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有哪位好心的去整理一下高中物理的物理学史考点啊!!

这个只要看书就能解决的,你把屋里课本拿出来,逐个字的读,然后自己几下你没记住的物理学是知识点就可以了,对自己多点耐心,其实物理学是还是很好掌握的.如果你不像我将要进行高考,你也可以去买一本物理学史的书来看,就跟小说一样嘛!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的物理学史 高三了 吉林新课改人教版的 越全越好 谢谢了!可以发到我邮

物理高考中物理学史不是很重要,用不着专门总结吧

高中物理学史的内容,第九题选什么?多选

我认为是答案是BCD。

高中物理学史问题,解释AB选项即可

A。卢瑟福原子模型估计的是原子核大小,汤姆逊模型估计的是原子大小B、基态到第一激发态只有一种能级差,也只有一种频率光子可以吸收。

高中物理学史的,第一题选什么?

答案选A没错很高兴为您解答,,不懂的来问我。。谢谢!!

高中物理选修3-2有哪些物理学史比较重要?

从考试来说,基本不考3-2的物理学史,只要基本记得法拉第电磁理论就可以了

哪里有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物理学史

根本不用管那些,学好基础就行,那些东西在考试中知识个引子,再说你事先也不可能知道要靠哪方面的学史,所以现在还是多做题,祝你成功。

高中新课标:物理学史 ,第一道选择题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61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跪求高中阶段物理学史

貌似书上有很多,建议用个本子把书上涉及到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记载上面,可以便于以后复习的。。。。。

谁有高中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考点总结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高中物理学史实有些什么?

高中课本上都有,看看书就知道了,特别是近代物理,要花点时间记住.如:汤姆生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等17世纪对光的认识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有哪位好心的去整理一下高中物理的物理学史考点啊!!

三、电磁学: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转化)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5.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7.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8.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9.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即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1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注意第二册P243的图)。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四、光学:1.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2.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3.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4.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u2022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由赫兹证实。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量子力学的说明在第三册P56)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是电磁波、概率波、横波(光的偏振说明光是一种横波)。光的电磁说中要注意电磁波谱(第三册P31),还要注意原子光谱(涉及光谱分析第三册P50)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确其局限性)6.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第三册P54)五、原子物理学:1.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2.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3.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的快慢(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4.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5.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 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6.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7.现代粒子物理: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谁有整理的比较全的高中物理学史?

汗,我有,是先前做课题研究的,从公元前到二十世纪的,有点大,哥是手机,发了就没流量了。。。。。。

高中物理学史

什么情况???

求高中物理学史,希望能对各位科学家的成就及所做的实验等进行解说!!

啥是高中物理学史,是经典物理学史么?

高中物理学史 有耐心的进

fda

高中物理学史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二、电磁学:(选修3-1、3-2)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24、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四、热学(3-3选做):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32、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T=t+273.15K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五、波动学(3-4选做):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六、光学(3-4选做):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u2022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48.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七、相对论(3-4选做):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八、波粒二象性(3-5选做):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十、原子物理学(3-5选做):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66、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6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7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73、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物理学史专题★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①发现摆的等时性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经典题目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经典题目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卡文迪许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典型题目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观点: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经典题目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开普勒三定律经典题目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 观点:日心说第谷(丹麦天文学家) 贡献:测量天体的运动威廉?赫歇耳(英国天文学家)贡献:用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汤苞(美国天文学家)贡献:用“计算、预测、观察和照相”的方法发现了太阳系第九颗行星——冥王星泰勒斯(古希腊)贡献:发现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羽毛、头发等轻小物体★库仑(法国物理学家)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典型题目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富兰克林(美国物理学家)贡献:①对当时的电学知识(如电的产生、转移、感应、存储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②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密立根 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昂纳斯(荷兰物理学家) 发现超导欧姆: 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经典题目奥斯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对)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法拉第贡献:①用电场线的方法表示电场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③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经典题目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对)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错)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的方法和规律(对)★安培(法国物理学家)①磁场对电流可以产生作用力(安培力),并且总结出了这一作用力遵循的规律②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经典题目安培最早发现了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对)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错)狄拉克(英国物理学家)贡献:预言磁单极必定存在(至今都没有发现)★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贡献:1895年发表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洛伦兹力)阿斯顿贡献:①发现了质谱仪 ②发现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劳伦斯(美国) 发现了回旋加速器★楞次 发现了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汤姆生(英国物理学家)贡献:①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②建立了原子的模型——枣糕模型经典题目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对)★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指导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记住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记住内容)发现了质子经典题目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后来卢瑟福用 粒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错)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错)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对)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对)★波尔(丹麦物理学家)贡献:波尔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经典题目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于原子系统上,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对)玻尔理论是依据a粒子散射实验分析得出的(错)玻尔氢原子能级理论的局限性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对)★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经典题目天然放射性是贝克勒尔最先发现的(对)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错)★伦琴 贡献: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查德威克 贡献:发现了中子★约里奥u2022居里和伊丽芙u2022居里夫妇①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②发现了正电子经典题目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电子(错)约里奥u2022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对)★普朗克 贡献:量子论

高中物理学史

是一个上百万字的《物理学史》,从亚力士多德正式谈起,中间的牛顿、开普勒、普朗克、.....库仑、法拉第、麦克斯韦......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 夫妇铀的发现和α粒子轰击原子核.....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直到1947年K介子和π介子的发现......太多了。

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高中课本里涉及到的物理学史

发现中子的叫查德威克

高中所学习到的物理学史有哪些?

多看书

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高考只要你把几个重要的记住就行了!牛顿、开普勒、汤姆生、卢瑟福、查德威克、威尔逊。其他的以名字命名的单位你不会忘记,物理就没问题了!!高考一般不考这个!

如何将物理学史融入农村的高中物理教学

1、教学实践中融入物理学史,不仅可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增强物理学科的历史性,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利于提高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2、在物理教学中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3、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类比、假说、模型等等,这些研究方法对学习物理也具有重要价值。4、加强物理学史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深入研究学史教学的规律,调整物理学史教学内外关系,广泛开展学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一份完整的高中物理学史和物理学研究方法。一定要保证准确度。

提问的比较模糊!

如何搞好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学史教育

分类: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原子核,量子力学

高中物理学史选择题

选dA:伽利略没有建立这些概念,他主要发现了惯性,即物体如果不受力,将保持直线匀速运动或静止。B:力的概念因该很早就有了,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动力学是他创造的。C:安陪研究了电流磁效应,发现了安培定律,创造了电流概念。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谁有比较全的?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帮我总结一下高中物理学史?谢谢

。。力学是主要内容。。力学牵涉很多东西。。(运动学。功。能。波啦。还有圆周。。万有引力。。。。太多了 - - ) 反正把力学学好。不会吃亏的。。

高中全部物理学史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2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5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7力矩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11二、直线运动 15运动学基本概念 变速直线运动 17匀变速直线运动 20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 25三、运动和力 29牛顿第一定律 31牛顿第二定律 3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7牛顿第三定律及应用 43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45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47平抛运动 48匀速圆周运动 50万有引力 宇宙速度 55五、机械能 58功和功率 61动能和动能定理 66势能 70机械能守恒定律 73六、物体的相互作用 动量 80动量和冲量 83动能定理 86动量守恒定律 89七、机械振动 机械波 99简谐运动 受迫振动 101机械波波的图像 109干涉衍射声波 112八、分子动理论 能量守恒 114分子动理论 116能量守恒 118九、气体的性质 120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 122气体实验定律 12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 132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 137十、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41固体 142晶体的微观结构 143液体的表面张力 144毛细现象 147液晶 147十一、电场 148库仑定律 场强 150电势差电势能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55电场中的导体和电容器 160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164十二、稳恒电流 168电流电路欧姆定律 171电功电功率 180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84十三、磁场 191磁场的性质 19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97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202十四、电磁感应 211电磁感应 213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15楞次定律 219楞次定律的应用 222自感 224十五、交变电流 226交流电的产生与描述 227感抗 容抗 变压器 229十六、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电子技木基础 232电磁振荡 233电磁场和电磁波电子技术基础 235十七、光的反射和折射 237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 239光的反射 240光的折射 全反射 243透镜 248十八、光的本性 253光的波动性 255光的粒子性 光子 光的本性 259十九、原子与原子核 262原子核式结构和玻尔模型 264天然放射现象及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266重核裂变 轻核聚变 核能 269

谁能总结一下完整的高中物理学史实。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 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经狄拉克、海森伯和泡利等人的工作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建立之后发展建立起来的。旧量子论对经典物理理论加以某种人为的修正或附加条件以便解释微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旧量子论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在寻找微观领域的规律时,从两条不同的道路建立了量子力学。 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高中全部物理学史

百度里可以查找到

物理学史 学生的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初探刘志男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强调认识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品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四百多年前提出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一步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这位哲人还提出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因此,物理学史能告诉学生物理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身。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并像他们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科研,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算真正懂得了物理学知识。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关于惯性概念,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将其定义倒背如流,但仍不能掌握它,用它来分析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和问题。倘若我们从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出发,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再到笛卡儿的“惯性原理”、最后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在回顾惯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从而纠正原有思维中的错误。这比直接从现象和概念出发不但要生动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的多。  三、有助于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人文缺陷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物理学史上,通过分析推理得出

牛顿第一定律实在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基础上,经大量经验事实,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关于大气压强的;比萨斜塔实验是关于自由落体的.故选B.

山东高考物理学史。全部的

开学后老师会给你们印

物理选修3-1物理学史 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体会

  古人云“史能明志”,常看历史会给人增加思考的欲望,会寻那历史的轨迹去思索一些现在的社会现象,也同时会给人许多的启示,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我在高一第一课教学时给学生看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发现,及所经历的时间:   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精确值:38年   相对论:15年   从预言受激辐射到激光诞生:44年   从发现超导现象到BCS超导理论:46余年   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到实验证明:70余年   超弦理论:70余年   受控热核聚变:100年?   从这些数字中学生可以懂得只有具有踏踏实实,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人才能成功,而我们平时学习上遇到的一些挫折已不足为奇,从而树立顽强的学习信念,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再如: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价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弼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固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斯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3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学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葛洲坝水利工程、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在实施新教材教学的今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入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纳入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意思的、有目的的渗透物理学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物理学史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利用物理学史的丰富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想和科学创造精神。

如何发挥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物理学史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诞生的经典物理,是在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以西方文化的逻辑化传统和实验验证思想取代了纯粹的思辨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从此以后在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人类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物理科学理论不可避免的体现某种自然观、社会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案例:光的本质   波粒二象性理论及其发展史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想的极生动的素材。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光的本性,到十七世纪形成了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种对立的学说。由于具有崇高威望的牛顿支持微粒说,加上波动说本身的不完善和找不到强有力的实验依据,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由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成功;惠更斯波动理论的建立,法拉第发现偏振光的振动而在磁场中发现旋转而揭示了光和电的内在联系;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把光的波动说发展到空前完善的地步,光的微粒说被逼进了死路。   恰恰是在把光的波动说推向顶峰的赫兹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波动说在光电效应规律中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微粒说又抬头了,事物走向了反面。这时,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原始的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进一步科学地把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归纳总结为对立统一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光的波粒二象性同时对微粒说和波动说作了辩证的否定。它肯定了光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又否定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根本对立,波粒二象性理论正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量的积累,有质的转变,旧理论的危机又孕育着新理论的诞生,科学不断发展到新的高度。   二、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内部存在着自我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正是人类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思想的集中表现。物理科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品质培养因素,而且可以经过物理课程内化到受教育者身心之中。   案例:听“对话”,理解伽利略的逻辑推理   伽利略在1632年发表的名著《关于力学及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交谈及实验验证》,通常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这本专著不仅宣告中世纪的力学理论,也宣告支持这种理论的整个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体系开始瓦解。书中的辛普利邱代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萨尔维阿蒂代表伽利略的观点,沙格列陀是一个不怀成见,心胸开阔,热衷于追求知识的人。首先请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的假设,用逻辑推理方法,试着得出否定的结论,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一听这三个人的对话并着重讨论下面几段:   萨: ……那么我们取一块大石头,例如它的速率是八和一块小石头,下落速率是四,将它们拴在一起,整个系统的下落速率应小于八。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要比以前的那个速率为八的石头大。因此,重物比轻物的运动速率要小一些,……。这样,你就看到了从你的重物较轻物下落得快的假设,我是怎样推出重物下落得更慢。   这里,萨尔维阿蒂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自相矛盾。但是,辛普利邱却认为他亲眼看到的重物下落得比轻物快一些。   辛: 你的议论的确信令人钦佩,但是我仍不能相信鸟枪子弹和大炮炮弹下落一样快。   萨: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100磅的铁球从100库比特高度落到地面时,1磅的铁球只落了1库比特。”而我说它们是同时落地。你做实验得出大球比小球落地时领先了两指宽。你不应该借口这两指宽的误差而宣扬亚里士多德的99库比特,也不应该只提我的这两指宽的误差,而对他那样大的误差缄默不言。   伽利略在这里很清楚地阐述了一个重要原理:即使是仔细地观察通常发生的自然事件,观察者也可能把注意力分散到一些实际是次要的现象上,从而让十分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从眼前滑过去了。伽利略认为这些物体落到地面的时间稍有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对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物体的影响不同。懂得忽略什么和懂得考虑什么,在科学发展中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对落体运动,伽利略的解释就是基于假定不存在空气阻力。   三、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荡涤着腐朽的宗教神学和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是由它引起的一次次工业革命显示着科学的巨大力量,使科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使科学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武器,然而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不全都如此美好。当人们看到极端功利的使用科学技术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种种危害时,不得不重新审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的认识。在物理文化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时,人们逐渐认识了物理科学发展的两面性,并由此开始规范自己的物理科学活动和行为,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人文关怀的过程。   许多科学家的一生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都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人的理想的极大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执著追求。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人类的正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前研制出原子弹;当研制成功以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积极地从事阻止核战争的各项努力。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致力于和平事业。还有一些科学家苦苦寻求人生的理想,追求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如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在罗马监狱被关押八年,并被宗教裁判所判处了最严厉的处罚——火刑。在临死前,只要亲吻伸到他唇边的十字架便可得救。但是他以他的生命捍卫了科学的真理,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快高考了,物理学史请大家帮我缕缕,法拉第,安培,奥斯特都干啥了,电磁感应这块

说实话,高考中对物理学史的考察非常简单,仅限于教材提及的少量内容。高考中喜欢将法拉第,安培,奥斯特这三个人做的贡献打乱后考察学生对电磁学史的掌握程度。其实三人对电磁学的贡献并不难记。下面我按照时间顺序总结一下这三人都干了啥(高中教材内容)。奥斯特:1820年4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并于同年7月正式向学术界宣告了这一发现。安培: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安培马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几个星期之后便提出了安培定则(就是右手螺旋定则),1821年又提出分子电流假说以解释磁现象。法拉第: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法拉第受到启发: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为什么不能生电呢?于是法拉第从此便开始了对磁生电长达10年的探寻。终于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随后又通过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他也是发电机的发明者(因为发电机以电磁感应定律为原理)。以上就是三人在高中教材中的主要贡献(实际上远远不只),只要记住了奥斯特是电生磁的发现者,其他的就简单了。安培有安培定则可以用来帮助记忆,至于法拉第,我想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做了什么(该死的感应电动势公式)

物理选修二到一。所有物理学史。整理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二、电磁学:(选修3-1、3-2)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 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所有高中物理学史的总结

问题:所有高中物理学史的总结解答:物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牛顿物理学和后牛顿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特点是目的性以及等级观(天界与地球的截然不同)。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发现“古希腊物理学和天文学与它非常意气相投。地心宇宙、由可腐坏的元素构成的地球、由可腐坏的和易朽的元素构成的人类、万物的自然安息位置、由处于永恒的天体运动中的不朽的以太构成的完美天国——所有这一切都与教会神学配合得很好”。由中世纪基督教、古希腊人的地心天文学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结合形成的前牛顿世界观的核心是目的概念和等级观。人类整体、地球、行星和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有目的。“每样东西在地位和目的的层级中都有它的自然位置。这种宇宙论与这个时代的等级社会结构非常协调。” 到了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大潮,哥白尼把太阳而不是地球放在宇宙的中心;开普勒用椭圆轨道取代了行星的“自然的”圆轨道;笛卡儿宣称只有一种自然运动,即惯性运动,在天上和地上都是如此;伽利略提出加速度概念,建立了落体运动定律,并且倡导理论和实验结合的科学方法。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提出了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并发明了微积分,建立了牛顿力学,得到了极大的成功。根据惯性定律,物体运动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目的,而仅仅是由于没有什么东西使它们停止。目的性让位于因果性。自然位置的上下层级、地球地位特殊的观念、人类的中心地位,这一切都被一扫而光。在结合古希腊的朴素原子唯物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牛顿世界观。它把宇宙看成一只巨大的钟表,其工作原理是自然法则,其零件是原子。虽然牛顿的贡献主要在于力学,但上述这种世界观在牛顿去世后整个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叶一直影响到物理学的各个部门,形成了牛顿物理学,其世界观的四个特点是原子论(但自然的属性则是连续的)、自然的客观性、可预言性和可分析性。对宇宙的了解决定了宗教、社会秩序和政治,它确立了人类平等和天赋人权的概念,只有普遍的自然法则(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或宗教信仰)才是人类行为的终极限制。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开始突破了由粒子和力构成的牛顿物理学。20世纪里,在高速、微观和宇观领域里发展起来的相对论和量子论,更形成了后牛顿物理学,揭示了一个由场和能量构成的宇宙。后牛顿物理学完全违背牛顿世界观,它的特点是观察者的参与和量子论中自然界行为的不连续性和不可预测性,互补性代替了严格的因果描述。作者指出,“从科学观点看,从牛顿物理学过渡到后牛顿物理学并没有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过渡到牛顿物理学那么激进。牛顿物理学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而后牛顿物理学仅仅限制了牛顿物理学适用的范围。”但是“从哲学观点看,从牛顿物理学到后牛顿物理学的过渡是革命性的,而且这个革命今天仍在继续。”(这和强调机遇的市场经济观念、后现代主义以及系统性、复杂性等概念或思潮也相当合拍。)当然,后牛顿的世界观仍在建立之中,现在还看不出从所有这些将涌现出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在哥白尼于1543年去世后,毕竟过了一个多世纪欧洲才开始吸取后中世纪科学的文化冲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高中物理发展史牛顿  万有引力 卡文迪许   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菲涅耳  折射反射定律泊松亮斑 迈克耳逊   光速精确值 托马斯·杨  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库伦  库伦定律 安培   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法拉第  电磁感应 普朗克  量子理论 德布罗意  物质波 迈克斯韦  电磁波理论 赫兹  发现电磁波 汤姆生  发现电子 查德威克  发现中子 伦琴  X射线 卢瑟福  α粒子散射试验发现质子 爱因斯坦  相对论光电效应质能方程 约里奥-居里夫妇  γ射线 布朗  布朗运动 奥斯特  导线通电产生磁效

物理学史小故事

温度计的故事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体温表已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了,不仅医院广泛使用, 就连许多家庭也都是必备之物。由于体温表能准确测出人体的温度,因而是医生 看病的得力助手。然而在300多年前,医生们曾因为无法测量病人的体温而大伤脑 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找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请他帮助发明一种 能准确地测出体温的仪器。   当时伽利略正在威尼斯的一所大学任教,对医生们的这一要求,他以其科学 探索的特有勇气承担了下来,但一时又难以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他苦苦思索着 、探求着……   一天,伽利略给学生上实验课,他提问到:“当水的温度升高,特别是沸腾 的时候,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有个学生立即回答说:“因为水达到沸点时,体 积增大,水就膨胀上升。水冷却,体积缩小,就会降下来。”   听到学生的正确回答,伽利略不由眼前一亮,他 立即想到了测量体温的方法问题。他想: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体积也随着发生变 化。反过来,从水的体积的变化,不是也可以测出温主的变化吗?   有了发明温度表的理论依据,伽利略立即跑到实验室,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 ,搞起实验来了。但是,一次次地实验都失败了,伽利略又陷入了困境。   这一天,伽利略又在实验室做实验。他用手握住试管底部,使管内的空气渐 渐变热,在后把试管上端倒插入水中,松开握着试管的手。这时他发现,试管里 的水被慢慢地吸上去一截;而当他再握住试管的时候,水又渐渐降下去一点。这 表明,从水的上升与下降,可以反映出试管内温度的变化。   伽利略根据这次实验,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在1593年制出了一个温度表。其 做法是:把一根很细的试管装上一些水排出管内的空气,再把试管封住 ,并在试管上刻上刻度,以便从水上升的刻度上知道人的体温。这样,世界上第 一个温度表就诞生了。   但这种温度表有个缺点,即到了寒冷的冬天,试管会由于水结冰体积膨胀而 被撑破。这样,这种温度表作为医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1654年,伽利略的学生斐迪南发现了酒精不怕寒冷的特性,进一步改进了最 初的温度表,用酒精代替水,解决了冬天温度表不能使用的问题。   1657年,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亚发现水银是在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银白色金属 ,零下38.89摄氏度凝固,其特异的物化性能优于酒精,他又用水银代替了酒精, 使体温表的制造技术又提高一大步。1867年,英国医生奥尔巴特又改进了体温表 的笨重形态,研制出更为精巧的体温表,使用起来更方便了

物理学史:湮灭的传说

不是前后左右上下四平八稳的,空间是球形的,并有核心。 我们的宇宙空间本来就是有核心的。 质子没有形体,空空荡荡无影无形的幽灵一样的场,隐藏在空的后面。迄今没有人肯于仔细的揣摩它。以至于人们迄今对于组成宇宙的这个最基本单元模糊不清。其实这里最颠覆, 质子电子是正负电,是会中和的。 什么叫中和,就跟热和冷要中和一样, 可以中和到什么都没有。 异性相吸算什么。一提到电,物理学就仅仅知道异性相吸,甚至于他们也就仅仅意识到宏观的电那样电流电压之类。 电不是异性相吸,是中和 ,它不是别的, 它就是传说中的湮灭呀。 这湮灭就在你们眼皮子底下,天天见面,就是不认得。我接着告诉你这湮灭在哪儿。 物理学不敢想象这个中和。因为物理学不知道如何解决中和的时候 质量去了哪里 这样的问题,所以就躲着。 但是 物理学却编造了一个反粒子湮灭的谎言 。 这里明明质子电子可以湮灭,根本不需要反粒子存在。为什么编造反粒子谎言呢?就是因为 反粒子 湮灭为光 的时候可以不解释质量什么地方去了。 所以,其实反粒子不存在。 就是眼皮子底下的质子电子就是湮灭的东西。 这样的电场一看就明白,它会消失。它的消失,就是电荷消失。 是消失,不是相吸。 说质子在电场中加速,那就一定伴随质子的电荷在消失。 什么意思,说出来到处颠覆啊! 那消失的就是质量明白吗?可是如今物理学不知道 电荷跟质量的等效 关系。 这个我后面推导吧,简单的说就是电是力,力产生质量。所以电的消失就是质量的消失。 质子在电场中加速,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就是在电场中电荷中和 。在微观的弹性碰撞,人们不肯仔细的想,那质子在微观的弹性碰撞,不是粒子在碰撞,而是 电场在碰撞。 电场的碰撞,那又还是湮灭中和吧。爱因斯坦当然,他认为微观的质子是一个钢球,碰撞就碰撞那跟质量消失没有关系,他即使知道电场叠加碰撞也仅仅想到电场力而意识不到这里电荷本身的消失。 所以,你们应当知道,质子在电场中加速,就是质子自己的电荷被中和变成速度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 质能守恒。 质能守恒在物理学现在也还仅仅是传说,爱因斯坦也没有看见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神奇的过程。他又是尺缩钟慢又是时空弯曲的忽悠了物理学一百年。谁也没有看见质能转换和质能守恒。这里就是,而且司空见惯。质子电子是时刻都在中和的,质能转换时刻都在发生。 正是质子电子的电荷,转化成了质子的速度。所以质量湮灭以后哪里去了呢?变成速度了。 而力是哪里来的呢?力就产生于这个中和,没有这个中和就没有力。质子在电场中加速,就是这个中和。什么意思? 所有的力都来源于质量的湮灭。所有的速度都是这里湮灭产生。 到了这里,一切才海阔天空。那质子如果被加速到光速,不是人们想的那样质量会无穷大。 它的质量会湮灭到零。那是什么?那是光啊? 光 质子 电子 会有这事儿?

求高考光的物理学史_急!!!

1.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2.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3.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1887年证实了电磁场的存在4.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6.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主张的微粒说 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 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 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7.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8、1818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9、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 10、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学史是如何加入到物理教科书的

  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方式   在以前的物理教科书中,物理学史要么作为正文引入,要么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方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标准的提出,物理教科书中物理学史内容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明显突出了物理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新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大大增多,不同教科书有不同模块的多种栏目设置,使引入物理学史的方式也明显增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   1、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如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重大科学事实的发现;重要科学规律、原理、方法的建立、应用与发展;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等。主要出现在教材正文的介绍中。   2、作为课后阅读材料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以这种方式引入的物理学史内容居多,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设置的栏目名称有所不同,一般出现在该节的最后。例如,人教版新教材设置的栏目有“科学足迹”、“STS”等;“司南”版教材设置的栏目有“科学人物”、“专题研讨”等。   3、作为扩展性资料插入   该方式一般以栏目的形式插入到教科书的上下文之间,作为拓展性的资料引入。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以“科学漫步”的栏目插入正文之间;“司南”版教科书以“信息窗”的栏目插入;上海版教科书则以“历史回眸”的栏目插入,物理论文《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方式》。   4、作为旁批、旁注插入   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的物理学家语录、物理学史图片等内容都以这种形式引入。这种引入方式的特点是自由灵活、可以独立插入相关的位置,对与教科书正文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5、在物理绪言课中引入   新教材的绪言课都比较重视物理学史的引入,阐述物理学发展史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整个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阐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与科技进步的紧密关系,领悟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等。新教科书不但在高一必修课开设绪言课,而且在高二、高三的物理选修课中也开设了绪言课,增加了物理学史内容的引入机会。   6、提供物理学史的网址   一些新教材比较重视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在适当位置提供了一些相关物理学史的网址,并做好网站资源的配套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拓宽了物理学史教育的渠道。   事实上,教科书引入物理学史知识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使物理学史可以融入到教科书的众多栏目之中。比如可以将物理学史内容融入到“作为课内例题和课后习题”、“思考与讨论”、“想一想”、“课题研究”、“作为科技活动素材”等栏目中,使教科书与物理学史知识的融合更加自然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高中物理学史,不用太详细,说明那个科学家有什么贡献就行(错误的观点也要,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那个。。)

用.百.度逐一搜索那些科学家的姓名。

山东高考物理学史...急急急!!!

你可以上贴吧上找,有一个贴子特别全、

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是什么?

1、第一朵乌云: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与“以太”说破灭人们知道,水波的传播要有水做媒介,声波的传播要有空气做媒介,它们离开了介质都不能传播。太阳光穿过真空传到地球上,几十亿光年以外的星系发出的光,也穿过宇宙空间传到地球上。光波为什么能在真空中传播?它的传播介质是什么?物理学家给光找了个传播介质——“以太”。最早提出“以太”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下界为火、水、土、气四元素组成;上界加第五元素,“以太”。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碰上了难题:在宇宙真空中,引力由什么介质传播呢?为了求得完整的解决,牛顿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宇宙真空中引力的传播介质。后来,物理学家又发展了“以太”说,认为“以太”也是光波的传播介质。光和引力一样,是由“以太”传播的。他们还假定整个宇宙空间都充满了“以太”,“以太”是一种由非常小的弹性球组成的稀薄的、感觉不到的媒介。19世纪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也把传播光和电磁波的介质说成是一种没有重量,可以绝对渗透的“以太”。“以太”既具有电磁的性质,又是电磁作用的传递者,又具有机械力学的性质,它是绝对静止的参考系,一切运动都相对于它进行。这样,电磁理论因牛顿力学取得协调一致。“以太”是光、电、磁的共同载体的概念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形成了一门“以太学”。但是,肯定了“以太”的存在,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为了观测“以太风”是否存在,1887年,迈克耳逊(1852-1931)与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莫雷(1838-1923)合作,在克利夫兰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即“以太漂移”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不论地球运动的方向同光的射向一致或相反,测出的光速都相同,在地球同设想的“以太”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因而,根本找不到“以太”或“绝对静止的空间”。由于这个实验在理论上简单易懂,方法上精确可靠,所以,实验结果否定“以太”之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使科学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他们或者须放弃曾经说明电磁及光的许多现象的以太理论。如果他们不敢放弃以太,那么,他们必须放弃比“以太学”更古老的哥白尼的地动说。经典物理学在这个著名实验面前,真是一筹莫展。2、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在同样的温度下,不同物体的发光亮度和颜色(波长)不同。颜色深的物体吸收辐射的本领比较强,比如煤炭对电磁波的吸收率可达到80%左右。所谓“黑体”是指能够全部吸收外来的辐射而毫无任何反射和透射,吸收率是100%的理想物体。真正的黑体并不存在,但是,一个表面开有一个小孔的空腔,则可以看作是一个近似的黑体。因为通过小孔进入空腔的辐射,在腔里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以后,不会再从小孔透出。19世纪末,卢梅尔(1860-1925)等人的著名实验―黑体辐射实验,发现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它按波长的分布仅与黑体的温度有关。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怎样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结果呢?当时,人们都从经典物理学出发寻找实验的规律。前提和出发点不正确,最后都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例如,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建立起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但这个公式只在波长比较短、温度比较低的时候才和实验事实符合。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金斯认为能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长比较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和实验事实比较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但是,从瑞利——金斯公式推出,在短波区(紫外光区)随着波长的变短,辐射强度可以无止境地增加,这和实验数据相差十万八千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失败被埃伦菲斯特称为“紫外灾难”。它的失败无可怀疑地表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在黑体辐射问题上的失败,所以这也是整个经典物理学的“灾难”。历史背景在1900年4月27日,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做了一篇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乌云》的发言,演讲中开尔文声称:动力学理论认为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和明晰,正被两朵乌云笼罩着。—u2009开尔文勋爵,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乌云。开尔文所言的两朵乌云分别是指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测量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问题。出自对牛顿理论的高度信任,开尔文也相信这两个问题会被最终扫清,发言中他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波动说中为何光以外的其他物质不会和“胶状”以太发生相互作用的问题,开尔文提出假设以太是可伸缩的,从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不能完全否定以太的自由运动。而对于黑体辐射的问题,开尔文认为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和瑞利等人对能量均分定理永远成立的维护是不必要的,“解决问题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否定这一结论”。开尔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在意程度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界对物理学理论体系的普遍忧虑,但他很有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两朵乌云给物理学带来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这场风暴颠覆了旧理论体系的框架,分别导致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理论体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

怎样应用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现代物理教育观认为,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对科学的亲近感,是掌握探索客观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科的教学,应该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的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一、利用物理教材中介绍的典型实验进行方法教育物理学史上不少著名的实验,如库仑扭称实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等,限于设备,目前一般中学不能演示,但在教材里还是写上了。教材这样做,除了考虑到它们是重要规律,理论基础,并且有助于发展思维,还考虑到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具体实例中领会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例如,每个实验都包括提出实验任务,确定实验方法并研究如何实现,对得到的实验资料进行逻辑加工得出结论等阶段;实验的每个阶段都跟理论紧密交织着,都要用已有的理论来指导;科学仪器能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使感性认识更加客观、精细、准确,因而科学仪器的设计,使用对实验的成功起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著名实验的方法教育功能,要舍得化一些时间和功夫向学生介绍这些实验以及与这些实验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从物理学史中得到震撼,感受物理学实验方法的魅力。例如,库仑扭秤实验的教学,课本上只是简单地向学生展示了该实验的装置,并做了简要的介绍,这一实验背后的许多知识学生是无从知道的。早在库仑进行扭秤实验的三十年前(即1755年),富兰克林就发现在带电的金属空腔中悬吊一个带电的小球时,带电小球不受力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请别人帮着分析和演算,首先得出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假说。这个假说是否正确?是否应写成F∝1/r(2+δ)的形式?为了验证这一关系,1769年,罗宾逊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进行了测定,发现当两个电荷带同种电荷时,测出的δ值大于零,当两个电荷带异种电荷时,测出的δ值小于零,δ值的数值约为0.06左右,因此他推测δ的值应为零。1785年,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做出δ≤4×10-2。在此之前的1772年,卡文迪许采用测电荷的方法,给两个同心且相连的金属球充电,达到一定的电压后,断开两球之间的连线,将一个球移到无限远处放电,通过测量另一个球的带电量来验证平方反比定律。他做出的结果是δ≤2×10-2。1864年,麦克斯韦改进卡文迪许的方法,通过测带电球的电位的方法,一下子将δ的测量值提高到δ≤5×10-5的量级。从此之后,关于δ值的测定都是由麦克斯韦的实验出发,加以改造,来提高测量的精度。目前最精确的测量是由三个物理学家在1980年完成的,测得δ≤10-19。为什么要进行如此长达二百多年的测量?为什么达到10-19的数量级后还不肯罢休?那是因为所有的电磁学的规律都是由平方反比规律为前提建立起来的,在近代物理中也有很大的关系,包括光子的静止质量是否为零。尽管目前的测量说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趋近平方反比规律,在平时的物理学习中完全可以这样使用该规律,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离平方反比定律还有一定的距离,甚至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距离,导致物理理论的重大影响。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物理学家一步步的实验设计以及其中包含的丰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为什么科学家要千方百计地进行δ值的精确测定时,学生必定会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是简单的说教和照本宣科所产生的效果不能比拟的,科学品德教育也有机地渗透在物理学史的学习之中。二、利用物理学史揭示典型的物理方法例如唯象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研究物质结构类的课题时,常用此法。在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时,就要充分研究历史原子结构的发现历史,并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学史的学习体会物理学的典型方法。其中主要的物理史料有:1897年,发现电子之后,英国的J·J·汤姆逊就认为电子应该是原子的一部分。 1901年,法国的皮兰在一次讲演中,曾提到过“原子的结构有可能具有行星式结构”,这是一种直觉的猜测,所以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03年,汤姆逊提出了“均匀模型”,也称“葡萄干面包模型”。这一设想认为正电是一个均匀球体,而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正电球体中。 1904年,日本的长冈半太郎认为电子是个实体,带正电的物体也是个实体,两者应该分开,受麦克斯韦的论文《论土星环的稳定性》的影响,提出具有土星式结构的假说。 1909年,卢瑟福的两位助手盖革和马斯登,在卢瑟福的指导下,做了a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大角度散射,有的a粒子的散射角可超过90度。实验结果,发现8000个a粒子中只有一个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这个结果用以前的唯象模型都无法解释。盖革与马斯登为此请教了导师卢瑟福,卢瑟福立即意识到,要解释这一大角度散射的结果,只有正电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由于库仑静电斥力,才能使a粒子产生大角度散射。于是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认为正电集中在核里,电子绕核运动。1913年,盖革与马斯登通过实验证明了卢瑟福提出的模型是对的。从上面这一非常简要的回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研究物质结构类课题时,模型方法是个很重要的方法,它往往很直观,可以让人们想象出来。在应用模型方法时,一开始往往都是唯象的,根据某一个或某些现象,凭研究者的直觉、想象,有时还采用类比的方法,借助于其他学科其他分支学科中对某些问题的结论或图象,描绘出作者想要给出的图象、模型,用数学来处理有关问题,能解释一些现象,并能做出预言,那么这一假说就走上唯理的道路,使之上升为理论。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培养方面,其作用也远不止以上两点。

物理学史上的大论战—光学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一)

理不辩则不明。今天我们书本上所见的科学知识,都是经历前人的不断探索和验证的。也就是说,知识是要经得起质疑和检验的,方能发展进步。物理学知识更是如此, 如果笃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永远不会发现真理 。这是一篇浅谈以光的属性为例,来论述科学争论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的作用的小论文,其目的在于科普 做学问尤其是学科学切忌教条主义、权威主义,而失掉了好奇心和质疑权威的勇气 。里面涉及光学史上的很多物理学家和成就,引用自书本。谈到光,每一位研究光学现象的物理学家都必然避不开几个问题:什么是光?光的本性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便是这么几个简短精确的问题,引发了物理学史上轰轰烈烈的大论战,也正是这场大论战,促使了光学的发展,虽曲曲折折,但始终在前进着。 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我国古代墨子所著《墨经》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现象和规律,例如投影(“景不徙”)、小孔成像(“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等等,西方也很早的就有研究光学知识的记载,如欧几里得的《反射光学》研究了光的反射等。但直到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从建立了放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开始算起,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光学才真正形成一门学科。这成为近代这场大论战开始的前提条件。 17世纪中期,人们对光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两种更可能的假说:微粒说和波动说。简单从字面理解一下,微粒说把光看成一种“光原子”,而波动说认为光不是物质粒子,而是由于介质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为此还提出了“以太”的概念: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介质,作为光的传播媒介。 笛卡尔率先在他的《方法论》一书中主张波动学说,认为光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完全弹性、冲满一切空间的媒质(以太)中传递,传递的速度无限大。这场大战已硝烟弥漫,可那时谁也无预料到它的持续时间之久,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远。物理学家们争论间长达数个世纪,战场不仅贯穿了光学发展的全部过程,更使整个物理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微粒说的历史更悠久,但随着光学的发展波动说率先开火了。胡克—物理学上的一员大将明确在1667年出版的《显微术》中主张光是一种振动,并根据云母片的薄膜干涉现象判断光是类似于水波的某种快速脉冲。接着,惠更斯发展了胡克的思想,他进一步提出光是发光体中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宇宙空间的以太中的传播过程,还认为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类似,而不是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或箭那样的运动。 尽管惠更斯发展了波动理论,推断出光和声波一样以球面波传播,并引入了惠更斯原理,但是由于他把光看成像声波一类的纵波,不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波动学说曾因胡克的加入而轰动一时,但却虽着另一个人到来,而被微粒说的乌云压倒了一百多年。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牛顿。 牛顿是倾向于微粒说的,光的复合和分解,被他比喻为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和分开。这遭到了胡克的强烈抨击和谴责。胡克当时是英国物理皇家学会的会长,而牛顿因发明了望远镜而当选了皇家学会的会员,牛顿当时的论文是由胡克和玻意耳两人评审的。牛顿和胡克的宿怨我们至今仍有耳闻,可想而知当时的矛盾之激烈,在物理学界水火不容。这种矛盾也激化了当时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争论,两派都各有其支持者。 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牛顿发表了《原理》一书,建立起了经典力学的大厦而被捧上神坛。1703年胡克去世了,1704年牛顿出版了他的另一巨作《光学》(Opticks),在此后100年里,它都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即代表着权威,而波动说迎来了一段漫长的黑夜。 权威虽重,翻山虽难,但只有翻过山岭,打破权威,才能见新世界的阳光,否则只能在阴影中苟活。 今日暂更于此,若想知后续,看下回细细道来。

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指的是什么

光量子解决的第一朵乌云,量子理论解决的是第二朵乌云。

有关物理学史的书籍

业余的还是专业的?业余的话这本书挺好:《邮票上的物理学史》http://www.welan.com/union/rec.asp?id=11592&URL=http://www.welan.com/727512/专业一点的话有两种书,一种是写的包括物理学史在内的“科学史”著作,比如《科学的历程》、《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等等都很好,另一种是专题性的物理学史,比如这本很好:《基本粒子物理学史》http://www.welan.com/union/rec.asp?id=11592&URL=http://www.welan.com/411096/另外这本大概不错,我还没读过不能给你保证:《物理学史》http://www.welan.com/union/rec.asp?id=11592&URL=http://www.welan.com/1056583/《上帝掷骰子吗? - 量子物理史话》http://book.sina.com.cn/nzt/liangzishihua/index.shtml从牛顿年代到如今最前沿的物理!作者在网上连载后评价非常的高,语言描述方式很适合大众阅读,不象其他的物理前沿书籍不容易看懂!现在已经出书了

求中学物理新课标教材中物理学史的所有内容?写论文急用!求知道的好心人帮忙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u2022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高考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的总结,越全越好,手机软件的总结也可以。

不可以

《物理学史》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物理学史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楼主可以多关注些物理学类的科普书,关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看下《鬼脸物理课》,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

高考必考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必考内容 选考内容1 质点直线运动: 参考系 质点 位移(S=v0t+at2/2) 速度(vt= v0 +at) 加速度(a=F/m=( vt-v0) /t) 相互作用与牛顿定律: 动摩擦力(f=uN) 静摩擦力 (f=-F) 弹力(胡克定律F=-kx)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2 机械能: 功(W=FScosA) 功率(P=FvcosA) 动能定理(W=E2- E1)(E=mv2/2) ▲①万有引力做功(W=GMm[(1/R)-(1/r)])只和半径有关(r→R) ▲②重力做功(W=mg(h-H)) 只和高度有关(h→H)▲③弹力做功(W=(1/2)k[(x2)-( X2)]) 只和弹簧现在长度与原长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有关(x→X, x=L-L", L为伸长后的长度,L"为弹簧原长)▲始终与速度垂直的力不做功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 运动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竖直位移y=gt2/2, 水平位移x=vt) 角速度(w=A/t=v/r) 线速度(v=L/t=Ar/t=wr) 向心加速度(a=v2/r方向指向圆心) 需要的向心力(f=mv2/r方向指向圆心) 万有引力定律 (F=GMm/r2)3-1 电场 电路 磁场: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总数不变) 库仑定律(F=kQq/r2) 场强(E=F/q) 点电荷场强(E=kQ/r2)电势(能) 电容关系式(c=Q/U) 欧姆定律(R=U/I) 电阻定律(R=ρL/s) 电动势(E=I(R+r)) 内阻(r) 电功率(P=UI) 焦耳定律 (Q=I2Rt)3-2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通电导线周围磁场(右手定则) 安培力(F=BIL 方向左手定则) 洛仑兹力(F=qvB方向左手定则) 磁通量(Ф=BScosA) 楞次定律 交变电流图像3-3 分子动理论(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统计观点 固体 液体 气体 理想气体: ▲ ①c=PV/T (c为常数,不变) ▲ ②△U=Q+W (V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W<0)▲ ③U=kT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导热性良好说明T不变,绝热说明Q=0)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简谐振动 单摆周期(T=2п√(L/g)) 频率(f=1/T) 波速(v=λ/ T) 波长(λ) 干涉(△y=Lλ/d) 衍射 多普勒效应(频率变化:远去f↓,近来f↑)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折射定律(sini/sinr= v1/v2) 反射定律(i=r) 折射率(n= sini/sinr= v1/v2)光 相对论3-5 碰撞与动量守恒(mv1+Mv2= mv1t+Mv2t) 原子结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波粒二象性

如何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史呢?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楼主可以多关注些物理学类的科普书,关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看下《鬼脸物理课》,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

物理学史有什么作用?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提示物理学观念、方法和内容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性。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所以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理应成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及物理教材本身的因素,物理教师很难把物理学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引人入胜地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由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物理知识在学生看来是深奥、难懂的,因而学生对学习物理越来越觉得乏味、难学,越来越缺乏热情。这与物理学在科技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相矛盾的。而研究学习物理学史,在教学中必将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历史”真像与学生,让他们一同与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与科学家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实践、艰苦卓越的奋斗足迹,共悲同喜。这将赋予物理知识于生命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011新课标物理学史 急急急!!!!

已经发过去了,祝你考试成功

为什么物理学史很重要?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楼主可以多关注些物理学类的科普书,关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看下《鬼脸物理课》,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

高考物理学史方面的问题

顶一楼,很全啊

求物理学史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二、电磁学:(选修3-1、3-2)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24、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五、波动学(3-4选做):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六、光学(3-4选做):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48.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七、相对论(3-4选做):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八、波粒二象性(3-5选做):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十、原子物理学(3-5选做):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66、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6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7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73、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物理学史专题★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①发现摆的等时性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经典题目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经典题目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卡文迪许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典型题目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观点: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经典题目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开普勒三定律经典题目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 观点:日心说第谷(丹麦天文学家) 贡献:测量天体的运动威廉?赫歇耳(英国天文学家)贡献:用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汤苞(美国天文学家)贡献:用“计算、预测、观察和照相”的方法发现了太阳系第九颗行星——冥王星泰勒斯(古希腊)贡献:发现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羽毛、头发等轻小物体★库仑(法国物理学家)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典型题目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富兰克林(美国物理学家)贡献:①对当时的电学知识(如电的产生、转移、感应、存储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②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密立根 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昂纳斯(荷兰物理学家) 发现超导欧姆: 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经典题目奥斯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对)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法拉第贡献:①用电场线的方法表示电场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③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经典题目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对)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错)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的方法和规律(对)★安培(法国物理学家)①磁场对电流可以产生作用力(安培力),并且总结出了这一作用力遵循的规律②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经典题目安培最早发现了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对)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错)狄拉克(英国物理学家)贡献:预言磁单极必定存在(至今都没有发现)★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贡献:1895年发表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洛伦兹力)阿斯顿贡献:①发现了质谱仪 ②发现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劳伦斯(美国) 发现了回旋加速器★楞次 发现了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汤姆生(英国物理学家)贡献:①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②建立了原子的模型——枣糕模型经典题目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对)★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指导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记住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记住内容)发现了质子经典题目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后来卢瑟福用 粒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错)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错)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对)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对)★波尔(丹麦物理学家)贡献:波尔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经典题目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于原子系统上,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对)玻尔理论是依据a粒子散射实验分析得出的(错)玻尔氢原子能级理论的局限性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对)★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经典题目天然放射性是贝克勒尔最先发现的(对)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错)★伦琴 贡献: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查德威克 贡献:发现了中子★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①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②发现了正电子经典题目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电子(错)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对)★普朗克 贡献:量子论★爱因斯坦贡献:①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相对论经典题目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错)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对)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错)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错)★麦克斯韦贡献:①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经典题目普朗克在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对)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方法给予了证实(对)麦克斯韦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错)附高中物理学史(旧人教版)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①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②伽利略的通过斜面理想实验和牛顿逻辑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③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周期只与摆的长度有关),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历史上第一座摆钟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7、1752年,富兰克林(1)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2)命名正负电荷(3)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缝衣针磁化8、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9、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10、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1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1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13、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并用简洁方法描述了电场—电场线。14、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15、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1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18、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19、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20、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2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u2022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22、1818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23、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2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2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2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2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28、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29、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30、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3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32、1932年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33、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的 或 。34.密立根测定电子的电量35.瓦特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向蒸汽机。36.人类对天体的认识从“地心说—托勒密”到“日心说—哥白尼”到“开普勒定律”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直到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高中物理学史(全部)

能多发点财富值么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二、电磁学:(选修3-1、3-2)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详细请看http://tieba.baidu.com/f?kz=1197564491,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课本里涉及到的物理学史

发现中子的叫查德威克

学习物理学史的意义?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楼主可以多关注些物理学类的科普书,关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看下《鬼脸物理课》,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

高考常考的物理学史,要求简单明了的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61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高考物理的物理学史

科学家 主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 意大利 1638年,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17世纪) 笛卡儿 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牛顿 英国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 德国 17世纪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卡文迪许 英国 1798年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库仑 法国 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密立根 美国 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e=1.6×10-19C 昂尼斯 荷兰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奥斯特 丹麦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洛仑兹 荷兰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笛卡儿 法国 第一个提到“动量守恒定律” 安培 法国 分子环形电流假说(原子内部有环形电流) 法拉第 英国 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的文明跨进了电气化时代。在1821年,法拉第在重复奥斯特“电生磁”实验时,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最原始的电动机。 亨利 美国 最大的贡献是在1832年发现自感现象 汤姆孙 英国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敲开了原子的大门 普朗克 德国 量子论的奠基人。为了解释黑体辐射,提出了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爱因斯坦 德国 提出光子说(科学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总结出质能方程:(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他对科学的贡献) 普吕克尔 德国 德国科学家发现了阴极射线。 卢瑟福 英国 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该实验表明了原子内质量和电量的分布,并没有揭示原子核的组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玻尔 丹麦 量子力学的先驱。吸取普朗克、爱恩斯坦的量子概念,提出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查德威克 英国 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居里夫妇 法国 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钋和镭。

初二物理学史是什么

物理学史是物理学在历史进程中的发生、发展过程。近代意义的物理学诞生于欧洲15—17世纪。人们一般将欧洲历史 作为物理学史的社会背景。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 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物理学史 简答题

以上都不会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力学中的物理学史:1、前384年—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2、1638年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3、1683年,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4、1798年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电、磁学中的物理学史:1、1785年库仑:库仑定律。2、1826年欧姆:欧姆定律3、1820年,丹麦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4、1831年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5、1834年,俄国楞次:楞次定律。6、1864年英国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7、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现象”。光学、原子物理中的物理学史:1、历史上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一种是荷兰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2、1801年,英国托马斯·杨: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3、1818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1895年,德国伦琴:X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还能使照相底片感光。5、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6、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7、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

物理学史 轶事 趣闻

朋友,你一定知道法拉第这个光辉的名字吧!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预告了发电机的诞生,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他毕生致力研究的科学理论——场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传法拉第的老师戴维,一个誉满全球、世界公认的大化学家在瑞士日内瓦养病时,有人问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他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却说: “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是法拉第!” 是的,戴维回答得好,重要的是人!下面就是这个学徒出身的大科学家在踏进科学大门之前,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向往科学、努力奋斗以及在进入科学殿堂之后建立丰碑的故事。 为了装备自己的小实验室,法拉第到药房里去拣别人扔掉的瓶子,花半个便士买一点最便宜的药品。他抱着拣来的、买来的东西,回到书店里的阁楼上,心里乐开了花。从此,每天下工以后,法拉第埋头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点上一支蜡烛,进行实验。 从13岁到21岁,法拉第在书店里当了8年学徒。这正是他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在将近3000个夜晚,法拉第把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实验上了。 1791年9月22日,迈克尔.法拉第出生在一个铁匠的家里。他父亲体弱多病,铁匠铺开不下去了,最后只好盘给人家,自己去当帮工。为了维持生活,法拉第12岁当报童,13岁去里波先生的书店里当学徒,学装订手艺。从此,法拉第走上了生活的道路。 在里波先生的书店里,到处是书。这里是智慧的源泉,知识的海洋。法拉第象一块巨大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贪婪地吸吮着。劳动了一天以后,他在微弱的烛光下拼命地读书。书里讲的那些电的现象和化学实验,把法拉第迷住了。他渴望把书上讲的那些实验能做一遍,可是一个穷学徒哪来的钱买仪器和药品呢! 里波先生的书店在伦敦是很有名气的,加上法拉第手艺出众,态度和气,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因此,皇家学会很多会员,都乐意把自己的科技书籍送来装订。顾客中有位当斯先生很喜欢法拉第,有一次他送 给法拉第4张入场券,让他去皇家学院听大化学家戴维的讲座。 1812年2月的一个晚上,法拉第生平第一次跨进皇家学院的大门,坐在阶梯形的讲演厅里。他的心情紧张而又焦急。戴维终于出现了,大厅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戴维讲的题目是发热发光物质,讲得那么轻松,却又那么透彻。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天才的光华和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向外辐射。法拉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飞快地记着,笔记本翻过一页又一页。 法拉第一连听了戴维的4次讲座,好像游历了美丽、庄严、圣洁的科学殿堂,那里阳光灿烂,照得他心里 光明、温暖。他把4次听讲的笔记仔细整理以后,用漂亮的皮封面装订成册。他经常轻轻地翻阅,多么渴望 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啊! 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命运对穷人从来不露出笑脸。它总是一副威严、狰狞的面孔,迫使你对它膜拜和 屈服。然而,也有许多穷人并不屈从,他们顽强地和命运搏斗。法拉第就是其中最顽强的一个。这个铁匠的儿子,从小爱看父亲挥舞大锤,一下一下地锻打烧红的铁块。铁块变冷变硬以后,父亲把它放在炉火里重新烧红。经过千锤百炼,铁坯终于按照人的意志变成各种工具。父亲曾经自豪地对他说:铁匠面前永远没有顽铁。多少年来,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他。 于是,他决定写信给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爵士,要求在皇家学院找个工作,哪怕在实验室里洗瓶子也行。他心神不宁地等了整整一个星期,音信全无。他忍不住跑到皇家学院去打听,得到的回音只是冷冰冰的一句话:“班克斯爵士说,你的信不必回复!” 受到这个屈辱的打击,法拉第感到伤心。但他毫不气馁。他想起自己学画的经历。法拉第从小就练得一手好字。至于绘画,他是从一个名叫马克里埃的法国画家那里学来的。那位曾经给拿破仑皇帝画过像,后来横渡英吉利海峡,流亡到伦敦的画家,恰好借住在里波先生铺子的楼上,和法拉第成了邻居。画家看到法拉第学画心切,答应教他。作为交换条件,法拉第要替画家擦皮靴和收拾房间。画家心眼不坏,教得也很 认真,可脾气不好,经常责骂法拉第。法拉第逆来顺受,坚持跟他学画,终于学会了投影和透视,能够逼真地、艺术地把眼前的东西画下来。从这段经历中,他体会到:只有忍辱负重,敢于向命运挑战,才能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追求到手。 法拉第又一次向命运挑战了。他鼓起勇气给戴维写信,并且把装订成册的戴维4次讲座的笔记一起送去。法拉第巨大的热情、超人的记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这位大化学家。法拉第到皇家学院化学实验室当了戴维的助手。科学圣殿的大门向学陡出身的法拉弟打开了!

高中课本里涉及到的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可以直接从名人入手,你看看高中有哪些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那么直接再看他的成就即可。从这一点上应该很好总结。手边没有高中物理书,只能为阁下提些建议了。

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学史

1.2008年广东理科基础1、最早提出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物理学家是 ( )dyszplgA.牛顿 B.伽利略 C.法拉第 D.阿基米德答:Cdyszplg2.2001年上海卷9.请将右面三位科学家的姓名按历史年代先后顺序排列: 、 、 。任选其中二位科学家,简要写出他们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各一项: , 。答: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望远镜的早期发明,将实验方法引进物理学等;牛顿:发现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相对论等。dyszplg3.2007年广东卷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数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C.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D.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dyszplg答:A B Ddyszplg4.2004年上海卷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玛丽u2022居里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B.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C.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答:C D5.2005年上海卷6.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有 ( ) A.创立“相对论”, B.发现“X射线”,C.提出“光子说”, D.建立“原子核式模型”.答:A C6.2006年广东卷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D.伦琴发现了X射线 答:B C D7.2008年理综上海卷4、二十世纪初,为了研究物资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发现了电子、中子和质子,右图是( )A.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B.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C.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装置D.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答:A8.2009年上海卷8.牛顿以天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引力为依据,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牛顿( )A.接受了胡克等科学家关于“吸引力与两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B.根据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以相同加速度下落的事实,得出物体受地球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Fuf0b5m的结论C.根据Fuf0b5m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了地、月间的引力关系,进而得出Fuf0b5m1m2D.根据大量实验数据得出了比例系数G的大小答:ABC解:题干要求“在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牛顿只是接受了平方反比猜想,和物体受地球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Fuf0b5m的结论,而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后来利用卡文迪许扭称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大小,至于D项也是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后才进行的探索,因此符合题意的有ABC。9.2009年海南卷11.在下面括号内列举的科学家中,对发现和完善万有引力定律有贡献的是 。(安培、牛顿、焦耳、第谷、卡文迪许、麦克斯韦、开普勒、法拉第)答:第谷、开普勒、牛顿、卡文迪许解:第谷搜集记录天文观测资料、开普勒发现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数10.2009年理综宁夏卷14. 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答:B D解:行星运动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A错误;伽利略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错误。11.2009年广东卷1.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洛伦兹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C.光电效应证实了的光的波动性 D.相对论的创立表明了经典力学已不再适用答:A解:电磁感应定律是法拉第发现的,B错误;光电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C错误;相对论论和经典力学研究的领域不同,不能说相对论的创立表明经典力学已不再适用,D错误。正确答案选A。

什么是是物理学史研究的基础?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的研究是必须从一切古书中发掘史料的。中国古书没有标点符号,不同的断句读法,可以解释出不同的意义来;古汉语又是一字多义,一个字的不同解释,又可以阐发出迥异的内容。再加以古书,特别是一些笔记小说之类的书,记事往往不尽翔实,或以无作有,或以少作多,或张冠李戴,或添油加醋……因此,每每需要我们作一番鉴别的工作,要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这项工作做不好,就得不到真实的史料。所以它是物理学史研究的基础。

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如下:物理学家在得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同时,往往还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研究的方法,如伽利略首先走上了用精确的数学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为特点的研究道路,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了理想化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化繁为简,揭示本质规律,牛顿则是头一位大量应用数学方法来系统地整理物理理论、用系统的数学方法对个别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组织,并使其由经验积累上升到理性概括,由零碎知识上升到系统理论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欧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则在建立单元电液理论、欧姆定律、电力线和电磁场理论的过程中,巧妙地应用了类比法。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所积索起来的宝贵财富。正如著名的数理学家拉普拉斯所指出的:"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将物理学史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系列思维方法介绍给学生,并为之掌握,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探索新知识,摆脱"题海”困扰,减轻学习负担上都是很有帮助的。

物理学史

教师培训的题目

一篇3000字左右的物理学家故事或物理学史的读书(体会)报告

我高一四班。。。悲惨 谁找到了??????????????????????????????????????、

求关于物理学史的知识点

百度文库利多的是,不论是高中的还是初中的,还是大学的都有的,朋友。

高考物理学史有多少分

高考物理总分110分,生物90分,化学100分。

物理学史

百度百科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