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小学收费中,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费,主要是干什么用的?

信息技术教育费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和电教教材两项费用,费用标准为小学四至六年级每生每期30元,初中一至二年级每生每期40元。小学低年级和初中高年级不允许收取该费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一校至少有一间计算机教室,一间教室至少有30台计算机,一周至少有一节计算机课。计算机台数与在校生之比,小学是1∶20,初中是1∶2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初中生哦, 可以选择烹饪技工学校去学习哦 学校不仅传授厨艺 教导各种菜系的制作方法,磨炼厨师的基本功,平常都是实践教学,还会传授很多饭店管理经验哦 毕业也会推荐就业 还可以提供(大专)学历服务,考证服务。 可以学习中餐 西餐 西点专业哦 选择这些行业就业率高哦:烹饪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一般是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授课,实操大于理论,在学校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更适合社会的发展。2.随着餐饮行业的突飞猛进,社会对烹饪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供不应求。3.人们的观念与意识进一步提升,在饮食方面都注重营养。4.厨师人人都需要,走哪都不开,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不用担心会失业。

中小学如何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实现人格的主动发展。因此,探索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活动实施方式时,都应以此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从实践的层面而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在形式上大致分以下几种形式:  1. 专题讲座型  专题讲座是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学前沿新信息、新技术和简单地介绍信息技术史实等方面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渗透和贯穿思想教育、启迪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为了拓宽学生获取信息技术新信息的渠道,可以介绍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知识。  2. 课题研究型  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尝试撰写信息技术科学小论文、研究性报告。它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活动过程中各种发现的总结,也是艰辛的创新活动的升华,更是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若不及时加以梳理总结,任其自流,不仅无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还会养成懒散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一般信息技术小论文的类型有多种,如理论知识归纳型、操作技巧探究型、电脑作品探索型、调查访问报告型以及信息技术学史型等。  3. 知识竞赛型  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竞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电脑智能机器人比赛等,既是对学科和活动内容的大检阅,又是学生学识、智能、心理素质的大较量。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丰富他们的知识背景,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4. 游艺娱乐型  游艺娱乐类的活动形式较为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寓信息技术知识于综合活动之中,如举办中学生信息技术艺术节、开展网络搜索活动、做游戏、办信息技术作品展,是让学生在娱乐中激发兴趣、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实施者、推进者、帮助者、管理者,其中学生的开发角色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操作需要来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指导学生对学科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则应首先注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由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再次,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校际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最后,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自主发展”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  2.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实现与学科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范围、深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创新应用,是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发展趋势,其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摒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发挥传统教育优势、打造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促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引发传统教育的深度革新,从而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和效益。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结构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转化。整合的过程,实际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中,通过组合实现优化的过程。通过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整合学科的综合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样才能做到能用、会用、用好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探究中勤于动手、乐于动手,切实将整合研究落实到实处。  3. 认真探讨和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教学注重信息的交流,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信息传递迅捷等特点,网络环境下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丰富教学资料,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成长为网络教学的促进者、研究者、评价者、培训者,认真结合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风格、网络学习能力等,根据教材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中注重新时代学生协作能力、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监管能力等培养,并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加强管理的同时,进行合理化引导。在采用分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采取讲授、指导、管理等教学策略,及时对教学过程形成整体性评价,并不断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做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设计的评价、修改、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4. 教师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媒体策略,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问题解决中不断进行思考、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水平,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究知识。  此外,还要注重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实现资源的占有者、应用者、加工者、开发者、评价者、再生者、管理者;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要确保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过滤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这样才能为资源库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参考一下吧》

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部门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培训目标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的内容。普及层面,主要是对一般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自己所任学科里使用信息技术,做到二者整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层面,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目的在于培养信息科学技术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指导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进修学习,推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水平。教师作为传道者,应有超前意识,率先想到适应新形势、进入新角色,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对社会需要什么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思考和全方位探讨,着眼于现代化,把这种思想和精神领会透,把这个道传输到学生和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适应新形势,发展新教育,创造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是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它需要教师的施教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练好通用基本功,提高学科基本功,加强实验操作和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能力,超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拿惯了粉笔的手点鼠标,用写惯了教案的手制课件,把多年习惯的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2、主动参加自学进修 由于计算机的智能特征,使它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电子教师,并已进入了学校,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计算机即使可以称为教师,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充其量也只能是传统教师的助手而已。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却对传统教师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传统教学基本是结论式的教学,即以教师传授学科结论为重点,辅以一定的讲解,从结论出发,在回归到结论,任务是让学生记住结论。电子教师介入了教学以后,以其软件功能推动着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迅速向新式的过程式的模式发展。过程式的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通过电子教师的引导,侧重让学生从分析事实、现象入手,逐步得出结论,核心是推导过程。这样传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由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到了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的智能就由传授者、操作者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这样的任务和职能变化,加之各个学科领进入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知识总是在爆炸式的增长,每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角度讨论教师的进修学习,当然应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在突出了信息技术素质这个重点的前提下,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进修学习也不可忽视。一是不断更新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与旧课程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淘汰了不少陈旧的知识,增添了不少新知识,在编写思路和知识体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来一次较为广泛和较为深刻的更新。另外,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正在爆炸式的增长。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以所任学科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质,并将持续学习看作是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论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前几年的新理论、新方法,近几年就已变的过时、陈旧,因之就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另外,要想把它与其他学科整合,用于和改善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必须采用有别于过去使用的、过时的新的教学方法。3、合理的利用网络的功能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教学中我们仅能应用其中的极少的部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合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将一些有用的网络资源下载并与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进行重组,使之优化,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到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利用网络的下载功能,教师、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认识到今天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发展。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名热爱学生,热爱岗位,能够获取新知,能够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型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专利,而且也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学会的。如何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角色。 1、教师即促进者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心,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2、教师即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9]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就是说,每个学生的头脑都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因此教师的责任就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种选择、消化、理解。要精心设计和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3、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要不甘心成为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适应历史发展的需求,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这样一来,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除了做到以上三点,我觉得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并尽己所能地帮助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发现并培养潜在的才能,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堂,使每一个学生在校三年能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为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在我看来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包括:电教设备的使用技术和一些简易的教学工具的制作技术。这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既要会用现成的教学工具,又要会制作一些符合自己的课程需要的工具,以配合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更具体的来说,电教设备,其实就是现成的教学设备,包括电脑的使用,投影仪的使用,网络的使用,影像教具的使用,音像教具的使用等等。这些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同时又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罗到更多的经典的知识,从而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反过来通过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教具,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来操作,自己主动地来搜索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所以教师掌握这些技术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我认为作为现代的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富有创造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在自己的工作方面应该走在学生前面,也来为自己的课程做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具。比如,要给学生上一些有关于植物的课,老师就可以做一些叶子的标本,带来给学生看,从而给他们以直观地感受,引导其欣赏大自然。或者是在讲述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事物时可以做一些小型的模型。在我看来这种动手制作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只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用,也不是所有现成的教具适合每位教师的每节课程。所以,我觉得制作教具的技术也应该算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包括哪些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2.软件使用技能: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的组织实施

(1)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2)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城市初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5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最迟于2005年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他地区的小学最迟于2010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各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争取尽快实施上述规划目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提前实现以上规划目标。(3)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并保证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来源可明确规定为:财政拨款、部分教育设备费、部分城乡教育附加费、部分勤工俭学收入。还可采用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如贷款),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4)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 使教师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各地要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培训体系,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培训。附件:教学内容(略)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仅给教育带来了变革,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也在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仅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它包含的内容广泛,知识量大,而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正好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以成为必然。但我们要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一、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本世纪,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很显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二、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草原》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没有亲眼目睹过草原美丽的景色,如果只凭借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这时,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思维的升华。学生阅读着课文,想象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会油然而生。(二)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趣的谐音、字谜、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在上《丰碑》一课时,首先由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信息,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时,中间插播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到军需处长高尚的品质;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归纳,这样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是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多元化,时代性,实效性。(三)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就算完成了本课的认知目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内因,突出教学的重点。如,《初冬》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但学生却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通过极短的时间,把这一自然现象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四)信息技术,丰富课外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开展读书交流。同学们马上会通过各种途径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是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五)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1)、信息技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险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外,还有哪些呢?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桂林山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桂林奇山的诗词文章等;信息来源有了,这时,我们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桂林山的知识。(2)、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堂上如何融入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材料及录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录像,感知多种的昆虫,了解它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教学结尾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名,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3)、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4)、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5)、在综合活动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教师不能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多媒体,整堂课没有板书,这样既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又是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次,教师不能将所有对话和指令都输送到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样既发挥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又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培养。第三,杂而不精、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接受和培养。最后,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事前已经输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来丰富多彩、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唯我独尊”的一言堂。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的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或者是小学的?

中学和小学。包括初中、高中。补充:中学(middle school),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高级中学是指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小学时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如何运用电脑基础操作以及简单的打字训练,画图,等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课,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学生学习的首要资料,教材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未来的学习发展情况,因此信息技术教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如何学习知识的能力。一、信息技术教材的选择应注重理论与技术并行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它以技术为基础,理论为指导,重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理论为技术提供指导,技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时,我们既要考虑理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先进性,又要考虑技术的实用性,以突出学科特色。二、信息技术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思想和兴趣爱好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种种益处。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观念上去认识、去接受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辨别能力。

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自从实施农远工程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大幅度提高。然而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帮助教师具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不仅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还应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拓展培训渠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一)培训方式   1、走出去,请进来。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请周边学校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到学校进行讲课。   2、定时学习,以骨干带全体。做好校本培训。   3、进行考核,严格把关。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考核,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操作方法。   4、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经验等形式,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创新能力。   (二)培训内容   主要侧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实施“硬考核”。培训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基本技术阶段、开发技术阶段、整合技术阶段、技术熟练阶段。   三、加强整合教学问题反思,为研究型教师发展开拓思考之路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教学和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与反思。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时,注意以下原则:   1、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2、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如果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更佳教学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尽量不要刻意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当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我们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前沿高端。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也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3、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中特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   今天的教师应当树立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场所,也是自我发展的场所;只有在教学中持续发展自我,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哦

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部门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培训目标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的内容。普及层面,主要是对一般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自己所任学科里使用信息技术,做到二者整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层面,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目的在于培养信息科学技术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指导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进修学习,推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水平。教师作为传道者,应有超前意识,率先想到适应新形势、进入新角色,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对社会需要什么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思考和全方位探讨,着眼于现代化,把这种思想和精神领会透,把这个道传输到学生和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适应新形势,发展新教育,创造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是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它需要教师的施教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练好通用基本功,提高学科基本功,加强实验操作和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能力,超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拿惯了粉笔的手点鼠标,用写惯了教案的手制课件,把多年习惯的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2、主动参加自学进修由于计算机的智能特征,使它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电子教师,并已进入了学校,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计算机即使可以称为教师,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充其量也只能是传统教师的助手而已。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却对传统教师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传统教学基本是结论式的教学,即以教师传授学科结论为重点,辅以一定的讲解,从结论出发,在回归到结论,任务是让学生记住结论。电子教师介入了教学以后,以其软件功能推动着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迅速向新式的过程式的模式发展。过程式的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通过电子教师的引导,侧重让学生从分析事实、现象入手,逐步得出结论,核心是推导过程。这样传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由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到了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的智能就由传授者、操作者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这样的任务和职能变化,加之各个学科领进入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知识总是在爆炸式的增长,每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角度讨论教师的进修学习,当然应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在突出了信息技术素质这个重点的前提下,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进修学习也不可忽视。一是不断更新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与旧课程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淘汰了不少陈旧的知识,增添了不少新知识,在编写思路和知识体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来一次较为广泛和较为深刻的更新。另外,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正在爆炸式的增长。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以所任学科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质,并将持续学习看作是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论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前几年的新理论、新方法,近几年就已变的过时、陈旧,因之就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另外,要想把它与其他学科整合,用于和改善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必须采用有别于过去使用的、过时的新的教学方法。3、合理的利用网络的功能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教学中我们仅能应用其中的极少的部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合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将一些有用的网络资源下载并与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进行重组,使之优化,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到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利用网络的下载功能,教师、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 相关的也可以

现在读不了一流大学去读什么2流3流大学那文凭跟本不好找事,还不如学门好技术。厨师就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哦,.市场需求大.收入待遇高,就业不用愁 ,创业致富易(他们的工资也有大几千的反正你有技术不愁没饭吃)。去烹饪厨师学校学技术拿学历还推荐就业!选好学校很重要哦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2.软件使用技能: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编辑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应用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部门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培训目标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的内容。普及层面,主要是对一般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自己所任学科里使用信息技术,做到二者整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层面,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目的在于培养信息科学技术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指导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进修学习,推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水平。教师作为传道者,应有超前意识,率先想到适应新形势、进入新角色,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对社会需要什么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思考和全方位探讨,着眼于现代化,把这种思想和精神领会透,把这个道传输到学生和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适应新形势,发展新教育,创造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是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它需要教师的施教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练好通用基本功,提高学科基本功,加强实验操作和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能力,超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拿惯了粉笔的手点鼠标,用写惯了教案的手制课件,把多年习惯的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2、主动参加自学进修 由于计算机的智能特征,使它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电子教师,并已进入了学校,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计算机即使可以称为教师,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充其量也只能是传统教师的助手而已。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却对传统教师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传统教学基本是结论式的教学,即以教师传授学科结论为重点,辅以一定的讲解,从结论出发,在回归到结论,任务是让学生记住结论。电子教师介入了教学以后,以其软件功能推动着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迅速向新式的过程式的模式发展。过程式的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通过电子教师的引导,侧重让学生从分析事实、现象入手,逐步得出结论,核心是推导过程。这样传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由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到了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的智能就由传授者、操作者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这样的任务和职能变化,加之各个学科领进入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知识总是在爆炸式的增长,每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角度讨论教师的进修学习,当然应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在突出了信息技术素质这个重点的前提下,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进修学习也不可忽视。一是不断更新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与旧课程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淘汰了不少陈旧的知识,增添了不少新知识,在编写思路和知识体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来一次较为广泛和较为深刻的更新。另外,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正在爆炸式的增长。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以所任学科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质,并将持续学习看作是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论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前几年的新理论、新方法,近几年就已变的过时、陈旧,因之就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另外,要想把它与其他学科整合,用于和改善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必须采用有别于过去使用的、过时的新的教学方法。3、合理的利用网络的功能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教学中我们仅能应用其中的极少的部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合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将一些有用的网络资源下载并与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进行重组,使之优化,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到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利用网络的下载功能,教师、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内涵介绍如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内涵是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智慧型社会。以实现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实现智慧型社会。信息技术2.0是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以校为本、全员参与、区域协同、校际合作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愿景驱动、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打造、课程集群提供、校本实践、协同推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精准数据服务、专业团队助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2.0信息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以校为本、全员参与、区域协同、校际合作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模式。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智慧型社会。依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湛江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湛江市第三十二小学依托校本研修,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学习与发展有哪些要求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2.软件使用技能: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有哪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参考(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说明:摘录小学部分内容)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2011/2/20 13:04:10 举报 | |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实现什么

以实现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实现智慧型社会。信息技术2.0是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以校为本、全员参与、区域协同、校际合作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愿景驱动、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打造、课程集群提供、校本实践、协同推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精准数据服务、专业团队助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2.0信息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以校为本、全员参与、区域协同、校际合作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模式。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智慧型社会。依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湛江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湛江市第三十二小学依托校本研修,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的内涵包括目标任务、主要措施、组织保障。一、目标任务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二、主要措施1、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2、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3、实施创新培训平台“三区三州”对口帮扶项目4、推进中西部地区“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5、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6、加强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培养7、提升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8、创新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9、构建成果导向、全程监测评价体系三、组织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2、明确主体责任。3、落实经费保障。4、鼓励社会参与。5、做好监管评估。《意见》对教师和行政单位的要求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实需要2018年1月,《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18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2、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总体目标,《意见》提出四大任务:整体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3、明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电教等机构资源,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和网络平台建设,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等责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2.0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2.0的内涵包括:出台背景、基本目标、四大任务。1、出台背景: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教育部于2019年3月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基本目标:在基本目标方面,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抓住关键人群,实行分类指导,适应技术发展。提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3、四大任务: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提供专业培训、建设资源平台、师生互动交流、制定科学指导方针1、提供专业培训:组织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围绕教师实际教学需求展开,注重实战操作和案例演示,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教学应用。2、建设资源平台:建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多媒体素材等。教师可以从平台上获取所需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3、师生互动交流: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的心得体会和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微信群、在线论坛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4、制定科学指导方针: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方针,明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具体指导和支持。同时,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评估和考核,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估和奖惩,形成激励机制。

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教育是以培养和造就人才为目的的,21世纪人类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日趋激烈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信息的竞争。谁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最先获取信息,谁就能把握机遇,面对挑战,谁就能稳操胜卷。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把素质教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使信息技术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是摆在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一、树信息教育素质观,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校教育、学科教育、课堂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这个主阵地,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纵观国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无不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电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对电脑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每学期末,各位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要统计学生成绩,算出总分、平均分,进行成绩分析。这项工作烦琐而易错,工作量大。我在excel教学中引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公式或函数解决。当学生看到用自己利用excel,相当轻松地作出了各门课程的成绩平均分、自己的总分排名、每个班级各门课程的平均分时,都非常兴奋,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在word教学中还组织学生设计每个班级后面的班级板报,设计校报等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学生的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明学生的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用。良好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学方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利用任务驱动法。上课之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且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的结果,让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任务。2、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完成任务。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当学生阅读完教材,此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然后教师提出完成任务的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边看边讨论,讨论之后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但理解仍是零乱不系统的,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讲解难点。3、完成任务中出现问题,要善于利用帮助。教师应当用专门的时间详细讲解WINDOWS98操作系统或软件自带的“帮助”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随时调用“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每当出现操作上的疑难问题时,我便要求他先想一想“帮助”中有没有相关的条目,鼓励他自己调用“帮助”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善用“帮助”、爱用“帮助”,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整合英语、物理、数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资源进行教学,应把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之中。例如在计算机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不认识的英语单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金山快译或金山词霸学会这些单词的意义与用法,就会促进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素材资源,为将来的语文创作奠定基础。又如我在讲WORD字体颜色设置时,引导学生发现将选中的文字设置为红色时,而学生首先看到的却是淡蓝色,这时给学生点出这是反显的缘故,并进一步向学生说明这是物理三元色(红、绿、蓝)的与美术三元色(红、黄、蓝)有区别的缘故。五、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使学生的自我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如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恰巧离元旦很近了,在讲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每个人在学完这一章后都要送给我一份贺卡,并把贺卡发送到我的邮箱里,而且我要展示收到的最好的十张贺卡,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在设计时把讲授的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又必须把这个小任务再细化成更小的任务,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认真学习教材,查看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合作,经过不断探索、修改与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点。任务完成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又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有用吗

有用。1、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2、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3、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否是核心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在不是北大核心期刊复合影响因子:0.118 综合影响因子:0.057 主办: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周期: 月刊ISSN: 1671-7384CN: 11-4860/G4曾用刊名:北京成人教育创刊时间:2002中文核心期刊(2004)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发展脉络: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教育软件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成为发展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以展示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发展脉络: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发展势头很猛。  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教育部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编辑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应用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怎样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方法如下:1、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师生交往的效率,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直接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思想和观念上更不容易更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使之成为激励教师们学习的源动力。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特性,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师“亲身感受”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观念更新改变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是评职称教师的“专利”,也应该是中青年教师迫切需要的技能。当然全体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使用。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要点 教师可熟悉以下方面:(1)信息的检索技术,主要是网上信息检索;(2)知识管理技术;(3)表达展示技术,功能强大的集成演示工具,如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硬软件的使用;(4)基本软件使用有Word、Powerpint,其他会简单操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动画制作软件Flash,通过上述软件融合可轻松制作课件;(5)实践反思技术,主要指导教师叙事研究和反思交流,一些交流平台的使用;(6)思维汇聚技术,主要指学习方法和笔记方法;(7)其它探究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等。 3、以赛促进,借赛相长 比赛就像作一项目,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实践中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年可举行各种、各类比赛。通过这些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4、资源共享与交流 通过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吸收了别人的成果,特别是教育专家学者学术成果,又达到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最红的教师”萨尔曼u2022可汗,他从2004年起陆续制作了2300多段视频辅导材料。比尔u2022盖茨曾说,可汗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5、实施高效培训 (1)、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虽然现今每年都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毕竟很少。学校可以利用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引导教师培训。另外,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也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2)、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①激励机制:培训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高效使用是中小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教师员工花时间去学习技术并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高效。②约束机制:对教师培训过程中,让教师上交自己学习过程的录像,这种录像可以通过电子教室轻松来完成,录像把教师在电脑一定时间内做什么事全程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有效检查他们的作业,更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总之,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大家不断探索,就会涌现出既精通学科教育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教师,进而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认识到今天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发展。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名热爱学生,热爱岗位,能够获取新知,能够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型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专利,而且也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学会的。如何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角色。 1、教师即促进者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心,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2、教师即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9]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就是说,每个学生的头脑都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因此教师的责任就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种选择、消化、理解。要精心设计和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3、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要不甘心成为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适应历史发展的需求,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这样一来,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除了做到以上三点,我觉得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并尽己所能地帮助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发现并培养潜在的才能,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堂,使每一个学生在校三年能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为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在我看来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包括:电教设备的使用技术和一些简易的教学工具的制作技术。这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既要会用现成的教学工具,又要会制作一些符合自己的课程需要的工具,以配合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更具体的来说,电教设备,其实就是现成的教学设备,包括电脑的使用,投影仪的使用,网络的使用,影像教具的使用,音像教具的使用等等。这些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同时又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罗到更多的经典的知识,从而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反过来通过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教具,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来操作,自己主动地来搜索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所以教师掌握这些技术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我认为作为现代的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富有创造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在自己的工作方面应该走在学生前面,也来为自己的课程做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具。比如,要给学生上一些有关于植物的课,老师就可以做一些叶子的标本,带来给学生看,从而给他们以直观地感受,引导其欣赏大自然。或者是在讲述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事物时可以做一些小型的模型。在我看来这种动手制作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只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用,也不是所有现成的教具适合每位教师的每节课程。所以,我觉得制作教具的技术也应该算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

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部门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培训目标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的内容。普及层面,主要是对一般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自己所任学科里使用信息技术,做到二者整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层面,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目的在于培养信息科学技术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指导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进修学习,推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水平。教师作为传道者,应有超前意识,率先想到适应新形势、进入新角色,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对社会需要什么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思考和全方位探讨,着眼于现代化,把这种思想和精神领会透,把这个道传输到学生和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适应新形势,发展新教育,创造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是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它需要教师的施教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练好通用基本功,提高学科基本功,加强实验操作和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能力,超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拿惯了粉笔的手点鼠标,用写惯了教案的手制课件,把多年习惯的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2、主动参加自学进修 由于计算机的智能特征,使它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电子教师,并已进入了学校,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计算机即使可以称为教师,但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充其量也只能是传统教师的助手而已。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却对传统教师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传统教学基本是结论式的教学,即以教师传授学科结论为重点,辅以一定的讲解,从结论出发,在回归到结论,任务是让学生记住结论。电子教师介入了教学以后,以其软件功能推动着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迅速向新式的过程式的模式发展。过程式的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通过电子教师的引导,侧重让学生从分析事实、现象入手,逐步得出结论,核心是推导过程。这样传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由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到了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的智能就由传授者、操作者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这样的任务和职能变化,加之各个学科领进入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知识总是在爆炸式的增长,每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角度讨论教师的进修学习,当然应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方面。在突出了信息技术素质这个重点的前提下,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进修学习也不可忽视。一是不断更新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与旧课程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淘汰了不少陈旧的知识,增添了不少新知识,在编写思路和知识体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来一次较为广泛和较为深刻的更新。另外,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正在爆炸式的增长。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以所任学科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质,并将持续学习看作是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论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前几年的新理论、新方法,近几年就已变的过时、陈旧,因之就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另外,要想把它与其他学科整合,用于和改善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必须采用有别于过去使用的、过时的新的教学方法。3、合理的利用网络的功能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教学中我们仅能应用其中的极少的部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合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将一些有用的网络资源下载并与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进行重组,使之优化,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到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利用网络的下载功能,教师、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人说得好:“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如何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个话题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开展综合实力竞争中追求教育优势的必争之地。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如果不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即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也仍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三、“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板书,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过于注重教师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构建新知识的学习主体,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尤其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作为学校领导,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把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深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因素,要求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要鼓励教师制作个人网页,开发学科教学网站,选择较强的学科组首先展开此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学校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学校都要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学生机60台,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5、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抓早、抓紧、抓好,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月刊,刊号:ISSN 1671-7384 CN11-4860/G4)是直接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刊物,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定会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指定会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指定刊物。该刊致力于传播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理念,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在栏目形式与文章内容上走精品化路线。通过多年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辛勤耕耘,现已形成以本期策划为品牌,以新思维、教与学和技术与应用为主体的总体栏目格局,准确把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搏,密切关注和解析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此外,还设置了大视野、“职业与技术教育”等栏目,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关注和报道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为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质量与水平服务。因其对办刊思路的精确定位以及坚持为一线教师服务的一贯宗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关爱,发行量一直在同类期刊中遥遥领先,拥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该杂志的读者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校网络管理员。与此同时,该杂志还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教师建立起了亲密和持续的合作关系,并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编辑人才,在策划选题、编辑约稿和甄选稿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方便作者投稿和及时了解稿件审理状态,进一步提高审稿效率,加强作者和编辑的互动,杂志社建设了投稿平台.作者可通过该平台了解该杂志各栏目的定位,进行在线投稿、查询审稿状态,并与杂志编辑交流修改意见。国内统一刊号:CN11-4860/G4 邮发代号:2-103

中小学信息技术3.0的培训现在还有吗

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培训。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有30个微能力点,完成线上培训还要进行教学实践完成培训作业达到一定的标准才算培训合格。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共27个课程主题,分别是:1、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2、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用3、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4、素材的处理与加工5、多媒体课件制作6、学科软件的使用7、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8、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9、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10、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16、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17、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18、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19、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1、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22、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24、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2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26、教师工作坊与教师专业发展27、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扩展资料教师信息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省中小学教师将接受每人不少于50个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省教育厅要求市、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共同期望,本文旨在探讨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提供参考。一、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础性、支撑性的学科,应该在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应该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受到关注。因此,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只有让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来源于课堂教育,更需要广泛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此,要发挥互联网这个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此外,学校应该建立起信息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三、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 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技术知识,更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巩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水平。因此,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与实际应用的接触,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更应该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五、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挑战 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竞赛和挑战是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类信息技术竞赛和挑战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参与竞赛和挑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六、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核心发展动力之一,各种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真实的职业教育,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总之,提高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从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挑战、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如果我们能全面贯彻这些做法,相信我们的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教育政策法规;   4、教师职业道德;   5、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6、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   7、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   8、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期有一本学习笔记。   2、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积极参加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5、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做好记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6、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   7、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和评价观;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走进、理解新课程、新课标,提高教学艺术。让自己能够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带头、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善于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研究,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研修任务:   1、自我学习开拓视野。利用网络视频学习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多种教学软件,达到熟练使用。   2、认识教师成长的规律和特点,认同网络学习+自主研修+校本实践的教师成长模式,善于借助远程培训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3、注重资源整合,加强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统一;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   4、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认真完成作业。总结学习经验,作好论文撰写。   四、研修措施:   1、研读网络培训资料。采取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成长需求,认真研读教材,记好学习笔记,写好读书心得。   2、积极互动,参与网上讨论。围绕学习内容和进程,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预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同伴的认知,感悟专家的点评。   3、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   4、积极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写好教学札记,在反思中提升科研能力。   5、链接岗位实践。要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有效链接到岗位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案例引领实践,行动丰富实践,反思完善实践。   6、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累积原始记载,丰富过程素材,浓缩反思体验,表达研修成果,促进培训资源的集成和拓展、培训绩效的提升和彰显。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二、学习内容:   (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爱心与教育》、《电脑报》等。   (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相关的课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我;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等。   (三)继续加强个人师德的修养,学习先进个人的事迹   三、学习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3、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数学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反思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    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自身分析:   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我的技术素养还是可以的,对多媒体设备等能熟练操作,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计划与准备方面,还是能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的。组织与管理方面,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技术优势。但在评估与诊断方面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没有好好学习评估的标准,所有就会在诊断方面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学习与发展方面,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技术素养方面也是还行,可能是得益于自己对各种网络设备的了解和使用吧,这几年教改也改变了观念。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这三个方面却是严重的出现问题,在发展目标中我将列出。学习与发展方面,还是能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二、环境分析:   乡镇的初级中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设备还是整体的观念。教学任务也比较重。   发展目标: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方面,在自己较好的技术素养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习,对计划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习与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各项较强理解和实行,重点将评估与诊断方面的各项指标理解透,通过这次培训,力争达到优秀。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方面,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这三个方面是一片飘红啊!计划与准备这块评估列出了六点,组织与管理有五点,评估与诊断有四条,我将一一了解,一一学习,争取将它们融会贯通,达到优秀。   3、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方面,本人将通过此次培训,结合网络与实践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力求是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有个大的提高。   三、行动计划   如果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的话,那的困难可能是时间问题。但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1、学习必修和选修的共计17门课程,认真观看视频,学习文字内容,累计学习时间达到20小时以上。   2、积极参与BBS讨论,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和交流,在与其他老师的学习中获得提升。   3、加入学科所属的工作坊,参与坊内话题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关注别人发表的内容。   4、经过充分准备后,完成研修作业一;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小课题切入,录制、制作微视频,完成研修作业二。   5、积极整理材料,完成培训感言任务。   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与措施:现在好好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视频与讲座,做好笔记与交流,把学到的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应用到课堂上区。在生活中多阅读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多花点时间锻炼下各种教学软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6.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研究目标   1、我们每位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召唤下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把课题研究作为促进师生发展的途径,围绕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开展具体而深入的教学研究。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当今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非常便捷,利用完善的网络环境开展基于问题讨论式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信息能力素养和协作能力培养的双丰收。   3、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4、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5、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二、认真开展活动,实施课题专项研究   首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信息素养。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可研究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学生和教师要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形成共同的理解。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确定对解决问题而言很重要、而他们又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概念,即学习要点。最后在网络环境下,小组成员通过对细化的可研究的小问题进行分析,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在讨论区中发言,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评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1、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2、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研教改氛围更加浓厚,积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或报告。 7.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这次国培学习,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同时利用共同研究这个平台,互相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修目标   1、通过这次国培,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通过这次培训掌握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培训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的自主合作。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新理念。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分层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研修计划   1、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   (1)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加强自己对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利用网络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路水平。   (3)积极与同事交流研讨,力争在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教学中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方法,思考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四、研修措施   1、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国培的机会。每天按时学习,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遵循学习的要求和纪律,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完成学习作业。   2、教学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教学条件,掌握白板,投影,录播等运用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3、积极参与研讨,积极发言,加强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写研修日志,在反思中完善自己。   4、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5、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备课注重教法,更注重学法指导。课后认真反思,不断提高,用心辅导,让学生都能有程度的发展。    8.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总体目标   认真学习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合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科学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提高专业水平。   (1)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通过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提高专业素质,在汲纳中充实自我。认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3)提高师德水平。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不断提高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2、认真完成学时,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完成各项作业。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优秀文摘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会逐渐朝着理想的目标一步步迈进,争取成为学生、家长、领导信任的优秀教师。    9.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自我分析:   通过这次的信息技术能力测评,我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全部不合格,自己还达不到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初级阶段,自己在word和excel的运用上还仅仅知道一些皮毛知识,还几乎不能运用PPT制作课件;在交互电子白板的操作和使用、数学化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环境支持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等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   研修目标:   通过这次培训前的测评结果来看,我应该侧重学习交互电子白板的操作和使用、数学化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环境支持的初中数学化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的基础知识和运用,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上,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课堂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学习word和excel的相关知识,科学化的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的分析,让自己从以前的用计算器,甚至于用算盘中解脱出来。从而促进自己向专业教师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学相长。   研修计划:   1、完成培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及时登录上网学习视频讲座;参加网上网下的积极参加互动研讨、学习反思、答疑等活动;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2、学习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多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等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掌握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并能熟练应用到教学和管理中,既减轻教师学生的负担,又提升自己的能力。   3、学习word和excel、PPT以及多媒体素材加工,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备课、课堂教学和编写课堂练习中,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4、学习数学化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环境支持的初中数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数学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等知识,并在以后的自己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教育模式,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操作与使用、交互电子白板的操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室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设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从而实现多渠道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   6、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自己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促进自己向专业教师发展。   7、在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结束后,我还要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信息教育手段。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锻炼、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达到转变自己的观念,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争取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10.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遵守纪律,完成任务。   2、讲求实效,学以致用。   3、全面提高,提升质量。   二、研修目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三、学习提高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3、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6、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难题,以研促教。   学以致用。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内涵介绍如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内涵是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智慧型社会。以实现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实现智慧型社会。信息技术2.0是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以校为本、全员参与、区域协同、校际合作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愿景驱动、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打造、课程集群提供、校本实践、协同推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精准数据服务、专业团队助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2.0信息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以校为本、全员参与、区域协同、校际合作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模式。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智慧型社会。依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湛江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湛江市第三十二小学依托校本研修,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2022年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目的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意见内容有哪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的内涵包括目标任务、主要措施、组织保障。一、目标任务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二、主要措施1、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2、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3、实施创新培训平台“三区三州”对口帮扶项目4、推进中西部地区“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5、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6、加强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培养7、提升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8、创新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9、构建成果导向、全程监测评价体系三、组织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2、明确主体责任。3、落实经费保障。4、鼓励社会参与。5、做好监管评估。《意见》对教师和行政单位的要求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实需要2018年1月,《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18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2、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总体目标,《意见》提出四大任务:整体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3、明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电教等机构资源,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和网络平台建设,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等责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湖北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提高

  摘 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这就要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本文阐述了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负面影响。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谈一点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明确   一是仍然只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又是没有列入考试的学科,因而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二是许多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一味围绕着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挥棒”转动,对信息技术教育等非考学科毫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学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1.学校资金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是一个花大钱的学科。别的学科,几盒磁带、几张挂图,花费不大,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投入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资金不足,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这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2.硬件设施缺乏、落后   一方面,教学用计算机数量不多。有的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建了一个有二三十台的计算机的机房,这远远达不到一人一机的学习要求,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无事可做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受资金限制,计算机配置普遍较低,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满足现行教材要求。   另外,计算机在使用中硬件也是故障频繁,显示器罢工、主板报警声不断、鼠标不动是家常便饭。由于经费紧缺,无法及时维修和更新,致使计算机教室经常无法正常使用。   三、师资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1.师资短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职计算机教师在数量和水平上尚不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大部份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能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带教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信息技术教师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参与教学考核,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该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因地位低、待遇低、晋升难而敬业精神不强,师资队伍不稳,使得信息技术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四、教学课时设置不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根据上述规定,学校每周也就只能安排了1~2节信息技术课。然而,在现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操作的学科,就拿打字来说,没有十周八周也难已熟练掌握,何况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学生在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无法学完、学会。   五、教学方法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   1.缺乏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多数学校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还缺少专门的研究,信息技术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机会也很少。面对这样一门新学科,很多教师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注意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学时按照学习语数学科的老办法去上,甚至有的上机操作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或是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   2.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重要作用   在今天,利用计算机上网查阅资料以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学校只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开机关机、建文件夹、练习打字,不让学生上网,浪费了资源。   总之,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相信这些问题和困难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2]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3]崔小春.信息技术教育不妨区域推进[N].中国教育报,200-5-24(5).   [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中文名称:信息技术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定义1: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二级学科)定义2: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信息学(二级学科)。在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而国内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约为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IT技术人员的极度短缺,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些职位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员。于是许多人设法通过各种培训来获得这些职位。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对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有利于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教学质量的优劣一直备受家长和外界的关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较早的接触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对一些复杂难理解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比如对于一些古诗词的朗诵和解析,小学生可能因为暂时理解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导致在他们自己进行古诗词朗读和作者情感分析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解。此时,如果将专业人士朗读的古诗词录音放给学生听,并结合一定的视频资料放给他们观看,肯定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许多类似的论文,都是专业公开发表的权威论文,你上去搜搜,应该能挑到你要的,参考一下就有了。 中国知网www.cnki.net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许迪,康绍忠 文献来自: 高技术通讯 2002年 第1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3 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重点与内容3.1 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围绕作物生理需水与用水、精量控制灌溉等领域 ,对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对水 土 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 ... 被引用次数: 2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 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 文献来自: 农业工程学报 2004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结合灌区、黄土高原集雨农业区、北方引黄灌溉区、旱地农业节水区、南方水稻灌区等不同类型区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园区及现代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与设备展示基地。以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为载体,将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用水管理技术组装配套后作为技术集成模式的示范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综 ... 被引用次数: 2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实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工程科学技术 汪懋华 文献来自: 农业工程学报 1998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引发着传统农业技术观念的革新与技术手段的革命。因此,需要重视具有前瞻性的农业信息高新技术课题研究,如农业生物与资源环境信息采集与智能化处理技术,基于现代物理基础上的多光谱检测,红外、超声、光热和生物化学过程信息检测技术, ... 被引用次数: 2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郑业鲁 文献来自: 广东农业科学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农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世界著名的有关农业的数据库系统有CABI、AGRIS、AGRICOLA等,它们都是有上 ... 被引用次数: 1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现代农业节水技术 何俊仕,曹丽娜,逄立辉,刘琳琳,李崇 文献来自: 节水灌溉 2005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达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何俊仕$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测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蔡德聪 文献来自: 测控技术 2001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的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今年成熟的小麦一改以往由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收割方式 ,?...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现代耕作管理模式无论对人类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都将是受益深远的。[1] 孙宇瑞.精细农作与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访谈录[N] ...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涂毅 文献来自: 云南农业 2001年 第10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现代农业信息技术。随着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为新世纪科学技术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促进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1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管理与中国农业竞争力 桑乃泉 文献来自: ┮稻梦侍 2001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和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管理与中国农业竞争力@桑乃泉$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 ,风险与利益并存 ,潜在社会经济影响显著。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中 ,世界各国加强立法 ,趋利避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 江珊,陈磊 文献来自: 安徽农业科学 2003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逐步改进和完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管理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普及和应用 ,提高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总体应用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 ,全面加快信息产业化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政策取向 张彩萍,黄季焜 文献来自: 农业技术经济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这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政策取向@张彩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现代农业 的定义 搜现代农业 的学术趋势 搜新技术 的学术趋势 翻译 现代农业新技术 搜索相关数字 上海市埔东新区农业劳动力 上海市非农业户口年末人口 上海市农业常年菜田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参考资料:中国知网www.cnki.net

怎样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亩产万斤。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课程主题为三种,如下;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简介】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2014年5月30日正式发布。【课程性质】能力课程是由一系列模块化课程构成的课程群,教师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运用技术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学习质量提高。【设计思路】满足多层次需要:适应国内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的差异性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多起点、多层次的现状,关注国际教育组织与发达国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初中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1)信息与信息社会。(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1)汉字输入。(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1)文本的编辑、修改。(2)版式的设计。*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数据的表格处理。(4)数据图表的创建。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网页制作。*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介绍。(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计算机安全。(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高中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1)信息与信息处理。(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2)汉字的输入。(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1)文本的编辑。(2)其他对象的插入。(3)特殊效果的处理。(4)版式设计。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通信基础。(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6)网页制作。*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1)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1)问题的算法表示。(2)算法的程序实现。(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3)软件系统简介。(4)计算机的安全。(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哪些内容的教学属于基本操作的教学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什么为主

以广西桂林为例:现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的教材,顾建军主编,覆盖3-6年级内容:文字编辑:记事本 写字板 word 电脑绘画: 画图,photoshop网页 制作:frontpage动画制作:flash视窗基础: 机器人基础: 可视化编程: scratch大体如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有哪些

我空间里有计算机职称考试模拟题可以去下载看一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2、因特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的研究、3、基于因特网教学模式的研究4、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的研究5、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6、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7、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8、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9、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设计研究10、新型课堂环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1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12、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环境的研究型教学方案与素材设计研究1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教学的个案与评价研究

广东省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关于广东省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广东省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广东省教育厅坚持“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通过“统筹规划、专家引领、试点先行、全员研修、提炼典型”的项目实施路径,“以点带面”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实施,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成立了150个省、市、县级研训指导团队,组建了3636支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参加研修的学校共7167所,参训教师人数达236481人,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7%。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会同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严格按照教育部的工作要求,结合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智慧教育”和“多技术融合”两种应用模式,并将“融合创新”作为我省教师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维度,搭建了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在对全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实施路径、各级职责、研修内容、测评考核要求、绩效评估等内容,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   加强骨干培训,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领路人”   注重培养项目骨干人员,开展引领性培训。在“强师工程”省级教师培训项目中设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共开设21个子项目,培训11892人,培养了一批具有智慧管理意识、智能领航意识、协同创新意识的.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管理者、培训者、学校管理团队。同时,在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专门设置“中小学智能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培养项目”,旨在通过高端研修模式,培养智能教育领域领军人才,在智慧校园建设、智能课堂打造、跨学科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样板”引路,打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示范者”   全面落实“试点先行、打造样板、以点带面、全力推进”的项目实施策略。在全省遴选了80所省级试点校和25个省级试点区,先行探索实施经验,为各地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训打造“样板间”。省教育厅为每所省级试点校提供启动补助资金,全程跟进指引试点建设,多次组织专项调研与交流活动,指导试点校、试点区总结经验,提炼成果,推广应用。目前省级试点校已进入“整校推进”考核验收阶段,试点先行的成效显著,典型案例不断涌现,“一区一模式”、“一校两案”的特色在项目规划、考核方案制定、项目推进上尤为凸显。   实施多措并举,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按照省级“铺路”,试点“探路”,区域“行路”的要求,为各地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提供政策支持、专家指导、平台指引,通过开展项目推进、政策宣讲、区域调研等方式,推动各地项目顺利启动。制定区县“整校推进”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任务驱动指引各地落实项目工作。各地积极推进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各级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项目实施路径,通过示范带动、分批实施、全员参与,开创了“试点示范引领、区域统筹推进、学校自主落实”的良好局面。   注重成果应用,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鼓励培训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开展省级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科研课题与教学创新典型案例的建设工作,汇聚优秀资源,凝练研修成果,体现了我省“融合创新、协同教研”的特色,首批已有95个课题获得立项,80个学科课例入选典型课例。同时,扎实开展智慧教育论坛、成果交流会和2021年粤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帮扶等活动,帮助我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汲取智慧养分,全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

如何进入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习

参加“国培计划20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觉得受益匪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温馆长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各个区域教师现场示范,有课堂实录,更有各种软件培训实践。“国培”为我们这些在职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机会,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知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多创造互动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要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得到发展。培训期间,听了许多的案例课,更加直观地让我们了解到这次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总之,在“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学习,使我充分了解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充分提高了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今后的工作中,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那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篇二: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  2015年的1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在省奥体中心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校长集中培训班第二期的培训,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自己了解了精神,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感觉责任更重了。  短暂的五天培训让我收获颇丰,这五天时间,先后聆听了张才生等专家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讲座,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几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我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区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 “翻转课堂”、“微视频”、“可汗学院”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了解了目前世界或是国内在教学上应用的一些先进信息技术。  通过培训,自己受益匪浅。知道了七大教育技术的趋势:3D打印、大规模开放课程、大数据、电子教科书、游戏化、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明白了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新名词:云计算、教育云、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可汗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moocs)、网易课程等等。“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培训其间,我们实地参观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科研机构,近距离的感受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讲解员的演示、操作、介绍,直观、真实、神奇。双电子白板设备、手持终端机、三维立体工具、物理、化学仿真演示、地理学科实验、音乐学科的操作、全空间数字化监控系统、未来智慧教室的参观,一个个高端的数字仪器、设备让我们目不暇接、大开眼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教育教学辅助设备将会走进学校,让孩子们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受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党中央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规划高瞻远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摒弃旧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理念、才能做一个新型的合格的校长。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信息思维就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在这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真正将先进的教育技术合理地融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思想观念的转变、资源配置的投入、信息技术的培训、应用能力的普及、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上下功夫,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在创建信息化教育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篇三: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  2015年12月15日至20日,在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天门152名一线教师来到了湖北省奥林匹克中心,参加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6天,但给我观念带来的冲击、思想带来的变革、能力带来的变化却是无与伦比的。  近年来,我大大小小参加过多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了,从最早的幻灯机、录音机、电影机等当时名为电教设备使用的信息技术培训,到2003年的网络初识培训,再到2006年的真正意义上的电脑使用技术培训,再到2009年的因特尔培训,及至2010年的微软助学培训,可以说,每次的培训,都见证着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设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次,我又一次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所接触的内容,又一次见证了课堂教学信息设备的革新、教学方法的革新,也使我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产生了再一次的变革,更使我感觉到了身上担子之重。  1、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候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这次培训。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现在,我所在农村学校都普及了班班通,教学点也完成了“教学点数字全覆盖项目”建设,所有学校的数字化设备已基本追上了城市学校,这为农村偏远学校实现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看看外边的世界,现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技术变革高速时段,网络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许多学生都已可以熟练“玩”电脑,然而作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上,许多教师根本就不能用、不敢用、不会用这些数字化设备,更别说利用网络或数字资源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了。现在开展这次培训,无疑就是让大家不与社会脱轨,不与时代脱轨,能够迅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改变大家对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认知,让大家由“怕”变为“爱”,由“疏”变为“亲”,让大家由习惯书本和粉笔变为习惯屏幕和鼠标,由习惯黑板变为习惯白板。充分利用好“三通一平台”,让优质资源效率最大化,让每们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  2、更新了众多的信息理念。通过肖新国老师的《政策解读》,我了解了国家现在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更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现在的工作社会需要的差距。通过彭景老师的《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主题报告》及彭林老师《新技术、新媒体、社会性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在教学中等应用》等,使我的信息理念彻底得到了转变,可以说,这是我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  3、掌握了新技能。通过张浩老师的《信息化环境的运行和维护》的学习,使我对信息化环境的运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去,我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作过思考,但通过本次学习,我才发现,信息化环境原来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它的运行与维护,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作为一个新的兴趣点去钻研它,争取有所收获。  4、巩固和提升了过去有的技能。回想起2010年参加全省教育装备干部培训时厂家介绍电子白板,自己还觉得很遥远,与本文由www.icaNjOb.Com 职场范文 网整理提供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却在短短的两年后就来到了身边,进入了平常课堂中,忽然心里有种害怕的感觉。时代发展太快,自己被世界扔开得原来这么容易!电子白板安装后,由于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在电子白板的使用上,只能自己按照图标或者说明上说的基本功能去乱摸索,浪费了许多时间,掌握的功能却少之又少,只有许多基本功能投入使用。通过吕立立老师的《电子白板应用技巧与维护》的讲解,使我对目前学校班班通设备中的投影式电子白板及教学点电子白板功能电视的应用技能上了一个大台阶。相信回去后,我一定能使电子白板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大。当上到孙俊峰老师的《PPT制作 与美化》课时,忽然就有了亲切感。从OFFICE97到OFFICE2010,我都接触使用,使用得最得心应手的莫过于2003,由于工作需要,做了许多PPT,现在再重新面对,而且是自己不是太喜欢的2010,倒也有了全新的感触和认识。看到孙老师制作的优美的PPT,忽然才发现,PPT依然强大,如果用心,它并不比FLASH差,甚至更牛!  5、找到了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突破口。一直以来,总是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亲临各位优秀教师身边,聆听他们的教诲。通过王金涛老师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才发现自己原来学习走进了一个误区,其实,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设备这么齐全,只需身边连一线,何必千里求一信!只要一根线,就可以很容易把各位专家教授请到身边来,想怎么听,想听多久,都非常容易。说起来,只在于自己想不想学,而不是能不能学啊!  6、感觉到了身上担子之重。这次集中培训时间很短,只有5天,但5天时间,对于一个中小学教师对于学习来说,已经是很奢华的。全省几十万教师,能选多少人来参加培训。全省素质提高工程,每年2万人,做了十年,只做了20万人。而现在要在4年时间完成50万人的培训,那么,大部分的教师只能通过网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来参加这个培训,是万分幸运的人。幸运就意味着责任,做为种子老师,在我们身上,还有肩负有讲授的重任,我们回去后要传帮带,给其他教师讲座,培训。我能完成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吗?心里真是没底!  另外,非常感谢上级领导对参培人员的关爱,使我们不仅有着舒适的居住环境,食宿非常方便,而且培训地点就在住的地方,这对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来说,真是太好了!  不管如何,培训后回去,我将一是不是断加强自我学习,努力继续提升自己;二是积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提升设备与资源应用的途径与方式;三是扎实开展培训,努力让身边的同事都迅速成为信息化设备应用高手,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学效益更加显著!  个人建议和意见:  1 省、市各级都成立了以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我校也要提高认识,成立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抓。  2 制定教师长期培训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制定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的有效管理制度,让课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比例大大提高。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培训 分怎么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教育部发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的内容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教育部   2013年10月25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实践性强。而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从简述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应用基本要求入手,重点针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众所周知,高中学习压力巨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还被其他课程挤压,而教育大纲中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前面的重要难题。    一、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一)定义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文本内涵作为主体,以系统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主题为纽带,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而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设计教学主题及生成性思维引导这两个部分组成,且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同时还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教学环境。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体验,所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并将学生的零散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性格规律等,也和实际生活并不相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但是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选择的主题要具有新颖性。即在选择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及性格特征,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及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立体性。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情感价值血目标及理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其三,所实施的教学主题要具有新颖性特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至教学氛围中,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好主题教学目标,并明确主题教学范围。因为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范围的确定,对后续课程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就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将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选择课堂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新颖性及立体性原则,确定主题教学范围以及教学目标。[3]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然后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话题,为学生制作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历程的视频等,如计算机最先开始是由“埃尼阿克”发展而言,其占地面积为170m2,质量高达30吨,其后发展成平板电脑以及便携式上网本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及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本章节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时,应设计如下学习任务:word文档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文字排版、剪贴等。在此基础上,巧设比赛教学情境,以“校园生活”“家庭旅行”“我的梦想”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海报设计等,进行个人赛或小组对抗赛。在比赛期间,学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图片、艺术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积极观察每位学生的office软件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office软件。采取这种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维特征等,还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主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主题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积极情感因素。[5]例如:当结束了《word排版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后,笔者建议教师从学生的技术点、学习态度、作品创意以及整体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你所设计的作品十分有创意,很不错,但是如果在图片旁边添加适当的艺术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错!这海报设计得十分精致,但假设标题换一种排版方式将更好!”等语言,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定好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后,教师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等,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学习经验,继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实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些手段相互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些效率,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值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君.主题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红,王兰.对伊犁地区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   [3]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09).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7). ;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论文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初中综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教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信息技术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微课的运用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信息技术教学;作用;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是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过去传统的教师上课讲,学生听,课后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微课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变革更加迫切。如何站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让学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微课”的诞生正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    一、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给中学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新的生机和空间,特别是微课的出现和运用让中学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微课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视频以及“小清新”活泼的形式吸引着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繁杂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根据主体的不同按需学习,真正体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分层教学,可以说,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因此,充分运用“微课”资源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为我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搭建起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根据国家课程规定开设的地方性综合实践性课程。作为地方课程,要从地方的实际出发,成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也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形式。微课作为新出现的教学形式,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应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及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形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表现力强、灵活性好、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发挥微课的作用,必定会提高信息课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但能解决信息技术课中的难题,还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运用   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根据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阶段:七年级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本实践操作;八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学会简单的数码编程;九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初中三年的教学目标和每个阶段微课的使用方案都要明确。三年中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是有阶段性的,用微课堂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创建一个学生真正喜欢和需要的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课程资源。将微课资源适当地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或相关环节。   (一)教学内容安排。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微课的开发和利用,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出发,立足于课堂教学。本校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通过合作探索,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堂延伸以及学测考试复习四个阶段,来研究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一阶段: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设计研究方案及读书计划;第二阶段: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至少一篇读书心得,上一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再次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上第二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在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书写至少一篇读书心得,准备一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第三阶段,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再次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上最后一堂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整理资料,充实结题报告内容,并提出结题申请。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使用微课资源,通过微课的运用,去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的目标是教师要学会如何将微课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运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去学习和改进制作微课的软件平台,使之更符合实际中的教学要求和易操作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的哪些章节、哪些环节适合应用微课,防止过分滥用微课资源反而影响正常的教学。   (三)微课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微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用简单的片断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微课的出现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微课以崭新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很受教师的欢迎。许多地方和地区都利用微课的形式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例如,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都举办了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竞赛,一方面展示了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老师的组织能力,使老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其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许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与微课的运用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录播室。能紧密联系学校和学科,班级的实际以及校情、学情,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反思。我们要关注微课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与学,发现应用典型,详细分析使用微课课程前后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影响。对不同教师利用微课课堂的教学行为及课程设计加以研究,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4,(9).   [2]郑良美.网络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J].高中生学习,2014,(4). ;

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有哪些

  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再认识  ——基于网络平台的跨时空对话  □/冯伯虎  主题活动式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进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为广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钟爱。然而,“主题活动式教学”也只是众多教学形式的一种,若过度到“泛滥”的地步,则必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主题活动式教学”呢?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基于网络平台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对该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1.关于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李艺(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负责人、南京师大教授、博导):从最近走的几个地方看,主题活动式教学有被模式化泛滥的倾向,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似的。主要问题是主题活动式教学在产生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同时,很容易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时间浪费,使课堂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学生也会感觉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很好玩,但学不到什么东西。  冯伯虎: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经常容易出现“运动”式的行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跟风”。在这些“运动”式的“跟风”中,“主题活动”的涵义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教学改革不是“穿服装”,不应该讲究“流行色”。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主题活动式教学”也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  张久娟: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些成功的案例,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主题探究活动泛滥,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和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的肤浅,追求形式、机械套用,势必导致信息技术大课程观的走空。二是把蕴含信息技术大课程观的教材内容按照老方法灌输给学生,不探究或不知如何探究,在迷茫与困惑中徘徊。这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的研修不够精深,教学设计不够到位,不知如何把知识技能与以工作需求为主线的教学环节恰当融合。  李艺: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中的错误可能是这样发生的:(1)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其弊端;(2)主题活动式教学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特别见长;(3)我们都要采用主题活动方式教学;(4)这时错误发生了:主题活动式教学是解决过去课程脱离实际的充分方式,但不是必要方式,就是说,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如何正确认识“主题活动式教学”及其特点?  冯伯虎:通过对中国数字期刊网上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涵义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活动”,这里是指课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以及社会性的形体活动;而“主题”,则是指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教育、教学目标,指向一个中心内客。“主题活动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来设计和进行教学。  Wanhong:主题活动有些大,还是量力而行,资源条件好,时间充裕,主题鲜明,可以尝试。  Wantha:我认为,主题活动式教学发展到现在,不应该再盲目跟风或简单地追求标新立异,应该进行深入思考,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典型课例,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成功的有哪些经验,不成功的又有什么教训,看清楚它的本来面日,再来考虑用还是不用它,怎样用它?而不仅仅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刘敏: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现在,关键并不是方法的好坏,而是看使用的人怎么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会做不同处理,本就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只局限于一种,也不能舍弃某一种,研究主题活动式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注意及避免其缺点与不足。  张义兵:(1)“主题式”教学有其优点,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该方法探究新路径,寻求新视野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2)“主题式”教学的缺点自然是(容易)“喧宾夺主”——即用自己的地去种别人的田;(3)“主题式”教学的出路在于“用自己的地种自己的田”——为什么不能设计出“信息技术”本身的探究性“主题”呢?  李艺:在所有教学模式的丛林中,主题活动不过是一株草、一棵树。把它看得过大,用得过多,是违反常规的。附加一句,主题活动可能更适合小学阶段,这是业经证实的。  冯伯虎:为了验证李艺教授的说法,我对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涉及到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案例的文章作了检索(资料来源于中国数字期刊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过8篇;《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电教》各一篇。其中,小学的5篇;初中的4篇;高中的1篇。若将视野扩展到其他学科,则主题活动式教学更多地都是用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学中的。初中低年级的有一些,但高中的却少之又少了。我认为,这必然有它的规律值得分析。  3.“主题活动式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找出“主题活动式教学”应用的规律,我们不妨对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信息技术学科)典型案例作一分析。  案例一:“变‘学"为‘用"温故知新——Word高级编辑单元式主题活动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12期)。主题是“我用电脑办小报”(具体名称由学生自定),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6课时,内容为利用Word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了报刊”,井进行宣传发布。  作者汪细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散点的链接方式呈现,类似网络中的超链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独特之处。在文字编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在应用Word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除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外,还适当兼顾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围绕这一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专门制定了Word单元式主题活动学习训划。  (分析: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着力点是放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基本信息习惯的养成上,其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轻松,将操作性的内容以主题活动式教学形式进行,虽然时间长,但符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案例二:“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欢乐体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10期)。主题是“电子相册制作”,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一课时,内容为通过现场的数码相机拍摄和(事先设计制作好的)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的检索,运用一款近乎“傻瓜型”的软件——“会声会影”来制作电子相册,训练学生的信息采集、检索和加工等能力。  作者魏小山认为,主题活动式教学有利于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获得直接体验,增强学习动力,发展创造能力,因此深受师生喜欢。其课后的教学感受是:(1)超越教材,贴近生活,激发热情;(2)学科渗透,综合运用,培育素养;(3)网络探究,开放时空,拓展评价。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只能勉强完成一个粗糙的作品,课后学生可以不断修改、完善作品,把它上传到网上。  (分析:该节课虽然是属于初中信息技术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较成功的案例,但从主题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的表现与教材之间已有一定距离了。尤其是为了给“小摄影师们抢拍精彩瞬间,为后面电子相册的制作提供丰富的相片素材”而刻意创造出机会,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参与心理游戏:边唱儿歌边进行手指的运动”,显得有点滑稽和做作。其次,作者自身也感觉到了一节课时间的仓促。我以为,若将该主题活动的时间向课前与课后去拓展一下,教学效果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观。)  案例三:“如何把握主题探究式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4期)。作者张久娟在文章中介绍了她自己设计并实践的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两则成功案例。较好地解决了高中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绩效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文件下载》一节的教学。作者采用了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的理念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法如下:明确问题和需求→确定文件下载的途径→选取合适的下载上具→正确下载需要的文件→如何提高下载的效率。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路与任务后,就能按照线索进行自主探究,既避免了探究的盲目,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领会和挖掘技术的价值和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例子是《搜索技巧》一节的教学。作者通过“设置环节性的小主题探究活动”,将“主题”分解并微型化,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绩效。作者在文中写道:很多案例都是大模式的主题活动,整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大活动。我并不欣赏这样的设计。因为在完成这个综合性大任务的过程中,有些技术和方法反复出现、简单重复,但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和一些核心技巧与策略却并不定能在这个活动中遇到,而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正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主题活动式教学通常实施的周期较长,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相对又较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问题将较为突出。因此,将主题活动的主题分解或微型化,将是一条值得探索新路子。张久娟老师的成功尝试,也是李艺教授在前面所倡导的。)  4.“主题活动式教学”实施中还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  从以上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来看,信息技术新课改中“主题活动式教学”,大多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内容。关于“主题活动式教学”,虽然也有只用一节课的,但更多的是要用一个单元、甚至十多节课来完成,因此,通常在进行“主题活动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将主题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  主题的生成有三种方式:学生生成;师生共同生成;教师指定。  主题活动模式主要有:(1)主题深化式。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通过阶段学习逐步向主题推进、深化;(2)主题辐射式。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这些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大,而且每种活动不一定是必需的,可增可减,而巨不存在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主题辐射式与主题深化式的区别在于:主题辐射式要求活动形式尽可能丰富、多样,只要和主题相关即可,活动之间无须特殊组合排列。主题深花式的活动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动之间必须能够衔接、推进、深化主题;(3)主题分解式。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成若干个次子主题,自行完成。  在决定采用“主题活动式教学”时,还必须首先要确定:(1)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2)主题活动的活动内容;(3)主题活动的学习方式和实施策略。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1)活动的价值定位要准确,不要随意偏离主题目标;(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3)活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讲求体验的深度,不要走形式。  参考文献:  [1]主题活动式教学有泛滥之势,暂时冰冻它一下怎么样?请讨论[DB/OL]http://61.155.107.154/ictedu/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10  [2]汪细强.变“学”为“用”温故知新——Word高级编辑单元式主题活动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  [3]魏小山.主题活动式教学的欢乐体验[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0)  [4]张久娟.如何把握主题探究式活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5]李剑波.主题活动模式在化学活动课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语文课中需要哪些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

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革。信息技术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体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引 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中,人们对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着一些困惑和不同的见解,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人认为搞信息技术就要强调搞硬件建设、课件制作;做课件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效果——其实,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我们要研究,有必要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一定的共识。在达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需求进行分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和课件的设计制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进而明确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的方向和方法。我想,我们应该在下列问题上探讨研究,形成一定的共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会有哪些特点?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组织课程资源、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到底有哪些优势、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课件应做成什么样子、做课件是不是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革,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1. 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2.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3.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4. 强调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 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实际运用和综合性学习;6.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课程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7. 强调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8. 重视汉语言文字特点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9. 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10.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1. 强调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拓宽、跨学科学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12. 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3. 强调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的平等对话。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如下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如何处理好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也就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全面的、系统的。这表现在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手段的变革、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系统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如数字化编辑、数据库管理、检索)、教学内容的呈现(如多媒体的应用)、知识间关联(超连接和关联技术的应用)、教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因素,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师、学生间的交流(如网络工具平台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的全面系统的应用。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外国诗四首·篱笆那边》为教学内容作了一节研究课,对这个课题进行了一点初步思考和探索。《外国诗四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本课教学共两课时。这节研究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布置了学习要求,让不同组的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利用“清华同方高中语文素材库”中《外国诗四首》一课的各种资料(诵读录音、作家及背景介绍、文本分析、诗人其他诗作选、有关评介、诗歌不同译本对照比较等)分别重点自学《致大海》、《孤独的收割人》和《我愿意是急流》,把学习成果和体会集中起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课件。(即这节研究课)大致分为三个环节。1.自学成果展示。每个学习小组推举一位学生代表,展示Powerpoint演示课件,介绍自学成果。2.诵读与精读。反复诵读诗歌《篱笆那边》,利用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课件,讨论这首诗歌的语言和意蕴。3.练习反馈。根据要求创作一首小诗,以回贴的方式,发表在素材库讨论区内。学生在讨论区内发表作业 后,教师和其他同学马上可以浏览、发表评论,也可在课后继续浏览和评论。三、两点探索(一)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幻灯、投影、音像、计算机课件、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现在,使用计算机课件已经成为很多语文课堂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目前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课件通常是演示型课件。这种课件比起传统的口授、板书更加直观、丰富、生动、形象,但如果将它作为语文课堂上唯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恐怕还是会有相当的局限性。演示型课件通常用来提示、呈现相关教学内容,主要适于作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练习交流等教学环节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如果每次都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通通用一个课件固定下来,恐怕很难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因此,在《外国诗四首》的教学过程 中,我尝试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素材库”的优势进行预习、自学,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学生阅读、学习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从第二节课学生的课堂发言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一定深度,体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课时,在自学成果展示环节中,学生利用自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展示自学成果,形式新颖、活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Powerpoint演示课件辅助发言,比单纯的口述更加直观、生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发言的质量。在《篱笆那边》的诵读与精读环节中,我采用了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一个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课件。使用这个课件的目的十分明确——为学生的课堂讨论提供一个支撑平台。这个课件除了几张与诗句相配的简单的背景图片外,就是原诗文字的呈现和一些可以随时打开或关闭的基本的提示语,以及可随时记录学生发言要点和展示教师预先存储的教学提示的电子黑板。简单的、充满童趣的背景图片与诗歌文字内容相配,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以醒目鲜艳的颜色标示,一方面改变了传统课本白纸黑字的单调枯燥,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始终引导学生将注意重心放在文本本身上,不用过多的教师自己的观点挤占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始终在利用课件引导、激发学生,学生的诵读、讨论投入而热烈,兴奋点一直都在诗歌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上。在练习反馈环节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得到当堂落实、检测、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回贴的方式在讨论区内发表作业 ,实际上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即时发表自己作品、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机会,比起传统课堂上的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式的发言,更加全面而有效。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中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目的是一致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二)改变传统媒体单向结构,实现语文课堂多元选择。很多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远比传统的纸质媒体丰富、生动,但采用的依然是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组织结构,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顺序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安排定的,不但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认知顺序来选择学习的重点和路径,就连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也无法再进行更改或增加、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这样无疑是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更不适合多变的课堂教学实际的。因此,在这节研究课上,我选用了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课件。这个课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采用了超文本结构组织教学信息。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它可以在每一个节点处提供多个不同选择。例如,在讨论《篱笆那边》这首诗歌时,每个学生最有感触、印象最深的诗句是不同的,发言时涉及到的诗句自然也不相同,教师不可能预知并按照诗句原有的顺序来安排他们发言讨论的顺序。这样,就需要能够根据学生发言的实际情况随时对课件进行选择展示或关闭。而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课件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这个课件完全不是演示型课件,可根据讨论情况,任意调取任何诗句;所给的提示,也是开关随意,可根据教学情况决定用或不用。同时,这个课件中还配备了电子黑板,可随时记录学生发言的要点,也可以展示教师预先存储的教学提示。这样一种超文本结构实质上是将系统流程的控制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选择使用信息、自主确定学习路径和认知环境。因此,对完成多层次、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十分有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个性都远远超越了一般演示课件引导的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四、两点思考(一)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突破传统课堂的交流局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数十名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一渠道,辐射范围极其有限,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另外,语文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覆盖面积极其有限,师生之间很难实现课堂以外的即时辅导、教学互动。而网络教学环境则能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学生论坛在优化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即时交互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这节研究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练习题目发布在清华同方素材库的BBS电子公告板上,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以回帖的形式发表在讨论区内,也可以针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这样,每个人的创作和评论都会被立即公布,教师和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都能即时看到,并可以做出相应的反馈。由于这个学习过程是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并发布独立创作与评论,而且都是在教师监控下进行的,这样,就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又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创作和评论都能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防止偏离学习主题。因此,这是学习效率极高,又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的一种课堂讨论反馈方式。同时,学生的创作、讨论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论坛中,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得以延伸到课堂45分钟之外。学生回家之后,只要登陆校园网站,就可以随时继续发表作品和进行评论。这样,大大拓展了这节课的时间、空间。在这节研究课之后,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作品、展开讨论的活动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累计创作诗歌近两百首。这节课的收获,显然大大的丰厚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研究课。但是,对于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语文教学真正打破课堂“45分钟”、“一间教室”的局限,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节研究课的探索还极其有限。这也是我今后将要继续思考和努力探索的。(二)何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条件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必然要依赖相关的硬件环境。目前,利用信息技术上语文课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台教师控制的电脑加上投影设备,或者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室中,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控制系统,根据课堂需要将学生的电脑在教师操作系统和学生操作系统中自由切换,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即时参与。但目前很多学校的网络教室都是将电脑显示器放在学生面前的课桌中央,一排排高高的显示器阻挡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氛围反而不如传统教室中师生之间的那样亲密无间。这节研究课也存在这个问题。如何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条件,需要在今后继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课题。在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的探讨。我相信,对这个课题探讨的继续深入,必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由于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课堂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这种作用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管理和利用等多个层面上:1. 通过互联网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发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各类门户网站和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及资源库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献、论文、图书、图形图像、音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涵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科技发明等多项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能够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要转变成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进而使其能够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整合的过程就是使之成为分层次(面对不同学生)、有体系(便于开展学习活动)的资源。这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形成我们的二次或三次文献,这也就是资源的深度加工。2. 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管系统管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对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可能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进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把经过数字化的资源存贮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通过本地机或网络实现资源的分类、查询、检索、浏览、使用和加工等功能和需求。3. 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各种优势开发课件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摘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不断探索,随着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会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得到应用,同时人们对语文课件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并将对课件提出共享性、交互性等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我们可开发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课件。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件,我们都应考虑到课件的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课件的功能需求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面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应具备以下特点:(1)网络化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课件不宜过大,应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网络化还包含另一个含义,就是课件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网络化,比如导航或栏目的网状设计、知识间的关联等。(2)通用性(工具化)要实现课件的共享性,课件设计就不能太具有个性化而应该具有通用性,强调课件的工具作用,强调课件对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的支持。课件的通用性与教学的个性化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了课件资源的通用性,才更有利于教师组织个性化的教学。(3)交互性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强调人机交互、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和及时的协作学习。课件的交互性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技术基础;还有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交互的功能,比如BBS、聊天室就是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它是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4)可积性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对课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5)智能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数据逻辑运算技术等都可以应用到课件中,从而制作出具有智能化的教学软件,比如:智能答疑系统、智能组卷系统、智能评分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6)个性化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课件就应从设计上、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使用和功能上满足这种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课件的个性化与通用性并不矛盾,课件具有了个性化才会更具通用性。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索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参与和探索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会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硕果!【参考文献】[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3]吴柳 《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4]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大家知道事迹材料的格式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1   我叫苏xx,女,19xx年1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现担任学校的教导工作。我立足教坛几十年如一日,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爱生如子,勤恳敬业。多年来,我潜心教研,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市“教学能手”,万荣县“标兵教师”、“优秀辅导员”“普通话优秀辅导教师”,通化镇“十佳教师”“明星教师”。我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分别荣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面对成绩我高兴,我激动,回顾历程,艰辛与成功并存,面对成绩我高兴,我激动,做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我扎根乡村教坛,仅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工作,但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许多荣誉。   一、扎根乡村,立志教坛绘春色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乡村教坛,担任了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受到了学校、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几十年来,我将自己全部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模范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从没因私事耽误过一节课。在工作上我尽心尽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作为民办教师,每月仅五十元的工资,既要俸养多病的婆婆,又要养儿生活,我深感生活压力之重,93年河津某民办学校高薪聘请我去他校工作,并答应给家人解决户口问题,对此,我诱惑,我心动,但我一看到教室里的学生,看到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又坚定了我留校的信念。   95年上级领导决定我担任学校的教导工作,从此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学校是我们乡村的中心校,也是“远教应用”先进校,迎接上级检查,接受兄弟校参观,自然很多。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学习,我都和同志们打成一片。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收集资料,完善档案,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更是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使全校的师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自己从普通教师到行家,只为做一名“优秀教师”这一伟大的理想努力奋斗。   二、默默无闻,关爱差生讲奉献。   在教学中爱心和责任感一直激励着我爱护每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爱学生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漂亮、优秀的学生,更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自己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爱每一位学生。魏书生曾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也是自己在教学中所遵循的观点,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去年,我所带班级蔡江波同学父母离异,身带残疾,家中无人照看,平时沉默寡言,同学歧视成绩一直很差。我首先在生活上关心他,让他常常到我家来吃饭,同他谈心;其次在学习上鼓励他,勤过问,多表扬,增强其自信心。我用一颗母爱的心感动他、温暖他,使他不仅懂得学习,懂得如何做人,更懂得如何关心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三、以身作则,突出教研抓教改。   在常规教学中,我始终抱着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每学期一开始,我总要认真制定好教学计划,结合上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探索教法。例如在讲圆周长的计算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公式,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推导公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热情。由于自己的勤学好问,敬业爱生,自己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我所带班级从原来倒数跃升为全联第一。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积极参加数学教学公开课展示,在市组织的课改现场会上,我所讲的《角的分类》;在市组织的远程教育现场会上,我所讲的《百分数的意义》都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去年,在县教育局组织的赛讲活动中我所讲的《正比例的意义》荣获一等奖。同时,自己也被学校誉为“课改排头兵”。   在学校教研工作中,我经常请有经验的教学能手来我校进行教改示范观摩课,请教育界的名人,做学术报告,从中得到启示,融入我校的教研教改之中。多年来,自己为了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教育人,以忘我拼博的精神激励人,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带动人,堪称育人的典范,师德的楷模,教学的“博”家。   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我要在新的起点,以新的姿态,展示新的风貌,创建新的成就。我会更加执着地努力,立足于这由智慧、情感、信念、理想融汇成的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地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2   20xx年9月,我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从事教师工作已8年了。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用真情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   一、严于律己,追求工作、学习的高境界。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约束自己,做学生的表率。我从未拒绝学校领导安排给我的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能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经常有人这样说:“你这人也太老实了吧!”其实,我这样做只是愿意换位思考,愿意替他人着想。在其他老师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愿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帮助他把事情做好。我想:大家都在辛苦着,我也应该多做一点。也许有人会想,这人真傻!那我就做一个“傻瓜”吧。   二、从爱出发,甘心奉献,取得教育教学最好成绩。   “德为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都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化人,把我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面对课堂上爱插嘴,但语言能力很强的学生,我没“怒吼”,也不曾采取粗暴强硬手段,而是尽量让他们在课堂发言,并针对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表扬,让这些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课后我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习惯。课堂上,他们心理有什么想法要说,一定会先举起手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在他们的带动下,课堂上很多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积极举手发言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整体成绩稳步上升。   我的工作格言是:我愿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我是这样想的,我也是这样做的。课堂上、课余间,我都会关心每个学生,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而另眼相待。我相信,老师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倾注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才是真正的成功。   三、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在教育教学中,我追求卓越,与时俱进。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总是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改革教学的方法及手段,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我还坚信“开卷有益”,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因而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总之,我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教学中,我寓教于乐,大胆创新,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课内外通过为文本添枝加叶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玩中学。为了把德育教育寄于课堂之中,我每备一节课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把现实的事例与课堂相应的内容相结合,寄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是我人生的目标,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3   一、思想方面   工作以来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服从领导的分配,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钻研业务,勤奋刻苦;为人师表,牢固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工作几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争取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方面,认真钻研教材,采用了由上海师大教授设计、省电教馆推广的信息技术学科‘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感、设计感、故事感、意义感四个方面设计备课、上课。   学校有讲课活动积极参加,生怕漏听了任何一节课。我代表综合组上了两堂公开课,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做好反思,再进行二次备课。   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上微机课,不再是只想着玩游戏了,而是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有的甚至还能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涌现出了好多优秀的flash作品。   三、微机室管理工作   (1)每周对电脑教室和会议室进行卫生大扫除,保持所有的主机、显示器、地板、空调的卫生。每月对全校50多台电脑进行维护和管理,包括瑞星升级、打补丁、杀毒、清除系统垃圾等。   (2)针对老师和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看,一对一辅导。   四、其他工作   1、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7月下旬,全校承办了贾得联校信息技术培训,要求我校准备两个机房,于是我们电教组开始了布置另一个机房,包括30台电脑的布线、各种设备之间的连接、各种软件的安装等等,在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担任辅导工作,负责对老师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现场辅导。   9月份,对每位老师的三项信息技术作业,按尧都区进修校下发的作业要求一一检查,一对一的反馈意见,直到全部符合标准。   10月份,对我校老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四个模块的培训,为及时掌握老师们的掌握情况,特地出了练习题,在11月份的信息技术考核中,我校参加高级考试37人中,31人通过考试,参加初级考试的老师全过。   2、创新学生活动   9月18号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和“微软公司”主办的“携手助学”项目中的创新学生活动。   10月份针对创新学生中的三个项目,电子海报、博客和探究性作品,我分别选择了97班学生和103班学生,每周103班增加一节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讲解电子海报是什么?怎么样设计电子海报,利用每周三和周四的中午时间和晚自习时间给97班学生讲述博客是什么,如何写日志,做日志列表,添加音乐,添加相册、添加视频等等。利用课间以及放假时间,跟学生们一起捉蚯蚓,研究蚯蚓,做实验。就这样经过10月—12月三个月的努力,我们创新学生作品终于出炉了,已经被省电教馆推荐去参加了全国比赛。   3、打印工作和饭卡管理   本学期积极配合各处室,争取第一时间内完成对所需材料的电子化处理。本学期继续负责对全校师生的饭卡充值、挂失、消费机数据的下载等工作。   4、博客和网络的管理   这学期对我们网站和博客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包括各种资料的上传、整个版式的大变动、相片的上传,另外还增设了校长专题和政教工作两个栏目,目前贾得一中博客点击量已突破1万2两千多次。   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有了一些收获,8月我作为电教馆的培训员,对全区中小学电教管理员进行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的培训。10月对全校老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全校高级考试37人,31人通过考试,初级考试全过。12月中旬在临汾市农远应用推进会上,作为教师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并获得了临汾市农远应用先进个人的称号,12月下旬在太原召开的“携手助学”交流会上,省电教馆郭主任对我校博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全省项目校重点介绍了我校。1月在全区信息技术抽测中,我校名列全区第五。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4   本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进入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岗位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在这些年所从事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过程中,得到了身边很多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也克服了很多走上工作岗位才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在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也非常融洽,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受到身边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祖国,热爱学校,更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个人思想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是学校组织的活动,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学习心得,经常关注我党的最新思想。在其他教师身上,不管是年纪比我大的老教师还是年纪比我小的新教师,只要他们有可以让我学习的地方,我都虚心向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管理、研究方面,通过大学四年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和社会上一年半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继续教育,积极参与进修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在杭师大网上继续教育方面,也非常热衷于选择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课程,还完成了internet未来教育的培训。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积累平时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针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差异,如何平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论文参加了今年信息技术年会论文的评选;同时正参与着我们学校申报的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规划课题《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普及和推进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广泛深入应用方面:本人承担学校每年的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把现代教育技术中跟教学紧密相关的技术在全体教师中推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在学校教学工作过程中,本人担任校区备课组长一职,在与其他学科的日常交流中,很好得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在教研例会上,积极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也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有问题我尽全力相助。在学科内部,我作为备课组长,每周的教研活动均认真组织,或是进行专业研讨、或是进行备课反思,使得整个备课组的学习氛围非常融洽。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教学应用、教育管理等方面,本人作为学校的网管员,负责整个校区日常网络的维护,学校所有计算机的管理以及校园网站的新闻发布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我们整个教育集团上了新的校园网站,我参与了整个网站的前期筹备,中期测试以及后期在具体启用过程中对整个校区教师使用上的培训。校园网站上每天的校园新闻都要进行管理和审查,并往苏州教育网上进行转发;在资源建设上,校区有自己的ftp文件服务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资料都进行归档整理,并及时放在ftp上供全校教师共享;在教学应用上,学校老师在制作课件、处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最大程度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新校园网中,这次特别加入了班级博客这一内容。学校给班级博客的定位是学校、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由此,博客建设的好不好,不光是一个班级的形象,更关系到一个学校形象。我作为学校博客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分多次对班主任、班级学生进行集中式的辅导。还专门建了一个班级博客管理员群,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对每个班的博客管理员进行管理和辅导,并且制定出较为有效的评分和激励制度,每周都对每个班级的博客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公布予群内,期末进行评奖,平时也不定期召开各班级博客管理员会议,使得班级博客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在上个学期,学校网络中经常出现网络故障,给全校老师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学校网络出现的这种现象,我通过自己上网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最终确定是arp病毒的原因,为了有效应付这种病毒,我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对每位教师的ip地址和mac地址做了详细的记录,并装上了相关防御软件。从那之后,学校网络就再也没有受到果arp病毒的攻击了。   在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活动中,本人积极参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校五项评优活动中,荣获教学优秀奖。在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方面,更是成绩突出,从至今,已辅导学生获省、市、区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50余人次,其中较为突出的有:苏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网络应用能力竞赛一等奖;苏州区第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 动最佳组织奖;苏州区中小学科技节教师技能比武vb二等奖;苏州区中小学科技节图形图像竞赛、vb竞赛、机器人竞赛均有不错表现;第18届中国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浙江省分赛区多名学生获奖,本人也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特别是最近刚刚结束的苏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比赛中,在第一次参加机器人fll工程挑战赛的前提下,进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加了不知道过少个班,做了不计其数的试验再试验,最终在苏州市的赛场下一举拿下第一名,取得了初中组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同样,在vb程序设计赛和机器人单项竞技赛上分获   二、三等奖。   本人将本着虚心学习、扎实工作、热心服务的工作原则,为推进我校、我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而继续努力。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5   先进个人信息技术老师先进事迹从参加工作至今,唐得圆老师一直担任着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她始终以一颗为学生、为老师服务的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做好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所有教学、科研、网管等工作,并且取得不少成绩。   一、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唐得圆老师担任学校三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每周有十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xx区科技节和xx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xx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xx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xx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xx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xx区第22届中、小、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xx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xx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图形拼组》获xx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xx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xx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学校的学生机房已经使用了足足七年时间了,但她仍然还在使用;在节省了学校经费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她维护的时间。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都已经更换过电池,电脑出现小故障她也尽量自己解决,遇到难以解决的硬件损坏问题才请专业的维修单位维修。   的暑假她放弃假期休息时间,与总务处的老师一起冒着酷暑参与学校的网络改造。另外,她还虚心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假期时间重新设计校园网,重新整理学校ftp资源库。   短短几年的信息技术工作是唐得圆老师在学校不断成长进取的过程。在这期间,她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不过更多的则是她认认真真地学习各种教学理论、网络计算机知识,踏踏实实地为学生上课、辅导,勤勤恳恳地为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做着奉献。 ;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语文学习已被应用在教学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电教媒体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改实验中,利用好电教手段,把语文课上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学科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你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种象“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语文资料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语文资料,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信息,领略到先进与文明的结晶,拓宽学生思路,开阔眼界,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新模式的构建都要立足于主体,服务于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扉,积极的思维,在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转化、迁移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乐于学习,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从而擦燃灵性,主动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后提问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扑闪时,她在想什么?学生看着画面,有的凝神静思,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交头接耳……在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应是前提。此时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彩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 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动物过冬》、《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提到“虎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 五、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学生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课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石拱桥有许多,但文中为何只选赵州桥与卢沟桥?在老师引导下,课余同学们各显神通,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石拱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诠释,令学生对中国石拱桥,乃至中国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学到了书上未有的知识,丰富了知识面,真是其乐无穷。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气势,再让学生观察今日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惨状,然后黑色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醒目的“?”。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前后迥然不同的画面对比,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收集的有关知识,独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播放了人类滥砍树木,过度用水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帮助学生印证自己的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人类应怎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这样的课件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其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上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无疑是富有实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现代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等。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电化教育起着力臂的作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不断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网络,还会为我们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画面。 通过多媒体制作语文教学软件,可将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有机组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沟通——被同化,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多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一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执教可见,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八、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想象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美感是和听、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电教手段,对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年代。学生眼看、心想、手记,很快的进入了丰富想象空间,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加以点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视听结合,口、脑、手并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既扩大了教学容量,更促使了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对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2、10期,2002年第5期 2、关松林主编:《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梁华 4、《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 作者:张金平 5、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2期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肯定对各类事迹材料都很熟悉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一起来参考事迹材料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1   联XX,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东北师大中文及吉林大学法律双本科学历。主任职务,主抓教师继续教育、学校电化教学、教师教育科研和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多年来,潜心钻研,努力进取,他本人负责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自身建设,打铁更需自身硬。   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演示型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获20xx年市级优秀论文奖;《面积和面积单位》在20xx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动画《邮票的故事》在20XX年市德育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20XX年获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神州数码认证网络设计工程师证书;《学校什么工作需要信息化》在《中小学电教》20XX年第8期发表;20xx年6月,教育部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专家库》收录为教育信息化专家,证书编号0032号,20xx年6月论文《农村小学老师网络信息化应用障碍及突破对策》在20xx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年会”会刊上发表;《小小分析家》20xx年课件制作大赛省一等奖;《提高教师信息素质,适应新课改教学》20xx年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办公室论文评比活动二等奖;《硬盘的原理》获20xx年松原市第十届自制教具比赛三等奖;《浅谈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监管的客观需要》获县20XX年“综合实践教育杯”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除个人作品发表外,还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中。20xx年参与市级课题《农村信息技术普及与综合利用的研究》;20xx年参与县级课题《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2008年参与省级课题《互动式网络学习模式的研究》,县级课题《加强学校德育科学性实效性研究》。    二、扎实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20xx年到20xx年,我校信息技术课由他一人担任。班级多,任务重,最多时为17个班900多名学生每周授课34课时(每周每班2课时)。率先在全县开设了LOGO语言、FANDA二维动画软件等基础计算机课程。在满足学生学习的同时,使我校赢得了社会和上级的赞誉,为我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随着信息教学的不断完善,他锐意进取,使信息技术教学不断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强化电化教学引领,促进信息化建设。   我校从20XX年起建立了多媒体室,20xx年又引进了农远工程项目。从20xx年起,每学期由他组织教师学习计算机操作方法、课件制作技术等。近几年,通过他的设计、指导与帮助,李洪微、于海莲等多位教师的课件课在全县课堂教学大奖赛中获奖。20xx年9月,我校六名教师在全县分片教研会上,全部成功应用课件教学,对九个参研学校产生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各位教师应用课件进行教学,促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如今,我校大部分年轻教师都能熟练的应用课件进行教学,使我校电教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四、加强继续教育引领,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在他主抓继教工作的过程中,强化教师信息素质,促进教师掌握新的技术手段与学习方法,通过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我校在吉林省教育博客网上建立了五家站中心校群组。   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2   本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进入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岗位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在这些年所从事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过程中,得到了身边很多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也克服了很多走上工作岗位才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在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也非常融洽,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受到身边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祖国,热爱学校,更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个人思想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是学校组织的活动,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学习心得,经常关注我党的最新思想。在其他教师身上,不管是年纪比我大的老教师还是年纪比我小的新教师,只要他们有可以让我学习的地方,我都虚心向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管理、研究方面,通过大学四年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和社会上一年半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继续教育,积极参与进修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在杭师大网上继续教育方面,也非常热衷于选择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课程,还完成了internet未来教育的培训。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积累平时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针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差异,如何平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论文参加了今年信息技术年会论文的评选;同时正参与着我们学校申报的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规划课题《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普及和推进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广泛深入应用方面:本人承担学校每年的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把现代教育技术中跟教学紧密相关的技术在全体教师中推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在学校教学工作过程中,本人担任校区备课组长一职,在与其他学科的日常交流中,很好得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在教研例会上,积极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也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有问题我尽全力相助。在学科内部,我作为备课组长,每周的教研活动均认真组织,或是进行专业研讨、或是进行备课反思,使得整个备课组的学习氛围非常融洽。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教学应用、教育管理等方面,本人作为学校的网管员,负责整个校区日常网络的维护,学校所有计算机的管理以及校园网站的新闻发布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我们整个教育集团上了新的校园网站,我参与了整个网站的前期筹备,中期测试以及后期在具体启用过程中对整个校区教师使用上的培训。校园网站上每天的校园新闻都要进行管理和审查,并往XX教育网上进行转发;在资源建设上,校区有自己的ftp文件服务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资料都进行归档整理,并及时放在ftp上供全校教师共享;在教学应用上,学校老师在制作课件、处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最大程度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新校园网中,这次特别加入了班级博客这一内容。学校给班级博客的定位是学校、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由此,博客建设的好不好,不光是一个班级的形象,更关系到一个学校形象。我作为学校博客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分多次对班主任、班级学生进行集中式的辅导。还专门建了一个班级博客管理员群,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对每个班的博客管理员进行管理和辅导,并且制定出较为有效的评分和激励制度,每周都对每个班级的博客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公布予群内,期末进行评奖,平时也不定期召开各班级博客管理员会议,使得班级博客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在上个学期,学校网络中经常出现网络故障,给全校老师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学校网络出现的这种现象,我通过自己上网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最终确定是arp病毒的原因,为了有效应付这种病毒,我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对每位教师的ip地址和mac地址做了详细的记录,并装上了相关防御软件。从那之后,学校网络就再也没有受到果arp病毒的攻击了。   在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活动中,本人积极参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校五项评优活动中,荣获教学优秀奖。在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方面,更是成绩突出,从至今,已辅导学生获省、市、区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50余人次,其中较为突出的有:XX市中小学生科技节网络应用能力竞赛一等奖;XX区第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XX区中小学科技节教师技能比武vb二等奖;XX区中小学科技节图形图像竞赛、vb竞赛、机器人竞赛均有不错表现;第18届中国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浙江省分赛区多名学生获奖,本人也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特别是最近刚刚结束的XX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比赛中,在第一次参加机器人fll工程挑战赛的前提下,进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加了不知道过少个班,做了不计其数的试验再试验,最终在XX市的赛场下一举拿下第一名,取得了初中组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同样,在vb程序设计赛和机器人单项竞技赛上分获二、三等奖。   本人将本着虚心学习、扎实工作、热心服务的工作原则,为推进我校、我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而继续努力。 ;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小学教育之中,其作用亦愈来愈大。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让教与学更高效、更轻松。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实践与作用   信息技术指的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随着人们逐步跨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基于其记忆储存、高速运算、逻辑判断等功能,与文字、语言、图形、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因其逼真、新颖、有趣,可对学习者的感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刺激,使学习进入到立体传播阶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校园网与教室网络等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工具。作为新型教学媒体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密切结合,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使用改进了教学手段,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规模,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可为小学数学教学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如电子课件等),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将“乐学”落到实处。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恰当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掌握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明确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说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创设的情境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喜欢宽松、多变的教学环境。静态的课本、文字及教师的口语往往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声、像、动画、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性、艺术性强,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时,以孩子们喜欢的flash故事《孙悟空的金箍棒》贯穿整节课,并配以生动、漂亮的图片,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们联系生活经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做一些演示实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讲台上操作,下面的学生却不一定观察得清楚。比如,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教材《长方体的体积》时,在学生对“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物体的体积”这一总结语言难以理解时,有的甚至“空间”一词都不明白,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把一个玻璃球、一个方铁快、一个石块分别放入装有水的量杯中,再取出来。问学生:“量杯里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把三个物体放进去时,水面上升了;取出后,水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样,我利用电脑放慢动作重复展示再问:“三个物体放入量杯中,水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三次都不一样,因为三个物体的大小不同,玻璃球的个儿最小,水面上升得最少。”通过显示器清楚明确地把这一实验过程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从而克服了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让学生们获得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知识,进而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的知识。同时,利用一些软件,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来巩固实验现象,把过去教师一人操作,学生被动观察的单一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行为,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反馈系统,及时地解答学生们在操作时碰到的问题,纠正他们的错误,变单方面的信息传递为双向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使开展数学实验、研究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直观、清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把握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目的。   三、创设微观世界,降低思维难度,突破教学中复杂抽象的难点部分   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整与散、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自然就会引起学生们讨论、分析这些画面,并产生研究从这画面所引起问题的兴趣,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们对应把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透彻。通过这样的设计,利用计算机建立的虚拟世界和人机交互性,让学生们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去体会想象不到的东西,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拓展学生的联想,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维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让复杂难懂的难点变为他们自己动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难点也就比较容易被突破。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因此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学生对有些知识的理解还具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思维障碍。此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之一的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圆锥的体积》等数学知识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的直观性强、可无限分割的特性来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启发想象思维,提供创新空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用课件展示长方体的棱、面和顶点,明确相对的棱、相对的面,使学生建立表象,先让学生展开与折叠各种长方体,用动画展示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使学生能充分大胆的想象,在想象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使老师和学生都能花最小的气力,获得最大的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 ,突破教学难点,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了融基础性、科学性、直观性、实践性于一体,真正做到了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渐完善,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教与学则会更高效、更轻松,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高晓燕:《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的思考》,载《金色年华》2010年第10期.   [2]李伟:《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新教师教学》2011年第4期.   [3]冯文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载《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4]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载《辽宁高职学报》2006年第1期.

北京神州数码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质荣誉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一级资质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扶持的108家软件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五十优企业北京市科技之光信用企业TeleManagement FORUM(TMF)会员北京信息产业协会BSS专业会员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会员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增值业务委员会会员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市场最具竞争力企业北京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五星级会员企业海淀区创新企业中国电信CRM2.0产品入围许可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HSS、SGW、SR入网许可证 2011年获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优秀合作伙伴”称号2011年获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优秀工程支撑团队”奖2011年获2010中国通信业百个成功解决方案评选活动“评委推荐奖”2011年获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最佳集团行业信息化发展奖”2011年获“中国联通集团级行业应用合作伙伴”称号2011年获“2011中国电信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2010年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成果应用于技术革新奖”三等奖2010年度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年度“纳税信用A级企业”2010年移动NG-CRM5.5产品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评选的“2009-2010中国电信业信息化建设优秀项目合作奖”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0年年度创新软件企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0年度创新软件产品” --思信中间件产品V1.02009年被《人民邮电报》评为“2009年最佳物联网应用实践企业”2009年获《通信世界周刊》评选的“业务运营支撑杰出表现奖”2009年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授权为“中国移动信息化产品全国甲级代理商”2009年获“中国电信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2009年获“中国电信业信息化建设优秀项目合作奖”2009年度“中国通信行业运营支撑金牌企业”2009年在中国通信业成功解决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评委推荐奖”2008年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天津广电创收平台2008年在中国通信业成功解决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 “评委推荐奖”2008年中国电信业信息化十佳解决方案奖--CRM全业务运营解决方案2008年中国IT支撑产品优选典范奖--OCS系统2008年中国支撑解决方案优秀典范奖--NGBOSS解决方案2008年度中国通信行业运营支撑“金牌企业奖”2008年度中国通信C网支撑团队“优秀项目奖”2008年获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评选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企业”2007年中国通信业优秀解决方案奖--新一代BSS解决方案(iBSS)、统一充值平台(iURP)2007年度国家广电总局科技成果应用与技术革新奖二等奖“2007中国IT支撑解决方案优秀典范奖”--下一代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解决方案2007年度最具竞争力运营支撑解决方案奖2007年度技术服务奖2007年中国电信业运营支撑&IT系统年度评选最佳运营支撑厂商奖2006年,中国移动集团“五项指标”评比——思特奇公司承建的5个BOSS省份包揽前五名2005年,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五项指标考核”评比第一2004年,荣获中国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市场度最具竞争力企业2003年,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专业组巡检查”评比第一2002年,荣获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中国移动2002年度集成商排名第一”称号2001年,荣获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中国移动2001年度A级集成商”称号此外,公司目前已有100余个产品获得了软件著作权,在2010年申请的40个发明专利已全部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并将继续保持对自有知识产权的积极保护。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16层邮编:100086

24时计时法中的信息技术融合是什么意思

传感器信息融合或传感器信息融合。根据查询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内容得知:信息融合又称数据融合,也可以称为传感器信息融合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一个对从单个和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对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全面及时评估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是对其估计、评估和额外信息源需求评价的一个持续精练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处理过程不断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以获得结果的改善。

广州国测规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总部的话是1.5天的周末,各分公司是1天。总部的福利比较好,有团建活动的。出差是没有补贴的,项目一紧经常要加班,建议不要在潮汕地区张有建手下做事,累死不讨好。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传统语文教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节课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使他们自觉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他才会认真的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才会实现。而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说明文和文言文由于时间跨度长,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又不是很密切,学生学起来又比较的困难,教师单凭一张嘴来讲,学生很难听懂,自然就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或幻灯片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讲清那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用逻辑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树种草和培植草皮。这样的讲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幻灯片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袭击农田的情景,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把长势良好的庄稼给埋了,再加上狂风怒吼的声音,这样,学生就从心灵上认识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沙漠危害人类,所以要治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治理,让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后,先让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呈现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会飞起来了。这样就解决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问题。接着,再提问:有了水以后可以干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植树种草。又提问:植树种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学生回答: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接着再展示几幅在沙漠中种了草的效果图,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没植树种草的地方风述进行对比,学生就明白了植树种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后教师在讲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如果还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那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把它用在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服务。 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u201eu201e”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又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u201eu201e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对课文主题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布置作业,又有利于学生的训练,学练相结合,不但巩固了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①。由于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他的知识容量大,信息来源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布置课堂作业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教师抄半天的作业,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更何况一节课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教师根本就不可能抄多少作业给学生做。这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读不能巩固,课外的延伸就更谈不上了。而电脑具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对学生布置课堂作业是有很大好处的。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于生字词比较多,要检查一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一个一个的写在黑板上,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把它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几分钟就能完成了。另外,一篇课文上完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用一篇相似的文章检测一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幻灯片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完成时,我们马上就可以把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展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它和课文的异同点,教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但巩固了课文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其次,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的复习课的课堂作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初三的中考语文复习。初三由于要毕业了,要把初中三年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容量大、时间紧。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字词、语句连接、仿写、病句修改中,都可以选很多的内容来练习,方便又快捷,对学生知识内容的了解巩固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老舍先生写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写景散文,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范文。但由于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的差异,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光光书面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精神上的审美体验。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就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要好的多。首先,制作fiash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播放动画片,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春景图,引发丰富的联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的春景动态图,就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图像,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好的帮助。再次,回放flash动画片和幻灯图片,不但能把课文的写作顺序讲的清清楚楚,使学生能够听明白,而且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 综合性学习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处理得较为灵活,学生喜欢学,但书上的文字材料又太少。而且在课堂上让学生找资料,浪费时间不说,还不一定找得到。这时,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就显得很重要了。网络上信息多、流量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课前教师选定好内容,指定范围让学生去查,学生查到了,准备充分,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上起课来也会得心应手。时间节约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信息技术给电子政务带来哪些影响变化

  “互联网+”时代,针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方向,政府需要将履行职责和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协调起来,找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实现最佳实践的目标。在面临技术体系架构需向云计算转变,建设重点需从流程信息化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转变,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从公开、共享、市场、安全四个方面整体推动,如此一来,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建设计划以及实践标杆,都需要匹配复合型人才,并且由集中统一的制度实施保障。   l 技术体系架构需向云计算转变   云计算将是未来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架构的重要方向。互联网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体系架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架构在开始建设的时候,是没有互联网这个因素的,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模式发生重要改变,云计算资源利用率高,成本节约,模式改变集中体现就是云计算。此外,模式的转变对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事物是多样性、分阶段的。向云计算转变,方向毫无疑问,但在实际建设中,需要从长期经济发展和业务发展角度统筹考虑,需要从五年十年的角度,考虑哪个方式经济上是最合算的,哪个方式业务是最可以持续的,而不是单单追求理想中的最佳模式。再者,传感技术、软件技术和内容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履行职责,不管是公共服务,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传感技术为政府掌握更多信息,支撑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社会公众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在大幅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都需要对既有软件系统重新思考。互联网带来了海量数据,需要内容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既有的信息管理的技术和系统需要适应这个变化,需通过新技术来变革。   l 建设重点需从流程信息化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转变   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是“政务”。电子政务要全面支撑政务部门履行职责,满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各项需求。目前,中央政府正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的实施,简政放权目的是什么?第一、着力提升政府效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增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简政放权行政权力下放不等于不管理不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政务支撑政府履职需要从原来的流程出发转变向政务本质出发。   l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从四个方面整体推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信息的数量在急剧增长,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政府数据信息来讲,四个基本原则依然不能改变,第一是公开,第二是共享,第三是市场,第四是安全。不管概念如何变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好,大数据也好, “互联网+”也好,这四点依然是基本原则,公开、共享、市场、安全四个原则缺一不可,如果只偏重一个方向,发展中必定会出现问题,金鹏信息网格化软件。   l 电子政务的最佳实践借鉴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由于历史条件,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也走了一些弯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中国电子政务的未来,最佳实践变得更加重要。最佳实践首先要有方向,没有方向最佳实践无从谈起,需要认真梳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从政府履行职责和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协调起来,找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最佳实践的目标,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有发展战略。确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原则和方向。第二,要有发展规划。要把重大任务予以明确,找出实现目标的困难和解决的措施。第三,要有建设计划。不仅要有年度计划和项目计划,还要建立一套评价和实施的指标体系,来规划和监督计划的实施。第四,要有实践标杆。发展方向是抽象的,如何实现是关键,从国际到国内,电子政务建设有很多成功案例,需要将这些成功案例做好总结,从具体的行动决策和技术架构总结为有普遍规律性、理论性、操作性的实践参考。第五,要有复合型人才。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需要高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未来要以CIO制度为基础,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第六、要有集中统一的制度保障。集中统一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贯彻落实是难题,电子政务发展较好的地区和部门,很重要的就是做到了集中统一,所以集中统一的制度保障十分重要。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选哪个专业比较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比较好,简单入手~

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为话题作文

我上二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电脑,我一下子被闪烁的彩色画面所吸引。 当时家里没有一个人懂电脑,妈妈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地将随机携带的“幸福之家”软件装了进去,并一再叮嘱我别动电脑,免得弄坏。 我还是忍不住,趁妈妈不注意上前“玩”了一回电脑,这下惹祸了,想不让妈妈知道都不行,因为我把妈妈费了半天劲才装进去的“幸福之家”全部卸载了。 当时我被痛斥了一顿。 电脑最初给我的好感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我恨透了电脑,看它哪儿都不顺眼,简直是个怪物,我经常责怪妈妈买来一个废物放在家里占地方。 从那以后,我对电脑不理不睬。 直到五年级我们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使我对电脑情有独衷。,你也可以投稿 说实话,开始我没把信息技术课放在眼里,反正毕业考试也不会考它。 发的新书我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上课的时候没办法,不得不听。 一堂课下来,就让我对它改变了看法。 信息技术让我了解到电脑是代替人脑处理信息的机器,它也和人脑一样输入信息,记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只是这些功能我还没有掌握罢了,就像人不会用眼观察事物,不会用脑把看到的事物记住,不会去思考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更不会把思考后的结果写在纸上,这种结果不是很可悲吗? 随着对信息技术的日益了解,我对电脑的态度也改变了。 它似乎也没有那么讨厌,昔日眼中的丑八怪变成了聪明的脑袋,信息技术能让它把自身的功能在我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能凭借学到的信息技术,为班里设计功课表,其中还插入精美的图案;能把我所有的作文输入电脑编制成册;能制作简单的幻灯片、FLASH;还能上网聊天玩互动游戏。信息技术能帮助我做许多数不清的事情,是它让我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我现在学习紧张,但我每天不论多晚都会打开电脑过把瘾,一则复习掌握的信息技术,二则紧张之余轻松一下。信息技术成了我休闲娱乐的工具。另外它是我学习上的好帮手,遇到不懂的题可以上网找答案。特别是妈妈给我买了文取星电子辞典以后,信息技术更是功不可没,它使电子辞典成了我贴身的“老师”。 我爱信息技术,我希望它能为每个人带来欢乐,带来方便

电子商务和电子与信息技术哪个专业好

  我觉得电子商务好,这个要看你自己的爱好了,因为我自己从事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行业,现在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也不段的匮乏,电子商务老大马云说过,现在你不做电子商务,5年后,10年后,你还是要做电子商务,如果当你那是意识到以后,你将无商可务!!

电子商务和电子与信息技术哪个专业更好?

到华舜网络公司的网站里面看那看吧

考研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什么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如下:电子信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技术、智能家居、电子仪表、人工智能中的电子与通信控制系统新技术以及北斗卫星监测。5G应用场景开发研究、语号信号增强与识别、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语义理解、信息编码与传输、模式识别与智能感知技术、新型传感检测分析系统设计、无线传感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及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包括电子与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信号与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与智能控制3个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贯彻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论文撰写并重的原则。电子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一直在增加,这是大势所趋。在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电子信息被称为是就业范围最广的专业之一,薪资水平仅次于计算机,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所以这个专业的就业不会亏待大家。

电子信息技术是学什么的

电子信息技术是学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u2f64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u2f45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接受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多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什么区别 如果要学的话 建议学哪个好?

建议网络技术专业,术业有专攻,这个专业研究的比较深入

电子商务和电子与信息技术

电子商务是个大的概念,应该是包含国际商务的

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的区别

前者涉及到电子还有计算机通讯等方面,后者是单一电子方面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与信息技术有什么区别,那个简单

两个不同领域没有简单不简单的问题,最主要是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偏向于网络组建,服务器架设等等的。电子与信息技术是电子类的,简单的说就是做电路板、修电视机这样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就业前景怎么样

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主要到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现在发展的趋势,就业前景应该说是不错的,很有前途。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教育、科研、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的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迈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领域。可以预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领域。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适宜到科技、教育、经济和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开发、管理及教学工作,特别是与电子电路技术、信息通信、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可以继续攻读电子电路系统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一些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