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贯彻?

2023-09-06 19:10:28
共2条回复
康康map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一是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全面重视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四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五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六是健全调控体系,增强政府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慧慧

按劳分配

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的有效干预进行调整

相关推荐

分配制度是促进什么的基础性制度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分配制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艰辛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自十五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023-08-30 20:08:321

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023-08-30 20:08:512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哪三项

国务院针对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以及人事部的三项制度改革。目的在于精简组织机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各类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扩展资料:(一)人事制度改革1、精简组织机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各类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使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做到责权明确、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2、取消企业行政级别。打破传统的“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管理岗位工作的即为管理人员。岗位发生变动后,其收入和其他待遇要按照新的岗位相应调整。3、管理人员竞聘上岗。企业对管理岗位竞聘的岗位和条件,要根据需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提前公布,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或测试,公开答辩、公正评价、公示测评结果。4、加强考核。根椐企业经营目标和岗位职责特点,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对考评结果的确定,以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考核为主,参考民主评议意见。5、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励或处罚。对年度或任期内考评成绩优秀的管理人员应予以表彰或奖励(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1、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职工劳动合同期满。2、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参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设置职工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减员增效,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对竞争上岗和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并可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和完善内部淘汰办法。形成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4、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企业实际,严肃劳动纪律。5、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富余人员较多的企业,要采取主辅分离和鼓励职工自己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等多种途径,加快人员分流。(三)分配制度改革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在依据有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允许职工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分配。2、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3、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办法。4、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企业内部分配上逐步引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通过双方协商,合理确定相关人员工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5、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把工资总额中的部分补贴、津贴纳入岗位工资。6、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制度。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按岗位定酬、按能力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科技成果)定酬的分配办法。7、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点
2023-08-30 20:09:121

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何具体措施?

咳咳,又是科干的吧,这样可不行哦
2023-08-30 20:09:233

中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23-08-30 20:09:325

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社会分配结构

一、中国分配制度现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传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今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过去强调平均主义、反对贫富差距,发展到今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从政策层面上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竭动力源自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考察制度因素:;1、正式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又称按劳取酬,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范畴。最早提出按劳分配的是英国空想者约.弗.布雷,以后马克思将它规定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或形式。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不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社会劳动,劳动者按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间领取消费品。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直接社会劳动,因为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打破,那种除劳动以外,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国家或相关公有组织占有、支配、使用的情况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按劳分配也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中央当局适时地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分配问题上的两大难题——激励与约束。从激励方面看,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取酬,改变了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国有经济内收入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倾向,有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偷懒与自由散漫。从约束方面看,让收入与所作的贡献挂钩,减少了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足,使国有企业领导人无法得到应该得到的报酬而损公肥私、谋取非法收入的可能性,有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国家财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非正式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独创,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特殊的区域经济非平衡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重中之重,效率便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重要的一极。与此同时,公平问题也同样重要。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效率要求个人收入与其对社会所作贡献挂钩,充分调动行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受个人在年龄、性别、能力、机会等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千差万别,从而收入差距有拉大的必然,这一点与公平的要求没有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效率,大量侵吞公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非法经营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违犯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少钻政策空子的投机主义分子,不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秩序,扭曲了收入分配机制,影响社会公平。因此,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在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二、中国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逐渐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经济利益机制的转换,涉及到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即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阶层的积极性。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分配制度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分配制度出现了惯性发展从而难以退出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概念源于W.布朗.阿瑟,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后经诺斯推广至制度变迁分析领域,他认为制度变迁过程同样存在收益递增、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在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缺乏先验理论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受制于其他配套改革的深度及速度,难免会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特征,要研究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首先需要具体地探讨这种依赖的本质。;1、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定势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指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利益主体的分配比重。近几年来,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趋稳,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渐进与成功。随着所有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公有制经济逐渐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朝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目标迈进,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日益市场化,要素市场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前进的生力军。各种不同性质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幅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的格局。显而易见,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于是,单一的分配制度难以做到生产要素投入的按贡献取酬,同时诸多非劳动要素作用的日益加强也对按劳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考验。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政府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指导性分配制度,而这一分配制度一旦确定下来,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利益主体收入水平便相对确定下来,以和市场价格为调节手段的再分配,虽然可以适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收入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沿此思路,分配制度改革无疑还是雾里看花,难有重大突破。;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沿袭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纳就业有限的问题。因其要求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优势而成为就业人口的吸收器,对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利用其资源优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无法带来较大幅度的需求量变动,从而使农民经常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同时,农业收成又与自然资源、位置、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风险较工业要大。此外,农产品技术附加值低,价格水平便较工业品低廉。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远比城镇居民的增幅要小。而现行的户籍制度、“盲流遣返”制度等人为城市壁垒又不利于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即便流动也很难获得城镇居民同样合理的合法就业待遇,只能得到较低的收入。特别几年来,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突出更是使农民进城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处于瓶颈状态,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失业率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涌入,大量城乡中小学生辍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逼攻,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因此,与经济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将沿袭下去,使得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依旧是城市一块,农村一块,各行其是。;3、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众所周知,自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我国全面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把效率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对区域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由过去注重均衡发展转而实行人为划分的三大块——东中西部、并以沿海经济发展为大局的非均衡,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能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突破口,在短期得到很大提高,进而腾出经济力量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的实施达到了前半部分的目的,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为落实非均衡发展战略,国家给东部沿海地区较多的政策优惠,包括倾斜、减免、权利下放,超前等多方面的好处,而这一做法却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由于东部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在收入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人才大量“孔雀东南飞”,由此使东部地区生产效率较高,工资水平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螺旋上升,进一步挖掘中西部人才。同时,为支援东部建设,丰富的中西部资源受政策性调价的干预使中西部蒙受了重大损失。加上中西部地区人口多、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市场不活跃、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改革进程较慢等诸多因素,使得中西部经济结构硬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经济机制得不到有效率的转换。总之,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留给的不仅是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而且是收入水平的宏大梯度,这制约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4、政府政策的承上启下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市场经济改革必然伴随着政府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农村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的初衷,充分地调动了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改革完整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第二阶段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算起,到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重点是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打破了企业职工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实现了报酬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工资模式,为搞活企业,激发企业潜能找准了激励的穴位,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分配格局,如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浮动工资制等。这一阶段仍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主,理论上没有勇气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生怕落入庸俗关于“三位一体公式”的圈套;第三阶段自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严格地说应始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建立最低工资线和工资线,加征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难看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是逐步推进的,它原则上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这一渐进性的本质决定了分配制度改革并非改头换面,而是循序渐进。;5、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一直以来,按劳分配被看作是公有制唯一而且独有的分配方式,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是的东西。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只能在劳动的组织与作用下生产使用价值,既然价值由劳动唯一创造,那么,生产成果的按劳分配便成为必然。不言而喻,这里混淆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另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唯一属于劳动者个人拥有的只有劳动,其他所有生产要素都归国家或集体公有,又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于是按劳分配便成为社会主义最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按什么分配劳动果实并不取决于价值创造,而跟生产方式和所有权的占有有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的萌芽,但按劳分配作为红色分配理论仍占主导地位,这是十六大报告依然强调的一点。四、中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配制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兼顾了公平,在激励的同时注意了约束,在循旧的基础上进行了维新。可以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越来越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了分配制度的原始目的——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但是,由于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便面临着三大去向,一是沿已有的路径继续下去,如果原有的做法合理、符合历史潮流,跟得上经济体制改革的节奏,会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若不能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则会成为经济运行的桎梏,阻碍经济向前发展。二是改善原有的路径,在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时作必要的修正,再逐步在实践中。显然,中国分配制度改革走的是这条渐进式的道路。三是突破原有的路径,另起炉灶,或全盘引进国外先进的做法,或向经院经济学家求经。基于前述路径依赖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路径选择的思考:1、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理顺分配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市场手段能够比较充分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和调节经济运行,但是在三大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方面,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结构一旦形成,便不易由市场手段打破,从而使分配制度改革明显触礁。因此,有必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应合理调整收入总量的分配格局,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安排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份额或比例,避免因此消彼长关系肥了一方,瘦了另一方。其次,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合理的拉大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平均分配,同时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从而影响安定,制约的发展。再次,理顺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家的流失,确保政府收入的稳定;企业工资分配要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为限,做到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应该在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制定与执行。最后,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在比例协调、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取得“三赢”局面。;2、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短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如前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投入相对不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居民生活、农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压力;如何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在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长,合理缩小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便成为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正是如此,我们的收入分配应该做好“两手抓”的工作,一手抓城镇居民收入改善,一手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首先,应加快城镇建设,整治城市分配秩序,规范城镇收入分配,理顺分配关系,抑制某些行业或阶层收入的畸形增长;同时逐步实现农村户籍制度在有序的条件下松动甚至取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当然也不反对城镇人才到农村创业。还要花大力气做好城镇再就业工程,减少失业人口;其次,通过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化、科技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再次,应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力争通过市场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3、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东中西部贫富差距;我国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差距的扩大由因素的累积,政府政策资金在改革之初向东部倾斜,以及中部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相互叠加所造成。改革开放20年后,中央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这符合发展的规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政府与民间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从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角度来说主要有几点:第一,政府要调整区域经济政策,加快利于中西部的政策的出台,加大支持基础建设的力度。对外开放,通过“补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也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旧工业、落后产业的转产,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三,广泛推进东中西部三区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力度;最后,大力发展,增加教育投资,尽快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用足用好政府优惠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和国内外的支持,化外部条件为内部条件,振兴经济,填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谈共同富裕,也只有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4、转变政府职能,依赖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结合,共同完成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我们并不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也不赞成“一切由政府包揽”,应该充分让市场说话。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从属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需要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一天不止,分配制度改革也就一天不能落后半步。当然,在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用制度变迁的观点来说,这是非常明显的强制性变迁过程。按劳分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以来主要的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按劳分配在农村农业、城镇工业以及后来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均有建功,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要素贡献分配是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的几年中十分强调的分配方式,它彻底地突破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纠缠,有利于调动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了动力。十六大报告还为我们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留下了余地,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们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新分配方式留下了政策弹性空间。
2023-08-30 20:09:581

我国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分配制度。 2、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析的调节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2023-08-30 20:10:391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改革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二)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三)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一)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1.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2.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附表一至表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3.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4.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偿。艰苦边远地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属于财政支付的,由中央财政负担。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其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三)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1.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2.岗位变动调整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3.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4.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适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标准。(四)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1.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采取一次性重奖以及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2.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多种分配形式,规范分配程序,合理确定收入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五)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实行工资分级管理,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规范工资收入支付方式,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健全纪律惩戒措施,维护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严肃性。 (一)新聘人员工资待遇。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含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及以下毕业生,实行一年见习期,并执行见习期工资;长学制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见习期工资待遇可适当提高。见习期工资执行期满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在明确岗位前,执行初期工资;明确岗位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时薪级工资适当提高。其他新聘人员工资待遇,由聘用单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二)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地质、测绘、交通、海洋、水产、民航等行业事业单位中野外、水上作业工作人员以及飞行人员的工资标准另行制定。体育运动员仍实行体育津贴奖金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三)离退休人员待遇。截至2006年6月30日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实行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适当增加离退休费。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离退休人员,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相应调整离退休费计发办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政策,严肃工作纪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纪检、组织、监察、财政、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凡违反政策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者责任。同时,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2023-08-30 20:10:481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2023-08-30 20:11:041

如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方法如下: 一、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一是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调节作用。 二、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以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完善财税体制。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逐步扭转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偏重生产性投资的趋势,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四、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 五、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必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六、健全收入分配调节的工作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要加强对收入分配调节的规划和领导,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http://www.gov.cn/2010lh/content_1559849.htm
2023-08-30 20:11:132

我国当前应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将采取4项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常委会办公厅将国务院办公厅转报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给了常委会组成人员。  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提出将采取系列措施,以加快这方面的改革。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提高0.0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并力争在春播前公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2、低收入群体获扶持  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力争公布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努力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3、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督促和引导各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  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强化税源监控,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严格控制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
2023-08-30 20:11:221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2023-08-30 20:11:301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根本原因;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3、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贡献,是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直接原因。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使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有效经济形式。
2023-08-30 20:11:393

结合政府职能谈谈怎样推进分配公平建设

一、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公正、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价值进行分配,按要素分配是按照生产收益进行分配。这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在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分配报酬,而按要素分配是根据各个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分配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按劳分配中的工资是劳动报酬,按要素分配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决定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应当取得劳动成果的主要部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求收入呈现多元化,劳动仍然是人们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但非劳动收入也应占有一定比重。居民投资持有债券、股票、基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由此获得的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应当成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安定团结。效率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效率通常指资源配置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就是效益。市场主体的效率高收入相应就高,效率低收入相应就低,无效率即无收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给市场主体以强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提高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公平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公平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一系列领域。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均等化。但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公平观,不存在永恒的绝对公平。只要大多数人比较满意,就算比较公平。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统一。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谈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效率。坚持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不仅要讲究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创业致富,也要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就是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3)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劳动价值论是说明价值源泉,按要素分配是说明收益分配。作为物化劳动的资本,一般认为并不创造价值,但作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理应按其贡献参与收益分配。各种生产要素对使用价值所作出贡献和应得的报酬体现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租金是土地的报酬,利润是资本的报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反映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三是反映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推进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较好实现形式是薪酬制度。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首先确定基薪和绩效薪金,扩大绩效薪金部分,与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中长期激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报酬的一部分,如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没有上市的公司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薪酬制度体现了按劳分配、以人为本与按资分配、以资为本紧密结合的要求,将企业的利益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了经营管理持久的积极性。二、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1)加强分配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主要是依法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体制、分配制度,解决运用公权把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转化为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问题;依法调节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依法规范收入分配行为,防止运用公共财力提高部分人群、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收入水平的问题。通过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实现社会公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秩序的建立,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紧密相关。因此,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突击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的思想准备,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多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业绩脱节,水平偏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分配方式,自己给自己定工资,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实际处于失控状态。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受出资人委托或授权来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应由出资人来决定。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建立约束机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失控的问题。在企业职工分配中,打破固定工资的传统模式。在按照国家规定保障职工最低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与职工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的活工资的比例,奖励起用奖勤罚懒、收入靠贡献的机制。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效益下降时相应降低岗位工资标准。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能增能减的机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实行完整的货币化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把工资外相对固定的各种补贴纳入工资收入,成为居民的持久收入。提高教师、研究人员和公务员的收入。(3)加快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城乡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这些年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大大快于农村,2003年又扩大到32倍。2004年城乡差别为313倍,差距有所回落。由于农民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没有这笔支出,再加上城市有各种福利,而农村很少,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大于这个比例。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扩大。东中西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0年是119∶1∶107,2000年扩大到149∶1∶106。东部与中西部的绝对差额由71元、44元,分别扩大到2517元和2195元。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安全警戒线。城市中贫富差距也在拉大,财富集中程度进一步上升。美林集团发布的年度全球财富报告中,2003年中国内地百万美元富翁约有236万人,如果以人民币计算,将近24万人成为千万富翁。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城镇居民以及上千万未脱贫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难免的。但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因此,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妥善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全社会看,低收入者的相对规模不应过大,更多的应成为中等收入者,并鼓励人们跨入高收入者行列,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基本保证,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1)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因此,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规模上,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积极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缓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小额贷款落实难的问题,通过加强创业培训和建立信用社区,进一步简化发放程序和手续,更好地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抓住实现产权多元化、职工转变身份、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重要环节,重点解决分离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妥善安置职工,使辅业改制后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尽可能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避免将企业富余人员大规模集中推向社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化、长期化,帮助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让有就业愿望的人能够获得就业机会,并获得同劳动贡献相符的报酬。(2)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全部免征牧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建立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资正常支付的机制,做好清欠工作。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各类企业都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并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鼓励智力劳动和智力投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的收入。建立开辟更多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为居民投资和获取合法收入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推行年薪制、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并合理调节其过高收入,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依法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确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元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待抚恤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对生活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同时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基础,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健全服务功能。(4)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不是不允许人们致富,更不是剥夺高收入,而是要形成调节过高收入的税收体系,加强各种税收征管,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起征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的收入分配情况监控,尤其是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体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对各种非法收入要坚决依法取缔和惩处。整治非法收入,制止权力的市场化和货币化,严惩贪污腐化,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制假贩假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总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最根本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2023-08-30 20:12:061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必然要求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第二个原因是: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多种所有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作为确定所有者获得收入份额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激励所有者积极地把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中,并且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投入得到的收入被承认,能激励所有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如在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即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对资源的节约.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被看作是商品,买入生产要素都必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023-08-30 20:12:1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必须坚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2023-08-30 20:12:293

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
2023-08-30 20:12:396

为什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的结构、状况和特点不仅受一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制约,反过来又会对一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也是收入分配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并存;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问题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我国应从调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改变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制定一套促使财产、权力、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最终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远政策;规范和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制建设,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各国政府和私人在对经济活动最本质的理解上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从追求增长是一个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思路中逐渐摆脱出来。在发达国家,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上。经济发展要求取得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样,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强国富民?。对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加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现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收人分配的调整时期,廓清收人分配的理论框架,制定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收人分配政策,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又一重大课题一、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评价经历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然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雏形的确立,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冲突不仅没有显著改善,而且相对更显加剧。
2023-08-30 20:12:591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哪三项

法律分析:我国的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指对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法律依据:《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 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二十一)改革用工制度。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完善定员定额,优化劳动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确定用工人数,实行定岗定员,减员增效,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经培训仍未能竞争上岗的职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   (二十二)改革人事制度,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类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职数,精简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任期制,不称职的必须及时从管理岗位上调整下来,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   (二十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应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效益下降时相应降低岗位工资标准。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工资收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实行职工工资收入银行个人账户制度,委托银行代受全部工资收入,严禁违规违纪发放工资外收入,提高工资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2023-08-30 20:13:071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是指国务院针对国企的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以及人事部三项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福利。这些改革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摘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要求,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能增能减机制。真正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涉及用人管理、劳动关系、薪酬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事关企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目前国有企业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的关键。一、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一直在探索三项制度改革。1992年破“三铁”、1998-2000年在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中已经明确并开始全面改革国企三项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许多改革虽然喊了多年,却往往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行政级别虽然形式上取消了,实际却依然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名义上建立起来了,却很难
2023-08-30 20:13:281

怎么理解分配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1、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改革初期,这种倾斜带有补偿性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模式是“先扣除,后分配”,实行低工资、低收入制度。当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年份曾高达47%(1960年)。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3、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配体制和分配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文体制,显然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称的,经济体制转换带来分配体制的转换是必然的。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4、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要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分配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报道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
2023-08-30 20:13:393

新中国成立以来分配制度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是平均分配,按人口分配,改革开放后试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按照在生产过程中付出要素的量的多少,进行分配。它包括了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土地等自然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等(即按要素的种类,有不同的按要素分配类型。) 按资本要素分配,就是出资本(钱——本金),比如说花钱投资开个公司,老板就能按投进去的钱得到一定得分红。 按劳动要素分配,就是付出劳动力,比如说在外资企业里工作的秘书,(按劳动要素分配,一定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里的付出劳动要素的人的分配方式。) 按信息要素分配,是指为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因而获得分配。可以视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一种。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很像,都是和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有关。但是两者是不同的。按劳分配是根据劳动量的多少获得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根据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作出的贡献进行分配。前者只适用于公有制中,后者只适用于非公有制中。
2023-08-30 20:13:473

我国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设计的正规公司
2023-08-30 20:13:552

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1、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是从1996开始的。2、《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在1996.01.09由人事部颁布。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使用、开发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毕业生,是指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国家不负责分配工作的非在职毕业生。第三条 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在多种所有制范围内自主择业,可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管理工作,也可在其他岗位上工作。扩展资料:“毕业包分配制度”历史发展(1)提出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2)发展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3)终止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
2023-08-30 20:14:031

我国的分配政策历史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探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与经验,但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从计划分配体制全面转向初次分配以市场为基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也基本形成了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开始至党的十四大之前(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剩余索取权”。它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钩,使农村收入分配不再以生产队为基础,而是以农户为分配主体,农民所得收入直接取决于其生产成果的多少,“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是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通俗概括。这种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城市,积极借鉴农村实行承包制的基本经验,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等所有制形式和成分。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以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口,推进落实按劳分配,逐步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同时,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公平的问题,明确要求“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雏形,是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综合来看,这一阶段处于经济体制转型阶段,纯靠政府指令性计划调节的手段逐步得以改变,市场机制被更大范围地引入。相应地, 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以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口,重新确立了按劳分配原则,否定了收入分配体制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同时,肯定了其他分配方式的合法存在,但是这一时期的其他分配方式只是处于补充地位。这一阶段,再分配调节机制也开始逐步建立。一方面,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制度陆续设立;另一方面,开始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传统以就业单位为依托的保障制度逐步改变,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开始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第二阶段: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召开之前(1992-200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应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其他经济成分快速发展的现状,收入分配方面主要实行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政策,为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收入分配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 在公平和效率的选择上,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一是不断完善税收调节制度。随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推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一些税种得以不断完善,调节作用也开始显现。二是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社会保险征缴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得以明确, 同时,国务院组建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来较为分散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得以改善。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之前(20 0 2 –2 0 1 2 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政策也逐步完善,明确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逐步强调公平问题。综合来看,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问题,强化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法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既肯定了劳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解决了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怎样参与收入分配问题,即按贡献大小参与收入的分配。二是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步扩大,开始逐步强调分配公平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并且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三是政府也重视再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采取了很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如为缓解城乡差距,政府制定实施了彻底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涉农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为缓解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政府颁布了最低工资标准、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加劳动者收入。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2012年至今)。注重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方面,较之以前又将公平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且进一步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并进一步要求“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并要求“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专门就“缩小收入差距” 做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分配制度建设、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打击非法收入等影响收入的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实行一系列增加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举措。一是加强收入分配相关制度建设。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对今后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目标、路径和政策举措等做出了要求与部署。同时,为了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二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保障劳有所得。三是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促进公平竞争。四是不断改革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建设。五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六是加大对腐败和非法收入打击力度,同时强化了对居民收入和财产的监管。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并要求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些都为未来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中国收入分配制度40年的改革历程,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形成了许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第一,改革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40 年改革的历程充分印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体制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前提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同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随之
2023-08-30 20:14:281

分配制度改革中三三原则 钟君

一、加大内部工资分配力度,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由于同岗位工种岗位工资是相同的,如何能按照任务轻重、责任大小、安全等方面体现出按劳分配,只有进行内部工资的再分配,具体做法就是在保留基本工资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内容、任务轻重、责任大小、安全等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月度考核发放,消除了职工在工作中出勤不出力,出工不出力现象,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二、加大艰苦岗位效益奖系数,体现效益激励原则由于井下点多面广,战线长,特别是采掘一线职工工作辛苦,采掘一线职工中上工作面的职工更加辛苦,采掘一线艰苦岗位的职工劳动量大,严重缺员,在二三线职工有超编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效益奖分配的作用,体现出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加大艰苦地区效益奖系数,使采掘一线的艰苦岗位区缺员班组职工效益奖高于二三线班组,体现多劳多得,稳定职工思想,使职工安心工作。再通过配套政策按定员对富裕班组对劳动力进行再组合,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采掘一线艰苦岗位。三、实行“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体现技能高低原则“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就是对同工种,同岗位工资等级一样的职工,由于技能水平高低不同,那么所得的收入也应该有所差距。各单位,要根据职工所在工种的技能水平进行技能评定,分出初级、中级、高级技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聘用,拉大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津贴力度,实行“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不仅提高了职工学技术积极性,同时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得到充分体现,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推动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2023-08-30 20:14:36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怎样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总体上是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形式,同它之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它之后的计划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性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消失而消失。市场经济又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又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显现出不同的特性。我们要认识中国的市场经济,不但要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认识中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的市场经济,而且还要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所处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从自身发展过程看,大体可区分为初始阶段、大发展阶段和最高阶段。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形成大量的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点劳动力过活的人,另一方面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变成资本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市场经济大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力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被瓦解,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开始开辟国际市场。市场经济最高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并趋于完善,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已全面尖锐化;靠市场经济内部机制已无法使尖锐化了的矛盾得到缓解,资产阶级要缓解这个矛盾只能靠向外经济扩张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与中国在所有权创新理论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弱到强,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深化了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经济为主导,非公有经济为补充。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在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所有权创新理论的突破,功不可没。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深化 党的"十五"明确指出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16大坚持和完善,基本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理论,突出两个“坚定不移”和一个“统一”,即,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团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两个所有制经济对立化。可以说,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创新的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目前,以加深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澄清以下问题: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繁荣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尽管私有制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消灭私有制,不能超越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远从消灭私有制的程度,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包含在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客观规律,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从而确定具体的所有权结构。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中间的生产力,生产率较低,这就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须包括多种所有制形式。显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这个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矛盾。 受某些刻板印象,我们的一些人还是将非公有制经济有排斥心理。事实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经验一再告诉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矛盾。正是社会主义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才能够别开生面,非公有制经济已被允许和鼓励发展,这是经济改革带来的进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会危及在中国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在深入的理论探索,我们已经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有制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国有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主导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核心地位,质量的不断提高,控制总量和不断提高。可见,把握经济命脉和经济发展的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保证。此外,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很多行业中,公有制经济的公有资产数额较大的比率仍然是在国民经济中。我们不能忽视,在社会总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公共资产之外的措施。例如,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开采是一个公共资产,和国家安全的关切和不准备开发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是一个公共资产。社会主义制度,以确保我们的土地,能源,矿产,森林,海洋,河流和其他自然资源是公共资产,这是足以保证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的比例。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共资产,不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共资产的使用只能支付不能是无偿的,这就决定了公共资产,非公有制经济仅占改变公有资产的形式,没有造成公有资产流失。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更多的税收上缴给国家。在这种方式中,非公有制资产进入公有资产的数量,更公有制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大,而不是相反。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控制,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指导,协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避免其负面影响。 因此,发展非公有经济,但公共设施必须要有国家机构掌控,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此,中国将不会导致私有化的道路,可以保证中国的公有制的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不取决于数量上占优势,而是体现在质量上、控制力上或发挥的作用上,典型的如国家作为股份公司的大股东可以控制超过自身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资产。应该承认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国家作为大股东如果能够控制股份公司,则这样的股份公司与传统的国有企业就没有什么区别,过去的弊端照样存在,这样做,不符合改革的初衷和要求。 所以,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最基本的条件还是要在数量上占优势、保持优势,有了数量优势,作用上的优势也就有了保障,但又必须符合产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这就是一个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则是要将国有制与公有制区分开来,并且不要将国有制当作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关于这一点,国有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性质也大不相同,这说明,国有制本身并没有一个什么固有的内在性质,相反,它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是为作为社会基础的私有制服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私有制,如资本主义国有制;相反,如果它是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公有制服务的,它也就是、也才是一种公有制形式。实际上,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公有制基本形式就存在于民营经济之中。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有劳有得,但是在实行中,近年分配领域的高低悬殊越来越大,未见缩小。
2023-08-30 20:14:471

怎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并对职务消费作出严格规定。 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加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并向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延伸。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严禁国家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以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严厉查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 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要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有了低保制度,就不再需要扶贫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低保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这一点不能动摇。现有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问题严重。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地区的居民,要逐步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异地扶贫。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政策。
2023-08-30 20:15:101

怎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确(1)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贡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3)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023-08-30 20:15:21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2023-08-30 20:15:322

收入分配改革的依据是

收入分配改革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途中,提低、扩中、控高的收入分配改革已在路上,从哲学上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依据。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8-30 20:18:211

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我国分配政策经历了几个变化或过程?

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
2023-08-30 20:19:263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构建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1.确立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取向,研究出台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构建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首先要确立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取向,研究出台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应该采取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明显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些都是积极的分配政策含义的外在体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达成共识。如果有这样一种政策取向,大家达成共识,事情就好办了。2.研究制定并实施积极的初次分配政策要研究制定积极的初次分配政策,需要进行三个调整:一是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大格局,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和相关政策,要通过适当减少税收增长速度,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来增加居民的收入,要使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有所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在本期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计划中明确提高居民劳动报酬收入的目标,并且贯彻落实。二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简单讲是多收和少征。所谓多收,就是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国有股权转让收入的上缴制度,以及垄断行业资源占用税制度,特别要抓好落实。对低工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要加大减免税费的力度,让企业能够生存发展,让资方也得到一些合理的利润,同时有资金有能力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对于这项调整,有人担心少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劳动密集型企业加起来也就几千万,不到一万亿的税,这边少收一点,那边国有企业的10000亿多收一点,绝对能够打平。三是调整企业与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一个资本所得与劳动报酬比较的宏观微观制度,能够知道资本增长的幅度与速度,其份额应达到多少,劳动报酬又应是多少,为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提供量化依据和有利条件。3.健全和实施积极的再分配政策。首先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特别是逐步提高用于民生建设的比例,并使其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其次是合理调整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划分,逐步实现各地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对等,这样才能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第三是改进完善并实施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现在还在讨论3000元作为起征点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我赞成起征点目前定在3000元,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根据工资水平增长和物价变动相应调整起征点的制度。为什么起征点不能提得太高呢?因为有人算了账,假设现在起征点提到5000元或者8000元,最后总算账的结果是不利于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在的初稿是把九级征税减少到了七级,但是第一级和第二级的税距还是太短,原来是2000~2500 算一级,要征5%的税,2500~ 4000元算一级,要征10%的税;现在是3000~4500元征5%的税,4500~9000元征10%的税。我个人的意见是3000~5000元或6000算一级,征5%的税,6000~15000征10%的税,15000以上征20%的税,这样更有利于调节分配差距。另外,还要建立根据家庭负担状况的费用扣除制度,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消费税,尝试开征遗产税、物业税等等,特别是要调整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现在我们的个人所得税主要征收的是工薪收入,而非劳动收入则征个税太少,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二)进一步改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1.改革完善企业薪酬制度一是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资平等协商制度,特别是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促进职工工资增长。二是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已有薪酬管理制度的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尚未建立薪酬管理制度的用人单位,特别是某些建筑企业、餐饮服务企业等要依法按照程序建立制度,尽快杜绝按所谓行规、习惯做法分配的不规范行为。2.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改进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地区附加津贴等制度;抓紧研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强化级别正常晋升的激励作用,合理提高能力和业绩出色的基层和低职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3.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稳妥慎重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稳定并加强财政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科研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规范其他类型事业单位创收办法,从源头上规范其收入分配,切实解决制度外收入分配无序和分配不透明、不公正问题;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业绩优秀人员的激励力度。4.进一步改进完善其他收入分配制度 一是改进完善要素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制度,健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要素收入分配制度,规范要素市场分配秩序。二是完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提高上缴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制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5.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解决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制度问题,协调处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关系。到目前为止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待遇已经连调了7次,但企业退休人员说是龟兔赛跑,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待遇是乌龟,每年爬一步,爬了7次;机关事业退休人员提高待遇是兔子,一蹦就把企业退休人员甩了十万八千里,这是有问题的,关系衔接的不太好。还要解决社会保障中逆向调节问题;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规范三次分配秩序。(三 )“提低控高”,着力理顺分配关系1.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首先,要进一步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并提高其收入水平。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如果能做到这点,社会的稳定基本就不成问题了。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保障那些低收入或无收入来源者的基本生活。二是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继续在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增加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村贫困居民脱贫。其次,要提高低收入工薪劳动者的薪酬水平。一是及时调整最低月和小时工资标准,促进低端岗位提高工资。二是指导企业合理制定岗位劳动定额标准和计件单价。指导行业协会等机构制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要生产岗位或工种的劳动定额参考标准,通过行业层次的集体协商予以确定并发布实施。督促企业参考行业标准,合理确定本企业生产岗位的工作日、工作小时的劳动定额标准,并据此核定计件单价,作为薪酬分配的明确依据。三是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重点推动普通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经济发展以较快速度增长,以提高其工资水平,缩小与其他人员的工资差距,共享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为此,要制定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的企业实行税费减免优惠。第三,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在初次分配环节对农产品的补贴,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使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手段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调控垄断行业和某些群体的过高收入,调控企业高管超出国情的过高收入 要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将其最高收入控制在社会平均薪酬的合理倍数之内。同时,调控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的过高薪酬,通过修改完善《公司法》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根本改变高管人员实际上自定薪酬的做法,控制其薪酬过快增长。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行业收入的调控。我建议,一是要收缴垄断行业企业的利润,征收资源占用税,从源头上控制其过高收入来源;二是要对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包括工资、福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进行全口径调控;三是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控制,同时抓好其他改革。3.逐步理顺用人单位内部薪酬关系一是解决许多该长却少长或未长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临时工,低端岗位的职工,这是我们的提薪对象重点。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集体协商,明确这些人群的工资增长要比平均工资增长得快一些。二是解决部分该低不低的问题。三是解决少数该高不高问题。4.第四,采取多项措施,逐步扭转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要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过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其经济实力,加快改善其生活。三是加强当地和农村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并全免学生学杂费,提高其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并改善其结构,失去当地和农村加快发展;四是提倡城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帮助,以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帮助中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以上多方面措施,逐步扭转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1.运用经济、信息等手段,健全收入分配调控体系首先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一是建立最低工资评估制度,为国家平衡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参考依据。现在是抢着提高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攀比也不好,还是要根据最低工资规定的六个因素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探索建立行业、职位最低工资标准,可采取政府、企业联合会、工会三方协商或行业工会、行业企业方协商的方式来确定。其次是进一步健全三项工资信息指导制度。一是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发布行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制度,增加发布价位数量;三是进一步完善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调控人工成本增长。第三是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等制度。建立全国薪酬抽样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调查系统,更准确地掌握各类用人单位工资和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为正确进行薪酬和居民收入分配决策提供依。第四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在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进一步明确重点征管对象,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有效调节个人的过高收入。2.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协助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加强政策指导;二是组织推动工资集体协商;三是继续认真组织开展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大检查。3.通过法律手段,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收入分配法规政策的层次,逐步健全收入分配法律体系。其次是按缓急轻重抓重点立法。一是加快健全完善工资分配法律法规,争取以国务院名义出台《企业工资条例》。二是为预防和有力打击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在刑法中增加恶意拖欠工资罪的相应规定并抓好贯彻执行。三是健全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工资分配的相关法规规章,特别是打击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规。此外,要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四是推动各地进一步健全本地工资分配法规规章。第三是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调控法律法规。主要是研究建立遗产税和进一步健全打击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规并增强处罚力度。第四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一是加大查处违法侵害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行为力度,及时查处拖欠、克扣工资等案件,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二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规定等法规规章,依法解决加班工资支付、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劳动定额管理和计件单价确定等问题;三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关于协商确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四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关于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促进解决当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问题。第五是要依法打破垄断,加大打击非法收入力度。一是贯彻落实《反垄断法》,限制垄断行为,依法限制、减少垄断高额利润,从而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二是大力打击非法收入。(五)加大治本力度,抓好配套改革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等量资源消耗的经济附加值,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加快缩小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社会可分配财富能够持续有效增长,为实施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加快形成内需、投资、外贸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构,减少和控制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领域劳动者收入的冲击。按照“十二五”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调整城乡结构,在“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化率达到51.5%,估计这将间接促进农民至少增收7~8个百分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家庭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到39.2%,估计可以间接促进第二产业劳动者提高工资5.3个百分点;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促进实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2.深化改革,消除经济社会体制影响收入分配的弊端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着力促进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其他农民转变为市民,降低农民增收的难度;改进完善原材料、能源动力、矿产、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堵塞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漏洞,从源头上减少并逐步消除分配不公;大力加强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其困难,促进其正常发展,以利于促进增加职工的工资;在非公企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为推行劳资集体协商提供组织保障;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认真落实打破垄断的各项措施,逐步推动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以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收费和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逐步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加快省管县体制建设,为理顺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分配关系提供有利条件;增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公众对关系民生建设等事项决策的监督力度,提高科学性、公正性;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为规范分配秩序创造有利环境。3.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协调配合4.抓好其他配套改革一是进一步健全财务等方面制度;二是进一步健全银行监管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规范要素市场秩序。简单说来,分配问题要用“六心”对待:一要“忧心”;二要“决心”;三要“公心”;四要“齐心”;五要“耐心”;六要“信心”。
2023-08-30 20:20:011

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难?

概因为被利益集团绑架、被既得利益集团阻扰,使分配改革方案的推出实行难过八年抗战。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量比率太低;二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级别与级别之间高低悬殊;三是收入分配调节未能形成制度的常态化。   按国家统计局去年底的数据,我国目前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名在105名左右,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但居民用电消费在工资收入中的比率,却率先迈入发达国家居民难以望其项背的行列,其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很低,差距很大,这种“被发达”的感受着实有些苦涩。这不仅显露出我国分配制度本身的弊端,更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的极不合理。  美国国民的平均年收入是中国国民的16倍,但美国人均GDP却是中国人均GDP的7倍多一点,这就意味着,美国GDP用于居民收入的分配,至少是中国的2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财富分配格局中城乡居民分得的“蛋糕”与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速度并不匹配。事实正是如此。我国过去十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近十年经济增长总量高达200%,GDP年均增长8% - 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居民收入占“小头”的失衡格局。 我国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与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为2007年的23倍,直至目前,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还成扩大之势。社会矛盾的加剧,极易放大为社会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275,而2010年已达到0.438。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在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接近容忍的极限。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中国因此成为收入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 如何落实好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精神,是让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的关键。  必须认真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分配形式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扼杀了其他生产要素比如资本、技术、管理的作用,使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大发展,各种要素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然而,这一“并存”越来越不得了,逐步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资本与管理在分配中比重越来越大,劳动报酬比重越来越小,口头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实际上“资本和管理”成了分配中的主体。 特别是随着引进外资的深入,资本拿走创造价值的大头,管理得到了中头,劳动得到很小部分。因此,下一步必须通过法制、制度以及经济杠杆调节等形式,大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按劳分配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要真正领会和落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精神。过去我们习惯讲“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观点。这次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既是“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可见党中央对分配公平性的重视程度。  初次分配重视公平,就要落实好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落实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转移支付标准,以及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核心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具体措施是:首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再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后,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尽快推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把“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要求具体化,并加速落实步伐。着重在于:尽快遏制住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彻底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状况;尽快遏制住“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两极分化的倾向;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非法暴富不但拉大收入差距,而且最为不公平,是对公平的扼杀,还是引发社会阶层对立、对抗、动荡的根源。法律不能容忍、默许甚至保护任何非法收入。   未来几年改革重点任务:一是推动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制约因素有很多,但集中一点那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深入进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制约还有待转变,公务员队伍有待整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有待提高工作效率。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改革步入深水区,今年的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分配制度改革的破题之举,在于打破行业垄断、打破部门垄断、打破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双轨制、对于高收入群体要课以高比率的收入调节税,一次分配追求公平为主,二次分配补充为辅。  分配制度改革,其意义在于,不仅解决目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更会激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内已召集45个部门,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相关实施细则。  普通民众热切期盼新的分配政策出台,因为关系到普通居民物质生活和幸福指数,也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进步。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毫不动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这样才会促进中国经济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强。  收入分配改革牵动人心,关系长远。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到消费扩大和社会公平,“调高、提低、扩中”的思路早已明确。同时,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权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情况下,果断决策,尽快推出。尽管如此,新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我国得以推出和实行,还有待时日。
2023-08-30 20:20:131

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023-08-30 20:20:311

收入分配改革的改革背景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 .5:1扩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 .52:1,扩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处于900至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的中端。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直面和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阶段。经验证明,在这一水平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经济发展成果不能为大多数人享有问题,社会问题将激化,国家极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层平飞状态。 2、四大差距被放大,折射收入分配制度扭曲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开始加速扩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在历史最高水平”。第二:微观分配机制的系统性“缺陷”  具体表现在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很多企业工资决定主体不明确,由经营者说了算,我们尚未形成一个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第三:再分配机制“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  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从而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差距。
2023-08-30 20:20:411

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经贸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改革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1、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当前,要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2、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原则和要求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的方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强透明度;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特点的改革方式和办法,务求实效;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要认真听取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3、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作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职工积极性的企业用人和分配制度。尽快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国家重点企业以及各省(市、区)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上走在前列,率先达到本意见的各项要求;其他各类企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尽快达到本意见的各项要求。“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最根本 的制度, 也是出版单位内部微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在这种体制背景下, 以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根本制度为突破口,对整个内部运行机制进 行改革, 这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出版单位的现实选择。三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症结集中体现为旧有体制束缚与企业生 产力发展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用 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出版企业内部,只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体员工的统一的劳 动用工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 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劳动特权和分配特 权将不再存在,竞争将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我社通过讨论,总结意见如下:一、 “员工能进能出” 伴随国企转型,国企中的人员也经历着转型。国企中的优秀人才 接受新观念、 吸收新知识、 学习新技能, 不单适应转型后企业的需要, 也保持了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 有能力有机会自主选择企业和工 作。另外一部分员工,由于企业计划安置多、培养机制少,加上自身 的观念与能力问题,导致市场适应性差、生存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 一定的“保护”。因此,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 情,也牵扯到很多社会问题,如何在保证平稳、安定的前提下,使国 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得以落实,需要考虑“增加投入”的策略。我社亦存在部分人员需要分流的问题,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国家需要为员工过去几十年为国企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 献作出认可和补偿, 也需要为员工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培训和培 养予以补偿。 希望集团能为各出版社向政府争取政策及资金以解决 人员分流问题。二、解决员工身份障碍 由于过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复杂,涉及“干部、集体工人、自 聘人员”等各种成分,现在在企业机制下人员成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 来。因部分集体工人和自聘人员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但 鉴于其身份在竞聘、职务安排等过程中始终无法给予合适的安排。故 希望集团能针对该情况,打破身份问题,制定合理政策,为一些优秀 的工人争取工作利益,也为我社培养优秀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三、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 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面最广, 参与程度最高, 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整个改革中最敏感的地方,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三项制度改革的落脚点, 改革实践中着力较 多的也往往是这一部分。但综观整个行业的改革进展,“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未能充分体现,体制性弊端依然突出。一是职工收入的很大部分未能和企业效益挂钩, 固定收入在职工 收入总体构成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 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变 化。现行的工资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工 资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职工的身份背景,如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 别等,核心因素是资历的积累。二是新旧体制下的员工存在差别待遇,同工不同酬。目前出版 单位聘用员工的待遇千差万别,大部分是通过劳动合同约定,领取固 定报酬。相对于正式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来说,聘用职工的报酬标准本 身就不算高,加之其收入与工作业绩不能挂钩,势必影响这部分人员 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分配形式单一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 题。 尽管改革已经历十余年, 但分配制度的总体格局仍未有大的改变, 工资加奖金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该模式形式单一,办法不多,机制 不活,导致在分配中生产经营一线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拉不开差距, 高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拉不开差距,总体上看,分配中的平均 主义色彩依然相当浓重。四、干部能上能下 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通过改革,出版单位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 操作程序及规范有了一定改革,公开化、透明化的用人机制打破了以 往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诸多积弊,通过竞争上岗等操作方式,调动了积 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干部任用中论资排辈、能 上不能下等陈规旧习,干部人事管理观念得到更新。从实际效果看, 由于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不彻底, 出版单位职工队伍缺乏必要的 流动性,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造成人才储备严重不 足,干部的选拔任用必然受到限制,缺乏竞争。综上所述,我社支持集团关于各出版社三项制度改革的倡议,但 也对目前改革的历史性局限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对旧有体制安排的过多让步, 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更多地定位于看菜吃 饭、量体裁衣,对原有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变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 破,改革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或许远远大于实际的制度性结果。 我们希望集团尽早出台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尽快开始三项制 度改革的进展,以进一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推动集团整体的快速 发展。
2023-08-30 20:21:041

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存在着什么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当前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制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偏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政府所得由13.14%提高到14.16%,企业所得由18.99%提高到31.29%。多年来,我国GDP以平均10%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更快,年平均增长超过20%,但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二是再分配过程中公共支出比重偏低。近年来,政府用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快速增长,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2023-08-30 20:21:231

大中专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是哪一年取消的?

取消中专学历,大家还有多少喘息时机?没有啥机会了
2023-08-30 20:21:344

我们公司想做出口贸易,应该怎么做?

不要弄了
2023-08-30 20:09:048

共产党员建党一百年个人感悟心得(三篇)

个人关于建党100周年心得体会感悟1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的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对个人言,信仰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民族言,信仰构成凝聚民心的精神;对国家言,信仰构成国家意志的核心。信仰就像灯塔,信仰指明方向。信仰就是忠诚,信仰就是力量。 说到这,我想到了2007年在京津城际铁路工地上的故事。京津城际铁路是个政治任务,必须在奥运前通车。工程全线加班加点赶工期,上头说了,生老病死,除了最后一个字,尽量别离开工地。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7月11日,晚上8点我和工区的陈经理聊天,他说他老父亲才给他打完电话,说他5,6年没回家了,今年一定得回去陪他喝喝酒。这个儿子像每年那样爽快地答应了。 http://Www.CreDitSaiLing.Com 当天晚上11点接到电话,他当场就晕了过去,大家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突然晕倒。第一,体力透支,28小时没睡。第二,高度紧张,施工安全要保障。第三,那个才给他打完电话的老父亲,已经不行了。过了几分钟,人醒了,目光呆滞,跪在地上,突然之间痛哭流涕,大声咆哮着: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一边是唯一的亲人,一边是停工一天损失300万的工程。项目经理下令“今晚停工,放心回去”。 他这才抹干眼泪。连夜赶到武汉,还好,见到了病床上的父亲,两人一见,相视而笑,突然,父亲把开水瓶往他头上砸去,狠狠给他两耳光,“你个不孝子,人家说养儿防老,老子是养儿送终!老子孤苦伶仃,没过年完整的年!现在要死了你才舍得回来,我打你个不孝子,我打你个不孝子!你滚!滚!滚!”。说完,含恨而去,死不暝目。他欲哭无泪,办后事的时候,要写挽联,他亲手写的,上联“为国利民,废寝忘食奈何无亲无故”,下联“建桥修路,千秋功业欣慰此世此生”,横批“再无牵挂”。 他,没有显赫的声名,没有赞美的歌声,没有媒体的追捧。他拥有的,只是默默无言的奉献与付出,只是最朴素的热血与忠诚!我们大桥人的泪水早被水泥凝固,但我们的身体里,尽是铁打的骨头和钢打的脊梁!这,就是新时期的信仰! 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如同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国家不会自主强大。《建党伟业》蔡锷对小凤仙说“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这就是那时代的信仰。正是因为青年人的信仰,开启了一个以五四风潮为中心,前后近十年的新文化运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被颠覆。 正是因为共产党人的信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90年来,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前仆后继,慷慨赴义;信仰的力量是无尽的,一个又一个中华儿女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倾尽所有,甚至生命。看看现在,看看周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五千年王朝之“天下”,成为亿万人民之富强“国家”! 在复杂的价值理念风云激荡的今天,五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正受“钱先生”和“权先生”的疯狂挑战。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对于青年来说,信仰不必多高深,从救国救民到强国富民,信仰是落实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信仰不必过于工具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人的痛苦很多是在于接受不了自己的缺点,当某一天你突然找到了一种对付这种痛苦的办法,我认为这也是找到信仰的一种方式。 青年朋友们,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精神,常蕴于先行者的足迹和历史的辙印;前进的智慧,向上的力量,常源于后来者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最后,我用《潜伏》的主题曲中一句歌词结束我的演讲,“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的火焰,燃烧着无尽的力量,那就是忠诚永在!” 个人关于建党100周年心得体会感悟2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集中体现在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革命,确立了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值得自豪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铭记的伟大成就。 经过10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开辟了,形成了,确立了制度。我们要理解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要求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坚持和丰富,坚持和完善制度。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毛泽东同志曾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比作万里长征,指出新中国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今天,我们又走完了第二步、第三步。展望未来,还要坚定地迈出第四步、第五步以至更多、更大的步伐。为此,党中央领导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因此,我们党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其要旨既是为了继往,更是为了开来。 党的历程全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对全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提出新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宣传引导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着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要紧紧依靠群众,把群众实践创造作为推进工作的源头活水,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使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着眼于继往开来,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政治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文化;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对此,我们只有牢记并坚定不移,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我们要继续以新的伟大实践书写未来美好新篇章,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关于建党100周年心得体会感悟3 6月30日下午,中共巴中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周年座谈会在市文化馆4楼举行。巴中市委书记冯键,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巴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延荣,巴中市政协主席李树海出席会议,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优秀共产党员、部分贫困村“第一书记”等10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冯键在讲话中说,缅怀崛起危难、铸就辉煌的光辉党史,我们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愈久弥坚。重温_年党史,春华秋实的累累硕果、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再次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我们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回望风雨兼程、发展巨变的巴中实践,我们高扬党旗的步履无愧时代。伴随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巴中同样走过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定脚步,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巴山蜀水大地。巴中荡气回肠的革命传统,是我们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各级党组织引领发展、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站在前列、干在实处,有力彰显了先锋模范作用。 冯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建坚强堡垒、做合格党员、当创业先锋,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激扬的干事劲头,奋力把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当先锋,在创新改革突破中当先锋,在真情为民服务中当先锋,在恪守法纪品行中当先锋。 冯键强调,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希望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精心组织、创新载体,不断把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全市广大党员要严格按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深入学、带头干,在本职岗位和脱贫攻坚、推进发展的战场上践行“两学一做”,实现学习教育同加快发展、脱贫攻坚两不误、两促进。 受到中央、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驻村“第一书记”代表作了发言。一位来自贫困村的基层党员告诉_:“今天听完他们的工作方法,我个人感觉自己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到位,他们将是我学习的标杆,多向他们取经。冯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我们回去将会认真落实,并会深入群众生活中,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个人关于建党100周年心得体会感悟4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_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_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革命,确立了,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_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带领人民“强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以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_年风雨兼程,_年漫漫求索,_年卓越辉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民为贵、一心为民、坚持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壮美画卷。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为民谋福的一腔热忱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年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回顾100年来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从现在起,我们迈入__年,中国共产党将走过100年的光辉历程。在宣传党的历史和丰功伟绩,教育党员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南区邮局将在各党支部有计划地,扎实地组织开展好五项活动,即“党旗飘扬在支部,谋促发展显身手”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班前会唱红歌”活动,“纪念建党100周年,我向党作汇报”活动及“庆祝建党100周年,党旗飘扬在支部”主题。 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又是一个七月,一个声音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项民心工程,更让党的先进性在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 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 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
2023-08-30 20:09:041

幼儿园简单小游戏

幼儿园简单小游戏   幼儿园简单小游戏,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总是非常慎重,适当减轻孩子的压力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可能会影响未来,家长不能一味地去责骂孩子,以下是幼儿园简单小游戏。   幼儿园简单小游戏1    1、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   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   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幼儿园简单小游戏2    1、蚂蚁搬豆   请幼儿三个三个组成一组,扮成蚂蚁。(第一个幼儿站立,两手作触角;第二、第三个幼儿分别弯腰,双手抱住前面一个孩子的腰)   请一组组的“蚂蚁”排好队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别人。   设置一定的距离,在终点放置一些物品作“豆子”。请“蚂蚁”从起点到终点,再返回,比赛搬豆,看谁搬得快。    2、贴鼻子   玩法:将家长的眼睛蒙上,原地转三圈,请小朋友用语言指挥家长将鼻子贴到动物的准确位置即获成功。   规则:家长要将眼睛蒙好不能偷看。幼儿只能用语言指挥。    3、我的宝宝在哪里   准备:布带若干   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请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相应的家长蒙上眼睛站在圈内,幼儿手拉手边唱歌边绕着家长转,唱完歌曲立定,然后请家长去寻找自己的宝宝。   要求:幼儿不能发出声音,去找父母,父母通过触摸找到自己的宝宝。    4、我给爸爸(妈妈)穿鞋子   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首先让幼儿认识家长的鞋子,然后让家长将鞋子脱下后放入圆圈内,老师将鞋子打乱,游戏开始,幼儿从圆圈内找出自己爸爸(妈妈)的鞋子,并帮家长穿好,先穿好的为胜利者    5、踩气球   准备:气球若干   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老师给每个家庭发一个气球和一根细绳,请家长将气球吹大绑在自己的脚腕,身背幼儿。听到老师的口令游戏开始,家长就背着宝宝踩其他家庭的气球,气球被踩爆即被淘汰,比一比谁是冠军。    6、小脚踩大脚   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幼儿双脚踩在家长的脚上,家长和幼儿手拉手,听到口令后,家长带着幼儿向前跑,幼儿双脚不能离开家长的脚,看看谁先到终点。   幼儿园简单小游戏3    一、《摇铃铛》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听声音记数,初步培养幼儿的心算能力;   2、发展幼儿的听觉系统、记忆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游戏内容:   1、在游戏前准备铃铛一个。   2、家长拍手引起幼儿注意,并问"我拍了几下"引起幼儿游戏兴趣。家长说"好,你注意听,拍完我要问拍几下。"幼儿回答正确后家长说"我现在敲铃"敲一回,问一回。然后让幼儿敲铃,并说出自己敲了几下。   游戏指导:   1、铃声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幼儿的听觉系统。   2、尽量让幼儿敲铃,边敲边说出敲了几下,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看谁数得对》   游戏目的:   1、使幼儿真正理解1~4的真正涵义;   2、训练幼儿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内容:   1、家长准备小猫、小狗、小羊卡片各一张(可自选)。   2、家长先拿出小猫卡片说:你们是小猫,先叫几下(幼儿会叫"喵、喵")现在我们做游戏。我说小猫叫一声,你就叫"喵",我说小猫叫2声,你就叫"喵、喵",依次说到4声。做完游戏后,家长和幼儿对换角色继续下去。说完再拿出小狗小羊的卡片依上面的方法继续游戏,直到幼儿熟练掌握。   游戏指导:   1、游戏时,幼儿叫声不对,家长可以引导幼儿。不能直接叫所要的声数。   2、此游戏可以多个小朋友一同进行。    三、《看谁的记忆里强》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数数的能力,强化实物点数的能力;   2、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及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游戏内容:   1、准备1个苹果,2个皮球、3个梨、4个橘子;报纸若干张(其他幼儿熟悉物品皆可,家长可据情况引申)。   2、家长将准备好的物品散乱的放在桌子上,让幼儿向后转,等家长用报纸把这些物品覆盖起来布置好之后,再请幼儿转过身来坐好。游戏时,家长对幼儿说"报纸下面覆盖了许多样小物品,把报纸掀开之后,很快的看几分钟,并要记住这许多物品的名称和个数"说完后,就打开报纸,让幼儿仔细观察约3分钟,然后用报纸遮盖起来。最后让幼儿把物品一件件的"说出来,有几个同类物品要说出同类物的总数。看是否说得多,说得对。   游戏指导:   1、家长布置物品时,幼儿不许回头窥看。   2、物品的体积不要太大,以小物品为宜,而且是幼儿认识并能叫出名字的。   3、观看的物品根据幼儿的反应能力,可多可少,难度提高。比如:两个苹果、三个梨、三块积木、四只笔。   4、可以请小朋友来家中一同玩游戏。看谁说得多,看谁说得快。    四、《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础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游戏内容:   1、家长先要准备好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杆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条"。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3条鱼"当幼儿钓到第4条鱼时,家长问幼儿: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个数,说出总数,"3条鱼加上1条鱼是4条鱼"。   游戏指导:   1、幼儿钓鱼时,家长要鼓励幼儿不慌不忙的钓鱼,锻炼耐心。对于钓不到鱼的幼儿,家长可以手把手的帮助。   2、幼儿在达到游戏目标时,若有兴趣,把鱼放在里面重新进行。   五、《卡片数字游戏故事》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对数字大小的认知能力。   2、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内容:   这个数字游戏故事,可以在睡前也可以在饭后散步时。可以和宝宝开始讲了:   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比赛谁飞得快。   开始,它们不相上下,分不清谁飞得最快。   突然,小蝴蝶惊叫一声,摔了下来。"你怎么了?"小蜜蜂,小蜻蜓连忙停下来,关切地问。   原来,刚才小蝴蝶不小心撞在一根树枝上,翅膀受伤了。小蜜蜂,小蜻蜓替小蝴蝶包扎好伤口,让它好好休息。"都是我不好,害得你们也玩不成了。"小蝴蝶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玩的。"小蜻蜓说:"让我们来玩卡片游戏吧。"小蜻蜓找来四张硬纸,在每张硬纸上分别写上:1,0,5,2,这样便组成了四张卡片。"我们怎么玩呢?"小蜜蜂,小蝴蝶同时问。   小蜻蜓想了想,出的题分别是:   (1)用这几张卡片排出一个最大的数。   (2)用这几张卡片排出一个最小的数。   (3)用这几张卡片可排出多少个不相同的数?   (4)用这几张卡片可排出多少个不相同的数?   (5)(这题中的数字任选,看宝宝年龄)宝宝也来和小蜜蜂,小蝴蝶一起来想一想吧,看看你快还是小蜜蜂小蝴蝶快。   游戏指导:   关于这个数字卡片游戏,可根据宝宝的年龄来选数字定难易程度。
2023-08-30 20:09:061

好开头好结尾有哪些?

好开头好结尾有如下:作文一:开头:最近我发现,有些家长会强迫他们的孩子学习,家长们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来都不顾孩子们的感受,就逼着孩子学。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结尾:我建议,这样的家长请不要再强迫孩子们了。只有孩子们喜爱,并一心想着要做这件事,才能做好。要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去选择适合的培训班,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学到本领。家长还要多和孩子们沟通,当然,孩子们也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作文二:开头:最近几天,我发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大多数同学们在学校里都喜欢买小卖部里花样很多、颜色鲜艳的小零食。他们早晨不吃早餐,到学校里买零食,还把零食的包装袋不丢到垃圾桶里,直接丢到了地上。结尾: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要关心孩子的健康。还有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不要光说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还要多指导家长让孩子少吃点零食,每天早晨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教导他们不要乱丢垃圾,要不然会污染环境的。作文三:开头:近几天我发现超市有很多的人在贪图小便宜。结尾:我建议应该在水果旁边放一个盒子,盒子里放一点水果,这样,那些贪图小便宜的人就不好意思吃那么多了。作文四:开头:我最近发现大人们一拿起手机就爱不释手,我心中想着:大人们为什么都那么喜欢手机呢?看书学习多好,不光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来丰富自己,学到知识之后,当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还能给孩子讲的更详细、更正确。结尾:我真是郁闷,唉!您们明知道手机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是恶魔,还要一直在盯着,我真的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放下您们心爱的手机,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沟通,因为正在成长的我们不能一直被锁在这个手机地狱。作文五:开头:大家都知道,粮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一日三餐都需要粮食。可是,我却发现有许多人浪费粮食。结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粮食面前,请一定记得这句诗,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努力做到不剩菜!不浪费!
2023-08-30 20:09:061

现代社会实现经济保障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买保险
2023-08-30 20:09:085

成都什么地方可以买到免煎中药颗粒!应该就是中药提取颗粒可以直接开水冲服的那种!谢谢

很多地方啊!比如说成都白癜风医院那里面就有中药免煎颗粒!我以前在哪里买过,还有很多中医馆也有的!
2023-08-30 20:09:103

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论文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2、 汽车业 相对于房地产业,汽车业的危机即将体现,表现在汽车购买力的持续下降,也许这才是关注的重点。
2023-08-30 20:09:021

免煎中药颗粒效果好吗有选农本方的吗?

你是什么病啊,从方中用药看是调理胃肠的,主要治疗便秘。 指导意见: 若胃肠不好,特别是便秘,服用这个方子很好,里面也有补气补肾的,对气虚,肾虚也有好
2023-08-30 20:09:024

企业培训体系由什么构成?

1.企业培训体系第一部分——资源 企业培训体系的搭建分三步:第一,理清公司现有岗位,对岗位进行归类,分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第二,结合岗位性质,进行课程优化,搭建高中低三层课程;第三,结合讲师资源和课程落地效果,最终...2.企业培训体系第二部分——制度 编制一套完整严谨可行的培训制度,从源头保证培训能够正
2023-08-30 20:09:024

涤纶面料的优缺点有哪些 涤纶面料的优缺点介绍

1、优点: (1)强韧度高。短纤维强度为2.6~5.7cN/dtex,高强力纤维为5.6~ 8.0cN/dtex。由于吸湿性较低,它的湿态强度与干态强度基本相同。耐冲击强度比锦纶高4倍,比粘胶纤维高20倍。 (2)弹性好。弹性接近羊毛,当伸长5%~6%时,几乎可以完全恢复。耐皱性超过其他纤维,即织物不折皱,尺寸稳定性好。弹性模数为22~141cN/dtex,比锦纶高2~3倍。.涤纶织物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因此,其坚牢耐用、抗皱免烫。 (3)耐热性涤纶是通过熔纺法制成,成形后的纤维可又再经加热熔化,属于热塑性纤维。涤纶的熔点比较高,而比热容和导热率都较小,因而涤纶纤维的耐热性和绝热性要高些。是合成纤维中最好的。 2、缺点: 存在着手感硬、触感差、光泽不柔和、透气性、吸湿性差等缺点。若与真丝织物相比,差距则更大,因此首先必须在丝线结构上仿真丝,才能消除其服用性能差的缺点。
2023-08-30 20:09:001

好的开头结尾摘抄大全

好的开头结尾摘抄大全   好的开头结尾摘抄大全,作文是语文考试固定的一项内容,而且作文占得分数是比较高的,要想作文考的好,那是有技巧的,一个好的开头结尾是一篇作文的核心,以下是我整理的好的开头结尾摘抄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好的开头结尾摘抄大全1    作文开头结尾摘抄(一)   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2、日子淡了又淡,天空高了又高。夏日来了   3、轻舞飞扬的绿色四月,明媚了我们的眼,四月的绿色,渲染着心事,任桃红在发丝缠绕。树上的蓓蕾,灿烂着我们生命的旅程,满心期盼在这灿烂中一直沉醉下去。   4、月光如水,水如天。静静的夜,柔柔的月光,我站在花儿的面前,凝视着,花儿无语,我无语。我慢慢地听,给我以心静,给我以力量,这就是情,无须说什么,毋想什么,就这样,很美,很静。   5、夜色如水,如诗一样飘逸。月儿的余辉撒在这寂静的时光里,系着我长长的牵挂。    作文开头结尾摘抄(二)   6、也许,我生就是一朵两生花,花开两朵。一朵白色,阳光明媚,一朵黑色,凄雨纷飞。   7、就像是风对于帆,就像是温度对于种子,就像是阳光雨露对于万物生长,赞美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8、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   9、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10、仰着芒云,此刻蝉声停歇。我的思维默默,默化在它的超脱中。    作文开头结尾摘抄(三)   11、血色的花朵,如慓悍的人生宣言,氤氲着一如榴火般热烈的豪情。   12、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1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14、这里的山海,是藏在深闺的少女,有难以自弃的天生丽质。   15、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作文开头结尾摘抄(四)   16、嫣红的夕阳在树梢上留连着,滴下一片淡淡的惆怅。夕辉笼罩中的树林是那么静美。   17、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18、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   19、未来的东西就是这样:当你墨守成规时,它永远与你的昨天一样;当你积极进取时,就会化作灿烂无比的春光。   20、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   好的开头结尾摘抄大全2    满分作文好开头摘抄大全1   1、流水清清,荡漾起声与色的韵律,飘逸出生命的华彩与灿烂。 流水柔柔,点染开情感的温和,播洒下爱的春露。 流水蓬蓬,激扬了力与美的交响,迸发出灵魂的坚韧。   2、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3、有什么能比乘一叶轻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流更让人心醉神驰、浑然忘俗呢?那载满思想的小舟便是书——名家经典。它带着我漂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驶向诱人的海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远方。   4、追求一轮红日,便将强壮的身体化做山峦去托起它;追求一个梦想,便将所有的心血化做地平线去迎接它;追求一种成功,便将自信的力量化做风景去展现它。   5、饥饿的旅人在茫茫沙漠里寻找到绿洲,他会感激,感激天空赋予这一片土地的滋润;焦急的母亲在车站等到远归的游子,她会感激,感激火车带来孩子的身影;病重的老人苦苦寻觅,终于抓住生的希望,他会感激,感激天使的救助让他远离死神。   6、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她是以自信架起的希望灯塔,是弱小者手心的一片爱的阳光,是乞食者心中的一块甜美的奶酪。无论你是经受着风吹雨打,还是沐浴着阳光雨露;无论你是已攀上了顶峰,还是被困于巨谷深渊,生命的微笑都能感化潮湿的心情。抹去不悦的色彩。   7、友谊是一颗颗珍珠,把它们集合起来,就连成晶莹;友谊是一滴滴甘露,把它们汇集起来,便合成清新;友谊是一朵朵花儿,把它们集合起来,便凑成美丽。   8、人生如梦,待一夜甜美的好梦过后,一场怕人的噩梦醒来,你的青春早已不在:   人生如水,待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你再想享受水的甜美,只有望洋兴叹;   人生如风,待清风拂过面颊,你再想回味风的清凉,只有追悔莫及    满分作文好结尾摘抄大全2   1、记着——失落时,掬一捧清泉,去荡涤胸怀;困惑时,挽一缕清风,去唤醒理智:迷茫时,撷一点星光,去装扮心灵——你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2、成败荣辱,皆是过眼云烟,只有心灵的快乐才是永恒的。学会留心吧,于平淡处体会生命的爱与美,你会发现向日葵在朝你微笑,鸟儿在为你歌唱,小树在和你招手……学会留心吧,你的眼前会出现明亮的阳光,你的鼻子会嗅到诱人的花香,你的肌肤会享受春风的柔情……学会留心吧,你的.生命会因此而充实、快乐,你的心中会燃起希望!   3、你可以用发现美的眼睛留心生活,你也可以用好奇的心理观察生活,你也可以通过好坏、善恶、美丑的对比认知生活。总之一句话:我们要学会留心,为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   4、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5、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6、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7、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自己缤纷多彩的梦撞碎;或许是天地的无情终归要将自己继日的辛勤当做泡影放飞,或许是许许多多的难以理解却又实实在在的障碍与挫折早已将意气丰发的拼搏与百折不挠的进击化为道道忧愁阵阵孤寂,那么就请在凄惨中反省我们自己吧!   8、“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9、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10、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
2023-08-30 20:0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