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急求《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政府改善消费环境的论文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更要求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是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再生的消费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绿色消费的整体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不久前结束的德班气候大会上,中国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向全世界青年发出倡议:“点滴行动,积少成多。”呼吁每个青年带动家人,每月至少节约一度电、一吨水,以量化成绩践行节能减排。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这份倡议传递出明确信息:践行节能减排,需要大家从身边的绿色消费做起。  与传统消费不同,绿色消费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更要求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是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再生的消费模式。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现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已经开始自觉选择节能、低二氧化碳排放在内的消费品和服务,诸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产品、可降解垃圾袋等产品以及一些节能服务项目等。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整体的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绿色消费理念有待进一步普及。绿色消费在民众中的认知度目前还不高。二是绿色消费方式还不成熟。许多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概念依然停留在产品的层面,而不是有意识地落实到诸如降低供暖温度、自觉垃圾分类、再利用废旧物品和选择使用清洁能源等绿色消费模式上。三是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绿色消费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推广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首先,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其次,政府机关要带头节能减排。各级人民政府机关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动,作节能减排的表率;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以及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要大力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同时,要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10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几个战略重点?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 (1)工业节能 (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 (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 (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2.水和矿产资源 (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7)综合节水 (8)海水淡化 (9)资源勘探增储 (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12)综合资源区划 3.环境 (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 (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 (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 4.农业 (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 (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 (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 (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 (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 (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 (25)现代奶业 5.制造业 (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 (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 (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 (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 (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 (31)基础原材料 (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 6.交通运输业 (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 (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 (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 (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 (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 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 (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 (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 (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 (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 (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8.人口与健康 (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 (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 (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 (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 (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 (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 (56)城市信息平台 10.公共安全 (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 (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 (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 (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 (61)生物安全保障 (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 11.国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从教师什么角度提出师德的具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从教师什么角度提出师德的具体要求: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出师德。一、师德是中华民族十分看重的美德之一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二、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三、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师德的重要性一、社会进步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包含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包含着教育在内的其他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其中不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所以,我们要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我国不仅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且正在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步骤地进行着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体制的全面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引起了教育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教师在发扬传统优秀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三、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育人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相应的,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x0dx0a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x0dx0a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x0dx0a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x0dx0a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x0dx0a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x0dx0a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x0dx0a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x0dx0a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x0dx0a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x0dx0a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三项政策与高层次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0年6月6日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人才规划》全文约19000字,共分序言,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等部分。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现实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7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创新铸业的10年,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创新铸剑的10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是创新铸基的10年,科技改革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是创新铸魂的10年,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政策体系、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当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投入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同时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要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日益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激励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性重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牢。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继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发展。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文??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二00六—二0二0)》对我国未来十五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近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对《规划纲要》的制定高度重视,强调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编制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规划纲要。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全国科技界、经济界、理论界和其他方面的专家2000多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完成了《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规划纲要草案形成以后,先后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广泛征求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规划纲要》全文共分十个部分: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六、基础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十、人才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中西部地区加大人才投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人才开发项目。(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实施东部带西部、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向西部和农村流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工作。加强和改进干部援藏援疆、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师特殊培养等工作,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制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激励保障办法。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科研院所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城市可在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住房问题。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制定国外智力资源供给、发现评价、市场准入、使用激励、绩效评估、引智成果共享等办法。扩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地区间互认。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培育一批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制定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加强对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支持和管理。制定国家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资助办法,鼓励创造知识财产。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2019年广东十三五规划纲要出炉 十三五规划内容

历经两年编制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记者10日从广东省政府官方网站获悉,《纲要》提出2018年广东小康指数达97%以上,2020年广东GDP将接近1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纲要》称,要正确把握发展新特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在发展目标上,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2018年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GDP年均增长7%;到2020年GDP约11万亿元,人均GDP约10万元。   《纲要》提出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广东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和行动,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业、石化工业、家电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电子商务、金融产业、软件产业、健康服务业等十大超万亿元产值(或增加值)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纲要》称,广东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4万元/人。   广东“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20年粤GDP约11万亿元   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97%以上!2020年粤GDP约11万亿元!9日,历经两年编制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省《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广东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正式出炉!   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97%以上   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把握发展新特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   在发展目标上,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2018年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GDP年均增长7%;到2020年GDP约11万亿元,人均GDP约10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规划纲要还提出,“十三五”时期广东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和行动,积极培育十大超万亿元产值(或增加值)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东未来五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优化产能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强化品牌和质量建设,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其中,将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实现市场出清。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等,加大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准入条件、行业标准等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综合采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停止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保护,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培育十大超万亿元产值(或增加值)产业   同时,广东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4万元/人。   此外,还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的发展方针,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实现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打造“广东服务”。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左右。   “十三五”时期广东将培育以下十大产值(或增加值)超万亿元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业、石化工业、家电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电子商务、金融产业、软件产业、健康服务业。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时间

法律分析:3月13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018年乡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8年乡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开拓创新、转型发展,全力打造“旅游重镇、经济强镇”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实施“以工强镇、旅游兴镇、产业富民”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工业主导,突出旅游业、服务业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美好镇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9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4亿元,年递增6%;第二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年递增13.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54亿元,年递增15%;财政总收入2.16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30950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0%;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与“十二五”末比年递增18%。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十三五”规划的措施 (一)建设工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主体经济 1、突出招商引资,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围绕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旅游开发、新型材料和机械制造等产业招商。不断整合招商力量,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采取驻点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有效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有效率,每年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 2、突出培大育强,大力培植规上企业。以服务企业为抓手,加大服务企业的工作力度,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生产要素,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同时对发展潜力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引导其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生产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确保全镇规上企业每年增加3—4家。 3、突出园区建设,提升项目落户载体。坚持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项目落户平台,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围绕纺织、玩具、机械等园区产业特色,加大园区招引项目的针对性,做大做强做特镇中小企业园,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进入园区的大、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园区全口径开票销售达5个亿,园区建设标准厂房达到40万平方米。把我镇园区打造成项目的集聚区、财税的增长区,使之成为一流园区。 4、突出挂大靠强,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争取智力支持,促使企业脱胎换骨,产品更新换代。同时对外不断挂大靠强,主动与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攀亲结缘,增强发展后劲;对内加强企业重组,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培育出科技型企业2—3家。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加快新镇区建设。拉开新镇区建设框架,加大镇区住宅改造建设,注重保护古盐风貌特色。选址新建小学约50亩,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医院约30亩,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房地产开发25000平方米;新增旅游建筑盐课司署、海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特色旅馆约用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茶食铺子用地约1亩,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镇区永宁路延伸至双草线,宽24米,长约1公里,与204国道循环相连。 2、推进老集镇改造。强化集镇配套功能和环境整治,新增公厕3座,老街道路及排水硬化2公里,沿街布置雨污分流系统,排水设施不断完善。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消除脏、乱、差现象,塑造古镇新形象。 3、加快统筹城乡建设。以三元、丁溪等试点村为引领,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并逐个进行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再逐步进行改造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镇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建设旅游重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1、深化完善旅游规划。按照“一廊六组团”的规划,加快实施旅游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的"方针,先修复,后新建;先点后线;先易后难;投入内引外联并举, 人才 引进自培同步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以资源为依托,挖掘草堰镇历史文化内涵,高起点、大手笔进行建设,打造以古盐运文化为中心,以古镇文化、范公堤文化、吴王文化、宗教文化等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2、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建设3个景区,即古盐运河盐文化主题旅游区、“五闸一堤”范公文化及吴王文化旅游区、三元农庄和七彩花田休闲区。打造2条精品旅游线路,历史文化旅游干线:结合“五闸一堤”串联丁溪古街、草堰龙溪古街两个重要节点,将草堰纳入区域范公堤文化旅游区线路中。三元农庄、七彩花田旅游线:利用农庄、农场等核心资源、包括采摘、垂钓、餐饮、拓展,采植园、自行种植区、动物园、玫瑰园、婚庆、农场、客栈、植物园,自主蔬菜采植区、儿童游乐中心、农耕农具展示区。 3、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管理人员举办专业讲座,使人员培训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突出旅游政策保障,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我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投资引导等措施,构建起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 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深挖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古盐文化、吴王文化、范公堤文化和宗教文化,将文化旅游的元素融入“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之中。规划建设特色商铺、特色旅馆等旅游三产服务业,加快推进建设特色商业区、餐饮区、娱乐区,统一管理,丰富业态。大力发展三元农庄、七彩花田、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突出乡村度假特色,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四)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镇上下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十三五期间,新增土地流转4万亩,新建家庭农场100家,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建成万亩优质粮基地2个,万亩设施栽培基地1个,省、市级农业园区各一个。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加大科技培训和品种改良力度,对粮棉、蔬菜等重点产业进行技术培训。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特别是佳丰油脂公司培育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以此为契机,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同时,按照全市重点林地规划,大力推进“二二一一”工程,积极实施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5%,建设一批生态型村庄。 (五)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文教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8%;确保镇中心幼儿园、三渣幼儿园通过江苏省优质园验收,积极改造村幼儿园,达到盐城市优质园验收标准并通过验收;完成大丰市草堰小学整体搬迁,并积极打造“草堰教育现象”。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20年,以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群众文体活动更加丰富。五年内招引各类人才500名,其中全日制本科以上不少于一半,吸引各类人才向草堰汇集,发挥人才智力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 2、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以镇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医疗制度筹资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3、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上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4、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体系,重视敬老院、学校、残联、医院的建设,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明确了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为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纲要指南。  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将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纲要》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纲要》确定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分别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对于发展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等多项细分领域目标。  《纲要》共分十二章,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来源:北京日报

新时代铁路规划纲要出炉,2035年高铁将达到什么目标?

根据相关文件表明,2035年中国的高铁将计划开通国内所有二线以上城市的路线。

聚焦中央首次出台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孙铁翔、李菲、黄小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27日正式发布,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战略工程,将为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集纳各方意见建议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颁布了一批重要党内法规,为管党治党、执政治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在新形势新阶段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由于统筹规划不够,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法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法规制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还不够,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总体上比较滞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认为,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任务迫在眉睫。  为了加快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把党执政治国和自身建设的制度基础夯实,中央决定编制《纲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统筹,对党内法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记者从中办法规局了解到,《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研究论证、汇集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历时近1年时间,数易其稿:  2012年底,中央办公厅会同有关单位成立了《纲要》起草组,由中办法规局牵头负责具体起草任务。随后,中央办公厅向24个中央有关部委和31个省区市党委征求建议,同时起草组前往有关部门和地方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建议;  2013年3月,起草形成《纲要》初稿。起草组先后组织召开10多场座谈会对《纲要》稿进行研究论证,并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听取20多位省部级班、地厅级班学员代表的意见。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纲要》稿又作了进一步修改;  2013年8月,中央办公厅将《纲要》稿送中央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区市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纲要》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送审稿。《纲要》送审稿按程序报请中央审批通过后,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发布。  “修改、制定、实施党内法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特别是管理党内事务的最主要方式,其核心价值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让制度先行,使党的领导更加规范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的作用。”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说。    科学编制,回应挑战,夯实党的执政治国基础   2013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根据《决定》,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这标志着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一阶段清理任务完成。  “当前的清理工作是为今后党内法规建设开个头,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认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应该努力找到不断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法规,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回应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为此,《纲要》针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落实要求,对党内法规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纲要》分为9个部分,概括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对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作出阐述。第二板块,包括第二至第七部分,从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等6个方面,对今后5年需要制定的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阐述。第三板块,就是第八部分,对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和执行力提出要求。第四板块,就是第九部分,对抓好《纲要》组织实施提出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使编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纲要》在体例框架方面做了精心设计:  采用规划纲要的体例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体系感,有利于明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总体思路,克服制定中的“碎片化”现象。  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方面党内法规列为单独一部分,有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将有关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法规项目单列出来,有利于推动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针对一些党内法规质量不高、落实不力的问题,专门安排一个部分对此予以强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保证党内法规落到实处。  “任何法规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修订完善补充,现实情况发生改变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表示,此次《纲要》突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规划纲要有哪些

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 国务院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中选择了68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 能源领域的优先主题为:工业节能,煤 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水和矿产资源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资源勘探增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综合资源区划。 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有: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 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现代奶业。 制造业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基础原材料,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 交通运输业的优先主题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优先主题为: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高效能可信计算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是: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包括: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 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主题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完)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多少年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新时代铁路规划纲要”发布,内有滁州未来铁路规划

8月13日,, 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出台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明确未来30年发展蓝图,其中就包含了滁州的铁路建设计划,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到2035年将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到2035年,现代化铁路网率先建成,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滁州至淮南将建设城际铁路? 滁淮城际铁路,全名是“滁州-定远-淮南城际铁路”,西起淮南南站、东至滁州站,是一条规划中的城际铁路。滁、淮两地市政府曾对此条线路进行过交流。 前段时间,定远县发改委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共上报争取纳入省和滁州市"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210个,包括总投资220亿元的淮南-定远-滁州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 目前皖西北及豫东地区有阜阳、亳州、淮南、周口、商丘等城市,人口密度极大,且与长三角地区联系较密切、出行需求非常大。而目前上述地区前往长三角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地,需要沿着商合杭高铁先到合肥、再沿着合宁线前往长三角。所以这样来看滁淮城际铁路的建设预计将会非常艰难,首要原因就是绕开了合肥,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合肥、利好南京,对于滁州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利好。 重磅招标文件公示,北沿江高铁开工在即! 前段时间,“新建沿江高速铁路工程上海至合肥段地勘监理招标公告”出炉,北沿江高铁将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距离正式开工仅一步之遥。 新建沿江高速铁路工程上海至合肥段铁路工程线路起自上海枢纽新建上海北站,终至合肥南站,线路运营长度554.59km,新建线路长度519.87km。其中上海境内新建线路51.04km,江苏省境内新建线路365.50km,安徽省境内新建线路长103.33km。全线桥梁长度486.3km,隧道长度19.622km,桥隧比例97.3%。包含上海枢纽、南通地区、泰州地区、扬州地区、南京枢纽和合肥枢纽等相关工程。 北沿江高铁(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新建线路起自合肥枢纽肥东站,经肥东、章辉、滁州、南京北、六合西、仪征北、扬州南、泰州南、黄桥、如皋西、南通、海门北、启东西、崇明、太仓、徐行终至上海北站。 北沿江高铁建成后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东西向最快捷的高速铁路。同时北沿江高铁也是京沪高速铁路辅助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方案,北沿江高速铁路等级为客运专线,设计速度350千米/。 滁州站扩建工程提上日程,或与北沿江高铁同步进行 据此前滁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2020年市重点项目第三方测绘选取公告信息》,高铁滁州站站房扩建项目已被提上日程。据了解,滁州高铁站扩建项目将和北沿江高铁同步进行。 早在2018年,滁州经开区建设局就已组织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安徽上铁地方铁路开发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京沪高铁公司等有关单位参会代表,召开滁州高铁站改扩建工程图纸审查会议。 预计年内全面开工建设 省发改委铁建办消息,6月7日-6月9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召开合肥至新沂高铁安徽段初步设计审查会,为项目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合新铁路,又称合新高铁、合新客专。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和江苏省北部,起于合肥市,途经定远县、明光市,进入江苏省在新沂南站与在建徐连客专相接。全线设新合肥西站、八斗岭站、定远东站、明光西站、五河站、泗县东站、泗洪北站、宿迁东站、新沂南站9个车站。 2019年12月28日合新高铁安徽段正式举行开工仪式,根据建设计划,今年年内安徽段及江苏段均将全线开工,而滁州段已完成初步设计。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合新铁路是京沪通道区域的重要连接线,是“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京沪二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合新铁路南连合安九、昌吉赣、赣深高铁,北接徐连客专、京沪高铁二通道和沿海高铁,对完善国家快速铁路网布局,加强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轨道上的滁州 "宁淮高铁重点推进! 宁淮城际铁路自新南京北站至淮安东站,途经南京市、安徽省天长市、淮安市。分设新南京北站、六合西站、天长站、金湖站、洪泽站、黄楼站、淮安东站7座车站。8月3日,滁州市发布《滁州市突出“三点”稳投资增动能》,提及南京至淮安高铁滁州段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具备审批条件。 天长站位于天长市南市区S312以南十里营片区,天长市西南侧,川桥水库东北侧,距离天长市政府直线距离约 4 公里。天长站为新建中间站,车站中心里程为 DK128+370,设计 450m×9m×1.25m 基本站台(侧式)和中间站台(侧式)(注:基本站台+侧式站台,中间站台?)各 1 座,属于高架站台,线正下式站房。设到发线 4 条(含正线 2 条),采用两台夹四线布置形式。 南京北站建设提上日程 作为北沿江高铁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新建站点,南京北站的建设一直以来备受瞩目,随着北沿江高铁开工在即,南京北站建设进程也将加快。 南京北站建设的进程的加快,同时也意味着滁宁城际铁路南京段的建设进程的加快,这对于滁宁城际铁路1号线的全面贯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滁宁城际铁路1号最新进展是6月30日上午,架桥机将重达632吨,长34.9m箱梁成功架设在滁宁城际铁路相官镇特大桥11号、12号墩上,这是滁宁城际铁路全线首梁成功架设,比计划工期提前30天,也为主体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而南京北站具体位置为南至浦泗路,北至朱家山河,东至舟桥路大门、西至现行道路。分为南广场、北广场、南京北站主体建筑三大部分,距离三号线终点站林场站约800米。 包括南北广场在内,南京北站总占地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目前整个北站主题区域部分拆迁工作还未完全展开。 据小道消息透露,南京北站的站台数、线路数和南京南站一样,都是15台28线。这就意味着南京北站将和南京南站一样成为国家重要枢纽中心。而且南京北站将在广场处建设1.5万方的下沉式商业广场、外加2万方的地上商业。 滁州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和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地处合宁之间,区位交通便捷,生态资源优越,内陆腹地广阔,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京沪高铁、宁滁蚌高铁、北沿江高铁组成的区域铁路枢纽,进一步加强滁州站区域枢纽地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将为滁州等长三角地区共生共享、互联互通,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滁州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城区之一,理所当然抢抓发展机遇。北沿江高铁将加强北沿江城市群之间联系,为长三角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全新发展红利。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城市总体规划区别是什么

1、本质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顺序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要先于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应先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就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布局结构、规划标准、各项工程系统的规划等重大问题提出原则意见,再据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3、内容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等。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等。

江背镇的规划纲要

为了更好的抢抓机遇,全面有序地推进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使奋斗有目标,发展有动力、工作有成效,我镇紧紧围绕长沙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并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长沙县江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我镇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镇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干群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主题,攻坚克难,逆势而上,全面完成各项预定目标。全镇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镇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 “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情况1、经济运行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2890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8.6%,人均90217元。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47750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21.5%,农林牧鱼实现总产值5140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5.7%。2009年我镇实现财税收入10082万元,2010年我镇完成财税总收入6654万元,五年年均增长2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800万元,同比增长22.6%,五年年均增长28.2%;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同比增长23%,五年年均增长18.8%,综合实力跻身全县前列。2、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园区建设卓有成效。2010年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1亿元,其中市外境内7875万元,市内县外3426万元,投资总额109000万元。全年共接待招商客户62户,9个项目成功签约,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十一五”期间我镇重点打造了江背工业园,创新了“以企招商,以企养园”的新模式,荣获省级工业园区荣誉。五年来以同心公司为龙头,园区引进企业16家,建成面积近1000亩。目前尚有2000余亩园区规划蓄势待发,待凤来仪。3、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不断显现2010年全镇20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6.8亿元,同心、印山两家企业均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2008年同心公司实现境外上市。2010年我镇共有长沙神久机械、梅花汽车制造、河田白石建材、万征车架、川田汽安等五家企业进入了市县两帮两促对象的行列。经过多年的融合,我镇已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和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两大支柱产业。产业导向和聚集优势不断显现。4、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化初具成效“十一五”期间我镇以创建人民满意村(社区)的为契机,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成功创建了乌川湖省级环保示范村、特立红色旅游村、五福生态宜居村等三个人民满意村,培育了梅花稻粮村、肖排花木村、朱桥工业村、五美商贸村等特色村;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00余亩引进了龙头井、景秀江南、雅宜山庄等三个现代农庄项目;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乌川湖的油茶产业基地,梅花社区隆平优质稻种植农业合作社;楠木村楠竹生产带;金洲村、湘阴港村、肖排村的花木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并产生可观效益。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镇共投入3000余万元完善了通村公路建设,形成了环江背40公里经济圈和两纵三横四深入的交通格局,新修了浏醴、长浏两条高速;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整合教育资源,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启动了镇文化站的建设;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善了三所医院的改造装修,健全了村卫生室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5%;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了乌川湖南北干渠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宜居环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45.2%;有序推进集镇建设,启动五美农村商贸综合体和江背农贸市场建设及江背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三无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稳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访处理机制和矛盾调解机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五年来,全镇上下坚持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立镇、文化活镇,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坚持项目带动、资本驱动,坚持本土制造、本土创造,坚持改善民生、创造和谐,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建设发展经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镇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瓶颈掣肘严重,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村级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三产业严重滞后,制造人才缺乏内生动力,园区建设有待加强等。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多赢仍然是世界的主潮流,国际资本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科学发展引领下国内调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城乡并重,不断改善民生将是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县域经济的持续高位增长和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给我镇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镇抢抓机遇的黄金期,全面发展的加速期。一是产业发展有机遇。我镇50%以上的企业从事的是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配套产品的生产,能较好融入我县两大千亿元产业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园区发展有后劲。江背工业园是我县“一区六园”之一,定位为汽配和新型建材产业园,地处县域汽车产业带上,是可靠的后花园。三是特色资源有魅力。乌川湖良好的生态环境,金甲、东庄独特的水体资源,浏阳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优势、印山三湘第一村的美誉,在县域经济转型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四是新建平台助推发展。黄江公路对接高速赤霞互通,高铁经济产业转移,空港经济辐射等新建平台必将给江背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后劲。在面临机遇同时,我镇发展也面临压力与挑战:一是园区建设水平高低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决定了镇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三是独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必须切实加强。四是社会事务管理日趋复杂。五是改善民生任重道远。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基本目标 1、坚持工业兴镇,农业稳镇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坚持环保先行,以园招商的原则,大力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约土地,成片发展,着力打造精品工业园区。3、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控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在农民建房、土地流转用地上加大控规力度,合理推进农业产业化。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招商与选商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住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5、坚持深化改革、激员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着力在基层组织(村、社区)建设,机关效能建设上作出新特色,创造新经验。6、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在改变集镇形象、推进劳动社会保障、强化教育与卫生、美化农村环境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江背镇将建设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长沙县东南明珠。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1、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镇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7.8%。财税总收入达1.65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亿元,年均增长9.8%。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农林牧渔产值达到10亿元。全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2、招商选资卓有成效。工业招商5年目标为30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资金目标为22亿元人民币,引进一到二家全国100强企业落户江背。农业招商以金甲、东庄水库、浏阳河三角洲为着力点开展,引进一到二个亿元投资项目。重点保护、推介乌川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3、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企业发展充满后劲。高位谋划用5年时间完善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远景规划,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使园区建成面积达2000亩。5年新增规模企业10家。将神久机械,万征车架、梅花客车打造成为上市公司。4、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善黄江公路的建设,优化与市区对接通道。按顺序启动江背、朱桥、五美集镇的提质改造工程。完善江背集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成集镇自来水供水工程。创建5个人民满意村。基础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机制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5、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宜居环境焕然一新。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布局与改造。发挥三所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建立全员健康档案。以文化站建设为契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总结、提炼、强化江背精神。加强劳动社会保障,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个。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企业职工参保率达到8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再上台阶,公共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以内。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园区建设。加大同心工业园的壮大与深层打造,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使园区5年内建成2000亩规模。以同心工业园为龙头,强化新型工业化带动效应,使神久机械、万征车架、梅花客车等企业日益壮大,成为上市公司。2、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内,是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一是加速步伐,建成江背自来水厂;二是统筹设计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实现管网完善、雨污分流,污水达标排放;三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乌川水库南北干渠改造工程;四是完成江印公路的切弯拉直改造工程,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全行驶。3、小城镇建设。以建设人民满意镇为契机,将江背镇3.4公里、朱桥集镇3公里水泥路进行油砂改造、道路亮化,对集镇重新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集镇品味,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4、加强社会管理,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队伍,增加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宜居条件。着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三无”人员的具体困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5、公路建设。“十二五”规划期间内,千方百计拉通黄江公路二期干杉-江背段,并与浏醴高速赤霞互通对接,突破江背镇发展瓶颈;完善秋江线印山段改造。 1、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观念,真正使全镇干部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2、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激励机制。将有能力有水平德才兼备的同志推到重要岗位上来。以人才的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全面完善园区规划。实施高端包装和市场运作,不断创新以企招商,以园招商、以商招商模式。进一步理顺多方关系,优化园区招商引资环境,深入探讨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实施大招商,招大商策略,使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4、全面创新服务模式,加速推进企业发展。一是围绕我镇汽车车身及配件、水泥建材两大优势产业进行招商服务和推介服务,引导其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二是深入开展两帮两促活动,以政治优势助推快速发展。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核心竞争力。四是大力扶持以梅花新能源客车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提高永速发展的动力。五是积极引导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产品导向分流,开展良性竞争,谋求双赢多赢的局面。六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实施管理创新增效。七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产业工人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工程。八是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强化工业兴镇理念,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文发展环境。5、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是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打造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全面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保护与水土保持符合政策标准,农民增产增效。三是合理有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现代农庄。四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承包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和使用权结构。五四积极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6、全面加强财源建设。立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把培植财源、增加税收、增收节支放在突出位置,做好“经营财政”的文章,做到培植税源财源和应收尽收。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和制度,开支从紧,消赤减债。7、全面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建设高效能的城镇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建好江背自来水厂,采取多“渠道”引水办法,解决江背用水难题;二是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引进江背;三是加大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四是创新集镇发展机制,引入市场经营集镇、园区的理念;五是加强城镇现代化管理;六是加大项目聚集区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聚集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提升功能,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8、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公路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做好黄江公路与浏醴高速赤霞互通对接工作,拉通与城市的距离,接受融城的辐射,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强村级公路建设与监督管理,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配套资金,强化组织,克服困难,明确责任,认真做好通村、通组、通户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有序推进。9、全面实施文化强镇战略。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契机,精心打造,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发挥文化集市功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提升幸福感指数;同时利用浏阳河畔江背段名人故居和文物景点较多的优势,打造旅游产业,全面实现文化强镇。10、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确保环境治理走上常态管理轨道。一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化,三年实现大变样。二是加强生猪养殖的整治和关停工作。三是加强企业的环保治理。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整治成果,实现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村容村貌保持常态,努力实现集镇美化,亮化,确保全镇居民安居乐业。11、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一是教育布局改革和教育设施的更新改造逐步推进。二是大力推进城乡医保的一体化管理。三是不遗余力执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政策,积极有效推动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资源整合。四是大力推进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五保、残疾人保障事业,建立多角度的关怀机制。五是创新人民群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开创社会治安管理新局面。六是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12、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开展五个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明创建,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没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的建设用地范围;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城市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提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什么是规划纲要?跟规划有什么不同?

规划是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建立的

规划纲要怎么写

去百度一下 有很多的

规划纲要是什么意思?

对即将实施的内容,整理和规划出其内部关键事理(大纲)和重要的部分。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以下是我整理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欢迎阅读。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   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   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着眼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改革和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长江经济带有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有效疏畅、功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新格局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集聚,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不是又鼓励新一轮的大干快上。这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别于其他战略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二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三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四是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一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三是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解决长江中游航道“梗阻”问题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要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   创新驱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纲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三是集聚人才优势,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予以积极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打造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链,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五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公众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持续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入户,提升宽带用户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动宽带网络建设。三是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先进高端制造业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   四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一是突出产业转移重点,下游地区积极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二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三是创新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发挥武汉引领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三是要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二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   三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二是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间过度扩张,推动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边疏解、产业向中上游转移。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把武汉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鼓励地方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   一是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上海、重庆等地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区域间市场准入和质量、资质互认制度。研究建立务实、高效的区域标准化协作机制。   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省际之间沟通协调,做好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打破区域分隔和行业垄断,逐步消除区域运输服务标准差距,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快物流体制改革,推进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直达运输,规范收费行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鼓励地方研究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等资金进入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领域。鼓励跨省区共同发起设立城际铁路、环境治理等投资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   【拓展内容】   会议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列出负面清单,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产业,强化日常监测和问责。要抓紧研究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覆盖到长江流域。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激发沿江各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会议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增强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战略意义   集群发展   专家指出,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空间经济战略的一个重大政策举措,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而产业升级无疑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推手之一。   “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突出,有必要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环境,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快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说。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提出“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解读是什么

健康中国2030五大战略任务“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 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方面的战略任务。u2022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并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治国理念和目标的升华经济意义:健康是最大的生产力,健康业是庞大的民生产业社会意义:健康中国的建设关乎社会和谐安定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具体内容?

(1)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2)主要内容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没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的建设用地范围;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3)成果城市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城市总体规划区别是什么

1、本质不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2、顺序不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要先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应先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就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布局结构、规划标准、各项工程系统的规划等重大问题提出原则意见,再据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3、内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等。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总体规划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法律分析: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内容包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环境;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法律依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16年来,在合作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图们江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以及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长吉图地区特别是对外合作前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开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等合作平台不断健全,作用进一步凸显;国际通道建设进展顺利,长春-图们高速公路、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铁路全线贯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一批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竣工,有的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国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的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珲春市与毗邻地区投资、贸易、旅游和过境运输等领域有了实质性进展,边境合作开发与吉林省腹地特别是吉林、长春等地区呈现互动发展态势。实践证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极大地加快了长吉图地区的对外开放进程,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深入推进长吉图地区开放开发和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推动合作开发再上新台阶。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图们江区域已成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牢牢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大趋势,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东北地区加快培育基于图们江、面向东北亚的开放载体,有利于增强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合作开发的层次;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进一步营造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二)有利于提升沿边地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图们江区域与东北亚国家资源禀赋互补性强,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以推进长吉图率先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有利于为深化沿边开放探索经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形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有利于挖掘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增长区域,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促进与支撑作用。(三)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既沿边又近海,区位优势明显。加快图们江区域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作为前沿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大幅度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密切我国与周边邻国的经贸关系,提升开放水平,扩大合作领域,实现兴边富民,构建和谐边疆。从当前看,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还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对外运输道路通而不畅,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腹地与前沿联动不够,窗口地区经济总量不大,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弥补不足,按照长期谋划、内外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务实操作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创新区域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着力增强区域合作的活力和实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健身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涉及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有:第六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中的 第四节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2019年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   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入研究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重大项目、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既注重了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又加强了与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更紧密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的实际,体现了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京津冀一体化成十三五规划重点石家庄打造第三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级战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审议,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细节的公布,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到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的发展落差上升达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河北“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措施。   回顾,******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得到清晰明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的是交通一体化发展。7月13日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推进方案,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框架基本明朗。据了解,交通一体化还面临规划、审批、融资、协同四大难点。专家指出,三地应该打破行政壁垒,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7月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已编制完成、将于近期印发。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京津冀交通一体化2015-2017重点任务台账》《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工作》都已经过审议。   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细节首度公布。是日临近中午12时,新华社播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其中,京津冀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细节公布后,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得到明确。10月18日,第十四届石洽会召开,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石家庄被明确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和冀中南中心城市后举行的首届石洽会。“按照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特点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需要,我省将着力打造四个战略功能区。”王立忠介绍,“一是打造环京津核心功能区,范围主要包括保定市和廊坊市,主要任务是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的建设, 实践 与京津深层的联动发展;二是着力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包括唐山、沧州、秦皇岛三市,主要是大力发展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力争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增强对全省的带动作用;三是着力打造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包括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四个市,主要任务是提升石家庄市省会功能,抓好正定新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依托冀南新区打造邯郸市成为京津冀南部门户和省际合作交流桥头堡,加快邢台市、衡水市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带;四是着力打造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包括承德、张家口两市,主要任务是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1月11日消息,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至2020年),提出如下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近日正式印发,确定了互联互通、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九方面的重点任务,三地一盘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越来越多喜欢出境游过大年的北京人发现,采用高铁倒地铁的方法,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出发只需一个小时出头。不但一点也不比从市内前往首都机场费时,机票还便宜了不只一点点。赵先生全家去台湾,从天津走便宜了三千多块钱。   因为经济实惠、时间有保障,根据统计,选择从天津机场进出北京的旅客已达到18万人次。而根据规划,未来北京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之间现有的高铁倒地铁,还将被更为直接通畅的联通方式所取代。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于胜英介绍,比如说这次北京新机场要和北京的现有的机场连接一条轨道,将来还要把天津的机场和北京的机场,有轨道来连通,这样如果北京这边紧张,可以落地在天津。   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要任务其中的一个。包括互联互通在内,《规划》共着力提出了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等九大重点任务。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从三省市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到“三地一盘棋”统筹规划,区别到底在哪儿呢?仍以交通为例,未来京津冀互联互通,是将在原有的交通网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因此三地一盘棋至关重要。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指出,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实际上并不是说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筑,实际上是想在原有的交通网的基础上提制增效,添平补齐,方便广大人们群众的出行。   再比如,例如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提法由来已久,三地抗击雾霾的决心也不可谓不大。此次《规划》,同样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任务中,提出要强化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但以往,三地之间的应急预案措施及启动标准并不统一,使得此地全城戒备,彼地却还未节制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效果不佳。   对此,环保部日前启动了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的试点,力争真正做到京津冀地区对雾霾的多管齐下联动治理真正落到实处。而如今,三地规划的通盘考虑,将使“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在更多方面实现协同发展。   七大方向寻找受益者   从投资角度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寻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关的公司。   1、区域内土地储备较多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河北土地具有增值空间,我们整理了一些在保定、石家庄、邯郸、承德等河北主要城市有较多土地储备的公司,如宝硕股份(11.44+4.38%)、凌云股份(11.52-2.54%)、常山股份(12.18-2.25%)、风帆股份(32.78-2.00%)、乐凯胶片(13.37-2.69%)、海大集团(12.91+2.30%)等。   2、在河北、天津具有较多业务的房地产公司,包括华夏幸福(23.13-2.16%)、中国武夷(14.75+5.89%)、万通地产(5.60+0.72%)、廊坊发展(11.12-4.79%)、荣盛发展(7.13-0.97%)、首开股份(9.00-1.64%)、万方发展(27.5)、华业资本(10.72-3.25%)等;   3、区域内的基建相关公司,如金隅股份(7.57-0.39%)、冀东水泥(9.29+5.69%)、河钢股份(2.75-1.79%)、首钢股份(4.13+4.56%)、巨力索具(5.73-0.69%)、河北宣工(13.55-3.90%)、江河创建(9.81-3.25%)等;以及轨道交通类公司,如中国中车(9.87+0.71%)、鼎汉技术(20.00-3.29%)、永贵电器(31.3)、晋西车轴(7.41-1.20%)、北方创业(10.61-0.66%)、晋亿实业(8.32+0.60%)等;   4、区域内的港口,如天津港(8.64+0.23%)等;   5、环保节能公司,如先河环保(13.71-0.72%)、迪森股份(16.82)、清新环境(22.44)、创业环保(8.08-1.10%)、东方园林(19.03-1.91%)等;   6、天津自贸区相关公司,如天保基建(4.80-1.64%)、津滨发展(4.68-2.90%)、天海投资(6.11-3.17%)等;   7、区域内金融机构,如渤海租赁(6.82)、泰达股份(4.75-2.06%)、海航投资(5.22-0.7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哪些内容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什么教师职务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健全制度体系。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2、统一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3、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4、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拓展知识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成为了当务之急。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将初级职务分为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职务分为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管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依法治校总体来说包括:1、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2、民主管理、校务公开体系的形成3、广大受教育者、施教者权益的保障4、法制教育宣传的普及5、办学行为的规范

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  )不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基础知识。出自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1章 信息化知识,全书第13页。“十三五”规划将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和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重点发展,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擘画“十四五”: 透过规划纲要看房地产未来发展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不仅对全年工作做了具体安排,还审议了国务院起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从短期工作和远景目标两个层面,为我们擘画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也为房地产行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纲要共计19篇、65章,约7.5万字,其中有许多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在此简要做一番梳理和解读。一、新型城镇化蓝图中的房地产机会关于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第八篇以一整篇的篇幅做了阐述,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关系密切。核心内容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一)人口迁移为房地产带来机遇与挑战“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在户籍制度方面,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至 500 万的 I 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多次发文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大幅放开落户限制。今年则把户籍制度改革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未来五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出“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这意味着每年将有上千万人口进城。房地产行业有一个业内普遍推崇的规律,即房地产发展“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户籍制度的放开带动了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合理流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人口的迁移也带来居住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进而推高城市房价。因此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道难题。为了支持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落户较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补助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依据,建立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这一政策导向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口流入城市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压力。但是对于人口流入规模较大的城市来说,短期内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将这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来抓,提出“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对于房企来说,人口的流动趋势将成为制定发展战略、谋划城市布局、规划拿地规模、确定产品定位的重要风向标。(二)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建设已经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关于城镇化空间布局,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1.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从这些圈定的城市群来看,既有早已发展成熟的城市群,也有新划定的城市群;既涵盖了东部发达地区,也包含了中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这些城市群将构成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也将为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现代都市圈建设不仅将在交通有效衔接、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产业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这就意味着制约城市间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将被打破,可谓意义重大。(三)城市更新行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十四五”期间,要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实际上,2020年已经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惠及居民736万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数十年高速发展,市场趋于饱和,逐步由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房企布局的新赛道。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百强上市房企中,约有六成房企涉足了城市更新,其中TOP50上市房企的比例达到了78%。约有40%的企业已经达到超百万平方米的规模,规模最大的企业总建筑面积可达1亿平方米。在政策层面,城市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北京为例,2021年北京市市级预算中,住房保障支出安排33.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51.1%,主要用于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二、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关于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作为独立的一节内容,用500多字加以阐述。(一)坚持“房住不炒”的总原则“房住不炒”的概念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房地产调控的总原则。今年将这一表述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充分表明房地产回归民生保障属性是大势所趋,房地产拉动经济的作用将逐步淡化,投机炒房行为将被严厉禁止。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这都将是房地产调控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房地产发展列入“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这一环节,并再次强调“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同样印证了房地产已经回归民生属性。(二)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类似的表述是“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经过5年的实践,在解决房地产供需矛盾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房地产供应主体单一、保障房供应不足的短板,探索出了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新思路。“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这一思路制度化,成为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制度保障。另外,在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职住平衡”概念,这不仅是提升居住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大城市病”的关键一环。在保障房供给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在管理方面,提出“处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关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门槛、退出管理等政策”。(三)落实主体责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房价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目标,而稳地价是稳房价的基础,稳预期则是稳房价的重要保障。土地作为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占房价构成的最大比重,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元凶”。房价上涨预期则是过度透支需求、助力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笔者认为其中至少蕴含四层含义:一是房地产调控的的主体责任在城市政府,在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也在反复强调这一点,调控不力被约谈的或被点名的案例时有发生。二是部门联动加强。房地产涉及土地、金融、规划、建设等多个环节,只有各部门联动才能真正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三是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全国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差异性极强,在调控方向也需因城施策。综合利用土地、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政策手段,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去年以来,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针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五档监管”,以及近期针对土地出让的“两集中”新规,均是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四是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意味着调控将更加精准,鼓励正常住房消费,打击投资投机成为常态。(四)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关于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十三五”规划纲要仅用了60个字,而“十四五”规划纲要则用了229个字来阐述,即:“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有力有序扩大城市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内容包含法规建设、市场培育、土地供应、市场供给、制度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实现路径。在租赁住房供应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三大路径。其中在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租房方面,目前已经有18个城市开展试点,试点经验将逐步推广。在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方面,财政部、住建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近日曾表示,支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和“商改租”““工改租”等非住宅改建,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国有和民营企业功能作用。在制度和法规建设方面,2020年9月,住建部起草的《租房租赁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年有望完成立法程序;各城市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租赁住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不仅是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房企转型发展的方向。此前,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曾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住房租赁市场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长租房市场,而大力发展长租市场是落实租购并举、完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有哪些内容?

好奇我们是不是一样的体育作业?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纲要

为进一步做好“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编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紧急通知》要求,结合我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特编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规划期为2008—2015年,分二个阶段实施。一、基本概念(一)羌族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现有羌族人口30多万人,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绵阳市的平武等县。羌族自称“尔玛”、“尔麦”。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聚居区,地处川西北高原东南边缘,岷江、涪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东与北川县、安县、绵竹县相邻,南接什邡、彭县、都江堰,西与马尔康、红原接壤,北邻九寨沟。聚居区幅员面积30363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87万多人。其中羌族人口1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8.7 %,是全国羌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中国羌族文化的核心区。1958年7月7日,茂县、汶川、理县三县合并,成立茂县羌族自治县,县府设威州镇,1963年恢复汶川、理县的建制,茂县羌族自治县府迁回凤仪镇。1987年7月24日,国务院撤销茂汶羌族自治县,恢复茂县,以茂汶羌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茂县的行政区域。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二)羌族文化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羌”字就出现在甲古文中,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民族以羊为图腾。据历史记载,炎帝,即神农氏,是羌族人祖先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而大部分羌族人过着游牧生活。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的文字。羌族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阶段,崇拜天神、山神、地神、羊神和树神,以白色代表吉利、和善,在羌民眼中乳白色的石英石是诸神的化身。“羌年”为本民族的年节习俗。羌族的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用碎石片为材料,以黄泥为粘合剂,可砌成高达十三四层,且不需要绘图、吊线和柱梁支撑,而是凭想象信手砌成平顶碉楼。羌族地区还有文明于世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飞弧等举世瞩目的稀有动物。简言之,羌族文化是指羌族人民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发展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是羌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文化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羌族人民传承自身文化传统的方式、思想和观念。羌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语言、服饰、饮食到城镇规划、村落布局、羌族建筑、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礼仪节庆等与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不展现出浓厚的羌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羌笛、羌族多声部、羌绣、羌年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一大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精神,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整个羌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并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羌族文化,保留着羌族方言和生活习俗。(三)羌族文化生态区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尔麦”。羌人从事畜牧业生产有较早的历史,祖国西北部广大疆土的开发是和羌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传说在远古,羌人中的姜姓氏族,黄帝族中的姬姓氏族,都在祖国西部繁衍生息,彼此十分接近。炎帝族也姓姜,他们与黄帝族先后进入中原融合为炎黄族。殷周时,羌人在祖国广大的西北和中原地区活动。殷代甲骨文中已记载着羌人。殷商奴隶主时常俘虏羌人当奴隶,同时也有羌人首领在殷王朝当官。周的祖先弃是羌人姜嫄的儿子。西周时羌人中的姜姓曾与周人中的姬姓互通婚姻,结成长期的婚姻集团。进入中原的羌人,在周朝形成了不少姜姓国和姜姓戎,逐渐与炎黄族和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起来,构成了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大部份羌人仍居住在祖国西部,其活动地区以青海和甘肃两省东部的黄河、湟水、大通河流域为中心,西北至新疆鄯善,南到四川西北。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随水草游牧,牧羊业特别兴旺;《说文》解释“羌”字从羊从人,即是指此。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根据考古资料,这一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可知在该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在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出土的彩陶器等物与陇西、陇南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说明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很可能与古羌人由西北向南的迁徙活动有关。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反映了一支羌人从青海、甘肃越过重重雪山,向岷江上游迁徙的情况。其中谈到,羌人来到岷江上游后遇到了身强力壮的“戈基人”,羌人与之战斗,屡战不胜。幸亏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在颈上系羊毛线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与木棍作武器,才战胜了用麻杆和雪团作武器的“戈基人”。从现代羌人称石棺葬为“戈基甲本”(意为戈基人之墓)来看“戈基人”即实行石棺葬的另一支氐羌人,他们既然“用麻杆作武器”,说明其时已种麻;墓内又有粮食、纺轮,意味着他们是先到此务农的部落。史诗说新迁来的羌人部落首领为“白芶”,按照“以父名母姓为种号”的习俗,可能即汉文史籍中的白苟羌。这首诗还表明,当时白苟羌靠石器战胜戈基人;此后在岷江上游定居,又派人去益都(汉代成都的称号,至今羌人仍称成都为益都)买猪。这也说明这支羌人已开始务农,并与汉族人民进行了经济交流。《史记》说汉代居住在茂县的冉、马龙属于氐类。《后汉书》说“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可见汉代这一带居住着许多氐、羌部落,其中又以冉、马龙为大。汉武帝开通西域,置河西四郡,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这时又有部份羌人被迫由甘、青南下。魏晋南北朝时,西北的宕昌、邓至羌人曾将其势力伸入岷江上游。唐初,原居河、湟一带的党项羌人中的细封氏等部落,又为吐蕃所逼,向南迁居到松潘、茂县一带。唐茂州都督府下属的羁縻州,都是为归附的羌人部落而设置的。其中:涂州,以临涂羌归附置;冉州,以敛才羌地置;笮州,以白苟羌降附置等。几千年来正是这些先后迁移到茂县、汶川、理县、北川一带定居的氐、羌人部落,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为现今茂县、汶川一带羌族的先民。汉初,茂县、汶川、理县的氐、羌人正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习俗。他们从事农牧业。农业以种植麦类为主;牧业以饲养羊、马和牦牛为主。他们善于编织多种颜色的毡、毯等毛织品,盛产羚羊、麝香、鹿茸、花椒、蜂蜜以及羌活等各种药材。由于地势高寒,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冬季无事可做,他们就避寒到成都平原做工,修堰打井、筑墙造屋;夏天又返回家乡。这反映羌汉两族人民几千年来有着密切联系。羌人向汉区传授砌石技术,对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向汉族学到一些农业技术,促进了羌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汉武帝在茂县设立郡县,一般仍以部落首领统治原地。这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铁器逐渐传入阿坝州,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穷富分化更加显著,社会向前进了一步。唐代,吐蕃崛起于西藏。岷江上游成为唐与吐蕃两种势力接触的场所,茂州是唐的政治军事重镇。当时,这里的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政治制度也相应发展。唐在此设立茂州都督府,下属十羁縻州,管辖今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大渡河以东、松潘以南一带地方,以羌族部落首领为州刺史,统治其原有部落,实行世袭制,对唐朝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等义务。随着羌族农业的发展,羌、汉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与羌族地方的关系更加密切。经过漫长历史,逐步形成了以茂县为羌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分布于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羌族已成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在羌族文化发生、发展、传承的区域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全面的整体性保护工作的羌族文化圈涉及的地域范围。二、保护范围以茂县为核心区,以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重点范围,以阿坝州和绵阳市行政区域及相关地域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与其相对应的现行行政区划范围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九寨沟县、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为39204平方公里,总人口30.61万人。三、保护对象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即(卧龙自然保护区、桃坪羌寨、鹰嘴河寨碉群等)、历史遗迹(营盘山文化遗址、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等)、特别是构成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羌族建筑、羌族民俗、羌族服饰、羌族文学、羌族艺术、羌族语言、羌族传统工艺以及相关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重要内容。1.保护实验区范围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羌笛是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是我国古老的双管双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称誉为中国民乐之“父”。黑虎羌寨的羌族头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万年孝”,被民族专家称为世界民族的文化奇观。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笛、瓦尔俄足、羌族多声部、羌族刺绣等名录7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名录66项,县级非物质遗产名录173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2、保护实验区范围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中,桃坪羌寨、黑虎羌寨、布瓦黄土碉是羌族独具特色的建筑之一。营盘山遗址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入围项目,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3、保护实验区范围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单位)世界自然遗产:卧龙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区、白羊自然保护区、草坡自然保护区、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宝顶沟自然保护区、米亚罗风景区四、保护原则1、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2、工作原则 (1)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作原则。(2)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3)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保护实验区内民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工作原则。(4)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5)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遵循“保护传统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尽量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习俗、祭祀礼仪的原则;在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同时,建立羌区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充分体现羌族文化聚集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相融互动,形成灾区经济恢复重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与保护的有效结合;体现保护区是一个整体,应实行抢救、保护、重建、利用、发展五位一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地区习俗界限,打破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界限,整合整个羌区的羌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把文化保护区建设与其它建设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实施。五、保护方式1、完善保护实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各行政区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修复搭建基本框架。2、确立数字文化空间采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羌族民族文化的抢救和重建方式,确立以羌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有重点地对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与羌族现实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与羌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形象生动、利于传习相对完整的数字文化空间,并将其作为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有机部分。3、资料收集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用文字、录音、录象、数字化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存。4、维护生态文化创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保持活力的各种条件,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有效传承。如节庆、人生礼俗、民族祭祀等。5、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其价值利用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如羌绣、羌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既是艺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其相关产出也是增长经济效益的独特和可资利用的优良资源。6、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具体的文化传承主题联结在一起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六、保护措施1、开展调查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现状及传承人开展全面的普查,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 试点先行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项目,合理布局,分级管理,先行开展试点保护工作,为保护实验区整体工作的推进提供经验。3. 重点突破重点关注对保护实验区整体工作中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如抢救性征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保护鼓励独门绝技并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收徒授艺、补充确认因地震遇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羌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羌族民俗博物馆、传习所,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和资助,使其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为保护实验区内民众自觉参与保护工作创造条件。4. 整体保护通过名录体系的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文化空间的确立、试点项目的先行、重点项目的关注等工作的开展,全面推进保护实验区的整体保护工作。5. 教育培训(1)将保护实验区范围的羌族文化遗产列入乡土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为他们创造继承传统文化有效途径;(2)开展保护实验区范围的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6. 学术研究(1)设立相关课题,组织专家并鼓励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理论研究;(2)举办各种形式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论坛、经验交流会,积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7. 宣传普及(1)利用“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展览、展演活动,不断增进全民珍爱传统文化和参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出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羌族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宣传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8.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1)征集羌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作为专题博物馆、民俗馆的基本陈列内容,并为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发挥作用;(2)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设立羌族文化传习所,满足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和培养后继人才必要的条件。七、保障机制1. 组织保障(1)工作机制 由州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州文化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民委、财政局、建设局、旅游局、宗教事务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组成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由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逐级成立保护实验区的专门工作机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常设机构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配备管理、研究、宣传、培训等专职人员。(2)学术组织 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对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3)民间组织 成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凝聚民间力量,开展保护活动,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的合力。2.资金保障 (1)国家、省人民政府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涉及的州、县人民政府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分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3)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和全社会的作用,筹集和接受境内外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用以开展文化生态保实验区的保护工作。八、保护目标(2008年2015年)(一)总体目标实施羌族文化生态区保护,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文化资源丰富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通过对与民众生活最为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是唤起人们珍爱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并能够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效途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目标,是通过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保护措施的实施,在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羌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重要作用。(二)阶段性目标2008年—2010年,为恢复、重建阶段。(一)恢复羌族文化原生态区的规划任务,对典型的建筑进行恢复性抢救,达到地震前达原貌;(二)尽快恢复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三)突出各地区文化特色,根据各县实际情况,树立各自的羌文化精品品牌,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特色一产业”的目的。对本县进行资源收集、抢救、挖掘、整理,制定保护规划,尽快实施保护。2011年—2015年,为发展、完善、提高阶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承、弘扬羌族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个注重”,是什么

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编制。经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2月印发实施。实施方案: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上海要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强化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地位,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和集聚辐射优势,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发挥上海核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国家战略更好贯彻落实,制订本实施方案。扩展资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背景: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包括当时的苏锡常和杭嘉湖等地。199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长三角15个城市。2005年12月,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2008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扩容”,安徽省领导应邀出席会议。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正式纳入。2018年初,由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随之发布。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长三角一体化真正按下了“快进键”。这块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开放热土,迎来了国家政策的高度聚焦。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6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讨论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城市总体规划区别是什么

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区别

【育才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育才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1年9月-2015年6月 一、 发展思路 “如何抓住课改契机,扬长避短,把幼儿园办成管理机智活、教育观念新、师资结构精、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园。”围绕这一问题,幼儿园认真学习有关精神,对照先进,反复讨论和思考酝酿,初步形成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 (一) 具体内容为: 1、以幼儿发展为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两 全思想,在一日活动家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2、立足自培,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好、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坚持以园为本,以法建园。 4、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城市环境与体念教育”园本化课程。 (二)育人目标: 培养幼儿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 (三)办园宗旨: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园风:爱国、敬业、奉献、 创新。 教风:热忱、严谨、善诱、爱心。 学风:积极、主动、观察、探索。 (四)、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11年9月-2012年7月(内部建设扎实基础)中期目标:2012年9月-2013年6月(形成特色,巩固一级) 远期目标:2013年9月-2015年6月(巩固业绩,更上一层)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努力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一所“高品质、有特色、创一流”的一级园所。 “高品质”---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和保教质量高品质,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空间,合理、美观、精致、现代化。 “有特色”---幼儿园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建构“城市环境与体念教育”的园本课程,形成特色。营造和谐、幽雅的人文环境、育人环境,把幼儿园建设成幼儿喜爱的乐园。 “创一流”---始终以一流的办园标准及要求,做好幼儿园的各方面工作。实施以“凝聚力工程”为基础的民主、开放、科学的人性化管理体系,形成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一流教职工 队伍,达到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一流的保教质量。 三、 实施框架 (一)确立以人为本,强化幼儿园管理。 1、目标 1)以“以人为本,依法办园”的管理思想,形成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技能、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管理领导群体。 2)完善校长管理、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园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聘任制、职务等级工资制,落聘待岗制和考核淘汰制,最大限度调动员教职工的积极性。 3)创设良好的管理模式,形成科学管理、开放管理、民主管理、信息管理和制度管理机制。 2、 措施 1)健全管理网络。 加强班子团结,分工合作,围绕幼儿园发展目标,发挥群体骨干作用,明确岗位责任,各司其职,提高办事效率。 2)更新管理思想 坚持“以园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探索新形势下的适合幼儿园发展的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确保人性化管理下的以法治园。 3)完善管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园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园委会的监督作用,发挥全体员工的潜力。 4)深入管理建设 积极开展创新和有特色的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建设,把师德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园所文化。 (二)强化科研意识,加大保教研究力度。 1、目标 1)深入领会素质教育核心精神,以科学、正确、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保教工作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2)尊重幼儿,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为目标,注重幼儿实践能力、探索欲望、创新精神的培养,实施因材施教,保教结合,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做大发展。 3)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深入课程研究,积极探索并领会贯彻课改理念,勇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保教水平。 4)积极探索与研究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乡土环境与体验教育,探索课程园本化,拓展教育资源,丰富幼儿教育内容,促进幼儿自主活动和谐发展。 2、措施 1)开展专题研究,从新课改中突显的重点和难点出发,加以研究。教师每年进行园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积极与上级科研部门紧密联系,取得支持与指导。 2)加强学习,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自学、讨论、辨析、交流等形式,定期进行研讨活动。 3) 为教研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提供所需经费,给予适当奖励。 4)加强课题的推广和辐射,以幼儿园主课题,带动建立相当的子课题,带动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有序。 5)规范课题研究资料管理,定期出一些科研成果,及时汇编成集。 6)争取各种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让幼儿园教师从各个层次获得学习和锻炼。 7)落实保教一日活动操作规范和岗位规范,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树立整体意识,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幼儿主动活动。 8)落实和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考核制度,完善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评价。 9)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教研大组和年龄组,实行互动和交叉。 10)以教研组为主阵地,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参与意识,形成积极、热烈的研讨氛围,增强实效。 (三)立足师资培训,优化队伍建设。 1、目标: 1)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 2)学历进修有新突破,在岗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 3)培养教师具有创造性工作,逐步形成个人教育风格和特长。 4)树立为教育服务、为科学服务、为幼儿和家长服务的新观念级综合素质。 2、措施: 1)以师德教育为中心,开展系列政治思想工作,弘扬从崇高师德,优化师资队伍。 2)举办各种活动,深化教师的教育理念,并转化为日常行为。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园所间交流。 3)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各层次的名优教师,骨干教师。 4)通过引进、流出和培训的形式,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历层次。 5)结合园所实践,开展各类评比活动,锤炼基本功,激励岗位成材。 (四)加强家庭教育知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1、目标: 1)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制定家教规划,申报合格中心幼儿园。 2)改进新形势下家教方法,建设大教育体系,向家庭、社会辐射,市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伙伴。 2、措施 1)加强教师对家教工作的理论学习。 2)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家教指导活动。(家访、电话、家园联系育儿小报、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学校等) 3)积极、扎实开展家教课题研究。 4)建立社区0-3岁亲子园,实现幼儿园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 5)聘请儿保专家和儿童心理专家作心理学教育学讲座。 (五)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幼儿园建设。 1、目标: 1)塑造合理布局,环境优点,个体鲜明的花园式园所形象,把环境意识的触点布设到园的每一个角落。 2)建设书吧,向幼儿、家长开放。 3)改建户外活动场地,优化户外活动环境。 4)搞好幼儿早点和午餐工作。 5)装饰墙面,添置电脑、电视、幼儿储物等组合柜。 6)及时供应热水,使幼儿用温水洗手。 7)创设幼儿自主生活区。 8)逐步更换幼儿课桌椅。 9)逐步添置大型玩具和桌面玩具。 10)逐步改善专用活动室活动环境。 2、措施: 1)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 2)合理安排幼儿园资金,逐步、有序改善幼儿园环境。 四、监控与评价 监控与评价是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使我园的五年发展规划得以保证和扎实的落实。 (一)监控与评价的组织结构。 幼儿园成立以校长、园长为中心的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建 立计划实施的组织结构,全面负责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 (二)规范监控与评价运行机制。 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扬民主,加强凝聚力工程的建设。 2、建立并规范幼儿园的各岗位的监控、评价制度。 3、分期对目标进行实施,定期总结,随时接纳上级领导、教职工、家长、社会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合理地调整计划。加强反馈,争取多方的支持与配合。 (三)建立适合园所特点的目标评价体系。 1、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以促进每位幼儿的自主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每位教师的自我成长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2、优化评价的激励机制,采取自评、他评、组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与手段。 3、结合实际对五年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在每学期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发现成绩、经验和不足,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控。最后进行一次性终结性评价。 (四)制定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以幼儿的自主发展为评价指标体系。如:班级幼儿整体发展水平评估;教师教育活动质量评估;幼儿活动质量评估; 岗位常规工作评价; 2、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观察、分析、谈话、寻常时刻的记录等进行发展性评价。 3、实施以教师自评、他评、组评及家长参与评价和学校各类评比的积累。在每月进行一次以“量”为主的汇总,以及每学期末一次以“质”为主的考核汇总。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明确各职责部门的负责人,分层各类,确保落实。 2、政治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优良师德,发扬奉献精神。 3、制度保障:建立激励、计划、检查、评价、反馈与监督制度。 4、师资保障:以幼儿园自培、高一层次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5、财力保障:科学规划经费使用,确保经费的有效投入,保证计划与目标的有序、优质达成。 育才幼儿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南,进一步落实《规程》、《纲要》精神,围绕幼儿园工作计划,坚持求真务实,求精创新的工作作风,创设良好的环境,优化一日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推进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以管理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以抓实教育教学活动研讨为核心,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一日常规,加强特色艺术教学,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继续尝试新课程改革。 三、主要工作 一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重视家园联系。 1、建立科学的一日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的管理,从入园、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餐点、午睡、起身、离园,每一环节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2、重视对个别幼儿的辅导,建立家园联系簿,密切家园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提高家教园地的质量,做到更换及时,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并做好记录,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二强化幼儿常规习惯的训练,重视养成教育。 1、立足习惯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每 周明确品德习惯教育重点,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认真落实幼儿在园一日常规要求,幼儿行为习惯评估要求,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落到实处。 2、丰富幼儿活动。一是丰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坚持每天的户外体育游戏锻炼。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竞赛评选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创造机会为幼儿提供展示的舞台。三是丰富创新常规的春游远足、亲子运动会、大班毕业典礼等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三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落实新《纲要》,学习新《纲要》,并写好学习笔记。实践新课改,使用好教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组织幼儿相互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一主题活动多,单一活动少;二尝试教育多,灌输教育少;三材料准备多,伏案抄写少。 2、认真钻研《多元智能整合教材》,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开展公开教学看、听、议、评活动,优秀教学活动评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活动组织,扎实搞好学科课教学。 3、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研究教材,筛选教材或新教材内容进行替换、修改,科学合理制定各项教学、活动计划,注重教材的分析把握,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 4、继续开展互相听课、年级教研课活动。每位老师每周必须听课一节,部长每周听课二节,执行园长每周听课三节,听课后并及时评课。 (四)加强特色艺术教学 1、继续抓好纸工的教学,做到教学有主有次,必学课卓有成效,选学课有所发展。让幼儿真正受益,让家长真正满意。 2、重点尝试幼儿手指操、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教学,并作为我园的特色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3、园里建立幼儿阅览室,手工制作室,种养植园地,各班在室内外建立幼儿活动角,使群体幼儿在生活中学知识,长见识。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 制定新学期工作计划、专题计划并在月底交。 2、 对每位幼儿进行电访,如有必要要进行家访。 3、 做好老生幼儿开学的通知工作,召开家长会。 4、 9号前布置好家园栏的文字内容。 5、 开学各位教师交论文和教学意见收集 6、 发放教材,新生评估。 8、 各班在操场开展课间操 三月份: 1、 班级主题墙画评比。 2、 区域活动交流。 3、 对特殊新生进行家访,并做好记录。 4、 发放家长作业。 5、 检查教师专题计划开展情况。 6、 结合“三.八”节、植树节和的来临开展爱妈妈、爱家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及爱护环境的系列活动。 四月份: 1、 春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清明节给革命烈士扫墓献花)亲近大自然和爸爸、妈妈放风筝。 2、 各班根据季节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3、 对“六一”节目进行策划。 4、 各班进行听课评课,重点对英语、手工、语言、科学活动进行班级测查。 5、 发放家长作业。 五月份: 1、 落实“六一”节目,各班排练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 2、 发放家长作业。 六月份: 1、 庆“六一”活动。 2、 发放家长作业。 3、 理论考试。 4、 专题 工作总结 及交流。 七月份: 1、 发假期作业 2、 各班写出幼儿发展评估报告 3、 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幼儿园后勤管理制度 幼儿饮食管理制度 一、幼儿伙食应有专人负责,民主管理,建立伙委会(园领导、炊管人员、保健大夫、保教人员代表及家长代表),定期开会,研究伙食问题。 二、伙食费要专用,精打细算,计划开支,合理使用。 三、根据季节变化及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幼儿食谱。 四、准确掌握幼儿出勤人数,做到每天按人按量供应主副食,不吃隔日剩饭菜。 五、工作人员(包括炊事员)和幼儿伙食要严格分开。 六、保健医要定期计算幼儿的进食量、营养量,保证幼儿营养素的供给量。 七、按时开饭,儿童进餐时间不应少于二十至三十分钟,保证儿童吃好每餐饭。 卫生保健制度 一、积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保健制度,建立幼儿健康卡片。 1、严格进行晨间检查,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消毒。

请问硕士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有政府工作报告,例如各个部门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样的文献格式如何写

下面的截图是我以前写论文的时候老师给的一个模板,您应该符合最后那条文献。[10]是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希望能够帮到您,如果需要可以把word文档发给您,望采纳~!

请问硕士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有政府工作报告,例如各个部门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样的文献格式如何写

报告用字母R来代表。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例如:[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扩展资料: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投入保障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同国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以农村和基层、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扶持公共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依法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用地。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转变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支持政府间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科技研发应用和提高文化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二)文化经济政策。对已有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修订或延续。进一步落实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及民间对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对原创性作品的政策扶持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文化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运用产业政策鼓励文化企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支持文化装备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三)文化贸易促进政策。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投资、投标、营销、参展和宣传等市场开拓活动,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通关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方面的政策便利。加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在进出口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四)版权保护政策。建设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版权交易平台,扶持版权代理、版权价值评估、版权质押登记、版权投融资活动,推动版权贸易常态化。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发展版权相关产业。(五)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将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适时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地方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图表:专栏10 文化法律法规。新华社记者 孟丽静 编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  )。

【答案】: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故选B。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基本要求

我是路过的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答案】: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2020年)》第一部分第一章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视(  )教育。

【答案】:A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什么时候提出的?他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何区别?

2010年7月29日发布教育规划纲要是关于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近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规划,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对各个方面的优化和改革提出可实施性方案,如大学去行政化、加强西部教育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而人才规划纲要是关于高级人才和国家紧需人才的培养、引进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涉及面比教育规划纲要窄……如果还不明白,你可以对比中央政府网或百度百科的详细内容,学习其详细异同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答案】: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资格考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规划”第七章高等教育(XVIII)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的,以培养高级专家,科学的发展,技术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发展高等教育,建设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力量,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提升,建成了一批国际知名的,独特的,高层次的高校,一些大学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着力培养信念,毅力,良好的品德,知识,过硬的本领和高品质的专业知识和拔尖创新人才。增加教育投资。教学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教授,教低年级学生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和完善信用体系,实施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建一个新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高校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为,养成良好的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导师责任制和指导项目的资助体系,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研究生教育创新方案,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质量。(XX),以提高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作出贡献。大力开展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和资源的共享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并促进跨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互动,以促进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的研究和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重点提高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杂志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深入实施。 (21)增强社会服务。高校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主动开展的各项服务。如促进研究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与人文素质的质量。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充分发挥智囊团,智囊团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的功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和整合。专注于以应用为导向的复合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振兴规划。新的招生计划是在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东部院校和大学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短缺倾斜,加大支持力度的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鼓励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 促进高校特点。建立一所大学的分类系统,分类管理。发挥的作用的政策指导和资源分配和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特点,追求卓越。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于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鼓励学校的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建立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基地外。加快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层次的大学,以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产生一些领先的国际和原始的成就的步伐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家实力。 (三十六)提高了系统的考试和招生。深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并专注于研究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的测试数据库,以确保国家考试的科学,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考试一年几次,探索实行社会考试。 高考院校分类的逐步实施。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中央政府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中央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能力考查创新的发挥和规范导师招生中的作用。 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录取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公平的机会,多选择有利于人才录取机制。本科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组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专业显著前进,在与学校文化需要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招生的基础;高中的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就业,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职位的做法,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建立了一个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项目改革,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东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的一些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实施基础学科的学生发展测试计划和优秀的工程师,医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的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亮点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将达95%“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近年来,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实现哪些目标?《教育规划纲要》首先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具体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以制度保证中小学生减负孩子的书包为何这么沉?面对家长日益高涨的减负呼声,规划纲要将通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方式,为中小学生减负。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具体操作上,《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 )。

【答案】: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故该纲要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应是促进公平,即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答案】: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说来,在教师方面就是关心教师的职业成长,在学生方面就是以学生为本。故选D。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

【答案】: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2008年8月29日。200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扩展资料:会议充分肯定制定《纲要》采取问计于民、开放式的有益经验。《纲要》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三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在我国制定规划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达到了广聚民意民智、凝聚共识的目的。会议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决定了下一步工作。路甬祥、陈奎元、徐匡迪和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答案】:AA[解析]该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征稿内容专题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订《规划纲要》的需要,确定对以下十个重大专题、三十六个子课题进行深入调研。第一专题: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1.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我国教育政策的演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表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预测;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木原则;2012年与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2012年与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思路与对策。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对我国教育体系历史发展与现状的分析与评价;对国外教育体系的比较与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政策和措施。4. 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国际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教育发展道路与模式分析;各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与案例研究;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第二专题:推进素质教育研究5. 素质教育基本目标和实施途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2012年与2020年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经验分析;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理念与整体思路;国际社会德育理念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德育;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和机制建设;重视实践经历的德育评价;体现育人特色的现代学校管理与制度体系;以德育专业化为目标的教师队伍建设。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初中、高中、大学招生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治标与治本之策;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拨尖人才。8. 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用人制度与劳动工资制度适应和促进素质教育;建立便于学习者选择和沟通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实施体制;政府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贵任及其绩效考核。第三专题: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9. 义务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2012年与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生源变化和布局调整。10.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普通高中发展任务和目标;普通高中发展途径和发展机制;普通高中教育区域发展战略;普通高中教育有关政策研究。11. 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2012午与2020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府责任;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管理。(在会议上听说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会放在此部分,可能还会有所调整)12. 特殊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特殊教育发展目标、途径;特殊教育政策、制度;特殊教育课程改革。13.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农民工子女特点与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中考、高考问题;大中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现有承载力及需求变化趋势;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战略选择。第四专题: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4.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大力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促进劳动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进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措施。15.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广职业教育两个“三段式”办学模式;加快公办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专题: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6.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层次、科类、布局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的基本思路、具体举措;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各类型“强校”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问题。17. 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特别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念、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政辈、质量保障与评估体制、机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与措施。18.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目标;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式与政策建议。19.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现状、问题;提高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思路、政策、举措;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问题、思路、举措。第六专题: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 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终身学习背景下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包括供给状况,规模、结构、模式、效益等;当前继续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1. 继续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国际上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重点包括国外继续教育自制度和法制、“立交桥”建设、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以及投入机制等。22. 教育发展目标与制度政策保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和2020年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推进继续教育改草发展的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包括完善体系与构建“立交桥”、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教育模式、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继续教育资源平台与促进资源整合等。第七专题: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23. 教育公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进展与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思路、阶段性目标及重大举措。24. 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贪困地区倾斜的制度建设与专项举措。25.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专项举措;民族地区办学特色与双语教学;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培养;民族教育与文化保护和国家安全;民族院校建设。第八专题: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26. 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中央和地方管理教育的责任权利与教育管理体制政草;政府和市场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与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研究。27. 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特别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与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28. 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民办教育的规范与自我约束机制。29. 教育法制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法律法规修订和制订规划;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研究;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学校与师生权益保护问题;教育督导与评估机制研究。30. 教育对外开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政府间、国际组织教育交流与合作;高等学校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问题;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问题;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问题;提高汉语国际推广水平问题。第九专题:教师队伍建设研究31.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未来12年教育事业发展对各类师资的需求;到202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重大政策举措;义务教育教师公务员制度研究;教师培养、培训与终身学习制度;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研究;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改草;推进和推广特岗计划,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和职务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待遇的重大政策举措;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举措;中小学班主任的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中小学校长能力建设研究。32.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高校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33. 教育家办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家成长规律;培养造就教育家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教育家办学的政策措施。第十专题: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34. 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祈;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2012年和202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方针、指导建设、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35. 教育投入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国家中长期公共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和完善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制度措施,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加强管理,提高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发展。36.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主渠遣作用;繁荣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校园安全文明程度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信科系的 你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高等教育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规划》中的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项目改革方面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部内容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21633528798724&infoid=128044653909083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改革任务?

1.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落实试点学院改革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组织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4.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改革试点;选择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5.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研究提出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开放大学改革。统筹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多种形式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双基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双基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安排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在全国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和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运用社会主义的本质、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等知识,分析国家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1)科教兴国战略(2)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渡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它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什么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

法律分析:2009年1月7号颁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法律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当前乃至以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谋发展   《纲要》的工作方针是20个字:“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工作任务是24个字: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纲要》明确了落实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提高质量、增强体质、均衡发展、减轻负担。怎样贯彻《纲要》精神,谋求学校发展,也就比较清晰了。结合我们学校工作实际,我认为我们西牡丹小学在落实纲要谋发展上,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尤其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体育课和体育兴趣课有机结合。从今年开始,我们除了正常上体育课之外,还成立了5个体育社团:篮球社团、排球社团、竞赛社团、韵律操社团、飞绳社团。让运动融入兴趣,实现快乐运动的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综合素质不残缺。我们成立了“鸽韵合鸣——合唱艺术社团”、“五彩墨韵——国画艺术社团”、“立字立人——书法艺术社团”、“书香浸润——阅读书社”让艺术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第二,坚持能力为重。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学校现在成立了“巧手益智——手工社团”,让学生会动脑,能动手,在“动”中实现创造品质的形成。   第三,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二、深入践行《教育规划纲要》勇创新   《纲要》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形成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   创办特色学校首先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是办学思想的特殊表达,也是学校精神的“内核”。这个“内核”是生成办学特色的精神引领。   我觉得,学校的办学理念无论是怎样归纳出来的,都要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来,要和学校实际相符合。是只属于它自己的独有的东西。   像上海清水路小学“清水文化”、普通小学“智慧育人”、新城路小学“蔷薇文化”、南京凤游寺小学“凤凰台文化”、御道街小学的“做中学”都属于自己独有的办学风格。   我们西牡丹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双主体”教育特色,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启每个孩子的心灵,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能力范畴内的“最佳的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实现“双主体”办学特色的四条措施:   (1)构建“以爱育爱,立德润行”德育教育模式   (2)构建“以学论教,尊重差异”学科教学模式。   (3)构建“立字立人——软硬书法艺术”全员校本课程。   (4) 构建“扬长提智——艺韵传情”多元系列校本课程。   总之,《纲要》的学习,给我带来诸多思考,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也找到了答案与发展的意想,今后我将领会《纲要》精神,积极发挥《纲要》对谋划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抓住机遇,精心谋划,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1、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请你谈谈在这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新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使我国在经济上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要2020—203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不要2020—2030年。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全国( )的纲领性文件。

【答案】: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今后十年重要的教育政策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主题是什么

科教兴国。建立人才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明确的六项任务是什么?

【答案】:①改革人才培养体制;②改革考试招生制度;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④改革办学体制;⑤改革管理体制;⑥扩大教育开放。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在中小学设置什么教师职务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在中小学设置什么教师职务:正高级。文件内容: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纲要解读:根据纲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在2012年达到4%。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同时,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这是针对我国近年来不断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提出的重要举措。针对许多学校没有安保的情况,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

如何引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答案】:C促进公平是基本政策,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