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衡水文化传播公司的正统心算好不好?

自己觉得还行,衡水文化传播公司的正统心算好,老师也好,孩子在那学得也很开心。

水文化的洗浴水文化

马鞍山的洗浴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水文化,以服务制胜,在安徽乃至华东地区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很多南京人利用闲暇时间,举家前往体验马鞍山独特的“水文化”。马鞍山市的洗浴中心十分发达,且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独具特色。这里的洗浴中心上规模,上档次,服务完善,健康正规,同时价格还十分公道,沐浴业吸引从业人员5000余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知名度享誉省内外,吸引了江苏、上海等附近地区的消费者慕名前往消费,可见马鞍山的洗浴业那不是一般的发达,而是相当地繁荣。同时还拉动了当地旅游、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每到节假日,南京的私家车总是蜂拥而至,把停车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南京人带上一家几口或朋友到马鞍山休闲已司空见惯。“请你洗澡”成为马鞍山人招待朋友的口头禅;“到马鞍山洗澡去”,如今也日渐成为南京等马鞍山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时尚。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关于如何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提到水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水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创造文明的人类得以栖身的居所。城市建设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涵盖地理、气候、产业、人口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文化因素。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水对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贯彻始终的,但归纳起来大致这么几种:一是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诞生,而那些非自然诞生的城市在选址上则很大程度考虑了水的作用,水在城市诞生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其风格和布局;二是人类逐水而居,为城市积淀了大量的有关水的文化,它们最后便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城市的水文现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环境现状。水文化在城市形成运作的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1 城市创建与水文化1.1 中国古代城市的水文化 中国古代对水的传统观念,是把水看成具有灵性、人性之物,认为水代表了天地智慧。水运时代,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经济交流主要依托河流,隋唐时代修筑了广通渠、通济渠、江南运河和永济渠,最后形成隋唐大运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沟通全国的运河网,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漕运水平,增强了国力。古代城市中的水体按理性文化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神圣性:由帝皇向往神仙而来,把水作为天山瑶池,布置于御花园、皇宫中,如南朝建康玄武湖、六大都太液池、清圆明园福海。b)智性:即文学家提倡的“智者乐水”,把水当成陶冶情操之物,有时也当成镜子或故意弄曲折,有时听水声,有时观鱼、观荷;水面可大可小, 可宽可窄,可曲可直,富有诗情画意,多见于造园。c)灵性:宗教或风水观念,如寺庙的放生池、莲花池,在陵墓规划中,水体又是极重要的灵性之物。所谓“葬者,乘生气也……,界水而止”,是 以水(河道)为界。d)宏性:借用大自然水体的壮丽景色来烘托城市或建筑物,如昆明大观楼借用“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岳阳楼依托洞庭湖,黄鹤楼依托长江等,这种宏性水文化要求建筑物突兀,气势不凡[1]。1.2 中国现代城市的水文化 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他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现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发挥想象能力创造的与水相关的各种设施、景观五花八门、随处可见。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假山瀑布、人工喷泉、人工温泉、亲水平台等等。这些设施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越来越多,这也是人们追求人居环境更美、质量更高要求的反映。这种人工设施集实用与艺术功能于一体,为城市环境美化、园林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撇开实用功能为主题的消防、喷灌用水不谈,人们把构成城市美化的环境建设中关于水的设施统称为城市水景。传统的共识是无水不成景。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水景如黄果树瀑布、洞庭湖、鄱阳湖等是上天的恩赐,永远深受人类的喜爱和向往。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生命之水也尤为钟爱,但限于城市的条件,只能以人工的方式移植或干脆创造水的不同形态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乐水倾向。自然水景不外乎是水的特殊存在形态,如江、河、湖、泉等。因此,按照水景不同存在的状态和制作方法来划分,现代城市水景就可分为人工河、人工瀑布、水幕电影、喷泉、温泉、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别,这些融入人类智慧的高科技水处理的水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现代都市之中,为都市环境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城市的水文化就是由这些自然水景或人造水景构成,但水景本身并不具备文化特征。所谓水文化,只是人们在设置水景时借助文化思想的内涵或赋予某种文化范畴的概念而言。在自然景物的微缩移植中,生存需求便是水文化:在水景处理时,因势利导,走向因地而异,这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水景仿造天然遗产,并赋以动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这是文化本身的积淀;若能别具匠心,创造出某种风格、某种地域和文化特征的结构,则是艺术文化。 2 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大运河,更是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镇。隋唐时期横贯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先后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则由于沟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使之更加繁荣,同时在运河沿线也先后形成了一大批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小城市,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通州等等。有水使城市充满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国古代有四大名镇,即昌江河畔的江西景德镇、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佛山镇、长江与汉江汇合处的湖北汉口镇以及运河畔的河南朱仙镇。因水利条件及水文化的发展,汉口早已发展成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之一,进入我国特大城市的行列;佛山镇发展为佛山市,成为我国颇具规模的轻工、陶瓷基地和对外贸易联系的纽带;景德镇以“瓷都”桂冠而享誉国内外;朱仙镇在北宋时地处运河转口地带水陆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水陆码头。后来运河年久堵塞,水运不畅,商贸渐衰,城市也随之失去活力,成为鲜为人知的荒凉小镇[3]。更有典籍记载历史上在上海曾有一个青龙港,港边有座青龙镇,在唐宋鼎盛时期,繁华直逼当时的苏杭,有22桥、36坊,还有3亭、7塔、13寺,商贾云集,文人汇聚。北宁诗人梅圣俞作有《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这一切,后来都随青龙港的淤塞缺水而湮灭了,至今只留下少许遗迹供人凭吊、引人深思。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样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天下,正是因为有了西湖。然而西湖美景名扬中外同样是与它的水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苏轼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繁荣总是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的。而今,杭州市打出“人文之都”、“爱情之都”的旗号,将西湖人文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杭州市将西湖作为文化根基进行再开发,以西湖为平台,重新恢复西湖博览会来招商引资,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如烟花大会、茶文化节活动等打造西湖品牌。这正是一个拥有水文化、善于利用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作为同是令武汉人骄傲的东湖,除了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国首批顶级4A级景区、国家级名景名胜区及其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这些参数以外,似乎没有让人想到更多,于是就产生了“东湖大,西湖名”这样的评价。东湖年游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游收入不及西湖的1/6。武汉东湖虽然经历了50多年的开发建设,但在旅游景观、设施、交通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上水质恶化、湖面一度被填占、资源丧失等问题,更是不断困扰着东湖的发展。东湖要发展,在水文化上做文章应是其重点之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多洪涝,水少旱灾,关键还要能够正确认识水、使用水,发展水文化。2 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66. 67多万hm2(1 000多万亩)。都江堰市也因此而建立发展起来,如今,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是息息相关的。拥有水,并且能够科学而合理地利用水,让水与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纵观历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反之,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人口数量、经济能力均明显逊于前者。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向高度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水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发展更是要依靠水。决不能让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破坏水资源、破坏水文化上面,那样就如同饮鸩止渴。近些年来城市水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对一座城市而言,要大力宣传水文化,提高全民的护水、惜水意识,创造居民亲水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对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水文化环境,繁荣水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提供精良的水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和层次。要以城市水域为舞台开展多样的水上运动、水上旅游观光、水上游乐等各种水文化活动;对现有的起着保护水文化设施的城市防洪大堤等要加强保护和维修,同时结合城市水文化历史积极兴建水文化展览馆、水族馆等新的水文化设施;积极开发沿江公园、滨水广场,修建亲水建筑、亲水设施和艺术小品等,让亲水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所有这些举措都是将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对城市及城市水文化的良好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再如长江荆江大堤,在保护荆州、沙市等城市的同时,也成为这些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利用城市防洪大堤和退让缓冲地带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序的立体空间景观,完成从江面向城市空间过渡和渗透,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滨水景观的营造,使之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防洪,平日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凌乱不堪、常遭洪水侵袭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武汉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5]!上海市的城皇庙是一处历史悠久、令人留连的商旅好去处,如鲫的游人在蜿蜒的桥上漫步,既可观水、观鱼、观莲,又可购物,悠游其中。上海又正在启动一项以“水”为核心将古城朱家角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的文化旅游项目。位于淀山湖畔、具有千年历史及深厚水文化底蕴的朱家角镇,经过对水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定会将上海的历史水文化以及千百年来水乡的特色风貌、生态环境、人水和谐的样板展现在游人眼前。与此同时,上海水务局也提出了“开发浦江带动景观水系”的构想,其核心内容是呼应黄浦江、苏州河综合开发,市区突出亲水和水文化,郊区突现自然和生态,打造集景观、休闲、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 广州的荔湾湖、泮塘及五六十年代以后人工修建的东湖、流花湖、越秀湖、南湖、鹿湖、云台花园等亲水景点,湖面虽不太大,但各项设施齐备,均是水与文化结合的体现,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颇受居民和游客青睐。上述亲水景观在全国仍有许多,它们对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品味,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无不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人工湿地的发展,在城市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于1998年初建成,活水公园是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过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展示了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工艺和成都人悠久的治水传统及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水文化发展的较高意识体现。该活水公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受污染的无生机的“死水”,经过塘床系统中的各级湿地单元与各种高、低等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后,变成生机勃勃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水”,反映了活水公园的真实内涵[6]。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较强的观赏性,与大都市风景园林建设相融合,成为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是水文化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较高层次的应用。而且,对充分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因此,成都市活水公园项目于1998年获得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水岸奖”的最高奖以及由国际环境设计研究协会与美国《地城》杂志授予的“环境设计奖”[7]。 4 结语城市与水文化息息相关,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围,除了水利工作者需学习相关水利史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努力使城市与水文化的结合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下几点可供各有关部门参考。a)各大、中、小城市应结合城市自身的规模、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量力而为;b)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利、艺术、建筑行业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对城市水利工程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其达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蕴,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c)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要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群众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各地环保部门应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违法行为初(轻)犯者教育为主,屡(重)犯者从严惩罚,这样,才能做到水为人类服务,人类要呵护水、珍惜水,实现人水和谐相处。

传统风水文化所体现的建筑美学有哪些?

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比较,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所谓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大都借助西学方法来整理研究,很长一个时期,凡与当时西方科学技术抵触的传统学术而被人们鄙薄和摒弃。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中,直至2005年中国成立官方研究机构(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以前,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深入探索,以致风水理论的渊源、沿革、宗旨、内涵及其对我国古代建筑实践与理论的影响、价值,都因此成了未曾揭示的学术空白。   近几十年来,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成就瞩目,但也明显地存在着空白和缺环。在营造学与造园学之外,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就一直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理论揭示。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种实践成理论指导就是传统风水理论。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巨大进展,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到“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整个学术思潮,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转折,盖因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当代建筑思潮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单体艺术处理,注重形式美,趋向于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   在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不少西方学者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用来比较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当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I·Prigogine)指出:“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多样性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他预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理解的很好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   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中,不少西方学者也因此更为注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早期对于风格独异、情趣别具的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研究,转向其传统理论的探索。人们看到,“欧洲艺术界在艺术中背弃大自然的根本概念,已有千百年之久了。西方人想象他们自己与自然是对立的。东方显示给他的真理是,他自己本身,并非同自然及其伙伴分离,而是与之一体。在西方,人与环境间的交互感应是抽象的;在东方,人与环境间的关系是具体的、直接的,是以彼此之间的关系作基础的。在东方,经过四千年连绵不断的传统,土地规划与组合的艺术与科学,业已发展到有力而微妙的程度,而这种程度,在欧美实验开拓计划中,均属罕见。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则据此直言不讳地指出,风水理论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他强调说: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他论及“中国建筑的精神”,特别对风水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引起的显著现象作了概括,认为:“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地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风水理论的“重新发现”,在英、美、法、德、日等很多国家,引起了学者们浓厚研究兴趣,深入探索,取得不少成果。重新考虑它的本质思想和它研究具体问题的技术,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探析它的渊源沿革,正如古代许多学者以及风水家考证的那样,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见载中国最早文献如《尚书》、《诗经》等若干篇章,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分析这些被历代风水家奉为风水“经旨”的史实记载,对照风水理论及其实践,则后者虽因历经长期发展变革而趋于繁复纷杂,但其宗旨即基本追求,却与前者一致,就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追求,在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实际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并汲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集中而典型地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科学与艺术的历史真知,非其它学术可以取代。这一理论体系,更以其世俗化,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实际上能对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经营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以至于上至京都、皇家宫苑、陵寝,下至山村、民舍、坟茔,都曾统一在风水观念下,一气呵出,与传统的营造学、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为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迎别于其他各国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取得很高成就。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首先在于风水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比如微地形对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极为风水所重,概括成有利的选址模式,比喻为“穴”,如针灸中人体上的穴,一般是三面或四周山峦环护,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甚至人工经营的地形,也准此模式。这种“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论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注云:“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实际阐明了微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这种认识,是完全科学的。如我国近几十年来探索在亚热带种植橡胶树,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所发现适宜橡胶树生长的微地形、小气候特征,就正与风水所谓“穴”的典型格局,在性质上完全一致。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发现,还是在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成功的比较,经过分析研究,才认知的。如果风水理论研究不被摒弃在现代科学研究大门之外,或许,这种探索过程将会大大缩短。   又如类似的实例,即地方病与水土、地形地貌及地质构成的关系。我国东北、西北、西南有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长期未能发现其病因;最后转而研究地理生态环境,发现,虽在同一地区,因地形地貌及水土物理化学性质上有差别,竟会有重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的明显不同。而把大量的调查结果同传统风水理论比较,则可发现,如果按照风水关于相土尝水、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各方面选择标准来权衡,其吉利者,恰恰在非病区;而病区,尤其是重病区居住基地的水土环境条件,却也正是风水视为诸多不吉的地方。由此一斑,也可看出,风水长期为古人倚重,是有道理的。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理知,无疑也应如对待传统医学即中医一样,是应当加以认真发掘整理和研究运用的。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虽然往往有失粗略,却不乏天才直觉,很早就能引出堪与当代诸如生物圈或生态学等综合性、系统性科学的理论相契合的真知灼见。例如风水之注重“水”、“风”、“土”、“气”,种种有关论述,以至其模式化的表达形式,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以及一些重要概念或理论的模式表达相比较,就往往表现出惊人一致。  风水在科学上的价值,不仅涉及古代中国,而且惠及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无疑要属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已有的研究业已清晰揭示,这一伟大的历史贡献,正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家,在他们体国经野、辨方正位,即在建筑选址规划及经营时,为选择最佳方位,以臻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善统一,在这职业活动中通过不懈地追求和探索而完成的。风水功不可灭,应当发掘研究,仅此一斑,也是有价值的。事实上,已有的研究成果,正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尤其需要对大量载录了指南针发明应用史料的传世风水著述,进行严肃审慎的考证研究。   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实际上,和西方文化比较,发现自然美,研究自然美,在西方是迟至文艺复兴之后的事;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文明的早熟,自然美很早就被发现并被重视。在古代文人那里,对山川自然的审美观照,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展成为“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而风水家自诩为“山水之士”,秉承这种文化传统,并在其理论和实践中应用发挥,成为传统美学与建筑实践的中介,观照山川自然美而巧加人工裁成,赋予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整体环境以深永的美学气质。正因风水的这一追求与古代士人“山水之乐”的审美情趣相为表里,而风水更能以其娴熟细腻的实际处理技巧,使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得到细致入微的表现,因此,不少文人青睐风水,虽则大儒也推崇此道:“世有选择之法,不能不用之”,也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风水的明显美学成分,最易为人注目,所以在有关风水理论的研究中,往往揭示也较多,后面不少论文,也在这方面有很多具体论述,这里不妨补引几阙古代文人的卜居诗,既可见风水意向,更可明了风水为很多士人倚重的原因。   例如谢灵运《山居赋》:“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赤眉,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情驰,顾飞埃之未牵”。又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中国屏氛杂,清旷招远风。卜室比北阜,启扉面南江。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塘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远峰。……赏心不可忘,妙善异能同。”再如杨万里《东园醉望暮山》:“我居北山下,南山横我前。北山似怀抱,南山如髻鬟。怀抱冬独暧,髻鬟春最先。松鬈沐初净,山葩插更妍。我来犹斜阳,我望忽夕烟。一望便应去,不合久凭栏。山意本自借,如何许人看。急将白锦障,小隔青鬓颜。近翠成远淡,缥缈天外仙。谁知奇绝处,正在有无间。倾刻万姿态,可玩不可传。”   模式的“龙”、“砂”、“穴”、“水”种种意向,都有相当明晰的反映。应当指出的是,风水理论注重实践,以其理论指导山水选择,因“山川之情性不一,龙穴之位置各陈”,故“因形立名,顾名思义,不在标奇,贵乎近理”,俾能“相江山而择吉,晓人有法”。所谓龙、穴、砂、水等等术语名词,实际都是引类譬喻,赋形以象,寓象以情,原其本始,洞其化分,巧其配合,致用于千态万状的山川自然环境及景观构成的实用分析方法。而这种审辨山水的模式化方法,对古代山水美学的发展,曾作出了有益贡献,并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现存较早的风水名著《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风水之审辨山水,靡不“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这与宋邵雍“山水之情亦由人之情也”;清李渔“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等等常为今天美学家引微的名言相比较,前后一脉,是相当清楚的。此外,由于缺乏对风水理论的研究,很多有关传统风景园林理论的研究,常常不得不转而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殊不知,传统画论、文论,恰恰从风水理论汲取了不少营养。典型如宋代郭熙《山水训》,其山水审美理论最受今人重视,但事实上,郭熙“少从道家之学”,明显汲收了传统风水理论的有关成果。诸如《山水训》中“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如君臣上下也”;“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等等审辨山水之法及譬喻,都显然来自风水理论。   在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风水理论从画论、文论中汲取智慧的事实。例如风水名著《青囊海角经》有谓“结穴”:“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景”,就明确显示了风水从绘画寻得借鉴的事实。从古代传统看,著名建筑哲匠往往既精绘画,也通风水,而很多文人则诗文、绘画、建筑、风水,皆有雅志,因此,画论、文论与风水理论互为表里,也是情理中事。例如清代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Pierre Martial Cibot),就曾指出当时设计营造皇家宫苑的中国建筑师或园艺师,往往富于艺术家、哲学家的很高修养。而他引徽一位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向的叙述,则清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情趣:“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阜,平坂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参照清代著名建筑世家样式雷的事迹及遗存图档,可以看到,韩国英关于当时建筑师的记述,是相当真实的。见载清代档案,世代供役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实际都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至其家传、抄录或自编的风水著作,也至今遗存(北京图书馆样式雷图档)。   从上述种种事实看,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探讨其美学思想、理论及方法,包括风景园林理论在内,是不能不深入研究风水理论的。山水自然景观的评价与选择,是风水理论的重要内容。毫无疑义,深入发掘研究,对丰富、深化和完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有关课题,是可以取得丰硕成果的,也可以澄清迄今建筑史界一向多属推测的问题。   例如人们注意到,明十三陵神道婉蜒在山峦环抱的盆地中,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以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人们认为,这种细腻处理,显然是从现场潜心观察琢磨出来的;重视直观效果,这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经验。这种判断,当然合理,但却无视了古代实践是有严密详缜的理论指导的历史事实。在风水理论中,对峰峦延展、远近、大小、离合,及至方圆曲直锐不同形象及视觉感受效果和布局处理,都有相应的系统理论阐析。十三陵神道与山水相称的意向也是如此,无庸赘引,只是“左崇而有实,右胜而左殷”,言简意赅的一句,问题即可了然。又如南京明孝陵与中山陵的环境设计,包括生态小气候及自然景观,也全可以由风水的有关理论得到明确阐释。北障陵寝为底景的后龙能挡风,迎纳阳光,夏季招来凉意,使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等等,自不必言。左右阜丘环护,称为青龙、白虎二砂山,论谓:“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而居于陵寝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有论;“穴前无山测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测易野之气为之一收”。这些论说,具有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在古代,风水理论又被称为“理义之术”,实际是因为风水理论妥善观照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贯彻始终,能契合并满足世俗观念及现实生活的种种需要。这也是风水理论及其实践能长期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因。   风水理论注重宅居,视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从当代居住现象学的理论来观照,前句概括了居住的自然属性,即自然居住的定向与认同,表现为风水审辨自然环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而后句即“人伦之轨模”则包涵了社会居住定向与认同的意义。所谓定向,就是在自然或社会存在中确定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位置,获得“存在的立足点”,亦即“住所”;所谓认同,即人赋予环境以意义,人与环境相同一,人对环境有“归所感”。汉代刘熙《释名》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其“择”、“吉”,就指有自然居住与社会居住的定向与认同意义。   重要的是,风水理论有关社会居住定向,观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社会定向观念,强调“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由这“正家,而天下定矣”的定向,于是有宅居模式的普适性:“坟墓川岗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川郡县邑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大特色之一,即各类建筑均表现出与宅居模式的同构现象,固然可以从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中揭示原因所在,但在传统建筑理论中得到反映,像风水理论这样明晰的阐释,对直接揭示这一建筑文化现象的底蕴,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此外,传统的社会定向观念,强调;“礼,序也”,“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并视宅舍宫室为“礼之具也”。而风水理论对此不无观照,以其论门庭。比屋、截路分房、穿宅之法、三要六事及造屋次第诸说,具体而微地将社会居住秩序的礼制伦常观念同建筑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以至宫廷内苑浓郁的礼制伦理色彩。有关社会居住的认同,风水理论观照“非宅是卜,惟邻是卜”的传统观念,在宅居邻里关系的处理上,也有缜密细腻的考虑,既兼及宅居的私密性、识别性,也以“忌背众”,以及“阳宅外形”论诸如座向、门户、墙垣、屋角、放水等种种细致讲究,有效调节了居住聚落建筑空间环境的和谐性。这种社会认同,也表现为社会性审美,“约定俗成谓之宜”,风水理论强调“治宅极宜壮实”,“位次重叠,深远浓厚”,又讲究“适形而止”,“充实”、“清净”为美,还大量采用了为世俗观念认可和喜闻乐见的各种象征、隐喻乃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很多工匠民俗也融汇其中。这种社会认同,实际上乃使风水理论及其实践,是在公众参与的背景下,得以创造出遍及中国城乡,饱浸着乡风民俗,新鲜活泼、丰富多彩,并历来为世人喜闻乐见的民居艺术,并以各种形式脐身于上层社会以至宫廷建筑之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至于陵墓,即风水所谓的阴宅,作为理义之术的风水理论,出于“养生送死”,“慎修追远”,“事死如生”的传统观念,也备极重视。除观照阳宅即生人宅居的种种意向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纪念性建筑,也有其独特的讲究与处理。而应当着重指出的是,中国古代陵寝有筑陵以象山,因山为陵,或依山为陵的传统,概称山陵;山陵艺术的创作,实际是“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陵制与山水相称,难概同”,等等,一言以蔽之,建筑是居于从属地位的,而以自然山水为创作主体。为何如此?观照历代陵寝遗存,多可从实际体验中获得理解,并据以推测分析,引出合理结论。例如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的乾陵,至今建筑荡然无存,而身临其境的中外建筑师、建筑史家,仍莫不为其犹存艺术意境的极大媚力所强烈感染,甚至抚膺叹绝。而这种意境,其创作思想理论和方法,不是出自推测,而是出于本原,从风水理论的研究中得到明确揭示。   风水理论在人的生死观上,不过认为人是自然生态链上的一环,有谓:“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五上,返本还原之道也”。故“葬者,乃五行之反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至于孝亲法祖,敬把先贤,以其立功、立德、立言于后人,风水理论观照“比德山水”的传统艺术哲学,则追求“葬者,反本而归藏也,奉先以配五土,而一体于青山”;“配祀者,遗骨与青山相配,从而祀之”;“附享必致其归依,虽形骸之已化,配江山之莫违”。简言之,就是青山埋忠骨,青山长在,英灵不灭,以锦绣山川的永恒崇宏,生生不息,来寄托后人对于先贤的缅怀和景仰。这种追求,与荫福后人的迷信不可同日而语,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境界,也正因此,才产生了中国古代陵寝永具媚力的成就。   在有关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揭示方面,这本专辑里还有论文对古代城市规划、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心理场等等问题,从风水理论的研究中,引出了可以很好地弥补以往学术空白的重要成果,说明了风水理论研究的价值。例如具有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性质的风水“形势”说,以其观照我国古代大规模建筑群,如北京城,其中即使具有轮廓线性质的高大城楼,亦或位居九五之尊的太和殿,为何尺度往往未逾百尺?如广场尺度一般又少逾千尺?还有单体、群体的组合关系,建筑景观近、中、远的视觉感受效果及其艺术处理,等等,对这些以往研究多属惑然或推测的问题,都可得到明晰阐释。观照于当代建筑理论与相关科学的成果进行比较,可以确信,风水形势说的理论,既具有严密精审的科学性,更具有表述精炼、富于辩证观的特质,并不稍逊于当代相关理论。   总之,已有的研究成果,是令人欣慰的,也是引人入胜的。风水理论应当研究,也值得研究,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应该着重指出的是,风水理论不乏迷信色彩,和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更不乏糟粕,尤其在风水的一大流派理气宗,在民间流行的风水术中,更其如此。但历史上,风水从来就有流派之分,如形势宗和理气宗;也有雅俗之分,正同中国古代历来有土文化与民俗传承,有宗教迷信和无神论一样。素有“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优良传统的中国古代士人,事实上也每每涉入风水理论,一面无情批判其迷信无稽之说,一面也弘扬其合理内涵,促进了它的发展。自汉以来,如张衡、王景、郭璞、萧吉、李淳风、吕才、一行、王诛、朱熹、蔡元定、刘基,及至晚清的魏源、翁同和等等大学者、大文人致力于风水,就是典型。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风水理论也同一切传统学术一样,没有发展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此外,在专制的封建时代,为维护职业生存及尊严,往往也不得不披上神秘外衣。同时,在风水所观照人与自然环境交互感应的很多事象,也未尝没有如中医之经络或气功一类的天才直觉或潜科学成分,以至于以今天的科学也未必全能揭示其真缔。这些,当然都是今天研究风水理论应当正视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尊重古人而不苛求古人,以今天的科学认识论为武器,去发掘和揭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奥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及实际创作,为崭新的当代中国建筑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山西广和山水文化与青岛百华盛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和解协议书 》分析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合同生效日没有约定2、若乙方未能按本协议付款的,甲乙双方同意本协议终止,改为本协议自动终止

山水文化这只股票星期一,要被ST了,烦死了今天刚进的,到底怎么办………

没有呀!我看今天还有大笔买入卖出的! 不过这支票好像亏损状态 明天有中报 ,如果报表漂亮的话 周一应该会拉伸一点 建议稍微理想的价位就出货清仓吧!换其他的 中粮系全线突破压力位 感觉周一还有戏,中国中铁 ,如果前几天我会推荐你600868梅雁吉祥!那玩意可是个好东西啊 可惜我轻仓!

学校山水文化的区域叫啥

校园风景区或校园景区。包括学校内的自然环境、园林景观、湖泊或水体、山峦、花草等元素,为师生提供一个美丽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意义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门户城市,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旅游目的地,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言而喻,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推动、桂林旅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众所周知,但提升桂林旅游的品质,提高桂林旅游的效益,强化桂林旅游的地位,树立桂林旅游的新形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为之不懈努力。举办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就是一个实际性的步骤和举措,借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通过节庆这种形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商贸与旅游的结合,逐步实现从以资源为支撑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的复合型旅游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桂林旅游的品质和效益,产生“黄金周”一样的效应。举办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是桂林市打造品牌活动、标志性活动的进一步尝试,是落实“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节庆活动达到营造全民共建旅游名城的氛围、让游客向往桂林、让市民热爱家乡的目的。

济南的泉水文化有哪些

济南的泉水文化有哪些 七十二泉 泉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其实,历代诸家所记不尽相同。济南泉水亦不止72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是济南72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七十二泉之说,源于《齐乘》一书所载的金代《名泉碑》,所谓趵突、五龙、百脉、豆芽、金线、皇华、柳絮、卧牛、东高、漱玉、无忧、石湾、酒泉、湛露、满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缨、灰泉、知鱼、朱砂、 刘氏、云栖、登州、望水、洗钵、浅井、马跑、舜井、珍珠、香泉、鉴泉、杜康、金虎、黑虎、东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环、罗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湾、悬清、双桃、温泉、汝泉、龙门、染池、悬泉、都泉、柳泉、车前、煮糠、炉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龙、花泉、独孤、醴泉、浆水、南煮糠、苦苣、熨斗、鹿泉、龙居,和章丘百脉,总七十二。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历史上关于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记载共有三处:元代至元年间于钦《齐乘》转述的金代《名泉碑》;明代崇祯年间刘敕《历乘》载晏璧作于明永乐年间的《济南七十二泉诗》;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所载郝植恭作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济南七十二泉记》。 三处记载的七十二泉均不尽相同,先后被列入72泉名单的泉子共有110多处。其中《济南七十二泉诗》中有13个不同于《名泉碑》中所列泉名,并将《名泉碑》中灵巖寺独孤泉、黉堂岭醴泉,移到了历城县天麻岭和康王山。《济南七十二泉记》中又有27个泉名别于《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所增13泉仅录3泉,而又新增了24个名泉,改名称1处。 经过历史的沿革变迁,有的泉子已经找不到地址,有的则已经干枯消亡。为保护名泉,自1998年9月开始,济南市就决定根据泉的地理位置、喷涌量、周边环境、旅游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从全市城乡共733处泉水中评定新的七十二名泉。2004年04月评出的新“七十二名泉”名单中,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历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玛瑙泉、九女泉、饮马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历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 济南泉水的形成 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济南泉水众多是由于其特有的地形地质构造,济南地下有一层石灰岩,该岩层本身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形成孔隙、裂缝和溶洞,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济南南部山脉大量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到济南以后受到北郊组织紧密的岩浆岩的阻挡,不能前进,就越积越多。最终,地下的孔隙、裂缝成了它们排泄之门。拦蓄在这里的大量地下水,凭著强大压力沿着这些裂缝涌出地面,于是就出现了天然的涌泉,这些泉水千姿百态,有的是白浪翻滚,如同银花玉蕊,有的晶莹温润,就像明珠璎珞。 济南泉水的分割槽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分布著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实际上济南泉水不止72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四大泉群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 济南市在重新审定七十二名泉的同时,从地理和旅游的角度划分了十大泉群。它们是济 南市区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龙潭泉群以及市区以外的济南东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百脉泉泉群,历城彩石玉河泉泉群,历城柳埠涌泉泉群,长清万德袈裟泉泉群,平阴洪范池泉群。十大泉群均属广义的“济南泉群”,同时自东向西依次划分为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济南泉域、长孝泉域四大泉域。 从水文地质学的角度划分,以趵突泉为代表的市区“四大泉群”实际是一个泉群,属狭义的“济南泉群”。它们同一个水源、同一个补给区,统称“趵突泉群”,其补给区称“趵突泉泉域”。柳埠和涌泉泉群万德袈裟泉群位于市区“四大泉群”的补给区,即趵突泉泉域,各个小泉子彼此没有水力联络,两个小泉群之间也没有水力联络,但这些泉水沿河道渗漏,最终流向市区泉群。 高中政治文化习题 济南的泉水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①独树一帜、独领 *** (独特性)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传统的山水文化有哪些名山 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 苏州有哪些水文化 太湖之水:涵蓄,有容乃大 长江之水:奔腾,一往无前 运河之水:坚韧,源远流长 园林之水:平静,清可鉴人 岭南的水文化是什么?和其他地方水文化有什么特色? :dadao./php/prtime/temp_news.php?ArticleID=109432 济南的有特色的文化有哪些专案 面塑,黑陶,鼓子秧歌,曲山艺海、泉文化、舜文化 中国酒水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也衍生出了酒政制度。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释出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名酒 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沱牌曲酒 中国济南传统文化有哪些 济南传统文化及特色 山东快书 商河鼓子秧歌 吕剧 五音戏 捏塑 羽毛画 发绣 绢花 丁香虾仁 九转大肠 炸荷花 济南烤鸭 三彩大虾扒芦笋鲍鱼 清汤全家福 奶汤蒲菜 汤爆双脆 油旋 清油盘丝饼 糖酥煎饼 梨丸子 锅贴 平阴玫瑰 济南白莲藕 明水香稻 龙山小米 泰山小白梨 玉龙雪桃 红玉杏 章丘大葱 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都有哪些国家和城市 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都有以下国家和城市: 澳大利亚郡德勒普市、以色列卡法萨巴市、韩国安东市、芬兰万达市、韩国水原市、瑞典蒙道尔市、印尼徐图利祖市、美国萨克拉门托大区。 水文化结构划分为哪些层次制度水文化 水文化按照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主要包括被改造、具有人文烙印的水利工程、水工技术、治水工具等。如: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和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黄河标准化堤防等现代水利工程。二是制度形态的水文化,包括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及社会组织。如:西汉的《水令》、《均水约束》,和今天以《水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法律法规等等。三是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包括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如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思维方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情操,以及以水为题材创作的大量神话传说、诗词歌赋。这三种形态的水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物质文化是水文化的表层,是承载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展示精神文化、提升水利形象的物质条件和有效载体;制度文化是水文化的中间层次,是精神文化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也是水利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精神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对后者起著统领的作用,是水利发展的灵魂。 希望对您有帮助,,您的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安排

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活动由旅游、文化、体育、美食、网络、展销、演艺等七大板块15项主题活动组成。一是“好山好水好心情,我想去桂林”全国征文、绘画网络大赛,该项活动在10月10日至15日举行。二是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桂林》。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桂林》作为开幕式演出,是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开篇之作,是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晚会以“天地祥和、快乐欢聚、时代气息、桂林特色”为主基调,集歌舞、音乐、戏曲、杂技及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运用大型LED屏幕投影、流动平台、魔幻灯阵、编组焰火、特技效果、环绕音响等多种现代手法,将桂林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现代化成就等综合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同时通过邀请国际友好城市参与展示其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表现“旅游的盛会,文化的交融,友好的情谊,人民的节日”主题意境,强化桂林作为山水旅游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的美好形象和影响力,张扬文化交集融汇而形成的桂林地方文化特色和底蕴,展示桂林山水“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博大情怀。晚会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和谐家园》,第二篇章《漓江情韵》,第三篇章《江风徐来》全场约90分钟。桂林电视台将录播晚会,新华网和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将直播晚会。

传统的山水文化有哪些名山

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

学校创建山水文化社团是不是德育的一个部分

是。山水文化社团通过学校社团文化建设,能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属于德语的一部分,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文化特点

一、国际性桂林市的国际友好城市日本熊本市、新西兰黑斯廷斯市、波兰托伦市和泰国留学生将派出演出团参加旅游节的演出活动。科威特等五个国家驻华使节也将莅桂参加2013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四届中国桂林国际市民徒步大会。有20家境外旅行社将参加旅游推介和旅游线路考察活动。二、务实性本次节庆活动的项目设置既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文化享受;又有旅游推介、旅游线路考察、美食展、地方名优产品展销会等“经济唱戏”的安排,对旅游促销和本地产品促销带来直接效果。三、参与性开、闭幕式的节目以本地演员为主。艺术巡游参与的单位均为自动报名参加,艺术巡游安排在最繁华的桂林市中心南门桥到十字街段举行,非常方便群众观赏。桂林名优产品展销会、桂林地方特色美食展和商品展等项目就是广大市民直接参与的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搭建了直接参与的平台和渠道。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标识

2013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标识沿用上届活动标识,今后也拟继续使用,以强化活动品牌效果。活动标识以流畅飘逸的书法笔法有机地将汉字草书“山、水”与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生动地描绘出桂林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凸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旅游文化内涵。水墨淋漓的书法笔法与汉字草书“山、水”有机交融、相辅相成,体现了桂林山水旅游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同时不乏浓郁的人文亲和力和温馨的美感。图案线条恰似舞动的彩带,结合玉带一般的漓江,寓意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恰似友谊和交流的纽带,把桂林和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烘托出隆重、热烈、欢乐、喜庆的节会氛围。蓝、绿结合的标准色搭配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山水文化底蕴。

我国山水文化具有深厚人文性的原因

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重文轻理,文人失意,落魄江湖,舞文弄墨,寄情山水,逃避现实,远离官场,返归自然。

简述中国山水文化发展历程。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  二、宗教与审美。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  三、审美与科学。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据笔者对全国大多数传统风景区考察来看,其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多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山水观认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今天从自然科学观点来看,也往往具有其科学价值。所以这些风景区,不仅是审美对象,而且也是科学研究对象,也是了解地球演变,沧海桑田的天然博物馆、是进行自然科学普及教育的课堂。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进入新的美学和科学时代.

什么是山水文化

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怎么掌握庄家的动态想法?

什么是山水文化?

关于山水的资料呗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简介

首届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于1992年11月8日至11月16日举行,截止20013年已经举办了九届,20013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定于20013年10月在桂林隆重举行。旅游节将以山水之约、文化之旅为活动主题,旨在彰显桂林的山水风光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诚挚邀约四海宾朋、五洲游客感受、体验魅力桂林。

山水文化新罗作文

题目:山水文化新罗新罗区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登高山公园、莲花山……这两个景点虽然平凡,但却有它的英姿。我们一家人来到登高山公园,一进大门看到一些老婆婆在跳广场舞,舞姿整齐婀娜。在登高山公园塑胶跑道上有清晨来运动的,也有来公园来散步的人。在塑胶跑道边的石雕,雕刻得栩栩如生。我们坐在河边的亭子上休息,溪水潺潺,虫鸟欢唱,汇成了一首静谧的合奏乐。河畔马蹄上开得正旺的甲花,芬芳沁人,远看似天上飘下来的朵朵雪花,挂在一棵高大的枝干上。其实是邓甲花,花朵有白有粉,美丽极了!这棵甲花树给公园增添了很多生机。我们下一站是莲花山,莲花山,被城市包围中的公园。那里的环山木栈道,可以说是一座古朴而典雅的桥。走在桥上,只看到绿草茵茵,苍翠茂盛的树木,成群从身边疾步而过的锻炼者,或专注或谈笑,尽情享受这“天然氧”吧。桥下的小河清澈见底,看见了一些小石子和颗粒,河水平如镜子,我和弟弟的身影都倒影在水中。欣赏着这美丽的自然风景,悠闲自在散着步,如同在仙境般,阳光洒落在我的身子上,微风轻拂过我的脸庞,好惬意呀!新罗区,我的家乡,您不仅气候宜人,景色优美,交通便利,整洁卫生,您养育的儿女也是那么勤奋、有素养,我真心喜爱您!

学前儿童学习山水文化的意义在于

把自己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更加了解和感受意识归一。学前儿童学习山水画也可以增进意识归一,将学生重新联系自然环境,具有可以把自己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更加了解和感受意识归一的意义。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并且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简单概括山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1、世界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论是儒家、道家、释家,都崇尚山水。2、文学:山水一直是古代文学吟咏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古代的文人也以山水之乐来喻自身的淡泊明志。3、音乐:最著名的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都是讲述山水之乐的。4、园林、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对大自然山水的范移摹写大概只想到这么多了。。。

形容山水文化的词语

山清水秀,依山傍水,层峦耸翠,重峦叠嶂,青山绿水,山水如画,山崩海啸,山长水远,山高水长,山光水色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简单概括山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1、世界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论是儒家、道家、释家,都崇尚山水。2、文学:山水一直是古代文学吟咏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古代的文人也以山水之乐来喻自身的淡泊明志。3、音乐:最著名的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都是讲述山水之乐的。4、园林、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对大自然山水的范移摹写大概只想到这么多了。。。

中国山水文化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山水与文化第二节 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第三节 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态第四节 中国山水文化的现代性 ?第二章 山水与景观第一节 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第二节 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第四节 山水审美与心理体验 ?第三章 山水与建筑第一节 古建筑的审美特征第二节 古城建设与名城掠影第三节 宫殿、坛庙、陵墓第四节 宗教建筑与三大宗教 ?第四章 山水与艺术第一节 山水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二节 山水诗与语言艺术第三节 山水画与线条艺术第四节 古典园林与造园艺术 ?第五章 五岳文化第一节 五岳文化概说第二节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第三节 西岳华山与中岳嵩山第四节 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第六章 名山文化第一节 山林书院与隐逸文化第二节 佛教的传播与四大佛教名山第三节 洞天福地与道教名山 ?第七章 江河文化第一节 三峡风光与长江文化第二节 九曲黄河与华夏文明第三节 钱塘江和桂林山水 ?第八章 湖海文化第一节 洞庭湖与潇湘文化第二节 太湖与吴越文化第三节 西湖与唐风宋韵第四节 对外交流与海滨文化 ?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参考书目 ?后 记

古诗中的山水文化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铸造品格风骨,让人有坚强的意志,其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承载万物;其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探求永恒,使人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唐代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这里生命与自然、宇宙被圆容为一体,美好、理想的世界绝非烦扰的世俗所能比拟,反映了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望。  在历史长河中,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如《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中写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启示人们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还包括人们对“青”字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富于生命力的颜色之一。如汉乐府《长歌行》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青山的绵延不绝,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

山水画中以庐山最多,为何庐山能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

因为庐山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山水文化是文人墨客、名人志士以庐山的自然山水为素材而作出诗词和文章。

山水文化的审美方法?

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喜欢看啥啥都美。你喜欢看爱情功作片,那它就美。

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对旅游的影响

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你对旅游的影响。中国的山水文化本来就是自然形成的,一般都是天然的。很多的游客都是慕名而来。

什么是山水文化

  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  郑国铨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 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 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中国位居欧亚大陆的东 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陆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位置十分理想。中国到底 有多少山?历来各说不一。据今人统计,大山名山主峰达779座,既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又有连绵起伏的 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险的山岳,还有幽邃秀丽的层峦叠嶂,构成各种异彩纷呈的奇山胜景。是的,如果说大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就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  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这种对象关系中实用性具有至上的意义 ,人类的文化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在中国山山水水中,留下了中华民族利用、改造自然的许许多多遗迹和传说 。这些遗迹和传说,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开发锦绣江山的丰功伟绩,使山水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辉, 渲染上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山水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在文明发展的初期, 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播风雨的神力,从而开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 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当帝皇出现后,与天地相交通的职权也随之为最高统 治者所掌握,天子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 、“四渎”,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 落在这样的地方,更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徒修心养性。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从东汉 明帝永平年间起,五台山就开始兴建佛寺,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名山。此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相继崛 起,形成举世闻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此外,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青水秀的地方。中国佛教名山数以百计 。这些佛教名山不仅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荟萃的场所。历代的建筑家、雕塑家、绘画 家、书法家等各色艺人和能工巧匠,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历代高僧、名士、文人学者的遗迹,也引起 人们无限的兴趣和追念。佛教名山同时又是保存着形形色色的文物的文化宝山。佛教信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古老宗教,和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道教 于四川鹤鸣山,曾在青城山、龙虎山等清幽之处修道炼丹,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又 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神话传说,古代 神话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都和山水联系着。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居住于十洲 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在四海之中,三岛就是蓬莱、方丈、瀛洲;洞天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包括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自古以来,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道侣期荫仙风栖息于此,游人仰慕 名胜寻迹而至。为道教所染迹的山水,其中就沉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 个基础上,我们的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需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美是 一种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 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观点而以审美 观点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 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美关系的过渡。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 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老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 ,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随之发展,这在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渗透在山水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游览山水之风日渐兴起,许多奇山胜景吸引着游客,庐山、 黄山、雁荡山、武夷山、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等,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与此同时,以山水为 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 发展。中国以山水之美著称,又以诗国名世,山水引发出无数诗篇。山水诗形成于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在 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涌现出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此后,经久不衰,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这类作品 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绘写锦绣山河,多方面展示作者的审美体验,各具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名篇佳制层出不 穷。中国的名胜之地,随处都可见到楹联。它熔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炉,可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 形式。历代才识之士置身大好河山之中,往往触景生情,抚今怀古,题词兴联,留下自己的观感和情思。许多 楹联佳构,有的描绘景色,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蕴哲理,有的借题发挥。虽然寥寥数语,但往往洞幽烛微, 收画龙点睛之效。这种种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审美创造的结晶,又都为山水增辉添彩,使描写对象名扬四海, 而又从多方面沟通人们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在世界上,中国又是山水画出现最早和最发达的国家。黄宾虹《山 水画语录》指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历代著名 画家的山水杰作,为中国山水文化作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中国的山水园林也很有特色,它是从欣赏山水发展 来的。一些著名的山水园林,以假山、池水、花木、建筑为主要因素,善于在造景中运用各种手法,以咫尺山 林显示大自然的风光,使身处堂筵而能坐赏山水林泉之乐。这一切显示出中国山水文化日益丰富的内容,也反 映出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山水文化形成中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文化 ,是相对庙堂文化、载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于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山林文化。两者在思 想体系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儒 家又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学里又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凭征聘和科举 进入仕途,宦海浮沉,升迁不定,进退莫测。他们不仅需要积极有为的精神,又得有消极恬退的思想准备。一 些读书人,或仕途失意,或不满时政,既要坚持“志于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脱,山水之间就是最好的去处。 儒道两家的传统在他们的心灵中交融,又适应对山水的审美需求,往往隐居林泉,寄情山水,读书著述,随性 所致,从而留下他们的种种遗迹。同时,当隐士有时也是一种入仕之路,一旦名气大了,可以平步青云,所以 有“终南捷径”之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逐渐形成习业山林的风气,深山幽谷出现了一些私人隐居读书治 学之处。宋初,经连年战乱之后,官办的学校遭到了破坏,学者们择名山胜地建立书院,作为聚徒讲学和研究 学术的场所。这种书院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它们的诞生是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长期以来,我们的前人从认识、利用、改造山水出发,对山水采取科学态度,遵循自然规律使之为人类服 务。这里不说都江堰、大运河等的科学文化意义,单如千岛湖,是拦截新安江而建成的大型水库,“湖在山中 ,湖中有山”,一千多个山峰成了岛屿,因而获得这样的美名。千岛湖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河水清澈,群 山叠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誉为这里的“四绝”。龙山位居湖心,满山为葱笼的林木所覆盖,宛若苍龙 出水。山上有海瑞祠,还有龙山书院和观音洞等遗迹。许多岛上还放养着多种动物,其中有鹿岛、猴岛、鸟岛 、蛇岛等。风光迷人的千岛湖,成为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环境保护和科 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高山植物园等,为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质。简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蕴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 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也可说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从哲学意义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化 的山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晶,其中包括实用的、认知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 系,彼此制约,或使山水改变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山水文化现象。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 力量,他的感知的能力和掌握对象的能力,制约着他的需求和目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现实的需求和目的,选择 对象不同的局部、方面、层次作为开展对象活动的客体。由于主体本身的需求、目的和对象化能力不同,指向 同一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有不同的意义,建构起不同性质的对象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推进, 人们掌握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与山水的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山水文化总是处于继往开来发展之中 。中国山水文化,就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实践中与山水形成各种对象性关系的产物,凝聚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 意向、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示出对于真、善、美的不断追求,这宝贵的财富是自然和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厚赐 。  二、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和形态  中国山水文化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晶,在物态形式上往往以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和谐统一为基本特征 ,构成一个个闪耀着独特神彩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处 。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0处。1994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35处。此外,还有更多的省、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集中,环 境优美,具有观赏和文化价值,可供游览参观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北京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 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已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颁发的证书中说:“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 其加以保护。”此外,还有一些名山胜景,也将被推荐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由作为 载体的山水和中华文化的特点构成,在神彩各异的山山水水中,溶入了深厚的、古老的、多样的、民族的文化 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起来的,都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中 国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而形成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 。从纵向的历时性的角度看,生动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进取、创造的精神;从横向的地域风貌特色看 ,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中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足以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实物百 科全书,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侧面记载着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功绩。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 文化内容。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在中国的众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岳地处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岳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一种缩影。  佛教名山,在中国众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有佛教名山二百多处,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列入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十多处,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当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 的发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内容,那么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着形形色色的艺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国古代雕刻、泥塑、壁画等的精华,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访。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 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 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 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风景名山,指的是以审美文化著称的名山。诚然,美是中国名山共同的特点,上述几类名山都有很高的审 美价值,只是风景名山这方面最为突出。“天下名景集黄山”,古往今来的游人,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视为黄山“四绝”,素有这样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堪称世界公园。庐山的风 光也极有魅力,飞瀑泻泉,云雾缭绕,自古就是人们探奇寻幽的胜地。雁荡山向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 深谷闻名于世,历来号称“东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画图”,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观光,又可攀援登山探胜,使人们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美景胜桂林”,泛舟漓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间,宛如置身于一幅漫长的山水画卷。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 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 ,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还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对骊山这个历史悠久的游 览胜地,不禁想起这里似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舞台。  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 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江河文化,这淤积在江河两岸的文化现象,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黄河为什么被誉为中 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被视作古老文明的象征?她孕育出了什么样的灿烂文化?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 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险的奇观?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等,对黄河水利的开发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华出众的 人物在万里长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此外,那打帮河上的黄果树大瀑布,蔚为雄奇的壮观,历来为游人所激赏 。那钱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湖泊为主体的就有近20处。我国的名 湖风姿万千,大都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从黑 龙江的五大连池到广东的七星湖,从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海滨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走向海外的历史,留下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遗迹,如今又是对外开放的象征。胶 东半岛的蓬莱,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蓬莱仙岛,自古就寄托着炎黄子孙向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巅蓬莱 阁,面海凌空,气势雄伟,是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领数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东渡采仙药。徐福就是从崂山境内的小岛登上航船的,这里后来就命名为徐福岛,中华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从此开始的,如今徐福岛也就成了很有意义的纪念地。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华夏文化, 就在那里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耕、医药之神,关于他的业绩日本史志也有记载。近年来,随着 徐福故里等的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厦门南部的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 称,四季如春,环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就在这里操练水师。鼓浪屿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右上方刻着:“郑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陈列 着收复台湾的文物。旅顺口,周围峰峦环绕,口外礁岛棋布,自然风光绮丽,而又是海上门户。景区内文物古 迹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各种遗迹,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中国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态,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 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 山水绘画等。  园林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园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汉代的皇家苑囿,开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自汉代以后,私家园林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彼此参照,相互渗透 ,至明清发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苏州、无锡、扬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园林荟萃之地。现存的环秀山 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个园、何园等,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园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筑组合而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 形成了完善的园林艺术理论和精湛的造园技巧,使中国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山水诗文,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以后,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开启了山水诗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许多名山胜水都有他留下的诗篇,令人为山川的神奇秀丽而惊叹,为山水诗创作开拓了广阔天地。杜甫对 祖国山水也倾注了无限深情,他写的《望岳》、《登岳阳楼》等堪称千古绝唱。孟浩然和王维被誉为唐代山水 诗派的双璧,高适和岑参则以描绘塞外风光著名。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中国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许多风 景名胜区都召来了历代诗人的吟赏,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汗牛充栋的山水诗,从各个方面发掘和 体现了中国山水之美,也扩大了风景名胜的影响。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唐代 的元结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础的当以柳宗元为代表,宋代诸名家各辟蹊径,明清山水小品绚丽多彩 ,一直发展到当代而历久不衰,各具时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层出不穷。在各种形态的山水游记中,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重在抒情和议论;一类重在考察和写实。前者的特点是使山水役于人,将山水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柳完元开创了以山水游记抒写人生感怀的优良传统。到了宋代,这类游记更为人们所普遍重视,时而还将叙 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后一类的特点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忠实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记》可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陆游《 入蜀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记中,不但看到美妙传神的景观描写,而且更可 见出他那“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与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艰险,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  山水绘画,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又一重要审美创造领域。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魏 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走向繁荣,出现了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历代山水画的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采山川之灵, 向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留下了灿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 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时代特色。中国山水画,是绚丽的山水孕育出来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审美表现。  总之,中国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它是美丽的景观和辉煌的文化的结 晶,与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关系,使多种文化 现象融为一体。  三、中国山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把中国山水文化视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去进行系统的开拓研究,目的是为了继往开来。一方面 ,认识我们绚丽多姿的山水文化,总结我国山水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积极发 挥它的多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适应我们时代的需求,继承和发扬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我们时代的新型的山水文化。  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 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 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 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 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 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 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 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上,中国山水文化体 现出的一种主导的积极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从人出发,重视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协调。社会在前 进,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动态系统。今天,发扬中国山水文化的优良传统,既应积极地维护原有的遗产,又 需开拓新的山水文化。这就需要立足于当前的现实,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

第二届渭水文化旅游节时间+活动内容

昨天上午,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境内的渭河源景区是一片尤其热闹的景象,景区之内,游人载歌载舞,这是第二节渭水旅游节的开幕式现场。这次的旅游节,活动将会长达半年的时间。旅游节的活动内容也非常的丰富。第二届渭水旅游节时间:7月17日上午开幕式,节会时间长达半年主题:“畅游源头山水,感悟渭河古韵”7月17日上午,位于定西市渭源县境内的渭河源景区内载歌载舞、游人如织,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二届渭水文化旅游节在这里开幕。旅游节活动详情本届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是“畅游源头山水,感悟渭河古韵”,节会时间长达半年,分为“探源鸟鼠,畅游灵山秀水”“寻根溯源,品味渭河古韵”“寄情陇中,乐享冰雪风光”三个阶段。6月15日至7月7日,主办方通过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穿越渭河源头山地越野跑等系列活动,已完成节会第一阶段的活动内容。7月16日—7月21日是节会的第二阶段,主办方将围绕“寻根溯源,品味渭河古韵”阶段性主题,通过开展文艺汇演、民俗(非遗)展演、文创展示、美食荟萃、国际露营、资源推介、高端论坛等活动,集中展示定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1日是节会第三阶段,将通过开展冰雕展示、冰瀑观赏、滑雪体验等活动,展现冬日北国秀美的雪原风光。第一阶段:探源鸟鼠,畅游灵山秀水(6月15日—7月7日)。通过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穿越渭河源头山地越野跑等2项系列活动,畅游源头灵山秀水。第二阶段:寻根溯源,品味渭河古韵(7月16日—7月21日)。通过开展文艺汇演、民俗(非遗)展演、文创展示、美食荟萃、国际露营、资源推介、高端论坛、“当归定西”花儿原上半程等各项活动,集中展示陇中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三阶段:寄情陇中,乐享冰雪风光(12月1日—2020年3月1日)。通过开展冰雕展示、冰瀑观赏、滑雪体验等各项活动,展现冬日北国秀美的雪原风光。一.6月27日,在西安举行第二届渭水文化旅游节暨“到甘肃定西过一个只有20℃的夏天”新闻发布会。会前,组织人员走进西安大雁塔、钟楼、永兴坊、咸阳,以文化广告拍摄打卡的形式宣传“2019避暑旅游十强城市”、“2019避暑旅游样本城市”、“到甘肃定西过一个只有20℃的夏天”、“第二届渭水文化旅游节”、“避暑胜地如画渭源-渭河源”、“避暑胜地如画渭源-首阳山”、“避暑胜地如画渭源-石门雪山”、“避暑胜地如画渭源-太白山”、“避暑胜地如画渭源-天井峡”等渭源旅游品牌,并请西安大V、媒体、抖音达人号通过视频推广,为发布会预热。发布会邀请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和新华网、央广网、中国网、海外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国内30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到会采访报道,西安旅游协会秘书长丁晓阳,西安旅游协会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分会会长罗小宏、秘书长周行健,陕西省烹饪协会清真委员会主席白剑波、办公室主任孙敏及陕西职工国际、陕西盛安国际、陕西现代、西安秦岭等60多家旅行社、自驾游协会、户外俱乐部等文旅企业负责人参加本次发布会。二.6月15—6月16日,举办2019年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第七站(渭源站)。来自全国来自15个省、市的280多名山地自行车精英分别参加了越野赛、团体接力赛、淘汰越野等组别的比赛;来自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摄影爱好者100人参加活动,通过赛前预热、比赛现场直播、赛后对获奖选手进行现场颁奖等活动,进一步宣传渭水文化旅游节预热。三.7月6日-7月7日,举行2019首届穿越渭河源头山地越野跑比赛。组织专业组300人参加25公里越野跑(石门水库—天井峡—小岭子—鸡冠梁—大禹导渭—渭河源景区游客中心广场),大众组200人参加8公里越野跑(渭河源景区环线)。四.7月17日-18日,渭河文明探源之旅。通过北京行知探索体验研究院组织各大商学院EMBA、各知名企业创始人、高管等精英,历史地理学者、渭河文化研究学者,国际运动专家、国内运动大咖、户外俱乐部负责人40人,赴渭河源景区发起渭河文明探源之旅,穿越8公里环线(参与人数大约400人)。五.7月16日—7月18日,渭水文化特色文创产品展及渭水“好味道”。通过举办渭河沿岸城市渭水“好味道”评选活动,评选美食名店、美食名厨、美食名菜、美食名小吃和美食特色食材等奖项,展销特色文创产品。六.7月16日—7月17日,“渭水天华杯”2019丝绸之路国际露营大会(渭源站)。邀请省市露营协会及户外运动协会、联盟、国际户外运动爱好者等积极参与,主要开展徒步穿越、航模展演、武术表演、民俗游戏、帐篷露营、篝火晚会等活动,旨在推动旅游和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提高游客参与度,对景区资源进行深度宣传,将渭源打造成为全省知名的户外旅游目的地。七.7月17日上午10:30第二届渭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省、市、县相关领导致辞,宣布开幕,放飞和平鸽(气球),文艺节目表演等。八.2019年7月17日下午,渭河源旅行商大会。活动内容:1.精品线路展示。组织渭河沿线城市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和产业洽谈,通过推介让各参会旅行社、渭河沿线各大企业、旅游联盟组织、新闻媒体了解旅游资源及线路产品。座谈会主要为受邀旅行社、旅游联盟组织和全市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文旅企业等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拓展业务合作领域。2.签约活动。积极加强与有意向的企业、旅行社联系洽谈、交流合作、签订合作协议。3.启动“福州万人游定西”活动。协调福州市旅行社协会,加强与定西地接旅行社的联系协作,组织人员分批次赴定西开展避暑度假和冰雪旅游活动。九.2019年7月18日,渭水文化旅游论坛(渭水源大酒店1号楼四楼会议厅)。论坛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渭水文化论坛,议题为挖掘渭水历史文化,助推文体旅融合发展。由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教授(赵逵夫、汪受宽等)主讲;渭水避暑康养论坛,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渭水避暑康养产业开发,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吴普等)主讲;渭水冰雪体验论坛,议题为渭水冰雪体验项目的开发前景,由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博士(张贵海等)主讲。十.7月21日至23日,“当归定西”花儿原上半程。北京行知探索集团组织1000名国内外跑友,体验中国最具花儿文化的原上半程赛事。赛道设置为环线,取消折返线路带来的体验疲惫感,同时设置少年组(半程马拉松)与花儿组(欢乐跑)两个项目。赛事将在喜马拉雅FM及悦跑圈进行线上电台和线上花儿原上半程的活动推广,将“花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传播出去。十一.2019年7月,全国攀岩邀请赛(漳县),举行攀岩比赛、文旅商品展销、徒步穿峡等系列活动。十二.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1日,举办第二届冬季冰雪旅游体验季活动。在渭河源大景区打造声、光、电冰雪景观,开发城堡探险、冰雪迷宫、雪地摩托、滑雪体验、观赏冰瀑、堆雪人亲子体验、自由滑冰、冰车比赛、网红踏雪直播、千人徒步穿越等极具北国风情的冬季旅游体验项目,激活冬季旅游市场,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山水文化在工艺美术中有什么具体应用

设计者采用图形、隐喻、形神并举等方式与环境设计有机融合,从而营造出中式风格的设计意味。,结合山水文化元素,从线条、色彩、理念、装饰纹案等方面提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转变及设计侧重点;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分析现代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在连续传统设计技艺的基础上实现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发展。研究致力于实现山水文化与现代工艺美术的深度融合,设计出独特且富有内涵的现代工艺美术作品。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