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题

一、口算(10)490÷70= 30×17= 3900÷30= 89+34+11= 25×9×4=12×700= 340-99= 45×101= 36-18-12=  0÷72= 二、填空()1、三千九百七十六万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万。2、五十九亿五千二百万写作(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3、40.306读作(    ),6在(    )位上,表示(    )4、4800厘米=(  )=(  )米 5080千克=(  )吨(  )千克8千克60克=(  )克 3时20分=(    )分5、73+93+27=73+27+93是根据(  6、9.□7856000,□内填(  )最接近9,填(  )最接近10。三、判断()(6分)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2、451-99=451-100-1=350。      (  )3、29.6吨≈30吨。       (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24分)36+59+41+54 23×7+23×3 78×102 1462-369-63136987+5678 24-24÷24+24 (37+43)÷40 9999+998+97+6五、应用题()1、甲、乙两个班都有学生48人,每人做16朵纸花送给幼儿园,一共送了多少朵?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简单概括: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如(a+b)×c=a×c+b×c,(a-b)×c=a×c-b×c。

浅谈数学概念课教学 六年级数学概念大全

  概念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上好数学概念课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我校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实际,谈谈对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的认识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校实行“以学教案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编制以问题为主线的学教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以便促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学生暴露的问题为中心、为突破口,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时和学生交流,真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发展的调控者。使用学教案教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数学课中定理、法则、习题等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但在以前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教学、课上只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稍作提示,就让学生做例题和练习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案教学,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按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学习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现在我们很好的利用“以学教案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突出问题设计,加强问题解决,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突破数学中概念教学这个难点,利用学教案提出问题、驱动组员合作、组间合作和师生合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概念的生成过程,以使学生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如鱼得水。故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在学教案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课前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新概念所具备的特征,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新概念做准备。如:      1、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第31题“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2、某班学生39人到公园划船,共租用9艘船,每艘大船可坐5人,每艘小船可坐3人,每艘船都坐满。问:大船、小船各租用多少艘?      二、提出问题,感受特征      在学教案上设置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在以上的每个问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②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   通过观察,并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得出过程,学生很容易建立起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作为生长点即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内化,同时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向学生自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三、抓住时机,适时命名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抓住时机,适时命名:即像x+y=35,2x+4y=94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然后让学生归纳、提炼、叙述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他们很可能会得出: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每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四、提炼总结,规范定义      由于学生认知的肤浅、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知识上的错误,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尝试错误,充分暴露知识上的缺陷。同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在学教案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在尝试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根据学生对新概念的一些特征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学教案上设计以下一组练习题: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1)3x+2y   (2)x+2=0   (3)x+xy=1   让学生逐一判断,并找出每个题目判断的依据。特别是对(3)中“xy”这一项,学生会提出质疑。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揭晓谜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课堂上很自然地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烈讨论氛围。然后通过教师引导,最终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完善对二元一次方程定义的认识: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教师板书,并把“项”用红笔写出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归纳总结、自己去获取正确的认识。此教学环节的实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      五、定义剖析,抓住本质      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可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在小组内通过出错、比较,学生会更深刻的说出依据,并把“两”、“项”和“1”这几个关键词挖掘出来。由此定义就会剖析的更深刻,抓住了定义的本质。甚至可以举反例或变式,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数学概念,突出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六、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实践,由实践到抽象的循环往复过程。学生是否真正透彻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了概念,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理解了的概念不一定真正掌握了它,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才能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此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已知方程3xm+3一2y1-2n=0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求m和n的值?   2、已知方程(m-3)x|n|+1+(n+2)ym2=0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和n的值?   通过以上这两个问题可以发现,当同一概念出现在不同情境中时,对于已熟悉了定义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新的启迪。因此,为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情景、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在深广度、灵活性和创造性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上升到理性认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把它转化为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实效性,表演的成分和对花样与形式的追求少了,对知识生成、情景创设、学习效果的关注多了,从而使这节概念课教学有声有色。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包括概念、定理、性质、问题等,其中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的载体,因此概念教学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很多东西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展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概念教学,之所以把概念教学放在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所接触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概念教学有不重视的倾向,很多的课是把概念用很短的时间交代一下,定义交代完后接着变成解题了,(把概念课变成了解题课了,造成对于概念理解的不足,造成走入用做题来学习数学的误区)对于概念教学的不重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师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重视,而实际上一个新的概念的形成是从原来的知识领域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的过程,对新概念的理解常常是因为学生对新领域知识不够重视,导致后来学生不好的学习后果,然后再回去弥补,而这个时候的弥补,又感觉没有多少味道,从而造成误解的一直持续。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否则教改学生的永远是夹生饭,不光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很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约学生的发展。而数学思想和数学最深刻的内涵实际上是通过数学概念反映出来的,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无论是考试、作业都是以习题的形式来完成的,结果造成对概念不重视(这是因为训练形式的原因造成的,能否改变训练和评价的形式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课题),而单纯依靠大量的做题来弥补对概念理解的不足,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过程,而相反,如果一个概念比较清楚的话,就能够对题目或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现实的情况是,概念用几分钟的时间呈现,然后靠大量的题来弥补。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2.有一些概念不那么重要,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学会识别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什么是重要的概念。所谓重要的概念就是围绕着核心的概念、能反映数学本质的概念,如何判断那一个概念是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出现一次或偶尔出现的概念肯定不那么重要,在学习中经常或不断出现的那一定是重要的概念,比如函数、单调性等概念以及对运算的理解。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对于概念课,他首先要整体上把握概念在整个数学上的地位或在某一个领域中的地位,比如单调性,首先从图像上它刻画了函数的变化,反映了函数的极值问题,对应着反函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只有在连续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定义域和值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再比如,求函数零点的唯一性问题、解不等式也可以利用单调性来处理),对老师而言,虽然这堂课不是讲这个内容,但是一定要在心理上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处理这堂课的内容。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在高中阶段是一掌握函数图形的形状为主,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基本上就把函数的形状确定了,极值问题也是由单调性确定的,以后学习的问题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延伸,凡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一定要思考它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扮演一个什么角色,以及与其他的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才能在一节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定位,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开展备课活动,备课才是有效的。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清楚需要讲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全盘的考虑,要考虑前引后联,防止一步到位,要明确第一堂课做什么,后面做什么.如果是单调性的起始课,要建立单调性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处理单调性函数的基本程序,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载体来考虑证明的问题,定位的问题实在重要概念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弄清楚在这一节课中要以什么样的定位为主。要求老师做到比较深入地研究学生了学生关于单调性的认知过程,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拓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问题串,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习惯、认知规律来建立比较合理、简单的概念的认识,从具体的函数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东西出发,给学生营造一个直观上是容易的印象,逐渐把它落实到文本上,在这个过程中把概念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展现出来,从熟悉的问题中去挖掘、用好它,然后再去学习新东西,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新概念,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思想方法,层次感就出来了,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这非常重要,数学高度抽象,但是归纳的结果。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课前老师带着学生老师的安排去读书,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分清楚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比较集中的问题,哪些是比较分散的问题,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在单调性的概念中,“任意”和“区间”就是本质的东西,任意说明的是其特征,区间限定的是研究范围,它是定义域的一个子集,这些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但有一些是次要的,比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开区间,有的是闭区间?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次要问题,开闭对单调性是没有影响的,它只涉及一个严格单调和非严格单调的问题,对研究函数的整体性质没有多大影响,因此不应当在此处进行过多的争论。因此,如何把握问题,是老师必须引起关注的问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极其重要,这是一个教师的思维走进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或者称为学习理念,展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一种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尊重。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以裁判的角色参与,不应当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告知学生结果是什么,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教师帮助学生诊断,找出症结,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个更深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相通的,很多时候,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左右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我认为他应该能……”的想当然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问题老师讲解十遍二十遍学生仍然不会,而同学只要讲一遍就明白的重要原因。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和导。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进行,应当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发现教育素材,便于教师展示教育智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的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弄清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合作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都是老师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老师要注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统帅作用,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自由驰骋,而应当控制在既定方针之下,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五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概念 说的全加分

正负数

什么叫数学概念教学

模糊数学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模糊数学‘? 1、模糊数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数学分支,使过去那些与数学毫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科学等)都有可能用定量化和数学化加以描述和处理,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使数学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2、模糊数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模糊数学的理论,以及它和精确数学、随机数学的关系 第二,研究模糊语言学和模糊逻辑。人类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人们经常接受模糊语言与模糊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第三,研究模糊数学的应用。 3、模糊数学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已初步应用于模糊控制、模糊识别、模糊聚类分析、模糊决策、模糊评判、系统理论、信息检索、医学、生物学等各个方面。在气象、结构力学、控制、心理学等方面已有具体的研究成果。然而模糊数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职能,不少人认为它与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有密切的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科学的教案设计总是以某种七年级数学教学理论为依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u201eu201e,那么u201eu201e”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四、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习题5.3第11题.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   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三、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邱爱淦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目前部分教师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开门见山,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归纳注意事项、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二)认为概念教学 = 解题教学,所以通过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 (三)创设情境,但情境的选择并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只是为了设计情境而刻意安排的,让人感到前后不够协调;(四)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但在概念的分析过程中,缺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总感觉每个概念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形成系统。这些模式的教学,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对问题的解决,依靠简单的机械模仿,所有的训练都游离在知识的表层甚至知识之外。概念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剖析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应用举例、概念的巩固练习。下面结合实例就其中关键环节谈谈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1. 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2. 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3. 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