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2023-09-01 09:17:17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相关推荐

2022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如下:一、2022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201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三、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在实践运用方面难度提升:新课标把对部分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学习,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升。2022年对于五到六年级的要求已经超过了2011年对于七到九年级的要求。含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核心素养。
2023-08-28 10:23:4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小学科学课程是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基本理念:人人都可以学的科学。以生活中的科学为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好的学习方式。课程具有开放性。对老师的回答,有疑问的,请提问没有的,记得采纳。加油,棒棒哒!
2023-08-28 10:24:031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怎样叙述的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世界品牌i S a n d B o x A R沙盒教育课程首次在中国参展 。
2023-08-28 10:24:363

第2部分 课程内容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第1部分 前言 第2部分 课程内容 第3部分 实施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 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占 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习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冷空气的流动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 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小组讨论,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 特征,运动有多种形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常见的力,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1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3 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4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5 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6.6 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以及如何实现能量的转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生命世界包含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植物能够制造营养物质,可供自身利用;而动物则不能制造营养物质,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营养物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 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 爱护生物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学习观察和简单归类的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5、6年级的学生能通过显微镜从微观上观察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活动,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植物体生命过程中需要养分,且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适应其所在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并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相应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 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讨论某些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调查的方法,初步认识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举例说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讨论人类活动 对动植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 星球。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 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 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 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岩石等组成物质,以及自然现象和一些规律的观穴 学习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等方法;通过对比实验、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多种自然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和分析资料,学习分析与 综合的思维方法,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资源和能源,知道保护它们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 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落实到行动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 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人类 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 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工程的核心是建造。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学习目标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制作等活动,了 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 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 在教学
2023-08-28 10:24:4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在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 第一节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五)综合性学习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赞同0| 评论
2023-08-28 10:25:06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6.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7.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8.什么是亲历活动?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10.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11.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12.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13.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14.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15.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16.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7.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19.什么是教育评价?20.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21.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22.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3.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24.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25.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26.“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8.“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9.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30.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31.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32.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33.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34.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35.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6.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37.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38.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39.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4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41.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42.《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43.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44.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45.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46.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47.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48.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49.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50.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51.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52.如何布置学校里的科学活动园地?
2023-08-28 10:25:16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几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五个要素:1.激趣导入; 2.大胆假设; 3.根据假设实验;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存在的。 第一,从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来说,科学探究能力必然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或各个过程要素及其组合的质量和水平方面。简言之,就是指包括一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能力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能力。当然,其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技能、信息技术及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等等。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必须同科学知识相联系,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前,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指出,科学探究教学应当确保在教授“生命过程与生物”、“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的内容时进行。科学探究能力不仅离不开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由于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以及所受教育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同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能不完全处于相同的水平。 第三,科学探究要素和科学知识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即探究必须密切地与科学问题相联系时,才能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也要受到问题呈现的背景(或称为情景)等方面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已知的或学过的情景间题的能力,与在一个未知的或全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的能力是不同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教师指导下或在同伴的帮助下表现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不同的。为了简化问题,可以把这种能力组成要素统称为情景要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丰富而带来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自然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也必须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辨,以问题趋动课堂教学。
2023-08-28 10:25:251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如下:1、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程。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条件。2、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认识物体有多种运动形式,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日常生活中能存在的不同形式。能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对植物和动物进行简单分类。
2023-08-28 10:25:35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有哪几条?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的实施标准。由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印发,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1]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2023-08-28 10:25:461

第1部分 前言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第1部分 前言 第2部分 课程内容 第3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教学案例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 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 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 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人,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 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 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 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 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 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人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以下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以下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段目标。
2023-08-28 10:25:53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 )、( )、(

三个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科学知识.
2023-08-28 10:27:29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教材的关系

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1、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实验、活动等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以保证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与要求,而小学科学教材则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编写的。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和内容都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
2023-08-28 10:28:05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有哪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2023-08-28 10:28:151

谈谈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改进方向。

1.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是本次深化课改的关键词,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中,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报告中的六大核心素养都跟小学科学教学有关,其中关系特别紧密的是科学精袖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主要是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方面,跟科学教学密切相关。(1)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实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和证据,用证据和逻辑进行论证,从中获得结果,使证据和结果相协调。(2)注重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的思想和方法。(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在动手实践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动手和动脑的配合中,体现出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准备充足的教学器材,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参与产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3-08-28 10:28:231

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哪些新变化

精彩速读1.根据“新课标”从今年起,小学1-2年级也有科学课啦!科学课将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重点科目。2.明确新增了技术与工程内容。3.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在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关于新课标不得不知的几点变化1两个新增1.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2.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在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两个变化1.划分了三个学段。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2.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2023-08-28 10:28:591

新课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内容

新课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内容: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嫌闷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芹租弯神和实践能力。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规定:1、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2、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3、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2023-08-28 10:29:071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下:1、小学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2、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3、小学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运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4、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5、科学(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工 程(engine) 与 数学 (math) 即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023-08-28 10:29:4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6.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7.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8.什么是亲历活动?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10.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11.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12.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13.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14.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15.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16.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7.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19.什么是教育评价?20.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21.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22.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3.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24.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25.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26.“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8.“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9.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30.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31.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32.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33.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34.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35.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6.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37.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38.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39.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4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41.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42.《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43.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44.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45.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46.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47.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48.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49.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50.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51.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52.如何布置学校里的科学活动园地?1. 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ue004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和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师是这样设计“抑郁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他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抑抑理论;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他让学生提出一种自己的抑郁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提供了一个抑郁病人案例,让学生开治疗处方。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ue004“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展示月相的变化是一回事,让孩子连续观察并记录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给予儿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坚持性、客观性、认真、严谨……2.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首先看一下为什么要用行为化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在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中,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述: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②演示热胀冷缩现象;③学习“物体的沉和浮”。这些表述或失之于过于抽象、笼统,或失之于陈述的是教师行为,或失之于只写出要学的课题,至使执教者无法对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ue004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和布鲁姆均认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应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由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这些主张,为诸多课程设计者和教师认可和接受。ue004其次再来看一下怎样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ue004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另一位美国学者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显然,这些学习结果具有不同的特征,言语信息涉及“知什么”、态度和倾向性有关,其余的则和“知如何”关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这些不同类型的目标,可以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教学后学生应发生哪些方面的行为变化,从而考虑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些目标。例如,当我们用“会做什么”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用练习的教学方式;当我们用“意识到……”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ue0043. 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只描写教师提供的情境、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变。ue004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对情意领域目标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目标这些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很难准确地预设一节课后该发生何种行为变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大自然美的鉴赏能力。这些目标的叙写,与其指明活动后的行为变化,不如指明活动本身(学生需经历的活动)更为有效,何况,活动的收获完全可能超越预期的。ue004表现性行为目标的倡导者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艾斯纳曾给出一些例证来说明怎样制定“表现性目标”,如“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标准”举的例子是“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等,这些目标的表述均未指明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后能做什么,但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可以把表现性目标视为行为目标的补充
2023-08-28 10:29:591

教学目标是方向标——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

今天晚上继续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前两天的阅读,指导课程目标包括四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科学知识目标和科学探究目标已经仔细读过了。科学态度目标又是指什么呢?先来看一下总目标: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科学学习中应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 即具体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虽然这几方面的目标基本上都是要求比较自觉地去完成,但每个学段目标都是逐层深入,逐渐泛化的。 比如说到合作分享,低年级要求,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中年级要求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年级则要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其实这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他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品质。个人以为这是一个更为核心的目标,就是更容易迁移的目标。如果科学态度目标完成的好,孩子们学习其他东西,或面对问题时就可以更好地应对。也更容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比如实事求是中年级的目标: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这一个科学态度目标如果完成,那孩子们在处理其他事,或是与人辩论时,便多了一点正直感,多了一份弹性。他不会因为对方是权威就轻易相信,他会多一点独立的思考,探寻更本质的东西。在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的时候,则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不会做一些强词夺理的辩论,也不会担心有失自己的面子。这样能屈能伸,更容易获得真理。所以在教学设计里,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科学态度目标是不容忽视的。 课程的第4个目标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它的总目标是: 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它的分学段目标主要从这三方面来描述: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仔细研读这一部分的目标,一般都是初步了解。因为它是更为上位,思维更为抽象的概念。这基本上都是一种或几种关系所构成的。对小学生来说,哪怕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这样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样的关系又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渗透在小学科学教育之中。 到今天晚上,4个课程目标就全部阅读完成。课程目标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以前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习惯制定三方面的,这几天阅读后我才知道,其实完整的目标应该是四个方面的目标。 没有阅读这些之前,一般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都基本上固定。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差不多。所以有时自己没有思考,没有仔细地分析,就直接抄别人的教学目标。阅读完这些内容,才强烈地感觉到写教学设计的时候,这个教学目标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以后写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定目标,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主,同时考虑到孩子们的基础。制定一个让孩子们通过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特别棒的方向标,订得好能让你整节课事半功倍。
2023-08-28 10:30:061

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修订几次

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修订几次,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023-08-28 10:30:163

上一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的年份

200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查询显示,在2001年前,各地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导致其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规范其课程设置和标准,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3-08-28 10:30:231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时间是多少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时间是2017年2月6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世界品牌i S a n d B o x A R沙盒教育课程首次在中国参展 南京国展中心11月8号~10号 .。
2023-08-28 10:30:332

旧版(2001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相比有何异同?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的实施标准。由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印发,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1]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2023-08-28 10:31:083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的周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中小学各科周课时量分配新课程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30。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品德与生活2中学 义务教育中小学各科周课时量分配(新课程标准) 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 30 节。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3 节) 语文(9 节) 数学(5 节) 体育(3 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3 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的周课时安排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2节)语文(8节)数学(4节)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2节)语文【包括作文】(8节)数学(4节)科学(2节)体育(3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2023-08-28 10:31:241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如下:1、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程。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条件。2、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认识物体有多种运动形式,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日常生活中能存在的不同形式。能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对植物和动物进行简单分类。
2023-08-28 10:32:021

小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的实施标准。1、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2、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3、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4、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2023-08-28 10:32:151

有条理有结构性——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7

继续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花了几天时间把前言和课程目标读完了。今天晚上开启课程内容板块。 按照昨天钟老师的分享,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其实就是希望学生学到什么?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标准呈现了课程的总体内容后,分四个领域分别具体阐述各学段的目标。 物质科学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它的6个主要概念是: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标准中还呈现了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在标准中详细地列了出来。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除了第6个主要概念,其余5个都以中年级课程为主。也就是说物质科学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学习。 这两天我也听了一些专家对中年级科学教材的解读,物质领域的确很多。而且我发现每个专家的解读都会从课程标准开始,在解读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分享。有的专家还把课程标准跟课本的内容做了详细的链接。 从他们的讲述中,从他们的PPT的呈现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熟读与内化。可以说每一条课程标准他们都很用心的看着。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离不开课程标准。不管是他们在编教材的时候,还是在解读教材,或是在指导教师使用教材。三句不离课程标准。 这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虽然很薄,但基本涵盖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个方面都做了很细致的指导。 就拿课程内容这部分来说,不但采用四大领域逐个分析,每一领域的每一个主要概念也逐项分学段呈现。每一个分享前面都有加上编码,可以让你快速地找到相应的内容,也方便大家的交流。 比如物质领域的第2个主要概念: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在标准中就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其中2.1的内容,低年级要求——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中年级要求——知道应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高年级则要求——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其中2.2的内容各学段的要求,低年级要求——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纱和食用油等。对中年级的要求则是——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每一点都分得非常细致,说的很清楚。在每一个主要概念的后面都有一项内容,就是活动建议。 比如刚才提到的这个主要概念: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他的活动建议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原因。后面还有详细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的活动具体呈现。 以前经常听专家或优秀者说课程标准非常好用,但很少用心地仔细地去阅读过。偶尔翻开也是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用到里面的一两句话。这几天认真的一点点啃读,发现课程标准真的写得很细,而且非常有条理,很有结构性。值得每一位教学的老师,用心地去阅读。
2023-08-28 10:32:351

《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么把握?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3-08-28 10:32:485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是什么?

忘了,好象那时我们还发过这样的一本书呢!
2023-08-28 10:33:084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解读

1、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2、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4、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2023-08-28 10:33:281

如何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目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的实施标准。由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印发,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1]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2023-08-28 10:33:39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功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功能是:1、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2、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3、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4、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3-08-28 10:33:49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几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五个要素:1.激趣导入; 2.大胆假设; 3.根据假设实验;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存在的。 第一,从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来说,科学探究能力必然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或各个过程要素及其组合的质量和水平方面。简言之,就是指包括一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能力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能力。当然,其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技能、信息技术及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等等。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必须同科学知识相联系,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前,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指出,科学探究教学应当确保在教授“生命过程与生物”、“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的内容时进行。科学探究能力不仅离不开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由于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以及所受教育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同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能不完全处于相同的水平。 第三,科学探究要素和科学知识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即探究必须密切地与科学问题相联系时,才能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也要受到问题呈现的背景(或称为情景)等方面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已知的或学过的情景间题的能力,与在一个未知的或全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的能力是不同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教师指导下或在同伴的帮助下表现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不同的。为了简化问题,可以把这种能力组成要素统称为情景要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丰富而带来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自然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也必须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辨,以问题趋动课堂教学。
2023-08-28 10:34:06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将调整为一年级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将调整为一年级   教育部网站今日(2月15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通知》指出,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   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1.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2.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4.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2023-08-28 10:34:131

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和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2023-08-28 10:34:221

小学科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就科学学科而言,如何准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却是一个崭新问题。以前的大纲把目标分解为三大块,即知识、能力与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方面。而通常,教师是首先考虑如何达成知识目标,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兼顾能力和科学精神等内容。这样,过去的自然课就总会在课的结尾形成一些结论性的知识,最终为评价教师的教与学,评价学生的优与劣作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在定位目标时,首先强调科学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呢?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基本的,那就是科学探究首先应该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几个基本环节,并且在全过程中都强调如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课程目标就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如果还是抱着首先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的想法不变,就肯定会与新的要求背道而驰。我以前在上课时,程序井井有条,学生按部就班,最后的结论也无可非议,但就是拿科学探究的尺子来衡量时,漏洞百出。因为学生学习了这一节课,可能对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去探究一问三不知。在执行科学探究的目标时,机械地理解,模式化的实施,使课堂显得十分呆板。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而不被众多表面现象所干扰,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课程标准的表面与核心的不同,以及反映在教学目标上的基本定位的变化。我认为,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个问题:切实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我们教师必须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多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从操作的角度讲,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反复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不断积累他们的科学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2023-08-28 10:34:322

小学科学是什么时候开始开设的?课程标准最早什么时候出台,修订过多少次了?

是的,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更名为科学,2017年进行修订,秋季开学实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6年级)》
2023-08-28 10:35:091

下列关于2001年颁布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2001年颁布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1)与时俱进;(2)高瞻远瞩;(3)系统完善;(4)灵活变通。
2023-08-28 10:35:17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参考文献怎么写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照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1]、[2]、[3]……的顺序编排。(一)参考文献著录用的符号: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地、制作地等,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者、制作者、刊名、专利号等( )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等[ ] 用于文献类型标识以及著者自拟的著录内容。. 除上述各项外,其余的著录项目后用“.”号。(二)参考文献类型与文献类型标识按照国家标准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将纸张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划分为十种类型,并用十个单字母分别标识: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技术标准 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如全宋词、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等。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广告(三)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排在文末,并按下列格式著录: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篇名[文献类型标识符].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此项也可在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后边用P页码加小括号的形式标注).2.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析出文献中的原文献为专著时,其著录格式为:[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专利的著录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6.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著录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8.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f.文献起止页码。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023-08-28 10:35:25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什么具有重要的价值?

两个新增1.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2.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在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两个变化1.划分了三个学段。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2.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2023-08-28 10:35:451

高分悬赏:小学的《科学》课程

貌似很早就有了,好像我读4年纪就有了,大概是2000年
2023-08-28 10:35:534

为什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提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所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2023-08-28 10:36:041

小学科学课程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

全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首次在课程标准中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内容,这一举措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设计与创造能力。“技术与工程”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特色,也是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掌握的基础内容。技术、工程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也指向探究性的教育方式。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内容,为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技术与工程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规律和方法,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基础科学知识之余,也应当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未来脱离课堂时,也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讲解科学学科中的技术与工程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出研究性质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使得学生可以增强对技术与工程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进行太阳能的制作,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在课下进行资料、素材收集的任务。在课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网页中检索“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成”等字样,了解到太阳能热水器中需要的基本构件。随后,学生还可以对家庭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观看,了解其中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说明,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太阳能热水器的原始模型。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向当地的一些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进行询问,了解最基本的太阳能热水器需要什么材料,以及其能够热水的原理等,以便做好课堂制作的准备。显而易见,教师让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能够让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认识太阳能热水器,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以及加热的原理等,以便学生在进行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更有效率,提升学生对技术与工程课程学习的能力。
2023-08-28 10:36:141

小学科学课程调整为一年级起始是真的吗?

教育部15日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要确保落实科学课程规定课时,规定从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教育部指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在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上,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则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3-08-28 10:36:47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ppt课件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摘要:新的教学形式给科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科学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势下,科学课的评价必须注重解决评价主体的问题,并且要端正对评价功能、评价目的的正确认识,同时注重在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评价 方法 正文 一节科学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本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新教学模式需要发展学生许多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学生的能力已经不适合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评价。面对新的目标要求,科学课如何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尺度去衡量学生?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评价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评价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 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权利,更应是学校、社区、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的实施及探索
2023-08-28 10:37:41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017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1】   一、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教学要求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这四个单元组成。   1.“植物”这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2.“动物”单元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质。   4.“水和空气”单元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   3.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4.注重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辅导后进生立足于课堂,并为他们多提供实验的机会,促使他们去动脑、去学习、去练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自己在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5.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利用时间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增加学生亲历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2017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4个班,有189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实验落实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2023-08-28 10:37:51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说课指导的学习随笔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出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学生对水已有的认识,编排了认识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认识水中物体的浮沉、比较水的多少、认识水的压力等探究活动。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认识与水有关的基本知识。是在第二单元《它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趣的浮沉现象》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人类对水的探究利用从未停止过。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教法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和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猜想——引导——探究”。首先通过谈话、看图片,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技能。三、学法设计:本课属于引导式探究课例,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对学生着重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拓展”这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活动过程都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且学有所得:不仅体验到了探究的兴趣、认识了与浮力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四、教学流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1. 谈话实验,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学生通过对“礼物”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和开展汇报讨论,思想上产生了一些迷惑,提出了研究的问题。这样就揭示了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后面的研究讨论奠定了基础。2. 激烈辩论,启迪智慧。虽然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对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容易理解,对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3. 验证猜想,深化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物体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用纸盖住玻璃杯口,先后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100克钩码分别放在这张白纸上,纸能托住轻的粉笔头儿,托不住重的钩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推想物体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不但亲自体验到向上托的力量的存在,而且还体验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量有大有小,从而深化理解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4. 设计实验,验证想法。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猜一猜,吊一下学生的“胃口”,然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开放性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选择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5. 总结规律,揭示结论。在这里揭示出“水的浮力”这一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让学生谈对水的浮力的理解,使学生对水的浮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6.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谈感受、举实例,使学生把水的浮力与生活结合起来,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讨论解释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
2023-08-28 10:37:591

课程标准中不包括哪个教学目标?A、科学技术B、科学探究C、社会环境D、科学精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的实施标准。由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印发,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1]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2023-08-28 10:38:27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一、什么是探究能力及其意义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风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在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做把火柴放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火柴的温度达到了燃点,自燃起来了,做完后,有个学生问我,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能不能也燃烧,我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又让他们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看能不能也燃烧,最后,纸也燃烧起来,我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让他们敢想,敢做,敢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探究欲望得到了加强,想信他们对于科学课也会感兴趣,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纵然孩子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基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未知所做出的推测;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在教学《植物怎样度过“一生”》、《人类的进化》等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的发育、进化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在教学《给水加热》中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水、《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中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切片标本的方法等实验活动,操作步骤复杂,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能够很快知道操作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他们“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在教学《纸张》一课时,教师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选用宣纸、牛皮纸、瓦楞纸、书写纸来研究,将这些纸滴上红墨水,看那种纸吸水快,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时要同时滴,水量要一样等;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进行研究;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仿佛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真枪”地进行研究。又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记录表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教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提供有结构材料,能有效为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结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结构材料”是指材料的构成和搭配是根据所学知识认知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材料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在教学《流动的空气》一课中,为揭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产生空气对流而形成风”这一科学现象,我准备了两组材料,一组是可以游动的小纸蛇,在火焰上面转动,从而揭示热空气上升;另一组材料是一个两端(上表皮用硬纸板制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蜡烛点着,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闭塑料水槽,并提供蜡烛、蚊香,用水槽内的环境模拟地球地表环境,蜡烛模拟温度高的地区,蚊香显示空气的流动,学生在点燃蚊香和蜡烛后看到烟(空气)的流动情况,不仅明白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空气流动规律,而且能轻易地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启发性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提供有结构材料,是教师为学生实验活动和获得某种概念创造条件,对发展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六)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一张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为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评价的方式机会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3-08-28 10:38:381

小学科学老师实验准备课时是多少?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而实验教学就能很好地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于一体. 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有所启迪和收获呢?那就是:实验时应做到“六多”——多看、多做、多思、多说、多听、多评. 一、多看“想到没想到,看了才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之《想到没想到》栏目的宣传口号.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到了,我们就相信了,就明白了,这说明了看的重要性. 看,不是随便地看,而是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科学实验的显著特点,同时教会学生观察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科学实验时,不管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都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观察.要引导学生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实面貌,更要学生发现平时没留意的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正确、清晰的事实,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学生还能从中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比如做《热水变凉》实验,将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连续测量十分钟,这时要适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他们会发现开始水温下降很快,最后越来越慢.最后学生们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由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其教学效果是言语传授无法比拟的. 二、多做“你听见了,你忘记了;你看到了,你明白了;你做过了,你记住了.”这说明了做的重要性.法国科学教育以“动手做”为口号和切入点,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体现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生命历程.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记忆与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而动手做最能展现事物的直观形象. 我们老师只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经历科学的过程,学生就能从中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上,学生做实验很多都是草草收场,学生并未“尽兴”.有些教师一发现一个(一组)或者是几个(几组)同学做完或做对,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学生停止实验,觉得部分学生的成功已经与教师要的结论相吻合.这种做法与科学教学原则明显相悖.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学生都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实验如果不能取得数据并得出结论,那等于没做.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孩子们多做,做足,做深. 比如教《小车的运动》一课,做实验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们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弄清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然后让孩子们多次地、反复地做实验,获得数据,并从中探究规律.学生们通过“真刀实枪”地“搞”出来的有关结论,将使他们终生难忘,而这一探究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将使他们受益一生. 三、多思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探究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制定计划、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必须学会思考.如果对一些现象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远发现不了问题,更谈不上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思考阶段,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猜”.所以,学生在实验时,有关科学的结论,应让学生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想,甚至异想天开.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处处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而且需要学生的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学习需要多思,需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教师一上课就出示一个电磁铁,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而后让两名学生各取一个电磁铁(线圈铁钉不同),让学生观察哪个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为什么?这时可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维就这样大放光彩. 四、多说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有各自的体会和想法,科学实验后,要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结论说出来.如果不让学生说,我们就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不让学生多说,就不知道他们思维的全过程,不知道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成共识.因此,实验后应让学生多说,给他们自由的空间畅所欲言,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 比如教学《观察水》一课,学生做完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后,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溶解现象,个别说,小组说,集体交流.这样反复交流,溶解现象就深深印在学生头脑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听善于倾听的学生就是善于学习的学生.在许多的科学课堂,不顾别人的想法,不注意倾听的现象比较严重.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我们要引导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产生智慧的碰撞. 如在《洗衣服的学问》一课中,当学生设计出不同材料去污能力大小的方案时,我就引导大家针对他的方案,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能认真倾听,还听出了别人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交流中,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帮助. 六、多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四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更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评价. 当有个别学生或小组同学出现合作,实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和优点时,我就不失时机给予评价,请同学自评,相互评,一堂课下来,评出最佳小组若干,给予加分,当分数累计到指定数时,便可获得老师的奖励.奖励就是一张卡片,一些实验材料、药品,或者到科学探究室自主做实验的资格…… 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学生动手又动脑,个个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只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多看、多做、多思、多说、多听、多评,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08-28 10:3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