴涵于T) 分解/结合规则: 平凡函数依赖 一个约束对所有关系实例都成立,且与其它约束无关 平凡FD的右边是左边的子集 平凡依赖规则: (注: 非平凡函数依赖:仅当其右边属性集中至少有一个属性不属于左边的集合。例如: title year →year length 完全非平凡函数依赖:仅当其右边集合中的属性均不在左边集合中。例如: title year →length) 属性的闭包 S下{A1,A2,……An}的闭包{A1,……An}上标+ 就是A中可以从S推断出来的右边变成一个集合 从一个给定集合A出发,不断扩展这个集合,对于S中的FD分解使右边只有一个属性,然后对于FD,只要左边都在集合中就把右边也加到集合中。p42 传递规则 函数依赖的闭包集合 求函数依赖集F的闭包F+:求所有属性子集的闭包(不考虑空集),然后利用每个闭包来写FD(A->空集也要写) S的基本集:任何和S等价的FD集合 最小化基本集:右边均是单一属性;删除任何一个FD后不再是基本集; 对于任何一个FD,若删除其左边一个或多个属性,不再是基本集 投影函数依赖 R投影到R1 函数依赖集S的投影为满足以下条件的FD的集合:1.从S推断而来2.只包含R1中的属性 对R1的所有子集求闭包,得到FD的基本集,简化为最小基本集 “求属性子集闭包”的几个主要应用 1.求所有候选键 2.求所有非平凡FD 3.求所有违反BCNF的非平凡FD(投影函数依赖应用1) 4.求非平凡FD的最小基本集(投影函数依赖应用2) 简化规则: 1.不必考虑空集(适用于1-4) 2.不必考虑不能推出非平凡函数依赖的属性子集X(适用于1-4) 2.1属性子集X的任何一个子集都不是FD的左部,无法推出非平凡FD,无需求该属性子集X的闭包。如例1. 2.2不必考虑属性全集U的闭包。 2.3 属性子集X+的闭包依然是X+本身,无法推出非平凡FD,不需要再求X+的闭包 3.如果已知属性子集X, X+是属性全集,那么就无需考虑任何X超集的闭包。(注意:!!!!!!不适用于2!!!!!!) 异常:冗余;更新异常;删除异常 分解关系 将一个关系用多个不存在异常的关系替换 Boyce-Codd范式BCNF 每个非平凡FD的左边都必须是超键 任何一个二元关系属于BCNF (BCNF范式在3NF的基础上,消除主属性对键的部分函数依赖与传递函数依赖) 分解为BCNF 输入:关系R0其上的函数依赖集S0 输出:由R0分解出的关系集合,每个关系都属于BCNF 方法:R=R0 S=S0 1.检验R是否属于BCNF若是则返回{R} 2.有BCNF违例X->Y,计算X的闭包,令R1为X的闭包,R2为X与不在X的闭包中的属性 3.计算R1,R2的投影函数依赖S1,S2 4.递归检验R1,R2 分解的优势 1.消除异常 2.信息的可恢复 3.依赖的保持 BCNF可保持1,2 3NF可保持2,3 无损连接的分解 子关系经连接(这里指自然连接)运算可恢复原关系 保持依赖的分解 子关系的函数依赖集可蕴涵原函数依赖集 从分解中恢复信息 无损连接:可通过连接分解的各个关系重构原关系 若Y->Z在关系R上成立,且R的属性集为X∪Y∪Z,则R=π{下标X∪Y}(R)u22c8π{下标Y∪Z}(R) chase算法:检验一个分解是否含有无损连接,即判断是否可以根据F中的FD来证明所有属于π{下标s1}(R)u22c8π{下标s2}(R)u22c8……u22c8π{下标sk}(R)的元组t也属于R 依赖的保持 BCNF无法保持 p57例3.25 第三范式3NF 拥有无损连接和依赖保持性质 条件:对于每个非平凡FD,或者其左边是超键,或者其右边仅由主属性构成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在大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型钢混凝土(SRC)结构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其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跨结构和地震区的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SRC结构比钢结构可节省大量钢材,增大载面刚度,克服了钢结构耐火性、耐久性差及易屈曲失稳等缺点,使钢材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采用SRC结构,一般可比纯钢结构节约钢材50%以上。与普通钢筋混凝土(RC)结构相比,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配钢率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配钢率要大很多,因此可以在有限的截面面积中配置较多的钢材,所以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可以高于同样外形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一倍以上,从而可以减小构件的截面积,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肥梁胖柱现象,增加建筑结构的使用面积和空间,减少建筑的造价,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上,钢骨架可作为施工的自承重体系,获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SRC结构整体性强,延性性能好等优点,能大大改善钢筋混凝土受剪破坏的脆性性质,使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即使在高层钢结构中,底部几层也往往为SRC结构型式,如上海的第一高楼金茂大厚和深圳的地王大厦。据日本1978年宫城县冲地震的统计显示,在调查的95幄层数为7~17层的SRC建筑中,仅有13%(12幢)发生结构轻微损坏。因此日本抗震规范规定:高度超过45米的建筑物不得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型钢混凝土结构则不受此限制。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绝大多数地区为地震区,甚至位于高烈度区,因此在我国,推广SRC结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采用SRC结构的建筑面积还不到建筑总面积的千分之一,而日本在六层以上的建筑物中采用SRC结构的建筑物占总建筑面积的62.8%。因此,SRC结构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该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一直坚持进行SRC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国内较早开展组合结构研究工作的几个单位之一,现已积累了大量的实测与研究资料,在该领域有丰富的经验。研究成果部分已纳入正在编制的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我们曾与华北电力设计院合作研究并设计了山西神头电厂主厂房的钢梁——钢骨混凝土柱结构,解决了技术难题,使得该工程项目能够得以实施。还与原能源部电力设计院合作研究了火电厂中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在相关规程中得到采用。(考试大注册结构工程师我整理)

约翰·拉斯金的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

1849年《建筑的七盏灯》,强调建筑必须牺牲某些传统,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真实、诚挚的目的。即形式和功能要统一。 1851-1853年《威尼斯的石头》,中世纪手工艺的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工作形式是当时英国还有欧洲建筑设计界缺乏的东西。没有这样团结合作的设计当时,没有对于形式和内容的了解,没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没有办法创造出中世纪那些宏伟的大教堂。 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u2776强调设计是介于艺术和技术之间的 u2777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性,不是服务于少部分人,而且社会大众 u2778现代设计发展的两站路,即对现实的观察以及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思和创造能力 u2779提出早期的功能主义设计原则立场。他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都是要适合于某一特定场合,从属于某一特定目的,绝对不会有那种非装饰性的所谓最高美术的存在” u277a工业与美术的结合

简述现代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简述现代设计理论及其方法7±2法则因为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它通过把信息分成块和单元来处理复杂问题。根据George A Miller 的研究,人们短期记忆每次能处理5~9件事情。这经常贝作为把导航菜单的元素限制在7个以内的依据。但是关于“7±2”的争论很激烈。以至于如何把他应用到网站上还不明确。2秒钟法则这是个松散的原则,用户在使用某类系统时的等待反映(比如:功能切换和功能载入)的时候不应该超过2秒。选择2秒也许有一点随意,但是这却是一个合理的数量级。一个更可信的原则是,用户等待的时间越短,用户体验更佳(来自《众妙之门》P133)3次点击法则用户在3次点击之内如果还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或了解网站特色,他们就会离开该网站。这条原则突出乐清晰的导航,符合逻辑的结构和易于理解的网站层级的重要性。如果你的网站能够让用户知道他在哪里,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且能够让用户了解如何完成目标,这样的点击及时10次也是没有问题的。(来自《众妙之门》P133)2/8法则(Pareto定律)Paretod定律(也被称为“少数关键定律”或“因素稀疏定律”)表明80%的结果,由20%的原因产生。这是商业中一条记本的经验法则(80%的销量来自20%的客户),但是也同样适用于设计领域和可用性领域。比如,对20%的用户,客户,活动,产品或过程的定位,可能为你带来80%的利润,使你对它们的注意程度最大化。(来自《众妙之门》P133)界面设计的8个黄金法则Ben Shneiderman 通过对用户界面的设计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这些原则来自经验和启发,适用于大多数交互系统。这些原则和所有的用户界面设计都相关,严格意义上说,也适用于网站设计。1. 努力做到连贯2. 允许频繁使用系统的用户使用快捷方式3. 提供信息反馈4. 为关闭这一动作设计对话框5. 提供简单的设计处理6. 允许简单的撤销操作7. 提供控制器。支持内部控制点8. 降低短期记忆载荷

威廉 莫里斯的设计理论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莫里斯以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和自然主义为创作来源,认为具有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主张创作朴素而实用的产品。他极力否定过度装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否定机械化和工业化,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莫里斯的纹样设计多以自然的动、植物为题材,缠绕的藤蔓、生动的各种鸟类,浓烈而优美的自然气息中无不反映出一种中世纪的田园风味。

介绍国外有名的平面设计理论

分割 在平面构成中,把整体分成部分,叫分割。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时可见,如房屋的吊顶、地板都构成了分割。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割方法: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分割后再把分隔界线加以取舍,会有良好的效果。2.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将画面自由分割的方法,它不同于数学规则分割产生的整齐效果,但它的随意性分割,给人活泼不受约束的感觉.3.比例与数列:利用比例完成的构图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给人清新之感。分隔给予一定的法则,如黄金分割法、数列等。平衡 在造型的时候,平衡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平衡造成的视觉满足,使人的眼睛能够在观察对象时产生一种平衡、安稳的感受。平衡主要分为:1.对称平衡:如人、蝴蝶,一些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2.非对称平衡:虽然没有中轴线,不是对称的关系,却有很端正的平衡美感。基本形的各种排列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在单位元素的群集化过程中,可能变化出无数的组合形式,为使构成变化不杂乱,基本形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好。基本形的排列原则:1.基本形线装的排列:排列向横向发展,发展成为现状图形,有很强的方向性。可以水平方向或斜线方向发展。2.面状排列:基本形以二次方向排列,构成面状图形。3.环状排列:把基本形线状的排列发展成为曲线,使两端连接。4.放射状排列: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排列,造成放射图形。5.对称排列:基本形左右对称排列,排列规律、整齐。

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哪三个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包豪斯把以观念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1.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平面设计理论

1、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2、运用联想法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扩展资料: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出于英文"graphic",在现代平面设计形成前,这个术语泛指各种通过印刷方式形成的平面艺术形式。因此,当时这个词是与"艺术"连用的,统称为"Graphicdesign"。"平面"这个术语当时的含义不仅指作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的,它还具有批量生产的,并因此而与单张单件的艺术品区别开来。设计(design)这个词,是由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的时候,除了"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design"。所以在了解什么是"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对这些字词来解释:英语的design则源自拉丁语的de-sinare,是为"作-记号"的意思。在十六世纪意大利文disegno开始有现今design的含意,后经由法文的中介,而为英文所引用,成为现今英文中的design。特别是西方艺术史与皇家艺术教育学院课程里,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慢慢的形成以建筑专业技艺为首,并结合绘画专业技艺与雕塑专业技艺的承传,三者合称为造型艺术。合称为设计。我们从这个角度就比较容易了解"设计就是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或营造活动"的定义与解释了。不过不管怎么区分,纯美术也好、手工艺也好、建筑也好、设计也好,都要能符合"具有美感经验、使用功能、纪念功能"的条件。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方面提出了的三个基本观点有哪些?

在设计理论方面,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设计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理论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思维:主要包括人本思维、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系统思维等,是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思考模式和方法。2、设计美学:主要包括形式美学、功能美学和心理美学等方面,涉及到设计元素、设计原则、设计风格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3、设计方法:指的是那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设计工具、技术和策略。比如,设计思维的具体应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设计评价的方法、设计管理的方法等。4、设计理论史:从设计发展过程的历史、学说和专门设计领域的理论展开,探讨某一学派、领域、时期的设计思想及其发展。5、设计伦理:设计是一种社会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守某些道德规范和底线,如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消费者权益、绿色环保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设计理论主要作用是: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有序、系统和创新性的思考,指导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以实现设计目标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要求,同时使设计更具有专业性。设计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1、设计思维:是指以人为本,注重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设计思维强调创新性和系统性,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价值。2、设计美学:是指设计中涉及到形式美、功能美和心理美等方面的主观美学和客观美学的理论。设计美学强调结构、比例、色彩、线条等元素的有机整合,以及设计所能产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3、设计方法:是指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采用一定的理性手段和策略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和活动。设计方法包括设计思维方法、问题解决方法、评价方法、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指导和掌控设计实践。4、设计伦理:是指设计师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其中包括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正竞争、保护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设计伦理是设计师应当注意的的专业道德问题,也是设计实践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景观设计理论知识

  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那么你对景观设计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物件。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在景观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物件-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兹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同时,人又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这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依赖于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物件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   人是可以被规划、被设计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二、景观设计: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溼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型别、植被型别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援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物件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援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在这里,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在这里,设计挖地三尺,把脚下土层和基岩变化作为景观设计的物件,以唤起大城市居民对摩天大楼与水泥铺装下的自然的意识。在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火不再被当作灾害,而是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生态过程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三、景观设计: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回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新增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定了一个完整的230km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专案,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拉茨设计的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资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特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定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的人还:

格罗佩斯设计理论与新经济时代的设计艺术的论文

   内容摘要: 本文对新经济时代设计艺术理念,格罗佩斯现代设计理论的开放性特质,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为大众设计 艺术与技术 纯艺术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   早在80年前,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就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理念。他明确指出:“艺术不能再仅仅为少数人提供快乐,而是为所有人的生活带来快乐。”他强调现代设计必须把艺术理想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经济世界、工业技术的结合,并“通过艺术设计来改变环境,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正是格氏的革命性理念,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基础,使艺术设计不再是“为我”的,而是“为他”的;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全社会大众服务的。格氏设计理念从根本上阐明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性质:首先是现代设计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精神享受。它要求反映时代的精神,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它必须具备现代性和普遍性的基本特质。因为现代设计的产品本身,其服务对象就是普通大众,它的艺术性既要具有时代的前瞻意识,引导大众消费潮流的趋向,又要为大众喜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要求。   现代设计产品是通过大批量工业化加工、生产的,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广大消费者。从本质上讲,现代设计仍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它服务于经济,同样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了“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阳光”(格罗佩斯语),现代设计强调设计结合实践,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功能,这与传统艺术、纯艺术有很大的区别。后者虽然同样具有经济价值,但它不是以经济发展或普通大众为最终目的。所以,现代设计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取代了自我表现的艺术观,迅速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现代设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广泛领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科学技术因素,这是又一个反复强调的重点,而且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格罗佩斯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非常需要技术,还进一步阐明:“只有持续地去追寻新科技的发展,跟上新材料和新创作方法的发展,设计者本人才可能获得注入传统设计新的活力的能力,形成全新的设计态度。” 此前,艺术躲在精神的象牙塔里,技术似乎只是它的仆人或帮工。格罗佩斯颠覆了这个观念,把材料学、机械学、工业技术,甚至光学、声学的法则纳入现代设计的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发展的科学基础,使现代设计从单一的艺术范畴向更宽广的领域发展,激发出强大的活力,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值得提及,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数码、多媒体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些传统的艺术、学科领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状况,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念也愈显陈旧。与此现象相反,现代设计却在这些新兴的技术革命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方面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数码图形技术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等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是现代设计在互联网络、动画游戏、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劳动效率,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表达的视觉领域,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进程,它还必然介入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而恰恰是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介入,使现代设计掌握了数字图像等新的视觉语言,并因此迅速进入到互联网、动画影视、多媒体数码等新兴领域。由此可见,现代设计非但没有衰落,恰如格氏所言,因它始终追寻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吸收它的成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反而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概括地讲,格罗佩斯构建的现代设计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质。它要求“为大众设计”,体现时代精神,要求设计贴近生活,满足社会需要;强调设计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设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处在开放、吸收和不断丰富的动态中,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和空间,始终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现代设计的人才资源基础,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却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主体至今承续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套教育体系。其状况是:“从30年代、60年代,一直延伸到90年代,乃至跨入了21世纪。这种教育固然是有它无可厚非的—面——逼真,但它也有极可怕的副作用,那就是它将美术对社会关注的方式僵滞化了。”首先是纯艺术,“自我表现”的艺术观念未曾离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纯绘画越来越呈现出自我、主观的倾向。设计艺术教育不同,它不可能是创作者个人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它的服务对象是大众,本质上是“为他”的。因此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创作者是自由的但又是受对象限定的,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与纯绘画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而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都仍处在“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观状态,缺乏“为大众设计”的现代设计观念。其直接的后果,是“天马行空”的纸上谈兵,必成自我欣赏的艺术,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普通大众的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继续在为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生产企业培养成批的“画家”;而企业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的设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继续接着外来加工的大批订单。高雅而又封闭的艺术设计教育,隔离于市场经济,脱离普通大众的消费需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它是为介入生产消费领域的设计培养人才,它“应该把设计教育的起点与终点连接起来,把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与社会消费终点连接起来,把生活的现实与期望的未来联系起来”。   再谈科学技术因素。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单一的艺术门类,它横向交叉于生态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及心理学诸多学科;它的设计最终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甚至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已经介入到它的视觉语言表现和创意思维的过程中。它带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性质,正逐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用格氏的话说:是艺术非常需要技术。可是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至今仍是,硬件设备:画室、教室、画板、画架、丁字尺、绘图仪;软件系统:画石膏头像、画静物、画人体、绘设计效果图。在此我们不想否认艺术设计需要具备造型基础能力和艺术素养,问题是一味地追求造型能力,大课时量的造型基础训练,可怜的相关学科知识,其结果必然是学服装设计的认不出几种服装面料,学环艺的识别不了几种建筑材料,更谈不上熟悉工艺技术和加工手段。殊不知,现代艺术设计的大多数领域已经与现代科技、新材料及计算机数字化融为一体。许多学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找工作不得不花上三五千元,再去进行诸如广告师、室内设计师或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培训,这不能不是我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悲哀。90年代中期,笔者在东京造型艺术设计学院参观,看到的是—排排计算机室,一间间印刷排版设备的车间,一个个灯光照明影棚,这些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在现代设计的服务理念上我们尚存差距的话,那么在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及应用上,则有更长的路要走了。   现实情况是,虽然过去的几十年,格罗佩斯倡导的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已经深刻影响着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推动着现代设计的全方位发展,但在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仍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主流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滞留在前苏联的“纯艺术”模式之下,积重难返;二是许多教育者本身是“象牙塔”中人,不愿下嫁到市场经济中去,不去研究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拘泥于“纯理论”的研究,造成教学与社会实践、市场经济的脱离。倘若不转变观念,不尽快改革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使其在新经济社会的框架中重构,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试想,如不做一些积极的改变,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将如何应对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和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Frank Whitford,Julia Englehartdt, 《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 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   [2]《岁月铭记》论文集(白马设计学丛书),主编:邵宏、严善醇,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

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解释,请求帮助

东方建筑一般就指中国古代建筑,日本韩国古建筑都是受中国影响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贱。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综合上述,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现代灯具的设计理论

随着LED的出现,照明设计理论也随着LED的优点在不断发展。1.情景照明:是以环境的需求来设计灯具。情景照明以场所为出发点,旨在营造一种漂亮、绚丽的光照环境,去烘托场景效果,使人感觉到有场景氛围。2.情调照明:是以人的需求来设计灯具。情调照明是以人情感为出发点,从人的角度去创造一种意境般的光照环境。情调照明与情景照明有所不同,情调照明是动态的,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照明方式,使人感到有情调;而情景照明是静态的,它只能强调场景光照的需求,而不能表达人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调照明涵盖情景照明。情调照明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环保节能,二是健康,三是智能化,四是人性化。吴育林先生编著了一本“情调照明书”,是中国第一本引领LED照明设计潮流的书籍,打破了设计理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使LED的应用更加容易为市场所需要。将最新的情调照明设计理念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借此希望更多专家学者、设计师参与讨论和提出建议。

帮忙写一篇论文,关于结合史实论述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设计理论,八百字,谢谢。。。。。

工艺美术运动虽然是由设计师自发发起的,但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产品外观设计的丑陋等事实,使这场运动发展迅速,从英国蔓延到了欧洲大陆的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美国。影响所及,涉及到建筑、家具、陶瓷、金属工艺、染织品和平面设计等领域、范畴。1、建筑与室内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可谓是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最早的领域。这不仅表现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基本上是一些建筑设计师,而且在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充分体现了工艺美术的思想。除了我们前面所列的一些设计师在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所作的工作以外,英国还有飞利浦u2022威柏(Philip Webb)、诺尔曼u2022萧(Norman Shan);美国有弗兰克u2022赖特、格林兄弟(Green and Green)。其中后者在洛杉矶的帕萨蒂纳市设计的根堡住宅(The Gamble House)具有强烈的工艺美术运动特征。整个建筑采用木构件,讲究柱结构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吸收东方建筑和家具设计中装饰性地使用功能构件的特征,强调日本建筑的模数体现和强调横向形式的特点。2、家具设计家具设计是工艺美术运动影响最大的领域。除了莫里斯的“红屋”设计以外,一批著名的设计师都设计了颇具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家具——简洁、质朴,没有过多虚饰结构,并注意材料的选择与搭配。如英国查尔斯u2022沃塞(Charles Voysey,1857—1941)他习惯选用橡树木料,造型简单而结实大方,而比较少有中世纪风格的重复出现,偶尔采用黄铜或红铜作装饰,风格清新、轻巧。比较莫里斯的家具设计,沃塞的设计更加实在,也更加容易批量化生产,对于工艺美术运动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来说,沃塞显然比莫里斯在实践上更加接近精神的实质内容。又如斯各特在家具设计方面喜欢采用动物和植物的纹样来做装饰,以凸出的线条来勾勒出这些自然纹样来,因而风格颇典雅。再如美国古斯塔夫u2022斯提格利设计的家具(图2-10),由于他对于东方风格,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家具风格的优点了解得十分深刻,因此,他设计的家具,无论是其木结构方式,还是装饰细节,乃至金属构件,都有明显和强烈的东方特色,可以看到中国明代家具的影响,这是东西方设计比较早的直接影响成果之一。3、陶瓷设计从总体上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陶瓷设计虽仍以实用性小,主要供陈设与玩赏的艺术瓷为主,陶瓷设计家和制作者们忙于提高温釉及窑变等品种的实验,但在克里斯托夫u2022德累塞、马克u2022马歇尔(Markv Marshall)、威廉u2022德u2022摩根(Williamde Morgan)和科尔曼(Wu2022S.Coleman)等人设计已带有明显的植物有机形态的特点,特别是美国辛辛纳提市鲁克伍德,陶瓷厂(Rookwood Pottery)的产品(图2-11),具有工艺美术运动典型痕迹特征。4、金属工艺设计工艺美术运动的金属制品设计也很引人注目,它不仅是设计师们表达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其设计更少无用的虚饰,更富于现代感,具有浓厚的哥特风格特点,造型比较粗重。在陶瓷设计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的有前所述阿什比和德累塞同样在金属工艺设计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查尔斯u2022罗伯特u2022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1863—1942)原在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受拉斯金影响,于1888年创办“手工艺协会”,从事银器和家具等的设计。他设计的银器造型高贵、典雅,带有修长弯曲的把手或支脚,是工艺美术运动中最精美且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制品(图2-12)。而出身于植物学教授的克里斯托夫u2022德累塞(Dr Christopher Dresser 1834—1904),其金属制品设计造型以简结的几何形为主,外表光滑,运用铆钉衔接,已有工业化生产的痕迹,具有从手工艺向工业化生产发展的特征,甚至后来的包豪斯设计都从中获得灵感。5、染识品设计由于莫里斯对染织业兴趣最大,所以其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染织品设计的影响也最直接。他反对在染织上使用任何化学染料,坚持使用天然染料。他亲自设计壁挂、地毯、壁纸等,常用的纹样是缠绕的植物枝蔓与花叶,自然气息浓厚(图2-13)。在莫里斯的影响下,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期间出现了一批染织品设计家。如莫顿u2022阿比(Merton Abbey)于1883年设立了自己的染织工场,生产各种地毯和挂毯,称为“汉姆史密斯式”(Hammersmith),这些染织品的设计与他早期的墙纸设计风格是一致的,都采用大量的自然主义动机,特别是植物的枝条蔓叶,采用缠枝花的四方连续布局,内中杂以各种小鸟,色彩比较优雅朴实,在当时弥漫市场的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中独树一帜,很受欢迎。此外,设计家戴依(Lewis F.Day)、A.H.马克穆多(A.H.Mackmurdo),以及莫里斯的女儿玛利u2022莫里斯等,设计生产刺绣、地毯、墙纸等,具有一定“工艺美术”运动的特征。6、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可谓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比较有成就的一方面,莫里斯堪称是奠定这场运动平面设计基础的人物。1890年,莫里斯创办凯伦苏格特印刷厂,着手进行书籍装帧设计,1896年,曾出版过被认为书籍装帧史上最杰出的版本之一《桥沙集》,在莫里斯的影响下,工艺美术风格的平面设计在英国、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迅速发展开来。出现了包括了马克穆多、奥布里u2022文特生u2022比亚兹莱(Aubrey Vincent Beardsley,1872—1898),比利时的亨利u2022凡德u2022威尔德(Henrivande Veldt)、法国的阿尔丰索u2022穆卡(A.Mucho)等设计师。马克穆多设计的《玩具马》(the Hobby Horse),是比较早的具有影响的工艺美术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是一本季刊,其设计以流畅黑白线条装饰插图而见长由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包括莫里斯在内的设计家在平面设计方面具有强烈哥特复兴特征。这一点与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绘画风格是一脉相承的,表现了英国社会上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浪漫主义倾向。所以遭到了刘易斯u2022戴依(Lewis F.Day)等人的指责,他曾住在1899年的一本期刊《东方杂志》(the Easter Journal,1899)撰文批评莫里斯,认为他的书籍设计过于沉溺于复古主义,过分古旧和沉重,他认为这样的复古倾向,完全违背了莫里斯一向主张和倡导的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立场和原则,使书籍无法成为大众的普及读物,而全落为少数收藏家的收藏品。为了扭转莫里斯等人的平面设计风气,戴依和插图画家杰西u2022金(Jessie M.King)、格里那维(Kate Greenaway)合作,创造出一种为广大儿童的读物设计风格来。他们的设计充满了儿童的天真、浪漫色彩,无论是字体、插图风格,还是布局排版,都轻松可爱,深受儿童的喜爱。他们的这种设计风格影响了当时和稍晚的许多平面设计家和插图画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比亚兹莱。他曾向莫里斯学习绘画,后来他巧妙地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的线条艺术,也从波斯细密画中吸收其装饰手法,形成自己单纯、优美、秀媚的风格,尤其在描绘女性形象时,往往为主人公设计一套独出心裁的服装式样,因此有他插图的作品集一旦出版,马上会成为闰阁中的必备书,其插图中描绘的时装式样马上便会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给你点资料,自己整理。

请问江南大学考研705设计理论需要买什么书看呢?

江南大学705设计理论适用专业:设计学、艺术设计(专业学位)705设计史论参考书目(考:现代设计史) (研究方向:工设、视传、公共)1、工业设计史(修订版),何人可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世界工业设计史潮》,李亮之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二版)》,卞宗舜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705设计史论参考书目(考:中外建筑史)(研究方向:环艺)1、《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东南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建筑概论》,吴尧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工作设计理论包括哪些

工作设计的理论主要包括( )。A.科学管理原理B.工效学原理C.组织管理原理D.人际关系理论E.工作特征模型理论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工作设计的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原理、工效学原理、人际关系原理和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关系模式设计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关系模式设计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设计数据库表格和字段,以满足数据存储、管理和查询的需求。在现代信息化时代,数据库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建立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方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关系模式设计理论关注的是数据库的结构,也就是关系模式之间的联系的建立和维护。通过建立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确定数据表之间的联结方式和关联规则,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查询。其次,关系模式设计理论考虑到了数据库的性能问题,更具体地说,它提出了如何通过优化数据库设计,减少冗余数据、避免重复记录等途径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和效率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和可用性。此外,关系模式设计理论还考虑到了数据安全性问题。通过采用合理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手段,可以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数据库的访问控制、加密、备份等安全措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关系模式设计理论为单个事务和交易提供了合理的支持和保护机制。通过事务和交易管理,可以对数据库的插入、修改、删除等操作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避免并发访问时发生的数据冲突和丢失,从而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总的来说,关系模式设计理论是数据库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它涵盖了数据表结构设计、性能优化、安全保护以及事务和交易管理等方面,为数据库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关系模式设计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为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库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机制设计理论的介绍

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有观点认为,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最接近那个社会目标。

机制设计理论的理论代表人物

罗格·迈尔森1951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曾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取学士学位,后于1973年和1976年分别获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合作博弈理论”。毕业后进入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担任管理经济学和决策学的助理教授,1979年升为副教授,1982年成为教授后到2001年一直在该校任教。在此期间,他曾于 1978~1979年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做访问学者,并于1985~1986年和2000~2001年两度进入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迈尔森正式进入芝加哥大学,成为芝大的经济学教授。迈尔森对博弈论有极为深入的研究,著有《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以及《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等著作,目前他还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成员。

里奥尼德·赫维茨的机制设计理论

利奥·赫维兹在上世纪70年代对经济机制理论做了开创性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到对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某个经济活动的部分均衡设计。在他那里,概括地说,经济机制理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方式、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赫维兹的经济机制理论包括信息理论和激励理论,并用经济模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经济机制理论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a.经济环境;b.自利行为描述;c.想要得到的社会目标;d.配置机制(包括信息空间和配置规则)。赫维兹等人证明:没有什么经济机制有比竞争市场机制更低的信息空间的维数,并且产生了帕累托有效配置。赫维兹在1972年又证明了著名的激励相容“不可能性定理”:在经济社会成员数目有限的条件下,即使对于只有私人商品的经济环境,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机制,当人们的行为按占优策略决策时,它能执行帕累托最优配置。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Hurwitz, 1972)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

机制设计理论的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利奥·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瑞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以及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奠定了基础”。为此,他们将共同获得价值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获奖理论背景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非常著名的大论战。当时,在这场被称为社会主义大论战的讨论中,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获得维持经济有效运转的信息;而兰格和雷纳等人作为论战的另一方则认为,利用一种分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通过边际成本定价的方式能够解决信息量要求过大的问题,并进而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哈耶克等人对此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即在企业拥有私人信息的情况下,政府如何保证企业如实显示其边际成本,又怎样才能激励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并且按照边际成本来定价呢?随着论战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初争论的核心问题——分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能否最终导致资源有效配置,而开始转向一个更加一般化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是好的?或者说,当一个国家面临着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时,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其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的经典论述加以解读。按照亚当·斯密的设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理想情境中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现实世界是不理想的,总存在各种各样的约束,使得市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即市场总是容易失灵的。像在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公共物品、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可分商品等情况下,市场机制就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不完全信息为例,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充分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由于所有个人信息不可能完全被一个人掌握,所以人们总是希望分散化决策。然而,有关个人偏好和可用生产技术的信息分布在众多参与者中,他们很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并利用私人信息来最大化个人利益。从社会总体的角度来看,这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既然市场机制并不天然就是完美无瑕的,那么是否存在其他机制能够替代或改进市场机制,以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呢?或者更一般地,对于给定的经济环境,是否存在一个或多个机制来保证既定社会目标(通常是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达成。如果存在,那么什么样的机制能够用更少的信息或更低的成本就能实现既定目标。通常认为,评价某种经济机制优劣的基本标准有三个: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励相容。资源有效配置通常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有效利用信息要求机制运行需要尽可能低的信息成本,激励相容要求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一致。这样,问题就变成是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要求。为了满足或无限接近这三个要求,该如何设计经济机制的具体运行方式呢?借助于由赫尔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经济学家目前已经较好地回答了上述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按照瑞典皇家科学委员会在颁奖公告中的说法,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解释个人激励和私人信息,大大提高了我们在这些条件下对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理解。该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市场是否运行良好的不同情形。它帮助经济学家区分有效的交易机制、管制方案以及投票过程”。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赫尔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才共同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殊荣。他们在这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包括赫尔维茨1960年的论文“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信息效率和最优化”和1972年的论文“论信息分散系统”,前者载于阿罗(Arrow)等主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的数学方法》,后者载于Radner和McGuire编辑的《决策与组织》;马斯金在1977年提交给夏季巴黎经济学会、后于1979年发表在《经济研究评论》上的论文“纳什均衡与福利最优化”;以及迈尔森于 1981年发表在《运筹学研究》上的论文“最优拍卖设计”。思想内容、演变发展与应用前景

机制设计理论 详细内容

制设计理论起源于赫尔维茨1960年和1972年的开创性工作,它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与传统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把市场机制作为已知,研究它能导致什么样的配置有所不同,机制设计理论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机制设计通常会涉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效率(Informational efficiency)是关于经济机制实现既定社会目标所要求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即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机制只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较低的信息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是赫尔维茨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如果在给定机制下,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每个参与者按照自利原则制订个人目标,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分散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因而信息具有不完全特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参与者分散决策,依赖于供需信息的交换传递来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机制设计理论从信息的观点出发,把经济机制看成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在统一的模型和信息框架下研究了经济机制以及各种经济机制的信息成本问题。机制设计理论认为实践中可以从一个经济机制信息空间维数的大小来评价机制的好坏。从这个角度出发,机制设计过程就是针对想要实现的既定社会目标,寻求既能实现此目标,又要信息成本尽可能小的设计过程。比如设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为社会目标时,竞争的市场机制就保证了此目标的达成。然而,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否是经济信息效率最高的呢?在给定的新古典经济环境下,是否存在其他的分散决策机制能够利用更少的信息成本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呢?赫尔维茨在1970年代的研究成果证明,在纯交换的新古典经济环境中,竞争的市场机制用最少的信息达到了有效的配置。在放松对新古典经济环境的假设之后,机制设计理论还对于商品不可分、偏好或生产可能性集非凸等并不满足新古典经济环境条件下,能够导致最优资源配置的分散决策的经济机制进行了探讨。赫尔维茨证明了这种机制是存在的,但却是以非常高的信息成本为代价的。  什么是激励相容呢?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每个人在主观上都追求个人利益,按照主观私利行事。机制设计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将该假定进一步深化,认为除非得到好处,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真实地显示有关个人经济特征方面的信息。赫尔维茨(1972)给出了著名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他证明了即使对于纯私人商品的经济社会,只要这个经济社会中的成员的个数是有限的,在参与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竞争市场机制)能够在新古典类经济环境下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每个人有激励去真实报告自己的经济特征。。当经济信息不完全并且不可能或不适合直接控制时,人们需要采用分散化决策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或做出其他经济决策。这样,在制度或规则的设计者不了解所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他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制定的目标。这就是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假定机制设计者(委托人)有某个经济目标作为社会目标,比如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是某个经济部门或企业主追求的目标,设计者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或者制定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就能保证在参与者参与,并且满足个人自利行为假定的前提下,激励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企业、家庭、基层机构等)实现这个目标。  很显然,机制设计理论提出的激励相容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是一种常态,并且信息不完全、个人自利行为下隐藏真实经济特征的假定也是符合现实的。在很多情况下,讲真话不一定是占优均衡策略,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来操纵最后结果以便从中得利。赫尔维茨(1972)一般性地证明了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而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在很多时候就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这也决定了任何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由此,激励相容成为机制设计理论,甚至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成为实际经济机制设计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机制设计理论就是在把机制定义为一个信息交换系统和信息博弈过程之后,把关于机制的比较转化成对信息博弈过程均衡的比较。在研究初期,赫尔维茨主要是集中在机制的信息和计算成本方面,而没有考虑激励问题,马斯金等(1972)提出的团队理论(theory of teams)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此外,1970年代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的形成和实施理论(implementation theory)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深化。显示原理大大简化了机制设计理论问题的分析,在Gibbard(1973)提出直接显示机制之后,迈尔森(1979)等将其拓展到更一般的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上,并开创了其在规制理论和拍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显示原理没有涉及多个均衡的问题,马斯金(1977)从中引申出了实施理论,目前该理论已经在包括社会选择、不完全契约等多个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制设计理论不仅让研究者能够在相对不严格的假定下系统地分析和比较多种制度,而且可以将很多现有的研究,如拍卖理论、规制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等纳入到统一的现代分析框架中。如在拍卖理论中,Vichrey(1961)提出了常见拍卖形式的收入等价原理,而迈尔森(1981)借助显示原理,证明了一个更加一般化的拍卖形式的收入等价原理。再如,垄断企业规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针对原有理论对规制过程做出过多武断假定的局限,迈尔森(1982)等将规制过程看做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过程,垄断者拥有管理者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从而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还有,在社会选择理论中,针对能否设计一个机制,或者说一个投票程序来诱使投票者真实显示自己偏好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总之,机制设计理论将制度定义为非合作博弈,根据这些博弈形式的均衡结果,比较了不同的制度,从而使经济学家能够相对于某个最优标准来评价不同制度的表现。  上述应用之外,机制设计理论还为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政策和市场制度。由于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经济机制放在了一起进行研究,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到整体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某个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设计;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以及各种混合经济机制。同时,机制设计理论中“设计者”的概念也是非常广泛的,既可以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或制度设计者,也可以是微观经济单位的主管领导。这使得机制设计理论具备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大到宏观经济政策、制度的制定,小到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对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比如对于实践中一些出发点很好的规章制度却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甚至参与者还利用既有政策来最大化个人利益,从而造成巨大效率损失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和技术等的约束,最主要的还是设计的制度不满足激励相容,因而无法保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同时实现。

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式产生不同风格的教学计划。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出现(  )的课堂。

【答案】:D建构主义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重点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民主型的课堂。

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式产生不同风格的教学计划,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出现(  )的课堂。

【答案】: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名师详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出现的是民主型课堂。

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式产生不同风格的教学计划,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出现(  )的课堂。

【答案】: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名师详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出现的是民主型课堂。

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设计理论有何区别?

不同的概念。1、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已经被证明在实践中成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学设计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教学设计模式通常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需要教师按照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交互式教学等。2、教学设计理论则是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教学设计理论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达到更优秀的教学质量,常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多元智能教学设计理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等。

肯普模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对吗

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以教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肯普模式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学),是由肯普(J.E.Kemp)在1977年提出,肯普在他的早期模式中,是用线条把各个要素顺时针连接起来。

教学设计理论有哪些

教学设计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教学的蓝图,一方面是教学的处方。2、教学设计是为提升教学功能与教学效果,有系统地应用各种学习及教学理论,并考虑教学及学习的成分要素,所做的全盘考量规划。3、教学设计的意涵包括三个重要议题:往那里去(教学目标)?怎么去(教学理论、策略与方法)?如何确定已达目的(教学评量与改进)?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河南理工大学828机械设计理论和828机械设计基础一样吗

不一样。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相关的专业学的,机械设计是机械专业学的,两个内容上讲机械设计更深点,但是机械设计基础包含机械设计的内容和机械原理的内容,而机械设计这门课则是一门在机械原理基础之上的机械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机械进行功能分析与综合并定量描述与控制其性能的基础技术学科。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简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环保设计理论。(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有哪些?)

【答案】:20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设计师们便开始围绕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种种设计探索,并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设计潮流。(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它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面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绿色设计的目的,是要克服传统的产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不足,使所创造的产品既能满足传统产品的要求,又能满足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求。(2)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一个新概念。生态设计指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思想,预先构思设计事物的形式和功能,使所设计事物的蓝图等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从而使产品与环境融合,使生态学成为设计思想的一部分。生态设计已延伸到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不可再生等问题日趋加剧的形势下,生态设计与绿色设计一样,将成为21世纪设计的主旋律。(3)循环设计。循环设计又称回收设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一种设计风格。循环设计是指实现广义回收和利用的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的大致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它旨在通过设计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的设计物能多次反复利用,形成产品设计和使用的良性循环。(4)组合设计。组合设计又称模块化设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工业设计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基于循环设计而产生的。它将产品统一功能的单元,设计成具有不同用途或不同性能的可以互换选用的模块式组件,在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达到节约材料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品的循环利用。

简述现代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1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于思维科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技术和工具、设计实施方法的工程技术科学。2设计的概念,广义概念是指对发展过程的安排,包括发展的方向、程序、细节及达到的目标。狭义概念是指将客观需求转化为满足需求的技术系统(或技术过程)的活动。3设计的含义:为了满足人类与社会的功能要求,将预定的目标通过人们创造性思维,经过一系列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载有相应的文字、数据、图形等信息的技术文件,以取得最满意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就是设计。4设计的特征:需求特征、创造性特征、程序特征、时代特征。5设计的四个发展阶段:直觉设计阶段、经验设计阶段、半理论半经验设计阶、现代设计阶6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传统设计: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运用力学和数学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以静态分析、近似计算、经验设计、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设计方法。现代设计:是一种基于知识的,以动态分析、精确计算、优化设计和CAD为特征的设计方法。7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转变:1)产品结构分析的定量化;2)产品工况分析的动态化;3)产品质量分析的可靠性化;4)产品设计结果的最优化;5)产品设计过程的高效化和自动化。8现代产品设计按其创新程度可分为: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形设计三种类型。第二章1功能分析组合方法:求总功能(黑箱法)分功能求解方法(调查分析法、创造性方法、设计目录法)原理解组合(形态分析法)第三章1创造技法:(一)集体激智法:(专题会议法,德尔菲法,635法)通过多人的集体讨论和书面交流,互相启迪,并发灵感,进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的一种创新技法。(二)提问追溯法:(奥斯本提问法,阿诺尔特提问法,5W-1H提问法)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来扩展思路,或将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找到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扎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创造性技法。(三)联想类比法:(联想发明发,类比发明发,仿生法,综摄法)通过启发、联想、类比、综合等手段,创造出新的想法,这种创造技法就称联想类比法(四)组合创新法:(性能组合,原理组合,功能组合,结构组合)利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用已有的知识和现有的成果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方案。第四章1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三要素: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设计变量X=[]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根据形式不同分为不等式约束和等式约束根据性质分为边界约束(是设计变量的约束)和性能约束(是对原料工时约束)2数值迭代公式(可行性)且满足(适用性)3一维优化方法:直接法(斐波那契法和黄金分割法)间接法(牛顿法和二次插值法)无约束优化方法:间接(梯度法、牛顿法、变尺度法、共轭方向法、共轭梯度法)。直接法:坐标轮换法、鲍威尔法。常用的约束优化方法:(直接法)复合形法、可行方向法,(间接法)拉格朗日乘子法和惩罚函数法4黄金分割法的算法原理:黄金分割法亦称0.618法。它是通过对黄金分割点函数值的计算和比较,不断缩小初始区间得到极小点的一维搜索算法。黄金分割法的特点每次区间缩小的比率都是相等的为0.618.5二次插值法的算法原理:二次插值法又称抛物线法,是多项式逼近法的一种,它是利用目标函数在单峰区间的两个端点和其间一点(3个点),构成一个与目标函数相接近的二次插值多项式,以该多项式的极小点作为新的中间插入点,进行区间缩小的一维搜索算法。6梯度法的基本思想:以迭代点的负梯度方向作为每次迭代的搜索方向,直至找到极小点。

简述现代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简述现代设计理论及其方法7±2法则因为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它通过把信息分成块和单元来处理复杂问题。根据George A Miller 的研究,人们短期记忆每次能处理5~9件事情。这经常贝作为把导航菜单的元素限制在7个以内的依据。但是关于“7±2”的争论很激烈。以至于如何把他应用到网站上还不明确。2秒钟法则这是个松散的原则,用户在使用某类系统时的等待反映(比如:功能切换和功能载入)的时候不应该超过2秒。选择2秒也许有一点随意,但是这却是一个合理的数量级。一个更可信的原则是,用户等待的时间越短,用户体验更佳(来自《众妙之门》P133)3次点击法则用户在3次点击之内如果还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或了解网站特色,他们就会离开该网站。这条原则突出乐清晰的导航,符合逻辑的结构和易于理解的网站层级的重要性。如果你的网站能够让用户知道他在哪里,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且能够让用户了解如何完成目标,这样的点击及时10次也是没有问题的。(来自《众妙之门》P133)2/8法则(Pareto定律)Paretod定律(也被称为“少数关键定律”或“因素稀疏定律”)表明80%的结果,由20%的原因产生。这是商业中一条记本的经验法则(80%的销量来自20%的客户),但是也同样适用于设计领域和可用性领域。比如,对20%的用户,客户,活动,产品或过程的定位,可能为你带来80%的利润,使你对它们的注意程度最大化。(来自《众妙之门》P133)界面设计的8个黄金法则Ben Shneiderman 通过对用户界面的设计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这些原则来自经验和启发,适用于大多数交互系统。这些原则和所有的用户界面设计都相关,严格意义上说,也适用于网站设计。1. 努力做到连贯2. 允许频繁使用系统的用户使用快捷方式3. 提供信息反馈4. 为关闭这一动作设计对话框5. 提供简单的设计处理6. 允许简单的撤销操作7. 提供控制器。支持内部控制点8. 降低短期记忆载荷

视觉设计理论中的连续对比原理

视觉传达色彩原理-色彩调和的原理: 色彩调和是从音乐理论中引进的概念,是指各种色彩的配合取得和谐的意思。 色彩的调和有两层含义:一是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形态,一般认为“好看的配色”,即能使人产生愉快、舒适感的配色是调和的。二是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手段。色彩的调和是就色彩的对比而言的,没有对比也就无所谓调和,两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过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因为两种以上的色彩在构成中,总会在色相、纯度、明度、面积等方面或多或少地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对比。过分对比的配色需要加强共性来进行调和;过分暧昧的配色需要加强对比来进行协调。从美学意义上讲,色彩的调和可以说是各种色彩的配合在统一与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和谐。 色彩调和连续性的原理: 1、互补色平衡论 从色彩视觉生理角度上讲,互补色的配合是调和的。因为人在视觉某一色时,总是欲求与此相对应的补色来取得生理的补充平衡。伊顿说:“眼睛对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同时要求他的相对补色,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那么眼睛会自动将它产生出来。正是靠这个事实的力量,色彩和谐的基本原则中包含了互补色的规律。”孟塞尔色彩调和论也是以部色理论为依据的,他认为若把构成画面的各种颜色全部混合(或放在回旋转盘上混合),如果产生第五级明度的灰色,那么,色彩配合是调和的。 2、自然色彩秩序论 由于人生活在自然中,来自自然色调的配合和连续性,成为人视觉色彩的习惯和审美经验。自然界景物的明暗、光影、强弱、冷暖、灰艳、色相登色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自然秩序即自然的规律。例如,光线照射在一个物体上,必然会产生高光、明部、明暗交界、暗不、反光、投影。物体的明暗和色彩变化是有秩序的、有节奏的、非常协调的,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用自然界的色彩秩序去评判色彩艺术的优劣,因此,色彩的调和要求各种色彩必须建立一定秩序。色立体的色相系列、明度系列、纯度系列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列制作的,因此,在色立体中,任何直线的、圆的、椭圆的、螺旋形的......凡是有秩序的方向,所选择的配色都是调和的。 3、配色明快论 在视觉上,即不过分刺激,又不过分暧昧的配色才是调和的。配色的调和取决于是否明快。一般来讲,过分刺激或过分暧昧的配色都会使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变化与统一是配色的基本法则。变化里面求统一,统一里面求变化,各种色彩相辅相成才能取得配色美。 4、面积比例论 歌德认为原色和间色的和谐面积比是, 黄:橙:红:紫:蓝:绿=3:4:6:9:8:6 孟塞尔认为:构成画面的各种色彩相混合,只有产生中性灰时才能取得色彩和谐。 色彩和谐与面积比同时与纯度有关,因为红(R5/10)与青绿(BG5/5)同等的面积在回旋转盘上旋转混合并不会得到明度为5的灰。显然是因为红的纯度高,而绿的纯度低之故。他认为只有把红色纯度降低或红的面积减为青绿的一半,才能取得和谐。 总之,配色中较强的色要适当缩小面积,较弱的色要适当扩大面积,这是色彩面积均衡的一般法则。当然,色彩的面积均衡的取得是一种色彩静态美的方法,如果在一幅色彩构图中使用了与调和比例不同的配色,有意识地让一种色彩占支配地位,那么将取得各种富有感染力的配色效果。 5、审美心理共鸣论 能引起观者审美心理共鸣的配色是调和的。由于各个民族以至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如性别、年龄等)、心理变化(如欢乐、喜悦、悲哀等)和生存的社会条件(如文化、科学、艺术、教育、政治经济等)、自然环境的不同,表现在气质、性格、爱好、兴趣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色彩方面各有偏爱。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时期,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审美理想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色彩配合能形成富丽华贵、热烈兴奋、欢乐喜悦、文静典雅、含蓄沉静、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调。当配色反映的情趣与人的思想情绪发生共鸣时,也就是当色彩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人们将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色彩的和谐与愉悦,并强烈地产生色彩装饰的动机和占有欲。因此,进行色彩设计必须研究和熟悉不同消费对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做到有的放矢。 6、合目的论 合目的性的配色是调和的。配色必须考虑到用途(实用性)和目的(目的性)。例如:用于仪表、交通信号、路标的色彩要求醒目突出,对比强烈的异色相配是适用的。用于工作场所的色彩一般应选用柔和明亮的配色,要避免使用过分刺激、容易导致视觉疲劳降低工作效率的对比强烈的配色。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商业设计、工作设计等,由于使用功能的区别,都对配色有特定的要求。 设计色彩原理-色彩美与审美主体 设计色彩美与审美主体有关,色彩本身无所谓美,只是美的客观条件,只有当色彩美的条件与人联系起来之后才产生色彩美的反映。因此,色彩成为美的对象取决于人对色彩的感受和作出的评价。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浓艳,有人爱清淡;同一色彩或一组色彩,有人觉得美,有人认为它并不美;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时觉得它美,有时又不认为它美。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认为,“美晋皆在其心”,色彩美不美由“人心”决定。对色彩美的感受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审美思想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由于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以及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对色彩也各有偏好;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遭遇、心境而产生情绪变化,对色彩的感受和审美心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有当色彩所反映的情趣与人们所向往的精神生活产生联想,并与人们的审美情绪发生共鸣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色彩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们的审美心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人们才会感受到色彩美的愉悦。 由于色彩审美主体的复杂性和多边性,因此,我们在讨论色彩的美感和表现力时,既要研究各种色彩由生活联想而产生的一般的普遍意义,同时又要注意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念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对色彩的内涵与表现力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释,色彩美必然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个性表现的一面。 色彩原理-色彩的魅力 色 彩是形象设计领域中的一大重点。色彩包括三原色、间色和补色。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色彩的三大要素,它们深浅明暗、大小块面的搭配变化演绎出缤纷时尚。 色彩的搭配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创造性的审美过程。黑、白、灰最能体现优雅、理性、高贵、神秘类型的气质,将此三色艺术化搭配,简单中蕴藏着无穷变化,更具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常用的多色相配色以少量色种为基础,按“大统一协调、小对比”的规则配色。以相同或相近色相加、以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体现区别的弱对比配色系列,具有统一协调、柔和素雅的效果,但缺少动感,易显得单调平淡。中对比配色系列和强对比色系列的共同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鲜明醒目、兴奋热烈的视觉效果,但也不易统一协调,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色彩高明度格调的作品会形成优雅明亮的氛围,具轻松温和明快的效果;中明度格调的作品中,中明度、高纯度的配色饱满有力,中明度、中纯度的配色则显得含蓄庄重;低明度格调的作品具有沉静庄重、严肃忧郁、文弱内向等效果。色彩纯度越高,颜色越鲜艳华丽,效果越活跃热烈;纯度越低,色彩越灰暗迷朦,效果越朴素沉静,甚至有软弱内向的感觉。 一般而言,高明度和纯度的色彩体现暖、轻、动、近、大、兴奋、华丽等情感效应;反之,则体现出冷、重、静、远、小、沉静、质朴等情感效应。在形象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色彩的情感效应来调节改善视觉效果和展现人物个性;利用膨胀收缩、远近大小等错觉来调整体型、脸型的轮廊以掩饰人物形象的缺陷,突出其优美之处。

设计理论成熟 翻译成英语?

the design theory is profess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