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悲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古希腊悲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样的特征?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什么是古希腊悲剧知乎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它描写普罗米修斯被钉在悬崖上遭天帝宙斯惩罚受苦刑的情景,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作品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肯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对专制统治的正义性,同时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宙斯的暴虐和专横。《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役,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王后伊俄卡斯忒的悲痛中自尽,俄狄浦斯自己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双眼,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在艺术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结构比较复杂,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美狄亚》。伊阿宋是传说中的一个令人敬爱的英雄,娶美狄亚为妻。《美狄亚》一剧写伊阿宋回国后为了个人前途另寻新欢的故事。伊阿宋由一个勇敢的英雄变成了卑劣的小人,美狄亚由一个多情的少女发展成为敢于反抗的妇人,原来歌颂英雄的故事,变成了谴责社会罪恶、控诉不平等现象、赞美反抗行为的悲剧。

谁是希腊悲剧的真正创立者?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是希腊悲剧的真正创立者。他不仅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个表演者,使剧情更加生动,因而更与群众接近,而且改良了剧场的道具,使用剧场装饰、面具、高底鞋、飞行装置、雷声装置等。埃斯库罗斯是雅典奴隶民主政制城邦最后形成时期的悲剧作家,希腊悲剧的奠基者。可以这样说,希腊悲剧的历史是从他开始的。埃斯库罗斯的剧作极具生命力,他在世时共得过13次戏剧奖。恩格斯称他为“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出生于雅典的近郊厄琉西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传说,埃斯库罗斯幼年时,曾在葡萄园中看葡萄。有一天,他埃斯库罗斯在一棵葡萄树下睡熟了,梦见酒神狄奥尼索斯叫他写悲剧。长大之后,他就到处搜集资料,打算编写悲剧。埃斯库罗斯青年时代曾目睹雅典推翻僭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治的斗争,并亲自参加过反抗波斯侵略的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海战。在政治上,埃斯库罗斯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拥护者。公元前456年,埃斯库罗斯逝于西西里。他一生写了大约70~90部剧本,但留传下来的仅有7部,即《乞援人》《波斯人》《七雄攻打底比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王》《奠酒人》《报仇神》。其中后三部是流传下来的惟一完整的三部曲,总名为《奥莱斯特三部曲》。埃斯库罗斯以希波战争为题材发表的《波斯人》是现存惟一以当时现实生活为内容的悲剧。其他的作品则都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他的作品慷慨激昂,充满爱国热情,同时也对人在命运之前的奋勇反抗歌颂备至。因此,恩格斯称其是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古代希腊的一个神话:宙斯因人类欺骗了他,拒绝将火赐予人类。大神普罗米修斯瞒着宙斯,从火神赫淮斯托斯的炉中盗取圣火,将其送给人类,凡人因此能够吃到熟食,并有了取暖手段。宙斯大怒,他命赫淮斯托斯和其两个徒弟把普罗米修斯用铁链绑缚在高加索山上,使他终年听不见人声,看不见人影,每日风吹日晒,还要忍受弯着膝盖,胸膛受铁锤敲打、肝脏被老鹰啄食的酷刑。但普罗米修斯也掌握着宙斯的一个大秘密,使宙斯不敢对他下杀手,因此,不管是老于世故的河神,还是奴气十足的神使赫耳墨斯,都未能说服普罗米修斯向宙斯屈服。正因为如此,普罗米修斯被后人视为敢于反抗暴政、为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典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成为希腊悲剧中主题最崇高、风格最庄严的作品之一。《阿伽门农王》《奠酒人》和《降福女神》合称“奥莱斯特三部曲”,大约上演于公元前458年。这是古代希腊悲剧中惟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三部曲式作品,故事也取材于远古希腊传说。阿伽门农统帅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10年后胜利归来。其妻克吕泰墨斯特拉此时已与埃癸斯托斯勾搭成奸,她愤恨阿伽门农杀女祭风,更恨阿伽门农带回的新欢,于是设下计策,用大网罩住阿伽门农,再用斧头将其砍死。阿伽门农带回的女俘、同时也是他的小妾的卡桑德尔也随后被杀。因此,全剧笼罩在一片恐怖的仇杀气氛之中。《奠酒人》的剧情紧承《阿伽门农王》。克吕泰墨斯特拉杀死丈夫后,为斩草除根,又想杀死其子奥莱斯特,其女厄勒克特拉深为不满,急忙将奥莱斯特送出宫,寄养在别人家中。奥莱斯特长大后,在阿波罗的鼓励下决心杀母复仇。他谎称奥莱斯特已死,骗得其母相信,乘其不备将其制服后杀死,随后又杀死奸夫厄癸斯托斯,全剧又是在一片阴森恐怖中结束。《报仇神》为大结局。奥莱斯特杀死母亲后,其母的灵魂立即向复仇女神申诉,复仇女神们专管血亲仇杀,因而追逐奥莱斯特斯。奥莱斯特斯四处逃亡,心神恍惚,求助于阿波罗。阿波罗将其送往雅典,雅典娜女神接受了案子。她自任主持人,组织法庭对奥莱斯特进行审判。审判的结果是奥莱斯特被无罪开释,罪名被洗清。复仇女神们也接受事实,放弃复仇职责,改当降福女神,一场连一场的家族仇杀剧终于收场,世界又恢复了和平,重新充满了爱。所有人在这个古希腊剧场的遗址上都会想到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悲剧。拄基上的雕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情,是悲伤还是惊恐,抑或二者兼有。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样的特征?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样的特征?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 A.民间故事 B.历史故事 C.神话传说 D.真人轶事 正确答案:C

名词解释希腊悲剧

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题材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古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ngfchnjgfcjnhfg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样的特征?

古希腊悲剧的特征: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

试论述索福克勒斯对于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献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史称希腊三大悲剧家,他们在戏剧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辉煌及人类在戏剧上的探索与收获。  埃斯库罗斯,史称“悲剧之父”,他的的戏剧才能,似乎是一种天才。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自我感觉。这当然是缘于无太多先例可循,不过也反映出他在戏剧创作中自由任意的风格。  他对戏剧节奏的把握浑若天成。他不需要什么突转和发现帮衬,“但以诗人自己的方式,凭着直觉,大大完善了悲剧艺术的组合方式,相当深广地发掘了题材的潜力,为后世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  而索福克勒斯则非常不同。索福克勒斯的艺术成就恰恰表现在其戏剧结构的精妙之处。作为一个与“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同时代的人,这种差异确实值得深思。  索福克勒斯曾着意将演员的人数曾至三人,以利于对白的丰富和情节的发展,使戏剧彻底告别个人独白和二人对话的窠臼。这是他在戏剧形式上的革新。  索福克勒斯善于用用剧情来引导观众。他常常为情节的发展设定巧妙的附笔和转折,令观赏者的情绪不由自主的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变换。以他最富盛名的《俄底浦斯王》为例:这部戏剧的结构非常合理巧妙,各个部分的衔接也非常流畅及时,无生硬之感,虽然剧中人物众多,各人性格又非常不同,往往因为立场见解差异而激烈冲突,然而索福克勒斯一笔一笔道来,交待得清楚明白,显示出极高的戏剧技巧。  戏剧的成熟当然不会仅仅停留在结构上,欧里庇得斯在戏剧语言上的成就,反映出古希腊悲剧的高度成熟。  欧里庇得斯的语言能力最主要的他杰出的造型能力。在他的笔下,无论光影、色调、动静都摹写的细致深刻,非常到位。  在《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中》,欧里庇得斯这样描写蛇的形象:“背脊上铺满斑斓的叶影,头颅显示出棕红的色泽,青铜般的鳞片在玉桂树下闪烁出迷人的、深浅不一的光彩。”  这样的描写当然非常形象生动,而且已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描写本身。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欧里庇得斯对颜色的把握和感觉,分辨出他在描写过程中表现出的虔诚和情感——对戏剧中所描写的事物,还有戏剧本身。  这是从戏剧的情节、结构以及语言方面做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这些比较中发现古希腊悲剧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此外,比较三位悲剧大家的作品主题和题材,我们可以发现另外一些东西。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司》讲述了天神普罗米修司违抗宙斯的禁令,盗取天火送给人类,给人间带来了光明,受到惩罚的故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命运悲剧。它讲述了俄底浦斯在无意中弑父娶母,而后自残赎罪的故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是一部伦理悲剧。讲述了美狄亚因爱成恨疯狂杀人报复的故事。  纵观三剧,可以发现天神的意志与人的意志在剧中的角色与地位正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换。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主角是神。人是卑微无助,接受援救的角色。埃斯库罗斯赞美了神的伟大,故他的悲剧是神的悲剧;索福克勒斯悲剧的主角是人,另一个主角是命运,即神的意志,而《俄底浦斯王》正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进行角逐的舞台;至于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  这样的三部作品,其主题不断的由神向人变换,当然暗示着古希腊悲剧世俗化、人性化的趋势。  埃斯库罗斯赞美神,给人性树立一个可以模仿与借鉴的楷模,其出发点虽然是宗教性和神性的,然而在客观上启迪了人性,是人性理想的化身。索福克勒斯赞美了人性,高度赞扬了人性的高贵与伟大,认为即使是在不可违抗的命运——即神的意志面前,它也是可贵而不屈服的;这无疑更进一层。不过相对而言,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批判则更为现实,也更人性化,基本上摆脱了神的束缚。至此,神,消失了。  这样的演变,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古希腊悲剧的世俗化,也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趋势。它使文学反映大众,走向大众,影响和服务于大众,并透过人性的关怀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重要位置。  古希腊悲剧,或者说文学的这种演变,无疑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1800年后欧洲文艺复兴浪潮里俯拾即是的古希腊情结

古代希腊悲剧的伦理特点是什么?

古代希腊悲剧的伦理特点是: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的表现: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斯多德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古希腊的“悲剧”先于“喜剧”而产生,只是现实。艺术的生发,或许与每个民族的心理承受相适应。

如何理解古希腊悲剧的精神实质

论古希腊悲剧精神   一   如果我们追随尼采,也从狄俄尼索斯精神与阿波罗精神的对立、互动与融合的角度来 深入希腊悲剧,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把握到希腊群像中那未曾明示的一面,看到伟大的古仪 先贤们对于生存真理的追求。这也是我们的尝试所仰赖的基础所在。   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两位艺术神祗之间的对立最初也是最重大的表现在于造型艺术与 音乐意识的相互斗争。如同尼采所说,“艺术”这个共同用语只是表面上消除了这种斗争 而已。最终的导向--悲剧,正是源于这两种精神的相互融通。尼采把阿波罗和狄俄尼 索斯的精神简述为“梦”和“醉”,这直接指向了造型与非造型艺术的根基。   为什么阿波罗精神表现为“梦境”呢?在尼采看来,梦境昭示着两个重要的特征:造 型原型和幻觉表象。艺术家根据梦中的图象解释生活,写下生活,并且,更重要的是,它 令人们展现出最内在的本质:体验梦境,并感受喜悦。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正襟危 坐,表象的愉悦在深入内在的层面上告诉着人们:你是个体,完整的个体,你完美地并存 于景象中!这种情形所蕴涵的冲动不仅是个体的愉悦,还是个体能够在不摧毁自身的前提 下,完全地描绘出这个美丽而充实的表象--造型。人们深刻地内省到与梦境的分离与并 存(“这是一个梦!但我要把它做下去!”),在这种难以言表的狂喜中,阿波罗精神便 露出了它的显象,不论是在所有的描述神话场景的造型艺术中,抑或是同样作为阿波罗艺 术家的诗人、作家,都在这种明确思索的境况下完成其作品。   倘若在此“个体化原理”仍不能被看成极端重要的话,则狄俄尼索斯灵魂随即赶到, 在个体粉碎和从内心深处涌出的狂乱兴奋与熔化中,同时将两种精神的本质一并带入光亮 之下,在无比陶醉的个体分裂时升华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融合。古希腊悲剧最初起源于 酒神颂歌,人们装扮成萨提尔,载歌载舞,通过行动来崇拜狄俄尼索斯。这种行动便是 “疯狂”--以歌舞和游行的形式表现出的本质,这种“疯狂”与陶醉使得人们互相融为 一体,抛弃个人的存在,在极度的兴奋中感悟到神祗的降临。这种“疯狂”也同时把人内 心的一切情感,矛盾而真实的情感,一并发泄出来,奔涌不息,无法自控,时而深感堕落 ,人不再是自我,受控而节制的个体,此时已完全是狄俄尼索斯的玩偶了。这样的激情便 在后来成为悲剧的核心,在尼采看来,悲剧的灵魂既是如此的“醉”。   但是,尽有无形式的本质是一个形而上学家无法接受的,阿波罗精神,曾在先前的伟 大史诗、神话谱系中降临的力量,赋予了悲剧成其为悲剧的躯体,在两位天神下凡的斗争 与妥协下,悲剧获得了完整的个性,它的内在完善了,成型了,艺术家们可以在此时赋予 其不同的外衣,诉说不同的故事,创造不同的世界了。   再返回到开始时所说的最根本的对立:造型艺术与音乐艺术,我们在此发现了什么? 音乐作为精神的直接写照,表现为意志,而当诗人用形象阿波罗式地阐发音乐时,他便是 在用音乐所不需要的东西反过来“讲音乐”。不管怎么说,形而上学家尼采毕竟受着18世 纪以来的古典哲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瓦格纳的音乐里,他找到了同伴。他本性 使然地认为音乐本质先于它的象征,任何形象化的图式、言语都不可能揭示音乐的最内核 的真实性,在悲剧精神中,一切冷静的本质,解释性的接触都不可以占据中心,只有作为 音乐而存在的合唱才是起源,而且“在发端时期只是合唱队而已”。尼采智慧地摒弃了当 时种种伪艺术的评论,甚至超越了一切政治社会的因素,仅作为悲剧精神而言,它的起源 并不需要牵强附会的雕琢。音乐性让尼采本能地感到了希腊人最高的精神追求,它和文明 与自然的对抗是紧紧连结的,自然精灵萨提尔用音乐与文明的建立作抵抗,自然的融合象 征着统一与包容,希腊人在文明的出生与自然的感召中,借助音乐性吟唱了他们顽强的一 面,生生不息的意志永不停止地追求着那个“形而上的安慰”。他们找到了艺术,找到了 音乐,继而,找到了悲剧。   “形而上的安慰”是尼采对于希腊人追求音乐表现、悲剧表现的原因的阐述,如果说 我们更进一步的话,便能看到“形而上的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二   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火,被宙斯下令缚于高加索山上受刑。《被缚 的普罗米修斯》中,作为同情的河神俄刻阿诺斯及其女儿们、火神赫淮斯托斯,都无不体 会到普罗米修斯的矛盾心情,但他们谁又能真正感悟到这种对反的情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我们仅仅停留在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独裁的愤懑与反抗中,便不能体会到它的悲剧 精神,因为这个精神完全不在它所直接映照的社会现实之中。尼采把普罗米修斯的受刑的 实质揭露为“泰坦般奋发向上的个体必然要亵渎神灵”,在这对立而无法抉择的取舍中 ,狄俄尼索斯精神--向神圣的阿波罗权威反抗的力量,就拼命地向上勃发,为自身存在 取得地位。普罗米修斯,作为处于两者斗争间的产物,即立于这个地位上。希腊人处于文 明与自然的权衡之中的矛盾心理,体现在生存意志上,便是伟大的普罗米修斯。可是,到 这里,我们是否已经走近了悲剧精神?是否尼采的论述,没有涉及到悲剧本身呢?他是越 过了悲剧还是没有到达悲剧呢?“我命中注定死不了”、“一切事我都心中有数”,这 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暂且回到悲剧世界中,看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吧。俄狄浦斯因其父母 听信阿波罗的谕示被遗弃在外,幸好牧人没有弄死它,而通过转交给科林斯的国王把他抚 养长大,他听闻自己并非科林斯王所生,便向东方走去,后来便有了他杀父娶母,自残双 眼,自我流放的故事。在这件悲剧中,索福克勒斯真正做到了让剧情自我发展,自我生成 的伟大创举。他完美而精致的布局来为人所称颂,而在这里,似乎纯粹是意外的情节更使 人为这位崇高俄狄浦斯扼腕叹息。黑格尔在这部悲剧的解释中,作了精彩的分析。他认为 “在英雄时代里,主体既然和他的全部意志、行为和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也就要对他的 行为后果负完全责任”。相比之下,这代人却尽可能把罪过从自己身上推开,而这都是符 合道德的,因为“主体对于情境的知识、善行的信心和行动是的内在意图是道德行为的主 要因素”,较之古希腊英雄时代对个人本质上是整体的观点,现代人明晰地把三个因素相 区别,使理性介于道德,完善道德。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的第三卷第一 章里,也通过区分“无意”和“非有意”的行动指涉了后文所说的三种伤害方式:不幸事 件、错误、罪行,而“错误”一词似乎也正是指俄狄浦斯弑父之事。   我们在这些论述中看到的都是道德和伦理的解释,却找不到俄狄浦斯日后自残的悲剧 性根源。尼采固然超越了道德,但在俄狄浦斯面前,他看到的是非自然的手段反抗并试图 战胜自然,破解自然--破解命运女神的力量时,与自然一同归于瓦解和崩裂的情境,在 主动性与被动性互相追逐斗争的过程中领悟到的意志的升华。但这种上升的精神标示着什 么呢?他再一次退入缄默中。尼采解开俄狄浦斯之结后,我们又等在门外观望。   《安提戈涅》是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不朽巨作。国王克瑞翁在俄狄浦斯死后掌权忒拜 ,波吕涅刻斯与他的长兄厄忒俄克勒斯为争王位早已死亡,而克瑞翁下令不得埋葬叛徒波 吕涅克斯。克瑞翁是城邦的化身,在剧中象征着秩序、法律、禁令。可是这次的死命令却 违背古希腊的宗教信仰。只有尸体被埋,死者阴魂才能入冥土,因此亲人有义务埋掩死者 。安提戈涅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最终选择了神律,选择了哥哥,把他的尸体安葬,因此被 囚于墓室,最后自杀。其未婚夫劝父未成,看见安提戈涅已死,也拔剑自刎。克瑞翁见其 子海蒙自殉,悲痛欲绝,而其妻此时心痛儿子,也随后自杀。这一系列紧张而又令人窒息 的情节自始至终把一个悬念留给了后世的读者:在这场灾难中,究竟谁对谁错?在作者看 来,克瑞翁这个国家的立法者同时也是僭主,他的禁葬令不仅是违背古希腊一直传承下来 的神圣信仰,也违背了历史习惯。早在荷马时期就有让敌方埋葬战死士兵尸首的规定。马 拉松战役中,也是雅典人埋葬了波斯人的尸体。这些历史并未教会克瑞翁如何下令,却让 这位近乎疯狂的独裁者失去理智酿成苦果。   到这里,我们又得暂停一下了,因为索福克勒斯的意见--应该说是我们眼中的索福 克勒斯把这个悲剧的源泉追溯到了僭主制,似是伯克里利时代的民主精神对诗人的影响完 全左右了这部巨作的命脉。难道最能体现当时社会现状、主流意识的《安提戈涅》不同时 也成为悲剧意志最伟大的表现者吗?克瑞翁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眼中的焦点人 物,但真正的悲剧精神却顽强地把充满爱与善、坚强而勇敢伟大的安提戈涅推向了舞台的 中心!   《安提戈涅》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体现的完全不是把实现强大意志力量的英雄放在主 角位置上,也不是让安提戈涅成俄勒克特拉或美狄亚式的女性,而是在另一种绝然不同的 意义上塑造起一位独一无二、堪称典范的英雄!倘若我们眼光能深邃一些,我们便同样在 其中窥见古希腊悲剧精神的面貌,一切真正伟大而原始的悲剧精神的显形。   三大悲剧家的最后一位,也是一直未曾提及的,便是欧里庇得斯。从他的个人资料中 便容易知道为何尼采称之为“悲剧衰落的开始”。欧里庇得斯全然没有埃斯库罗斯纯粹而 又简朴的人物勾勒,也没有像索福克勒斯那样蓄意编排大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布局, 而是自创开场平铺直叙的介绍。虽然被索福克勒斯所不齿,却也是匠心独具。排除所谓的 “苏格拉底式的乐观”,欧里庇得斯的写作风格可谓是对传统悲剧内容的颠覆。他被认为 是“蔑视当时的社会和国家政策,对人人赞美的荷马史诗中半人半神抱着极端叛逆精神, 而对沉默寡言,不求闻达的普通人,则寄予莫大的同情,在这些超尘脱俗的老实人身上, 他找到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   相比两位长者,欧里庇得斯更像一位哲学家,一位苏格拉底的学生。如果尼采对 他的 评价是有很大正确性的话,那么明晰的欧里庇得斯便是古希腊悲剧的颠覆与终结者--正 如尼采是形而上学的终结者一样。欧里庇得斯的语言使狄俄尼索斯远远地离开,与阿波罗 艺术相比,它同样使保持距离的。他的作品中蕴涵着苏格拉底式的冷静,欧里庇得斯的狂 热,但这些绝不使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显灵,而是一种新的对立。这个对立与其说是一 种对峙,不如说是角色的变换,作为悲剧作家与演员的角色互换。   今天的人们为何将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看作理性与非理性间的对立,很大程 度上是受蒙蔽于欧里庇得斯与苏格拉底。他们毫无疑问代表了理性、逻辑、强有力的逻各 斯之轮。如果说他们有与什么相对立的话,无疑之能是称为“非理性”的精神。但我们追 溯本源,当埃斯库罗斯时代的精神领袖执念于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间紧张的对峙时,今天 的“理性”与“非理性”或许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派生词。造型艺术大师们面对着作品及 其世界时表现出的沉稳与不动声色的喜悦是对其意念世界--即“梦境”中表象的一种表 达,即尼采所讲的“表象的表象”。这种激动感和大智大慧的沉静之心是囿于今天的 “理性与非理性”的人难以言表的。同样其对面的狄俄尼索斯以非造型艺术家,或者说是 狂喜的人们,也在其作为本源的音乐世界中获得超越,并与阿波罗精神结合,生下了悲剧 。   反观欧里庇得斯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将这种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心态作 了简化,在苏格拉底“明晰即是美”的感召下,以社会性反对抗社会性,通过降格“悲剧 性”实现对传统悲剧的深刻颠倒,并赋予它以“文学形式”。假如说他是三大悲剧家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人,那么原因就在于他使悲剧从英雄主义、理性主义迈向了现实主义 ,使“神话”转成为“人话”,使悲剧艺术史无前例地靠近了今天的文学艺术。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在欧立即庇得斯的戏剧中,真正的悲剧精神之脉依然保留 着它的遗迹,美狄亚陷于重重困境中的抉择仍散发着古希腊悲剧源头的点点光辉。      三   到了这里,我们不在跟随尼采,悲剧的精神正在高处向我们招手,它等待我们自己去 攀登。   悲剧中的核心任务总是处于风雨飘摇的地位,作为任务本身,他并不需要成为阿波罗 或狄俄尼索斯的化身,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刻的境况,但这个境况具有永恒性。这个“ 短时间的永恒”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现实中它表现为他生命之路的永远的选择。这个选择 不仅是对主人公来说永恒的,也是把它的意义主逐渐展开传播在剧中各个人物身上,改变 他们的命运,让整部悲剧获得永恒的生命。   希腊悲剧的观众也不是阿波罗或狄俄尼索斯式的,他不可以像雕塑家那样正襟危坐于 雄伟的神圣作品前,也不能无机制地陷入精神狂乱中,他所要做的是进入悲剧,不是作为 外在的观众,也不是化为悲剧中的人物,而是“消散在悲剧中”。悲剧的感染力不是让人 在观赏时痛哭流涕,过后便照常依旧--这种感染力是今天的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也不是 让人移情的主人公--那只能在最后摧毁人的意志,剥夺生存力量,消解悲剧自身。真正 伟大的悲剧把它的意义集聚在主人公身上,而观众却能在领悟的一瞬间透过主人公,发现 最本质的精神--超越性(transcendence)。   这个核心命题便是我们在此要充分领会的。把悲剧意义归结为社会性不是我们的做法 ,况且把悲剧当作伟大的譬喻来使用并不能洞见其神髓。在尼采身上,我们已经找到了反 抗文明的自然精灵,像泰坦般向上张扬的普罗米修斯,妄图揭开自然之摩耶面纱而覆灭其 生命的俄狄浦斯,在这些勇敢无畏而又悲壮的灵魂那里,狄俄尼索斯跳动的火焰照亮了这 些表象下的真实存在,让我们给予悲剧群像最深沉的一瞥吧。   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安提戈涅、美狄亚,他们共同的特征已被带入澄明之境,在 个人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面前,更强大的阿波罗式傲然屹立的威严却禁止着狄俄尼索斯的 张狂。当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之后,当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后,当安提戈涅安葬其兄之后, 当美狄亚害死了珀利阿斯之后,悲剧性便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命运中,倘若悲剧的人物能够 最终逃脱命运之灾,悲剧便崩溃,一切剧情即归于终结,但伟大的埃斯库罗斯却深刻认识 到了这一点,他把普罗米修斯永不停息的呻吟和咒骂放置在全剧的对话中却不留给“饶恕 ”半点空间,而且还通过普罗米修斯之口,否定了宙斯给予宽恕的可能。索福克勒斯无比 同情俄狄浦斯和他的女儿,却给了两人不得进退的两难之境。同样,美狄亚面临着儿子的 生死时,也掉入了“非此即彼”中。   两难之境,在悲剧艺术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最直接地指向了毁灭。当悲剧人物犯下 了两难之罪时,逻各斯的死结便宣告了可怜的人物不可逃脱他的世界,他的任何一种本能 的逃避都会招致主题自身或是其对立面--社会意志的强大不可抗拒的审判。这种意志的 碰撞反映在悲剧人物身上便是肉体的毁灭,但是希腊人绝不可能就此罢休。顽强不屈的生 存意志迫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追求转向了奥林匹亚神系。尽管悲剧大师们没有 过多的言辞,但他们却无法忽视命运三女神Moira的力量。在那里,他们给予自己慰藉,不 可抗拒的命运是悲剧任务毁灭的根源所在。但是,暗地利,他们却已经实现了悲剧--肉 体不可逆转的毁灭带来了精神的超越和最终胜利!为何在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第 三部中宙斯何普罗米修斯和解了?在我看来,这是精神超越性实现之后的显形,是胜利临 照之下的凯歌,是超越存在的回响。   如果说埃斯库罗斯过于直接地表露了自己的深刻,那么索福克勒斯则彻底地让俄狄浦 斯和安提戈涅永远沉睡在无法超脱的矛盾之中。当他们面对回处是悬崖峭壁的绝境时,天 神又给了重重一击,呐喊之声无人听见,所有的人都弃之不顾,周围是无路可走的天然屏 障,大海般汹涌奔放的内心渴望拯救,却被更大的可怕的静寂所吞没。这便是真正的绝境 !但若是面对这绝境,个体的意志屈服了,下跪了,求饶了,退缩了,那便是悲观,而不 是悲剧精神。雅斯贝尔斯正确地指出了一直以来被混淆的古希腊神圣精神同后世的悲观精 神的区别,指出了悲剧时代的饿希腊人灵魂深处蕴藏着的,绝不是悲观,而是超脱一切、 把个体生存奠基于超越性之上的神圣意志,是追求生存的意志,这种意志不仅不是悲观的 甚至也不是乐观的,而是在这两者之前、之上,根植于超越存在的生命之树。   突然间,尼采的语言--“形而上的安慰”获得了其真正的含义。假使没有原始冲动 的个体意识,生存意志,那生命之树怎会向上拔起,内心翻涌的对生命的爱怎么让普罗米 修斯盗取赫淮斯托斯的火焰,安提戈涅不顾一切要埋葬她的哥哥?倘若没有“超越性”那 个无所现形的感召者,生命中最本真的“权力意志”怎会有意图地不断推动人向自我实现 奋发?狄俄尼索斯精神是向超越存在迈出步伐的动力,但只有它面临阿波罗权威的禁令, 才能在斗争中结合、超越、进化、向上,才能让希腊人敏锐的神经感到生命最高奥义的临 近,感受到胜利的狂喜,这狂喜既是狄俄尼索斯的“醉”也是阿波罗的“梦”,是对表象 和内在本质的共同欢乐,也是对两者的共同超越。   但是,我们还不能停留于此,因为不可进退的毁灭之境是希腊悲剧的本质显现,可悲 剧性的大小仍是有差别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是最能反射出“悲剧性行为”的人物,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无不对他们抱以深深的敬意与同情,却也同样感到惋惜无比。   当我们深入剧情时,悲剧行为的深刻含义边昭然若揭了。普罗米修斯和安提戈涅如同 英勇就义的人,在深知自己行为后果的同时,毅然选择了行动,选择了主体意志。如果仅 就尼采一般,归于狄俄尼索斯意志的胜利,那是不够的,因为这分明是在主人公经过激烈 斗争后完全凭借理智明晰作出的选择。普罗米修斯对赫尔墨斯说“这些我都心中有数”时 ,泰然的神情、沉稳的平静之心清清楚楚地表示了一个殉道者般的坚定。安提戈涅埋葬波 吕涅刻斯的时候,作好了被捕的准备,但她丝毫没有退缩,在心中的斗争中,爱的力量占 据了上风,但这也绝不是盲目的爱,毋宁说是一种生命召唤下的自我意愿。如果普罗米修 斯赫安提戈涅不是具备最清醒的意念的话,他们会作出这样貌似糊涂的举动吗?如果没有 对生存意义最深刻的体悟和对超越性的聆听,他们会让两千多年的历史不断回响着这英雄 的举动吗?他们把自己祭奠给了超越生存,而超越性馈赠以“不朽”。   到这里,悲剧艺术便在新的意义下与人的生存联系起来了。古希腊先贤在狄俄尼索斯 和阿波罗的双重运动中找到并给出了超越性的图景,而在这其中,通达最高生存境况的道 路被本原的理性所占有,也只有在这种理性的作用下,悲剧才能发展到顶点,才能清晰而 广阔地展示出彼岸的轮廓。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里的“本原的理性”绝不是苏格拉底及其 后的一切理性,是本原的logos而非ratio。这里的logos源于“聚集”、“存在”,是人的 本真存在的显现。它拒绝一切形式逻辑的框架,直接指向了人的“神性”。与此同时 ,悲剧的结局却一再告戒人们另一条冰冷而充满力量的真理:人不可能真正达到其超越存 在。如果我们把不断追求超越性生存与不可达到超越情境比作另一种层次上的狄俄尼索斯 与阿波罗斗争的化,那么尼采的话语在今天便成为一条格希腊式的箴言,连同作为通向悲 剧精神的“本原理性”,一起构成了古希腊时代诸神群像的内在本质。我们在此也就可以 理解欧里庇得斯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悲剧衰落和“悲剧世俗化”的标志了:神性退隐和理性 的降解,代之以饱满的生动和严谨的哲理。      当今天的人们再次走近这些神圣而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时,无论怀着什么心情,都不 得不对这些伟大的阿波罗--狄俄尼索斯艺术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说海德格尔教导 我们,只有前苏格拉底时代的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们真正关照着“存在”本身,那 么同样也许只有古希腊伟大的悲剧艺术大师才真正地把人的存在意义通过狄俄尼索斯的灵 魂、阿波罗的语言道说出来,通过“非此即彼”式的抉择的受难者的对白展示出来,通过 悲剧人物的湮灭--也同时是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精神的共亡--顺产下来。   或许,这就是“悲剧的诞生”吧。

古希腊悲剧的戏剧之父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他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而是醉心于哲学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等。他一生共创作了80余部悲剧,有18部传世。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欧里庇德斯所处的时代是雅典由表面繁荣逐渐走向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现象出现。在欧里庇德斯的戏剧中,可以清晰的感到剧作家对希腊政治现实的怀疑态度。《美狄亚》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次把妇女作为主要角色来塑造。由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风格和传统的悲剧风格不同,因此他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名声却很大,他的戏剧对西方戏剧史都有很大影响。三大悲剧家虽然生于一个大时代,但年龄有长幼因为时代氛围与时代感受亦自不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其结局以“不详”揭示“命运”之必然,被人称为“命运悲剧”。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虽然仍取材于神话传说,但对人的刻画已相当注重独特个性,故被人称为“性格悲剧”。欧里彼得斯的悲剧取材更为广泛,于神话外加进了许多现实内容,由于他的悲剧都以爱情为重要推动力,且善于对人物性格、命运作奇异处理,所以称他的悲剧为“爱情创奇悲剧”。 (一)“人”、“神”相较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以表现人在与神进行斗争时难以抗拒的悲剧命运为重要描写对象,所以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命运它不是一个有形的敌人或具体的力量,而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局限。”(1)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所处的时代虽然十分相近,但其实分别处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样也就直接导致了三位悲剧家的命运观有很大不同。  埃斯库罗斯是城邦民主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作家,继承了荷马的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世界观,他相信命运,就如在《俄瑞斯忒亚》中,他就通过对阿特柔斯家族世仇的描写,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中不断强调的命运的主题,表述了在人的生存过程中,悲苦总是时常相伴的,人们常常处于不得已的状态。但埃斯库罗斯其实并不消极悲观,他坚信命运和诸神站在正义事业一边,一定会惩恶扬善,主持公道,因此他总能够在残酷的现实下看到希望,认为谨慎的行为可以使人消灾解难。同时由于埃斯库罗斯还具有炽热的宗教热情,在他的笔下,神的意志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二)从“神”到“人”的选材风格  世界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三位作家选材的不同。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比较喜欢选用神话或者历史中出名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埃斯库罗斯由于相信神的公正与伟大,他的悲剧主角总是神,而人们总是处于十分卑微无助的地位,就好像在《俄瑞斯忒亚》中,雅典娜最终的投票是决定因素,同时人的遭遇都是受到了神的摆布,王后克吕泰墨斯特拉和俄瑞斯特斯都是被复仇女神操纵着。索福克勒斯由于开始看重人的重要性,在他的笔下,人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主角,而另一个主角是命运,他的作品总是喜欢写人与命运的抗争,这就是他的选材取向,在他的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就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而欧里庇得斯与上两位作家不同,由于他不再相信神,人性就成为了他真真正正要描写的东西,尼采说过“欧里庇得斯把观众带到舞台上来”(2),这就是说欧里庇得斯作品中的主角开始是人了,他更注重写人,观众在他的戏剧里可以看见实实在在和自己很相近或者说几乎是一样的人,在这方面,索福克勒斯曾说过他自己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写,而欧里庇得斯则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写人。同时,欧里庇得斯在选材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很关注“妇女地位”,他常常选妇女被压迫的生活现实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除了《美狄亚》,他的作品还有《海伦》等,都是在写妇女的境况。(三)各有所长的创作手法在创作手法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比较三大悲剧家:  首先是从剧作采用的形式和场景布局方面。埃斯库罗斯的作品我们以《俄瑞斯忒亚》举例,他采用的是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简单剧”的形式,平铺直叙,并不注重内容上的精巧连接,三部曲呈现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总体格局,借助克吕泰墨斯特拉在三部曲中的出现来贯穿全剧,没有“突转”和“发现”帮衬,整个悲剧气势磅礴,线条粗犷;和他相比,索福克勒斯并不采用三联剧的形式,而是创作独立、完整的单剧剧本,将舞台上说话的演员增加到三个,使戏剧冲突复杂化了,他剧作的结构十分精妙,善于描写事物的突变,就如《俄狄浦斯王》,利用“终剧式”结构,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作者设置了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十分巧妙的构思,按照可然和必然的原则组织情节,细致合理地使用每一个事件,索福克勒斯善于处理巧合,将每个人物、每段台词纳入剧情的轨道。欧里庇得斯则在索福克勒斯基本剧作形式的基础上,更多的描写悲苦场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我们看看这三位悲剧家喜欢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埃斯库罗斯最擅长使用的修辞方法无疑是隐喻和象征,这在他是信手拈来的,例如说在《祈援人》里,“秤杆”这一意象常常出现,而在《七将攻忒拜》中,代表国家的海船形象也常常被提及;和埃斯库罗斯一样,索福克勒斯也会运用隐喻 ,但他的隐喻可能相对而言少一些想象,而更加准确和贴切,同时索福克勒斯还善于运用各种别的修辞方法,例如说头韵、谐音、拟声、排比,对称和比喻等,他还注意句式结构的设计,精心安排词句的位置,成功地使用了对称修饰中的多种形式;欧里庇得斯虽然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但他最喜欢的是用色彩来描述自然景物。  总之,在写作风格和采用手法方面,三位悲剧家有着很大的不同,金嘴狄翁曾经比较过这三个悲剧家在描写同一件事情——菲洛克忒忒斯的弓箭时产生的差异,“埃斯库罗斯的人物的高贵和古老风格,以及他的思想和词汇的粗犷,显然都与悲剧和那些英雄的古老风习相适应,没有什么个人思虑,夸夸其谈或卑鄙态度”、“欧里庇得斯的精明和对每个细节的注意,使他既不容忍任何不可信和疏忽之处,也使他不是简单地驾驭事件,而是施展出全部的叙述才能,在这一点上,他是和埃斯库罗斯相反的,因而它最能表明公民和演说家的特质,又能给读者以极大的益处”、“索福克勒斯似乎介于他们二者之间,既没有埃斯库罗斯的粗犷和简单,也没有欧里庇得斯的精确,机智和文雅,然而他创作了如此庄严,华丽,极富悲剧味而又极其流畅的诗,以致最大的快感与崇高和庄严在其中同时并存”。  埃斯库罗斯通过对神的赞美,让人有了可以模仿学习的典范,意在启迪人性;索福克勒斯赞美人性,高度赞扬人性的高贵与伟大,即使在神的不可抗拒的意识面前,人也是可贵而不屈服的;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批判则更为现实,基本上摆脱了神的束缚。为了各自想要表现的主题,三大悲剧家选用了截然不同的题材和创作手法。在对三大悲剧家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差异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趋势,由神到人,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世俗化,而我们作为观众,在观看他们的戏剧时也要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三位剧作家的特色,从而更加了解巅峰时期的古希腊文学。

什么是“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样的特征?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古希腊悲剧的伦理特点

古希腊悲剧的伦理特点: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希腊悲剧与现代悲剧有何不同?

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或现代剧作家的悲剧显著地不同。首先,舞台上的动作很少;演员们的主要事情是背诵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情节中的事件,因为故事来源于流行的传说。其次,希腊悲剧很少注重研究复杂的个人性格。没有漫长的经历之变迁所形成的性格发展。卷入情节中那些人物简直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典型。在舞台上,他们带着面具,把使他们与其他人显著不同的特征掩饰起来。此外,希腊悲剧与现代悲剧的不同,在于它将个人与宇宙的矛盾,而不是将性格之间的冲突或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作为主题。在这些戏剧中,降临于主要人物身上的悲剧命运,是外在于个人的。造成这种命运的是这个事实,即有人对社会或对神礻氏犯了罪,由此破坏了宇宙的计划。随之而来的就是惩罚,以使正义的天平得以均衡。最后,希腊悲剧的目的不仅是描写苦难和解释人类行为,而且还要通过描述正义的胜利,来纯洁观众的情感。

古希腊悲剧的意义_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意义

  别林斯基论及希腊艺术的内容时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缺乏基督教启示的希腊人来说,生活有其暧昧的、阴沉的一面,他们称之为命运,它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似的,甚至要威胁诸神。可是高贵的自由的希腊人没有低头屈服,没有跌倒在这可怕的幻影前面,却通过对命运进行英勇而骄傲的斗争找到了出路,用这斗争的悲剧的壮伟照亮了生活的阴沉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可以把他打倒,却不能把他征服。”[1]   我们知道,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是希腊悲剧的母题。俄林比斯山众神世界“实为反映希腊意志的一个变形镜”,是这个深受苦难的种族忍受人生,“显示人生完满,并保证存在价值的艺术冲动。”[2]从荷马史诗对英雄时代的宏大叙事到古希腊戏剧舞台上卓而不群的悲剧英雄,一个被马克思称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普罗米修斯、一个世界舞台最伟大的受难者俄底浦斯和一个以柔弱身躯反抗权威政治的神圣的安提戈涅,就足以成为命运所选取的最高贵的精神容器……。在古希腊悲剧中艺术和民族、神话和习俗、悲剧和国家构成彼此连结的互动关系。悲剧所具有的激发、释放和净化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早已成为民族国家生存的精神动力。西方现代哲学狂人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一书中高呼:希腊人是御者,驾御着我们的文化。   从戏剧发生的角度来看古希腊悲剧,我们首先想到了与宗教紧密相连的祭礼。这种代表族群原始崇拜的集体仪式直接成就了希腊悲剧的形式感与现实意义。可以想见在那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群山之间能容纳两三万人的露天剧场进行的悲剧演出是多么地气贯长虹、荡涤人心。古希腊宗教史学家沃尔特u30fb帕克特在《希腊宗教》中说,希腊宗教表现自己的两种形式是神话和仪式。作为交流和社会印记的仪式,建立和保障了封闭群体的稳固;在这种作用中,它无疑是与远古以来的人类社会形式共存的。它之所以能保障封闭群体的稳固,是因为它具有处理重大生存危机的功能。处理重大生存危机,是希腊悲剧宗教冲动的一个具体实现。不同于纯粹的宗教内在教化,悲剧是一种审美的关切。古希腊悲剧“是一种以民族生活为主人公的宗教的、国政的表演”, “希腊悲剧在自己的主人公身上肉身化了民族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的力量及因素”。[3]悲剧合唱队更是唱出了集体意识引领下的道德箴言。汤姆逊,20世纪西方力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希腊戏剧的佼佼者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埃斯库罗斯与雅典》一书中明确指出,“把秘仪的思想运用于戏剧,是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忒斯》三部曲的一个突出特点。”,“埃斯库罗斯所讲的奥瑞斯忒斯故事,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史中的积层岩,它是由四个时期淤积而成的:原始氏族,早期王政,贵族时期,民主体制。”[4]换句话说,这种用戏剧的形式反映母权制跟父权制之间的斗争的内容更有它迫切激烈的现实寄托。   被缚于高加索山悬崖的普罗米修斯对着晴朗的天空,轻快翅膀的风,江河的流水,万顷海波的欢笑,养育万物的大地和普照的太阳的光轮呼吁:“请看我这个神怎样受了众神迫害。请看我忍受什么痛苦,要经过万年的挣扎。这就是众神的新王想出来的对付我的有伤我体面的束缚。唉,我为这眼前和未来的灾难而悲叹!我这苦难的救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啊?”《俄狄浦斯王》中祭司为被瘟疫侵害的城邦向特拜城的俄狄浦斯王求助:“啊,最高贵的人,快拯救我们的城邦!保住你先前的名声!为了你先前的一片好心,这地方称你为救星;将来我们想起你的统治,别让我们留下这样的记忆:你先前把我们救了,后来又让我们跌倒。快拯救这城邦,使它稳定下来!”希腊悲剧有许多开场就是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明智而深沉的宣告,对神的智慧、世间的正义和人的力量充满质朴的信仰。悲剧涉及人与神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民族的命运以及生与死的根本性问题。涉及行动、生活与幸福的基本概念。悲剧中的神也是跟人同形同性,既有幻想因素又有现实依据。回到古希腊悲剧和仪式的关系问题,我们发现集体意识、宗教感情、仪式需要是伴随作为群体社会的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文化需要。这里,戏剧作为仪式,是戏剧活动的一个极根本的特性。戏剧理论家马丁u30fb艾思林认为剧院可以看作是世俗的教堂,而教堂可以看作是宗教的舞台。“仪式的效用或精神目标就在于使人对于生存的本质获得一次永志不忘的领悟。用戏剧术语来说是净化,用宗教术语来说是教化和彻悟。”[5]   当我们面对那个为人类盗取火种甘愿被缚在世界边缘的悬崖上历经苦难的普罗米修斯,当我们目睹在与命运的较量中有着过人品质和坚忍意志的俄狄普斯自我放逐在风寒刺骨的旷野之中,当我们听见热情勇敢的安提戈涅慷慨赴死的人道主义誓词,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感动,在怜悯和恐惧之外,更是一次次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古希腊悲剧这种在共同的语言、神话、法律和行为准则的作用下体验团体一致性的仪式活动,这种带有从演员到观众、从观众到观众的发生三角反馈作用的集体体验,本身就具有高度象征、隐喻的作用。对古希腊悲剧情有独钟的尼采坚信:“在我们所说的由观者组成的观众,希腊人不知为何物,在他们的剧场里,每一个坐在圆弧形的级级升高的梯形观众席上的人都可能对自己周围的整个文明世界视而不见,在全神贯注时觉得自己就是合唱队的一员。”[6]当自然主义在欧洲处于鼎盛之时,“戏剧却迫切地从另一个角度在神话与祭礼中寻找合用的东西,以返回在现实主义中失去的梦幻色彩。”[7]20世纪西方现代戏剧潮流伊始便是回到古希腊,重新挖掘戏剧象征的意义。在这些潮流者眼中,象征主义戏剧旨在综合所有的艺术,回复戏剧最古朴的成分,看戏本来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象征性行为。   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思潮――悲观主义哲学、强力意志论、生命活力论、遗传基因论、分析哲学、弗洛伊德主义、荣格的原型理论逐渐取代理性主义而成为现代思想的哲学基础,他们认为今天的生活和科学已经超越了理性主义数世纪的统治所建立起来的二律背反规律。用知识匡正世界,用科学指导人生并不能完全取代我们面对精神虚空所渴望的神话安慰和宗教关怀。正像审美的苏格拉底主义――明白晓畅的理性主义方法在数世纪以前首当其冲地成为扼杀希腊悲剧的根本原因一样,现代社会又将会因为理性精神的危机,重新张开臂膀再次迎接“悲剧的诞生”。如尼采所说,悲剧复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科学精神到达它的极限时,悲剧世界观在艺术上再次觉醒。即“只有当科学精神到达它的极限,它对普遍有效性的要求由于极限的存在而破灭时,我们才能指望悲剧复生。因为神话只有作为向无限的时空凝视的普遍性和真理的唯一例证才能被形象地感受到”。[8]受现代哲学反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戏剧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这样的一股暗流――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戏剧的象征主义。我们在此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瓦格纳与尼采,因为他们以其理论与实践确定了现代戏剧象征主义向古希腊悲剧看齐的决心。   不容置疑,瓦格纳的戏剧美学早已成为影响现代戏剧的一种尺度和精神。独树一帜的整体艺术理论和实践主要从古希腊戏剧构成,歌队所代表的音乐精神和戏剧诗体中寻求灵感和支持。瓦格纳认为“神话”作为艺术家个人最大的力量之源构成了希腊悲剧的情节基础,戏剧是社会意识表达者,希腊戏剧把希腊精神认为值得体现的一切都综合在一起了。古希腊简朴、象征化的舞台风格使他神往,他试图要创立一种通过音乐来结构并通过音乐来表现的建立于神话、梦、超自然的和神秘成分之上的一种戏剧。而事实也证明“所有这些因素将主宰20世纪的象征主义戏剧。”   希腊悲剧对生与死、善与恶、人与命运等问题作深邃的沉思,但它并非单纯地依靠对现实的摹仿,而是通过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规定,营造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使悲剧审美成为可能。布罗凯特在其《世界艺术欣赏》中对希腊悲剧这种使生活“距离化”的审美效果概括出5种方法:   1. 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   2. 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   (情节的统一,保持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3. 艺术技巧与程式   4. 抒情成分   5. 超自然的气氛   由这些重要的方法可以引出一系列与戏剧象征有关的信息:富于诗意的隐喻、抒情的意象、与现实对应的神秘氛围、历史的神话色彩。由此还凸现出象征主义势必返回诗体的规律。古希腊悲剧诗意、奔放、崇高的语言势必取消习以为常的动作和生活中一切平淡无奇的细节。因为“最强烈的感情只有用丰富的语言和流畅的诗的节奏才能表达出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古希腊悲剧凝重的秩序中,作为群体的合唱队与身穿长袍头戴面具的悲剧主角共同作用,将会产生出多么强悍的戏剧象征。这也从旁证明为什么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驳斥施莱格尔把希腊悲剧中合唱队看作观众的化身和楷模,看作理想的观众的著名论断,而极力推崇席勒的主张:“悲剧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活的墙,用它来隔断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保持自己理想的领域和诗的自由。”总之,如尼采所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沟壑藩篱都让位于强大无比的一体感。”   对古希腊悲剧象征元素的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回到瓦格纳和尼采的身旁。瓦格纳为了他的整体艺术作品(音乐式戏剧),把他的“节日剧场”改造成了一个圆形剧场,得以有一个更加理想的戏剧表演空间,它远离观众所在的现实世界,而成为他心目中一个“神秘的深渊”。尼采是非常推崇希腊悲剧中合唱队的作用,他把希腊悲剧理解为不断地演化为阿波罗现象世界的狄俄尼索斯合唱队。悲剧的本质只能解释为狄俄尼索斯状态的形象化显示,是音乐的可视象征,是狄俄尼索斯陶醉的梦幻世界。尼采认为正是从自然本身产生的两种艺术之力:梦的形象世界、醉的现实艺术造就了希腊悲剧。它就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自然现实的形而上补充。因为科学的使命在于,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因而是合理的。   当然,倘若各种理由不足以做到这一点,最终就不得不求助于神话,神话为科学的必然结果。陷入技术统治和理性异化、“沉沦于日常生活而遭致人性残缺和生命萎缩的人类开始转向那些曾被理性嘲笑的远古神话、仪式、梦和幻觉,试图在意识与无意识的混沌未开之源中,重新发现救活现代人类社会痼疾的希望。”[9]于是我们看到了20世纪阿庇亚为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进行的象征主义的舞台设计。看到了德国导演莱因哈特刻意在露天圆形剧场上的经典演出。而二战之前法国戏剧的主流多是象科克托、阿努依、克罗代尔这样崇尚直觉和想象,大量使用神话题材,力图创造梦境和神秘超验仪式的剧作家。从现代戏剧着重发挥戏剧所具有的仪式的象征功能的这股潮流,我们还可以列出20世纪中期以来进行戏剧实验的一系列先锋人物,其中的代表是提倡残酷戏剧的阿尔托和进行贫困戏剧实验的格洛托夫斯基。他们虽然从现象看不是返回希腊,而是吸收“非西方文化”的原始精髓。但在使现代戏剧朝着仪式化方向发展的最终目标方面与古希腊戏剧遥相呼应。因为他们的关键词正是“牺牲”和“慰籍”。   公元前5世纪产生的希腊戏剧为什么能够在后世产生如此连绵不绝的影响?以希腊悲剧为原型的戏剧创作为什么成为现代戏剧发展生生不息的温床和动力?从古罗马时代因《美狄亚》享誉的塞内加到16世纪人文主义者从古希腊悲剧中寻求人文主题的努力;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从题材到人物到布局与古希腊悲剧更是构成了一种文本寄生关系;18世纪德国狂飓突进运动中歌德、席勒依据希腊悲剧原型创作的《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岛》和《梅辛那的新娘》突出体现人的基本价值和理想的人道主义。   作为现代戏剧起点的20世纪,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取材于古希腊悲剧、高扬其悲剧主题,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和美学倾向的戏剧作品。如上文中提到的法国象征派戏剧诗人克洛岱尔就创作有《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科克托创作有《奥尔浦斯》、《费德尔》;阿努伊创作有《安提戈涅》。此外还有纪德创作的《奥狄浦》、《忒修斯》。在英国有象征派诗人艾略特依据古希腊悲剧题材的《合家团圆》。仅埃斯库罗斯唯一幸存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提亚》,就成就了现代戏剧史上重新演绎经典的两部扛鼎之作――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和萨特的《苍蝇》。   萨特的《苍蝇》是《俄瑞斯提亚》母题的存在主义阐释。而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重在其浓郁的古希腊风格和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吸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提亚》是一个建筑在家族诅咒基础上的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由《阿伽门农》、《奠酒人》和《福灵》三部曲构成,它的情节背景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按照我国古希腊戏剧专家罗念生的归纳,“《阿伽门农》陈述克吕泰美斯特拉的罪行;《奠酒人》讲俄瑞斯提斯对罪行采取了什么行动;《福灵》写他的赫免,并且连结雅典民主时代的现实。”[10]在这个三部曲中主要人物都是通过他们直接的行动来推动悲剧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其中阿波罗和雅典娜神以及报仇神的行动对于悲剧的发生和人物的最后归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俄瑞斯提斯得阿波罗神谕,必须承担为父弑母报仇的义务。当他与姐姐厄勒克特拉一起实现了他们为父复仇的计划后,紧接着就陷入了报仇神的包围,背负弑母的罪过一路逃亡。阿波罗吩咐他到雅典去,寻求雅典娜女神的庇护,在那里他将被宣告无罪。雅典娜设立了特别法庭,在陪审团投票表决时,将自己关键的一票投向了俄瑞斯提斯。关于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提亚》,人们从家族诅咒、复仇的背后看到了早期人类与天命与神灵之间既想挣脱又渴望依从的矛盾关系。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提亚》建构了一个家族复仇的情节模式,确立了悲剧人物俄瑞斯提斯的原罪意识,完成了对人类残暴行为之后由于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而唤起的一种“普遍情感”的道德把握。正可谓流行的如下的说法:希腊悲剧作家穷尽了人类天才的灵思。   20世纪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u30fb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在情节模式上完全依据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提亚》,只是把戏剧发生的场景移到了19世纪南北战争的美国,人物的身份也做了本土化的调整。与以往众多重新演绎希腊悲剧的做法不同的是,他在借用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理论即“俄狄浦斯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来解释男女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和命运抉择的同时,还致力于在剧中复兴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与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提亚》在角色处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奥尼尔把悲剧的意义更多地集中在纳维妮亚(厄勒克特拉)的肩上。在这里,戏剧总要寻求当代的观众,现代观众更注意的也许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诗人怎样处理他的题材,怎样加以解释。奥尼尔认为纳维妮亚选择隐退到孟南家族的阴影中并非向家族罪恶的命运屈服,而是以一种疯狂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奥尼尔这样评价他的女主人公,“我自己认为我给了我那美国式的厄勒克特拉一个值得他拥有的悲剧性结局。这个结局对我来说是这部三联剧中最成功的和不可避免的。她的形象显得如此高大,成功地体现出我在她身上寄予的信心。她历尽挫折,但并未屈服!她以向孟南家族命运屈服的方式战胜了这个家族的命运!”[11]从纳维妮亚对命运的抗争所表现出的人的不屈的意志力,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中在不公平的命运之下还能做出自我惩罚的悲剧英雄。   康德说,古希腊悲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忠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阴暗的东西,同时又不会在最后让人感到沮丧压抑。也许,希腊悲剧顽强的生命力就体现在那一系列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希腊悲剧原型:因欲望而恼怒的菲德拉;要么用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要么放弃特洛伊远征的阿加门农;完全被激情所控制的美狄亚骇人的结局;安提戈涅的理想主义;自残双目、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可以说,古希腊悲剧通过对神话和传说的现实改造,在完成了希腊悲剧精神塑造的同时,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情节模式,基本的人物原型、稳定的原始意象、典型经验、人类面对生存苦难时的极限情境。后世的剧作家总是在此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特殊时代情绪下的意图和目的。   由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强大和力量。对“现代”这个概念的认识,文学批评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加拿大学者弗莱在其《批评的解剖》一书中就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学受其自身传统所制约,更直接地模仿文学……诗只能从别的诗上诞生出来,小说只能从其它小说中产生,文学形成文学,而非被外加的东西赋予形体,文学的形式不可能存在于文学之外。”   也许,对于古希腊悲剧而言,“消逝的只是有限的形式,但艺术的形式却是恒久而永续的,因为在那里面,有限表现为无限……”[12]      注释   [1]别林斯基:《智慧的痛苦》,《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哲学家尼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3]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和分科》,《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4]汤姆逊:《埃斯库罗斯与雅典》,《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5]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6]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   [7]J.L.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8]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   [9]同上。   [10] 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11] 转引自杨彦恒:《从纳维妮亚看奥尼尔的悲剧意识》,《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2] 别林斯基:《智慧的痛苦》,《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高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责任编辑:傅琳

什么是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样的特征?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希腊悲剧是如何兴起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的。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4世纪初随着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起来。

希腊悲剧的起源

1)酒神说到古希腊悲剧,就不得不提提酒神狄奥尼索斯。希腊人认为酒神住在葡萄园里,终日与一群名为撒提尔(Satyri)的半人半羊的怪物在一起(ps:阿尔喀比亚德曾在会饮篇里将苏格拉底比作它 ),过着快乐又放纵的生活。因此参加游行的人们惯常披着羊皮,发出咩咩的叫声,像真正的山羊。古罗马时期拿着葡萄与酒杯的狄奥尼索斯"好客的酒神与狂欢之神,宙斯与一名凡间女子塞墨勒的儿子,唯一有凡人血统的正式神祇,众神中最接近人类的一位,他象征着非理性、放纵和激情;发明了葡萄酒,并推广了葡萄的种植。本身具有双重性格,他能给人带来欢乐和迷醉,但同时又残忍,易怒——正像酒一样。"——摘自:《古希腊罗马神话》 — 古斯塔夫·施瓦布"卡德摩斯之女塞墨勒与宙斯恋爱结合,生下一个出色的儿子,快乐的狄俄尼索斯。母亲是凡间妇女,儿子是神。现在两人同为神灵。金发的狄俄尼索斯娶弥诺斯之女、棕色头发的阿里阿德涅做他的妙龄妻子。克洛诺斯之子使她永生不老。"——摘自:《神谱》— 赫西俄德(2) "悲剧"悲剧一词作"Tragoidia",山羊的写法为"Tragos",而歌手拼作"Oidos",故"悲剧"的最初意义为"山羊之歌",这可能与酒神节特有的游行活动有关。但是亚历山大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悲剧比赛的最初奖品为山羊的缘故,或者是因为比赛前杀羊祭祀酒神而得名。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便有了所谓的"大酒神节"(Great Dionysia),每年3月份在雅典举行庆典,而山羊歌手在庆典上祝神所唱的即兴歌曲即为"酒神颂"。酒神节上的天使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概括全部,且具有局限性,他提出的这个是从反传统文化角度来说的。实际上,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维

古希腊悲剧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各自是怎样的命运观?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不同的命运观具体如下:(1)埃斯库罗斯继承了荷马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观,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他认为命运支配一切,人受到灭顶之灾是不可抗拒的,神要让一个人遭难,总会让他忘乎所以;但他也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以使人消除灾难。例如,他笔下的波斯国王塞耳克塞斯骄横跋扈,最终兵败疆场;阿伽门农狂妄自大,却为妻子所杀。(2)在索福克勒斯那里,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翁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虽然命运不可抗拒,神秘叵测,但是人可以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俄底浦斯王在和邪恶命运搏斗中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毁灭,但他执著地抗拒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高涨。(3)欧里庇得斯受到怀疑哲学的影响,将人性的缺点或邪恶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使其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呈现出对自我命运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美狄亚命运的转变源自伊阿宋的背叛,而美狄亚的报复则主动干预了自己命运的进一步发展。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基本概况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作品由幻想到现实的伟大转变,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智慧的古希腊人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希腊文明。在这片文明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这便是古希腊的戏剧!在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以古希腊文学为开端,影响着以后时期文学的发展。戏剧在此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谈谈古希腊“三大悲剧”的艺术成就。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最著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称为“三大悲剧”。

古希腊悲剧讲述了什么?

悲剧一词用在古希腊戏剧上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因为古希腊悲剧的着意在“严肃”,而不在“悲”。古希腊悲剧起源于古希腊人祭祀酒神的仪式。古希腊农民于收获葡萄时节装扮成牧羊人,举行歌舞,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这种歌叫做“酒神颂”。表演时,临时编几句诗来回答歌队长提出的问题,讲述酒神在人世间漫游和宣教的故事。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通过神话和英雄传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些悲剧涉及到命运观念、宗教信仰、国际与国内战争、政治问题、民主制度、社会关系、家庭问题,并且提出了悲剧诗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古希腊悲剧有什么特征?

①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剧作题材都取之于神话,悲剧风格却各有特点: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索福克勒斯则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里庇得斯则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②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称希腊悲剧为“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它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解释、难以捉摸的。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的。③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④命运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三个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但他双强调人的意志。索福克勒斯向命运提出怀疑与挑战。在他看来,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命运有捉弄人的邪恶性质。诗人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欧里庇得斯不相信命运。他认为命运在人的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强调命运靠自己掌握。

古希腊悲剧

希腊悲剧是一种流行且有影响力的戏剧形式,从公元前 6 世纪后期开始在古希腊各地的剧院中上演。该流派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他们的许多作品在首次首演几个世纪后仍在上演。希腊悲剧催生了希腊喜剧,这些类型共同构成了所有现代戏剧的基础。 悲剧的起源 悲剧(tragōida)的确切起源在学者之间争论不休。有些人将这种始于雅典的流派的兴起与早期的艺术形式——史诗的抒情表演联系起来。其他人则认为与祭祀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献山羊——一种称为trag-ōdia的歌曲仪式——以及戴面具。事实上,狄俄尼索斯被称为戏剧之神,也许还有另一种联系——饮酒仪式导致崇拜者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变成了另一个人,就像演员 ( hupokritai ) 在表演时希望做的那样。该音乐Dionysiac仪式的舞蹈在合唱和aulos演奏者提供的音乐中的作用最为明显,但节奏元素也被保留在首先使用trochaic tetrameter然后使用iambic trimeter在口语传递中。 悲剧剧 在一个露天剧场(进行theatron)如狄奥尼索斯在雅典,看似开放给所有男性民众(的存在的妇女是有争议的),一个悲剧的情节几乎总是由事件的启发希腊神话,我们必须记住,这通常是希腊宗教的一部分。由于这个严肃的题材,往往涉及道德是非,所以舞台上不允许暴力和死亡一个角色的声音必须在台下被听到而不是被看到。同样,至少在该类型的早期阶段,诗人无法通过戏剧发表评论或政治声明,对当代事件的更直接处理不得不等待不那么严峻和传统的类型希腊喜剧的到来。 早期的悲剧中只有一个演员会穿着戏服戴着面具表演,这让他有冒充神的假设。在这里,我们可能可以看到与早期宗教仪式的联系,其中可能由牧师进行。后来,演员经常和合唱团的领队说话,合唱团最多有 15 名演员,他们唱歌跳舞但不说话。这一创新归功于 c 中的 Thespis。公元前 520 年。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还换了服装(使用舞台后面的小帐篷,skēne,后来将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外观),因此将戏剧分成不同的情节。Phrynichos 的想法是将合唱团分成不同的组来代表男性、女性、长者等(尽管舞台上的所有演员实际上都是男性)。最终,允许三名演员上台——这一限制允许诗人在比赛中平等。然而,一部戏剧可以根据需要有尽可能多的不说话的表演者,因此,毫无疑问,拥有更多资金支持的戏剧可以用更精美的服装和布景制作更壮观的作品。最后,阿加顿被认为添加了与故事本身无关的音乐插曲。 竞争中的悲剧 除了在比赛中的表演,许多戏剧被复制成剧本出版和后代。 最著名的悲剧表演比赛是作为 Dionysos Eleuthereus 或雅典城市酒神节的春节的一部分,但还有许多其他比赛。那些试图在宗教节日(agōn)的比赛中上演的戏剧必须经过执政官评判的试镜过程。只有那些被认为值得参加这个节日的人才会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以购买昂贵的合唱和排练时间。该执政官也将提名三个chorēgoi,预计每个人都会为所选戏剧之一的合唱团提供资金(国家支付诗人和主要演员的费用)。三位入选诗人的戏剧在当天由一个小组评判,此类比赛的获胜者除了荣誉和声望外,通常还有一个青铜鼎。从公元前 449 年起,还有对主要演员 ( protōtagōnistēs ) 的奖励。 悲剧作家 第一位伟大的悲剧诗人是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公元前 525 年 - 公元前 456 年)。创新,他为次要部分增加了第二位演员,并通过在他的戏剧中加入更多的对话,他从观众如此熟悉的古老故事中挤出了更多的戏剧性。由于戏剧以四人一组(三部悲剧和一部色狼戏剧)进行比赛,埃斯库罗斯经常在戏剧之间延续一个主题,创作续集。一种这样的三部曲是亚格门农,该奠酒承载(或Cheoephori),和所述的报复(或叫欧墨尼德斯统称为)奥瑞斯提亚. 据说埃斯库罗斯将他的作品描述为“荷马盛宴中的点点滴滴”(Burn 206),其中至少包含 70 部戏剧,其中 6 部或 7 部幸存下来。 该流派的第二位伟大诗人是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 496-406 年)。非常受欢迎,他在程序中增加了第三个演员并使用了画布,有时甚至在剧中改变了布景。三位演员现在允许在情节方面更加复杂。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安提戈涅(约公元前 442 年),其中主角不顾底比斯国王克里昂的意愿,为埋葬她的兄弟波吕尼刻斯付出了最终的代价。这是悲剧的典型情况——让叛徒波吕尼刻斯被剥夺葬礼的政治权利与寻求安息的姐妹的道德权利形成鲜明对比。其他作品包括俄狄浦斯王 和特拉奇斯的女人,但他实际上写了 100 多部戏剧,其中 7 部幸存下来。 最后一位经典悲剧诗人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公元前 484-407 年),以其巧妙的对话、优美的合唱歌词以及文本和舞台表演中的某种现实主义而闻名。他喜欢提出尴尬的问题,并以对共同主题发人深省的处理方式使观众感到不安。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然他很受大众欢迎,但他只赢得了少数节日比赛。在大约 90 部戏剧中,有 19 部幸存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是美狄亚——金羊毛成名的杰森放弃了科林斯国王女儿的头衔,结果美狄亚为了报复而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悲剧的遗产 虽然戏剧是专门为宗教节日和其他类型的节日期间的比赛而委托制作的,但许多戏剧被重新表演并复制成剧本以供“大众”出版。那些被视为经典的剧本,特别是被三大悲剧家视为经典的剧本,甚至被国家作为官方的、不可更改的国家文件保存。此外,“经典”戏剧的研究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新的戏剧不断地被编写和演出,随着公元前 3 世纪演员行会的形成和专业剧团的流动,这一流派继续在希腊世界传播,剧院成为希腊世界的共同特征。从大希腊到小亚细亚的城市景观。 在罗马世界,悲剧剧被用拉丁语翻译和模仿,这种流派从公元前 1 世纪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哑剧,它从希腊悲剧的表现形式和题材中汲取灵感。

古希腊悲剧的产生及意义

希腊悲剧的特征,不是一个准确的问法。”特征“是在对比下才能谈的,希腊”悲剧“与希腊”喜剧“、satyr play 相比的特征,和希腊”悲剧“在整个西方悲剧传统里显露的特征,肯定不是一回事。不过我就当题主问的是第二个了, 因为第一道题我不会答 ╮( ̄▽ ̄)╭ 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先引用我古典文学教授讲授古典悲剧时的话:“我们对古典悲剧的误解,往往源于我们对整个古典文学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已经根植于文化当中。我们再不能将这些误解赋予的含义,从tragedy 这个词中剥离出来,回归到tragedy的本来含义。”教授提到这种对“悲剧”的根固的误解,不仅存在在英语中,也存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正如西方人提到“tragedy”,总是将其等同于"sorrow play", 我们提到悲剧,也总是假设它有一系列的特征:它一定有令人悲痛的结局,往往是生离死别;他一定讲的是一个无辜的人,一个道德完善的英雄,遭受了不幸。我们认为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给人看,我们认为tragedy is all about undeserved suffering. 然而问题是,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对“悲剧”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称之为“古典悲剧”(古希腊、古罗马“悲剧”)的东西。古希腊的 tragoidía, 和悲伤、苦痛、不幸没有任何关系 。 它并不是想讲一个无辜的人遭受苦难的故事,它甚至不一定有一个看似悲伤的结局,甚至可以是(表面上)大团圆结尾(e.g. Alcestis, Eumanides, Helen, Andromaches, etc)。 所谓underserved suffering 是后世西方人对“悲剧”的理解,不是古希腊人对tragoidía的理解。如果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去阅读古希腊“悲剧”,去在里面苦苦寻找符合我们对“悲剧”定义的东西,我们会遇到举步维艰:在古希腊“悲剧”里找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无辜却遭受苦难的道德英雄”。相反,更常见的是“英雄”因为自己的智商和德性上问题,自己制造了自己的苦难。 这正是古希腊“悲剧”死掉后、无法理解古典的思考方式的西方读者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只好去“创造”一个这样的道德英雄——俄狄浦斯。他们把一个“被恐惧所控制,听信了陌生醉汉、别有用心且自相矛盾的科林斯人、明显不曾“目击”任何事的“目击证人”,以为养育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而真正的父母已被自己无意间杀死,母亲成了自己的妻子 (尽管他实际上确实仇视父亲爱慕母亲),无法承受自戳双目的蠢货”, 解读成一个“既不想弑父也不想娶母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无意之间酿成大错的道德模范英雄”。有兴趣可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尽管还没有填完坑QAQ: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母弑父应该受到惩罚吗? - 云豆卷的回答 或者阅读古典学家Friedrick Ahl 的著作 Two faces of Oedupus. 所以读者想要理解希腊“悲剧”,这一点是读者最需要理解的特征:古希腊的tragoidía并不是我们意义上的悲剧!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重要的事说三遍!与现代“悲剧”相比,古希腊的tragoidía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古希腊人为tragoidía 有一个功用/目的/使命——它有一个telos. 不像今天我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表达,或是认为戏剧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古希腊人认为 tragoidía是公民的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剧场是道德教育的课堂。 tragoidía 应该教育公民去追求美德。 这不仅是社会对戏剧和诗人的要求, 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职责的认识。所以在戏剧节后,雅典人将优胜者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时,他们会刻“某年月日,Euripides 教授了某剧”。 在古希腊社会,诗人是教授公民美德的教师。 而三大“悲剧”诗人,确实是在兢兢业业地履行他们教育同胞邦民的职责。tragoidía 尽管表面上在谈论神话中事,实际上确实在积极地——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隐晦地——探讨时事,指出当下雅典人忽略的问题。比如Aeschylus 的Persians 上演时,正值雅典人打算放逐Themistocoles——领导雅典在Salamis 海战中战胜了横扫希腊的波斯人的将军。 此剧写了波斯国王Xerxes战败回国,哀悼死在雅典的波斯战士,并声称自己还会卷土重来。 诗人掐着这个时间上演这部剧,明显意在提醒雅典人:战争刚结束就要迫害解救了城邦的将军,兔死狗烹是否应当?敌人威胁尚在,放逐将军是否审慎? 在比如411年雅典人刚刚经历了西西里远征的惨败,数万青壮葬身海底时,Euripides 就在当年的戏剧节上上演了Helen:一个同样是关于“无意义的远征”的故事。剧中说Helen 并未和Paris 私奔,而是被神偷走放在了埃及;十年特洛伊战争争夺的,不过是赫拉用云朵制造的具有Helen形貌的幻影。 再比如Eumanides 中,诗人借Apollo 口中看似荒唐的辩护,试图指出当时雅典人道德观念中的问题:复仇女神声称Clytemnestra 杀死丈夫无罪,因为夫妻之间无血缘;她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她却是犯了最恐怖的罪行,因为她是他的血亲。可是难道只有杀害血亲算罪行么? 在剧中攻击有问题的传统观念这点,Euripides 其实做得尤其多。攻击传统观念,有时也包括着“打破”传统的、大众熟悉的神话版本。观众走进剧院,以为自己知道将发生什么;诗人却啪啪啪打他们的脸,告诉他们:你想错了。比如刚刚说的,观众以为特洛伊的故事是希腊人为了被拐走的Helen 而发动战争,Euripides 却说,Helen 根本没有去特洛伊,她一直在埃及。 再比如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是神话传统中的模范好丈夫,他和Andromaches 是模范夫妻,都对彼此忠贞无二。Euripide 却在Andromaches 里借Andromaches 之口,说赫克托尔不仅对妻子不忠,养情妇,还搞出了好几个私生子。所以说古希腊诗人并不是在无趣地重复那些大家早就知道地神话故事:相反,他们是在改写、创造,和颠覆。诗人还经常做的,是为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弱者发声。或许很难说诗人的思想觉悟非常高,都是女权斗士支持性别平等,但我们可以说的是,他们确实在有意识地表达女性的声音,表达她们面临社会施加的压迫、面临当权者施加的苦难时想说的话。最典型的应该是Iphigenia at Aulis. Iphigenia 是公主,她的母亲Clytemnestra 是王后,但是当男人们想要杀死Iphegenia 时她们却无能为力。母女二人完全是男人们的罪恶的牺牲品——为了能征讨特洛伊、享受作为“万王之王”的荣誉,不惜杀死亲生女儿的Agamemnon;为了讨回海伦一心想置侄女于死地的Menelaus; 为了自己能去打仗毫不在意牺牲个无辜少女,却为了“荣誉”只好不情不愿地去保护Iphegenia 的Achilles, 还有本剧中没有出场,却隐藏在暗处谋划一切的奥德修斯和祭司Calchas. 这是一部关于人可以有多邪恶的剧,一部讲述有权力的人如何摧毁了弱者的故事。Clytemnestra机警聪明强势,能言善辩,但即使这样她也没能解救自己的女儿。 在剧中Euripides 为这对母女设计惊心动魄的台词。比如Clytemnestra请求Agamemnon放过他们的女儿时,她说:“当时你闯入我的宫殿,杀死我的丈夫和我初生的儿子。我的兄长准备杀死你时,你却抱着我老父的腿苦苦哀求。于是他们放过了你,还把我嫁给了你。我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你后一直努力去做个好妻子。我给你生了孩子,你却要杀死他们中的一个。当孩子们长大了,当他们问你‘父亲,为什么你要杀死姐姐",你要怎么回答呢?你是否想过,当你远征多年,留着我日日夜夜对着女儿空荡荡的座椅和她空荡荡的房间,我的心会如何抽搐呢?你总有一天要回来,到时候你想让我,让孩子们,让这个家,带着怎样的心去欢迎你?我会给你恶人应受的。不要逼我做个坏女人。”Iphegenia恳求父亲放过她性命时说的话也特别震撼力. 她说:“我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是我叫你第一声‘父亲",是我第一个享有你的父爱,是我第一个在你膝上玩耍。你可还记得,那时候你说:‘我何时才能见到你出嫁,和丈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抚摸着你的脸说:‘那到时候你是否会常来看我,让我对你尽孝呢?"我还记得这些话,但你却忘了,你却忘了。你现在想杀死我。”(书不在手边并非quote 的原文,但几乎就是这个意思,强烈建议阅读原文)。所以阅读古希腊戏剧需要注意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戏剧的教育性质。阅读时需要思考诗人想教给观众的是什么,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古希腊tragoidía 第三点与现代话剧不同的特征是:它是戏剧,不是剧本。不像易卜生那种剧作家,创作的是剧本,这些剧本发表后或有机会得到上演;Aeschylus, Sophocles, Euripides 这些人,创作的产品是“戏剧”,是表演出来的戏剧:他们的作品第一次问世是在舞台上,演出之后才有总结出来的剧本。古希腊诗人的戏剧创作中,剧本包括的对白只是一部分:诗人不仅是写对白的人,也是导演、作曲家和编舞者。不幸的是这些舞蹈、乐谱几乎是都荡然无存,就连剧本都十不存一。 所以我们阅读tragoidía时,必须要把它当作一场舞台上的表演来理解。这需要注重几点:Chorus: Chorus是tragoidía的重要部分。音乐是古希腊“悲剧”的重要部分,对古希腊观众而言没有音乐简直不能称悲剧,瓦格纳的作品都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像是tragoidía. Chorus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歌乐团。有时候Character也会和他们对唱,或者对白。古希腊悲剧的曲谱几乎没有留存,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唱的。但是我们知道哪句话是唱的哪句话是说的。一般而言,短句、人物陷入情感时的台词,是唱出来的;而长句、复杂句、表现人物理性思考的台词,一半是靠说的。Chorus 一旦上台,就不再下台。他们见证了一切,知道一切阴谋算计,但有时候却好像又忘了他们见到的东西。 Chorus 用单人称主语自称,但很多时候他们之中有分裂出不同的identity, 彼此有意见分歧和争吵。Seven against Thebes 结尾处 Antigone 就策反了半个Chorus, 浩浩荡荡地去埋她哥哥了。Character: 古希腊悲剧发展的方向就是character较Chorus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有character 都是由2-3名演员表演的(现存剧目一半是3名,早期Aeschylus是两名。) 30%以上的剧目中主角都是女性,但所有演员都是男性。演员上场时戴着面具。一名演员常常分别饰演多名角色。当一名演员需要以角色A出现在场上却没有台词,而他此时又要扮演角色B 时,一个无声演员会穿上角色A的服饰代替他上场。与现在不同的是,最主要的演员不是饰演主角的那位,而是饰演最困难的一组角色的演员。角色的组合并非是任意的;一般由一人饰演的角色,都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或者用我们的话说,对立统一。比如在Agamemnon中,Agamemnon 和 谋划杀死他的Aegisthus 是由一名演员扮演的,而他们在“邪恶”这一点却是统一的audience: 现在我们认为观看悲剧是一件严肃的事——观众不说要穿着体面,至少要穿着齐整,该鼓掌时才许鼓掌,其余时候必须保持肃静。我要是穿着脏兮兮的背心拖鞋,或在演出中叫好或喝倒彩,一定会被剧场保安请出去。但是古希腊观众可没现代观众那么守纪律:他们极!其!不!礼!貌!非!常!不!配!合! 他们会想喝彩时就喝彩,想鼓掌就鼓掌,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笑就笑,想喊就喊,看得不爽还会大吵大闹地喝倒彩!据记载,苏格拉底自己观看Euripides 的 Orestes时,就曾站起来为Electra 的开场白鼓掌。 这是一个任何一个导演都会痛恨的观众群体:随便哪个煞笔在不该笑的时候笑了你的表演就毁了好么!所以古希腊诗人比现在的的戏剧家更注重预测和控制观众的反应。有些台词是对着观众说的,有些地方是故意留给观众笑的。比如在Oedipus Tyrannus 中,俄狄浦斯自戳双目后上场,大家惊问他:谁刺瞎了你的眼睛。俄狄浦斯回答:nobody, nobody blinded me. 这里用的是古希腊观众熟悉的Cyclops 的梗:奥德修斯对独眼巨人Cyclops 自称自己叫“nobody”。当他刺瞎了Cyclops 的眼睛时,Cyclops 的同伴问它谁弄瞎了它的眼,Cyclops 说的正是这句:“Nobody blinded me”. 这个梗是故意留给观众让他们笑的。但这个黑色幽默中其实暗含了诗人的恶意:当你笑了,你就背叛了自己——你大笑半晌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场可怕的自残,不是什么好笑的事,而你却毫无怜悯心地嘲笑这个自残的人。俄狄浦斯这个例子也表明了古希腊戏剧的另外一个特点,虽然不算是重要特征,但却很有意思。古希腊戏剧的观众是几乎全体公民,甚至有很可能包括女性。而即使雅典男性公民,识字率都不算高。所以这个观众群体不是一群训练有素、知道“该鼓掌时才鼓掌不该你反应时你就闭嘴”这项现代观剧礼仪的绅士贵族,而更多的是穷人、农民、文盲,观剧时总是特别任性特别无理取闹地用喝彩、笑声、倒彩、吼叫打断演出。参加过舞台演出的朋友一定心有戚戚:这种观众最讨厌了。古希腊诗人大概也这么想。不像现在的话剧演出,谢幕时导演总是要感谢观众,古希腊诗人大概在某种意义上恨透了他们的观众,再加上他们的戏剧表演都有政府财政支持,观众又不是衣食父母,他们完全不介意在演出中让观众出糗、尴尬,或感到不适。 Sophocles 用Cyclops 这个梗引观众发笑,让他们暴露自己对别人苦难的冷漠,反应过来后感到羞愧,就是一个例子。再比如在Euripides的 Orestes 中有一段Orestes 和看不见的复仇女神搏斗。据记载,演到这段时台上的Orestes 拉弓搭箭对着观众比来比去,雅典观众都吓尿了甚至有哭着逃命的。 有些剧(如Agamemnon, Orestes)中还有台词是直接侮辱观众的。不过提到直言侮辱观众,三大悲剧家里就算是嘴最毒的Euripides也没有Aristophanes 做得过。 Aristophanes几乎每部剧中必须要来上这么一段,让某个角色直指着观众骂他们是小偷、罪犯、恶棍、鸡奸犯。总结一下,我理解的古希腊tragoidía的大致特征是:1) tragoidía 是一种包含了chorus, 和通常由2-3名男性演员表演的、通常以对神话的改变、再创作为内容的戏剧;它不一定是悲伤的;2)tragoidía 是政治的,它的telos是教育公民,帮助他们培养美德,令他们成为更好的人;3) tragoidía本身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而不是文学创作形式,她原本生在舞台上,而不是文字中;现存的tragoidía 以文字为载体是因为歌舞都散失了我们只剩下剧本了(甚至连剧本都没剩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