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08-15 07:44:22
共1条回复
wpBeta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革命,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为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学批判》序言中所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各个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6]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其它各种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7]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指明了新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的自然关系。”[8]史前艺术的起源是以原始人类的出现为前提。据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人类史前时代存在着4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系统(人科)本身的起源,类似猿的动物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时间大约在700万年以前;第二阶段是两足行走的物种繁衍成许多不同的物种,约在700-200万年之间;第三阶段以脑子扩大为标志,这是人属出现的信号,逐渐发展成直立人和智人(Homo sapiens);第四阶段是现代人的起源,已具有语言、意识、艺术想象力和工具的制造。[9]在现代人类出现的过程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11]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自然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在实践中改造了人自身。“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12]由于手、发音器官和脑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原始人除了能够从事打猎和畜牧外,又能从事农业,农业之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伴随着商业和手工业,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13]“以致像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14]

  史前艺术的发生与原始人的思维、观念、意识、语言的产生是相伴而行的,又是与史前的极端艰难困苦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的产物。”[15]马克思在关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笔记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和原则上论述了有关文学艺术活动发生和起源的一系列问题,为后继者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明确指明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视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马克思认真地做了大量笔记,并准备写一部专著来研究《古代社会》,但未能如愿,后来由恩格斯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该书的第1版序言中指出:“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16]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的发生和起源问题,实际也是一个世界上古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因此对人类史前史及其各方面情况(包括史前艺术)的研究,就成了研究文学活动发生与起源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虽未对人类史前艺术作专门研究,但他们在人类学笔记中提出的观点却给后人以启示。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于1894年发表的《艺术的起源》,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艺术活动与社会经济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探讨和论证,“他是第一个从艺术领域收集证据”[17]支持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从而在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艺术起源问题研究的对象应是史前社会与史前艺术。

  第二,思维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发生问题。维柯在《新科学》中曾对原始人类思维的特点作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原始初民的思维是“诗性的智慧”,他们没有推理力,浑身都是旺盛的感觉力和生命的想象力。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历史唯物地说明了人的思维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维永远只能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发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维器官发展的成熟程度)逐渐地表现出区别。其余一切都是废话。”[18]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19]人的思维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在读摩尔根《古代社会》时已注意到在史前史的野蛮时代阶段,初民的想象力有很大发展。他说:“对于人类的进步贡献极大的想象力这一伟大的才能,这时已经创造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等口头文学,已经成为人类强大的刺激力。”[20]也正是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学会如何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那些“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21]当着原始初民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如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节奏感的愉快时,当他们看到东方日出、雨后彩虹而欢呼雀跃时,当他们听到黄莺百灵的优美、起伏、强弱的鸣叫而特别高兴时,他们的审美意识就开始萌生了。

  第三,语言的产生与原始初民文学活动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以实践的观点,在多处论述了生产劳动实践在人自身生成过程中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作为文学活动的载体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甚至高度发达的动物,彼此要的信息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互通信息。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一种动物会感到不能说话或不能听懂人的语言是一种缺陷。”[22]人是能制造工具的社会动物。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语言是存在的家。”[2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特别强调语言和意识的不可分性,指出: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4](着重号引者加)语言的产生是原始初民文学活动发生的重要前提条件。语言的产生与审美意识的发生,可以说是同步的。如同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本身在本质的意义上是诗。……确切地说,诗发生在语言之中,因为语言保护着诗的源始本质。”[25]马克思在关于人类学的笔记中,对于语言的产生与原始文学的发生问题,是联系在一起加以关注的。在人类蒙昧期的低级阶段,即他称之为“人类的童年”时期,“音节清晰的语言”已开始出现。到野蛮期的高级阶段,即“从冶炼铁矿石,使用铁器开始,终止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用文字书写作品。”[26]这中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早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图画文字似乎是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的;如果它产生更早,那么在这时已得到很大发展。在这方面相互关联的发明的系列有如下述:(1)手势语言或个人符号语言;图画文字或表意符号;(3)象形文字或约定符号;(4)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或按一定使用的表音符号;(5)拼音字母或写音。”[27]这种语言文字发生与形成的过程,实际也就是原始初民文学活动发生的过程,二者是相随而行的。恩格斯通过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对原始艺术的产生作了如下的概括:“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28]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原始初民语言文字的发生、形成与文字书写作品的出现、艺术的产生的论述,人类文学活动的发生大体上应在摩尔根称之为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漫长历史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艺术起源和文学活动发生问题的学术专著,仅从上面这些有关的观点和论述中,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和论述,无疑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局面。

  三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普列汉诺夫对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他运用唯物史观多方面地研究了原始艺术,批判地吸取了格罗塞研究成果,在回答劳动与游戏何者在先、何者在后问题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了艺术发生与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普列汉诺夫(1856-1918) 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以书信的形式撰写的《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是第一部以唯物史观研究文学艺术活动发生与起源的学术专著。难能可贵的是,普列汉诺夫是在生前并没有看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类学的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以及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研究,在文学艺术起源的许多观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一致的结论。普列汉诺夫在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上的特殊贡献有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在世界艺术史研究领域,普列汉诺夫是第一个自觉地将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原始艺术研究的理论家。他在《没有地址的信》第一封信中写道:“在这里我毫不含糊地说,我对于艺术,就象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观察的。”[29]普列汉诺夫创造性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说:“从今以后,批评(更确切些说,美学的科学理论)只有依据唯物史观,才能够向前迈进。”[30]对于唯物史观原理,他作了具体阐发,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说,即:①生产力的状况;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⑤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31]他把“社会心理”看作是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中介,认为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史和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研究社会心理。不研究社会心理,要想对艺术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不可能的。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地审视了西方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关于文学艺术活动发生与起源的各种不同学说,批判了其中的唯心的、形而上学成分,吸取其有价值内容。普列汉诺夫在高度评价了达尔文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实事求是地批评了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学中的达尔文生物学的观点。在达尔文主义者看来,美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是从动物哪里发展而来的。[32]普列汉诺夫认为,达尔文是把人类的起源当作物种的起源来看待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的着眼点“恰恰开始于达尔文主义者的研究领域终结的地方。他们的工作不能替代达尔文主义者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同样地,达尔文主义者最光辉的发现也不能替代他们的研究,而只能为他们准备好基础”。[33]普氏认为,对美感的起源不能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应以生产劳动实践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学观点来解释。动物对色彩、光线、节奏的辨别能力,只是一种发展成美感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而人的美感的产生,恰恰是人赖以生存的许多客观条件。“这就决定于他们在其影响下受教育、生活和行动的那些条件。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这些条件说明了一定的社会的人(即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级)正是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趣味和概念。”[34]动物由于不可以有人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诸多的产生美感的条件,因此它们所具有的色彩、声响、节奏的感觉的可能性,也就不可能变为同人一样的现实性。

  第二,“劳动说”的确立。普列汉诺夫在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研究的基础上,从游戏与劳动的关系何者在先何者在后的问题入手,运用唯物史观,提出了不同于“游戏说”、“巫术说”的“劳动说”。在格罗塞那里,已注意将艺术起源的研究与原始初民的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他说:“生产事业真是所谓一切文化形式的命根;它给予其他的文化因子以最深刻最不可抵抗的影响,……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和它比较起来,一切其他文化现象都只是派生性的、次要的。”[35]但格罗塞的艺术史观留有二元论倾向,在谈到艺术活动发生的条件时,他又把“游戏说”的倡导者提出的“艺术冲动”看作是艺术活动发生的“首要条件”。格罗塞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门前止步了。普列汉诺夫正是在格罗塞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说”的主张。他认为,“解决劳动和游戏――或者也可以说,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在阐明艺术的起源上极为重要的。”[36]他吸取了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关于“游戏是劳动的产儿”的观点,进一步指出:“我坚决地相信,如果我们不把握下面这个思想,那末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37]普列汉诺夫研究了各种原始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后指出:原始社会中,因为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劳动,人在劳动中逐渐地把自己力量的实际使用看作是一种快乐。“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38]先民们的审美趣味,也总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不论在这里和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可以成为生产力状况的准确的标志。”[39]

  对于普列汉诺夫提出和论证的“劳动说”的理由,学界也并非完全赞同。有的学者已经对他的关于先民最初从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上来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比如,原始初民在进行生产工具制作时,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显示出了两重性:一是他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实用目的,二是他意识不到他的活动的美,意识不到他制作的工具已含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因素。所以后人从原始的工具上感觉到的美,对于那些制造工具的原始人来讲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只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无意识表现。“这就是问题的特殊性所在,也是它的实质所在。”[40]这一关键性的问题,普列汉诺夫并没有给以理论上的说明。

  四

  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原始艺术提出的“劳动说”,毕竟是具有开创性的,因而它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是从翻译普氏的《艺术论》(即《没有地址的信》)入手的。鲁迅认为,普列汉诺夫“是用马克斯主义的锄锹,掘通了文艺领域的第一个。”[41]他说:“蒲力汗诺夫也给马克斯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他的艺术论虽然还未能俨然成一个体系,但所遗留的含有方法和成果的著作,却不只作为后人研究的对象,也不愧称为建立马克斯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底文献的了。”[42]过去谈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广为流传的是蒲氏的“劳动说”,提到鲁迅也仅是举出“杭育!杭育!”的一段话以印证“劳动说”的正确。实际上鲁迅对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既继承和借鉴了普列汉诺夫的方法与观点,批判地吸取“游戏说”、“巫术说”、“宗教说”和列夫·托尔斯泰提出的感情体验传达说中有价值的成分,又紧密地结合中国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活动发生论的新观点。鲁迅的著作中涉及文学活动发生论的主要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汉文学史纲要》、《门外文谈》、《艺术论》中译本序等。综合鲁迅的观点,他对文学活动发生、起源的主张可概括为:“劳动―宗教(巫术)―休闲”论。最能代表他的观点的是下面一段话: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单从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43]

  关于“劳动说”,鲁迅作的重要补充是文艺起源于劳动,要有条件,不能过度,进而引发出“劳动--休闲”说。他说:“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不要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睱,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44]鲁迅讲的诗歌起源的第二个原因宗教,着重指的是巫术。他认为,“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

相关推荐

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四个)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要求我们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标准。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两个问题:1、青年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标准。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2、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023-08-09 05:48:20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内容?

一、唯物史观具体包括: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6、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13、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14、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二、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三、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扩展资料:1、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2、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唯物史观
2023-08-09 05:48:271

唯物史观包含了那些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08-09 05:48:411

唯物史观包含了那些基本原理?

包括: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08-09 05:48:491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2020-04-21 14:18:41文/张敏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下载本文猜你喜欢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019-05-09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019-08-10新高考改革学业水平测试难不难2020-05-09巴西以什么气候为主2020-05-09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2020-05-09金融学就业方向和前景2020-05-09台湾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2020-05-09长江和黄河发源地在什么地方2020-05-09台湾山脉属于什么走向2020-05-09日本地形以什么为主2020-05-09相关文章
2023-08-09 05:49:1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什么的原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领袖或卓群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2023-08-09 05:49:26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观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 二 : 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论文 摘要: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是在初中统编教材基础上的“急就篇”,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参都存在着“失之过简”的弊端,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的不少教学难点。 加之,近年来历史高考加大了对高中难点内容的考核,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突破难点,就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对高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教学难点也就能化难变易了。 本文仅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史(选修)》的一些难点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而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 如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这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其“贤与能”的标准以什么来定位?在已经出现私有财产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谁最“贤能”呢?这是学习“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后,学生产生的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扣结”。 如果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前夜着手,贫富开始分化、阶级逐渐产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谁最有威慑性的实力,谁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说成是最贤能者了。 “尧的比较富有,舜有储粮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似乎民主公正的禅让制,其背后就存在着以经济实力夺位的真相。 用《韩非子·说疑》的话来说,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正是在这种凭借实力参与争位的禅让制下,也就必然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舜逐共工夺尧位,禹放虞舜继其位,启杀伯益夺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而王位世袭制则把这个参与争位的范围限制到王家子孙这一圈子内,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而造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意识不仅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高表现,特别是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后,社会意识就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如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的宗教意识,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有准备、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地发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基本瓦解了东汉王朝,使其名存实亡。 利用宗教意识进行斗争,是农民政治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为后世农民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宗教毕竟是麻醉人的鸦片,又有着其消极的腐蚀作用。 它会束缚人民思想,削弱人民战斗力,使农民分不清敌我。 如青州黄巾军由于曹操摧毁过寺庙,便错误地认为他是自己的同盟者,结果被曹操瓦解和镇压。 二、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观点,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而政治结构即政治法律制度等则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各阶级经济地位及其利益的体现而已。 如对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它和井田制的关系怎样?学生对此感到很难理解。 如从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依存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疑难就会化解。 周灭商后,为了有效地统治地域广袤的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周族的血缘关系为依据,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级臣属和纳贡为条件的家族系统,而周天子就是这个以天下为家的家族系统的总族长。 这样,政权族权合一,各个在血缘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家族,同时就是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不同环节,西周的国家结构就是姬姓家族的扩大。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结的家长家庭公社关系的国家化,是西周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整套宗法制度。 与这套宗法制度相适应的就是当时的井田制这一经济制度。 用生产关系三要素来分析,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即为周天子所有)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奴隶主(诸侯臣下)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是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而奴隶主(贵族阶层)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则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三点就是井田制的本质。 至于“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而已。 由于分封制的政治结构适应了井田制的经济结构,西周的农作物品种增多,手工业门类更细(号称“百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成为地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使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又如宋与汉唐相比,统一没有完成,社会矛盾从建立初期就甚为尖锐,统治者也较为腐朽,为什么商品经济却得以繁荣?如果从生产力发展迫使生产关系作了一定的调整来解析,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其一是北宋虽未统一全国,但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其二,“杯酒释兵权”的交换条件是“多择良田美宅”,使北宋土地兼并甚于前代,造成 *** 财政困难,因此大力鼓励发展工商业,城镇出现,都市繁华,交子使用,使商品经济得以繁荣,这样工商业增加的税收就弥补了财政收入的不足。 而南宋统治者虽占半壁河山,但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局面的最后完成,临安商业的发展又大大超过了北宋的东京,其对工商业收入的依赖程度更大;其三,城镇商品市场的扩大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的发展,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又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使得宋代统治者从海外贸易的收入中获得了巨利;其四,汉唐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矗再如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稀疏地出现,与此同时中国明朝的中后期也有相同情况发生。 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欧国家。 但在此以后,为什么中国没有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呢?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放弃海外活动良机,固守传统的农业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对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扼杀了资本主义向前发展。 由此,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对农业经济国家的决定性优势。 这一对比优势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反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仗着这种优势进行扩张,采用“舰炮政策”打开经济落后国家的门户,使其日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这就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其中的历史教训不仅极其深刻,而且又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点,阐述重大的历史事变。 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对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 一句话,一切历史事变的结局只有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才会成效显著。 如商秧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层建筑。 商秧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互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又如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为什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呢?如果能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剖析,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秦始皇北击匈奴是在刚刚统一六国之后进行,连年征战使本已遭受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又雪上加霜,役使百姓,民不堪命,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种子;而汉武帝是在休养生息60多年后国力强盛的情况下反击匈奴,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 公务员之家 秦始皇役使百姓主要是为一己之私利修宫室和建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田地荒芜,社会生产力又受到很大摧残;而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发展社会经济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至于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劝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对知识分子进行野蛮的镇压,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而汉武帝则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 简言之,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兴才勃也;否则,其亡也忽焉!这一点表现在元清两朝的统治上,也甚为分明。 二者同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元朝仅存在了90年,清朝统治却长达268年,何以会形成如此差异?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来解析,一是元朝君位继承不稳定,在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铁穆耳之后,争夺皇位和权利的斗争持续不断,仅从1308年到1333年的25年间就先后更换了八位皇帝,这种夺权斗争往往把整个统治集团的成员都裹胁进去,造成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清朝之初就以“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奠定了稳固的统治基础;二是元代的黑暗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特别低下。 相传元代社会把人分为十等,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沦为平民的文人学士因废科举而缺乏正常的入仕之途,只有写作杂剧、小说以维生了;而清于入关第二年的1645年就开科取士,为汉族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吸引他们加入维护清朝统治的营垒。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如何结合各种历史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给以解析,这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掌握了。 否则,抱着唯物史观编写的历史教材,重复着费尔巴哈的失误,不能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答好高考历史试题。 这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当然,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话)说明历史的方法。” 作为教师来说,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方法论,面对现实历史的具体教学,不断地由唯物史观的科学抽象上升到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思维,高中历史教学才能呈现出活生生的局面。 因为,运用历史唯物观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是对社会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的逻辑展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乃是最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特色的能力的。 所以,这也应是高中历史课能力培养的核心。
2023-08-09 05:49:391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首先,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它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为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把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②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③它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④它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理论基石。①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②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③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半规律,而且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真正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023-08-09 05:49:472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是如何认识的?

以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的学说,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研究与创造的。 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把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区分开来:一般规律是在一切社会形态都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特殊规律首先是指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起作用的规律,此外还包括只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中起作用的规律。这类特殊规律也可叫个别规律,它们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而是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社会历史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着,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虽然已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可总的来说,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人们却长期陷入混乱之中,对社会历史未作出科学的解释,唯物史观一直未建立起来。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所实现的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在阐述这一原理时又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制定,唯物史观的形成,彻底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独占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划时代的贡献。这样,过去对社会历史所持的极其混乱的、片面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严密的科学所代替,使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科学。从此,人们不仅有了从总体上认识社会历史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观,而且有了指导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唯物哲学的不彻底性,使它飞跃、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的唯物而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哲学唯物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此形成了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以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集中地体现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这个由一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其思想基础的。这两个原理的内在统一,正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组成部分,各原理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中心线索。 第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富于革命实践意义的伟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指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可避免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胜利地指导了过去,而且也是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相互交流。
2023-08-09 05:50:053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脑残之后建立的
2023-08-09 05:50:144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历史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1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相信群众依靠群众3为群众利益奋斗
2023-08-09 05:50:212

高中政治中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哪些知识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观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
2023-08-09 05:50:491

历史唯物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唯物史观也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023-08-09 05:51:141

小论文题目,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建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可见,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受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作为哲学家,其思想体系当然要把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概括进来。在自然界,不同时期,发展出不同物种与生态。而社会形式也是不断地发展,这些都是促成概念形成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自然扩展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足的地方,马克思没有发展处历史圆满的精神。但是对于那个时代,这个概念已经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形式演变的最高的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意义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u2022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u2022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u2022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摘要: 《列宁选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2023-08-09 05:51:221

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什么?

《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主要为: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2023-08-09 05:51:30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写作背景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很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 · 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的回信。中心思想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总结全文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开创了新的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当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被恶意篡改和歪曲的时候,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缜密的理论分析向世人宣告:真理毋庸置疑。
2023-08-09 05:51:371

历史唯物主义三观的七个原理

  具体如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关系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定义】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2023-08-09 05:51:572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是什么书?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本书作者肖前,出版于人民出版社。《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了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俊一、黄伟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简介: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及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教育(简称“两课”)教学大纲。3、《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5、《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2023-08-09 05:52:041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主要理论理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理论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例: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工业革命(经济再度发展)……理论三、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封邦建国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3、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2023-08-09 05:52:3110

终结体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哪些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后人留下的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地方。因此,亟须加以辨析,以便消除错误认识的干扰,准确认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隶属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水平的实质提高才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终极动力,而阶级斗争则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时,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终极动力的作用可以从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中得到印证。中国封建社会每个王朝都会爆发多次农民战争,但结果却是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而西欧封建社会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并不多见,但“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争斗的喧嚣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局面”。由此可见,当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生产关系是无从发生根本变革的。即使爆发激烈的阶级斗争,也仅仅是改朝换代,却无法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马克思在谈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更是明确指出,“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马克思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者,唯物史观也不是“主张阶级斗争的史观”。
2023-08-09 05:53:021

跪求,概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谈谈这些原理对学习、生活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领袖对社会历史会有重大作用。
2023-08-09 05:53:106

以下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是()。

以下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是()。 A.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结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B.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C.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正确答案: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结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023-08-09 05:53:321

年度网络热词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网络热词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旨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3.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2023-08-09 05:53:511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

以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的学说,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研究与创造的。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把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区分开来:一般规律是在一切社会形态都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特殊规律首先是指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起作用的规律,此外还包括只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中起作用的规律。这类特殊规律也可叫个别规律,它们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而是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社会历史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着,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虽然已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可总的来说,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人们却长期陷入混乱之中,对社会历史未作出科学的解释,唯物史观一直未建立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所实现的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在阐述这一原理时又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制定,唯物史观的形成,彻底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独占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划时代的贡献。这样,过去对社会历史所持的极其混乱的、片面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严密的科学所代替,使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科学。从此,人们不仅有了从总体上认识社会历史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观,而且有了指导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唯物哲学的不彻底性,使它飞跃、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的唯物而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哲学唯物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此形成了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以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集中地体现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这个由一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其思想基础的。这两个原理的内在统一,正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组成部分,各原理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中心线索。第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富于革命实践意义的伟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指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可避免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胜利地指导了过去,而且也是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2023-08-09 05:53:592

马克思在下面哪一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品。  3、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2023-08-09 05:54:133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认识和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形态。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等,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2.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发展都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3. 社会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4.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特征。5.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唯物史观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基础地位。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改变现实。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唯物史观的运用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2023-08-09 05:54:552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那些?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三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当中所有的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社会意识是这些社会存在的反应;2、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以上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023-08-09 05:55:101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唯物史观是什么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 2、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以上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4、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条件。
2023-08-09 05:55:261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哪三个方面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三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当中所有的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社会意识是这些社会存在的反应;2、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以上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023-08-09 05:55:511

唯物史观包含了那些基本原理?

包括: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的辩证关系原理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08-09 05:56:051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要求我们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标准。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023-08-09 05:56:15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经典表述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023-08-09 05:56:351

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不包括()。

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不包括()。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C.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答案:C
2023-08-09 05:56:441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唯物史观包括三个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两大基本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23-08-09 05:56:522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历史研究有何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要求我们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标准。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023-08-09 05:57:0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什么的原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领袖或卓群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2023-08-09 05:57:09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选D.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突破,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这样说能理解么?
2023-08-09 05:57:309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

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唯物史观原理主要包括什么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 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2023-08-09 05:57:531

唯物史观角度是什么意思

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08-09 05:58:171

高中政治中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哪些知识

一般有,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等
2023-08-09 05:58:252

历史唯物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亦称唯物史观。 它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领域,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它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对立,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当二者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因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意义在于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力量和必由之路,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 。 二、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 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基本观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以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的学说,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研究与创造的。 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把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区分开来:一般规律是在一切社会形态都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特殊规律首先是指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起作用的规律,此外还包括只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各个不同领域中起作用的规律。 这类特殊规律也可叫个别规律,它们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而是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社会历史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着,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虽然已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可总的来说,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人们却长期陷入混乱之中,对社会历史未作出科学的解释,唯物史观一直未建立起来。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所实现的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同时,马克思主义在阐述这一原理时又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制定,唯物史观的形成,彻底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独占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划时代的贡献。这样,过去对社会历史所持的极其混乱的、片面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严密的科学所代替,使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科学。 从此,人们不仅有了从总体上认识社会历史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观,而且有了指导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唯物哲学的不彻底性,使它飞跃、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的唯物而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哲学唯物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此形成了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这就是以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集中地体现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这个由一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其思想基础的。 这两个原理的内在统一,正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组成部分,各原理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中心线索。 第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富于革命实践意义的伟大贡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指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可避免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胜利地指导了过去,而且也是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相互交流。 。 四、历史唯物主义观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五、历史史观有哪些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2023-08-09 05:58:321

文化创新的重大理论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原理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革命,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为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学批判》序言中所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各个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6]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其它各种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7]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指明了新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的自然关系。”[8]史前艺术的起源是以原始人类的出现为前提。据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人类史前时代存在着4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系统(人科)本身的起源,类似猿的动物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时间大约在700万年以前;第二阶段是两足行走的物种繁衍成许多不同的物种,约在700-200万年之间;第三阶段以脑子扩大为标志,这是人属出现的信号,逐渐发展成直立人和智人(Homo sapiens);第四阶段是现代人的起源,已具有语言、意识、艺术想象力和工具的制造。[9]在现代人类出现的过程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11]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自然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在实践中改造了人自身。“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12]由于手、发音器官和脑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原始人除了能够从事打猎和畜牧外,又能从事农业,农业之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伴随着商业和手工业,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13]“以致像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14]史前艺术的发生与原始人的思维、观念、意识、语言的产生是相伴而行的,又是与史前的极端艰难困苦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的产物。”[15]马克思在关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笔记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和原则上论述了有关文学艺术活动发生和起源的一系列问题,为后继者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明确指明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视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马克思认真地做了大量笔记,并准备写一部专著来研究《古代社会》,但未能如愿,后来由恩格斯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该书的第1版序言中指出:“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16]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的发生和起源问题,实际也是一个世界上古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因此对人类史前史及其各方面情况(包括史前艺术)的研究,就成了研究文学活动发生与起源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虽未对人类史前艺术作专门研究,但他们在人类学笔记中提出的观点却给后人以启示。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于1894年发表的《艺术的起源》,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艺术活动与社会经济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探讨和论证,“他是第一个从艺术领域收集证据”[17]支持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从而在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艺术起源问题研究的对象应是史前社会与史前艺术。第二,思维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发生问题。维柯在《新科学》中曾对原始人类思维的特点作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原始初民的思维是“诗性的智慧”,他们没有推理力,浑身都是旺盛的感觉力和生命的想象力。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历史唯物地说明了人的思维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维永远只能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发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维器官发展的成熟程度)逐渐地表现出区别。其余一切都是废话。”[18]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19]人的思维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在读摩尔根《古代社会》时已注意到在史前史的野蛮时代阶段,初民的想象力有很大发展。他说:“对于人类的进步贡献极大的想象力这一伟大的才能,这时已经创造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等口头文学,已经成为人类强大的刺激力。”[20]也正是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学会如何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那些“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21]当着原始初民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如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节奏感的愉快时,当他们看到东方日出、雨后彩虹而欢呼雀跃时,当他们听到黄莺百灵的优美、起伏、强弱的鸣叫而特别高兴时,他们的审美意识就开始萌生了。第三,语言的产生与原始初民文学活动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以实践的观点,在多处论述了生产劳动实践在人自身生成过程中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作为文学活动的载体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甚至高度发达的动物,彼此要的信息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互通信息。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一种动物会感到不能说话或不能听懂人的语言是一种缺陷。”[22]人是能制造工具的社会动物。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语言是存在的家。”[2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特别强调语言和意识的不可分性,指出: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4](着重号引者加)语言的产生是原始初民文学活动发生的重要前提条件。语言的产生与审美意识的发生,可以说是同步的。如同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本身在本质的意义上是诗。……确切地说,诗发生在语言之中,因为语言保护着诗的源始本质。”[25]马克思在关于人类学的笔记中,对于语言的产生与原始文学的发生问题,是联系在一起加以关注的。在人类蒙昧期的低级阶段,即他称之为“人类的童年”时期,“音节清晰的语言”已开始出现。到野蛮期的高级阶段,即“从冶炼铁矿石,使用铁器开始,终止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用文字书写作品。”[26]这中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早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图画文字似乎是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的;如果它产生更早,那么在这时已得到很大发展。在这方面相互关联的发明的系列有如下述:(1)手势语言或个人符号语言;图画文字或表意符号;(3)象形文字或约定符号;(4)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或按一定使用的表音符号;(5)拼音字母或写音。”[27]这种语言文字发生与形成的过程,实际也就是原始初民文学活动发生的过程,二者是相随而行的。恩格斯通过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对原始艺术的产生作了如下的概括:“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28]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原始初民语言文字的发生、形成与文字书写作品的出现、艺术的产生的论述,人类文学活动的发生大体上应在摩尔根称之为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漫长历史过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艺术起源和文学活动发生问题的学术专著,仅从上面这些有关的观点和论述中,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和论述,无疑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局面。 三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普列汉诺夫对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他运用唯物史观多方面地研究了原始艺术,批判地吸取了格罗塞研究成果,在回答劳动与游戏何者在先、何者在后问题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了艺术发生与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普列汉诺夫(1856-1918) 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以书信的形式撰写的《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是第一部以唯物史观研究文学艺术活动发生与起源的学术专著。难能可贵的是,普列汉诺夫是在生前并没有看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类学的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以及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研究,在文学艺术起源的许多观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一致的结论。普列汉诺夫在文学活动发生学研究上的特殊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在世界艺术史研究领域,普列汉诺夫是第一个自觉地将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原始艺术研究的理论家。他在《没有地址的信》第一封信中写道:“在这里我毫不含糊地说,我对于艺术,就象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观察的。”[29]普列汉诺夫创造性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说:“从今以后,批评(更确切些说,美学的科学理论)只有依据唯物史观,才能够向前迈进。”[30]对于唯物史观原理,他作了具体阐发,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说,即:①生产力的状况;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⑤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31]他把“社会心理”看作是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中介,认为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史和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研究社会心理。不研究社会心理,要想对艺术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不可能的。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地审视了西方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关于文学艺术活动发生与起源的各种不同学说,批判了其中的唯心的、形而上学成分,吸取其有价值内容。普列汉诺夫在高度评价了达尔文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实事求是地批评了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学中的达尔文生物学的观点。在达尔文主义者看来,美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是从动物哪里发展而来的。[32]普列汉诺夫认为,达尔文是把人类的起源当作物种的起源来看待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的着眼点“恰恰开始于达尔文主义者的研究领域终结的地方。他们的工作不能替代达尔文主义者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同样地,达尔文主义者最光辉的发现也不能替代他们的研究,而只能为他们准备好基础”。[33]普氏认为,对美感的起源不能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应以生产劳动实践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学观点来解释。动物对色彩、光线、节奏的辨别能力,只是一种发展成美感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而人的美感的产生,恰恰是人赖以生存的许多客观条件。“这就决定于他们在其影响下受教育、生活和行动的那些条件。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这些条件说明了一定的社会的人(即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级)正是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趣味和概念。”[34]动物由于不可以有人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诸多的产生美感的条件,因此它们所具有的色彩、声响、节奏的感觉的可能性,也就不可能变为同人一样的现实性。第二,“劳动说”的确立。普列汉诺夫在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研究的基础上,从游戏与劳动的关系何者在先何者在后的问题入手,运用唯物史观,提出了不同于“游戏说”、“巫术说”的“劳动说”。在格罗塞那里,已注意将艺术起源的研究与原始初民的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他说:“生产事业真是所谓一切文化形式的命根;它给予其他的文化因子以最深刻最不可抵抗的影响,……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和它比较起来,一切其他文化现象都只是派生性的、次要的。”[35]但格罗塞的艺术史观留有二元论倾向,在谈到艺术活动发生的条件时,他又把“游戏说”的倡导者提出的“艺术冲动”看作是艺术活动发生的“首要条件”。格罗塞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门前止步了。普列汉诺夫正是在格罗塞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说”的主张。他认为,“解决劳动和游戏――或者也可以说,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在阐明艺术的起源上极为重要的。”[36]他吸取了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关于“游戏是劳动的产儿”的观点,进一步指出:“我坚决地相信,如果我们不把握下面这个思想,那末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37]普列汉诺夫研究了各种原始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后指出:原始社会中,因为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劳动,人在劳动中逐渐地把自己力量的实际使用看作是一种快乐。“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38]先民们的审美趣味,也总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不论在这里和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可以成为生产力状况的准确的标志。”[39]对于普列汉诺夫提出和论证的“劳动说”的理由,学界也并非完全赞同。有的学者已经对他的关于先民最初从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上来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比如,原始初民在进行生产工具制作时,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显示出了两重性:一是他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实用目的,二是他意识不到他的活动的美,意识不到他制作的工具已含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因素。所以后人从原始的工具上感觉到的美,对于那些制造工具的原始人来讲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只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无意识表现。“这就是问题的特殊性所在,也是它的实质所在。”[40]这一关键性的问题,普列汉诺夫并没有给以理论上的说明。 四 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原始艺术提出的“劳动说”,毕竟是具有开创性的,因而它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是从翻译普氏的《艺术论》(即《没有地址的信》)入手的。鲁迅认为,普列汉诺夫“是用马克斯主义的锄锹,掘通了文艺领域的第一个。”[41]他说:“蒲力汗诺夫也给马克斯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他的艺术论虽然还未能俨然成一个体系,但所遗留的含有方法和成果的著作,却不只作为后人研究的对象,也不愧称为建立马克斯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底文献的了。”[42]过去谈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广为流传的是蒲氏的“劳动说”,提到鲁迅也仅是举出“杭育!杭育!”的一段话以印证“劳动说”的正确。实际上鲁迅对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既继承和借鉴了普列汉诺夫的方法与观点,批判地吸取“游戏说”、“巫术说”、“宗教说”和列夫·托尔斯泰提出的感情体验传达说中有价值的成分,又紧密地结合中国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活动发生论的新观点。鲁迅的著作中涉及文学活动发生论的主要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汉文学史纲要》、《门外文谈》、《艺术论》中译本序等。综合鲁迅的观点,他对文学活动发生、起源的主张可概括为:“劳动―宗教(巫术)―休闲”论。最能代表他的观点的是下面一段话: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单从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43] 关于“劳动说”,鲁迅作的重要补充是文艺起源于劳动,要有条件,不能过度,进而引发出“劳动--休闲”说。他说:“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不要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睱,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44]鲁迅讲的诗歌起源的第二个原因宗教,着重指的是巫术。他认为,“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
2023-08-09 05:58:531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的标志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的什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 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 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
2023-08-09 05:59:001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问题二:历史观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历史观就是如何观历史?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只有唯心史观,也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从马克思以后为人类作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发现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希望能理解。 问题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 问题四: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 [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资 A 问题五: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 ***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2023-08-09 05:59:071

历史唯物主义三大观点?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2023-08-09 05:59:152

什么是唯物史观请举例说明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同步( 落后或先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四、社会发展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五、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人生价值﹕ⅰ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ⅱ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社会价值居于首位,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
2023-08-09 05:59:344

唯物史观是怎么样表达社会结构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回顾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影响,对于指导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唯物史观为什么对历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经典文献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对唯物史观的指导意义作了充分肯定。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唯物史观也作过精辟阐述。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认识中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局面的结束。正如恩格斯所说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1](P527)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避免唯心史观的缺点。首先,唯物史观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此以前,社会学家不善于往下探究像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而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结果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与此不同,“唯物主义继续深入分析,发现了人的这些社会思想本身的起源,也就消除了这个矛盾”[2](P8)。这就是说,思想的进程取决于事物的进程的唯物主义结论,纠正了唯心史观本末倒置的缺陷,为探究历史运动的规律找到了可靠基石。其次,唯物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社会形态有规律的更替过程。“在此以前,社会学家总是难于分清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这就是社会学中的主观主义的根源),不能找到这种划分的客观标准。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律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当他们还局限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关系)时,始终不能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他们的科学至多不过是记载这些现象,收集素材。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的常规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只有这种概括才使我们有可能从记载社会现象(和从理想的观点来估计社会现象)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2](P8)。再者,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区划社会形态,正确地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根据就在于它“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2](P8)。持唯心史观的某些史学家虽然也提出过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的思想,但他们在解释该过程的规律性时却从人的理性或从“绝对精神”去寻求根据,因而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与此相反,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认识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从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状况去认识思想关系的状况,这样,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与由这个终极原因所带来的一系列层次性的变动,均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复次,与一切蔑视劳动群众的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认为,既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那么,它首先应该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以前那种认为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被纠正了,历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人民群众恢复了在历史上的应有地位。最后,唯物史观首次将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与那种从思想解释思想的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关于思想的进程取决于事物的进程的唯物主义结论,才是唯一可与科学的心理学相容的结论。”[2](P8)唯物史观不仅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而且正确地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在怎样的条件下发挥怎样的反作用。总之,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人们找到了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武器,为真正的历史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用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典范,他们重视历史研究,并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进行这项研究的指南,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法兰西内战》、《德意志形态》等许多宝贵的历史著作,而且还留下了关于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方法。以他们的创造性理论和历史研究工作为起点,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逐步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运用唯物史观重新研究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把剥削阶级史学家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
2023-08-09 05:59:442

为什么建立唯物史观

首先,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它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为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把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②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③它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④它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理论基石。①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②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③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半规律,而且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真正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023-08-09 05:59:581

唯物史观是如何破解人类社会发展有无规律这一历史之迷的?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原理既是唯物史观揭示、破解所谓“历史之迷”并得以创立的关键环节之一 又是唯物史观原理阐述的基本层面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方面的内容有: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2023-08-09 06:00:05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什么论述的?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等
2023-08-09 06:0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