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子冈珠宝那个极简风格的几何图形LOGO,是原研哉大师的作品吗

子冈logo的文脉源自“中国印”与“苏州情”,它也是子冈品牌的灵魂与终端空间的烙印……由宝石切面式几何型组成的子冈logo,平视是一方印章,侧目则是苏式建筑的脊梁,不仅是因为子冈品牌源于苏州,苏州还是中国近500年来,30余类顶级工艺美术匠人的家园。子冈logo与店面空间的创意,深受苏州籍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父子对苏博设计理念的影响,在贝建中先生所强调的“中而新、苏而新”的启发下,形成了子冈logo与店面空间的设计理念与表现风格。子冈logo还融合了中国篆刻艺术中的借边发,使其具备了鲜明的中国气质与强烈的时代风度,和谐之美不言而喻。子冈logo,是一方中国印、也是凝集苏作匠心匠人的家……

原研哉:《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几天前,一个设计师朋友很兴奋地挥舞着两本尚未拆封的书冲到我面前,我看了一眼发现,原来它是我书架也有的一本书——《为什么设计》。于是,我们约定好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好好作个交流。 虽然,《为什么设计》这本书我曾经看过一遍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早已淡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马上将其捧起温习了一遍,为了履行与朋友交流的那个约定。 《为什么设计》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东京篇和柏林篇。东京篇以原研哉接受采访的形式开始,柏林篇则是以原研哉向阿部雅世提问开始。他们用这种方式谈论了各自的背景和最近的爱好。话题看似散漫,却有其隐在的联系。如果您有耐心反复阅读的话,就会感受到我们彼此间的那种交流。原研哉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设计”这个词。现在“设计”已成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词汇。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为什么设计》这本对话集的题目,整本对话集试图回答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言:《为什么设计》所要追问的是「设计」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理解设计?如何用语言进行沟通?设计的潮流如何嬗变?如何定义设计与生活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对设计的兴趣?无不是今后设计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课题。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就好像音乐是一门用来享受声音的技术一样,如果把设计看成一门享受生活的技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也就是将设计视为“生活哲学”,这样你就会发现很有学习的必要了。和数学、物理一样,如果头脑中装着设计,这种意识就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觉醒。设计师的任务正在于此。就好像没被发现之前的美洲大陆一样,感觉世界现在还在沉睡之中,发现这件事,也是设计师的工作。正是这种觉醒,一边唤醒头脑中那些无数的小标志,一边拓展着人类感觉上的幸福领域。 原研哉认为,设计的理想应该是通过产品和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了解到它的合理性。设计就应该是一种以感觉的和平为目标,使世界和谐的力量。阿部雅世也认为,设计不是“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设计是一种创造生活文化的工作。设计原本就不应该单单为了满足一个富有的老主顾,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作为对日常的解答。设计应该献出自己的智慧,为不同领域的人设计全新的生活。这样就会有很多人受益,也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价值。设计从它的起源来讲是一种理想主义,埋头钻研思考的态度才是设计的本质。设计思想很重要,设计是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最初的视角就是创造出世界需要的理性,以及使世界达到均衡。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领悟到设计的现实性。 这本书的最后,原研哉用一句话来总结“为什么设计”这个命题:设计所要追求的,就是这样(如上帝创造人类生命一样)高品质的创造。 写到这里,我已经找到了怎样与设计师朋友交流的入口了——高品质的创造!

原研哉的观点

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园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或是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我们在强调团队的使命及共性的时候,团队个体的使命及思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做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总共6000多个项目的MUJI,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他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曾说“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就像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只要你设计的物品可以盛水就可称为杯子,这样你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他所推崇的就是RE-DESIGN。“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对我来说,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去盲目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原研哉十句名言

1、根据大米批发商的建议,塑料袋还装上简易阀门,用于排出大米保存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大米也是活着的。 2、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3、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4、巴黎就像一块吃不完的巨大卡门贝乳酪,吃一点儿就能吃饱,吃多了会流鼻血。5、对于古老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自信,反而会让人们去加速吸纳新事物,这种新旧之间振幅的宽度,才是产生这种优雅的文化空间。6、透过镜头表现出的物体姿态,多半呈现出紧张过度的硬质感,美是很美,总有种为美所制伏般的被虐感。而这张照片没有那种给人压力的感觉,看起来柔和、自然、悠闲。我形容不好,只是感觉从摄影中散发出朦胧的氛围,似乎可以形容为文学性的淡淡的抒情。7、宣传册就像主菜前品尝的餐前酒,稍稍与主菜相左,才能使主菜的味道更为鲜美。 8、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有种感觉,即现代主义本身带有的孤独,以及来于此的快感。那种并不追求形式的快乐,以思索的斯多葛学派的方式来思考造型的心态,不知不觉中使人越发转向自己的内在,当自己终于能够理解时,已经伫立在他人无法轻易进入的阴郁的紧张感之中了。越要追究自己的感觉,这种无法形容的孤独感就越强。 9、因为深入挖掘和把握独特的感受力,对于面向社会的设计师来说,是明晰地进行自我定位时不可或缺的。必须怀着"自己究竟是什么个性"的根源性问题,在自己心中垂钓。10、才华这个词看起来容易理解,其实它巧妙地掩盖了创造能力的某一部分。任何人的心中都有许多上锁的房间,里面塞满了无数让自己都会惊讶的未知可能性,而打开那些房门的钥匙就是创造实践。 11、对于一般人来说,越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在爱好者眼中就越值得倾注自己的情趣和好奇心。

原研哉第三个字读什么求拼音

哉,拼音:zāi。1. 文言语气助词(❶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有何难~?”❷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2. 古同“才”,开始。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是什么?

1、HOUSE VISION 2 2016 TOKYO EXHIBITIONHOUSE VISION是一个将“家”作为产业交叉点构想未来的项目。本书籍不仅有1500㎡会场中扩展开来的展示风景,还有企业和建筑家及创作者合作的13栋展示建筑的解说,并载有各建筑物背景中关于社会的考察等。整本书的构成可以从更多的视角感受到展览会的内涵。2、Ex-formation这是原研哉先生在担任主任教授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专业经过实践的十年教育记录。Ex-formation的意旨不是“知道(make things known)”而是“未知化(make things unknown)”。这是一种基于“意识到如何不知道”这一全新理念的沟通、设计手法。3、HOUSE VISION 2018 BEIJING EXHIBITION将“家”作为产业的交叉点,探索未来的项目–HOUSE VISION。以北京“鸟巢”会场所呈现的展示景象为首,本书籍还囊括了企业、建筑师与创作者对十栋“家”的解说,以及蕴含在各栋“家”的背景中对社会及城市的考察、建筑师的三人对谈等,其构成可使人从更多的角度感受展览会。4、上田义彦写真集《旅情》这是摄影师上田义彦先生的写真集的书籍设计。收录的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2011年摄影旅行去过的中国各地的160张快照。写真集采取的是追溯摄影师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物和情景的柔和灯光设计形式。5、素手时然无印良品诞生35周年,以继承其理念继续前进为目的的书籍《素手时然》诞生了。原研哉先生和小池一子女士共同担任责任编辑。他们从古今中外、森罗万象中收集了传播更好的“生”和“生活”想法的约150篇文章、约100张插图。通过一本书,将无印良品作为目标的世界观宣传给全世界。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有哪些?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有:1、HOUSE VISION 2 2016 TOKYO EXHIBITIONHOUSE VISION是一个将“家”作为产业交叉点构想未来的项目。本书籍不仅有1500㎡会场中扩展开来的展示风景,还有企业和建筑家及创作者合作的13栋展示建筑的解说,并载有各建筑物背景中关于社会的考察等。整本书的构成可以从更多的视角感受到展览会的内涵。2、Ex-formation这是原研哉先生在担任主任教授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专业经过实践的十年教育记录。Ex-formation的意旨不是“知道(make things known)”而是“未知化(make things unknown)”。这是一种基于“意识到如何不知道”这一全新理念的沟通、设计手法。3、HOUSE VISION 2018 BEIJING EXHIBITION将“家”作为产业的交叉点,探索未来的项目–HOUSE VISION。以北京“鸟巢”会场所呈现的展示景象为首,本书籍还囊括了企业、建筑师与创作者对十栋“家”的解说,以及蕴含在各栋“家”的背景中对社会及城市的考察、建筑师的三人对谈等,其构成可使人从更多的角度感受展览会。4、上田义彦写真集《旅情》这是摄影师上田义彦先生的写真集的书籍设计。收录的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2011年摄影旅行去过的中国各地的160张快照。写真集采取的是追溯摄影师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物和情景的柔和灯光设计形式。5、素手时然无印良品诞生35周年,以继承其理念继续前进为目的的书籍《素手时然》诞生了。原研哉先生和小池一子女士共同担任责任编辑。他们从古今中外、森罗万象中收集了传播更好的“生”和“生活”想法的约150篇文章、约100张插图。通过一本书,将无印良品作为目标的世界观宣传给全世界。

原研哉的介绍

原研哉1(Kenyahara,1958年06月11日-),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刚买了一本,里面的插画有黑白也有彩色,有木有买过这本书的,是这个情况吗?

是的

原研哉的英文名 Kenyahara 怎么念? 和无印良品 MUJI的读音 求音标 ~

ken-ya-ha-la

原研哉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东京艺术大学,现在是武藏野大学的教授

原研哉的无印良品

原研哉于2002年加入了无印良品的工作后,除了商品的开发计划以外,还必须同时进行将商品传达给社会大众的沟通计划。对于MUJI,很多人都抱着一种既喜爱又疑惑的态度。原研哉说:“MUJI这个名字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时间,大众对MUJI的印象已经确立下来了,也就很难摆脱‘品牌"这个包袱。但我仍然会说,MUJI不是一个品牌。因为MUJI没有刻意营造自己的人气。一般品牌的做法是,用力把品牌的名气推高,然后让被吸引到的人愿意用比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他们的商品。”浅褐色是MUJI的标准色。原来当制造纸张之时,若将漂白纸浆的程序减去,成品就是自然的浅褐色;将这一个环保的概念彻底实行,就成为了MUJI独有的美学智慧。“MUJI一向的经营理念是,将产品的生产(素材以及过程)合理化。我们追求的是‘聪明的价格",而不是最低的价格。所以说,我们不会只用最便宜的材料,也不会省掉必要的工序。当然,将货品销往外地,成本与价格也会相应增加。”做设计不能只看短期商业反应,而应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如果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样一种追求,市场的品位、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了设计的意义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原研哉相信好设计会为社会环境带来良好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原研哉不是个前沿的平面设计师,而是一个实践及研究不同设计理论的社会学家。而原研哉的好友兼工作伙伴深泽直人就有这样的说法:“原研哉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力。他往往能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信息,再将这些无形的信息转化成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图象,这不是一般设计师所拥有的能力。”对于各界的美言,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应该是一个抱设计理想来生活、来活下去的人。就好象一个在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我每天都在进行概念设计、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这些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做好的工作。”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极简。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除了店面招牌和纸袋上的标识之外,在所有无印良品商品上,顾客很难找到其品牌标记。在无印良品专卖店里,除了红色的“MUJI”方框,顾客几乎看不到任何鲜艳的颜色,大多数产品的主色调都是白色、米色、蓝色或黑色。有人认为,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的价格将还原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并在似有若无的设计中,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如今,无印良品的产品种类已达到6000种左右,国际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也曾经将它评为全球最佳中型企业。

原研哉:为什么无印良品有一种激发人思考的力量

无印良品在中国拥有众多的粉丝,它的产品像是有一种魔力,让人们喜爱、欣赏,平静之处展现着怎样的哲学,MUJI艺术总监原研哉先生在2015中国服装论坛上的演讲或许可以让你找到答案。他作为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大家上午好!我叫原研哉,请多关照!我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今天我想跟大家沟通的是作为一个产品,如何让消费者、让大众去接受。如何让人们像是被魔法激励了一样,对产品产生一种想要去理解的欲望。当大家看到这么一个产品,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受到什么样的激励和启发?当我们看到一个产品的时候,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当我们看到一杯水的话,这杯水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是非常甘美?还是味道非常一般,这个感觉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从事的是信息交流方面的设计,也正是有这样,我从事参与了很多这样的设计工作,比如说无印良品的产品。它的精髓理念在什么地方?人们通过产品感受到幸福在什么地方?生活的丰富在什么地方?如果说无印良品跟其他的产品不同,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整个风格,整个理念,其中蕴含着无印良品的一些特点。“遵循自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生活场面”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海报,有很多的女孩子像一家人一样,在大自然当中,进行非常舒适自然的这样一种活动,所有的这些女孩子好像都是天然去雕饰的这样一种存在。我们拍的这些女孩子,包括这个家庭,是事先没有做了导演的。在这个镜头移动的过程当中,所有的女士,和女孩子们自动地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些动作,还唱了歌曲。大家唱的都是自己儿时的歌曲。无印良品并没有强调无印良品的很多理念,包括它的产品,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现家庭的这样一个景象。这个就是无印良品的一个特点,去展现自然。无印良品门店当中的一些模特也是这样。他们并不像其他品牌一样,找的模特非常漂亮,有很长的腿。无印良品的模特,无论是真人模特,还是普通的模特都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那么如何以这种最朴实简练的风格去展现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场面。大家可以看一下无印良品的海报,在一个有限的排版的范围内如何去展现出最大限的生活必须、必要的场面。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现在无印良品正在做的一本书叫《素手时然》,这本书里介绍了无印良品从最初创业开始,很多设计方面的一些内容,包括一些流程。大家可以看一下,素,手,时,然,自然,原有的自然。在这里我们都用了几个非常简单的汉字。自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照片,不同的文字,我们把所有的要素集成到这本书中。这些话语,文字并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普通大众中流传的,利用这样的文章,这样的画面,来激发人们的一些想象。这本书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如何将生活中的这些素材以新的设计语言去展现,这也是无印良品一直以来所思索的一个问题。无印良品有一种激发人思考的力量,不是说无印良品本身具有什么力量,而是说无印良品可以使人们通过产品来引发思考。所有的这些产品都展现着一种非常简洁、自然、明快的风格。在最初设计阶段,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表现产品自然和简洁,而是在自然而然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无印良品长期以来所继承的风格,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果。我成为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已经有13个年头了,我是在松井忠三先生任命为社长之后,与深泽直人先生一道共同参与了整个设计工作。松井忠三社长也提到,无印良品的产品从最初的只有几十个,慢慢发展到4000多个,到现在发展为7000多个。我们将这7000多个产品综合在一起进行考量的话,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所有的这些产品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跟我们的家居密切的联系着。“家居不是造一个房子让我们在里面住,而是这个住宅里融汇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推动的一个住宅的项目——House vision,它在日本,还在亚洲,我们结合了新的一些技术,尽管这些新的技术很多是我们从西方学过来的,但如何把它根植于我们亚洲,我们东方的文化这是一个问题。打个比方,树上结了果实,大家一般会关注这些果实。但是我们如果细究一下,它的展现重点不都在果实当中,而是这个树生长在土壤里。日本有日本的土壤,即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国有中国的土壤,即中国的经济文化。最后在这个肥沃的土壤上长出丰硕的果实。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体制下,最终我们会结出非常丰硕的果实,土壤的品质等于欲望的品质,欲望就是对普通消费者的一个教育。我们知道,住宅跟很多的产业都有紧密的联系,家电产品也是这样。像我们可以把住宅实现家电产品化一样,我们也可以让家电产品实现住宅化。在这样的一个新理念下,不仅家电产品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升华,住宅也可以得到新的功能。通过这样的尝试,普通家居会产生变化。不仅是年轻人需要家居住宅,有时间、空闲、经济能力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中老年的生活和时间去创造出自己希望的生活,这里面就包括家居这样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审美方面,不仅仅要一直去传承,学习的西方审美意识,还要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东方的一些审美意识和创造当中。在2013年我们举办了这个展览,企业和设计师联手展示出的作品,并不是企业已拥有了的,利用他们的新技术来创造的产品,而是在整个市场上,还不曾有过新的尝试。和我们联手的这些设计师都是世界级知名的顶级大师。比如说像本田先生和藤本先生联手的“本田的移动之家”,整个住宅内部,包括它的外部,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来让它产生新景象。外观由隈研吾先生来亲手打造,木材没有进行过多的加工,比如把它切割等,而是利用原有的木材把它搭接而成。我们的企业作品是一系列有着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作品。既有像日本立柱这样的企业,打造了这样一个新的住宅。还有腾本先生和本田先生共同打造的移动之家。在这个家庭里,不仅可以使用电能,同时还能产生和储存电能。还有像这种机器人的移动装置。那么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家居当中乘坐这样新的移动装置,特别是给一些年老的人,一些有身体不适的,有障碍的一些人士都可以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这样的一些装置是在两年之前展示的,两年之后的今天,又产生了新的变化。还有一个500人共同居住的大家庭,这是诸友和山本先生共同合作的,我们把它引入到新的建筑的作品当中。像这样的一些作品,这样的空间,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也非常喜欢。这个是无印良品的家居。我们把它称为“家居之家”,它没有墙壁,所有墙壁的部分都是由收纳来担当的。当然,我们知道在家居当中,墙壁是非常重要的。无印良品的这些所有的产品,都采用了非常精密的技术。所有的这些产品,包括收纳在内,都有着非常精密的尺寸。从一把勺子到一所住宅,所有的产品都有着非常统一的设计。无印良品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把它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们提供新的启发、启迪。还有像鸟屋书店和YKKAP这样的组合设计师团队,共同打造这个新的产品。它把这样的一个古旧住宅在重新改建装修的过程中,将整个的主导权移交给居住者,让居住者自发的产生一些新的创想。自己希望住在什么样的住宅当中?换句话说,就像做出版物一样,将编辑权交给居住者。创意阶段都是会把整个住宅恢复到一个原始的状态。一般来说,普通的居住者也会有很多的自己的想法,把这些理念、创意跟设计师产生一个共鸣,大家集思广益,就会产生出很多新的对于居住的一些理解。通过这样的一些新尝试,我们向大家提供、传达出一种新的启示。在整个展览期间,几乎每天都会举办这样的演讲和沟通。期间有很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前来倾听。整个的沟通过程中气氛非常热烈,几乎三周左右的展览期间,有35000人前来观看。我们以这样的一个展览会作为契机,使很多在日本的民众都对自己的家居包括生活方式都有新的理解。不仅是对住宅的理解,对整个建筑方面的理解,还涉及了很多这个其他方面,比如说像能源等等。我们把这样一次展览汇集成书籍之后,无印良品进一步拓展了这个理念,进一步研发出很多新的产品,比如像这样的一些看上去非常舒适的一些环境等等。无印良品并不是一个作为产品制造的企业来拓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它是在利用在新的这种生活元素当中,进一步发现新的一些元素,那么同时利用这些元素进行新的尝试,给人们带来一些新的启迪。这是UR——日本开发机构,他们有几十万新的,或者以前的住宅的产品。我们把这些遗留下来的,古旧的,包括废旧的住宅进行了重新改建,并且引进无印良品的一些新产品,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像这样的一些产品,包括我们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所谓什么叫新生活,什么叫无印良品对于新的生活的理解。同样,在中国的话,无印良品有新的这样的一些战略,同样让中国的民众能够对自己普通的生活产生一些新的理解。这样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于企业推广一个新的理念非常重要。像大家看到的一些新的住宅产品,我们会向住在这里的住户进行采访,住在这里如何?应该说,真正的居住者,居住在里面的民众才是企业真正的老师。他们会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的尝试和实践产生一些新的理念,这个理念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影响企业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在采访过程中问一些居住的民众,你们对于未来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创想和希望?在住宅创想包括他们新的思考过程当中,我们会感到有很多新的潜力和可能性。那不是通过有形的产品让人们感到舒适,而是要用这样的一种新的理念去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我一直主张品牌理念像水一样,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盛满清澈水,那么我想,希望每个人都会喝到它,饮用它。”像这样的无印良品的新产品是非常多的。大家都在思考一些商业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供的这样的一个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商业方面的思索,去进一步思考未来的一些事情。这样的一个承载未来的平台,要由我们共同打造。无印良品并不是单纯地去提供这样一个住宅,我们是要把更多的民众,自己心里希望建造一座住宅的这样一种欲望,这样一种希望,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当中。通过这样一个循环的形式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和民众。无印良品的产品就像这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无印良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观念。今天无印良品在中国,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我们很期待。我一直主张的品牌理念就像水一样,就像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盛满清澈的水,希望每个人都会喝到它,饮用它。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品牌,与更多的人进行更多的交流,谢谢!

原研哉的设计观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格式] 原文摘录 即便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践踏,也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 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等等,都在这一期间此起彼伏地出现。 其中, 包豪斯 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举足轻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设计界里出现了“ 后现代主义 “。 这一现象首先 在意大利产生 ,随后席卷了各个发达国家。正像其字面意思所描述的,“后现代主义”就其思想内涵来说,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个新时代。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后现代主义,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成为设计史上的历史转折点。 它不过是设计思想被现代主义唤醒后,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混乱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后现代主义”事实上是现代主义设计师走向“老化”的象征。 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变得疲惫不堪的设计师和对新信息表现出成熟世故的消费者一拍即合,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着 嬉戏精神 的世界。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充满嬉戏色彩的设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老设计师们开的一个优雅的玩笑。这一时期,作为设计的放浪时期,令设计师对其钟爱不已。 但我们要记得一个事实: 现代主义至今也没有走到尽头 。 即使某一代设计师疲于对它的探索,将其改写为一种嬉戏,通过创造物品来认识生活的实质一一这样的一种理智认识还是会促进现代主义不断发展、进化。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关注一下日本的产业设计,可以发现它 并非是以生活文化为发展方向,而是明确地朝着经济方向走去。 综观当今日本的产品设计,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绝大部分是规格化量化的产品,制造商的利益驱动是其重要背景。 设计师在产业设计的过程中, 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 。 人们经常批评日本车,比如日本车不如欧美车的外形漂亮,也没有明确的哲学意识。的确,欧美车的个性更为强烈,能让人感觉到生产者蕴藏在汽车身上的意愿。日本车则没有这种特点。日本车是根据日本人对汽车的需求生产出来的,所以,它往往没有强烈的个性,像温顺的宠物一样,性能好,故障低。 技术的迸步固然能为设计带来新的天地,但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在我们熟悉的旧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 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我以为, 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 。因此,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做与直率之处。当然,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有相当多的诠释。饶有兴味地解释、鉴赏或是评论,甚至是将其汇集在一起,作为智慧性的资源加以利用,都是与艺术家以外的第三者进行艺术交流的方法。 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间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问题解决过程一一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无印良品 的概念,是在 田中一光 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在企业家堤清二的支持下,作为 西友集团 的一部分,无印良品在 1980 年 秋天得以创立。 2002年,田中一光去世, 原研哉 接班带领 MUJI 继续前行。 (1)极简主义。 (2)“有品质而且便宜”。 (3)不是“这个”,而是“这样”。 “这个”是对个人意志的果断宣言 。当被间到午餐要点什么时,与其说“荞麦面就好”,不如说“我要莽麦面”会让对方心情更好。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人们对衣服、音乐、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明确表示出喜好态度的同时,个性也被盲目推崇。所谓的自由价值观或许与“这个”所表达的意蕴有相近之处我并不反对这一说法。我想指出的是:“这个”时常因为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容易与周围发生冲突。人类靠着“这个”这一信念一路向前,到现在已经是到了尽头。消费社会或小众文化靠着“这个”发展至今,也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这就意味着, “这样”中所蕴涵的“抑制”、“让步”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智态度应该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 。或许“这样”比“这个”更接近真正的自由价值。 无印良品的广告概念“ 虚无 ”(EMPTINESS)就是将这一原理意识化。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一个汽车企业并不见得一定要亲自生产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机能正在从 生产能力向商品开发转移 ,市场营销和设计的重要性得到了凸现。 日本人似乎时常把自己放到世界的边缘 ,而且在其内心某处,总有一颗乡下人般的灵魂。这不是自卑的恶习。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而是习于将自己摆在更谦卑的位置来思考问题,不是很好吗?与其像美国那样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还不如置身边缘,保持更为审慎的世界观。 略 略 如果说“ 信息之美 ”也是一座高山,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攀登路径:“清晰”、“独创”和“幽默”。 1、清晰 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要 对信息进行整理 。 2、独创 “独创”就是用没人用过的 崭新方法表现信息 。 只有具有独创的表现形式,オ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为之感动,进而接受信息本身。 3、幽默 幽默代表的是 层次极高的理解 。人们如果不理解内容,是笑不出来的。 那么平面设计指的又是什么呢?“graphic”直译的话就是“绘画的”的意思。但也许将其称为“图”会更为准确。

如何理解原研哉所说的“白”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专门讲“白”的。以下引自此书。首先,他认为白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白必须被称为是一种设计理念。“白”使得其他颜色被规避,但其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多样性。“一种真正好的白色,我会觉得大脑中存储的感觉得以结合并在整体上得到了强化”。(p212)其次,“白”不是一种白色,而是一种感受白的容纳性。理解了白,就能理解“静”和“空“。这和中国绘画中得留白的概念很相似。再次,他认为人对颜色的感知是一个综合体,颜色不仅仅是视觉的,它与人的全部感知是相关的。原研哉使用的是一种色标叫做:日本传统色。它能够表达颜色微妙的情感方面。在这个意义上,传统颜色实际上一种看待颜色的方式,一种品尝颜色滋味的方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精妙的感受正在逐渐退化。白就是日本传统色之一,并且是最突出的一个。再再次,白里面包含着无和零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感念和支撑美学的客体。它规避色彩,并且强烈地呼唤物质性,是一种材料和空的空间和边缘。最后,白包含着信息和生命的原项。原研哉引入熵的感念,认为白是负熵的极端。起于混沌,是生命和信息的原始形式,并被驱赶着干净得脱离每一种混沌。接着从文字学的角度,白在古文字中是骷髅的符号,并给人留下生命的白得迹象。白存在于生命的周围。比如乳汁就是白色的,作为一种生命的食物是白色的,他认为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上个礼拜去看了上海的展览,之前把书翻了一遍,因此展览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但是觉得他为2005年爱知世博会做的宣传广告很是有趣。

原研哉:《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几天前,一个设计师朋友很兴奋地挥舞着两本尚未拆封的书冲到我面前,我看了一眼发现,原来它是我书架也有的一本书——《为什么设计》。于是,我们约定好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好好作个交流。 虽然,《为什么设计》这本书我曾经看过一遍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早已淡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马上将其捧起温习了一遍,为了履行与朋友交流的那个约定。 《为什么设计》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东京篇和柏林篇。东京篇以原研哉接受采访的形式开始,柏林篇则是以原研哉向阿部雅世提问开始。他们用这种方式谈论了各自的背景和最近的爱好。话题看似散漫,却有其隐在的联系。如果您有耐心反复阅读的话,就会感受到我们彼此间的那种交流。原研哉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设计”这个词。现在“设计”已成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词汇。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为什么设计》这本对话集的题目,整本对话集试图回答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言:《为什么设计》所要追问的是「设计」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理解设计?如何用语言进行沟通?设计的潮流如何嬗变?如何定义设计与生活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对设计的兴趣?无不是今后设计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课题。 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就好像音乐是一门用来享受声音的技术一样,如果把设计看成一门享受生活的技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也就是将设计视为“生活哲学”,这样你就会发现很有学习的必要了。和数学、物理一样,如果头脑中装着设计,这种意识就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觉醒。设计师的任务正在于此。就好像没被发现之前的美洲大陆一样,感觉世界现在还在沉睡之中,发现这件事,也是设计师的工作。正是这种觉醒,一边唤醒头脑中那些无数的小标志,一边拓展着人类感觉上的幸福领域。 原研哉认为,设计的理想应该是通过产品和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了解到它的合理性。设计就应该是一种以感觉的和平为目标,使世界和谐的力量。阿部雅世也认为,设计不是“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设计是一种创造生活文化的工作。设计原本就不应该单单为了满足一个富有的老主顾,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作为对日常的解答。设计应该献出自己的智慧,为不同领域的人设计全新的生活。这样就会有很多人受益,也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价值。 设计从它的起源来讲是一种理想主义,埋头钻研思考的态度才是设计的本质。设计思想很重要,设计是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最初的视角就是创造出世界需要的理性,以及使世界达到均衡。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领悟到设计的现实性。 这本书的最后,原研哉用一句话来总结“为什么设计”这个命题:设计所要追求的,就是这样(如上帝创造人类生命一样)高品质的创造。 写到这里,我已经找到了怎样与设计师朋友交流的入口了——高品质的创造!

原研哉的设计领域

原研哉工作室业务范围包括有海报、包装、推广项目与活动计划等整体设计工作。伊势丹、味之素、竹尾花纸、米其林车胎、华高莱内衣与历家威士忌酒等,都是他的客户。他认为自己是位传达设计师,他包装设计不只关心促销功能,而重点在如何以适当的信息,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质。

原研哉出了哪些书?

著作 『ポスターを盗んでください』(新潮社、1995)『マカロニの穴のなぞ』(朝日新闻社、2001)原研哉 ギンザu30fbグラフィックu30fbギャラリー 2002.8『デザインのデザイン』(岩波书店、2003)『FILING─混沌のマネージメント』(宣伝会议)『TOKYO FIBER"07 SENSEWARE』(朝日新闻社)『デザインのデザイン Special Edition』(岩波书店、2007)白 中央公论新社 2008.5ポスターを盗んでください+3 平凡社 2009.9与人合著『SKELETON 原研哉佐藤卓パッケージデザイン集』(六耀社、1995)『デザインの原形』日本デザインコミッティー制作 深泽直人,原,佐藤卓企画u30fb构成(六耀社、2002)『HAPTIC ─五感の覚醒』竹尾编 日本デザインセンター原デザイン研究所企画构成 リバーネット,マギーu30fbキンザーu30fbホーリ,内藤ゆき子訳(朝日新闻社、2004)なぜデザインなのか。阿部雅世対谈 平凡社 2007.10Ex-formation(エク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植物 武蔵野美术大学原研哉ゼミ 平凡社 2008.11Japan car Designs for the crowded globe 饱和した世界のためのデザイン デザインu30fbプラットフォームu30fbジャパン编 坂茂,原企画编集 朝日新闻出版 2009.7Senseware Tokyo fiber "09 日本デザインセンター原デザイン研究所企画u30fb构成 朝日新闻出版 2009.9椀一式 使う漆器へ 飞騨春庆×日本デザインコミッティー 実业之日本社 2010.1Ex-formationはだか 武蔵野美术大学原研哉ゼミ 平凡社 2010.1『RE DESIGN─日常の21世纪』(共著u30fb朝日新闻社)

原研哉的主要著作

《为什麼设计。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的对话》《原研哉的设计》《设计中的设计DESIGN OF DESIGN》《RE DESIGN 日常的21世纪》

原研哉的设计经历

於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的开、闭幕式手册与2005年爱知万国博览会的宣传案中,展现起源自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2000年,担任「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策展人。以「只保留机能,不保留形体,探索设计的本质」为诉求,获得极大的好评与回响。不但受邀世界巡展,部分设计亦被收入为日本高中美术教材,成为重要的教育资产。2004年,担任「HAPTIC(使触觉愉悦)」策展人。旨在让「感官」重新被发现,设计师应先不要急著画草图,而是先想想使用者的「感受」。他表示:「现代科技愈便利後,感官就愈退化。现在的我们可能已经不太会写字,不会计算,不会削苹果,连封信也写不出来……我希望设计能帮助人寻回感官的记忆。」2001年至今,担任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带领MUJI发展出“这样就好”、“MUJI=虚无的容器(Emptiness)”,以及“人不一定要追求名牌,而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方式,回归单纯、自然”的品牌形象。

【大宝推荐】原研哉:为什么设计?

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而兴起的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剧变,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这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和痛苦,为了减轻这些痛苦,设计应运而生。这才是设计最初的发端。 设计并不仅局限于某些专家掌握的华丽的造型技艺。它就好像数学一样普遍,不只是设计师,行政人员、编辑、厨师,甚至是面包店老板,总之设计应该是所有大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基本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的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创造智慧和想象的容器 人类利用工具改变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比如从使用棍子慢慢变成了使用弓箭、刀、动力铲甚至导弹。这其中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加工和改变世界为目的的“棍棒系统”,另一个是以保存物质和智慧为目的的“容器系统”。服装和家居、语言和文字、包含文字的图书等都是“容器系统”,所以设计观都认为工具是从棍棒开始不断进化的,我们设计的应该是容器。想象的来源不是像棍子那样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像两手之间存在的空间那样虚无的东西。 装饰是力量的象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国家作为制度存在,但是已经没有必要用装饰来互相示威,保持紧张与平衡了。也就是说,近代社会是一个不需要装饰的社会,简单就好,像以前那样的装饰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温和的合理性,我们要追求的是那种简单的知性和感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到达目的地最短距离。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来观察追求简约的现代主义。毋庸置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大部分的设计精力被放到了装饰上。而现代主义就是要从这种形式中解放出来。 “精神”的设计 设计的概念显示出人类社会具有创造的智慧。而人通过生活去创造环境,其中所蕴涵的睿智就是设计,设计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书也一样。从事“精神”的设计就是要在人脑中产生东西。“物质”不过是它的痕迹而已。 平面设计的训练 设计工作乍一看好像有诀窍。一般人可能认为,如果掌握了某种手法,就可以制作海报和标志,就可以想出有趣的广告创意,搞好宣传活动了。但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每次都不一样,所以每次都要做很多工作。 绘图的意义将在脑中的形象和感觉,没有障碍地瞬间表现出来,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让形象在大脑内外能够自由地融会贯通的训练。如果不做这个训练的话,谈概念之类的东西毫无意义。作为平面造型设计师,就是要比别人画出更优美的线条,如果不能画出优美的线条仍然是做不了设计师的。 解释的专家 像画速写一样,动手能力很重要。仅次于它的就是语言,要从事设计师这个职业,就必须成为一个解释的专家。设计要全方位地使用自己的大脑,就是要思考非常难解释的问题,思考至今没人想过的问题,向人们提出建议。 要委托别人做什么,如何做,都要做详细说明。对第一次接触的人,自我介绍也要包括在内。还有要讲清楚为什么我要委托您做这件事,这个项目的亮点在哪里,将来发展前景如何。另外,还要说明到何时要做些什么等一些具体要求,要参见的另一张表等等。所以设计师的表达要有严谨的逻辑性。 不要随便说“简单” 近代以后,人们开始变得不再需要装饰了。绝对权力的支配减弱了,民主化得以实行,装饰的力量从权力中解放出来。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始,现代主义兴起,人们意识到了简单的合理性。 日本的空白,是指想法被不断调整、纠正,经过扬弃而产生的空间。空白指的就是可以不断往里填充内容的东西。空白不是空荡荡的空间,虽然只有很少的内容,但也要和周围紧张的空间相抗衡,是具有存在感的地方。不是为了保持平衡或觉得好看才留出空隙的。 创意指的是细致地建构顺序或秩序,并不是说没有秩序,而是突然改变这种秩序。就像是用丝绒硬是在空间中展开的蜘蛛网改变一样,或者是把带有肉眼看不到的超细网眼的四方形像橡胶布满整个空间,有意识地用手指拉伸或改变某个部位的形状形成“空隙”。日本的“空隙”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特殊化,可以说基本上在突然之间形成的。 哲学中有扬弃这个专业术语,日本正是由于受到了四面八方、纷繁复杂的影响,才会有把那些东西全部进行扬弃,使它们变得简单的想法。即使在亚洲,把“空白”、“空隙”、“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堂而皇之地融入造型中去的国家,也没有第二个了。中国也没有,阿拉伯国家也没有,虽然印度尼西亚跟欧洲有所不同,但它是用相当稠密的花纹布满整个空间的文化,根本没有空白。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的创造性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好的问题对应好的答案,这是理所当然的,重要是如何发现好的问题,可能好奇心就是一种发现创造性问题的热情,也就是探寻谁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真正的设计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着的人类睿智。设计不单是新鲜生动的点子,有时还要具有类似于长者般的智慧。 设计能够使设计变得更加合适、更加合理。设计从它的起源来讲是一种理想主义,埋头钻研思考的态度才是设计的本质。设计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最初的视觉就是创造出世界需要的理性以及世界达到均衡。 “能做的事”比“想做的事”更重要 在没有自由、人们都努力追求自由的时代,自由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如果自由太多的话,人们会再某些东西面前视线模糊。 比起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更重要。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不一样,并且谁都不会对你想做的事有任何兴趣,可是你对能做的事怀有兴趣,能做的事就会成为你的工作。 设计不是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设计虽然自己是主体,但是也不能想怎么样创作就怎么创作。我们所说的手工,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创造性”。我们既不能低估了创造性的作用,也不能过于夸大。“设计”必须坚决地伸张创造性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存在的意义。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却又高于日常生活。 设计创造生活 为了从事高品质的建筑和设计,也为了过高品质的生活,自己本身有必要过由文化支撑的生活,而且有必要不断丰富支撑自己生活的哲学。这样的设计和靠热销商品得以流通的“设计”还是有区别的。后一种设计是靠“买来东西放到那里”这样的行为来丰富生活。 保守与设计 如果没有从过去已经解决的问题中学到一些睿智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进步。这绝不是“去年是光滑的,今年就弄个满身是刺”,只要是新事物就无条件接受的价值体系。哪怕是一层薄博的皮,也要将其加到睿智的上层。这就是欧洲所具有的创造性。 设计要走向什么方向 日本有了新的审美文化,比起奢华,人们更喜欢简洁朴素的生活。设计原本就不应该单单是为了满足一个富有的老主顾,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解答。设计应该献出自己的智慧,为不同领域的人设计全新的生活。这样就会有很多人受益,也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价值。 科技可以带来幸福吗? 如果没有产业革命,我们的行动范围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即使如此,我们在一生中会幻想的东西可能还是那么多。多亏了发达的科技,我们有了更多的成果,然而,如果没有这些科技,我们是否能创造出同样多的好东西呢?如果自己的感觉不能和科技一起进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感觉的和平 设计的理想应该是通过产品和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了解到它的合理性。设计应该是一种以感觉的和平为目标,使世界和谐的力量。经济的意义,不应只是金钱的数量而已。如果只在意金钱的多少,会对生活文化产生了一些歪曲,但是设计对这种歪曲现象会有缓和作用。 所谓设计就是应该把保持和谐的状态从最靠近自己的地方传达到无止境的远方。和谐的中心点随着世界的进步在不断转移。设计要了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要通过生命才能解释的,要靠纯碎的思想逐渐接近本质,或者是根据物理法则去探索本质。设计就是其中一种,虽然爬上的不是同一棵树,但是看到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树不同,看到的景色也就不同。设计就要是通过很普通的日常生活,来看到这些景色。 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的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 以上内容是对《为什么设计》内容的整理和提炼,想要更进一步学习,鼓励大家去购买正版纸质书籍,真正收获知识的价值远远大于书籍本身的价格。

原研哉:踏雪的记忆和纯白的世界

什么是好设计?如果用记忆来比喻,一个能让人记住的设计。 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原研哉的 “踏雪的记忆 ”。 在《设计中的设计》书中,提到他为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节目册做的一个设计。 原研哉诗意地称为 “踏雪的记忆” 。书中对这个设计概念的阐述:并未触摸到纸张,但是在看到图片的瞬间, 英文字母像烙印一般。 绵绵的陷入纯白色质感的纸里,像双脚踩进雪里。 想起小时候的看过的那场雪。德勒兹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书中,写到一个概念: “视觉中的触觉”。 德勒兹认为: 就像画家把颜料涂抹在画布上时, 他并非在我们的视觉上加了点什么,而是剪掉了不需要的部分。 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画家要传达或表现的事物。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 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好的设计不是用豪华去让人倾倒,而是用简约让人着迷。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有哪些?

1、HOUSE VISION 2 2016 TOKYO EXHIBITIONHOUSE VISION是一个将“家”作为产业交叉点构想未来的项目。本书籍不仅有1500㎡会场中扩展开来的展示风景,还有企业和建筑家及创作者合作的13栋展示建筑的解说,并载有各建筑物背景中关于社会的考察等。整本书的构成可以从更多的视角感受到展览会的内涵。2、Ex-formation这是原研哉先生在担任主任教授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专业经过实践的十年教育记录。Ex-formation的意旨不是“知道(make things known)”而是“未知化(make things unknown)”。这是一种基于“意识到如何不知道”这一全新理念的沟通、设计手法。3、HOUSE VISION 2018 BEIJING EXHIBITION将“家”作为产业的交叉点,探索未来的项目–HOUSE VISION。以北京“鸟巢”会场所呈现的展示景象为首,本书籍还囊括了企业、建筑师与创作者对十栋“家”的解说,以及蕴含在各栋“家”的背景中对社会及城市的考察、建筑师的三人对谈等,其构成可使人从更多的角度感受展览会。4、上田义彦写真集《旅情》这是摄影师上田义彦先生的写真集的书籍设计。收录的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2011年摄影旅行去过的中国各地的160张快照。写真集采取的是追溯摄影师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物和情景的柔和灯光设计形式。5、素手时然无印良品诞生35周年,以继承其理念继续前进为目的的书籍《素手时然》诞生了。原研哉先生和小池一子女士共同担任责任编辑。他们从古今中外、森罗万象中收集了传播更好的“生”和“生活”想法的约150篇文章、约100张插图。通过一本书,将无印良品作为目标的世界观宣传给全世界。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有哪些?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有:HOUSE VISION 2 2016 TOKYO EXHIBITION、Ex-formation、HOUSE VISION 2018 BEIJING EXHIBITION、上田义彦写真集《旅情》、素手时然。HOUSE VISION 2 2016 TOKYO EXHIBITION:是一个将“家”作为产业交叉点构想未来的项目。本书籍不仅有1500㎡会场中扩展开来的展示风景,还有企业和建筑家及创作者合作的13栋展示建筑的解说,并载有各建筑物背景中关于社会的考察等。Ex-formation:这是原研哉先生在担任主任教授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专业经过实践的十年教育记录。Ex-formation的意旨不是“知道(make things known)”而是“未知化(make things unknown)”。这是一种基于“意识到如何不知道”这一全新理念的沟通、设计手法。原研哉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06月11日出生于日本,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工作室业务范围包括有海报、包装、推广项目与活动计划等整体设计工作。伊势丹、味之素、竹尾花纸、米其林车胎、华高莱内衣与历家威士忌酒等。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的设计观

再设计是具有一种批判性意味,是一种对既有事物的存在形态产生质疑,并寻找更佳形态的过程。 原研哉认为,艺术与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即艺术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自我意志表达,其立足点在于作为个体的个人;而设计则是侧重于社会,解决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也就是说,设计传递的,不仅是设计师的价值观,更多的是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好的设计往往能抓住人的心里本能,引导人做出正确的事情。人类有很多下意识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做出,就比如很多人走在路上,总是不经意间遵循着地面上油漆刷出的直线行走。另外一本书《设计心理学》专门介绍了这种心理现象,能否做出好的设计,往往取决于设计师能不能抓住人类的潜意识行为规律,一旦能遵循这种规律,其设计的产物也是人性化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气息。 很多时候,设计探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寻找交互过程中无限的可能性,才是设计师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再设计的过程,则是将原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陌生化,从而拓展其中交互的维度,也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惊喜。 文学艺术中有一个 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通感,所谓通感,就是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以感觉写感觉。 设计中也有类似的理念,原研哉称之为“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通常说,人有“五感”:视、听、触、嗅、味,分别对应人的五官。这五种感觉并非界限分明,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忆,因此在某一时刻的某一种感觉,依然能够唤起人对过去的记忆,从而在不同的感官上产生共鸣,设计的通感也就随之发挥作用了。原研哉从事平面设计这么多年,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设计松屋银座的时候,他就将视觉上的触感表现地淋漓尽致,并且用“白”的包容性很好地处理了视觉上的矛盾。 设计的载体多种多样,纸张可谓是平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其本身的可塑性,也可以使其承载视觉之外的信息。一九九八年长野冬季奥运会上节目册的设计,就将纸张的可塑性与设计的通感联系起来,经过特殊改造的压印出凹槽的纸,人在抚摸的同时,就能体验到在雪地上行走的感觉,这种美妙的感受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人脑的自发联想产生的。 设计的过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干预组合印象产生的过程。 纸张特有的白色,几乎可以与任何色彩很好地相容,而纸的集合体书籍,也是信息雕刻的载体,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逐渐没落,但书籍总会有屏幕无法取代的地方,我们在阅读电子信息的时候,能得到的只有视听方面的刺激,而读书时,却能获得额外的触感,以及油墨带来的嗅觉体验。屏幕与纸张相比,在信息传递维度上,有着天生的劣势。 准确地说,是商业设计的使命,原研哉将之形容为“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一件商品从制造之初,便要经历精确的市场调研,调查目标用户的消费导向,而商品发布之后,其本身也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产生影响。如果一件商品的目标用户本来就拥有较高的审美水平,那么这件商品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其本身必须要有足够高德设计水平;反之,用户审美较低时,高水准的商品也会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而且会对消费产生正面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Mix。 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看,设计良好的商品无疑会带来更高的销量和利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也有可能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审美而做出粗制滥造的商品,与之相对的例子就是OV大厂的手机。这种行为对整个市场都无甚好处,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就应当担负起振兴行业的重任,唯利是图无异于自寻死路。 设计担当起的,是对用户审美品味的引导,其本身是积极向上的。好的设计,可以让人感到美的力量。

如何理解原研哉所说的白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书中有一章专门讲“白”。   1、他认为白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白必须被称为是一种设计理念。“白”使得其他颜色被规避,但其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多样性。“一种真正好的白色,我会觉得大脑中存储的感觉得以结合并在整体上得到了强化”;   2、他认为“白”不是一种白色,而是一种感受白的容纳性。理解了白,就能理解“静”和“空“;   3、他认为人对颜色的感知是一个综合体,颜色不仅仅是视觉的,它与人的全部感知是相关的。白里面包含着无和零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感念和支撑美学的

原研哉十句名言 原研哉名言有哪些

1、根据大米批发商的建议,塑料袋还装上简易阀门,用于排出大米保存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大米也是活着的。 2、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3、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 4、巴黎就像一块吃不完的巨大卡门贝乳酪,吃一点儿就能吃饱,吃多了会流鼻血。 5、对于古老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自信,反而会让人们去加速吸纳新事物,这种新旧之间振幅的宽度,才是产生这种优雅的文化空间。 6、透过镜头表现出的物体姿态,多半呈现出紧张过度的硬质感,美是很美,总有种为美所制伏般的被虐感。而这张照片没有那种给人压力的感觉,看起来柔和、自然、悠闲。我形容不好,只是感觉从摄影中散发出朦胧的氛围,似乎可以形容为文学性的淡淡的抒情。 7、宣传册就像主菜前品尝的餐前酒,稍稍与主菜相左,才能使主菜的味道更为鲜美。 8、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有种感觉,即现代主义本身带有的孤独,以及来于此的快感。那种并不追求形式的快乐,以思索的斯多葛学派的方式来思考造型的心态,不知不觉中使人越发转向自己的内在,当自己终于能够理解时,已经伫立在他人无法轻易进入的阴郁的紧张感之中了。越要追究自己的感觉,这种无法形容的孤独感就越强。 9、因为深入挖掘和把握独特的感受力,对于面向社会的设计师来说,是明晰地进行自我定位时不可或缺的。必须怀着"自己究竟是什么个性"的根源性问题,在自己心中垂钓。 10、才华这个词看起来容易理解,其实它巧妙地掩盖了创造能力的某一部分。任何人的心中都有许多上锁的房间,里面塞满了无数让自己都会惊讶的未知可能性,而打开那些房门的钥匙就是创造实践。 11、对于一般人来说,越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在爱好者眼中就越值得倾注自己的情趣和好奇心。

田中一光和原研哉是什么关系?

田中一光和原研哉是同事关系。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田中一光是MUJI概念的创立者,原研哉是MUJI第一任艺术总监,两人为同一家公司的同事,属于同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