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

2023-10-05 23:10:56
共1条回复
可可

目前主要在职教授和研究员有:

程 新 教授,男,1963年1月生,博士,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大学毕业生。先后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收录10余篇。现主持国家级、省级基金和攻关课题8项,获省级科技成果等各种教学、科研奖4项。

耿浩然 教授,男,1954年4 月生,博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1部。主持国家、省、市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4人。

李国忠 教授,男,1956年3月生,硕士,山东千名知名技术专家,济南市科技拔尖人才。硕士生导师,学校特聘关键岗位教师。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3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10余项,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

李仕群 教授,女,1946年2月生,硕士生导师,曾两次赴美学习和工作。为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专业讲授专业基础课8门。主要研究高性能胶凝材料及其应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及EI收录8篇。获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2等奖1次,省教育厅科技成果3等奖2次,部级3等奖1次。

芦令超 教授,男, 1963年5月生,硕士,院长,硕士生导师,济南市学术带头人,兼任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济南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获省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6项。

范素华 教授,女,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现任济南大学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功能陶瓷。主持或参加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教育厅及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多项。在《硅酸盐学报》、《硅酸盐通报》、《中国陶瓷》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CA收录7篇,参编教材1部。

岳云龙 教授,男,1964年6月生,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曾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奖、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济南市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有多篇被SCI、EI和CA收录。

王 志 教授,男,1962年11月生,硕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副处长,学校特殊岗位重点岗教师,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复合新技术和金属陶瓷材料,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

侯文萍 教授,女,1946年12月生,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多项自选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郑少华 教授,男,1955年1月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粉体工程,主持与参加山东省攻关项目3项并通过鉴定,先后主持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校级及企业横向研究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刘晓存 教授,男,1957年10月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胶凝材料、特种水泥、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等。承担过1项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6篇,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教育厅三等奖4项。

陶珍东 教授,男,1957年生,山东颗粒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粉体改性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复合。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山东省科委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和横向项目9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编的《粉体工程与设备》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1篇被EI收录。获实用发明专利1项。

戴宝刚 教授,男,1944年9月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校级及横向科研课题15项,编写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等3部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石材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现主持玻璃陶瓷增韧研究课题,研究用纳米晶界增韧玻璃陶瓷。

李艳君 教授,女,1956年9月生。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企业委托及校级项目多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3项。

张学旭 教授,男 ,1957年12月生。主要研究方向:粉体工程;近年来主要参与和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基金、济南大学科研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在内的共13个项目的科研工作,参与编写《粉体工程与设备》教材1部,在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被ISTP收录。

王复生 教授,男,1951年4月生,硕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讲授专业课程。科研方面主要进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水泥,水泥生产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一项,参加海军后勤部项目一项,另外还承担企业委托项目和自选项目多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李学闵 研究员,男,1947年1月生,济南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多次受奖;共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5部;授予专利15项。评为山东省千名知名专家,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专利山东优秀发者,省政府给予一等功奖励。

硅酸盐学报

相关推荐

硅酸盐学报是几区

您想问的是硅酸盐学报是sci几区吗?没有区。根据查询学术参考网显示,硅酸盐学报不是sci的。硅酸盐学会的两个通报都没有被SCI收录,硅酸盐学报被EI、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CSCD核心期刊收录。《硅酸盐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2023-09-12 03:13:391

无机材料学报和硅酸盐学报。哪个难发

硅酸盐学报。1、硅酸盐学报比较难发,要求高,档次高但是审稿比较快,相对来说简单的是无机材料学报的投稿比较简单,两者相比硅酸盐学报比较难。2、《硅酸盐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无机材料学报》是1986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两者学报硅酸盐学报历史比较悠久,档次更高。
2023-09-12 03:13:471

硅酸盐学报影响因子

《硅酸盐学报》影响因子为1.04。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
2023-09-12 03:13:551

硅酸盐学报的编辑委员会

主 编:黄 勇副主编:李懋强,邱建荣,史可顺委员:(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马保国巴恒静方永浩王迎军王树海王继扬王培铭包亦望史才军史可顺白志民乔冠军刘开琪刘宣勇刘景和吕忆农孙加林成来飞余其俊吴 隽张怀武张耀明李玲霞李敬锋李懋强杨金龙杨春晖肖汉宁邱建荣陈 玮陈万春陈天虎陈立泉陈创天陈国荣陈益民周 玉周宁生周健儿欧阳世翕罗宏杰姚 燕南策文胡丽丽赵修建徐 军徐永模徐家跃徐德龙翁文剑钱春香高 濂高瑞平阎培渝隋同波黄 勇傅正义靳正国翟继卫 主编:南策文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方永浩,白志民,李敬锋,成来飞,陈天虎,肖汉宁,邱建荣,阎培渝,翟继卫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马保国 方永浩 王 聪 王迎军 王培铭 王燕民 包亦望 史才军 白志民 乔冠军 刘开琪 刘宣勇 吕忆农 成来飞 严学华 余其俊 张文生 张怀金 李 勇 李红霞 李玲霞 李敬锋 杨金龙 杨春晖汪 宏 汪长安 肖汉宁 邱建荣 陆亚林 陈天虎 陈克新 陈国荣 陈惠苏 陈湘明 周 玉 周健儿 林 媛 罗宏杰 范丽珍 南策文 姚 燕 施剑林 胡丽丽 胡章贵 赵修建 徐永模 徐家跃 徐德龙 翁文剑 钱觉时 阎培渝 傅正义 温兆银 程一兵 程寒松 韩敏芳 靳正国 翟继卫 潘 伟
2023-09-12 03:14:201

中国土木工程材料领域有哪几位工程院院士 名字

孙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2023-09-12 03:14:581

请教投过硅酸盐学报?

签字就可以了。参见:论文署名的每一位作者均需在《稿件登记表》上签名。 http://www.jccsoc.com/ ... .aspx?ID=tgzn
2023-09-12 03:15:061

孔祥明的学术成果

科研课题1. 聚合物-沥青-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及微观结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12. 乡村建筑用经济型墙体保温材料,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2007-20103. 水泥沥青砂浆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清华大学-中石化合作研究项目,2009-20114. 防腐材料性能及现场应用研究,清华大学-神华集团合作研究项目,2010-20115. 超级绝热材料的研发,国际合作项目,2010-20116. 高性能水泥助磨剂研发,国际合作项目,2010-2011 7. 模拟材料表面性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国际合作项目,2009-2010奖励与荣誉1. 孔祥明,李永杰,郭自力,李继燕,刘宝影. 一种新型混凝土专用减缩密实剂,申请日:2010.03.2,公开日:2010.9.01.2. 孔祥明,郭保林,尚勇. 混凝土高效节水保湿养护膜,(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日期:2009.9.16.3. 孔祥明,罗海,傅强. 一种用乳化沥青改性的砂浆和混凝土,授权日期:2010.6.21.4. 邱勇、李焦丽、王立铎、马蓓蓓、孔祥明、詹纯、吴骅,染料敏化电池中光阳极的聚合物乳液制备方法5. Jun Gao, Xiang-Ming Kong, “Non-isothermal emulsion polymerizaton”, 12. 2003 Application No.6. Xiang-Ming Kong, Montonori Yamamot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essrigen Polymerdispersion", Patent7. Xiang-Ming Kong, Montonori Yamamot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essrigen Polymerdispersion", Patent8. Xiang-Ming Kong, Montonori Yamamot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essrigen Polymerdispersion", Patent9. Xiang-Ming Kong, Montonori Yamamot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essrigen Polymerdispersion", Patent10. Xiang-Ming Kong, Montonori Yamamoto, Dietmar Haeri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essrigen Polyamid-Dispersion", Patent .11. Xiang-Ming Kong, Montonori Yamamoto, Dietmar Haeri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essrigen Polyamid-Dispersion", Patent No.12. 孔祥明,李治,谢续明,“一种利用电场制备聚合物梯度材料的方法期刊文章1. Liu Yongliang, Kong Xiangming, Zhang Yanrong, Yan Peiyu. Static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asphalt composite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 (accepted)2. 张艳荣,孔祥明,曹恩祥,刘永亮,黄婉利. 温度对新拌水泥沥青浆体流动性和水化速率的影响. 硅 酸盐学报,2010, 38(11): 156-161.3. 杨海龙,孔祥明,吴纯超,黄婉利,宋常友,胡永腾. 乳化沥青和可再分散乳胶粉用于EPS保温砂浆制备的对比研究. 建筑科学.(已接受)4. 张艳荣,孔祥明,马晓伟,曹恩祥,刘永亮,黄婉利. 乳化沥青对新拌水泥沥青浆流动性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建筑材料学报.(已接受)5. 吴纯超,杨海龙,孔祥明,宋常友,胡永腾. 复合激发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砂浆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已接收)6. 杨海龙,孔祥明,吴纯超,宋常友,胡永腾,黄婉利. 乳化沥青聚苯颗粒新型保温砂浆的研制. 新型建筑材料.(已接收)7. Hou Shanshan, Kong Xiangming, Cao Enxiang, Han Song, Hao Xiangyang. Effects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n the properties of polycarboxylate-type superplasticizer in cement system.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2010.8. 孔祥明,曹恩祥,候珊珊. 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世界,2010.9. 刘永亮,孔祥明,阎培渝. 水泥-沥青胶凝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初步研究. 工程力学,2010.10. 杨进波,阎培渝,孔祥明,李响. 水泥沥青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2010.11. 孔祥明,刘永亮,阎培渝. 水泥沥青砂浆力学性能的温度敏感性. 硅酸盐学报,2010.12. 孔祥明,叶林标. 聚脲类材料的优劣.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3. Li Jiaoli, Wang Liduo, Kong Xiangming, Ma Beibei, Shi Yantao, Zhan Chun, Qiu Yong.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using polymer dispersion to prepare controllable nanoporous TiO2 anod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Langmiur, 2009.14. 孔祥明,刘永亮,阎培渝. 加载速率对水泥沥青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建筑材料学报,2010.15. 刘永亮,孔祥明,邹炎,阎培渝. 水泥沥青砂浆的静动态力学行为. 铁道科学与工程,2009.16. 孔祥明,胡斌,郝向阳,曹恩祥,谢续明. 聚羧酸梳状高分子的侧链结晶行为. 高分子学报,2010.17. 孔祥明,胡斌,候珊珊,刘宝影,郝向阳.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2009.18. 孔祥明,李启宏. 高吸水性树脂对水泥砂浆体积收缩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学报,2009(5).19. Kong Xiangming, Li Qinghong.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olymer modified mortar based on different acrylate latex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2009.20. 孔祥明,朱艳芳,项旭辉. 外墙外保温粘结和抹面胶浆专用乳Acronal EIFS 5235ap. 新型建筑材料,2008.21. Men Yongfeng, Stephan V. Roth, Rainer Gehrke, Xiangming Kong. Non-Affin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soft colloidal crystalline latex films under stretching as observed via synchrotron X-ray scattering. Langmuir, 2006.
2023-09-12 03:15:171

黄燕的学术简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离心萃取器逆流分级萃取芳香酸对应体的研究,编号21176062),起止时间:2011年~2013年;(2)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熔盐法对稀土荧光粉晶体生长机理及表面改性的基础研究,编号S2010J5043),起止时间:2010年~2012年;(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分子筛吸附除去环已酮中已醛和2-庚酮杂质的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2012年; 1、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资助项目(基于GaN基发光二极管的白光光源)2、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双掺杂锆酸锶-TiO2异质法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3、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掺杂CuFeCo-TiO2异质法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 黄燕,叶红齐,庄卫东,胡运生.复合熔盐(Na2CO3+S+NaCl)协助焙烧制备三基色红粉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07, 38(7):1056~1059 (EI收录)黄燕,胡运生,赵春雷,李萃,叶红齐,庄卫东. 共沉淀-熔盐焙烧法制备Y2O3:Eu3+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 2007, 25(2):157~161(SCI收录)赵勤,黄燕*,唐课文,李进中,何扬锦.HZSM-5分子筛对环已酮中已醛和2-庚酮的吸附研究(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1.39,11.1862~1866(EI收录)(本人为通信作者)黄燕,阎建辉,龚升高,张建策. 熔盐法对红粉Y2O3:Eu3+表面性能改进的探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0,23(4):46~49.黄燕,赵勤,阎建辉等.熔盐法对黄粉YAG:Ce3+表面性能的探讨[J].应用化工,2011,40(3):425~427.黄燕,何扬锦,王石,吴明,高丽萍.分子筛对环己酮中己醛和2-庚酮的吸附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1,黄燕*,冯姣,崔鲜伟,龚园,彭骞,邹今文.熔盐法制备片状Y2O3:Eu3+的研究 [J].精细化工中间体,黄燕 稀土在含Cl介质中对铝合金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04.17,4.59-61.
2023-09-12 03:15:311

李艳君是谁?

李艳君是郑州的他老公叫张磊
2023-09-12 03:16:062

湖南大学的史才军老师是高混凝土建材吗?想考他的博士,为人好吗?谢谢

他要求很严格,想真正学到东西就建议报他的博士哟
2023-09-12 03:16:172

硅酸盐通报稿酬多少

《硅酸盐通报》稿酬是200元左右。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硅酸盐通报》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的会刊,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一般稿酬在200元左右。
2023-09-12 03:16:521

什么是spandrel glass

In a building with more than one floor, the term spandrel is also used to indicate @the space between the top of the window in one story and the sill of the window in the story above@. The term is typically employed when there is a sculpted panel or other decorative element in this space, or @when the space between the windows is filled with opaque or translucent glass, in this case called spandrel glass@. In concrete or steel construction, an exterior beam extending from column to column usually carrying an exterior wall load is known as a spandrel beam.来源维基百科,供参考。
2023-09-12 03:17:043

郑兴华的介绍

郑兴华,1976年出生,湖南永州人。浙江大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硅酸盐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2023-09-12 03:17:341

庆承松的论文摘选

文献名称:热处理对凹凸棒石结构、形貌和表面性质的影响Article Name英文(英语)翻译: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PALYGORSKITE;作者 陈天虎; 王健; 庆承松; 彭书传; 宋垠先; 郭燕;Author:CHEN Tianhu;WANG Jian;QING Chengsong;PENG Shuchuan;SONG Yinxian;GUO Yan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作者单位:Author Agencies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文献出处:Article From 硅酸盐学报;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006年 11期;
2023-09-12 03:18:171

张立同的主要贡献

张立同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特别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方面,打破国际封锁,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与设备体系。 1980年,在张立同的科研理论指导下,中国首次采用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铸造成功了第一批高精度、低粗糙度的斯贝低压一级无余量空心导向叶片。新铸叶片的尺寸精度及内部质量与国际著名的罗罗发动机公司的斯贝发动机叶片相当,表面粗糙度还略低于英国叶片。斯贝发动机的引进,使张立同的研究进入到向国际先进行列看齐的新阶段。 张立同主持研究的“无余量熔模铸造技术”,不仅将中国的熔模铸造水平推向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还为发展中国新型发动机复杂内腔叶片及薄壁复杂整体构件奠定了理论和工艺基础。铜川上店土型壳材料,也被正式命名为“中华高岭土型壳材料”。 2000年和2008年先后创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为中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搭建平台,工程化成果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并向民用领域拓展。 张立同合著专著二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400余篇。 专著 序号  名称出版源年份备注1自愈合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张立同编著2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 模拟、表征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张立同主编3复合材料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益小苏 ,张立同主编4近净形熔模精密铸造理论与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张立同参编5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0卷 复合材料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益小苏 ,张立同主编期刊论文 序号  名称出版源年份作者1化学气相渗透制备SiC_w/SiC层状结构陶瓷科学通报2015成来飞,张立同等2SiC_w/SiC层状结构陶瓷的制备及其应用中国材料进展2015解玉鹏,成来飞,张立同等3碳/碳化硅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分析航空材料学报2005张亚妮,徐永东,张立同等4碳陶刹车材料的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14徐兴亚,张立同,范尚武等5吸波型SiC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14张亚君,殷小玮,张立同6化学气相沉积层状BCx/SiC涂层自愈合机制复合材料学报2013张伟华,成来飞,张立同等7Si-B-C陶瓷涂敷2D C/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复合材料学报2013左新章,张立同等8液硅渗透法制备Ti3SiC2改性C/C-SiC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学报2012范晓孟,殷小玮,张立同等9新型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03张立同,成来飞,徐永东10高温透波材料研究进展航空材料学报2003韩桂芳,陈照峰,张立同等11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复合材料学报2007张立同,成来飞12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固体火箭技术2000邹武,张康助,张立同13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硅酸盐学报2002徐永东,成来飞,张立同14CVI法制备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硅酸盐学报1995徐永东,张立同,成来飞15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材料工程2000肖鹏,徐永东,张立同16CVI法制备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硅酸盐学报1996徐永东,张立同等17层状Ti3SiC2陶瓷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学报2002李世波,王东,张立同等18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设计准则硅酸盐通报1997徐永东,张立同,韩金探 张立同培养博、硕研究生近百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5年至2004年期间,张立同共培养8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基本情况如下 :【曾庆丰】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4年04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C/SiC复合材料优化设计【邹武】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11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殷小玮】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03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3DC/SiC复合材料的环境氧化行为【肖鹏】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2001年10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CSCVI法制备C/SiC的过程特征及其模拟【王汝敏】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1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研究【刘晓辉】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7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高抗冲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来飞】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7年12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1650℃长寿命碳/碳复合材料防氧化涂层研究【杨觉明】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 1995年09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热强BAS玻璃陶瓷的工艺理论基础及其材料性能研究
2023-09-12 03:18:481

凹凸棒石纳米矿物材料表面性质及其与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

陈天虎 高薇(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摘要 凹凸棒石是重要的一维纳米矿物材料,深刻理解和认识凹凸棒石纳米矿物学特性、表面性质对于凹凸棒石粘土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检验为手段,精细分离获得纯凹凸棒石样品,在此基础上,利用BET比表面积分析仪、 法、盐滴定法分别测定了沉积型和热液型两种成因凹凸棒石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阳离子交换容量、等电点pH值、水溶液平衡pH值以及凹凸棒石与重金属离子的界面作用,提供了凹凸棒石表面性质基础数据,为正确理解凹凸棒石纳米矿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1~5]。关键词 凹凸棒石;表面性质;纳米材料;纳米矿物学。第一作者简介:陈天虎(1962—),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矿物学和矿物环境材料研究。E-mail:chentianhu168@vip.sina.com。一、引言凹凸棒石是具有特殊结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的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有两种成因类型:沉积型和热液型。凹凸棒石产出地质环境特殊,其广泛的应用以及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使其在粘土矿物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土壤科学、环境工程以及考古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以安徽省明光市、来安县,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县为主要矿区的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矿带以来,不断勘察开发,使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矿带成为世界最重要凹凸棒石粘土矿集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大型特色非金属矿床[2]。20多年来,国内有关单位在凹凸棒石粘土资源加工应用技术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由于凹凸棒石颗粒细小和粘土矿物组成的复杂性以及前人研究方法分辨率的限制,对苏皖凹凸棒石物理化学性能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3]。过去众多学者进行的吸附实验研究中所用的凹凸棒石实际上是凹凸棒石粘土,样品含有较多的杂质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碳酸盐;而且,各个研究者取样地点、层位不同,矿物组成必定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杂质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对凹凸棒石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各个学者的实验结果缺少可比性。由于样品提纯和分离困难,目前尚缺少苏皖地区凹凸棒石粘土中纯凹凸棒石表面性质的系统实验研究资料。本文在精细提纯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凹凸棒石的表面性质,对于认识凹凸棒石纳米效应,正确理解凹凸棒石的矿物学特性,进一步开发这种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二、凹凸棒石纯样制备和表征苏皖地区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矿石类型包括凹凸棒石粘土、白云石凹凸棒石粘土、蒙脱石凹凸棒石粘土、蛋白石凹凸棒石粘土、蒙脱石粘土(凹凸棒石含量<10%)。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矿物组成复杂多变,为了获得纯凹凸棒石样品,在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透射电镜(TEM)观察基础上,选择只含凹凸棒石单一粘土矿物,不含伊-蒙矿物的矿石样品,进行分离提纯,具体提纯方法和操作步骤见文献[4~5]。提纯样品经XRD分析和TEM检验,凹凸棒石含量达到98%以上。提纯凹凸棒石样品经干燥、粉碎,过180目筛备用。热液型凹凸棒石取自安徽肥东大龙山,手选纯净矿石,破碎、研磨过200目,经XRD分析和TEM检验纯度大于98%。X射线分析使用D/MAX-RB型X-射线衍射仪,铜靶,电压40kV,电流100 mA,扫描速度4°/min,分析在合肥工业大学理化中心完成。TEM研究使用JEOL2010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带有ISIS X-射线能谱分析系统,用于获得TEM图像、电子衍射(SAED)和能谱分析成分(EDS),分析在新墨西哥大学地球科学系完成。三、结果与讨论(一)两种成因凹凸棒石晶体形态特征图1为两种成因凹凸棒石透射电镜形貌图像。热液型凹凸棒石晶体直径约为50nm,长度从几百纳米到几十微米。沉积型凹凸棒石晶体直径约为40nm,长度从几百纳米到几个微米。显然,沉积型凹凸棒石的结晶度比热液型凹凸棒石结晶度低,这与XRD分析结果相一致。图1 凹凸棒石透射电镜图像A—肥东热液型凹凸棒石晶体;B—官山沉积型凹凸棒石图1A还显示出凹凸棒石晶体在透射电镜专用铜网炭膜上呈现弓形弯曲,这是凹凸棒石具有弹性的最直接的证据。发现这一现象对认识凹凸棒石材料性能和凹凸棒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无论是凹凸棒石作为原料制作吸附剂还是作为催化剂载体材料,保持材料的介孔孔隙,具有气相组分的穿透性,和较高的传质性能是发挥吸附和催化性能的前提。凹凸棒石粘土经过充分分散后,可以把凹凸棒石晶束分散成单根纤维,单根凹凸棒石纤维杂乱堆积形成固体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凹凸棒石晶体的弹性,可以使凹凸棒石材料制品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保持晶间纳米尺度的孔隙,实际上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凹凸棒石具有优异吸附和催化性能的根源。这一纳米尺度的观察研究结果对凹凸棒石材料的加工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阳离子交换容量凹凸棒石阳离子交换容量(CEC)采用 吸附法测定。先将准确称量的待测土样吸附0.1mol/L的 溶液,吸附平衡后混合溶液离心取上清液,测定其吸附前后Cu2+的含量,计算待测土样的吸附量,得出待测样品的阳离子交换容量。结果表明,沉积型凹凸棒石的离子交换容量为10.87 m mol/100 g,热液型凹凸棒石的离子交换容量为为8.4 m mol/100 g。表明提纯凹凸棒石样品的离子交换容量比较低,很多学者测定凹凸棒石粘土的离子交换容量很高,这是粘土中含有较多的蒙脱石所致。蒙脱石的离子交换容量是凹凸棒石的20~30倍。就离子交换容量而言,与蒙脱石相比,凹凸棒石不具有优势。过去由于缺少沉积型凹凸棒石高纯样品的离子交换容量数据,对凹凸棒石物理化学特性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三)等电点pH值等电点测试采用盐滴定法。步骤如下:①在若干50 mL的离心管中,各加入相当于烘干重0.5000g的样品,加适量蒸馏水和0.01 mol/L HCl或NaOH溶液,使管中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 mL,并使pH分布在适当的范围(pH=1~6)。②在25℃下平衡3~4 d,其间每天振荡1 h,然后测各管中悬液的pH 值,记为pH。 ③在各管中加入0.5 mL 2 mL/L 的 NaCl 溶液,振荡4 h,然后测其 pH 值,记为pHl。④计算每支离心管的ΔpH(ΔpH=pHl-pH)。以pH为横坐标,ΔpH为纵坐标作图,ΔpH=0时所对应的pH值,即是该样品的电荷零点(PZC)。从图2可以看出,官山沉积型凹凸棒石的电荷零点PZC是4.43,肥东热液型凹凸棒石电荷零点PZC是6.98。沉积型凹凸棒石与热液型凹凸棒石等电点pH值有很大的区别可能与它们的八面体中阳离子成分有很大的区别有关,前者相对富含铁、镁,后者相对富含铝[5]。图2 盐滴定法凹凸棒石ΔpH-pH关系图(四)凹凸棒石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BET-N2吸附-解吸法测定纯凹凸棒石的比表面积(SBET)。比表面积测试仪器为Micromiritics公司ASAP2010吸附仪。测试实验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工程学院完成。结果表明,沉积型凹凸棒石的比表面积为204.5 m2/g,热液型凹凸棒石的比表面积为106.4 m2/g。BET-N2比表面积远小于理论计算的外表面积,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凹凸棒石表面都吸附N2分子,吸附作用受活性点分布控制。第二,凹凸棒石多呈现晶束产出,晶体平行连生,增大晶体直径,导致比表面积小于理论值。肥东热液型凹凸棒石远小于官山沉淀型凹凸棒石比表面积。透射电镜对晶体直径的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肥东热液型凹凸棒石晶体直径远大于官山化学沉淀型凹凸棒石。表明BET-N2比表面积主要和凹凸棒石晶体直径密切相关,也说明BET-N2测试主要是外表面积,因为内表面积是和晶体直径无关的。图3是沉积型凹凸棒石孔径分布图,显示孔径分布呈现双峰,主要峰在10~100nm,稍微偏离正态分布,次峰在3~4nm。根据透射电镜纳米尺度观察,孔径分布与凹凸棒石集合体颗粒间空隙有关,3~4nm空隙可能是凹凸棒石晶束内部颗粒之间的空隙,10~100nm的孔隙可能是凹凸棒石棒状晶体杂乱堆积形成的粒间孔隙。孔径分布特征表明,BET-N2比表面积是凹凸棒石晶体的外表面积。图3 d(V)/dlg(D) 脱附孔径分布图(五)在水溶液中的水解作用沉积型凹凸棒石与蒸馏水的平衡 pH 值为9.09,热液型凹凸棒石与蒸馏水的平衡pH值为8.63。表明由于凹凸棒石在水溶液中表面水解质子化作用,溶液呈现弱碱性,沉积型凹凸棒石的碱性比热液型凹凸棒石的碱性强,这是沉积型凹凸棒石比热液型凹凸棒石更富镁所致。所以,在水溶液中凹凸棒石表面表现出固体碱的性质,凹凸棒石与金属离子溶液的作用也表明这一点。图4显示,凹凸棒石与浓度为200 mg/L的镍溶液(pH=5.2)长期作用,水溶液的pH值逐渐升高,最终的pH值取决于体系的固液比。固液比高,体系的碱度高,最终的pH值高。图5显示出凹凸棒石与浓度为200 mg/L的镍溶液(pH=5.2)长期作用后导致镍氢氧化物的形成,表明由于凹凸棒石的表面特性,凹凸棒石与重金属离子作用可以诱导重金属离子的水解沉淀。由于凹凸棒石晶体表面的负电荷和重金属离子水解产物带正电荷,分别正负电荷的胶体互相作用的结果,重金属离子的水解产物均匀包覆在凹凸棒石表面,在煅烧或还原煅烧过程中凹凸棒石控制金属(氧化物)粒子迁移,可以得到理想的凹凸棒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这也是凹凸棒石的重要表面特性之一。利用凹凸棒石的这一特性可以方便地制备凹凸棒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图5)。图4 凹凸棒石与镍溶液长期作用溶液pH值变化(左图) 和诱导的Ni2+水解沉淀(右图)图5 凹凸棒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TEM图像a—凹凸棒石-Au复合材料;b—凹凸棒石-Ag复合材料;c—凹凸棒石-Cu复合材料;d—凹凸棒石-TiO2复合材料四、结论经过严格的挑选和分离得到两种成因凹凸棒石高纯样品,系统分析获得凹凸棒石表面性质参数。苏皖沉积型凹凸棒石比表面积为204.5 m2/g,热液型凹凸棒石比表面积为106.4 m2/g,BET-N2吸附法测得的比表面积为凹凸棒石的外表面积,获得的凹凸棒石孔径主要是棒状晶体杂乱堆积形成的晶间空隙。沉积型凹凸棒石阳离子交换容量为10.87 m mol/100 g,热液型凹凸棒石的CEC为8.47 m mol/100 g。沉积型凹凸棒石的pH(PZC)为4.43,热液型凹凸棒石pH(PZC)为6.98。沉积型凹凸棒石与蒸馏水平衡pH值为9.09,热液型凹凸棒石与蒸馏水平衡pH为8.63,凹凸棒石具有固体碱的性质,可以诱导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利用凹凸棒石的诱导水解作用可以制备系列的凹凸棒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参考文献[1]Chen Tianhu,Peng Shucuan,Xu Huifang,Shi Xiaoli,Huang Chuanhui.A Study on Sorption Mechanism for Cu2+on Palygorskite.Pedosphere,2005,15(3):334-340[2]Chen Tianhu,Xu Huifang,Lu Anhuai,Xu Xiaochun,Peng Shucuan,Yue Shucang.Direct Evidence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Smectite to Palygorskite:TEM Investigati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4,47(11):985-994.[3]陈天虎.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24(5):885-889[4]陈天虎,彭书传,黄川徽,史晓莉,冯有亮.从苏皖凹凸棒石粘土制备纯凹凸棒石[J].硅酸盐学报,2004,32(8):965-969[5]陈天虎,徐晓春,岳书仓.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纳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Surface Properties of Nanomineral Material of Palygorskite and Nanocomposite Material of It with metals(metal oxides)Chen Tianhu,Gao Wui(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lege,Hef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efei 230009)Abstract:Palygorskite is an important one dimensional nanomineral.Having deep knowledge of mineralogical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nanomineral of palygorskite is of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per use of palygorskite.With the help of X ray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pure palygorskite sampl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fine separation.On this basis,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diameter distribution,cation exchange capacity,pHPZC,pH value at isoelectric points,pH at equilibrium of water solution of palygoskite of sedimentary and hydrothermal origins as well as interface action between ions of palygorskites and heavy metals were tested.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provide basic data about surface properties of palygorskite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correct understanding mineralogical properties of palygorskite nanomineral.Key words:palygorskite,surface properties,nanomaterial,nanomineralogy.
2023-09-12 03:19:071

王立久的出版著作和论文

王立久主编. 建筑病理学.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年2月.王立久主编. 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7年4月.王立久主编. 建筑材料学(第一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年2月.王立久主编. 建筑材料学(修订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年6月.罗玉萍, 王立久主编. 建筑装饰材料工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8月.王立久主编. 建设法规. 中国建材出版社(第二版), 2006年6月.王立久编著. 建筑材料工艺原理.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王立久主编,物业管理学,北大出版社,2006年王立久主编,物业管理法规,北大出版社,2006年王立久主编,建筑与装饰材料,北大出版社,2006年王立久翻译,(克里斯丁.比尔著)砌体的设计与构造细部(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1) 王立久,张琦.钢筋砼结构中钢筋锈蚀行为的研究现状.建材技术与应用2) 王立久,刘嘉路.人居环境与绿色建材.住宅产业3) 王立久.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科技研究进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4) 王立久,杨新.高性能砼增韧方法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 辽大出版社5) 王立久,郑芳宇,任铮钺.高性能砼高流动性实现方法现状及进展.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6) 王立久,郑晓东.高性能模网砼流变性能研究.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2004.4.20,P232.7) 王立久,王文亮,曹明莉.砼结构模型研究综述.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2004.4.20.8) 王立久,王丹江.砼冻融破坏研究现状.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2004.4.20.9) 王立久,王兆忠.浅述分形在砼中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2004.4.20.10) Wang lijiu.The Hi-Tech Research Process ofIndustrial Solid Waste in China.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1) Cao Mingli,Wang lijiu.Research on MgO-MgCL2-H2O System Ceramsite Exempted from Sintering.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2) Wang baomin,Wang lijiu.Development of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ation Techniques of Fly ash.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3) Zhengyue Ren,Wang lijiu.Research of High fly ash Content in Concrete with Dipy Construction Formwork.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4) 董文辰,康德君,王立久.粉煤灰砼中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综述.国外建材科技15) 史非、王立久. 用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新型建筑材料,2004(6):19-21.16) 王立久、任启芳.工业废渣在微晶玻璃中应用. 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应用, 建材工业出版社17) 王立久、张东华.木钙减水剂现状与发展趋势. 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应用, 建材工业出版社18) 王立久、扬新朝、曹明莉. 燃煤发电与水泥生产联产技术可行性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 Wang BM, Wang LJ, Zain MFM, Lai FC. Development of soda residue concrete expansion agent.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 王景贤、王立久. 煤矸石少熟料水泥研究.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04年增刊,总56期/水泥200421) 王景贤、王立久. 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混凝土, 2004年11期总181期:18-21.22) 王立久、邢可. 丙烯酸系减水剂研究进展. 广东建材, 2004年12期:8-9.23) 史非、王立久.纳米介孔SiO2空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及表征.硅酸盐学报24) 史非、王立久.讨论气压干燥制备多孔SiO2空凝胶的研究进展.材料学报25) 查建明、张苗苗、王立久. 生物陶粒在污水处理中作滤料的研究与应用. 广东建材, 2005年1月20日第一期:8—10.26) 张苗苗、王立久. 污水处理用陶粒滤料的工艺研究和应用. 西南给排水27) 王景贤、王立久. 粉煤灰少熟料水泥的研究.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4年第六期:8-10.28) 邹云峰、王立久. 新型砌筑用保温砂浆的研究.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4年第六期:1-5.29) 王景贤、王立久、曹明莉. 少熟料水泥的研究进展. 水泥技术, 2005年1期:28-31.30) Wang Lijiu, Zhang Shuzhong, Zhao Guof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ix ratio design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JOURNAL OF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ume: 35, Issue31) 李维红,王立久,包亦望,陈雄. 脆性材料在双向应力下阻力特性数值模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45卷第3期:427—432.32) Weihong Li ,lijiu Wang. Influnence of stress sparallel to crack plan on subcritical crack propagation in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 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33) Weihong Li ,lijiu Wang. Numetical approach to fracture of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 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34) 查建明、张苗苗、王立久,生物陶粒在污水处理中作滤料的研究与应用,广东建材,2005年第一期,p8—10。35) 张苗苗、王立久,污水处理用陶粒滤料的工艺研究和应用,西南给排水36) 王景贤、王立久,粉煤灰少熟料水泥的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2004年第六期p8-10,2005年第一期p32—3437) 邹云峰、王立久,新型砌筑用保温砂浆的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年第六期p1-538) 王景贤、王立久、曹明莉,少熟料水泥的研究进展,水泥技术,2005年1期p28-3139) Wang lijiuu,zhang shuzhong ,zhao guofan,Investigatian of the mix ratio design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Cemet and Concrete Reseach40) 李维红,王立久,包亦望,陈雄,脆性材料在双向应力下阻力特性数值模拟,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45卷第3期,427—43241) Weihong Li ,lijiu Wan,Influnence of stress sparallel to crack plan on subcritical crack propagation in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42) Weihong Li ,lijiu Wang,Numetical approach to fracture of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43)王立久、李宗梅,褐煤硝酸氧解制混凝土减水剂,辽宁建材,2005年6月44)王立久、曹庆坚,基于网络模型的混凝土细观结构数学模拟,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年6月45)王立久、姜祖强,水泥助磨剂的实验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年6月46)史非 、王立久,环境气压干燥制备多孔SiO2气凝胶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47) 工业废渣在微晶玻璃中的应用 王立久,任启芳 粉煤灰48) 密实系数法混凝土配比设计 王立久,郑芳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6.4 EI收录49) 介孔SiO2气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研究 史非,王立久 无机化学学报 2005.11期第21卷50) 基于集浆比的混凝土水泥石模型研究 曹明莉、王立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51) 用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史非、王立久 新型建筑材料 2004.6 p19-2152) 磁化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赵善宇、王立久 混凝土 2006年第七期总201期p1-453) 滤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王立久、迟耀辉、喻正浩 混凝土 2006年第六期p1-454)Synthesis andcharacterization ofsilica aerogels by anovel fast ambient pressure dryingProcess Fei shi,wanglijiu, Materials Letters纳米介孔SiO2气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及表征 史菲、王立久、刘敬肖 硅酸盐学报EI检索期刊 2005,23(8)963-96756) 环境气压干燥新工艺快速合成SiO2气凝胶研究 史菲、王立久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57) 环境气压干燥制备多孔SiO2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史菲、王立久 材料导报58)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Silica aerogels prepared via ambient drying. Fei Shi , Li jiu WANG, Journal of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SCI检索期刊59) 由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史菲、王立久刘敬肖、李树海 新型建筑材料 2004,6:9-2160) Synthesis of highly porousSilica aerogels by a novel fast ambient pressure drying process. Fei Shi , Li jiu Wang, Jingxiao Liu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2023-09-12 03:19:591

王成林的主要学术论文

1、“大流动性高强混凝土的初步探讨”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2004、4,第一作者2、“正交试验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应用”《山东建材》2004、8,第一作者3、“醋酸乙烯阴离子型无皂乳液改性水泥砂浆性能的研究”《硅酸盐学报》2004、1,第二作者,被EIP收录4、“胶凝材料总量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专用砌筑砂浆和易性的影响” 《山东建材》2003、10,第一作者5、“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初步探讨”《山东建材》2003、12,第一作者6、“转换层混凝土施工中聚丙烯防裂纤维的应用技术“《建筑技术》2003、1,第二作者7、“高等级公路抗滑表层沥青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济南大学学报》2004、9,第二作者8、“高层商住楼转换层梁板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措施”《安徽建筑》2002、6第二作者
2023-09-12 03:20:161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现任领导

张建勋,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6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00年日本大阪大学客座教授、共同研究员。国际焊接工程师,中国致公党党员,西安市政协委员。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焊接研究所所长,西安焊接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焊接学会理事,焊接力学与结构设计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乔冠军,1985~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学院学习,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做博士后。2001年8-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受聘西安交通大学“腾飞”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金属学会理事、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硅酸盐学报》编委。 科研教学:主要从事先进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承担功能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陶瓷力学性能、材料科学进展等课程教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2项)、973项目(2项)、民口配套项目(3项)、霍英东基金等十余项。通过教育部鉴定5项,获得陕西高校科技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参编教材和专著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
2023-09-12 03:20:331

时钧的主要成就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  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  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 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NitrogenandTheirMixturesTroughFluoropolymerMembranes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okyo,Japan,1987:5022 ShiJun,ZhuangZhenwan.MultipleMembraneSepar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SymposiumonMembranesandMembraneSeparationP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3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4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5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ModelofElutiononaPlateauMethod.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6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andSymmetryofwi1sonParametersandVapor-liquid-EquilibriuminMultiComponentSystems.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7 FengX,WangSK,ShiJ.MeasurementoftheAdductionConstantbyGas-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8 ZhuangZhenwan,ShiJun.GeneralMathematicalModelsofMembranePermeation.Proceedingsofthe1990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9 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VaporLiquidEquilibriaofFiveBinarySystemsContainingR-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2023-09-12 03:21:051

西安邮电学院研究生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导师名单及简介

楼上的,人家本来说的就是西安邮电学院嘛、、、激动个啥
2023-09-12 03:21:205

宝石人工合成(晶体生长)中的籽晶制备

唐元汾作者简介:唐元汾,中宝协人工宝石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晶体研究室高级工程师。一、引言人们对宝石人工合成(晶体生长)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其实晶体的培育生长和自然界种庄稼很类似。要想获得优良的晶体,首先要选出良好的种子(籽晶),有了良好的种子,才能培育生长出我们希望得到的方向、尺寸、形状的优质晶体材料,最后再进一步加工出各式各样的宝石和首饰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籽晶的作用非常重要。好的籽晶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具有合适的晶体生长取向:生长取向通常是指生长轴与晶体光轴的夹角。由于大部分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不同晶向的生长习性也不同,不同的晶体生长取向下,质量、生长速率、单晶率、完整性等都不同。故要根据生产需要,选择最有利的晶体生长取向和生长面。2)内在质量良好:籽晶应该单晶性好,没有峦晶、多晶、气泡、包裹物、散射颗粒等缺陷,以避免这些缺陷“遗传”到晶体中,具体可用激光来检验。为了能选出我们希望的、质量合格的籽晶,需要用到激光,X光晶体定向仪,光学偏光显微镜和切、磨、抛等项技术和设备。本文就宝石人工合成培育晶体生长中所需要的方向,各种几何尺寸形状的好籽晶作一些介绍。二、焰熔法生长宝石用籽晶的制备焰熔法是最常见的宝石生长方法,广泛用于刚玉类无色蓝宝石和彩色宝石、彩色铝镁尖晶石宝石、金红石、钛酸锶等合成宝石产品。焰熔法具有无需坩埚、温度高、生长速度快和效率高等优点,同时该方法由于纵向、横向的环境温度梯度大、生长速度快,产品梨晶中缺陷很多。如果籽晶中有缺陷,这些缺陷会顽强地延伸到梨晶中,使晶体炸裂,成品率低,质量欠佳。因此焰熔法中籽晶选用合适与否对晶体生产影响很大。我们曾选用(1120)面的优质红宝石籽晶在原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宝石车间试验,结果成品率由原87.59%提高到90.99%,这说明了选择优质籽晶的重要性。下面简要介绍焰熔法生长宝石晶体时制备籽晶的方法。1)初次生长宝石无籽晶可用,此时可利用焰熔法无籽晶直接培育法生长出晶体,再利用该晶体制备籽晶。具体方法式是先在底座上(蜡烛台)生长几个晶芽,选择其中长得最快和发育晶形最好的晶芽,把它扩大培育生长成大的梨状晶体。如图1所示。图1 无籽晶生长底座图2)在得到如图2所示的梨状晶体后,根据梨晶根部的晶面削面(001)面和梨晶顶部有平行于[001]方向的显露线,在顶部沿平行显露线中心,用0.3mm的金刚石锯片,切锯1~3mm的深槽,此时梨晶就会沿梨晶顶部中心自动对裂成两个如图4所示的大瓣半梨晶。图2 梨状晶体图3 裂成两半的半梨晶3)在获得如图3所示的两大瓣半梨晶之后,首先把两大瓣梨晶的两大面加工抛光,如图4所示的那样,选择晶体内部散射颗粒、滑移、双晶孪晶少的晶胚料来切取优质籽晶。图4 实物图5 长方或正方直角准确方块4)定向程序是将经检验过的优质梨晶瓣加工成如图5所示的长方或正方直角准确的方块,为定向做好第一步准备工作。X射线晶体定向程序是先根据晶体的X射线粉末衍射谱线图,查得所需方向hkl的参数θ。例如要定α-Al2O3晶体的[006]方向,查表1可知其对应的θ角为20°50′。把X光晶体定向仪上的刻度盘转到2θ也即41°40 ′的位置上。将要测定的α-Al2O3晶体方块(即图5)的端面贴在X光晶体定向仪的测定吸附口上,转动转轮,当转轮刻度转到20℃左右,X光晶体定向仪上的显示指针会出现左右摇摆,这就表示接近[006]方向了。X光晶体定向操作是一个修磨操作工艺:在X光晶体定向仪指针向左偏的时候,要把α-Al2O3晶体方块的端面右面在研磨机的金刚石磨盘上进行研磨。反之则修磨左端面。这样经过反复修磨到这个端面能使显示指针锁定在20°50 ′的位置上。然后依此端面为基准面,用直角器测量,把如图5所示的一个大面和一个侧面修磨加工成直角形方块,直角精确度要在1℃内。用该大面和侧面分别作为对刀面和基准面,用外圆多刀或内圆单刀切割机进行籽晶切割,达到如图6所示的籽晶。图6 切出的籽晶表1 α-Al2O3晶体衍射谱线参数表2 YAG晶体衍射谱线参数三、提拉法生长宝石用籽晶的制备用提拉法可生长刚玉类无色蓝宝石和彩色宝石,YAG及YAG仿祖母绿等宝石晶体。如果没有晶体可用来切割籽晶时,可先用与坩埚材料同质的金属棒,作模拟籽晶,引晶提拉出晶体来,再根据晶体方向面在晶体坯料上显露的特征,根据表1与表2的X射线粉末衍射谱线参数可查出相应α-Al2O3和YAG晶体在所需方向的参数θ,采用上文介绍的焰熔法宝石生长用籽晶制备工艺,即能定向切割出用于提拉法生长刚玉类白宝石和彩色宝石等所需的优质籽晶,如图7和图8。图7 提拉法生长的白宝石及其籽晶四、焰熔法合成尖晶石的籽晶制备查表3合成尖晶石(MgAl2O4)的X射线粉末衍射谱线图得到其所需方向的参数θ,同样采用上文介绍的焰熔法宝石生长用籽晶制备工艺,即能定向切割出用于焰熔法生长尖晶石所需的优质籽晶,如图9。图8 YAG晶体及其籽晶图9 合成尖晶石晶体及其籽晶表3 镁铝尖晶石(MgAl2O4)晶体衍射谱线参数五、结论1)宝石人工合成(晶体生长)的成品率,晶体产品质量与晶体培育生长所用的籽晶方向及质量密切相关。2)用X光晶体定向仪及氦氖激光,光学检测等方法来选择优质籽晶切实可行。参考文献李德宇,刘建成,唐元汾.1983.宝石单晶生长取向与脆性关系的研究.硅酸盐学报,No.01,11.刘来保,赵久.2001.应用X射线定向仪的晶体快速定向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3-09-12 03:21:491

李崇智的代表论文

◇李崇智,牛全林,王景风,张英群,海洋混凝土用高性能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制,新型建筑材料,2008,9(Vol.35):39-42;◇李崇智,祁艳军,何光明,张全贵,陈家珑. 机制砂石骨料与减水剂适应性的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 2008,6(Vol.11):642-646;(EI收录)◇李崇智,祁艳军,陈家珑,冯乃谦,聚羧酸系减水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8,6(Vol.35):57-62◇李崇智,冯乃谦,王栋民. 梳形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制备、表征与作用机理. 硅酸盐学报,2005,Vol. 33 , No. 1:87-92(EI收录)
2023-09-12 03:22:091

匡加才的个人成就

从教以来先后讲授《材料科学概论》、《粉体工程》和《特种陶瓷》等本科生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与设计10余名,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主要研究方向为:(1)纳米功能材料;(2)功能陶瓷;(3)矿产资源深度利用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No.20101103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No.08JJ3100)、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No.20060400881)、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No.2011-02)、湖南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2006FJ4239)、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3项(No.06CK3017、No.07CK3048和No.2010GK3166)、长沙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No.K071010–11)和湖南省建设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国防预研计划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2010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No.20102001),在国际及国内专业学术刊物如J. Crystal Growth, Mater.Res.Bull, J. Mater. Sci.,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Rare Metal Mt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SolidStatePhenomena,Mater. Letts., 无机材料学报以及硅酸盐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26余篇,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检索论文15余篇次。
2023-09-12 03:22:251

王世杰的科研及荣誉

研究方向之一:煤炭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方向之二: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与模拟仿真研究方向之三: 炼焦过程优化理论与工程设计 1 改善劣质煤的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2 基于武钢废渣的高效脱硫助燃剂的实验研究,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3 混床内流动特性的模拟与优化, 华电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4 高炉喷煤无烟煤、烟煤及焦粉最佳配比优化,南京南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5 褐煤的溶剂萃取脱水和超临界醇解提质技术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6 云南德胜集团140万吨焦化工程设计7 武汉重冶集团制气工程设计8 用煤反射率分布图指导进厂煤堆放与配煤,南京南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1 Wang Shijie,Lu Jidong,Huang Lai,Hu Zhijuan.A study on NO-Char reaction in bench scale precalciner.Cement and Concrete World,2005,10(56):54-642 Lu Jidong,Wang Shijie,Hu Zhijuan,Huang Lai,Li Changjun.A study on kinetics of decomposition of cement raw meal.Cement and Concrete World,2004,8(47):60-693 Lu Jidong,Wang Shijie,Huang Lai.The study on NOX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ement rotary kiln.Sino-French Collaboratory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7th Annual Meeting November 2005,Toulouse,France,20054 Wang Shijie,Lu Jidong,Li Weijie,et al.Modeling of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in cement rotary kiln.Energy & Fuels,2006,2350-23565 王世杰,陆继东,胡芝娟,周琥,张步庭.水泥生料分解动力学的研究.硅酸盐学报,2003,31(8):811-8146 王世杰,陆继东,周琥,胡芝娟,张步庭.石灰石颗粒分解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24(4):699-7027 王世杰,陆继东,刘瑞芝,胡芝娟,倪祥平,沈序辉,刘继开.传递函数在石灰石分解研究中的应用.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25(5):897-8998 王世杰,陆继东,胡芝娟,黄来.煤焦还原NO的实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21-239 王世杰,陆继东,包崇爱,昌鹏.原料与炭阳极生产工艺适应性研究的探讨.炭素技术,2002,(2):33-3710 陆继东,王世杰,刘瑞芝,狄东仁,胡芝娟,倪祥平,黄来.水泥生料分解模拟实验的研究.硅酸盐学报,2004,32(10):1214-121811 王世杰,陆继东等.水泥回转窑煤燃烧过程的模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21-2312 王世杰,陆继东等.水泥回转窑内NO生成的模拟研究.化工学报,2006, 57(11):2631-263713 王世杰,胡涵等,废弃印刷线路板催化热解的试验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90-93
2023-09-12 03:22:381

王巍的主要学术论著

王巍,兰中文,王豪才。多晶Ce:YIG粉体的制备结构与磁性研究。硅酸盐学报。31(6): 566-570, 2003 王巍,兰中文,王豪才等。在二氧化硅衬底上制备磁光Ce:YIG薄膜用于磁光波导型器件。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3(4)276-280, 2004 王巍,叶甜春等, 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中的终点检测技术, 微电子学 35(3):236-239, 2005 王巍,兰中文等,等离子体刻蚀工艺中的OES监控技术,红外与激光工程,37(2): 326-329, 2008 王巍,陈丹,李文宬,李凯,孙江宏,谱域法分析微带线电流分布特性,电子科技大学学报,38(1), 71-74, 2009 Wang Wei, Du Zhi-Yun, Zeng Yong, Lan Zhong-Wen, The endpoint detection technique for deep submicrometer plasma etching, Proceedings of SPIE, v 7382, pp. 738216-738216-5, 2009 王巍,李文宬,兰中文,陈丹,张凯,采用遗传算法的双频Wilkinson功分器的优化设计,西安电子科大学报,2: 353-358, 2010 王巍,邹龙庆,徐华,李搏,贾培发,李垒,基于SEMI标准的半导体工艺设备功能仿真系统设计,电子科技大学学报,41(04): 599-604, 2012 王巍,安友伟,黄展,丁峰,杨铿,白晨旭,基于CNN的红外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FPGA实现,光子学报,41(11): 1354-1358, 2012 Wwang Wei, Gong Zhaoying, CMOS LNA Serves Flat Gain To 5 GHz, Microwave & RF, 51(11): 72-74, 2012 王巍,杨丽君,杨铿,张爱华,谢玉亭,超小绝缘硅微环陷波滤波器特性分析,红外与激光工程,41(12): 3298-3304, 2012 教材:王巍,冯世娟,罗元,现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科学出版社,2012.3
2023-09-12 03:22:531

严东生的主要成就

50年代后期,严东生与其同事们的研究重点转向新材料的探索。其中,对高温氧化物陶瓷的研究,最有成效。如对制造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氧化物陶瓷的显微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阐明,为发展氧化物特种陶瓷的生产提供了科学基础。1960年严东生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他结合本国稀土资源特别丰富的特点,指导了两个科研小组对稀土氧化物与其他高温氧化物体系进行了十几个系统的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基础研究,写成了“CaF2-La2O3系相平衡研究”、“三价稀土氧化物——氧化铍系统的研究”、“稀土氧化物——氧化钛系统的相平衡”等多篇论文,这些成果获196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近10年来,严东生的主要研究方向着眼于新型无机复合材料和无机高温材料等新领域的研究,以改善无机材料的性能,尤其是提高无机材料抗热冲击和机械冲击的性能,发展在更高温度下使用的若干类新材料,为节约能源及新一代材料的应用提供新的材料基础。与此同时,在他的主持下,一个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依托的、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于1988年正式成立了,严东生任室主任,重点开展先进陶瓷材料的探索和基础研究工作。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事业。他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与机理、氮化物与氧化物等系统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高性能材料设计与微观结构控制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是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他是精细陶瓷、纳米材料科学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并与国外建立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关系,他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大单晶被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 1ue010黄振坤、林祖、严东生,Re2O3-TiO2系统的相平衡和晶体化学研究,Re2O3-TiO2(Re=La,Nd,Gd,Ho,Yb)系统的相平衡关系,硅酸盐学报,1979,7(1):1~10。 2ue010Due010Sue010Yan,Progres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Research:Structureue011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Viewed from Different Microstructural Levels,Invited Lecture at the 1978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1980.3ue010Due010Sue010Yan,Fabrication of Some Ceramic Material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Energy Conversion Simulation Systems,Proceedings of CIMTEC IV,Saint Vancent,Italy(1979),Published in 1980.4ue010Due010Sue010Yan,Studies on the Systems of Rare Earth Sesquioxidesue011BeO,Presented at the 8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April 27~30,1980.5ue010Due010Sue010Yan,Structural Model of the Melt in the Systems of Rare Earth Sesquioxidesue011BeO,Presented at the 8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April 27~30,1980.6ue010Due010Sue010Yan,Progress of Ceramic Research in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Academia Sinicaue010Ceramics International,1981,7:111.7ue010Due010Sue010Yan,The Applic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Measurements in the Study of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Presented at the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rmal Conductivity,and Published in Its Proceedings,1981.8ue010Due010Sue010Yan,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Ancient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cient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1982(Appears in Its Proceedings).9ue010郭景坤、茅志琼、严东生等,碳纤维增强氮化硅复合材料,材料科学学报,1982,17(12):3311~3316。10ue010Due010Sue010Yan,Introduction to Modern Functional Materials,Science Press,1983.11ue010Due010Sue010Yan,Preparation of Some High Purity Ultrafine Nonue011Oxide Powders,Proceedings of CIMTECV,Ceramic Powder,Elsevier Scientific Pubue010Coue010,1983,403.12ue010Tue010Gue010Xi and Due010Sue010Yan,The Relationship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Behavior of Hotue011pressed Silicon Nitride with Its Processing and Microstructure,Transue010Jue010Britue010Ceramue010Soc.,1983,82:175~177.13ue010Due010Sue010Yan,Phase Equilibrium in the Systems of Rare Earth Sesquioxideue011Beryllium Oxide,Jue010Amerue010Ceramue010Soc.,1983,66:860.14ue010Due010Sue010Yan,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stue011Sintered RBSN Containing YAG as Grain Boundary Phase,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ramic Components for Engine,Hakone,Japan,Octue0101983,17~21,(Appeared in the Proceedings),Edsue010Sue010Somiya,et alue010,KTK Scienue010Publishers,1984,368.15ue010温树林、冯景伟、严东生,α-Si3N4结构缺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材料通讯,1984,3(1,2):15~16。16ue010Due010Sue010Yan,An Overview of Chinese Research on Processing,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ew Ceramic Materials,Proceedings of the lst Chinese US Seminar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ramic Materials,Edsue010Tue010Sue010Yen and Jue010Aue010Paskue010Science Press,1984,1. 17ue010Due010Sue010Yan,Sintering and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Some Fine Silicon Nitride Powders by Different Preparatory Methods,Ibid,156.18ue010Due010Sue010Yan,Phase Equilibrium Studies in Si2N2O-Containing Systems:Iue010Phase Relations in the Si2N2O-Al2O3-Y2O3 System,Intue010Jue010High Technology Ceramics,1985,1:119.19ue010Due010Sue010Yan,Phase Equilibrium Studies in Si2N2O-Containing Systems:Ⅱue010Phase Relations in the Si2N2O-Al2O3-La2O3 and Si2N2O-Al2O3-CaO Systems,Ibid,1986,2:115.20ue010Due010Sue010Yan,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Martensitic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Tetragonal ZrO2,Jue010Amue010Cerue010Socue010,1986,69:570~572.21ue010Due010Sue010Yan,Hotue011pressed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with High Fracture Toughnes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Presented at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ramic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for Egines,Verlag Deutsche Keramische Gesellscharft,1986,729.22ue010Due010Sue010Yan,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al Ceramics Development for Engine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bid,209.23ue010Due010Sue010Yan,Overview of Structural Ceramics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resented at Joint Chinaue011France Symposium on Materials Research,Shanghai,China,1986.24ue010Due010Sue010Yan,High Performance Nitride Materials Research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Materue010Resue010Bullue010,1987,22:1249.25ue010Due010Sue010Yan,Critical Review and Revision of SiAl-Y-O-N System and Compositional Design of Nitride Ceramics,Presented at USue011China Symposium on Advanced Ceramic Materials,NBS,Gaitherburg,Maryland,1987.26ue010Due010Sue010Yan,Creep Behavior of Hotue011pressed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with Rare Oxides and Alumina Additives,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Phase Stability in Advanced Ceramics,Argonne National Labue010,1987.27ue010Due010Sue010Yan,Compositional Design of Nitride Ceramics for Advanced Performance,Invited Lecture,MRS International Meeting,Tokyo,May,1988.
2023-09-12 03:23:091

结构工程师辅导:泵送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摘要:综述了泵送剂在国内外的研究和使用现状,分别介绍了泵送剂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在混凝土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泵送剂对新拌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泵送剂; 组成; 应用。 0概述 来源:考试大   随着我国混凝土工业的发展,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如今预拌商品混凝土大部分是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是在泵的推动下沿管道进行运输和浇筑的,因而,对混凝土的要求除了满足设计规定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外,还要满足管道输送过程中对混凝土拌和物的要求,即要求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较好的可泵性,所以泵送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以前人们就是把普通的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作为泵送剂来使用,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普通减水剂的减水率太低,很难满足泵送的要求,部分高效减水剂的坍落度损失大,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增大坍落度只能依靠增加水灰比,但是随之又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离析、泌水、混凝土强度降低等。目前人们对泵送剂的要求是:○1 减水率要高。因为泵送混凝土流动性好,坍落度大,必须采用减水率高的减水剂或复合减水剂,减水率高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在达到所需的强度条件下,可以节约水泥,降低成本;○2 坍落度损失小。坍落度的经时损失必须满足预拌混凝土与泵送混凝土的要求。坍落度损失控制在1~2小时损失不超过20%;○3不泌水、不离析、保水性好。保证混凝土的泵送能够顺利进行,不堵泵;○4 有一定的缓凝作用。不仅能够保持坍落度损失小,而且可以降低水泥的初期水化热,推迟放热峰的出现,能够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5 减小混凝土内部摩擦。即不能泌水又要易于流动,因此泵送剂必须有一定的引气作用,改善混凝土的综合流动性能[2,3,4,5]。 1泵送剂的组成   泵送剂通常不是一种外加剂就能满足性能要求,而是要根据泵送剂的特点由不同的作用的外加剂复合而成。其复配比例应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使用温度、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泵送工艺等条件来确定。其主要由一下几种组分组成[1,2,]。   (1)减水剂   如木质素磺酸钙与木质素磺酸钠、萘系减水剂、三聚氰胺减水剂、聚羧酸系减水剂等,这些减水剂具有减水率高,能够配置高强、大坍落度、自流平泵送混凝土,但是这些减水剂如萘系、三聚氰胺减水剂坍落度损失较大,而聚羧酸系减水剂则属于低坍落度损失外加剂,而且减水效果更好,更适用于配制低水灰比的高性能混凝土,目前我国正在推广使用聚羧酸系外加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聚羧酸系减水剂必是泵送剂的最主要的成分[6]。   (2)缓凝剂   由于萘系等高效减水剂坍落度损失大的原因,在泵送剂剂往往都要复配缓凝剂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作缓凝剂的有羟基羧酸类物质、多羟基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磺酸盐和糖类等。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缓凝剂就是糖类缓凝剂,主要是葡萄糖酸钠,其缓凝效果好,在掺量适宜的条件下还有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的作用[7]。   (3)引气剂   混凝土中具有适当含气量时,微小气泡可以起到滚珠效应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减小泵送阻力。同时由于气泡的存在可以阻断混凝土中由于泌水形成的毛细管孔,进而降低泌水、离析,又可以提高抗渗、抗冻融性能。不过国内的泵送剂中复合引气剂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气剂的用量很难把握好,掺量过多时,会引起混凝土的强度大幅度的降低。   (4)保水剂 来源:www.examda.com   保水组分亦成增稠剂,其作用是增加混凝土聚合物的黏度,主要是纤维素类、聚丙烯酸类、聚乙烯醇类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量都是比较的高,主要是能够提高粘度。他们掺入水泥浆中,形成保护性胶体,对分散的水泥浆起稳定作用,同时增加了粘聚性。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要求混凝土一般是,离浇筑面有一定的高度,一般都有0.2~0.5m左右,而且浇筑物如果具有一定的高度,则混凝土下落的距离更大,就必须让混凝土具有很高的粘聚性。 2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混凝土在泵管内呈柱塞状向前流动,靠近管壁处有一层薄浆层,薄浆层的最外面是水膜层,里面是混凝土拌和物芯柱。水膜层和薄浆层形成阻力很小的润滑层,混凝土拌和物芯柱悬浮在润滑层内以平均流速2~6m/s向前运动。所以,要使混凝土能顺利泵送,必须能形成润滑层及泵送过程中混凝土芯柱始终保持粘聚状(即不离析)。混凝土的可泵性以坍落度、坍落度保留值、保水性和粘聚性表示。泵送剂提高了混凝土的内聚性和物料间润滑作用,降低了胀流,使混凝土泵送时不过度离析和泌水,因而可泵性更好。 [2]   矿物掺和料是泵送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分,主要是粉煤灰和矿渣,不仅可以节约水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品质好的粉煤灰矿物掺和料还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由于粉煤灰中玻璃体含量比较高,在混凝土中起到滚珠效应,从而表现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好,更加利于泵送。 3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和易性[9]   泵送剂的主要成分是减水剂,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尤其是对低水泥用量的贫混凝土,在不提高水泥用量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拌和物流动性,使其满足泵送要求。坍落度在12~25cm都是适宜泵送要求,坍落度过小吸入困难,无润滑层,摩擦阻力大,容易堵泵,泵送效率底。坍落度过大,在泵送压力下弯头处容易产生离析而堵泵。泵送剂在正确的掺量下能够提高混凝土坍落度8cm以上。根据实际混凝土要求,制定适宜掺量,或根据厂家推荐掺量来用。但是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做与水泥的适应性试验,确保混凝土的正常泵送。   (2)保水性[10]   混凝土的保水性一般是以泌水来表示,保水性好坏可以在做混凝土坍落度试验时看出来,保水性差的混凝土在坍落度筒提起后,有较多的水泥浆从底部淌出。泌水率关系到泵送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可泵性,泵送混凝土是在一定的泵压下由管道输送到浇筑现场,如果发生泌水,不但影响混凝土的质量而且会堵塞管道,造成堵泵,因此对泵送剂不但有常压泌水率要求,而且有压力作用下泌水率的要求。在常压情况下泵送混凝土在坍落度(18±1)cm时的泌水率称为常压泌水率。   (3)粘聚性   混凝土的粘聚性在试验中尚无衡量指标,一般凭眼睛观察,粘聚性差的混凝土在试验时容易倒坍和离散,坍落度扩展后的混凝土样中心部分不能有骨料堆积,边缘部分不能有明显的浆体和游离水分离出来,粘聚性好的混凝土砂浆对石子的包裹性能也好,不会在混凝土泵送时出现混凝土泵把砂浆泵出去,而在泵车的进料斗中留下大部分的石子,从而产生堵泵的现象。加入好的泵送剂可使混凝土的粘聚性提高。砂率也使影响泵送混凝土粘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砂率较小容易离散,所以中底强度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往往在40%以上,高强混凝土的砂率在34%~38%之间。   (4)含气量   混凝土中具有一定量均匀的分布的无害小气泡,对混凝土的流动性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因为微小的气泡能够减小混凝土内部摩擦,降低泵送阻力。而且一定的引气量还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离析和泌水,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也是有利的。但是过高的含气量会使硬化的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很多,所以泵送剂一般的含气量都在2.5%~4%左右,不大于5.5%[11]。   (5)凝结时间   泵送剂有一定的缓凝作用,特别是对初凝时间有一定的延缓。这主要是由于泵送混凝土对坍落度的保留值有一定的要求,在运送到工地的过程中,不能坍落度损失过大,到工地后要能够顺利泵送。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时,泵送剂的加入还可以延缓混凝土的早期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在强度很低时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裂缝。泵送混凝土要特别注意冬夏季凝结时间的改变。在加入缓凝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施工温度的改变。冬季施工时,不少工程希望用泵送剂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冬季施工时还希望防止冻害,这些在泵送剂中栽掺入特定的组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掺入早强剂,防冻剂等[12,13,14]。 3.2 对硬化混凝土的性能的影响   (1)强度   泵送混凝土中掺有泵送剂,因为目前市场上的泵送剂的减水率都是比较的高,其强度一般都有一定的提高[17]。由于泵送混凝土中一般都掺有粉煤灰、矿渣或两者都有,所以其后期的强度都有一定的增长,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好可以在施工中能够充分的密实,施工容易,其强度一般都有一定的增加。   (2)收缩   收缩值是取决与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目前市场上的泵送剂的减水率都是比较的高,一般都是15%以上,固水泥的干燥收缩值是比较的小,混凝土的收缩,一般都是由水泥的水化引起的体积减小[19]。低强度的混凝土虽然水泥用量比较的少,但是一般的水灰比较大,固收缩值也是比较的大,而高强混凝土虽然水灰比比较的低,但是由于水泥的用量较多,其收缩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好的泵送剂具有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的功能,主要是掺入减缩剂来降低混凝土的收缩[15]。   (3)碳化   碳化混凝土的碳化主要与混凝土的水灰比、矿物掺和料、养护条件等由关系,碳化是由于混凝土表面与空气中CO2反应,水泥中的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大的混凝土的碳化同条件的碳化深度也就大,粉煤灰的掺量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粉煤灰的掺量有个值,要根据不同的水泥和粉煤灰来确定。泵送剂主要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并且能够改善混凝土中的孔结构,使混凝土中的孔结构趋于完全封闭的结构,外界的CO2气体和水不能进入混凝土内部,从而降低碳化。泵送剂还可以改善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使表面平整,也使降低碳化的一个方面[16]。   (4)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有四大指标,分别是冻融、硫酸盐侵蚀、碱骨料反应和CL-渗透[21],混凝土泵送剂具有较高的减水作用,一般在大坍落度的情况下,有比一般混凝土小的水灰比,还具有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作用,使外界有害物质不能进入混凝土内部,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的抗渗和冻融等有一定的提高。泵送混凝土一般都会掺入矿物混合材,由于矿物混合材细度一般都是比较的大,有助于填补混凝土的微小孔隙,也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故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有利的。碱骨料反应,是骨料中的活性成份与水泥水化产物的碱反应,破坏混凝土结构的一种作用,泵送混凝土中由于使用泵送剂后,可以大量使用矿物混合材料,矿物掺和料可以抑制碱骨料反应[17]。 参考文献   1 陈建奎.混凝土外加剂原理与应用[M].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4   2 熊大玉,王小虹.混凝土外加剂[M].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1   3 刘红飞. 复合外加剂的几个问题探讨[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1990(1)   4 黄大能.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 冯乃谦. 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新技术[J].施工技术,1998,(2):30-32.   [6] K. Yamada,T. Takahashi,S. Hanehara.M. Matsuhisa. Effect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n the properties of polycarboxylate-type superplasticizer[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0, (30), pp:197-207.   7 张长清. 一种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方法[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9),pp18-22   8 肖文俊. 高钙粉煤灰微观形貌及微珠活性[J].粉煤灰综合利用 ,1999,(04)   9 王超,李灿胜等.新拌混凝土和易性控制[J].山东建材,2005(4),pp53-57   10 柯昌君,程从密.混凝土泌水的成因及其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2004(4)31,pp39-41   11 魏恩良,马景峰.影响混凝土含气量的因素[J].山东建材,2004(6),pp61-62   12 马保国, 黄学辉. 外加剂对水泥净浆水化热的影响[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5(1),pp26–29.   13 吴建国, 王培铭. 蔗糖对硅酸盐水泥调凝机理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8, 26(4),pp164–170   14 钟梅颖. 蔗糖对硅酸盐水泥缓凝机理的研究[J].福建建材2003(3),pp10-11.   15 冉千平,刘加平,缪昌文,吴石山.沈健. 减缩抗裂型混凝土超塑化剂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J].硅酸盐学报,2006, 34, (12), pp1537-1541.   16 席永慧,蒋正武.徐伟. 清水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J].粉煤灰综合用 2006, (1), pp28-31.   17 缪昌文,刘加平.刘建忠. 外加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A],In: 见:全国第二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C],南京, 2006; 南京, 2006.
2023-09-12 03:23:241

殷之文主要经历

殷之文殷之文(1919.5.30—2006.7.18),江苏吴县_直(今苏州市吴中区)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开发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首创者,是中国无机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奠基人之一。殷之文194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陶瓷工程系硕士学位;199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殷之文长期从事高压陶瓷、高频绝缘瓷、铁电压电陶瓷的制备、性能、应用、推广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誉。中文名:殷之文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出生日期:1919年5月30日逝世日期:2006年7月18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美国伊利诺大学主要成就:中国开发锆钛酸铅压电陶瓷首创者1956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1981年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代表作品:PLZT透明铁电陶瓷核闪光护目镜,高频绝缘陶瓷人物生平1919年5月30日,殷之文于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当时称吴县)所辖的一个古镇——_直镇,殷之文12岁时离开家乡到上海住读中学。1924年—1930年间,在镇上念小学,殷之文于12岁时离开家乡到上海住读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正逢七七事变,继而日寇侵占上海,家乡沦陷,到处避难,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1939年到达抗战后方昆明,借读于云南大学,他选择了采矿冶金系。1938年秋,殷之文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翌年毕业,进云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42年,殷之文毕业于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后赴四川綦江铁矿工作。不久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1946年,殷之文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6月,殷之文获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冶金系硕士学位;同年9月转入伊利诺大学,攻读陶瓷工程。1950年1月,殷之文获陶瓷工程学硕士学位;同年5月,殷之文与妻子闵嗣桂放弃中国以外的优越条件,与物理学家、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等一起冲破重重困难,回中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夏,殷之文从美国回到祖国,由在云南大学时的老师和同学介绍到唐山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工作。1951年春,他调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工作;他初到工学实验馆时,馆内有个窑业组(硅酸盐研究所的前身),殷之文任副组长;6月,调入上海中国科学院,任冶金陶瓷研究所副研究员。1957年,上海中科院冶金陶瓷所硅酸盐研究室成立,殷之文任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59年,硅酸盐研究室从冶金研究所分出,成立硅酸盐研究所,殷之文任玻璃和功能陶瓷两个研究室主任。“文革”中受冲击。1978年底,殷之文任命为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初,殷之文任命为化学新材料中基地首任经理。1983年,殷之文改任中国科学院无机材料中试基地经理。2006年7月18日,殷之文逝世。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殷之文前后花了约4年时间,先对中国不同类型的黏土原料、长石、石英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和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瓷坯、瓷釉配方研究和工艺开发,最后到新建的西安高压电瓷厂进行生产试验,到1958年完成任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959年科学院部下达任务,研制大功率速调管组装用大尺寸的高强度、耐热、高频绝缘瓷环及其与金属的真空封接。殷之文负责的一个研究组主要研制瓷环配方和工艺,到1962年完成任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20世纪60年代初,殷之文等采用气流粉碎、等静压成型、致密氧化铝坩埚密闭烧结等新工艺,逐步解决了一系列PZT陶瓷的制造工艺问题;同时针对当时迫切需求的水声声呐应用,与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制造了数千件舰用或岸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不同类型的发射接收压电陶瓷元件,制造出了中国自制的水声声呐系统。20世纪70年代,殷之文等开始了PLZT透明铁电陶瓷的研究,对它的相变和微观结构变化进行了详尽研究,并首先用TEM在PLZT立方相中观察到了纳米尺度的极性微区,既为弛豫型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相变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也为弛豫铁电体扩散相变的微不均理论提供了在空间尺度上为纳米级的证据;还研究了PLZT陶瓷中的晶界结构、晶界运动和晶界效应,采用TEM技术观察和拍摄了晶界及其附近的晶格像和晶界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运动。在应用方面,他与总参防化兵部合作成功地研制了PLZT透明铁电陶瓷核闪光护目镜,转交部队使用。人才培养殷之文注重实效,反对浮躁和虚夸,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点假都不能掺的,必须实事求是,力诫浮躁和虚夸。如果你耐不住寂莫,就不要走做学问这条路。撰写论文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归纳,不是无病呻吟。截至2006年7月,殷之文培养研究生30多名。荣誉表彰1998年,殷之文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3年12月,殷之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个人生活祖父殷伯虔是位颇有名气的国画家,父亲殷云林也是当地的“名士”,其弟殷震为中国著名兽医学家、动物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兽医病毒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社会任职殷之文曾被聘为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硅酸盐学报》等多家学报编委、顾问委员会常任主任、国际机构代表。人物评价殷之文教授是中国无机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奠基人之一,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誉。(吉林大学新闻网评)殷先生身上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他的工作作风,他非常强调科研应紧密结合国家需要,从实际中来,深入调研,课题不宜分散、应集中力量攻关,完成任务后,应力求推广应用。一个阶段后应很好总结、著书立说为后人借鉴。硅酸盐所近半个世纪中,倾注了殷先生一生心血研究的各类材料,大部分己开花结果。(新华网评)
2023-09-12 03:23:451

尹琳的南京大学副教授

1978年进入南京大学,88年获得博士学位,96年受聘副教授。95年之前以花岗岩成矿理论研究为主,95年以后主要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和环境矿物修复材料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教学情况为研究生开设《环境矿物学》为本科生开设《环境矿物材料工程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和环境修复矿物材料方向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凹凸棒石的吸附、催化和胶体性能研究,沸石矿物应用基础研究,蒙脱石吸附和胶体性能及应用研究,绢云母工业应用研究,电气石环境修复基础性能研究等。主要科研成果获准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专利申请号(97207145.8)1997.2专利申请号(99114444.9)1999.12获部级奖励两项:1997年,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和成因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2001年,锡与稀有金属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获奖人)代表性文章、论著Geolog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chun Ta-Nb-Li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1995, ECONOMIC GEOLOGY, Vol.90, 577-585Multiple-staged granite evolution and Ta-Nb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 1993, J.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Vol.8(1-4), 321-328Ti-凹凸棒石催化剂对染料废水的臭氧氧化降解的影响,2003,硅酸盐学报,Vol.31,No.1,66-69一种对饮用水进行降氟、矿化处理的新材料, 2001,岩石矿物学杂志,Vol.20, No.4, 536-538Zn-粘土催化剂对染料废水的O3氧化降解性能的影响,2000, 高校地质学报,Vol.6,No.2, 261-264
2023-09-12 03:24:081

刘涛的论文及著作

刘涛, 李琳, 于景坤, 徐吉林. Al2O3对9YSZ固体电解质烧结及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8): 1137-40. (Ei收录).  刘涛, 李琳, 于景坤, 马北越. 固体电化学定硫传感器在熔融金属中的应用. 中国冶金, 2010, 20(11): 1-3, 8.  刘涛, 李琳, 于景坤. 固体混合电势型CO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工业计量, 2010, 20(4): 1-4.  于景坤, 刘涛, 陈敏. MgS+1.5%ZrS2固体电解质硫浓差电池的实验研究. 金属学报, 2005, 41(12): 1285-8.(Sci,Ei收录,影响因子0.477)  刘涛, 于景坤, 陈敏. MgS+TiS2固体电解质定硫探头的研制.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6(4): 370-2.(Ei收录)  刘涛, 于景坤, 袁宇皓. 利用温度梯度法合成硫化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6(3): 260-2.(Ei收录)  刘涛, 于景坤, 李琳. 辅助电极型定硫传感器的研究. 第十四届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 2008-7.  刘涛, 常小明, 于景坤. ZrS2和MgS辅助电极的合成.《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  李秉强, 李志强, 刘涛, 于景坤. 钢包底吹气体透气砖内温度和应力分布.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31(7): 970-2, 989. (Ei收录)  蔺 瑞, 颜正国, 刘 涛, 于景坤. 60t钢包浇注过程中汇流旋涡形成机理. 过程工程学报, 2010, 10(4): 655-9.  马北越, 于景坤, 刘涛, 庄辉. 碳热还原氮化锆英石合成ZrN-Si3N4复合材料. 耐火材料, 2009, 43(5): 343-5, 349, 一级刊物.  刘诗薇, 于景坤, 颜正国, 刘涛. 鱼雷罐车热量损失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材料与冶金学报, 2010, 9(3): 159-63, 167.  获奖情况  科研奖励:  (1) 2006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MgS+1.5%ZrS2固体电解质硫浓差电池的实验研究,于景坤,刘涛,陈敏.  (2) 2010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刘涛,李琳,于景坤.  其它奖励:  2009年“在科技工作中为学院作出突出贡献”,2010.1
2023-09-12 03:24:221

陈益民的人物经历

陈益民同志1958年2月28日出生于浙江, 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7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8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1994年10月在该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该同志一直从事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建材工业水泥基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高性能水泥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水泥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硅酸盐学报”、“水泥”、“中国水泥”编委。陈益民同志一生为水泥科技事业勤奋耕耘,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国资委“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国硅酸盐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国家建材局十佳青年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他所领导的团队享有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荣誉。
2023-09-12 03:24:351

徐军的经历

现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人工晶体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荣誉称号)”获得者。曾先后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和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无机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硅酸盐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和Trends in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编委会编委。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光机所晶体中心主任、上海光机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任第16届国际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会议 (WMSCI2006)分会主席,第3届亚洲晶体生长会议(CGCT-3)分会主席,第20届国际光学大会(20th ICO)分会主席,2006年上海先进无机材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大会执行主席,第66届东方科技论坛《晶态和非晶态激光材料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讨会》大会执行主席等。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是 “九五”、“十五”国家高技术863-715、863-416和863-806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国防重大专项的项目负责人。首次实现Nd:YVO4的Cr4+:YAG的被动调Q激光输出,并推出实用化Cr4+:YAG被动调Q系列元件。首次实现Na,Yb:CaF2、Yb:GSO、Yb:GYSO、Yb:LYSO等晶体的激光输出、首创Cr4+,Yb:YAG等系列自调Q激光晶体。首次生长出大尺寸高温相偏硼酸钡紫外人工双折射晶体,并使其实用化。所领导的课题组进一步在钛宝石和蓝宝石晶体的生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蓝宝石晶体尺寸突破5uf07e6英寸,钛宝石晶体实现100TW激光输出。并成功实现了多项专利成果转化。以上工作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2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并先后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02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和2003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等奖励。已培养博士生22名、硕士生6名,其中2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4人次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其他多人次获宝钢奖、刘永龄奖和大珩光学奖等。
2023-09-12 03:24:491

段正康的个人资料

段正康,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汉堡-哈堡工业大学(Bamburg-Harburg Technical University)化学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从事化学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医药及其中间体、染料及其中间体等的合成方法研究;加氢与脱氢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方法研究;高端玻璃制造用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研究等。讲授《现代仪器分析》和《化工工艺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创新平台项目1项, 参加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湖南省教育厅面上项目多项,主持完成与大型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10多项。2010年以来,在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plied Surface Science、《分子催化》、《硅酸盐学报》、《硅酸盐通报》、《化学工程与工艺》、《分析化学》、《色谱》、《分析科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
2023-09-12 03:25:041

邱建荣的介绍

1964年2月14日出生,浙江宁波人。1983年7月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3月日本冈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受聘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并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激光与光子材料及器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玻璃协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从事1)新型光功能材料(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及太阳能利用) 2)极端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3)低维纳米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
2023-09-12 03:25:201

徐永东的介绍

徐永东,男,生于1965年8月,2009年2月2日因病去世。1997~2003年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2004年 西北工业大学青年科协副主席。逝世前担任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中国航空学会非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美国陶瓷学会会员《宇航材料工艺》编委、《硅酸盐学报》审稿专家。
2023-09-12 03:25:341

吴中伟的简历

1954~1958年他担任建筑材料部水泥研究院混凝土室主任,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9~1961年任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他在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当时建材部领导提出的用水泥制品代钢代木的方针,组织研究队伍,大力研制与开发一系列水泥制品,满足了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我国水泥制品工业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他首次发表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开创了通过亚微观、微观方法研究混凝土组分、结构对性能影响之先河。1962年起他任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硅酸盐学报》主编。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后经平反。于197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1991年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技术顾问等。为解决混凝土的抗裂防渗问题,指导与推进膨胀混凝土的研究,他提出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模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推广,成效卓著,1979年膨胀混凝土后浇缝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防水工程。1980年后,他在中国建材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与武汉工业大学任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生与硕士生。1982~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位评审组成员。1980~1996年被聘为国际刊物Cement &Concrete Research编委,1997年后为该刊荣誉编委。1992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研究与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建议。继而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新概念;针对我国水泥工业现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大量利用工业废渣等建议。1994年吴中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评为资深院士。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8本与诗文选1本。共培养博士、硕士20多名。鉴于他对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术研究的突出贡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1999年度技术科学奖。2000年2月4日吴中伟因病逝世,享年82岁。吴中伟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混凝土科技的开拓创新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23-09-12 03:25:501

徐建的详细介绍

徐键,男,1965年11月生,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于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浙江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7年7月至2003年10月去欧洲,在英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做博士后和Research Fellow,参加了欧盟CAPITAL、MUVAST等项目的科研工作。2003年11月回国,现在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研究所工作,其中2006.9-10意大利Padova大学访问学者,2007.9-10法国Lille第1大学Maître de Conferences Inviteé、11月意大利Padova大学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集成光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技术、基于光波导与表面等离子体的光传感技术、微波吸收材料等。近两年主持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教育部回国留学基金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并参加国家“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J. Mater. Chem.、J. Non-Cryst. Solids、 Mater. Lett.、J. Sol-Gel Sci. & Technol.、《光学学报》、《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或EI收录。在科研方面,与葡萄牙高等技术学院(IST)、法国Lille科学与技术大学(USTL)、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相关研究组保持着合作研究。
2023-09-12 03:26:041

高瑞平的个人履历

1980---1988 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材料与工程科学系先后获得本科学位、留校任教、获工学硕士学位。1984-1985年东北工学院测试中心工作,助理工程师1985-1988年东北工学院材料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4 钢铁研究总院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党支部委员。1994-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高级工程师,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副主任、主任,材料科学二处处长(1999-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材料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3-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员(2008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24期)学习)  2008-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2010-2013年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党组办公室主任  2013年2月,任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特种陶瓷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报”编委;“材料研究学报”编委;“新型碳材料”等学术期刊编委。
2023-09-12 03:26:181

固安三中是公立还是私立

固安三中是私立。固安县第三中学是九鼎鑫育教育集团旗下国际化K12教育体系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学校是经省市教育局批准的全日制民办完全性中学,位于京南固安核心区域,北上天安门半小时,南下雄安四十分钟,东去大兴机场一刻钟。学校位居首都扩延发展新区,京津冀发展核心要地,以一流的硬件设施、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越的师资团队、整齐军事化管理、优异的教学成绩、学生优异的综合素质享誉京津冀。这里,是学生人生理想腾飞的乐园,这里,是教师教育梦想实现的圣地。办学条件学校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总占地230亩。目前,学校初中部共计28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高中部共计有40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小学部6个班,200余名学生,全校总计学生4500余名。学校中考升学率自2010年以来连续八年稳居全县第一名;高考升学率连续多年99%以上,本科上线率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重本达线人数超过50%。先进办学理念秉持“精心做事、精细教学,精品教育,精英人才”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坚持“承认差异、有教无类、无限热爱、因材施教”为特色的赏识教育,开展分类教学,发现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特长,给予每一位学生赏识、尊重、理解和关爱,通过扬长避短,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得到个性发展。优质教学配套从创建伊始,固安三中就致力于打造本地最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楼28000平方米,100个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实验区3000平方米;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微机室、多功能探究实验室、远程教育接收站、录播室、天文台等一应俱全;学校图书馆2800平方米,藏书18万册;全部教学设施均达到省级示范性中学标准。
2023-09-12 03:20:511

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 怎么写啊

申请人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按照《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见附件二)要求填写。在职申请人,该表由其工作单位填写;非在职申请人,该表由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填写。应届毕业生由毕业学校负责提供鉴定。必要时,有关单位可应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要求提供更为详细的证明材料。
2023-09-12 03:20:512

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大纲有什么作用?

1、考试大纲是关于考试科目、题型设置及知识点要求的指导性文件,目的是为便于报考者了解、准备和参加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答要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测试内容和题型介绍、申论考试的测试内容和介绍 2、考试大纲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最权威依据,考生应当依照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安排复习计划,有针对性的备考。 3、《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2023-09-12 03:20:522

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方法: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成大单位——除以进率(也就是乘以进率的倒数)。具体步骤如下:分析两个单位,判断哪个是大单位,哪个是小单位;明确两个单位之间进率(也就是倍数);将单位前的数字腾过来,如果是大化小,乘以进率;如果是小化大,则除以进率;将结果进行化简。注意:化单位的过程,在草稿纸上进行,答题时一步写出结果就行。单位换算,指同一性质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数值换算。常用的单位换算有长度单位换算、重量单位换算、压力单位换算、面积单位换算、电容单位换算、体积单位换算、温度单位换算等。长度单位换算: 1公里=1000米1米=10分钟米;1分钟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公里=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
2023-09-12 03:20:521

简述应付款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工作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欠债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  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  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账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账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  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  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  3.建立严明的资金回笼制度,成立专门收账机构,完善应收账款催收系统。  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  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个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2023-09-12 03:20:521

暖通空调新技术有哪些

暖通空调新技术有以下这些:1.气候补偿技术2.循环泵变频3.人力发电,带手摇杆4.分时分区分温5.小管径铜管技术。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视。目前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办公楼,住宅的耗能大户,对整个建筑物的能耗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暖通空调的发展受到多方关注。暖通空调(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简称HVAC)是指室内或车内负责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的系统或相关设备。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用到热力学、流体力学及流体机械,是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有时也在缩写HVAC中加入R,代表冷冻(Refrigeration),缩写就变成HVAC&R或HVACR,或是缩写中加入R,减去代表通风的V,缩写就变成HACR。暖通空调系统可以控制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是中大型工业建筑或办公建筑(如摩天楼)中重要的一环。暖通空调系统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调控,以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度以及一些工艺性的要求。在早期的暖通空调系统中,一般采用定流量水力系统,通过对末端设备风量的分档控制来实现对目标区域环境温度的调节,如采用三速开关调节风机盘管风量以及通过变风量空调箱进行风量调节等。这种调节是简单、粗略以及分散式的,且在系统初调试合格后不需再对水力系统进行调节。随着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以及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调节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变流量水力系统以及变风量系统,通过电动调节阀或风阀执行器对系统的水量或风量进行连续调节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确控制。
2023-09-12 03:20:542

什么是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包括哪些方面?

个人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个人在工作,生活过程中让自己信奉的信条和理念。个人核心价值观是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个人在生活,工作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表明个人如何生存的主张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个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内在和持久的一整套”原则。 个人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个人内心。它们是没有时限地引领个人进行一切工作,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个人的长远目标。
2023-09-12 03:20:503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

项目评审就是关于审查和批准项目计划,项目变更和工作进展评价的一个步骤,那项目评审的会议纪要怎么写?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项目评审会议纪要 范文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关于“项目会议”的相关内容推荐↓↓↓ 工程项目会议记录范文 建设项目会议纪要范文 新项目会议纪要范文 项目会议邀请函范文 项目会议纪要范文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一 ____议〔2__〕__号 关于__工程 报告 的评审会会议纪要 __年__月__日,__主持召开了__工程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_______等部门和单位。会议听取了__单位对该项目__报告的介绍,与会代表和专家针对该报告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及建议,形成纪要如下: 本项目为____提交了《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和《投资估算》共两卷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送审稿)。 同时评审会议认为__工程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编制的内容深度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但部分章节还须补充或修改。 一、 报告中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 __部分 1. 请补充本工程编制补充报告的原因说明。 2. 请补充本工程工程量与原批复可研工程量差异对比章节内容。 (二) __部分 1. 请设计补充本期__章节内容。 (三) __部分 1. 请完善可研报告补充原因情况说明。 2. 请补充完善本期建设规模情况说明。 3. 请核实本期建设工程量。 4. 请完善拆除工程量。 5. 请根据南网物资品类优化名录,核实电缆截面选择及选型。 6. 请核实塔型规划选型,根据工程条件,对塔型规划进行合理选择。 7. 请核实与220kV线路交叉跨越关系,补充断面图、穿越方案及 措施 ,并针对穿越方案,在报告中给出结论性意见。 8. 请补充V1.0标准设计与典型造价指标情况说明及对比表。 (四) __部分 1. 架空线路工程请按单、双回路分别计算本体工程投资。 2. 电缆线路工程估算请单列 3. 请核实张力放线长度。 4. 拆除费计入其他费用,请核实。 5. 请核减电缆保护管长度。 6. 取消混凝土杆高空接地引下线安装。 7. 光纤通信工程估算请单列。 8. 请补充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用计算依据。 9. 设备及主要材料价格执行南方电网公司电力定额站发布的《南方电网公司20__年电网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信息价》和贵州电力建设经济定额站发布的《贵州电网公司 20__年电网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信息价》。地材按贵州省近期造价信息计列,其中钢筋、水泥按计价差处理。已招标部分按招标价计列。 10. 请补充与典型造价V1.0对比分析。 11. 请补充与上一审定版对比分析。 12. 请补充财务评价,并按以下原则计算: 建设还款期按15年,宽限期按1年。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按7.5%。以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目标值8%进行反算电价。电量按向铁路的供电量测算。 二、 请设计单位在__月__日前完成收口报告,并提交并出具可研评审意见。 三、 请设计单位根据评审会会议纪要,做点对点书面答复,并 与收口报告同时提交。 ____审查单位 __年__月__日 __综合管理部 __年__月__日印发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二 ____年__月__日,在县建设局七楼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家园等四个设计方案评审会,会议由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县人民防空办相关领导、县有关专家及相关设计单位,会议对四个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现形成会议纪要如下: 一、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1、平面整体布置:道路交通组织须与电力公司和水利局宿舍区统一考虑。适当压缩南侧店铺面积,设置生态停车位;临庐陵大道应考虑停车位的设置;商业主入口和货物出入口位置不合理,须进行调整优化。 2、建筑风格:原则同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但局部建筑色彩要适当加深。同时花窗大小、 广告 牌的设置等建筑细部应进行优化调整。 3、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经济技术指标需符合土地出让时的用地规划条件中的各项标准。住宅层高__米稍显局促,建议重新考虑。同时总建筑高度(包括构架)应符合多谱勒天气雷达站限高要求。 4、绿化面积少,应增加绿化面积;屋顶绿化的规划设计须保证实施的可行性。适当增加采光天井面积,以满足底下商业的采光要求。 5、应考虑把电力公司宿舍纳入方案,作为一个小区统一进行物业管理,并设置相应的物业管理用房;同时按有关规范要求完善地块内排水、排污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布置;高层住宅地下车库应设人防掩蔽所,达到人防地下室标准;住宅楼下须设置信报箱。 二、家园建筑设计方案 1、项目整体容积率偏高,建议将容积率降到__左右。临街__楼建筑高度较高,影响北侧地块建房,建议层数调至__层,同时__楼调至__层。 2、地下车库北入口达不到车辆行车安全要求,需重新考虑,同时须在地下车库设置防空掩蔽所,达到人防地下室标准。 3、原则同意建筑整体色彩,但应适当减少下部白色面积,效果图应进行优化调整。 三、__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 1、整体建筑风格、色彩要与综合楼相协调。 2、比赛馆设置在金钟路与体育路的交叉口,方形的造型不仅显得突兀,也影响人车视线,建议尽量往北移进__米左右。 3、应将卫生间里的公共洗手池布置到对面。 4、停车位应结合绿化设置生态停车场。 5、建议将本项目公寓部分纳入____年县公租房项目。 四、__住宅小区 1、总平面布置方面:小区内高层建筑之间和与周边多层建筑之间山墙间距须达到__米以上;建设取消临街西侧商铺,小区西侧出入口设置为敞开式;小区内道路宽度较小,应适当加宽至__m。 2、原则同意该建筑整体风格,但外立面效果上色彩较暗,应适当调亮。 3、建筑整体高度(包括临街面)建议降至__-__层。涉及超容积率的须依法依规补交土地出让金等相关费用。 4、静态交通原则上以地下人防地下室停车为主,在地面上按相关要求,结合绿化设置采光井;同时应结合绿化设置少量地面停车。地下室北面出口建议往南移,在北侧布置集中绿化。 5、应按有关规范要求完善地块内物业管理用房、地下人防工程、亮化、排水、排污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布置。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三 20__年5月11日,在规划局召开了五眼泉都市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高坝洲高端装备制造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名都三地块(湖心公园、秀水苑地块、杨守敬小学北侧地块)等7个项目的专家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市政府办、住建局、消防大队以及宜昌楚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与会专家在听取方案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评审,现纪要如下: 一、五眼泉都市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1、增强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建议将陆渔一级路以北部分区域纳入规划范围; 2、加强现状调查,结合其区位优势,进一步论证功能定位,增强可操作性; 3、交通组织、污水处理、渔洋河两岸景观等专项应深入细化; 二、高坝洲高端装备制造园 1、加强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在加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2、结合场地现状,完善道路系统;加强对外交通,增强园区主入口形象。 3、对区域内现有民房的安置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嘉俊娱乐综合楼 建议将项目西北侧地块纳入改造范围,以达到老城区“以点带面、连片开发”的改造目的。项目应满足《规定》及消防等要求;方案修改完善后提交规委会讨论。 四、移动公司红花套项目综合楼 会议同意平面布局方案,要求进一步优化临一级路侧外立面及底层主入口方案。 五、名都三地块(湖心公园、秀水苑、杨守敬小学北侧地块) 随着名都花园的逐年建设,其开发已进入尾期阶段。会议要求对名都花园项目已建区域摸底清查,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满足原规划设计条件后再行受理此三地块方案。 六、望城路延伸段走向 会议原则同意规划局拟定的望城路延伸段走向,要求设计单位进一步现场核查,结合地形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七、荆门山 文化 广场 原则同意项目思路,应进一步论证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及工程造价;项目应体现红花套镇地域文化特征,公建与住宅项目风格应协调。会议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二,提交规委会讨论。 参加人员:向青、余洪、孔国庆、黄翔、陈晓春、谭龙飞、吴笛、李娜、陶尧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四 会议时间:__年11月6日 星期四 9:30-10:40 会议地点:______ 主 持 人:____ 参会人员:____ 记 录 人:____ 会议主题:对______项目的初步评审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议内容: __年10月29日至__年10月30日,考察小组对“______公司”及该公司负责的“____项目”进行了考察。会上考察小组对考察结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在听取了汇报后针对考察结果以及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形成了阶段性的意见。现将会议的有关内容纪要如下: 1、______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情况简单介绍 注册资本:两千万元(__年03月17日,未有相关验资报告)。股权结构:______,出资1950万元,持股97.5%,项逢保出资50万元,持股2.5%。(根据__总介绍,项总股份代持)。法定代表人:______(实际控制人)。法人治理:公司领导层意见不一,公司副总和x水有董事长意见相左,公司精神面貌不佳,但是公司x总有改革的想法(改组管理,减少副总,增加部门经理的权利)。公司目前为四级建筑开发资质,准备升三级。公司曾在__年______人杂志第二页进行宣传,在销售中心,有__总与______市领导、______街道办领导的合影。 (2)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____公司与浙江省______实业集团实际上并无关系。x水有与项逢保之前为合作关系,后项逢保撤资去宿迁,公司名义上保留股份。 (3)亿和丰达与山河置业的关系 周楼嘉苑之前全部为山河置业的项目,后转于亿和丰达亿和丰达与山河置业关系待查。 (4)亿和丰达香格里拉项目介绍 据介绍香格里拉项目为当时亿泰集团与亿和丰达合作开发,现项目已完工,x总在香格里拉有两套房产及十余套车库,据介绍估价为800万左右。香格里拉项目:报表收入5875万,税金1000万左右,支出5000万左右,不知名占有5500万左右。(分析所得) 2、______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地理位置 ______北路,______汽车站。 (2)项目性质属于城中村改造项目 周楼嘉苑项目为北辛街道周楼区域“城中村”改造一期工程。该工程共占地71.4亩,总投资6.9亿元,涉及居民326户、1158人。共建设11层的居民楼14栋,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722户,其中回迁安置面积5.6万平方米、460户,可安置周楼居全部和岳庄部分居民入住。北辛街道在市城改办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土地局、规划局、建设局、财政局和建工局的.关心支持下,按照滕国土挂牌字(__)第1号出让公告要求,落实认购资金8570万元,由山东省山河置业有限公司于2月12日合法、合规摘牌。 (3)目前两栋商业大厦的销售对象 地下层高为6米,目前正在和沃尔玛超市进行商谈,准备在地下一层设立超市,地上1-4层的裙楼设计为百货商场,目前准备引入的商家为:四季春天、银泰百货等。裙楼以上,一栋设计为写字楼,一栋为酒店宾馆。据分析:x总打算等沃尔玛正式入住后,道路修缮完毕,在正式对外发售商铺,根据调查,商铺已销售部分。 (4)根据调查,目前项目投资在1.7亿左右,销售收入在2.2亿(x总说1.2亿左右为项目收入,其他为自身投入)。实际情况为__年______亿和丰达置业从山河置业购买而来,实际土地出让金一亿零陆百万,地上建筑捌仟贰佰万元,共计一亿捌仟捌佰万元。 3、相关协议情况 (1)山东省山河置业与______市亿和丰达置业关于周楼嘉苑项目的转让: 项目规划用地:160.292亩,一期71.1478亩,二期89.442亩。 __年03月28日。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五 会议时间: 年 月 日14:00至 月 日12:30 会议地点:____酒店 会议主持:__X 与会人员: 会议主题:____年度第二次管理评审会议 会议记录:__X 会议主要内容: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着上半年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员工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调查以及公司发展思路进行的,采取了大会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目的以查问题、找差距、提升管理水平为主,取得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的成效。 一、公司领导X总和X总助对____年度的工作进行了 总结 ,指出了本次管理评审会议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意义,阐述了公司的定位,明确提出公司以后的发展要为电信做好服务,"客户的满意就是X人的期望",要保证电信物业在z的管理下得到保值增值,指出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进公司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流程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积极向外拓展,努力争取通过省优、国优的评选、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资质。同时,也指出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二、品质管理部和客户服务中心分别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本次员工和用户的意见满意度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 三、电信实业公司经营管理部z对公司的成绩进了正面的评价,指出了z物业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而电信实业的主营项目就是服务,z物业的思路和目标符合电信实业的实际,同时也提出要直面问题,通过查找问题来强身健体,要利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要采取措施,一方面抓好ISO9000流程的导入,另一方面要对提出的办法、建议努力转换成可操作的制度和规范,要以制度管人、以规范管事。 四、管理中心__提出要加强对__物业工作的理解,物业公司要加深对业主的认识和理解,要使枢纽大厦的物业管理在深圳市树立起自己的特色,指出要做好来访人员的登记工作,解决好前台押身份证的问题。 五、党支部z书记就员工满意度调查及用户意见调查反映的问题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关于社区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较低的问题。社区文化活动本是物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信息枢纽大厦比较特殊性,必须注意对大厦机房的 保密工作 ,因此办公区域要严肃,对社区文化的调查根本就不该提出。 2、关于薪酬、待遇的问题。员工的收入已不算低,要客观公平地进行横向比较,在这方面,管理宣传得不够,如清洁工、保安员每月都超过了1000元,比较而言是较高的。 3、关于职们晋升和激励的问题。晋升和激励是相对的,不应光谈物质鼓励,而不谈精神鼓励,两者都表很重要,而且更多就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激励措施应在可能的前提上提出,不能引起误导,引起思想上和管理上的混乱。 4、技术上的考评不能用主观臆想,只能拿硬性的指标来评价,如维修的频次、时间等。 5、关于文件用语有些提法不太妥当。如"做好电信的坚强后盾"、"加强……,降低行政干预"等。 同时指出,本次管理评审会议犹如体检,要针对总是进行改善,让客户满意,要巩固现有的业务市,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六、会议还分成四个小组围绕着"怎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升员工对公司的满意率、如何让用户更满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大家普遍认为,应加强员工的忧患意识,将薪资待遇拿到市场上比,进行横向比较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增强对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管理上,要加强培训工作、强化流程管理,进一步合理分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七、X总进行了会议总结,强调了管理评审会议对企业提升非常重要,各部门工作要不断提升、完善。 1、针对公司现行一二三类人员划分的问题,员工应摆正心态,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任何员工都将与企业利润挂钩。 2、下半年公司进一步进行合理优化,中层管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职能,熟悉公司流程、了解跨部门工作,走进基层,互相支持配合,在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制度是为了保证各项服务质量的提升,管理人员应树立榜样并在管理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上重在解决问题、完善问题。 __市__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品质管理部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范文相关 文章 : ★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模板(2) ★ 评审会议纪要范文 ★ 关于项目评审会发言 ★ 项目评审会议纪要模板 ★ 新项目会议纪要范文 ★ 专家评审工作会议纪要范文 ★ 评标会议纪要范文 ★ 评审会议纪要 ★ 材料采购评审会议纪要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3deb3e38843798ce8b6783fc0959c85";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9-12 03:20:491

乡村治理三治是指什么

乡村治理的三治主要是指自治,德治,法治。具体内容如下:1、乡村自治就是要弘扬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2、乡村法治就是要有底线思维,解决基层突出重点问题;3、乡村德治就是加强村民德育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三治治理不是分开治理,而是需要融合在一起治理,如何才能做到三治融合发展呢,以自治为核心,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村民主要还是要通过自治来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务,居民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而且还能让大家参与乡村治理,人人参与才能让乡村变得更好。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建立人人参与共享,公建,公治的乡村治理新局面,激活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应以自治为基础,法治做保障,德治为先导,加强智能化建设,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2023-09-12 03:20:491

标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

1)产能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消费者有效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3)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一是:厂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者有效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4)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市场经济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2] 5)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6)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023-09-12 03:20:481

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加。这是影响我国末来生态环境状况最根本的因素。  (一)开发历史长,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今天的生态环境是历史塑造的。目前我国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覆被率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历史上曾是多林的国家。在太古时代,森林覆被率估计为49%,东北、四川和云南地区高达800/6-90%。直至清初,森林覆被率还有26%,从18世纪初到解放前的200多年间,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  (二)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生态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类活动干预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全国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受到了惩罚。例如,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罗布泊,原是一片绿洲,6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上游垦田用水,水量大大减少,后来又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把塔里木河完全切断,致使罗布泊整个干涸,下游大片胡杨林因缺水死亡,沙化面积扩大。  (四)法制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 。 科学管理是使现代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化的根本手段,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管理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在污染控制的管理方面虽然己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尤其在生态环境的管理方面,可以说很不完善,甚至完全没有管理。这亦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许多毁林盗伐、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戒,因而无法遏止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五)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 人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在远古时代,人是环境的掠夺者;在农业社会,人是环境的利用者;在工业社会,人是环境的创造者: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今天,人成了环境的协调者。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沿用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旧的被淘汰,新的产生出来,总是朝着投入少产出多的方向发展。而我国至今仍有不少部门和地区沿用着陈旧的技术,原料的消耗高,成品产出少,适应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的客观现实。如我国森林采伐技术仍比较落后,一般都是蚕食式采伐,使一些地方资源枯竭,而另一些地方则是过熟林自然枯损。在林木加工上,木材利用率低。在造林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造林整体规划,而是习惯于搞大轰大嗡的造林运动,在造林中又不重视造林技术,轻视管护,从而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成材率都较低。
2023-09-12 03:2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