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先秦文学发展时期有哪些代表作品?

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为中国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诗经》、《楚辞》开创的写实与浪漫两种创作方法与风格影响深远;诸子散文注重现实与民生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怎样理解先秦文学中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劳动决定了原始文学的特点:诗、乐、舞三位一体.因为劳动呼声、劳动动作、劳动音响是在劳动进行中自然形成的有着共同节奏的“结合体”,彼此是不可分的,由这三者发展演变成的诗歌、舞蹈、音乐在最初也是依着一定节奏结合在一起演唱,例如:上引《吕氏春秋·古乐》所载的葛天氏的歌八阕,在演奏时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牛尾”是道具,“投足”是舞蹈动作,“歌”是音乐,“八阕”是歌的内容,当然有辞.诗、乐、舞三位一体,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古代毛诗序中有: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可见诗乐舞都是因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产生,且互生互补,达到对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但在古代,这种形式只是文人士大夫们消遣和休闲娱乐之为.

先秦文学以什么为主

主要有散文和诗歌,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分别以《论语》,《孟子》《尚书》《左传》等为代表。诗歌自然就是《诗经》了

先秦文学作品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3、《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先秦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先秦文学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像巍巍山岳,令后世无数作家仰止。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根”。

先秦两汉文学是怎样形成的?

先秦两汉文学,中国远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学和西汉、东汉两朝文学的合称。泛指中国自有文学以来到东汉末年的文学。如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算起,时间跨度在三四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3个阶段。

为什么古代文学乃至现代词语好多出自先秦文学?

源头。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最喜欢论语

先秦文学的特点以及对现时代的意义何在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中国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岩石上雕刻或绘制的岩画,分布于包括今香港、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区的100多个县、市、旗,最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新疆的呼图壁岩画、青海的刚察岩画、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岩画等。岩画内容反映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的狩猎、农耕、舞蹈等,形体简化而带有符号性的岩画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十几件骨笛,大多为七孔,能奏出七声音阶,有的还有调音小孔。山西万荣县荆村和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不按绝对音高制作,一个埙孔能发四个音。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上大多绘有绳纹、篮纹、弦纹、方格纹或动植物形的花纹,造型美观,做工讲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有许多纯艺术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遗址中的石雕人头,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兽面纹玉环、山形玉饰、玉琮、龙山文化中的龙凤形玉佩、勾云形玉佩和玉猪龙等,显示出造型艺术的成就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原始社会绘画、音乐和造型艺术如此发达,文学的产生亦在情理之中,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和书写工具尚未产生,没有留下原始的记录。

先秦文学处在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阶段?

先秦文学处于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奠基阶段。其中的古代神话、诗歌和散文,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先秦文学既是文化蓄积丰富的“源头”,又是壁立千仞的“高峰”。

先秦文学主要有哪些门类

先秦诸子百家这个太多了,三两句说不清,各自了解,分别查吧

先秦文学有哪些特点

我们说的先秦文学,指我国整个秦代以前的文学。上古神话和原始歌谣是在原始社会阶段就产生了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等神话,表现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战胜邪恶的大无畏精神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其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个性形成的根源。上古神话是先民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后代无数优秀的文学杰作、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也都是由这涓涓细流发展、分流而来。春秋战国时代先后产生了《诗经》、《楚辞》两部文学名著,也产生了背景广阔、叙述生动的《左氏春秋》等讲史,产生了感情充沛、饱含哲理的历史散文和思想深邃、风格鲜明的诸子散文。所以说,先秦时代也是我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时期。不少学者为我国文学早期阶段没有像《荷马史诗》那样的史诗作品,寻找客观原因,进行各种解释。我以为中国的诗歌没有走叙事的路子而走了抒情的路子,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诗宜于抒情,而散文作品宜于叙事说理。用诗来记很长的故事,可以形成《罗摩衍那》那样的长诗,但却不一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季羡林先生在《罗摩衍那》一书的《译后记》中说,该书大多数篇章“平铺直叙,了无变化,有的甚至叠床架屋,重复可厌”。由于这些毫无诗味的东西,反倒将个别很有诗意的片段淹没其中,使读者不能直截了当地读到。而中国产生的《国风》、《小雅》、《大雅》及《楚辞》中的作品,都经久流传,一般人都能随口背诵几首;《离骚》则更是世界抒情诗的杰作。中国也不是没有相当于《荷马史诗》的作品,只是用了散文的形式,这就是《左氏春秋》和《国语》中的《晋语》、《郑语》、《吴语》、《越语》。这些作品是在瞽史(讲述前代历史的盲人)长期讲述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的梗概有历史根据,但细节、语言上的生动描述则应看作是瞽史们的艺术创作。尽管其中有些段落也只存下了梗概,但从总体上它的可读性高于很多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史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左丘明就是中国的荷马。

先秦文学有什么?

一、主要分类:歌谣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口耳相传。二、具体介绍: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2、《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3、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5、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6、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展开一、主要分类:歌谣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口耳相传。二、具体介绍: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2、《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3、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5、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6、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收起

谁能介绍一下先秦文学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早期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代)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指的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有什么?

一、主要分类:歌谣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口耳相传。二、具体介绍: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2、《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3、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5、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6、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先秦文学作品有哪些

先秦文学就是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不分

综合性先秦时代 文史哲 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

先秦文学与后世文学的区别

先秦文学与后世文学的区别:1、创作时代不同,先秦文学指的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221年,后世文学是公1279年到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文学。2、反映的时代思想不同,先秦文学主要表现在古文经、古文论、古郭作中,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诗经》、《尚书》、《易经》、《周易》等,后世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包括许多优秀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如下。先秦是指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代表作品有《诗经》。祭祀诗:主要见于《周颂》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战争徭役:《采薇》《无衣》。宴飨:《小雅·鹿鸣》。农事诗:《七月》。怨刺诗:《十月之交》《硕鼠》《伐檀》。婚恋诗:求偶相思《关雎》欢聚幽会《静女》爱情受阻《柏舟》婚嫁喜庆之诗《桃夭》。生死离别《葛生》。弃妇诗《氓》《谷风》。其他:《卷耳》《芣苢》《载驰》《伯兮》《黍离》《君子于役》《蒹葭》《月出》《东山》。

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

先秦文学的特点:创始性: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随意性: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诗经:《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历史散文: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先秦文学的特征

(一)创始性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二)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三)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四)随意性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先秦时期有哪些文学名著

《诗经》《楚辞》《庄子》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

先秦文学为后世的文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以儒家诗论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的形成。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随意性,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尽管对天神无限崇拜,还是有武乙之辈敢于射天。周代崇尚礼制,思想有所束缚,然而《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经过筛选润色的《诗经》尚有真实感,可以想见未能入选的诗歌更是实话实说。主要介绍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先秦文学

怎样概述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中国远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学和西汉、东汉两朝文学的合称。泛指中国自有文学以来到东汉末年的文学。如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算起,时间跨度在三四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3个阶段。先秦文学包括远古口头文学,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早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在开发黄河、长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时,就已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口头文学也已产生。伴随着对自然神和祖先神观念的出现与崇拜,出现了属原始歌谣形式的赞颂与祈祷神灵的韵语和借助想象解释神的活动的神话。前者如伏羲氏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氏时的“丰年之咏”;后者如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以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这些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中,记载了这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夏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出现。到了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和《尚书》,留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的兴盛,《诗经》中较早的诗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发展历史的史诗和反映民间疾苦与心声的歌谣。春秋末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向封建制转化。随着奴隶主贵族文化的下移,社会出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至战国时期,形成了繁荣学术文化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不同学派,以及反映他们的论辩,表现他们的学说思想的《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后人统称为诸子散文。此外,这一时期还留下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它们作为历史散文著作,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屈原是中国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生活在秦楚相争的年代,曾为在楚国实现“美政”而奔波,后被楚怀王疏远、流放。他在逆境中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属楚辞体的诗篇,千古流芳。屈原之后的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辞令演化为赋——一种新的文体。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为中国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诗经》、《楚辞》开创的写实与浪漫两种创作方法与风格影响深远;诸子散文注重现实与民生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告一段落,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代统治短暂,文学成就不高。此后的两汉文学,在辞赋、史传文学、政论文和乐府诗歌4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西汉初年,散文和辞赋有较大发展。贾谊、晁错的政论文(如前者的《过秦论》、后者的《论贵粟疏》等)议论恢弘,切实中肯,说理酣畅,感情丰沛,文采飞扬,影响后世唐宋两代散文。继承骚体传统的辞赋,虽多模拟之作,但贾谊的《鹏鸟赋》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形式上显示了向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的《七发》则成为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汉武帝时代,汉朝进入全盛时期,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时期到西汉末,由于乐府机关的设立与扩展,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汉赋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司马相如是最有成就的作家。此外还有东方朔、枚皋和扬雄等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其开创的历史传记文学,为文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东汉王朝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但其统治思想以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为代表,文学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班固的《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叙事细密准确。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反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学主张。辞赋虽因袭风气盛行,但从班固开始的京都大赋,题材有所开拓。现存汉乐府民歌,多为东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苦难生活。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在民间故事与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杰出诗篇。文人五言诗的形成,特别是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东汉文学的另一重大成就,其表现力与抒情性,影响了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与近体诗的产生。

先秦文学是哪些

先秦文学指的是秦朝以前的文学,包括:李斯的《谏逐客令》,五经,《孟子》等诸子的作品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尚书》、《管子》、《韩非子》、《论语》、《周易》、《周礼》、《孟子》、《大学》、《中庸》、《孙子兵法》、《韩非子》、《墨子》、《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先秦至秦汉之间中华文化的印记包括哪些

我喜欢吃煎的中华文化是有一定差别的,先秦时期重要的就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汉文化和先秦的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吗?

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有很多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而汉文化当中,有很多都是由先秦时期楚文化演化而来的。

1.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和多种文学的萌芽期,你觉得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什么?请举

1、先秦是中国文化奠基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一历史阶段所确立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品质对于后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拥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国,中国文学在很久很久以前产生了。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文字产生的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后来经过一段很漫长的时光,人们将口头相传的神话传说开始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当时文字符号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对于后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文字,古人才能记录下远古时期的文化,让它得以保存在这个世上,而不是昙花一现。慢慢的文学的发展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在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在那一阶段,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运用于文献记载,所以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产物还保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前进和发展,诗歌逐渐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了,朝着文学意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方向发展。这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发展到顶峰创造了条件。3、随着夏商周时期的牛鬼蛇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了重视。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新兴文化的代表。在《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则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到了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的《春秋左氏传》更是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这对于后世用来了解所发生过的历史具有重大作用。到了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叙事文学的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滋养极其明显。4、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其中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韩非子》说理散文,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当属寓言故事。其中韩非子的《外储说左上》中的题材平实,不像庄子寓言那般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语言幽默风趣,具有耐人寻味,警醒后人的艺术效果。而且不少寓言故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仍被后人所广泛运用。5、先秦文学,就不得不提一下屈原与楚辞。屈原是我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依旧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不仅在精神方面鼓舞着数代文人雅士,而且在艺术成就方面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当属《离骚》最为突出,里面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更是带来了重大影响,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极具艺术魅力。

揭秘:先秦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这是多少年所积累下来的接近。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若是穿越到古代,咱们能吃上一些什么东西呢?如果给你一次机会穿越到古代,你会想去哪个朝代呢?汉朝、唐朝还是宋朝呢?有人可能就会想了,想像项少龙一样穿越回先秦。然而当他在先秦吃一顿饭的时候就泪奔了。接下来我为您讲解。 先秦某店小二: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穿越的现代人:打尖!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先秦某店小二:那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红柿是美洲货,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穿越的现代人: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先秦某店小二: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 穿越的现代人: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先秦某店小二:抱歉,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穿越的现代人: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吗? 先秦某店小二:客官,小点声!朝廷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 穿越的现代人: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先秦某店小二: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穿越的现代人:那就不吃饭了,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先秦某店小二: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宋朝民间才有种植…… 穿越的现代人: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先秦某店小二:真抱歉,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穿越的现代人: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先秦某店小二: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穿越的现代人: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店啊? 先秦某店小二: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穿越的现代人: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先秦某店小二: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穿越的现代人:那你们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先秦某店小二:客官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穿越的现代人: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先秦某店小二:花生可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穿越的现代人:顶你个肺啊!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先秦某店小二: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穿越的现代人:去你大爷的!我真恨不能一黄瓜拍死你! 先秦某店小二: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客官您还要什么? 穿越的现代人:…… 先秦某店小二: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 各种食材传入中国时间表 先秦 1.小麦:原产西亚,约4000年前传入。 2.大麦:同上。 3.高粱:原产非洲,西周时沿埃及→印度传入。一说宋元时期才传入。 4.皮燕麦:原产欧洲。裸燕麦(莜麦)原产中国。 5.藕: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锅藕汤,然而藕是从南亚传入的 6.萝卜:古称“莱菔”,《尔雅》名“芦萉”,现倾向于地中海沿岸起源说 7.姜:倾向于原产东南亚说。传入时间不明,孔子有“不撤姜食”,《吕氏春秋·本味》有“阳朴之姜” 汉 张骞出国一趟,带回来很多好吃的:1.葡萄;2.核桃;3.石榴;4.黄瓜,原称胡瓜,南北朝时石勒改叫“黄瓜”(随着石勒解锁黄瓜新功能,黄瓜历史进入黑暗时代);5.蒜;6.蚕豆;7.旱芹;8.香菜(或说唐朝始传入)。 汉代传入的还有:9.豌豆;10.芋头,原产东南亚 ;11.莳萝(洋茴香),一说唐朝传入;12.胡椒;13.大葱(小葱是先秦由北方传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 1.茄子:由印度传入(最早以茄子为蔬菜记载见北魏《齐民要术》,当时已是寻常蔬菜,可见栽培肇端早于此) 2.扁豆:由东南亚传入 隋、唐、五代 1.无花果:原产西亚,唐时传入 2.菠菜:由尼泊尔传入 3.莴苣:隋代传入 4.开心果(阿月浑子)——至晚于唐代,由中亚传入,《阿月浑子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 宋 1.西瓜:原产非洲,唐时入西域,宋时传入中原;2.丝瓜;3.胡萝卜(一说仍是张骞带回国的) 元 香蕉:原产东南亚(一说中国是原产地之一,然而古称“甘蕉”是否确为香蕉,存疑) 明 1.菠萝:原产巴西 2.辣椒:原产美洲,明末传入 3.南瓜:明末清初传入 4.苦瓜:郑和带回国 5.土豆:原产美洲,明末传入种植 6.甘薯:原产美洲,万历年间由东南亚传入 7.向日葵:原产美洲 8.玉米 9.花生:原产美洲 土豆、红薯、玉米、花生传入中国,极大缓解了人口增长附带的粮食压力,为清代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条件(清顺治十二年人口1.2亿,到咸丰元年4.3亿)。此前的主食加工费时费力,收割、脱壳、研磨,面食还要做成型,看唐朝的菜谱,当时主食就是各种烤饼。可以想见第一次看见土豆和地瓜时的喜悦: *** !这么大块的粮食?挖出来就能吃了?吃一点居然就饱了…… 据悉,随着土豆地瓜大面积种植,我朝全面开放八胎政策。 有地瓜,勇敢爱。 清 1.草莓:中国有野生品种,清中叶从国外引进良种。 2.番木瓜:明末清初,原产墨西哥 3.苹果:中国原产的苹果叫“柰”,又称沙果,今天常见的苹果是清末引进 4.菜花:光绪朝引进 5.卷心菜:清初引进,原产欧洲 6.洋葱:清末引进,原产西亚 7.番茄:明代有记载,现在倾向于18世纪引入种植说,有报道指西汉墓发现番茄种子,证据尚不确凿 8.西葫芦 那么我们原生的究竟有什么? 1.水稻;2.白菜:半坡遗址发现过白菜籽,但今天常见的白菜,可能仍然是由地中海一带分多次传入中国的,同时传入的还有油菜;3.小米(粟);4.糜子 ;5.龙眼 ;6.梨 ;7.橙子;8.樱桃 ;9.韭菜;10.冬瓜;11.大豆;12.山药;13.茭白;14.黑木耳;15.葫芦;16.枇杷;17.枣/酸枣:1200万年前中国已有枣树分布(曲泽洲.1987);18.杏:中国是杏原生起源中心之一,另外中亚和近东也有原产品种;19.桃子;20.中国李(与今市面常见的黑布朗略不同);21.榛子 ;22.栗;23.猕猴桃:古称“苌楚”,20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改良为奇异果,今新西兰是最大的猕猴桃出口国;24.荔枝:中国荔枝发源于中国本土,很可能是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的野生品种驯化栽培。较早见载于《西京杂记》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三辅黄图》说汉武帝试图在长安种荔枝,无一存活,武帝遂杀匠人陪葬。

先秦史实:贵族文化教育涵盖哪些方面

中国的贵族,到周兴起时已经很像样了,周之封建,又巩固和强化了贵族阶层。贵族封建,立基于宗法。国家即是家族的扩大,宗庙里祭祀辈分的亲疏,规定贵族间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碟,即是政治上的名分。所以我们看春秋、战国,多是同姓兄弟之国,或者这样那样的亲戚。  贵族的首要任务,就是习“礼”。“礼”涵盖的范围很广,最早的“三礼”指天、地、人之礼,后来才指儒家的三部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礼,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说,“人无礼不立。”大到祭祀天地、朝拜天子,邦国盟会,小到省亲会友,戴帽穿衣,无一不受“礼”的约束。譬如打仗,多么惨烈的事情啊?也要讲“礼”,其中就有“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等讲究,就是说对方没列好阵时不能进攻,不能对已经受伤的对手再行伤害,不能擒获有黑白两种发色的长者。今天看来,这简直迂腐透顶,可在周时,就是战争的礼仪规范,况且对立的双方多是这样那样的亲戚。但“礼”的主体人群却很小,只限于贵族以上,天子和公侯伯子男贵族阶层,这叫“礼不下庶人”。  敬天法祖,尊法守礼,是贵族的首要任务,是贵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贵族终身习学的重要课程。贵族必须接受教育,也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学什么呢?礼、乐、射、御、书、数,此为六艺。所以别轻视驾车的技术,驾车,参乘,都得有贵族地位才行。也别轻松射箭的技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贵族才有资格随从出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就是贵族从征写下的诗句。诵诗赋诗,是贵族传统,也是高雅艺术。盟会宴享,祭祀朝拜,重大场合都会有,私下感慨也会有。《春秋左氏传》,记载有众多诵诗、赋诗的案例。  贵族的核心价值观,即是尊王攘夷,忠君保民。周天子及诸侯,属华夏农耕,以文化先进而成统一民族,又始终处于夷狄游牧族群的威胁之中,所以孔子这样肯定管仲的功绩,“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在周代,敬天与法祖是统一的,敬天与保民也是一致的,正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贵族有忠君的责任,有从征的义务,贵族精神最终体现为“礼”的秩序,“仁”的内核。贵族要习礼,要接受教育,由此诞生出附带的特点,即是举止优雅,好学多艺,民间所谓“有样子”和“识书达礼”是也。  这就是先秦贵族文化教育主要提倡或者说是必须了解的东西!

先秦文化的发祥地在哪

中原之地河南

先秦礼乐文化中的精神与内涵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礼乐制度又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如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正去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而儒家所谓"礼乐"是什麼呢?简言之,礼是行为仪式或规范,乐即是音乐,是诗、乐、舞的总称。但儒家所谓乐,并非是泛指所有的音乐,而是特指"雅乐",即《礼记·乐记》所谓的"德音"。儒家言"礼乐",都是指具有正统道德意义的行为仪式与音乐。礼乐虽然并称,各有所指,然而礼的外延比乐广泛,礼是大概念,乐是小概念,後者可以包括在前者之中。传统儒家言礼,即兼有礼乐二义。在古代语言中,礼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礼是国家典章制度(官制、刑法、律历等)、伦理规范(如三纲五常等)与行为仪式(朝聘燕亭、婚丧嫁娶等)的总称。如《荀子·劝学》说:"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章太炎说:"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即广义的礼。狭义的礼则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奉行践履的行为仪式与规范,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如《尔雅·释言》:"礼,履也";《释名·释言语》:"礼,体也,得事体也";郑玄说:"礼者,体也,履也,统之於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即是狭义的礼。儒家所谓的礼,主要是伦理学的概念,即狭义的礼。礼既然是人类日常生活所奉行践履的行为仪式与规范,那麼古礼的名目一定相当繁多。据今传《仪礼》所载,其大别即有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礼、既夕礼、特性馈食礼、少年馈食礼等十七类。据说,在孔子删书订礼之前,即有"经礼三百,威仪三千",此并非夸大之辞。《周礼》的编纂者特创"五礼"之目来概括"三千威仪"。所谓"五礼",据《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为?"的郑玄注,即"吉、凶、军、宾、嘉"是也。《礼记外传》说:吉、凶、军、宾、嘉,即五礼之目也。吉礼者,祭祀郊庙宗社之事是也;凶礼者,丧纪之说,年谷不登,大夫去国之事是也;宾礼者,贡献朝聘之事是也;军礼者,始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嘉礼者,好会之事,起自仪羲以俪皮为币,始制嫁娶,其後有冠、乡饮酒、乡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五礼名目不同,其为用也各异。据《周礼》说,五礼之用分别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且在五礼之下,又各有细目:吉礼:天神之礼,地氏之礼,宗庙之礼;凶礼:丧礼、荒礼、吊礼、会礼、同礼、问礼、视礼;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嘉礼:饮食之礼、昏冠之礼、宾射之礼、乡燕之礼、辰番之礼、贺庆之礼。正因为五礼之目概括了古代名目繁多的礼仪,所以五礼之名便为历代礼家沿用。而礼乐"相须为用",有其礼,必有其乐,如《诗经》中所载之《周颂》,即吉礼之乐,《大雅》与《小雅》则多宾礼与嘉礼之乐,等等。儒家所谓礼乐教化,即以此五礼及其"雅颂"之音为其基本内容。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即是记载古代礼乐制度的典籍,或者说,古代的礼乐文化构成了儒学的基本内容。儒家之所以注重古代的礼乐文化,在於礼乐具有"别异和同"的社会功能。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有别於禽兽而为"万物之灵",在於"能群",其所以"能群",又在於"能分"。质言之,人有尊卑贵贱之分,如天子、诸侯、大夫、士与庶民之间的等级秩序,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上下亲疏关系,然而他们又共处於某一既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否则家与国的存在就无从说起,人就无以有别於禽兽而为"万物之灵"。礼乐之意义,正在於它们具有既"能群"又"能分"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是承认社会的等级之差,此礼之所以为用,即"能分",即"别异";另一方面,则是等级社会中各色人等的和睦共处,此乐之所以为用,即"能群",即"和同"。《礼记·乐记》系统阐述了礼乐的"别异和同"的功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教。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也。然而,礼乐原本是贵族文化。《礼记·曲礼上》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即是说只有士大夫以上的贵族才可以言礼乐。直到孔子才将礼乐文化加以社会化,使之成为教化万民的工具,他以伦理为本位,对古代贵族的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并将其作为理想政治的基本范型。他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以圣贤作为人格完善的极则,以礼乐教化作为人格完善的基本方法。礼别异以教民,乐和同以化民,礼乐兴教化行,则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太平。所以,当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儒学为正统之学後,历代统治者就把儒家的礼乐教化奉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论,并将制礼作乐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制度列入其议事日程中。尽管名目或许不同,一部二十五史大都立有《礼乐志》,备载当代的礼乐制度。历代礼乐制度虽因时而有所损益,但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古代礼制度为依据的,儒家的礼乐制度及其礼乐教化思想构成了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礼乐文化的基本模式。儒家所谓的礼乐教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人文之学。然而它却与古代宗教有著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不但表现在儒家所谓礼乐本身即起源於古代的宗教仪式,而且也表现在它在以後的发展演变中仍然奉行著这些宗教仪式。儒家并非宗教,但它却非常牢固地保留著古代的宗教传统。本书的目的正在於通过对礼乐文化中的宗教传统的考察,来历史地认识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文化之所以被上流社会与民间广泛认同,恰恰在於其礼乐文化渊源古代宗教仪式,并且在後来两千多年报 发展演化之中,始终改造性地继承了(即黑格尔所谓"扬弃")古代宗教的传统,如梁启超所说:"礼之能范围群伦,实植本於宗教思想,"礼乐文化之符合古代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其"植本于"宗教传统。《易经·观卦》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可以作为儒家礼乐文化之所以"扬弃"古代初学者教传统的注脚。儒家注重以人事为中心的礼乐教化传统,形成了与宗教神学对立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

怎么研究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形成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必须纳入到文化的综合动态的系统中来,将它置于最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审视。例如,对史传文学、诸子哲理艺术散文的研究,即涉及到“史官文化”、“先秦理性精神”,以及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一系列文化问题;对《诗经》、楚辞的研究,亦涉及到南北文化、儒道源流及宗教、民俗等文化问题。而卓绝一世、彪炳百代的《庄》、《骚》的产生,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从纵深的历史、文化继承和时代精神氛围等与文化因素相关的方面,揭示其由于蓄势久远、积淀深沉从而以包罗万有、气象雄浑的面貌登上时代高峰的原由。可以说,先秦文学中的问题,几乎无一不涉及到广泛的文化问题。因而对先秦文学的研究,离开了文化视角就无从切入和深入。

魏晋南北朝和先秦文化有什么不同

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一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汉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一一《易》。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 -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一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发展促使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7.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拓展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放异彩的原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上,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渐走向和睦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学说并兴,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样化,有力的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

先秦文化的特点是什么?A勃兴B昌盛C承上启下D辉煌

答案应该选择c

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宗教文化特征是什么?

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宗教文化特征具体如下: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及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时期,新疆地区宗教文化以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为主,同时还有袄教文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籍缺乏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这个时期新疆宗教文化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只能依靠考古发现了。由于塞人和粟特人以袄教为其主要信仰,并且他们一直在向新疆各地迁徙活动,袄教文化也不能避免地随着塞人和粟特人的足迹传到新疆各地。袄教文化充分吸收了古波斯原始宗教文化和古波斯民族文化,袄教文化一直是伊兰民族,即操伊朗语民族uff81的象征。袄教文化传到中亚粟特地区后,又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不同于古波斯袄教文化的某些特色。因此,随着袄教文化在新疆的传播,波斯文化、粟持文化也传入近来,极大地丰富了新摄当地文化。关于这个时期新疆的佛教以及佛教文化,历史记载甚少。但是据考古发现,这个时期新疆部分地区己经兴建了寺庙,开始了传经活动,佛教经典文字怯卢文已在于闻等地流行,佛教绘画、雕塑、文学等也发展起来了,并且己经有了大型佛事活动。与佛教文化同时,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键陀罗文化、巴克特里亚文化等文化也相继传到了新疆,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新疆文化,并大大加快了新疆本地文化的发展。

简述先秦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

诗经楚辞 推荐给你一个网站叫国学网 很不错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中国的核心文化在先秦时代

这大约是因为中国文化有一种早熟老成的特征,这一点和现代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的假说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这一假说认为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在整个欧亚大陆从东到西的各大文明都各自产生了一种文化加速和突破的现象,而这一过程在中国就是指的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也就是当代人说的先秦时代。为什么先秦时代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如此重要?是因为先秦时代几乎产生了保持华夏文明能够运行下去的所有主要的思想,使中国作为一个超大体量的文明能够稳定地保持下来。另外就是,秦朝以后中原王朝再没有产生过这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自汉以后独遵儒学,中华文明和其它的文明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文明和文化的停滞时期。不同的是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功突破了中世纪这一漫长的停滞期,所以西方最核心的文化产行于近现代,而近代中国没有产生这种文化的突破。因此从华夏文明的角度,只有先秦时代可以说算文明发展的辉煌时期,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时代。

西安先秦文化遗址有哪些呢?

兵马俑 皇陵 历史博物馆里也有一些

先秦文学的基本轨迹与先秦文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以王国维为最切中肯綮,有关的论述如下: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 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所以锡 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 人承之矣。”(《观堂集林》卷十)贯通夏商文化的不仅是某些相同的制度,最主要的是贯穿于这些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 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可以 相信,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诗歌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 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九歌》是夏启得自于“天”的,可以想见,古《九歌》与夏时的祭天活动有关,它应该是 祭祀歌谣。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是自商流传至周的,这些诗歌颂 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的。它们在述功和颂圣方面,很近于周之二《雅》,有较高的表现技巧。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 多采用谣谚的形式,若舍去其中的“占断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诗歌内容 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  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 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这种地理观念夏人不可能有, 可以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记载夏启伐有扈事,文字简质,文义简单亦是后人所追记。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其中《盘庚》 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商书》中另 外四篇经过后人的润饰,已不是本来面貌。这些文章说明,巫史在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周公“制礼作乐” 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也就 是说,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 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丧祭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这些礼仪 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过这一“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 原始文化的突破。正如王国维所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 一家之兴亡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  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各种神 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殷商时期那种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减少了。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对历史的关注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当神灵不再作为人们行为的动力,不再给人们指示方向的时候,历史的意义就显 现出来了。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代,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找行为的根据和经验 教训。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 也因此而成熟。《周书》中的“诰”、“誓”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了西周初年征 服商人的历史,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政治理想。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之《春秋》为代表。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 精神是“道名分”(《庄子·天下》),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 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显然,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在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左传》和《国语》,此二书继承并发扬了《春 秋》的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 《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 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左传》,也为后世所推崇。  除了历史著作外,春秋时期一些杰出的文化巨匠还将目光直接投向现实社会 和人生,构建出种种不同的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 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 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 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一书有见于社 会的混乱和罪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 判,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该书散韵相间,自然变化,不拘一格。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 特征,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之中,如《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的 “书法”,即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诗经》以“比兴”为主要的艺术手段,再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刘勰概括道: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 矣。”(《文心雕龙·宗经》)。这就是说《诗经》采用了比兴手法,文辞优美,比喻曲折,最能切合人们的内心情怀。这种美学倾向为后代其他文体所宗尚,所 谓“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文心雕龙·宗经》)。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 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 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各自从 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和方面的影响而言,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 要,他们虽主张各异,但都秉有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  首先,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 想。庄子的思想虽然较为玄虚,却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更不 要说充满了功利色彩的法家和纵横家了,他们看重的是政治形势和政治手段。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也有所发展,孔子“敬鬼神”、“畏天命”的思想在孟子那里 就很淡薄了,《孟子》谈论的更多的是现实问题,是“保民”,为社会设计一幅 理想的蓝图。正因为诸子具有更加清醒的现实意识,诸子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现实深刻的认识与尖锐的批判,都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 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虽然他们所努力的方向不同,但他们都 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以 仁义蔑视君王的富贵,并以帝王师自居,因此行文极有气势,对待不称心的君王, 责骂为“望之不似人君”,文章锋芒毕露,富有激情。《庄子》文章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无论是讽刺还是批判无不入木三分。纵横家也 都各具个性,有争强好胜的苏秦,也有狡诈善辩的张仪,还有洁身自好、却强济 弱的鲁仲连,等等。  就文学风格而言,此时是百花齐放。诸子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 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文学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文章便表现出 不同的风貌。如庄子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嘲讽,表达玄妙精微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了奇思逸想。 他正是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一种言 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庄子·秋水》郭象注)的境界。孟子深切地关怀社会现实,救世 心切,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因此为人为文都极具气势。 《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 长于铺排,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纵横家是战国时代最活 跃的政治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积极参加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因此语言的力量对 他们显得无比的重要。他们充分运用了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 务使其语言具有煽动性。《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并对现实政治有深刻的认识,所论“势”、 “法”、“术”,显示了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倾向。他的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 入木三分,淋漓酣畅。战国时期除诸子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照灼古今,大放异彩。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处在宗国倾覆的前夕, 又身遭贬谪,报国无门,满腔愤懑,无可告诉,发为诗赋。屈赋以参差错落的句 式,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 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 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感受?

先秦时期为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根据先秦历史与文化所感所悟写一篇文章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

先秦文学历史文化背景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 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什么是先秦文化的最高成就

儒家学说

先秦文化的主体是什么?如何去理解神话和传说产生?

先秦文化的主体,应该是在它有各个地区的文化,比如说像楚文化,齐文化赵文化,这些文化在当时应该还是有比较鲜明的区别,这些文化应该都是由当时西周的文化发展出来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各个地区文化的一个特色,所以说应该还是比较复杂。

先秦文化与秦汉文化有什么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

社会形态

先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诗经》以外的古逸诗散见于后世的著述,真伪难辨,因而《诗经》也是西周至春秋时代唯一的诗歌总集。西周以前的歌谣都非常简短,只是具备诗歌的雏形。到了周代,诗歌在原有的基础上繁荣起来,这些诗歌许多被收入《诗经》。《诗经》属于集体创作,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也有大量的民歌。《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简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2、诗经《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3、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5、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如何理解先秦文学为我国两千多年间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以及楚辞。一、上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丈学。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二、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左传》、《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神话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作家有积极影响,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它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对后世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起了积极作用。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国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宗庙之音。《诗经》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与说理散文两个部分。四、先秦叙事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先秦叙事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说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源泉。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总体来说,先秦文学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传统,它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特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关系?

先秦文学从属于先秦文化。

先秦诸子文化以何为源头?

1、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2、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未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 3、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3-1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掌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3-2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构。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 3-3西周时期,学在王官,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战国之后,周室衰微,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阶层兴起;知识传授突破贵族的垄断,民间讲学之风盛行,是所谓“礼乐下行”。学派蜂起,诸子驰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他们主张各异,文学观念和风格也异彩纷呈,产生了与前代迥异的散文和诗赋。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简言之,神话即神的故事。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 二、神话的起源 关于神话的起源,通行的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前者认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劳作生活,后者认为神话由初民的宗教活动诞生。 三、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 1、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 2、上古神话可以简单区别为自然神话和古史神话两类。前者诞生很早,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包括了最早的山精树怪之类的物灵神话和较系统的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等等;后者则是历史的神话化或神话的历史化,接近于传说,包括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神话等等。 四、神话思维的特征 1、初民的心智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明确区分思维主体和客体,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互渗”的关系。 2、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形成以我观物的思维特征。 3、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时间、方位等抽象概念依照特定的情感体验,被表现为各种的神灵及其活动。一部分神话形象则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组合而成。 4、神话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5、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神话则是集体意识的产物。 五、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武库,中国神话也同样如此。 1、神话为后世提供了取用不尽的创作素材。 2、神话的原始思维方式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而神话世界所创造的原型意象则成为文学血脉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整理和体制 一、《诗经》的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2、《诗经》的编集,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对于编集的情况,后人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现在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由朝廷乐官整理编选的演唱和学诗的底本。 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 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与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诗 四、怨刺诗 五、征役诗 六、婚恋诗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赋、比、兴 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章法结构 《诗经》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之。 3、句式和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美。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关关”、“窈窕”、“夭绍”、“参差”、“踊跃”、“绸缪”、“差池”、“黾勉”、“委蛇”等等。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它们的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简入繁,篇幅加长,内容更加复杂,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规模。 3、《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的文字古奥,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尚书》的文诰结构完整,单独成篇,语言技巧较之卜辞和青铜铭文显著成熟。对后代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刻影响。 4、《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后来特指鲁国国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孔子曾经笔削《春秋》,但有人认为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弟子。它的记事有法度,但都很简略,仿佛现代的新闻标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5、《春秋》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议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简述先秦文学流变与先秦文化演变的关系?

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是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先秦文化的发展为先秦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在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中,诗歌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这使得当时的诗歌内容涉及述功、颂圣、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等,形式有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用韵灵活等。这种文化环境为先秦文学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另一方面,先秦文学也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并影响着先秦文化的演变。例如,在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盛行,这使得当时的文学作品和谐典雅,有婉而多讽的特点。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文学则着眼现实,出现了大量的说理散文和赋诗言志的诗歌,这既丰富了先秦文学的样式,也进一步推动了先秦文化的演变。因此,可以说先秦文学流变与先秦文化演变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

先秦文学的研究应该基于怎样的历史背景?

先秦文学形成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必须纳入到文化的综合动态的系统中来,将它置于最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审视。例如,对史传文学、诸子哲理艺术散文的研究,即涉及到“史官文化”、“先秦理性精神”,以及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一系列文化问题;对《诗经》、楚辞的研究,亦涉及到南北文化、儒道源流及宗教、民俗等文化问题。而卓绝一世、彪炳百代的《庄》、《骚》的产生,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从纵深的历史、文化继承和时代精神氛围等与文化因素相关的方面,揭示其由于蓄势久远、积淀深沉从而以包罗万有、气象雄浑的面貌登上时代高峰的缘由。可以说,先秦文学中的问题,几乎无一不涉及到广泛的文化问题。因而对先秦文学的研究,离开了文化视角就无从切入和深入。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长河,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处于发源阶段;如果把我国文学比作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它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2000字左右

http://www.xianqin.org/

概括先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先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其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如距今12000年的道县玉蟾岩古稻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特征最原始的栽培;澧县城头山的古城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代城址。与此同时,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思想的黄金时代在先秦。先秦时代,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标志的道儒墨法等诸子思想与著作,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包含哪些内容

诗经,诸子之类

先秦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的有关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先秦社会变革,推动了思想解放 诸子百家先秦散文的发展

先秦文学的研究背景是怎样的?

先秦文学形成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必须纳入到文化的综合动态的系统中来,将它置于最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审视。例如,对史传文学、诸子哲理艺术散文的研究,即涉及到“史官文化”、“先秦理性精神”,以及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一系列文化问题;对《诗经》、楚辞的研究,亦涉及到南北文化、儒道源流及宗教、民俗等文化问题。而卓绝一世、彪炳百代的《庄》、《骚》的产生,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从纵深的历史、文化继承和时代精神氛围等与文化因素相关的方面,揭示其由于蓄势久远、积淀深沉从而以包罗万有、气象雄浑的面貌登上时代高峰的原由。可以说,先秦文学中的问题,几乎无一不涉及到广泛的文化问题。因而对先秦文学的研究,离开了文化视角就无从切入和深入。

先秦文化的语言风格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所谓先秦,指的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先秦时期的文化春秋时期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孔子的思想:思想内容: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造.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孔子在思想上,学术上,教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儒家学说经历代儒学家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同时对东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视.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主要学派与思想墨家:代表:墨子主要思想: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任人唯亲.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儒家:孟子: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重民”思想表现: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与统治.荀子: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增强.道家:庄子: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家:韩非子: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先秦文化概论的相关资料

我看过一本好像《纵横家全集》的里面收集了很多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谢谢啦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

先秦文化 之先秦思想

先秦文化是以西周文化为主的礼乐文化,即严格的礼法和制度。故而使得当时的文学受其影响,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尚书》、《诗经》、《周易》、《论语》、《孟子》等著作应运而生。而对于礼乐文化的反思又使得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大放异彩,产生了《道德经》、《庄子》《墨子》等著作的出现,产生了百家争鸣的高潮。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礼乐文化或是反对、或是无视。先秦文学是产生于先秦文化的基础上的。选自百度知道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什么理念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重和谐理念。(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春秋初期: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时的法律,中叶以后,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变化。各诸侯国执政的统治者适应新的形势,陆续公布了新的成文法。《左传》昭公六年记:“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此后三十年,郑国大夫邓析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曾自行修改旧法,另编刑书。因书写于竹简上,史称“竹刑”。后为郑国采用。继郑铸刑书之后,公元前513年,晋赵鞅、荀寅也将范宣子执政期间制定的法律铸于鼎上,史称“刑鼎”。

先秦历史文化

关于哪方面的?历史和文化差不多就涵盖所有啦!具体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百家争鸣啊,这就是先秦时期最大的文化特征了啊、、、

先秦文学的主要分类

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汉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神话是远古时代的汉族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哲学、历史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越详细越好 解析: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 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 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 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芽时期。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的思想 。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②诸子前哲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③诸子哲学。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历史地位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社会的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一一夏 夏以前的历史传说及相关考古文化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与五帝时代相当的考古文化 夏后氏的兴起及夏王朝的建立 夏后氏渊源 鲧、禹治水 夏朝的建立 夏的“家天下”吸有关国家制度 夏朝的统治经历及夏的衰亡 夏前期的政治动乱与少康中兴 夏中期的发展及其与东夷地区的关系 从孔甲乱德到夏的灭亡 有关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强盛的商王朝 商族起源及商朝的建立 商族起源及先商史迹 商汤灭夏与建立商朝 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商代的王权与王位继承制度 商代政治区划一一内服与外服 商朝的职官系统 商朝的治乱兴衰 伊尹辅政与商前期的政治 商都屡迁和商中期的九世之乱 盘庚迁殷 武丁的治绩与其征伐 商朝统治的危机及其衰亡 商代的社会经济 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 商业与货币 商代各周边地区文明的发展 商代的东方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新发现 三星堆与古代的蜀国 西北部与北部的方国遗存 周朝建立及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 周族发祥及其建立周朝 周政权的巩固与成康之治 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西周经济及有关制度 西周的主要诸侯国 西周的民族关系一一诸夏与蛮夷戎狄的对立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及西周的灭亡 夏、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三代的“族”一一居民基本的社会组织 三代的阶级与阶层 三代社会生活与习俗 夏、商、西周的精神与文化成就 三代的文字与典籍 夏、商、西周思想观念的演进 三代的科技、文学与艺术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的政治新格局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春秋中后期各国政治进程及政治制度的变迁 战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及七雄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并立的形势及各国变法运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 战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 社会结构及风俗习惯的变迁 七国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与老子、孔子 战国诸子百家争鸣 史学、文学与艺术的成就 科学技术的进步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

概括先秦文化的特征

所谓先秦,指的是春秋战国一段时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啊,还没有统一的思想。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 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所谓先秦,指的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先秦时期的文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孔子在思想上,学术上,教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儒家学说经历代儒学家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同时对东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家: 孟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与统治.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先秦文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所谓先秦,指的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先秦时期的文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孔子在思想上,学术上,教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儒家学说经历代儒学家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同时对东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家: 孟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与统治.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先秦文化的知识有那些?

1、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2、诗经《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3、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5、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扩展资料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先秦文化是否包括秦朝

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所以不算先秦时期的文化

先秦文化的发祥地在哪

先秦恐怕不是光是秦国的事吧!我记得上学时候说先秦就是指秦朝之前的时代吧!怎么答案都是说秦国的起源?

毛公鼎的历史价值和反映的先秦礼乐文化 有什么历史价值,反映了什么礼文化啊

  毛公鼎的铭文有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是一个周宣王时代的完整的册命.   1、政治历史价值:   铭文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这段铭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   2、鼎文化价值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3、书法价值   鼎身铭文的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费声骞在《古代碑帖鉴赏》这样介绍毛文:笔致谨严,字形整齐有致.相异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纵,结字略带长形,显得劲挺瘦劲,全文布局气象温和,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

研究先秦文化的意义

先秦文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比较现代确实民主的很,等到中国什么时候真正民主了,我们更加要研究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是怎么失传的

先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只有种树的算命的书了,然后秦末一场战争,秦宫室被烧,大量书籍被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