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大支柱,彼此相互关联。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中存在的。在分配制度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同时,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等,也起到了激励和调节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公平。总的来说,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相互影响,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的建立和发展,旨在调动全体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参与分配制度的分配顺序

1.法定债权2.有担保的债权3.首先采取查封等措施的4.普通债权5.行政或刑事处罚同一顺序多项债权有法定按法定,无则根据债权数额按比例分配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重点落实好哪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初次分配制度,着重保护劳动所得。二是优化制度环境,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重在体制机制创新。

我国居民的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块构成。这是由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现行的分配制度

学校教师分配制度是平均的吗?

综述:不是,一般都是平均分配的。例如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始建于1968年11月,是聊城市教学示范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聊城市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示范学校,全国课堂教学创新优秀学校。师资力量: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85人。本科以上学历31人,其中第一学历为中专者有6人,第一学历为大专者有25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郎口中学

谁能告诉我建筑公司"工资分配制度"怎么写?越具体越好!!!谢谢

公司工资制度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遵照国家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政策和公司其他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章原则 第二条 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工资增长幅度不超过本公司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实际收入增长幅度不超过本公司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摿讲怀玛原则。 第三条 结合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建立起公司规范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 第四条 以员工岗位责任、劳动绩效、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指标综合考核员工报酬,适当向经营风险大、责任重大、技术含量高、有定量工作指标的岗位倾斜。 第五条 构造适当工资档次落差,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第三章 年薪制 第六条 适用范围。 1.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 下属法人企业总经理; 3. 董事、副总经理是否适用,由董事会决定。 第七条 工资模式。 公司经营者与其业绩挂钩,其工资与年经营利润成正比。 年薪=基薪+提成薪水(经营利润×提成比例) 1. 基薪按月预发,根据年基薪额的1/12支付; 2. 提成薪水,在公司财务年度经营报表经审计后核算。 第八条 实行年薪制职员须支付抵押金,若经营业绩不良,则用抵押金充抵。 第九条 年薪制考核指标还可与资产增值幅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环保、安全等指标挂钩,进行综合评价。 第十条 年薪制须由董事会专门作出实施细则。 第四章 正式员工工资制 第十一条 适用范围。 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员工。 第十二条 工资模式。采用结构工资制。 员工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奖金+津贴 1. 基础工资。 参照当地职工平均生活水平、最低生活标准、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各类政策性补贴确定,在工资总额中占 %(如40%~50%)。 2. 岗位工资。 (1) 根据职务高低、岗位责任繁简轻重、工作条件确定; (2) 公司岗位工资分为 (如5类18级)的等级序列,见正式员工工资标准表,分别适用于公司高、中、初级员工,其在工资总额中占 %(如20%~30%)。 3. 工龄工资。 (1) 按员工为企业服务年限长短确定,鼓励员工长期、稳定地为企业工作; (2) 年功工资根据工龄长短,分段制定标准,区分社会工龄、公司工龄; (3) 年功工资标准见正式员工工资标准表。 4. 奖金(效益工资)。 (1) 根据各部门工作任务、经营指标、员工职责履行状况、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确立; (2) 绩效考评由人事部统一进行,与经营利润、销售额、特殊业绩、贡献相联系; (3) 奖金在工资总额中占 %(如30%)左右,也可上不封顶; (4) 奖金考核标准见正式员工工资标准表; (5) 奖金通过隐密形式发放。 5. 津贴。 (1) 包括有交通津贴、伙食津贴、工种津贴、住房津贴、夜班津贴、加班补贴等; (2) 各类津贴见公司补贴津贴标准。 第十三条 关于岗位工资。 1. 岗位工资标准的确立、变更。 (1) 公司岗位工资标准经董事会批准; (2) 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变化,可以变更岗位工资标准。 2. 员工岗位工资核定。 员工根据聘用的岗位和级别,核定岗位工资等级,初步确定岗位在同类岗位的下限一级,经1年考核,再调整等级; 3. 员工岗位工资变更。 根据变岗变薪原则,晋升增薪,降级减薪。工资变更从岗位变动的后1个月起调整。 第十四条 关于奖金。 1. 奖金的核定程序。 (1) 由财务部向人事部提供各部门、子公司、分公司完成利润的经济指标数据; (2) 由行政部向人事部提供各部门员工的出勤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记录; (3) 人事部依据汇总资料,测算考核出各部门员工定量或定性的工作绩效,确定每个员工效益工资的计算数额; (4) 考核结果和奖金计划经公司领导审批后,发放奖金。 2. 奖金的发放,与岗位工资一同或分开发放。 第十五条 关于工龄工资。 1. 员工1年内实际出勤不满半年的,不计当年工龄,不计发当年工龄工资; 2. 试用期不计工龄工资,工龄计算从试用期起算。 第十六条 其他注意事项。 1. 各类假期依据公司请假管理办法,决定工资的扣除; 2. 各类培训教育依据公司培训教育管理办法,决定工资的扣除; 3. 员工加班、值班费用,按月统计,计入工资总额; 4. 各类补贴、津贴依据公司各类补贴管理办法,计入工资总额; 5. 被公司聘为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可向上浮动1~2级; 6. 在工作中表现杰出、成绩卓著的特殊贡献者,因故能晋升职务的,可提高其工资待遇,晋升岗位工资等级。 第五章 非正式员工工资制 第十七条 适用范围: 订立非正式员工劳动合同的临时工、离退休返聘人员。 第十八条 工资模式: 简单等级工资制。见非正式员工工资标准表。 第十九条 人事部需会同行政部、财务部对非正式员工的工作业绩、经营成果、出勤、各种假期、加班值班情况汇总,确定在其标准工资基础上的实发工资总额。 第二十条 非合同工享有的各种补贴、津贴一并在月工资中支付。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公司每月支薪日为 日。 第二十二条 公司派驻下属企业人员工资由本公司支付。 第二十三条 公司短期借调人员工资由借用单位支付。 第二十四条 公司实行每年13个月工资制,即年底发双月薪。 第二十五条 以上工资均为含税工资,根据国家税法,由公司统一按个人所得税标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六条 本方案经董事会批准实行,解释权在董事会。

如何用社会学功能主义评析(1)“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主张(2)现存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公正?

功能主义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诸多后兴起的社会学理论批判,其理论过于重视整体性忽视个体与心理的作用,强调结构性而忽视主观性,虽然在20世纪初成为主流,但是目前的社会学理论均不能完全赞同功能论的观点和立场;当代社会学理论目前已经走上了“宏观-微观”理论综合的观点,何必非要抱着功能主义的单一角度去对我国现存的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呢?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及分配制度

薪酬管理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EMBA、MBA的主流商管教育均对人事薪酬管理体系建设有所介绍。[1] 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与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经济性薪酬分为直接经济性薪酬和间接经济性薪酬[2] 。直接经济性薪酬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的薪酬。间接经济性薪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但通常可以给员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减少员工额外开支或者免除员工后顾之忧。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来衡量,但会给员工带来心理愉悦效用的一些因素。

合社会实际和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对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追求人民当家做主,消灭阶级,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是很高,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些差距,收入的提高于国民生产总值息息相关,在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允许一部分的地区先富,再以这些地方起到带头作用,先富带动后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地区之间收入出现差距,但是在我国政策"三步走"的指导下,我过在21世纪50年带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目的就是要缩小东西的收入差距,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我过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制度,实质还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所以这之间也会存在这一定的差距,毕竟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生产力的不高,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国会存在收入差距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这就需要我们去奋斗了!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解释:按劳分配的定义。然后结合现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这是按劳分配的二次分配。再结合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如行业差异,岗位差异,个人能力差异等等进行论述。

烟草企业实行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响应国家局颁布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烟草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从而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烟草行业保持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根据省局统一安排部署,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自2008年9月启动以来,经过全员几个月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  公司于2008年9月27日召开了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宣传动员大会,标志着公司四定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动员,使广大职工了解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任务和基本内容,深刻领会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意义,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人事劳资部邀请专家向广大干部职工解读了国家局204号文件精神,并利用公司网络、宣传栏、内刊做了多期专题系列宣传,使职工进一步认识此次改革的重要意义,稳步推进改革。  在第一阶段工作中为了更科学的设定岗位,明确职责,规范地进行岗位设计和评估,公司首先派员到曲靖、玉溪、红河、昆明市公司、天合复烤厂等学习调研,充分掌握同行改革经验,并于2009年4月10日召开了“岗位评估项目启动意识”,聘请咨询公司协助完成岗位评价工作,力求借助专业的技术力量,以第三方的视角,客观、科学、合理地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分析、评价。经过数周的实地走访,现已完成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员工数百人的调研访谈工作,形成了《诊断报告》。  通过第一阶段的贯彻学习、调研访谈,公司全员切实了解实行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重要契机,公司希望通过此次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跨越,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1)我国收入分配中坚持效率原则,会使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较高的家庭先富起来,而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较低的家庭,甚至一些被天灾人祸(如疾病)困扰的家庭则会走向贫困。(2)我国的分配制度不合理,有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太高。(3)有些企业不顾法律和道德,谋取暴利(如煤老板,毒大米等)措施:(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在的分配制度,这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障。(2)保证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3)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摘要]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日益突出,个体、城乡、地区、行业、城镇、农村都存在着收入差距。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政策性的因素,又有制度性、体制性、非法性的因素。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强调节和治理力度,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政府财力分配制度、税收调节分配制度、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分配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因素;完善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发展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中等收入者人数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客观、辩证、历史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体收入问题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统计显示,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2004年10月12日,“观澜湖2004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排名首位的国美老板黄光裕个人资产评估为105亿元。榜上100人的平均财富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按照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关于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计房产)为富裕人士的定义,这样的人在中国已达23.6万。而另一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2004年7月介绍,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而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3年的年人均收入,上限是637元。说明我国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已严重悬殊。   2.城乡收入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上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472.2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   3.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配,地区间的收入反差不是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于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2003年职工年均工资最高地区是上海27304元,其次是北京25312元。职工年均工资最低的是海南10397元,其次是河南10749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凸现这种差距。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最高14867.49元,北京为13882.62元。处于“最低”段位的宁夏、贵州,分别为6530.48元、6569.23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要逐步提高哪两个比重?

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美国为什么要求我国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就是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过他直接提出来还真是有点嚣张的感觉。

有谁知道《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文件的具体内容或下载地址???

  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说明  (在职职工)  一、主要政策依据  1、《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粤人发[2007]56号)  2、《关于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粤人发[2007]87号)  二、政策要点  1、实施对象: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  按工作人员2006年6月30日在聘的岗位进行套改。  2006年7月1日起至本次工资改革实施前变动了岗位的人员,先按2006年6月30日的岗位进行套改,再按岗位变动的规定重新确定工资。  2006年7月1日起至本次工资改革实施前调出人员,由医院按规定套改工资。  2006年7月1日起至本次工资改革实施前调入人员,不参加医院的工资改革,由医院比照同等条件人员工资改革后的工资水平确定。  2、新的工资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份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工勤岗位分技工岗位和普工岗位,技工岗位设5个等级。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专业技术岗位:正高级对应一至四级岗位,副高级对应五至七级岗位,中级对应八至十级岗位,助理级对应十一至十二级岗位,员级对应十三级岗位。因医院未完成岗位设置,暂按以下办法执行:正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副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中级执行十级岗位工资,助理级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员级执行十三级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并按规定核准后,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工资标准为:一级2800元,四级1420元,七级930元,十级680元,十二级590元,十三级550元。  管理岗位:正局级执行三级职员工资,副局级执行四级职员工资,正处级执行五级职员工资,副处级执行六级职员工资,正科级执行七级职员工资,副科级执行八级职员工资,科员执行九级职员工资,办事员执行十级职员工资。工资标准为:三级1640元,四级1305元,五级1045元,六级850元,七级720元,八级640元,九级590元,十级550元。  工勤岗位:高级工执行三级岗位工资,中级工执行四级岗位工资,初级工执行五级岗位工资。工资标准为:三级615元,四级575元,五级545元,普工540元。  岗位变动的,从变动岗位的下月起执行新聘任岗位的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  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  从2006年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的1月起执行。考核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年度,不能正常增加薪级工资。  (3)绩效工资  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月均年终奖仍保留,全年的数额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  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执行统一的基本工资政策和标准,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所占的比例统一按30%计算。我院原执行的是40%的比例,高出的10%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出台前暂予保留,名称为“活工资保留”,活工资保留 = 套改前工资 ×(4÷6-3÷7)。  (4)津贴补贴  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我省不列入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  特殊岗位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中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  三、2007月7月工资发放说明  1、工资单项目的变化  取消的项目:工资、活工资  新增的项目: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活工资保留  其他项目名称不变。  原享受护士10%的职工,工资套改后仍有10%的增额,已在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中上浮了10%。  2、工资单数额的变化  与上一月份工资单相比数额有变的工资单项目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活工资保留、地区补、月均年终奖。  晋升职务的人员除上述项目外,岗位津补贴(岗位津贴、岗位奖励金、岗位补贴)、教津贴、奖节支(奖励工资、节支奖)也有变化。  3、2007年7月全面兑现工资改革后的新工资,并从2006年7月起补发工资套改的增资款。工资制度改革的补发项目共有三项,放在工资单中的补工资、工作奖、节日费项目中,故工资改革的补发数应为补工资+工作奖+节日费。  (1)补工资项目中的数额对应工资单附件《工资制度改革补发工资明细表》中右下角的补发合计,为工资套改增资款、正常晋升薪级工资增资款、晋升职务增资三笔款项的合计。  (2)工作奖项目中的数额为年终双薪的增资款,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套改增资额,因该项目与考勤挂钩,部份非全勤的职工有扣减。  (3)节日费项目中的数额为正常晋升薪级工资后、晋升职务后月均年终奖的增资款,等于正常晋升薪级工资月增资×3÷12+晋升职务后月增资×3÷12。  人事科  2007-07-06  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说明  (离退休职工)  一、主要政策依据  1、《关于印发<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人发[2007]57号)  2、《关于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粤人发[2007]87号)  二、政策要点  1、2006年6月30日前退休的人员,从2006年7月1日起增加离退休费。办法是:  (1)离休人员增资额:副厅940元,正处670元,副处490元,科级及以下350元;正高990元,副高540元,中级及以下350元。  (2)退休人员增资额:厅级750元,处级450元,科级275元,科员及以下180元;正高700元,副高400元,中级275元,初级180元;高级工以下技工及普工180元。  注:93工改前退休的无职务人员增资额:工作年限不满20年的180元,20-29年的,220元;30年以上的,270元。大专学历的,在上述标准加20元;本科学历的,在上述标准上加40元。93工改前退休的有职务人员,按对应职务增加的退休费如低于无职务人员的,按无职务人员的增资额增加退休费。  2、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退休的人员,先按在职人员套改工资,从退休的下月起按新工资退休。  三、2007月7月工资发放说明  1、工资单项目的变化  取消的项目:工资、活工资  新增的项目: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活工资保留。岗位工资对应原工资单的工资,薪级工资对应原工资单的活工资。  其他项目名称不变。  2、工资发放说明  (1)2006年6月30日前退休的职工,原工资结构不变,岗位工资相当于原工资,薪级工资相当于原活工资,在原工资数额的基础上直接加上离退休人员增资款。增资款放在工资单中的“增资款”项目中。并从2006年7月1日起补发增资款,放在工资单中的“补工资”项目中。  (2)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退休的职工,套改为新的工资结构和数额后再计发离退休费。并从2006年7月1日起补发增资款,放在工资单中的“补工资”中。  人事科  2007-07-06

如何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核心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

科学研究事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高层人员的工资分配

激励约束机制(一)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措施。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一流人才,经批准,执行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工资标准。2.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3.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等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4.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领域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特殊津贴制度。对重要人才建立国家投保制度。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5.对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二)科学研究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在人事部、财政部选择试点的科学研究事业单位中,探索建立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结合对单位及个人的综合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主要领导的收入水平,使科学研究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与单位社会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相联系,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因

1)(14分)问题:近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均偏低,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5分) 理由: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有利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④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公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给满分)(2)(12分) 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②政府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制定出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④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通过行使提案权等,为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言献策。 ⑤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决定权,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政治保障。 ⑥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调、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每点3分,任意答出四个点即可给满分12分)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措施

法律分析:一是抓重点群体。着力拓宽技能人才、科研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新型职业农民等多个群体增收渠道。包括建立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认定制度;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完善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股权激励办法。二是抓试点探索。深化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专项激励计划和收入监测试点,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为收入分配体系建设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三是抓再分配调节。重点是建立健全四项保障制度,即: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关系转续制度,建立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规范医疗救助对象认定标准。四是抓公共服务。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教育公平方面,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补充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就业方面,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五是抓数据监测。加强中等收入群体及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的收入监测。研究建立收入分配政策综合评估体系。汇总统计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信息资源,启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产中的劳动量: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随着投入生产中的劳动量的增加,创造的新价值就越多,从而国民收入就相应增加。  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增加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减少,这就使国民收入增加。   影响因素就多了,如使用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社会第一次分配,社会再分配,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等等。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从国富到民富,国家应如何做?

挺多的 但我知道 不过我不会写 因为很烦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提出的时间

从2004年开始调研。2012年10月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201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明确了改革方向。目前,就收入分配改革还没具体动作,但是民间呼声很大。

我国实行什么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据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介绍,近期收入分配改革将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涉及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等四方面。有关部门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为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国家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责任:杨宜勇认为,同美国70%的劳动者缴纳个人所得税相比,我国只有区区两三千万人纳税。我国的中高收入群体应尽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则需要通过税收制度安排鼓励中高收入群体履行社会责任,不但不逃税、不避税,还积极投身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税务专家认为,我国应加快健全税收杠杆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功能。就税制而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最为有效,美国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40%以上,可最直接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目前,个税收入仅占我国税收收入约6%,且六成收入来自工薪人群,这显然不利于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除个税外,房产税、遗产税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十分有效的税种。

论述收入分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我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特别是在发展政策的主导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什么,意义又是什么样的?这两年来,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有所讨论,其实核心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今天我们看看中等收入陷阱有没有存在,存在的状态是什么样?我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大家。在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收入的相关关系库滋涅茨曲线是有表述的,经济发展的早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下降,二是由于整个收入差距在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又减弱,最后收入分配均等化是发展的结果。我想讨论的问题有三点,一是收入分配的表述;二是如果有倒U,持续的时间有多长;三是倒U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过程。讨论这三点我想说明收入分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最重要,各种各样的发展政策是在加速资本形成。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为资本匮乏,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这种措施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使用行政的手段控制农业社会,另一种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递进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本是第一位的,效率优先是必然的,所有的发展是为了促进资本形成,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收入分配被认为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收入分配的改善有利于增长,典型的经济文献表述是防止过分的消费。计划经济国家是控制经济膨胀,我们是先生产后生活,经济效率提高是第一位。在传统的经济学发展中,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有关,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考虑收入分配是否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反过来,能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我们有一个现象,在倒U型的前半段,你不知道经济恶化的时间有多长,社会能承受多长时间,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如果持续的时间没有倒U型出现的长,既使倒U出现,倒U底部是平的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果从宏观需求来说,国内市场是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否重大,总需求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是一个中间需求,如果仅仅是中间需求的扩张经济增长是不能持续的,我们观察到1978年的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中国工业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70%,由于中国广大人群特别是农民收入偏低,使国民生产领域难以改革。首先,中国联产承包使农民增加了收入,除了国家和企业的制度安排以外,由此产生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我们注意到增长的过程中,消费的比例是逐渐的提高,到了本世纪初期,这个比例达到了最高点,消费占GDP的比重50%以上。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拉美国家尽管中间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于是产业必须转移,如果产业是靠外资安排的,一定出现了经济转型的困难。在经济发展的阶段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很可能对扩大消费,提高需求上有重大的意义。在世界经济恶化的情况下,如果经济要持续的发展,应该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增加居民的消费就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我想说一点,对中国来说,目前是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比重占的很大,但供给仍然不足,一定要改善,这种改善包括结构性的减税,包括财政上的安排。倒U型的出现并不是自然的过程,很可能是政府的某种安排才有一个倒U型的出现,而自然的过程并不能证明倒U型是经济自然增长的出现。

求《江苏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苏人通[2006]322号)中的附表1至3.

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摘要)一、实施范围和对象事业单位中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一)岗位工资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二)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四)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一)岗位工资的实施(二)薪级工资的实施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任职年限,是指从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计算的年限。(三)绩效工资的实施事业单位在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四)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实施四、工资分类管理的实施绩效工资既是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更好地体现激励功能的主要途径,又是实行工资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工资总量时可给予适当倾斜。五、正常调整工资办法(一)正常增加薪级工资自2006年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1月起执行。(二)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三)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四)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六、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一、关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一)改革意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建立新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或调资,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工作水平。(二)主要原则1、贯彻按劳分配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2、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需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3、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5、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三)主要文件依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0号);江苏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22号)、《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通[2006]332号)、《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31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厅局级离休人员增加离休费的通知》(苏人通[2006]333号)等文件。(四)实施范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2006年7月1日在册的在编工作人员。(五)主要内容1、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在制度形式和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1)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其中,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占收入中很大比重,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政府对绩效工资实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积极性。事业单位建立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2)实行新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3)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年度考核和岗位变动情况,相应调整工作人员工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4)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体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5)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策、部门和单位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将事业单位发给职工的全部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2、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基本保持离退休待遇政策的连续性。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1)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不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同步增加离退休费(2006年6月30日以前离退休的)。(2)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改革后离退休费计发办法(2006年7月1日以后离退休的)。(3)建立退休费正常增长机制,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逐步脱钩。二、其他相关规定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和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比较有以下特点或调整变化:(一)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最低岗位进行套改。待事业单位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奖励晋级(一档等级工资)这次不再保留。改革后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管理权限审批。“双肩挑”人员先要明确主要任职岗位,再分别按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套改工资,套改后凡职务未发生变化的不得改变现选定的套改职务(系列)。按国家规定,在本次工资改革中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到位后的岗位变化也视为职务变化。三、关于工资套改(一)政策1、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套改要素:岗位(管理或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或专业技术、级别)、任职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年限均为虚年)2、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工还是普通工、技术等级、任职(在岗)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二)个人需要确认的相关信息1、工作时间:是指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起点时间。2、现最高学历、学位:是指本人目前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及学位。3、工龄(连续工龄):是指以工资收入作为生活资料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年限。工作人员连续工龄的计算办法仍按国家和我省原有规定执行。即:年-年+1。对工龄有中断的人员,按“去中间、接两头”的方法计算。如某同志1996年7月工作,1998年3月辞职待业,至2001年7月重新工作,期间共3年零3个月无工龄,其连续工龄的起算时间应为1999年10月,至2006年7月工资改革,该同志的工龄共8年(2006-1999+1=8)。4、现聘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本人现在所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即兑现工资时间),如果是12月份发聘任文件的,则从12月起计算聘任时间,其余的聘任时间一律从发文的下一个月起算。5、本人现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现聘职务前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如某同志现专业技术职务是1999年12月的教授,则其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为副教授,时间为1994年10月),如果没有低一职务,则不需确认。6、对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党政职务的人员还需确认现聘的党政职务及时间以及低一职党政职务及时间。7、未计算工龄的学龄: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凡非全日制教育的学习时间一律不得与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套改年限。“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的界定严格以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定为准。如果实际学习时间短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长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国家规定的学制计算。为了更好地确认全日制学历的性质,以便准确计算学龄,请在信息确认时携带本人参加工作前的大专及以上初始学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三)套改职务的确认:对既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又担任行政职务的“双肩挑”人员,上述相关信息确认后,还需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薪级工资套改审批表”上确认本人在本次工资改革中按何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进行套改,并在相应的栏目处签名。一、实施范围和对象事业单位中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一)岗位工资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二)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四)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一)岗位工资的实施(二)薪级工资的实施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任职年限,是指从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计算的年限。(三)绩效工资的实施事业单位在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四)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实施四、工资分类管理的实施绩效工资既是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更好地体现激励功能的主要途径,又是实行工资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工资总量时可给予适当倾斜。五、正常调整工资办法(一)正常增加薪级工资自2006年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1月起执行。(二)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三)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四)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六、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一、关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一)改革意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建立新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或调资,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工作水平。(二)主要原则1、贯彻按劳分配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2、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需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3、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5、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三)主要文件依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0号);江苏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22号)、《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通[2006]332号)、《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31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厅局级离休人员增加离休费的通知》(苏人通[2006]333号)等文件。(四)实施范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2006年7月1日在册的在编工作人员。(五)主要内容1、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在制度形式和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1)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其中,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占收入中很大比重,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政府对绩效工资实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积极性。事业单位建立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2)实行新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3)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年度考核和岗位变动情况,相应调整工作人员工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4)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体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5)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策、部门和单位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将事业单位发给职工的全部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2、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基本保持离退休待遇政策的连续性。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1)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不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同步增加离退休费(2006年6月30日以前离退休的)。(2)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改革后离退休费计发办法(2006年7月1日以后离退休的)。(3)建立退休费正常增长机制,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逐步脱钩。二、其他相关规定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和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比较有以下特点或调整变化:(一)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最低岗位进行套改。待事业单位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奖励晋级(一档等级工资)这次不再保留。改革后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管理权限审批。“双肩挑”人员先要明确主要任职岗位,再分别按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套改工资,套改后凡职务未发生变化的不得改变现选定的套改职务(系列)。按国家规定,在本次工资改革中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到位后的岗位变化也视为职务变化。三、关于工资套改(一)政策1、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套改要素:岗位(管理或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或专业技术、级别)、任职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年限均为虚年)2、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工还是普通工、技术等级、任职(在岗)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二)个人需要确认的相关信息1、工作时间:是指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起点时间。2、现最高学历、学位:是指本人目前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及学位。3、工龄(连续工龄):是指以工资收入作为生活资料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年限。工作人员连续工龄的计算办法仍按国家和我省原有规定执行。即:年-年+1。对工龄有中断的人员,按“去中间、接两头”的方法计算。如某同志1996年7月工作,1998年3月辞职待业,至2001年7月重新工作,期间共3年零3个月无工龄,其连续工龄的起算时间应为1999年10月,至2006年7月工资改革,该同志的工龄共8年(2006-1999+1=8)。4、现聘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本人现在所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即兑现工资时间),如果是12月份发聘任文件的,则从12月起计算聘任时间,其余的聘任时间一律从发文的下一个月起算。5、本人现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现聘职务前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如某同志现专业技术职务是1999年12月的教授,则其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为副教授,时间为1994年10月),如果没有低一职务,则不需确认。6、对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党政职务的人员还需确认现聘的党政职务及时间以及低一职党政职务及时间。7、未计算工龄的学龄: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凡非全日制教育的学习时间一律不得与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套改年限。“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的界定严格以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定为准。如果实际学习时间短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长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国家规定的学制计算。为了更好地确认全日制学历的性质,以便准确计算学龄,请在信息确认时携带本人参加工作前的大专及以上初始学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三)套改职务的确认:对既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又担任行政职务的“双肩挑”人员,上述相关信息确认后,还需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薪级工资套改审批表”上确认本人在本次工资改革中按何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进行套改,并在相应的栏目处签名。

简述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效率公平兼顾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但是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时富裕,也绝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效率公平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分配,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一定的分配关系,分配公平又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缩小贫富差距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总体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一是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全面重视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四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五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六是健全调控体系,增强政府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国家为什么强调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

因为现在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什么要强调收入分配公平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

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缩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一、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属于经济领域的公平,也是社会学等学科着重考察的主要问题,其本身具有手段和目标的二重性uff61一方面,公平分配是促进生产发展,达到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uff61另一方面,公平又是各个社会要追求的社会目标uff61由于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uff61因此,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与否,最终决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uff6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公平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对于这种意义上的公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做过十分深刻的论述uff61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正比例的;平等就在于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不承认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uff61但它又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解的平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的主张,主要是各取所需,他们把平等往往混同于平均主义uff61马克思所指的平等的权利,对于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uff61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权uff61这种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uff61这里所说的平等就是公平uff6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公平还与劳动者个人竞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公平相联系uff61因此,公平与不公平完全是相对的,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不能抽象地加以讨论uff61从这个意义上的公平来看,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uff61而公平也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最大的弊端在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导致共同贫穷uff61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是一种低层次水平上的平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显然不能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平均水平上uff61公平应当是相对的,其确定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将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到既能形成激励机制又能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范围内uff61如果收入差距过小uff64社会福利过高,就会影响激励机制的形成;如果收入差距过大uff64社会保障程度过低,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uff61对于这个“度”的确定,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的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从而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uff6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水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这一质的规定性约束,另一方面又受着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国情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uff61 二、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一直在8%以上,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uff61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中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公平现象uff61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方式都比较混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出现了失衡的情况uff61 首先,从初次分配的情况分析,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已严重失衡uff61以2000年为例,世界平均投资率和平均消费率分别为22.9%uff6475.3%,我国同期分别为36.8%uff6461%uff6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投资率高出13.9个百分点,消费率低14.3个百分点uff61近些年,我国投资率不断趋高,消费率却不断趋低uff61至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高达44.16%,消费率已降至52.98%uff61在初次分配中,公平原则要求来自劳动的个人市场收入逐步增加,要求投资率和消费率保持合理uff61但是由于我国投资率过高,引导钢铁uff64水泥uff64电解铝等行业畸形发展,许多大型项目盲目上马,导致煤uff64电uff64油uff64运全面紧张,局部经济发展过热,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uff61 其次,从再分配情况分析,社会成员之间uff64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uff61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的水平,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uff61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中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8.5倍,是困难户的10.3倍uff61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21.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 963.4元)的3.2倍uff61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uff64北京uff64浙江uff64广东和福建,人均收入为7 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是:宁夏uff64青海uff64甘肃uff64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 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与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之间的相对差距达2.04倍,并且地区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拉大uff61 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收入差距过大,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uff61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uff61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一些低收入人群心理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uff61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消费的层次uff61高收入者需求的是高档品,而低收入者购买力有限,他们需求的是低档品和日用品,消费的断档会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uff61 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尽合理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uff61根据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这一基本事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调节收入分配格局,促进“五个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uff6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决定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等uff61 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uff61现阶段,应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在分配领域特别是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有机的uff64动态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uff61 1.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应侧重于效率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uff61首先,实行按效率分配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uff61只有以效率作为分配的标准,才能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才能节约物质消耗,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生产资料的支出,才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uff61其次,按效率分配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缓解我国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uff61再次,实行按效率分配,可以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行业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在生产中的作用uff61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克服和消除收入差距的扩大,只侧重效率并不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uff61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现实,就必须在初次分配中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初次分配过程的监管力度,限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垄断经营,严格调控土地等资源的初次配置uff61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改制要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防止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uff61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通过规范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来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uff61 2.再分配是指以政府为分配主体而进行的二次分配,它是在社会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宏观调节uff61其主要职能及重大目标就是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uff61从国民收入再分配看,公平有助于缩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uff61要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加强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职能,使收入差距保持在有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uff64促进经济发展uff64保证社会稳定的范围内uff61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府在东西部之间uff64城乡之间uff64不同群体收入之间的转移支付调控力度uff61一是中央的财政支出要规范化,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uff61二是对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要有倾斜性政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uff61三是加大财政支出的支农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uff61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uff61一方面应强化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改革所得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同时,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对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uff61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扶持弱势群体uff6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uff61当前需要尽快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快速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确保城乡困难群体有起码的生活保障uff61要更多关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uff61(4)加强法制建设,整顿不合理收入uff61由于现阶段我国一些制度的不完善和执法不力,某些行业或个人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了与其创造的价值不相符的收入uff61这种不合理的收入过大也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uff61对于这些不合理收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以整顿管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限制,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uff61

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要坚持什么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如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一、从就业政策、工资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机制入手,完善初次分配机制1、以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完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和各项收费标准。2、提低限高,完善工资、薪酬制度。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规范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制度,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中相对过大的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上市公司和非国有金融企业的高管人员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3、健全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的收益分享机制。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出让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二、以改革财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健全再分配机制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降低行政成本,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和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2、完善税收制度。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合理提高税负水平。开展遗产税研究和试点工作。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3、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要帮助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其获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等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推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健全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5、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6、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救助,大力扶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和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简化有关审批程序,落实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三、加强收入分配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研究出台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扶贫开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工资集体协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上缴、财政转移支付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土地管理与征收补偿、矿产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领域、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发生过恶意拖欠行为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完善工资保证金缴纳办法、劳动争议处理和打击恶意欠薪的相关制度,加大监察执法力度。3、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行为,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规范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严格执行公务招待费审批、核算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4、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保留的收费项目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5、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在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堵住非法收入的重要源头。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强反洗钱工作,以及对非法收入外逃的监控和堵截。6、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实并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规范领导干部离职、辞职或退(离)休后的个人从业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兼职任职审批事项。7、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推广持卡消费,规范现金管理,减少公务领域的现金使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新华网报道:“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导向,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要在“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从就业政策、工资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机制入手,完善初次分配机制1、以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完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和各项收费标准。

2017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带来哪些变化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分配制度。2、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析的调节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从哪个方向着手?

多劳多得+工作能力(职业技能)=收入分配。目前能达到这一点我认为就是公平公正了。

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导向,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 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要在“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如何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导向,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  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要在“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③④

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何具体措施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将采取4项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常委会办公厅将国务院办公厅转报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给了常委会组成人员。 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提出将采取系列措施,以加快这方面的改革。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提高0.0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并力争在春播前公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2、低收入群体获扶持 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力争公布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努力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3、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督促和引导各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 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强化税源监控,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严格控制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政治体制不改革,就永远只是表面工作。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①当前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而且收入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②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 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优化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⑤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 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简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的改革思路

你是学生吗?我记得这是高一的政治题目。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行的...

人大代表话共同富裕: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会速递)人大代表话共同富裕: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张煜欢)“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打造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要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表示,浙江要以“扩中提低”为牵引,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让三次分配“指向一致、协调配套”。 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是中央赋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当前该省正在研究、准备出台行动方案,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 社会 结构。 尹学群介绍,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浙江构建了以“扩中提低”为牵引的“1+5+N”重大改革体系,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充分说明以“扩中提低”为牵引的共富型重大改革体系具有很强的精准性、针对性。 他同时坦言,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现代化新征程上绕不过的重大命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而且系统性、关联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需要研究和突破。 由此尹学群建议建立共同富裕部省协同研究机制并赋予浙江更多的改革试点。在其看来,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是小修小补地“打补丁”,而是对原有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制度性重塑。 “建议建立部省协同研究机制,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为试验田,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方面,共同研究可全国推广、全国复制的,而又不是政策洼地型的重大改革方案,并赋予浙江更多的改革试点。”尹学群说。 在完善三次分配基础性制度体系的具体建议上,他提出 探索 构建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初次分配制度, 探索 构建举措更精准、功能更充分的再分配制度, 探索 构建激励回报 社会 的第三次分配制度。 此外,他建议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支撑体系。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富裕程度,但中国家庭情况非常复杂,目前缺少统一的认定标准,在技术、数据等层面的支撑不够。 “建议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强多跨协同和综合集成,统一认定标准,加快构建共同富裕基础数据库,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统计、评价等体系,全面分析各类人群、家庭的基础数据,精准把握全 社会 的结构特征,在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做到精准施策。”尹学群说。(完)

要全力做好什么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要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兜牢民生底线,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强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民生的基本问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收入分配制度

法律分析:(一)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二)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一种总产品在扣除资本耗费与劳动力耗费后,所有剩余被劳动力要素所有者与资本要素所有者依照等量投入得等量剩余的原则分别获得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常见的要素包括土地、技术、资金、管理等。(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它旨在实行按劳分配并坚持其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采取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各种分配方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应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收入分配制度是指收入分配交易规则的总和,是以规则和条文体现出来的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主体一般是由三大利益集团构成,即工人(劳动力所有权)、雇主(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政府(公共政治权利)三者共同分割国民收入。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更为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劳动报酬的比重,针对低收入劳动者,则通过加大扶贫力度与最低工资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来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的标准方式收入分配的标准为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一种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收入分配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包含: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政府补贴、公共福利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 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 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业务员区域分配制度,就是各个区域的一些条款 谁有

  工作准则: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公司负责  为了方便公司统一管理,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现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第1条 员工行为规范  1.为了保持公司的整体形象及良好的卫生状况,员工桌面应保持整洁,资料、文具等放置有序,不允许有明显的废纸、果皮等,违者一次经济性惩罚10元。  2.员工应注意个人行为礼仪,不允许有不文明行为。  3.接电话应以“您好!精品网络”开头,必须客气礼貌,微笑作答。  4.同事之间应通力合作、求同存异,以诚相见、取长补短。  5.员工应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上班时间一律使用普通话交流,不准吵闹、看报纸杂志、闲聊攀谈。不准唱歌、睡觉、串岗闲聊,违者经济性惩罚第一次5元、第二次10元、第三次20元,依此类推。  6.上班时间尽量不要接打私人电话,如确认有需要,请到会议室处理(打电话一天不得超过3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接电话一天不超过6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超过时间按旷工处理),不得影响其他同事工作,违者一次经济性惩罚5元。  7.在上班时间不得使用OICQ、进入聊天室、社区、论坛内聊天或玩各种游戏,只能使用公司分配的QQ和MSN。所有私人事件,包括私人信件的回复,QQ等一律在休息时间内进行,工作时间内不得处理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私人事务(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按旷工处理)。上班时间进入聊天室、玩游戏、看电影电视等一经发现,违者经济惩罚第一次5元、第二次10元、第三次20元,依此类推。  8.员工上班时间要求注重仪表,衣衫整洁。男员工应及时理发、剃胡须,保持衬衣领带干净;女士提倡素雅淡妆,仪容整洁。  9.办公室内禁止吸烟。  10.接待客人应在指定的接待区域,不得在办公区内接待非公干人员,未经批准员工不得将非公干人员带入办公区,这条规定在下班时间及双休日同样有效,如有需要请在接待区接待。违者经济性惩罚第一次5元、第二次10元、第三次20元,依此类推。  11.软件安装:为了公司网络的安全,不得擅自安装新软件(因此产生的后果由安装人自行承担),如有需要须向部门领导提出申请,经批准签字方可安装。违者一次经济性惩罚50元。  13.电话、传真机、打印机、冷气、灯光、电脑等办公用品应按照公司规定使用。当日下班离岗后,应作到四关一净,即关掉显示器、主机、窗户及空调,收拾干净本人桌面。违者经济性惩罚第一次5元、第二次10元、第三次20元,依此类推。  第2条 服从安排  1. 公司员工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令行禁止。执行“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  2. 员工须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如未能按时完成,自行安排时间处理,否则要承担所造成的损失。工作中如有意见,应采取合理方式向直接领导反映。确有必要时,可向更上一级领导反映。  3.本公司各级员工有违反前条规定,应按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惩处,该部门领导知情不报者,亦应负连带责任而受惩处。  4. 员工不服从上司的安排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100元,第三次辞退,表现现象:  (1)言语公然顶撞上司者;  (2)对上司交代任务,故意拒绝执行,或故意拖延,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者;  第3条 会议制度  员工有义务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及会议,收到培训或会议通知后,应准时参加,不得无故迟到、缺席。培训或会议期间,员工手机需调至无声或静音,不得随意走动。  公司组织的活动,员工应积极参加,不得缺席,违者旷工处理。  第4条 办公用品管理  1. 文具管理  文具用品分为个人使用类和业务使用类两种。  个人使用类系指个人自己使用保管的用品,如笔类、文件夹等。个人领用时  需进行登记,登记册统一由行政人事部保管。  业务使用类系公司共同使用的用品,如胶水、订书机等。使用时需从行政人  事部领取并及时归还行政部进行保管。  2. 办公用固定资产管理  办公用固定资产包括桌椅、公文柜、电话机、电脑、打印机等。  爱护公司财物,如有损坏,应照价赔偿。  办公用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由专人负责使用,定期保养。  员工要爱护所有公司的公共设备,离开办公室时,要检查关闭所有设备电源  及容易发生危险的器具,保证安全。  任何人未经领导批准,不能将专用办公设备带出办公地点,否则一切后果自  负。  3. 申领  各部门依需要提出申领计划,填写《申领单》,说明用品的名称、型号、规  格、数量等。经总经理签字后,报公司行政部。  由行政部按计划统一购买、统一分发  如申领用品较急用,员工可报总经理批准后,自行采购。  4. 其它  员工离开公司后,需把借用的办公用品(包括笔记本等一切用品)交还行政  部,若有损坏或丢失,负责赔偿。  第6条 保密制度  为了维护公司利益,保护公司的商业机密,特制定本保密制度,公司全体员工在在职和离职后,必须严格遵守。  1. 对职务范围内接触的商业机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资料、客户帐套、行销计  划、管理体制、工资体系、产品价格体系、法律事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  除履行职务之外,不得透露给其他人第三人。  2. 不得打听和故意接触同本职工作无关的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3. 未经公司同意,员工在职期间不得自营或者经营与公司同类的业务  4. 员工因职务上需要所持有或保管的一切记录公司秘密信息的文件、资料、图表、笔记、报告、电子文档及其其它任何形式的载体均归公司所有,未经过总经理书面同意,乙方不得擅自利用、让他人利用或对他人泄露商业秘密,更不得擅自复制和交予他人。  5. 员工无论因何种情况离职,均应返还属于公司的全部财务和载有公司信息的一切载体,对于在公司任职期间接触、知悉的属于公司的商业秘密或技术秘密的保密要求将继续有效,不受时间限制;只有法庭判定应当公开的信息或甲方已经通过纸质媒体公开该信息。  6. 违反上述制度视情节严重程度每次罚款200-5000元,情节特别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考勤及综合制度  第1条 办公时间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公司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开会学习时间,安排在下班后一小时内。  作息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2:00 下午13:00—17:30  没有特殊情况,应于21:00之前离开公司。  第2条 一个月内迟到第一次罚款5元,第二次罚款10元,第三次罚款20元,以此类推;超过一个小时扣半天工资;超过二个小时扣一天工资(下午上班退到也按此方法处理)。早退一个小时以内罚款10元;早退超过一个小时扣半天工资;超过二个小时扣一天工资。计算工资以当月实得金额为准,基数为23天。一个月无迟到记录奖励10元。  第3条 员工在上下班前应先在考勤机上打卡,严禁代替他人打卡或要求他人代为打卡。  第4条 请假  1. 非急诊或无法抗拒的原因,不允许事先不请假。  2. 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并由人事部签字批准(三天以上由总经理签字批准),签字后交给前台,除突发病外,必须先请假后休假。不能提前请假者,须电话请假,请假结束后两个工作日内补交人事部签字假条。未经批准,而无故不来者,作旷工论处,旷工三天以上的,做自动辞职处理,并扣发所有工资。  3.病假必须由正规医院、诊所出具的病历证明或当天的买药凭单,证明或凭单须在病假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提交,否则按事假处理。  第4条 奖惩  1. 事假、病假都以实际情况为准。  2. 请假必须有请假条,两个工作日内未补交假条者按旷工处理。  4. 各种假期的扣款方法如下:  (1)事假每天扣:月薪/有效天数;  (2)病假不扣。  (3)旷工每天扣:月薪/有效天数 x 2。连续旷工超过三天以上者,除特殊情况外,视自动离职,自动放弃结算薪金!  5.全勤当月奖励20元。  第5条 严重违反规章制度  以下情况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1)服务态度恶劣、损害客户利益、影响公司声誉的;  (2)蓄意损坏、损毁公司及员工个人资产、财产或各种设备、设施(同时按价值全额赔偿);  (3)盗窃公私财物的;  (4)故意泄露公司机密,侵占公司财产,利用工作之便或公司名誉谋取私利,徇私舞弊;  (5)故意损坏、撕毁公司公开、张贴及发送的各种通告、通知及其他文件;  (6)煽动、鼓动员工罢工、怠工,挑拨是非、闹事;  (7)被司法机关处理;  (8)不服从管理,态度、行为恶劣;打骂、纠缠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影响、扰乱公司正常生产/工作、生活秩序;  (9)发生责任事故或重大过失导致公司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包括名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经济损失达1000元以上的);  (10)不服从部门及公司的工作班次安排及工作任务安排,经劝阻无效;  (11)自本条例实施起连续旷工3天或年度内累计旷工达5天以上。  (12)采用弄虚作假等手段蓄意获取不当利益的;  (13)符合本条例处罚标准、条款中所列的辞退/解雇条件的或受到相同标准违纪处理的;  (14)其他严重违反本条例有关条款规定及公司其他有关规章制度的行为。  按照国家《劳动合同法》规定,凡属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公司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关系,并按公司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并赔偿全部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可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大中专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是哪一年取消的?

取消中专学历,大家还有多少喘息时机?没有啥机会了

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存在着什么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当前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制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偏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政府所得由13.14%提高到14.16%,企业所得由18.99%提高到31.29%。多年来,我国GDP以平均10%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更快,年平均增长超过20%,但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二是再分配过程中公共支出比重偏低。近年来,政府用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快速增长,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怎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确(1)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贡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3)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怎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并对职务消费作出严格规定。 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加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并向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延伸。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严禁国家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以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严厉查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 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要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有了低保制度,就不再需要扶贫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低保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这一点不能动摇。现有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问题严重。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地区的居民,要逐步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异地扶贫。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政策。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怎样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总体上是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形式,同它之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它之后的计划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性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消失而消失。市场经济又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又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显现出不同的特性。我们要认识中国的市场经济,不但要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认识中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的市场经济,而且还要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所处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从自身发展过程看,大体可区分为初始阶段、大发展阶段和最高阶段。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形成大量的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点劳动力过活的人,另一方面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变成资本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市场经济大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力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被瓦解,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开始开辟国际市场。市场经济最高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并趋于完善,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已全面尖锐化;靠市场经济内部机制已无法使尖锐化了的矛盾得到缓解,资产阶级要缓解这个矛盾只能靠向外经济扩张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与中国在所有权创新理论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弱到强,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深化了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经济为主导,非公有经济为补充。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在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所有权创新理论的突破,功不可没。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深化 党的"十五"明确指出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16大坚持和完善,基本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理论,突出两个“坚定不移”和一个“统一”,即,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团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两个所有制经济对立化。可以说,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创新的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目前,以加深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澄清以下问题: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繁荣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尽管私有制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消灭私有制,不能超越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远从消灭私有制的程度,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包含在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客观规律,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从而确定具体的所有权结构。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中间的生产力,生产率较低,这就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须包括多种所有制形式。显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这个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矛盾。 受某些刻板印象,我们的一些人还是将非公有制经济有排斥心理。事实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经验一再告诉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矛盾。正是社会主义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才能够别开生面,非公有制经济已被允许和鼓励发展,这是经济改革带来的进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会危及在中国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在深入的理论探索,我们已经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有制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国有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主导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核心地位,质量的不断提高,控制总量和不断提高。可见,把握经济命脉和经济发展的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保证。此外,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很多行业中,公有制经济的公有资产数额较大的比率仍然是在国民经济中。我们不能忽视,在社会总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公共资产之外的措施。例如,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开采是一个公共资产,和国家安全的关切和不准备开发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是一个公共资产。社会主义制度,以确保我们的土地,能源,矿产,森林,海洋,河流和其他自然资源是公共资产,这是足以保证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的比例。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共资产,不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共资产的使用只能支付不能是无偿的,这就决定了公共资产,非公有制经济仅占改变公有资产的形式,没有造成公有资产流失。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更多的税收上缴给国家。在这种方式中,非公有制资产进入公有资产的数量,更公有制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大,而不是相反。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控制,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指导,协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避免其负面影响。 因此,发展非公有经济,但公共设施必须要有国家机构掌控,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此,中国将不会导致私有化的道路,可以保证中国的公有制的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不取决于数量上占优势,而是体现在质量上、控制力上或发挥的作用上,典型的如国家作为股份公司的大股东可以控制超过自身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资产。应该承认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国家作为大股东如果能够控制股份公司,则这样的股份公司与传统的国有企业就没有什么区别,过去的弊端照样存在,这样做,不符合改革的初衷和要求。 所以,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最基本的条件还是要在数量上占优势、保持优势,有了数量优势,作用上的优势也就有了保障,但又必须符合产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这就是一个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则是要将国有制与公有制区分开来,并且不要将国有制当作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关于这一点,国有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性质也大不相同,这说明,国有制本身并没有一个什么固有的内在性质,相反,它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是为作为社会基础的私有制服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私有制,如资本主义国有制;相反,如果它是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公有制服务的,它也就是、也才是一种公有制形式。实际上,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公有制基本形式就存在于民营经济之中。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有劳有得,但是在实行中,近年分配领域的高低悬殊越来越大,未见缩小。

分配制度改革中三三原则 钟君

一、加大内部工资分配力度,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由于同岗位工种岗位工资是相同的,如何能按照任务轻重、责任大小、安全等方面体现出按劳分配,只有进行内部工资的再分配,具体做法就是在保留基本工资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内容、任务轻重、责任大小、安全等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月度考核发放,消除了职工在工作中出勤不出力,出工不出力现象,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二、加大艰苦岗位效益奖系数,体现效益激励原则由于井下点多面广,战线长,特别是采掘一线职工工作辛苦,采掘一线职工中上工作面的职工更加辛苦,采掘一线艰苦岗位的职工劳动量大,严重缺员,在二三线职工有超编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效益奖分配的作用,体现出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加大艰苦地区效益奖系数,使采掘一线的艰苦岗位区缺员班组职工效益奖高于二三线班组,体现多劳多得,稳定职工思想,使职工安心工作。再通过配套政策按定员对富裕班组对劳动力进行再组合,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采掘一线艰苦岗位。三、实行“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体现技能高低原则“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就是对同工种,同岗位工资等级一样的职工,由于技能水平高低不同,那么所得的收入也应该有所差距。各单位,要根据职工所在工种的技能水平进行技能评定,分出初级、中级、高级技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聘用,拉大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津贴力度,实行“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不仅提高了职工学技术积极性,同时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得到充分体现,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推动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我国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设计的正规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分配制度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是平均分配,按人口分配,改革开放后试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按照在生产过程中付出要素的量的多少,进行分配。它包括了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土地等自然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等(即按要素的种类,有不同的按要素分配类型。) 按资本要素分配,就是出资本(钱——本金),比如说花钱投资开个公司,老板就能按投进去的钱得到一定得分红。 按劳动要素分配,就是付出劳动力,比如说在外资企业里工作的秘书,(按劳动要素分配,一定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里的付出劳动要素的人的分配方式。) 按信息要素分配,是指为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因而获得分配。可以视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一种。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很像,都是和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有关。但是两者是不同的。按劳分配是根据劳动量的多少获得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根据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作出的贡献进行分配。前者只适用于公有制中,后者只适用于非公有制中。

为什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的结构、状况和特点不仅受一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制约,反过来又会对一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也是收入分配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并存;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问题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我国应从调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改变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制定一套促使财产、权力、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最终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远政策;规范和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制建设,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各国政府和私人在对经济活动最本质的理解上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从追求增长是一个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思路中逐渐摆脱出来。在发达国家,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上。经济发展要求取得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样,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强国富民?。对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加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现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收人分配的调整时期,廓清收人分配的理论框架,制定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收人分配政策,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又一重大课题一、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评价经历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然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雏形的确立,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冲突不仅没有显著改善,而且相对更显加剧。

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必须坚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必然要求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第二个原因是: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多种所有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作为确定所有者获得收入份额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激励所有者积极地把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中,并且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投入得到的收入被承认,能激励所有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如在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即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对资源的节约.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被看作是商品,买入生产要素都必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根本原因;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3、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贡献,是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直接原因。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使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有效经济形式。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当前应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将采取4项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常委会办公厅将国务院办公厅转报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给了常委会组成人员。  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提出将采取系列措施,以加快这方面的改革。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提高0.0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并力争在春播前公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2、低收入群体获扶持  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力争公布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努力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3、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督促和引导各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  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强化税源监控,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严格控制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

如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方法如下: 一、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一是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调节作用。 二、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以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完善财税体制。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逐步扭转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偏重生产性投资的趋势,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四、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 五、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必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六、健全收入分配调节的工作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要加强对收入分配调节的规划和领导,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http://www.gov.cn/2010lh/content_1559849.htm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改革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二)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三)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一)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1.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2.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附表一至表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3.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4.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偿。艰苦边远地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属于财政支付的,由中央财政负担。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其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三)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1.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2.岗位变动调整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3.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4.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适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标准。(四)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1.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采取一次性重奖以及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2.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多种分配形式,规范分配程序,合理确定收入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五)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实行工资分级管理,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规范工资收入支付方式,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健全纪律惩戒措施,维护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严肃性。 (一)新聘人员工资待遇。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含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及以下毕业生,实行一年见习期,并执行见习期工资;长学制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见习期工资待遇可适当提高。见习期工资执行期满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在明确岗位前,执行初期工资;明确岗位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时薪级工资适当提高。其他新聘人员工资待遇,由聘用单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二)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地质、测绘、交通、海洋、水产、民航等行业事业单位中野外、水上作业工作人员以及飞行人员的工资标准另行制定。体育运动员仍实行体育津贴奖金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三)离退休人员待遇。截至2006年6月30日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实行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适当增加离退休费。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离退休人员,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相应调整离退休费计发办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政策,严肃工作纪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纪检、组织、监察、财政、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凡违反政策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者责任。同时,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我国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分配制度。 2、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析的调节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社会分配结构

一、中国分配制度现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传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今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过去强调平均主义、反对贫富差距,发展到今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从政策层面上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竭动力源自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考察制度因素:;1、正式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又称按劳取酬,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范畴。最早提出按劳分配的是英国空想者约.弗.布雷,以后马克思将它规定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或形式。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不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社会劳动,劳动者按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间领取消费品。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直接社会劳动,因为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打破,那种除劳动以外,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国家或相关公有组织占有、支配、使用的情况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按劳分配也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中央当局适时地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分配问题上的两大难题——激励与约束。从激励方面看,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取酬,改变了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国有经济内收入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倾向,有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偷懒与自由散漫。从约束方面看,让收入与所作的贡献挂钩,减少了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足,使国有企业领导人无法得到应该得到的报酬而损公肥私、谋取非法收入的可能性,有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国家财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非正式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独创,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特殊的区域经济非平衡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重中之重,效率便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重要的一极。与此同时,公平问题也同样重要。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效率要求个人收入与其对社会所作贡献挂钩,充分调动行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受个人在年龄、性别、能力、机会等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千差万别,从而收入差距有拉大的必然,这一点与公平的要求没有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效率,大量侵吞公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非法经营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违犯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少钻政策空子的投机主义分子,不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秩序,扭曲了收入分配机制,影响社会公平。因此,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在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二、中国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逐渐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经济利益机制的转换,涉及到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即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阶层的积极性。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分配制度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分配制度出现了惯性发展从而难以退出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概念源于W.布朗.阿瑟,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后经诺斯推广至制度变迁分析领域,他认为制度变迁过程同样存在收益递增、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在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缺乏先验理论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受制于其他配套改革的深度及速度,难免会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特征,要研究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首先需要具体地探讨这种依赖的本质。;1、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定势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指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利益主体的分配比重。近几年来,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趋稳,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渐进与成功。随着所有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公有制经济逐渐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朝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目标迈进,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日益市场化,要素市场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前进的生力军。各种不同性质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幅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的格局。显而易见,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于是,单一的分配制度难以做到生产要素投入的按贡献取酬,同时诸多非劳动要素作用的日益加强也对按劳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考验。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政府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指导性分配制度,而这一分配制度一旦确定下来,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利益主体收入水平便相对确定下来,以和市场价格为调节手段的再分配,虽然可以适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收入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沿此思路,分配制度改革无疑还是雾里看花,难有重大突破。;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沿袭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纳就业有限的问题。因其要求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优势而成为就业人口的吸收器,对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利用其资源优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无法带来较大幅度的需求量变动,从而使农民经常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同时,农业收成又与自然资源、位置、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风险较工业要大。此外,农产品技术附加值低,价格水平便较工业品低廉。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远比城镇居民的增幅要小。而现行的户籍制度、“盲流遣返”制度等人为城市壁垒又不利于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即便流动也很难获得城镇居民同样合理的合法就业待遇,只能得到较低的收入。特别几年来,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突出更是使农民进城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处于瓶颈状态,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失业率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涌入,大量城乡中小学生辍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逼攻,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因此,与经济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将沿袭下去,使得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依旧是城市一块,农村一块,各行其是。;3、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众所周知,自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我国全面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把效率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对区域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由过去注重均衡发展转而实行人为划分的三大块——东中西部、并以沿海经济发展为大局的非均衡,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能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突破口,在短期得到很大提高,进而腾出经济力量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的实施达到了前半部分的目的,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为落实非均衡发展战略,国家给东部沿海地区较多的政策优惠,包括倾斜、减免、权利下放,超前等多方面的好处,而这一做法却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由于东部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在收入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人才大量“孔雀东南飞”,由此使东部地区生产效率较高,工资水平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螺旋上升,进一步挖掘中西部人才。同时,为支援东部建设,丰富的中西部资源受政策性调价的干预使中西部蒙受了重大损失。加上中西部地区人口多、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市场不活跃、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改革进程较慢等诸多因素,使得中西部经济结构硬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经济机制得不到有效率的转换。总之,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留给的不仅是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而且是收入水平的宏大梯度,这制约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4、政府政策的承上启下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市场经济改革必然伴随着政府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农村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的初衷,充分地调动了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改革完整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第二阶段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算起,到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重点是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打破了企业职工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实现了报酬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工资模式,为搞活企业,激发企业潜能找准了激励的穴位,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分配格局,如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浮动工资制等。这一阶段仍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主,理论上没有勇气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生怕落入庸俗关于“三位一体公式”的圈套;第三阶段自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严格地说应始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建立最低工资线和工资线,加征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难看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是逐步推进的,它原则上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这一渐进性的本质决定了分配制度改革并非改头换面,而是循序渐进。;5、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一直以来,按劳分配被看作是公有制唯一而且独有的分配方式,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是的东西。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只能在劳动的组织与作用下生产使用价值,既然价值由劳动唯一创造,那么,生产成果的按劳分配便成为必然。不言而喻,这里混淆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另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唯一属于劳动者个人拥有的只有劳动,其他所有生产要素都归国家或集体公有,又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于是按劳分配便成为社会主义最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按什么分配劳动果实并不取决于价值创造,而跟生产方式和所有权的占有有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的萌芽,但按劳分配作为红色分配理论仍占主导地位,这是十六大报告依然强调的一点。四、中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配制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兼顾了公平,在激励的同时注意了约束,在循旧的基础上进行了维新。可以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越来越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了分配制度的原始目的——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但是,由于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便面临着三大去向,一是沿已有的路径继续下去,如果原有的做法合理、符合历史潮流,跟得上经济体制改革的节奏,会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若不能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则会成为经济运行的桎梏,阻碍经济向前发展。二是改善原有的路径,在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时作必要的修正,再逐步在实践中。显然,中国分配制度改革走的是这条渐进式的道路。三是突破原有的路径,另起炉灶,或全盘引进国外先进的做法,或向经院经济学家求经。基于前述路径依赖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路径选择的思考:1、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理顺分配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市场手段能够比较充分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和调节经济运行,但是在三大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方面,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结构一旦形成,便不易由市场手段打破,从而使分配制度改革明显触礁。因此,有必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应合理调整收入总量的分配格局,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安排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份额或比例,避免因此消彼长关系肥了一方,瘦了另一方。其次,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合理的拉大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平均分配,同时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从而影响安定,制约的发展。再次,理顺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家的流失,确保政府收入的稳定;企业工资分配要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为限,做到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应该在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制定与执行。最后,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在比例协调、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取得“三赢”局面。;2、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短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如前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投入相对不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居民生活、农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压力;如何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在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长,合理缩小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便成为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正是如此,我们的收入分配应该做好“两手抓”的工作,一手抓城镇居民收入改善,一手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首先,应加快城镇建设,整治城市分配秩序,规范城镇收入分配,理顺分配关系,抑制某些行业或阶层收入的畸形增长;同时逐步实现农村户籍制度在有序的条件下松动甚至取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当然也不反对城镇人才到农村创业。还要花大力气做好城镇再就业工程,减少失业人口;其次,通过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化、科技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再次,应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力争通过市场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3、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东中西部贫富差距;我国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差距的扩大由因素的累积,政府政策资金在改革之初向东部倾斜,以及中部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相互叠加所造成。改革开放20年后,中央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这符合发展的规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政府与民间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从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角度来说主要有几点:第一,政府要调整区域经济政策,加快利于中西部的政策的出台,加大支持基础建设的力度。对外开放,通过“补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也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旧工业、落后产业的转产,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三,广泛推进东中西部三区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力度;最后,大力发展,增加教育投资,尽快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用足用好政府优惠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和国内外的支持,化外部条件为内部条件,振兴经济,填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谈共同富裕,也只有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4、转变政府职能,依赖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结合,共同完成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我们并不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也不赞成“一切由政府包揽”,应该充分让市场说话。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从属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需要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一天不止,分配制度改革也就一天不能落后半步。当然,在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用制度变迁的观点来说,这是非常明显的强制性变迁过程。按劳分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以来主要的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按劳分配在农村农业、城镇工业以及后来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均有建功,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要素贡献分配是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的几年中十分强调的分配方式,它彻底地突破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纠缠,有利于调动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了动力。十六大报告还为我们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留下了余地,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们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新分配方式留下了政策弹性空间。

中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何具体措施?

咳咳,又是科干的吧,这样可不行哦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贯彻?

按劳分配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的有效干预进行调整

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分配制度是促进什么的基础性制度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分配制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艰辛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自十五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什么是收入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  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不会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产品尚未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有实行按劳分配。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上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法律分析: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什么是合理分配制度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合理的分配制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