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比较

2023-08-27 12:17:44
共2条回复
LocCloud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学生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慕名来自希腊各邦乃至远自非洲的外邦人。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欧几里德在自己的母邦麦加拉与雅典的关系处于紧张敌对状态时,常常不惧死刑的威胁,穿着女人的服装潜去雅典倾听苏格拉底讲学。苏格拉底的学生以自由民为主,也有奴隶。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和一个奴隶的交谈。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引导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的定义。受到苏格拉底教诲的不仅有一般青年,也有政治家、将军、军官。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又说:“我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有人愿意听我讲,我还愿意倒付钱。”
苏格拉底的学生中包括具有各种思想倾向的人。阿里斯底普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护奴隶制的人”,克里底亚否认神的存在,认为对神的信仰是精明的政治手腕的捏造。
苏格拉底秉性耿直、恰守道德、坚持真理、批评时弊,招致一些人怨恨,也引起一些误解。公元前399年,他被三名屑小之徒陷害诬告,被判死刑,终年70岁。以后,雅典当局认识到这次判决的不公正,诬告苏格拉底的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放逐。苏格拉底的冤案得以昭雪。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1.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
2.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4.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5.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6.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7.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抉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LuckySXyd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相关推荐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关系?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师徒关系。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在20岁的是拜苏格拉底为师。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其他情况简介。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2023-08-26 09:20:39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苏格拉底的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扩展资料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作为雅典的公民,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自己在众位弟子面前饮鸩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拉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2023-08-26 09:20:57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什么关系?

他们是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扩展资料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的名言1、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2、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3、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2023-08-26 09:21:20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呢?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提出不免受其师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08-26 09:21:351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得之间是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希腊语(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师徒关系。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2023-08-26 09:21:452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约:前470--前399),他是一个出生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他有两个有名的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雅典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 柏拉图家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法、修辞、写作成绩优秀,并对文学很感兴趣,写过不少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他身体健壮、体力过人,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擅长多项运动项目.他也喜爱音乐和绘画,并有较高造诣.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共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 他逃离雅典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在叙拉古由于与该城邦的僭主发生政治分歧,触怒了僭主,被卖为奴隶,幸遇朋友相助将他赎出,送回雅典,那时他已40岁. 在游历中,他接触了各国的政体,会见了许多著名学者,学习了各国的先进科学知识,这对于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回国以后,他在雅典城郊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Academy).他在这所学园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0年,直到去世. 学园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是当时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里研究和教授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等.学员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这个学园不仅为雅典,也为希腊各城邦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学术人才.学园的教学形式不仅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采用讲演、自我钻研等其他方法. 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这个“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国家,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张,这些主张对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响.《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但他们是分成严格等级的.第一等级是“护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第二等级是“保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供养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2023-08-26 09:21:521

柏拉图是怎么爱上苏格拉底的?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之为精神恋爱,只爱生命不喜欢肉体的一种方法。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取名的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精神恋爱,要求内心沟通交流,抵触性欲望,客观精神上的纯真恋情。柏拉图恋爱的实质应当以“美”为规范的恋情,做到精神上的结合进而忽略肉体的沟通交流。不考虑到性别作为第一因素由于那时候女性广泛受文化教育水平低,男子受文化教育水平高,因此二者没法开展逻辑思维沟通交流,达不上均衡,那样才导致了古埃及男子与男子交好的作风。扩展资料:观点:1、理想式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2、纯精神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梦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拉图式爱情
2023-08-26 09:22:002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哪里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2]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23-08-26 09:22:13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有何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没有作品,主要通过他后来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闻名,特别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柏拉图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扩展资料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一,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正是这种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将他的名字赋予了苏格拉底讽刺和苏格拉底方法或共产主义的概念。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格拉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拉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
2023-08-26 09:22:33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是师徒,跟亚里士多得的关系是师徒孙。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u03acτηu03c2,英译:Socrates,公元前四陆9-公元前三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酒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三吧四~前三二二),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2023-08-26 09:22:491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介绍?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 (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2023-08-26 09:22:56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古希腊三杰,还有一个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
2023-08-26 09:23:062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啥关系

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推荐你玩"问道"我当你师傅,我78级了)
2023-08-26 09:23:1810

试比较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主要伦理思想的异同

首先二者都特别重视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样亚里士多德法律观也是正义的法律观,他们都把正义论作为国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则,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推崇表现本我与真我、反对当时社会中的神学(苏格拉底就是因为反对当时的神学而被全民投票处死的),但不难看出苏格拉底的思想隐含众人平等的意思,并没有很强的等级观念;柏拉图主义者则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理应受到别人的尊敬,他们的阶层观念很强,看不起并怜悯下等人,认为政治是一场肮脏的游戏,却又参与其中,应为只有他们才能做到最好、以拯救世人.
2023-08-26 09:23:45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话:究竟什么是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艳遇?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我想,大概是我采下它的时候,它已经盛开到了极限,所以……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究竟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说:不如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带一支回来就可以.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发现他竟在树林里扎起帐篷.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到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苏格拉底问:你以为你不摘,它就不会枯萎了?柏拉图回答:我知道,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要在它还盛开的时候,守在它边上,欣赏它最美的样子.苏格拉底问:那它凋谢了呢?柏拉图回答:等它凋谢的时候,我会欣然离开,去找下一朵.这时,苏格拉底满足地笑了: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2023-08-26 09:24:041

有关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爱情理论是什么呢?拜托各位大神

柏拉图式爱情是理论的,属于精神上的爱情,苏格拉底属于哲理型的爱情观,理智加论证,这是我的看法,
2023-08-26 09:24:132

听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一个故事吗?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用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放弃,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坚持是最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持又是最困难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
2023-08-26 09:24:331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

应该是苏格拉底吧苏格拉底(∑ωκρu03acτηu03c2,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主要领域: 科学哲学、伦理学著名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受影响于: 阿那克萨哥拉、巴门尼德施影响于: 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以及之后的大多数西方哲学家柏拉图(∏λu03acτων,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记载了苏格拉底河自己的对话、思想。并且在雅典创办了知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教育、数学哲学著名思想: 柏拉图主义受影响于: 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施影响于: 几乎所有之后的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u03adληu03c2,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逻辑、伦理学、政治、科学著名思想: 理性、逻辑、生物学受影响于: 柏拉图施影响于: 几乎所有之后的西方哲学家
2023-08-26 09:24:411

柏拉图的故事及简介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一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柏拉图文师傅:“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你到附近的麦田去,顺着地垄往前走,把你看到的、最大的麦穗摘下,拿回来,我就把答案告诉你。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你只能在前进的途中摘麦穗,不能后退摘取。”   柏拉图听后就到麦田去,过了一阵子,他空着收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没有麦穗?”   柏拉图沮丧的说“麦田里都是麦穗,为了摘下最大的,我只有一直往前走,边走边看,结果走到尽头一个也没有摘下。”   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一山望过一山高的游戏,最大的麦穗很有可能在最后出现,这就是爱情心理。”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曾三次去意大利南边的西西里岛一带进行活动,企图影响叙拉古城邦的僭主狄俄尼悉俄斯父子,实现其理想的贵族奴隶主政治。失败后回到雅典,约于公园前387年创办学园。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理论。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并提出“哲学王”的理想,把“哲学王”看作天生的统治者、立法者,公开宣扬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不灭论。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其对象,然而不可能是真实的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宣称辨证法的一个意义就是人们回忆理念的过程。辨证法“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想”,逐步上升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这也就是宇宙最高的和最终的目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一切存在之所本,正如太阳是光明和生命所自出。但宇宙的原动力是所谓“巨匠”。“巨匠”将理念加之于原始的混沌或物质而构成有秩序的宇宙。在美学上,认为既然个别事物是理念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又“模仿”个别事物,因此是“摹本的摹本”;美是真也是善,纯粹的美是理念,绝不能为艺术所表现出来。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列宁把唯心主义发展路线成为“柏拉图路线”,并揭露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荒谬透顶的理念的神秘主义”。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水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19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们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 E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是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 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2023-08-26 09:24:53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张有什么区别

相同之处:都注重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突出人文精神。苏格拉底的哲学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提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是虚构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这三人都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的衰落时期,但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所以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希腊哲学。他们本人也成为希腊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2023-08-26 09:26:001

什么叫苏格拉底式的爱情?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的爱情就是一种感觉你试过爱一个人么?那种感觉相当微妙,你会很在乎一个人,很想每时每刻都陪在你身边,你想要他对你笑对你哭对你闹,你看见他的时候有再多的烦恼也会消失不见,你会因为他的苦恼而苦恼为她的快乐而快乐,你有什么东西都想拿来跟他一起分享,你会开心的把她介绍给你每一个朋友,包括家人包括身边每一个你认识的人,你会想要跟他在一起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
2023-08-26 09:26:103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有什么异同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2023-08-26 09:26:201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当时雅典最有智慧、最有教养的人。他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柏拉图忠实地跟随这位导师学习长达8年之久,深得苏格拉底哲学的真谛。他是苏格拉底学生中最有名气的一位,并被称为惟一的继承人。
2023-08-26 09:26:281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哲学家,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导师和启蒙老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对柏拉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柏拉图曾经说过:“苏格拉底是我唯一的导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授和对话的方式进行,他的目的是教育和启发他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认识自己和探求真理。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去世后,深受其影响,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中,包括《理想国》、《饶舌艺术》等。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建立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他认为真理和智慧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哲学探究得到的,而不是依靠感性经验和传统观念。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位哲学家,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师生关系,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023-08-26 09:27:262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师徒
2023-08-26 09:27:5110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一个意思不?

苏格拉底的老婆是有名的悍妇;“打雷后必有雨”就是来自于此。苏格拉底之所以娶这样一个泼妇为妻,据他自己所言是“向未尝试过的事情挑战”(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讲)。(苏格拉底本身相貌也非常丑陋)正因为他老婆总在家里发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游走于雅典的大街小巷与人辩论,他辩论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反语法”(柏拉图《理想国》),成就了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没有任何著作留下,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许多著作中采用对话式文体,通常主人公就是苏格拉底,所以这些著作也可看作是有苏格拉底思想的现在的很多故事其是都是用苏格拉底的名义编的,不足为信“苏格拉底式爱情”在哲学上并没有提到过,不过希望他的婚姻能给你一些提示“柏拉图式爱情”倒是很有名,但现在的说法也很多,哲学界中比较权威的说法就是一种精神恋爱,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
2023-08-26 09:28:273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师生关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2023-08-26 09:28:352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提出不免受其师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08-26 09:28:501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介绍?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 (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2023-08-26 09:29:012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师徒关系。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在20岁的是拜苏格拉底为师。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其他情况简介。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2023-08-26 09:29:08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是什么?

他们是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扩展资料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的名言1、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2、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3、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2023-08-26 09:29:261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三者之间什么关系啊,比如谁是谁的学生,谁年代早谁晚

不知道
2023-08-26 09:29:459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三人在观点上的异同

希腊三贤。
2023-08-26 09:31:134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何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提出不免受其师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08-26 09:31:541

柏拉图有没有借苏格拉底来宣扬自己的学说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奴隶主家庭,死于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曾三次去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活动,企图实现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但以失败告终.而后由于恢复了民主制度,导致了他的老师和朋友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学园,在他的领导下,这所学校成了数学、科学和政治理论等的研究中心.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影响极大,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发展路线称为“柏拉图路线”,并揭露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是谎谬透顶的理论的神秘主义.柏拉图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论,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并提出了“哲学王”的理论,把“哲学王”看作是天生的统治者,公开宣扬神秘的理论论和灵魂不灭论.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这样的一个学说可以从属于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柏拉图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使自然规律服从于神圣原理的权威.柏拉图还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他也认为宇宙开头是一片混沌,但他又认为是一个超自然的神通过一个理性方案,来实现对混沌的开辟,而使宇宙变得井然有序.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观.他认为,数学并不是研究自然界的工具,而是使灵魂从暂存过渡到永恒的捷径,是人进入“理念世界”的“跳板”.在数学的刺激下,人的知识可以远离“虚幻的”感性世界,走向真理的理性世界.他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的思想,为地心说打下了基础.柏拉图认为,在所有动物中,人最先出现.因为头是灵魂的器官,而且非常接近球形.别的动物都是人退化而成的,是人的灵魂投入低等身体的形状.四足动物是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变的.柏拉图假定有一个恶的世界精神,这个魔鬼代表的就是他的最大敌手原子论者的见解.柏拉图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其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非常重视数学,他自己阐明了负数的概念,可以称为一个数学家.在柏拉图学园的门口上就有“不懂数学者免进”的警句.苏格拉底是生活于公元前469至前399年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靠教授学生知识和道德为生.他激烈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观点,从其寻求“一般”的方法出发,认为不但许多特殊之外有一般存在,而且对于任何一类特殊的东西来说也都有它的“一般”,他把这个一般叫做“理念”.据此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即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的变化无常的不真实世界,理念世界高于并且先于现实世界.这样,普遍的概念就变成了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具体事物就成了不真实的理念的摹本和影子.
2023-08-26 09:32:091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有什么异同?

首先二者都特别重视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样亚里士多德法律观也是正义的法律观,他们都把正义论作为国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则,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推崇表现本我与真我、反对当时社会中的神学(苏格拉底就是因为反对当时的神学而被全民投票处死的),但不难看出苏格拉底的思想隐含众人平等的意思,并没有很强的等级观念;柏拉图主义者则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理应受到别人的尊敬,他们的阶层观念很强,看不起并怜悯下等人,认为政治是一场肮脏的游戏,却又参与其中,应为只有他们才能做到最好、以拯救世人。如果帮助到了你,望采纳O(∩_∩)O
2023-08-26 09:32:191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提出不免受其师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08-26 09:32:261

苏格拉底柏拉图是什么时代

柏拉图(Plato,Πλu03ac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2023-08-26 09:32:341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学生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慕名来自希腊各邦乃至远自非洲的外邦人。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欧几里德在自己的母邦麦加拉与雅典的关系处于紧张敌对状态时,常常不惧死刑的威胁,穿着女人的服装潜去雅典倾听苏格拉底讲学。苏格拉底的学生以自由民为主,也有奴隶。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和一个奴隶的交谈。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引导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的定义。受到苏格拉底教诲的不仅有一般青年,也有政治家、将军、军官。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又说:“我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有人愿意听我讲,我还愿意倒付钱。” 苏格拉底的学生中包括具有各种思想倾向的人。阿里斯底普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护奴隶制的人”,克里底亚否认神的存在,认为对神的信仰是精明的政治手腕的捏造。 苏格拉底秉性耿直、恰守道德、坚持真理、批评时弊,招致一些人怨恨,也引起一些误解。公元前399年,他被三名屑小之徒陷害诬告,被判死刑,终年70岁。以后,雅典当局认识到这次判决的不公正,诬告苏格拉底的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放逐。苏格拉底的冤案得以昭雪。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1.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 2.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4.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5.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6.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7.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抉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2023-08-26 09:32:441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爱情是怎样的?他们的浪漫有....?

.......
2023-08-26 09:33:074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是: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2023-08-26 09:33:178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谁更伟大?

他们是师徒关系苏格拉底最伟大柏拉图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们都创办过学院的他们是人文主义的先驱
2023-08-26 09:33:411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个学生是谁

1、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2、柏拉图家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法、修辞、写作成绩优秀,并对文学很感兴趣,写过不少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他身体健壮、体力过人,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擅长多项运动项目。他也喜爱音乐和绘画,并有较高造诣。3、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4、他逃离雅典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在叙拉古由于与该城邦的僭主发生政治分歧,触怒了僭主,被卖为奴隶,幸遇朋友相助将他赎出,送回雅典,那时他已40岁。5、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这个“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国家,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张,这些主张对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响。《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6、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7、克里同:和苏格拉底同年生,是同一区及同一族的人,是总角之交,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我与苏格拉底间也是“师友间”的“风义”。雅典的巨富,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氏投入狱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重金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身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8、苏格拉底对他说:“在没有找到别的好办法之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不能听从你的劝告,请原谅我。”随即,苏格拉底甚至说:“就算那些人要使用比现在更加残酷的手段,如监禁、没收财产、杀戮等,我也不愿意逃走。”9、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万人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2023-08-26 09:33:511

苏格拉底是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智者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学说的基础。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罗狄柯、希庇阿、安提丰、特拉西马库和克里底亚等。智者思想中也包含着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积极内容。它宣告了以宇宙生成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由自然哲学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转变的道路,从此不仅自然现象,而且社会人生问题也成了古希腊哲学的课题;它探索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异,这一切标志着哲学研究的深化;它冲破了传统宗教神话的桎梏,否定了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干预,强调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反神学意义;苏格拉底在某些方面是智者学派的传承,但更主要是发扬光大,其本身不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
2023-08-26 09:34:005

苏格拉底式爱情什么意思

1、苏格拉底式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爱情的同义词,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2、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颗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去了。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的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
2023-08-26 09:34:241

亚理世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关系

分类: 人文学科 解析: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1.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2.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3.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时,有八成的学生举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对这二者的选择还有一个故事: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是老师的‘人"!” (仅供消遣,不一定符合史实)
2023-08-26 09:34:31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甩手的故事(中英文对照)

柏拉图要求的学生甩手,每天一百次。其他的学生不久就放弃了,只有苏格拉底坚持下来。这就很白痴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持之以恒的道理,
2023-08-26 09:34:392

尼采和奥古斯丁心中柏拉图是什么样啊。。。

“德性论”与“幸福论”构成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幸福论”认为,德性取决于幸福,幸福即德性。“德性论”则认为“幸福取决于德性”。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和康德都对“德性即幸福”这一原则进行了理智主义的辩护和论证。中世纪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幸福问题无疑也是其核心问题。那么,基督教的幸福观究竟在“德性论”和“幸福论”之间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又应该如何给出其历史定位?本文试图围绕奥古斯丁的“幸福就是拥有上帝”这一核心命题,阐明基督教幸福观的历史地位、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反对幸福论、超越德性论 奥古斯丁是第一位为基督教进行哲学辩护的思想家。在伦理学史上,他也是首位致力于为基督教伦理学奠基的理论家,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豪斯凯勒指出,“中世纪伦理学是从奥古斯丁开始的”(Hauskeller, S.7)。奥古斯丁作为中世纪神哲学家,继承了柏拉图的遗产,在道德理论上首先与传统的“幸福论”划清了界限。 柏拉图坚持幸福取决于德性的立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知识论立场出发探讨了善、德性(正义等)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爱智慧的人拥有最高的快乐,因而是正义的,他们的生活也最幸福。他说,“与认识真理和献身真理的快乐相比,一切其他的快乐都不是真快乐”(柏拉图,第368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认为“在理论哲学上,柏拉图哲学最接近基督教”(Augustinus,1962,Ⅲ.3;参见Knig,S.143)。而在《斐利布篇》中,柏拉图又把善和善生密切联系起来。他主要讨论了人生中的至善究竟是快乐还是知识这一问题,他的结论是知识高于一切快乐(Lust);或者说,在一切肉体的和灵魂的快乐中,“知识是最高的快乐”。(参见苗力田 主编,第355页;另见Platon ,“前言”)虽然柏拉图的观点在这两部书中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善或者善的知识是幸福的标准或尺度。当然,后者更强调善行的知识,有时又称实践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中指出,相比享乐的生活与政治的生活来说,思辨、静观的生活最幸福。而且,他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一切行为的目的。而且,从功能看,理性活动是人所固有的。所以,他说,“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且一生都要合乎德性”(参见亚里士多德,第6、10、11页)。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奥古斯丁的影响要小得多,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掺杂了幸福论的成分。奥古斯丁主要秉承了柏拉图主义传统。 奥古斯丁坚决反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幸福论。他说:“伊壁鸠鲁派认为,人的至福要在肉体中寻找到,把希望寄托于自己”(《讲道集》150,7.8,转引自柯普斯登,第114页)。奥古斯丁对斯多亚派的德性论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它反对盲目追求快乐,更重视精神的内在超越,而且主张禁欲。例如新斯多亚派的代表塞涅卡认为,快乐必须以自然为向导,快乐不是目的,缺乏德性指导的快乐是盲目的。尽管塞涅卡的观点和伊壁鸠鲁相比更接近基督教,但是仍与基督教幸福观大相径庭。因为在奥古斯丁看来,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按照人自己的意愿生活,从而无论他们怎样为了过上幸福生活而殚心竭虑地锤炼德性,其德性都是一种世俗的德性,它违背了基督教“按上帝生活”的原则,这样的伦理学仍然没有摆脱“德性即知识”那种理智主义中心论的窠臼。基督教的伦理学是爱的伦理学,强调的是对上帝的爱。幸福生活不是自我满足,而是恩典满足人。所以,奥古斯丁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也不可能同意康德式的理性-意志德性论。因为康德曾经说:幸福(个人幸福)就是“对自身状况的满足”。他人的幸福,就是对他人状况的顾及,也就是他所说的责任原理:“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的规律,否则就不应行动”(康德,第19-20页)。 照奥古斯丁看来,“德性论”强调理性的自我完善和超越外物的自由,在目标上和基督教道德具有一致性。可是,只要固守传统的理智主义立场,以知识论为前提,就不能确保人的幸福,不能真正保证德性的完善和完满。换句话说,这样的德性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福乐。所以,改造和超越“德性论”,建立基督教“爱”的伦理学就是奥古斯丁最迫切的任务。 在我们看来,希腊德性论的缺陷在于:对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能力缺乏充分的反思,盲目确信理性对感性物和感性欲念的控制和超越的可能性。这样的理性何以能成为区分善恶的标准,成就人的德性?奥古斯丁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希腊“德性论”面临的这一困境,并开启了西方思想史上对理性的有限性进行反思的先河。 二、启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真正的宗教才能开辟达致美好、幸福生活的道路。”这种宗教只崇拜一个上帝,一个创设、完善并包容宇宙万物的上帝。(Augustinus,1962,Ⅰ.1)。奥古斯丁认为,这种宗教就是基督教。为了论证基督教的合理性,他对基督教的哲学化和哲学的基督教化进行了双重论证。 奥古斯丁指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精神对基督教有可利用的价值。他指出,那些曾经宁愿崇拜许多神祉为真正的上帝和万物主宰的民族是卤莽的。他们心目中的智者(哲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学派,却照样有着共同的庙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虽然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和忧虑。因为苏格拉底明白,自然界随便什么作品都要把自己的存在归功于上帝的预定,这些作品要远远优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因此也就比庙宇中的崇拜对象更值得享有神的赞美。所以,苏格拉底试图使那些崇拜多神教的人醒悟。同时,他也要向那些把可见的世界当作至高无上的神性的人指出,如果把任意一块石头都当作至高无上的神来崇拜,就会产生出可恶的后果。但是,只要他们讨厌这样做,那么,他们就应该改变他们的意见并且寻找这个本身远甚于人的精神、创造一切灵魂及整个世界的上帝。柏拉图也认为,真理不是用人的肉体的眼睛去观看的,而是要用人的纯粹精神去观看,因为真理是不变的、永恒的,是事物的不变的形式和一如既往的美,真理没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消逝。对这种上帝的永恒之享受只归于理性的、精神性的灵魂,只能进行精神性的理智的观看。 奥古斯丁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迁就源自于他们对精神价值的重视。他特别在意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在精神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他的青年时代。他认为,基督教是真哲学和真宗教,“二者是同一的”(Augustinus,1962,V.8)。之所以说基督教是真哲学,因为真哲学无非就是对真宗教的理性阐释,即对基督教关于人格神言论的阐释。当然它们在以下方面是有区别的;基督教作为真宗教利用了这些神秘的言论,作为真哲学仍旧是对关于人格神的言论的阐释。而且,“基督教作为真宗教是对普通百姓而言”(Augustinus,1973,7.12)。奥古斯丁认为,柏拉图忽视了老百姓的幸福。基督教对有教养的人来说,不是宗教,而是真哲学。博学的人不必相信在哲学上站不住脚的神话,他们不需要在字面上来理解圣经;为了理性地理解基督教学说的真理,他们只能也应该对圣经进行哲学的阐释。所以,基督教对哲学家是哲学,对普通人就是宗教。 早期的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基督教才能借助权威耶稣做到这样一点:使今天几乎所有的人不再关心性欲、财富和荣誉,而只献身于真理和上帝。一些人是因为基督教的权威们命令他们这样做,而另外一些人是因为他们明白圣经的要求是合理的。后期的奥古斯丁修正了他早期的一些哲学观点,或者至少进行了限定。虽然作为主教他还要求基督教的合理性,至少在基本特征方面他还是一个柏拉图派,坚持了他早期对上帝的哲学阐释,但是,他后来主要使用的是神秘语言,他越来越熟悉正统的语言传统,作为传教士和主教转向了和早期著作中不同的听众和读者圈,这种圈子主要由普通人组成。尽管他的思想有这种变化,但是,奥古斯丁关于基督教是真哲学和真宗教的统一这一观点没有原则性改变,这奠定了他在中世纪哲学导师的地位。“基督教是真宗教”保障了他在神学上的正统地位,“基督教是真哲学”保障了他在哲学上的理性品格。比如,他的《上帝之城》虽然是后期作品,毫无疑问是为了捍卫基督教的正统地位而作,但是,它主要是给文化人写的,远比那些写给基督教教区的注释性著作和布道更具有哲学味。奥古斯丁的意图在于说明,基督教的预言需要哲学的理性解释,如其不然,基督教就不会确保它的正统地位。 三、“幸福就是拥有上帝” 幸福问题同样构成了基督教哲学的主题。正如著名中世纪哲学史家柯普斯登所说:“奥古斯丁的伦理学和希腊伦理学有共同的特色,即幸福论”( 柯普斯登,第114页)。从本质上看,基督教的道德理论不仅要关心人的善生,而且更关注如何善生的问题。幸福在于内心的和平,而和平在于人的超越,超越于万物之上,摆脱物质世界对灵魂的羁绊。 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对永恒不变的东西的追求。但是,这一目标不可能在俗世达到:任何有限存在物和外在的善都不能使人满足,不能确保人内心的和平,幸福只能在永恒不变的上帝那里找到。寻找上帝靠的是意志和爱,不是理智和认识。 “爱上帝”是人独自无法完成的事业:因为原罪,人的意志成为受限制的;相比上帝的存在而言,人的存在就是无。“理性的受造物……如此地被造,以至于它不能自己是善的,可以带给自己幸福”(《书信集》140.23.56,参见柯普斯登,第114页)。所以,人需要上帝的恩典。“律法的词语是为了恩典的寻求,恩典的赐予是为了律法的完成”(《精神与文字》19.34,参见同上,第117页)。“使你幸福的,不是你灵魂的德性,而是那赐给你德性的他,他触动你的意愿,又赐给你行为的能力”(《讲道集》150.8.9,参见同上,第114页)。能给人幸福的,既不是伊壁鸠鲁派的理想,也不是斯多亚派的理想,而是上帝自己。“因此,寻求上帝就是对至福的羡慕,找到上帝就是得到幸福本身。”(《论基督教会的德性》Ⅰ.11.18, 参见同上)。奥古斯丁说:“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1981年,Ⅰ.1)。 奥古斯丁首先对人的生存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存在、生存、理解是灵魂的三一结构,理解是灵魂的本性,幸福是灵魂的存在、生存和理解的共同目标。存在对应于善,生存对应于从大善到小善的移动,即痛苦、有限性、无或者非存在。理解与上帝相关,是存在和非存在、有限与无限的桥梁,是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在希腊“德性论”那里,善生靠的是理解,幸福也靠人的理性能力和现实的德行。在存在(善)和理解(理性)之间缺乏中介,少了生存和有限性这一环节。 奥古斯丁在具体解剖人的灵魂时,继承了普罗提诺的秩序论,提出了别具一格的“位置”概念。人的灵魂“位于”一个自下而上的三一结构,即“有形之物、灵魂和上帝”(1972a,Ⅱ.11)。“上帝之下、肉体之上”,这就是人的生存位置。人的一切幸福与不幸、善与恶等问题都和“位置”有关。如果人能守住自己的位置,他就是幸福的,否则就是不幸的:前者是行善,后者是为恶。所以,人首先要理解自己的位置。善生就意味着按自己的位置生存。奥古斯丁说:“幸福问题取决于:人为了成为幸福的人,要知道他可以要求什么,应当渴望什么”(1972b,Ⅰ.10)。人所追求的幸福,其对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这个对象必须持久、永恒,既不能依赖于幸福(有限的善)本身,也不能隶属于任何偶然性的东西;其二,人所愿的不能是有死的东西和变化无常的东西。根据人的存在位置,一切肉体性存在(有形之物)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只有上帝才具备这样的资格,因为他不仅永恒,而且持久、不变,是完满的无限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善。谁拥有了这样的善,他就善生,也就拥有了至福。所以,奥古斯丁说:“谁拥有了上帝,谁就是幸福的”(同上,Ⅰ.11)。凡是爱慕并占有暂时的偶然性东西的人,都注定是不会幸福的,如性欲、财富和荣誉等,都因为是有限的善而不能使人满足。它们也不能充当道德的动力因。因为它们的位置在灵魂之下:灵魂背弃它之上的上帝,趋向它之下的万物,这种意志的移动就是善的缺乏。 为了更充分地论证这一点,奥古斯丁引入了“尺度”概念。他认为,按照自己的位置生存,就是按照合适的度生活。所以,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他拥有了善(物),而是因为他的自我节制,不幸的人是因为生活“无度”或“度的缺乏”。那么,合适的度究竟是什么呢?它肯定不是肉体,因为灵魂高于肉体;也不可能是灵魂本身,因为灵魂不能以自己为尺度。这个度只能是灵魂之上的上帝,只有上帝才能使灵魂得到提升。这样,按照自己的位置生活与按照合适的度生活,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按照上帝生活。按照上帝生活意味着“统治肉体,服从上帝”,这就是幸福。 “拥有上帝”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做上帝愿意的事,即执行上帝的意志;第二,善生;第三,灵魂纯洁。这三者是一致的。按照奥古斯丁,拥有上帝之所以会使人幸福,是因为拥有上帝的人不再有任何“匮乏”,灵魂处于完满状态,而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在于他的灵魂缺乏无条件的善。不过,奥古斯丁强调,拥有上帝使人善生,但不能反过来说,善生的人就拥有上帝。善生强调的是人自己的事功,是人自己的事,在基督教就是信仰,在希腊哲学家那里,就是德性,是人自己凭借德行努力完善自己,自己使自己满足。如果说,善生使人拥有上帝,就必然会得出结论:人的幸福(或幸福生活)取决于人自己,与上帝的救赎无关。如前所述,按照自己生活恰恰是不幸的根源,是道德的对立面。这就是奥古斯丁之所以反对希腊传统幸福观(德性论)的原因。 善生分两步走:首先是理解,对基督教真理进行哲学阐释;其次是信仰,跟从上帝,这是“基督教是真哲学与真宗教的统一”观点的展开。换句话说,善生只是跟从上帝,而非拥有上帝,是达到幸福的前提而非保障,是信仰的目标而非信仰的完成。奥古斯丁曾经说过,理解是寻找上帝,信仰是找到(享见上帝)。而“拥有上帝”非信仰之功,它是恩典的结果。恩典使人善生,也使人幸福,善生是拥有上帝的回报,正如理解是信仰的回报一样。 奥古斯丁的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强调善生、理解是重要的,人的主观信仰也是不可缺少的。他重视成就道德的主观层面的积极意义,这是哲学家的奥古斯丁对希腊“德性论”传统的吸取。另一方面,作为基督教徒的奥古斯丁,他把人的幸福奠基在上帝的外来恩典上:“谁拥有一个恩典的上帝,谁就是幸福之人”(1972b.,Ⅱ.20)。就其总的特征而言,基督教正统的奥古斯丁占了上风。 四、精神的缺乏与爱的伦理学 如上所述,奥古斯丁秉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三一论,把人的生存刻画为一个三一式的结构。在“肉体、灵魂、上帝”这一等级系统中,存在性逐级上升,而非存在性逐级下降,在上帝那里,上帝和存在直接同一,上帝是至高存在,至善至真。不幸就是缺乏至高、至善、至真的存在,即还未拥有上帝。正是这种灵魂的内在缺乏才敦促它试图寻求真理、拥有上帝。人追求幸福、超越有限的过程,就是由较低的完满向较高的完满逐步过渡的过程。正如R.沃斯所言:“只要人仍在寻找,他就可能错过与上帝的相遇。他还未被充满,尚未达到他内心的尺度。就完满性而论,他还缺乏幸福。因为上帝作为灵魂之路的目标虽然距灵魂很近,但同时又很遥远。在人的生命之上,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张力:人同时总还要不得不成为他总是已经所是的东西;他拥有上帝同时不拥有上帝;他善于把上帝当作是一项任务。只要人还没拥有上帝,他就没有掌握自己。”(见1972b,“Einleitung”)。沃斯非常精当地道出了奥古斯丁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奥古斯丁指出,在人的存在性之缺乏中,首要的是理智或精神的缺乏。从表面上看,人因为缺少财富而痛苦,或者缺少知识而不安,其实这都是假象。他说,一个人精通一切知识而不认识上帝,是不幸的,相反,不知道这一切而能认识上帝,是有福的。一个人并不因为知识而更有福。相反,如果能认识上帝,敬事天主,不使思想陷于虚妄,那么,他的幸福完全得之于上帝(1981年,Ⅴ.4.7)。精神的缺乏与愚昧并无二致。愚昧“是智慧的对立面,如同死亡与生命的对立,幸福与不幸的对立,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中保者”(1972b,Ⅲ.30)。不幸的人既是缺乏者也是愚昧者。不幸者既遭受缺乏之苦,也饱受愚昧之害。奥古斯丁说:“精神的所有恶都能够在愚昧这一概念下得以理解”(1972b,Ⅲ30)。在他看来,有智慧和拥有上帝是一致的。所谓智慧,就是“通过思想认识上帝,即享受上帝”(同上,Ⅲ.34)。这意味着人的自我放弃。而自我放弃必须拥有智慧。然而,拥有智慧是一个过程,只要人们还在寻求上帝,人们就不会享受到源泉本身,也不会享受那源泉的充满。也就是说,当人们还没有达到完满的尺度时,尽管上帝的恩典已经显现,但是人们仍没有拥有智慧,也不幸福。人们的思想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还不能说是真正幸福的,因为人们尚未拥有最好的生活,最好的生活就是人的德行所愿的至善,即上帝。 奥古斯丁是独一无二的,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认识其它真理的意义。相反,他非常重视思想之于人的重要性,他强调,人应该对灵魂之下的事物有充分的认识,灵魂的自我认识是通往幸福之途的一个必要条件。奥古斯丁曾经将“ratio”置于灵魂与上帝之间,构成了一个“corpus,anima ,ratio,deus”(有形之物、灵魂、精神、上帝)四级存在系统。正如S.吉尔松分析的那样:“对真理的研究是幸福的绝对必要的一个条件”( Gilson,S.30)。在人心中存在着一种感性欲求,必须使之趋向至善,使它受理智的支配,从而达致对至善的理智探究。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赞赏柏拉图哲学是最好的哲学,“因为它使肉体服从于灵魂,欲望受理智的主宰”(1855,Ⅷ.8;参见1997年,Ⅱ.8.26)。当然,思想不能确保人的幸福,并不构成幸福生活的本质。人对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有限的善,思想对于理论的观照是适用的,对于爱则不适宜。因为爱是一种命令、一种要求,它偏偏不属于思想的范畴。 奥古斯丁在论述人的信、望、爱三种德行时曾经指出,对上帝的爱是德行中的至高境界。爱德虽然以信德为基础,却又大于信、望二德,并决定二者。谁拥有了正当的爱,谁就无疑有了正当的信和望。人是因为其正当的爱才获致幸福的。爱上帝的人是幸福的,爱自己的人是不幸的,两种爱构成了两座城,即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由于奥古斯丁认为拥有上帝等同于爱上帝(进而爱邻人),所以,幸福的目标和获致幸福的途径在爱中合一了。即便这种作为达致幸福的爱是一种德行,那也不同于希腊传统的德性伦理学;与世俗德行相比,这种爱德(包括信、望二德)是神圣德行。所以他说:“就我而言,德行最简单、最真实的定义是爱的秩序”(1855,XV.22)。奥古斯丁认为,“爱上帝”是灵魂的超越过程,这是自我否定的过程,自我否定是和希腊传统的自我肯定相对的;爱意味着人的自谦、谦卑,与人的自负、骄傲相反。如果一个灵魂爱自己超过了爱上帝,就会陷入无限的缺乏之中不能自拔,内心的和平、满足、至福就无法实现。 总之,“幸福就是拥有上帝”。这是他基于基督教立场为人的幸福问题开列的处方。幸福取决于人对自己位置的确认。人生存的正确位置是:万物之上、上帝之下。他的论断与希腊先哲同归而殊途。就人的灵魂位于万物之上而言,他和希腊人是同归的;但就人如何超越于万物之上而言,他和希腊先哲走着不同道路。这就是奥古斯丁思想的特质,真正体现着奥古斯丁融合希腊哲学思想和基督教的企图,表现了基督教道德理论和希腊“德性论”在道德价值上的共同目标:超越有形之物和感性欲望的限制。 从西方伦理学史的实际来看,基督教道德价值观确实存在着问题,所以在近代遭到启蒙主义的强烈批判,因为它把人的幸福引向虚幻的彼岸世界,牺牲了人的世俗幸福。不过,若仔细研究一下康德对近代启蒙主义的理论辩护,特别是他对道德哲学的论证,不难发现,康德道德哲学的旨趣恰恰在于批判近代功利主义的“幸福论”,因为近代的“幸福论”在力图使人摆脱上帝永恒律束缚的同时,牺牲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德性论”孜孜以求的超越精神,以致到了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人就完全受制于自然因果律而不能自拔,自由也就成了无力的口号。所以,康德以复兴“德性论”来为自由辩护。当然,他的“复兴”不是向希腊“德性论”的简单回归,而是在基督教和理性主义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他紧紧围绕理性的有限性展开,论证了道德规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而且为了实现人的道德需要(至善),重新设定了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不朽。所以,我们认为,康德的“德性论”更加重视道德主体的严格性和纯洁性,更重视责任和人的超越动机,在这一点上,基督教道德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康德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时,把自苏格拉底以来(包括康德)的“德性论”传统和基督教道德都看作“奴隶道德”加以颠覆。
2023-08-26 09:34:54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有何关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约公元前427至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年)均是卉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合称“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是两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对哲学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爱智慧”,因而,哲学家应当是“爱智慧”之人,而非“拥有智慧”之人。苏格拉底有雄辩之才,他经常在与人辩论的过程中,纠正对方错误的思想,并灌输以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一生并未留下著述,他的言行多见于学生的记载,这并不妨碍他留下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连“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如此一句浪漫无比的话,都是出自苏格拉底之口。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
2023-08-26 09:35:151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其实比起他们我更喜欢斯宾诺莎和奥古斯丁...好吧我跑题了...
2023-08-26 09: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