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政治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政治改革指的是什么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总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主要任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结合中国改革的事实谈谈政治改革具有什么作用

早在1979年,我们国家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后一直强调,我们实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快速增长。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围绕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政府权责不明、管理失衡、官僚腐化,各种审批繁琐,新闻报道还不透明化,司法独立问题,行政权干预司法权。甚至可以说,现实存在的严重政治体制问题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才有望获得缓解或解决,政治体制改革对推进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方向发展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是维护改革开放经济果实的迫切要求,如果处理不好,所有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的成果都将毁于一旦。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1/3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观政治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改革提供政治制度保障和法律保证,促进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做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为动力,经济于政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一基础性关系内所进行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个互为动力的关系。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很难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每进步一小步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里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开辟道路。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就像一个人一样,要经常检视和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哪些缺点需要改进,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使自己更有发展活。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促进经济发展。2/3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副眼镜,合适的才是清晰的。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是我们中国人“上下求索”的智慧结晶。不要羡慕别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色彩华丽”,不为他人标榜的政治体制的花样所惑。我们需要的是这片土地收获累累的果实。这果实,就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民族复兴。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坚守我们基本的原则,沿着希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联系与区别

改革不改变政权性质 革命就要完全变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戊戌变法中属于政治改革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因这次变法仅历时103天又称它为“百日维新”. 故选A.

列举古代历史重要的政治改革活动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后周周世宗改革;5.庆历新政;6.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7.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8.梭伦改革(雅典)。

十八大关于政治改革提出了哪些新思想?(简短就行)

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十七大报告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的对策选择。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对制度建设格外注重,我国许多资源过剩,唯有制度资源稀缺,特别是政治制度的不完善,这就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4.把人大与政协工作作为政治建设头两个重要任务来阐释。十七大报告中是把人大工作与人民政治协商放在一起加以阐述的,而十八大则把人大工作与人民政协工作分开,作为两个问题加以阐述,这是一个创新。这里有许多关于人大建设的新举措,都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没有提到的。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党代会报告中这是首次提出。十七大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可以说,这是从工作层面的阐释,而十八大是在制度层面加以论述。15.首次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从发展过程来看,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写入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关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性保证。16.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论述深化并超越了十七大报告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

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改革。秦国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一下子变成了唯一拥有统一中国的实力的强国。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其政策却被继承下来。秦国的文化落后,于是大批引进外国人才。以致于其后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脑--丞相,基本都是外国人。经济上,开发关西,开发巴蜀;军事上更是无与匹敌;政治上,连荀子也认为秦国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洁;管理上,采用的郡县制,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管理水平。这次变法,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和文化。

政治改革有哪些特征?

改革方向变化政治体制变化党派内部变化人事变化

列举古代历史重要的政治改革活动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梭伦改革(雅典)。

试述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政治改革的异同

政治改革,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的区别

政治政策是否发生改变。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政治发展是指政治按计划进行。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区别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此造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在本质内容上形成社会政治发展。

我国历史上的三次政治改革是哪三次

我不知你说的变法还是。我认为的三次政治改革:秦朝,开始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清),进入民主。共和国建立,无产阶级(共产党)执政。

“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区别在哪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4,政治改革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政治变革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

请问:政治改革等同于政治体制改革吗?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谢谢

我补充一下,体制指的是具体制度,政治改革涉及到根本的政治制度,而体制改革实在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具体的制度进行改革,前者包括了后者

东汉初年政治改革主要内容

您好,具体内容如下下、1、封赏功臣,削弱其权力。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大批功臣的辅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辅佐,刘秀是不可能称帝,建立东汉王朝的。虽然他们功绩很大,但刘秀又怕他们拥有太大的军权会威胁到自己,毕竟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刘秀为了防止他们居功自傲,恃功干政,在给予他们崇高地位和优厚待遇的同时,坚决不让他们参与军国大政。建武十三年,刘秀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三百六十五名功臣增邑封,他们被封为列侯,只奉朝请。就这样,刘秀即保住了大封功臣的美名,又加强了中央集权。2、重申阿附藩王法。刘秀吸取了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大难制,威胁中央的教训,就重申了阿附藩王法,禁止王子、诸王结交宾客,以此来限制他们发展个人势力。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刘秀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次年,刘秀又逮捕诸王宾客并处以苛法,又有很多人被处死。3、限制外戚势力。西汉末年的外戚专权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汉,刘秀吸取了这一教训,开始限制外戚势力。针对外戚交通宾客的现象,刘秀对这些外戚宾客采取了严苛的办法,把他们绳之以法,或者处以死刑,或者加以贬黜。正因为刘秀对外戚的猜忌和严厉的处罚,外戚势力如阴氏、樊氏都主动退让,选择了明哲保身。因此,东汉初期,外戚再无党势之名,违法之事也很少发生。光武帝刘秀像4、改革中央行政体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刘秀对中央官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汉武帝时期,任用了尚书,来削弱相权,从而形成了中朝,但三公仍然有较大的权力,地位也很高,以致西汉末年出现了强臣窃命的现象。刘秀为了彻底削弱三公权力,就进一步加强了尚书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在西汉后期改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刘秀时则又改称为司徒、太尉、司空。原来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司徒(丞相),改管民政,原来作为丞相的辅佐并负责监察的司空(御史大夫)只负责水利工程。这样一来,三公只是徒有其名,而实际权力都归尚书了。刘秀为了使权力能够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他又扩大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尚书台的组织结构,来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西汉时期的尚书分四曹,刘秀将它扩大为了六曹,即:吏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主吏民上书事;三公曹,主断狱;南主客曹,主南部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北主客曹,主北部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尚书台设:1、尚书令,秩千石;2、尚书仆射,秩六百石;3、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六曹:1、各设尚书一人,秩六百石;2、侍郎,六人,秩四百石;3、令史三人,秩二百石。由此尚书台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备的中央政府,接管了原来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的主要权力,而三公则成为了给予那些有资望的大臣的名誉上的荣衔。至此以后,三公之职,就成为了备员而已。尚书台总揽了政务,权力很大,但是他们的官秩官秩却很低,这样易于控制,使皇权专制进一步得到加强。尚书令印图5、大力加强监察制度。西汉时期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被刘秀改为司空,主管重大水利工程,其监察职务则由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监察百官,秩千石。御史中丞在东汉时的权位和尚书令、司隶校尉并重!后来,御史中丞的职权又扩大到执行法律、掌管图书秘籍、监督军旅等方面。前面讲到的汉武帝时期设置了监察京师和三辅的司隶校尉,在汉成帝时被废除了,到刘秀时,他又加以恢复,秩比二千石。来监察三公和京师百官以及京师附近的一州七郡,并且直接隶属于皇帝,地位在九卿之上。西汉时期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刘秀时又对刺史制度进行了改进:1、他将全国除京师附近司隶校尉辖区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2、刺史也由西汉的治无定所改为有固定的治所;3、刺史的机构和属员比西汉也扩大了。4、西汉时,刺史奏劾二千石的官员要先奏报三公,由三公案验,刘秀认为这样不利于刺史对地方的监察,他就专任刺史,来掌握一州的行政、司法大权。因此,在东汉,刺史就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拥有领兵权。这也为东汉末年,州牧拥兵自重,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东汉平洲刺史官印图6、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依然是郡国并行制。东汉诸帝先后分封了数十个诸侯王,但东汉封国的面积很小,封王的权力也被削弱。封国一般只有一郡,最大的也只有二郡,封王也无治民权,封国的官吏也都是由中央任命,他们也只能享受封国内的租税收入而已。同时,为了减少官员的人数,东汉初期就裁并了四百多县。刘秀还撤销了郡尉,把他的职权并归给了太守。郡尉原来是地方军事长官,撤销郡尉,这样就使太守拥有了地方军权,间接为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创造了条件。东汉十二州刘秀的这些政治改革措施是在总结西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东汉初年的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为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留下了隐患!中央权力的过度集中,也为外戚、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政治改革主要是那几个方面?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具体说 大概就是中央地方利益分配 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利益分配 统治阶层内部利益分配 被统治阶层内部利益分配 本国列强利益分配 通过调整税收啊 补贴啊 立法啊 修宪啊 主流言论啊 合作组织啊 政府机构功能变更啊 人事任免啊什么的来实现

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4,政治改革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政治变革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的实质

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集团和政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利益变动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变动状况,制定相应措施,以适应新的力量的对比结构,并通过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治权利关系重新界通过对各阶层政治权利不同程度的认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治改革的作用

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政治改革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方式。考察历史上的各次政治改革,每一次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一些社会利益矛盾。诸如: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缓和或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从而缓和了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改革凋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结构,把新生的政治力量纳人到自己的政治权力体系中,从而避免统治阶级与新生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改革,争取到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对现存统治格局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消除了社会利益矛盾,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冲突,从而较好地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成功的政治改革可以避免剧烈的政治革命和剧烈的社会震荡。能够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政治改革的又一重大作用是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诸如:通过法律法令的修改,重新界定或确认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益;通过政治组织及有关制度的改革,改变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政府体系的关系;通过行政制度、行政机构的改革,调整各机构、各部门的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手段,完善行政功能;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督;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扩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所有这些改革,能够健全、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能够克服政治生活的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地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期,其政治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例如:封建社会的奸臣掌权,派系纷争,横征暴敛和封建特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党派纷争,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和彻情枉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和行贿受贿等等也时有发生。要清除这些弊端,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不仅可以遏制和消除某些弊端,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克服和防止一些弊端的出现和滋生。英国政治家利顿指出:“改革是对滥用权力的纠正”。(伍天冀、杜红卫编译:《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16页,警官司。教育出版社)因此,改革不仅可以遏制特权和纠正权力的滥用,而且可以遏制和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其他弊端,从而促进国家和政府的政治生活正常化。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一样,也是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首先,政治改革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从政治改革的实践来看,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完善政治制度,健全政治体制,消除政治弊端,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环境,从而推动政治的发展。其次,政治改革能够推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改革后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简述政治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权力

政治改革的根本

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在英语中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决不是一回事,政治改革究其根源,它是在政治革命基础之上的改良,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整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 要想准确地把握政治改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改革的涵义。所谓改革,就是指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按照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扬弃”。“扬弃”既不是抛弃,也不是改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做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数量的变化。而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革。比改良更广泛、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比,不仅有量的变化,也包含了部分质变。但又不像革命那样激烈彻底,不构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改革不改变政权性质 革命就要完全变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政治改革名词解释是什么?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简介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所变革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高。它不仅有较大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着部分的质变。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没有政治革命那样激烈、深入和彻底,没有形成整个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根本性的质变。鉴于 政治改革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当然,我们不能把改革简单地等同于革命,也不能把政治改革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革命。实际上,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