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08年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地方上的大部制改革才刚刚开始呢。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大部制改革”,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政府依法行政,A观点错误,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所以说把所有的事情管好是错误的,B观点主体不一致,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共产党,C观点错误,政府不是立法机关,D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点评: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利的行政管理体制。难度适中。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过表决批准了什么的改革方案并大部制改革启动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和批准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08年中央预算;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选举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的人选。

什么叫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编辑本段]改革核心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编辑本段]基本特点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编辑本段]推行过程  大部门体制作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门体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是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对政府机构的重新组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互相配合。日本政府为了顺利推行行政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中央省厅等改革基本法》、《总定员法》、《省厅改革关联法》、《独立行政法人个别法》等法律;成立行政改革推进协议会、行政改革推进本部、行政改革推进事务局等专门的机构;扩大民主参与,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方案最终付诸实施。  二是配套改革,体制支撑。为了推行大部门体制,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如英国大约有150个执行机构,日本大约有100个独立行政法人;加强对大部门的监督,有些国家为此进行了一些制度设计,特别是强调议会的制衡作用,如美国农业部的很多工作就要接受国会农业委员会密切监督。  三是加强协调,注重整合。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整体性。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分部长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间的协调;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四是强调技术,注重细节。各国在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视具体的操作方法,确保改革成功。首先是在选择什么样的部门建立大部门体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协调任务重和政策性强的部门实施。比如英国的贸易与工业部,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业和工作场所关系部就属此类。其次,在大部领导成员的选配方面,很多国家政府首脑也是颇费思量的,正职往往选择通才,而副职则以专家居多。再次,统筹部门关系,注重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权力平衡、内部资源分配和人员配置上的平衡。 [编辑本段]改革亮点  1.三权分立  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  2.部门大量合并  将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应该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3.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编辑本段]部门调整  2008年3月11日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8年3月11日下午3时将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6.中国人民银行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编辑本段]相关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1.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4.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  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5.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编辑本段]它山之石  研究国外大部门体制的情况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大部门体制本质的把握和对其规律的认识,对我国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从政府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政府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于是,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这就是将政府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把原来的部门改编为内设司局或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大部结构通过扩大部门职能或者整合相关部门,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行政协调成本。因此,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这些国家内阁组成部门一般在11~18个之间,较为精干,其原因除了政府管得少,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联邦政府在2003年前,内阁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国家。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自第五共和国以来,平均每届政府的部的数量增加到20个左右。随后开始整合各部门,每届政府基本稳定在15个部左右。德国联邦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了跨度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农业、大保障和大环保的部门模式。日本政府在2002年将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  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印尼、埃及、巴西和南非等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有俄罗斯和阿根廷,其他几个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都在20个以上,印度最多,超过40个。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现有17个部,代表性的大部门有卫生与社会发展部、交通部等,前者统筹负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项政府职能,后者则全面负责陆、海、空交通运输以及国土测绘与制图等政策和管理。阿根廷政府中最典型的大部门为经济与生产部和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经济与生产部主管国内外经济事务,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据统计,在各国行政部门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包括职能)相同,另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内容接近。这说明各国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基本类似,只要是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就具备了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条件。

中国大部制改革下,科技教育文化三部、农林水利三部,人社民政二部合并之后是否能够更好地履行部委职能?

有改革就是有进步,

国家部委变动,例如实行大部制,原有部门法规是否继续有效?

法规政策的生效和失效是有规定的,部门规章不会应部委调整而失效,如果因为行政组织的变更导致有些规章无法达到真真的执行,届时会有相关规定对规章进行修改或宣布作废。关于对铁路上的一些规定,“政务院”的行政法规还是有效的,另邮电部的一些部门现行还是有效的。

总结在顺德大部制改革中为什么不用讨论"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领域内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是顺德的大部制改革。 了解这件事情是几年以前了,但最近再次看到这个消息依然让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的笔者感到振奋,如果中国的体制能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的许多问题,就会有明显的改进。 中国的部门之复杂、官员之多造成的问题很多:uf06e 一是支出惊人。现在政府提出的提高国民收入,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如果政府的开支不控制住,不给企业留下更多的钱,企业又从哪里拿钱给员工?uf06e 二是效率严重下降。一个事情,多个部门都插手,要想解决,光这些政府部门达成共识就很难。uf06e 三是很多事情没有明确负责部门。出了问题这些部门也没有很大的压力,乳业的三聚氰胺问题就是个典型例子。 依笔者的看法,中国的政府组织架构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党、政两个管理体系并存:uf06e 中国的管理架构里,党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同时政府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各个省、市最明显的是同样的事情既有分管的书记,又有分管的市长,这导致中国的政府机构的部门及人数几乎是同样国家的两倍。 2.财政的软约束:uf06e 政府机构这么多人能够存在的重要基础是财政,也就是这些人都有钱花、有工资发。反过来,如果不进行体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的费用在GDP中的比重是肯定降不下来。 3.政府功能的定义不明确uf06e 政府到底应当管什么,不应当管什么不明确,结果是只要政府想管的就可以管,不想管的就容易推诿。uf06e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就是现在政府总觉得权力不够,人员不够,城市管理除了警察,现在又出现了城管,并且一些地方提出城管要扩权。 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是同样的问题。以蓝澍霖顾问提供咨询服务的中国移动为例,其决策机构中就包括党委、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股东大会,治理结构远比西方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复杂,这直接导致了决策效率的下降及相互牵制导致的决策困难。

"大部制改革"英语怎么说

The super-ministries reform

顺德大部制改革为什么不用讨论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的问题

一、外因:中共十七大召开后,政府机构改革提到议事日程,确实目前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二、直接原因:在顺德806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小地方,它创造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去年工业产值3900多亿元,今年截至目前工业产值已经超过4000亿元。高速增大的经济总量,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却难以适应。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没有分化导致了政府的运行成本非常昂贵,运行效率却低下,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争夺愈演愈烈。三、根本原因:过去的政府架构在整体上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政府内部各个部门间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严重;第二,在党政系统中,职能重叠,如中组部与人事部,中宣部和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第三,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上,政府和社会组织没有分化。二、顺德大部制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党政联动”模式)

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对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①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 顺德区合署式行政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一方面离不开顺德区自身的先天优势。顺德区 一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有着丰富的改革试点经验和历次改革试点积累下来的可喜成 就。另一方面,在 1999 年,广东省就赋予顺德市行使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并直接对省负责。 与顺德区相比,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自身条件不足或是受 到改革调整权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展改革创新实践。 ②抓住重点,务求改革实效 顺德区进行的合署式行政改革,更是牢牢的抓住了此次中央关于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转变政府职能。合署式行政有效的整合了党政机关的职能,形成了 16 个分工合理,职责 明确,协调有序的大部门体系。 合署式行政也是务求改革的实际效果,注重具体政策的执行力 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所形成的大监管、 大设计、 大司法格局,在实际运行中都取得了良好 的社会效应。这也就启示其它各地区在改革实践中要抓住改革重点,务求改革实效。 ③统筹兼顾,减少改革阻力 任何改革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有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减少改革的阻力。 为减少人事 改革阻力,顺德区采用“人随事走”策略,按照职能划分将科室整体平移,编制和公务员数量 基本保持不变,为获得领导干部支持,采取“人员不降级”。因为没有破坏整体利益格局,使 得合署式行政得以顺利推进。各地区在改革中要重视改革阻力带来的影响 ,做到统筹兼顾, 妥善安排分流人员,合理调配各部门的权力责任关系。 ④循序渐进,推进长效机制 顺德区的合署式行政改革,看似疾风骤雨般,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 稳步连续的长效改革 实践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推广的纪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就是借鉴合署式行政的实践建立 的。 因此,像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这样的大幅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地方政府要有恒心,科学 制定改革方案,循序渐进式的展开,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十八大大部制改革 税务机构如何调整

不调整!

大部制改革中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会怎么改?有业内人知道么?

2018年3月十三届人大后,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4月20日起,在上海关区,原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1家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统一以海关名义对外开展工作,一线旅检、查验和窗口岗位实现统一上岗、统一着海关制服、统一佩戴关衔、统一使用海关标识。

中央推行“大部制”改革后,计生委和卫生部怎么样合并?大概要持续好久,有没有最新的内部消息。

2012年8月18日,卫生部在京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涉及人民健康的若干职能相近的部门,如卫生、医疗保障、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体育运动等部门,可以考虑逐步合并,建立国家健康福利部或国家健康委员会。参加撰写该报告的人士昨晚对记者称,这意味着,构想中的“大健康部”至少将统领卫生部、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计生委、环保部、体育总局5大部委。他同时透露,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大幕或于十八大后拉开。可见短期此建议在短期内 实行的希望渺茫。还是等十八大3月份开会关心下吧!满意请给好评 O(∩_∩)O谢谢

内阁机构大部制改革后,设置18个内阁机构的国家是哪些

新形成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7个减少为18个,分别为:1、外交部2、国防部3、国家发展与改革规划委员会4、国家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5、社会工作部6、教育科学部7、工业和信息技术部8、公安部9、监察和审计部10、司法部11、财政部12、环境资源部13、国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4、交通运输部15、农业部16、商务部17、文化部18、人口和卫生部

大部制改革中,新成立的五大部委分别是哪几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487.html?wtp=tt

如何解决顺德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如何解决顺德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顺德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是:①各大部门与省、市的有关部门对接出现问题,出现了顺德多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的情况;②大部制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对权力监控的难度大大提高;③部分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区管理,使得垂直部门员工和区政府管理部门员工出现“同工不同酬”问题。解决办法:①完善沟通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完善下级对上级的沟通衔接工作,也需要完善同级各部门的衔接工作。可以将多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的情形改为由一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再由该部门将事务按职能分给各个部门。②需要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需要建设配套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民主监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性监督,即人大和政协、纪委的监督,最根本的是人大监督;还有一个是社会性监督,包括网络、新闻媒体等。③对改革后的部门进行薪酬调整,建设新的薪酬制度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以代替现在的两套并行的薪酬系统。无论是原来的垂直部门员工还是区政府管理部门员工,至少要做到同工同酬,这样才不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参考: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案例分析报告http://3y.uu456.com/bp-qdcf066ebedsbqf3f80f1c41-1.html

公安机关大部制改革后经费保障成效怎么写

要制定不同层级的权责清单,对各层级“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作出进一步规范,做到职责法定、以责定权、权责一致。 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 公安部要求,要深化受立案、刑事案件“两统一”、涉案财物管理、“阳光警务”等改革,健全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在派出所等基层单位落实法制员制度。 要稳慎适用查封、扣押、冻结和羁押等强制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公安部要求,要抓住便民这个根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抓好优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深化电子证照应用、“跨省通办”等便民举措的细化落实。 要深化“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加快构建统一的公安政务服务平台,更好实现“一网通办”。 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入开展公安机关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清理。

我国大部制改革到2020年一共进行了那几次,第一次2008,第二次2013,有第三次吗?

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障。作为上层建筑,政府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八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按照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来划分,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以精简机构、克服膨胀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新中国的政府机构框架初步建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通过,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进入正轨。1954年后,随着各级机关的相继建立,政府机构开始增设,到1956年,国务院机构总数达81个。为此,从1956年到195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从1960年到1964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但到1981年,国务院部委达52个、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100个,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启动。这次改革对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了撤并,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100个减少为61个,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不含1966年—1976年),该阶段改革的主要目标和特征是改变由于权力收放导致的政府机构数量增长和膨胀,精简机构和人员。以改革工业经济管理部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1988、1993、1998、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走向深入。由于原有的政府机构体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难以适应转轨发展需要。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进行了改革,调整了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撤销12个部委,新组建9个部委。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了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199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对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进行了调整,撤销7个部委、新组建6个部委。到1998年,传统管制型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为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1998年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煤炭、冶金、机械等9个工业部先改成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2003年,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重点推进了相关经济、金融管理机构改革,撤销经贸委和对外经贸部,建立国资委、银监会等。该阶段的4次机构改革与以往改革相比,在目标和特征上有明显的不同,就是以工业经济管理部门为改革对象,力图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以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实施大部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2008、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因此,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加强与整合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合并,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整合完善了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对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等机构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一些具有大部制特点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这两次机构改革依然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但在方法论上采用了大部制模式,在改革对象上拓展到了非经济管理部门。第二阶段的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主要关注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调整。但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凸显了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构建服务型政府被提上日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机构改革开始逐步转向非经济管理部门,例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即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至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两个不适应”要求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机构改革,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次机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行政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而是以治理现代化为指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整体考虑和统筹推进。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等多个方面,把政府机构改革推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机构改革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强度和深度,对政府机构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效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让政府机构体系有效适应环境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机构改革增强了政府机构应对环境和目标变化的弹性和韧性,助推了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政府机构数量得到精简、优化,政府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现象得到遏制。如何有效控制政府机构膨胀和扩张是行政管理的难题。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是我国克服政府机构膨胀扩张的有效手段。从历史看,精兵简政既是革命战争年代机构设置和改革的原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机构改革的目标。纵观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在前期,多次机构改革都把精简机构作为改革目标,实现了机构和人员精简。尽管后期机构改革不再把精简机构作为直接目标,但在客观结果上也实现了机构和人员的精简。1982年,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原来的45个减为41个;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精简为29个;200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为28个;2008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为27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为25个。2018年机构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政府机构数量和规模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动态调整和优化。

大部制改革的利与弊 请简单扼要的一条条列出,从别处复制粘贴的大段文章不予采纳。

利我没看出来,在大部委体制上改来改去,政体不改,那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跪求小论文。。1000字左右,题目:评析我国大部制改革

继续下跪啊

大部制改革,铁道部政企分离是什么意思?求生动具体解释

就是说火车票涨价了,其他与我们草民无关

大部制改革是什么时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看,已经进行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正在进行的第六次改革,带来的影响都会十分深远: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第四次: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顺德大部制改革为什么不讨论党政合一和党政分开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领域内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是顺德的大部制改革。 了解这件事情是几年以前了,但最近再次看到这个消息依然让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的笔者感到振奋,如果中国的体制能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的许多问题,就会有明显的改进。 中国的部门之复杂、官员之多造成的问题很多:uf06e 一是支出惊人。现在政府提出的提高国民收入,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如果政府的开支不控制住,不给企业留下更多的钱,企业又从哪里拿钱给员工?uf06e 二是效率严重下降。一个事情,多个部门都插手,要想解决,光这些政府部门达成共识就很难。uf06e 三是很多事情没有明确负责部门。出了问题这些部门也没有很大的压力,乳业的三聚氰胺问题就是个典型例子。 依笔者的看法,中国的政府组织架构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党、政两个管理体系并存:uf06e 中国的管理架构里,党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同时政府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各个省、市最明显的是同样的事情既有分管的书记,又有分管的市长,这导致中国的政府机构的部门及人数几乎是同样国家的两倍。 2.财政的软约束:uf06e 政府机构这么多人能够存在的重要基础是财政,也就是这些人都有钱花、有工资发。反过来,如果不进行体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的费用在GDP中的比重是肯定降不下来。 3.政府功能的定义不明确uf06e 政府到底应当管什么,不应当管什么不明确,结果是只要政府想管的就可以管,不想管的就容易推诿。uf06e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就是现在政府总觉得权力不够,人员不够,城市管理除了警察,现在又出现了城管,并且一些地方提出城管要扩权。 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是同样的问题。以蓝澍霖顾问提供咨询服务的中国移动为例,其决策机构中就包括党委、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股东大会,治理结构远比西方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复杂,这直接导致了决策效率的下降及相互牵制导致的决策困难。

大部制能够被多数国家所采取的原因有哪些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8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表明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反映了我国政府机构存在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看,已经进行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正在进行的第六次改革,带来的影响都会十分深远: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第四次: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下列有关大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大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整合公务员队伍,优化人员结构 B.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C.实行大部门可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运行机制 D.实行大部门可以集中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正确答案:ABC

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大部制改革中会被取消吗?

根据2015年最新的国务院大部制改变蓝图来看,机关事务管理局大部制改革中是在被取消部门列表中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调整规划中明确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家防腐局并入监察部,成为监察部下属的国家局”。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大部制改革是要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我国现有的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大幅合并成大部。而大部制的改革也要配合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一部分转变为企业或民间团体,一部分则转变为行政机关,并入政府组成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1、发改委进一步收权,转变发改委职责。彻底取消发改委对微观管理实务和具体审批事项的职权,逐步将其主要职能转变为宏观规划的制定和研究。将发改委全称改为国家发展与改革规划委员会。2、撤销科技部。将科技部的科研规划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并与教育部,将教育部改为教育科学部。3、把科技部经济领域的科技管理职能并入工信部。将工业和信息化部改成工业与信息技术部。4、将国土资源部的资源管理职能并入环保部,组建环境资源部。5、将国土资源部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职能划入住建部。6、将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在交通部下组建铁路运输管理局,负责铁路建设规划、铁路运输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将地方铁路局改制为铁路运营企业集团,实现铁路运输市场化。7、将水利部与农业部合并,组建大农业部。8、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卫生部合并,组建人口与卫生部。9、将审计署与监察部合并为检查审计部。10、人社部和民政部合并为社会工作部。负责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社团注册方面的事务,将行政区划调整审批的职能划入发改委。11、基本保持外交部、国防部、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司法部和人民银行。12、为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银行不再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而是独立的国家机构,与最高检、最高法平级。13、国家安全部降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家安全总局。14、将民委、宗教事务局与侨办、港澳办、台办合并,组建和平统一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调整:1、将国家税务总局并入财政部。在地方则取消地方税务局。2、将工商总局、质监总局、安监总局与卫生部下属的药监局合并,组建国家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总局。3、将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并入文化部。4、统计局并入发改委。5、林业局并入农业部。6、知识产权局并入科学教育部。7、旅游局并入文化部。8、宗教事务局与民委合并,侨办、港澳办、台办并入,组建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9、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家防腐局并入监察部,成为部委下属的国家局。国务院办事机构调整(拟取消的国务院办事机构):1、侨办、港澳办、台办一同并入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法制办并入司法部。扩展资料: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8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表明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大部门体制:Large department system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是大部门体系和机制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大部门体系是一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大部门体系应采取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大部门体制的实质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机制再造的统一。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部门体制

大部制改革特别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打破现有部门利益,从而使得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组织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有利于整合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大部制改革是什么时候

是2003年

2008年以来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成效的论述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 大部制改革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改革意义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改革原则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若干问题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4.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有关权力分离和制约问题,需要与司法体制、人大体制相结合来考虑。应当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在政治体制的整体架构中确定改革方案和对策措施。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国家没有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而机构数量和官员及公务员规模能在数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机构和增加公务员需要有预算,而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实际上是预算在控制编制,政府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在议会,政府是不能自我膨胀的。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5.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政府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要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它国经验。要重视实证研究,立足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调查和总结我国机构设置和改革的经验,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通行做法,通过理论创新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利弊

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利弊如下:1、利:政府瘦身,机构明显减少,职能重组,部门职能清晰,治理结构、管理的扁平化。2、弊:职能总量没有减少,出现了机构设置的反弹现象,最终改革没有到位。

08年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把行政系统中职能相近、管辖领域雷同的部门进行归并重组。关于大部制,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就已定下基调。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在讨论大部制改革时,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是中国庞大的部委体系。  经过5次改革后,中国依然有国务院组成部委28个,而同样的统计数字,英国、法国都是18个,美国15个,日本则只有1府12省厅。这还不包括其他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以及诸如西部开发办、东北振兴办、绿化办、老龄办等一百多个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国外的部长来了,都不知道找哪位部长跟他对口谈,我们的农业部、财政部和人家的同名机构都不对称,而中国的央行跟美联储也不一样。”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教授毛寿龙说。  更严重的是,众多的部委造成职能重叠和交叉严重,政出多门。  一些例子听起来颇为极端,比如交通部负责路政管理,公安部负责道路安全管理,两部门为此屡有不同意见。“如成渝高速公路,交通部认为这是管得非常好的一条线,公安部认为是死亡之路,差别就这么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原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在主持任内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就提出要解决这一矛盾。  再比如一辆出租车,在城市运行归建设部管辖,一旦出城行驶在公路上就归交通部管理。更极端的例子发生在鲜花身上,“按照部委分工,草本花卉归农业部管,木本花卉归国家林业局管,一个花农要面对两个部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事实上,多头管理的弊端几乎无处不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新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军鹏说。  建设部甚至与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其他比如食品卫生监管中,卫生部门管餐馆、质检部门管产品、工商部门管市场,各自为战;在能源行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电监会多头监管。  部门数量如此冗杂,由此造成矛盾颇多,一些小事都要涉及到部际交涉,而每个部委又归不同的副总理分管,如果矛盾激烈,甚至要麻烦两个副总理协调。  大部制改革是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只能靠实践来证明

我国行政机构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2018大部制改革时间

2018年3月13日。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公布机构改革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是指什么?

大部制改革 向服务型政府迈进 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两个,一个是属于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另一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去说的,一个是从总体上推进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行政管理改革;另一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是非常明确的。 改革方案体现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的稳中求进,要迈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又非常稳妥,就是说既要迈开步伐同时又要稳妥。 这次改革总的体现两个:一个是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另一个体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这次部委改革四句话很明确: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另一个要通过行政管理改革达到三个方面:科学决策、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从原则上说很清楚,具体落实下来,主要着眼于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这次部委体制改革的。比如:建设工业与信息化服务,原来政府可能更具体的管经济上的事务,但这次强调的是一种宏观调控。同时又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挑战,把工业和原有的信息产业部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从政府管理职能上主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 4.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有关权力分离和制约问题,需要与司法体制、人大体制相结合来考虑。应当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在政治体制的整体架构中确定改革方案和对策措施。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国家没有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而机构数量和官员及公务员规模能在数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机构和增加公务员需要有预算,而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实际上是预算在控制编制,政府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在议会,政府是不能自我膨胀的。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政府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要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它国经验。要重视实证研究,立足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调查和总结我国机构设置和改革的经验,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通行做法,通过理论创新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大部制的特点

您要问的是大部制的特点是什么?如下:1、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2、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降低行政成本。

关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  4.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有关权力分离和制约问题,需要与司法体制、人大体制相结合来考虑。应当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在政治体制的整体架构中确定改革方案和对策措施。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国家没有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而机构数量和官员及公务员规模能在数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机构和增加公务员需要有预算,而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实际上是预算在控制编制,政府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在议会,政府是不能自我膨胀的。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政府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要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它国经验。要重视实证研究,立足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调查和总结我国机构设置和改革的经验,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通行做法,通过理论创新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推行大部制改革有何意义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打破现有部门利益,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大部制改革是什么时候?

  大部制改革时间: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大部制改革内容介绍: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大部制改革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大部制”是什么意思?

http://gov.people.com.cn/GB/46728/114889

什么是大部制

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合并到一个部门

三省大部制下,三省分别是哪些?分别负责什么?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由皇帝直属,负责掌管机要、发布诏书、颁布中央政令;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后来权力逐渐扩大,与中书省共同掌管机要、商议国政;尚书省由皇帝的秘书机构发展而来,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顺德实施大部制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一)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建设服务政府 改革后建立了职能明晰的“大部门体制”,形成了大规划、大经济、大建设、大文化、大保障、大监管的工作格局,它可解决过去“小部门体制”下部门过多、职能重叠、相互扯皮的问题。将工商、地税、质监、药监、公安、国土、规划、社保等省、市垂直管理部门,一并纳入机构整合范围,使政府职能更为完整,有利于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因条块分割造成的“横不到边,竖不到底”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建设高效政府 一方面,区联席会议的决策一步到位,直接由16个大部门落实执行。区委常委、副区长和政务委员兼任16个大部门的首长,减少原来区委常委(副区长)分管和区委区政府秘书长协调两个环节,缩短了管理链条,减少了行政层次,提高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效能,比如,采购甲流疫苗,若在改革前由于决策层级多至少要两周时间,改革后局长办公会议即可拍板,用了三天就搞定。另一方面,实行大部门制,可以提高部门的执行力,减少了过去一件事情多头管理、部门间 “踢皮球”的现象,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例如,市场肉档老板以前宰一头猪,要跑农业、卫生、经贸、工商等部门办手续,往返多次,相当麻烦,改革后到市场安全监管局一次就完成了。可见,大部制改革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 (三)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过去部门过多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职责不清,不利于落实“问责制”,例如,一头猪从养殖场到餐桌,经由农业、经贸、质检、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但“七八顶大盖帽管不好一头猪”, 一旦出现瘦肉精事件,究竟应该由农业部门调查生产环节,还是质检部门检查流通环节,或者是由工商把关消费环节介入处理?相关执法部门的职责似乎难以厘清。因为是“齐抓共管,大家不管”, 出了问题上级都不知道要“拍哪个部门的屁股”。现在实行大部门制,权责相匹配,一件事就一个部门管,猪肉再发现大问题,就追究市场安全监管局的监管责任,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都要负相应的责任,这样就强化了领导责任制,使行政问责制落到实处,有利于建设责任型政府。 (四)有利于加强监督,建设廉洁政府 借鉴中纪委垂管思路,顺德区纪委首次向各部门派驻了纪检组,负责对各大部门的工作进行纪律和绩效监督。派驻纪检人员由纪委直管,且不从事所在部门的其他任何行政事务,保持独立。纪检组要督促所在单位,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从思想上筑起抵制腐败的防线;健全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及时发现和制止所在部门违法乱纪的现象。同时,强化人大、政协的监督功能,发挥法律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这样做,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督促他们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有利于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建设一个干净干事、廉洁为民的政府。 (五)有利于积累改革经验,为全国县级机构改革提供范例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一直承担着全省体制改革的多项重要任务。1992年被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县,1999年顺德被确定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2009年顺德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起为全省深化县(市、区)体制改革、推进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的重任。顺德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9年10月16日在顺德视察工作时指出,省委之所以选择顺德作为试点,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的挑战,在顺德最早;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顺德最强;实现科学发展的影响,顺德最大”。他强调,“顺德体制改革代表县级城市,深圳则代表大城市,如果搞成功了,对广东下一步的改革有推动,对全国都有意义”。事实证明,顺德大部制改革为至乃全国、全省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了大胆和开创性的探索,改革经验弥足珍贵,为各地提供了极其有益的示范。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对今天的大部制的影响?

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完备,实是皇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逐步削夺相权的结果。分设三省的真正意图,实为皇帝避免宰相一人专擅,而收互相制约之效,三省六部制对后世起有重大作用。首先,起到了加强皇权的作用。三省分权,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谁也不能单独做主,最后的实际大权归到了皇帝那里。其次,在国家政治尚清明时,这种制度尚能起到群策群力的作用。如唐太宗建立政事堂的制度,规定中书令取旨后,由政事堂召开三省长官会议,集体讨论,这样就可能做到君臣制约,避免独断独行的失误。三省六部制在我国实行了三百多年,到宋以后才逐渐废除、改变,而尚书六部制度,则相袭千年而未变~

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后的部门有多少个?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4、中国人民银行2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浙江杭州市以“大部制”改革思路推进事业单位综合设置

  近年来,在“大部制”改革思路的指导下,杭州市编办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综合设置模式,通过撤并机构、挂牌运行、重新核编等举措,进一步整合机构编制资源、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率,着力让事业单位设置更加契合本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任务要求,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是横向整合,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大部制”改革“理顺职责关系,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探索实施对过于分散、规模较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综合设置。   二是纵向压缩,形成有机整体。按照“整合资源、利于管理”的思路,科学界定管理部门职责权限,整合原本分散在市、县(区)两级的同类机构和执法管理力量,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三是内部挖潜,优化资源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的要求,对于确有必要新建的事业单位,优先考虑在同部门所属的现有事业机构和编制内进行“挖潜”,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行政成本,实现职能落实和机构编制规模控制两不误。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何进步意义?是大部制改革吗?

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削弱了相权,将丞相一分为三,是一个大制度的改革。

高校大部制改革后领导怎么办

按工作所需重新聘任。这是高校教育在用人制度上的深化改革,在取消原有编制后按现岗位需要重新核定编制,并按工作所需重新聘任。高校领导的职责是推动高校平稳快速发展。

2013年大部制改革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在天津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组织机构调整、人员安置与激励等。1、天津大部制改革通常涉及组织机构的调整和重组,在进行机构调整时,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更加高效、灵活,并能够适应新的发展需求。2、改革过程中涉及到人员的调整和安置,注意合理安置被调整人员,关注其权益保护和职业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要激励新组织中的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大部制改革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影响有哪些?

整体协调与合作。1、大部制改革可以促进不同环保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合作,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减少重复、交叉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效应,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一体化。2、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成效,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部制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的角度来看,这五个政府机构改革和正在进行的第六次改革,其影响将是深远的:第一次:1982年。改革明确定义的员工数目在各部委,各级,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精简的组织,部门,国务院从100降低到61,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000减少至30,000。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少到41个,直属机构22日至19日,常设机构从75个减少至44。国务院,佣金,局,32个部门共减少超过15000人在66个部门中,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净,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少9700多。 :1993。改革实施后,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从原来的86个减至59,减少20%的工作人员。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务院不再设置由国务院部委和中央管理机构调整为8。 四:1998。 15个部委不再保留,由国务院,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为三部委。改革后,除办公厅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以减少原来的40至29。 第五次:2003年。这项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顺德大部制改革中为什么不用讨论"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领域内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是顺德的大部制改革。 了解这件事情是几年以前了,但最近再次看到这个消息依然让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的笔者感到振奋,如果中国的体制能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的许多问题,就会有明显的改进。 中国的部门之复杂、官员之多造成的问题很多:uf06e 一是支出惊人。现在政府提出的提高国民收入,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如果政府的开支不控制住,不给企业留下更多的钱,企业又从哪里拿钱给员工?uf06e 二是效率严重下降。一个事情,多个部门都插手,要想解决,光这些政府部门达成共识就很难。uf06e 三是很多事情没有明确负责部门。出了问题这些部门也没有很大的压力,乳业的三聚氰胺问题就是个典型例子。 依笔者的看法,中国的政府组织架构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党、政两个管理体系并存:uf06e 中国的管理架构里,党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同时政府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各个省、市最明显的是同样的事情既有分管的书记,又有分管的市长,这导致中国的政府机构的部门及人数几乎是同样国家的两倍。 2.财政的软约束:uf06e 政府机构这么多人能够存在的重要基础是财政,也就是这些人都有钱花、有工资发。反过来,如果不进行体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的费用在GDP中的比重是肯定降不下来。 3.政府功能的定义不明确uf06e 政府到底应当管什么,不应当管什么不明确,结果是只要政府想管的就可以管,不想管的就容易推诿。uf06e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就是现在政府总觉得权力不够,人员不够,城市管理除了警察,现在又出现了城管,并且一些地方提出城管要扩权。 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是同样的问题。以蓝澍霖顾问提供咨询服务的中国移动为例,其决策机构中就包括党委、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股东大会,治理结构远比西方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复杂,这直接导致了决策效率的下降及相互牵制导致的决策困难。

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大部制改革中会被取消吗?

这谁答的,胡扯。

运用行政组织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2008年3月1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终于浮出水面。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新组建部委5个,减少正部级机构4个。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热点议题,也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里程碑。那么,如何认识大部制的内涵?怎样审视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又如何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大明确指出了未来5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大部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一环。所谓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大部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丰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转换其“全能型”、“管制型”角色。因为,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只有顺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大部制正是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纵观我国政府的历次机构改革,都未在操作层面上尝试过大部制实践,自然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因此,如何确保大部制改革的成功及其高效运转,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难点。  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部制做法倒是值得我们借鉴。  在西方世界,英国是最早开始尝试大部制改革的国家。英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探索将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先后进行合并、重组。在60年代其先后组建合并了三个主要的大部(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及国防部);70年代,贸易工业部和环境事务部这两个大部又应运而生。后来由于职能演化及能源危机,能源部从贸易工业部脱离。几年后,国家因面临公共财政危机、行政效率低下等困境,贸易工业部、环境事务部不得不被拆分。而到了1983年,英国政府又把贸易部和工业部重新整合在一起。美国出于国防安全考虑,9.11事件后成立了特大型的国土安全部,该部包括了12个机构和17万名工作人员。而瑞典当局则集劳工保护、贸易运输、工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职责集贸易工业部于一身。  由此看来,大部制改革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世界公共管理领域不断推进的制度式变革。  此外,推行大部制改革也是克服行政组织机构弊端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理论界熟知的理性官僚制是各国行政机关所秉持的重要理念。而如何克服官僚制设计层面的固有缺陷,则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彼得斯曾经指出,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属于全民的,正直的韦伯式的官僚政府。”帕金森定律揭示,行政职能部门有一种自我膨胀的内在倾向,不断的增长机构和人员是它的生存本能。公共选择学派则认为,官僚制行政部门膨胀动机遵循这样的公式,即“部门自身规模越大=预算越多=权力越大”。他们指出,政府官员的眼里,追求的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其中包括选票、薪金、所在机构的规模、荣誉、额外所得、权力和地位等。近年来各国接连曝光的某些贪腐大案,就是官僚体制下权力寻租、滥用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大部制。我们知道,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的发展取决于各要素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匹配。系统论的方法要求我们立足整体、统观全局,着重从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从而达到功能优化。政府机构本身也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有机系统,只有保证政府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和匹配,才能发挥政府自身的自组织、自适应功能,进而实现系统的协同效应。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政府承载着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唯有确保其系统内部行政理念、人员配置、制度安排等诸要素的协调匹配,才能全面提升政府的履职能力。因此,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中,只有优化人员配置、合理界定功能,完善制度设计,才能合理地集中和整合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此举不仅是改进政府治理的需要,也是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必然。回顾历次机构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制度设计层面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大部制推进的过程中,制度设计者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调整,并充分吸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将政府机构改革置于社会大背景下统筹考虑、稳步推进,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公共治理效益的最大化而,日臻成熟的大部制改革,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理想选择。  二  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谋划大部制改革的总体方略,确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公平正义和科学高效,是体制改革的主题。因此,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大部制的总体方案,找准关键环节,完善各项机制、加强机构立法,为大部制改革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大部制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全面、综合、科学地规划当期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大部制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所谓总体方案,既是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既是领域概念,又是层级概念,应该把总体方案理解为着眼于从表层到深层,从职能到体制,从当前到未来,经过多年和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来讲,就是要合理界定大部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即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完善政府服务体系;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职能结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部制改革的蓝图,才能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地推进大部制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只有依托政府职责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职责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诸多漏洞。这就需要理论界和管理层深入基层,了解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整理资料,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全面把握当前政府职责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研究大部制改革提供实证素材。大部制改革的难点,是利益机制的调整。不可否认,我国存在着利益分割、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格局。在中央层面,各部委的三定方案是部门履职的依据,固有的“权力观”已深入其观念之中。如果在政府履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部门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则必将影响行政效能,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将利益机制分析工具引入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在取缔部门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中央和地方的和谐的政府利益机制,包括充分调动利益动力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救济机制。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进程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的部门权责不清和多头管理问题,已经造成了国家经济社会战略管理的困难,导致宏观调控的效果滞后与失灵,影响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致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和严重的资源浪费等等问题。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职能配置原则,才能构建科学、公正、高效的政府体制。  (三)完善机制、加强立法,推动大部制改革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根据已经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职能,合理划分政府权责体系;健全公共服机制,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确定部门工作内容;深化公共财政预算改革,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支出行为,加强预算监控机制,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服务体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强化对公务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提升公务员的履职能力。  历次机构改革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忽视组织法的作用,最终致使机构改革功亏一篑。因此,机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当前,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抓紧制定《行政组织基本法》。使行政主体制度、行政组织形态、行政组织程序、违法责任追究等基本问题法规化,保证大部制改革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三  大部制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部门多、利益均衡难的复杂工程,需要做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绝不能有急躁冒进的心态,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凸显,各种利益的较量激烈,所以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能低估。当前,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下问题:  (一)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权的适度分离与有效运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改革思路意味着要重构政府内部的权力架构和运转机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按照宪法规定,政府受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监督和制约。政府习惯性的做法是履行执行职能,大部分政府机构在决策、监督方面没有经验可循,这也是推行大部制改革的障碍性因素之一。如何在推行大部制的过程中,划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权力的边界如何划分?机构如何设置?众多的问题也是困扰理论界和决策当局的疑团。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未尝试过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所以推进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可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把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成制定政策、专司决策的机构,把直属机构定位为执行和服务机构,把办事和议事协调机关设定为监督机关;也可考虑在大部门的内部,细化机构功能,将部门的决策权集中在一个司局,成立政策法规司,将执行事务从部门内适当分离出来,设立专司执行的执行局,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决策与执行分开后,部长对相对独立的政策司和执行局的管理,要建立在设定绩效指标、确定预算规模、签订服务合同的基础之上,对他们的工作任务提出更高的预期目标。  (二)克服大部制推进过程中的潜层次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归口管理的模式,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也适应了听指挥、分任务的“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方法。国务院机构调整后,一些国家层级的部门将被撤并。地方的对口部门仍会在短时期内存在,旧体制下的地方部门可能会对上级新部门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深处会产生“犯上意识”。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机关要注重对其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摒弃狭隘的老部门情结,树立大局意识。其次,大部制改革后,各部长的管理权限将会增加,其全局驾驭能力也是对其本人能力的全新考验。在这种制度设计下,部门首长就必须提高掌控全局的能力,善于运用各种领导艺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再次,要注意盲目合并机构带来的问题。尤其在地方层面,切忌定指标、求急求块,把没有成熟的部门捆绑在一起,搞“拉郎配”。因为,不顾实际,盲目合并,势必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结果,要么再次拆分、要么降低公共治理效能,损害政府公信力。所以,为更好地推进大部制改革,地方政府可先行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三)继续深化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对,“应急式”地提出改革方案,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最终导致改革的科学性、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政府的历次改革进行理性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探讨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政府治理与改革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治理与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他人经验;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国内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以理论创新促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总之,大部制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客观看待,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不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其实证研究的价值,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国经历过几次大部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看,已经进行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正在进行的第六次改革,带来的影响都会十分深远: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第四次: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全国机构大部制改革吗

法律分析:国务院启动“大部制”改革:调整变动15个机构,减少4个正部级机构,新组建环境保护部等5个部级机构。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 二、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教育部对外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牌子。科学技术部对外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从管理学角度看:为什么要实行大部制

减少接口,提高协同力;决策者可以高效掌控资源,做到政令畅通,确保目标的实现。

大部制对政府职能的现实要求有哪些?

  大部制对政府职能的现实要求如下。  所谓“大部制”,就是要解决职能的有机统一问题,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关注在“合”这个问题上。 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制约还在探索过程中,下一步,就是怎样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行系统。 现在的关键是,中央和地方权责划分,以及省与市县权责划分急需界定清楚,否则即使给予充分的探索时间,也不能把原则性东西有效落实。  要做到政府职能有机统一,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政府治理理念要转变,要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能源资源紧张等新问题,而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职能。  其次,要打破一些部门利益的掣肘。在过去,我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的一些部门利益开始影响部门的行为,这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反映。“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各个部门从部门利益影响中摆脱出来,要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  第三,要改变一些传统的管理方式。过去,我们的部门习惯于管微观、管项目和审批,现在应该探索怎样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因此,要从过去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宏观管理转变。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大部制”绝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简单的合并,或者说为了“大部制”而“大部制”,更不能把西方国家的“大部制”拿过来照抄照搬。但西方给我们的经验,就是通过“大部制”解决了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问题。  西方“大部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从外部协调转为内部协调以后,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产品能更加一体化,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职能上也能更好地整合我们的行政资源,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至于从哪里着手,广大群众哪些方面最需要政府更加有效地提供服务产品,就应该从这些相关部门来入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整合很快见效。这就需要加强宏观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即加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职能。  在部门间的交叉职能得以合并以后,如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我觉得很关键的是合并以后的这些大部门本身,它们怎样搞好其内设机构的协调和整合问题。  过去部门之间的协调,除了有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外,实际上我们协调的资源不够。通过“大部制”整合之后,相对来说,内部协调的资源就多一些,比如财政手段、经费手段,可进行一些调整,还有干部任用、干部交流等。  中央、地方的关系应更多从公共服务上来考虑。过去注重经济总量的中央、地方关系,应该转变成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关系,因此,哪些事项属于中央管理,哪些事项属于地方管理,就应该理顺。  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推动以公共财政体制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这其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改善:过去以经济总量来划分,某个地区的GDP越高,返还就越多;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较多,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较少。应该使中央、地方的财政关系适应中央、地方的事权划分。  第三,在事权明确、财力配备相适应的情况下,建立中央、地方严格的问责制度。现在我们出了一些事情,却不知道该找谁来负责。  大部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行政体制方面的一个普遍性做法。实现“大部制”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前提:  第一个条件是市场成熟程度。西方一些国家的市场成熟程度比较高,所以在政府剥离职能方面,更多工作他们都是交给市场在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样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就比较清楚。  第二个条件则取决于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社会组织,包括社会中介、行业协会和商会。社会组织越发达,政府越可以把很多职能交出去。  我们国家现在提出要逐渐形成“大部制”,也正是因为我们基本上具有了这样两个前提,今后政府能更加从宏观角度进行管理,而把微观的、市场的、社会能做的职能剥离出去。正因如此,“大部制”改革应定位成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

顺德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条件和动力是什么

顺德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条件和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需要:随着顺德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大部制改革来优化行政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经济发展。2、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部制改革的政策,为顺德推进大部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3、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政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通过大部制改革来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需求。4、人才支持:顺德拥有众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是推进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动力。5、制度创新:大部制改革是一项制度创新,需要通过改革来优化行政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这也是推进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动力。综上所述,顺德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条件和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社会需求、人才支持和制度创新。

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哪个市

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这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当前市场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是指将原来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加集中、规范、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目前,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但是其中一些省市已经率先实施。例如,江苏省率先实施了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成立了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取代了原来的质监、食药监、工商等多个部门。这是因为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市场监管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此外,北京市也是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的重要实施地之一。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着庞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市场监管问题也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改革,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监管效率。总的来说,大部制市场监管改革是一项全国性的改革,不同省市的实施时间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解决当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在讨论大部制改革时,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是中国庞大的部委体系。  经过5次改革后,中国依然有国务院组成部委28个,而同样的统计数字,英国、法国都是18个,美国15个,日本则只有1府12省厅。这还不包括其他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以及诸如西部开发办、东北振兴办、绿化办、老龄办等一百多个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国外的部长来了,都不知道找哪位部长跟他对口谈,我们的农业部、财政部和人家的同名机构都不对称,而中国的央行跟美联储也不一样。”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教授毛寿龙说。  更严重的是,众多的部委造成职能重叠和交叉严重,政出多门。  一些例子听起来颇为极端,比如交通部负责路政管理,公安部负责道路安全管理,两部门为此屡有不同意见。“如成渝高速公路,交通部认为这是管得非常好的一条线,公安部认为是死亡之路,差别就这么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原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在主持任内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就提出要解决这一矛盾。  再比如一辆出租车,在城市运行归建设部管辖,一旦出城行驶在公路上就归交通部管理。更极端的例子发生在鲜花身上,“按照部委分工,草本花卉归农业部管,木本花卉归国家林业局管,一个花农要面对两个部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事实上,多头管理的弊端几乎无处不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新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军鹏说。  建设部甚至与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其他比如食品卫生监管中,卫生部门管餐馆、质检部门管产品、工商部门管市场,各自为战;在能源行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电监会多头监管。  部门数量如此冗杂,由此造成矛盾颇多,一些小事都要涉及到部际交涉,而每个部委又归不同的副总理分管,如果矛盾激烈,甚至要麻烦两个副总理协调。  大部制改革是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只能靠实践来证明

试述我国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答案】:第一,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第二,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第三,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第四,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第五,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大部制是什么意思?

有两种说法不知道你找的是哪一个1.大部门体制也称之为“大部制”,是指政府各级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部门的管理主要是从宏观上管理,制定战略和大的政策。http://www.cheminfo.gov.cn/05/UI/Information/page_info.aspx?id=8258&Tname=zcfg2.所谓大部制,就是西方国家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或职能相关的部门重组为一个大部,把原来的部委或改革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改为部委管理的又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http://www.southcn.com/nflr/nydkt/jcck/200604111540.htm

什么是大部制?为什么要改?

  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相近,业务性质雷同的政府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的范围较宽,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活动。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举措。这种改革,涉及的范围,不一定仅仅限定在政府系统范围之内,甚至可能涉及到执政党以及人大等部门。  推行大部制改革,是与我们体制本身的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中国建国以后搞了30年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部门专政。比如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下有九个部,有管常规机械的,有管电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飞机的。那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  随着计划经济解体和市场经济确立,政府部门必然要进行调整。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断裁减、调整政府机构,使其能够与一定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以1982年的改革为例,当时中央设置了100个部门,分工非常细,经过调整,裁了39个。同样199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国务院的40个组成部门,一下拿掉11个,保留了29个。在那次改革中,把绝大多数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都撤消了。这些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大部制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从纵向比,我国现在的政府架构,与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横向比,特别是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比如,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当然,部门数量多少虽然不应该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优劣的唯一依据,但大量事实证明,政府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引发的政府管理的问题,是人们普遍都能感受得到的。比如,现在我国的民航总局管空中运输,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运输,铁道部管铁路运输,但美国的运输部就包含了海、陆、空运输,甚至在一些国家把邮电也放在运输部的管辖中。这体现了“大运输”的思维。再如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大体涵盖了我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体现出“大农业”概念,管辖范围比较宽。  由此我们可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会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迈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推行大部制改革有何意义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打破现有部门利益,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x0dx0a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x0dx0a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x0dx0a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x0dx0a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x0dx0a  

大部制改革是什么时候?

大部制改革时间: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大部制改革内容介绍: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扩展资料: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 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部制改革

大农业,大组织,大部制扁平化是什么

大农业、大组织、大部制和扁平化是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具体解释如下:1. 大农业: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管理复杂。大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2. 大组织:指企业或组织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大组织的特点是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决策权集中、效率高。大组织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组织僵化、创新能力下降等问题。3. 大部制:指企业或组织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将原来的多层次管理结构转变为少层次、大部制的管理模式。大部制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少、决策权下放、工作流程简化、效率提高。大部制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也可能导致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等问题。4. 扁平化:指企业或组织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将原来的多层次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少、决策权下放、工作流程简化、信息流畅通。扁平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也可能导致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等问题。

大部制改革是在哪一次机构改革中提出的

的答案是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哪些改革{如大部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简要分析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30年来,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左”的错误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加强中改善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30年来,我们党通过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不仅注重思想理论建设,而且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使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例如,将县级人大代表改由选民直接选举;在县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加强了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扩大和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和组织;赋予地方省、市、自治区和部分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加强人大对行政、财经、司法、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等。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有的重要民主政治形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使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政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方面享有较一般地区更为充分的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把生产队作为一级政权组织的规定,建立了乡政权;在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建立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群众自治性组织;积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在广大农村实行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度和乡镇改革试点,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坚持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结合起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切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1982年《宪法》的通过和实施为标志,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我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现在我国不仅有法可依,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而且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废除实际上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开始的。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解决了干部新老交替问题,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法制化,促进了我国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干部提拔过程更加透明、更加制度化。建立健全适合企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制度,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有机衔接、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过五次机构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与任务不同,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当前正在实施的被叫做大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已是30年来的第六次。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将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整合机构、科学配置部门职能上。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加强了监督工作,注重发挥各制约和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制约和监督的整体效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功绩,就是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内监督方面又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且把党纪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特别是新闻媒体介入监督序列,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提高了政府执行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3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运用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一些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小带大,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系统工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保持社会稳定,就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和法制建设。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原则,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的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始终是推动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强有力条件和现实途径。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并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就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不仅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而且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对新形势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一,首次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二,明确提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其三,首次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其四,强调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其五,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其六,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事业。(作者单位:中宣部理论局)

大部制改革的三从四得五利

此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力度之大为历次之最,细察发现,其特点可概括为:三从、四得、五利。   三从   从扬汤止沸到釜底抽薪。以往的机构改革多属数量增减的“外延型”改革,难脱“膨胀—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此次改革转向“内涵型”改革,由历次修补旧体制的“扬汤止沸”阶段,走向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釜底抽薪”阶段。   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政府的无限权力曾成为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障碍,本次方案首次明确提出,确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三权制衡”行政体制,打造精简统一的有限政府。   从行政民主到政治民主。本次改革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得   机构职能“说得明”。宏观的归宏观的,微观的管微观的。例如发改委将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卫生部则明确需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方案中还指出,坚持一件事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   循序渐进“改得稳”。此次改革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循序渐进,不毕其功于一役,有的可适当过渡,有的可在集中改革后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自上而下“推得动”。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表明并不认为这次改革可以彻底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并不急于求成,方案要求除中央原则要求上下对口外,地方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表。   舍得之间“想得开”。本次改革变动十五个机构,撤消四个正部级机构,触及多方利益。可以想见改革压力之大,阻力之大,这就要求所涉部委在舍得之间“想得开”,一切从大局出发。   五利   此次改革的特点是:利于改善民生。组建交通运输部有助解决“出行难”,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助解决“就业难”,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助解决“住房难”,整合后的卫生部有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食品安全问题,件件关乎民生,条条呼应民众诉求。   此外“四利”分别是: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利于理顺部门关系,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利于节约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