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急!悬赏20,政治方面,要简洁,考试题,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粮食安全警钟长鸣”

粮食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事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政局稳定。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而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进程尚未过半,尽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400万亩。 二是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据有关部门对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 三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约为215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东南沿海等地区水资源条件较好,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快于全国,一方面是集聚的投资多,吸引外来就业人口多,另一方面则是耕地减少的多,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多、粮食需求增长多。2005年东南沿海10省市的粮食总量比1998年减少307亿公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我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已被“北粮南运”所代替。由于粮食生产是耗水产业,将粮食增产的重任交由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来承担,其可持续性如何,还需深入研究。 四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病险水库占1/3,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收,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高达3亿亩以上,损失的粮食超过350亿公斤。 五是受效益机制制约,农村劳力农转非、粮转非现象突出,种粮劳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种粮大户后继乏人,且素质低,接受、推广新技术难。 六是气候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极端天气气候明显增多,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的难度。2007年1-9月粮食生产因自然灾害损失高达445亿公斤。气候变暖还明显增加了病虫灾害发生的频度、重度和防治难度。 七是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现有的一些政策激励效应有所减缓。随着化肥、农药、农机和劳动力等价格的逐年提高,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有所减缓。 八是国际粮食安全因灾荒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粮食危机。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传导影响。

党员政治星、纪律星、品德星、作风星、实绩星标准

有星的标准吗?

党内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

忠诚,只是对党充满希望,不作叛党,不违背党的指示而已。党内的政治问题,相当复杂,不一而足!政治包含了太多方面:经济、军事、外交、民生……,无一不是大事。解决各类政治问题,党员起到领头、带领、示范等作用。忠诚,保持了执行力,贯彻度,是强大的保障。

怎样强化政治意识把对党忠诚融入灵魂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伟大的军事斗争实践证明,忠诚于党是我军的优良品质。在新世纪新阶段要保持这种品质,仍然离不开丰富的军事实践。一要坚持在履行使命中磨砺。要始终围绕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来展开,贴近提升官兵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来进行,渗透到广大官兵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之中,在完成各项使命任务中培育和强化忠诚于党的意识。二要坚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造。急难险重任务既是摔打锻炼部队过硬战斗意志和作风的“磨刀石”,也是检验对党忠诚与否的“试金石”。要注重在执行抗雨雪冰冻灾害、藏区维稳、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系列重大任务中铸造军魂意识,切实做到每执行一次重大任务,对党忠诚的品质就得到一次“淬火”和磨练,对党忠诚的意识就得到一次巩固和升华。三要坚持在本职岗位实践中升华。对党忠诚,说起来很大,感觉很空,做起来很难。其实对党忠诚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本职岗位上。努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切实让同志们放心,让亲人们放心,让党放心,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政治忠诚的主要内容

政治忠诚,是每个党员的庄严承诺,更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对自己的根本政治要求。政治忠诚就要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对党高度信赖,做到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更要做到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只有这样,党员干部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过程中,才可以使个人的才干与美德获得认可,使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得到实现。国家才能有更多服务群众、报效国家的好干部。“四个意识”有没有、强不强,是衡量是否政治合格的关键标准。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尺,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我党作为一个大的执政党,在执政的道路上面临着复杂的、严峻的考验。在这些考验面前,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理想信念动摇,意识淡化,理论水平不高,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足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牢记政治责任,使每一个党员都做到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保持政治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首要条件,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保持政治信念, 学习政治意识,使我党的先进性焕发光芒,照在中国大地之上。

为什么爱党忠诚是消防部队首要政治品格?

一。消防部队的成长壮大是党的关心和培养的结果,所以消防部队应该忠诚于党,也必须忠诚于党。因此,忠诚于党,是消防部队的最重要的政治要求,也是消防官兵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念。首先,忠诚于党是由消防部队性质宗旨决定的。消防部队从创建之初,就规定了与党的要求相一致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忠诚于党的政治信念已融入到了消防部队的血脉。正是有了这种忠诚的信念,消防部队才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了蓬勃的生机活力。我们培育当代消防官兵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牢固树立忠诚于党的政治意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培育当代消防官兵核心价值观才有了方向和根基。其次,忠诚于党是消防官兵最重要的政治信念。u201a忠诚u201b,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信念。古今中外一切军队,都把u201a忠诚u201b作为对军人的共同要求。我们当代消防官兵只要有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就有了为实现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不惜牺牲一切的强大精神支柱。回顾消防部队建队历程,消防官兵经历了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是源于对党无比忠诚的政治信念。作为新时期的消防官兵,我们必须自觉忠诚于党,把它作为一种品格来砥砺,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作为一种信仰来坚守,做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形势怎样变化,不变的是永远与党同心同德的政治信念。第三,忠诚于党是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最高准则。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核心是u201a忠诚u201b。只有具备了u201a忠诚u201b的品格,才能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u201a卫士u201b。红河消防部队就有过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践行忠诚于党的英雄模范——u201a模范消防警官u201b彭开福,他长期扎根基层,为消防事业忘我工作,从志愿兵转干成长为一名成绩突出、有口皆碑的大队领导,虽积劳成疾,但在弥留之际牵挂的仍然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了广大官兵学习的楷模。他就是恪守了忠诚于党的政治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反之,有的官兵,对分工不太满意,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听信社会上的小道消息,有的与地方人员交往过多,对本职工作不能尽心尽力,实质上就是在思想上对党的忠诚有了减退,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倾向。随着消防部队职责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形势和任务对每名官兵的u201a忠诚u201b将会进行最真实的检验,我们只有把忠诚于党的信念深深扎根心中,才能使消防部队成为一支能够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各项任务的部队,成为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部队。

我国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政策措施

什么时间段的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的相应政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汕头的奔康之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汕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积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机制,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要改革流通体制,立足汕头,面向国内外,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商业和集贸市场,使汕头成为辐射潮汕乃至闽西、赣南的贸易中心。要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加大开放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要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力争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指向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现代化。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发展工业,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用信息化带动高新产业的发展,力争三、五年内,汕头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同行业联合,形成“航空母舰”,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实行低成本扩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施名牌战略,用名牌带动企业发展,推动整个经济上新台阶。总之,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要把第三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当今世界各国对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其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显较为落后,客观上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三是要稳固发展房地产业。 4、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汕头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平税费负担,畅通融资渠道;二是要加强服务和引导,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办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的结构调整,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上规模、上台阶。 二、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策抓紧抓好。首先,要千方百计控制人口增长。其次,要想尽办法保护好环境。发展经济,千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次,要保护土地,节约资源。 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四、“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汕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一是要落实双层经营基本制度。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土地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维护农民权益,才能保护土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理清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制订扶持农村发展的优惠措施,特别是要在用地、用水、用电上给予优惠,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汕头既有沿海、山区、平原,又有城市、农村、海岛,由于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差别极大。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可把全市划分为三种经济类型。总要求是:“特区领先,东西两翼(潮阳、澄海)齐飞,海岛(南澳)、山区崛起”。特区领先,就是汕头特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龙头”,起领头雁作用,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潮阳要大力发展音像制品、化妆品、文具用品等新兴工业,改造纺织服装、食品塑料、五金机械等传统工业,逐步形成制造业基地。澄海要根据新区域调整后的新特点及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玩具行业,树立玩具行业的“澄海品牌”,形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玩具制造基地。南澳岛和山区,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以及没有污染的加工工业。市要以足够的政策力度改善海岛、山区的交通条件,提升海岛、山区的区域优势,使他们迅速跨越自我发展的“门槛”,找准战略突破口,逐步缩小与全市的距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什么教育机关

这句话是打造忠诚过硬政治机关。根据天津民政局查询得知,天津市委政法委制定了全面加强全市政法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持续强化忠诚教育,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若干措施,市民政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忠诚过硬政治机关。

中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式与策略

政治比较稳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什么叫社会政策更能动员地方的政治力量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社会政策叫社会政策更能动员地方的政治力量。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刚。前工业社会,各国政府一般只靠国家机器的“专政”功能和文化的“教化”功能去管理社会,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开始通过一定的社会政策,通过向社会中的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标。

西风颂是如何将自然山水的描写与政治抒情相结合的?

西风,是勇猛的,值得歌颂的。诗人雪莱所作的《西风颂》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虽然全诗没有一句话是在写革命,但整首诗就是围绕革命来想像的。全诗共有五段,前三段是在描写西风,赞颂西风,而后两段则是进一步的提升,诗人和西风相互应和。但两者又溶为一体,成为诗的中心思想。第一段,诗人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送走生命的种子;第二段描写了西风搅乱天上的云雾,呼唤雷电的到来;而第三段则说西风掀起大海的凶猛海浪,摧毁树木,三段三个意境,从树林到天空,再到大海,飞翔在现实和想象中。诗人的想象夸张而丰富,表达出了西风能够抵抗腐朽,鼓舞新生的巨大潜能。第四段,便是创作形式的转变,从写景到抒情。最后一节是整首诗的高潮,进一步阐述了西风作为“保存者”的力量。诗人要求西风把他作为琴弦,使诗人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去传播革命的思想。为革命呐喊,把沉睡的人们唤醒“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作者希望西风能够赐予自己“狂暴的精神”,与西风和二为一融为一体,去扫荡腐朽反动势力。表达了作者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坚强决心。西风的气势正是诗人所要我们知道的,全诗洋溢着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性手法,整首诗从头到尾都在写秋天的西风,无论是写景也好,抒情也好,都没有脱离西风这个形象。诗人不仅是在歌唱西风,也是在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子、云、风雨雷电、大海、树木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但它们却有着深刻的含意。大自然顺息万变的景象,正是革命战争的象征。看吧,那狂暴如同狂女的头发,那黑夜中浓浓的无边无际的神秘,是西风的力量,那黑色的雨、冰雹、火焰是它的帮手,这力量足以使人震撼。“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雪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西风,愿意用生命去等待春天。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化学,生物,政治有哪些专业?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电脑相关的行业人才也越来越稀缺,就业岗位逐年增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从事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想学的专业,就看个人的爱好和本身的素质来看,建设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新媒体UI设计,影视后期等等都是近两年发展很快的专业,就业前景不错。

如何做好军训中的思想政治论文

【摘要】:本章探讨了如何把学生军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关键词】:大学生军训 思想政治 教育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dhowtoconnectstudents;militarytrainingideologicalwork,promotetheirideologicalmoralityqualityforbetterbasisoftheirsinthefuture.Keywords:studentsMilitarytraining,all-aroundeducation,politicalworkwithpoliticalstudyandlife.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使这项工作更加健康地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重中之重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军训工作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搞好军训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摆正思想政治工作与军训的关系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质、道德素质是逐步形成的。刚入学的新生虽然都怀有远大抱负,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可能因思想脆弱而出现偏差。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少学生习惯于从自我的角度思考虑人生,看待社会。对为谁而学、怎样做人、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及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一方面进行解放军光荣传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用典型事例来规范学生的言行,用时代的楷模,先进事迹激励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军训中的严格要求,能够变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使他们不怕吃苦,乐于吃苦。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懂得实施军事训练,是贯彻《兵役法》、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军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世界上一切主权国家都十分重视,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强化人民的国防意识,不重视国防教育的国家是危险的,没有国防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军训这一课,增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的简单说教,不结合学生特点去做工作,实际上是一条腿走路,就思想政治工作抓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给人以“空”的感觉。首先,军训中教官的形象影响到学生,使人感受到军人的威严。他们来自军营,那种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精神,那种不怕吃苦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我的优良作风感染着同学们,这时再配合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讲要按照“双六条”严格要求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懂得良好素质和优良作风的培养能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在军训中开展向解放军学习的教育,比日常的说教要更起作用。其次,军训使同学们了解和体验了军人的生活,从理解军人到敬重军人、热爱军人,进而学习军人、以军人为榜样。随着军训的开始,同学们对军训的认识逐步提高,增强了参加军训的自觉性。军训刚开始时有不少学生对军训认识模糊,有的认为军训耽误学习时间;有的抱怨参加军训又苦又累好像是“惩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火热的军训生活使大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消极变成了积极;担心变成了放心;怀疑变成了信任。05级经济学专业的一名女同学很激动得给家长的电话中说:“虽然军训又苦又累,但它让我学会了吃苦和克服,今后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怕了!”实践证明,这种结合军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军事素质,同时也使他们的思想觉悟产生了一个飞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抓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良好基础。二、军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1、提高认识做好工作军训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提高认识,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军训教官,都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从点滴入手,深入细致的做好工作。只有各级领导的认识提高了,各项工作从布置到实施才能做到任务落实、工作到位。2、着重培养人的工作,抓军训中严格管理军训要本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主题,根据学生在军训中的思想变化,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的正是严格的纪律性、集体主义和吃苦精神。针对这个特点,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军训中的严格要求,正是对自己思想觉悟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一次检验。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军训任务。在军训中,05级英语专业的一名男同学因在雨中训练产生畏难情绪,并说脏话抱怨。受到了连排长的严厉批评,团部领导耐心给他做思想政治工作,讲军人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并用同学们中的好人好事对其启发教育,最后这个同学终于说出了自己怕吃苦,后悔说脏话的心里话,表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后来这个同学在的训练中一直表现得很好。3、选配合适的教官军训过程中,配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条件,这就是教官的素质。教官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不仅会给学生树立仿效的样板,也会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因此,要求教官必须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模范地执行命令,严格落实条例和规章制度,认真负责,时时处处作榜样,取得学生的信任。我校此次军训的承训部队是西安武警指挥学院的官兵,他们具有丰富的军训经验,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的训练中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赞誉,使教官的军政素质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展现出来,配合学校做好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4、宣传军训中的典型事例军训中同学们得到的锻炼是其它工作不可替代的。充分利用军训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大家,起到的作用比一般的说教要大得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宣传典型事例把蕴藏在同学们中的优秀品德体现出来,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05级法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家庭条件很优越,但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训练中脚扭伤了,但他硬是忍着疼痛不说。教官发现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高中时我经历过军训,但没有这次体验深刻,从动员大会开始,我下决心把自己当成一名军人对待,我把这次军训当成一次考验。”05级英语专业的王茹同学为参加学校评估晚会的排练,一直在两校区之间奔波,排练完舞蹈又坐车回来坚持军训,从不叫苦叫累,也从未缺勤过。正是由于同学们对军训有了明确认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在“军营”传开,变成了一股力量,激发了同学们的训练热情。5、发挥指导员老师的作用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军训中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时机。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锻炼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充分利用军训这个机会充实自己,培养优秀品质。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注意发现学生骨干分子,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抓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1、要加强对军训工作的领导对高校学生进行军训,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因此首先要把抓学生军训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来认识,要有布置、有要求,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完成这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注意及时研究军训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关心、支持、协调好工作,通过军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务员之家2、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军训中开展活动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如开展歌咏比赛,事先对节目顺序和内容都周密安排,选择曲目要健康,要有气势,抒发激情,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通过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训练热情。总之,军训是对学生培养锻炼的重要一课,通过加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军训工作顺利进行。这项工作为军训育人开辟了一条新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军训工作就会越做越好。参考文献:[1]国家教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1995. [2]崔乃鑫.军事教师素质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4)95-96. [3]杨设平.张鹏飞.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四点建议[j].国防,2003(7),59.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加强和改善供给,扩大就业,拓宽服务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就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高度发展和经济转型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投入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产业结构不断地趋向“软化”,实现了经济的高度服务化。服务业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我国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要求,在经济增长贡献、就业吸纳、结构优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新兴业态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稳步上升。“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据统计,2009年我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4%,与“十五”末的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7.3万亿元和提高2.9个百分点。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不断提升。随着一批高就业贡献率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就业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吸纳就业的功能不断增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新增人员就业的问题,同时吸纳了大量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据统计,2009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2.7亿人,比2005年增加了2832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  ——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随着技术革新的加快,我国服务业逐渐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方向发展,内部结构层次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信息、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整体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在增加值中的比重也明显提高,逐渐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据统计,“十一五”前4年,金融业年均增速为21%,占GDP的比重已达5.2%。  ——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市非常重视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建成了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服务业集聚区,其强化专业分工、协作配套、降低创新成本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了高技术服务业集群,金融街则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  ——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趋精细,涌现出一批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兴业态,呈现出“小产业、大市场”的特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IT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增势迅速,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力。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同比增长45.9%,网络购物交易额接近2500亿元,同比增长近100%。  ——服务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已出台多项措施推进服务领域的改革。服务业价格、投资、市场准入等环节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电信、航空等垄断性行业初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同时,我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离岸业务的发展速度加快。  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发展仍然滞后,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加快发展服务业意义重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加强和改善供给,扩大就业,拓宽服务消费,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减少经济增长对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的依赖。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现代服务业可以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从单纯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的综合性企业。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服务业的发展顺应了我国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的趋势,顺应了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有助于建立健全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三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减轻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推动我国需求结构的改善,实现内需与外需的协调平衡发展,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和国际竞争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四是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成长的特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满足民间资本获取高回报、高利润的要求。高端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为民间资本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渠道,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不仅能够让热钱变“冷”,游资变“稳”,闲钱变“活”,化解流动性结构失衡所引起的通胀预期攀升和物价非理性上涨的压力,而且有助于民间资本转化为有效资本,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吸引力。  五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随着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服务业消费不断拓展、普及。比如,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应对当前的老龄化压力。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69亿老年人,潜在养老产业达万亿元规模。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或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特别是中高端服务需求。  六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实现结构性的节能减排,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业通过创新、知识扩散和生产外溢效应可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传统产业减少对实物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现代服务业以知识为主要投入要素,以高人力资本、高信息含量和高技术含量为特征,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实现结构性的节能减排,促进“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好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到经济战略规划的突出位置,将其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减轻服务业税收负担,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加强服务业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发挥其在市场规范、行业自律、服务品牌整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当前,要以政策指导、财税优惠、融资支持、政府采购等措施,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大力推动金融、物流、设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短缺的问题。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理念对餐饮等传统消费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完善、行业协会建设、行业监管、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要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经营业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促使新兴服务业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要深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开放,以改革和开放促发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监管制度和运行协调机制,不断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四要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和发展,解决服务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努力做强主板市场,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不断完善创业板市场,支持服务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要健全和完善债券融资市场,积极探索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多种适合服务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要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发展。要完善以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大力扶持小额贷款机构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积极探索股权、债权、仓单、保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担保融资方式。  五要依托大城市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主要以城市为空间载体,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高度相关。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强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做好规划、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加大支持力度,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增强服务业的区域集聚与辐射效应。  六要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满足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当前,要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服务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要推进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发展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使之能适应服务型经济的大发展。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通过简化注册审批登记手续,提供有关税收、注册资金、立项、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并积极引进和聘用国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

财产性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政治问题)

  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方式;  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建国六十年,中国经济 政治 文化 军事发展变化

发展格外突破

在下列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哲学 D.宗教

【答案】:ABC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选项ABCD均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故全选。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代议制的主要内容是说: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因此,代议制是和普选制密切相关的.没有普选制就没有代议制,这也是代议制和以前封建议会的根本区别.封建议会只是国王运用令状委任产生的.普选制则完全改变了其封建性质. 四、分权制衡原则西方国家把分权与制衡作为对待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他们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的机关行使,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制度实际上是分权和制衡原则的结合.分权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张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权,前者由议会实行,后两者则交给君主行使.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力量的分权.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根据洛克的分权思想,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认为要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洛克的分权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制衡原则.分权制衡的思想发源于欧洲,但是,把“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原则并形成一种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但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分权制衡思想在实践运行中存在很大差别,就是在一个国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虽然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但其三权也是交叉重叠的.随着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需要,政府权力不断得到膨胀,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权.英国的分权制衡实际上是“议行一致”.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曾短暂实行过国会与君主的阶级分权外,就没有建立过比较完善的分权体制,特别是在两党制出现后,立法和行政只有机构的分立,而人员和职能基本是“合一”的.议会和政府完全联成了一体,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因此,英国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而是政党、议会和政府“三位一体”,通常情况下是“议行一致”.而英国的制衡也是反对党在议会内对执政党的制约.这就是英国的分权制衡的特点.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在法国的政府体制中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相似于英国.但是,法国实行多党制,多党联盟组成的内阁政府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国那样作到“议行一致”.法国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居于国家主权“保证人”和“仲裁人”的地位.总统有权不解散国民议会;有权任命总理,批准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批准总理辞职.总统是最高司法会议的当然主席.这样,总统就完全居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上.同时,总统和国民议员都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除了受弹劾外不受任何制约.总统控制下的“三权分立”除机构分立实行职能分工外,全受总统制约.因此,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特点.虽然各国的模式不同,但分权与制衡是西方国家共有的特点.

简述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

没有楼上解答的那么复杂。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核心仍然是资本主导一切。所表现的形式尤如笼中鹦鹉轮流换,一会儿换一个白鹦鹉,过个四五年,再换个黑鹦鹉……。

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

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科目有:1、00316 西方政治制度2、00318 公共政策3、00320 领导科学4、01848 公务员制度5、009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以上5科考试总成绩达到350分以上(含350分);英语(二)科目或其他外语科目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符合以下条件者:(1)四、六级合格证书在省学位办规定的有效期内(头尾6年)。(2)从2004年6月起(含2004年6月),必须在本校考试。(3)从2018年6月起(含2018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再与学位英语考试免考挂钩。

比较中西方两大政治制度

中西方两大政治制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差别都很大,这里只能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古代,传统的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贵贱尊卑分明、等级森严,体现了专制主义、家长制以及统治阶级和长辈的权威性,体现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以自然人权思想和理性观念为基础体现了民权、法治和相对平等的人际关系。近代,西方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搬来了马列主义。现代,中国确立了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置社会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着重于维护集体价值、集体作用、集体幸福,而不是个人权利,因此仍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大力改进。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实行民主法治,充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确保了社会在自由、平等、博爱、竞争的前提下稳定发展,这些优点值得中国借鉴。

请联系实际说明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别

  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体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本文从比较的角度,主要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  一、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中国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二)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两大类。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共和制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以议会为权力核心,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其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阁员和内阁整体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是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并互相制衡。  二、中西政治制度的具体比较浅析  (一)政党制度不同  (1)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我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  (2)政党制度所服务的政权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中国的政党体制则是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政党间的关系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和两党间是互相竞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4)政党行使政权的途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间接干预。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政党执政模式不同。以英美为代表的两党轮流执政模式;法德为代表的多党轮流执政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一党多元执政模式。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党制仍然存在,是符合非洲特点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政治领导方面,不干涉各民主党派内部事务。  (6)政党与军队关系比较。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任何政党都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都无权也无法控制军队;军队只忠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不忠于任何政党。当代中国实行共产党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即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缔造的军队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二)政体制度的差异: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国家多为共和制。中国政体的运作方式、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权分立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  (三)选举制度差异: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选举制度,从候选人的提名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等等,有关法律都离不开了组织、管理的色彩;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作和保障,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  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来组成代议机关和担任国家特定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理论上简单地将选举权等同于投票权,将被选举权等同于当选权,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权利形态被忽略,从而使选举活动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国家结构形式差异:中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单一制结构形式,而美国则是联邦制结构形式。  (五)公民权利制度差异:在我国,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公民权利则直接体现着公民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地位,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历来是各国宪法的核心所在。  在西方,公民权利至少包含三类权利:民权;政治权,具体说,也就是选举权;社会权利。  三、西方政治制度的利弊及我国所能吸取的经验教训浅析  首先中国现在的制度其来源依然是以西方政治理论为基础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民主这一概念的。我们暂时可以不用讨论我们现在的民主制度是否成熟,单就中国的制度设计上来说,其初衷确实是想实现更为广泛的民主。  1、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其它民主党派也参政,但是毕竟社会影响力有限,而且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平等的(民主党派人数是有限制的)。  2、西方政治的核心思想是制衡,这种分权制衡,利益驱动的机制,很容易造成内耗。使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而削弱国家的决策效率。  3、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体制缺点是缺乏有力的深度的监督力度。  具体说来,国家需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7)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8)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我们已经知道最完美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但这是太过于完美的政治体制,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它实现的可实现性,不过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人类的前景必然会更加光明。现在各国的社会制度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进步的,中国亦是如此。道路虽然遥远,但路就在脚下!

我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区别

区别表现在1.国体方面: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2.政体方面: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体,一般有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3.国家结构形式方面:我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西方国家采用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和联邦制居多。4.国家权力运行方面,我国采用民主集中制,西方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西方实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制。

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利制衡关系

选民通过选举制约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历史背景(1)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2)城邦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3)希腊各城邦长期独立,各城邦的制度千差万别。2、雅典——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1)性质——奴隶制民主3、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时期2、君主政治时期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历史背景(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逐渐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2)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曾一度强大,他死后国家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2、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1)法国——等级君主制(2)英国——议会君主制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二)代表1、英国——君主立宪制2、美国——联邦制共和国3、法国——共和制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它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的影响: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其负面影响是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2、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蒙思想家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各种国家的政治构想,为日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2)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理性主义产生的条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前进;文艺复兴已经不符合新的时代发展需要。理性主义的思想内容: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人可以用智慧思维改造自然,可以用知识改造社会,它以人的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来对抗封建王权、神权和特权。它批判教权主义、专制注意,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登记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提倡自由平等、法治、社会契约和三权分立等主张。3、自由主义思潮: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在经济上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而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则要求摧毁一切封建因素,追求自由和民主则推动了政治上自由主义思潮的到来,这一思潮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潮流,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完全确立。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发展的阶段1、资本主义政治观念的兴起阶段(14-16世纪)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开始形成,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控制的斗争。思想文化革命则是文艺复兴,也是一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变革运动,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意义。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的代表作《君主论》是最早系统阐述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专著,冲破了神权政治理论的桎梏,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教会和宗教应该服从世俗政权,成为国家的工具,他的这一思想对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成为马基雅维利主义。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16-18世纪下半期)(1)这一时期处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在少数先进国家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爆发,并取得胜利。政权主要掌握在大资产阶级手中。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的构想,对这一时期的革命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影响。这一时期,虽然开辟了资产阶级的时代,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了多次反复。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都是通过资产阶级的立法来体现革命的阶段性成果,比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和拿破仑时代的《民法典》,美国的1787年宪法等。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的确立(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如封建制度、旧体制、国家分裂、外族入侵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政治革命或改革。(1)已经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在政治上继续沿着资产阶级民主化的道路发展。(2)俄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纷纷通过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使得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并在随后的全球扩张中抢占殖民地,使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基本形成。4、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1)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的基本稳定。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改革和革命基本上平息下来,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和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制和多党制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从政治形式上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2)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从这一时期开始,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主导力量,以各种方式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

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罗马法

中外政治制度

  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  【内容提要】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所奠定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科学分化的一般趋势,西方政治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框架,完成由传统政治研究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变。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导范式,它的孕育、兴盛和衰弱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二战”以后,西方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三种范式或元理论(本体—规范的理论、经验-分析的理论和辩证—批判的理论)共存的局面。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大趋势下,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出现了政治经济整合研究、政治学现实性增强、政治哲学复兴、由国家焦点向全球视野的转变等新趋势。  【关 键 词】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  【 正 文】  政治学是一个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国家(政府)、政党、权力、政策、统治、管理和价值分配一类的主题。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一起并称社会科学的三大学科。如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西方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经过确立独立的科学框架、学科的分化及初步整合、整体化和杂交化趋势出现三个阶段)之后,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知识形态。本文将简要回顾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着重评析二战后及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状况、成就及最新趋势,以便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作为人类古老的知识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因为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就有了阶级统治和政治管理,也就需要对这一类现象加以研究,并提供政治相关知识。可以说,随着东西方最初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政治制度的产生,就出现了政治的研究,开始了政治思想及政治学的发展史。在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政事论》)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述。  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奠定的。所谓的研究传统,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织、理论体系、主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构成方式,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学者们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论证的方式。古希腊产生了系统的政治研究思想,以城邦(国家)的兴衰为中心,政治学作为一种为管理复杂国家(城邦)事务提供指针的专门学问而出现。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或哲学家及学派。如梭伦、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诡辩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其中尤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的成就最大。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奠定了西方政治研究传统及其方法倾向的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方法;或者说,前一种模式“带有较多的哲学色彩、怀疑论和理想主义”,后一种模式“较为现实、科学和敏感”。(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之所以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由古希腊时期所奠定的,理由是:第一,希腊人创立了政治事物,即描绘了政治这种东西,把它同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第二,希腊人在活动的意义上创立了政治学,意识到它本身是活动,是致力于研究政治事物的活动;第三,希腊人造成对单个政体(国家、城邦)两重性中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公民与政体的关系问题的持久意识;第四,希腊人首先认真地表达了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再出现的问题,即“既然”和“应然”的关系。他们从此开辟了解决实际的和伦理的东西之间关系问题的道路,即使没有为以后的政治研究提供一条可以被接受的路线,也提供了一个起点。(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古罗马时代尽管没有出现伟大的政治理论家,没有形成在后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哲学,但是罗马人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加以应用,其实际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罗马人扩展了实际的政治范围——从城邦国家扩张为地域辽阔的帝国,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在罗马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传统带进中世纪,进而流传到现代世界;他们还为现代政治研究贡献了个性意识、个人尊严、“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人生平等观念。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阶段。这一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密切相关,人们研究政治问题是为了实现某种“正义”或最高的“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政治伦理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世纪是西方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缓慢演化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以及神学世界观的支配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如政治思想家萨拜因(G.H.Sabine)所说,基督教会的兴起及其对精神领域所拥有的控制权是“西欧历史上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两方面最富于革命性的事件”。中世纪的政治研究主要采取了神学政治论的形式,政治学实际上是隶属于神学体系的一个科目;《圣经》是政治研究的出发点、信仰的绝对权威,是判断真理或是非的基本标准。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而中世纪神学政治研究中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继承并发展了的个人与社会、国家权力、理性与信仰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研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有哪些?另外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西方古代的最好都罗列一下

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民主共和制度(如美国)和君主立宪制度(如英国等)中国古代是中央集权制度,民国建立后是民主共和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的不是特别清楚,古希腊时是城邦政体

我国为什么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国情不同,立足于我国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西方政治制度的缘由

说来话长……

西方民主政治的制度结构形式是普适的吗?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形式反映内容,由内容决定。西式民主政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虚伪性。内容不具有普适性,形式怎么会具有普适性?

急!求解:西方政治制度所蕴涵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法治原则。所谓代议制,是指人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而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相对于直接民主制,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分权即权力分立,指国家权力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门,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不同的人所执掌。制衡则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力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以保证国家各部分权力在运行中保持平衡。其中任何一部分权力都不能独占优势。

怎样理解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是对西方古典政治制度及其文化的历史传承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什么是古典西方政治制度。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指代议制或议会制,是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古典西方政治制度指的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代议制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制国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希腊地区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诸多奴隶制小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统治方式,国家设立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等机构,在人类历史上初步形成了民主政治形式,这就是代议制的民主政治雏形。但准确的说,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制国家都是直议制国家,因为所有公民都可直接参政,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直接进入公民大会。当然,在这种代议制政治中,广大的奴隶阶级并没有任何民主权力,这就是奴隶制度下代议制的局限性。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传承自希腊,主要就是其一脉相承的代议制,在当时都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时期,希腊文明的一个城邦雅典却以全体公民共同统治的方式在进行,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却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被西方所继承。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三种权力是怎样相互制约的?

你可以百度一下 这种事百度上面有大把的介绍

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主要有哪些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

为什么说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成熟?

人口数目决定民生态度。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比较流行的西方政治制度起源观点有二:一为契约论,简而言之,人们为了脱离原始的野蛮状态,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相互约定成立一个政治共同体,并共同制定出该共同体之运作规范。二为阶级统治,优势阶级为了满足自己压迫和管控弱势阶级的需求而自上而下建立起政治共同体及其规则。事实上,两者在理论或历史实践两个方面均拥有大量可靠例证,故不必局限於某一论说,应将两者综合对比来考察为好。

西方政治制度作业简答题简述当代西方国家主要的政体形式有哪些

政体  ①政体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②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③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共和制,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④资本主义国家无论采用哪种政体,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人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人"的对立。

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与该国的历史、国情、国际形势等因素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与西方国家比较接近的政治制度,在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西式政治制度已实施很久。但令人疑惑的是,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似成功的制度并没有普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稳定和幸福。那种理论上彼此制衡、互相监督的理想政治状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反而恰恰由于各党派、政治组织势均力敌,导致彼此在各个层面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在很多议题上较少达成妥协或一致,国家政治生活始终不能稳定下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受到不小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和基础,贸然引入竞争性的、全国范围内的选举机制,往往容易造成社会群体的分裂和严重对立。因为对规则的遵守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社会中逐步建立,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再理想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  一、社会条件是制度成功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治现象使我们思索,为什么竞争性选举、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并不会引发破坏性的结果,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反而还会增添新的矛盾,带来相当多的阻碍,影响发展速度?  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同一种机制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起到几乎完全不同的作用,何况在不同的国家。在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当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上的繁荣时,也正是相对比较危险的时期。在这种局面下,若贸然引入竞争性的选举机制,恐怕只会加剧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鸿沟,使矛盾趋向激化,导致社会更加分裂,理想化的相互制约会异化为相互掣肘、内斗。  社会条件、政治条件、民情等软性的内容是很难用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再建和新建的。一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心态、传统、风俗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一种民情,它们天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在。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生活、工作,与他人,与团体等的关系,实际上都是社会条件、民情的体现,同时这也体现着人们对民主的理解。邓小平早就强调过,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能不能达到民主的目的,除了需要硬性的法制、制度等外,更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民情为基础。不具备相应的社会道德和习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情,以为凭空就能建立起理想的民主制度,很有些痴人说梦的感觉。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相应的民情,缺乏相应的道德基础,也缺乏合适的行为规范,很难指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建立牢固的新制度。更不可能用推倒重来的做法建立新的制度,那样做的代价太大,负担会更沉重。民情是国情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制度的有效与否与一国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美法发展道路的比较  社会条件、传统、民情在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从美国、法国两国发展道路的比较中得到验证。  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1783)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9)都发生于18世纪末期。在这之后,虽然两国都有战争、动荡相随,都不同程度地度过了一段混乱时期,但相对来说美国较快地摆脱了混乱局面,较早地稳定了政治制度,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而法国却在大革命结束后,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几度走了回头路,用法国学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法国浪费了将近上百年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才找到了合适自己国情的道路。  美法两国相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革命的领导人对待当时存在的社会条件、社会基础方面秉持了不同的态度。美国革命的领袖们寻求脱离英国的统治,但愿意保留英国的法律,以及英国社会和文化的遗产。与此相反,法国革命领袖们则摒除了现存的社会,把社会当成是旧制度,企图用新政治、社会、文化构架取代旧制度。  法国当时的革命领袖们充满了浪漫的理想和冲动的激情,把一切现存的都视为旧制度下的产物,都视为应当扫除的。大革命的领袖们,如罗伯斯庇尔曾多次以慷慨激昂、魄力四射的精彩演讲打动人心,但正是在他和他的派别统治时期,法国陷入了恐怖,巴黎每天都有人被送上断头台,全法国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被胡乱处死数万人。人们最终发现,激情的演讲、浪漫的理想,根本都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巴黎、法国到处都充满谣言,人们一日数惊,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惴惴不安和惶恐之中,连罗伯斯庇尔自己也成了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以推翻专制独裁为目标的革命,最终以欢迎另一个政治强人——拿破仑的独裁到来而结束。此后,法国又几次走向帝制,几次走向共和,反反复复折腾多次。追根溯源,法国大折腾的原因在于当初的目标设定过于理想、浪漫,罔顾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社会条件,采取了推倒重来式的激烈模式。自1789年以后,直到1871年之前,法国一直在折腾。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才逐渐摆脱了往复循环的老路,逐步趋向稳定,而这一稳定到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得以较好地实现。法国的社会条件与制度之间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复归。打倒一个旧制度容易,建设一个新社会却很难。  美国在革命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如1786年的谢司起义、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变革、1798—1800年的美法战争、1812年—1815的英美战争(英军曾攻入华盛顿,大掠而去,放火烧了总统府等许多公共建筑),1861-1865年的南北内战等。在美国初建的80余年中,变故并不少,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都并非社会条件、传统和民情等基础方面的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层面的冲突和动荡。美国在社会条件方面基本维持了传统的状态,保持了传统的习惯和民情,并没有要彻底变革社会,凭空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与法国的长期反复和剧烈动荡相比,美国自18世纪末以来的社会形势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从社会条件的意义上说,以及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美国是较早建立在符合自身国情基础上的现代国家。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所以,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情及其对制度有效性的作用我们已经有所认识。抛开美国的特殊民情不论,近代欧洲即使没有美国那样的特殊民情,却依然先于中国等东方诸帝国走向了军事技术上的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制度比东方国家先进吗?由此又引申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认为近代欧洲的政治制度是欧洲列强率先走向强大的保证?答案是否定的。  三、近代欧洲国家率先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  考察近代欧洲强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即使是这些国家当初也并不是因为采取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制度而就自然获得了发展和强大的力量。熟知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国家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曾经历过多次大分化、大动荡、大冲突时期,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和仇杀,好不容易才度过了那个时代,才在今天的世人面前呈现出当下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纵观西方发展史,尤其是中世纪以来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历史过程,以及后来建设自由民主机制的过程,与西欧内部的激烈竞争和战争有关。  例如,在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曾给欧洲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欧美历史学者曾这样描述: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在20世纪之前最具破坏性的战争。除去毫无纪律约束的军队杀人如麻,大肆破坏外,战争同时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导致德国地区1/3的人口死亡。  欧洲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频繁战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强力政府的建设首先成为欧洲各国强大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残酷、频繁、激烈的战争促使诞生了近代军事上无比强大的欧洲。欧洲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与整个世界大趋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经过中世纪几百年的积淀和持续不断的地理探索,这时的世界正巧因为地理大发现,开始进入能够直接联系的时代,使欧洲国家派遣军队到达地球上遥远的地方成为可能。  第二,欧洲内部经过长期战争,塑造了各国的先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上的强大、先进、现代化,使欧洲列强较其他国家而占据了巨大优势。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国相比,欧洲列强虽然国小、人少,但军事强悍、军力先进、作战水平很高。  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的老牌大国虽然富,但很少会经历像欧洲那样持续几百年的长期、激烈的战争。这些大国的战争理念、军队作战水平、武器水平等,几乎没有进步,或止步不前,或相对下滑。  富而弱成为东方大国的普遍特点。盛世之下有隐忧的政治观点在东西方力量对比变化的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任何富而大的国家来说,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的保护,再富而大的国家也会被小而强的国家所打败。富并不意味着强,欧洲列强在开始掠夺世界的时候,几乎都不是富国,但都是军事上的强国。它们依靠自己的强而变富。落后就要挨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如果说在近代西方走向强大的初期,政治制度并非是主要基础和起因,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近代西方军事力量的作用,欧美学者认为,频繁的战争和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导致欧洲各国资源枯竭,但却增强了欧洲社会的一体性,对外一致,对内争斗。欧洲内部的激烈争斗促使各国不得不追求一流的军事指挥和武器。对强大武器的需要,刺激了欧洲各国军工业的发展,军工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对欧洲各国来讲,没有强有力的武器和军事指挥水平,就意味着在战争中失败,就会丧权辱国。  而对中国、印度、伊斯兰诸帝国来讲,则完全不用面对列强纷争的局面,只要维持一支差不多的军事力量,维护一下秩序即可。虽然也有一些战争和叛乱,但与列强之间的惨烈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几百年这样下来,本来强大的帝国在军事技术层面大大落后了。欧洲列强一跃成为世界的新强势集团。  在频繁战争状态下强大起来的欧洲,为应对对外战争,不得不对政治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于军事斗争和国际环境的需要。因此,这些国家首先是在军事技术、军事水平、武器制造等有关军事的方面有了大规模、持续、长久、广泛、深入的提升,伴随着这种提升,政府能力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最终使西欧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应当注意的是,这时的欧洲,并没有哪个国家采取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制度。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相当长时期内,西欧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基本分为两种体制,即君主专制和立宪制度,无论是哪种制度,这些强盛起来的国家在建设中央集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时的欧洲强国政府不再是以前那种松散架构的政府,他们的政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代欧洲17、18世纪的国家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对政治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并非偶然,但无论进行哪种调整和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西方学者自己也认为那时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国家权力的扩张。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采用加强独裁的方法以利重商主义政策,确立国家需要必须摆在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近代西方的强大和后来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先因后果的关系。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倒置,如果倒置,则容易推断出是政治制度导致了西方在近代走向强大的结论,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适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走向强大  中国古语说,好战必亡。但这个词要分两个层面来看。总是打仗、作战、对外侵略的国家往往因消耗不起战争的沉重代价,导致国内生变,政权发生改变。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处在周围都是好战国家的生存环境中时,往往会导致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竭尽全力研制开发新型武器,提高武器装备的水平,改善战略的艺术,革新战术水平,要是不这样做,就有被灭亡的危险。在一定时期内,军事斗争必须会导致一些较弱的国家被吞并,但经过长期的战争,必然有一些国家能够脱颖而出,这些国家必然是军事力量更加强大的国家。这一点在欧洲近代得到明显的反映。由于欧洲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当剩下几个较强的国家且力量比较接近,任何一方都难以占据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时,为防止一国独大,势力均衡政策便成为欧洲几大强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普遍规则,这一原则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高军事水平仍是欧洲各强国的首要主题。  为了维持战争,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不断走向适应和有利于战争的形态。战争要求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对财政有强力的组织和调控能力,能够有效、有利的调动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西方国家对于财政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和强化,对军事、经济力量的集中和使用远胜于看似中央集权,实则相对松散的东方帝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国家由于战争导致军事上的不断强大过程正好与近代地理大发现的脚步有所契合。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来说,欧洲内部的好战促进了欧洲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军事上的强大。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强大也并非是由于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先进,而是出于国家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随着欧洲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其内部也在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封建制里就有关于贵族拥有“古老的自由特权”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贵族有权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参与政府决策。后来,随着城市有产者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大,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要求不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制度在这长期的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具备了今天形态的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对于自由、民主的要求是在西方强大之后出现的。在西方走向强大和繁荣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各个阶层、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要求逐步走上了前台,经过上百年的斗争和演变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在维持具有相应民情基础的国家和社会稳定有它的积极意义。  根据东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通常需要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物质财富比较富足,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并得到认可,各种根本性矛盾不是特别激烈,而且各阶层逐渐养成通过协商式民主并能够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政治制度的运行才能基本趋向稳定。请采纳

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主要有哪些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

论述西方政治制度在现代发展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与该国的历史、国情、国际形势等因素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与西方国家比较接近的政治制度,在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西式政治制度已实施很久。但令人疑惑的是,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似成功的制度并没有普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稳定和幸福。那种理论上彼此制衡、互相监督的理想政治状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反而恰恰由于各党派、政治组织势均力敌,导致彼此在各个层面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在很多议题上较少达成妥协或一致,国家政治生活始终不能稳定下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受到不小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和基础,贸然引入竞争性的、全国范围内的选举机制,往往容易造成社会群体的分裂和严重对立。因为对规则的遵守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社会中逐步建立,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再理想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  一、社会条件是制度成功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治现象使我们思索,为什么竞争性选举、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并不会引发破坏性的结果,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反而还会增添新的矛盾,带来相当多的阻碍,影响发展速度?  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同一种机制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起到几乎完全不同的作用,何况在不同的国家。在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当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上的繁荣时,也正是相对比较危险的时期。在这种局面下,若贸然引入竞争性的选举机制,恐怕只会加剧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鸿沟,使矛盾趋向激化,导致社会更加分裂,理想化的相互制约会异化为相互掣肘、内斗。  社会条件、政治条件、民情等软性的内容是很难用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再建和新建的。一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心态、传统、风俗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一种民情,它们天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在。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生活、工作,与他人,与团体等的关系,实际上都是社会条件、民情的体现,同时这也体现着人们对民主的理解。邓小平早就强调过,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能不能达到民主的目的,除了需要硬性的法制、制度等外,更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民情为基础。不具备相应的社会道德和习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情,以为凭空就能建立起理想的民主制度,很有些痴人说梦的感觉。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相应的民情,缺乏相应的道德基础,也缺乏合适的行为规范,很难指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建立牢固的新制度。更不可能用推倒重来的做法建立新的制度,那样做的代价太大,负担会更沉重。民情是国情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制度的有效与否与一国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美法发展道路的比较  社会条件、传统、民情在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从美国、法国两国发展道路的比较中得到验证。  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1783)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9)都发生于18世纪末期。在这之后,虽然两国都有战争、动荡相随,都不同程度地度过了一段混乱时期,但相对来说美国较快地摆脱了混乱局面,较早地稳定了政治制度,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而法国却在大革命结束后,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几度走了回头路,用法国学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法国浪费了将近上百年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才找到了合适自己国情的道路。  美法两国相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革命的领导人对待当时存在的社会条件、社会基础方面秉持了不同的态度。美国革命的领袖们寻求脱离英国的统治,但愿意保留英国的法律,以及英国社会和文化的遗产。与此相反,法国革命领袖们则摒除了现存的社会,把社会当成是旧制度,企图用新政治、社会、文化构架取代旧制度。  法国当时的革命领袖们充满了浪漫的理想和冲动的激情,把一切现存的都视为旧制度下的产物,都视为应当扫除的。大革命的领袖们,如罗伯斯庇尔曾多次以慷慨激昂、魄力四射的精彩演讲打动人心,但正是在他和他的派别统治时期,法国陷入了恐怖,巴黎每天都有人被送上断头台,全法国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被胡乱处死数万人。人们最终发现,激情的演讲、浪漫的理想,根本都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巴黎、法国到处都充满谣言,人们一日数惊,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惴惴不安和惶恐之中,连罗伯斯庇尔自己也成了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以推翻专制独裁为目标的革命,最终以欢迎另一个政治强人——拿破仑的独裁到来而结束。此后,法国又几次走向帝制,几次走向共和,反反复复折腾多次。追根溯源,法国大折腾的原因在于当初的目标设定过于理想、浪漫,罔顾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社会条件,采取了推倒重来式的激烈模式。自1789年以后,直到1871年之前,法国一直在折腾。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才逐渐摆脱了往复循环的老路,逐步趋向稳定,而这一稳定到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得以较好地实现。法国的社会条件与制度之间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复归。打倒一个旧制度容易,建设一个新社会却很难。  美国在革命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如1786年的谢司起义、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变革、1798—1800年的美法战争、1812年—1815的英美战争(英军曾攻入华盛顿,大掠而去,放火烧了总统府等许多公共建筑),1861-1865年的南北内战等。在美国初建的80余年中,变故并不少,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都并非社会条件、传统和民情等基础方面的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层面的冲突和动荡。美国在社会条件方面基本维持了传统的状态,保持了传统的习惯和民情,并没有要彻底变革社会,凭空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与法国的长期反复和剧烈动荡相比,美国自18世纪末以来的社会形势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从社会条件的意义上说,以及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美国是较早建立在符合自身国情基础上的现代国家。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所以,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情及其对制度有效性的作用我们已经有所认识。抛开美国的特殊民情不论,近代欧洲即使没有美国那样的特殊民情,却依然先于中国等东方诸帝国走向了军事技术上的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制度比东方国家先进吗?由此又引申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认为近代欧洲的政治制度是欧洲列强率先走向强大的保证?答案是否定的。  三、近代欧洲国家率先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  考察近代欧洲强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即使是这些国家当初也并不是因为采取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制度而就自然获得了发展和强大的力量。熟知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国家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曾经历过多次大分化、大动荡、大冲突时期,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和仇杀,好不容易才度过了那个时代,才在今天的世人面前呈现出当下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纵观西方发展史,尤其是中世纪以来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历史过程,以及后来建设自由民主机制的过程,与西欧内部的激烈竞争和战争有关。  例如,在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曾给欧洲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欧美历史学者曾这样描述: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在20世纪之前最具破坏性的战争。除去毫无纪律约束的军队杀人如麻,大肆破坏外,战争同时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导致德国地区1/3的人口死亡。  欧洲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频繁战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强力政府的建设首先成为欧洲各国强大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残酷、频繁、激烈的战争促使诞生了近代军事上无比强大的欧洲。欧洲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与整个世界大趋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经过中世纪几百年的积淀和持续不断的地理探索,这时的世界正巧因为地理大发现,开始进入能够直接联系的时代,使欧洲国家派遣军队到达地球上遥远的地方成为可能。  第二,欧洲内部经过长期战争,塑造了各国的先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上的强大、先进、现代化,使欧洲列强较其他国家而占据了巨大优势。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国相比,欧洲列强虽然国小、人少,但军事强悍、军力先进、作战水平很高。  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的老牌大国虽然富,但很少会经历像欧洲那样持续几百年的长期、激烈的战争。这些大国的战争理念、军队作战水平、武器水平等,几乎没有进步,或止步不前,或相对下滑。  富而弱成为东方大国的普遍特点。盛世之下有隐忧的政治观点在东西方力量对比变化的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任何富而大的国家来说,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的保护,再富而大的国家也会被小而强的国家所打败。富并不意味着强,欧洲列强在开始掠夺世界的时候,几乎都不是富国,但都是军事上的强国。它们依靠自己的强而变富。落后就要挨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如果说在近代西方走向强大的初期,政治制度并非是主要基础和起因,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近代西方军事力量的作用,欧美学者认为,频繁的战争和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导致欧洲各国资源枯竭,但却增强了欧洲社会的一体性,对外一致,对内争斗。欧洲内部的激烈争斗促使各国不得不追求一流的军事指挥和武器。对强大武器的需要,刺激了欧洲各国军工业的发展,军工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对欧洲各国来讲,没有强有力的武器和军事指挥水平,就意味着在战争中失败,就会丧权辱国。  而对中国、印度、伊斯兰诸帝国来讲,则完全不用面对列强纷争的局面,只要维持一支差不多的军事力量,维护一下秩序即可。虽然也有一些战争和叛乱,但与列强之间的惨烈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几百年这样下来,本来强大的帝国在军事技术层面大大落后了。欧洲列强一跃成为世界的新强势集团。  在频繁战争状态下强大起来的欧洲,为应对对外战争,不得不对政治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于军事斗争和国际环境的需要。因此,这些国家首先是在军事技术、军事水平、武器制造等有关军事的方面有了大规模、持续、长久、广泛、深入的提升,伴随着这种提升,政府能力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最终使西欧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应当注意的是,这时的欧洲,并没有哪个国家采取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制度。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相当长时期内,西欧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基本分为两种体制,即君主专制和立宪制度,无论是哪种制度,这些强盛起来的国家在建设中央集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时的欧洲强国政府不再是以前那种松散架构的政府,他们的政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代欧洲17、18世纪的国家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对政治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并非偶然,但无论进行哪种调整和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西方学者自己也认为那时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国家权力的扩张。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采用加强独裁的方法以利重商主义政策,确立国家需要必须摆在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近代西方的强大和后来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先因后果的关系。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倒置,如果倒置,则容易推断出是政治制度导致了西方在近代走向强大的结论,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适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走向强大  中国古语说,好战必亡。但这个词要分两个层面来看。总是打仗、作战、对外侵略的国家往往因消耗不起战争的沉重代价,导致国内生变,政权发生改变。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处在周围都是好战国家的生存环境中时,往往会导致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竭尽全力研制开发新型武器,提高武器装备的水平,改善战略的艺术,革新战术水平,要是不这样做,就有被灭亡的危险。在一定时期内,军事斗争必须会导致一些较弱的国家被吞并,但经过长期的战争,必然有一些国家能够脱颖而出,这些国家必然是军事力量更加强大的国家。这一点在欧洲近代得到明显的反映。由于欧洲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当剩下几个较强的国家且力量比较接近,任何一方都难以占据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时,为防止一国独大,势力均衡政策便成为欧洲几大强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普遍规则,这一原则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高军事水平仍是欧洲各强国的首要主题。  为了维持战争,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不断走向适应和有利于战争的形态。战争要求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对财政有强力的组织和调控能力,能够有效、有利的调动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西方国家对于财政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和强化,对军事、经济力量的集中和使用远胜于看似中央集权,实则相对松散的东方帝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国家由于战争导致军事上的不断强大过程正好与近代地理大发现的脚步有所契合。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来说,欧洲内部的好战促进了欧洲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军事上的强大。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强大也并非是由于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先进,而是出于国家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随着欧洲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其内部也在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封建制里就有关于贵族拥有“古老的自由特权”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贵族有权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参与政府决策。后来,随着城市有产者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大,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要求不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制度在这长期的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具备了今天形态的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对于自由、民主的要求是在西方强大之后出现的。在西方走向强大和繁荣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各个阶层、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要求逐步走上了前台,经过上百年的斗争和演变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在维持具有相应民情基础的国家和社会稳定有它的积极意义。  根据东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通常需要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物质财富比较富足,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并得到认可,各种根本性矛盾不是特别激烈,而且各阶层逐渐养成通过协商式民主并能够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政治制度的运行才能基本趋向稳定。

西方国家现存的政治制度

西方国家现存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多党制的

中国和西方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以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来看,依文明可划分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属于前者,另两个属于后者.文明影响了政治制度的确立以及建立,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以土地束缚人,所以脱离原始社会后,很快形成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建立较早.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海洋文明,以小国寡民的城邦制为主,属于原始的民主,所以历史上都曾有被落后的民族侵占.另外,早期的发展,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而古希腊、古罗马以商业贸易为主要发展道路.因此,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是两种概念,说到政治制度,以进入中央集权统治的时间来看,中国早在秦始皇大一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而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前后才进入民族统一的时候(看德国就知道了).政治制度是两回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两种,因而影响了现代中国、希腊及意大利(其实应该说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欧),以法律来看,中国使用的是大陆系的法律,而西欧国家多使用的是海洋系法律,内容和惩戒措施都不一样.我们的法律主要强调保护集体财产,而西欧的法律以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为主(经典如《拿破仑法典》)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农耕文明,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是直接原始民主.中方:中国自建国以来世袭制就相伴而生,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是我过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秦朝统一中国施行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多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而希腊是选用的民主制度;罗马的罗马法多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啊,相比社会主义呢?

优点1、总统在任职期间,没有因政见不同而倒台的风险,可以积极推行政策,在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的情况下,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运作效率充分发挥,适应形势的变化。2、在议会中反对党占多数时,反对党在可有效的制衡总统的同时,减少发生宪政危机的可能。在议会中执政党占多数时,反对党同样可以有效的制衡总统。3、有限的任期可以有效的防止总统任期过长而走向独百度裁的局面。(只适用於有限制连任次数的国家)4、行政上可以最大限度的趋向专业化。技术官僚不会因为政党轮替而受到过大的影响,对政策的连贯性有益。5、鲜明的三权分立制度可有效避免任何一个部门形成独裁。6、长远所消耗的选举经费比半总统制和议会制要来得少。缺点1、在议会中反对党占多数时,行政与立法常在个别问题上陷於僵局。2、如政府执行错误政策,选民与议会也不能在其任期届满之前使其下台。3、任期有限,即使称职的总统最多也只能连任一次。(只适用於美国等限制连任次数的国家)4、对於没有连任限制的国家,由于政府首脑权力非常大,易形成实际独百度裁统治。5、必须定期消耗庞大选举经费,金权政治现象相对内阁制国家严重。6、除了政党没有严重冲突的美国以外,所有开始实行民主便使用三权分立总统制的国家,它们的首次民主尝试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典型例子:解禁前的中华民国)。7、就算是三权分立最成功的美国,如何解决三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仍然间中出现阻碍。PS:社会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三权分立则是国家权力的构成方式,两者不是一类概念,无法共同比较。和三权分立相对的是议行合一、议会主导这两种构成方式。

欧美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和这个问题有关的理论性论述如下,请参考: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与该国的历史、国情、国际形势等因素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与西方国家比较接近的政治制度,在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西式政治制度已实施很久。但令人疑惑的是,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似成功的制度并没有普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稳定和幸福。那种理论上彼此制衡、互相监督的理想政治状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反而恰恰由于各党派、政治组织势均力敌,导致彼此在各个层面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在很多议题上较少达成妥协或一致,国家政治生活始终不能稳定下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受到不小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和基础,贸然引入竞争性的、全国范围内的选举机制,往往容易造成社会群体的分裂和严重对立。因为对规则的遵守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社会中逐步建立,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再理想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  一、社会条件是制度成功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治现象使我们思索,为什么竞争性选举、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并不会引发破坏性的结果,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反而还会增添新的矛盾,带来相当多的阻碍,影响发展速度?  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同一种机制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起到几乎完全不同的作用,何况在不同的国家。在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当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上的繁荣时,也正是相对比较危险的时期。在这种局面下,若贸然引入竞争性的选举机制,恐怕只会加剧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鸿沟,使矛盾趋向激化,导致社会更加分裂,理想化的相互制约会异化为相互掣肘、内斗。  社会条件、政治条件、民情等软性的内容是很难用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再建和新建的。一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心态、传统、风俗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一种民情,它们天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在。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生活、工作,与他人,与团体等的关系,实际上都是社会条件、民情的体现,同时这也体现着人们对民主的理解。邓小平早就强调过,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能不能达到民主的目的,除了需要硬性的法制、制度等外,更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民情为基础。不具备相应的社会道德和习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情,以为凭空就能建立起理想的民主制度,很有些痴人说梦的感觉。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相应的民情,缺乏相应的道德基础,也缺乏合适的行为规范,很难指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建立牢固的新制度。更不可能用推倒重来的做法建立新的制度,那样做的代价太大,负担会更沉重。民情是国情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制度的有效与否与一国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美法发展道路的比较  社会条件、传统、民情在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从美国、法国两国发展道路的比较中得到验证。  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1783)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9)都发生于18世纪末期。在这之后,虽然两国都有战争、动荡相随,都不同程度地度过了一段混乱时期,但相对来说美国较快地摆脱了混乱局面,较早地稳定了政治制度,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而法国却在大革命结束后,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几度走了回头路,用法国学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法国浪费了将近上百年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才找到了合适自己国情的道路。  美法两国相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革命的领导人对待当时存在的社会条件、社会基础方面秉持了不同的态度。美国革命的领袖们寻求脱离英国的统治,但愿意保留英国的法律,以及英国社会和文化的遗产。与此相反,法国革命领袖们则摒除了现存的社会,把社会当成是旧制度,企图用新政治、社会、文化构架取代旧制度。  法国当时的革命领袖们充满了浪漫的理想和冲动的激情,把一切现存的都视为旧制度下的产物,都视为应当扫除的。大革命的领袖们,如罗伯斯庇尔曾多次以慷慨激昂、魄力四射的精彩演讲打动人心,但正是在他和他的派别统治时期,法国陷入了恐怖,巴黎每天都有人被送上断头台,全法国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被胡乱处死数万人。人们最终发现,激情的演讲、浪漫的理想,根本都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巴黎、法国到处都充满谣言,人们一日数惊,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惴惴不安和惶恐之中,连罗伯斯庇尔自己也成了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以推翻专制独裁为目标的革命,最终以欢迎另一个政治强人——拿破仑的独裁到来而结束。此后,法国又几次走向帝制,几次走向共和,反反复复折腾多次。追根溯源,法国大折腾的原因在于当初的目标设定过于理想、浪漫,罔顾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社会条件,采取了推倒重来式的激烈模式。自1789年以后,直到1871年之前,法国一直在折腾。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才逐渐摆脱了往复循环的老路,逐步趋向稳定,而这一稳定到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得以较好地实现。法国的社会条件与制度之间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复归。打倒一个旧制度容易,建设一个新社会却很难。  美国在革命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如1786年的谢司起义、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变革、1798—1800年的美法战争、1812年—1815的英美战争(英军曾攻入华盛顿,大掠而去,放火烧了总统府等许多公共建筑),1861-1865年的南北内战等。在美国初建的80余年中,变故并不少,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都并非社会条件、传统和民情等基础方面的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层面的冲突和动荡。美国在社会条件方面基本维持了传统的状态,保持了传统的习惯和民情,并没有要彻底变革社会,凭空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与法国的长期反复和剧烈动荡相比,美国自18世纪末以来的社会形势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从社会条件的意义上说,以及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美国是较早建立在符合自身国情基础上的现代国家。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所以,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情及其对制度有效性的作用我们已经有所认识。抛开美国的特殊民情不论,近代欧洲即使没有美国那样的特殊民情,却依然先于中国等东方诸帝国走向了军事技术上的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制度比东方国家先进吗?由此又引申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认为近代欧洲的政治制度是欧洲列强率先走向强大的保证?答案是否定的。  三、近代欧洲国家率先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  考察近代欧洲强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即使是这些国家当初也并不是因为采取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制度而就自然获得了发展和强大的力量。熟知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国家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曾经历过多次大分化、大动荡、大冲突时期,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和仇杀,好不容易才度过了那个时代,才在今天的世人面前呈现出当下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度。纵观西方发展史,尤其是中世纪以来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历史过程,以及后来建设自由民主机制的过程,与西欧内部的激烈竞争和战争有关。  例如,在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曾给欧洲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欧美历史学者曾这样描述: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在20世纪之前最具破坏性的战争。除去毫无纪律约束的军队杀人如麻,大肆破坏外,战争同时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导致德国地区1/3的人口死亡。  欧洲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频繁战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强力政府的建设首先成为欧洲各国强大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残酷、频繁、激烈的战争促使诞生了近代军事上无比强大的欧洲。欧洲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与整个世界大趋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经过中世纪几百年的积淀和持续不断的地理探索,这时的世界正巧因为地理大发现,开始进入能够直接联系的时代,使欧洲国家派遣军队到达地球上遥远的地方成为可能。  第二,欧洲内部经过长期战争,塑造了各国的先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上的强大、先进、现代化,使欧洲列强较其他国家而占据了巨大优势。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国相比,欧洲列强虽然国小、人少,但军事强悍、军力先进、作战水平很高。  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的老牌大国虽然富,但很少会经历像欧洲那样持续几百年的长期、激烈的战争。这些大国的战争理念、军队作战水平、武器水平等,几乎没有进步,或止步不前,或相对下滑。  富而弱成为东方大国的普遍特点。盛世之下有隐忧的政治观点在东西方力量对比变化的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任何富而大的国家来说,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的保护,再富而大的国家也会被小而强的国家所打败。富并不意味着强,欧洲列强在开始掠夺世界的时候,几乎都不是富国,但都是军事上的强国。它们依靠自己的强而变富。落后就要挨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如果说在近代西方走向强大的初期,政治制度并非是主要基础和起因,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近代西方军事力量的作用,欧美学者认为,频繁的战争和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导致欧洲各国资源枯竭,但却增强了欧洲社会的一体性,对外一致,对内争斗。欧洲内部的激烈争斗促使各国不得不追求一流的军事指挥和武器。对强大武器的需要,刺激了欧洲各国军工业的发展,军工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对欧洲各国来讲,没有强有力的武器和军事指挥水平,就意味着在战争中失败,就会丧权辱国。  而对中国、印度、伊斯兰诸帝国来讲,则完全不用面对列强纷争的局面,只要维持一支差不多的军事力量,维护一下秩序即可。虽然也有一些战争和叛乱,但与列强之间的惨烈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几百年这样下来,本来强大的帝国在军事技术层面大大落后了。欧洲列强一跃成为世界的新强势集团。  在频繁战争状态下强大起来的欧洲,为应对对外战争,不得不对政治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于军事斗争和国际环境的需要。因此,这些国家首先是在军事技术、军事水平、武器制造等有关军事的方面有了大规模、持续、长久、广泛、深入的提升,伴随着这种提升,政府能力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最终使西欧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应当注意的是,这时的欧洲,并没有哪个国家采取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制度。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相当长时期内,西欧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基本分为两种体制,即君主专制和立宪制度,无论是哪种制度,这些强盛起来的国家在建设中央集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时的欧洲强国政府不再是以前那种松散架构的政府,他们的政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代欧洲17、18世纪的国家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对政治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并非偶然,但无论进行哪种调整和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西方学者自己也认为那时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国家权力的扩张。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采用加强独裁的方法以利重商主义政策,确立国家需要必须摆在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近代西方的强大和后来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先因后果的关系。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倒置,如果倒置,则容易推断出是政治制度导致了西方在近代走向强大的结论,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适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走向强大  中国古语说,好战必亡。但这个词要分两个层面来看。总是打仗、作战、对外侵略的国家往往因消耗不起战争的沉重代价,导致国内生变,政权发生改变。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处在周围都是好战国家的生存环境中时,往往会导致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竭尽全力研制开发新型武器,提高武器装备的水平,改善战略的艺术,革新战术水平,要是不这样做,就有被灭亡的危险。在一定时期内,军事斗争必须会导致一些较弱的国家被吞并,但经过长期的战争,必然有一些国家能够脱颖而出,这些国家必然是军事力量更加强大的国家。这一点在欧洲近代得到明显的反映。由于欧洲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当剩下几个较强的国家且力量比较接近,任何一方都难以占据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时,为防止一国独大,势力均衡政策便成为欧洲几大强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普遍规则,这一原则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高军事水平仍是欧洲各强国的首要主题。  为了维持战争,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不断走向适应和有利于战争的形态。战争要求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对财政有强力的组织和调控能力,能够有效、有利的调动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西方国家对于财政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和强化,对军事、经济力量的集中和使用远胜于看似中央集权,实则相对松散的东方帝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国家由于战争导致军事上的不断强大过程正好与近代地理大发现的脚步有所契合。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来说,欧洲内部的好战促进了欧洲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军事上的强大。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强大也并非是由于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先进,而是出于国家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随着欧洲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其内部也在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封建制里就有关于贵族拥有“古老的自由特权”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贵族有权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参与政府决策。后来,随着城市有产者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大,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要求不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制度在这长期的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具备了今天形态的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对于自由、民主的要求是在西方强大之后出现的。在西方走向强大和繁荣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各个阶层、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要求逐步走上了前台,经过上百年的斗争和演变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在维持具有相应民情基础的国家和社会稳定有它的积极意义。  根据东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通常需要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物质财富比较富足,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并得到认可,各种根本性矛盾不是特别激烈,而且各阶层逐渐养成通过协商式民主并能够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政治制度的运行才能基本趋向稳定。

谈谈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对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作为人类古老的知识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因为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就有了阶级统治和政治管理,也就需要对这一类现象加以研究,并提供政治相关知识。可以说,随着东西方最初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政治制度的产生,就出现了政治的研究,开始了政治思想及政治学的发展史。在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政事论》)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述。 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奠定的。所谓的研究传统,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织、理论体系、主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构成方式,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学者们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论证的方式。古希腊产生了系统的政治研究思想,以城邦(国家)的兴衰为中心,政治学作为一种为管理复杂国家(城邦)事务提供指针的专门学问而出现。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或哲学家及学派。如梭伦、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诡辩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其中尤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的成就最大。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奠定了西方政治研究传统及其方法倾向的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方法;或者说,前一种模式“带有较多的哲学色彩、怀疑论和理想主义”,后一种模式“较为现实、科学和敏感”。(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之所以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由古希腊时期所奠定的,理由是:第一,希腊人创立了政治事物,即描绘了政治这种东西,把它同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第二,希腊人在活动的意义上创立了政治学,意识到它本身是活动,是致力于研究政治事物的活动;第三,希腊人造成对单个政体(国家、城邦)两重性中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公民与政体的关系问题的持久意识;第四,希腊人首先认真地表达了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再出现的问题,即“既然”和“应然”的关系。他们从此开辟了解决实际的和伦理的东西之间关系问题的道路,即使没有为以后的政治研究提供一条可以被接受的路线,也提供了一个起点。(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古罗马时代尽管没有出现伟大的政治理论家,没有形成在后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哲学,但是罗马人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加以应用,其实际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罗马人扩展了实际的政治范围——从城邦国家扩张为地域辽阔的帝国,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在罗马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传统带进中世纪,进而流传到现代世界;他们还为现代政治研究贡献了个性意识、个人尊严、“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人生平等观念。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阶段。这一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密切相关,人们研究政治问题是为了实现某种“正义”或最高的“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政治伦理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世纪是西方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缓慢演化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以及神学世界观的支配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如政治思想家萨拜因(G.H.Sabine)所说,基督教会的兴起及其对精神领域所拥有的控制权是“西欧历史上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两方面最富于革命性的事件”。中世纪的政治研究主要采取了神学政治论的形式,政治学实际上是隶属于神学体系的一个科目;《圣经》是政治研究的出发点、信仰的绝对权威,是判断真理或是非的基本标准。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而中世纪神学政治研究中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继承并发展了的个人与社会、国家权力、理性与信仰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研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三权分立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代议制的主要内容是说: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因此,代议制是和普选制密切相关的.没有普选制就没有代议制,这也是代议制和以前封建议会的根本区别.封建议会只是国王运用令状委任产生的.普选制则完全改变了其封建性质. 四、分权制衡原则西方国家把分权与制衡作为对待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他们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的机关行使,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制度实际上是分权和制衡原则的结合.分权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张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权,前者由议会实行,后两者则交给君主行使.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力量的分权.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根据洛克的分权思想,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认为要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洛克的分权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制衡原则.分权制衡的思想发源于欧洲,但是,把“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原则并形成一种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但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分权制衡思想在实践运行中存在很大差别,就是在一个国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虽然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但其三权也是交叉重叠的.随着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需要,政府权力不断得到膨胀,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权.英国的分权制衡实际上是“议行一致”.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曾短暂实行过国会与君主的阶级分权外,就没有建立过比较完善的分权体制,特别是在两党制出现后,立法和行政只有机构的分立,而人员和职能基本是“合一”的.议会和政府完全联成了一体,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因此,英国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而是政党、议会和政府“三位一体”,通常情况下是“议行一致”.而英国的制衡也是反对党在议会内对执政党的制约.这就是英国的分权制衡的特点.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在法国的政府体制中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相似于英国.但是,法国实行多党制,多党联盟组成的内阁政府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国那样作到“议行一致”.法国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居于国家主权“保证人”和“仲裁人”的地位.总统有权不解散国民议会;有权任命总理,批准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批准总理辞职.总统是最高司法会议的当然主席.这样,总统就完全居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上.同时,总统和国民议员都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除了受弹劾外不受任何制约.总统控制下的“三权分立”除机构分立实行职能分工外,全受总统制约.因此,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特点.虽然各国的模式不同,但分权与制衡是西方国家共有的特点.五、政治统治与管理的“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原则,这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运行的一项原则.法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最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君主的权力只能是来自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后来法治就成了西方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的方式,成为其政治制度的特点.法治的思想古已有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阐述道:“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法治原则做了论述.他认为,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是非和正当与否的标准;自由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守法与执法都是法制的重要原则;在守法与执法方面公民人人平等.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治理才能正常运转,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思议的.卢梭进一步阐述了法治的思想.他认为,法律体现人民的公共意志,由人民集体制定或改变;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员,而是法律.国家是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而行使权力;任何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以上这些法治的思想为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和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法治原则在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就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政府的组成、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的程序.也就是说,一个“法治”的政府必须以正式法律来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管理.当然,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英通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资产阶级两面性软弱性终于主阶级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家制度革命彻底资产阶级革命通颁布权拿破仑典确立资本主义家制度美与德通独立建战争确立资本主义家制度美通反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新家完资产阶级革命德通统战争完资产阶级革命美经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确立资本主义家制度通宪确定三权立德通统战争确立浓厚帝主义性质军事性资本主义家制度

中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近十年。这十年间,西欧和美国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更新;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联国家以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向西方政治制度转型或过渡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建议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其特征更加清晰而明朗;国内外学者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也随之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不少力作;国内读者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朋友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修订。  修订版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内容上对原有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比较分析进行了更新,注意总结和吸收目前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在各章节中添加了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介绍和分析。其二,在篇章结构上,修订版在保持原有结构整体不变的同时,对原书第八章当代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部分进行了调整,新增加了当代西方国家的利益集团部分,并将之与大众传媒组合在一起,只得为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三,在介绍和比较分析方法上,修订版在原有的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构成部分专题进行介绍和比较的框架内,对有代表性的主要西方国家相关性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国别的介绍和分析,期望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概述  第一节 政治制度基本概念及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历史传承  一 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  二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历史传承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国家形式  一 政体  二 国家结构  第二章 当代西方国家宪法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及宪法分类  一 宪法的概念  二 宪法的分类  第二节 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 “主权在民”原则  二 法治主义原则  三 分权与制衡原则  四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原则  第三节 宪法保障制度  一 宪法的修改  二 宪法的解释  三 违宪审查制度  第三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第一节 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在本原则及其特点  一 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 西方国家的选举方式——竞选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选举类型,选举组织及选举参与  一 选举的类型   二 选举组织  三 选法的参与  第三节 选区划分与选票计算  一 选区的划分  二 选票计算  第四节 西方国家选举监督制度  一 选举监督制度的建立及其基本内容  二 选举监督权的行使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党的产生和分类  一 政党的涵义与特征  二 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的基础和方式  三 政党的类型  第二节 政党的法律地位及其作用  一 政党的法律地位  二 政党的作用  第三节 政党的制度  ……  第五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  第六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  第七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  第八章 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

关于西方政治制度

政治学是一个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国家(政府)、政党、权力、政策、统治、管理和价值分配一类的主题。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一起并称社会科学的三大学科。如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西方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经过确立独立的科学框架、学科的分化及初步整合、整体化和杂交化趋势出现三个阶段)之后,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知识形态。本文将简要回顾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着重评析二战后及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状况、成就及最新趋势,以便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作为人类古老的知识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因为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就有了阶级统治和政治管理,也就需要对这一类现象加以研究,并提供政治相关知识。可以说,随着东西方最初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政治制度的产生,就出现了政治的研究,开始了政治思想及政治学的发展史。在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政事论》)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述。 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奠定的。所谓的研究传统,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织、理论体系、主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构成方式,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学者们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论证的方式。古希腊产生了系统的政治研究思想,以城邦(国家)的兴衰为中心,政治学作为一种为管理复杂国家(城邦)事务提供指针的专门学问而出现。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或哲学家及学派。如梭伦、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诡辩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其中尤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的成就最大。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奠定了西方政治研究传统及其方法倾向的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方法;或者说,前一种模式“带有较多的哲学色彩、怀疑论和理想主义”,后一种模式“较为现实、科学和敏感”。(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之所以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由古希腊时期所奠定的,理由是:第一,希腊人创立了政治事物,即描绘了政治这种东西,把它同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第二,希腊人在活动的意义上创立了政治学,意识到它本身是活动,是致力于研究政治事物的活动;第三,希腊人造成对单个政体(国家、城邦)两重性中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公民与政体的关系问题的持久意识;第四,希腊人首先认真地表达了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再出现的问题,即“既然”和“应然”的关系。他们从此开辟了解决实际的和伦理的东西之间关系问题的道路,即使没有为以后的政治研究提供一条可以被接受的路线,也提供了一个起点。(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古罗马时代尽管没有出现伟大的政治理论家,没有形成在后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哲学,但是罗马人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加以应用,其实际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罗马人扩展了实际的政治范围——从城邦国家扩张为地域辽阔的帝国,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在罗马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传统带进中世纪,进而流传到现代世界;他们还为现代政治研究贡献了个性意识、个人尊严、“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人生平等观念。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阶段。这一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密切相关,人们研究政治问题是为了实现某种“正义”或最高的“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政治伦理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世纪是西方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缓慢演化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以及神学世界观的支配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如政治思想家萨拜因(G.H.Sabine)所说,基督教会的兴起及其对精神领域所拥有的控制权是“西欧历史上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两方面最富于革命性的事件”。中世纪的政治研究主要采取了神学政治论的形式,政治学实际上是隶属于神学体系的一个科目;《圣经》是政治研究的出发点、信仰的绝对权威,是判断真理或是非的基本标准。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而中世纪神学政治研究中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继承并发展了的个人与社会、国家权力、理性与信仰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研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是什么?

简单说法:西方政治制度从娘胎里出来就带有民主色彩,我国则是专制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1、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及国家权力运作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2、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3、选举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选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机制.4、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控制议会;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操纵选举;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等.从政党制度的类型上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简述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但也容易产生摩擦和推诿,影响决策效率.

当代西方国家有哪些主要政治制度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近十年。这十年间,西欧和美国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更新;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联国家以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向西方政治制度转型或过渡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建议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其特征更加清晰而明朗;国内外学者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也随之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不少力作;国内读者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朋友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修订。 修订版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内容上对原有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比较分析进行了更新,注意总结和吸收目前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在各章节中添加了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介绍和分析。其二,在篇章结构上,修订版在保持原有结构整体不变的同时,对原书第八章当代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部分进行了调整,新增加了当代西方国家的利益集团部分,并将之与大众传媒组合在一起,只得为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三,在介绍和比较分析方法上,修订版在原有的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构成部分专题进行介绍和比较的框架内,对有代表性的主要西方国家相关性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国别的介绍和分析,期望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求一篇历史《你如何看待西方的政治制度》300字以上初三作文。 急~!

就政治体制而言,西方所有国家都是实行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模式、英国、德国的议会内阁制模式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 一、美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总统制的国家,在其早期的权力构架中,并没有政党的因素,只是在后来政治角逐中,政党不断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 1、总统候选人由政党推荐产生,总统在全国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间接选举产生,当选总统并不一定是得到绝对选票多者,而是为获得选举人票更多者,哪一位总统候选人只要获得270张选举人票即当选美国总统。当选总统所在的那个党即为“执政党”,上台组阁行使行政权。总统还是行政首脑,直接控制着行政机构,并且还是三军总司令。 2、美国的政党体制相当松散,政党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作为各类选举的工具,选举之后,政党作为一种组织体系作用相当微弱,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选举党”。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但它不同于西欧国家的两党制,它不是以意识形态划分的,而是按照区域和利益集团来划分,两党从本质上讲都是代表不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美国的权力体系中,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绝大部分权力都由两党人士掌控,第三党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对共和、民主党构成实质威胁。 3、美国的国会即众议院、参议院议员一般由政党推荐参选,由全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立法权。除个别当选议员是第三党、独立人士外,大部分议员都由共和、民主两党所得,并组成各自的党团。众院议长由多数党资深议员出任,参院议长由副总统兼任,另设临时议长。与西欧国家不同,即便在参、众两院获得多数席位也未必是执政党,只有总统所在的党才是执政党。在总统任期的中间,还有中期选举,主要是改选部分参议员和众议院全部改选。 4、美国的总统尽管名义上是所在党的领袖,但当选后更多的是以“全民总统”的面目出现,其政党背景和痕迹淡化,没有哪一个美国总统全面领导过一个党,他难以通过党组织来控制国会、州和地方公职人员。美国总统不由国会选举产生,他不对国会负责。 5、这一政治体制模式的优点是:美国总统的权力较大,总统受政党的约束小,独立性较大,有利于较快地作出政治决断,提高执政效能。其弱点是:美国三大权力体系的相互制约与牵制明显,造成一些体制消耗。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可以任命最高法官,最高法院又可以裁决国会和总统的法律、决定是否违宪。 二、英国、德国等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这类国家的政党政治及政权构成模式在西方较为普遍,包括如英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西欧大陆的多数发达国家。它们基本上都是属于责任内阁制政体,是典型的议会民主制政体,其基本特点是: 1、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议员候选人大都由政党推荐或具有政党背景,多党参加的竞选是体现其所谓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设定了3-5%的门槛票,并实行以多数代表制为主的选举制度,更有利于大党获得多数议席。一般是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但也有议会的少数党组阁的现象,这尤其是在多个党进入了议会,且无一党获得议会相对多数的情况下更有可能。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代议制的主要内容是说: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因此,代议制是和普选制密切相关的.没有普选制就没有代议制,这也是代议制和以前封建议会的根本区别.封建议会只是国王运用令状委任产生的.普选制则完全改变了其封建性质. 四、分权制衡原则西方国家把分权与制衡作为对待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他们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的机关行使,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制度实际上是分权和制衡原则的结合.分权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张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权,前者由议会实行,后两者则交给君主行使.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力量的分权.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根据洛克的分权思想,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认为要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洛克的分权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制衡原则.分权制衡的思想发源于欧洲,但是,把“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原则并形成一种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但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分权制衡思想在实践运行中存在很大差别,就是在一个国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虽然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但其三权也是交叉重叠的.随着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需要,政府权力不断得到膨胀,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权.英国的分权制衡实际上是“议行一致”.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曾短暂实行过国会与君主的阶级分权外,就没有建立过比较完善的分权体制,特别是在两党制出现后,立法和行政只有机构的分立,而人员和职能基本是“合一”的.议会和政府完全联成了一体,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因此,英国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而是政党、议会和政府“三位一体”,通常情况下是“议行一致”.而英国的制衡也是反对党在议会内对执政党的制约.这就是英国的分权制衡的特点.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在法国的政府体制中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相似于英国.但是,法国实行多党制,多党联盟组成的内阁政府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国那样作到“议行一致”.法国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居于国家主权“保证人”和“仲裁人”的地位.总统有权不解散国民议会;有权任命总理,批准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批准总理辞职.总统是最高司法会议的当然主席.这样,总统就完全居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上.同时,总统和国民议员都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除了受弹劾外不受任何制约.总统控制下的“三权分立”除机构分立实行职能分工外,全受总统制约.因此,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特点.虽然各国的模式不同,但分权与制衡是西方国家共有的特点.五、政治统治与管理的“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原则,这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运行的一项原则.法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最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君主的权力只能是来自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后来法治就成了西方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的方式,成为其政治制度的特点.法治的思想古已有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阐述道:“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法治原则做了论述.他认为,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是非和正当与否的标准;自由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守法与执法都是法制的重要原则;在守法与执法方面公民人人平等.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治理才能正常运转,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思议的.卢梭进一步阐述了法治的思想.他认为,法律体现人民的公共意志,由人民集体制定或改变;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员,而是法律.国家是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而行使权力;任何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以上这些法治的思想为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和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法治原则在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就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政府的组成、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的程序.也就是说,一个“法治”的政府必须以正式法律来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管理.当然,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一、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及国家权力运作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三、选举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选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运行中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机制。  四、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控制议会;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操纵选举;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等.从政党制度的类型上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当代西方国家有哪些主要政治制度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近十年。这十年间,西欧和美国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更新;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联国家以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向西方政治制度转型或过渡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建议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其特征更加清晰而明朗;国内外学者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也随之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不少力作;国内读者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朋友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修订。 修订版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内容上对原有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比较分析进行了更新,注意总结和吸收目前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在各章节中添加了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介绍和分析。其二,在篇章结构上,修订版在保持原有结构整体不变的同时,对原书第八章当代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部分进行了调整,新增加了当代西方国家的利益集团部分,并将之与大众传媒组合在一起,只得为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监督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三,在介绍和比较分析方法上,修订版在原有的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构成部分专题进行介绍和比较的框架内,对有代表性的主要西方国家相关性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国别的介绍和分析,期望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西方政治制度的目录

绪论第一章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综述?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二章 西方国家的宪法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宪法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宪法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宪法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宪法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宪法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宪法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三章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政党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政党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政党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政党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政党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四章 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选举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选举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选举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选举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选举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选举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五章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议会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议会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议会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议会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议会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议会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六章 西方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元首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元首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元首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元首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元首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元首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七章 西方国家的政府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府(行政)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政府(行政)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政府(行政)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政府(行政)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政府(行政)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政府(行政)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第八章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第一节 西方国家司法制度概述?第二节 英国的司法制度?第三节 美国的司法制度?第四节 法国的司法制度?第五节 德国的司法制度?第六节 日本的司法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参考文献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代议制的主要内容是说: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因此,代议制是和普选制密切相关的.没有普选制就没有代议制,这也是代议制和以前封建议会的根本区别.封建议会只是国王运用令状委任产生的.普选制则完全改变了其封建性质. 四、分权制衡原则西方国家把分权与制衡作为对待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他们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的机关行使,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制度实际上是分权和制衡原则的结合.分权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张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权,前者由议会实行,后两者则交给君主行使.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力量的分权.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根据洛克的分权思想,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认为要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洛克的分权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制衡原则.分权制衡的思想发源于欧洲,但是,把“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原则并形成一种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但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分权制衡思想在实践运行中存在很大差别,就是在一个国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虽然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但其三权也是交叉重叠的.随着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需要,政府权力不断得到膨胀,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权.英国的分权制衡实际上是“议行一致”.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曾短暂实行过国会与君主的阶级分权外,就没有建立过比较完善的分权体制,特别是在两党制出现后,立法和行政只有机构的分立,而人员和职能基本是“合一”的.议会和政府完全联成了一体,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因此,英国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而是政党、议会和政府“三位一体”,通常情况下是“议行一致”.而英国的制衡也是反对党在议会内对执政党的制约.这就是英国的分权制衡的特点.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在法国的政府体制中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相似于英国.但是,法国实行多党制,多党联盟组成的内阁政府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国那样作到“议行一致”.法国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居于国家主权“保证人”和“仲裁人”的地位.总统有权不解散国民议会;有权任命总理,批准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批准总理辞职.总统是最高司法会议的当然主席.这样,总统就完全居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上.同时,总统和国民议员都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除了受弹劾外不受任何制约.总统控制下的“三权分立”除机构分立实行职能分工外,全受总统制约.因此,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特点.虽然各国的模式不同,但分权与制衡是西方国家共有的特点.五、政治统治与管理的“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原则,这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运行的一项原则.法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最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君主的权力只能是来自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后来法治就成了西方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的方式,成为其政治制度的特点.法治的思想古已有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阐述道:“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法治原则做了论述.他认为,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是非和正当与否的标准;自由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守法与执法都是法制的重要原则;在守法与执法方面公民人人平等.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治理才能正常运转,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思议的.卢梭进一步阐述了法治的思想.他认为,法律体现人民的公共意志,由人民集体制定或改变;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员,而是法律.国家是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而行使权力;任何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以上这些法治的思想为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和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法治原则在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就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政府的组成、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的程序.也就是说,一个“法治”的政府必须以正式法律来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管理.当然,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自考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

自考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 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第三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选举产生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和程序等。 (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这是现代议会制确立以后的事。) 2. 普选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选举制度。 3. 秘密投票:又称无记名投票。它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开。 4. 强制选举:是指并非出自选民意志的选举,即公民在选举中难以做到或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给谁。 5. 选民登记: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以确认选民身份。选民登记的过程也即选民资格审查的过程。 11. 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即可当选。 12. 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本选取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 13. 绝对多数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要进行两轮以上的投票,在前几轮投票中都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最后一轮才由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竞选,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当选。 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获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 18. 选举监督:就是依法检查选举活动中的行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于防止违法与舞弊行为对选举活动的破坏。

自考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

自考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 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第三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选举产生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和程序等。 (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这是现代议会制确立以后的事。) 2. 普选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选举制度。 3. 秘密投票:又称无记名投票。它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开。 4. 强制选举:是指并非出自选民意志的选举,即公民在选举中难以做到或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给谁。 5. 选民登记: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以确认选民身份。选民登记的过程也即选民资格审查的过程。 11. 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即可当选。 12. 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本选取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 13. 绝对多数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要进行两轮以上的投票,在前几轮投票中都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最后一轮才由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竞选,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当选。 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获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 18. 选举监督:就是依法检查选举活动中的行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于防止违法与舞弊行为对选举活动的破坏。

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

就政治体制而言,西方所有国家都是实行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模式、英国、德国的议会内阁制模式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 一、美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总统制的国家,在其早期的权力构架中,并没有政党的因素,只是在后来政治角逐中,政党不断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 1、总统候选人由政党推荐产生,总统在全国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间接选举产生,当选总统并不一定是得到绝对选票多者,而是为获得选举人票更多者,哪一位总统候选人只要获得270张选举人票即当选美国总统。当选总统所在的那个党即为“执政党”,上台组阁行使行政权。总统还是行政首脑,直接控制着行政机构,并且还是三军总司令。 2、美国的政党体制相当松散,政党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作为各类选举的工具,选举之后,政党作为一种组织体系作用相当微弱,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选举党”。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但它不同于西欧国家的两党制,它不是以意识形态划分的,而是按照区域和利益集团来划分,两党从本质上讲都是代表不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美国的权力体系中,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绝大部分权力都由两党人士掌控,第三党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对共和、民主党构成实质威胁。 3、美国的国会即众议院、参议院议员一般由政党推荐参选,由全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立法权。除个别当选议员是第三党、独立人士外,大部分议员都由共和、民主两党所得,并组成各自的党团。众院议长由多数党资深议员出任,参院议长由副总统兼任,另设临时议长。与西欧国家不同,即便在参、众两院获得多数席位也未必是执政党,只有总统所在的党才是执政党。在总统任期的中间,还有中期选举,主要是改选部分参议员和众议院全部改选。 4、美国的总统尽管名义上是所在党的领袖,但当选后更多的是以“全民总统”的面目出现,其政党背景和痕迹淡化,没有哪一个美国总统全面领导过一个党,他难以通过党组织来控制国会、州和地方公职人员。美国总统不由国会选举产生,他不对国会负责。 5、这一政治体制模式的优点是:美国总统的权力较大,总统受政党的约束小,独立性较大,有利于较快地作出政治决断,提高执政效能。其弱点是:美国三大权力体系的相互制约与牵制明显,造成一些体制消耗。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可以任命最高法官,最高法院又可以裁决国会和总统的法律、决定是否违宪。 二、英国、德国等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这类国家的政党政治及政权构成模式在西方较为普遍,包括如英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西欧大陆的多数发达国家。它们基本上都是属于责任内阁制政体,是典型的议会民主制政体,其基本特点是: 1、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议员候选人大都由政党推荐或具有政党背景,多党参加的竞选是体现其所谓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设定了3-5%的门槛票,并实行以多数代表制为主的选举制度,更有利于大党获得多数议席。一般是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但也有议会的少数党组阁的现象,这尤其是在多个党进入了议会,且无一党获得议会相对多数的情况下更有可能。 2、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内阁不仅拥有行政权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所控制的议会多数保证立法的通过。内阁总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权力,他不仅能够挑选阁员,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甚至可以解散议会,宣布提前进行大选。 3、总统或国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在这一政体中,国王均为世袭制,总统多为间接选举产生,如由国会议员投票选举产生。总统或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礼仪性意义,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政党间的权力调解,平常较为超脱,不承担具体责任。 4、政党大都是一个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但右翼比左翼要松散。政党无论是作为群众党还是精英党,大都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乃至还有一套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对本党执政起着一种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些牵制。 5、这种政权模式的优点是,无论是体制形成还是实际运作都相对民主、公正,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周全。但缺点是,体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导致官僚主义,影响执政效率。 三、法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法国的政权模式是一种“半总统制”模式,既有总统制的特点,又有议会制的特征,其主要特点为: 1、总统候选人由政党或政党联盟推荐,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从原来的七年减为五年,同议会、政府任期同步。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权力不如美国总统大,但又远远大于内阁制国家的总统或国王。他掌管着国家的外交和国防大权,决定包括经济社会事务在内的各项大政方针,实际上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但他不是行政首脑,也不具体负责经济社会事务),主持内阁会议,享有对政府官员的任命权,并有权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还可施行宪法第16条规定的非常权力。 2、政府由获得下院即国民议会多数的政党组成,总理也由该党领袖出任,并由总统任命,政府主要职责是管理经济与内政事务,同时对总统和议会负责,议会可以质询并弹劾政府。 3、法国的总统和议会一般都实行两轮投票制(总统如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超过50%的多数,就不必再进行第二次投票),总统、议员都是由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相对多数的候选人出任。如果总统与获得议会多数的党不是同一个党,便会出现“左右共治”的政治现象,但一般都把在政府中当政的党视为执政党。近20年来,法国几次出现了这种“左右共治”的现象。 4、这种政治模式的优点是,权力相对分散,不易于导致专制和专权,总统握有一定的实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其缺点是,行政权力的分散使得政府权威较弱,不利于国家管理,而且“左右共治”现象又导致了政党间的争权夺利,损害了政党的形象,也不利于社会问题的顺利解决。

西方政治制度资料

多看看国外的史书之类的就可以了,或找专门介绍此类的书。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

在中世纪早期(公元496—732年),荣耀只属于野蛮和无知,教士(及修士)成了唯一有知识、有教养的社会阶层,而教会(及其修院)也成为古典文明在欧洲残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几乎是仅有的避难所。 农业生产几近于刀耕火种,大批的城市在消失,工商业活动也日渐凋蔽,……一切似乎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再来。 一片蛮荒之状,一切好象都沉寂下来了。 的确,这是一个蒙昧时代,混乱无序,粗陋无知,蛮荒落后,很不开化,都是当时真实状况的写照。 但这并不是一个黑暗时代,这样那样的黑暗现象或黑暗事例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文明中都无法完全避免,欧洲的中世纪早期自然同样不能例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整体上、在全局上,那时候的欧洲绝对不是黑暗时代或黑暗社会。至于东方式的黑暗现象,也即东方式的专制、暴政、腐败、横征暴敛以及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等东方社会所固有的弊害,严格地讲,自古希腊文明起,就是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的。 实际上,在蒙昧状态的表象下面,涌动着多种生气勃勃的力量,首先是天主教及其教会组织,还有日耳曼人,以及古典遗产,等等。这些因素正在悄悄地磨合着,这种磨合的巨大意义不久就会显现出来,因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西方文明正是藉此孕育而生的。 这一文明前夕的蒙昧时刻,显然是时有所值的。 公元732年,铁锤查理率领法兰克军队再一次击退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的入侵,阿拉伯人从此放弃了北进的尝试。正在形成中的西方文明得救了!这是基督教信仰历史性的胜利! 公元500年左右,西方文明尚不存在。 三百一十四年之后,当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公元768—814年在位)临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我们西方人拥有一种根本不同于拜占廷和伊斯兰世界的文明,我为此而自豪。 查理大帝执政于“加洛林文化复兴”的全盛时期(并不只是文化的复兴),蒙昧时代的最后终结和西方文明的最初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阶段。 西方文明诞生了! 西方文明是独一无二的,这独一无二性正在于西方文明是由以下特质不可分割地组合而成的: 1.基督教——西方文明在中世纪的形成与发展,天主教发挥了至关紧要的塑造、熏陶、整合作用。宗教改革以后,作为西方文明精神内核的,除了天主教外,又增加了从天主教分化出来的新教。 2.古典文明遗产——古希腊、古罗马的宝贵遗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拜占廷世界和伊斯兰社会里重新焕发生机,并内化于她们各自的文明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有史实为证。古典遗产的复活只可能出现在西方社会,在那里,它不再只是一堆故纸堆之类的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活跃的、积极的元素流淌在文明的整个机体里,起到自己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这一文明特质的一部分。 3.政教分离——正所谓凯撒的归于凯撒,上帝的归于上帝。罗马天主教会先后同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们(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罗马教廷才在法兰克人的帮助下最终完全摆脱了拜占廷的纠缠,不过拜占廷对意大利南部教会事务的控制则延续至公元10世纪上半叶北欧的诺曼人自海路进抵南意时为止)和欧洲的查理曼、奥托、亨利二世及无地王约翰们对教会的横加干涉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这种教俗两方连绵的相争构成了欧洲中世纪不同于其它社会的一大独特景观,是西方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起始条件,意义非同小可。 4.法治精神——国王们也不能豁免,因为虽然“国王可以不服从任何人,但必须服从上帝和法律”。上至国王,下到农奴,各个阶层间直至个人之间都由某种契约来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由习惯法或成文法予以保证、约束。到13世纪初,在西欧和中欧更是几乎于同时期内产生了两部著名的限制王权、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文件:英国的《自由大宪章》与匈牙利的《黄金诏书》。 5.社会结构的多元性——教会(及其修道院),王室,贵族,农民,以及稍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和独立的知识阶层。这种几乎总是处于势均力敌状态的多元互动的格局大约正是西方文明充满内在活力的奥秘之一。它也保证了近代一度流行的绝对君主制不会堕落为东方式的君主专制。 6.代议制——它是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产物。从国会到郡(州)议会、市议会,不一而足,各地普遍建立起了代议机关。在波兰甚至逐步演变为极端化的国会自由否决权制,即国会任何决议的通过(包括国王的选举)都必须经每一名与会国会议员的同意,这是导致后来波兰贵族共和国衰亡的内因。代议制是好东西,但也乱用不得呀。 7.地方(社团)自治传统——在中世纪盛期(公元1000—1348年黑死病大灾难前夕),开始出现国王、诸候、其他封建领主和教会颁发自治特许状的热潮,绝大多数城市和几乎全部的大学获得了自治权。 8.个人主义——宗教改革以后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9.人道主义——慈善救济;保护老人、儿童,提高妇女的地位;禁止酷刑,严禁株连无辜;作战不能伤及平民,也不能杀害或虐待战俘;消除古代遗留下来的奴隶制残余;等等。当然,在中世纪,人道主义一般地还只局限于对基督徒实行。 10.骑士道——骑士属于级别最低的贵族等级,但任何一名贵族(包括王子们)都必须首先从做一名合格的骑士起步,从小就接受骑士精神的培养,这些要求不外有虔诚,忠义,勇武,守信,良善,侠义,教养,等等。当然少不了有机会的话,追求一下浪漫的典雅爱情。骑士制度到中世晚期已趋于衰落、解体,但骑士精神却在西方社会扎下根来,这使得相对于东方社会来说,西方社会中能够体现出更多的忠诚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冒险、进取精神。这些因素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无须赘言。 以上诸特质先后萌发于中世纪初期,到13世纪中叶,就完全明确和巩固下来了。这些特性并非整齐划一地共存于中世纪的每一个时期,也不是在每一处地区都全部获得充分的体现与发展,不过就整体而言,它们却是为西方社会所独有的。 无可置疑,天主教是贯穿于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在中世纪早期短暂的沉寂之后,以后不到八百年的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一个类似于地质生物学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持续的、突破性的“中世纪进步大爆发”的伟大时代。举其大端者,主要有以下几项标志性的成果: ①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形成(初创于查理曼时代,以后又产生了市民社会), ②商业的复兴(最早出现于公元10世纪初的意大利北部,不只是复兴,更是质的突破,迨13世纪,银行业、保险业、股份公司等等新式的经济行业或经济组织产生了), ③城市的复兴(大约稍晚于商业的复兴,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也不只是复兴,更是质的飞跃。这些城市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更迥异于东方社会的所谓“城市”,尽管它们长期内一般都只有几千或几万人口。这些城市绝大多数是自治的、独立的,全新的社会力量和崭新的经济因素就产生在城市里。中世纪有谚语云“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④大学的兴起(人类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创建于11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以后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欧洲各地出现了), ⑤实用工艺的突破(包括三圃轮作制的发明,机械动力的广泛应用,武器的革新,适于远航的三桅帆船的发明,印刷术的革命,等等。另外,实验科学也起步于中世纪。总之,中世纪欧洲的技术进步比过去古典时代所取得的技术成就的总和还要多,而且,较之于同期的东方各文明的技术成果,中世纪欧洲的技术进步更具持续性、系统性,也更具现实的社会价值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⑥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同样不只是古典遗产的简单复兴,更是新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孕育和积累), 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几乎与文艺复兴同时起步,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进入15世纪,虽然意大利北部各城市共和国的经济衰落下来,但英格兰,法国,德意志,波希米亚(即捷克),特别是尼德兰,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已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时的尼德兰包括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⑧地理大发现(早在公元9、10世纪,就有诺曼人对冰岛甚至北美的格陵兰的探险和殖民,不过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未能产生什么影响,实为孤立性事件。真正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远洋探险则是始自于公元1415年的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不间断的南下远航。他们连续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公元1487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十年后,达.伽马的舰队驶抵印度海岸,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辟出来了。公元1492年,受西班牙资助西行的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之旅更是石破天惊,意义非凡,直接象征了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开幕), ⑨民族国家的出现(15世纪末,首先诞生了法国、英格兰、西班牙三个民族国家,事实上,葡萄牙民族国家产生得更早)。 此外,中世纪欧洲在其它诸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文学、音乐、雕刻、建筑及绘画等等方面。 一言以蔽之,就如没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没有六亿年来地球生命的所有变迁史一样,没有“中世纪欧洲的进步大爆发”,也就不会有五百年来欧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 这才是天主教所主导的中世纪的真实的景观。 诚然,中世纪决不是完美的,相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文明发达,它有太多的局限与不足,甚至黑暗和丑陋,这些都必须加以清理和批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把这些存在的问题不适当地夸大到整体上、全局上的地步。关键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的、主流性的东西,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曾经发生过野蛮侵略(不是指纯粹的殖民主义)、黑奴贸易、种族隔离、纳粹暴政等等罪恶可耻的事情就对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加以否定一样。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06549.shtml

什么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主要特点是分权制衡,主要分为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模式,各个权利机构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当于西方的什么政治制度

在西方人比如波普尔等多数人眼中,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苏维埃政权体制、中国人民民主专政都属于极权体制。认为与西方古代帝国体制类似,而与现代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或者君主立宪制是对立的。这是西方的主流观点。与中国的官方观点有很大差别,仅仅作为参考。

西方议会在西方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立法、执法(行政)、司法

西方政治制度 1.行政制度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和制约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也都通过立法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政治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具有局限性: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德法等国民主制尚未成熟。3. 简述总统制政府制度的特点. 1,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领导权,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对议会通过的法律行使批准权,并负责贯彻和执行国家法律,有权对有关国家行政的一切事项作出决定,有权指挥和监督国家一切行政机构执行行政决策,有权任命法官,作为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最高军事统帅权,拥有与外国缔结国际务约等外交权。2、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行使国家立法权,并有权监督政府行政,对总统以及高级官员违宪或渎队等行为可予以弹劾。3、总统领导下的行政机构设有内阁,但内阁作为总统的咨询机构,只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有政治责任,议会不能以通过不信任案的方式推翻内阁。4. 西方国家文官制的特点有哪些. 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保证政策执行者产生的公平性;2严格考核和奖优罚劣,保证政府行政的绩效性3、职务常任和权利保障,保证政府行政的稳定性4、严明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保证政府行政的廉洁性。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如何看待和评价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扩大问题?西方的政府职能理论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之后产生,并随着国家向社会的扩展过程发展起来。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立足于市场的缺陷和社会的不自足性,希望通过政府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发挥来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面对着国家干预逐步加强的趋势,从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出发,强调对政府作用施以必要的限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则向人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拓展之间的关系。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是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学说。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这两种学说消长变化的历史。就理论本身而言,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无疑是相互对立的,但同时又具有互补的因素。因此,这两大理论之间的对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政治统治者们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提供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对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评价似乎不应仅仅言及理论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功效。事实上,在当代西方,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社会、市场和政府都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与不足。两种主要的政府职能理论之间也开始出现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倾向: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依然强调维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也不再绝对地排斥国家干预,而是要求将这种干涉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西方行政制度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普遍选举原则是指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共民基本权力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2.两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两大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方式,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组织政府,行驶国家权力的一种政党制度。3.共同参与民主制也称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议民主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制形态。4. 三权分立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5.内阁制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为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西方国家司法民主原则的主要内容。1、司法独立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公平审判原则2. 在内阁制国家和总统制国家国家元首的职权有何区别。内阁制起源于英国,是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制度,内客对议会负责并爱议会监督。总统制始于美国。在1787年,美国在制定国家宪法时,采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通过选举来确定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具有极大的权力,同时又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3. 简述西方国家“政府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从西方国家各国政府的实践和宪法规定来看,根据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一方面,政府的职权主要是行使行政权,即执行和维护宪法和法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使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贯彻和实施,另一方面,政府在主要行使行政权的同时,也具有制约和监督立法和司法的权力。4. 当代西方国家代议机关的职权有哪些?1、立法权:是各国议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力2、财政圈:是指议会享有对国家的财政决定权和对政府的财政监督权,财政圈是议会控制、监督政府的最总要最有效的手段。3、监督政府权:对政府的监督是各国议会的又一项基本职权,议会监督政府的主要措施:不信任案、质询或询问、调查等。4、人事权和其他职权:议会人事权包括选举权、提名权和批准同意权,其他职权如条约批准权。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如何看待西方法治主义原则确立的意义?法治主义原则的确立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极大地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民。不仅如此,实现法治对一个社会首先体系的构建也是不可忽视的,法治起到规范政府政治行为的作用,为合法与非法的社会行为划定界限,通过对非法行为,特别是对政府权力机构可能出现的非法行为的就有制裁,不仅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给予社会公众以最好的首先是非教育,所以,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在法治之中是包含了“德治”的,正所谓“以法治国,德在基中”。西方行政制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计30分)1、两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两大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方式,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组织政府,行驶国家权力的一种政党制度。2、弹劾一航指西方国家的议人对政府高级官员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3、人民代表制是代表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4、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或国家象征,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竞选P71 竞选是一种选举方式,它是指候选人及其政党在选举过程中为了赢取选民的选票,通过种种努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自己的政治领导力,与其他候选人形成一定的政治竞争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50分)1、按着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论,人民主权包含哪些基本原则?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2主权是不能分割的3主权是不受限制的4主权不可被代表2、当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1政府职能的优化;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3分权;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6机构的重组。3、简述俄罗斯“超级总统制”政府体制的特点。1总统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总统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方向。2总统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决定相应社会政治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心的地位和作用。3俄罗斯总统选举由民选制趋向于提名制,前任总统的意愿和行为不仅影响选民情绪,也左右了总统选举的结果。4、西方国家选举制度包括那些基本原则?1、普通选举权原则2、平等选举权原则3、直接选举权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5、当代西方国家议会的功能包含哪些内容?1立法权2财政权3监督权4弹劾权三、论述题(20分)如何看待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制度?积极意义:“司法独立”是西方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发展,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并最终得以确立。为此,“司法独立”原则有其自身积极的一面。首先,“司法独立”原则是新兴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为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的一个有力武器。它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个人大权独揽、一手遮天,它要求民主与自由、主张通过司法裁决不受来自行政权或立法权的干预,而保障人民的自由。“司法部门既不像立法部门那样掌握钱包,也不像行政部门掌握刀剑。因此,只要司法部门保持独立,不为其他任何一个部门所控制,就能成为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可靠保障。” 其次,“司法独立”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权力平衡的一项重要政治准则,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再次,在普通民事层面,也就是在裁决普通的民事、经济等纠纷时,法院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司法独立”原则行使司法权,基本能做到客观、公正,使得裁决结果能为诉讼各方所接受。局限性: 1、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 2、立法权对司法权的制约。3、法律本身的制约。4、律师制度对司法权的制约。5、舆论对司法权的制约。6、自身阶级性对司法权的制约。因此,西方的司法独立也是相对而言的,它从立法到法官的任免,再到案件裁决的整个过程,无处不体现出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司法独立”原则既有它的历史进步意义,又在现实中适应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但同时,“司法独立”原则又有它自身不可逾越的阶级局限性,特别是在裁决那些涉及政治斗争或者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案件时,尽管“司法独立”原则会给司法权这个政治“平衡器”披上华丽的外衣,但它的阶级属性也就暴露无遗了。西方行政制度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作业1、秘密投票原则指选民遵循有关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进行秘密投票,选票不向他人公开。2、法治法治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3、文官制度又称西方公务员制度,是指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以及分类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体制的总和。4、总统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脑,总统领导的政府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权力分离,相互制衡。5、直接民主制指公民直接参与、讨论、决定和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民主形式。6、分权制衡分权制衡原则是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家就限制政府权力而建立的一种理论学说。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50分)1、总统制政府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总统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2)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3)政府与议会完全分离4)政府成员与总统是部署关系。5)政府不对议会负边带责任2、现代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实现主权在民的重要形式二是政府取得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三是西方责任制政府权力交替的方式3、代议制对现代民主的运作具有哪些作用?1使国家权力合法化2使阶级意志国家化3使权力运作程式化4使政治过程公开化4、西方国家政党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120 1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组织竞选以获取或参加国家政权3执掌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4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的利益5通过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实现政治社会化5、西方国家执政党对国家主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现代政党拥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二是现代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三是现代政党具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四是现代政党规定了一下的三、论述题(20分)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国家的“宪法”?(一)1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2从效力上看,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度和修改通常是按一种特殊程序进行的4从宪法的解释和实施上看,宪法的解释和实施一般都在宪法中做了规定(二)1宪河是国家的宣言书,宣告该国政治的建立,宣布该国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基本精神2它是国家的总纲领,规定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3它规定一国的基本原则,对个体宪法规范、普通法律原则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谁能帮助我归纳一下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谢了。

封建制度: 组成:罗马因素:隶农制 日耳曼因素:氏族制 特点:农奴劳动和土地剥削,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生产者 层层隶属,只有两级之间关系,隔级无关,王权虚空 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宫相查理马特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加速了封建制形成,加速了农民农奴化 时间:在6世纪下半叶产生,11世纪基本确立 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法兰克征服者和原罗马贵族,496后教会也成为一部分 衰败: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为世袭领地,王国呈割据状态,封建领主势力做大中世纪庄园: 特点:自给自足,封闭性,土地契约,封建制度,劳役地租,是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三部份:领主自营地,农奴分地,自由农民分地 领主: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国王 衰败:14世纪后因为生产水平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等级君主制:萌芽阶段:12世纪后,得利于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股势力崛起:国王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 目的:打破封建割据,谋取共同利益初步形成:13世纪下,1265英国议会和1302法国三级会议概念:通过等级议会进行统治的政权形式,是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特征之一议会组成: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平民特点: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一定程度上分享政治权权力分配:军事和司法归国王 赋税批准和分摊归议会意义:推动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的内容

  权威回答: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以西方学院派,与一般历史派区分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王政时代(奴隶制原始部落国体)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王政时代:  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王罗穆卢斯在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时代:  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Gaius Marius)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同盟。前48年, 尤利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同盟。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时代(包括寡头统治):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 284年)。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以上为现在公认的罗马政治制度区分法。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开发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2.集体决策、民主选举、群众监督等民主运作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本.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共有五个特点,分别是: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西方国家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这里的“西方”不是一个纯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呈现了本 国的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议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各国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制度时,虽然采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战争的或和平的、创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们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这就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以及从古希腊、古罗马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们又有共同点.这里主要讨论其共同的基本特点. 二、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最早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为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而提出来的.它把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从天上搬到人间,以“天赋人权”的权力观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权力观.这种权力观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政府的权威是相对的,因为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违反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当初授予权力时的目的,发生了权力的异化,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当初资产阶级就是以“主权在民”的思想动员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宪法,以此来突出政府的合法性.三、代议民主制在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建立之后,关于人民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主权在民”的原则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现.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封建议会基础上,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代议民主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代议制的主要内容是说: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因此,代议制是和普选制密切相关的.没有普选制就没有代议制,这也是代议制和以前封建议会的根本区别.封建议会只是国王运用令状委任产生的.普选制则完全改变了其封建性质. 四、分权制衡原则西方国家把分权与制衡作为对待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他们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的机关行使,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制度实际上是分权和制衡原则的结合.分权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张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权,前者由议会实行,后两者则交给君主行使.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力量的分权.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根据洛克的分权思想,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认为要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洛克的分权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制衡原则.分权制衡的思想发源于欧洲,但是,把“三权分立”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原则并形成一种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但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分权制衡思想在实践运行中存在很大差别,就是在一个国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虽然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但其三权也是交叉重叠的.随着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需要,政府权力不断得到膨胀,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权.英国的分权制衡实际上是“议行一致”.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曾短暂实行过国会与君主的阶级分权外,就没有建立过比较完善的分权体制,特别是在两党制出现后,立法和行政只有机构的分立,而人员和职能基本是“合一”的.议会和政府完全联成了一体,实际上是“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因此,英国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而是政党、议会和政府“三位一体”,通常情况下是“议行一致”.而英国的制衡也是反对党在议会内对执政党的制约.这就是英国的分权制衡的特点.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在法国的政府体制中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相似于英国.但是,法国实行多党制,多党联盟组成的内阁政府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国那样作到“议行一致”.法国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居于国家主权“保证人”和“仲裁人”的地位.总统有权不解散国民议会;有权任命总理,批准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批准总理辞职.总统是最高司法会议的当然主席.这样,总统就完全居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上.同时,总统和国民议员都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除了受弹劾外不受任何制约.总统控制下的“三权分立”除机构分立实行职能分工外,全受总统制约.因此,法国的分权制衡带有家长式的特点.虽然各国的模式不同,但分权与制衡是西方国家共有的特点.五、政治统治与管理的“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原则,这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运行的一项原则.法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最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君主的权力只能是来自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后来法治就成了西方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的方式,成为其政治制度的特点.法治的思想古已有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阐述道:“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法治原则做了论述.他认为,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是非和正当与否的标准;自由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守法与执法都是法制的重要原则;在守法与执法方面公民人人平等.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治理才能正常运转,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思议的.卢梭进一步阐述了法治的思想.他认为,法律体现人民的公共意志,由人民集体制定或改变;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员,而是法律.国家是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而行使权力;任何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以上这些法治的思想为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和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法治原则在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就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政府的组成、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的程序.也就是说,一个“法治”的政府必须以正式法律来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管理.当然,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近代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最本质的区别是工作方式,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往往通过十几天的会议议程,解决全中国一年里各项工作地实施与落实。而西方议会则是全年都在争论不休与平衡各方关系中度过,一年间只有十几天是给西方老百姓干实事的。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人大代表是通过选举与协商产生出来的,他们来自于人民,他们从事各种工作,包括了社会各方民众,代表了最广大社会群体,充分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像西方是两党制或多党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同样来自于人民,他们是行业的标兵模范,他们也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更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崇高的社会责任告诉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名中共党员的基本要求与历史任务。党员就是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人大会议现场的掌声,世人就能看到,掌声来自人民,掌声同样也是送给全体中国人民的,中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政府,只要是人民群众主张的国事,中央都要尽责去办。同样掌声是真切的、鼓舞的,不会像某些西方人士理解的那样,假惺惺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我们理解西方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的掌声,来自于他们的支持者,反对者是不会给他们掌声的,他们分的是派别,即使政府做出决议,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主张,他们是利益攸关的社会,社会分崩离析,各方势力角逐,争的是权力,争的是能给自己代表的团体谋到利益,并不是给国家和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与付出。 中国从没有主张过,让别的国家学习中国怎样为人民谋福祉的政治制度,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并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他们正在探索与学习,包括中国从社会中选拔干部而设的党校这一重要举措。 区别还很多,笔者由于才疏学浅,只能说出上面的一小部分,大的部分还不能做到深刻理会与表述。 东西方需要交流,但交流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友好尊重的原则基础之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是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真正达到全世界人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进步的新阶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有什么区别

文明的不同,造就政治制度的不同您没有给出更详细的时间,以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来看,依文明可划分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属于前者,另两个属于后者。 文明影响了政治制度的确立以及建立,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以土地束缚人,所以脱离原始社会后,很快形成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建立较早。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海洋文明,以小国寡民的城邦制为主,属于原始的民主,所以历史上都曾有被落后的民族侵占。另外,早期的发展,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而古希腊、古罗马以商业贸易为主要发展道路。 因此,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是两种概念,说到政治制度,以进入中央集权统治的时间来看,中国早在秦始皇大一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而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前后才进入民族统一的时候(看德国就知道了)。政治制度是两回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两种,因而影响了现代中国、希腊及意大利(其实应该说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欧),以法律来看,中国使用的是大陆系的法律,而西欧国家多使用的是海洋系法律,内容和惩戒措施都不一样。我们的法律主要强调保护集体财产,而西欧的法律以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为主(经典如《拿破仑法典》)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农耕文明,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是直接原始民主。中方:中国自建国以来世袭制就相伴而生,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是我过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秦朝统一中国施行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多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而希腊是选用的民主制度;罗马的罗马法多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1》一二单元

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与该国的历史、国情、国际形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与西方国家比较接近的政治制度,在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西式政治制度已实施很久。 但令人疑惑的是,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看似成功的制度并没有普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稳定和幸福。 那种理论上彼此制衡、互相监督的理想政治状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反而恰恰由于各党派、政治组织势均力敌,导致彼此在各个层面相互制约,互相掣肘,在很多议题上较少达成妥协或一致,国家政治生活始终不能稳定下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受到不小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和基础,贸然引入竞争性的、全国范围内的选举机制,往往容易造成社会群体的分裂和严重对立。 因为对规则的遵守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社会中逐步建立,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再理想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 一、社会条件是制度成功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治现象使我们思索,为什么竞争性选举、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并不会引发破坏性的结果,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反而还会增添新的矛盾,带来相当多的阻碍,影响发展速度? 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同一种机制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起到几乎完全不同的作用,何况在不同的国家。 在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当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上的繁荣时,也正是相对比较危险的时期。 在这种局面下,若贸然引入竞争性的选举机制,恐怕只会加剧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鸿沟,使矛盾趋向激化,导致社会更加分裂,理想化的相互制约会异化为相互掣肘、内斗。 社会条件、政治条件、民情等软性的内容是很难用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再建和新建的。 一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心态、传统、风俗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一种民情,它们天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处不在。 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生活、工作,与他人,与团体等的关系,实际上都是社会条件、民情的体现,同时这也体现着人们对民主的理解。 *** 早就强调过,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能不能达到民主的目的,除了需要硬性的法制、制度等外,更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民情为基础。 不具备相应的社会道德和习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情,以为凭空就能建立起理想的民主制度,很有些痴人说梦的感觉。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相应的民情,缺乏相应的道德基础,也缺乏合适的行为规范,很难指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建立牢固的新制度。 更不可能用推倒重来的做法建立新的制度,那样做的代价太大,负担会更沉重。 民情是国情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制度的有效与否与一国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美法发展道路的比较 社会条件、传统、民情在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从美国、法国两国发展道路的比较中得到验证。 美国的独立战争(1775—1783)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9)都发生于18世纪末期。 在这之后,虽然两国都有战争、动荡相随,都不同程度地度过了一段混乱时期,但相对来说美国较快地摆脱了混乱局面,较早地稳定了政治制度,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而法国却在大革命结束后,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几度走了回头路,用法国学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法国浪费了将近上百年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才找到了合适自己国情的道路。 美法两国相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革命的领导人对待当时存在的社会条件、社会基础方面秉持了不同的态度。 美国革命的领袖们寻求脱离英国的统治,但愿意保留英国的法律,以及英国社会和文化的遗产。 与此相反,法国革命领袖们则摒除了现存的社会,把社会当成是旧制度,企图用新政治、社会、文化构架取代旧制度。 法国当时的革命领袖们充满了浪漫的理想和冲动的 *** ,把一切现存的都视为旧制度下的产物,都视为应当扫除的。 大革命的领袖们,如罗伯斯庇尔曾多次以慷慨激昂、魄力四射的精彩演讲打动人心,但正是在他和他的派别统治时期,法国陷入了恐怖,巴黎每天都有人被送上断头台,全法国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被胡乱处死数万人。 人们最终发现, *** 的演讲、浪漫的理想,根本都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巴黎、法国到处都充满谣言,人们一日数惊,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惴惴不安和惶恐之中,连罗伯斯庇尔自己也成了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以推翻专制独裁为目标的革命,最终以欢迎另一个政治强人——拿破仑的独裁到来而结束。 此后,法国又几次走向帝制,几次走向共和,反反复复折腾多次。 追根溯源,法国大折腾的原因在于当初的目标设定过于理想、浪漫,罔顾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社会条件,采取了推倒重来式的激烈模式。 自1789年以后,直到1871年之前,法国一直在折腾。 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才逐渐摆脱了往复循环的老路,逐步趋向稳定,而这一稳定到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得以较好地实现。 法国的社会条件与制度之间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复归。 打倒一个旧制度容易,建设一个新社会却很难。 美国在革命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如1786年的谢司起义、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变革、1798—1800年的美法战争、1812年—1815的英美战争(英军曾攻入华盛顿,大掠而去,放火烧了总统府等许多公共建筑),1861-1865年的南北内战等。 在美国初建的80余年中,变故并不少,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都并非社会条件、传统和民情等基础方面的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层面的冲突和动荡。 美国在社会条件方面基本维持了传统的状态,保持了传统的习惯和民情,并没有要彻底变革社会,凭空建立新的社会规范。 与法国的长期反复和剧烈动荡相比,美国自18世纪末以来的社会形势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从社会条件的意义上说,以及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美国是较早建立在符合自身国情基础上的现代国家。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 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 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 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所以,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情及其对制度有效性的作用我们已经有所认识。 抛开美国的特殊民情不论,近代欧洲即使没有美国那样的特殊民情,却依然先于中国等东方诸帝国走向了军事技术上的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制度比东方国家先进吗?由此又引申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认为近代欧洲的政治制度是欧洲列强率先走向强大的保证?答案是否定的。 三、近代欧洲国家率先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 考察近代欧洲强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即使是这些国家当初也并不是因为采取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制度而就自然获得了发展和强大的力量。 熟知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国家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曾经历过多次大分化、大动荡、大冲突时期,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和仇杀,好不容易才度过了那个时代,才在今天的世人面前呈现出当下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度。 纵观西方发展史,尤其是中世纪以来近现代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历史过程,以及后来建设自由民主机制的过程,与西欧内部的激烈竞争和战争有关。 例如,在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曾给欧洲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 欧美历史学者曾这样描述: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在20世纪之前最具破坏性的战争。 除去毫无纪律约束的军队杀人如麻,大肆破坏外,战争同时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导致德国地区1/3的人口死亡。 欧洲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频繁战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强力 *** 的建设首先成为欧洲各国强大的基础。 简单地说,就是残酷、频繁、激烈的战争促使诞生了近代军事上无比强大的欧洲。 欧洲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与整个世界大趋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经过中世纪几百年的积淀和持续不断的地理探索,这时的世界正巧因为地理大发现,开始进入能够直接联系的时代,使欧洲国家派遣军队到达地球上遥远的地方成为可能。 第二,欧洲内部经过长期战争,塑造了各国的先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这种军事上的强大、先进、现代化,使欧洲列强较其他国家而占据了巨大优势。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国相比,欧洲列强虽然国小、人少,但军事强悍、军力先进、作战水平很高。 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的老牌大国虽然富,但很少会经历像欧洲那样持续几百年的长期、激烈的战争。 这些大国的战争理念、军队作战水平、武器水平等,几乎没有进步,或止步不前,或相对下滑。 富而弱成为东方大国的普遍特点。 盛世之下有隐忧的政治观点在东西方力量对比变化的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任何富而大的国家来说,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的保护,再富而大的国家也会被小而强的国家所打败。 富并不意味着强,欧洲列强在开始掠夺世界的时候,几乎都不是富国,但都是军事上的强国。 它们依靠自己的强而变富。 落后就要挨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如果说在近代西方走向强大的初期,政治制度并非是主要基础和起因,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近代西方军事力量的作用,欧美学者认为,频繁的战争和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导致欧洲各国资源枯竭,但却增强了欧洲社会的一体性,对外一致,对内争斗。 欧洲内部的激烈争斗促使各国不得不追求一流的军事指挥和武器。 对强大武器的需要, *** 了欧洲各国军工业的发展,军工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对欧洲各国来讲,没有强有力的武器和军事指挥水平,就意味着在战争中失败,就会丧权辱国。 而对中国、印度、 *** 诸帝国来讲,则完全不用面对列强纷争的局面,只要维持一支差不多的军事力量,维护一下秩序即可。 虽然也有一些战争和叛乱,但与列强之间的惨烈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 几百年这样下来,本来强大的帝国在军事技术层面大大落后了。 欧洲列强一跃成为世界的新强势集团。 在频繁战争状态下强大起来的欧洲,为应对对外战争,不得不对政治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于军事斗争和国际环境的需要。 因此,这些国家首先是在军事技术、军事水平、武器制造等有关军事的方面有了大规模、持续、长久、广泛、深入的提升,伴随着这种提升, *** 能力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最终使西欧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应当注意的是,这时的欧洲,并没有哪个国家采取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制度。 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相当长时期内,西欧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基本分为两种体制,即君主专制和立宪制度,无论是哪种制度,这些强盛起来的国家在建设中央集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时的欧洲强国 *** 不再是以前那种松散架构的 *** ,他们的 *** 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代欧洲17、18世纪的国家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对政治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并非偶然,但无论进行哪种调整和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西方学者自己也认为那时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国家权力的扩张。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采用加强独裁的方法以利重商主义政策,确立国家需要必须摆在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近代西方的强大和后来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先因后果的关系。 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倒置,如果倒置,则容易推断出是政治制度导致了西方在近代走向强大的结论,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适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走向强大 中国古语说,好战必亡。 但这个词要分两个层面来看。 总是打仗、作战、对外侵略的国家往往因消耗不起战争的沉重代价,导致国内生变,政权发生改变。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处在周围都是好战国家的生存环境中时,往往会导致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竭尽全力研制开发新型武器,提高武器装备的水平,改善战略的艺术,革新战术水平,要是不这样做,就有被灭亡的危险。 在一定时期内,军事斗争必须会导致一些较弱的国家被吞并,但经过长期的战争,必然有一些国家能够脱颖而出,这些国家必然是军事力量更加强大的国家。 这一点在欧洲近代得到明显的反映。 由于欧洲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当剩下几个较强的国家且力量比较接近,任何一方都难以占据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时,为防止一国独大,势力均衡政策便成为欧洲几大强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普遍规则,这一原则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高军事水平仍是欧洲各强国的首要主题。 为了维持战争,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不断走向适应和有利于战争的形态。 战争要求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对财政有强力的组织和调控能力,能够有效、有利的调动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 西方国家对于财政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和强化,对军事、经济力量的集中和使用远胜于看似中央集权,实则相对松散的东方帝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国家由于战争导致军事上的不断强大过程正好与近代地理大发现的脚步有所契合。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来说,欧洲内部的好战促进了欧洲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军事上的强大。 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强大也并非是由于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先进,而是出于国家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随着欧洲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其内部也在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封建制里就有关于贵族拥有“古老的自由特权”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贵族有权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参与 *** 决策。 后来,随着城市有产者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大,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要求不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西方国家的现代政治制度在这长期的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具备了今天形态的雏形。 现代意义上的对于自由、民主的要求是在西方强大之后出现的。 在西方走向强大和繁荣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各个阶层、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要求逐步走上了前台,经过上百年的斗争和演变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见到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在维持具有相应民情基础的国家和社会稳定有它的积极意义。 根据东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通常需要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物质财富比较富足,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并得到认可,各种根本性矛盾不是特别激烈,而且各阶层逐渐养成通过协商式民主并能够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政治制度的运行才能基本趋向稳定。 请采纳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作为人类古老的知识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因为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就有了阶级统治和政治管理,也就需要对这一类现象加以研究,并提供政治相关知识。可以说,随着东西方最初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政治制度的产生,就出现了政治的研究,开始了政治思想及政治学的发展史。在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政事论》)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述。 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奠定的。所谓的研究传统,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织、理论体系、主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构成方式,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学者们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论证的方式。古希腊产生了系统的政治研究思想,以城邦(国家)的兴衰为中心,政治学作为一种为管理复杂国家(城邦)事务提供指针的专门学问而出现。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或哲学家及学派。如梭伦、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诡辩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其中尤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的成就最大。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奠定了西方政治研究传统及其方法倾向的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方法;或者说,前一种模式“带有较多的哲学色彩、怀疑论和理想主义”,后一种模式“较为现实、科学和敏感”。(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之所以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由古希腊时期所奠定的,理由是:第一,希腊人创立了政治事物,即描绘了政治这种东西,把它同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第二,希腊人在活动的意义上创立了政治学,意识到它本身是活动,是致力于研究政治事物的活动;第三,希腊人造成对单个政体(国家、城邦)两重性中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公民与政体的关系问题的持久意识;第四,希腊人首先认真地表达了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再出现的问题,即“既然”和“应然”的关系。他们从此开辟了解决实际的和伦理的东西之间关系问题的道路,即使没有为以后的政治研究提供一条可以被接受的路线,也提供了一个起点。(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古罗马时代尽管没有出现伟大的政治理论家,没有形成在后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哲学,但是罗马人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加以应用,其实际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罗马人扩展了实际的政治范围——从城邦国家扩张为地域辽阔的帝国,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在罗马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传统带进中世纪,进而流传到现代世界;他们还为现代政治研究贡献了个性意识、个人尊严、“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人生平等观念。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阶段。这一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密切相关,人们研究政治问题是为了实现某种“正义”或最高的“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政治伦理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世纪是西方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缓慢演化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以及神学世界观的支配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如政治思想家萨拜因(G.H.Sabine)所说,基督教会的兴起及其对精神领域所拥有的控制权是“西欧历史上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两方面最富于革命性的事件”。中世纪的政治研究主要采取了神学政治论的形式,政治学实际上是隶属于神学体系的一个科目;《圣经》是政治研究的出发点、信仰的绝对权威,是判断真理或是非的基本标准。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而中世纪神学政治研究中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继承并发展了的个人与社会、国家权力、理性与信仰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研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