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悱不发 启的意思;吾尝终日不食,尝的意思,

痞子陈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爱在蓉城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我列出完整的句子.请您参考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1年前

相关推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中发的意思
musewater1年前3
蓝色幻海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这句的意思是 没到学生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地步不要去开导他,没到学生心里明白却表达不出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发是启发的意思
找出两个通假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
找出两个通假字?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人至矣.”
太急了!谁能帮助我,我祝他/她喜欢的人会喜欢你,成绩大大的好/工作多拿工资!
可以的话说出它们的意义!
加耶塔1年前1
思甜520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知,通智
另一个不知道,不会是“我欲人,斯人至矣.”里的人吧,应该是你打错字了,原文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意思
通心粉35351年前1
fansize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
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二则文言文阅读答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已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二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已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____
2.则不复也 则___
3.或曰:‘’陋,如之何 或:___
4.何陋之有 之:___
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另一个是“_____”,该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第二则最后一局话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翻译句子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说说本文带给你的启示和思考.
在水中的小鱼1年前1
8475517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角落
那么 就
有的人
宾语前置标志词
不悱不发 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周敦颐 爱莲说
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君子居住在这 有什么可简陋的
学习要举一反三 不在乎外界条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解释
zhanheshui1年前4
走失的猫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
我这里有两种解释,哪种对?
1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aierlan1971年前3
a2a5a8a2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应该是这样翻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教他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
隅反,则不复也."中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viviyaya1年前4
东北ll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由诲女(通汝,ru第三声)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zhi第四声)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通返,fan第三声),则不复也.
最后一个不是很确定,我觉得没有.反:回复.这里指回过头加以验证.这是我书上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大意是什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大意是什么
这句话的大意是甚?
一个一百事1年前1
lyhigh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之隅反,则不复也.他的主张是什么?
alice_tizi1年前2
zhuo4592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英语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英语翻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请先读上文.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悱 (2)敏 (3)耻 (4)识 (5)舍 (6)尝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用文中原句填空.
(1)孔子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
“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还有一个和古文没多大关系的问题!现在就要.
下列是关于一位历史名人的对联,请根据对联写出他的名字.
对联: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到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这位历史名人是:
重赏财富
004281年前4
可芯7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悱 :羞愧 (2)敏 :聪明;敏捷 (3)耻 :意动用法,以……为耻 (4)识 :通“志”:记住 (5)舍 :放弃 (6)尝:曾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的积累知识,学习不厌烦,教导不厌倦,这对我又有什么呢?”
用文中原句填空.
(1)孔子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
“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名人: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已经演化为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成语
EthanMAMA1年前3
孤独的镜子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举一反三
高中《论语》选读课本中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是不是要求过于严格了?“举
高中《论语》选读课本中的问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是不是要求过于严格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跟人的智力有关,这与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中的“智力高低的人都能教育”是不是矛盾了?为什么?
知道的人说下,祝大家中秋快乐!
小烟灰1年前1
虹欣520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还有因材施教一说.依据自身的智力根基,进行学习.是否学得会举一反三,跟是否能教育不矛盾.
论语成语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成语
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⑶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星若1年前1
子影3322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见贤思齐
发 音 jiàn xián sī qí
注释:见:看见 贤:有道德的人 齐:看齐
释 义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指十分有上进和积极心.
出 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 释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道听途说
速度回答,明天一定要有答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是人;不
速度回答,明天一定要有答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是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题目:找出两句省略句,并把省略部分补上.
pfwfp1年前1
mikel520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省宾语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 省宾语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表达力作者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dxin0211年前1
tzyanyan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不到他发奋想知道而不得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知道却无法表达时不去开导他.
找出两个省略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
找出两个省略句?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人至矣.”
没说清楚,还要把省略的部分要写下来哦~
我无懈可击1年前1
zhanghaas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找出两个省略句?
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哪些是通假字,解释他的意思,
baihe131481年前1
adonsharon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你的问题是否做了删减?原题应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2、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表明了孔子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2.通假字: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gelaimei20001年前1
海大地头蛇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太凡做研究学问的规律,最难能可贵的是有严格的老师,老师要求严格了,学问才会被尊重;学问被尊重了,老百姓才知道崇尚科学和做学问的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不是省略句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不是省略句
是的话把省略部分补上
老村口一蹲1年前1
joyce6688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不是省略句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 (fen):烦闷.
启:开导,启发.
悱(fei):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wl5979861年前1
nbvc220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79.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所以这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组语录.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悱:fěi 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敏:聪明耻:羞耻,耻辱,这里指以···为耻.
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识:通“志”读zhì,意思:记住.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夫:读fú,语气助词.舍:停止、停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尝:曾经.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成天地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中的成语有哪些
bright9151年前5
拔拔素米人潜滴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成语】:举一反三
--------------------------------------------------------------------------------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ZDIC.NET 汉 典 网】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英语翻译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翻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翻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sdfsdfuygfu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英语翻译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
英语翻译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子曰:“我非声而知之者,好古,敏之求之者也.”
地下yy浪1年前1
i000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1、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孔子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3、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法最早的倡导者是
悠_米1年前1
yang851021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64.3%
孔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化为成语是
流落风中1年前1
楼主是赖瓜子吗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wazz1年前4
松江苦力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出自论语第七则述而篇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hongtoujin1年前1
chou8410835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出处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编辑本段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鱿鱼861年前6
舞影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77.3%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中的成语有哪些?
moxiaocai1年前5
西风残剑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成语
pzhx1231年前4
alexiayuna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举一反三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论语.述而》中的“不悱不发”的上一句什么/
xzy198410291年前1
andi_wen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的通假字
sfz895nfyt1年前4
登录难难于上青天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没有通假字.
翻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如题
nhhbb20061年前1
黄山雪松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理念?
喝啤酒也会醉1年前1
zenglingji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它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七月03761年前1
我没有携带茶花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启发式教学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字和发字的意思
rkyrenky1年前1
rexxar98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表明了孔子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于哪篇文章
Janev1年前3
181923696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在百度上一搜就有的
----------------------采用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孔子论语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诲人不倦的区别(灰常急,
暖洋洋的洒过1年前2
我的嘴角向上翘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答案: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隔不以三隔反,则不复也的解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隔不以三隔反,则不复也的解释
论语
1551730561年前1
sjwzq52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将填成成语
shadow101年前1
chenlei519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成语是【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英语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燕狂十三1年前2
tulipeva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英语翻译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弓长青见景三1年前2
esteemy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
注释:
愤:指想了却想不明白.启:启发,提示.悱:音“匪”,指能说却说不清楚.发:本来指把箭发射出去,这里指给出答案.举:列举.隅:音“于”,角度,方面.反:做出推论并回答.则:就.复:再,接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服也表达了孔子怎杨的教育思想?
蜘蛛夏洛19861年前1
love-1981519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此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启发式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找出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qyfxl1年前1
sandwichy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没有通假字吧,好像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
启和发都有开导,启发的意思
悱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你心里清楚,但想说的时候确不知道怎样说.
隅有地方,角落的意思嘛
反在这里是类推的意思,就是举一反三
复:再,再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哪个成语的原型
amina2000111年前2
LINGBO-02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举一反三,成语。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几句论语的意思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几句论语的意思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11.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2.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瓦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14.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lwlbh1年前2
weeyr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1.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22.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2.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包含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它有什么意义?
fyue1211年前2
linyer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英语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英语翻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jx3699631年前2
td28000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译文 解释加点字:诲人不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afxne8daa48a71年前1
咕嘟baobao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隅:例子
☆⌒_⌒☆ 希望可以帮到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