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云南彝族歌舞主要有左脚舞、跌脚舞、金竹舞和铜鼓舞。对吗

云南彝族歌舞主要有左脚舞、跌脚舞、金竹舞和铜鼓舞,不对。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支最多、民族歌舞最为丰富的民族。彝族形成期是在南诏时代(公元8至10世纪),当时佛舞、巫舞、庙会舞以及各种乐舞极其盛行,有些歌舞至今保留在彝族人民中间。据统计,彝族民间舞蹈有170多种,跳法也有1900多种。舞蹈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联袂环舞、顿足踏跺、击节歌舞等方面。彝族主要居住在深山老林,直到解放前夕还保留着多种社会形态,因此,彝族舞蹈中还保留着远古风貌,如打歌。"打歌"起源很早,是人们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打歌的基本动作有:翻身转、左右蹬跳、翻身勾脚、跳蹲步等动作。动作激烈,情绪高涨,是群众喜爱的自娱性活动。"花腰跳乐"是彝族青年男女交谊舞,无音乐伴奏,舞者用彝语演唱,其调子只有本民族人能听懂。舞蹈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围圈拍掌而舞,舞蹈队形有对跳、穿花等。舞蹈多做踮走步、蹬步踮、崴步、崴踢步等。"烟盒舞"又称"跳弦"、"跳乐",最早因四弦琴伴奏而得名,后因舞者手持烟盒舞蹈而得名。"左脚舞"是彝族大型群众集体舞,一般在彝族传统节日"三月会"时跳,是彝族青年交流情感、寻找知己的一种交谊舞蹈。左脚舞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下,如直脚、甩脚、串花、翻身、合脚。

云南彝族舞蹈

1,豪迈舞风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有高原粗犷、豪放的特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动作大多刚劲有力,力度大,而且动感十足。打歌是彝族最常见的一种自娱性舞蹈,跳时人们紧密携手、相互挽臂,面向圈心熊熊燃烧的篝火,脚下踏地为节,且唱且舞。在打歌高潮时,比男声高八度的音域里,女声边舞边用假嗓应声高唱 “罗哩罗,罗哩罗哩罗” ,意思就是 “虎哇虎,虎哇虎哇虎” ,这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呼唤。舞蹈节奏中舞者们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将热情传播开来,使人们沉浸在通宵狂舞的气氛中。“从早跳到黄昏落,只见黄灰不见脚”的俗语,形象地描绘了彝族人民不知疲倦地跺脚踏地兴致勃勃的景象,表现了彝族舞蹈火一样的热情豪放和虎一样的粗犷勇猛。2,动作旋律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环境恶劣,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豪放、坚强刚毅的民族性格。崇火崇虎的原始崇拜塑造了热情、强悍的民族特性。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使劳作的人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朴野刚强的秉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彝族舞蹈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的动律特点。例如:阿细跳月, 这是一种快节奏、充满阳刚之气的彝族舞蹈。舞蹈的基本动作排比、对比、反复,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简单明快,跳跃性强。跳时舞者左脚跳跃,右脚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双手击掌,动作反复循环;胯部左右自然摆动, 男女交错互换位置,变换队形,时而顺时针转动,时而逆时针转动;男子身背三弦,边奏边舞;在笛子的和声下,女子则拍着手与男子在一进一退中进行心灵的沟通,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情绪热烈奔放。在篝火燃起时,人们围着篝火跳跃、旋转,有矮步顿足,有跳步搓脚;有拍手,有折腿。步调和谐,动作激烈,彰显了 “火” 的本性。3,造型特点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 “一顺边” 的造型特点。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 “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 “一顺边” 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例如,彝族妇女在火把节中跳的 “都荷舞” ,这是一种只有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舞,跳时,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并逆时针方向形成圆圈边歌边舞。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边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火焰般 “一顺边” 的优美艺术造型。

云南彝族舞蹈

1,豪迈舞风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有高原粗犷、豪放的特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动作大多刚劲有力,力度大,而且动感十足。打歌是彝族最常见的一种自娱性舞蹈,跳时人们紧密携手、相互挽臂,面向圈心熊熊燃烧的篝火,脚下踏地为节,且唱且舞。在打歌高潮时,比男声高八度的音域里,女声边舞边用假嗓应声高唱“罗哩罗,罗哩罗哩罗”,意思就是“虎哇虎,虎哇虎哇虎”,这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呼唤。舞蹈节奏中舞者们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将热情传播开来,使人们沉浸在通宵狂舞的气氛中。“从早跳到黄昏落,只见黄灰不见脚”的俗语,形象地描绘了彝族人民不知疲倦地跺脚踏地兴致勃勃的景象,表现了彝族舞蹈火一样的热情豪放和虎一样的粗犷勇猛。2,动作旋律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环境恶劣,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豪放、坚强刚毅的民族性格。崇火崇虎的原始崇拜塑造了热情、强悍的民族特性。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使劳作的人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朴野刚强的秉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彝族舞蹈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的动律特点。例如:阿细跳月,这是一种快节奏、充满阳刚之气的彝族舞蹈。舞蹈的基本动作排比、对比、反复,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简单明快,跳跃性强。跳时舞者左脚跳跃,右脚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双手击掌,动作反复循环;胯部左右自然摆动,男女交错互换位置,变换队形,时而顺时针转动,时而逆时针转动;男子身背三弦,边奏边舞;在笛子的和声下,女子则拍着手与男子在一进一退中进行心灵的沟通,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情绪热烈奔放。在篝火燃起时,人们围着篝火跳跃、旋转,有矮步顿足,有跳步搓脚;有拍手,有折腿。步调和谐,动作激烈,彰显了“火”的本性。3,造型特点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一顺边”的造型特点。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一顺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例如,彝族妇女在火把节中跳的“都荷舞”,这是一种只有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舞,跳时,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并逆时针方向形成圆圈边歌边舞。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边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火焰般“一顺边”的优美艺术造型。

云南彝族称姑娘为什么?

1、白族称呼女性为“金花”,男性为“阿鹏哥”。称呼的由来是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电影让广大观众对蝴蝶泉、苍山洱海的风光无比向往,并结识了一对白族青年男女——副社长“金花”与铁匠“阿鹏”他们历尽种种误会和波折,终成眷属。从此以后,白族人把女性无论老少通称为“金花”,也按照电影里的人物称为“阿鹏哥”。2、纳西族女性则称为“胖金妹”,专指还没有出嫁的姑娘;男性则称“胖金哥”,专指还没有结婚的小伙子。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丽江古城所饮用的水含的矿物质比较多,所以他们那里的人都比较胖,比较黑,因此他们就以胖为美,以黑为贵,他们认为越胖越黑人越老实。3、彝族称呼女性为“阿诗玛”,男性为“阿黑哥”;源自于云南阿着底的一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与青年阿黑相爱的传说故事。把女士通称为“阿诗玛”;男士通称为“阿黑哥”——“黑”成了勇敢、勤劳、忠诚的象征。4、傣族称女性为“骚哆哩”,男性为“猫哆哩”。傣语里男人叫猫,女人叫骚,漂亮的意思是多丽。傣族的骚哆哩,是美女的意思;"猫哆哩"意思是"阳光活力男孩"-Sunny boy 。扩展资料:云南彝族姑娘阿诗玛和阿黑哥的传说故事: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阿诗玛”,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的孤儿阿黑,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阿诗玛不愿意。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的传说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型歌舞剧,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诗玛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黑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胖金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语

云南彝族女人阿诗玛的简历

阿诗玛是云南省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中的主人公,她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阿诗玛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精神。同时,阿诗玛也是音乐歌舞故事片《阿诗玛》中的虚拟人物。以上信息仅为参考,更详细的信息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相关影片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