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23-09-06 19:15:08
共2条回复
okok云

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变了生产要素在不同单位或个体间的分配格局。

1、在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劳动者的收入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质和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

当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报酬就由其在市场中作出贡献的大小决定。

由于不同单位或个体占有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及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差异,决定了各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贡献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差距。

如果单从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本身来看,收入分配差距不过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不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成分。然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正是通过这一合理和公平的过程完成的。

因为,我国目前处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本收益对资本的分配,远远超过对劳动的分配,使得劳动工资收入相对下降,进而导致资本、技术、管理等非劳动力要素占有的差异成为收入分配差距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

其中,非劳动力要素的非公平占有,更是导致非劳动力要素占有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生产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贡献差距巨大,使得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拉大。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看,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又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但它是以市场充分竞争、要素产权明晰、要素充分流动、信息对称等为前提条件的。而目前我国要素市场还处于建设初期,还不健全、不完善,要素产权交易和流动经常受到来自行政力量的阻隔,使要素自由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要素产权不能充分实现。

尤其是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尚未真正搭建起来,使得各种要素的贡献不能完全按公平的市场价值得到实现,产权利益扭曲,从而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差距。

分配制度改革

扩展资料:

现今分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1、收入分配法制建设滞后。

从总体上看,我国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打击“灰色收入”的法律法规不全面,存在空隙,缺乏周密的覆盖性和法律的连续性,规制力度不够。

例如,现行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公共投资项目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还远未完善,造就了大量腐败和钱权交易的机会。

2、监管不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平衡或不配套,大量资源仍然掌控在政府手里,再加上某些已经制定出来的政策,由于缺乏必要的权威的程序规定和制度监督,对官员的权力监管不力,致使政策效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导致资源的配置过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出现政府仍然以行政权力来配置这些资源的现象。

尤其是极个别的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收取贿赂,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政策的执行效果,使收入分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在要素的占有上,因政府监管不到位,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土地流转中的增值收益被不合理侵占、以及大量自然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被廉价占用甚至无偿使用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相当严重。

在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交易中,权力的拥有者和寻租者都获得了暴利,从而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分配制度的理论创新

瑞瑞爱吃桃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必然要求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第二个原因是: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多种所有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作为确定所有者获得收入份额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激励所有者积极地把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中,并且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投入得到的收入被承认,能激励所有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如在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即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对资源的节约.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被看作是商品,买入生产要素都必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关推荐

分配制度是促进什么的基础性制度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分配制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艰辛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自十五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023-08-30 20:08:321

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023-08-30 20:08:512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贯彻?

按劳分配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的有效干预进行调整
2023-08-30 20:09:042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哪三项

国务院针对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以及人事部的三项制度改革。目的在于精简组织机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各类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扩展资料:(一)人事制度改革1、精简组织机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各类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幅度,使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做到责权明确、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2、取消企业行政级别。打破传统的“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管理岗位工作的即为管理人员。岗位发生变动后,其收入和其他待遇要按照新的岗位相应调整。3、管理人员竞聘上岗。企业对管理岗位竞聘的岗位和条件,要根据需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提前公布,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或测试,公开答辩、公正评价、公示测评结果。4、加强考核。根椐企业经营目标和岗位职责特点,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对考评结果的确定,以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考核为主,参考民主评议意见。5、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励或处罚。对年度或任期内考评成绩优秀的管理人员应予以表彰或奖励(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1、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职工劳动合同期满。2、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参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设置职工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减员增效,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对竞争上岗和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并可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和完善内部淘汰办法。形成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4、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企业实际,严肃劳动纪律。5、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富余人员较多的企业,要采取主辅分离和鼓励职工自己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等多种途径,加快人员分流。(三)分配制度改革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在依据有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允许职工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分配。2、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3、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办法。4、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企业内部分配上逐步引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通过双方协商,合理确定相关人员工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5、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把工资总额中的部分补贴、津贴纳入岗位工资。6、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制度。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按岗位定酬、按能力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科技成果)定酬的分配办法。7、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点
2023-08-30 20:09:121

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何具体措施?

咳咳,又是科干的吧,这样可不行哦
2023-08-30 20:09:233

中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23-08-30 20:09:325

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社会分配结构

一、中国分配制度现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传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今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过去强调平均主义、反对贫富差距,发展到今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从政策层面上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竭动力源自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考察制度因素:;1、正式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又称按劳取酬,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范畴。最早提出按劳分配的是英国空想者约.弗.布雷,以后马克思将它规定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或形式。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不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社会劳动,劳动者按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间领取消费品。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直接社会劳动,因为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打破,那种除劳动以外,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国家或相关公有组织占有、支配、使用的情况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按劳分配也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中央当局适时地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分配问题上的两大难题——激励与约束。从激励方面看,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取酬,改变了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国有经济内收入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倾向,有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偷懒与自由散漫。从约束方面看,让收入与所作的贡献挂钩,减少了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足,使国有企业领导人无法得到应该得到的报酬而损公肥私、谋取非法收入的可能性,有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国家财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非正式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独创,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特殊的区域经济非平衡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重中之重,效率便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重要的一极。与此同时,公平问题也同样重要。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效率要求个人收入与其对社会所作贡献挂钩,充分调动行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受个人在年龄、性别、能力、机会等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千差万别,从而收入差距有拉大的必然,这一点与公平的要求没有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效率,大量侵吞公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非法经营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违犯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少钻政策空子的投机主义分子,不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秩序,扭曲了收入分配机制,影响社会公平。因此,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在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二、中国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逐渐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经济利益机制的转换,涉及到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即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阶层的积极性。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分配制度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分配制度出现了惯性发展从而难以退出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概念源于W.布朗.阿瑟,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后经诺斯推广至制度变迁分析领域,他认为制度变迁过程同样存在收益递增、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在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缺乏先验理论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受制于其他配套改革的深度及速度,难免会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特征,要研究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首先需要具体地探讨这种依赖的本质。;1、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定势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指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利益主体的分配比重。近几年来,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趋稳,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渐进与成功。随着所有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公有制经济逐渐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朝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目标迈进,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日益市场化,要素市场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前进的生力军。各种不同性质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幅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的格局。显而易见,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于是,单一的分配制度难以做到生产要素投入的按贡献取酬,同时诸多非劳动要素作用的日益加强也对按劳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考验。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政府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指导性分配制度,而这一分配制度一旦确定下来,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利益主体收入水平便相对确定下来,以和市场价格为调节手段的再分配,虽然可以适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收入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沿此思路,分配制度改革无疑还是雾里看花,难有重大突破。;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沿袭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纳就业有限的问题。因其要求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优势而成为就业人口的吸收器,对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利用其资源优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无法带来较大幅度的需求量变动,从而使农民经常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同时,农业收成又与自然资源、位置、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风险较工业要大。此外,农产品技术附加值低,价格水平便较工业品低廉。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远比城镇居民的增幅要小。而现行的户籍制度、“盲流遣返”制度等人为城市壁垒又不利于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即便流动也很难获得城镇居民同样合理的合法就业待遇,只能得到较低的收入。特别几年来,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突出更是使农民进城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处于瓶颈状态,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失业率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涌入,大量城乡中小学生辍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逼攻,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因此,与经济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将沿袭下去,使得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依旧是城市一块,农村一块,各行其是。;3、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众所周知,自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我国全面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把效率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对区域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由过去注重均衡发展转而实行人为划分的三大块——东中西部、并以沿海经济发展为大局的非均衡,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能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突破口,在短期得到很大提高,进而腾出经济力量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的实施达到了前半部分的目的,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为落实非均衡发展战略,国家给东部沿海地区较多的政策优惠,包括倾斜、减免、权利下放,超前等多方面的好处,而这一做法却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由于东部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在收入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人才大量“孔雀东南飞”,由此使东部地区生产效率较高,工资水平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螺旋上升,进一步挖掘中西部人才。同时,为支援东部建设,丰富的中西部资源受政策性调价的干预使中西部蒙受了重大损失。加上中西部地区人口多、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市场不活跃、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改革进程较慢等诸多因素,使得中西部经济结构硬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经济机制得不到有效率的转换。总之,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留给的不仅是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而且是收入水平的宏大梯度,这制约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4、政府政策的承上启下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市场经济改革必然伴随着政府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农村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的初衷,充分地调动了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改革完整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第二阶段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算起,到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重点是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打破了企业职工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实现了报酬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工资模式,为搞活企业,激发企业潜能找准了激励的穴位,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分配格局,如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浮动工资制等。这一阶段仍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主,理论上没有勇气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生怕落入庸俗关于“三位一体公式”的圈套;第三阶段自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严格地说应始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建立最低工资线和工资线,加征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难看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是逐步推进的,它原则上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这一渐进性的本质决定了分配制度改革并非改头换面,而是循序渐进。;5、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一直以来,按劳分配被看作是公有制唯一而且独有的分配方式,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是的东西。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只能在劳动的组织与作用下生产使用价值,既然价值由劳动唯一创造,那么,生产成果的按劳分配便成为必然。不言而喻,这里混淆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另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唯一属于劳动者个人拥有的只有劳动,其他所有生产要素都归国家或集体公有,又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于是按劳分配便成为社会主义最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按什么分配劳动果实并不取决于价值创造,而跟生产方式和所有权的占有有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的萌芽,但按劳分配作为红色分配理论仍占主导地位,这是十六大报告依然强调的一点。四、中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配制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兼顾了公平,在激励的同时注意了约束,在循旧的基础上进行了维新。可以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越来越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了分配制度的原始目的——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但是,由于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便面临着三大去向,一是沿已有的路径继续下去,如果原有的做法合理、符合历史潮流,跟得上经济体制改革的节奏,会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若不能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则会成为经济运行的桎梏,阻碍经济向前发展。二是改善原有的路径,在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时作必要的修正,再逐步在实践中。显然,中国分配制度改革走的是这条渐进式的道路。三是突破原有的路径,另起炉灶,或全盘引进国外先进的做法,或向经院经济学家求经。基于前述路径依赖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路径选择的思考:1、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理顺分配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市场手段能够比较充分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和调节经济运行,但是在三大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方面,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结构一旦形成,便不易由市场手段打破,从而使分配制度改革明显触礁。因此,有必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应合理调整收入总量的分配格局,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安排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份额或比例,避免因此消彼长关系肥了一方,瘦了另一方。其次,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合理的拉大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平均分配,同时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从而影响安定,制约的发展。再次,理顺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家的流失,确保政府收入的稳定;企业工资分配要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为限,做到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应该在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制定与执行。最后,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在比例协调、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取得“三赢”局面。;2、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短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如前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投入相对不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居民生活、农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压力;如何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在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长,合理缩小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便成为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正是如此,我们的收入分配应该做好“两手抓”的工作,一手抓城镇居民收入改善,一手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首先,应加快城镇建设,整治城市分配秩序,规范城镇收入分配,理顺分配关系,抑制某些行业或阶层收入的畸形增长;同时逐步实现农村户籍制度在有序的条件下松动甚至取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当然也不反对城镇人才到农村创业。还要花大力气做好城镇再就业工程,减少失业人口;其次,通过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化、科技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再次,应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力争通过市场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3、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东中西部贫富差距;我国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差距的扩大由因素的累积,政府政策资金在改革之初向东部倾斜,以及中部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相互叠加所造成。改革开放20年后,中央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这符合发展的规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政府与民间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从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角度来说主要有几点:第一,政府要调整区域经济政策,加快利于中西部的政策的出台,加大支持基础建设的力度。对外开放,通过“补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也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旧工业、落后产业的转产,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三,广泛推进东中西部三区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力度;最后,大力发展,增加教育投资,尽快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用足用好政府优惠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和国内外的支持,化外部条件为内部条件,振兴经济,填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谈共同富裕,也只有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4、转变政府职能,依赖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结合,共同完成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我们并不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也不赞成“一切由政府包揽”,应该充分让市场说话。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从属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需要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一天不止,分配制度改革也就一天不能落后半步。当然,在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用制度变迁的观点来说,这是非常明显的强制性变迁过程。按劳分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以来主要的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按劳分配在农村农业、城镇工业以及后来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均有建功,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要素贡献分配是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的几年中十分强调的分配方式,它彻底地突破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纠缠,有利于调动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了动力。十六大报告还为我们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留下了余地,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们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新分配方式留下了政策弹性空间。
2023-08-30 20:09:581

我国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分配制度。 2、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析的调节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2023-08-30 20:10:391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改革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二)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三)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一)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1.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2.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附表一至表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3.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4.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偿。艰苦边远地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属于财政支付的,由中央财政负担。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其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三)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1.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2.岗位变动调整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3.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4.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适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标准。(四)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1.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采取一次性重奖以及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2.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多种分配形式,规范分配程序,合理确定收入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五)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实行工资分级管理,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规范工资收入支付方式,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健全纪律惩戒措施,维护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严肃性。 (一)新聘人员工资待遇。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含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及以下毕业生,实行一年见习期,并执行见习期工资;长学制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见习期工资待遇可适当提高。见习期工资执行期满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在明确岗位前,执行初期工资;明确岗位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时薪级工资适当提高。其他新聘人员工资待遇,由聘用单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二)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地质、测绘、交通、海洋、水产、民航等行业事业单位中野外、水上作业工作人员以及飞行人员的工资标准另行制定。体育运动员仍实行体育津贴奖金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三)离退休人员待遇。截至2006年6月30日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实行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适当增加离退休费。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离退休人员,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相应调整离退休费计发办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政策,严肃工作纪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纪检、组织、监察、财政、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凡违反政策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者责任。同时,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2023-08-30 20:10:481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2023-08-30 20:11:041

如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方法如下: 一、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一是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调节作用。 二、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以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完善财税体制。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逐步扭转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偏重生产性投资的趋势,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四、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 五、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必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六、健全收入分配调节的工作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要加强对收入分配调节的规划和领导,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http://www.gov.cn/2010lh/content_1559849.htm
2023-08-30 20:11:132

我国当前应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将采取4项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常委会办公厅将国务院办公厅转报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给了常委会组成人员。  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提出将采取系列措施,以加快这方面的改革。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提高0.0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并力争在春播前公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2、低收入群体获扶持  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力争公布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努力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3、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督促和引导各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  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强化税源监控,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严格控制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
2023-08-30 20:11:221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2023-08-30 20:11:301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根本原因;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3、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贡献,是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直接原因。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使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有效经济形式。
2023-08-30 20:11:393

结合政府职能谈谈怎样推进分配公平建设

一、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公正、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价值进行分配,按要素分配是按照生产收益进行分配。这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在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分配报酬,而按要素分配是根据各个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分配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按劳分配中的工资是劳动报酬,按要素分配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决定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应当取得劳动成果的主要部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求收入呈现多元化,劳动仍然是人们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但非劳动收入也应占有一定比重。居民投资持有债券、股票、基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由此获得的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应当成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安定团结。效率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效率通常指资源配置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就是效益。市场主体的效率高收入相应就高,效率低收入相应就低,无效率即无收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给市场主体以强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提高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公平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公平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一系列领域。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均等化。但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公平观,不存在永恒的绝对公平。只要大多数人比较满意,就算比较公平。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统一。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谈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效率。坚持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不仅要讲究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创业致富,也要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就是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3)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劳动价值论是说明价值源泉,按要素分配是说明收益分配。作为物化劳动的资本,一般认为并不创造价值,但作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理应按其贡献参与收益分配。各种生产要素对使用价值所作出贡献和应得的报酬体现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租金是土地的报酬,利润是资本的报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反映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三是反映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推进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较好实现形式是薪酬制度。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首先确定基薪和绩效薪金,扩大绩效薪金部分,与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中长期激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报酬的一部分,如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没有上市的公司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薪酬制度体现了按劳分配、以人为本与按资分配、以资为本紧密结合的要求,将企业的利益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了经营管理持久的积极性。二、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1)加强分配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主要是依法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体制、分配制度,解决运用公权把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转化为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问题;依法调节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依法规范收入分配行为,防止运用公共财力提高部分人群、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收入水平的问题。通过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实现社会公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秩序的建立,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紧密相关。因此,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突击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的思想准备,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多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业绩脱节,水平偏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分配方式,自己给自己定工资,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实际处于失控状态。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受出资人委托或授权来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应由出资人来决定。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建立约束机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失控的问题。在企业职工分配中,打破固定工资的传统模式。在按照国家规定保障职工最低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与职工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的活工资的比例,奖励起用奖勤罚懒、收入靠贡献的机制。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效益下降时相应降低岗位工资标准。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能增能减的机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实行完整的货币化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把工资外相对固定的各种补贴纳入工资收入,成为居民的持久收入。提高教师、研究人员和公务员的收入。(3)加快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城乡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这些年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大大快于农村,2003年又扩大到32倍。2004年城乡差别为313倍,差距有所回落。由于农民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没有这笔支出,再加上城市有各种福利,而农村很少,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大于这个比例。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扩大。东中西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0年是119∶1∶107,2000年扩大到149∶1∶106。东部与中西部的绝对差额由71元、44元,分别扩大到2517元和2195元。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安全警戒线。城市中贫富差距也在拉大,财富集中程度进一步上升。美林集团发布的年度全球财富报告中,2003年中国内地百万美元富翁约有236万人,如果以人民币计算,将近24万人成为千万富翁。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城镇居民以及上千万未脱贫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难免的。但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因此,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妥善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全社会看,低收入者的相对规模不应过大,更多的应成为中等收入者,并鼓励人们跨入高收入者行列,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基本保证,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1)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因此,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规模上,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积极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缓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小额贷款落实难的问题,通过加强创业培训和建立信用社区,进一步简化发放程序和手续,更好地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抓住实现产权多元化、职工转变身份、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重要环节,重点解决分离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妥善安置职工,使辅业改制后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尽可能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避免将企业富余人员大规模集中推向社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化、长期化,帮助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让有就业愿望的人能够获得就业机会,并获得同劳动贡献相符的报酬。(2)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全部免征牧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建立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资正常支付的机制,做好清欠工作。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各类企业都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并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鼓励智力劳动和智力投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的收入。建立开辟更多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为居民投资和获取合法收入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推行年薪制、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并合理调节其过高收入,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依法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确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元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待抚恤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对生活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同时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基础,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健全服务功能。(4)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不是不允许人们致富,更不是剥夺高收入,而是要形成调节过高收入的税收体系,加强各种税收征管,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起征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的收入分配情况监控,尤其是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体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对各种非法收入要坚决依法取缔和惩处。整治非法收入,制止权力的市场化和货币化,严惩贪污腐化,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制假贩假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总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最根本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2023-08-30 20:12:0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必须坚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2023-08-30 20:12:293

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
2023-08-30 20:12:396

为什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的结构、状况和特点不仅受一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制约,反过来又会对一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也是收入分配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并存;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问题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我国应从调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改变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制定一套促使财产、权力、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最终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远政策;规范和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制建设,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各国政府和私人在对经济活动最本质的理解上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从追求增长是一个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思路中逐渐摆脱出来。在发达国家,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上。经济发展要求取得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样,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强国富民?。对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加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现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收人分配的调整时期,廓清收人分配的理论框架,制定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收人分配政策,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又一重大课题一、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评价经历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然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雏形的确立,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冲突不仅没有显著改善,而且相对更显加剧。
2023-08-30 20:12:591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哪三项

法律分析:我国的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指对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法律依据:《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 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二十一)改革用工制度。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完善定员定额,优化劳动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确定用工人数,实行定岗定员,减员增效,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经培训仍未能竞争上岗的职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   (二十二)改革人事制度,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类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职数,精简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任期制,不称职的必须及时从管理岗位上调整下来,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   (二十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应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效益下降时相应降低岗位工资标准。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工资收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实行职工工资收入银行个人账户制度,委托银行代受全部工资收入,严禁违规违纪发放工资外收入,提高工资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2023-08-30 20:13:071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是指国务院针对国企的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以及人事部三项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福利。这些改革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摘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要求,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能增能减机制。真正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涉及用人管理、劳动关系、薪酬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事关企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目前国有企业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的关键。一、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一直在探索三项制度改革。1992年破“三铁”、1998-2000年在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中已经明确并开始全面改革国企三项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许多改革虽然喊了多年,却往往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行政级别虽然形式上取消了,实际却依然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名义上建立起来了,却很难
2023-08-30 20:13:281

怎么理解分配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1、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改革初期,这种倾斜带有补偿性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模式是“先扣除,后分配”,实行低工资、低收入制度。当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年份曾高达47%(1960年)。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3、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配体制和分配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文体制,显然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称的,经济体制转换带来分配体制的转换是必然的。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4、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要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分配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报道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
2023-08-30 20:13:393

新中国成立以来分配制度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是平均分配,按人口分配,改革开放后试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按照在生产过程中付出要素的量的多少,进行分配。它包括了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土地等自然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等(即按要素的种类,有不同的按要素分配类型。) 按资本要素分配,就是出资本(钱——本金),比如说花钱投资开个公司,老板就能按投进去的钱得到一定得分红。 按劳动要素分配,就是付出劳动力,比如说在外资企业里工作的秘书,(按劳动要素分配,一定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里的付出劳动要素的人的分配方式。) 按信息要素分配,是指为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因而获得分配。可以视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一种。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很像,都是和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有关。但是两者是不同的。按劳分配是根据劳动量的多少获得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根据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作出的贡献进行分配。前者只适用于公有制中,后者只适用于非公有制中。
2023-08-30 20:13:473

我国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设计的正规公司
2023-08-30 20:13:552

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1、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是从1996开始的。2、《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在1996.01.09由人事部颁布。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使用、开发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毕业生,是指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国家不负责分配工作的非在职毕业生。第三条 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在多种所有制范围内自主择业,可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管理工作,也可在其他岗位上工作。扩展资料:“毕业包分配制度”历史发展(1)提出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2)发展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3)终止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
2023-08-30 20:14:031

我国的分配政策历史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探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与经验,但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从计划分配体制全面转向初次分配以市场为基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也基本形成了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开始至党的十四大之前(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剩余索取权”。它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钩,使农村收入分配不再以生产队为基础,而是以农户为分配主体,农民所得收入直接取决于其生产成果的多少,“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是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通俗概括。这种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城市,积极借鉴农村实行承包制的基本经验,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等所有制形式和成分。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以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口,推进落实按劳分配,逐步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同时,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公平的问题,明确要求“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雏形,是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综合来看,这一阶段处于经济体制转型阶段,纯靠政府指令性计划调节的手段逐步得以改变,市场机制被更大范围地引入。相应地, 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以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口,重新确立了按劳分配原则,否定了收入分配体制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同时,肯定了其他分配方式的合法存在,但是这一时期的其他分配方式只是处于补充地位。这一阶段,再分配调节机制也开始逐步建立。一方面,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制度陆续设立;另一方面,开始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传统以就业单位为依托的保障制度逐步改变,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开始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第二阶段: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召开之前(1992-200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应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其他经济成分快速发展的现状,收入分配方面主要实行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政策,为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收入分配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 在公平和效率的选择上,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一是不断完善税收调节制度。随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推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一些税种得以不断完善,调节作用也开始显现。二是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社会保险征缴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得以明确, 同时,国务院组建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来较为分散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得以改善。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之前(20 0 2 –2 0 1 2 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政策也逐步完善,明确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逐步强调公平问题。综合来看,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问题,强化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法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既肯定了劳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解决了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怎样参与收入分配问题,即按贡献大小参与收入的分配。二是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步扩大,开始逐步强调分配公平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并且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三是政府也重视再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采取了很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如为缓解城乡差距,政府制定实施了彻底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涉农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为缓解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政府颁布了最低工资标准、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加劳动者收入。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2012年至今)。注重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方面,较之以前又将公平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且进一步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并进一步要求“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并要求“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专门就“缩小收入差距” 做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分配制度建设、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打击非法收入等影响收入的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实行一系列增加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举措。一是加强收入分配相关制度建设。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对今后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目标、路径和政策举措等做出了要求与部署。同时,为了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二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保障劳有所得。三是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促进公平竞争。四是不断改革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建设。五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六是加大对腐败和非法收入打击力度,同时强化了对居民收入和财产的监管。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并要求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些都为未来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中国收入分配制度40年的改革历程,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形成了许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第一,改革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40 年改革的历程充分印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体制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前提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同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随之
2023-08-30 20:14:281

分配制度改革中三三原则 钟君

一、加大内部工资分配力度,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由于同岗位工种岗位工资是相同的,如何能按照任务轻重、责任大小、安全等方面体现出按劳分配,只有进行内部工资的再分配,具体做法就是在保留基本工资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内容、任务轻重、责任大小、安全等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月度考核发放,消除了职工在工作中出勤不出力,出工不出力现象,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二、加大艰苦岗位效益奖系数,体现效益激励原则由于井下点多面广,战线长,特别是采掘一线职工工作辛苦,采掘一线职工中上工作面的职工更加辛苦,采掘一线艰苦岗位的职工劳动量大,严重缺员,在二三线职工有超编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效益奖分配的作用,体现出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加大艰苦地区效益奖系数,使采掘一线的艰苦岗位区缺员班组职工效益奖高于二三线班组,体现多劳多得,稳定职工思想,使职工安心工作。再通过配套政策按定员对富裕班组对劳动力进行再组合,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采掘一线艰苦岗位。三、实行“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体现技能高低原则“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就是对同工种,同岗位工资等级一样的职工,由于技能水平高低不同,那么所得的收入也应该有所差距。各单位,要根据职工所在工种的技能水平进行技能评定,分出初级、中级、高级技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聘用,拉大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津贴力度,实行“级内分等、同岗不同酬”不仅提高了职工学技术积极性,同时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得到充分体现,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推动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2023-08-30 20:14:36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怎样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总体上是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形式,同它之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它之后的计划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性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消失而消失。市场经济又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又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显现出不同的特性。我们要认识中国的市场经济,不但要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认识中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的市场经济,而且还要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所处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从自身发展过程看,大体可区分为初始阶段、大发展阶段和最高阶段。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形成大量的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点劳动力过活的人,另一方面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变成资本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市场经济大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力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被瓦解,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开始开辟国际市场。市场经济最高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并趋于完善,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已全面尖锐化;靠市场经济内部机制已无法使尖锐化了的矛盾得到缓解,资产阶级要缓解这个矛盾只能靠向外经济扩张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与中国在所有权创新理论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弱到强,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深化了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经济为主导,非公有经济为补充。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在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所有权创新理论的突破,功不可没。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深化 党的"十五"明确指出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16大坚持和完善,基本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理论,突出两个“坚定不移”和一个“统一”,即,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团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两个所有制经济对立化。可以说,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创新的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目前,以加深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澄清以下问题: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繁荣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尽管私有制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消灭私有制,不能超越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远从消灭私有制的程度,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包含在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客观规律,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从而确定具体的所有权结构。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中间的生产力,生产率较低,这就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须包括多种所有制形式。显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这个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矛盾。 受某些刻板印象,我们的一些人还是将非公有制经济有排斥心理。事实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经验一再告诉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矛盾。正是社会主义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才能够别开生面,非公有制经济已被允许和鼓励发展,这是经济改革带来的进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会危及在中国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在深入的理论探索,我们已经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有制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国有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主导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核心地位,质量的不断提高,控制总量和不断提高。可见,把握经济命脉和经济发展的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保证。此外,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很多行业中,公有制经济的公有资产数额较大的比率仍然是在国民经济中。我们不能忽视,在社会总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公共资产之外的措施。例如,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开采是一个公共资产,和国家安全的关切和不准备开发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是一个公共资产。社会主义制度,以确保我们的土地,能源,矿产,森林,海洋,河流和其他自然资源是公共资产,这是足以保证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的比例。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共资产,不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共资产的使用只能支付不能是无偿的,这就决定了公共资产,非公有制经济仅占改变公有资产的形式,没有造成公有资产流失。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更多的税收上缴给国家。在这种方式中,非公有制资产进入公有资产的数量,更公有制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大,而不是相反。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控制,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指导,协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避免其负面影响。 因此,发展非公有经济,但公共设施必须要有国家机构掌控,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此,中国将不会导致私有化的道路,可以保证中国的公有制的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不取决于数量上占优势,而是体现在质量上、控制力上或发挥的作用上,典型的如国家作为股份公司的大股东可以控制超过自身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资产。应该承认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国家作为大股东如果能够控制股份公司,则这样的股份公司与传统的国有企业就没有什么区别,过去的弊端照样存在,这样做,不符合改革的初衷和要求。 所以,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最基本的条件还是要在数量上占优势、保持优势,有了数量优势,作用上的优势也就有了保障,但又必须符合产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这就是一个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则是要将国有制与公有制区分开来,并且不要将国有制当作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关于这一点,国有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性质也大不相同,这说明,国有制本身并没有一个什么固有的内在性质,相反,它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是为作为社会基础的私有制服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私有制,如资本主义国有制;相反,如果它是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公有制服务的,它也就是、也才是一种公有制形式。实际上,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公有制基本形式就存在于民营经济之中。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有劳有得,但是在实行中,近年分配领域的高低悬殊越来越大,未见缩小。
2023-08-30 20:14:471

怎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并对职务消费作出严格规定。 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加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并向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延伸。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严禁国家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以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严厉查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 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要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有了低保制度,就不再需要扶贫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低保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这一点不能动摇。现有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问题严重。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地区的居民,要逐步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异地扶贫。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政策。
2023-08-30 20:15:101

怎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确(1)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贡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3)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023-08-30 20:15:21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2023-08-30 20:15:322

收入分配改革的依据是

收入分配改革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途中,提低、扩中、控高的收入分配改革已在路上,从哲学上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依据。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8-30 20:18:211

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我国分配政策经历了几个变化或过程?

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
2023-08-30 20:19:263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构建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1.确立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取向,研究出台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构建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首先要确立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取向,研究出台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应该采取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明显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些都是积极的分配政策含义的外在体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达成共识。如果有这样一种政策取向,大家达成共识,事情就好办了。2.研究制定并实施积极的初次分配政策要研究制定积极的初次分配政策,需要进行三个调整:一是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大格局,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和相关政策,要通过适当减少税收增长速度,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来增加居民的收入,要使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有所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在本期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计划中明确提高居民劳动报酬收入的目标,并且贯彻落实。二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简单讲是多收和少征。所谓多收,就是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国有股权转让收入的上缴制度,以及垄断行业资源占用税制度,特别要抓好落实。对低工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要加大减免税费的力度,让企业能够生存发展,让资方也得到一些合理的利润,同时有资金有能力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对于这项调整,有人担心少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劳动密集型企业加起来也就几千万,不到一万亿的税,这边少收一点,那边国有企业的10000亿多收一点,绝对能够打平。三是调整企业与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一个资本所得与劳动报酬比较的宏观微观制度,能够知道资本增长的幅度与速度,其份额应达到多少,劳动报酬又应是多少,为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提供量化依据和有利条件。3.健全和实施积极的再分配政策。首先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特别是逐步提高用于民生建设的比例,并使其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其次是合理调整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划分,逐步实现各地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对等,这样才能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第三是改进完善并实施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现在还在讨论3000元作为起征点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我赞成起征点目前定在3000元,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根据工资水平增长和物价变动相应调整起征点的制度。为什么起征点不能提得太高呢?因为有人算了账,假设现在起征点提到5000元或者8000元,最后总算账的结果是不利于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在的初稿是把九级征税减少到了七级,但是第一级和第二级的税距还是太短,原来是2000~2500 算一级,要征5%的税,2500~ 4000元算一级,要征10%的税;现在是3000~4500元征5%的税,4500~9000元征10%的税。我个人的意见是3000~5000元或6000算一级,征5%的税,6000~15000征10%的税,15000以上征20%的税,这样更有利于调节分配差距。另外,还要建立根据家庭负担状况的费用扣除制度,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消费税,尝试开征遗产税、物业税等等,特别是要调整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现在我们的个人所得税主要征收的是工薪收入,而非劳动收入则征个税太少,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二)进一步改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1.改革完善企业薪酬制度一是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资平等协商制度,特别是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促进职工工资增长。二是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已有薪酬管理制度的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尚未建立薪酬管理制度的用人单位,特别是某些建筑企业、餐饮服务企业等要依法按照程序建立制度,尽快杜绝按所谓行规、习惯做法分配的不规范行为。2.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改进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地区附加津贴等制度;抓紧研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强化级别正常晋升的激励作用,合理提高能力和业绩出色的基层和低职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3.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稳妥慎重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稳定并加强财政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科研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规范其他类型事业单位创收办法,从源头上规范其收入分配,切实解决制度外收入分配无序和分配不透明、不公正问题;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业绩优秀人员的激励力度。4.进一步改进完善其他收入分配制度 一是改进完善要素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制度,健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要素收入分配制度,规范要素市场分配秩序。二是完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提高上缴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制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5.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解决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制度问题,协调处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关系。到目前为止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待遇已经连调了7次,但企业退休人员说是龟兔赛跑,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待遇是乌龟,每年爬一步,爬了7次;机关事业退休人员提高待遇是兔子,一蹦就把企业退休人员甩了十万八千里,这是有问题的,关系衔接的不太好。还要解决社会保障中逆向调节问题;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规范三次分配秩序。(三 )“提低控高”,着力理顺分配关系1.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首先,要进一步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并提高其收入水平。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如果能做到这点,社会的稳定基本就不成问题了。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保障那些低收入或无收入来源者的基本生活。二是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继续在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增加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村贫困居民脱贫。其次,要提高低收入工薪劳动者的薪酬水平。一是及时调整最低月和小时工资标准,促进低端岗位提高工资。二是指导企业合理制定岗位劳动定额标准和计件单价。指导行业协会等机构制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要生产岗位或工种的劳动定额参考标准,通过行业层次的集体协商予以确定并发布实施。督促企业参考行业标准,合理确定本企业生产岗位的工作日、工作小时的劳动定额标准,并据此核定计件单价,作为薪酬分配的明确依据。三是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重点推动普通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经济发展以较快速度增长,以提高其工资水平,缩小与其他人员的工资差距,共享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为此,要制定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的企业实行税费减免优惠。第三,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在初次分配环节对农产品的补贴,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使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手段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调控垄断行业和某些群体的过高收入,调控企业高管超出国情的过高收入 要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将其最高收入控制在社会平均薪酬的合理倍数之内。同时,调控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的过高薪酬,通过修改完善《公司法》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根本改变高管人员实际上自定薪酬的做法,控制其薪酬过快增长。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行业收入的调控。我建议,一是要收缴垄断行业企业的利润,征收资源占用税,从源头上控制其过高收入来源;二是要对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包括工资、福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进行全口径调控;三是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控制,同时抓好其他改革。3.逐步理顺用人单位内部薪酬关系一是解决许多该长却少长或未长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临时工,低端岗位的职工,这是我们的提薪对象重点。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集体协商,明确这些人群的工资增长要比平均工资增长得快一些。二是解决部分该低不低的问题。三是解决少数该高不高问题。4.第四,采取多项措施,逐步扭转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要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过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其经济实力,加快改善其生活。三是加强当地和农村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并全免学生学杂费,提高其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并改善其结构,失去当地和农村加快发展;四是提倡城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帮助,以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帮助中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以上多方面措施,逐步扭转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1.运用经济、信息等手段,健全收入分配调控体系首先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一是建立最低工资评估制度,为国家平衡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参考依据。现在是抢着提高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攀比也不好,还是要根据最低工资规定的六个因素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探索建立行业、职位最低工资标准,可采取政府、企业联合会、工会三方协商或行业工会、行业企业方协商的方式来确定。其次是进一步健全三项工资信息指导制度。一是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发布行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制度,增加发布价位数量;三是进一步完善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调控人工成本增长。第三是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等制度。建立全国薪酬抽样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调查系统,更准确地掌握各类用人单位工资和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为正确进行薪酬和居民收入分配决策提供依。第四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在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进一步明确重点征管对象,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有效调节个人的过高收入。2.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协助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加强政策指导;二是组织推动工资集体协商;三是继续认真组织开展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大检查。3.通过法律手段,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收入分配法规政策的层次,逐步健全收入分配法律体系。其次是按缓急轻重抓重点立法。一是加快健全完善工资分配法律法规,争取以国务院名义出台《企业工资条例》。二是为预防和有力打击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在刑法中增加恶意拖欠工资罪的相应规定并抓好贯彻执行。三是健全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工资分配的相关法规规章,特别是打击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规。此外,要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四是推动各地进一步健全本地工资分配法规规章。第三是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调控法律法规。主要是研究建立遗产税和进一步健全打击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规并增强处罚力度。第四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一是加大查处违法侵害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行为力度,及时查处拖欠、克扣工资等案件,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二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规定等法规规章,依法解决加班工资支付、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劳动定额管理和计件单价确定等问题;三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关于协商确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四是依法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关于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促进解决当前存在的同工不同酬问题。第五是要依法打破垄断,加大打击非法收入力度。一是贯彻落实《反垄断法》,限制垄断行为,依法限制、减少垄断高额利润,从而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二是大力打击非法收入。(五)加大治本力度,抓好配套改革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等量资源消耗的经济附加值,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加快缩小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社会可分配财富能够持续有效增长,为实施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加快形成内需、投资、外贸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构,减少和控制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领域劳动者收入的冲击。按照“十二五”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调整城乡结构,在“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化率达到51.5%,估计这将间接促进农民至少增收7~8个百分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家庭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到39.2%,估计可以间接促进第二产业劳动者提高工资5.3个百分点;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促进实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2.深化改革,消除经济社会体制影响收入分配的弊端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着力促进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其他农民转变为市民,降低农民增收的难度;改进完善原材料、能源动力、矿产、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堵塞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漏洞,从源头上减少并逐步消除分配不公;大力加强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其困难,促进其正常发展,以利于促进增加职工的工资;在非公企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为推行劳资集体协商提供组织保障;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认真落实打破垄断的各项措施,逐步推动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以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收费和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逐步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加快省管县体制建设,为理顺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分配关系提供有利条件;增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公众对关系民生建设等事项决策的监督力度,提高科学性、公正性;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为规范分配秩序创造有利环境。3.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协调配合4.抓好其他配套改革一是进一步健全财务等方面制度;二是进一步健全银行监管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规范要素市场秩序。简单说来,分配问题要用“六心”对待:一要“忧心”;二要“决心”;三要“公心”;四要“齐心”;五要“耐心”;六要“信心”。
2023-08-30 20:20:011

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难?

概因为被利益集团绑架、被既得利益集团阻扰,使分配改革方案的推出实行难过八年抗战。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量比率太低;二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级别与级别之间高低悬殊;三是收入分配调节未能形成制度的常态化。   按国家统计局去年底的数据,我国目前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名在105名左右,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但居民用电消费在工资收入中的比率,却率先迈入发达国家居民难以望其项背的行列,其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很低,差距很大,这种“被发达”的感受着实有些苦涩。这不仅显露出我国分配制度本身的弊端,更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的极不合理。  美国国民的平均年收入是中国国民的16倍,但美国人均GDP却是中国人均GDP的7倍多一点,这就意味着,美国GDP用于居民收入的分配,至少是中国的2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财富分配格局中城乡居民分得的“蛋糕”与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速度并不匹配。事实正是如此。我国过去十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近十年经济增长总量高达200%,GDP年均增长8% - 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居民收入占“小头”的失衡格局。 我国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与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为2007年的23倍,直至目前,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还成扩大之势。社会矛盾的加剧,极易放大为社会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275,而2010年已达到0.438。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在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接近容忍的极限。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中国因此成为收入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 如何落实好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精神,是让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的关键。  必须认真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分配形式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扼杀了其他生产要素比如资本、技术、管理的作用,使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大发展,各种要素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然而,这一“并存”越来越不得了,逐步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资本与管理在分配中比重越来越大,劳动报酬比重越来越小,口头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实际上“资本和管理”成了分配中的主体。 特别是随着引进外资的深入,资本拿走创造价值的大头,管理得到了中头,劳动得到很小部分。因此,下一步必须通过法制、制度以及经济杠杆调节等形式,大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按劳分配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要真正领会和落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精神。过去我们习惯讲“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观点。这次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既是“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可见党中央对分配公平性的重视程度。  初次分配重视公平,就要落实好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落实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转移支付标准,以及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核心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具体措施是:首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再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后,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尽快推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把“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要求具体化,并加速落实步伐。着重在于:尽快遏制住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彻底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状况;尽快遏制住“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两极分化的倾向;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非法暴富不但拉大收入差距,而且最为不公平,是对公平的扼杀,还是引发社会阶层对立、对抗、动荡的根源。法律不能容忍、默许甚至保护任何非法收入。   未来几年改革重点任务:一是推动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制约因素有很多,但集中一点那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深入进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制约还有待转变,公务员队伍有待整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有待提高工作效率。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改革步入深水区,今年的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分配制度改革的破题之举,在于打破行业垄断、打破部门垄断、打破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双轨制、对于高收入群体要课以高比率的收入调节税,一次分配追求公平为主,二次分配补充为辅。  分配制度改革,其意义在于,不仅解决目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更会激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内已召集45个部门,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相关实施细则。  普通民众热切期盼新的分配政策出台,因为关系到普通居民物质生活和幸福指数,也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进步。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毫不动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这样才会促进中国经济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强。  收入分配改革牵动人心,关系长远。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到消费扩大和社会公平,“调高、提低、扩中”的思路早已明确。同时,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权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情况下,果断决策,尽快推出。尽管如此,新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我国得以推出和实行,还有待时日。
2023-08-30 20:20:131

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023-08-30 20:20:311

收入分配改革的改革背景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 .5:1扩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 .52:1,扩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处于900至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的中端。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直面和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阶段。经验证明,在这一水平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经济发展成果不能为大多数人享有问题,社会问题将激化,国家极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层平飞状态。 2、四大差距被放大,折射收入分配制度扭曲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开始加速扩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在历史最高水平”。第二:微观分配机制的系统性“缺陷”  具体表现在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很多企业工资决定主体不明确,由经营者说了算,我们尚未形成一个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第三:再分配机制“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  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从而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差距。
2023-08-30 20:20:411

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经贸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改革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1、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当前,要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2、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原则和要求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的方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强透明度;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特点的改革方式和办法,务求实效;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要认真听取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3、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作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职工积极性的企业用人和分配制度。尽快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国家重点企业以及各省(市、区)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上走在前列,率先达到本意见的各项要求;其他各类企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尽快达到本意见的各项要求。“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最根本 的制度, 也是出版单位内部微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在这种体制背景下, 以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根本制度为突破口,对整个内部运行机制进 行改革, 这既是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出版单位的现实选择。三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症结集中体现为旧有体制束缚与企业生 产力发展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用 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出版企业内部,只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体员工的统一的劳 动用工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 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劳动特权和分配特 权将不再存在,竞争将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我社通过讨论,总结意见如下:一、 “员工能进能出” 伴随国企转型,国企中的人员也经历着转型。国企中的优秀人才 接受新观念、 吸收新知识、 学习新技能, 不单适应转型后企业的需要, 也保持了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 有能力有机会自主选择企业和工 作。另外一部分员工,由于企业计划安置多、培养机制少,加上自身 的观念与能力问题,导致市场适应性差、生存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 一定的“保护”。因此,国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 情,也牵扯到很多社会问题,如何在保证平稳、安定的前提下,使国 企内部劳动制度改革得以落实,需要考虑“增加投入”的策略。我社亦存在部分人员需要分流的问题,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国家需要为员工过去几十年为国企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 献作出认可和补偿, 也需要为员工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培训和培 养予以补偿。 希望集团能为各出版社向政府争取政策及资金以解决 人员分流问题。二、解决员工身份障碍 由于过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复杂,涉及“干部、集体工人、自 聘人员”等各种成分,现在在企业机制下人员成分的弊端逐步显露出 来。因部分集体工人和自聘人员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但 鉴于其身份在竞聘、职务安排等过程中始终无法给予合适的安排。故 希望集团能针对该情况,打破身份问题,制定合理政策,为一些优秀 的工人争取工作利益,也为我社培养优秀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三、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 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面最广, 参与程度最高, 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整个改革中最敏感的地方,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三项制度改革的落脚点, 改革实践中着力较 多的也往往是这一部分。但综观整个行业的改革进展,“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未能充分体现,体制性弊端依然突出。一是职工收入的很大部分未能和企业效益挂钩, 固定收入在职工 收入总体构成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 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变 化。现行的工资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工 资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职工的身份背景,如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 别等,核心因素是资历的积累。二是新旧体制下的员工存在差别待遇,同工不同酬。目前出版 单位聘用员工的待遇千差万别,大部分是通过劳动合同约定,领取固 定报酬。相对于正式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来说,聘用职工的报酬标准本 身就不算高,加之其收入与工作业绩不能挂钩,势必影响这部分人员 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分配形式单一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 题。 尽管改革已经历十余年, 但分配制度的总体格局仍未有大的改变, 工资加奖金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该模式形式单一,办法不多,机制 不活,导致在分配中生产经营一线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拉不开差距, 高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拉不开差距,总体上看,分配中的平均 主义色彩依然相当浓重。四、干部能上能下 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通过改革,出版单位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 操作程序及规范有了一定改革,公开化、透明化的用人机制打破了以 往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诸多积弊,通过竞争上岗等操作方式,调动了积 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干部任用中论资排辈、能 上不能下等陈规旧习,干部人事管理观念得到更新。从实际效果看, 由于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不彻底, 出版单位职工队伍缺乏必要的 流动性,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造成人才储备严重不 足,干部的选拔任用必然受到限制,缺乏竞争。综上所述,我社支持集团关于各出版社三项制度改革的倡议,但 也对目前改革的历史性局限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对旧有体制安排的过多让步, 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更多地定位于看菜吃 饭、量体裁衣,对原有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变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 破,改革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或许远远大于实际的制度性结果。 我们希望集团尽早出台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尽快开始三项制 度改革的进展,以进一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推动集团整体的快速 发展。
2023-08-30 20:21:041

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存在着什么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当前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制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偏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而政府所得由13.14%提高到14.16%,企业所得由18.99%提高到31.29%。多年来,我国GDP以平均10%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更快,年平均增长超过20%,但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二是再分配过程中公共支出比重偏低。近年来,政府用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快速增长,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2023-08-30 20:21:231

大中专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是哪一年取消的?

取消中专学历,大家还有多少喘息时机?没有啥机会了
2023-08-30 20:21:344

北京市属离休干部医保费

1:一般情况下,不是跨区域治疗的不需自行垫付,但须先上报老干局,由老干局和医院结算.2:若异地治疗须先垫付,然后去审批报销.3:原单位有责任义务为离休于部的医疗先垫医疗费,也就是说原单位有责任义务和老干局进行沟通.《关于印发〈离休干部“两费”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的意见本刊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老干部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离休干部“两费”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的意见京组通[2009]65号各区、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市委各部委、市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总公司、高等院校党委(党组)组织(人事)、老干部部门,各区、县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离休干部“两费”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组厅字?2009?18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以下简称“三个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的领导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是保障离休干部“两费”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按照《通知》要求,今年建立健全我市离休干部“三个机制”,从根本上保证离休干部离休费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二、确保离休费保障机制正常运转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和各项补贴纳入年度预算,优先给予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确保企业离休干部和参统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按时社会化发放。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离休干部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委组织部、工业工委、城建工委、农村工委、商贸工委、外经贸工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老干部局关于市属企业离休干部书报费、洗理费、住宅电话补助和住房租金补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收代发的通知》(京组通?2010?53号)要求,对本市规定的离休干部书报费、洗理费、住宅电话补助和住房租金补贴,要按标准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保证经办机构与老干部的离休费一起社会化发放。三、建立健全医药费保障机制各区、县要按照《通知》的规定,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老干部局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北京市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02?29号)精神,在2003年9月底前全部建立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并正常运转,实现全员覆盖。市属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今年在市属困难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财政保障机制运转正常后,其它未享受公费医疗的市属单位,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建立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全市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确保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落实和资金合理使用。建立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后,离休干部原单位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00?61号)提出的“单位尽责”的原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时足额缴纳医药费统筹金,保证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转。要做好宣传工作。四、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对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要加大支持力度,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所需资金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困难单位离休干部“两费”资金缺口由同级财政给予支持,切实负起责任。各区、县要按照《通知》精神,由组织部门牵头,对建立机制情况认真进行自查,并于9月底前将自查情况分别书面报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老干部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老干部局在10月初将对各区、县建立“三个机制”工作进行检查。各级组织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老干部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我市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8-30 20:12:141

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

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   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如今很多人都沉迷于玩手机的游戏,但其实当我们在聚会的时候,要是能有一些好玩搞笑的游戏,那么气氛一定会很好,以下为大家分享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   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1   1、摇一摇互动游戏,这个是最为经典的一款现场互动游戏,所有用户只需要扫屏幕上的二维码同时摇动手机,看谁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最快来决定排名和获奖的。   2、3D赛马游戏,这个也是在普通摇一摇互动游戏基础上升级的,也是通过摇一摇手机来参与,区别在于这个大屏幕上是以赛马的形式来展示,大屏效果看起来更加高端。   3、疯狂数钱游戏,通过在手机上模拟数钱的动作,比赛在同一时间看谁滑动数钱的数量最多谁就是获胜用户。   4、自行车赛游戏,也是一款好玩的现场互动游戏,用户在手机上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来使自行车转起来,看谁转的最快自行车跑的就越快,谁就获奖的。   5、抢红包游戏,红包在任何场合都是最受欢迎的,用户通过扫码参与活动,大屏幕和手机上都会通过红包雨的形式来展示,用户只需要快速点击手机上落下的红包雨来抢红包,抢到的红包可以直接提取到个人微信钱包里面的。   6、微信上墙,现场通过用户扫码后实时发送文字或者图片内容进行互动,同时大屏幕上会实时滚动显示用户发送的内容。   7、拔河游戏,将现场的人分为两个队伍,比赛进行摇手机拔河,看哪个团队摇的更快。   8、现场答题游戏,后台提前导入一些题目,现场所有人同时手机上参与答题,看谁答对题目数量最多,用时最短谁就是获胜用户。   9、签到抽奖游戏,用户入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扫码完成签到,后面到抽奖环节可以通过前面扫码用户的.信息在大屏幕上进行滚动抽奖。   10、现场投票,在一些歌唱比赛、年会上通过投票选出最佳年会节目等。   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2    1、手影舞(时长约2分钟)   演员佩戴特殊材质的手套,在黑暗场景中产生荧光效果,配合具有烘托公司年会迎新气氛的温馨音乐,在黑色幕布前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例如千手观音、植物、动物、字母、数字、年份等等,表达主题内容多样。也可以排练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形式新颖独特。    2、比一比   年会场地:空地    年会小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最好五人以上。   2、轮留每组派出一个人出来看题目。他只能以动作来告知组员题目。   3、视题目的难度来计时。看那组的得分高低来算输赢。    3、拍七令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罚酒。    4、乐乎现场互动小游戏   年会怎么能少了现场互动小游戏环节,乐乎现场大屏幕现场互动小游戏,多款年会小游戏任你选择,适合公司年会的财神夺宝,自定义设置更加符合年会创意主题。   还有大屏幕现场互动小游戏疯狂数钱!让你新的一年更加喜气临门。精彩刺激的团队摇一摇竞技年会小游戏,紧密结合年会创意主题还能快速凝集员工的团结力。手机扫码即可快速加入精彩的现场互动小游戏   比较好玩的真人小游戏3    1、心有灵犀   道具:大屏幕一个,Hi现场《你演我猜》游戏设置。   游戏规则:2人为一组,可多组同时竞猜。其中1人比划另1人猜,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演示。率先猜出词语的小组得1分,游戏结束后积分最高的小组获胜。编辑    2、现场3D抽奖   道具:大屏幕一个,Hi现场《3D抽奖》功能设置。   游戏规则:现场观众通过微信扫码参与抽奖,宣布抽奖开始,大屏幕跳动微信头像,宣布结束时大屏幕可显示现场观众中奖人员头像。    3、抢水瓶   道具:矿泉水瓶若干   游戏规则:2人为1组,相对站立,中间放一排矿泉水瓶。玩家需要按照主持人口令去做,比如摸鼻子、摸耳朵、摸腰等,当主持人喊“摸水瓶”后,所有人抢夺中间的水瓶,最终抢得水瓶的玩家获胜。    4、手舞足蹈   道具:无   游戏规则:玩家面向观众站成一排,听主持人口令做动作,比如:左手举起来,右脚抬起左手放下等,做错或者反映最慢的玩家淘汰。    5、踩气球   道具:气球若干   游戏规则:现场选出10名玩家,2人一组,男女搭配最佳。往左右脚捆绑3~4个气球。主持人喊开始后,小组之间互相踩对方的汽球,并要尽量保持自已的汽球不被踩破,2分钟后剩余气球最多的小组获胜。    6、我是吃货   道具:饼干若干   游戏规则:把饼干放在额头,然后不能用手,只能靠面部肌肉运动,把饼干送到嘴里。    7、动作接龙   道具:无   游戏规则:两人上场PK,1人先做一个动作,对手跟着做并且再加上自己的1个新动作,依次类推,接不上或者接错的玩家出局!    8、夹弹珠   道具:小碗、弹珠若干、纸杯、筷子   游戏规则:两人上场PK,用筷子从同一个小碗中夹弹珠,将夹起的弹珠放至自己的杯子中,最后在指定时间内,夹到弹珠最多的人获胜。    9、占据阵地   道具:报纸   游戏规则:每队六人参赛,需一同站在一张报纸上,小队成员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碰地,成功挑战后撕去一半报纸站,以此类推……最终能站进最小报纸的队伍获胜。
2023-08-30 20:12:141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   扩展资料   解构在建筑上: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bai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2023-08-30 20:12:151

济南哪能买到免煎中药

请问:冶疗什么病的免煎中药?我这里有专治胃病的、脾胃综合症的、还有慢性病、久治不愈的病的中药。本药不用煎熬,放在暖瓶中冲泡。方便省事。详情请登陆本人博客,了解详细情况。
2023-08-30 20:12:152

如何建立中小企业培训机制

一、 培训策略思考方面  (一)、长期培养VS短期培养  高速扩展、业务范围多且广、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或是特殊专业领域的中大型、特大型企业,多以人才的长期培养为主,搭配短期的特定需求。这样可以将人才的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紧密结合,同时提供一个让人才发挥的平台,能够最大程度的用对人、做对的事、把事作对。如果企业只考虑进行长期培养,而忽略了某些需要立刻改善的问题,则容易造成过度的业务导向或技术导向,导致团队协作困难、士气不振等问题。因此,还要适当的配合短期或特定项目进行培训,例如全员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再造或强调、商务或办公室礼仪、内部服务意识、激励建设、沟通表达、情绪管理等。  如果缺乏系统性、长远规划的长期培训,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进行短期培养,虽然在课程组织与安排上较容易掌控,但只能看到短期的成效,时间一久或者管理疏漏时,员工就会变回原形,这样反而浪费了培训资源与人力成本。因此,不管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必须有一套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并针对特定人才进行长远培养的培育系统。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不同形式的书面承诺或抵押等方式进行约束管控,避免了人员在培训后流失的情况,也让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具体掌握未来愿景,使企业的优良文化、精神面貌、核心价值、专业知识技 术等能够有效传承、发扬光大。当企业遇到环境变化如竞争压力、人员结构转变、业务形态增加或异动,或面临特殊处境时,则需要弹性的加入一些能够短期见效的培育计划,使企业有新的转机与更好的发展。  (二)、由上而下VS由下而上  当企业经营管理层较重视培训的集体成效,且培训组织方在培训的推展上有较高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时,就比较容易建立由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比如某些金融行业、制 造型行业、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其优点是通过由上而下的培训支持、管理落实、效果检验等,能够创造一种令员工养成好工作习惯的环境,让内部的人才培养得到 持续的发展和成效。高层培训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由于时间原因使得组织起来不容易,而且高层在培训过程中因为工作事务较多难以专心全程参与,师资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当企业的培训体系还处在萌芽阶段,或者是以业务、专业为导向,很可能因为内部支持力度不够,加上资源有限或专业不足而选择由下而上的系统建立。这种方式对 于基层员工来说可以增加很多学习机会,组织起来也相对容易很多,但是训练结束后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因为管理层的不认可、不支持、后续的追踪与管理无法匹 配。如果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观念想法产生落差,很可能导致培训结束后员工就选择跳槽,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您目前处在这种尴尬阶段,不妨考虑先把中层的管理队伍或人才模型培养起来,使中坚力量有更强的实力承上启下,让高层看到具体的效果,转而大力支持培训,甚至改变意愿接受高层培训,再由中高层对基层 展开各种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可谓皆大欢喜,同时赢了里子和面子。  二、 培训形式开展方面  (一)、学分制:必修课、选修课  某些企业根据长期与短期的培训需求,将不同岗位员工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习惯,通过科学的学分制定和规范,进行系统性的培育。这些学分的获取有内训课程、外训课程,也有以自学的方式,或者与外部专业机构或协会配合(包含国内外)。好处是学习过程就像在校研读一样,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非常系统和严谨,工作与生活可以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取得平衡,更加确立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但如果没有对培训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把控,比如学员的出席率、参与度、课后绩效跟进、对组织和团队的贡献、检核考试或认证,则可能导致员工因工作任务繁重或者基于侥幸心理,对培训采取应付态度,导致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体现出学分制的精神。  因此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严格限制培训学员的资格,并保证其全程参与,透过培训现场的监督控制、课后成果验收、效果评估与违规者的具体惩罚等管理手段,加强落实,才能使企业的人才培育资源得到最大的收益。  (二)、认证制:专业类、资格类  对于研发设计人员、维修技师、销售精英、管理师、督导师、内部讲师等专业人才,除了外部正式文凭、资格证、执照的取得,还可以通过内部认证或授权的方式,成为企业人才库的重要成员,负责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态度的传承和培育任务。因此企业在开展培训计划时,主要以协助人才取得内部认证为方向,除了考虑课程结 构、学员资格审核、讲师选择、时间场地安排(封闭式的集中培训成效最好),还要进一步研究认证的形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学员的学习激情与专注度非常高,因为以通过认证为主要目的的学员通常都是有一定经验的工作者,或者表现特别好的员工才有此机会,为了争取 最好的表现与个人荣誉,培育过程总能全力以赴。然而如果这一系列的培养时间安排过于仓促、课程之间的间隔过于紧迫,就很容易影响学习的效果与成果产出的完 整度。另外,认证评委的选择与评分标准也是一大考验,评委若有高层领导或专家参与,必须与授课讲师进行认证前的协商咨询,了解学员的背景、学习历程、课中 表现、课后差异及评分指标与打分标准等,才能保证认证结果公平、公开、公正、高效!  (三)、其他形式  1.根据企业资源:内部培训、自主学习  这与企业的发展规模及资源提供有直接关系,内部培训要考虑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加上人数、场地、时间、费用等限制以及师资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推敲,否则容易因为细节的疏忽而影响整体效果。因此某些对于人才条件有特别要求或者人才紧缺的企业和岗位,较倾向于员工自主学习、贡献所长,若因为工作有所需要,则以金额补贴方式鼓励人才自发性的学习。这样能使企业创造出真正的人才,创建学习型组织,并且快速融入工作环境、高效完成任务目标。但如果企业无法提供人才相对满意的发展机会或待遇,甚至没有更好的用人、留人办法、激励机制,则自主型的学习人才很可能流失,因为他们有独立思考、成熟的态度、主观的意识、强烈的目标,加上长期的自我实力培养,自然在工作环境的选择性与可控性上会更主观一些。  2.根据岗位需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员工,这是最容易展现激情且对工作充满新鲜感的群体,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给什么都能接受,因此容易对他们导入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职场 价值观。但面对85后、90后的新人类,他们有着一颗迷茫的心,对于职场道德、伦理、忠诚度都很欠缺,工作动机不明确,面对这样的群体,讲师的人格魅力、强大的内心以及授课技巧,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影响力,选对师资、主题、教学方式,才能对这些新时代年轻人的潜力进行深度启发引导。  在岗培训则依专业培训类、管理培训类、通识技能类进行差异化教育,除了更有针对性,还能够使培训资源集中利用。当然在学员的资格评选上,除了考虑工作年 资、绩效表现、组织贡献度,还要综合评价学员的组织认同度、品德修养、学习意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问题。多数企业推崇人才必须从基层开始培养,培育过 程要注意如果只重视能力培养,无法塑造真正的人才,唯有兼顾态度培养才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人才的提拔、培育,需要以德为先,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符 合企业需求的精品型员工!
2023-08-30 20:12:181

渔家傲原文和翻译

渔家傲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转:《历代诗余》作“曙”。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⑷天语:天帝的话语。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⑹谩:徒,空。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⑼吹取:吹得。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08-30 20:12:192

如何进行质量策划

进行质量策划的方法有:明确目标和要求、实施质量保证(QA)措施、进行质量控制(QC)、持续改进(CI)、建立团队。1、明确目标和要求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是正确实施质量策划的第一步。通过与相关团队或客户的讨论,确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包括产品或服务所需的功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和标准书写下来,以便整个团队可以参考和遵循。2、实施质量保证(QA)措施质量保证措施是制定和执行产品或服务质量策划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包括检查和测试工具、技术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质量要求。实施QA措施还包括制定质量检查计划、测试计划以及建立质量指标体系等重要步骤。3、进行质量控制(QC)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标准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具体规格或条款的一系列工作。通过QC措施,可以发现并在早期阶段解决产品或服务缺陷,避免在后期阶段发现整个产品或服务都需要修复的情况,QC还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了解产品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4、持续改进(CI)持续改进是一个组织为提高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持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确立改进计划、应用问题解决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建立质量文化和实施质量评估工具等方式来改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持续改进是将质量策划应用于公司战略的重要途径。5、建立团队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是实施有效质量策划的关键之一。团队可以是一个组织内的一组人员,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和供应商、客户和其它与该组织相关的各方间的某些关系的人员。一个成功的团队应该有清晰的符合组织战略目标的目标,并负责实施质量管理计划。
2023-08-30 20:12:111

涤纶面料的优缺点有哪些?

涤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在我国的商品名称,是聚酯纤维的一种。吸湿性差,是优良的绝材料,但易积聚电荷产生静电,吸附灰尘。由于其许多优良性能,无论在服装、装饰还是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短纤维可与棉麻毛丝或其他合成纤维混纺,用于衣着装饰等;长丝,特别是变形丝用于针织、机织制成各种仿真型内外衣。
2023-08-30 20:12:0914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包括(  )。

【答案】:A,B,C,D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包括:①企业培训的组织体系;②培训激励体系;③培训制度体系;④培训经费管理体系。
2023-08-30 20:12:081

讲规矩有纪律做知敬畏守底线的党员心得体会5篇

【第1篇】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常存对法纪、组织、群众的敬畏之心,才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人生航向,守住为官从政的“底线”。   要敬畏法纪,自觉做到令行禁止。遵纪守法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道德底线,也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近来,中央和地方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教训深刻,原因很多。但对法纪缺乏最起码的敬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领导干部敬畏法纪,就是要尊重法纪的神圣,敬畏法纪的威严,培养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在干任何工作、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视法纪如“高压线”,严守从政准则,恪守职业操守,坚持谨慎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时时警醒自己、处处检点自己、事事约束自己,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要敬畏组织,自觉做到忠诚勤勉。*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的培养是干部成长的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对领导干部来说,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再多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因此,领导干部要对“组织”心存一份敬畏,做到忠诚勤勉,坚持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维护大局与团结,自觉抵御歪风与邪气,不断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以一流的业绩回报组织的培养、赢得组织的认可。   要敬畏人民,自觉做到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领导干部手中的一切权力也都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必须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敬畏人民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当成衣食父母、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干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第2篇】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规矩不松懈,坚持党性至上,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对党忠诚,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持原则立场,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第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规矩是党员的基本义务。   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从对正反典型的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领导干部的分水岭就是,能不能始终把党章放在心上、奉若铁律。党章是党的根本法、总规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到自己的全部工作、生活中去,进一步明确党员的权利义务和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真正做到对党忠诚、爱党护党。   第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规矩是坚定党性修养的基本标尺。   *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漠视纪律、不讲规矩、不守底线,必有“踩红线”、“越雷池”的倾向和危险。“祸患起于忽微”,很多违法违纪的典型往往是先从不讲纪律、不守规矩开始的,最终触碰甚至是突破党纪国法的底线和红线。作为党员要时刻紧绷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始终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党的观念强不强、党性强不强的试金石。   第三,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规矩是履职尽责的基本准则。   我们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规矩,最核心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听从党中央指挥。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保证上级党组织政令畅通。二要具备严守党纪国法的基本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出发,自觉把敬畏党纪国法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三要遵守和践行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当前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三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遵守规矩有职务高低之分。认为自己只是一般的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规矩是领导的事情,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心态,对纪律规矩严肃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二是认为不讲规矩有程度轻重之分。对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认识还不深刻,特别是对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乱评乱议、口误遮拦”等违反纪律、破坏规矩的事情思想麻痹、认识不清。三是认为不守规矩有危害大小之分。   有时还是从片面的效果论出发,把一般的违反纪律规矩和违法犯罪看成是“两张皮”、“两重天”,没有看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对******讲的“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的重要论述理解还十分不到位。   作为党员干部,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政治上明白人,从思想和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党性观念,始终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规矩作为应尽的义务,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对于违反纪律、破坏规矩的事情,不能装糊涂、当和事佬,该提醒的要提醒,绝不能任其滋生蔓延”。二   要把组织纪律看成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触碰。高度的纪律性需要长期的养成磨炼。要把纪律养成贯穿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真正使严守政治纪律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习惯。要把履职尽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作为纪律养成的重要实践载体,努力培养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三要清醒地认识到,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规矩危害不分大小。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违法乱纪,往往是从漠视、破坏纪律和规矩开始的。今后即使做事失了规矩,无伤大雅,没有产生什么的后果,也要立即改正。反之,放任自流下去将会继续发展,慢慢的就会对规矩失去敬畏心理。   【第3篇】   干净是立身之本。干净是领导干部的操守底线,必须作为人生信条终生坚守。个人干净是干部有为有位有威的前提条件,核心要义是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严格自律,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只有守住干净这条底线,才能干好事、干成事。守不住干净这条底线,就会背离从政为官的正道,个人就会栽跟头,组织的形象就会受损害,其他一切也无从谈起。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既要一心干事,更要一身干净,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一是思想上清醒。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常怀尚德之心,常修为政之德,重品行、讲操守,追求高尚情操,自觉做到思想纯正、品行端正,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握住自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   二是经济上清白。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在法律约束下作决策,在制度笼子里办事情,尤其是涉及人财物的管理,涉及项目审批、土地开发、工程建设等重大事项,更加严格地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公开透明地履行职责。正确看待利与义的关系,算清腐败“七笔账”,敬畏法纪“红线”,守住人生“底线”,当好廉洁表率,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三是生活上清新。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收送礼金、红包、会员卡,不利用职权违规插手工程,不参加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出入私人会所,从严管好自己、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虚心接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坚持高尚正派、恬淡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慎言、慎行、慎权、慎独、慎微、慎友,时刻防止“贪欲缠身”“人情腐败”“权力寻租”和“温水煮青蛙”陷阱,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脚,坚持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第4篇】   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根本,其核心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能否严以律己,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小事,更是关乎事业发展的大事。   严以律己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军上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根除“四风”积弊,形成了作风建设的新常态。“严以律己”就是在作风建设的新常态下,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律己做人处事提出的新要求,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适应这种新常态,时刻绷紧自律这根弦,以对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作为,严于律己,干净干事,才能慎独慎微,真正把改进作风落到实处。   严以律已就是要心存敬畏。敬畏是一种从政态度,也是一种为人境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一个干部,如果缺乏敬畏感,就会轻视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就会违法违纪。要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职一天、赶考一天的危机感。只有时刻敬畏法纪,严守法纪,才能切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严以律已就是要坚守底线。底线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起码要求。党员干部的底线就是克己守法、履职尽责,就是要守住心理底线、法治底线和工作底线。坚守底线,有利于准确判断每项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规避风险、减少失误。领导干部坚守底线,就是要把法纪的第一颗“扣子”扣好,摒弃随心所欲的思想,自觉接受党的一切纪律规范约束,在政治上更讲忠诚、在组织上更讲纪律、在行动上更讲规矩,要把严格自律贯穿到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坚持原则,谨言慎行。   严于律己就是要遵规守纪。“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规定,根本目的就是要坚决惩治贪污腐败问题,整治律己不严的问题,始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作为党员干部,在执规守纪上,就是要讲原则、讲规矩,严格按政策规定办事;要始终坚持依法依纪办事、廉洁从政,时刻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5篇】   *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顺应新形势,适应新要求,以“好干部”的标准衡量自己,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守住“四个底线”,争做“四有干部”。   守住“政治底线”,做到心中有党。政治合格是党员干部党性标准的起码要求,也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政治合格的党员干部才是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健康坚定的先进分子,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时时处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定不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毫不动摇地树立党的形象,维护党的权威,坚决同一切不良倾向和行为作斗争,做到影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话不说,损害诋毁党的团结统一的事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决守住“政治底线”。   守住“宗旨底线”,做到心中有民。党的宗旨是共产党员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坚持以民为本,为民着想,替民办事,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坚决反对“四风”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不做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做执政为民的表率,坚决守住“宗旨底线”。   守住“权力底线”,做到心中有责。敬畏权力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操守。党员干部只有做到敬畏权力,严以用权,才能克服和避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敬畏权力,严以用权。过好权力关,就要以平常心对待名利,以进取心对待工作,以公仆心对待权力。要摒弃把权力当做身份等级、地位和权势的特权的错误思想,明确权为民赋、权为民用,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不权力寻租,不权钱交易,不自行其是,坚决守住“权力底线”。   守住“纪律底线”,做到心中有戒。严守党的纪律是党员干部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修身品格。党员干部要做到严守纪律,遵规守矩,自觉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追求理想信念的高线,坚守纪律规矩的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和纪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心中时时高悬党纪的明镜,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始终把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底线,坚持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坚决守住“纪律底线”。 ;
2023-08-30 20:12:081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集锦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篇1   开头:   1、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2、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朵凋谢了,但留下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4、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5、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结尾:   1、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2、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3、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4、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5、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篇2   开头:   1、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2、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3、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友谊可以换其他词语)   4、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5、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结尾:   1、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2、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3、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4、喜马拉雅直冲霄汉,可上面有攀爬者的旗帜;撒哈拉沙漠一望无垠,可里面有跋涉者的脚印;阿尔卑斯山壁立千仞,可其中有探险者的身影;雅鲁藏布江湍急浩荡,可其中有勇敢者的故事。   5、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篇3   开头:   1、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2、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3、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的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著的寻求。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4。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5。大自然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让人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摘草给家里的小白兔吃,我突然发现一大群蚂蚁在搬家,还带着一粒粒白色的小东西。我不明白它们搬进家干嘛,我就回家问妈妈:“妈妈,蚂蚁干嘛大晴天搬家呢?为什么还带着一粒粒白色的小东西呢?那些是什么来的呢?”妈妈严肃的告诉我:“这些问题要你自己去查资料啦,不要总是依赖别人。”   结尾: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2、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自己缤纷多彩的梦撞碎;或许是天地的无情终归要将自己继日的辛勤当做泡影放飞,或许是许许多多的难以理解却又实实在在的障碍与挫折早已将意气丰发的拼搏与百折不挠的进击化为道道忧愁阵阵孤寂,那么就请在凄惨中反省我们自己吧!   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4、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5、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篇4   1.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式   开头:我总向往着县城外的大千世界,不愿被束缚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结尾: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今夜层云涌动,星辰散落,月也温柔。梦中的蓝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摇晃着花蕊,神秘勾人地亮着幽幽的光芒。月有月的去处,云有云的流浪,而我有我的远方。   2.先抑后扬式   开头:街道的转角处有一家小花店,那家花店很特别,竟没有明亮的玻璃来衬花的高贵,那些花只是被整齐地摆放在梯格子上,远远望去,倒也看不出是个花店,甚至连个招牌都没有。   结尾:街道转角处太太的那家花店没有了,但它没有消失,早已幻成一座大花园,深深驻在我心里,那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爱的人们从未走散……   3.回忆—感悟式   开头:拂开笔记本上的灰尘,翻开那一本往事的册,看到那张已经泛黄,卷了边的纸条,心里就会涌上感动,想起曾经父亲的缄默,不过是深情。曾经的我以为,不过是我不懂得。   结尾:曾经以为父亲的沉默是不在意和不关心,但那是我没懂。如今懂得了才发现,那是对孩子深深的爱,父爱原来是温柔地印刻在血脉里的守护。   4.比喻式   开头:他的额头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漂浮着白色的浪潮,常年阴暗的海面上盘旋着两双紧锁的眉头。两眸深邃的瞳孔在日渐消瘦的面庞中显得格外凸出,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翻涌着浪潮的浪潮,仿佛时时刻刻都会让我无地自容。这是我的父亲,他是严厉的、苛刻的,不苟言笑的   结尾:在我菲薄的流年里,我化成了你的一部分,你亦成为了我生命里坚不可摧的一座孤岛。我住在你那里,却未曾抚摸你,我周游了你的疆域,却未曾见过你。所谓父女一场,或许我们之间的缘分会在一次次渐行渐远的背影中消散,但请不要忘记,你永远住在我心上。   5.环境描写—抒情式   开头:夜将墨色悄悄地涂满天穹,却不似往常那般洒下一斛星斗,只有沉闷的黑色布满天空,显得压抑极了。昏黄的灯光透过枝叶间的罅隙有了形状,凛冽的冬风撕扯衣袂。   结尾:“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的一生还很长,但是他们已经走过半生,请将你的温柔与细心分给他们一点。   6.场景描写—议论式   开头:赶往学校路途中夏日专属的温热的`晨风总能够抹平我最后一抹睡意,耳机中“不负年少”的歌词总能够无意间震颤灵魂,带着自己还未被抹平的棱角,跨越从家到学校的五条街,在路途中让自己的青春伴着闪着光芒的天空肆意燃烧。   结尾:很多时候其实无须成为所谓的英雄,只愿成为不负青春的少年就好,少年即英雄,少年终将不负年少。明年盛夏,我们终究会灿烂的笑着,将自己的中学生活告一段落,然后奔赴属于自己的一方星河。   7.首尾呼应式   开头:回首往事,既喜且忧。童年的日子像是故乡山间的风,携着最简单纯粹的快乐,吹过时光,杂入生活的百味。   结尾:偶尔于匆忙生活的空暇中回首途经的时光,那些快乐的味道又会漫上心头,杂入生活的百味之中。但我又怎会知晓,今日的百味感慨,怎不会是明日美好快乐的过往?   8.首问尾答式   开头:“有人说过初三很苦,跟撒了椒盐的糖似的,在你最肆意的青春上给你平添辛辣。”我听着杯子碰撞的响声,与心底中的自己痛饮过去种种,骤然发觉燥热的雨声滑入杯底,我不禁自言:“身在井隅,还能否心向远方?”   结尾:“咕噜咕噜。”听着肚子传来的响声,我莞尔一笑,似乎重拾了散落的记忆。这一刻我忽然懂得:无论远方多么遥远,亦或是多么荒唐,远方总是快乐的,是总会因一件小事就嘴角上扬的未来。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篇5   1、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2、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3、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4、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5、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6、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7、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8、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9、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10、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11、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12、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13、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14、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长舌头喘个不休。   15、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好开头好结尾优美句子 篇6   1、荷叶,那翠绿的身姿,很美很美,宛如是一个绿色的仙子,在小溪的中央静静的沉睡。小溪缓缓的流过荷叶的身边,不时溅起一些水滴。水滴溅到荷叶的身上,发出轻柔的响声,就像妈妈唱的童谣那么轻柔。   2、荷叶碧绿的,很好看。荷叶的形状千奇怪:有圆圆的、尖尖的、小小的、矮矮的……看到尖尖的荷叶,我突然想起了杨万里写的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叶的姿态也不同:有的像张牙舞爪的龙,在不停地动着;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把腰挺得直直的;有的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缓缓地走着……形态各异,真是有趣极了!   3、荷叶默默无闻地映衬着荷花,使荷花更夺目。但是,当荷花得到人们的称赞时,它却默默无闻地在一旁;当蜻蜓在荷花上高兴地飞舞、盘旋时,荷叶仍然默默地映衬着荷花。   4、荷叶象凝在水面上的一个个翠绿碧透的盘子,有些刚伸出水面几寸,象羞答答少女的脸;而那些高出水面很多的荷叶,则仿佛是亭亭舞女的裙。   5、看,那池荷叶,有的像一把把撑开的雨伞,有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像一把把小扇子。透过荷叶的空隙,只见一根带有刺儿的荷梗在水面上昂首挺胸。   6、莲花的叶子都突出在水面上,在那纤细的茎的支持下,于微风中翩翩起舞。   7、那碧玉托盘似的大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那白中带红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显得鲜嫩纯洁美丽。 ;
2023-08-30 20:1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