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现了什么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不仅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一固有属性,指明了语文作为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既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人们终身学习的基础,又是传承文化、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手段,而且还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对学生精神领域具有深广影响的人文内涵,即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施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蕴涵着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这样一种理念。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来进行“听、说、读、写”,来高质量地领会别人的意思和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具有人为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 语文素养的构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互相交融、渗透的关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人文性●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等备受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2)实践性●《课程标准》中关于实践性的表述:在《课程标准》中没有给语文实践下准确定义。它是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生活化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在进校前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并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4)民族化民族化即遵循汉字、汉语自身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汉字造字的特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构字的特点: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汉字情感色彩的特点、汉语言文化的优势等。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学语文的门径和方法。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学习过程自我调控 *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并不是把桌子或拉开或合拢,几个人凑成一堆。“合作”学习的范围也不单是课堂上,它包括学生课内外的一切学习。 “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开就不能谈合作。“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合作”是给别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这个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应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不仅是思想内容,更有方法、情感、态度,内容是浅层次的,而其他是深层次的,是更有探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美”,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①课程内容: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鼓励教师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②课程实施:改进课堂教学;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二、语文课程目标简述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一、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二、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三、阶段目标的显性呈现四、 实施建议有助于语文课程实施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建议一、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客观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二、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示例第二节 三套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简析一、 三套新课标教材的共同特点二、“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例及主要特点三、“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例及主要特点四、“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体例及主要特点思考与实践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一节 备课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选择教学方法五、编写教学计划六、教案示例第二节 说课一、说课的内涵、类型及意义二、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三、说课的内容四、说课应注意的问题五、说课示例第三节 课堂组织一、课堂组织的内涵及作用二、课堂组织的内容三、课堂组织的手段和方法第四节 听课与评课一、听课二、评课三、听课、评课示例第五节 教学反思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及意义二、教学反思的时间及其内容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四、教学反思示例思考与实践第四章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第一节 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和目标一、 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二、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第五章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第六章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第七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八章 小学语文写话与习作教学第九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第十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图书信息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定 价:¥35.90作 者:王文彦,蔡明 主编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6-1开 本:16开I S B N:9787040159974包 装:平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于现代教学论的语文教育过程模式包括哪些环节

不知道

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区别?招文学院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学校有哪些。。。

文学院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的是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结合具体语文学科,学的是语文教学的知识。教育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是宏观上的教育教教学学理论,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教学。 具体哪些院校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你可以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可以查到。

怎样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语文课堂教学理论,这个可以从书上学习,也可以从网络上学习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

现当代文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对比

不知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如何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首先教学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说理论指导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作为未来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具备什么样的阅读教学理念?

应该具备以下教学理念: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根据《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拼音、笔画和借助工具查阅字词为主的教学,这些属于语言的建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知识的表层感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若干个语文核心素养。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扩展资料: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1、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可以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2、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具体做法可以时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考研打算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请问,关于专业这块都考什么内容。

它是属于教育类的 应该看教育类的公共科目的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哪几所大学招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啊?

招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的高校很多,我了解的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和宁波大学等。另外,还有各个省的师范大学,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一般都会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要了解具体的情况,请你去师范院校网站查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语文教学论专业与教育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有什么区别?

你说的就是一回事儿吧,首先你是考教育学的,选的专业是课程与教学论,然后方向是语文。初试就是统考题,复试要考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对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是对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说课稿怎么写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一、说教材《______》是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_____的感情。(歌颂了_____)。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二、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四、说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介绍

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

想进入教师行业——考研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的选择

本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个人认为你说的专业里,教育硕士对求职更有利。你的背景对求职不利。基本要求专业对口,有资格证书才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2010-2015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 共享文档 2010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2、模块3、语文课程资源4、语文教材5、语文综合性学习6、发展性评价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一、知识理论方面 1、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储备 2、青少年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储备 3、语文学科基本知识的储备 4、语文学科基本理论和体系的了解 5、对于语文学科发展脉络的了解 6、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语言表达方面 1、对于文本准确、简练的概括能力 2、清晰、流畅、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分析能力 3、将抽象的语文概念和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转换能力 4、将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巧妙结合的能力 5、流畅且有文采的写作能力 三、组织管理方面 1、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2、引导学生的能力 四、组织教育和教学方面 1、制定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语文教案、组织教材的能力 2、组织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语文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能力 3、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的能力 4、勇于创新的能力 五、教育机智方面 1、自我表现的监控能力 2、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文修养的能力 3、对自身语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管理的反思能力 4、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观察能力 5、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的科研技能 六、师德方面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学科教学 2、热爱学生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价值观 4、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能力2、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3、如何看待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4、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应避免的问题有哪些?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这句话的理解。2、谈谈你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3、如何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4、为什么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011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2、口语交际3、语文课程资源4、语文素养5、朗读6、大语文教育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作文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3、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哪些?4、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试论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2、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3、如何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4、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理解。2012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课程的功能2、高中语文课程的五方面目标3、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4、接受学习5、非言语交际6、档案袋评价法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2、语文教材对教师的价值3、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如何理解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观点?2、为什么把“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素养?3、分析自拟题作文的利与弊。4、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多角度,有创意”的文本解读?2013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2、语文综合性学习3、语文课程理念4、语文素养5、创造型阅读6、对话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阅读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哪些?2、如何理解作文的开放性与自由表达?3、将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的意义?4、语文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避免的问题。2、谈谈你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3、在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接受学习”?4、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2014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语文2、副板书3、助读系统4、发展性评价5、理解性阅读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2、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有哪些?3、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有哪些?4、作文讲评的要求有哪些?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策略有哪些?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与不足?3、语文新课程将识字写字单列为独立的课程板块,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阐述语文教学以言语训练为中心的必要性及途径?2015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语文2、语文教育见习3、说课4、语文程序性知识5、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七言以上)。2、列举五个20世纪前期我国的语文教育家。3、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朗读和默读的关系。4、语文教材都有哪些类型?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体现了怎样的语文教育智慧?2、试分析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的异同。3、怎样理解“用教材教”和“教教材”?4、怎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好考吗?

湖南师大是211,在师范类学校中211不多,特别是地方性的师范更是少.而且在A区的学校,不是很好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如果你打算以后从事语文相关的学科教学的话,可以考虑选这个专业.这个专业考研,初试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是300分的全国通考的试卷.叫教育基础综合,是关于本科教育专业有关的知识.你只要好好准备,考研不难.教育相关专业每年录取分很低.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考研问题

妹妹,你以后一定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真的,你一定是最棒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语文课程的功能是什么的答案?

第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虽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要求,因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之处。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言语实际和应用实际,语文成了升学求功名的敲门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简介

既有必要的理论阐述,又有鲜活的案例展示,凸显实用性为其鲜明特色,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涉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而且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结构新颖,可作为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使用。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关注一、语文课程目标坚守和修正的关系基础教育为何要开设语文课程?答曰:为了生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答曰: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文的能力。上述两点,应该说我们早已达成基本共识,建国后历次颁布的大纲、课标所做的有关表述均可引以为证,我们所要坚守的就是这个基本共识。但在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这一基本共识往往发生变异。一种变异是对上述基本共识的偏离甚至违背。自建国之初到所谓“文革”,政治逐渐压倒了语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又变成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操作与技术训练,人文精神因而彻底流失,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一窝蜂似的强调人文。后来虽然有人不断呼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坚守语文本位强化语文意识”,“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但这种倾向有时仍如脱缰的野马奔向歧途,“泛语文”,甚至“非语文”大行其道,语文有时都快认不出自己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呈现整体滑坡趋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节制地扩大语文素养的边界,以至冲淡甚至模糊了它的基本内核,其负面效应不容低估。另一种则是积极的必要的修正。一些语文教学工作者随着对“语言”性质与功能认识的深化,逐步由语言教学走向言语教学,更有的进一步走向对语教学。比如,笔者就认为,说话,包括理解说话都不仅是语言本身的事情,更是人的事情;不仅是人与语言的事情,更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事情;说话是表达意图、实现意图的手段,同样,理解是理解他人意图,回应他人意图的行为。因此,“正确理解”就是通过话语准确把握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正确运用”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组织、有设计地说话。还有研究者对“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了新的解读,认为“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成“理解”对 应“阅读”,“运用”对应“写作”。“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理解”不仅仅指向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是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程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衡量“正确”与否,有两个标准,语言学和思想性的标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语言学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指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一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这种新的解读也是一种积极的修正。坚守并不意味着拒绝修正,积极的修正能使我们所坚守的目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坚守不是僵化,不是保守,只有在不断的修正中才能真正坚守。积极的修正是应该而且必需的,因为它是坚守的必由之路。二、语文和人文的关系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的三篇文章,掀起了中国语文教改的大讨论。现在看来,语文教学大讨论的成绩确实很大,因为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要有“人文”的渗透,只有“人文”才能真正激活语文。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深入地进行讨论,大家更没有形成共识。后来就出现了离开语文来谈“人文”的现象,出现了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语文是语文,人文是人文,虽然大家都强调“人文性”,却往往甚至总是离开语文来教“人文”,离开语文来学“人文”。那么,语文与“人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的观点是:“人文”原在语文中。SPAN>将人文与语文看作两个实体而来谈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将永远不可能真正解决人文和语文的关系问题。人文原在语文之中,它渗透于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与运用的整个过程。言说活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种人与人的对话,他者的存在是“我”的条件,也是言说的存在条件。读写听说不是单纯的眼睛、耳朵、嘴巴、手指的活动,它们更同时是心灵和头脑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因而,人与话语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那种把人文和语文相互游离开来的观念和做法(即使旨在强调两者的结合),只会把人文变成僵死的教条,而难以收到人文教育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使以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的语文教育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操作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低效甚至归于失败。我认为必须强调以下两点认识:一是语文课程真要达成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宗旨,就必须将人文精神全面地渗透其中;一是语文教学就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而不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语文课程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不是在此之外宣讲人文精神的有关表述,而只能将之渗透于读写听说的动机、态度之中,体现于读写听说的文本之中,特别是流动于文本的话语形式之中。三、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在学科设置上,“语文”有着确实的名分,但实际上它一直没有自己确定而扎实的基点。梳理“语文”源流,可以发现至今“语文”的内涵还是极其含混的。语文课,教师想教点什么,就教点什么,能教点什么,就教点什么,语文课程内容的囫囵、虚泛是普遍的事实。语文教学内容的专业属性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程似乎一直无法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回答。“语文”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内涵,语文教育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撑,是语文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状态极其重要的原因。语文是什么?回溯现代语文教育的源头,在清朝末年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关于语文课程,既有旨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的“中国文字”这一科目,到第五学年又增设了旨在“养其性情”的“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语文课程是语言与文学的复合于此已可见其端倪。综观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课程,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作为基本构成是普遍的经验。新一轮课改秉持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并存的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既规定了语言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目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规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中的“语言与文学”,所对应的科目是“语文”和“外语”两科。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实由“语言(汉语)”与“文学”复合而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介绍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张香竹编写的书籍,本该书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基于当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吸收本学科教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于教材教法的基本理论之中,阐述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具体实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什么为研究对象

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开设有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课程问题的课程,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准确地讲,属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学科教学论研究学科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希望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教材,也可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参考。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目录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第三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第四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的源泉是什么

源泉是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论。其中语言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教授语文知识。其他三个理论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四个理论共同形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教育学和语言文学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运用教育学、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科学学、人才学等原理分析语文教学现象,旨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语文课外知识竞赛题(要答案)

一、用动物名称填成语。 争 斗 歌 舞 杯弓 影 声名 起 死 悲 为奸 丝 迹 不宁你能说出五十个所以“然”吗?1.(  )然而止  2.(  )然不屈  3.(  )然四顾4.(  )然若失    5.(  )然拒绝 6.(  )然长逝  7.(  )然于心8. (   ) 然不同 9.(  )然前行  10.(  )然大波  11.(  )然成风 12.(  )然自在  13.(  )然无味14.(  )然而至 15.(  )然而去  16.(   ) 然可怖 17.(  )然自若  18.(  )然无恙 19.(  )然大怒  20.(  )然大物 21.(  )然无声  22.(  )然泪下23.(  )然耸立 24.(  )然失笑25.(  )然而生 26.(  )然若揭27.(  )然纸上  28.(  )然决然   29.(  )然处之   30.(  )然起敬31.(  )然神伤 32.(  )然物外上面的题难倒你了吗?下面请你参考答案!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请你查查字典,把它们记下来,这是一种积累!答案:1. 戛 2. 凛 3. 茫 4. 怅 5. 断 9. 了 10. 迥 11. 奋 12. 轩 16. 蔚 18. 索 19. 翩 20. 飘 22. 森 23. 坦 25.安 26. 勃 28. 庞 29. 悄 30. 潸 31. 巍 33.哑 34. 油 36. 昭 37. 跃 43. 毅 46. 泰 48. 肃49.黯 50. 超 二、你能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初次见面说( ) 好久不见说( ) 请人批评说( )求人原谅说( ) 求人帮忙说( ) 求给方便说( )麻烦别人说( ) 向人祝贺说( ) 求人看稿说( )求人解答说( ) 求人指点说( ) 托人办事说( )赞人见解说( ) 看望别人说( ) 宾客来到说( )陪伴朋友说( ) 无暇陪客说( ) 等候客人说( )请人勿送说( ) 欢迎购买说( ) 归还原物说( )答案: 久仰 久违 指教包涵 劳驾 借光打扰 恭喜 斧正请问 赐教 拜托高见 拜访 光临奉陪 失陪 恭候留步 光顾 奉还三、你能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 景色肖条( ) 摇拽不定( ) 刚复自用( ) 一副字画( )迫不急待( ) 不容制疑( ) 一迭照片( ) 晶萤璀灿( )唇枪舌箭( ) 灿然而笑( ) 五彩班烂( ) 感恩带德( )绚耀成绩( ) 天然屏帐( ) 黄梁美梦( ) 仔细端祥( )情绪渲泄( ) 不了了置( ) 频临崩溃( ) 深刻印像( )忧心冲冲( ) 穿流不息( ) 壮严时刻( ) 凤鸣歧山( )答案:萧 曳 愎 幅及 置 叠 莹,璨剑 粲 斑斓 戴炫 障 粱 详宣 之 濒 象忡 川 庄 岐四、你能否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写部分不得超过10个字)。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奋斗说:人生就是 勤劳说:人生就是 困难说:人生就是 挫折说:人生就是 答案:发挥你们的创造力,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五、接下来,再让我们来做两篇阅读理解吧!(一)记叙文阅读孝心无价 毕淑敏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阅读题:1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这是为什么?(1)(2) 2.作者呼吁“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的理由是什么?(1) (2) (3) (4) 3.“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这一段话中的“相信”意思是不是一样?连用这么多“相信”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5. “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文中有一句话与标题“孝心无价”相照应,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1.(1)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2)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2.(1)时间的残酷(2)人生的短暂(3)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4)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3.第一个“相信”是指“我相信”,下面的是指“孩子们相信”。连用那么多“相信”是一种铺张,表明人们有种种理由等待将来“从容尽孝”,为下文的呼吁作铺垫。4、5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略。6、但再“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二)说明文阅读飞向月球早在1883年,俄国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尔科夫斯基就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5月,即在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的第二个月,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宣布,将在60年代末将人送上月球,发誓要在等月方面超过苏联,这项计划以“阿波罗”命名,大约耗资250亿美元。1964年,“阿波罗”飞船问世。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向月球飞去。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20日凌晨等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确是迈出了一大步。”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7艘载人登月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因途中出故障未实现登月。其余6次成功的登月计划中共有12人载月球表面着陆,带回386千克的月球岩石。“阿波罗”13号的受挫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担心再次遭到失败,于是计划中的最后3次登月飞行被取消了。20世纪90年代,月探测再度增温。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始终吸引着人类。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者”探测器。“月球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并绘制月球表面的引力图。3月5日,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月球探测者”传回的数据表明月球上存在水,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 100万吨至3.3亿吨的水冰。此后美国航天局披露了一项在月球建立居民点的宏伟计划。这项计划包括在月球南极建立开发中心,所需材料直接取自月球。由于月球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铝和铁以及硅,只要解决技术问题,则建筑材料和能源均不成问题。目前,俄罗斯也在实施新的月球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同位素氦-3。氦-3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为贫乏,而在月球上却极为丰富,几十吨的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总而言之,月球这块净土很快就会被打破沉寂,那时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景象,这仍然是一个诱人的待解之谜。1、联系你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摇篮。 2、想一想,第2段中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小步”和“一大步”是否矛盾?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大约耗资250亿美元(2)估计月球两极存在1 100万吨至3.3亿吨的水冰(3)“月球探测者”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请由本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像,说说人类“飞向月球”的目的有哪些。 答案:1、地球是人类的发祥地(地球是人类早期生存、发展的地方)。2、不矛盾。飞船登月之后,从飞船迈向月球只需“一小步”,而人类登上月球,则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巨大突破,这确实是“一大步”。3、不能省略。“大约”表示250亿是一个约数;“估计”表明这只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未经实际测算。“主要”说明“月球探测者”还有其他任务。4、文章介绍了人类探测月球的历程。5、开发矿物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移民月球解决地球人口膨胀及环境污染问题,在月球上建工厂、开田地进行工农业生产,到月球去旅游,建立军事基地……

语文课程应当如何进行改革?

语文课程应立足学生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育人功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理念之一,这是语文课程的目的。要明确把握这个目的,我想得好好品读“全面”、“语文素养”两个关键词。全面,一则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则是必须面向学生的整体,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语文素养,应该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这就明确定位语文课程的目的,而揭示目的的本真直指人的教育,这才是人道的教育。话说回来,语文课程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基本理念之二,它是语文课程目的实现的前提。语文教育的特点什么?一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人文性揭示出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导向作用,学语文、学会做人,学语文、学会生活;对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揭示出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尊重学生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以形成良好的个性,激活其创造力。二是语文学科极强的综合实践性。应立足课本,突破课本,举一反三,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而习得整体性、生活性能力。三是汉字、汉语自身规律,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字、汉语自身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应淡化分析性操作,不应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应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学好语言,重视言语的教学,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为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心理战果。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本理念之三,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就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揭示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揭示出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从而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中,其核心要素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同时,需要明白的是,对这种方式的定位与实施是采取积极倡导的态度,说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的甚至是漫长的,需要着眼未来发展,摒弃眼前功利,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教学的正道。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基本理念之四,是语文课程实践的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鲜活的发展着的生命体,作为语文课程理应以关注生命体发展为核心,开发出植根现实,植根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成就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课,教给学生什么?有人说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说法不对。听说读写充其量是语文学习的抓手,是语文学习的手段,不是目的。再说,能力岂能是老师教出来的?那么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什么呢? 首先是独立的思想。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教成为人,语文教育最切中这一点。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第一个目的。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高矮胖瘦,进而认识他周围的世界。教育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遇事有主见,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其次是基本的常识。这里涉及到认识世界的态度问题。有了前面所说的独立思想,那么所谓的常识就是相信科学,反对臆断,即重客观,去主观。尊重事实,一是一,二是二,绝不睁眼说瞎话。现在的学生作文,假话废话套话空话瞎话满天飞,完全没有思想,内容空洞,面目可憎,语文老师责无旁贷。语文课堂上,提倡说真话,写真情,就是在引导学生回归本真,不悖逆常识。 再次是浓厚的兴趣。这兴趣是指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兴趣。研究已有的文明,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原动力;探究未知是人类前行的巨大推动力。语文老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作为过去与未来的中介,课堂上就该注重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学习兴趣。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厌烦教科书,厌烦考试。不得不说,语文老师前路漫漫。 再有是严密的逻辑。以前强调理科生要学点人文社科,以丰富其知识架构。不少名家多强调人文社科知识对于理科生的重要性。不过我倒觉得文科生更应该多学点自然科学,因为里面常常涉及到严密的逻辑推理。而逻辑推理是认识世界最好的诀窍之一,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让人更趋理性和客观,更好地解读和认识自然世界。但是逻辑常识之于我们已经太生疏了,常年的不讲逻辑,就是常年的不讲道理,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快形成一锅粥了。 最重要的是爱心。同情心同理心,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缺乏同情心同理心,连人都不是。一代一代的人,爱心稀缺,道德沦陷,社会没法进步。 语文技能反而是最末的枝节。但现实生活中却最重要。诸如,像解答数学物理习题一样的,语文课上各种解读文本的套路、方法等等,反而很受欢迎。在此我们可以类比一个事实。鸦片战争后,中日同时派留学生赴欧洲留学。中国学生主要学的是技术,学造枪炮舰船,以为科技可以救国,实业可以救国;日本学生却对欧洲的历史和人文制度更感兴趣。甲午海战中,拥有亚洲最强大海军的清帝国,却一败涂地,这说明要命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 怎么样才算语文学得好?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不见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善良和良知,没有了宽容和温暖,那就不光是语文学得一塌糊涂。 一个人在学校里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没有学到常识,对过往和未知都没有兴趣,混不讲理,缺乏爱心,他的技术学得再好有何用?语文课堂上,老师在“布道”,在燃火,在播种。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理念之一,这是语文课程的目的。要明确把握这个目的,我想得好好品读“全面”、“语文素养”两个关键词。全面,一则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则是必须面向学生的整体,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语文素养,应该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这就明确定位语文课程的目的,而揭示目的的本真直指人的教育,这才是人道的教育。话说回来,语文课程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基本理念之二,它是语文课程目的实现的前提。语文教育的特点什么?一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人文性揭示出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导向作用,学语文、学会做人,学语文、学会生活;对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揭示出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尊重学生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以形成良好的个性,激活其创造力。二是语文学科极强的综合实践性。应立足课本,突破课本,举一反三,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而习得整体性、生活性能力。三是汉字、汉语自身规律,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字、汉语自身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应淡化分析性操作,不应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应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学好语言,重视言语的教学,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为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心理战果。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本理念之三,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就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揭示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揭示出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从而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中,其核心要素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同时,需要明白的是,对这种方式的定位与实施是采取积极倡导的态度,说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的甚至是漫长的,需要着眼未来发展,摒弃眼前功利,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教学的正道。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基本理念之四,是语文课程实践的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鲜活的发展着的生命体,作为语文课程理应以关注生命体发展为核心,开发出植根现实,植根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成就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1、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2、统一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扩展资料:语文教育相关延伸:语文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写作、班级管理、中国文化概论、文秘基础、三笔书法、普通话、教师口语、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文教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文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理念之一,这是语文课程的目的。要明确把握这个目的,我想得好好品读“全面”、“语文素养”两个关键词。全面,一则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则是必须面向学生的整体,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语文素养,应该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这就明确定位语文课程的目的,而揭示目的的本真直指人的教育,这才是人道的教育。话说回来,语文课程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基本理念之二,它是语文课程目的实现的前提。语文教育的特点什么?一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人文性揭示出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导向作用,学语文、学会做人,学语文、学会生活;对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揭示出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尊重学生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以形成良好的个性,激活其创造力。二是语文学科极强的综合实践性。应立足课本,突破课本,举一反三,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而习得整体性、生活性能力。三是汉字、汉语自身规律,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字、汉语自身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应淡化分析性操作,不应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应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学好语言,重视言语的教学,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为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心理战果。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本理念之三,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就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揭示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揭示出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从而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中,其核心要素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同时,需要明白的是,对这种方式的定位与实施是采取积极倡导的态度,说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的甚至是漫长的,需要着眼未来发展,摒弃眼前功利,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教学的正道。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基本理念之四,是语文课程实践的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鲜活的发展着的生命体,作为语文课程理应以关注生命体发展为核心,开发出植根现实,植根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成就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1、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2、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3、忽视文学教育。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4、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2、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是什么?

语文课程应立足学生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育人功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怎样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并没有专门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教学的三大问题,三大经验,四大弊端是什么

  1、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2、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3、忽视文学教育。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4、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2、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研记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语文课活动总结

语文课活动总结(精选5篇)   在经历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后,相信你会有不少的收获吧,该好好写一份总结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千万不能认为活动总结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课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活动总结1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潜质和明白潜质,使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结合,以阅读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进行阅读活动。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状况、使用的教材、家庭状况,特制定如下读书计划:   一、激发兴趣,主动阅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以前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发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故事引路——树立读书榜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古代的有:《朱元璋放牛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近代的有:《闻一多醉书》《侯宝林抄书》《华罗庚猜书》;国外的有:《高尔基救书》……进行比较、教育,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构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现身说法——激发阅读欲望。教师经常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讲自己的阅读体会,或组织班级内爱读书的学生讲读书的收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推荐读物,优化阅读   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我也发现一些学生沉湎于武打、卡通漫画书籍,课外读得津津有味,课上还欲罢不能,将课堂上应学的知识和老师的要求置于脑后全然不顾。对学生来说,如果不分时刻场合、不管书的资料、品质,而一味强调课外阅读,这不仅仅不利于学习,还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做教师的必须要适时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优化阅读资料。   1、推荐与教学资料相关的书籍。如学《祖父的园子》一课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和高尔基的《童年》,学过《小嘎子和胖墩摔跤》,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小兵张嘎》,学过《草船借箭》,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课堂学完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去课外书本上找相关的答案。   2、推荐与习作相关的优秀书籍报刊。每个单元大纲都有提出相关要求的习作,选取相关要求的习作范文,从中去找一找,学一学别人如何组织文字,如何选材,也不失为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我曾先后给同学们推荐了《新作文》《小学生阅读与写作》《作文周刊》《百家作文指导》等。   三、培养习惯,高效阅读   1、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定”: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必须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保证每一天20分钟的午读时刻,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规定好课外读书的时刻,一周至少要安排四次,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潜质,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一本书准备多长时刻读完,然后,坚决按计划执行。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构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为了让学生读有所得,我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四、不断反馈,深化阅读   透过检查反馈,不断地改善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增长。   1、加强学生家长与老师的互动督促。   2、举行班级“读书会”。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总之,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用心拓展学生阅读的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绿色通道。让学生沉醉书海,在书海中吸取精华,浸润书香,陶冶情操,不断造就人才。   语文课活动总结2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四位语文老师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一个学期以来,较好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我将对本组工作作一回顾、总结,从中汲取经验,找出不足,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备课组是学校的基本教科研活动组织,也是学校落实校本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载体。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共有六位语文老师,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教研能力,在备课组活动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一个学期以来,凡是组内教师执教公开课,无论是组内的研讨课,还是校级展示课,执教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向组内老师虚心讨教,而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组内老师都会悉心地听课,耐心地指导。平日里,我们四年级语文组几位老师都非常注重自我反思,上完一节课,各自都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进行深思,找出问题,并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大家不仅乐于反思自我的课堂教学,还善于将自己的体会、反思积极与同组老师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我们组,为一堂课的设计与教学策略,大家经常在一起研讨,办公室、走廊、操场上……到处有我们一起讨论的身影。   一、常规教研:新颖独特,个性鲜明。   对于新教材,如何准确定位,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我们所思考,所探索的问题。   “一月一次的常规自查”形式多样,切合实际。(课件)教师自查后同组教师再互查。在互查作业中,我们欣喜的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特色作业”,老师们重点抓学生的阅读,通过读书卡(课件)督促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无疑是一个考验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授之以渔,指导阅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仍比较薄弱,他们对书的好坏还不能很好把握,对好词好句好不能很好辨别,甚至疏于辨别。有些学生对文字类的经典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则对图画十分喜爱。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巧借绘本,快乐阅读。   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要靠我们小学教师来规范和培养。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也看出平时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也是很用心的。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老师们边教学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老师们快速成长,规范了老师们的教学行为,使老师们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   二、集体备课:群策群力,行之有效。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有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年轻教师对教研的热情高,对学习的渴望强烈。我们的集体备课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群策群力,行之有效”。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教学比武”活动,历时三个月,差不多贯穿整学期。其间,我们全员参与,层层评选,三级展示(班级展示DD教研组展示DD学校展示)。现在,我们已经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即“提前布置,分头准备;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根据学情,形成个案;教后反思,不断改进”。从而达到通过集体备课来提高集体教研水平的目的。   三、赛课磨课:专家引领,千锤百炼。   “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这样浓厚的教研氛围映衬出市二小语文老师的团队合作精神。“磨课”也是四年级组语文老师在教研中求真求实的具体表现。学校请来教邢台研员老师等来校指导。专家们具体指导的虽是一位老师,但提高的却是我们教研组这一个群体。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开学初就启动了以“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共同提高、实现双赢的“青蓝工程”。为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上学期学校就制定了《“青蓝工程”实施方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措施都做出了说尽的说明和明确的要求。“青蓝工程”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确立青方教师和蓝方教师,明确双方责任和具体工作;第二阶段,学校确定各个学科教研组中的骨干教师,上示范引领课;第三阶段,在平时教学中师徒合作、学习、探讨和成长;第四阶段青年教师汇报展示,总结一学年来青蓝工程的得与失。   “赛课、磨课”,使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普遍觉得在深钻教材、解读文本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是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课要千锤百炼,要集体努力。这可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特色活动:异彩纷呈,硕果累累。   此外,我校高一高二各团支部青年团员还利用三天的劳动节假期,积极践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同学们在中山公园参加志愿者主题签名活动之外,还拉起了宣传横幅,架起自绘的宣传板报,手拿宣传资料,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向社区的居民宣讲c知识和市民文明礼仪,动手清除街道两侧的黑色宣传广告,清理绿化广场附近的环境卫生,向路人发放宣传资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用热情与奉献拉开了迎cxx、讲文明、树新风志愿者服务的序幕。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就成立一个活动小组,通过商讨后才确定这一系列的“迎国庆“活动方案:国旗下讲话、唱歌比赛、手抄报(中高年级)和画画比赛(低年级)、作品展示方案。   我们教研组的特色活动是围绕学生活动和老师活动两方面来开展的。学生活动,注重年段特点。比如在学校读书活动中,不仅举行了全校的“爱国诗歌朗诵”的评比,还组织了“诗文手抄报”的展示,写字比赛,“好书漂流”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底蕴。   工作人员认真查找安全存在的漏洞和事故隐患,尤其是人群集中场所等重点部位作为检查重点,查火灾隐患、查消防器材、查人员疏散通道、查值班制度、查安保力量、查防范措施、查责任落实等,消除隐患。   在教师的教研活动方面,最大特色就是“实效性强”。没有哪一个语文老师觉得教研活动枯燥,或者是浪费时间的。我们先后组织了“期末复习专题交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专题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既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抒发自己心声的平台,同时也使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一系列大的活动,同学们深受教育,在团课上进行了雷锋活动月体会交流。通过交流,同学们认为:在有些人看来,雷锋同志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而我们同学却认为是深受感动的。雷锋,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将不断被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既没有战斗,也没有火灾,怎么能把“好事做了一火车”呢?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习雷锋的平凡和伟大。认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捡起一片废纸,帮助同学扫地,用文明语言和同学对话,爱护一棵花草,给落后的同学补课,给贫困的学生一个本子,主动为同学解决困难……为建设祖国增砖添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曾经,教研使我们不断发展;将来,我们还将更加努力教研。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掌声永远在背后,鲜花永远在远方,我们永远在路上!   “推开我的小窗口,阳光牵着我的手,风水浪打不回头,永远跟着太阳走”,阳光中队的孩子们一定会在正确的家庭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开创性的学校教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这次英语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是一次效果很好的研讨活动,真正达到了共同提高、实现双赢的教学局面。   语文课活动总结3   根据六年级班级学生实际,从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方向着手,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从健康+健康的两个健康理念出发,那就是:一是要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要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感知条件、表现机会、创造自我、学习课外文化知识和形成良好习惯的机会,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一、成活动目标   在网络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可以说直接影响学生的将来。因此,本班的课外活动将主要以开展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活动为主,以远程信息技术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渠道,初步认识网络科技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以此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课外活动中将以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为基础,带动学生其他课程的提高。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知识类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语文的情趣,从小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丰富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二、活动效果   (1)通过网络进行少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认识。   (2)开发汉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体验语言文字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少儿文学作品,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活动。   (4)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友爱精神。   (5)通过播放学生每次活动的实况视频片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与兴趣。   (6)从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7)通过本人的`《绿色原野》网站,展示现代科技信息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性和可利用性;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网络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渴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8)通过网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向学生疏导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有效地强化学生健康的网络理念,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健康+健康”的学生健康理念培养。   (9)每周安排一节通过展示班级课堂、课外活动内容的活动课。使班级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10)具体活动安排是根据语文课程进展情况和学生的课后掌握情况相继完成。   语文课活动总结4   本兴趣小组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发现、培养我校学生的技能特长,培育我校语文教育的特色,繁荣校园文化为宗旨,经历了一学期的探索,小组团队在坚持和执着中前进,队伍不断壮大,同学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几多惊喜和进步。现将基本工作情况总结于下。   一、活动情况回顾。   在杨彰赋、杨宏圭、潘盛洋三位辅导老师和顾问陈平老师的通力合作下,本学期文学兴趣小组开展了10次正规活动,还有5次以上临时的小型活动,主要场所在科教楼二楼多媒体教室,同学们广交朋友,广泛交流,共同进步。主要活动内容为以下几点:   1、发海报,同学们自荐和互荐,健全了兴趣小组成员档案。   2、初期开展了“我看,我想,我说文学、文学社、校园随笔”的主题交流活动,由辅导教师讲座“传承文学星火,点燃心灵梦想”,说明了文学是各种艺术的基础,激励热情了,开拓思路,提高水平,提供平台。   3、组织兴趣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习时间节假日,自由创作日记读书笔记和随笔,择其中包含自己感动、思考,有实的生活内容,较有文采形象,结构完整的篇章,请语文教师初改。   4、向学生介绍,组织成员阅读浏览《校园随笔》的稿件内容,栏目设计,排版和印刷情况,分组借阅和回退自编杂志《校园随笔》。   5、评点交流成员的创作。尝试利用QQ群的网络空间形式,打造更宽的发表交流平台,拓宽阅读交流的时空,提高征稿,改稿的效率。   6、讨论了关于文学与影视文化的话题。组织了一批“新人杯”比赛投稿。   7、展开了大量的“网读、书读、专题研读”活动。还讨论了本年度的高考作文写作。   二、经验和反思。   1、很好地利用了语文教研课题《高中随笔作文导读导写》的自编杂志的发表展示平台。在改稿审稿定稿这个环节上利用了兴趣小组辅导老师和课题组辅导老师两方面人力和设施条件。   2、学生成员的热情很高,自主管理和活动的能力很强。   三、今后打算。   1、开好《校园随笔》创作成果发布会,广泛邀请往期作者,师生文学爱好者,语文教师,校领导与文学兴趣小组成员一起明确写稿内容和方向,稿件来源,投稿途径,组稿改稿编稿人员。   2、加大语文兴趣小组骨干成员的培养,争取场地设施等重要条件,以同学的自主组织管理为核心,以《校园随笔》的编辑为阵地和引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拉动语文课内外学习,辐射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课活动总结5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迎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高中部语文科组积极响应校长室的号召,在上学期已广泛开展的公开课、汇报课评课的基础上,从三月开始,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进行了两轮大练兵活动。   在第一轮大练兵的基础上,第二轮大练兵活动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高一级郭建、万美娥、汤文欢和高二级江国权、王飞娥、肖文坤等6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堂又一堂精美的公开课,他们善于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营造出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课后,科组内全体教师集中评课,各位老师都能够畅所欲言,既肯定了本堂课的闪光之处,也对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纷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找出难点。   语文课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很多,但是课堂教学容量不宜太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吸收大容量的知识。教师处理课文时不必面面俱到,抓一个要点来讲即可,课堂容量大小要以能够使教学更深入为原则,上课时应该抛开进度,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充分展开。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周密科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这是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一课一得,教师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要注重学生参与。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教师应该换位思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课堂上应加强交流,了解学生的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提问。既要使学生有投入课堂学习的热情,又要给与他们理性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年轻教师多听课,邀请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   大练兵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应该多听课,常反思,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学会虚心请教,经常邀请科组内的其他老师听自己的课,请他们多提宝贵意见。另外,我们也有必要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看法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备课时真正做到“备学生”,想学生所想,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加强了课堂教学互评交流,使每一位语文教师更加关心自己每一堂课的效益,真正做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呈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全面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和备考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我也在纠结怎么弄

如何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

有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 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学习课标,努力钻研课本,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堂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本是教师教课的依据,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所以,老师要慎用参考书,认真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有效课堂之关键。 课后反思是一节课上完之后,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个反思,包括值得继续发扬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好课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提高效率。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最后,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能相同。 四、认真研究并设计好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问的方式必须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 第三,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节奏把握的好坏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课堂上,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了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制度。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喜用。 “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体地位会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学习,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同时还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七、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创建学习型课堂。 在师生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是平等的,应该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型课堂。 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则完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认真思考、深刻钻研、相互讨论、敢于质疑、主动提问,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灵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优化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知识。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作业非常必要。好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更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九、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小学课文绝大部分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舒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教学论文)

一、“语文味”的始作俑者  “语文味”的始作俑者是湖北省武汉市(原新洲县)人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2001年上半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如今,“语文味”一词已成为诸多同行论著中引用的新名词。  二、什么是“语文味”  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一讲到“味”时,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一般层次的东西是够不上用“味”来谈论的。说它抽象,是因为一讲到“味”,便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比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受此启发,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审美个性和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构建的语文美学体系才是符合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特点的语文美学体系。  (一)什么是“味”?  《新华字典》解释“味”的意项有——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   情趣: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   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味药。  (二)什么是“语文”?  关于“语文”,有不同的理解,经典的理解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观点。叶老认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口语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老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所以说,“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据此,“语文教学”就是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  (三)什么“语文味”?  那么,据此推测,“语文味”是否包括以下意义?  除了语文课,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有教师教学的审美个性,也是“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  一是应充分体现语文的情趣、意味(区别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是具体教学或操作时应有体会、研究、体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是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有味道,当然也应当包括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滋味的。  应注意:不要让“语文味”变成了一种“味”,更不要让“语文味”变了“味”!“语文味”≠“语文的气味”,“语文味”≠“语文的香味”。否则,干瘪乏味。  正如叶圣陶所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  程少堂认为,其实语文味,就是企图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另外,就是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审美个性也应该是“语文味”。  也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  三、课堂教学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同样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课文应该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课堂上要有情感生活,有心智的活动,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凭借语言通灵、感悟、移情、益趣,那就是失败的教学,因为远离了语文的本性。  我认为,无论是理解“语文味”、还是课堂教上出“语文味”,都必须紧扣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去实践。所谓工具性,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的工具;  第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第三、其他学科的工具(以上三个方面皆是基础);  第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  根据我国学者吴国盛的研究,“人文”一般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的说法。“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性,就是崇高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以及培育这种人性的文化。  因此,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华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  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  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崔峦教授说: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的体现。  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要“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课程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就像鱼儿与水,谁都离不开谁。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崔峦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当前的语文课,热闹有余,而在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却很欠缺。  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汉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应该是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是一味地说教, “既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发展;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只有恰当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才能使语文课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如何体现“语文味”?有人认为:“趣”中探索、“情”中陶冶、“美”中创造、“读”中品味。  对于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也有人指出: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的意思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课要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教师要在关注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  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  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一看到“语文味”三个字,我们仿佛会闻到了淡淡的墨香,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会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

如何上好一门语文课的论文

关键词: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因为语言教学是一门只重形式主义和知识教学的学科,往往忽视了学生最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今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充其量觉得选择题比较容易解答,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解答。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从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一一分析。一、 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乱,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语文知识。叶圣陶说过:“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教师也应该把语文当作一门艺术来教,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于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不仅熟悉所有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管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有能力教好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因为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他们为了学好语文,不需做大量的语文练习题。如果教师仅仅懂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有自身的知识丰富了,在教学上才能够得心应手。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只有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自己被学生喜欢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高潮。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首先要以饱满的姿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今天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相信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劲头,教师也会在语文课上满怀激情的。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三、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语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普遍来说,在语文课堂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且有些不适应新时代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教”变成学生“教”。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也不再是仅仅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对于《诗经》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现在我们就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分析一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这样的教学模式。1、课程:《诗经》2、时间:一课时3、学习内容:《诗经》简介、内容、表现手法一名学生站上讲台,教师坐在其他同学旁边。语文课开始。为了区分教师与学生的区别,上台讲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师。小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同学们你们对诗经有多少了解呢?有知道的同学可以发言。学生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是春秋时候的大文学家孔子。学生乙: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文艺殿堂中的瑰宝。学生丙:诗经共收录了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小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诗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丁: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小教师:不错,诗经确实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范本教材。它成书于公元前6—5世纪,对于诗经的三部分组成,现在由我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风,是指国风,创作于东周时期,共收纳了15个诸侯国的土乐,一共是160篇,这也是诗经的精髓部分。雅是“正乐”,“正声”,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赞美,小雅主要是讽刺嘲讽,共105篇。颂是朝廷祭鬼神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就是整部诗经的组成,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明白小教师:同学们,现在大家朗读一下诗经的内容并思考一下里面包含的意思。......4、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向小教师提问。学生1:老师,诗经最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小教师:诗经多为四言,最早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诗经的成就非常大,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学生2:诗经和什么作品并称“四书五经”?小教师:这个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尚书、礼书、周易、春秋、诗经。5、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诗经的知识。有诗经的组成、地位、形成等等。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一下,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这样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给其他同学讲的,所以他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讲台下,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在课下及时纠正学生在课上所讲的不正确或不充足的知识点。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四、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段时期的语文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该及时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兴致会很高,精神会达到高度集中,因为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了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比较有自信。这样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五、 总结和归纳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归纳出什么知识点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什么知识点是仅仅需要理解的。只有学生知道了知识的主次才能更好开展学习,不至于做无用功。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好语文课,学生才能够学好语文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论文范文: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1、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2、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①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不注重修辞格的多寡,而是要语言的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才能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果教师每天都重复着书本和卷纸的故事,那么学生就会渐渐地疏远书本和卷纸,教师也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像每天都吃着一样的饭菜,时间久了就没味了,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经常开展一些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这就让学生体会一样的东西不同的做法,又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学到知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力,我想这些活动的开展肯定会比死记硬背受到的效果好。本学期举办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话本剧《荆轲刺秦王》,平时举办课前三分钟、分角色朗读等等。学生都积极参与,好奇心极强,兴趣也很高,真正体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兴趣能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听课、去学习、去探究。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论文

可以看下(创新教育研究)呗~参考学习下,

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语文的学习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文化课程,也是我们学习其他课程和文化的基础,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时期,所以,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有效性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指通过教师用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获得具体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的 "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师影响下,对学生学习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和策略[1].有效教学,最主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含义:   首先,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评价的具体标准也是学生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好坏。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是否良好,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中,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有效教学是要实现教学的新目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需要靠教师在对学生做一定的引导,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实践中里了解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   最后,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些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去指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化安排。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的效益,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理解。    二、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的目标功利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但是过去的用高考来对学生进行终极定位和评价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学生面对的还是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很难改变,高考成绩的好坏,还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压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得到减轻,教师的考评机制也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现在的所有教学形式,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高考。因而整个的教学过程显得很功利化,高中的一切教学环境和活动都是为了一次高考做准备。   (二) 对教师的要求过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各种要求和能力是综合性的,但是,当前的许多学校,教师多年的教学模式,还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且许多教师的知识素养还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要实现新的有效性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自身提出很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实行起来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先在教师方面,接受改变都比较困难,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影响比较大。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能力。   (三)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许多人认为只有学生多做一些作业,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体模块的教学却被忽视,语文教学的一切目标都是指向高考,学生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四) 无序的教学练习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和谐交流和沟通的关系,进行相应的互动和练习。目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安排适当的教学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练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排,教师一般都放在课间活动过程,而且学生对这种练习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在这些讨论时间内进行聊天和游戏,这样的教学练习安排的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偏重于教师怎么教,往往是针对教师教学方面不断的进行改变[3].现在的教学中强调的教学主体变成了学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开始变的明确,所以,教学方式和重点的转变,是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基础。   (一) 制定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了一定的改变,首先,新课程的改革是理念的变革和更新,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入手。只有教师首先明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和本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本质不是分数的高低,也不能用成绩的高低来评判。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为核心,通过学习,将学生的情感和教材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一定的熏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高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和影响,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成绩好坏方面,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 优化教学方法,科学施教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科学施教,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此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方面的关系,过去的教学过程只有教师一个人讲课,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失去了重点,所以,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现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时间,注意教学节奏的控制,将学习资源和课堂很好的配合起来进行教学。   (三) 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情境和语言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出来,设置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 《背影》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现那些画面,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知识点清晰、直观的展示出来,同时,借助多媒体集声音和画面于一体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加深学生的理解[4].   (四) 合理安排教学练习   教学练习的安排和进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知识是理论性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运用,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关系能够实现学生和教师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安排教学练习,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去,带领学生发散思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的很好的辅助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高中的语文学习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以及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的提出了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帮助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朝霞。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宁志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策略研究[A].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江西卷) [C]. 2013.   [3] 周利梅。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刘惠。 对目前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 [J]. 中国校外教育,2015.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技巧论文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   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出示尝试思考题: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发掘教材思想内容、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点拨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许多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发掘教材的思想因素,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思想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中“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有些课文的主题思想较浅显,学生稍加留意或多读课文就自然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染,从中受到教育。但有些课文的思想意义就比较含蓄,蕴涵在词句中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挖和点拨,达到教育影响学生的目的。   在教学古文《周处》一文时,课文只是简要叙述周处成为三害之一,通过杀虎斩蛟才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作了祸害,从而产生了悔改的念头。他通过拜访当时的名人,接受别人的指点,痛下决心改过自新,最后成为忠臣孝子。 至于通过学习本文要吸取哪些思想因素,如何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课文并没有任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因素,给学生加以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加以总结点拨:“周处作为一个失足青年,曾经在村中横行霸道,为乡人所痛恨,但他在杀虎斩蛟后看到村民们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曾经对乡民们产生过极大的危害。他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作为一个犯过大错的人要改正错误,是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信心,而在改正过程中,要是有人冷嘲热讽,又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恒心。在这些困难面前,周处都挺过来了,最终彻底改掉自己的缺点,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教师通过简要的板书,加以归纳:“三横之一—杀虎斩蛟———自知为患———欲自修改(勇气、信心)———请人指点(毅力、恒心)———忠臣孝子(成才)”。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对文中的思想内容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染;教师还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凸现课文的现实意义。   三、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点拨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而对课堂以外的"知识必定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抓住教学契机和激发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撩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从而自觉投身于课外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她爱看《围城》,几乎背得出其中好多她认为的精彩之句;她也爱读《洗澡》,但她仍拒绝《安徒生童话》,也不喜欢我的偶像———张爱玲的小说。”教师抓住这个激发点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者的女儿为什么爱读《围城》和《洗澡》?这两本书到底写得怎样,你想不想知道?是不是《安徒生童话》和张爱玲的小说写得很糟糕呢?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请去阅读这几本书吧,用自己的眼光作个评判。”这样,学生的学习欲被点燃了,他们在课后纷纷想办法借阅这几本书,并被这几本书深深吸引住了,许多同学还从书中摘录了许多好词、好句和精彩的段落。   不仅以上几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在古诗词教学、现代诗教学、作文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指导中都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使语文课堂教学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良好地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论文怎么选题?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如何上好语文课 论文

【如何上好语文课】对于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是我一直深思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我不断探索追求着的目标。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公开课,她不经意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语一字、一动一静无不深深吸引着每位学生和台下听课的老师。我想:这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样的老师才是使学生终身难忘的好老师。那么究竟呢? 一、 注重平时自身知识修养。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精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一节上得好的课不是因为处理教学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师的学识、思想、境界决定的。你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博览群书的“厚积薄发”,是教不出精美绝伦的语文课的。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博览群书,涉猎到各个领域,读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古代的文学经典,读教育经典。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实自我、教好语文。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即语言应用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必须随着时代的需要,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二、 课前深钻教材,认真备课,确定学习目标。 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领悟全然不同,对教材的驾驭、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别。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我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认识新教材,读懂新教材,钻研新教材,才能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我们现有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资源,也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桥梁”。充分地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手解读教材,工具性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钻研。钻研教材要掌握“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包括文体、结构、语言上的特点等;“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这样才能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了教学思路,就要确定正确的学习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新课标倡导对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因此,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就像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的。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在备课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入学生角色,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应该思考: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会以什么方式来理解课文的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这种设计?这种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合适?哪里开展比赛,哪里进行游戏,哪里适合表演?哪里运用分组讨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该提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当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出现没有学生发言或学生乱回答、瞎搅和,给老师难堪时,老师是否反思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学生还是在自己?我国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说:“老师教育人就好像医生用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去开处方,药味须时时加减,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执一方",其结果就‘鲜不杀人矣"”。王守仁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要因人而异的道理。要做到因人而异,就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当你了解了班上每位学生知识层次,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备课时又确定好了由那一层次的学生回答,即备了学生,就不但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而且通过问题的回答,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发他的学习激情,使他学习更努力。 三、把握课堂这个重要环节。 无论是平时的积累,还是课前的准备,一切都将服务于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活动。首先,找准一堂课的切入点。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要讲求艺术,根据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深入把握其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开课的形式新颖,做到在开课的过程中创设激情,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望,启点给学生思维求异的方法,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住学生,缓缓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开课时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感悟。课文中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只有在教师层次清晰、条理明了的引导下,反复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作者情感地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地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朗读,学生能体味到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课文描写的场面、人物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在读中既培养了读书能力,也为语言表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德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的这段精辟段描述,便是朗读感悟的实质。 最后,围绕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语文课如果只是进行研读、品位,还是不够的,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又能够带领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我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翅膀。有的学生说:“我要画个绿绿的太阳送给小鸟,让小鸟生活的家园永远茂密”。 总之,上好一堂语文课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好语文也不是一日之功。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语文老师应该以一个学者的姿态站在讲台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学中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的文学知识,充实自己地的专业知识。做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地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语文教学的政策更宽松,标准更科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那是教师专业成就和职业幸福感的需要,那是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愉悦感的需要,更是课程自身完善并取得学科尊严感的需要!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案例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年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加强课堂作业的训练,使学生自觉的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传统语文教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节课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使他们自觉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他才会认真的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才会实现。而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说明文和文言文由于时间跨度长,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又不是很密切,学生学起来又比较的困难,教师单凭一张嘴来讲,学生很难听懂,自然就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或幻灯片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讲清那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用逻辑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树种草和培植草皮。这样的讲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幻灯片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袭击农田的情景,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把长势良好的庄稼给埋了,再加上狂风怒吼的声音,这样,学生就从心灵上认识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沙漠危害人类,所以要治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治理,让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后,先让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呈现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会飞起来了。这样就解决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问题。接着,再提问:有了水以后可以干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植树种草。又提问:植树种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学生回答: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接着再展示几幅在沙漠中种了草的效果图,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没植树种草的地方风述进行对比,学生就明白了植树种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后教师在讲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如果还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那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把它用在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服务。 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u201eu201e”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又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u201eu201e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对课文主题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布置作业,又有利于学生的训练,学练相结合,不但巩固了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①。由于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他的知识容量大,信息来源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布置课堂作业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教师抄半天的作业,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更何况一节课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教师根本就不可能抄多少作业给学生做。这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读不能巩固,课外的延伸就更谈不上了。而电脑具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对学生布置课堂作业是有很大好处的。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于生字词比较多,要检查一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一个一个的写在黑板上,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把它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几分钟就能完成了。另外,一篇课文上完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用一篇相似的文章检测一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幻灯片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完成时,我们马上就可以把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展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它和课文的异同点,教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但巩固了课文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其次,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的复习课的课堂作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初三的中考语文复习。初三由于要毕业了,要把初中三年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容量大、时间紧。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字词、语句连接、仿写、病句修改中,都可以选很多的内容来练习,方便又快捷,对学生知识内容的了解巩固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老舍先生写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写景散文,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范文。但由于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的差异,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光光书面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精神上的审美体验。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就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要好的多。首先,制作fiash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播放动画片,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春景图,引发丰富的联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的春景动态图,就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图像,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好的帮助。再次,回放flash动画片和幻灯图片,不但能把课文的写作顺序讲的清清楚楚,使学生能够听明白,而且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 综合性学习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处理得较为灵活,学生喜欢学,但书上的文字材料又太少。而且在课堂上让学生找资料,浪费时间不说,还不一定找得到。这时,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就显得很重要了。网络上信息多、流量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课前教师选定好内容,指定范围让学生去查,学生查到了,准备充分,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上起课来也会得心应手。时间节约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高中语文课上学生独立思考案例

  在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语文教师应该有怎样的教材与教学意识?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与教研过程中,不少老师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此,笔者从专题意识、整体意识与深度意识三个方面结合正反教例进行了一些探究,希望能给同仁们一点启示。   一.教材把握要有专题意识,不要孤立、割裂文本的专题情境   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一般有两种:文体单元,主题单元。文体单元,是写作方法的互补;主题单元,统一围绕同一个话题,不同角度的互补。相对于语文教材编排的文体组元这一传统教材编排方式,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主题组元利弊皆有:弊端是教科书的结构没有整体性;对文本有些刻意的组合;好处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而且能够形成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互补,也使能力训练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角度。   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要求教学时对教材的把握要有专题意识,不要孤立、割裂文本的专题情境。因为专题中几个模块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内容相对呈纵向递进顺序。它们联合构成一个内容的有机整体。如果割裂,教师的教学视野要受到很大局限。   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有两个模块:第一模块“漂泊的旅人”(《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这一模块是一个感性层面,突出“家”的情感内涵:人要想家,旅人要思念故乡。文本抒发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哀伤,有痛苦,有悲凉,也有欢乐。第二模块“乡关何处”(《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模块是一个理性层面,突出“家”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人为什么要思念故乡。文本表达的是:故乡、家园是人成长的精神滋养,是人的生活证据,是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如果家都没有了,人也是虚无的。   对于这样的主题单元,教学时要注意避免两种教学方式:一是以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这是典型的人文课;二是简单相加,把同一文章用过去的老教法同样教一遍,这不能有效拓展教学资源。正确的做法是把主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并以这个切入点引发对教材的深入思考。   必修一“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这一模块,可以这样切入:“天籁”是什么意思?“天籁”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必修二“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模块,教学时就可以借助主题中关键词“俊眼”来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其中“俊眼”是谁?“俊眼”传出来的是什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这一模块,可以这样切入:“花”是指谁?“一花”如何能表现出“一个世界”?必修三“颂歌的变奏”(《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这一模块,“颂歌”很显然承接上一模块“江山多娇”(《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变奏”是一种情感的变化,是一种手法的变化,这一组诗作为颂歌的一种“变奏”,形式表现明显:军阀混战、腥风血雨的祖国,悲哀忧郁的祖国,贫穷布满伤痕的祖国,把自己赶出去的祖国,都让人爱得更加深沉!这一模块就可以这样切入:“变奏”是什么意思?   二.单篇教学要有整体意识,不要让单篇文本呈现零碎、繁琐化   从大量的课堂教学表现看,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多为:文章写了什么?你认为哪句话精彩,点评一下,朗读个别语句段落。   这种教学表现都是把文章分割成碎片,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使文章呈现给学生的不是一个富有逻辑的整体。这种分割式、局部式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读懂文章,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利于学生作文整体布局结构的学习借鉴。   1.文本研习要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教学环节   一篇教材是完整的,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也应是完整的。为什么有的课给人的感觉是不完整、零碎、繁杂、东一榔头西一杠头?一是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整合形成几个实实在在的教学环节;二是即使有了几个高度整合的教学环节,但这几个教学环节如果没有经过合理的逻辑排序,呈现的方式就会散乱,没有层次。   反例: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选,一位教师教《老王》一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整体阅读,思考老王做了哪几件事?(送冰块不收费,送人上医院不收费,送香油鸡蛋)――研习5、6段:为什么老王主动提出车费减半,送医院不收费?――我对此是怎样反应的?(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查找分析)――研习8-16段:教师介绍白描,要求学生找出表面朴素实际蕴含深意的白描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找,小组交流,学生发言)――研习最后一段:说说你理解最深的句子。   一节课上下来,教学陷进了文本琐碎的分析出不来。文本研习有基本的教学层次:第一层是意义理解(外显义和内隐义,即表层含义和文章主题);第二层是形式理解(结构、方法等);第三层是语言理解(表达形式:不能没有表达形式的理解,也不能只是鸡零狗碎的语言理解)。而这节课教师把文本研习只停留在第一层,课堂教学哪还有高度和厚度?   一般情况下,教学环节的设计一般包括这样几个:介绍作者,整体把握文意(整体把握的能力),深入明确主旨,点评赏析语言(含有语言的具体知识),延伸拓展(主题延伸,写作延伸,语言现象延伸)。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基本涵盖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般情况下,教学环节的排序应是呈层进式排列顺序。这样经过前面的铺垫,才有后面的高潮。说到底,就是通过这样的排序方式把文本文字静态的呈现方式变成动态的教学呈现。注意: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问题思考来总领的!   正例: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艾青的《北方》一诗,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读(体味悲哀的感情基调)――问题思考:诗人笔下的北方为何如此悲哀?(诗歌内容分析)――问题思考:这悲哀的北方是什么让诗人如此爱恋?(主题探讨)――联系现实(2008年中国多难),引导学生拓展:多难兴邦的话题。   正例: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一教师教《品质》一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这样设计:整体感知(教师设置阅读思考: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简洁概括)――质疑探微(教师通过学生的阅读发现和质疑,整合几个思考问题:①靴子的本质是什么?②小说多处说到了橱窗中的靴子,有何用意?③为什么格斯拉兄弟做的是最好的靴子,但生意却很清淡?④小说最后一句再次强调“他做了最好的靴子”,到底是何用意?)――心灵对话(思考问题:他为什么执着一念,不转变观念,一直到穷困潦倒到死,这样做值得吗?引导学生争执讨论“值”与“不值”,在于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肯定真善美等美好的品质)――聆听大师(以几位文学大师的精彩哲言启发学生进一步感悟真善美)――延伸拓展(思考问题: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请体悟小说主旨,发挥想象,以格斯拉的身份给现代人写一段忠告。目的是要学生理解如何在追求华丽的环境、社会时保持一颗坚守的心)。   应该说,这几节课的教学环节都是十分明确的,这样明确的教学环节都表现了教师清晰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很明显是按照层进的方式排列的,这种层进方式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有内容,教学有层次,教学效果好。   2.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环节要围绕文本中心进行组织   一篇文章有两个要素:内容和形式。内容又统领形式。一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围绕这两个中心,不论是知识的,方法的,能力的,还是情感道德等人文的,任何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皆不能游离于这两个方面之外。这是原则,这是基本,这是教学规律。   反例: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辛德勒名单》,这样组织教学内容:名片简介――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文脉梳理,内容整体把握:教师具体概括各层次的内容(101―104惨景触动辛德勒的心灵,决定救犹太人;105―107,逐步展开营救活动;108―109拟名单;110―112,被救人回到故乡;113―117,出现意外,最后成功)――问题分析:⑴101―104哪些语句表现了辛德勒内心怎样的挣扎?⑵围绕这份名单,辛德勒在拟定和操作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文本拓展:⑴高斯人物形象分析;⑵播放片尾被救人祭奠辛德勒的电影画面。如果你也在祭奠辛德勒的行列中,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置看似行云流水,其实偏离了文本主题:节选部分的主题是通过两个人物在战争中的人性对比,凸显的是战争与人性,我们读完文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对辛德勒进行歌颂和褒奖,更多的是要对战争进行反思。这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扣住主题,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写作刻画上,没有思想认识的高度。   文本教学当然有主体教学环节,也必不可少地要用一些辅助环节进行铺垫,就像一篇作文,主体事件外要铺垫情节一样。但辅助环节毕竟是辅助,切忌喧宾夺主。   反例: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老王》,用近10分钟探讨:老王死后为何裹白布?探讨的结果是:老王是回民,死后都是三尺白布;杨绛通过这一白布告诉人们,老王生前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死后终于和别人一样得到了平等。   反例: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老王》,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老王是个人物,他那么不幸,却不自卑,还关心一个政治上斯文扫地的落魄知识分子。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孔子经常表扬颜回,常批评子路,但也表扬了子路一次。有一次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富贵面前,毫无愧色。由此教师告诫学生,不要学颜回那样抑郁一生,要学子路那样做一个阳光少年。   正例: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登高》一诗,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师生改编《登高》一诗。用叙事抒情的表达方式改编诗歌,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既扣住了十个主题内容,又训练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三.教材的内容思考要有深度意识,不要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教材的思想高度也是初中教材难以企及的。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寒风吹彻》,曹文轩的《前方》,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曹禺的《雷雨》,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罗素的《人为什么活着》,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钱钟书的《论快乐》等。高中生的作文思想要求中有明确的一条是“深刻”。文本研究要有深度,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能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在别人思想的基础上再多想一点,这就是深刻。高中老师的“高”,要有语言涵养的魅力,要有思想的高度。而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思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低位化的教学:满足于教学内容的简单化梳理;瞄准考试进行简单教学。   反例:一教师教《想北平》一文,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品味几处句子(有北京味的句子)。就此结束。这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淡教学使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教师没有研究文本,没有探究文本,没有对文本及与作者相关的庞杂的材料进行研究式备课,只借鉴一些简单教案,这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认识是肤浅的。教师找不到东西,就无法给学生东西。教师没有高度,课堂就没有高度,学生的学习认识当然就更没有高度。   2.教师要注意品析文本的三重义   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决不能在没有理解文本的情况下就展开丰富的语文活动。但语文教学又决不能满足于文本理解,文本理解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应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过程中融入语文活动。   一般而言,文本有三重义,即:文本的作者义,文本的社会义,文本的个性义。作者义:作者写这篇文本的目的。社会义(这是我们常说的作品主题):文本出世后,就是社会的,会形成新的社会义和历史义。个性义: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这是学生在阅读中自我生成的一些理解,有时教师要把一些不当的理解收回来。   从教学实际看,很难有教师能把文本的三重义加以兼顾,课堂普遍缺失学生文本理解的个性义,即使文本的社会义也难有高度,甚至有课堂教学对文本的作者义也出现了偏失。如《老王》一文,大多认为老王是像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文本告诉我们要像杨绛那样善待弱势群体。这都是看了教参上的一点皮毛。杨绛是把老王看作是比自己人格更高大的底层人,而且老王比杨绛理解的老王更高大,所以作者在文末才“愧怍”。   如果文本思考能够达到这样的认识,课堂教学自然能给学生打开一扇思想的大门,比人云亦云的空泛的“劝告学习”这一说法不是深刻得多吗!   3.教师要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恰当的凭借   语文课堂,教师一般要为学生的文本理解提供一些凭借,即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们设计的这些问题有质量的不多。原因是:文本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当教师自己都没有进行精细阅读或深入阅读,或在阅读中没有高于学生和教参的阅读发现的话,课堂教学即使环节再多,花样再多,也是空洞无物。呼吁教师不要成为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即使是老教材,也要保持陌生阅读,即发现式阅读。没有发现式阅读,就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在教《辛德勒名单》一文时,可以给学生的文本理解提供这样一个恰当的凭借,可以设计一个思考问题:两个刽子手,为什么一个能从兽性中解脱出来,另一个却不能呢?还可以让学生改写:把剧本改写成小说。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问题:一滴水指什么?一滴眼泪又是什么?一滴水为什么能换来一滴眼泪?教《登高》一诗,可以这样深入: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却只是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明显不足,你怎么看?教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可以这样设计思考凭借:舒婷笔下的祖国贫穷、落后,为什么反让舒婷更加爱得深沉?   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寡人之于国也》,就设计了一个很有高度的探究思考题:最终,惠王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经过学生研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不可能。学生借助于文本解释的理由是:因为孟子的理想社会主张是建立在没有战争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孟子构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不是为了战争;而惠王恰恰相反,他感兴趣的国力的强盛是为了实现争霸的目的。学生的这个极具探究价值的发现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式阅读,而学生的这一发现式阅读实则来源于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发现凭借。      孟凡军,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邳州。本文编校:左晓光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案例

因为语文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就像哲学、理学一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不用刻意起生活化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多运用一些所学的语文知识比喻触景生情的想到一首诗,一篇文章之类的

如何用激励性语言来激发语文课堂 教学案例

(一)发挥评价语的亲切性,让学生如浴春风,如沐春雨。教师的评价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说每一句话都要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一听就能感到亲切可信。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不紧张了。一个学生回答《红楼梦》的作者时说错了,其他同学都大声的“啊!”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辞不达意时,教师应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 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的很好的!”对学生的赞美也要真诚而亲切,当某学生提出了一个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话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夸奖,不管多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答对了,教师都应用高兴的语气真诚的给予评价:“你能回答的这么好,真了不起!” 由此可见,评价语的亲切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亲切感,要充满感情,而不能冷冰冰,夹枪带棒。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完成作业了。 “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二)发挥评价语的激励性,让学生受到感染,获得自信,走向成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某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某人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什么比例?老师期待得出的正确答案是:成反比例。然而一名男同学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认为不一定成反比例,理由是:从家到学校可以有很多条路走,如果走一条弯路,即使自行车的速度很快,也会花很长时间。如果抄近路,即使速度比走弯路慢,所用时间也可能比走弯路短。显然,学生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由于老师没有对该题的前提条件作出明确的说明,如果该老师循循善诱,既可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也不难导出正确的结论。然而,该老师的评语却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谁要是说不成反比例,谁的脑袋就长包了。”另一名男同学紧接着附和:“对,是脑袋积水!”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名发言的男同学难过得哭起来。试想,这位男生还会在数学课上发言吗?他对数学的学习还会那么有热情吗?这样的学生最可能厌学,甚至辍学去广东打工。如果这位老师换一种语言进行评价,则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啊,你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见解”等等,这样的评价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也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众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如:“好哇,这种做法很好,你真会动脑筋”、“你演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个句子你旦怠测干爻妨诧施超渐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你的声音真好听,给每位同学带来了美的享受”,“你真勇敢,第一个上台配合老师,你的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谢谢你救了老师!”如此亲切明朗、热情洋溢的话语,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感染?怎么会不努力?怎么会不上进呢?(三)发挥评价语的多变性,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也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屡听不厌。评价语言要想不拘一格,除了经常变换词句外,可以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可以将整句变为散句,散句变为整句,还可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重音、节奏,还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用他们喜欢的网络语或卡通语,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作适当的点评,一定会收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四)发挥评价语的哲理性,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做人求学的深刻道理。课堂评价语言如果富有哲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德育的熏陶。学生尝试失败了,教师就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失手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扎实,教师就可以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有的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就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去开导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创见,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话去赞扬他;有的同学能写一手比老师更漂亮的钢笔字,教师就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激励他;有的同学平时不爱发言,一说就说的很好,教师可以真诚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懂得了许多求学做人的道理。这些评价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

《坐井观天》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语言。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天到底有多大的争论,来阐述深刻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黑板书写词条: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课文第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启发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背诵识字四中关于认识事物不全面的成语: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看看它讲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理解课题“观”就是什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课文。   要求:标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1、拼读生字,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全体齐读,完成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四、识字教学   1、看插图学习“沿”,理解“井沿”。   2、学习“信、际”,组词并书写。   3、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井( )沿( )抬( )际( )   开( )没( )拍( )示( )    五、熟读课文:   老师读旁白,孩子读小鸟与青蛙的对白。思考:这则寓言,写了小鸟与青蛙的几次对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理解小鸟落在井沿上,在插图上指出井沿的位置。   (2)启发学生理解:“落”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整体感悟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2--7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了起来?”   (2)青蛙认为天多大?小鸟认为天多大?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板书:青蛙:井口那么大,天有多大?   小鸟: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无边无际”。“无”是什么意思?“际”是什么意思?“无边无际”形容什么?用无边无际说话。   (反思:通过设问--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孩子回答“大海、宇宙”,于是连成话,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宇宙无边无际,宽得很哪!无形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巩固了对无边无际的理解,并帮助孩子积累运用成语。练习中的反馈也较好。)   (3)讨论青蛙说的话,进行语言训练。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那么远”是指多远呢?着重理解:“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4)“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5)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青蛙与小鸟的对话。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过渡:天有多大?青蛙和小鸟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它们又争了起来。指导读出争论的语气。   (2)提问:青蛙认为小鸟说得对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启发学生理解小鸟说的“你是弄错了”中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   (3)提问:小鸟为什么要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呢?   (4)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青蛙和小鸟在这里各自的“笑”的"含义。   (5)角色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反思:抓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三、总结课文   1、讨论: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谁说错了?为什么?   (反思:用因为……所以……说话,完成练习:《坐井观天》说的是( )因为一直坐在( )看天,所以看到的天只有( )。而小鸟因为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所以看到的天是( )的,从而帮助突破难点--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2、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我忍不住说:   3、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4、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反思: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通过练习拓展,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朗读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分角色读全文。   2.拓展延伸,出示:通过“成语故事”窗口,出示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的题目。推荐全注音卡通丛书《成语故事》

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教学

二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一)精心备课,透析教材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那么老师教什么,白纸上就呈现什么。而有效的课堂上应该是每个儿童带着生活经验和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在灌输,而是在开发。备课时,教师要想儿童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可以做这节课知识的辅垫,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孩子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去善思,善问。而教师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有深入的探究和把握,掌握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也要渗透。 (二)认识自我,博学广义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可亲的笑容,自然会博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往往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才喜欢她上的课。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三)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有效课堂从根本意义上讲,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是一定不会有效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那么对于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恰当的去处理,采取一种机智的方法,生成的问题也是徒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种机智的应变能力。对于一名年轻教师而言,要不断的去积累,在工作中经常反思,要有一种悟性,提升自己驾御课堂的教育技能,课堂效果怎能不好。 (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对于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而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对 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部分孩子产生了对知识的抵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读书,对于竞争心理非常强的孩子们而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能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引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篇一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里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2.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障。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的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奴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奴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使发展人的个性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使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篇二   一、精心设计导语,努力做到“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亦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上十分精彩的开头能抓住学生,就好像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开头不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很难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因此,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十分注意设计好导语部分。因为,好的导语设计,能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使课堂变得魅力非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积极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思路,尽情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月色下的荷塘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并从中体味和欣赏这种宁静。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人们都愿意去做一个追随四季、追随岁月的自然之子。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u2026u2026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解读朱自清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本来就很美的视频已经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心境当中。然后,再用语言艺术对这一美丽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能牢牢地追随着教师,在教师的描述中去尽情的思考,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   二、巧妙组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中国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教育其实还是一直在围绕应试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课堂气氛变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将心思转移到其他方面,没有兴趣听讲。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善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讨论,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讲授的间隙中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来提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并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的提问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怕学生提出质疑,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一些教师由于怕打乱了自己讲课的步骤,并没有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让学生有一些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没有心思继续接受下面的学习、讨论,造成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知识没能更好的理解,显得断章取义,支离破碎。教师应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惑,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理解、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全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直都保持严肃的氛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小幽默,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小花絮和小高潮,让本来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有滋有味,有的知识点会以这种方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在课堂上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思考,同时能够更好的开拓思路,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三、习惯积累,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堂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要会运用非常丰富的语言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观察,而这些行为都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清晰,便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的语言不能十分繁杂、琐碎,一定要尽量做到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语文学科的确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对高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庞杂的知识必须扎实掌握。   当然,对于初入高中语文课堂的老师来说,也就是刚踏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种挑战看成机遇呢?当然可以!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教态大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随时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挑战;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均要扎实。最后 ,还要养成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当然,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了传帮带的教学措施,确保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早日成熟起来。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中国的语文课当然教的是语言,而且是汉语语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在《南方周末》上连续出现了多篇关于此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没有教过语文,但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想要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语文?语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学习是基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里有必要对语言的概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一般的语言学中,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概念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又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又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把写出来的叫书面语,说出来的叫口语,那么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书面语不可以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口语不能写出来.一般的说可以认为它们的区别就是:口语用于交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口语时只考虑他的实用性;而书面语多用于思想的传播,他是人经过一定的思考结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反映.例如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私下谈话,那么他使用的应该是口语,而一个人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当着许多人讲话,那么一般就会用书面语.那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呢?教语法、书面语还是口语?首先看口语,就是说话,这人人都会,不用老师教,但同样是说话,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就惹人讨厌,可以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说话也应该学,但说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到的,例如我们身边有许多口语表达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问问他们,口语是如何学好的,不会有人说是老师教的.再看书面语,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书面语而得以记录和流传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听不用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读和写都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小学生经常说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指他们不会使用书面语.而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使用书面语说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里非常重要,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这种说应该是一种书面语而不是口语.还有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也是语文的基础,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识字为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中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语法内容.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看现在的语文课教了什么.从传统的语文课到现在的新课程基本上都讲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前重点是识字教学,以后重点是以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并适当学习语法和修辞,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实际上人们争议的根本是怎么教,尤其是在识字以后,如何使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颜福双在《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语文不是文学,语文不是人文,语文本来就是技术,可以代表一种观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由对书面语的学习变成对语言的学习.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内容.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在识字以后,虽然也教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学生理解书面语.拿出一篇文章,从字词句篇一点一点的分析从写作方法到思想内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逻辑来.几乎全中国的语文教师和全中国的语文考试都把精力用到了这上面来.其实分析这种方法是学习语言,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识字以后即使不上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不会降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学习书面语,实际上国际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语文教学阅读量的要求都很大,远远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阅读教学,不仅在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往往还是强调进行阅读的方法的学习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语文考试中占有大量比重的阅读题,实际上也是分析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不可能通过分析来获得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困难的不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名著,但一定要适合于学生的阅读.那么什么才适合阅读,当然是艺术性强思想性的作品,这不可能不带有人文色彩.因为人文的阅读是以后专业阅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书面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阅读的过程,这里每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会列出一个影响自己思想历程的书目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书目中找不到一本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是在语文课上要求阅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开出这样一个书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有了希望.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材料的语文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当中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们开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苛求,真正阅读教学的到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学生能够遇到严凌君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决定于他所遇到的老师,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于他的阅读.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怎么样

1、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2、语文课: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也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而不是“语文课程”。3、语文课教学:教学内容涵盖了汉语、文学赏析、文学编辑甚至还包括地理、历史等内容。4、上课方式:普通方式使课堂讲述,但是可以借助PPT、视频等方式辅助教学,部分课程也可以通过户外教学实现。5、语文课程,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既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化,也可以提升文学修养。

什么是真正的高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真正的语文课是讲先教课文中生字读音、讲解新词意思,再由老师先读一遍课文,接着讲结构,段落、章节及其大意,整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最后讲课文文章的主题思想,给人的启迪收获。分好几堂课讲完,每节课要布置作业,例如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或某一章节;在课文中选出几个词组造句也是常事。精--锐--JY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1、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世间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工具和载体,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泛指一切与人类切身利益有关的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提法更准确、更宽广,更深刻。言语技能的获得,创新思维的超越,文化内涵的丰富,使语文课程更贴近整体素质的培养与熏陶。   

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呢,该怎么上

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如数学科的“二元一次方程”,物理科的“万有引力”,学科的“氧化还原反应”,甚至历史科,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内容。这种独立、具体、明确的知识都有序地呈现在教材中,与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相吻合。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中国的语文课当然教的是语言,而且是汉语语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在《南方周末》上连续出现了多篇关于此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没有教过语文,但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想要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语文?语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学习是基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里有必要对语言的概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一般的语言学中,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概念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又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又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把写出来的叫书面语,说出来的叫口语,那么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书面语不可以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口语不能写出来。一般的说可以认为它们的区别就是:口语用于交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口语时只考虑他的实用性;而书面语多用于思想的传播,他是人经过一定的思考结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反映。例如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私下谈话,那么他使用的应该是口语,而一个人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当着许多人讲话,那么一般就会用书面语。那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呢?教语法、书面语还是口语?首先看口语,就是说话,这人人都会,不用老师教,但同样是说话,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就惹人讨厌,可以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说话也应该学,但说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到的,例如我们身边有许多口语表达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问问他们,口语是如何学好的,不会有人说是老师教的。再看书面语,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书面语而得以记录和流传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听不用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读和写都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小学生经常说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指他们不会使用书面语。而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使用书面语说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里非常重要,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这种说应该是一种书面语而不是口语。还有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也是语文的基础,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识字为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中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语法内容。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看现在的语文课教了什么。从传统的语文课到现在的新课程基本上都讲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前重点是识字教学,以后重点是以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并适当学习语法和修辞,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实际上人们争议的根本是怎么教,尤其是在识字以后,如何使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颜福双在《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语文不是文学,语文不是人文,语文本来就是技术,可以代表一种观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由对书面语的学习变成对语言的学习。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内容。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在识字以后,虽然也教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学生理解书面语。拿出一篇文章,从字词句篇一点一点的分析从写作方法到思想内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逻辑来。几乎全中国的语文教师和全中国的语文考试都把精力用到了这上面来。其实分析这种方法是学习语言,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识字以后即使不上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不会降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学习书面语,实际上国际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语文教学阅读量的要求都很大,远远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阅读教学,不仅在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往往还是强调进行阅读的方法的学习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语文考试中占有大量比重的阅读题,实际上也是分析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不可能通过分析来获得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困难的不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名著,但一定要适合于学生的阅读。那么什么才适合阅读,当然是艺术性强思想性的作品,这不可能不带有人文色彩。因为人文的阅读是以后专业阅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书面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阅读的过程,这里每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会列出一个影响自己思想历程的书目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书目中找不到一本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是在语文课上要求阅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开出这样一个书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有了希望。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材料的语文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当中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们开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苛求,真正阅读教学的到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学生能够遇到严凌君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决定于他所遇到的老师,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于他的阅读。

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  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  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情.作为一个常态的读者,他怎么读?有没有先把文章分成几段,归纳了段大意再去细读与感悟的,有没有从中间某一个教师认为的重点段先读的.有人说这是学生常态的学习,那好,学生考场上是怎么样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得最多的分数.学生应该怎么读.这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教师不妨认真想想,语文的常态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考虑我教的这些有没有用,我教的这些对不对?我教的这些学生会不会.自己先读一读文本,能读懂的要考虑学生懂不懂?不能读懂的要再读,反复读,细细品味,除了这个方法还有什么?你想啊,考场上不会的你不反复读书你能去问谁啊?一个普通读者晚上躺在床上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反复读还能去问那个老师啊?我们教了学生好几年语文,真正教给他们应对考试和以后学习阅读的方法了吗?如果没有教对,就应该好好想想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是不是应该教学生最想学会的东西.当然,如果是常态的课堂和常态的学习,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向老师请教,同学讨论,利用媒体查阅读资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学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学生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学生可能欣赏不了的地方,学生可能读不懂的地方,把这些作为教师应该教的地方.学生不喜欢的地方,让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帮他读好,这就是语文教学应该重点教的内容.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教这些?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反思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对象化,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有效、自觉的、深层的、系统的反思.想法决定做法.教师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带着问题,对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进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课例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对照自己的课例进行自我诊断,以理论知识为支架进行反思.反思的关键是要知道老师备课时是怎么想的,上课时是怎么想的.课后再想想自己原来想教什么,课堂上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这才是教学反思.记三年教学反思可以成为名师所说的教学反思和我们每次课后为了应付而勉强写成的那两三行文字不是一个概念.有个老师在公开课上用11分钟时间让全体同学读了很长的一篇课文,方法是组织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理由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朗读能力.问题是全体读一遍是不是就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也很重要,问题是训练朗读是训练学生会朗读的地方呢还是训练学生不会朗读的地方呢?成功与失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研究优秀课例,借助理论研究,研究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原来是怎么做的,以后将会怎么做?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边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此无声”这词教什么?咱们语文老师考虑怎么教?特别是只有文本没有参考的时候你怎么教,教什么?王老师当时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也没有参考,在飞机上,读这篇词.诗要吟,词要唱.这是文体特点,要教.生字生词是语言积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教,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学习的方法要教.于是王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二是展开想像,读出词情;三是互文印证,读懂词心.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对生字、读对多音字、读对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并思考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何处?读出身和心的分离,身和心的矛盾.然后老师吟唱这首词,让学生想像家乡的画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托的,通过家的一些细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来,然后去感悟作者能不能这样静静的思念家乡呢?然后引导学生去关心一个词---碎,战事的紧急导致不能回到家乡,甚至不能静静地想念家乡让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阶段用另一首古诗去印证: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男儿为国尽忠不能尽孝的意蕴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师不是才能不够,而是想法有问题.不是不会上,而是不会想,这种现象并且是大范围、长期性、集团性的.关乎阅读的内容,以起点为感受是对的,但不能一直在起点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语文课文之中.用2---3个实在的教学环节让作品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中逐渐展开.想法不改变,只从形式上追求是不会到位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试图建立的不是学生与这篇文章的关系,而是学生与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关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让学生建立体验作者描写的这种美的链接,而是费尽心思要求学生链接北大的荷塘,链接学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后也能有朱自清那样的体验.而没有想也许亲自去看了以后会发现和感觉到那是个臭水塘.  三、语文教学怎么教?  教学一节好的语文课其实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如导入、目标、导读、总结与作业等方面的优化.  1、导入的优化:导入课的方法很多,例如题目导入法,《将相和》将是大将,本文是指赵国大将军廉颇,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赵国宰相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么肯定有有矛盾的时候,那么他们有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又是什么情况让他们和好了?一下子就导入了课文核心.有的导语听见很美,但与课文没有多少联系,游离于课文之外,这样的导课我们宁可不要,也不要强加.  2、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据课文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学习品析语言的方法,教会方法,然后让他用你教会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心中特别应该有一个方法目标,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年级是不一样的.应该考虑七年级教会,八年级提升,九年级拔高.  3、导学过程的优化:导学思路艺术化,教材处理语文化,导学方法科学化.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设计.例如《紫藤萝瀑布》可用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板块式结构设计;《桃花源记》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线索性结构设计;海轮《我的老师》可用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反复式结构设计;《十三岁的际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的选点式思路设计等等.例如用选点突破式结构教学《三拳打死镇关西》选什么?当然是那三拳.作为语言品析的范例,三个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为什么要打镇关西,打了以后又怎样?选准一点,造成突破,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把语文上成语文课,不能让语文上成热热闹闹的环保课,上成充满热爱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从对字词与具体文句的赏析中散发出来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过多地关注人文性,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借此而不去考虑对文本的深析,考虑专题组元对文本的影响,考虑不同年级对教材的影响.同样一篇李白的《静夜思》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样的.再如“淡化文体的要求”也不是说脱离文体去随便的教.  4、拓展和作业布置的优化:拓展的优化是引导学生走近名家,读懂名家,悠悠中华情,触动我的心.作业布置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语文课是有限的,教师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语文教学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但我们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四、语文应该怎么学?  1、学习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课程标准中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词是倡导,而不是说必须与唯一.也不是说绝对不能使用接受式学习.当讲则讲,才是语文的本色.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相辅相承的,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会有结果吗?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还要注重实效.学习方式本身不分好坏,每种方式都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像中国像棋里的每一个棋子,只要运用得法,在一定的环境下,每一个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杀伤力的,无所谓个棋子更有力量.有时候,准确的讲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引导,但本质是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也不是自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能够自我调控.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意识发展上的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我能坚持学.普通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是不够的,对课标的研读也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是一个理想的课堂,但层层打折后在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甚至连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课程改革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积累”是什么意思?是记住,可是除了背,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记住.不提倡死记硬背是指把知识放在扎实地教语文知识,把知识渗透到语文知识的体系中,让知识成为一个有逻辑、有感情的东西.  2、学习语文,关键的东西就是要有两只语文眼,一颗语文心.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学习语文有先天的条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时常提醒同学们,你能学会的.面对一篇篇的课文,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读书,读通、读熟、读懂.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张嘴,学生在课上爱听,听懂了,就对了.教师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着他们.王玲玲老师说,如果学生喜欢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么是语文,语文就语言文字---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在纸上的是文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品味词语.2009年中央气象台播报的天气预报说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来迟,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环境中学习珊珊来迟和不期而至两个词语,一下子就明白了.至于写作就是有感觉就把它写出来,不说假话,不无病呻吟,不说空话大话.

初三上册语文课本全部的词语

第一课: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第二课:田圃、喧嚷、洗礼、襁褓、温声细语、润如油膏。第三课:(无)。第四课:(无)。第五课:征引、旁骛、亵渎、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行相顾、强聒不舍。第六课:陨落、灵柩、凌驾、睿智、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兼而有之、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恼羞成怒、恪尽职守。第七课: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第八课:忐忑、繁衍、一抔黄土、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第九课:萧索、家景、如许、鄙夷、恣雎。第十课:厚实、嬉闹、驱除、歇斯底里。第十一课:拮据、栈桥、煞白、十拿九稳。第十二课:沙哑、发窘、抽噎、出风头。第十三课:根深蒂固、轻而易举、持之以恒。第十四课: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之、袖手旁观。第十五课: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第十六课: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第十七课:怄、端的、干系、寻思、逞辩、勾当。第十八课:沉吟、禀请、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第十九课:倒运、腆着、舍与、央及、管待、商酌、叙功、相与、唯唯连声。第二十课:腻烦、怔怔、笑吟吟、茶饭无心、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第二十一课:夏(jiǎ)、鹄(hú)、闾(lǚ)、適(shì)、行(háng)、将(jiàng)、王(wàng)、罾(zēng)、间(jiàn)、为(wéi)、笞(chī)、宁(nìng)、蕲(qí)、铚(zhì)、酂(cuó)、柘(zhè)、谯(qiáo)、稷(jì)。第二十二课:拂(fú)、跣(xiǎn)、抢(qiāng )、傀(guī〕、祲(jìn)、缟(gǎo)。第二十三课:好(hào)、乐(yuè)、诣(yì)、屏(bǐng)、度(duó)、会(kuài)、殆(dài)、璋(zhāng)、恤(xù)、胄(zhòu)、箪(dān)。第二十四课:殂(cú)、陟(zhì)、否(pǐ)、祎(yī)、遗(wèi)、行(xíng)、长(zhǎng)、猥(wěi)、诹(zōu)。第二十五课:脉(mò)、蘋(pín)、舴艋(zé měng)。 注:(自己照初三的书打出来的哦。)

人教初三要背的所有语文课文

有一些复习资料会附带,比如我上初三时使用的《中考新评价》是本好书呢!上面附带了所有必背古诗词,很好用

怎样给初三学生上好语文课

初三学生心很多已经不在语文上了,除了那些靠语文救命的,他们已经开始权衡各科的利弊了,而语文毫无疑问是很容易被他们抛弃的,所以该有些学生就适当把他们放放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习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习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习: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初三上学期语文课后十首古诗

观刈麦月夜卜算子商山早行破阵子浣溪沙醉花阴山坡羊南乡子朝天子额··虽然我打字慢,但我也很累。。。。

语文课本上都有哪些令你馋涎欲滴的美食?

苏轼的东坡肉就非常的让人眼馋,苏轼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是一个美食家。

初三语文课文解析的答案

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 ;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u201eu201e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温故而知新 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 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初三语文课本的所有古文和古诗。

初三上册的:毛泽东《沁园春 雪》 济慈《蝈蝈与蛐蛐》 叶赛宁《夜》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李清照《武陵春》(封住尘香花已尽)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白居易《观刈麦》 刘方平《月夜》 温庭筠《商山早行》 陆游《卜算子 咏梅》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张养浩《骊山怀古》

初中三年语文课本上文言文

1. 人教版初中三年共有多少篇文言文 三上:文言文: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出师表* 词五首:望江南 渔家傲江城子武陵春破阵子课外诗:观刈麦月夜商山早行卜算子 咏梅破阵子浣溪沙醉花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 骊山怀古朝天子 咏喇叭 三下:文言文:《公输》、《孟子》、《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曹秽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经》两首 :蒹葭 关雎课外诗: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望月有感 雁门太守行 卜算子 别云间。 2.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 3. 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内容 顺便把文言文一起给你了,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版本。 【陈涉世家】①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唐雎不辱使命】①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 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 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 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 人教版 初三上册语文书中所有古文和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47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蝶恋花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关雎u2022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关雎u2022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晚上再说。 5.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有哪些 文言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这个貌似要选背《公输》《鱼我所欲也》这个 也要背样《庄子故事两则》《愚公移山》 诗词: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文言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这个貌似要选背《公输》《鱼我所欲也》这个 也要背样《庄子故事两则》《愚公移山》 诗词: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初三上册语文课本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练习的答案是什么啊?快啊!帮办... 1篇作文纸就够了

早学过去了 好简单的。我很喜欢语文

语文课外阅读技巧

用勾股定理

初三的语文课有哪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闻王昌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听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