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科学家发布惊人理论:宇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它是活的?

2023-08-17 05:43:52
共1条回复
S笔记

美国一位物理学家说的话又引起热议了,他说了什么呢?原来这位教授公开声称 宇宙是个巨大的 神经网络

太惊人了,这真是位物理学家说的话吗?人类对宇宙的猜测还有哪些?有哪些证据?人们对宇宙进行过什么研究?

难道,宇宙真的是一个活的神经网络吗?

人类作为地球的霸主虽然地位很高,但真要说在地球上的分量,其实也只是普通物种之一,更不要说在宇宙这样的大环境下。

宇宙包括世间万物, 地球之内和之外,时间与空间,囊括了存在的所有物质 ,大到人类根本看不到宇宙的边界。

虽然人们一直在 探索 宇宙深处的秘密,但却始终无法触及。

不过随着科学家们对自然界和物理界的不断研究,他们发现事物之间仿佛存在某种规律和联系。

而这种联系并不单只是在某个领域,而是全局性的。

正当人们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一点时,美国物理学教授文 维塔利·范丘林 在《作为神经网络的这个世界》这篇文章中阐述了他对于宇宙的观点。

他认为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

范丘林认为, 宇宙中的可观测对象皆能用神经网络来建模 ,这不就是说把整个宇宙联系起来的话,就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吗?

范丘林还称神经网络就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作方式,不信可以想一下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有没有不能用神经网络原理解释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考虑出的结果就是没有。

甚至他还说, 宇宙神经网络中也同样适用 自然选择 的法则 ,不管这个宇宙中的尺度有多大或多小,都遵循自然选择。

范丘林教授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宇宙是个神经网络的人,只不过他将这番言论以近乎确实的口吻说了出来。

早在 2012年的《自然》杂志 上,就有一篇关于大脑神经和宇宙结构的文章发布。

文章指出:

也就是说,宇宙中一个个 星系云团 形成的画面就像大脑中互相连接的神经系统一样。

至于范丘林教授提到的宇宙是个活的神经网络,是指宇宙从诞生之初就好像一直在成长的过程中。

比如奇点的 宇宙大爆炸就像是单细胞的分裂 ,然后宇宙继续膨胀气体云聚集形成天体。

这就像细胞的能量组合,后来宇宙又慢慢形成星系, 如同细胞进化成了物质 ,最后宇宙完成神经网络的构建, 物质也演变成了生命体

这样看来宇宙本身确实还挺像个神经网络的,只不过作为一个活的神经网络,宇宙又是哪个“生物”的构成部分呢?

这个“生物”真的存在吗?

无论如何,范丘林教授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宇宙的视角,而不是总把宇宙当成一个无法触及的事物。

况且在对宇宙的种种猜测之中,宇宙是个活神经网络的看法并不是最惊奇的。

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古已有之, 西方有宙斯天神的传说,我国有玉皇大帝的故事

虽然古时候的人们并没能跳出地球看到地球之外的景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其展开想象。

不管是哪边的神仙,无一例外都在天上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而且每个神仙都有比普通人强上百倍的能力,各种神奇技能应有尽有。

其中飞行便是最为日常的能力,就跟人类走路似的。

到了近现代, 人类开始了 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整个人类 社会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吃饱穿暖之后人们将目光看向了天空,想要一睹神话中的天堂是什么模样。

于是航空事业启动, 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和宇宙飞船接二连三的试验、失败、试验、失败、到最后的成功发射

人们渐渐了解了地球之外的世界,知道了地球是球状的,有70%都是海洋,以及月亮原来只是一个不发光的“大石头”,里面没有嫦娥和玉兔, 宇宙间除了漂浮着的天体之外也没有什么神仙

虽然人类一直在寻找有没有其他生命存在在地球之外, 但目前对金星、火星、月球的研究之下都未能发现生命的痕迹

不过人类很擅长坚持,相信寻找地外生命的任务会一直进行下去,总有一天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有人认为宇宙可能是一台 计算机程序 ,因为宇宙间的事物被安排得实在过于有序,就像被人设好了参数一样在运行着。

地球的 四季交替、生死轮回、生态链的一环扣一环 ,这些都像是按照既定程序在运作一样。

地球只不过是宇宙这台巨大程序的一个小的附件就好像一台桌面的某个app一样,宇宙的崩溃一定会带来地球的动荡毁灭,但如果地球发生事故却对宇宙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就像软件和程序一样, 宇宙有能力对地球进行更新,排除错误的信息

比如让太阳为地球生物 提供热量和紫外线照射 ,同时利用木星和土星为地球阻挡飞来的小行星撞击。

如果宇宙这台主机程序出了故障,那么也许会关机重启,整个宇宙可能将重新从一个奇点开始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甚至也与科学家的宇宙循环论相契合了,宇宙循环论就认为地球甚至宇宙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重新回到原点,然后以之前的演变重新开始。

也有人觉得宇宙是被“上帝”所安排的,这个上帝可不是神话中的宙斯,或者说宙斯的能力还远达不到“上帝”的实力。

这些人认为创造宇宙的上帝是一种拥有超高智慧和能力的存在, 它们可能不是实体也不一定存在于 三维空间 中

创造宇宙只不过是它们做的一个实验,用以观察宇宙的演化会出现什么偏差,它们提前设定好了各个阶段的任务,看宇宙是否能完成这些任务。

甚至在这种智慧生命的世界中,我们所处宇宙的时间可能只是它们的弹指一挥间,就跟传说中的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一般,所以它们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观察如此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 毕竟光地球的形成都花了46亿年

如果说上帝的存在不是实体,那么它们是否亲自进入了自己的实验中也未可知,因为人类根本没有能力感知到它的存在。

至于人类 社会 流传的鬼神之说,会不会是它们留下的某种线索呢?难道以前有人意识到过超出人类认知的东西吗?

如果说上面的猜测都有点过于虚幻,那么卡尔肖夫指数划定的 宇宙文明等级 理论可能更有可信度一点。

该指数是根据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大小来划定的文明等级, 它将宇宙文明分为了三级 ,每一级的使用能量总和相差度都特别大。

一级文明是指能将所处行星等天体的全部能量利用起来 ,供文明发展使用。

比如人类文明就利用了地球上的资源来进行发展,只不过根据卡尔肖夫指数计算, 当前的人类文明只达到了0.73级的水平

二级文明是指能够完全利用所处恒星系统的能量 ,比如使用太阳的燃烧能量发展文明, 三级文明所掌握的能量更是相当于26.3亿颗太阳燃烧产生的总能量

显然无论是哪一级文明,人类文明一旦与之交锋,都不会赢,至于这些文明是否存在于宇宙中,只能说还要寻找。

相关推荐

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一共有四种算法及原理,如下所示:1、自适应谐振理论(ART)网络自适应谐振理论(ART)网络具有不同的方案。一个ART-1网络含有两层一个输入层和一个输出层。这两层完全互连,该连接沿着正向(自底向上)和反馈(自顶向下)两个方向进行。2、学习矢量量化(LVQ)网络学习矢量量化(LVQ)网络,它由三层神经元组成,即输入转换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该网络在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为完全连接,而在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为部分连接,每个输出神经元与隐含神经元的不同组相连接。3、Kohonen网络Kohonen网络或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含有两层,一个输入缓冲层用于接收输入模式,另一个为输出层,输出层的神经元一般按正则二维阵列排列,每个输出神经元连接至所有输入神经元。连接权值形成与已知输出神经元相连的参考矢量的分量。4、Hopfield网络Hopfield网络是一种典型的递归网络,这种网络通常只接受二进制输入(0或1)以及双极输入(+1或-1)。它含有一个单层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所有其他神经元连接,形成递归结构。扩展资料: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历史背景:该算法系统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出现的。它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可调的连接权值连接而成,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储、良好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等特点。BP算法又称为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监督式的学习算法。BP 神经网络算法在理论上可以逼近任意函数,基本的结构由非线性变化单元组成,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而且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处理单元数及网络的学习系数等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灵活性很大,在优化、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许 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经网络算法
2023-08-10 05:30:381

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人类的神经网络 2. 神经网络基础知识构成:大量简单的基础元件——神经元相互连接工作原理:模拟生物的神经处理信息的方式功能:进行信息的并行处理和非线性转化特点:比较轻松地实现非线性映射过程,具有大规模的计算能力神经网络的本质: 神经网络的本质就是利用计算机语言模拟人类大脑做决定的过程。3. 生物神经元结构 4. 神经元结构模型 xj为输入信号,θi为阈值,wij表示与神经元连接的权值,yi表示输出值判断xjwij是否大于阈值θi5. 什么是阈值?临界值。神经网络是模仿大脑的神经元,当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神经元才会受刺激,影响下一个神经元。 6. 几种代表性的网络模型单层前向神经网络——线性网络阶跃网络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反推学习规则即BP神经网络)Elman网络、Hopfield网络、双向联想记忆网络、自组织竞争网络等等7. 神经网络能干什么?运用这些网络模型可实现函数逼近、数据聚类、模式分类、优化计算等功能。因此,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机器人、统计学等领域的信息处理中。虽然神经网络的应用很广,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到底应当选择哪种网络结构比较合适是值得考虑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种神经网络结构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8. 神经网络应用
2023-08-10 05:30:571

rbf神经网络原理

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而隐含层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是线性的,即网络的输出是隐单元输出的线性加权和,此处的权即为网络可调参数。其中,隐含层的作用是把向量从低维度的p映射到高维度的h,这样低维度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高维度就可以变得线性可分了,主要就是核函数的思想。这样,网络由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是非线性的,而网络输出对可调参数而言却又是线性的。网络的权就可由线性方程组直接解出,从而大大加快学习速度并避免局部极小问题。扩展资料BP神经网络的隐节点采用输入模式与权向量的内积作为激活函数的自变量,而激活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各调参数对BP网络的输出具有同等地位的影响,因此BP神经网络是对非线性映射的全局逼近。RBF神经网络的隐节点采用输入模式与中心向量的距离(如欧式距离)作为函数的自变量,并使用径向基函数(如Gaussian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神经元的输入离径向基函数中心越远,神经元的激活程度就越低(高斯函数)。RBF网络的输出与部分调参数有关,譬如,一个wij值只影响一个yi的输出(参考上面第二章网络输出),RBF神经网络因此具有“局部映射”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径向基函数网络
2023-08-10 05:31:071

rbf神经网络原理

什么是rbf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算法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至隐层为非线性的空间变换,一般选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函数进行运算;从隐层至输出层为线性空间变换,即矩阵与矩阵之间的变换。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RBF是一种前馈型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不停的调整权值来逼近最小误差的,的激励函数是一般是高斯函数和BP的S型函数不一样,高斯函数是通过对输入与函数中心点的距离来算权重的。简而言之,RBF神经网络其实就是, 具有不同激活函数和应用方向的前馈网络 。 【4】Deep Feed Forword(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 【4】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 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在90年代初期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潘多拉盒子。全局逼近和局部逼近神经网络1、RBF神经网络算法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至隐层为非线性的空间变换,一般选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函数进行运算;从隐层至输出层为线性空间变换,即矩阵与矩阵之间的变换。2、BP网络本身的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无法自拔,所以现在就有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取得全局最优的的方法。3、RBF神经网络使用局部指数衰减的非线性函数(高斯函数就是一种典型的函数)对非线性输入输出映射进行局部逼近。4、预测效果较好的一般有:GRNN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局部逼近网络由于只需调整局部权值,因此训练速度较快,拟合精度也较高。Elman神经网络。5、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6、组合神经网络。取长补短,将全局搜索能力强的算法与局部逼近快的算法组合起来,如遗传算法优化初始权值,再训练。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和许多算法融合。全面考虑影响因素。rbf神经网络在java中如何实现原代码1、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2、java源代码是用来关联jar中的编译代码的。3、编写源代码 首先,在D盘下建立任意建立一个目录(建议是非中文的目录),这里我建立的目录是javacode。然后进入该目录,在该目录下建立一个文件名是:HelloWorld.java的普通文件。 使用文本打开该文件。IDAS-3000分散式智能数据采集网络技术特点是什么?结构先进、安装方便,该产品高度1U,可以直接安装在标准机柜中,独特的散热技术,1U机箱有多个磁悬浮风扇散热。数据采集冗余设计:支持双机双网冗余通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zigbee技术和wifi、蓝牙可以有个对比。注重低功耗、短距离、低速率。主要技术特点:同步码分多址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和软件无线技术。它采用tdd双工模式,载波带宽为6mhz。tdd是一种优越的双工模式,因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需要大约400mhz的频谱资源,在3ghz以下是很难实现的。ZigBee优点 第实际生活的数据信息传输是以ZigBee无线传感技术为通信网络的依靠,可以建立很多网络连接点,同时依靠网络辅助器还可以实时传输数据通讯。借智能机器优化统计,剖析多渠道数据 要利用好智能软件,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做好目标分析。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有什么区别bp神经网络学习速率是固定的,因此网络的收敛速度慢,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对于一些复杂问题,BP算法需要的训练时间可能非常长,这主要是由于学习速率太小造成的。用途不同 前馈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包括感知器网络、BP网络和RBF网络。BP神经网络是ANN人工神经中的一种,常用的神经网络有BP、RBF、SOM、Hopfield等等,其功能不经相同,可总体来说ANN的主要功能是模式识别和分类训练。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不同,或者说模型的优化方法不同。
2023-08-10 05:31:221

人工智能时代,神经网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微课堂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机器是否能代替人脑?也许有些读者会说,永远不可能,因为人脑的思考包含感性逻辑。事实上,神经网络算法正是在模仿人脑的思考方式。想不想知道神经网络是如何“思考”的呢?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神经网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具备人的思维和意识。人工智能主要有三个学派——行为主义、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 行为主义是基于控制论,是在构建感知动作的控制系统。理解行为主义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让机器人单脚站立,通过感知要摔倒的方向控制两只手的动作,保持身体的平衡,这就构建了一个感知动作控制系统。 符号主义是基于算数逻辑和表达式。求解问题时,先把问题描述为表达式,再求解表达式。如果你在求解某个问题时,可以用if case这样的条件语句,和若干计算公式描述出来,这就使用了符号主义的方法,比如“专家系统”。符号主义可以认为是用公式描述的人工智能,它让计算机具备了理性思维。但是人类不仅具备理性思维,还具备无法用公式描述的感性思维。比如,如果你看过这篇推送,下回再见到“符号主义”几个字,你会觉得眼熟,会想到这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这是人的直觉,是感性的。 连接主义就是在模拟人的这种感性思维,是在仿造人脑内的神经元连接关系。这张图给出了人脑中的一根神经元,左侧是神经元的输入,“轴突”部分是神经元的输出。人脑就是由860亿个这样的神经元首尾相接组成的网络。 神经网络可以让计算机具备感性思维。我们首先理解一下基于连接主义的神经网络设计过程。这张图给出了人类从出生到24个月神经网络的变化: 随着我们的成长,大量的数据通过视觉、听觉涌入大脑,使我们的神经网络连接,也就是这些神经元连线上的权重发生了变化,有些线上的权重增强了,有些线上的权重减弱了。 我们要用计算机仿出这些神经网络连接关系,让计算机具备感性思维。 首先需要准备数据,数据量越大越好,以构成特征和标签对。如果想识别猫,就要有大量猫的图片和这张图片是猫的标签构成特征标签对,然后搭建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再通过反向传播优化连接的权重,直到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要求,得到最优的连线权重,把这个模型保存起来。最后用保存的模型输入从未见过的新数据,它会通过前向传播输出概率值,概率值最大的一个就是分类和预测的结果。 我们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神经网络的设计过程。鸢尾花可以分为三类:狗尾鸢尾、杂色鸢尾和佛吉尼亚鸢尾。我们拿出一张图,需要让计算机判断这是哪类鸢尾花。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出了规律:通过测量花的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分辨出鸢尾花的类别,比如花萼长>花萼宽,并且花瓣长/花瓣宽>2,则可以判定为这是第一种,杂色鸢尾。看到这里,也许有些读者已经想到用if、case这样的条件语句来实现鸢尾花的分类。没错,条件语句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鸢尾花分类,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专家系统,这个过程是理性计算。只要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条件判定公式计算出是哪类鸢尾花。但是我们发现鸢尾花的种植者在识别鸢尾花的时候并不需要这么理性的计算,因为他们见识了太多的鸢尾花,一看就知道是哪种,而且随着经验的增加,识别的准确率会提高。这就是直觉,是感性思维,也是我们这篇文章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神经网络方法。 这种神经网络设计过程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和它们所对应的是哪种鸢尾花。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叫做输入特征,它们对应的分类叫做标签。大量的输入特征和标签对构建出数据集,再把这个数据集喂入搭建好的神经网络结构,网络通过反向传播优化参数,得到模型。当有新的、从未见过的输入特征,送入神经网络时,神经网络会输出识别的结果。 展望21世纪初,在近十年神经网络理论研究趋向的背景下,神经网络理论的主要前沿领域包括: 一、对智能和机器关系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增长。 研究人类智力一直是科学发展中最有意义,也是空前困难的挑战性问题。人脑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智能系统,具有感知识别、学习、联想、记忆、推理等智能。我们通过不断 探索 人类智能的本质以及联结机制,并用人工系统复现或部分复现,制造各种智能机器,这样可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更为复杂、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试图模拟神经网络加工、记忆信息的方式,设计一种新的机器,使之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理论所面对的课题来自“环境——问题——目的”,有极大的诱惑力与压力,它的发展方向将是把基于连接主义的神经网络理论、基于符号主义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理论和基于进化论的人工生命这三大研究领域,在共同追求的总目标下,自发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神经计算和进化计算的重大发展。 计算和算法是人类自古以来十分重视的研究领域,本世纪30年代,符号逻辑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近年来,神经计算和进化计算领域很活跃,有新的发展动向,在从系统层次向细胞层次转化里,正在建立数学理论基础。随着人们不断 探索 新的计算和算法,将推动计算理论向计算智能化方向发展,在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 社会 ,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问题,对网络路由优化问题,对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等等将有新的要求,这些将成为 社会 运行的首要任务。因此,神经计算和进化计算与高速信息网络理论联系将更加密切,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大范围计算机网络的自组织功能实现就要进行进化计算。 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转变,从线性思维转到非线性思维神经元,神经网络都有非线性、非局域性、非定常性、非凸性和混沌等特性。我们在计算智能的层次上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混沌神经网络以及对神经网络的数理研究,进一步研究自适应性子波、非线性神经场的兴奋模式、神经集团的宏观力学等。因为,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是神经网络理论发展的一个最大动力,也是它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上就是有关神经网络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以上内容由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谢雨宏提供。
2023-08-10 05:31:291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原理是什么?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原理:通过对系统的辨识、运算后对变频器进行控制的一种新技术。神经网络控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写作猫。 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神经网络控制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中的学科。它汇集了包括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遗传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在控制领域,将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称为学习控制系统,属于智能控制系统。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一个分支。神经控制发展至今,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已有了多种控制结构。如神经预测控制、神经逆系统控制等。神经网络( Ar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简写为ANNs )也简称为神经网络( NNs )或称作连接模型( ConnectionModel) , 它是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神经网络可以用于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知识工程、专家系统、优化组合、机器人控制等。随着神经网络理论本身以及相关理论、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的应用定将更加深入。
2023-08-10 05:31:37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神经网络, 受生物自然视觉认知机制启发而来的. 现在, CNN 已经成为众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模式分类领域, 由于该网络避免了对图像的复杂前期预处理, 可以直接输入原始图像, 因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可应用于图像分类, 目标识别, 目标检测, 语义分割等等.可用于图像分类的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1. 定义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是一类包含卷积计算且具有深度结构的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代表算法之一 。卷积神经网络具有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能力,能够按其阶层结构对输入信息进行平移不变分类(shift-invariant classification),因此也被称为“平移不变人工神经网络(Shift-Invarian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SIANN)” 。2. 特点与之前介绍的神经网络相比,传统神经网络只有线性连接,而CNN包括**卷积(convolution)**操作、**汇合(pooling)操作和非线性激活函数映射(即线性连接)**等等。3. 应用与典型网络经典的CNN网络:Alex-NetVGG-NetsResnet常用应用:深度学习在计算机图像识别上的应用非常成功。利用深度学习,我们能够对图片进行高精度识别,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依靠神经网络中的一种分支,名为卷积网络
2023-08-10 05:32:191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被称为“深度学习之旅的开端”,是神经网络的入门算法。各种高大上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BP网络出发的,最基础的原理都是由BP网络而来,另外由于BP神经网络结构简单,算法经典, 是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开始发展——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上,感知机网络曾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的出现曾掀起了人们研究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热潮。单层感知网络(M-P模型)做为最初的神经网络,具有模型清晰、结构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只能解决线性可分——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它还存在不足,例如无法处理非线性问题,即使计算单元的作用函数不用阀函数而用其他较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仍然只能解决解决线性可分问题.不能实现某些基本功能,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多层前馈网络——增强网络的分类和识别能力、解决非线性问题的唯一途径是采用多层前馈网络,即在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加上隐含层。BP神经网络登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David Runelhart。Geoffrey Hinton和Ronald W-llians、DavidParker等人分别独立发现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简称BP,系统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隐含层连接权学习问题,并在数学上给出了完整推导。人们把采用这种算法进行误差校正的多层前馈网络称为BP网。BP神经网络具有任意复杂的模式分类能力和优良的多维函数映射能力,解决了简单感知器不能解决的异或和一些其他问题。从结构上讲,BP网络具有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从本质上讲,BP算法就是以网络误差平方为目标函数、采用梯度下降法来计算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2023-08-10 05:32:431

神经网络预测原理!

Back Propagation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隐含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神经网络很多种,BP神经网络最常用。
2023-08-10 05:33:111

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4.2.1 概述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与计算机的研究几乎是同步发展的。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20世纪50年代末,Rosenblatt提出了感知器模型,1982年,Hopfiled引入了能量函数的概念提出了神经网络的一种数学模型,1986年,Rumelhart及LeCun等学者提出了多层感知器的反向传播算法等。神经网络技术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理论上日趋完善,算法种类不断增加。目前,有关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出版了不少有关基础理论的著作,并且现在仍是全球非线性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神经结构去实现人脑智能活动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具有人脑的基本功能,但又不是人脑的真实写照。它是人脑的一种抽象、简化和模拟模型,故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边肇祺,2000)。人工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节点,是神经网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有关神经元的模型种类繁多,最常用最简单的模型是由阈值函数、Sigmoid 函数构成的模型(图 4-3)。图4-3 人工神经元与两种常见的输出函数神经网络学习及识别方法最初是借鉴人脑神经元的学习识别过程提出的。输入参数好比神经元接收信号,通过一定的权值(相当于刺激神经兴奋的强度)与神经元相连,这一过程有些类似于多元线性回归,但模拟的非线性特征是通过下一步骤体现的,即通过设定一阈值(神经元兴奋极限)来确定神经元的兴奋模式,经输出运算得到输出结果。经过大量样本进入网络系统学习训练之后,连接输入信号与神经元之间的权值达到稳定并可最大限度地符合已经经过训练的学习样本。在被确认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和学习效果的高精度之后,将待预测样本输入参数代入网络,达到参数预测的目的。4.2.2 反向传播算法(BP法)发展到目前为止,神经网络模型不下十几种,如前馈神经网络、感知器、Hopfiled 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反向传播算法(BP法)等,但在储层参数反演方面,目前比较成熟比较流行的网络类型是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ANN)。BP网络是在前馈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终有一个输入层(它包含的节点对应于每个输入变量)和一个输出层(它包含的节点对应于每个输出值),以及至少有一个具有任意节点数的隐含层(又称中间层)。在 BP-ANN中,相邻层的节点通过一个任意初始权值全部相连,但同一层内各节点间互不相连。对于 BP-ANN,隐含层和输出层节点的基函数必须是连续的、单调递增的,当输入趋于正或负无穷大时,它应该接近于某一固定值,也就是说,基函数为“S”型(Kosko,1992)。BP-ANN 的训练是一个监督学习过程,涉及两个数据集,即训练数据集和监督数据集。给网络的输入层提供一组输入信息,使其通过网络而在输出层上产生逼近期望输出的过程,称之为网络的学习,或称对网络进行训练,实现这一步骤的方法则称为学习算法。BP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正向过程,将输入变量通过输入层经隐层逐层计算各单元的输出值;第二阶段是反向传播过程,由输出误差逐层向前算出隐层各单元的误差,并用此误差修正前层权值。误差信息通过网络反向传播,遵循误差逐步降低的原则来调整权值,直到达到满意的输出为止。网络经过学习以后,一组合适的、稳定的权值连接权被固定下来,将待预测样本作为输入层参数,网络经过向前传播便可以得到输出结果,这就是网络的预测。反向传播算法主要步骤如下:首先选定权系数初始值,然后重复下述过程直至收敛(对各样本依次计算)。(1)从前向后各层计算各单元Oj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2)对输出层计算δj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3)从后向前计算各隐层δj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4)计算并保存各权值修正量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5)修正权值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以上算法是对每个样本作权值修正,也可以对各个样本计算δj后求和,按总误差修正权值。
2023-08-10 05:33:341

【神经网络原理】如何利用梯度下降法更新权重与偏置

损失函数的值减小,意味着神经网络的预测值(实际输出)和标签值(预期的输出)越接近。 损失函数通常为 多元函数 ,其自变量包括网络中包含的所有的权重w、以及所有的偏置b,有的地方也将其称作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这里只介绍均方误差损失函数(MSE): 多元函数的梯度类似于一元函数导数 :对多元函数各变量依次求一阶偏导,然后将各偏导值组合成一个一维列向量,就得到了该多元函数梯度。损失函数通常为 多元函数 ,其梯度如下: 对于神经网络结构 & 符号约定有疑惑的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 【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结构 & 符号约定 梯度的负方向 :因为梯度是一个向量,具有方向性。这里的 下降 是指损失函数值的减小。 那么为什么沿梯度的负方向损失函数值减小最快呢?这里主要利用 多元函数的一阶泰勒展开 (一阶形式还是比较简单的)和 向量点积公式 来证明: 这里只给出了第 l 层的网络参数——权重(矩阵)与偏置(向量)的梯度下降更新公式,其他层网络参数的更新公式同理可得,对符号有疑惑的请参考: 【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结构 & 符号约定 。 有了各层网络参数(向量/矩阵)的更新公式,其中损失函数对各参数的梯度又该如何求解呢?事实上由于神经网络中参数(权重W和偏置b)通常较多,要想直接求解损失函数对这些参数的梯度,难度极大,所以在实际训练网络时,我们通常采用 反向误差传播,即BP算法 ,巧妙地利用预测值与标签值的残差,从输出层到输入层反向地求解出损失函数对各层网络参数的梯度。
2023-08-10 05:34:041

BP神经网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模型,但是日前应用最广、基本思想最直观、最容易被理解的是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及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Error Back-Prooaeation),简称为BP网络。在1986年以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出版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一书中,完整地提出了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并被广泛接受。多层感知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典型的多层感知网络是三层、前馈的阶层网络(图4.1),即:输入层、隐含层(也称中间层)、输出层,具体如下:图4.1 三层BP网络结构(1)输入层输入层是网络与外部交互的接口。一般输入层只是输入矢量的存储层,它并不对输入矢量作任何加工和处理。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目可以根据需要求解的问题和数据表示的方式来确定。一般而言,如果输入矢量为图像,则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目可以为图像的像素数,也可以是经过处理后的图像特征数。(2)隐含层1989年,Robert Hecht Nielsno证明了对于任何在闭区间内的一个连续函数都可以用一个隐层的BP网络来逼近,因而一个三层的BP网络可以完成任意的n维到m维的映射。增加隐含层数虽然可以更进一步的降低误差、提高精度,但是也使网络复杂化,从而增加了网络权值的训练时间。误差精度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增加隐含层中的神经元数目来实现,其训练效果也比增加隐含层数更容易观察和调整,所以一般情况应优先考虑增加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隐含层数。(3)输出层输出层输出网络训练的结果矢量,输出矢量的维数应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来设计,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规模,使系统的复杂性减少。如果网络用作识别器,则识别的类别神经元接近1,而其它神经元输出接近0。以上三层网络的相邻层之间的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与上一层的每个神经元都实现全连接,而且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连接强度构成网络的权值矩阵W。BP网络是以一种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首先由教师对每一种输入模式设定一个期望输出值。然后对网络输入实际的学习记忆模式,并由输入层经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称为“模式顺传播”)。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即是误差。按照误差平方最小这一规则,由输出层往中间层逐层修正连接权值,此过程称为“误差逆传播”(陈正昌,2005)。所以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也简称BP(Back Propagation)网。随着“模式顺传播”和“误差逆传播”过程的交替反复进行。网络的实际输出逐渐向各自所对应的期望输出逼近,网络对输入模式的响应的正确率也不断上升。通过此学习过程,确定下各层间的连接权值后。典型三层BP神经网络学习及程序运行过程如下(标志渊,2006):(1)首先,对各符号的形式及意义进行说明:网络输入向量Pk=(a1,a2,...,an);网络目标向量Tk=(y1,y2,...,yn);中间层单元输入向量Sk=(s1,s2,...,sp),输出向量Bk=(b1,b2,...,bp);输出层单元输入向量Lk=(l1,l2,...,lq),输出向量Ck=(c1,c2,...,cq);输入层至中间层的连接权wij,i=1,2,...,n,j=1,2,...p;中间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vjt,j=1,2,...,p,t=1,2,...,p;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阈值θj,j=1,2,...,p;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出阈值γj,j=1,2,...,p;参数k=1,2,...,m。(2)初始化。给每个连接权值wij、vjt、阈值θj与γj赋予区间(-1,1)内的随机值。(3)随机选取一组输入和目标样本 提供给网络。(4)用输入样本 、连接权wij和阈值θj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入sj,然后用sj通过传递函数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bj。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bj=f(sj) j=1,2,...,p (4.5)(5)利用中间层的输出bj、连接权vjt和阈值γt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出Lt,然后通过传递函数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响应Ct。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Ct=f(Lt) t=1,2,...,q (4.7)(6)利用网络目标向量 ,网络的实际输出Ct,计算输出层的各单元一般化误差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7)利用连接权vjt、输出层的一般化误差dt和中间层的输出bj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8)利用输出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与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bj来修正连接权vjt和阈值γt。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9)利用中间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输入层各单元的输入Pk=(a1,a2,...,an)来修正连接权wij和阈值θj。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10)随机选取下一个学习样本向量提供给网络,返回到步骤(3),直到m个训练样本训练完毕。(11)重新从m个学习样本中随机选取一组输入和目标样本,返回步骤(3),直到网路全局误差E小于预先设定的一个极小值,即网络收敛。如果学习次数大于预先设定的值,网络就无法收敛。(12)学习结束。可以看出,在以上学习步骤中,(8)、(9)步为网络误差的“逆传播过程”,(10)、(11)步则用于完成训练和收敛过程。通常,经过训练的网络还应该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的方法就是选择测试样本向量,将其提供给网络,检验网络对其分类的正确性。测试样本向量中应该包含今后网络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典型模式(宋大奇,2006)。这些样本可以直接测取得到,也可以通过仿真得到,在样本数据较少或者较难得到时,也可以通过对学习样本加上适当的噪声或按照一定规则插值得到。为了更好地验证网络的泛化能力,一个良好的测试样本集中不应该包含和学习样本完全相同的模式(董军,2007)。
2023-08-10 05:34:441

【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结构 & 符号约定

神经元模型的符号约定:输入: ,权重(weight): ,偏置(bias): ,未激活值: ,激活输出值: 神经元可用于解决部分二分类问题 ——当有一个类别未知的 输入感知机,若 输出值a = 1时,感知机被激活 ,代表 x 属于第一类;若 输出值a = 0时,感知机未激活 ,则代表 x 属于第二类。而对于sigmoid神经元,若输出值a ≥ 0.5时,代表 x 属于第一类,否则为第二类。 不难看出,感知机可以轻松实现“与非”逻辑,而与非逻辑可以组合成其他任意的逻辑,但对于一些过于复杂的问题,我们难以写出其背后地逻辑结构。 这时候神经网络就能大显身手 :它可以自适应的学习规律,调节网络地权重和偏置等参数,我们只需要用大量的数据对其正确地训练,即可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相比于阶跃函数,为什么我们在神经网络中更愿意采用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呢? 首先,由于感知机的激活函数为阶跃函数(在0处突变),权重的一个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输出值的突变,而如果将激活函数替换为sigmoid函数,输出值的变化就能发生相应的小的变化,有利于网络学习;另外,由于采用二次代价函数作为损失函数时,利用BP算法求梯度值需要对冲激函数求导,sigmoid函数正好时连续可导的,而且导数很好求。 为了便于理解,先画一个三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示意图,激活函数都选用sigmoid函数。 全连接神经网络 指除输出层外,每一个神经元都与下一层中的各神经元相连接。网络的第一层为 输入层 ,最后一层为 输出层 ,中间的所有层统称为 隐藏层 。其中,输入层的神经元比较特殊,不含偏置 ,也没有激活函数 。 神经网络结构的符号约定 : 代表第 层的第 个神经元与第 层的第 个神经元连线上的权重; 代表第 层与第 层之间的所有权重 构成的权重矩阵。 分别代表第 层的第 个神经元对应的偏置、未激活值、激活值; 则分别代表第 层的所有偏置组成的列向量、所有未激活值组成的列向量以及所有激活值组成的列向量。 下面展示了一个手写体识别的三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 隐藏层的功能可以看作是各种特征检测器的组合:检测到相应特征时,相应的隐藏层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从而使输出层相应的神经元也被激活。
2023-08-10 05:34:511

遗传神经网络识别原理

4.3.1 遗传BP简介遗传识别是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一种新兴的寻优技术,适合于复杂的、叠加的非线性系统的辨识描述。神经网络算法是当前较为成熟的识别分类方法,但网络权值的训练一直存在着缺陷。为此结合具体应用,在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遗传学习权值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常规遗传算法是稳健的,但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遗传算法只有和其他方法(或称原有算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混合算法,才能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合算法既要保持原有算法的长处,又要保持遗传算法的优点,因此常规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值函数、编码、遗传算子等必须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混合算法的要求。4.3.1.1 适应值信息常规算法中,适应值常被表示为全局极小,用欧氏距离来实现。例如,适应值常被表示为如下形式: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式中:)Yi为第i 个样本的实际输出,Yi为第i 个样本的期望输出,N 为学习样本数。这种表示法的单点拟合能力较强,能够满足精度要求,但大多数情况下,还要考虑样本整体的一些性质,如方差、连续性等。适应值作为GA中的惟一使用信息,除了体现样本的差异性,还 应当兼顾样本间的相关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剧烈振荡、网络容错能力差等弱点。因此,我们将灰色系统的灰关联引入进来,在保证样本的遗传操作的同时,加强样本间横向上的联系,从而更有效地选择权值。设 X0={X0(K),K=1,2,…,n}为母序列,Xi={Xi(K),K=1,2,…,n i=1,2,…,m}为子序列。则关联系数为: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关联度为: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4.3.1.2 编码问题二进制位串编码是GA中常见的编码技术。但在实际编程中,采用浮点数直接表示更有利。主要有以下原因:(1)避免了因网络权值范围不明确,难以进行编码的困难;(2)取消了编码、译码过程,提高了学习算法的速度;(3)十进制数字串的引入,在数字串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计算精度可以大为提高。例如,用七位二进制数字串来表示(-10,10)之间的数值,则精度最高为: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用同样长度的十进制数字串来表示(-10,10)之间的数值,去掉符号位和小数点所占用的一位,余下的四位表示小数值,则精度最高可以达到0.0001。4.3.1.3 修改杂交算子由于编码方式的改变,杂交算子可以设计为具有数值特点的向量的线性组合。通常表示为如下形式:若有两个个体Sa、Sb杂交,则产生的个体为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其中u的取值在(0,1),也可根据情况适当缩小取值范围。当u取常数时,杂交算子即为一致杂交,当u随代数变化时,杂交算子则为非一致杂交。在遗传算法中,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个体的平均性能逐步提高,个体间的差异缩小。为了防止个体趋向一致,影响算法的收敛性能,本文对u作了如下改变,令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其中t为当前代数,T为预置最大代数,随着代数的增加,u从1到0变化,完成杂交的渐变过程。4.3.1.4 修改变异算子设个体x=(v1,v2,…,vn),则每个分量以一定概率进行变异,一次变异后的结果为(v1,…,,…,vn),1<=K<=n,的值按下面的随机方式决定: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式中:LB,UB为第K个变量的左、右邻居,函数Δ(t,y)返回(0,y)上的一个值,并使这个值随着代数t的增大而接近于0,这样选取的函数允许这个算子在算法的开始阶段一致搜索整个空间,而在算法的后阶段进行局部搜索。储层特征研究与预测式中:r为[0,1]上的随机数,T为预置的最大代数,t为当前代数,b是决定非一致程度的参数,这里取为0.5。4.3.1.5 成熟前收敛问题成熟前收敛是指GA不能再产生性能超过父代的后代,尽管尚未达到全局最优解,主要表现形式是连续数代或数十代适应值不发生变化。它与其他方法中的局部极值问题很相似,但又不同,因为它并不一定出现在局部极小点。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重新启动法、动态参数编码法、混合法等。为了便于程序表现,我们引进了一个动态记忆窗口W,W用来记录从当前代开始最优目标值保持连续不变的代数。当W达到某个给定的值时,就认为出现了成熟前收敛,这时就令杂交算子和变异算子突然增大,实现基因的重组。当然用这种方法来判别收敛问题是不严格的,对一个算法收敛性能的评价主要应体现在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上。对于像GA这样带有随机搜索性质的具体方法,理论上说,只有当随机数字完全取尽,目标值仍未改变才可认为是成熟前收敛。但在实际中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因此可根据随机数的总个数,每次计算出最多取多少个随机参数,来大致估算所需的次数,这个次数就可认为是动态记忆机制W。4.3.2 遗传BP网络结构遗传算法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应用到神经网络中。一种方式是利用遗传算法训练已知结构的网络,优化网络的连接权;另一种方式是利用遗传算法寻找网络的规模、结构和学习参数。目前这种方法在理论上还不完全成熟,寻优机理、学习效率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对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目前用得最多的学习算法是BP算法。然而由于BP本身固有的学习机理的限制,从根本上改进BP算法是很困难的。BP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连接权的重组优化过程,因此在保持网络结构的前提下,寻找一种能使连接权达到最优组合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利用GA的优点来克服BP算法收敛慢和易局部收敛的缺陷,同时与BP算法的结合,也解决了单独利用GA往往只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接近最优解的近优解这一问题,引入BP算法的梯度信息将会避免这种现象。GA与BP算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先BP后GA:先用BP培训一个预先选定结构的ANN(人工神经网络)直到平均误差不再有意义地减少时为止,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用GA进行若干代的优化。重复进行这样的搜索,直到误差范围达到满意的要求或者发现搜索不收敛为止。这种组合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用BP确定使误差函数取极小值的参数组合在参数空间的位置,再利用GA摆脱掉可能的局部极小。应用这种组合必须事先选定ANN的结构。即只能用它确定ANN的连接权重。显然,如果事先选择的ANN结构不合理或有关的参数(如学习率等)不合适,可能会导致搜索不收敛。先GA后BP:先用GA反复优化描述ANN模型的参数组合,直到适应函数的平均不再有意义地增加为止。在此基础上再用 BP算法对它们进行优化。这种组合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用GA粗选ANN模型,再用 BP算法精细与优化。这种组合方法的优点是通用性好,既可像前一组合方法那样用来优选指定结构下的部分参数,也可用来优选其他的参数,例如 ANN 的结构、学习率等,甚至还可用于优选它们的组合。图4-4 GABP结构图上面两种组合GA与 BP的方法是比较基本的两种,以它们为基础可以衍生出多种具体的实现方案。但由于 BP 算法本身也有许多参数需要选定,而且选择方法也无规则可循,因而组合 GA 与BP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待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为此,这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ABP方法,即利用 BP网络的非线性分类能力和网络结构来设计分类器,将遗传学习的结果直接送入网络,不再经过BP优化,通过网络结构输出结果。这种改进既体现了系统的非线性,与前面的处理方法相衔接,又通过GA的学习优化了权值,提高了运算速度。该网络为一个三层 BP 网络,结构如图4-4所示。4.3.3 遗传BP计算过程遗传BP算法的具体步骤:(1)随机产生N组(-1,1)区间内取值的初始网络权值。(2)用BP算法对这N组始值分别进行训练,若这N组权值中至少已有一组满足精度要求,则算法结束;否则转入步骤(3)。(3)分别依据经过训练的这N组较好的权值所对应的上下限确定取值区间,在区间内再随机生产成N组新的权限,连同经过训练的N组权值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群体,共2*N组权值。(4)从这2*N组权值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5)从经过遗传操作的这2*N组权值中选出N组较好的,回复到步骤(2)。图4-5 改进的 GABP计算流程图GABP的计算过程图如图4-5所示。
2023-08-10 05:34:591

神经网络是什么

生物神经网络主要是指人脑的神经网络,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原型。人脑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的功能定位在大脑皮层,后者含有大约10^11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通过神经突触与大约103个其它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灵活的动态网络。作为一门学科,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机制,意在探索人脑思维和智能活动的规律。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在某种简化意义下的技术复现,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生物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建造实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相应的学习算法,模拟人脑的某种智能活动,然后在技术上实现出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的机理;人工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机理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
2023-08-10 05:36:092

BP神经网络的梳理

BP神经网络被称为“深度学习之旅的开端”,是神经网络的入门算法。 各种高大上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BP网络出发的,最基础的原理都是由BP网络而来 [1] ,另外由于BP神经网络结构简单,算法经典, 是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全称是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发展部分背景如下 [2] : 为解决非线性问题,BP神经网络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BP神经网络?稍微专业点的解释要怎么说呢? 很喜欢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一文对算法原理的解释,语言活泼,案例简单,由浅入深。 文中提到所谓的 AI 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处理处理技术,它的强大来自于两方面:1.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海量数据信息;2.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的快速发展。AI 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只是在算法上更为复杂 [3] 。 我们从上面的定义出发来解释BP神经网络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整个网络结构包含了:一层输入层,一到多层隐藏层,一层输出层。 一般说L层神经网络,指的是有L个隐层,输入层和输出层都不计算在内的 [6] 。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学习过程由信号的 正向传播 和误差的 反向传播 两个过程组成。 什么是信号的正向传播?顾名思义,就是结构图从左到右的运算过程。 我们来看看结构图中每个小圆圈是怎么运作的。我们把小圈圈叫做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 正向传播就是输入数据经过一层一层的神经元运算、输出的过程,最后一层输出值作为算法预测值y"。 前面正向传播的时候我们提到权重w、偏置b,但我们并不知道权重w、偏置b的值应该是什么。关于最优参数的求解,我们在 线性回归 、 逻辑回归 两章中有了详细说明。大致来讲就是: BP神经网络全称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是什么? 反向传播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和上面的流程差不多,根据算法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损失函数L(y",y),来反方向地计算每一层的z、a、w、b的偏导数,从而更新参数。 对反向传播而言,输入的内容是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输出的内容是对参数的更新,方向是从右往左,一层一层的更新每一层的参数。 BP神经网络通过先正向传播,构建参数和输入值的关系,通过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反向传播修复权重;读入新数据再正向传播预测,再反向传播修正,...,通过多次循环达到最小损失值,此时构造的模型拥有最优的参数组合。 以一个简单的BP神经网络为例,由3个输入层,2层隐藏层,每层2个神经元,1个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传入 【第一层隐藏层】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函数处理后,输出 ; 输出: 【第二层隐藏层】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输出: 【输出层】 对于输出层神经元而言,输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输出的是一个值 第一次运行正向传播这个流程时随用随机参数就好,通过反向传播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在一开始对 设置一个随机的初始值。 首先计算正向传播输出值 与实际值的损失 ,是一个数值。所谓反向是从右到左一步步来的,先回到 ,修正参数 。以此类推,通过对损失函数求偏导跟新参数 ,再跟新参数 。这时又回到了起点,新的数据传入又可以开始正向传播了。 keras可以快速搭建神经网络,例如以下为输入层包含7129个结点,一层隐藏层,包含128个结点,一个输出层,是二分类模型。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的优化目标为loss,可以观察到loss的值在不断的优化。 可以通过model.get_layer().get_weights()获得每一层训练后的参数结果。通过model.predict()预测新数据。 至此,BP神经网络的整个运算流程已经过了一遍。之前提到BP神经网络是为解决非线性问题应运而生的,那么为什么BP神经网络可以解决非线性问题呢? 还记得神经元里有一个激活函数的操作吗?神经网络通过激活函数的使用加入非线性因素。 通过使用非线性的激活函数可以使神经网络随意逼近复杂函数,从而使BP神经网络既可以处理线性问题,也可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为什么激活函数的使用可以加入非线性因素 [7] ? 其实逻辑回归算法可以看作只有一个神经元的单层神经网络,只对线性可分的数据进行分类。 输入参数,加权求和,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计算后输出结果,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计算损失Loss,反向传播梯度下降求编导,获得最优参数。 BP神经网络是比 Logistic Regression 复杂得多的模型,它的拟合能力很强,可以处理很多 Logistic Regression处理不了的数据,但是也更容易过拟合。 具体用什么算法还是要看训练数据的情况,没有一种算法是使用所有情况的。 常见的前馈神经网络有BP网络,RBF网络等。 BP神经网络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好设计。 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单元数的选择尚无理论上的指导,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通过反复实验确定。 但是BP神经网络简单、易行、计算量小、并行性强,目前仍是多层前向网络的首选算法。 [1] 深度学习开端---BP神经网络: https://blog.csdn.net/Chile_Wang/article/details/100557010 [2] BP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998728 [3]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432828/article/details/82192709 [4]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https://blog.csdn.net/jinyuan7708/article/details/82466653 [5] 神经网络中的 “隐藏层” 理解: https://blog.csdn.net/nanhuaibeian/article/details/100183000 [6] AI学习笔记:神经元与神经网络: https://www.jianshu.com/p/65eb2fce0e9e [7]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区别: https://www.cnblogs.com/toone/p/8574294.html [8] BP神经网络是否优于logistic回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23925/answer/38460833
2023-08-10 05:36:281

什么叫神经网络?

枫舞给出基本的概念:一.一些基本常识和原理[什么叫神经网络?]人的思维有逻辑性和直观性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逻辑性的思维是指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它先将信息化成概念,并用符号表示,然后,根据符号运算按串行模式进行逻辑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串行的指令,让计算机执行。然而,直观性的思维是将分布式存储的信息综合起来,结果是忽然间产生想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之点在于以下两点:1.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上的兴奋模式分布储在网络上;2.信息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同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完成的。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 枫舞推荐一个小程序:关于一个神经网络模拟程序的下载人工神经网络实验系统(BP网络) V1.0 Beta 作者:沈琦http://emuch.net/html/200506/de24132.html作者关于此程序的说明: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到,前3条"学习"指令,使"输出"神经元收敛到了值 0.515974。而后3条"学习"指令,其收敛到了值0.520051。再看看处理4和11的指令结果 P *Out1: 0.520051看到了吗? "大脑"识别出了4和11是属于第二类的!怎么样?很神奇吧?再打show指令看看吧!"神经网络"已经形成了!你可以自己任意的设"模式"让这个"大脑"学习分辩哦!只要样本数据量充分(可含有误差的样本),如果能够在out数据上收敛地话,那它就能分辨地很准哦!有时不是绝对精确,因为它具有"模糊处理"的特性.看Process输出的值接近哪个Learning的值就是"大脑"作出的"模糊性"判别!=================================================枫舞推荐神经网络研究社区:人工神经网络论坛 http://www.youngfan.com/forum/index.phphttp://www.youngfan.com/nn/index.html(旧版,枫舞推荐)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英文) http://www.inns.org/欧洲神经网络学会(ENNS)(英文) http://www.snn.kun.nl/enns/亚太神经网络学会(APNNA)(英文) http://www.cse.cuhk.edu.hk/~apnna日本神经网络学会(JNNS)(日文) http://www.jnns.org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神经网络分会http://www.ieee-nns.org/研学论坛神经网络 http://bbs.matwav.com/post/page?bid=8&sty=1&age=0人工智能研究者俱乐部 http://www.souwu.com/2nsoft人工神经网络中文站http://211.156.161.210:8888/2nsoft/index.jsp=================================================枫舞推荐部分书籍: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入门讲稿(PDF) http://www.youngfan.com/nn/ann.pdf神经网络FAQ(英文) http://www.youngfan.com/nn/FAQ/FAQ.html数字神经网络系统(电子图书) http://www.youngfan.com/nn/nnbook/director.htm神经网络导论(英文) http://www.shef.ac.uk/psychology/gurney/notes/contents.html===============================================枫舞还找到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讲座<前向网络的敏感性研究>http://www.youngfan.com/nn/mgx.ppt是Powerpoint文件,比较大,如果网速不够最好用鼠标右键下载另存.=========================================================枫舞添言:很久之前,枫舞梦想智能机器人从自己手中诞生,SO在学专业的时候也有往这方面发展...考研的时候亦是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但是很不幸的是枫舞考研失败...SO 只好放弃这个美好的愿望,为生活奔波.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智能计算机工程师..枫舞已经努力的在给你提供条件资源哦~~
2023-08-10 05:36:471

图神经网络是怎么炼成的:GNN基本原理简介

此文算是对Google Research这篇 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raph Neural Networks 神作的阅读笔记.十多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称之为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GNNs)的技术,旨在将如今在深度学习的诸多任务中摧枯拉朽的神经网络,应用到图结构之上,从而让神经网络捕捉到更错综复杂的交叉特征,以期待在一些任务上取得更佳的效果。鉴于操作图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尽管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它在实际应用中却刚刚起步,即时是google也才开始研究将其被应用到药品研发、物理模拟、假新闻检测、交通预测和推荐系统等领域。 尽管GN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图结构的数据其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图呢? 这个理科生应该都清楚,图有点(Vertex)和边(Edge)两部分组成,一个图就代表了各个实体节点(node)之间的关系(edge): 每个节点或者边都可以包含它的一些属性信息,比如如果一个节点表示一个人,那么就可以包含这个人的姓名、性别、身高、体重之类的..我们研究需要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都可以用通用的向量的形式存入其中: 还有别忘了一点,边是可以有方向的,按此我们还能分为有向图或是无向图。边的方向代表了信息的传递方向,例如a是b的微信好友,那b也是a的微信好友,好友关系自然是没方向的,而比如a是b的爹,那显然b就不是a的爹,此时叫爹的关系就是有有方向的。 图结构的构建是非常灵活的,可以根据个人的设计构建出各种不一样的图。而作为开发者显然要结合实际解决的问题来构建合适的图。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图无处不在。你可能已经熟悉例如知识图谱、社交网络之类的图数据。当时显然,图是一种极其强大的通用数据表示,传统神经网络中用到的欧式空间的数据,同样可以用图来表示,例如可以将图像和文本建模为图结构数据。 比如,我们可以将一张图片的每个像素作为图的节点,再将相邻的像素用边连接起来,就构造了一个该图像的图。 如上图展示了一个5*5的图片的邻接矩阵表示和图表示。 我们将每个单词作为节点,并将每个节点连接到下一个节点,就得到了一个文本的图: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并不会这样来编码文本和图像,因为所有的图和文本都是非常规则的结构,表示成图就多此一举了。 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这些数据的结构更加复杂,除了图之外很难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石,我们可以用节点来表示它的原子和电子,用边来表示共价键,这样便将一个分子表示成了一个图: 不同的图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分子结构: 都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身处其中的人和事物之间会发生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示用普通的表格数据是很难表示的,而图却能很好的展现。 下图是将莎士比亚歌剧《奥赛罗》中的任务关系表示成图: 怎么样,如果没看过歌剧能推测出那些是主角吗? 下面是将一个空手道竞标赛的对战关系构建为图: 类似的可以表示为图的数据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论文的引用之类统统都可以表示为图,下面是现实世界中不同规模的数据图表示的统计数据: 可见,各种各样规模的数据都可以轻松的用图来表示。 在上面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图,那么我们该对这些图数据执行什么任务呢? 图上的预测任务一般分为三类: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示例来说明GNN怎么来解决上述的三个级别的预测问题。 在图级别的任务中,我们的目标是预测整个图的属性。例如我们通过分子图,来预测该分子的气味或是者它是否是与某些疾病有关的受体。 它的输入是完整的图: 输出是图的分类: 节点级任务一般就是预测每个节点的类型。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Zach的空手道俱乐部。该数据集市一个单一的社交网络图,犹豫政治分歧,讲师Hi先生和管理员John之间不和导致空手道俱乐部分裂,其中的学员一部分效忠于Hi先生,一部分效忠于John。每个节点代表空手道联系着,边代表空手道之外这些成员的互动,预测问题就是判断这些节点是效忠于谁的。 边级任务其实就是预测每个边的属性. 在目标检测的语义分割任务中,我们也许不止要识别每个目标的类型,还需要预测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边级别的分类任务:给定表示图像中的对象的节点,我们希望预测哪些节点共享一条边,或者该边的值是多少。如果我们希望发现实体之间的连接,我们可以考虑图是完全连通的,并根据它们的预测值修剪边来得到一个稀疏图。 用图表示就是这样的过程: 那么我们要如何使用神经网络来处理上述各种类型的任务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图结构数据适配到神经网络. 回想一下啊,传统的神经网络输入的往往是矩阵形式的数据,那么要如何把图作为输入呢? 图表示有四种类型的信息:节点(nodes),边(edges),全局上下文(global-context),联通性(connectivity).对于前三种信息,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比如将节点排序,然后每个节点表示为一个向量,所有节点就得到了一个节点的矩阵,同理,边和上下文也可以这么搞. 但是要标识连通性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也许你会想到用临街矩阵来表示,但是这样表示会有明显的缺陷,因为节点数的规模往往是巨大的,对于一个数百万节点的图,那将耗费大量的空间,而且得到的矩阵往往也十分的稀疏,可以说空间利用率会很低. 当然,你也许会想,可以用稀疏矩阵来存储,这样就只需要存储连通的情况,空间利用率将大大提升,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一点,就是稀疏矩阵的高性能计算一直是个艰难的,尤其是在用到GPU的情况. 并且,使用邻接矩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种不同的邻接矩阵可以标识相同的连通性,而这些矩阵并不能保证在神经网络中取的相同的效果.比如,同样的连通性,通过调换列的顺序,就能得到不同的邻接矩阵:现在,我们成功的将图结构成功表示成了置换不变的矩阵格式,终于可以使用图形神经网络(GNN)来做图形预测任务了。 GNN是对保持图对称性(置换不变性)的图的所有属性(节点、边、全局上下文)的可优化变换。 我们将使用Gilmer等人提出的“消息传递神经网络”框架构建GNN,并使用Battaglia等人介绍的图网络网络架构示意图。GNNS采用“图输入,图输出”架构,这意味着这些模型类型接受图作为输入,其中包含节点,边和全局上下文的信息,并逐步地转换这些图嵌入,而不会更改输入的连接图结构。 我们使用最开始提到的那个图来构建一个最简单的GNN,输入的图是相应节点,边,全局信息的向量,我们针对每个向量使用一个MLP层来作变换,于是得到一个新的图. 针对上述构建的最简单的GNN,我们如何在上面描述的任何任务中进行预测呢?这里我们仅仅考虑二进制分类的情况,但这个框架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多类或回归的情况。 如果是对节点分类,我们只要在最后一层接一个线性类器就可以了: 但是上面的预测过程有点过于简单了,完全没有用到图的结构信息,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pooling操作,以增加它的边缘信息: 具体操作是把待预测节点的邻居节点以及全局的信息进行聚合再做预测,即将这些embedding向量加到一起得到一个新的向量,再输入到最后的线性分类器. 同理,如果我们只有节点相应边的信息的话,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pooling,然后得到节点的向量表示再输入分类器: 反之,如果我们只有节点的信息,那么也可以用边所连接的两个节点来pooling出边的向量,然后将器输入到分类器预测边的类型: 显然,不管是哪种任务,整个GNN的推理过程都是一样的,可以表示为这样一个端到端的过程: 不过,显而易见的,这个简单的GNN在分类前只是对每个向量进行了一个变换,而没有用到图结构的任何信息,虽然在最后做预测的时候做了一些pooling的聚合,但也始终没有用到adjacency的信息,因此这个GNN的作用相当有限,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图结构层变换和堆叠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面最简单GNN的不足,我们可以在其中根据连通性增加更加复杂的变换从而引入整个图结构的信息,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包含三个步骤: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卷积操作,每个节点汇聚了其邻居的节点,经过多个层的变换,它将涵盖全图的信息. 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个节点信息传递应用到上述的图变换过程中: 然后,我们发现它并没用用上边的信息,于是可以把边信息也加上,变成这样: 既然把边的信息加上了,那怎么可以漏掉全局信息呢,于是完整的信息传递就可以表示成这样: 以上,我们梳理了最简单的GNNs是怎么完成的,你应该已经对GNN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像学会了传统神经网络中最简单的全连接网络类似,关于GNN还有更多不同种类的更复杂的图需要取了解和学习,但你只要掌握了以上的思想,学习起来也是十分容易的.
2023-08-10 05:36:541

【Tensorflow】深度神经网络原理

函数定义 输入:X (Original Input) 参数:W、B 预测值:y 标签值:Y (Original Input 的实际值) 意思是:starter_learning_rate 开始的学习率,global_step:到达的步速,每隔:100000 步,学习率减少到原来的94%。 注意:学利率的设置具有经验性,并且需要重复设置。已达到速度快但又不会略过最优解。 由单层的神经网络有自己的缺陷,那就是解决的都是一些线性的问题,遇到了非线性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就引入了多层的神经网络,去解决线性问题,当然多层的神经网络也能兼顾解决线性问题。下图就是多层神经网络的示意图: ConventJS例子: https://cs.stanford.edu/people/karpathy/convnetjs/demo/classify2d.html 那么为什么层数增加而精度提高没有提高呢? 那就是下一个与精度相关的内容:激活函数。 https://www.w3cschool.cn/tensorflow_python/tensorflow_python-mesu2f8d.html
2023-08-10 05:37:011

神经网络原理的图书简介

神经网络是计算智能和机器学习研究的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神经网 络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论和实际应用。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研究由短期记忆和分层前馈网络构成的动态系统, 反馈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联想记忆,以及另一类非线性动态驱动的递归网络系统。本书注重对数学分析方法和性能优化的讨论,强调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信号处理和控制 系统等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书中包含大量例题和习题,并配有13个基于MATLAB软件的计算 机实验程序。本书适于作研究生或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可作希望深入学习神经网络的科技人员的 参考书。
2023-08-10 05:37:111

深入浅出BP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

深入浅出BP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相信每位刚接触神经网络的时候都会先碰到BP算法的问题,如何形象快速地理解BP神经网络就是我们学习的高级乐趣了(画外音:乐趣?你在跟我谈乐趣?)本篇博文就是要简单粗暴地帮助各位童鞋快速入门采取BP算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是怎样的一种定义?看这句话: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BP的思想就是:利用输出后的误差来估计输出层前一层的误差,再用这层误差来估计更前一层误差,如此获取所有各层误差估计。这里的误差估计可以理解为某种偏导数,我们就是根据这种偏导数来调整各层的连接权值,再用调整后的连接权值重新计算输出误差。直到输出的误差达到符合的要求或者迭代次数溢出设定值。说来说去,“误差”这个词说的很多嘛,说明这个算法是不是跟误差有很大的关系?没错,BP的传播对象就是“误差”,传播目的就是得到所有层的估计误差。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就是一层一层往前传)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最后使全局误差系数最小。它的学习本质就是:对各连接权值的动态调整。拓扑结构如上图:输入层(input),隐藏层(hide layer),输出层(output)BP网络的优势就是能学习和储存大量的输入输出的关系,而不用事先指出这种数学关系。那么它是如何学习的?BP利用处处可导的激活函数来描述该层输入与该层输出的关系,常用S型函数δ来当作激活函数。我们现在开始有监督的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1、正向传播得到输出层误差e=>输入层输入样本=>各隐藏层=>输出层2、判断是否反向传播=>若输出层误差与期望不符=>反向传播3、误差反向传播=>误差在各层显示=>修正各层单元的权值,直到误差减少到可接受程度。算法阐述起来比较简单,接下来通过数学公式来认识BP的真实面目。假设我们的网络结构是一个含有N个神经元的输入层,含有P个神经元的隐层,含有Q个神经元的输出层。这些变量分别如下:认识好以上变量后,开始计算:一、用(-1,1)内的随机数初始化误差函数,并设定精度ε,最多迭代次数M二、随机选取第k个输入样本及对应的期望输出重复以下步骤至误差达到要求:三、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四、计算误差函数e对输出层各神经元的偏导数,根据输出层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以及输出层输入等参数计算。五、计算误差函数对隐藏层各神经元的偏导数,根据后一层(这里即输出层)的灵敏度(稍后介绍灵敏度)δo(k),后一层连接权值w,以及该层的输入值等参数计算六、利用第四步中的偏导数来修正输出层连接权值七、利用第五步中的偏导数来修正隐藏层连接权值八、计算全局误差(m个样本,q个类别)比较具体的计算方法介绍好了,接下来用比较简洁的数学公式来大致地概括这个过程,相信看完上述的详细步骤都会有些了解和领悟。假设我们的神经网络是这样的,此时有两个隐藏层。 我们先来理解灵敏度是什么?看下面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是误差对b的一个偏导数,这个b是怎么?它是一个基,灵敏度δ就是误差对基的变化率,也就是导数。因为?u/?b=1,所以?E/?b=?E/?u=δ,也就是说bias基的灵敏度?E/?b=δ等于误差E对一个节点全部输入u的导数?E/?u。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灵敏度等于误差E对该层输入的导数,注意了,这里的输入是上图U级别的输入,即已经完成层与层权值计算后的输入。每一个隐藏层第l层的灵敏度为:这里的“?”表示每个元素相乘,不懂的可与上面详细公式对比理解而输出层的灵敏度计算方法不同,为:而最后的修正权值为灵敏度乘以该层的输入值,注意了,这里的输入可是未曾乘以权值的输入,即上图的Xi级别。对于每一个权值(W)ij都有一个特定的学习率ηIj,由算法学习完成。
2023-08-10 05:37:241

BP神经网络的起源学说

人工神经元的研究起源于脑神经元学说。19世纪末,在生物、生理学领域,Waldeger等人创建了神经元学说。人们认识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是由数目繁多的神经元组合而成。大脑皮层包括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约有数万个,它们互相联结形成神经网络,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控制信息,以此来实现机体与内外环境的联系,协调全身的各种机能活动。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每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大量神经元组合产生的系统行为却非常复杂。人工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但并非生物系统的逼真描述,只是某种模仿、简化和抽象。与数字计算机比较,人工神经网络在构成原理和功能特点等方面更加接近人脑,它不是按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执行运算,而是能够自身适应环境、总结规律、完成某种运算、识别或过程控制。神经元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包括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是神经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具有许多突起,因此又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树突是作为引入输入信号的突起,而轴突是作为输出端的突起,它只有一个。 若从速度的角度出发,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要远低于计算机,前者为毫秒量级,而后者的频率往往可达几百兆赫。但是,由于人脑是一个大规模并行与串行组合处理系统,因而,在许多问题上可以作出快速判断、决策和处理,其速度则远高于串行结构的普通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模仿人脑,具有并行处理特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速度。利用突触效能的变化来调整存贮内容人脑存贮信息的特点为利用突触效能的变化来调整存贮内容,也即信息存贮在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分布上,存贮区与计算机区合为一体。虽然人脑每日有大量神经细胞死亡 (平均每小时约一千个),但不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普通计算机是具有相互独立的存贮器和运算器,知识存贮与数据运算互不相关,只有通过人编出的程序使之沟通,这种沟通不能超越程序编制者的预想。元器件的局部损坏及程序中的微小错误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失常。人类大脑有很强的自适应与自组织特性,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可以开发许多各具特色的活动功能。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聋哑人善于运用手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以表现出非凡的运动技巧等等。普通计算机的功能取决于程序中给出的知识和能力。显然,对于智能活动要通过总结编制程序将十分困难。
2023-08-10 05:37:341

分数阶神经网络原理

分数阶神经网络原理是基于整数阶微积分理论对损失函数进行优化,从而改进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得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训练的平衡点。
2023-08-10 05:37:471

卷积神经网络工作原理直观的解释?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用电脑来模拟人类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而已。
2023-08-10 05:37:552

一文看懂卷积神经网络-CNN(基本原理+独特价值+实际应用)

在 CNN 出现之前,图像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个难题,有2个原因: 图像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太大,导致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图像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很难保留原有的特征,导致图像处理的准确率不高 下面就详细说明一下这2个问题:图像是由像素构成的,每个像素又是由颜色构成的。 现在随随便便一张图片都是 1000×1000 像素以上的, 每个像素都有RGB 3个参数来表示颜色信息。 假如我们处理一张 1000×1000 像素的图片,我们就需要处理3百万个参数! 1000×1000×3=3,000,000 这么大量的数据处理起来是非常消耗资源的,而且这只是一张不算太大的图片! 卷积神经网络 – CNN 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化」,把大量参数降维成少量参数,再做处理。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大部分场景下,降维并不会影响结果。比如1000像素的图片缩小成200像素,并不影响肉眼认出来图片中是一只猫还是一只狗,机器也是如此。 图片数字化的传统方式我们简化一下,就类似下图的过程: 假如有圆形是1,没有圆形是0,那么圆形的位置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数据表达。但是从视觉的角度来看, 图像的内容(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 所以当我们移动图像中的物体,用传统的方式的得出来的参数会差异很大!这是不符合图像处理的要求的。 而 CNN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类似视觉的方式保留了图像的特征,当图像做翻转,旋转或者变换位置时,它也能有效的识别出来是类似的图像。 那么卷积神经网络是如何实现的呢?在我们了解 CNN 原理之前,先来看看人类的视觉原理是什么?深度学习的许多研究成果,离不开对大脑认知原理的研究,尤其是视觉原理的研究。 1981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 David Hubel(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神经生物学家) 和TorstenWiesel,以及 Roger Sperry。前两位的主要贡献,是“ 发现了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 ”,可视皮层是分级的。 人类的视觉原理如下:从原始信号摄入开始(瞳孔摄入像素 Pixels),接着做初步处理(大脑皮层某些细胞发现边缘和方向),然后抽象(大脑判定,眼前的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然后进一步抽象(大脑进一步判定该物体是只气球)。下面是人脑进行人脸识别的一个示例:对于不同的物体,人类视觉也是通过这样逐层分级,来进行认知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底层特征基本上是类似的,就是各种边缘,越往上,越能提取出此类物体的一些特征(轮子、眼睛、躯干等),到最上层,不同的高级特征最终组合成相应的图像,从而能够让人类准确的区分不同的物体。 那么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想到:可以不可以模仿人类大脑的这个特点,构造多层的神经网络,较低层的识别初级的图像特征,若干底层特征组成更上一层特征,最终通过多个层级的组合,最终在顶层做出分类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许多深度学习算法(包括CNN)的灵感来源。 典型的 CNN 由3个部分构成: 卷积层 池化层 全连接层 如果简单来描述的话: 卷积层负责提取图像中的局部特征;池化层用来大幅降低参数量级(降维);全连接层类似传统神经网络的部分,用来输出想要的结果。 下面的原理解释为了通俗易懂,忽略了很多技术细节,如果大家对详细的原理感兴趣,可以看这个视频《 卷积神经网络基础 》。卷积层的运算过程如下图,用一个卷积核扫完整张图片: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一个过滤器(卷积核)来过滤图像的各个小区域,从而得到这些小区域的特征值。 在具体应用中,往往有多个卷积核,可以认为,每个卷积核代表了一种图像模式,如果某个图像块与此卷积核卷积出的值大,则认为此图像块十分接近于此卷积核。如果我们设计了6个卷积核,可以理解:我们认为这个图像上有6种底层纹理模式,也就是我们用6中基础模式就能描绘出一副图像。以下就是25种不同的卷积核的示例: 总结:卷积层的通过卷积核的过滤提取出图片中局部的特征,跟上面提到的人类视觉的特征提取类似。 池化层简单说就是下采样,他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的维度。其过程如下: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图片是20×20的,我们对其进行下采样,采样窗口为10×10,最终将其下采样成为一个2×2大小的特征图。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即使做完了卷积,图像仍然很大(因为卷积核比较小),所以为了降低数据维度,就进行下采样。 总结:池化层相比卷积层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数据维度,这么做不但可以大大减少运算量,还可以有效的避免过拟合。 这个部分就是最后一步了,经过卷积层和池化层处理过的数据输入到全连接层,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经过卷积层和池化层降维过的数据,全连接层才能”跑得动”,不然数据量太大,计算成本高,效率低下。 典型的 CNN 并非只是上面提到的3层结构,而是多层结构,例如 LeNet-5 的结构就如下图所示: 卷积层 – 池化层- 卷积层 – 池化层 – 卷积层 – 全连接层 在了解了 CNN 的基本原理后,我们重点说一下 CNN 的实际应用有哪些。卷积神经网络 – CNN 很擅长处理图像。而视频是图像的叠加,所以同样擅长处理视频内容。下面给大家列一些比较成熟的应用:图像分类、检索 图像分类是比较基础的应用,他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将图像进行有效的分类。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图片,分类的准确率可以达到 95%+,已经算是一个可用性很高的应用了。 典型场景:图像搜索…目标定位检测 可以在图像中定位目标,并确定目标的位置及大小。 典型场景:自动驾驶、安防、医疗…目标分割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像素级的分类。 他可以对前景和背景进行像素级的区分、再高级一点还可以识别出目标并且对目标进行分类。 典型场景:美图秀秀、视频后期加工、图像生成…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已经是一个非常普及的应用了,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典型场景:安防、金融、生活…骨骼识别 骨骼识别是可以识别身体的关键骨骼,以及追踪骨骼的动作。 典型场景:安防、电影、图像视频生成、游戏…今天我们介绍了 CNN 的价值、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简单总结如下: CNN 的价值: 能够将大数据量的图片有效的降维成小数据量(并不影响结果) 能够保留图片的特征,类似人类的视觉原理 CNN 的基本原理: 卷积层 – 主要作用是保留图片的特征 池化层 – 主要作用是把数据降维,可以有效的避免过拟合 全连接层 – 根据不同任务输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CNN 的实际应用: 图片分类、检索 目标定位检测 目标分割 人脸识别 骨骼识别 本文首发在 easyAI - 人工智能知识库 《 一文看懂卷积神经网络-CNN(基本原理+独特价值+实际应用) 》
2023-08-10 05:38:091

BP原理(前馈神经网络)

公式中的e叫自然常数,也叫欧拉数,e=2.71828…。e是个很神秘的数字,它是“自然律”的精髓,其中暗藏着自然增长的奥秘,它的图形表达是旋涡形的螺线。 e = 1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1 + 1 + 1/2 + 1/6 + 1/24 + 1/120+ … ≈ 2.71828 bp基本原理是: 利用前向传播最后输出的结果来计算误差的偏导数,再用这个偏导数和前面的隐藏层进行加权求和,如此一层一层的向后传下去,直到输入层(不计算输入层),最后利用每个节点求出的偏导数来更新权重。 注意:隐藏层和输出层的值,都需要前一层加权求和之后 再代入激活函数 获得。 残差(error term) : 表示误差的偏导数 (注意:激活函数的导数中代入的值是前一层的加权值) 如果输出层用Purelin作激活函数,Purelin的导数是1,输出层→隐藏层:残差 = -(输出值-样本值) 如果用Sigmoid(logsig)作激活函数,那么: Sigmoid导数 = Sigmoid*(1-Sigmoid) (Sigmoid指的是Sigmoid函数代入前一层的加权值得到的值,即输出值) 输出层→隐藏层: 残差 = -(输出值-样本值) * Sigmoid*(1-Sigmoid) = -(输出值-样本值)输出值(1-输出值) 隐藏层→隐藏层: 残差 = (右层每个节点的残差加权求和)* 当前节点的Sigmoid*(1-当前节点的Sigmoid) 如果用tansig作激活函数,那么:tansig导数 = 1 - tansig^2 残差全部计算好后,就可以更新权重了: 学习率是一个预先设置好的参数,用于控制每次更新的幅度。 此后,对全部数据都反复进行这样的计算,直到输出的误差达到一个很小的值为止。 这里介绍的是计算完一条记录,就马上更新权重,以后每计算完一条都即时更新权重。实际上批量更新的效果会更好,方法是在不更新权重的情况下,把记录集的每条记录都算过一遍,把要更新的增值全部累加起来求平均值,然后利用这个平均值来更新一次权重,然后利用更新后的权重进行下一轮的计算,这种方法叫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
2023-08-10 05:38:511

循环神经网络(RNN)浅析

RNN是两种神经网络模型的缩写,一种是递归神经网络(Recursive Neural Network),一种是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虽然这两种神经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二种神经网络模型——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循环神经网络是指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发生的结构。在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图像等多个领域均有非常广泛的应用。RNN网络和其他网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RNN能够实现某种“记忆功能”,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最好的选择。如同人类能够凭借自己过往的记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一样。RNN也实现了类似于人脑的这一机制,对所处理过的信息留存有一定的记忆,而不像其他类型的神经网络并不能对处理过的信息留存记忆。 循环神经网络的原理并不十分复杂,本节主要从原理上分析RNN的结构和功能,不涉及RNN的数学推导和证明,整个网络只有简单的输入输出和网络状态参数。一个典型的RNN神经网络如图所示:由上图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RNN网络包含一个输入x,一个输出h和一个神经网络单元A。和普通的神经网络不同的是,RNN网络的神经网络单元A不仅仅与输入和输出存在联系,其与自身也存在一个回路。这种网络结构就揭示了RNN的实质:上一个时刻的网络状态信息将会作用于下一个时刻的网络状态。如果上图的网络结构仍不够清晰,RNN网络还能够以时间序列展开成如下形式: 等号右边是RNN的展开形式。由于RNN一般用来处理序列信息,因此下文说明时都以时间序列来举例,解释。等号右边的等价RNN网络中最初始的输入是x0,输出是h0,这代表着0时刻RNN网络的输入为x0,输出为h0,网络神经元在0时刻的状态保存在A中。当下一个时刻1到来时,此时网络神经元的状态不仅仅由1时刻的输入x1决定,也由0时刻的神经元状态决定。以后的情况都以此类推,直到时间序列的末尾t时刻。 上面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论证:假设现在有一句话“I want to play basketball”,由于自然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时间序列,较早的语言会与较后的语言存在某种联系,例如刚才的句子中“play”这个动词意味着后面一定会有一个名词,而这个名词具体是什么可能需要更遥远的语境来决定,因此一句话也可以作为RNN的输入。回到刚才的那句话,这句话中的5个单词是以时序出现的,我们现在将这五个单词编码后依次输入到RNN中。首先是单词“I”,它作为时序上第一个出现的单词被用作x0输入,拥有一个h0输出,并且改变了初始神经元A的状态。单词“want”作为时序上第二个出现的单词作为x1输入,这时RNN的输出和神经元状态将不仅仅由x1决定,也将由上一时刻的神经元状态或者说上一时刻的输入x0决定。之后的情况以此类推,直到上述句子输入到最后一个单词“basketball”。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RNN的神经元结构: 上图依然是一个RNN神经网络的时序展开模型,中间t时刻的网络模型揭示了RNN的结构。可以看到,原始的RNN网络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神经元A在t时刻的状态仅仅是t-1时刻神经元状态与t时刻网络输入的双曲正切函数的值,这个值不仅仅作为该时刻网络的输出,也作为该时刻网络的状态被传入到下一个时刻的网络状态中,这个过程叫做RNN的正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注:双曲正切函数的解析式如下: 双曲正切函数的求导如下: 双曲正切函数的图像如下所示: 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RNN网络的激活函数要选用双曲正切而不是sigmod呢?(RNN的激活函数除了双曲正切,RELU函数也用的非常多)原因在于RNN网络在求解时涉及时间序列上的大量求导运算,使用sigmod函数容易出现梯度消失,且sigmod的导数形式较为复杂。事实上,即使使用双曲正切函数,传统的RNN网络依然存在梯度消失问题,无法“记忆”长时间序列上的信息,这个bug直到LSTM上引入了单元状态后才算较好地解决。 这一节主要介绍与RNN相关的数学推导,由于RNN是一个时序模型,因此其求解过程可能和一般的神经网络不太相同。首先需要介绍一下RNN完整的结构图,上一节给出的RNN结构图省去了很多内部参数,仅仅作为一个概念模型给出。 上图表明了RNN网络的完整拓扑结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RNN网络中的参数情况。在这里我们只分析t时刻网络的行为与数学推导。t时刻网络迎来一个输入xt,网络此时刻的神经元状态st用如下式子表达: t时刻的网络状态st不仅仅要输入到下一个时刻t+1的网络状态中去,还要作为该时刻的网络输出。当然,st不能直接输出,在输出之前还要再乘上一个系数V,而且为了误差逆传播时的方便通常还要对输出进行归一化处理,也就是对输出进行softmax化。因此,t时刻网络的输出ot表达为如下形式: 为了表达方便,笔者将上述两个公式做如下变换: 以上,就是RNN网络的数学表达了,接下来我们需要求解这个模型。在论述具体解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优化目标函数是什么?待优化的量是什么? 只有在明确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才能对模型进行具体的推导和求解。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选取模型的损失函数作为优化目标;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从RNN的结构图中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得到了模型的U,V,W这三个参数就能完全确定模型的状态。因此该优化问题的优化变量就是RNN的这三个参数。顺便说一句,RNN模型的U,V,W三个参数是全局共享的,也就是说不同时刻的模型参数是完全一致的,这个特性使RNN得参数变得稍微少了一些。 不做过多的讨论,RNN的损失函数选用交叉熵(Cross Entropy),这是机器学习中使用最广泛的损失函数之一了,其通常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上面式子是交叉熵的标量形式,y_i是真实的标签值,y_i*是模型给出的预测值,最外面之所以有一个累加符号是因为模型输出的一般都是一个多维的向量,只有把n维损失都加和才能得到真实的损失值。交叉熵在应用于RNN时需要做一些改变:首先,RNN的输出是向量形式,没有必要将所有维度都加在一起,直接把损失值用向量表达就可以了;其次,由于RNN模型处理的是序列问题,因此其模型损失不能只是一个时刻的损失,应该包含全部N个时刻的损失。 故RNN模型在t时刻的损失函数写成如下形式: 全部N个时刻的损失函数(全局损失)表达为如下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yt是t时刻输入的真实标签值,ot为模型的预测值,N代表全部N个时刻。下文中为了书写方便,将Loss简记为L。在结束本小节之前,最后补充一个softmax函数的求导公式: 由于RNN模型与时间序列有关,因此不能直接使用BP(back propagation)算法。针对RNN问题的特殊情况,提出了BPTT算法。BPTT的全称是“随时间变化的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 through time)。这个方法的基础仍然是常规的链式求导法则,接下来开始具体推导。虽然RNN的全局损失是与全部N个时刻有关的,但为了简单笔者在推导时只关注t时刻的损失函数。 首先求出t时刻下损失函数关于o_t*的微分: 求出损失函数关于参数V的微分: 因此,全局损失关于参数V的微分为: 求出t时刻的损失函数关于关于st*的微分: 求出t时刻的损失函数关于s_t-1*的微分: 求出t时刻损失函数关于参数U的偏微分。注意:由于是时间序列模型,因此t时刻关于U的微分与前t-1个时刻都有关,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限定最远回溯到前n个时刻,但在推导时需要将前t-1个时刻全部带入: 因此,全局损失关于U的偏微分为: 求t时刻损失函数关于参数W的偏微分,和上面相同的道理,在这里仍然要计算全部前t-1时刻的情况: 因此,全局损失关于参数W的微分结果为: 至此,全局损失函数关于三个主要参数的微分都已经得到了。整理如下: 接下来进一步化简上述微分表达式,化简的主要方向为t时刻的损失函数关于ot的微分以及关于st*的微分。已知t时刻损失函数的表达式,求关于ot的微分: softmax函数求导: 因此: 又因为: 且: 有了上面的数学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全局损失关于U,V,W三个参数的梯度公式: 由于参数U和W的微分公式不仅仅与t时刻有关,还与前面的t-1个时刻都有关,因此无法写出直接的计算公式。不过上面已经给出了t时刻的损失函数关于s_t-1的微分递推公式,想来求解这个式子也是十分简单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以上就是关于BPTT算法的全部数学推导。从最终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公式的偏微分结果非常简单,在具体的优化过程中可以直接带入进行计算。对于这种优化问题来说,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梯度下降法。针对本文涉及的RNN问题,可以构造出三个参数的梯度更新公式: 依靠上述梯度更新公式就能够迭代求解三个参数,直到三个参数的值发生收敛。 这是笔者第一次尝试推导RNN的数学模型,在推导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bug。非常感谢互联网上的一些公开资料和博客,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引。接下来笔者将尝试实现一个单隐层的RNN模型用于实现一个语义预测模型。
2023-08-10 05:39:041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的介绍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由朱大奇、史慧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精品教材之一,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重点阐述了9种常见神经网络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实例。
2023-08-10 05:39:111

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工作原理有何区别

区别是专家系统利用知识库解决已知问题;神经网络利用知识库学习用以解决未知问题。专家系统依赖于知识库的完善。神经网络依赖于知识学习训练。
2023-08-10 05:39:271

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的原理分别是

这两个诊断系统的原理如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一系列的预设规则和逻辑,这些规则和逻辑是由维修专家根据其经验和知识编写而成。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将故障报警信息量化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神经网络的输出代表故障诊断的结果。
2023-08-10 05:39:351

什么是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作用机理还是比较难理解,现在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其原理。这个例子是关于人的识别技术的,在门禁系统,逃犯识别,各种验证码破译,银行预留印鉴签名比对,机器人设计等领域都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当然也可以用来做客户数据的挖掘工作,比如建立一个能筛选满足某种要求的客户群的模型。 机器识别人和我们人类识别人的机理大体相似,看到一个人也就是识别对象以后,我们首先提取其关键的外部特征比如身高,体形,面部特征,声音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大脑迅速在内部寻找相关的记忆区间,有这个人的信息的话,这个人就是熟人,否则就是陌生人。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这种机理。假设上图中X(1)代表我们为电脑输入的人的面部特征,X(2)代表人的身高特征X(3)代表人的体形特征X(4)代表人的声音特征W(1)W(2)W(3)W(4)分别代表四种特征的链接权重,这个权重非常重要,也是人工神经网络起作用的核心变量。 现在我们随便找一个人阿猫站在电脑面前,电脑根据预设变量提取这个人的信息,阿猫面部怎么样,身高多少,体形胖瘦,声音有什么特征,链接权重初始值是随机的,假设每一个W均是0.25,这时候电脑按这个公式自动计算,Y=X(1)*W(1)+X(2)*W(2)+X(3)*W(3)+X(4)*W(4)得出一个结果Y,这个Y要和一个门槛值(设为Q)进行比较,如果Y>Q,那么电脑就判定这个人是阿猫,否则判定不是阿猫.由于第一次计算电脑没有经验,所以结果是随机的.一般我们设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输入的就是阿猫的身体数据啊. 现在还是阿猫站在电脑面前,不过阿猫怕被电脑认出来,所以换了一件衣服,这个行为会影响阿猫的体形,也就是X(3)变了,那么最后计算的Y值也就变了,它和Q比较的结果随即发生变化,这时候电脑的判断失误,它的结论是这个人不是阿猫.但是我们告诉它这个人就是阿猫,电脑就会追溯自己的判断过程,到底是哪一步出错了,结果发现原来阿猫体形X(3)这个体征的变化导致了其判断失误,很显然,体形X(3)欺骗了它,这个属性在人的识别中不是那么重要,电脑自动修改其权重W(3),第一次我对你是0.25的相信,现在我降低信任值,我0.10的相信你.修改了这个权重就意味着电脑通过学习认为体形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自己认识的人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这就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循环.我们可以要求阿猫再穿一双高跟皮鞋改变一下身高这个属性,让电脑再一次进行学习,通过变换所有可能变换的外部特征,轮换让电脑学习记忆,它就会记住阿猫这个人比较关键的特征,也就是没有经过修改的特征.也就是电脑通过学习会总结出识别阿猫甚至任何一个人所依赖的关键特征.经过阿猫的训练电脑,电脑已经非常聪明了,这时你在让阿猫换身衣服或者换双鞋站在电脑前面,电脑都可以迅速的判断这个人就是阿猫.因为电脑已经不主要依据这些特征识别人了,通过改变衣服,身高骗不了它.当然,有时候如果电脑赖以判断的阿猫关键特征发生变化,它也会判断失误.我们就不要要求这么高了,不要说电脑,就是人类也无能为力,你的一个好朋友你经过多次的识记肯定认识吧,但是他整了容你们在大街上邂逅.你可能觉得这个人声音好熟悉,体形好熟悉,----都像自己一个朋友,就是脸长的不像.你不敢贸然上去搭讪吧(否定的判断).因为我们判定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的时候依靠的关键的特征就是面部特征,而他恰恰就是改变了这一特征.当然也存在我们把一个拥有和我们朋友足够多相似特征的人判定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认错人的现象了.这些问题电脑也会出现.不过这个算法还是有比较积极的意义的,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化.
2023-08-10 05:39:454

rbf神经网络原理

什么是rbf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算法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至隐层为非线性的空间变换,一般选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函数进行运算;从隐层至输出层为线性空间变换,即矩阵与矩阵之间的变换。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RBF是一种前馈型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不停的调整权值来逼近最小误差的,的激励函数是一般是高斯函数和BP的S型函数不一样,高斯函数是通过对输入与函数中心点的距离来算权重的。简而言之,RBF神经网络其实就是,具有不同激活函数和应用方向的前馈网络。【4】DeepFeedForword(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4】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在90年代初期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潘多拉盒子。全局逼近和局部逼近神经网络1、RBF神经网络算法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至隐层为非线性的空间变换,一般选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函数进行运算;从隐层至输出层为线性空间变换,即矩阵与矩阵之间的变换。2、BP网络本身的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无法自拔,所以现在就有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取得全局最优的的方法。3、RBF神经网络使用局部指数衰减的非线性函数(高斯函数就是一种典型的函数)对非线性输入输出映射进行局部逼近。4、预测效果较好的一般有:GRNN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局部逼近网络由于只需调整局部权值,因此训练速度较快,拟合精度也较高。Elman神经网络。5、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6、组合神经网络。取长补短,将全局搜索能力强的算法与局部逼近快的算法组合起来,如遗传算法优化初始权值,再训练。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和许多算法融合。全面考虑影响因素。rbf神经网络在java中如何实现原代码1、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2、java源代码是用来关联jar中的编译代码的。3、编写源代码首先,在D盘下建立任意建立一个目录(建议是非中文的目录),这里我建立的目录是javacode。然后进入该目录,在该目录下建立一个文件名是:HelloWorld.java的普通文件。使用文本打开该文件。IDAS-3000分散式智能数据采集网络技术特点是什么?结构先进、安装方便,该产品高度1U,可以直接安装在标准机柜中,独特的散热技术,1U机箱有多个磁悬浮风扇散热。数据采集冗余设计:支持双机双网冗余通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zigbee技术和wifi、蓝牙可以有个对比。注重低功耗、短距离、低速率。主要技术特点:同步码分多址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和软件无线技术。它采用tdd双工模式,载波带宽为6mhz。tdd是一种优越的双工模式,因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需要大约400mhz的频谱资源,在3ghz以下是很难实现的。ZigBee优点第实际生活的数据信息传输是以ZigBee无线传感技术为通信网络的依靠,可以建立很多网络连接点,同时依靠网络辅助器还可以实时传输数据通讯。借智能机器优化统计,剖析多渠道数据要利用好智能软件,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做好目标分析。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有什么区别bp神经网络学习速率是固定的,因此网络的收敛速度慢,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对于一些复杂问题,BP算法需要的训练时间可能非常长,这主要是由于学习速率太小造成的。用途不同前馈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包括感知器网络、BP网络和RBF网络。BP神经网络是ANN人工神经中的一种,常用的神经网络有BP、RBF、SOM、Hopfield等等,其功能不经相同,可总体来说ANN的主要功能是模式识别和分类训练。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不同,或者说模型的优化方法不同。
2023-08-10 05:40:061

rbf神经网络原理

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而隐含层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是线性的,即网络的输出是隐单元输出的线性加权和,此处的权即为网络可调参数。其中,隐含层的作用是把向量从低维度的p映射到高维度的h,这样低维度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高维度就可以变得线性可分了,主要就是核函数的思想。这样,网络由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是非线性的,而网络输出对可调参数而言却又是线性的。网络的权就可由线性方程组直接解出,从而大大加快学习速度并避免局部极小问题。扩展资料BP神经网络的隐节点采用输入模式与权向量的内积作为激活函数的自变量,而激活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各调参数对BP网络的输出具有同等地位的影响,因此BP神经网络是对非线性映射的全局逼近。RBF神经网络的隐节点采用输入模式与中心向量的距离(如欧式距离)作为函数的自变量,并使用径向基函数(如Gaussian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神经元的输入离径向基函数中心越远,神经元的激活程度就越低(高斯函数)。RBF网络的输出与部分调参数有关,譬如,一个wij值只影响一个yi的输出(参考上面第二章网络输出),RBF神经网络因此具有“局部映射”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径向基函数网络
2023-08-10 05:40:161

rbf神经网络原理是什么?

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而隐含层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是线性的,即网络的输出是隐单元输出的线性加权和,此处的权即为网络可调参数。其中,隐含层的作用是把向量从低维度的p映射到高维度的h,这样低维度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高维度就可以变得线性可分了,主要就是核函数的思想。RBF神经网络的隐节点RBF神经网络的隐节点采用输入模式与中心向量的距离(如欧式距离)作为函数的自变量,并使用径向基函数(如Gaussian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神经元的输入离径向基函数中心越远,神经元的激活程度就越低(高斯函数)。RBF网络的输出与部分调参数有关,譬如,一个wij值只影响一个yi的输出(参考上面第二章网络输出),RBF神经网络因此具有“局部映射”特性。
2023-08-10 05:40:301

什么是神经网络

什么是神经网络如下: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是:每个神经元把最初的输入值乘以一定的权重,并加上其他输入到这个神经元里的值(并结合其他信息值),最后算出一个总和,再经过神经元的偏差调整,最后用激励函数把输出值标准化。基本上,神经网络是由一层一层的不同的计算单位连接起来的。我们把计算单位称为神经元,这些网络可以把数据处理分类,就是我们要的输出。神经网络常见的工具:以上内容参考:在众多的神经网络工具中,NeuroSolutions始终处于业界领先位置。它是一个可用于windows XP/7高度图形化的神经网络开发工具。其将模块化,基于图标的网络设计界面,先进的学习程序和遗传优化进行了结合。该款可用于研究和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的神经网络设计工具在使用上几乎无限制。
2023-08-10 05:40:45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的BP什么意思

Back Propagation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隐含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神经网络很多种,BP神经网络最常用。
2023-08-10 05:41:082

神经网络是什么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生物神经网络主要是指人脑的神经网络,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原型。人脑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的功能定位在大脑皮层,后者含有大约10^11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通过神经突触与大约103个其它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灵活的动态网络。作为一门学科,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机制,意在探索人脑思维和智能活动的规律。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在某种简化意义下的技术复现,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生物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建造实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相应的学习算法,模拟人脑的某种智能活动,然后在技术上实现出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的机理;人工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机理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扩展资料: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原型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2、建立模型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3、算法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模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称为技术模型研究。神经网络用到的算法就是向量乘法,并且广泛采用符号函数及其各种逼近。并行、容错、可以硬件实现以及自我学习特性,是神经网络的几个基本优点,也是神经网络计算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所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神经网络(通信定义)
2023-08-10 05:41:541

什么是rbf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算法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至隐层为非线性的空间变换,一般选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函数进行运算;从隐层至输出层为线性空间变换,即矩阵与矩阵之间的变换。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RBF是一种前馈型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不停的调整权值来逼近最小误差的,的激励函数是一般是高斯函数和BP的S型函数不一样,高斯函数是通过对输入与函数中心点的距离来算权重的。简而言之,RBF神经网络其实就是,具有不同激活函数和应用方向的前馈网络。【4】DeepFeedForword(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4】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在90年代初期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潘多拉盒子。
2023-08-10 05:42:121

神经网络是什么?

这一年大概是我长这么大最难熬的一年,也是让我成长最多的一年。感谢生活赐予我一场惊慌失措,但愿以后抬头有阳光。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悲喜自渡,他人难悟。悄悄崩溃,默默自愈。
2023-08-10 05:42:2110

什么是rbf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算法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至隐层为非线性的空间变换,一般选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函数进行运算;从隐层至输出层为线性空间变换,即矩阵与矩阵之间的变换。rbf神经网络原理是用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入矢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而不需要通过权连接。当RBF的中心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RBF是一种前馈型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不停的调整权值来逼近最小误差的,的激励函数是一般是高斯函数和BP的S型函数不一样,高斯函数是通过对输入与函数中心点的距离来算权重的。简而言之,RBF神经网络其实就是,具有不同激活函数和应用方向的前馈网络。【4】DeepFeedForword(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4】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DFF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在90年代初期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潘多拉盒子。
2023-08-10 05:42:431

BP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如图所示拓扑结构的单隐层前馈网络,一般称为三层前馈网或三层感知器,即:输入层、中间层(也称隐层)和输出层。它的特点是:各层神经元仅与相邻层神经元之间相互全连接,同层内神经元之间无连接,各层神经元之间无反馈连接,构成具有层次结构的前馈型神经网络系统。单计算层前馈神经网络只能求解线性可分问题,能够求解非线性问题的网络必须是具有隐层的多层神经网络。
2023-08-10 05:42:511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一)方法原理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类似人脑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广泛地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信息处理方面,神经网络方法比传统模式识别方法更具有优势。人工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其接收的信息为x1,x2,…,xn,而ωij表示第i个神经元到第j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或称权重。神经元的输入是接收信息X=(x1,x2,…,xn)与权重W={ωij}的点积,将输入与设定的某一阈值作比较,再经过某种神经元激活函数f的作用,便得到该神经元的输出Oi。常见的激活函数为Sigmoid型。人工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xi为第i个输入元素,即n维输入矢量X的第i个分量;ωi为第i个输入与处理单元间的互联权重;θ为处理单元的内部阈值;y为处理单元的输出。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是BP网络,它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三部分组成。BP算法是一种有监督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学习和识别两部分,其中学习过程又可分为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正向传播开始时,对所有的连接权值置随机数作为初值,选取模式集的任一模式作为输入,转向隐含层处理,并在输出层得到该模式对应的输出值。每一层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此时,输出值一般与期望值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通过误差反向传递过程,计算模式的各层神经元权值的变化量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至完成对该模式集所有模式的计算,产生这一轮训练值的变化量Δωij。在修正网络中各种神经元的权值后,网络重新按照正向传播方式得到输出。实际输出值与期望值之间的误差可以导致新一轮的权值修正。正向传播与反向传播过程循环往复,直到网络收敛,得到网络收敛后的互联权值和阈值。(二)BP神经网络计算步骤(1)初始化连接权值和阈值为一小的随机值,即W(0)=任意值,θ(0)=任意值。(2)输入一个样本X。(3)正向传播,计算实际输出,即根据输入样本值、互联权值和阈值,计算样本的实际输出。其中输入层的输出等于输入样本值,隐含层和输出层的输入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输出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f为阈值逻辑函数,一般取Sigmoid函数,即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θj表示阈值或偏置;θ0的作用是调节Sigmoid函数的形状。较小的θ0将使Sigmoid函数逼近于阈值逻辑单元的特征,较大的θ0将导致Sigmoid函数变平缓,一般取θ0=1。(4)计算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的误差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tpk为理想输出;Opk为实际输出;p为样本号;k为输出节点号。(5)误差反向传播,修改权值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式中: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地球物理勘探概论(6)判断收敛。若误差小于给定值,则结束,否则转向步骤(2)。(三)塔北雅克拉地区BP神经网络预测实例以塔北雅克拉地区S4井为已知样本,取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元素Rn、Th、Tc、U、K和地震反射 构造面等7个特征为识别的依据。 构造面反映了局部构造的起伏变化,其局部隆起部位应是油气运移和富集的有利部位,它可以作为判断含油气性的诸种因素之一。在该地区投入了高精度重磁、土壤微磁、频谱激电等多种方法,一些参数未入选为判别的特征参数,是因为某些参数是相关的。在使用神经网络方法判别之前,还采用K-L变换(Karhaem-Loeve)来分析和提取特征。S4井位于测区西南部5线25点,是区内唯一已知井。该井在5390.6m的侏罗系地层获得40.6m厚的油气层,在5482m深的震旦系地层中获58m厚的油气层。取S4井周围9个点,即4~6线的23~25 点作为已知油气的训练样本;由于区内没有未见油的钻井,只好根据地质资料分析,选取14~16线的55~57点作为非油气的训练样本。BP网络学习迭代17174次,总误差为0.0001,学习效果相当满意。以学习后的网络进行识别,得出结果如图6-2-4所示。图6-2-4 塔北雅克拉地区BP神经网络聚类结果(据刘天佑等,1997)由图6-2-4可见,由预测值大于0.9可得5个大封闭圈远景区,其中测区南部①号远景区对应着已知油井S4井;②、③号油气远景区位于地震勘探所查明的托库1、2号构造,该两个构造位于沙雅隆起的东段,其西段即为1984年钻遇高产油气流的Sch2井,应是含油气性好的远景区;④、⑤号远景区位于大涝坝构造,是yh油田的组成部分。
2023-08-10 05:43:271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深度学习是由深层神经网络+机器学习造出来的词。深度最早出现在deep belief network(深度(层)置信网络)。其出现使得沉寂多年的神经网络又焕发了青春。GPU使得深层网络随机初始化训练成为可能。resnet的出现打破了层次限制的魔咒,使得训练更深层次的神经网络成为可能。深度学习是神经网络的唯一发展和延续。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深度学习泛指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泛指深度学习。在当前的语境下没有区别。定义生物神经网络主要是指人脑的神经网络,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原型。人脑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的功能定位在大脑皮层,后者含有大约10^11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通过神经突触与大约103个其它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灵活的动态网络。作为一门学科,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机制,意在探索人脑思维和智能活动的规律。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在某种简化意义下的技术复现,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生物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建造实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相应的学习算法,模拟人脑的某种智能活动,然后在技术上实现出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的机理;人工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机理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
2023-08-10 05:43:341

BP神经网络的梳理

BP神经网络被称为“深度学习之旅的开端”,是神经网络的入门算法。 各种高大上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BP网络出发的,最基础的原理都是由BP网络而来 [1] ,另外由于BP神经网络结构简单,算法经典, 是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全称是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发展部分背景如下 [2] : 为解决非线性问题,BP神经网络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BP神经网络?稍微专业点的解释要怎么说呢? 很喜欢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一文对算法原理的解释,语言活泼,案例简单,由浅入深。 文中提到所谓的 AI 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处理处理技术,它的强大来自于两方面:1.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海量数据信息;2.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的快速发展。AI 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只是在算法上更为复杂 [3] 。 我们从上面的定义出发来解释BP神经网络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整个网络结构包含了:一层输入层,一到多层隐藏层,一层输出层。 一般说L层神经网络,指的是有L个隐层,输入层和输出层都不计算在内的 [6] 。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学习过程由信号的 正向传播 和误差的 反向传播 两个过程组成。 什么是信号的正向传播?顾名思义,就是结构图从左到右的运算过程。 我们来看看结构图中每个小圆圈是怎么运作的。我们把小圈圈叫做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 正向传播就是输入数据经过一层一层的神经元运算、输出的过程,最后一层输出值作为算法预测值y"。 前面正向传播的时候我们提到权重w、偏置b,但我们并不知道权重w、偏置b的值应该是什么。关于最优参数的求解,我们在 线性回归 、 逻辑回归 两章中有了详细说明。大致来讲就是: BP神经网络全称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是什么? 反向传播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和上面的流程差不多,根据算法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损失函数L(y",y),来反方向地计算每一层的z、a、w、b的偏导数,从而更新参数。 对反向传播而言,输入的内容是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输出的内容是对参数的更新,方向是从右往左,一层一层的更新每一层的参数。 BP神经网络通过先正向传播,构建参数和输入值的关系,通过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反向传播修复权重;读入新数据再正向传播预测,再反向传播修正,...,通过多次循环达到最小损失值,此时构造的模型拥有最优的参数组合。 以一个简单的BP神经网络为例,由3个输入层,2层隐藏层,每层2个神经元,1个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传入 【第一层隐藏层】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函数处理后,输出 ; 输出: 【第二层隐藏层】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输出: 【输出层】 对于输出层神经元而言,输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输出的是一个值 第一次运行正向传播这个流程时随用随机参数就好,通过反向传播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在一开始对 设置一个随机的初始值。 首先计算正向传播输出值 与实际值的损失 ,是一个数值。所谓反向是从右到左一步步来的,先回到 ,修正参数 。以此类推,通过对损失函数求偏导跟新参数 ,再跟新参数 。这时又回到了起点,新的数据传入又可以开始正向传播了。 keras可以快速搭建神经网络,例如以下为输入层包含7129个结点,一层隐藏层,包含128个结点,一个输出层,是二分类模型。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的优化目标为loss,可以观察到loss的值在不断的优化。 可以通过model.get_layer().get_weights()获得每一层训练后的参数结果。通过model.predict()预测新数据。 至此,BP神经网络的整个运算流程已经过了一遍。之前提到BP神经网络是为解决非线性问题应运而生的,那么为什么BP神经网络可以解决非线性问题呢? 还记得神经元里有一个激活函数的操作吗?神经网络通过激活函数的使用加入非线性因素。 通过使用非线性的激活函数可以使神经网络随意逼近复杂函数,从而使BP神经网络既可以处理线性问题,也可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为什么激活函数的使用可以加入非线性因素 [7] ? 其实逻辑回归算法可以看作只有一个神经元的单层神经网络,只对线性可分的数据进行分类。 输入参数,加权求和,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计算后输出结果,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计算损失Loss,反向传播梯度下降求编导,获得最优参数。 BP神经网络是比 Logistic Regression 复杂得多的模型,它的拟合能力很强,可以处理很多 Logistic Regression处理不了的数据,但是也更容易过拟合。 具体用什么算法还是要看训练数据的情况,没有一种算法是使用所有情况的。 常见的前馈神经网络有BP网络,RBF网络等。 BP神经网络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好设计。 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单元数的选择尚无理论上的指导,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通过反复实验确定。 但是BP神经网络简单、易行、计算量小、并行性强,目前仍是多层前向网络的首选算法。 [1] 深度学习开端---BP神经网络: https://blog.csdn.net/Chile_Wang/article/details/100557010 [2] BP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998728 [3]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432828/article/details/82192709 [4]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https://blog.csdn.net/jinyuan7708/article/details/82466653 [5] 神经网络中的 “隐藏层” 理解: https://blog.csdn.net/nanhuaibeian/article/details/100183000 [6] AI学习笔记:神经元与神经网络: https://www.jianshu.com/p/65eb2fce0e9e [7]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区别: https://www.cnblogs.com/toone/p/8574294.html [8] BP神经网络是否优于logistic回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23925/answer/38460833
2023-08-10 05:43:511

神经网络Hopfield模型

一、Hopfield模型概述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J.Hopfield发表一篇对人工神经网络研究颇有影响的论文。他提出了一种具有相互连接的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Hopfield人工神经网络。Hopfield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反馈网络(Recurrent Network),又称自联想记忆网络。其目的是为了设计一个网络,存储一组平衡点,使得当给网络一组初始值时,网络通过自行运行而最终收敛到所存储的某个平衡点上。Hopfield网络是单层对称全反馈网络,根据其激活函数的选取不同,可分为离散型Hopfield网络(Discret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简称 DHNN)和连续型 Hopfield 网络(Continu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简称CHNN)。离散型Hopfield网络的激活函数为二值型阶跃函数,主要用于联想记忆、模式分类、模式识别。这个软件为离散型Hopfield网络的设计、应用。二、Hopfield模型原理离散型Hopfield网络的设计目的是使任意输入矢量经过网络循环最终收敛到网络所记忆的某个样本上。正交化的权值设计这一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下面4个要求:1)保证系统在异步工作时的稳定性,即它的权值是对称的,满足wij=wji,i,j=1,2…,N;2)保证所有要求记忆的稳定平衡点都能收敛到自己;3)使伪稳定点的数目尽可能地少;4)使稳定点的吸引力尽可能地大。正交化权值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1)已知有P个需要存储的稳定平衡点x1,x2…,xP-1,xP,xp∈RN,计算N×(P-1)阶矩阵A∈RN×(P-1):A=(x1-xPx2-xP…xP-1-xP)T。2)对A做奇异值分解A=USVT,U=(u1u2…uN),V=(υ1υ2…υP-1),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Σ=diαg(λ1,λ2,…,λK),O为零矩阵。K维空间为N维空间的子空间,它由K个独立的基组成:K=rαnk(A),设{u1u2…uK}为A的正交基,而{uK+1uK+2…uN}为N维空间的补充正交基。下面利用U矩阵来设计权值。3)构造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总的连接权矩阵为:Wt=Wp-T·Wm,其中,T为大于-1的参数,缺省值为10。Wp和Wm均满足对称条件,即(wp)ij=(wp)ji,(wm)ij=(wm)ji,因而Wt中分量也满足对称条件。这就保证了系统在异步时能够收敛并且不会出现极限环。4)网络的偏差构造为bt=xP-Wt·xP。下面推导记忆样本能够收敛到自己的有效性。(1)对于输入样本中的任意目标矢量xp,p=1,2,…,P,因为(xp-xP)是A中的一个矢量,它属于A的秩所定义的K个基空间的矢量,所以必存在系数α1,α2,…,αK,使xp-xP=α1u1+α2u2+…+αKuK,即xp=α1u1+α2u2+…+αKuK+xP,对于U中任意一个ui,有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由正交性质可知,上式中当i=j, ;当i≠j, ;对于输入模式xi,其网络输出为yi=sgn(Wtxi+bt)=sgn(Wpxi-T·Wmxi+xP-WpxP+T·WmxP)=sgn[Wp(xi-xP)-T·Wm(xi-xP)+xP]=sgn[(Wp-T·Wm)(xi-xP)+xP]=sgn[Wt(xi-xP)+xP]=sgn[(xi-xP)+xP]=xi。(2)对于输入模式xP,其网络输出为yP=sgn(WtxP+bt)=sgn(WtxP+xP-WtxP)=sgn(xP)=xP。(3)如果输入一个不是记忆样本的x,网络输出为y=sgn(Wtx+bt)=sgn[(Wp-T·Wm)(x-xP)+xP]=sgn[Wt(x-xP)+xP]。因为x不是已学习过的记忆样本,x-xP不是A中的矢量,则必然有Wt(x-xP)≠x-xP,并且再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Wt=Wp-T·Wm中的参数T的大小来控制(x-xP)与xP的符号,以保证输入矢量x与记忆样本之间存在足够的大小余额,从而使sgn(Wtx+bt)≠x,使x不能收敛到自身。用输入模式给出一组目标平衡点,函数HopfieldDesign( )可以设计出 Hopfield 网络的权值和偏差,保证网络对给定的目标矢量能收敛到稳定的平衡点。设计好网络后,可以应用函数HopfieldSimu( ),对输入矢量进行分类,这些输入矢量将趋近目标平衡点,最终找到他们的目标矢量,作为对输入矢量进行分类。三、总体算法1.Hopfield网络权值W[N][N]、偏差b[N]设计总体算法应用正交化权值设计方法,设计Hopfield网络;根据给定的目标矢量设计产生权值W[N][N],偏差b[N];使Hopfield网络的稳定输出矢量与给定的目标矢量一致。1)输入P个输入模式X=(x[1],x[2],…,x[P-1],x[P])输入参数,包括T、h;2)由X[N][P]构造A[N][P-1]=(x[1]-x[P],x[2]-x[P],…,x[P-1]-x[P]);3)对A[N][P-1]作奇异值分解A=USVT;4)求A[N][P-1]的秩rank;5)由U=(u[1],u[2],…,u[K])构造Wp[N][N];6)由U=(u[K+1],…,u[N])构造Wm[N][N];7)构造Wt[N][N]=Wp[N][N]-T*Wm[N][N];8)构造bt[N]=X[N][P]-Wt[N][N]*X[N][P];9)构造W[N][N](9~13),构造W1[N][N]=h*Wt[N][N];10)求W1[N][N]的特征值矩阵Val[N][N](对角线元素为特征值,其余为0),特征向量矩阵Vec[N][N];11)求Eval[N][N]=diag{exp[diag(Val)]}[N][N];12)求Vec[N][N]的逆Invec[N][N];13)构造W[N][N]=Vec[N][N]*Eval[N][N]*Invec[N][N];14)构造b[N],(14~15),C1=exp(h)-1,C2=-(exp(-T*h)-1)/T;15)构造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Uˊ——U的转置;16)输出W[N][N],b[N];17)结束。2.Hopfield网络预测应用总体算法Hopfield网络由一层N个斜坡函数神经元组成。应用正交化权值设计方法,设计Hopfield网络。根据给定的目标矢量设计产生权值W[N][N],偏差b[N]。初始输出为X[N][P],计算X[N][P]=f(W[N][N]*X[N][P]+b[N]),进行T次迭代,返回最终输出X[N][P],可以看作初始输出的分类。3.斜坡函数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输出范围[-1,1]。四、数据流图Hopfield网数据流图见附图3。五、调用函数说明1.一般实矩阵奇异值分解(1)功能用豪斯荷尔德(Householder)变换及变形QR算法对一般实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2)方法说明设A为m×n的实矩阵,则存在一个m×m的列正交矩阵U和n×n的列正交矩阵V,使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成立。其中Σ=diag(σ0,σ1,…σp)pu2a7dmin(m,n)-1,且σ0≥σ1≥…≥σp>0,上式称为实矩阵A的奇异值分解式,σi(i=0,1,…,p)称为A的奇异值。奇异值分解分两大步:第一步:用豪斯荷尔德变换将A约化为双对角线矩阵。即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其中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的每一个变换Uj(j=0,1,…,k-1)将A中的第j列主对角线以下的元素变为0,而 中的每一个变换Vj(j=0,1,…,l-1)将A中的第j行主对角线紧邻的右次对角线元素右边的元素变为0。]]<![CDATA[对于每一个变换Vj具有如下形式: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其中ρ为一个比例因子,以避免计算过程中的溢出现象与误差的累积,Vj是一个列向量。即Vj=(υ0,υ1,…,υn-1),则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其中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第二步:用变形的QR算法进行迭代,计算所有的奇异值。即:用一系列的平面旋转变换对双对角线矩阵B逐步变换成对角矩阵。在每一次的迭代中,用变换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其中变换 将B中第j列主对角线下的一个非0元素变为0,同时在第j行的次对角线元素的右边出现一个非0元素;而变换Vj,j+1将第j-1行的次对角线元素右边的一个0元素变为0,同时在第j列的主对角线元素的下方出现一个非0元素。由此可知,经过一次迭代(j=0,1,…,p-1)后,B′仍为双对角线矩阵。但随着迭代的进行。最后收敛为对角矩阵,其对角线上的元素为奇异值。在每次迭代时,经过初始化变换V01后,将在第0列的主对角线下方出现一个非0元素。在变换V01中,选择位移植u的计算公式如下: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最后还需要对奇异值按非递增次序进行排列。在上述变换过程中,若对于某个次对角线元素ej满足|ej|u2a7dε(|sj+1|+|sj|)则可以认为ej为0。若对角线元素sj满足|sj|u2a7dε(|ej-1|+|ej|)则可以认为sj为0(即为0奇异值)。其中ε为给定的精度要求。(3)调用说明int bmuav(double*a,int m,int n,double*u,double*v,double eps,int ka),本函数返回一个整型标志值,若返回的标志值小于0,则表示出现了迭代60次还未求得某个奇异值的情况。此时,矩阵的分解式为UAVT;若返回的标志值大于0,则表示正常返回。形参说明:a——指向双精度实型数组的指针,体积为m×n。存放m×n的实矩阵A;返回时,其对角线给出奇异值(以非递增次序排列),其余元素为0;m——整型变量,实矩阵A的行数;n——整型变量,实矩阵A的列数;u——指向双精度实型数组的指针,体积为m×m。返回时存放左奇异向量U;υ——指向双精度实型数组的指针,体积为n×n。返回时存放右奇异向量VT;esp——双精度实型变量,给定的精度要求;ka——整型变量,其值为max(m,n)+1。2.求实对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雅可比过关法(1)功能用雅可比(Jacobi)方法求实对称矩阵的全部特征值与相应的特征向量。(2)方法说明雅可比方法的基本思想如下。设n阶矩阵A为对称矩阵。在n阶对称矩阵A的非对角线元素中选取一个绝对值最大的元素,设为apq。利用平面旋转变换矩阵R0(p,q,θ)对A进行正交相似变换:A1=R0(p,q,θ)TA,其中R0(p,q,θ)的元素为rpp=cosθ,rqq=cosθ,rpq=sinθ,rqp=sinθ,rij=0,i,j≠p,q。如果按下式确定角度θ,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则对称矩阵A经上述变换后,其非对角线元素的平方和将减少 ,对角线元素的平方和增加 ,而矩阵中所有元素的平方和保持不变。由此可知,对称矩阵A每次经过一次变换,其非对角线元素的平方和“向零接近一步”。因此,只要反复进行上述变换,就可以逐步将矩阵A变为对角矩阵。对角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元素λ0,λ1,…,λn-1即为特征值,而每一步中的平面旋转矩阵的乘积的第i列(i=0,1,…,n-1)即为与λi相应的特征向量。综上所述,用雅可比方法求n阶对称矩阵A的特征值及相应特征向量的步骤如下:1)令S=In(In为单位矩阵);2)在A中选取非对角线元素中绝对值最大者,设为apq;3)若|apq|<ε,则迭代过程结束。此时对角线元素aii(i=0,1,…,n-1)即为特征值λi,矩阵S的第i列为与λi相应的特征向量。否则,继续下一步;4)计算平面旋转矩阵的元素及其变换后的矩阵A1的元素。其计算公式如下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5)S=S·R(p,q,θ),转(2)。在选取非对角线上的绝对值最大的元素时用如下方法:首先计算实对称矩阵A的非对角线元素的平方和的平方根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然后设置关口υ1=υ0/n,在非对角线元素中按行扫描选取第一个绝对值大于或等于υ1的元素αpq进行平面旋转变换,直到所有非对角线元素的绝对值均小于υ1为止。再设关口υ2=υ1/n,重复这个过程。以此类推,这个过程一直作用到对于某个υk<ε为止。(3)调用说明void cjcbj(double*a,int n,double*v,double eps)。形参说明:a——指向双精度实型数组的指针,体积为n×n,存放n阶实对称矩阵A;返回时,其对角线存放n个特征值;n——整型变量,实矩阵A的阶数;υ——指向双精度实型数组的指针,体积为n×n,返回特征向量,其中第i列为与λi(即返回的αii,i=0,1,……,n-1)对应的特征向量;esp——双精度实型变量。给定的精度要求。3.矩阵求逆(1)功能用全选主元高斯-约当(Gauss-Jordan)消去法求n阶实矩阵A的逆矩阵。(2)方法说明高斯-约当法(全选主元)求逆的步骤如下:首先,对于k从0到n-1做如下几步:1)从第k行、第k列开始的右下角子阵中选取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并记住此元素所在的行号和列号,再通过行交换和列交换将它交换到主元素位置上,这一步称为全选主元;2) ;3) ,i,j=0,1,…,n-1(i,j≠k);4)αij- ,i,j=0,1,…,n-1(i,j≠k);5)- ,i,j=0,1,…,n-1(i≠k);最后,根据在全选主元过程中所记录的行、列交换的信息进行恢复,恢复原则如下:在全选主元过程中,先交换的行、列后进行恢复;原来的行(列)交换用列(行)交换来恢复。图8-4 东昆仑—柴北缘地区基于HOPFIELD模型的铜矿分类结果图(3)调用说明int brinv(double*a,int n)。本函数返回一个整型标志位。若返回的标志位为0,则表示矩阵A奇异,还输出信息“err**not inv”;若返回的标志位不为0,则表示正常返回。形参说明:a——指向双精度实型数组的指针,体积为n×n。存放原矩阵A;返回时,存放其逆矩阵A-1;n——整型变量,矩阵的阶数。六、实例实例: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铜矿分类预测。选取8种因素,分别是重砂异常存在标志、水化异常存在标志、化探异常峰值、地质图熵值、Ms存在标志、Gs存在标志、Shdadlie到区的距离、构造线线密度。构置原始变量,并根据原始数据构造预测模型。HOPFIELD模型参数设置:训练模式维数8,预测样本个数774,参数个数8,迭代次数330。结果分44类(图8-4,表8-5)。表8-5 原始数据表及分类结果(部分)续表
2023-08-10 05:43:591

人工神经网络综述

文章主要分为: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三、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四、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简称神经网络(NN),是基于生物学中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在理解和抽象了人脑结构和外界刺激响应机制后,以网络拓扑知识为理论基础,模拟人脑的神经系统对复杂信息的处理机制的一种数学模型。该模型以并行分布的处理能力、高容错性、智能化和自学习等能力为特征,将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结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知识表示方式和智能化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引起各学科领域的关注。它实际上是一个有大量简单元件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具有高度的非线性,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操作和非线性关系实现的系统。 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weight),神经网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模拟人类的记忆。网络的输出则取决于网络的结构、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和激活函数。而网络自身通常都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者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神经网络的构筑理念是受到生物的神经网络运作启发而产生的。人工神经网络则是把对生物神经网络的认识与数学统计模型相结合,借助数学统计工具来实现。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学的人工感知领域,我们通过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使神经网络能够具备类似于人的决定能力和简单的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是对传统逻辑学演算的进一步延伸。 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处理单元可表示不同的对象,例如特征、字母、概念,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抽象模式。网络中处理单元的类型分为三类: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输入单元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与数据;输出单元实现系统处理结果的输出;隐单元是处在输入和输出单元之间,不能由系统外部观察的单元。神经元间的连接权值反映了单元间的连接强度,信息的表示和处理体现在网络处理单元的连接关系中。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程序化、适应性、大脑风格的信息处理,其本质是通过网络的变换和动力学行为得到一种并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 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它是在人类对自身大脑组织结合和思维机制的认识理解基础之上模拟出来的,它是根植于神经科学、数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统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一门技术。 在介绍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之前,首先介绍一下神经网络的概念。神经网络主要是指一种仿造人脑设计的简化的计算模型,这种模型中包含了大量的用于计算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会通过一些带有权重的连边以一种层次化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每一层的神经元之间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层与层之间进行消息的传递。 下图展示了整个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神经网络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4个阶段。 (1)、M-P神经网络模型: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对神经网络的研究。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洛奇(Mcculloch)和数学家皮兹(Pitts)提出了M-P模型,此模型比较简单,但是意义重大。在模型中,通过把神经元看作个功能逻辑器件来实现算法,从此开创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研究。 (2)、Hebb规则:1949 年,心理学家赫布(Hebb)出版了《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行为组织学),他在书中提出了突触连接强度可变的假设。这个假设认为学习过程最终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突触的连接强度随之突触前后神经元的活动而变化。这一假设发展成为后来神经网络中非常著名的Hebb规则。这一法则告诉人们,神经元之间突触的联系强度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Hebb法则为构造有学习功能的神经网络模型奠定了基础。 (3)、感知器模型:1957 年,罗森勃拉特(Rosenblatt)以M-P 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感知器(Perceptron)模型。感知器模型具有现代神经网络的基本原则,并且它的结构非常符合神经生理学。这是一个具有连续可调权值矢量的M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训练可以达到对一定的输入矢量模式进行分类和识别的目的,它虽然比较简单,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网络。Rosenblatt 证明了两层感知器能够对输入进行分类,他还提出了带隐层处理元件的三层感知器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Rosenblatt 的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了一些现代神经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从而形成神经网络方法和技术的重大突破。 (4)、ADALINE网络模型: 1959年,美国著名工程师威德罗(B.Widrow)和霍夫(M.Hoff)等人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Adaptive linear element,简称Adaline)和Widrow-Hoff学习规则(又称最小均方差算法或称δ规则)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成为第一个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工神经网络,促进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应用和发展。ADALINE网络模型是一种连续取值的自适应线性神经元网络模型,可以用于自适应系统。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Minsky和Papert对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局限性从数学上做了深入研究,于1969年发表了轰动一时《Perceptrons》一书,指出简单的线性感知器的功能是有限的,它无法解决线性不可分的两类样本的分类问题,如简单的线性感知器不可能实现“异或”的逻辑关系等。这一论断给当时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研究带来沉重的打击。开始了神经网络发展史上长达10年的低潮期。 (1)、自组织神经网络SOM模型:1972年,芬兰的KohonenT.教授,提出了自组织神经网络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后来的神经网络主要是根据KohonenT.的工作来实现的。SOM网络是一类无导师学习网络,主要用于模式识别﹑语音识别及分类问题。它采用一种“胜者为王”的竞争学习算法,与先前提出的感知器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它的学习训练方式是无指导训练,是一种自组织网络。这种学习训练方式往往是在不知道有哪些分类类型存在时,用作提取分类信息的一种训练。 (2)、自适应共振理论ART:1976年,美国Grossberg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自适应共振理论ART(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其学习过程具有自组织和自稳定的特征。 (1)、Hopfield模型: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霍普菲尔德(Hopfield)提出了一种离散神经网络,即离散Hopfield网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在网络中,它首次将李雅普诺夫(Lyapunov)函数引入其中,后来的研究学者也将Lyapunov函数称为能量函数。证明了网络的稳定性。1984年,Hopfield 又提出了一种连续神经网络,将网络中神经元的激活函数由离散型改为连续型。1985 年,Hopfield和Tank利用Hopfield神经网络解决了著名的旅行推销商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Hopfield神经网络是一组非线性微分方程。Hopfield的模型不仅对人工神经网络信息存储和提取功能进行了非线性数学概括,提出了动力方程和学习方程,还对网络算法提供了重要公式和参数,使人工神经网络的构造和学习有了理论指导,在Hopfield模型的影响下,大量学者又激发起研究神经网络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一学术领域中。因为Hopfield 神经网络在众多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所以人们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十分地重视,更多的人开始了研究神经网络,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发展。 (2)、Boltzmann机模型:1983年,Kirkpatrick等人认识到模拟退火算法可用于NP完全组合优化问题的求解,这种模拟高温物体退火过程来找寻全局最优解的方法最早由Metropli等人1953年提出的。1984年,Hinton与年轻学者Sejnowski等合作提出了大规模并行网络学习机,并明确提出隐单元的概念,这种学习机后来被称为Boltzmann机。 Hinton和Sejnowsky利用统计物理学的感念和方法,首次提出的多层网络的学习算法,称为Boltzmann 机模型。 (3)、BP神经网络模型:1986年,儒默哈特(D.E.Ru melhart)等人在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神经网络权值修正的反向传播学习算法----BP算法(Error Back-Propagation),解决了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学习问题,证明了多层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它可以完成许多学习任务,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4)、并行分布处理理论:1986年,由Rumelhart和McCkekkand主编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ration i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Cognition》,该书中,他们建立了并行分布处理理论,主要致力于认知的微观研究,同时对具有非线性连续转移函数的多层前馈网络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即BP算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权值调整有效算法的难题。可以求解感知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回答了《Perceptrons》一书中关于神经网络局限性的问题,从实践上证实了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强的运算能力。 (5)、细胞神经网络模型:1988年,Chua和Yang提出了细胞神经网络(CNN)模型,它是一个细胞自动机特性的大规模非线性计算机仿真系统。Kosko建立了双向联想存储模型(BAM),它具有非监督学习能力。 (6)、Darwinism模型:Edelman提出的Darwinism模型在90年代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建立了一种神经网络系统理论。 (7)、1988年,Linsker对感知机网络提出了新的自组织理论,并在Shanon信息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大互信息理论,从而点燃了基于NN的信息应用理论的光芒。 (8)、1988年,Broomhead和Lowe用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 function, RBF)提出分层网络的设计方法,从而将NN的设计与数值分析和线性适应滤波相挂钩。 (9)、1991年,Haken把协同引入神经网络,在他的理论框架中,他认为,认知过程是自发的,并断言模式识别过程即是模式形成过程。 (10)、1994年,廖晓昕关于细胞神经网络的数学理论与基础的提出,带来了这个领域新的进展。通过拓广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类,给出了更一般的时滞细胞神经网络(DCNN)、Hopfield神经网络(HNN)、双向联想记忆网络(BAM)模型。 (11)、90年代初,Vapnik等提出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 machines, SVM)和VC(Vapnik-Chervonenkis)维数的概念。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上百种的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由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是机器学习的一个新领域。深度学习本质上是构建含有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架构模型,通过大规模数据进行训练,得到大量更具代表性的特征信息。深度学习算法打破了传统神经网络对层数的限制,可根据设计者需要选择网络层数。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接口部分,即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的交界面,位于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尾端。突触是轴突的终端。 大脑可视作为1000多亿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是一种电化学活动.树突由于电化学作用接受外界的刺激,通过胞体内的活动体现为轴突电位,当轴突电位达到一定的值则形成神经脉冲或动作电位;再通过轴突末梢传递给其它的神经元.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这一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多输入单输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过程。 神经元的功能特性:(1)时空整合功能;(2)神经元的动态极化性;(3)兴奋与抑制状态;(4)结构的可塑性;(5)脉冲与电位信号的转换;(6)突触延期和不应期;(7)学习、遗忘和疲劳。 神经网络从两个方面模拟大脑: (1)、神经网络获取的知识是从外界环境中学习得来的。 (2)、内部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即突触权值,用于储存获取的知识。 神经网络系统由能够处理人类大脑不同部分之间信息传递的由大量神经元连接形成的拓扑结构组成,依赖于这些庞大的神经元数目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人类的大脑能够收到输入的信息的刺激由分布式并行处理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进行非线性映射处理,从而实现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推理任务。 对于某个处理单元(神经元)来说,假设来自其他处理单元(神经元)i的信息为Xi,它们与本处理单元的互相作用强度即连接权值为Wi, i=0,1,…,n-1,处理单元的内部阈值为θ。那么本处理单元(神经元)的输入为: ,而处理单元的输出为: 式中,xi为第i个元素的输入,wi为第i个处理单元与本处理单元的互联权重即神经元连接权值。f称为激活函数或作用函数,它决定节点(神经元)的输出。θ表示隐含层神经节点的阈值。 神经网络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模型和确定权值,一般有前向型和反馈型两种网络结构。通常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需要一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对,选择网络模型和传递、训练函数后,神经网络计算得到输出结果,根据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进行权值的修正,在网络进行判断的时候就只有输入数据而没有预期的输出结果。神经网络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是其网络能通过它的神经元权值和阈值的不断调整从环境中进行学习,直到网络的输出误差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认为网络训练结束。 对于这样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基本单元可以进一步从生物化学、电生物学、数学等方面给出描述其功能的模型。利用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将显示出人脑的若干特征,人工神经网络也具有初步的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在学习或训练过程中改变突触权重wij值,以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一网络因学习方式及内容不同可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可以发展知识,以至超过设计者原有的知识水平。通常,它的学习(或训练)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监督(supervised)或称有导师的学习,这时利用给定的样本标准进行分类或模仿;另一种是无监督(unsupervised)学习或称无导师学习,这时,只规定学习方式或某些规则,而具体的学习内容随系统所处环境(即输入信号情况)而异,系统可以自动发现环境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更近似于人脑的功能。 在人工神经网络设计及应用研究中,通常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神经元激活函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式和网络的学习(训练)。
2023-08-10 05:44:091

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

许多 人工智能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人工神经网络(ANN),而这种网络的灵感来源于人类大脑中的生物结构。 通过使用连接的“神经元”结构,这些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并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处理和评估某些数据。 这样的实际实例之一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识别图像中的对象。在构建一个识别“猫“图像的一个系统中,将在包含标记为“猫”的图像的数据集上训练人工神经网络,该数据集可用作任何进行分析的参考点。正如人们可能学会根据尾巴或皮毛等独特特征来识别狗一样,人工神经网络(ANN)也可以通过将每个图像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如颜色和形状)进行识别。 实际上,神经网络提供了位于托管数据之上的排序和分类级别,可基于相似度来辅助数据的聚类和分组。可以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生成复杂的垃圾邮件过滤器,查找欺诈行为的算法以及可以精确了解情绪的客户关系工具。 人工神经网络如何工作 人工神经网络的灵感来自人脑的神经组织,使用类似于神经元的计算节点构造而成,这些节点沿着通道(如神经突触的工作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这意味着一个计算节点的输出将影响另一个计算节点的处理。 神经网络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飞跃,在此之前,人工智能一直依赖于使用预定义的过程和定期的人工干预来产生所需的结果。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使分析负载分布在多个互连层的网络中,每个互连层包含互连节点。在处理信息并对其进行场景处理之后,信息将传递到下一个节点,然后向下传递到各个层。这个想法是允许将其他场景信息接入网络,以通知每个阶段的处理。单个“隐藏”层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就像渔网的结构一样,神经网络的一个单层使用链将处理节点连接在一起。大量的连接使这些节点之间的通信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了准确性和数据处理吞吐量。 然后,人工神经网络将许多这样的层相互叠放以分析数据,从而创建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流。尽管其层数将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性质及其任务而变化,但其想法是将数据从一层传递到另一层,并随其添加附加的场景信息。 人脑是用3D矩阵连接起来的,而不是大量堆叠的图层。就像人类大脑一样,节点在接收到特定刺激时会在人工神经网络上“发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到另一个节点。但是,对于人工神经网络,输入信号定义为实数,输出为各种输入的总和。 这些输入的值取决于它们的权重,该权重用于增加或减少与正在执行的任务相对应的输入数据的重要性。其目标是采用任意数量的二进制数值输入并将其转换为单个二进制数值输出。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复杂性 早期的神经网络模型使用浅层结构,其中只使用一个输入和输出层。而现代的系统由一个输入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其中输入层首先将数据输入网络,多个“隐藏”层增加了数据分析的复杂性。 这就是“深度学习”一词的由来——“深度”部分专门指任何使用多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 聚会的例子 为了说明人工神经网络在实际中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将其简化为一个实际示例。 想象一下你被邀请参加一个聚会,而你正在决定是否参加,这可能需要权衡利弊,并将各种因素纳入决策过程。在此示例中,只选择三个因素——“我的朋友会去吗?”、“聚会地点远吗?”、“天气会好吗?” 通过将这些考虑因素转换为二进制数值,可以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该过程进行建模。例如,我们可以为“天气”指定一个二进制数值,即‘1"代表晴天,‘0"代表恶劣天气。每个决定因素将重复相同的格式。 然而,仅仅赋值是不够的,因为这不能帮助你做出决定。为此需要定义一个阈值,即积极因素的数量超过消极因素的数量。根据二进制数值,合适的阈值可以是“2”。换句话说,在决定参加聚会之前,需要两个因素的阈值都是“1”,你才会决定去参加聚会。如果你的朋友要参加聚会(‘1"),并且天气很好(‘1"),那么这就表示你可以参加聚会。 如果天气不好(‘0"),并且聚会地点很远(‘0"),则达不到这一阈值,即使你的朋友参加(‘1"),你也不会参加聚会。 神经加权 诚然,这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例子,但希望它有助于突出二进制值和阈值的概念。然而,决策过程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而且通常情况下,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更大。 要创建这种变化,可以使用“神经加权”——-通过乘以因素的权重来确定因素的二进制值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尽管示例中的每个注意事项都可能使你难以决策,但你可能会更重视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如果你不愿意在大雨中出行去聚会,那恶劣的天气将会超过其他两个考虑因素。在这一示例中,可以通过赋予更高的权重来更加重视天气因素的二进制值: 天气= w5 朋友= w2 距离= w2 如果假设阈值现在已设置为6,则恶劣的天气(值为0)将阻止其余输入达到所需的阈值,因此该节点将不会“触发”(这意味着你将决定不参加聚会)。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但它提供了基于提供的权重做出决策的概述。如果要将其推断为图像识别系统,则是否参加聚会(输入)的各种考虑因素将是给定图像的折衷特征,即颜色、大小或形状。例如,对识别狗进行训练的系统可以对形状或颜色赋予更大的权重。 当神经网络处于训练状态时,权重和阈值将设置为随机值。然后,当训练数据通过网络传递时将不断进行调整,直到获得一致的输出为止。 神经网络的好处 神经网络可以有机地学习。也就是说,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并不受输入数据的完全限制。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概括输入数据,使其在模式识别系统中具有价值。 他们还可以找到实现计算密集型答案的捷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推断数据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期望数据源中的记录是明确关联的。 它们也可以是容错的。当神经网络扩展到多个系统时,它们可以绕过无法通信的缺失节点。除了围绕网络中不再起作用的部分进行路由之外,人工神经网络还可以通过推理重新生成数据,并帮助确定不起作用的节点。这对于网络的自诊断和调试非常有用。 但是,深度神经网络提供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处理和聚类非结构化数据,例如图片、音频文件、视频、文本、数字等数据。在分析层次结构中,每一层节点都在前一层的输出上进行训练,深层神经网络能够处理大量的这种非结构化数据,以便在人类处理分析之前找到相似之处。 神经网络的例子 神经网络应用还有许多示例,可以利用它从复杂或不精确数据中获得见解的能力。 图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解决诸如分析特定物体的照片等问题。这种算法可以用来区分狗和猫。更重要的是,神经网络已经被用于只使用细胞形状信息来诊断癌症。 近30年来,金融神经网络被用于汇率预测、股票表现和选择预测。神经网络也被用来确定贷款信用评分,学习正确识别良好的或糟糕的信用风险。而电信神经网络已被电信公司用于通过实时评估网络流量来优化路由和服务质量。
2023-08-10 05:44:161

人工神经网络的知识表示形式和推理机制

神经网络有多种分类方式,例如,按网络性能可分为连续型与离散型网络,确定型与随机型网络: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前向神经网络与反馈神经网络。本章土要简介前向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前向神经网络是数据挖掘中广为应用的一种网络,其原理或算法也是很多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就是一种前向型神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是反馈网络的代表。Hvpfi}ld网络的原型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目前,已经在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中得到成功应用。基本特征非线性关系是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大脑的智慧就是一种非线性现象。人工神经元处于激活或抑制二种不同的状态,这种行为在数学上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具有阈值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具有更好的性能,可以提高容错性和存储容量。一个神经网络通常由多个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不仅取决于单个神经元的特征,而且可能主要由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所决定。通过单元之间的大量连接模拟大脑的非局限性。联想记忆是非局限性的典型例子。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工神经网络
2023-08-10 05:44:251

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系统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出现的。它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可调的连接权值连接而成,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 息存储、良好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等特点。BP(Back Propagation)算法又称为误差 反向传播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监督式的学习算法。BP 神经网络算法在理 论上可以逼近任意函数,基本的结构由非线性变化单元组成,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而且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处理单元数及网络的学习系数等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灵活性很大,在优化、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许 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工神经元的研究起源于脑神经元学说。19世纪末,在生物、生理学领域,Waldeger等人创建了神经元学说。人们认识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是由数目繁多的神经元组合而成。大脑皮层包括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约有数万个,它们互相联结形成神经网络,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控制信息,以此来实现机体与内外环境的联系,协调全身的各种机能活动。神经元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包括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是神经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具有许多突起,因此又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树突是作为引入输入信号的突起,而轴突是作为输出端的突起,它只有一个。树突是细胞体的延伸部分,它由细胞体发出后逐渐变细,全长各部位都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相互联系,形成所谓“突触”。在突触处两神经元并未连通,它只是发生信息传递功能的结合部,联系界面之间间隙约为(15~50)×10米。突触可分为兴奋性与抑制性两种类型,它相应于神经元之间耦合的极性。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正常,最高可达10个。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极性有所不同,并且都可调整、基于这一特性,人脑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利用大量神经元相互联接组成人工神经网络可显示出人的大脑的某些特征。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每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大量神经元组合产生的系统行为却非常复杂。人工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但并非生物系统的逼真描述,只是某种模仿、简化和抽象。与数字计算机比较,人工神经网络在构成原理和功能特点等方面更加接近人脑,它不是按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执行运算,而是能够自身适应环境、总结规律、完成某种运算、识别或过程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1)人类大脑有很强的自适应与自组织特性,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可以开发许多各具特色的活动功能。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聋哑人善于运用手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以表现出非凡的运动技巧等等。普通计算机的功能取决于程序中给出的知识和能力。显然,对于智能活动要通过总结编制程序将十分困难。人工神经网络也具有初步的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在学习或训练过程中改变突触权重值,以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一网络因学习方式及内容不同可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可以发展知识,以致超过设计者原有的知识水平。通常,它的学习训练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监督或称有导师的学习,这时利用给定的样本标准进行分类或模仿;另一种是无监督学习或称无为导师学习,这时,只规定学习方式或某些规则,则具体的学习内容随系统所处环境 (即输入信号情况)而异,系统可以自动发现环境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更近似人脑的功能。(2)泛化能力泛化能力指对没有训练过的样本,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当存在一些有噪声的样本,网络具备很好的预测能力。(3)非线性映射能力当对系统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透彻或者很清楚时,则一般利用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但当对系统很复杂,或者系统未知,系统信息量很少时,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很困难时,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则表现出优势,因为它不需要对系统进行透彻的了解,但是同时能达到输入与输出的映射关系,这就大大简化设计的难度。(4)高度并行性并行性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承认具有并行性理由:神经网络是根据人的大脑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由于人可以同时做一些事,所以从功能的模拟角度上看,神经网络也应具备很强的并行性。多少年以来,人们从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哲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学、组织协同学等各个角度企图认识并解答上述问题。在寻找上述问题答案的研究过程中,这些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称之为“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这些领域互相结合、相互渗透并相互推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又从各自学科的兴趣与特色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下面将人工神经网络与通用的计算机工作特点来对比一下:若从速度的角度出发,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要远低于计算机,前者为毫秒量级,而后者的频率往往可达几百兆赫。但是,由于人脑是一个大规模并行与串行组合处理系统,因而,在许多问题上可以作出快速判断、决策和处理,其速度则远高于串行结构的普通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模仿人脑,具有并行处理特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速度。人脑存贮信息的特点为利用突触效能的变化来调整存贮内容,也即信息存贮在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分布上,存贮区与计算机区合为一体。虽然人脑每日有大量神经细胞死亡 (平均每小时约一千个),但不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普通计算机是具有相互独立的存贮器和运算器,知识存贮与数据运算互不相关,只有通过人编出的程序使之沟通,这种沟通不能超越程序编制者的预想。元器件的局部损坏及程序中的微小错误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失常。 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研究神经网络的目的在于探索人脑加工、储存和搜索信息的机制,弄清人脑功能的机理,建立人类认知过程的微结构理论。生物学、医学、脑科学专家试图通过神经网络的研究推动脑科学向定量、精确和理论化体系发展,同时也寄希望于临床医学的新突破;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家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寻求新的途径以解决不能解决或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的大量问题,构造更加逼近人脑功能的新一代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早期的研究工作应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下面以时间顺序,以著名的人物或某一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为线索,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1943年,心理学家W·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沿用至今,并且直接影响着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因而,他们两人可称为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1945年冯·诺依曼领导的设计小组试制成功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1948年,他在研究工作中比较了人脑结构与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根本区别,提出了以简单神经元构成的再生自动机网络结构。但是,由于指令存储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迫使他放弃了神经网络研究的新途径,继续投身于指令存储式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并在此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冯·诺依曼的名字是与普通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也是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50年代末,F·Rosenblatt设计制作了“感知机”,它是一种多层的神经网络。这项工作首次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从理论探讨付诸工程实践。当时,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仿效制作感知机,分别应用于文字识别、声音识别、声纳信号识别以及学习记忆问题的研究。然而,这次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高潮未能持续很久,许多人陆续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当时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处于全盛时期,许多人误以为数字计算机可以解决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方面的一切问题,使感知机的工作得不到重视;其次,当时的电子技术工艺水平比较落后,主要的元件是电子管或晶体管,利用它们制作的神经网络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要制作在规模上与真实的神经网络相似是完全不可能的;另外,在1968年一本名为《感知机》的著作中指出线性感知机功能是有限的,它不能解决如异感这样的基本问题,而且多层网络还不能找到有效的计算方法,这些论点促使大批研究人员对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前景失去信心。60年代末期,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入了低潮。另外,在60年代初期,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网络,这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加权求和阈值网络。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非线性多层自适应网络。当时,这些工作虽未标出神经网络的名称,而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随着人们对感知机兴趣的衰退,神经网络的研究沉寂了相当长的时间。80年代初期,模拟与数字混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完全付诸实用化,此外,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在若干应用领域遇到困难。这一背景预示,向人工神经网络寻求出路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年和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重新认识到神经网络的威力以及付诸应用的现实性。随即,一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着 Hopfield提出的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工作,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热潮。1985年,Ackley、Hinton和Sejnowski将模拟退火算法应用到神经网络训练中,提出了Boltzmann机,该算法具有逃离极值的优点,但是训练时间需要很长。1986年,Rumelhart、Hinton和Williams提出了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即BP算法。它从证明的角度推导算法的正确性,是学习算法有理论依据。从学习算法角度上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1988年,Broomhead和Lowe第一次提出了径向基网络:RBF网络。总体来说,神经网络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高潮的阶段,充满曲折的过程。
2023-08-10 05:44:541

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什么意思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 ),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它从信息处理角度对人脑神经元网络进行抽象, 建立某种简单模型,按不同的连接方式组成不同的网络。在工程与学术界也常直接简称为神经网络或类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励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这相当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网络的输出则依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值和激励函数的不同而不同。而网络自身通常都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者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
2023-08-10 05:4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