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求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能。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这是因为,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要靠深化改革。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第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并要适应新的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同时,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要继续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未来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相当突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努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必须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同时,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许多“两难”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任何国家都有宏观调控,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又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时期,搞好宏观调控尤为重要。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们国家大,各地情况不同,发展很不平衡。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维护和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自觉顾全大局,这是贯彻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要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

五年计划的社会性质

五年计划的社会性质?五年计划的社会性质是指:1国民总人口的数据统计。2国产总经济的数据据统计。3国家总建设的数据统计。4国家5年后产生的人口,经济,建设与现在的人口,经济,建设作比较所产生的差距统称社会发展性质。

有关五年计划

因为有很多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了,比如一五,就提前两年完成。

第八个五年计划的计划成就

从实施结果来看,“八五”计划完成得较为理想。完成百分数均值为267%, 完成率为89%,基本完成率为89%。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初步分开,汇率顺利并轨,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八五”期间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对外开放的县市超过1100个,兴办了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和13个保税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1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5%,高于“六五”的12.8%和“七五”的l0.6%。年出口额已突破1000亿元,占世界商品贸易的比重从“七五”的1.6%增加到3%。199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十一位;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736亿美元,比“七五”末期的111亿美元增加5.6倍。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八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57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分别为7.7%和4.5%,大大高于“七五”的3.7%和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达67275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0.6%,大大高于“七五”时期3.3%的水平。1995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接近3万亿元,比“七五”末期增加两万多亿元。“八五“”期间,城乡新建住房面积43亿平方米,到1994年末,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7平方米。“八五”期间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约增加5000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增加3740万人。贫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6500万人。“八五”期间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降到l995年的10.55‰。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7%和84.8%,比1990年提高4和5个百分点。

怎样才能找到我国各省市的历年五年计划呢

我汗,是中国人么?五年计划,十年计划都是以国为单位的,不是省啊。一五计划(1953-1957)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二五计划(1958-1962) 这个没有完成。计划内容: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三五计划(1966—1970)计划内容:①大力发展农业,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②努力突破尖端技术,加强国防建设。③发展交通、商业、文教和科研等事业。主要的计划指标是:到1970年,生产粮食4300~4600亿斤,棉花3850~4200万担,钢1600~1800万吨,煤28500~29500万吨;五年累计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00亿元。四五计划(1971—1975)计划内容: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五五计划(1976—1980年)由于订的太高,曾被修正。计划内容:“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六五计划(1981—1985)计划内容: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7%,1985年达到871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50亿元,农业总产值2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00亿元,重点安排能源、交通建设,更新改造投资1300亿元;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为 967亿元,比“五五”计划增长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七五计划(1986~1990)计划内容:①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②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③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完成情况:“七五”期间,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八五计划(1991~1995)计划内容:“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这些项目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八五”期间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复线3400公里,电气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新建机场12个,铺设长途光缆干线10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5895万门,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7500万千瓦,新增产电力年均增长9%。九五计划(1996~2000):计划内容:“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计划(2001—2005)计划内容: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规划内容: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五年计划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2011-2015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

中国五年计划何时开始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经济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交通运输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现在是多少个五年计划

第十四个。根据中国政府网信息可知,2023年属于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简称十四五规划,开始于2021年,结束于2026年。十四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等。

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摘要: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法律分析: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历年五年规划时间如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_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年-2020年)。扩展资料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完成成就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工业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交通运输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民生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参考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

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五年计划是指

五年计划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未来五年做的总体部署呀。它往往会涉及到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哦。现在刚颁布的是“十一规划”,之所以叫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哦!呵呵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几年到几年

我也不知道,上网查一下吧!!!

个人未来五年计划

个人未来五年发展计划中需要包含如下几点:1、清晰的愿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原因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想做什么,这会非常有帮助。可以从不同的时间长度考虑这个愿景,比如:一个月,六个月,一年,五年,分别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无论是关于生活、工作、爱好还是人际关系,尽可能详尽地阐述你的想法。这样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强烈的意愿能帮助你坚持。2、了解实现你的目标/愿意,你需要发展提升哪些技能个人发展计划的下一步是考虑你需要发展和提升哪些技能,以及这些技能为对你实现目标的重要性。例如:1、你是否需要某些特殊技能来获得某个工作,或者在事业上取得进步;2、你打算去国外生活,是否需要发展语言技能;3、你正在处理一个特殊的项目,是否需要新技能来帮助;4、你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你缺乏某些特殊的技能,需要求助他人的帮助。重要的是要确保你所针对发展的技能对实现目的有巨大的帮助。没有清晰的目标,你为个人发展所做的努力可能会失败。尤其是,你可能不会专注于有帮助的技能上或者总是拖延。例如,你打算明年去西班牙生活,那么今年学习西班牙语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意大利语。确定要提升的领域,如果你不能确定在某个特定领域哪些技能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参照使用一些自我评估工具。3、对达到的标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及当前的你与标准有多少差距你现在的水平和标准水平之间的差距能告诉你: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需要花多长时间。例如,如果你计划在一年之后出国读书,你需要发展语言技能。如果你有一些基础,那么通过多听外国电台,多看外文书,强化一下,你的语言能力就能显著得到提高。但是,如果你从来没有学过这门语言,那你就需要从头开始。那么你可能不仅需要一些基础的学习,而且还需要沉浸式的课程,以确保你的语言水平快速发展提升。4、注意优先级,你不能一次做所有的事情注意优先级。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列出你需要发展提高的领域,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问题的答案按照重要或紧急程度赋值1到5。1、这对我而言有多重要;2、现在发展提高它有多紧急。将每个领域的两个问题的分数加在一起(或相乘),根据分数的高低,分数越高,要么越重要,要么越紧急,进而清楚地了解需要领域的优先级。5、详细的想法和行动计划,关于填补当前的你与标准之间差距这一点听起来很容易甚至没有必要,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应该如何从你现在的位置(水平)A到你想要去的目的地B(标准水平)。例如,你打算参加某个课程?选择在线课程还是线下课程?如果在线课程,选择哪个网站?等等。正如愿景和目标一样,将其进行分解对实现它是有帮助的:为实现最终目标,在一个月、六个月和一年分别要做些什么?这利于检查进度,并保证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

为什么是五年计划而不是四年或六年计划

领导有5个手指头,数数的时候方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除了恢复时期的三年以外,大概还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五三年开始伟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经济命脉归国家掌握,就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来有计划地发展和改造国民经济,以便逐步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战线上的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全国人民在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进行“三反”“五反”等各个战线上的胜利,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所实行的正确的经济政策的领导,同时还由于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援,我国在一九五二年底结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工业和农业的主要产品的产量。扩展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以下各项具体任务:一、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这些都是我国重工业的新建设。这些新建设的逐步完成,将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二、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三、在建设新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地和合理地利用原有的工业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在的生产力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主要地还是依靠原有的企业。四、依靠贫农(包括全部原来是贫农的新中农),巩固地联合中农,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推动农业生产的合作运动,以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来初步地改造小农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对农业进行初步的技术改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也发挥单干农民潜在的生产力量,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努力开垦荒地,加强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以保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克服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参考资料:中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每个五年计划究竟是如何制定的?

根据国内的情况,确定中国未来几年需要发展的方向及因此要发展的行业,再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学者、专家进行研究确认,并据此做出五年的规划。

国家五年计划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1953年开始,未定结束时间

五年计划是什么

可见,五年计划只计划五年,非长远宏观计划。为了各级政府脸上贴金用的形式主义产物。 这个叫法也有问题,现在是十一五,听着一年还可以。但到二十个五年怎么叫?

2021年是第几个五年计划

1.定定位 定位是区域发展的灵魂,好的定位体现了因地制宜、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彰显极致的发展观,而不是原来的亦步亦趋、同质化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传统模式。市县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放眼长远去思考,高站位、大格局去谋划。好的定位不能光盯着“我有什么”,要从区域发展大势分析“你要什么”,能不能跳起来摘桃子,找准战略定位就是做一个立意、做一个谋划,使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关注点、一个兴奋点,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向下给民众以信心和希望,对外吸引投资商进驻。“十四五”期间,市县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理念有了巨大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和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 2.定战略 战略是对市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规划,包括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原则等等,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是实现战略定位的方式和路径,也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目前,各行各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确立“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方的重要发展规划,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拓展资料】3.定指标 十四五规划不再单纯追求GDP和税收,更强调经济产业和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以及民生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优化开发区域要淡化增长速度、规模总量等方面的指标;重点开发区域要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的指标。预期性指标要增加人均研发投入等高质量发展指标,约束性指标要增加能耗、排放等绿色发展体系的指标和空间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生态红线等空间管控方面的指标,为相关规划、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4.定产业   产业是龙头,对于市县区政府而言,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必须遵循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产业共性发展规律(比如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等等)。在全球一体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筛选定位产业,进而重组要素资源、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做强主导产业,最终形成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力并建设产业高地,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培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也是地方党政领导的第一要务。 5.定功能   对地方政府来讲,科学处理城市和产业、城市和人的关系是永恒的主旋律。从载体来看,首先颜值要高,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和城市风貌要有特色,要符合建筑美学和城市美学,好的空间形态对人和特定产业的集聚有一种“场所引力”,而不是千城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从功能来讲,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品质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通过塑造城市的新气象,从而吸引城市新人群,带动城市新产业,以城聚人以城促产。 6.定边界   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做好国土空间的分析评价,将市县区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形成一张统领市县区发展全局的、将空间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的布局总图。要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倒推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和城市规模,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产业区块边界、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4条红线,增强市县区政府的空间管控能力。 7.定布局   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是对市县区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在三类空间划定的大框架内,研究细化城镇组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特别要强化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约束,改变以往零敲碎打、无序布点、分散开发、不成体系的弊端,把政府的规划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8.定项目   重大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规划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谋划储备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十四五”规划的大盘子,藉此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战略资源和项目资源,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市县区政府要建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主要涉及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生态环保、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涵盖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及城市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项目涵盖农业、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特色产业等;社会公益项目涵盖文体广电、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民政事务等;生态环保项目涵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和循环经济等;社会管理项目主要涵盖社会治理和应急救灾体系建设等。 9.定政策   “十四五”规划不仅是单一的发展规划,而应当是统筹全局的发展、改革、法治的规划。市县区发展总体规划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向,加大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力度,完善相关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专项政策,形成具体操作性措施。

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1953年。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让我们一起回顾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从中梳理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制定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2022年是第几个五年计划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2021年-2025年,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我国五年计划说的是什么意思/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我国一共实施了多少五年计划

法律分析:截止到现在,我国一共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计划。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五年计划有哪些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

五年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法律分析:“五年规划”绝不仅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还是一个涉及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应该说,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制度创新,也是“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条重要的主线。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是如此,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历次“五年规划”都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正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巩固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快速推进了经济现代化进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编制“五年规划”是必要的,但“五年规划”更多是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和宏观性的计划,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一定要明确其发挥作用的边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中国的五年计划是什么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五年计划怎么写?

问题一:五年规划怎么写 标准范围可以参考国家每个五年规划。 规划如计划,但比计划大。一般包括: 1、指导思想,也就是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规划,制定规划的依据是什么,基本思路是什么。 2、目标和任务,一般分开写,什么时间实现什么目标,完成什么任务。 3、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措施珐法。 4、要求,完成规划需要什么样的作风、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状态等,与己相关,与大学生相近。 字数没有限制,只要说明问题就可以了。但低碳了,能省点就省了吧。 问题二:五年级如何写五年计划 第一篇 又是一个新学期了,经过了小学四年的学习,我想我对于小学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适应,在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改掉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最大的一点就是开始知道什么才算得上是认真学习。 首先,我认为,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像我――理解能力还可以,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不懂,但却总出错,而且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才能学会的东西总觉得不耐烦,因此,在这点上,我希望自己能在新学期里对待学习更认真,更有耐心。 其次,我觉得,在学习中,确定学习目标也是很重要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更是能催人奋进。反之,没有目标的学习,就是对时光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我暂时的目标就是先进入全班前10名,而对于我较弱的数学(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写)我会努力,让它也有所进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新学期里,我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 计划写完了,我想,按照惯例,似乎还应该加上几句鼓励的话,但我觉得,有一句话会胜过许许多多鼓励的语言,那么,我就以它作为我学习计划的结尾吧,那就是――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行。 2.也需要你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修改。 第二篇 新的学期又到了,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挑战自己,相信自己,我个人认为,人一生的时间的有限的,时间不等人,因为这是我小学生涯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不会放过从我身边中的每一份时间,挣取把握好身边的每分每秒。 环顾学习生涯,我觉得最薄弱的科目是语文。强项是数学。每次考试语文都会拉分,我认为在这些方面我应该加强。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应该认真听课,将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完全消化,让思维与老师同步。一般先以课本为先,书上的内容是基础。在掌握的基础上,做专项训练,按层次补缺和提高。我还需要建立一本错题集,将在练习中做错的题目和尚未弄懂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逐一解决,形成巩固。在复习中应该提倡务实精神,也应该重视规范化和格式化,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因为任何一次不规范的答题都有可能造成失分。 1.因为我最薄弱的一项科目是语文(按实际情况写哦),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作文干巴巴的,不生动。 空闲时间多看课外书,每天记1~2条好词佳句,按老师的指导进行写作练习。争取每次作文练习都在95分以上。 2.提前老师的讲解做考纲和全品的题目,前天晚上认真预习。多做深,精的题目,拓展思维。 3.每天坚持朗读外语作品,养成良好的语感。认真识记考纲后面的单词,严格避免中考因单词而失分。认真复习和预习全品的考点聚焦和附录,要求重点掌握语法,句型。注意活学活用。 以上的学习计划要认真实施,成功在于行动,过一段时间要仔细分析检查现状,与制定的计划。 这是我给你按照小学的情况改的。。。。如果发现不符合的地方自己再改一下吧。。这里是两篇,自己选一篇吧 问题三:五年规划要怎么写 属于计划类文稿,把握住几大要素,目标,措施,步骤和时限,围绕每一个要素详细展开,必要时写清总思路。 问题四:五年计划怎么写 卖淫啊 不用车 不用房 工作只用一张床 问题五:5年内的工作计划怎么写 给你参考下: (一)工作计划的格式:工作计划大体分为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 (1)标题。由单位名称、适用时期、内容和文种构成。 (2)正文。由前言和计划事项构成。 1.计划的前言,要简明扼要说明制定计划的目的或依据,提出工作的总任务或总目标。前言常用“为此,今年(或某一时期)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作结,并领起下述的计划事项。 2.计划事项,是总的计划下面的各个分计划项目。这部分一般要分项来写,有时,大的项目下有小的项目,大的项目是一个大的方面要做的工作,小的项目是在大的方面要做的每一项工作。 工作计划是一个单位或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打算。写工作计划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具体格式如下 1.计划的名称。包括订立计划单位或团体的名称和计划期限两个要素,如“××印刷厂团委____年度工作计划”。 2.计划的具体要求。一般包括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工作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也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3.最后写订立计划的日期。 (二)工作计划的内容。一般地讲,包括: 1.情况分析(制定计划的根据)。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 2.工作任务和要求(做什么)。根据需要与可能,规定出一定时期内所应完成的任务和应达到的工作指标。 3.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措施(怎样做)。在明确了工作任务以后,还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确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制订好工作计划须经过的步骤: 1.认真学习研究上级的有关指示办法。领会精神,武装思想。 2.认真分析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这是制订计划的根据和基础。 3.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现实情况,确定工作方针、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再据此确定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确定工作的具体步骤。环环紧扣,付诸实现。 4.根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缺点、障碍、困难,确定预算克服的办法和措施,以免发生问题时,工作陷于被动。 5.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并分配力量,明确分工。 6.计划草案制定后,应交全体人员讨论。计划是要靠群众来完成的,只有正确反映群众的要求,才能成为大家自觉为之奋斗的目标。 7.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出来,并经正式通过或批准以后,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继续加以补充、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切合实际。 问题六:美发五年计划怎么写? 你连目标都没有,要别人来写计划?先问问自己目标是什么,在想想怎么才能达到。问别人是没用的。 问题七: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怎么写 成功的职业规划,主要的考虑因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你的兴趣是什么看你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你对哪些知识比较有感觉,能够深入发展下去看 2、你的性格适合做什么看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性格的人去做。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你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看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力看对于自己欠缺的能力,应该怎样去做看 4、你性格本身存在哪些弱点需要克服看不要让弱点成为你成长中的绊脚石。 问题八:我的五年小计划怎么写?快!!!!!!!!!!!!! 没

每一个五年计划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国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民富我只知道这两个,我们模拟考刚刚考过

我国历届“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都是什么?

我国历届“五年”的主要任务包括:1. 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和质量,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稳定增长。2. 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3. 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改善能源结构和环保状况。6. 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制度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个人未来五年计划

找个标杆,然后慢慢努力,随时改变。

为什么国家要制定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与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五年计划,十年计划?

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五年计划,十年计划? 第一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人生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生规划的基础和原则。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会随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清晰。人生规划也应该根据这些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第二步:充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确定自己的性格特质与天赋。 主要的方法是: 自问;自己冷静下来总结自己; 问他:让别人给你中肯的评价 专业:通过专业人员帮助你总结 第三步:详细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最好是细化到各个年龄段。 第四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完善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制定的目标——行动。 如何规划自己的 2015 年年计划 1、选择一个可行的目标计划即可,我们平时的习惯就是要求的太高进而不切合实际,导致前期碰壁遇到难处,最终放弃。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 2、要将自己的目标制定的尽量详细,最好是可以衡量的。也就是说你的目标是清晰的,是有标准的。如:你在2015年要达到年薪多少,多少就要是一个具体数字了。 3、选择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先去做,比如拟制定了你自己的目标,当然你的目标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你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是一件长期要做的,你万不可显小而不为。须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啊。 4、把你的2015年目标计划分解一下,否则你会在实现的过程中无法坚持到底而放弃,最终失败。如果你把你的目标计划分解了,一个个去实现完成。那么你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5、总结反思,人总是会懒惰的,如果你想要成长,想要完成自己的年度目标,那么你就要不甘于平凡,不断停下总结反思自己。 如何规划自己的 2017年年计划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大计划,就是3到5年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 其次再就是你的今年计划,与大计划比,你的今年计划作为初始一年奠基,是比较重要的 你需要在这一年里面实现怎么一个自我价值,提前实现了该如何,计划未能实现又当如何,都要做好规划 如何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给自己拟定一个五年计划书 心里有一个大目标,然后把它无限细化,具体到每天做什么, 不现实,一个月的计划安排好就行,只要努力朝着方向不懈怠 到时候水到渠成,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关自己的小五年计划 1953年我国开始了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巨集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下,少先队员们努力学习,渴望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江苏省宜兴县、辽宁省松树区和北京市的少先队员提出了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的倡议。江苏宜兴县少先队员的倡议书写道: “亲爱的青年团中央: 大人们正在轰轰烈烈地搞五年计划,我们也动心了。我们想:我们小孩子,能不能也搞个‘小五年计划"? 最近,我们全县95,000个小朋友,开了一个代表会议。大家都说:我们过去种过向日葵,拣过粮,拾过废钢铁。今后,我们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大家一致通过了决议,要搞一个‘小五年计划",决心做好下面七件事: 一、我们保证明年每人一两棵向日葵,全县共种95,000棵。每两人种活一棵树,全县种活47,400棵树。 二、我们每人每年蒐集4两废金属,一年就可以积聚2,400斤。我们还可以蒐集桃核和杏核。 三、我们决定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烈军属和自己家做事情。每人每年保证积50斤肥,还要帮助捉虫、拾稻穗、保护青蛙、拣粮食。 四、我们要争取做到每5人养一只鸡,每年生产228万个鸡蛋。 五、我们要爱惜文具纸张,铅笔头要用到不能用为止,也不在墙上乱涂,或毁坏桌椅。 六、我们要做好卫生工作。 七、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要教爸爸妈妈邻居识字,还要帮合作社读报,开展文娱活动。 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我们说过的话,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还希望全国小朋友也来搞‘小五年计划",为祖国做更多的事情。 江苏宜兴县95,000个孩子 1955年11月28日” 1955年11月团中央和教育部发出《关于支援全国少年儿童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的联合指示》,指出:“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劳动观点,并且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中学到实际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将为祖国增加一些财富。” 全国少先队员热烈响应这一倡议,“小五年计划”活动迅速在全国城乡广泛地开展起来。他们通过种植,饲养,制作教具,绿化校园,蒐集废金属,做“小先生”扫除文盲等活动,为国家,为集体做事情,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河北省的少先队员,利用自己拣粮、割草、种油料、拾废品所得的收入,为集体建筑了一座“红领巾水库”。黑龙江省的少先队员,用自己“小五年计划”活动的收入,为国家建造了一个“少先队拖拉机站”。特别是最早倡议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的宜兴县实验小学,活动开展得更是有声有色。他们开展了“五年计划放光芒”、“钢铁多么重要”、“7万两黄金哪里来”等活动。到1957年11月,全校举行了“小五年计划”丰收会,大队委员会公布了“小五年计划”活动成绩:三年来拣回粮食5,147斤;收回废金属8,240斤;植树41,225株;为农业社积肥82,000担;建立小苗圃13个;种向日葵36,196棵;蓖麻11,568棵;盆栽植物250盆;家庭小花园156个。做到了人人参加种植,个个爱护树木,把学校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少先队员们骄傲地说:“大人有五年计划,我们小孩也有小五年计划,我们也为建设祖国出了力。” “种植、除四害、讲普通话”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以后,1958年2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种植、除四害、讲普通话三项活动的决定》。指出: “在我们祖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胜利完成的时候,亲爱的党又领导着我们6亿人民,鼓起革命干劲,掀起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新 *** 。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又富又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 *** 里,我们的少年儿童也充满了热情,开展各种公益劳动,支援祖国的建设,受到了生动的教育。他们做的虽然是小事情,但是小事情里有大志气。我们共青团应当帮助少年儿童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民斗争紧密地联络起来,培养他们的革命志气,锻炼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继承革命前辈的英雄事业。因此,我们决定号召全国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以下三项活动: 一、培植树木、绿化祖国。 二、除四害、讲卫生。 三、学普通话,讲普通话。” 全国各地少先队员热烈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广泛开展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组织“绿化近卫军”、“红领巾采种队”、建立“少年苗圃”等。江西省5万名少先队员,在鄱阳湖畔,绿化荒山205座,植树1万多亩,这就是全国闻名的“万亩少年林”。黑龙江省的少先队员,建造了长达6,000公里的林荫道。广东普宁县丘塘小学少先队员绿化了一座洒满烈士鲜血的“英雄山”,常年坚持,把9,000多亩山地全部绿化,共栽下3,000多万棵树苗,14万棵果树。辽宁锦县临海小学还在学校后面150亩沙滩上栽种10多万株树木,坚持9年育林,使荒滩变成了绿洲。上海20多万少先队员参加了“绿化近卫军”,精心护理和保护道路两旁和公共场所的树木,不让一棵树木受损伤。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小学少先队员提出了“一棵种子一棵心,建设祖国有我份”的口号,采集树种寄送各地少先队和福建前线的解放军,坚持十年,采集树种24,000多斤。一些少先队组织还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让每一个少先队员入队时要种一棵树,并且要保种保活,使它和自己一起长大。各地少先队组织普遍开展了种植向日葵,培育“蓖麻王”等活动。真是:“使荒山披青纱,大地穿花衫,果儿挂满枝,遍地长油料。” 全国各地少先队还开展了捕蝇、挖蛹、灭鼠活动,建立了“少年卫生岗”、“红领巾卫生区”,少先队员走上街头,劝止随地吐痰、随地扔果皮纸屑等不良习惯。他们响应团中央号召“每人做两个蝇拍,一个自己用,一个送别人”,有一个城市的少先队员制作了10万支蝇拍,出现了“一只苍蝇前边飞,10个孩子后面追”的生动场面。辽宁省开原县实验小学四(2)班的吴玉先、刘焕平、吴志峰三个少先队员,两年多同田鼠打仗,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被称为“灭鼠大将”。 一次,三个“大将”领着中队的同志去挖田鼠,吴玉先把大伙唤到一边,指著垅沟上的小土堆,轻轻地说:“这是‘鼠山"旁边准有鼠洞!” “你怎么知道?” “你们看,这堆土又细又松,是田鼠从洞里挖出来的。”他说著就把“鼠山”周围的干草拨开,嘿!下面果真有三个洞。 三个“大将”,一个堵气眼,一个把住洞口,吴玉先不慌不忙地挖起洞来,忽然洞口封住了。吴玉先知道,这是狡猾的田鼠在里面堵洞,就嚷着:“让你看看少先队员的厉害!”说著,就用脚使劲一踩铁锹,田鼠吓得赶快逃出来,可是刚到洞口,吴志峰的脚就不偏不斜地落在它身上了。刘焕平抓住田鼠的耳朵,高兴地说:“看,逮活的! 又一次,他们发现一个鼠洞很大很深,可是不知道是真洞还是假洞,三个“大将”一合计,决定让小田鼠去探洞。他们从别处抓来一只小田鼠,在它脚上系一根长绳,把它放进洞去。小田鼠进去不久,洞里就传出吱吱喳喳的叫声,这证明里面有鼠。当三个“大将”把小田鼠拖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被咬得浑身是血,原来不是一家的田鼠,碰到一起要打架的。接着三个“大将”使劲挖洞,果然消灭了很多大田鼠。 在三个“大将”的带动下,全中队消灭了500多只田鼠,夺回粮食700多斤。 少先队员们还积极推广普通话,他们通过开展演戏、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推动队员“天天讲,人人讲,不怕难,不怕羞”,掀起一个学普通话讲普通话的竞赛热潮。他们还教成年人学说普通话。如青岛市的队员,不但自己学会了普通话,还组织包教队,去包教商店、工厂、汽车站的叔叔阿姨。顺兴路小学包教了30多个单位,教会了几千人说普通话。一天他们来到华美旅社,服务员告诉他们:不会说普通话,对工作妨碍真大。有一回旅客请自己买“肥皂”,结果听成了买“邮票”,旅客要个“杯子”,他却把“被子”抱来了。在队员的帮助下,华美旅社职工个个学会了说普通话,接待旅客,再也不会闹笑话了。 在“三项活动”中,少先队员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劳动中,并在劳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劳动成了培养人才的大课堂。山西省少先队员搞了植物实验园地,少先队员尚马朝等还完成了“两层楼”嫁接实验,光荣地出席了第二次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 通过这一切,使少先队活动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更紧密的联络起来,使少先队员和广大少年儿童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共产主义教育中更好地成长起来。他们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也为改变国家自然面貌、改造社会风气出了力。 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五年计划? 不知道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 给自己定个目标。不要怕目标定的太高。 自己努力往那个目标去就行了。 只要有一个目标,中间的路怎么走。你会很明白的。 五年计划与五年规划的区别 “五年计划”是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作文.人生五年计划 看着窗外,我看到迷惘,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惘。有时,我甚至会觉得忘了来到这里的目的。有人说过:“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我真的很愿意相信这句话,但理智还是战胜了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还不现实”。 我无奈的看着窗外,咦,一株小树在风中摇晃,风狠狠地向它刮来,虽然它很有自信能撑到最后,但是毕竟是一株小树,被风一阵阵的摧残,弄得本身就少得可怜的叶子也脱落了。眼看就要在风中快倒下去时,奇迹发生了,它站起来了,他是那么顽强,那么有自信,那么坚韧…… 一株树尚能如此,更何况我是一个人呢?对,我不能再迷惘下去,我要站起来,让那短暂的生命,发出它应有的光芒。人不应该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也不应该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对自己的目标感到置疑,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让自己倒下,从此站不起来。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痛苦的奋斗,人生永远不可能完整,就像没挣扎过的蝴蝶,永远不可能飞翔。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强健的“翅膀”,才能有更美丽,更辽阔的的蓝天。 拿破仑说:“不会从失败中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这不正告诉我要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要从昨天的阴影中走出来,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正确方法,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踏出去的脚下总会有路,因为路无所不在,但能走上怎样的路,那只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现在,我决定告别昨天的我,重新站起来,重新用充满希望的心迎接今天。 我现在后悔了,为许许多多的“昨天”后悔。在灰暗的日子里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在那灰暗的日子里,我曾有过别人的辉煌,我曾拥有昨天,却不知怎么支配它。然而我又悟出,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可埋怨于旧日。正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何必沉醉于未来,幻想明天,何必奈于过去,怅恨昨天。我们这一生拥有的只是今天。 昨天,再见。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专案、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怎么定自己的3年计划 5年计划? 学习大多数人的框架 然后自己再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动

五年计划与五年规划的区别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1953年。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让我们一起回顾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从中梳理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制定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什么是五年计划(规划)?(名词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十一五”前称为“计划”,之后称为:规划

2021年到2025年五年计划

从2021年到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第一阶段目标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十四五规划”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体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定位是区域发展的灵魂,好的定位体现了因地制宜、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彰显极致的发展观,而不是原来的亦步亦趋、同质化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传统模式。市县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放眼长远去思考,高站位、大格局去谋划。好的定位不能光盯着“我有什么”,要从区域发展大势分析“你要什么”,能不能跳起来摘桃子,找准战略定位就是做一个立意、做一个谋划,使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关注点、一个兴奋点,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向下给民众以信心和希望,对外吸引投资商进驻。“十四五”期间,市县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理念有了巨大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和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战略是对市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规划,包括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原则等等,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是实现战略定位的方式和路径,也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3.定指标十四五规划不再单纯追求GDP和税收,更强调经济产业和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以及民生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优化开发区域要淡化增长速度、规模总量等方面的指标;重点开发区域要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的指标。预期性指标要增加人均研发投入等高质量发展指标,约束性指标要增加能耗、排放等绿色发展体系的指标和空间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生态红线等空间管控方面的指标,为相关规划、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4.定产业 产业是龙头,对于市县区政府而言,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必须遵循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产业共性发展规律(比如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等等)。在全球一体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筛选定位产业,进而重组要素资源、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做强主导产业,最终形成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力并建设产业高地,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培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也是地方党政领导的第一要务。5.定功能对地方政府来讲,科学处理城市和产业、城市和人的关系是永恒的主旋律。从载体来看,首先颜值要高,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和城市风貌要有特色,要符合建筑美学和城市美学,好的空间形态对人和特定产业的集聚有一种“场所引力”,而不是千城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从功能来讲,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品质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通过塑造城市的新气象,从而吸引城市新人群,带动城市新产业,以城聚人以城促产。 6.定边界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做好国土空间的分析评价,将市县区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形成一张统领市县区发展全局的、将空间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的布局总图。要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倒推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和城市规模,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产业区块边界、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4条红线,增强市县区政府的空间管控能力。7.定布局 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是对市县区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在三类空间划定的大框架内,研究细化城镇组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特别要强化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约束,改变以往零敲碎打、无序布点、分散开发、不成体系的弊端,把政府的规划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关于中国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扩展资料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规划时,国家要组织开展上个计划/规划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是一个充分民主的过程。同时,国家还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起草《中期评估报告》。这反映中国五年规划独特的学习机制:前一个五年规划实施过半,进行他方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突出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改进《纲要》编制,也为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了铺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年计划

中国在哪一年开始执行五年计划?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建成一大批现代化大型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建立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工业部门。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炼铁炉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无缝钢管。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6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在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建成了――富拉尔基重工业基地。其中重型机械厂和特种钢厂成为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2、建设了多条交通干线,改变了交通落后的局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打破了四川、福建两省不通火车的历史。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3、形成了以东北为中心的一批现代工业基地。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援建的156个重大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为什么要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除了恢复时期的三年以外,大概还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五三年开始伟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经济命脉归国家掌握,就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来有计划地发展和改造国民经济,以便逐步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战线上的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全国人民在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进行“三反”“五反”等各个战线上的胜利,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所实行的正确的经济政策的领导,同时还由于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援,我国在一九五二年底结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工业和农业的主要产品的产量。扩展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以下各项具体任务:一、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这些都是我国重工业的新建设。这些新建设的逐步完成,将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二、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三、在建设新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地和合理地利用原有的工业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在的生产力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主要地还是依靠原有的企业。四、依靠贫农(包括全部原来是贫农的新中农),巩固地联合中农,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推动农业生产的合作运动,以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来初步地改造小农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对农业进行初步的技术改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也发挥单干农民潜在的生产力量,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努力开垦荒地,加强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以保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克服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参考资料:中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条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于哪一年开始实施

1953—1957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五年计划中断过吗,什么时候?

1963-1965不连续的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共执行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五”计划正在执行)。在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仅有两个三年是在五年计划的执行之外,专门用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的。一个是1950-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进行着一场浩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迅速治愈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恢复和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是1963-1965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头三年轰轰烈烈搞“大跃进”,后两年被迫调整之后,不得不中止五年计划的连续制订,用三年的时间继续调整,前后五年(1961-1965年)艰难困苦调整。原因:大跃进造成严重的后果,用五年(61-65年)时间 进行整顿。195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该意见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技术、文化的高度发展,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全国就能建成强大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各协作区就能建成比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有各自特点的工业体系;全国在钢铁和其他若干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就能接近美国;在主要科技方面就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很多的具体指标比原“二五”计划高出1-8倍之多。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前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期间,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提出要对经济进行整顿和调整的问题;8月中下旬,国家计委在讨论编制1961年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李富春提出,“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着重解决配套、补缺门、前后左右和品种质量问题,以便取得主动。”8月底,国家计委在向国务院汇报1961年经济计划时,提出了“调整、巩固、提高”的问题。周恩来在听取汇报后,加上了“充实”两字予以完善,从而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大力恢复农业,压缩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生产,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到1962年,国民经济才开始好转。但是,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1961年8月下旬-9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为了继续完成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再用3年时间(1963-1965)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年-2020年)。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发展什么工业

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对应,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化学、材料等工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检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几项规定》 第一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完成应该从下列两方面衡量:(1)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文教等)和各地区的计划,都应该完成。(2)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数量指标计划(如总产值、产品产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毕业生数等等)和质量指标计划(如产品质量标准、新种类产品、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劳动生产率、成本等等),都应该同时完成。 检查五年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必须与各个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相结合;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在进行五年计划总结时,必须将达到的水平同五年合计总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 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年-2020年)。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完成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 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 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 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 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 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 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 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 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 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 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 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 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交通运输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 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 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民生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 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年开始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每个五年规划的起始时间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六三六四六五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年份是

法律分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的。法律依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编制完成的。一九五五年三月间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党的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的意见作了修改之后,把这个计划草案提交国务院。国务院会议对这个五年计划草案加以讨论并一致通过,现在请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予以审议和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 “一五”计划(1953-195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一五”计划是在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楼主可以自己去看看..资料..下面是网址(网易上的)...目前我们处在:“十一五”规划(2006-2010):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提高到9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每个五年计划是从哪年开始

五年计划是以1或者6结尾的年份开始,例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扩展资料: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规划时,国家要组织开展上个计划/规划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是一个充分民主的过程。同时,国家还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起草《中期评估报告》。这反映中国五年规划独特的学习机制:前一个五年规划实施过半,进行他方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突出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改进《纲要》编制,也为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了铺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年计划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条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哪一年完成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我国历届“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都是什么?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2: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材,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3: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能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4: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各自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5: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增长速度,努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和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大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改善人民生活。1980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逐步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6: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7: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5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8: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10年平均每年增长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1%,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9: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经济增长速度年均7%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教育发展: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11: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12: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国家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01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结束。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度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底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与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1954年起,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改造进程却受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为了满足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人为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虽然在短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除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外,一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完全确立。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

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关于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含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完成应该从下列两方面衡量:(1)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文教等)和各地区的计划,都应该完成。(2)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数量指标计划(如总产值、产品产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毕业生数等等)和质量指标计划(如产品质量标准、新种类产品、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劳动生产率、成本等等),都应该同时完成。检查五年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必须与各个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相结合;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在进行五年计划总结时,必须将达到的水平同五年合计总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拓展资料:现在是中国第几个五年计划:现在中国正处于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三个五年计划。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开始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决定意义的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而制定的。要全部实现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还只能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

(2019·新课标)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是什么?急!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年-2020年)。扩展资料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完成成就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工业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交通运输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民生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参考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ʕ ᵔᴥᵔ ʔ

五年计划最早兴起于哪国

五年计划,五年规划。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算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由周、陈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扩展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哪一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计划内容“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年

1953————1957,共四年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1953-1957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中国新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设计的156个施工单位为中心,由694个规模以上施工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一些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初步的基础;基本上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与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由7296%提高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提高到不足1%。基本建设方面,五年内全国总投资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文化、教育的总投资为493亿元,比原计划的427.4亿元增长15.3%。2005年新增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末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建成工矿建设项目1万多项,其中大中型项目921项,比计划安排的多227项。到1957年底,428个项目建成投产,109个项目部分投产。到1957年底,苏联帮助中国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已建成135个,竣工并部分投产的有68个。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行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新型机床、精密仪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收音机等。都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从而改变了中国工业不完整的局面,增加了基础工业的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了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五年计划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年均增长12.8%。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是1952年的近3倍,原煤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193亿千瓦时,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到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50.6亿英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是原计划的101%,比1952年增长25%,年均增长4.5%。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吨,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和4.7%。五年间,全国新增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0亩,完成了原计划的101%。五年内,中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万亩,相当于1952年总灌溉面积的69%。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里程已达29862公里,比1952年增长22%。五年内,33条新铁路将建成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57年,全国工人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增长34.2%。文化、教育、卫生、科学和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1953

求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内容

  【计划内容】  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主要工业项目】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希望对你有帮助①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我国是何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限

法律分析: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期限是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本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纲要主要阐述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所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加以引导;在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什么时期

1953到1957望采纳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哪一年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哪一年完成的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结果是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一年开始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检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几项规定》关于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含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完成应该从下列两方面衡量: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和各地区的计划,都应该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数量指标计划和质量指标计划,都应该同时完成。检查五年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必须与各个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相结合;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在进行五年计划总结时,必须将达到的水平同五年合计总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3月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的?

法律分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的。法律依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编制完成的。一九五五年三月间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党的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的意见作了修改之后,把这个计划草案提交国务院。国务院会议对这个五年计划草案加以讨论并一致通过,现在请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予以审议和通过。

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一年

法律分析:1953年,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结束。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条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一年开始

法律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的。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十五”期间要突出贯彻以下重要指导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你怎样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偏向重工业发展,并取得诸多成就,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年提出的?

这个够具体吧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