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想考外语导游证,现有省内导游和国家导游证 考哪个比较好?两个有什么区别 不报班自己学,过的可能性有多

我们学院有学旅游的 那天听他们说了一下这个导游证的问题现在就报名了吧 现在省内导游和国家导游证都是一样的了 而且现在国家的导游证都是分到各省自己发的 好像报名的时候会发给你很多书还要培训什么的 劝你还是去一下吧不知道对不对阿

可能性与可行性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一件事可能发生:可能性一件事的可行性,可以操作完成的可能性:可行性

为什么说信息化社会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否则就失去可能性和可行性?

为什么说信息化社会,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否则就失去可能性和可行性呢?

已入库PPP项目还有运作的可能性吗

已入库PPP项目还有运作的可能性在2016年12月之前,PPP项目可能只需要入财政部的项目库。至2016年12月21日,发改委发文《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后,PPP项目不仅需要入财政部的项目库,还需要入发改委的项目库。《财政部财金[2015]166号》中明确提出,未入库的项目,不能列入各地的PPP项目目录,不能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支出。2016年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第六条明确: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基础上,建立各地区各行业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库,并统一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库,建立贯通各地区各部门的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信息平台。入库情况将作为安排政府投资、确定与调整价格、发行企业债券及享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专项政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入库,则PPP项目原则上无法使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安排财政拨款(包括中央预算内的投资、专项建设基金、中央专项债券筹集的专项建设基金、其他中央财政建设性基金及其他有关PPP项目的专项政策)。后期也无法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

自闭症误诊的可能性大吗

论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政策的要点。

必要性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里的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农业则涵盖“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时,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还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反之,如果继续挖农业、忽视农业,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可能性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这四项指标表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这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例如,日本在战前处于以农养工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农业。政策的要点以工促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财政实力来看,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农业税收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左右。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以税惠农”,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明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这将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取消农业税后,不宜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农民收入水平低,长期以来负担较重,应给他们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国家财政支持农民的一项重要政策。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我国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农业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后,应加快改革支农资金管理,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统筹使用,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应建立政府补助、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把握好有关政策界限,严格控制标准、严格规范,防止为办公益事业再度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现象,重新加重农民负担。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各国都是公共财政最优先的项目之一。以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财力状况而论,应该有能力实行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应把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村就业培训体系,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中央已经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应健全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城带乡:城市向农民敞开大门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与同等工业化程度的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的时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可以预见,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期。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长0.37亿)。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数量之大,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过的。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尖锐,也将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增大。而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以城带乡,须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应统筹考虑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将其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增加投入。以城带乡,须使农民在城市有长期稳定的生存手段,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57.6%,占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80%。他们中许多人尽管已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多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收入低,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很难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整城市建设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城乡互动: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2010年农村人口仍会有7亿左右,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供给尤其是口粮不能过度依靠国际市场,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应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市场发育,完善政府调控政策,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仍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应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积极应对农产品进口对国内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2003年,我国农村4.9亿劳动力中转移到乡镇企业的有1.35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使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应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进一步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着力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今后农村改革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配套改革。二是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土地向一部分农户集中,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具有长期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近年来,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应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三是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四是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为什么素质测评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和充分性?

你说说看

专家为何称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性不大?

2018年8月11日消息,人民币即将迎来“811汇改”3周年。过去3年,人民币“汇改”成绩显著,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更富弹性。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趋势与彼时“汇改”初期有所类似,但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未来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8月11日起,中国央行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力度。自此,人民币“汇改”拉开序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2015年底,引入外汇风险准备金等市场化管理手段;2016年2月,央行发布一系列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明确“一篮子货币”对中间价的作用;2017年5月,在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上述措施使得“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机制得以确立。据此,中间价更能够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合理变化,同时有效增强汇率调控的自主性,为人民币汇率维持合理均衡水平奠定了基础。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亦表赞同。王有鑫对中新社记者表示,“811汇改”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调控手段更加市场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加强、更富弹性,居民和企业非理性购汇减少等。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例,王有鑫指出,在“811汇改”前10年,人民币对美元基本处于升值周期,市场对汇率预期呈现单边走势。“汇改”后,人民币打破原有单边趋势,有升有贬,双向波动加剧。“汇改”初期,人民币汇率处于贬值阶段,从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但贬值趋势并未一以贯之,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人民币转向升值,升值幅度逾10%。“第三阶段是新一轮贬值阶段,从2018年4月至今,人民币汇率贬值幅约8%。尤其是6月15日以来的一个半月时间,汇率贬值接近6.5%,贬值速度加快。”王有鑫说,但考虑到上周中国央行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之后,人民币汇率应声反弹,这意味着目前市场的贬值预期不如“811汇改”时那么强烈,未来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性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亦持类似意见。余永定认为,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跌速度接近“811汇改”后的下跌速度,但市场并没有出现当年的那种恐慌情绪,这说明市场比过去成熟了很多。余永定进一步指出,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的内外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变化,如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经常项目顺差减少等,都对人民币产生较大贬值压力。但总的来说,当前形势比2015年要好。前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贬值已经包含了贬值预期的超调影响,目前的汇率水平应该基本反映外汇供求真实状况,未来人民币发生大幅度贬值可能性不大。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亦表示,尽管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带给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将持续,但是在中国央行的调节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乃至跌破7的概率较小。

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题,可能性, 认识百分数前半部分。60条每种20道! 给我的徒弟做!!!

二次伤残鉴定推翻的可能性大吗?

不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伤残鉴定结果是可以推翻的,但是不容易。因为对于伤残鉴定结果能否推翻需要有鉴定程序违法的证明或者是实际的伤情是否达到了鉴定某级的要求的标准。其一、如果首次鉴定的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则二次鉴定会推翻首次鉴定得出的较多结论;其二、不符合上述情况的,二次鉴定不会推翻首次鉴定得出的较多结论。二次司法鉴定,也就是对一次司法鉴定不服,申请的第二次司法鉴定,二次司法鉴定需要符合一定的情形才可以申请,而且通常情况下,申请司法鉴定都需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伤残鉴定重新鉴定程序:1、重新鉴定,申请应提交办案部门,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申请书一般提交给负责该案件的部门,具体就是交给承办案件警官。2、如果经重新鉴定后,鉴定结论有改变的,鉴定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如果鉴定结论没有改变,鉴定费用则要重新鉴定申请人自行承担。3、申请重新鉴定时,办案机关会要求受害人予以配合的。不配合的,对其提交的原鉴定结论不予采用。4、伤情重新鉴定,可以在接到伤情鉴定结论书后,法院判决前,随时提出。省、市、县三个层次的劳动鉴定委员的职责范围各有不同:1、县(县级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职责范围:(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劳动鉴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2)制定本级劳动鉴定的工作制度;(3)对于县所属单位的劳动鉴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4)按有关规定对需要进行劳动鉴定的本县所属单位的职工进行劳动鉴定。2、企业劳动鉴定委员会(小组)职责:(1)贯彻执行上级劳动鉴定有关政策、法规和规章;(2)收集、整理、保存职工伤亡事故、职业病的有关资料,建立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和工伤档案;(3)准备上报所需材料,做好劳动鉴定案件的上报工作;(4)协助企业做好伤、病、残职工的管理工作。3、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职责范围:(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法规和规章;(2)制定本地区劳动鉴定工作的规章制度;(3)对全省各级劳动鉴定组织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4)处理全省各地、市呈报的劳动鉴定的疑难、争议案件。4、地(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职责范围:(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法规和规章;(2)制定本级劳动鉴定的工作制度;(3)对下级劳动鉴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4)实行地(市)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对于因工因病致残退休的职工,进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和审批;(5) 处理各县(县级市)或企业劳动鉴定委员会呈报的劳动鉴定的疑难、争议案件。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第一百三十五条 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第一百三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案件,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一)当事人没有争议,符合督促程序规定条件的,可以转入督促程序;(二)开庭前可以调解的,采取调解方式及时解决纠纷;(三)根据案件情况,确定适用简易程序者普通程序;(四)需要开庭审理的,通过要求当事人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焦点。第一百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外审后退改录取的可能性大嘛

不大。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外初审较为严格,如果初审不达标,3天内退稿,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外审后退改录取的可能性不大,很小。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高压变频器能否实现瞬间掉电后,满载运行1-5秒时间?可能性为多大?

可以实现。高压变频器技术特点  1)ZINVERT高压变频器将多个功率单元的输出电压串联叠加直接形成高压输出(如图1所示),此方法类似于干电池叠加,通过若干个功率单元的叠加可产生所需要的相电压数值。每个功率单元输出1/n的额定电压、1/3n的额定功率,单元的功率模块只承受1/n的额定相电压。因此可选择低压功率模块,单元电势差由变压器线圈来承受。  2)该变频器通过“功率裂变”与高压“再生”技术,直接带动高压电机,因此输出谐波小、对电网污染小。每个功率单元输出三电平,通过移相叠加输出电压近似正弦波,不存在谐波引起的电动机附加发热和转矩脉动,不必加装输出滤波器就可以用于普通异步电动机,并且电压的跳变仅为单个功率单元直流电压值,dV/dt小,对电机无伤害,可直接适应于普通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改造。  3)利用“STT”技术,旋转负载直接启动。以往高压变频调速系统只能在电机静态下启动,ZINVERT型高压变频器采用了“STT”算法技术,可确保电机在调速范围内的任何转速下,无需停车,直接无冲击启动智能高压变频调速系统。因此,可以实现高压电机即时的启动和停止控制。  4)高压输出突发短路“SCP”防护技术。高压电动机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电缆头或电机内部两相短路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IGBT管安全工作区的限制,几毫秒内只允许几倍于额定电流的电流流过。因此巨大的相间短路电流极有可能瞬间损坏输出主回路IGBT逆变管。为此,ZINVERT设置了三重短路保护功能,可有效保护电机及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安全。  5)允许掉电时间可达30 s。由于电网容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输入电压的瞬时跌落或瞬时停电时有发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电压往往能自行恢复。一般的高压变频器在输入电压跌落超过一定时间或是输入掉电后,变频器便会保护停机,或者是最多支撑运行几秒钟后停机。ZINVERT高压变频器充分考虑了此种因素的影响,在输入跌落或掉电后,只要是在设定的时间内电压恢复正常(最长可设定至30 s),ZINVERT能自行无冲击启动,将电机拖动至运行前的状态,不会终止后续生产。  6)多回路供电技术,高可靠性EMC设计,超级看门狗技术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ZINVERT变频器控制系统可靠性高,控制电源具备外部提供辅助控制电源、内部高压自产控制电源、内置UPS电源等3路供电回路,各回路之间无扰切换。高压带电后,即使无任何外部输入电源,成套系统均可正常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采用光纤通信、光电隔离、电磁隔离、滤波模块、软硬件看门狗、柜体导电密封等EMC措施,大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超级看门狗”实现控制电源2 s内的完全失电、控制系统复位后仍可恢复至正常设定运行状态,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7)该变频器具有加、减速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保证在不正确的加、减速设定时间或负荷变化调速时,装置不会出现加速过流保护停机、减速过压保护停机的现象,有效地解决了加、减速时间的自适应控制。另外,具有此控制功能的高压变频器,对于紧急事故处理等需要快速调整频率的风机、泵类控制具有实际意义。

刑法学中“非难可能性”什么意思?

近代刑法,为防止司法的恣意,切实地保障人权,提出了责任主义的原则,即“无责任无刑罚”。责任主义下的责任,指的是主观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是指仅在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时才能予以非难;个人责任,则是指只有对于行为人的个人行为才能予以非难。非难可能性是说非难的一种标准,意识是该行为是不是应该非难。

第34期《可能性的艺术》

刚毕业的时候看过刘瑜的《观念的水位》,到如今已所记不多,但依稀记得那是一本好书。 这本《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源自刘瑜在知识付费平台的讲稿,分析民主在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值得一读。 表亲专制 表亲专制,有别于政府专制,君主专制,而是一种来自民间的专制。 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政府早已明文规定种姓歧视违法,但民间仍然有很多人因为种姓歧视而侮辱、甚至殴打他人。 表亲专制在政治上导致的后果为,认同逻辑胜过理性逻辑。某个官员犯了错,认同逻辑认为这个官员是自己人,可以原谅;理性逻辑认为,不能让这个官员继续留在官位上。 盲目追星,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表亲专制。 因为哥哥长的帅,他唱歌不好听,没有演技,这些都不无关紧要。最终导致的后果,市面上充满无脑偶像剧,有演技的演员没有机会演戏。 表亲专制,其实就是人言可畏。 最后 可能我对政治是真不感兴趣,书中例举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我没有关注民主是如何发展和转变,更多的是对其中的故事(社会)感兴趣。 比如,印度和中国一样多民族,多人口,为什么相对于中国的安稳,印度是如此的分裂?津巴布韦是如何从一个石油出口大国,堕落成一个通货膨胀的笑话?韩国当时经济高速发展,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民间运动? 作者在书中只是简单介绍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也许看一些详细介绍国家社会的书籍会更有趣。 每周都要读书啊 2022.5.13

简述艺术的起源几种可能性的学说

巫术说、游戏说、模仿说、劳动说、心理映射说等等。 艺术起源的学说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到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论述通常都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评析一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关于人类艺术起源的学说。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4.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狩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艺术与儿童的艺术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终审了,被录的可能性大吗

大。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终审是论文审稿的最后阶段,录用可能性是很大的。《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由南方医科大学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物理学会主办的全面涉及医学物理学各分支学科领域。

如果我国农村提前十年搞分田到户,粮食有增产的可能性吗?

这里说一下,就是提前二十年三十年,如果没有大集体的统一调配有效安排,在全国掀起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的热朝,没有全国农民的不计报酬,奋力拼搏的大无畏奉献精神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就是分田单干粮食也不可能增产。八零年的时候已经在很多地方实现了小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包括耕地、播种和收割等,记得在生产队时我们打稻子、小麦(就是脱粒)都是脱粒机作业,到了分田单干就又恢复了用耕牛拉石磙一圈一圈的碾,脱粒小麦把丢掉了多年的连解(音)又捡了起来,就是把小麦铺到场上晒,等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打,两人或多人面对面,举起“连解”一对一对下劈哩啪拉的夯。这叫越热越打麦,凉了就打不掉,那个辛苦啊汗流加背,挥汗如雨,我刚从学校毕业,不会用“连解”,还被父亲多次数落,当时很是委屈,都机器脱粒了为什么又用起老古董了呢?父亲解释说以前是大集体人多力量大,生产队有积累买了农业机械,现在这些东西被当废铁卖掉了,因为一家一户也买不起啊,所以又把老古董搬出来用u2026父亲又说,还好,五八年五九年我们出工在上游修了大水库,修了南北两条灌渠,加上这些年冬春又完善了很多水利设施,包括电灌站,提灌站河塘堰坝,治理土地等,我们的收获是有保障的。这几十年来也没咋修复这些设施了基本都成了摆设,灌渠有水也不用,为什么?用不起啊!水费贵的吓人!只能田边打机井抽水灌溉,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好了,就说这些吧。

次级贷款属于不良贷款,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较高 对吗

正确。在国际上,对贷款实施五级分类,分别是: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法,我国也于十多年前开始采用这种分类。在五级分类中,次级属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30%-50%所以,你这个题目答案是:正确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多为木结构?下面哪些说法具有可能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我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概率统计里的可能性怎么计算?题目如下

26岁就当上了副镇长,有前途?往上升的可能性大吗?

26岁就当上副镇长,熬也能熬上去!

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一条直线时,求分析国民供给需求曲线及过剩供给需求曲线。来个简单粗暴配图直接明了的

有点难度

老龄产业是个巨大的朝阳产业,老年人市场有怎样的可能性?

有着非常大的可能性,而且老年人的市场也是非常可观的,比如说可以卖一些老年人的保健品或者是衣物,再或者是关于老年人的一些保险,发展前景非常的可观。

风险是衡量( )的指标,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

风险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风险,就是指某种特定的危险事件(事故或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产生的后果的组合。通过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是由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组合而成的,一是该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即危险概率;二是该危险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人类正处在“风险社会”。以德国社会学家Ulrich Beck 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率先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他们指出,只有在自然和传统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依赖于人决定的地方,才会有风险的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速度,也使人类社会进入风险时代,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技术的两面性及部分科学研究的缺陷性都是造成风险的可能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在发达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指数增长,财富以乘数效应积累,而风险也在以前所未知的程度释放,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经济全球化快速扩展,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时代特征。

1)相比于传统社会,风险社会给我们 带来了哪些额外的可能性?

人为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主体性,风险的全球性。风险的复合型。风险的二重性。风险社会有助于人们增强风险责任意识。风险社会为当代人塑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风险生存方式。在这种风险生存状态下,人类有责任时刻提醒自己,不但要对眼前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不但要对人类自己负责,还要对自然负责。为了我们自身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一种公共的风险责任意识。

可能性评课优缺点

内容如下:1、总的说来,师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氛围、课堂流程、目标落实、双基训练、德育渗透都做得比较好。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听课感受,有褒有贬,说得不对之处请指正。2、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拨动学生的心弦,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定下完美的基调。这节课的导入就很新颖,有趣味性、启发性,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3、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遗憾的是,这节课没有明确目标(或目标制订得不合理,形同虚设)。4、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各小组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组员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共同解决。这些都做得很好,只是评价没有跟进,也没有兑现积分奖励。5、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劝诫、引导与鼓励。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优秀是夸出来的--让学生互相赞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效果会更好。6、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用语规范,体态大方,板书美观,声音不高不低,圆润动听。只是讲得过多,抢了学生的风头。如果这节课再少讲20分钟,效果会好些。7、传统课堂的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改强调关注学生的学。按照学生的思路去设计教学,还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照本宣科,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直到彻底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8、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利用对子检测过关;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不用拿到班内展示;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点,老师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习效率难以提高。9、某某环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学生的兴趣高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这是本节课的亮点!10、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掌控课堂节奏,评价优劣得失,解答疑难困惑学生再怎么主体,也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来,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没有收敛就没有开放。

溶酶体和线粒体共存的可能性

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肝细胞处于G0期,很少分裂,但是当受到某些机械,病毒,药物等刺激时,G0期细胞可以进入G1期,启动细胞周期。大鼠进行2/3肝切除后,剩余肝脏仍可代偿性的长到原来大小,并恢复其功能,这个过程称为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很多激素,细胞因子,蛋白,信号通路参与肝再生过程,迄今为止,对肝再生过程还没有非常明确的了解,尤其是启动和终止阶段 [ 1-3 ] 。 溶酶体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对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器,自噬(Autophagy)是溶酶体介导的降解受损或冗余细胞成分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降解后的物质可以被重新利用。这些功能主要是溶酶体膜蛋白和内腔中的酸性水解酶类来执行的。迄今为止,发现至少50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 [ 4 ] ,这些水解酶直接行使催化功能,但溶酶体膜蛋白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比如,维持溶酶体内酸性环境,选择性的运输需要被降解的物质,介导溶酶体膜和其他膜的融合等 [ 5 ] 。自噬参与了机体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发育,分化,衰老,死亡等 [ 6 ; 7 ] 。越多的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和人类的一些疾病和肿瘤发生有很大关系 [ 8 ] 。所以,自噬在细胞和机体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肝再生与自噬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 9-13 ] ,研究发现,正常小鼠70%肝切除后,发生积极自噬而免于细胞老化,并通过维持健康的线粒体形态刺激线粒体代谢,通过氧化磷酸化为肝再生提供能量 [ 14 ] 。还有研究发现,肝再生早期,线粒体通透性没有明显改变,而24h之后内膜通透性降低,氧化磷酸化偶联增强,效率提高 [ 15 ] 。为了解大鼠2/3肝切除肝再生与自噬的关系,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在肝再生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并阐明其机制,本研究借助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结合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方法检测了大鼠肝再生2、6、12、24、30和36小时等6个时间点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分析了他们的表达模式和相互作用及其与肝再生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溶酶体和线粒体可能有共存的形式,且从分子水平阐释其存在的可能机理。除了自噬,真核细胞还有一种降解蛋白质的系统,现在有研究发现两种蛋白降解体系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 16-19 ] ,但是机理有待阐明。我们首次在蛋白水平分析了大鼠肝再生自噬与泛素介导的蛋白酶体途径之间可能的联系。 大鼠肝切除后,合成活动旺盛,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和能量相关的AMPK信号通路激活,以对抗这种应激状态。而和自噬直接相关的溶酶体膜蛋白和大量酸性水解酶表达上调,线粒体内膜相关蛋白表达增强,意味着线粒体功能并未受到大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 感兴趣的请 查看原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LISON M R, LIN W R. Diverse routes to liver regeneration[J].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5. http://dx.doi.org/10.1002/path.4667 . [2] MIYAOKA Y, MIYAJIMA A. To divide or not to divide: revisiting liver regeneration[J]. Cell division, 2013, 8(1): 8. http://dx.doi.org/10.1186/1747-1028-8-8 . [3] LAI H S, CHUNG Y C, CHEN W J, et al. Rat 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effects of insulin, glucagon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J].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Taiwan yi zhi, 1992, 91(7): 685-90. [4] SAFTIG P, KLUMPERMAN J. Lysosome biogenesis and lysosomal membrane proteins: trafficking meets function[J].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9, 10(9): 623-35. http://dx.doi.org/10.1038/nrm2745 . [5] GONZALEZ A, VALEIRAS M, SIDRANSKY E, et al. Lysosomal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2: a new player in lysosome-related pathology[J].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2014, 111(2): 84-91. http://dx.doi.org/10.1016/j.ymgme.2013.12.005 . [6] NIKOLETOPOULOU V, MARKAKI M, PALIKARAS K, et al. Crosstalk between apoptosis, necrosis and autophagy[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13, 1833(12): 3448-59. http://dx.doi.org/10.1016/j.bbamcr.2013.06.001 . [7] CHEN W, SUN Y, LIU K, et al. Autophagy: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neuronal survival after cerebral ischemia[J].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4, 9(12): 1210-6. http://dx.doi.org/10.4103/1673-5374.135329 . [8] CUI D, LIU B, LIU W.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Tumorigenesis[J].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15, 45(6): 593. http://dx.doi.org/10.1360/n052015-00107 . [9] WANG K.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 liver injury[J]. Cell cycle (Georgetown, Tex), 2015, 14(11): 1631-42. http://dx.doi.org/10.1080/15384101.2015.1038685 . [10] QIWEN W, CUIFANG C, NINGNING G, et al. Effect of autophagy on liver regeneration[J]. Yi chuan = Hereditas / Zhongguo yi chuan xue hui bian ji, 2015, 37(11): 1116-24. http://dx.doi.org/10.16288/j.yczz.15-162 . [11] VARGA M, SASS M, PAPP D, et al. Autophagy is required for zebrafish caudal fin regeneration[J].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14, 21(4): 547-56. http://dx.doi.org/10.1038/cdd.2013.175 . [12] LIN C W, CHEN Y S, LIN C C, et al. Amiodarone as an autophagy promoter reduces liver injury and enhances liver regeneration and survival in mice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5807. http://dx.doi.org/10.1038/srep15807 . [13] MAO Y L, CHEN R R, YANG H Y, et al. [Autophagy in fibrotic and postoperative remnant liver in rat][J]. 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 2008, 30(4): 421-5. [14] TOSHIMA T, SHIRABE K, FUKUHARA T, et al. Suppression of autophagy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impairs energy charge and hepatocyte senescence in mice[J]. Hepatology, 2014, 60(1): 290-300. http://dx.doi.org/10.1002/hep.27140 . [15] 缪明永,蔡在龙,刘鹏飞,王学敏,毛积芳,陈克明. 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调控[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05:15-18. MIAO Mingyong, CAI Zailong, LIU Pengfei,et al.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oxidation phosphorylation during rat regeneration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J].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1999,05:15-18 [17] SANDRI M. Protein breakdown in muscle wasting: role of autophagy-lysosome and [16] SANDRI M. Protein breakdown in muscle wasting: role of autophagy-lysosome and ubiquitin-proteasom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2013, 45(10): 2121-9. http://dx.doi.org/10.1016/j.biocel.2013.04.023 . [17] SCHREIBER A, PETER M. Substrate recognition in selective autophagy and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14, 1843(1): 163-81. http://dx.doi.org/10.1016/j.bbamcr.2013.03.019 . [18] WOJCIK S. Crosstalk between autophagy and proteasome protein degradation systems: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therapy[J]. Folia histochemica et cytobiologica /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Polish Histochemical and Cytochemical Society, 2013, 51(4): 249-64. http://dx.doi.org/10.5603/fhc.2013.0036 . [48] 缪明永,朱克军,汪振诚,刘军华,蒋雷,王学敏,焦炳华. 大鼠肝再生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变化[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03:292-294. MIU Mingyong,ZHU Kejun,WANG Zhencheng,et al. Changes of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during rat liver regeneration [J].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04,03:292-294. [49] RACKER E, STOECKENIUS W. Reconstitution of purple membrane vesicles catalyzing light-driven proton uptake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e 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74, 249(2): 662-3. [50] 翟心慧,来小海,吴清华,赵爱景,徐存拴. 辅酶Q_(10)对大鼠再生肝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影响[J]. 解剖学报,2013,01:44-48. ZHAI Xinhui, LAI Xiaohai,WU Qinghua,et al. Effects of coenzyme Q 10 on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of regenerating hepatocytes in rats [J]. Acta Anatomica Sinica,2013,01:44-48.

一般病理要求做免疫组化的良性的可能性大吗?

你知道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你说你很好,你说你棒,你就是你个大猩猩

投了航空学报中文版,三个外审,意见是修改后在在审,拒稿可能性大吗?

 一般的文艺类的报刊杂志的稿件处理期为3个月,3个月没有得到通知,基本上可以自行处理,现在的杂志一般不退稿。如果是学术性论文,那就不好说了,因为现在潜规则在中国非常流行,可以找一下负责的编辑,让对方开出条件,否则,被毙的机率超高。一般正规的报刊,接到了好的稿件,第一时间会通知作者,告知可能采用意向。

劳动仲裁请求中哪些被支持的可能性小

1、法律知识很欠缺又不愿学习,未收集关键性的证据,缺乏证据会导致此类劳动者大概率的维权失败;2、想的太多怕麻烦,想乱七八糟的事情,担心维权时间久,意志不坚定的表现,极易导致维权失败;3、容易被忽悠改变想法,被对方间接或直接劝和,放弃维权;4、充满极端思想,选择激进方式维权,此种非法维权方式法律不认可,导致维权失败。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1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理解现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的联系。例1以教师的两个问题“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和小精灵的一个问题“小雪会抽到什么?”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学生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不可能是跳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可能会抽到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    二、心得体会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体验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这节课我通过猜一猜引入课题,然后通过玩扑克游戏,墨粉笔的游戏,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玩中学,在玩中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PPT出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生活中的可能性,数学中的可能性,成语中的可能性,故事中的可能性。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学不足   整节课都是教师引导,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学。学习生活中的可能性时只是按照我的PPT来学习,如果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找出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就更好了。    四、改进措施   1.认真学习教材,教师用书,把教材内容搞透彻。 2.要认真备教材,更要认真备学生,基本做到因材施教。 3.多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让他们学的轻松、快乐。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3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纪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4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 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5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需改进的方面: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6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初步判断生活当中的问题,课下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学习。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7   两周前就把第六单元上完了,因为一直都在忙课题结题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做个简单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8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   不足;应照顾到全体学生。   改进措施;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9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里的第二个学习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戏为素材,课中我改为摸球,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执教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从听故事引入,让学生猜测黄狗会不会答应狐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切入点。   其次,在学生已经会用正字进行统计数据,并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亲历试验的全过程,用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新的实验结果。    二、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了幸运52的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乐学,善学,并不断地接受挑战。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等奖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很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合作,不过有时小组合作多流于形式,今天我们在研究课堂实效性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废除小组合作,看到小组合作就觉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实,必要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并在小组合作中让他们人人有事做,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不回避小概率的发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试验中,个别小组摸的是白球数量多,黄球数量少,在教学中我不回避矛盾,让学生明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学的摸球情况比较,摸到白球的次数还是少一些,黄球的次数还是多一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    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练习中我插如了运用可能性的大小来把成语分类,使学生能根据数学知识理解成语。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0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五(2)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和玩飞行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上课,耿华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习。   (3)玩飞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会玩,教学时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1   优点;本课以游戏贯穿整个课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使学生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估计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游戏中既可复习统计知识与数的组合,又可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不足;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   改进措施;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机会发言。 ;

本人喜欢U0001f60d《结婚契约》,《1%的可能性》,请万能的网友推荐些好看的韩剧,不要太长的

《49日》(朝鲜语:49uc77c,英语:49 Days)为韩国於2011年3月16日起播放的水木迷你连续剧,由《灿烂的遗产》、《检察官公主》的编剧蘇贤京所执笔的作品。李枖原与赵显宰时隔9年继《大望》後再度共同合作。本剧於2012年於韩国首播.讲述一名女子遭遇交通车祸导致灵魂脱壳而出,必须要在四十九天内找到三个真心为自己流泪的人才能复活的故事。主演李枖原、赵显宰、裴秀彬、徐智慧、南奎里、丁一宇 播出日期2011年3月16日-2011年5月19日 集数20 《一起吃饭吧》是韩国于2013年11月播出的电视剧,由朴俊华执导,李秀景、尹斗俊、尹素熙、沈亨泽主演。讲述了李秀京(李秀景 饰)与她的邻居、同事等独身人士的日常生活和罗曼史.该剧以主人公李秀京为中心,讲述她和邻居、同事等独自生活的单身族之间的真实日常生活与罗曼史。独居在805号的李秀京(李秀景 饰)是一个离婚3年的单身大龄女性,同时是律师事务所室长。打定主意不再结婚的她平日独来独往,单身生活倒也逍遥自在,然而她最苦恼的问题莫过于吃饭没人陪伴,身为一名“吃货”,她为了美食可以奋不顾身。《一起吃饭吧2》是韩国于2015年4月6日播出的月火迷你连续剧,由朴俊华导演,任秀美编剧.该剧主要为《一起吃饭吧》续作,仅延续男主角“具大英”一角及“食”的主题。讲述了美食部落格家具大英(尹斗俊 饰)和他隔壁已独居10年并且是小学同学的自由作家白秀芝(徐玄振 饰)以及白秀芝所喜欢着的,拥有出色外表与独特魅力的“妈朋儿”李尚禹(权律 饰)之间发生的趣事 。延续第一季,具大英(尹斗俊饰)与李秀京(李秀景饰)分手后,辗转定居于世宗市,并开始扩展全新的人际关系,包括邻居白秀芝(徐玄振饰)与李点儿奶奶、房东金美兰、保险业前辈林泽秀、公务员李尚禹(权律饰)与洪仁雅以及超市工读生黄慧琳。同时,大英发现邻居白秀芝正是自己的国小同学,并决定帮助秀芝追求其心仪对象李尚禹,同时通过“美食”来串联周遭的人事物.《今天的恋爱》是2015年1月15日上映的一部韩国爱情喜剧电影。男主角姜俊秀(李升基 饰)和女主角金贤雨(文彩元 饰)是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俊秀是一名小学老师。他自小对贤雨有好感,但被贤雨拒绝,之後的18年一直以男性朋友的身份照顾著贤雨,却再也不敢表白。他也和别人谈恋爱,但从未超过100天,总是对女友无条件付出,却总是因为各种莫名的原因被甩掉。他完全不能理解女人的心思,被贤雨评价为无法令人心动的男人。贤雨是一名气象主播。她聪明、活泼、美丽,在观众中具有极高的人气。但这样的贤雨却陷入了与公司前辈(李瑞镇 饰)的婚外恋不能自拔。她为他喝酒,为他哭泣。然後再打电话叫俊秀来诉说心痛的感觉。俊秀对这样的情况开始越来越无法忍耐了。主要演员李升基 饰演 姜俊秀文彩元 饰演 金贤雨(少年:洪和利)其他演员柳和荣 饰演 熙珍朴恩智 饰演 车明善Lizzy 饰演 敏雅郑俊英 饰演 廉孝奉/安德鲁李东镇 饰演 广播电台工作人员1高允 饰演 在中朴时恩 饰演 姜俊熙河庆民 饰演 韩诚求林锺允 饰演 总经理朴熙健 饰演 俊熙童伴李瑞镇 饰演 李东镇(特别出演)孙佳人 饰演 俊秀前女友2(特别出演)南陵美 饰演 澡堂的老奶奶(特别出演)林河龙 饰演 校长(特别出演)金甲洙 饰演 俊秀爸爸(特别出演)李京进 饰演 俊秀妈妈(特别出演)宋永彰 饰演 本部长(特别出演)金富善 饰演 贤雨妈妈(特别出演)金光奎 饰演 弘大 光头男(特别出演)洪锡天 饰演 MYTHAICHINA 老板(特别出演)金素妍 饰演 俊秀前女友1(特别出演)《在地球上恋爱》是由郑钦文执导的纯爱电影,由朴有天、徐贤真、金在中主演 。该电影主要讲述了高中生丈夫和班主任老师的结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故事,影片于2008年12月30日发行。因为看到后辈被打而出手的打架事件被留级两年,朴有天(朴有天饰)21岁了还只是一名高中三年级学生,是不会思前顾后,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管怎样都会去做的男人。他在学校里极受欢迎,但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是一个有妇之夫,妻子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洪秀贤(徐贤真饰)。转校生金在中(金在中饰)是个问题学生,自幼失去父母和姐姐,在孤独中长大。得知他的身世后,洪秀贤作为他的新班主任,对他特别关注。经过多番交流后,沉默寡言的金在中渐渐向秀贤敞开心扉。与此同时,秀贤和丈夫朴有天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最后,他们三人,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 。: )

四川的保路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即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二、可能性(即条件)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组织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军事上: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三、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会不会太全了点= = 我挺赞同1楼的╮(╯▽╰)╭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   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习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习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分组讨论法   (3)游戏和抢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图片,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3、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4、感知数据,体验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   5、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来练习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7、最后通过听要求给纸盒里增减球来进一步体会可能行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七、板书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黄1白黄球1/2   白球1/2   1黄7白黄球1/8   白球7/8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3   说教材: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材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袋中装有3个绿球,每次摸1个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处,一共摸40次,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念摸到红球,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还通过抛小正方体装铅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确定事件。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绿球的机会是相等。   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说教学流程:   1、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及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   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骤。为此,老师精心组织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到摸到红绿球的次数差不多,并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继续摸下去的结果。   4、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归纳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5、抛小正方体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6、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既能把所学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游戏贴近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4   教材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游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让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概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验事情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随机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理由。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方法目标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验证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和学生公平、公正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但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的了解,能用“经常、一定、偶尔、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打算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实验探索——科学验证——实际运用”的过程,选择“探究研讨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其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知   课件演示教科书第99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以抛硬币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活动、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揭示课题:可能性(板书)   设计理念: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初步渗透公平规则的重要性。   (二)分组实践,探索体验   1、分组实验,获取数据:首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然后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数   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引导学生用来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板书)然后问: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去学习,即“从做中学”,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三)实际运用,智力冲浪   1、转盘转转转:   课件出示9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方案。然后把全班分成三组,采用“转动转盘获答题机会”的方式,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的1、2、3题。   2、课件出示“幸运摸奖”:假如你是摸奖者,认为这样设计公平吗?并说明理由。(最后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3、智力冲浪:教师准备1个黄球、6个绿球放在盒中。   (1)猜猜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不能确定?必须知道什么?   (2)告诉数量,说说摸出黄、绿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3)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应怎么办?   (4)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绿球的,又应怎么办?   设计理念: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体现知识的价值,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回顾新知,归纳概括:   引出概率定义,指名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实例。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给每个学生活动、讨论、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快乐。 ;

左下腹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最大层面大小约10.2*11.7C【恶性肿瘤(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

您好!希望了解,患者目前行为状态,例如行走能力,自理能力;最近体重变化,饮食情况。很可能属于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即肉瘤一类肿瘤,但还需要穿刺病理活检证实。这类肿瘤的特点是手术后易复发,放化疗不敏感,是当今有关治疗领域一大难题。近年来,我们收治来自国内外患者大多为手术、放化疗失败患者,通过采用微创的低温冷冻方法获得了比较满意效果。我们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但需要您将有关影像学检查图片传上来,看是否适合。仅供参考。(天津肿瘤医院郭志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广汽传祺双座敞篷跑车亮相,纯电动力,剪刀门,量产可能性很大

前几年国内新能源车潮刚刚涌起的时候,诸多的新生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PPT或者概念车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大批电动跑车,它们个个都是设计炫酷,有着漂亮的纸面性能参数。但是如今这些当初高调PPT造车和概念车大都销声匿迹了,反倒是脚踏实地的一些品牌时不时带给我们真正的惊喜。广汽传祺是目前传统汽车品牌中新能源车型做的比较好的了,除了基于燃油车平台打造的一系列电动车型,还有专门的新能源车型埃安车系。在2020年北京车展上,广汽传祺又发布了一款全新的电动双门敞篷跑车,影动ENPULSE。这辆ENPULSE虽然也是以概念车形式亮相,但是外观看上去实际是非常接近量产了,而且据广汽传祺相关人员介绍,该车量产概率很大,量产后的价格会在30万以内。单从设计层面看,这辆外观内饰非常炫酷帅气的小跑车,如果在30万以内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新车前脸没有使用很多复杂的线条和造型,不是属于“张牙舞爪”的风格,但是依旧是十分动感。车头十分扁平,因为没有了进气中网,机盖更加贴合前杠,大灯采用锐角造型,外侧延伸出的两个小细角十分个性动感。前杠两侧使用了犀利的刀锋式进气孔造型,底部的扰流造型十分运动。新车的侧面真的是太迷人了,可以说是非常理想化的双门跑车造型设计了,造型比例非常匀称,线条非常干练,从车门前底部前侧斜向上向后延伸的折痕线条是点睛之笔。另外该车的后视镜并没有像如今的很多概念车那样使用摄像头取代,而是一个造型非常别致的传统后视镜,从这也可以看出是非常接近量产状态了。不仅硬顶敞篷的双门结构让其看上去很帅气,当车门打开的刹那,这辆车的帅气颜值达到了“巅峰”,虽然说剪刀门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使用在一些量产的超级跑车上,但是到现在这种剪刀门也还依然是最帅气的开门方式之一了。新车的车尾部分相比前脸更具跑车的姿态,甚至能够给人先进的隐身战机的感觉,从后风挡开始呈现中间低两侧高的造型,一直延续到了后箱盖收尾的位置,与尾标融合,因此从后面看就像是两片机翼。尾灯是非常细的接近贯穿式的灯带式造型,在底部扰流器位置还有两条竖向灯带与之呼应,灯光效果十分炫酷。后杠底部是超级跑车化的造型风格,巨大的扰流造型非常夸张。内饰实用极简的设计风格,整个驾驶舱十分简洁干练,像很多超级跑车一样充满着原始的机械美感。当然,三块大屏幕的出现还是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了。方向盘还不是最帅酷的,最个性的是中控台下部贯穿了座椅扶手一直到后部的两条类似水管的造型了,据悉,这两根管子造型灵感来自于二极管,上面整合了座椅调节、换挡旋钮等功能按键,还带有氛围灯。动力部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性能数据,只是明确了才有后驱纯电动力,相信届时肯定会有漂亮的数据来呼应这么帅气的外观内饰的。点评: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目前家庭第二辆车、第三辆车开始成为常态,除了实用为主的车型,这种个性化的车型也势必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而电动的优势让跑车的性能表现也更容易实现,因此电动跑车也会是一个趋势。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调查显示,恋爱经历越丰富,成为「恋爱脑」的可能性越大,你怎么看?为何母胎 solo 的恋爱脑反而更

恋爱经历丰富与成为“恋爱脑”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一现象:1. 恋爱经历丰富的人可能在恋爱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但也可能因此而变得过于自信,导致他们在恋爱中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恋爱脑”。2. “恋爱脑”指的是在恋爱中过于投入、忽视自己需求的现象。母胎solo的人可能因为缺乏恋爱经验,更容易在遇到喜欢的人时变得过于投入,从而形成“恋爱脑”。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都不同,因此,恋爱经历丰富和成为“恋爱脑”之间的关系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在恋爱中保持清醒,而有些人则容易陷入“恋爱脑”。4.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界限,保持自我认知,是避免成为“恋爱脑”的关键。无论是否有恋爱经历,学会平衡恋爱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成长,都是避免“恋爱脑”的重要方法。5. 保持沟通:与伴侣保持良好沟通,分享彼此的感受和需求,有助于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避免“恋爱脑”现象。总之,恋爱经历丰富与成为“恋爱脑”之间的关系因个体差异而异。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界限,保持自我认知,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无论是否有恋爱经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成长,都是避免“恋爱脑”的重要方法。

分手且断联系三个月,两个人还有复合的可能性吗?

我觉得如果已经分手三个月,并且在这期间没有任何过联系就没有复合的可能了,因为但凡双方对对方有任何一丝的感情,都不可能忍住三个月都不联系。

苹果采用type-c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认为可能性并不高,因为苹果有自己的接口,我认为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设计。

ST安泰股票在2021年摘帽的可能性大不大?

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现在的股市并不是牛市,所以有点悬。

电视剧《夜旅人》会爆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火不了了,改名字吧。

中国好声音暂停播出,你觉得后续还能播出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过去的几季中,一些观众和媒体对节目的规则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节目的评审和选手选拔过程不够公正和透明,存在偏袒和操纵的嫌疑。此外,一些观众也对录制现场的氛围和流程提出了质疑,认为存在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观众的不满和质疑,进而影响了节目的形象和口碑。中国好声音停播引发了观众对于音乐选秀节目命运的关注。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新歌声"再到现在的停播,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并不一帆风顺。此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音乐选秀节目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是否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以满足观众对于音乐和娱乐的新期待。或许,未来的音乐选秀节目需要更多元、更富有个性化的特点,更注重原创和多样化的音乐风格,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热爱。中国好声音停播的原因可能与节目模式需要更新有关。长期以来,中国好声音一直以青春励志、音乐情感为卖点,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观众对于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审美疲劳逐渐增加。因此,重新审视和改进节目的模式和内容,引入新鲜元素和创新亮点,或许是推动中国好声音再次焕发生机的方向。明星评委的离开可能是中国好声音停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多位明星评委如李玟等提到了节目内幕问题,这或许表明节目在运作中存在一些隐情和不公平现象。明星评委的离开无疑给了节目制作方一个警示信号,需要重新审视和完善节目的运作机制,确保公平、公正的环境,赢得明星评委和观众的信任。

综合素质较高的孩子,未来发展可能性大吗?该如何培养孩子综合能力?

综合素质较高的孩子,未来发展可能性大;首先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带孩子出去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多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还要培养一个文化或者体育方面的兴趣。

我仍然想等待等待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期待有奇迹发生。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刑法中的“非难”“非难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刑法,古代制度,开肉吓人法,U0001f602U0001f601坐牢,去身份清洗清新,封存作风处世,自犯开,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开始,现在是,注射自断神经,假期几个月,和亲人交流,买卖,自负,再回去,坐牢,又开始杀,警察抓住,再判

杀人抛尸为什么没有缺乏期待可能性

量刑是肯定的。 如果您无法找到尸体,但只要有相关仍能按法律审判足够的证据。

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B.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C.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论处,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D.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正确答案: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

脱逃罪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什么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人行为之际的特定情况下,是否能够期待行为人避免犯罪行为而实施符合法律的行为。 如果根据行为人当时的现实情况并不存在选择的可能,即在实施行为时不可能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为合法行为,那么说明行为人除了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方式之外并无任何选择的余地,即无期待可能性(缺乏期待可能性),则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反之,如果按照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行为人具有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即存在着期待的可能性,则行为人的行为当然成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基础。无期待可能性成为阻却责任的重要事由。 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也是从精神病人的特定情况出发,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不能期待他做出适法行为,也就是无期待可能性(缺乏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怎样定义的?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很早以来的法谚就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才有可能对行为人作出谴责。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妥当的行为,也就不存在对其加以谴责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就一个人的意志而言的,意志是人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选择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行为人的违法意志。有无期待可能性是可否阻却责任的事由,它不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所以被称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其是否存在需由法官具体判断。 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直接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宣告被告人无罪或者减免其罪责的判决还没有见过。但是,法官在处理很多案件时,都考虑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对司法结论的影响,尽量保持刑罚的谦抑性,在被告人的行为可以适度地被从宽处理时,“不强人所难”,使判决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认同。这就是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间接运用。例如,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构成刑法上的重婚罪。但因自然灾害而流落外地,为生活所迫与他人重婚的情形下,行为人明知本人有配偶,具有事实性认识;明知重婚违法,具有违法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与他人结婚,具有心理性意志。但由于是为生活所迫而与他人重婚,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没有责任。对此,不能以重婚罪论处。又如,最高法院关于盗窃罪的历次司法解释都指出,亲属间相互盗窃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实在有追究必要的,也应与社会上的盗窃相区别。这也考虑了期待可能性问题。再如,亲属间对他人犯罪的包庇,也是欠缺期待可能性。此外,对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轻处罚,也是考虑行为人期待可能性较低;大量、恶意购买假币而使用,犯罪人的责任重,量刑相对重;而误收假币后,为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使用,因为期待可能性较低,所以处罚相对较轻。 一、理论溯源 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自德国法院1897年对“癖马案”所作的判决:行为人多年以来受雇驾驶双匹马车,其中一匹马具有以其尾绕住缰绳并用力压低马车的癖性。行为人多次要求换一匹马,但是,雇主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某日该马劣性发作,车夫采取了所有紧急措施,但马仍然撞伤他人。法院判决行为人无罪,理由是很难期待被告人坚决违抗雇主的命令,不惜失去职业而履行避免其已预见的伤害行为的结果发生的义务。 这样,法院根据被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否定了期待可能性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行为人的应受谴责性。该判决发表之后,麦耶尔于1901年首先提及期待可能性问题;1907年弗兰克将“癖马案”判例在其论文“论责任概念的构成”中加以采纳,成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的开端。弗兰克反对仅把犯罪心理要素作为责任内容的心理责任论,提出“非难性”和“非难可能性”的概念,认为责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责任能力;(2)故意或过失;(3)正常的附随性状,即行为时四周之状况处于正常状态之下。也就是说,可以期待行为者为合法行为。在弗兰克之后,休米德基本上完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论。他认为,法律规范具有两种作用:(1)判定某行为是适法还是违法的评价规范作用;(2)命令行为者必须决意采取合法态度而不得决意采取违法态度的命令规范作用。对于前者是有关客观的价值判断;对于后者是有关判断责任之规范。故只能依据命令规范而为意思决定之人,如违反其期待而决意实施违法行为时,才发生责任问题。 期待可能性理论经过上述主要代表人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多数国家的刑法实务所承认。后来这一理论逐步运用于司法实践中。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好处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不向被告人提出过高的要求,以保持处罚结论的实质合理,不给其附加多余的义务。其不足之处在于:期待可能性是超法规的事由,由法官具体解释,容易导致被告人以其他事由阻却责任,从而冲击成文法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二、判断标准 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判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的问题。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学说:(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就以上三种判断标准而言,各自都有不足。相对而言,行为人标准说更为妥当。因为一方面,期待可能性的宗旨是对在强有力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个人给予救济;另一方面,责任是对该当构成要件且违法的行为的实施者进行人格非难。所以,应当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其作出意志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使归责更合乎情理。从这个角度看,有必要以行为人标准说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 三、与故意、过失的关系 对于期待可能性与故意过失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见解不一: (一)并列说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期待可能性虽然是指向行为人的主观的,是对行为人主观选择的期待,但是,与故意或过失不同,它不是行为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内容本身,而是从法规范的角度对处于具体状况下的行为人的主观选择的评价。期待可能性判断必须考虑行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无特殊事由存在等。可以说,故意、过失是主观性归责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客观性归责要素,期待可能性是独立于故意、过失之外的归责要素之一。问题在于:如果三者并列,则期待可能性就成为犯罪事实的一部分,就要求司法机关证明,就会加重检察官的责任,由其专门证明有无期待可能性。这在司法实务上不太现实。 (二)构成要素说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其面临最大的批评是:故意、过失是对基本事实的认识,期待可能性则不涉及基本的行为事实之有无;期待可能性并不具有区分故意、过失的功能。 (三)责任阻却说 期待可能性既不是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也不是故意过失的构成要素,而应当将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情形,理解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 在上述三说中,并列说与构成要素说直接对立。并列说将期待可能性看做是独立于故意与过失的责任要素,具有故意与过失,不存在期待可能性仍然不能归责。而构成要素说则将期待可能性视为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不存在期待可能性则不成立故意与过失。责任阻却说在适用上有充分的妥当之处,但其只对期待可能性作消极的理解,而不是对责任要素作积极的研究,所以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在此问题上,通说的立场是并列说,这是比较合理的观点。在实际处理案件时,需要注意:只要存在以行为人的内心要素为基础的故意、过失,一般就可以说行为人有责任,没有期待可能性的事态只是例外的情况。期待可能性是与行为人的内心态度明显不同的所谓客观的责任要素,把它解释为与故意、过失不同的责任要素,在理论上更为简明易懂。所以,在个案中,需要在确认个人有故意、过失之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利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被告人辩解,以求得实质上的合理性。有无期待可能性,只需要在确定行为人有故意、过失,但是以犯罪处理又明显不合理的案件中加以证明。在刑事诉讼中,首先提出行为人缺乏期待可能性且需加以证明的责任应在辩护方,检察官只在提出反驳意见时才需要提出相应的证据。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基于故意、过失,实施某一行为,通常就存在期待可能性。所以,行为人有无期待可能性,在绝大多数案件中,都不需要特别予以考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期待可能性的判断仍然是必要的。当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不能太广,否则可能导致司法无序;在判断有无期待可能性时,需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谨慎从事。

期待可能性通俗解释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很早以来的法谚就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才有可能对行为人作出谴责。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妥当的行为,也就不存在对其加以谴责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就一个人的意志而言的,意志是人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选择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行为人的违法意志。有无期待可能性是可否阻却责任的事由,它不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所以被称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其是否存在需由法官具体判断。 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直接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宣告被告人无罪或者减免其罪责的判决还没有见过。但是,法官在处理很多案件时,都考虑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对司法结论的影响,尽量保持刑罚的谦抑性,在被告人的行为可以适度地被从宽处理时,“不强人所难”,使判决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认同。这就是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间接运用。例如,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构成刑法上的重婚罪。但因自然灾害而流落外地,为生活所迫与他人重婚的情形下,行为人明知本人有配偶,具有事实性认识;明知重婚违法,具有违法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与他人结婚,具有心理性意志。但由于是为生活所迫而与他人重婚,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没有责任。对此,不能以重婚罪论处。又如,最高法院关于盗窃罪的历次司法解释都指出,亲属间相互盗窃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实在有追究必要的,也应与社会上的盗窃相区别。这也考虑了期待可能性问题。再如,亲属间对他人犯罪的包庇,也是欠缺期待可能性。此外,对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轻处罚,也是考虑行为人期待可能性较低;大量、恶意购买假币而使用,犯罪人的责任重,量刑相对重;而误收假币后,为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使用,因为期待可能性较低,所以处罚相对较轻。 一、理论溯源 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自德国法院1897年对“癖马案”所作的判决:行为人多年以来受雇驾驶双匹马车,其中一匹马具有以其尾绕住缰绳并用力压低马车的癖性。行为人多次要求换一匹马,但是,雇主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某日该马劣性发作,车夫采取了所有紧急措施,但马仍然撞伤他人。法院判决行为人无罪,理由是很难期待被告人坚决违抗雇主的命令,不惜失去职业而履行避免其已预见的伤害行为的结果发生的义务。 这样,法院根据被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否定了期待可能性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行为人的应受谴责性。该判决发表之后,麦耶尔于1901年首先提及期待可能性问题;1907年弗兰克将“癖马案”判例在其论文“论责任概念的构成”中加以采纳,成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的开端。弗兰克反对仅把犯罪心理要素作为责任内容的心理责任论,提出“非难性”和“非难可能性”的概念,认为责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责任能力;(2)故意或过失;(3)正常的附随性状,即行为时四周之状况处于正常状态之下。也就是说,可以期待行为者为合法行为。在弗兰克之后,休米德基本上完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论。他认为,法律规范具有两种作用:(1)判定某行为是适法还是违法的评价规范作用;(2)命令行为者必须决意采取合法态度而不得决意采取违法态度的命令规范作用。对于前者是有关客观的价值判断;对于后者是有关判断责任之规范。故只能依据命令规范而为意思决定之人,如违反其期待而决意实施违法行为时,才发生责任问题。 期待可能性理论经过上述主要代表人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多数国家的刑法实务所承认。后来这一理论逐步运用于司法实践中。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好处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不向被告人提出过高的要求,以保持处罚结论的实质合理,不给其附加多余的义务。其不足之处在于:期待可能性是超法规的事由,由法官具体解释,容易导致被告人以其他事由阻却责任,从而冲击成文法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二、判断标准 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判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的问题。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学说:(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就以上三种判断标准而言,各自都有不足。相对而言,行为人标准说更为妥当。因为一方面,期待可能性的宗旨是对在强有力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个人给予救济;另一方面,责任是对该当构成要件且违法的行为的实施者进行人格非难。所以,应当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其作出意志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使归责更合乎情理。从这个角度看,有必要以行为人标准说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 三、与故意、过失的关系 对于期待可能性与故意过失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见解不一: (一)并列说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期待可能性虽然是指向行为人的主观的,是对行为人主观选择的期待,但是,与故意或过失不同,它不是行为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内容本身,而是从法规范的角度对处于具体状况下的行为人的主观选择的评价。期待可能性判断必须考虑行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无特殊事由存在等。可以说,故意、过失是主观性归责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客观性归责要素,期待可能性是独立于故意、过失之外的归责要素之一。问题在于:如果三者并列,则期待可能性就成为犯罪事实的一部分,就要求司法机关证明,就会加重检察官的责任,由其专门证明有无期待可能性。这在司法实务上不太现实。 (二)构成要素说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其面临最大的批评是:故意、过失是对基本事实的认识,期待可能性则不涉及基本的行为事实之有无;期待可能性并不具有区分故意、过失的功能。 (三)责任阻却说 期待可能性既不是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也不是故意过失的构成要素,而应当将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情形,理解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 在上述三说中,并列说与构成要素说直接对立。并列说将期待可能性看做是独立于故意与过失的责任要素,具有故意与过失,不存在期待可能性仍然不能归责。而构成要素说则将期待可能性视为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不存在期待可能性则不成立故意与过失。责任阻却说在适用上有充分的妥当之处,但其只对期待可能性作消极的理解,而不是对责任要素作积极的研究,所以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在此问题上,通说的立场是并列说,这是比较合理的观点。在实际处理案件时,需要注意:只要存在以行为人的内心要素为基础的故意、过失,一般就可以说行为人有责任,没有期待可能性的事态只是例外的情况。期待可能性是与行为人的内心态度明显不同的所谓客观的责任要素,把它解释为与故意、过失不同的责任要素,在理论上更为简明易懂。所以,在个案中,需要在确认个人有故意、过失之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利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被告人辩解,以求得实质上的合理性。有无期待可能性,只需要在确定行为人有故意、过失,但是以犯罪处理又明显不合理的案件中加以证明。在刑事诉讼中,首先提出行为人缺乏期待可能性且需加以证明的责任应在辩护方,检察官只在提出反驳意见时才需要提出相应的证据。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基于故意、过失,实施某一行为,通常就存在期待可能性。所以,行为人有无期待可能性,在绝大多数案件中,都不需要特别予以考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期待可能性的判断仍然是必要的。当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不能太广,否则可能导致司法无序;在判断有无期待可能性时,需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谨慎从事。

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缺乏期待可能性指什么

1、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施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这就是期待可能性问题。 2、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无罪。 3、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便成为主观阻却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是19世纪末(1896年)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

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1、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施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这就是期待可能性问题。2、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无罪。3、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便成为主观阻却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是19世纪末(1896年)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

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施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这就是期待可能性问题。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期待可能性是啥意思?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无罪。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便成为主观阻却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是19世纪末(1896年)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说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的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好深奥!

一个法学理论成立的可能性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刘 鹏《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刘鹏,男,1957年生,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现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贵州省社科院法研所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法学术成果:已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学术文集共10部,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在研两项,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成果中,有两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四等奖,一项获贵州省公安科技强警奖二等奖。 内容摘要:期待可能性是指对于某一定之行为,欲认定其刑事责任,必须对于该行为人能期待其不为该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之情形。大陆法系期待可能性理论自创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论,但仍在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标准等方面存在争议。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将导致我国刑法学犯罪基础理论的一场革命,在刑法实务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陆法系 期待可能性 评介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Liu Pe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refers to a condition that an actor is expected not to commit the act but another legal act instead when the act or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ing the act is determined.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charming theory full of vital power since it was created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putes on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standards of the theory and so on.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is to revolutionize the basic criminal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and it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iminal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Continental Law System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evaluation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一般认为其发端于1898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对"马尾绕缰案"①所作的判例,该案一经公布后,很快引起了德国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针对此案纷纷著文,力图从理论上寻求根据与突破,其中最具影响的如迈耶的《有责行为与其种类》(1901年发表),弗兰克的《责任概念之构成》(1907年发表)。迈耶作为规范责任论的首创者,指出:责任要素除心理的要素外,还必须有"非难可能性"存在。弗兰克亦指出:当时通说将责任的本质视为心理的要素并不妥当,“责任”是除心理要素之外,尚须以“责任能力”及“正常的附随情状”为要素的复合概念。并且,他认为责任的最重要的要素是“附随情状之正常性”。这里所谓的“附随情状之正常性”即期待可能性。故一般认为弗兰克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首创人。之后,一批德国刑法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了这一理论,使之逐渐成型、成熟,并很快传入日本。经过日本学者的倾力推介,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已获得了日本刑法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该理论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受到很大的推崇,在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日等国已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论②。    一、待可能性的含义及其理性评价    “所谓期待可能性者,乃对于某一定之行为,欲认定其刑事责任,必须对于该行为人能期待其不为该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之情形也。亦即依行为当时之具体的情况,如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其竟违反此种期待,实施犯罪行为者,即发生刑事责任之谓也。故若缺乏此种期待可能性,则为期待不可能性,而成为阻却责任之事由,即不能使该行为人负刑事责任。”[1]期待可能性,从其产生的背景即可看出,该理论的核心或实质在于“法不强人所难”,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客观外部环境迫使他只能实施违法行为解困,或难以选择适法行为时,对其无奈的选择就不应加以谴责,既使其行为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成立的条件,也不应该成为刑事非难的对象,或者至少,应当对其减轻处罚。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当法与情不能两全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法办事,即所谓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司法的角度而言,这一命题无可指责,存在的问题是,制定法律时,立法者应当如何考虑尽量减少和防止情与法的冲突,亦即如何考虑“法要有情”这一命题。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应当体现人道的精神,如果一个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违背其本意选择违法行为,并且为此而承受刑事追究的重负,如此做法“无疑于与人情相背,是在制造国民与法律的仇隙。”[2]刑法作为一种表相的“恶”,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忠诚,使社会容忍这种“恶”的存在,就必须经常不断地对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拷问,使表现为“恶”的刑法包含“善”的前提和因素。{3}日本学者西原春夫对此评价到:“刑法的结果是程度如此严重的‘必要的恶",我们就不得不推敲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常性,我们的国民因一部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明确的法律,而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违法时就被处以刑罚,重要利益受到侵犯,并被打上犯人的烙印,这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3]我国学者陈兴良教授指出:“刑法是以规制人的行为为内容的,任何一种刑法规范,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假设基础上,其存在与适用才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4]正是基于此,日本刑法学家大冢仁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了如下的评价:“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对在强大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的脆弱人性倾注刑法的同情之泪的理论。”[5]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6]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无疑地为刑法的理性回归提供了一条归途,因此我们说,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不仅是期待可能性合理存在的伦理学基础,而且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体现了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充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而且它迎合了刑法内缩,后隐而非外张,前置的价值立场。现代刑法理念十分崇尚刑法在干预社会活动中的谦让和抑制,刑法的谦抑原则除了追求刑法启动成本的最小化,而达致刑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抑制国家可能不断扩张的刑罚权。一个社会,如果到处充满了刑法的触须,其结果必然导致犯罪化和刑罚的滥用,从而也就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难以培养公众对刑法的忠诚,故刑法只能作为终极的手段,在采用其他的方式无力或无效时,才能最后动用刑法的力量,期待可能性理论正好符合刑法的这一精神,它不但使期待不可能成为刑罚消灭的正当理由,亦使期待值不大的情形成为刑罚减轻的事由,从而大大地抑制了刑罚权的扩张,起到了“调节现实与法律正面磨擦的安全活塞功能”[7]之作用。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存在的争议问题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由于在整体刑法学理论体系中出现较晚,故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或者说不同见解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是指当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时,该情形能否成为一种超法规的责任免却事由,抑或只能在刑法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见解:德国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应当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加以限制,所谓限制就是仅在刑法上有规定的场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确认的免责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规定范围运用该理论来否定罪责,会产生无原则的谅解和宽恕,导致责任非难的虚无化,甚至会流于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犯罪判断的统一性和科学性。{4}相应地,德国的刑事立法也贯彻了这一主张,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国刑法草案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在1973年10月施行的德国新刑法第35条第1项更是明确规定:“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者之生命、身体或自由现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险,所为之违法行为,不构成责任。行为人依其情况,如其自行招致危险,或具有特别法律关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经历危难者,本项规定不适用之。”对此,日本刑法学界持不同看法,其通说将期待不可能解释为一般的超法规的免责事由,因为“立法者及其实定法都不是万能的,实定法不可能没有遗漏地规定了责任阻却事由,因此尽管没有法律的规定,但从具体情况考虑缺乏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时,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过失犯都应承认阻却责任。”[8]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责任,使不幸的被告人从责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亦符合有利于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违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否定刑事责任的理论,不是基于刑法上的明文,而应解释为所谓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9]昭和31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个判决中,亦有这样的判词:“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而否定刑事责任之理论,并非仅依据刑法上的明文规定,而应解释为系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故原审判决未明示其法条上之依据,而将其根据求诸条理,虽此种理论之当否另当别论,但不能谓之违法。”[10]     关于上述争论,在我国刑法学界同样存在,如否定论者提出: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将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国,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刑法的弱化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容易导致罪刑擅断是最现实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怕而必须坚决杜绝的。{5}而肯定论者则指出:否定说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考虑期待可能性阻却责任问题,认为只能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确定阻却责任情形。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圆满信念基础上,过于信赖了立法者的技术与能力。然而事实上立法者在立法时,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为无遗漏地得以详尽规定,至于阻却责任情形并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6}值得注意的是肯定论者在主张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同时,亦强调基于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和司法人员素质,认为应从严适用。这里所谓“从严”,应理解为程序上的从严控制,如过去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类推的限制性规定,现行刑法关于酌情减轻处罚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为设计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参考。    (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是指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具有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也就是在具体案件中究竟以什么为根据来评判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从而得出责任的有无与大小的判断。由于涉及到如何具体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及大小的操作问题,引起的争论亦较激烈,见解各异,归纳起来大体包括:行为人标准说或曰个人标准说。主张应以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为当时的具体状况,分析评价其在伦理上,道义上是否值得非难,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平均人标准说,或曰社会标准说。主张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根据社会平均认识能力和认识可能来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法规范标准说,或曰国家标准说。该说是对前两种学说的否定,认为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既不能在行为人中,也不应该在平均人中去寻找,其标准应建立在国家的法律秩序基础上,以国家法律期待行为人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的要求作为标准。    我国学者大多对法规范标准说持否定态度,对前两种学说各有不同的肯定,也有人提出综合标准说,认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应兼顾行为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对于如何兼顾,亦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张以行为人标准为主,兼顾平均人标准,也有人主张以平均人标准为主,兼顾行为人标准。还有人提出,首先要兼顾行为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在少数情况下,也要参照国家标准。理由是虽然从期待可能性理论本来的追求看,行为人标准说较妥当,因为创立期待可能性的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种具体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刑事惩罚中解救出来,但是,如果贯彻行为人标准说,结果会是理解一切,就允许一切,使责任判断成为不可能,并且随意性太大。故应以行为人的主观的、个人的事实为基础,再根据处于行为人地位的平均人标准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兼顾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同时,正如日本学者木村龟二所说:由于行为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而是生活在一个被确定设立的社会之中和一个被确定设立的国家之中,这就使得行为人必须接受某种强制和不能减轻对这种强制所承担的责任。所以,在某种情况下,也应以国家标准认定有无期待可能性。{7}上述分析有其合理性,不足之处在于参照的标准太多,容易引起判断上的混乱和无谓的纷争,并可能导致适用中的不统一。本文的看法是:基于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是缘于特殊的个案,并且其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种具体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刑事惩罚中解救出来,则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自应以行为人标准为依据,只有当采用行为人标准确实明显有违社会一般正义时,才可考虑平均人标准。至于国家标准,原则上不予考虑,但并非完全排斥,即当行为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时,可以通过国家标准进行判断,如有人所列举的,战争中的士兵,并不应该对他们因为恐惧死亡而开小差的行为予以免责。    三、期待可能性的借鉴    在国内,由于受前苏联刑法学说,特别是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未引起重视,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只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有为数不多的文章论及于此,或在一些研究外国刑法的著作、教材中偶有涉及、介绍。2002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从重视刑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列入当年年会的一个主要议题,由此展开了一次集中的讨论。但总的来讲,该项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讨论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现有研究成果的认识、分析、评价等方面。从目前总的认识来看,学者们对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的必要性看法是一致的、肯定的。引进的理由除了对其价值判断的肯定外,不少学者还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寻找理由,如有人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将因其能够科学检验行为人罪过之有无而对我国刑事司法做出重要贡献。在我国刑法中一直存在着如何科学地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这一难题,由于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故主观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相当困难的,但如果引进期待可能性,则可根据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来证明行为人罪过的有无,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如果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行为人竟不选择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而选择了实施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则说明其主观上具有反社会性,存在主观罪过。反之,如果不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行为人只能如此,说明其失去了意志自由,罪过也就不复存在。{8}所以张明楷教授认为:以期待可能性理论来检验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这是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实务上的最重大意义。[11]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人们都认为应该引入该理论,但在具体问题上则存在众多分歧,这些分歧除了前文所涉关于判断标准的争议,关于能否超法规适用的争议,以及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的地位之争外,较多的集中在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现行刑法有关条文规定的联系上。肯定论者认为,虽然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未见明文宣示,但在一些具体条款中已有所体现,比如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关于紧急避险、不可抗力、胁从犯的规定,以及分则的有些规定等。否定的意见则指出,我国刑法某些条款是否隐含了期待可能性,应在读懂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条款立法旨趣的分析而得出。如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乃是因为法律拟制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为无责任能力人,而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对于无责任能力人,其无责任能力本身就是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无须再以其对行为缺乏辨别、控制能力而无法期待其为适法行为来解释。又如紧急避险在我国是法定的合法行为,而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是违法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有的国家,如德国刑法中,对紧急避险的定性采取二分法,即在保护较大法益损害较小法益时,紧急避险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在两种法益的价值相等时,紧急避险属于责任阻却事由。在作为违法阻却事由时,由于本来就不具有违法性,自然就不成立犯罪,此时根本就无需用无期待可能性来解释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在作为责任阻却事由时,紧急避险具有违法性,但此时不能期待行为人采取其他方法来避免危险,因而阻却了责任,因此期待可能性不是一概用于紧急避险的任何情形,而是仅适用于紧急避险作为责任阻却事由的场合。当然就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虽然紧急避险是法定的合法行为,其合法性本来就是免责的理由,与期待可能性无关,但我国刑法同时又规定了避险过当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之所以减轻责任,可以理解为此时期待行为人不采用过当避险的方式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作为部分阻却责任事由是成立的。至于不可抗力则是由于身体上的强制造成的不负刑事责任的事由,而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是精神强制的问题,等等。分歧颇多,见解各异,不一一述及,总而言之,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理论魅力,将之引入我国刑法中,将导致我国刑法学犯罪论基础理论的一场革命,可以解决刑事司法中很多的疑难案例,故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2页。    [2]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6页。     [3]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有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序章第4页。    [4]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5] [日]大冢仁:《刑法论集》(1),有斐阁昭和53年版,第240页。    [6]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页。    [7] 黄丁全:《论刑事责任中的危机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8] [日]内滕谦:《刑法总义总论》(下),有斐阁1991年版,第1103页。 [9] [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91页。 [10]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03页。 [11] 张明谐:《刑法学》(上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①即所谓的"癖马案"。该案被告系一名马车夫,受雇驾驶一辆双辔马车,其中有一匹马素有以其尾绕缰并用力下压的癖习,此举极易造成马车失控而引发事故,被告就此向雇主提出更换此马,然雇主拒绝采纳,并以解雇相威胁,迫于无奈,被告只得屈从。某天,被告驾驶该辆马车上街时,癖马恶习发作,以马尾绕缰并用力下压,被告虽极力拉紧缰绳制御,但未能奏效,马车失控狂奔,最后将一路人撞倒骨折致伤。案发后,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公诉,一审法院判决宣告无罪,检察官遂提起上诉,案件移至德意志帝国法院,帝国法院经审理后,最终驳回上诉,理由是:要认定被告人具有过失责任,仅依据其认识到该马有以尾绕缰之习惯并可能导致马车失控伤人还不够,还必须考虑被告人基于此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驾驶此马为必要条件。然而事实上无法期待被告人不顾失去工作的危险而拒绝驾驶此马,故被告人不应负过失责任。(参见蔡墩铭主编《刑法总则论文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4页。)    ②参见武玉红《评说期待可能性》、张亚军《期待可能性理论刍议》。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第519页。    {3}参见游伟、肖晚祥《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伦理基础》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    {4}参见武玉红《评说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420页。    {5}参见李立众:《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页。    {6}参见郑丽萍:《我国刑法理论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吸收和借鉴》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    {7}参见周光权:《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6―477页。    {8}参见李立众《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页。

为什么说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深奥

责任阻却事由里,违法性认识错误和缺乏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哥们 别研究了不会考的 也从来没考过别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

刑事案:犯罪的可能性,具体指什么?

基于刑事法定罪名的各项构成要件,以判断是否符合犯罪构成。

正当防卫 自救 缺乏期待可能性 区别

  正当防卫是指对于现实的不法侵害,为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所为之行为。  此处的自救行为应当是指刑法意义上的自助行为、自力救济,是排除犯罪性行为的一种。是指权利已经受到侵害的人,在无法或不能及时按照正式正当的法律程序获得国家公力机关救助时,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权利或恢复原状,而对他人造成损害,但为法律或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缺乏期待可能性是近几年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刑法理论,大致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排除刑事处罚的情形。  举例说明:A盗窃B钱包被B发现,B全力追赶A,并将A扑倒,抢回钱包,到此为止B所为行为可认定为自力救济;B见钱包被抢回,掏出匕首挥舞,威胁A交出钱包,A拾起木棒,与B进行搏斗,到这里则转化为正当防卫。假设前面A抢劫得手,警察通缉追捕,A逃至其父亲住处,父亲将其窝藏在家里而不交出,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所以不能定其包庇窝藏。  正当防卫和自力救济存在以下几点区别:  1、保护的权利不同  正当防卫保护的权利,可以是保护人身,也可以是保护财产 。自救只能是财产,正当防卫所保护的财产可以保护的是自己的财产,也可以是他人的或者是国家、集体的财产,而自救所保护的财产只能是自己的合法财产。  2、 实施前提的不同  正当防卫必须有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自救是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是不法状态正在继续中。自救行为以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存在为前提,只有对状态犯才可以施行自救行为,是属于一种事后的救济。  3、所要求的强度不同  正当防卫中的强度的宽容度较大,自救行为只能是限制一定的人身自由及扣押财产,  4、虽然都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但紧急状态不同。正当防卫是正在受到侵害,而自救是已经发生过了侵害,不救助会丧失挽回财产损失的救济机会。

期待可能性与紧急避险能否同时适用?

期待可能性是指当时叫当事人不犯罪不太可能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自身或一些更大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第三方的利益程度不一样吧,感觉!前者的程度好象重一点,而且涉及的似乎也只是双方;紧急避险涉及了第三方

不可罚之后行为和缺乏期待可能性

法律分析:1,事后不可罚行为,与前行为相比,侵犯了同一法益;而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与前行为相比,侵犯了可能同一法益,也可能非同一法益。2,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评价角度是,前后行为比较;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没有前行为,只单独评价一个行为。3,事后不可罚中讨论的是,后行为与前行为是否构成数罪并罚的问题,然而后行为肯定符合犯罪构成;而缺乏期待可能性中讨论的是,单独一个行为罪与非罪的问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请通俗的解释一下,在刑法中,什么是期待可能性?

德国癖马案2009年01月21日 22:43:00 德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单单刑法方面就出现了近代刑法之祖―――老费尔巴哈(是那个研究哲学的费尔巴哈的父亲,为这个事上哲学课时没少调戏偶们老师。贝卡里亚只是近代刑法之父比老费差远了)。这里仅说一说刑法史上一起非常著名且有意思的癖马案。 这件事发生在1896年(也就是卡尔奔驰将他的内燃三轮车申请专利的第十个年头),但要从1895说起(也就是卡尔奔驰发明内燃三轮车的第十个年头): 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蒸汽车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基于对蒸汽车技术的不信任,很多国家对汽车发展进行限制(特别是英吉利,在1865年还有个该死的《红旗法》规定:蒸汽车不能超过时速6.5英里,汽车遇到马车要避让,在通过闹市和遇到马车时要有人手持红旗开路。估计那时候开汽车的一点优越感都没有,郁闷感可能要撒一路的。这个法案到本案发生时仍然在英国发挥作用。可能算最早的机动车管理法规了)。大奔那时候在德国也是希罕玩意,据说有一次奔驰的老婆试车,还带着两个儿子,不是兜风是为了到上坡和泥泞的地方推车。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跟着个力士推车。 以上是背景,要说明的是那时候马车像现在汽车一样普及。那时候马车要比中国的舒服和豪华,因为减速器(由伞齿轮组组成)的发明,马车可以高速行使和拐弯。有的还加装了板簧,坐上去确实很舒服(可以参见《羊脂球》中乘坐的马车),嗨,扯远了!!! 既然是案子,而且是刑事案子,就要有被告人。被告人是一位马车司机(俗话叫车夫,由于兄弟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以下简称车夫)。这位车夫1895年时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就是在一个马车出租公司驾驶马车。我估计由于汽车的发展,可能那时候已经对马车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了,所以马车夫很珍惜他的工作,很敬业。要命的是他的拉车的两匹马中有一匹是绕僵之马。通俗点就是那匹马童心未泯,为了好玩老是用尾巴缠绕缰绳,并且用力向下压。为这个事这位车夫着实很郁闷,有好几次差点没有发生车祸。还好这是个敬业的车夫,为了这事去找老板了:“经理先生呀,我那有匹马老是不好好干活,影响我驾驶了。我已经好几次差点没有出车祸,要不您给我换一匹吧。出了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老板看了看车夫:“你真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同志。你反映的情况我早就知道,目前我们没有合适的马更换,不是没有出事吗?马有问题才能说明你的驾驭技术好呀,回去吧,要么换马,要么换你。不许再提这件事了。”车夫只好继续与那匹顽皮的小马不停的斗争,并且想改变马的习惯,但是车夫终究不是老马,不能改掉小马的坏习惯,直到1896年7月19日。 那一日,风和日丽的,马的心情都不错,车夫提心吊胆的心情当然不好,照例驾驭着他的马车飞速行驶在大街上。小马心情好,又来表演一出马尾压缰绳。车夫心里那个气呀,心想今天非得教训教训你这狗日的(心里早就把马的上三代关照了一边),而马却一反常态向前飞奔,他只顾和马较劲了,却忘了是在大街上。于是上演马车版《生死时速》。行人纷纷抱头鼠窜。以为普洛米修斯又一次驾驶马车送天火来了呢。等到车夫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一位可怜的躲闪不及的行人与普洛米修斯的马车搏斗了一小下,但是输了。我十分郁闷,怎么堂堂德意志竟然没有出现欧阳海呢! 后边的事情可想而知了,120急救马车把伤者送到医院,110警用马车把车夫送到警局。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诉讼(在中国依照现行刑法应当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地方法院竟然宣告车夫无罪。德国人就是较真(这点我喜欢),检察官向帝国法院抗诉。德国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驳回抗诉,理由是:认定过失责任,当事人当时能否基于该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适用该马。显然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顾自己职业损失,违反雇主命令而拒绝适用该马,因此被告人不存在过失责任。 简言之由于不能期待被告人实施其他行为,所以行为不构成过失责任。 了解了吧,同时恭喜您也了解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刑法理论——期待可能性问题。

法律不强人所难,哪些情况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形?

法律制定的规则底线是,法律不强人所难。你如果犯了罪,法院定罪处罚时,会考虑你这个行为是否有期待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期待可能性呢?期待可能性,简单来说就是法律上对于有些特殊行为,因属于强人所难的情况,就算是造成危害结果,也不需要承担刑法上的责任。那么我们来看下,有哪些情形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呢?1.人人都爱财当你从取款机里取1000块钱,但是你的卡里只扣1块钱,你会不会继续取,把你卡里的170元都取出来,变成17万呢?我想99%的人都是选择取的。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万一没有被人发现,那我岂不是赚大了?人总是容易心存侥幸的,但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人家银行就是做钱的生意,怎么可能发现不了。我听在银行当柜员的同学说,就算少了1分钱,他们都会找出来的。这就算著名的许霆案,这个案件一审以盗窃金融机构,数额较大判处无期徒刑。后来由于舆论都纷纷表示判的太重了,二审改判为5年无期徒刑。这个案件其实有几个点,法律上都有争议。首先,取款机算不算金融机构?有些人说,只要装着国家钱的地方都是金融机构。这种说法其实很太绝对,那如果我的口袋装着公款,那我的口袋也变成金融机构了吗?所以,后来法院改判的时候就认为取款机不属于金融机构,自然也就不成立盗窃金融机构的罪名了。还有银行也存在过错,你的取款机出现故障,给人巨大的金钱诱惑,这就是引诱人多犯罪嘛!2.爱财不是错,要钱不要命就是你的错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不是一种错。但是,把钱看得比命更重要就是你的错了。比如,因为你抢了隔壁老陈的女朋友——你们村的村花小芳,他为了报复你,趁你在外面打麻将的时候,放火把你家给烧了。你听说了,赶紧跑回来,想到床头还放着你的全部积蓄1000元钱,那可是你的所有家当呀,爱钱如命的你毫不犹豫的冲进了火里,不幸你被烧死了。那此时对于你为了拿钱,而不幸遇难的结果是不能归于隔壁老陈的放火行为的,他只对放火烧了你家的房子负责任。因为大多数理智的人,是不会为了1000块钱而不顾性命冲进火海的。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但是,如果是你的孩子在房子里,作为一个正常的父母,是一定会冲进去救孩子的。救孩子的行为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冲进去被烧伤的危害后果,是要归于隔壁老陈的放火行为的。3.与隔壁老王搭伙过日子,不算重婚假如你有一天失踪了,很多年都打听不到你的消息,下落不明,音信全无。你的妻子小花,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举步维艰,就快要过不下去了。这个时候隔壁老王爱慕小花已久,需要帮忙的时候,经常过来换灯泡,修水管什么的,有时候也留下来吃饭。小花觉得生活有了一点希望,看着老王人老实,从来不留宿,也没有过分的举动。所以小花就决定跟老王搭伙过日子,形成了事实婚姻,但是没有去登记。这种行为对于小花来说是不够成重婚罪的,因为对于这种行为没有期待可能性。但是,如果想办法办了结婚证,那就是构成重婚罪了。类似的情况还有,被拐卖的妇女,或者被因婚后受虐待、包办婚姻而外逃后,与他人形成事实婚姻的,都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不够成重婚罪的。4.亲亲相瘾不为罪,事后不可罚行为我国,唐代就有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也就是说窝藏配偶,父母,子女的行为是不规定为犯罪的。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这个具体规定,但是从国法不外乎人情的法理来看,笔者还是认为亲人之间包庇隐匿的行为是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还有自己犯罪后毁灭、伪造证据;或者盗窃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行为,都是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成立犯罪。好啦,今天期待可能性就说到这啦!

责任阻却事由里,违法性认识错误和缺乏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分都没得,还来问问题?

期待可能性要怎样才能容易理解

期待可能性理论简单理解就是"法律不强人所难".这个理论想阐明,行为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了违反法律的行为,其刑事责任应该如何承担的问题.期待可能性的思想起源于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霍布斯的<利维坦>,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的癖马案是其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将这个理论引入刑法学界.但是广州的许霆案与云南的何鹏案却推动着刑法理论界的思考.我国自古代就有这样的思想基础,"亲亲相隐"就是说的就是期待可能性的问题.所以这个理论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的问题. 要想系统的解决这个理论,还要了解我国的罪行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另外比较犯罪行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和阻却违法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与期待可能性也是很必要的.

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由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理论体系并不矛盾,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虽然尚无关于期待可能性的明文规定,但在刑法典的具体规定中以及刑事司法审判实践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具体视情况如下:1、故意与过失犯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此前提下是否实施该行为具有选择性,法律期待行为人放弃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适度注意或小心谨慎从事。行为人若违反了此种期待,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或由于过于自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成立了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2、正当防卫。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依据期待可能性理论能够很好的说明正当防卫的根据,法律规范不能忽视人们自我保全的动物本能。当存在紧迫的不法侵害时,不可能要求行为人不实施正当防卫的行为。人们不能期待法在紧急状态下具有通常的约束力,换言之,当防卫者处于不能获得法的帮助的状态时,法自身都不能为受害者所期待,当然也没有理由期待他人不为防卫行为而为其他行为;3、紧急避险。人们在遇到紧急状态时,意志通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可能遵循正常意志行事。要求行为人忍受急迫的危险,不采取救助行为显然是不适宜的。按照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紧急状态下,行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既然立法承认人在紧急状态下的避险行为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可以认定紧急避险行为不具违法性;4、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在行为人受到并非不能抗拒程度的心理强制时,行为人此时尚未完成丧失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即此时仍具有可能性,只是程度较小。因此,应减轻处罚;如果行为人受到不可抵抗的心理强制时,行为人便丧失了实施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性,便阻却了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因此,应免除处罚。法律的重要性如下:1、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3、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教育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实景作用和示范作用;4、通过法律,人们可以事前预计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在法律上是有效还是无效,会有什么法律后果等;5、法律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6、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执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为实现阶级统治的社会目的而发挥的作用;7、法律的社会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政治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二是社会职能,即履行社会公共事物。法律的意义如下:1、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法律的形成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保证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国家意志在秩序形成中具有重大作用,这取决于人对理性能力的确信;2、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提供给个人选择的机会,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另外,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成为法律权利,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最后,法律通过划定自由的界限,为普遍自由的实现提供前提。法律即使限制自由也是为了每个人更好地实现自由;3、法律的正义意义。正义是法律的理想或价值目标,法律通过分配权利义务,惩罚违法犯罪以保障正义,补偿受害者以恢复正义;4、法律的效率意义。在当代,法律对生活的渗透无所不在,这使得法律的效率意义更加重要。在提倡兼顾平等与效率的同时,法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效率的实现;5、法律的利益意义。法律确认利益,通过平衡冲突进行社会控制,解决社会纠纷,平息社会矛盾,恢复社会常态,促进社会发展。综上所述,期待可能性只适用于那些确实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尚未达成犯罪目的并且已经采取行动避免后果的情况。对于只是想法上的犯罪行为,即犯罪未开始实施或者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是不适用期待可能性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施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这就是期待可能性问题.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

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简单举例子说说

大夏天的望天等着下雪 就缺乏期待可能性

谁能通俗地解释下“期待可能性原理”?

期待可能性原理就是研究行为人是否有责的理论。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若行为人违反此期待而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而无其他选择,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比如: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也是从精神病人的特定情况出发,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不能期待他做出适法行为,也就是无期待可能性(缺乏期待可能性)。还比如: “癖马案”主要案情:被告人是位马车夫,从1895年起受雇于经营马车出租业的雇主。在受雇期间,被告人驾驭双辔马车,而其中一匹马为绕缰之马,经常用尾巴绕住缰绳并用力压低,妨害被告人驾驭,被告人与雇主对该马的缺点都清楚,被告人曾提出更换此马,但雇主不同意。1896年7月19日,该马在某街头突然用尾巴绕住缰绳并用力往下压,被告人虽然想拉缰绳制御该马,但不奏效,马向前飞跑,导致一行人受伤。检察官根据上述事实以过失伤害罪对被告人提起公诉,但原审法院宣告被告无罪。检察官以原审判决不当为由,向德意志帝国法院提起抗诉,但帝国法院审理后驳回了抗诉。其理由是:本案马车夫虽然认识到该马有以尾绕缰的癖性并可能导致伤人的后果,但当他要求更换一匹马时,雇主不但不允,反以解雇相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期待被告人以失业为代价,违抗雇主的命令而拒绝驾驭该马车。因此,被告人不负过失责任。

期待可能性认识错误?

期待可能性是在客观阶层的问题,但这个期待可能性啊,涉及到认识错误(认识是主观的,所以经常混到主观阶层去了)。你这个说的是这个问题。首先,如果一个犯罪是故意犯罪,但不具有期待可能性。那么,在客观阶层的时候,就已经阻却违法性了,无须考虑故意过失的问题,也就是这个行为因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不成立犯罪。比如,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个是故意的犯罪。但行为人自己把自己偷来的东西进行隐瞒,因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即使是故意犯罪,但因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在客观阶层已经阻却违法性,无须考虑故意过失,即行为人自己掩饰隐瞒自己的犯罪所得,不构成犯罪。然后,我们谈一谈认识错误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存在,但主观认为不存在。一个是客观不存在,但主观认为存在。先说简单的,客观存在,主观认为不存在。即是期待可能性的认识错误。那么,客观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但行为人没认识到,而是认为存在。这个有点类似于不能犯的问题,客观存在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就是存在而已,不以行为人意志而发生变化,阻却违法性,不构成犯罪。客观上不存在,但主观上认为是存在的。那这个就问题就复杂一点了。按照上面的例子反过来,比如,行为人自己偷了东西准备销赃,行为人知道,卖自己偷的东西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法律不处罚,于是把同伙盗窃来的东西一起拿去卖了。这个例子,讨论一下行为人卖同伙偷来的东西,是否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该罪中,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违法阻却事由,但事实上不存在,那么就要考虑行为人对这个错误的认识,能不能避免。如上述例子,是能够避免的,行为人只要通过查询法律规定即可知道为他人销赃是构成本罪,那么行为人误以为为同伙销赃是合法的认识错误是能够避免的,行为人的认识错误不能阻却违法性,即行为人应构成本罪。反之,如果行为人不能避免该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错误,即无论是询问律师、法官、查询法律或其他途径,都认为该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行为人由此陷入认识错误,那么,可以阻却违法性。(这是张明楷的意见)关于最后一点,补充一下,客观上不存在违法阻却,主观上认为存在。这个例子啊,往往最后判断的时候,是到主观阶层去了的。而不是从期待可能性问题来考虑。

期待可能性和紧急避险区别

1、意义不同:期待可能性是事物的不确定性,紧急避险是发生危险的事情采取的措施。2、认定不同:期待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刑法能够期待行为人选择适法行为,紧急避险是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危险正在发生出于不得已损害另一法益,行为人主观具有避险意识。

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适用的可能性?

刑法上期待的达到的,期望达到的,比如法不容情,期望法在有时也要出于人情。具体司法实践适用的可能性,指结合国情、中国现今社会运用的可能性。

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具体含义,并且根据具体实例分析(如重婚罪)。

简而言之就是当事人是否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而不犯罪。如果没有既无期待可能性。实例:如当事人长期受其原配虐待,殴打等无法忍受逃离后与别人结婚。这样的情况法律上是允许的,不会受到法律的处分。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怎样定义的?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很早以来的法谚就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才有可能对行为人作出谴责.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妥当的行为,也就不存在对其加以谴责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就一个人的意志而言的,意志是人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选择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行为人的违法意志.有无期待可能性是可否阻却责任的事由,它不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所以被称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其是否存在需由法官具体判断. 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直接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宣告被告人无罪或者减免其罪责的判决还没有见过.但是,法官在处理很多案件时,都考虑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对司法结论的影响,尽量保持刑罚的谦抑性,在被告人的行为可以适度地被从宽处理时,“不强人所难”,使判决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认同.这就是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间接运用.例如,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构成刑法上的重婚罪.但因自然灾害而流落外地,为生活所迫与他人重婚的情形下,行为人明知本人有配偶,具有事实性认识;明知重婚违法,具有违法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与他人结婚,具有心理性意志.但由于是为生活所迫而与他人重婚,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没有责任.对此,不能以重婚罪论处.又如,最高法院关于盗窃罪的历次司法解释都指出,亲属间相互盗窃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实在有追究必要的,也应与社会上的盗窃相区别.这也考虑了期待可能性问题.再如,亲属间对他人犯罪的包庇,也是欠缺期待可能性.此外,对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轻处罚,也是考虑行为人期待可能性较低;大量、恶意购买假币而使用,犯罪人的责任重,量刑相对重;而误收假币后,为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使用,因为期待可能性较低,所以处罚相对较轻. 一、理论溯源 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自德国法院1897年对“癖马案”所作的判决:行为人多年以来受雇驾驶双匹马车,其中一匹马具有以其尾绕住缰绳并用力压低马车的癖性.行为人多次要求换一匹马,但是,雇主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某日该马劣性发作,车夫采取了所有紧急措施,但马仍然撞伤他人.法院判决行为人无罪,理由是很难期待被告人坚决违抗雇主的命令,不惜失去职业而履行避免其已预见的伤害行为的结果发生的义务. 这样,法院根据被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否定了期待可能性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行为人的应受谴责性.该判决发表之后,麦耶尔于1901年首先提及期待可能性问题;1907年弗兰克将“癖马案”判例在其论文“论责任概念的构成”中加以采纳,成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的开端.弗兰克反对仅把犯罪心理要素作为责任内容的心理责任论,提出“非难性”和“非难可能性”的概念,认为责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责任能力;(2)故意或过失;(3)正常的附随性状,即行为时四周之状况处于正常状态之下.也就是说,可以期待行为者为合法行为.在弗兰克之后,休米德基本上完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论.他认为,法律规范具有两种作用:(1)判定某行为是适法还是违法的评价规范作用;(2)命令行为者必须决意采取合法态度而不得决意采取违法态度的命令规范作用.对于前者是有关客观的价值判断;对于后者是有关判断责任之规范.故只能依据命令规范而为意思决定之人,如违反其期待而决意实施违法行为时,才发生责任问题. 期待可能性理论经过上述主要代表人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多数国家的刑法实务所承认.后来这一理论逐步运用于司法实践中.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好处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不向被告人提出过高的要求,以保持处罚结论的实质合理,不给其附加多余的义务.其不足之处在于:期待可能性是超法规的事由,由法官具体解释,容易导致被告人以其他事由阻却责任,从而冲击成文法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二、判断标准 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判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的问题.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学说:(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就以上三种判断标准而言,各自都有不足.相对而言,行为人标准说更为妥当.因为一方面,期待可能性的宗旨是对在强有力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个人给予救济;另一方面,责任是对该当构成要件且违法的行为的实施者进行人格非难.所以,应当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其作出意志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使归责更合乎情理.从这个角度看,有必要以行为人标准说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 三、与故意、过失的关系 对于期待可能性与故意过失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见解不一: (一)并列说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期待可能性虽然是指向行为人的主观的,是对行为人主观选择的期待,但是,与故意或过失不同,它不是行为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内容本身,而是从法规范的角度对处于具体状况下的行为人的主观选择的评价.期待可能性判断必须考虑行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无特殊事由存在等.可以说,故意、过失是主观性归责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客观性归责要素,期待可能性是独立于故意、过失之外的归责要素之一.问题在于:如果三者并列,则期待可能性就成为犯罪事实的一部分,就要求司法机关证明,就会加重检察官的责任,由其专门证明有无期待可能性.这在司法实务上不太现实. (二)构成要素说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为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其面临最大的批评是:故意、过失是对基本事实的认识,期待可能性则不涉及基本的行为事实之有无;期待可能性并不具有区分故意、过失的功能. (三)责任阻却说 期待可能性既不是与责任能力、故意及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也不是故意过失的构成要素,而应当将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情形,理解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 在上述三说中,并列说与构成要素说直接对立.并列说将期待可能性看做是独立于故意与过失的责任要素,具有故意与过失,不存在期待可能性仍然不能归责.而构成要素说则将期待可能性视为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不存在期待可能性则不成立故意与过失.责任阻却说在适用上有充分的妥当之处,但其只对期待可能性作消极的理解,而不是对责任要素作积极的研究,所以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在此问题上,通说的立场是并列说,这是比较合理的观点.在实际处理案件时,需要注意:只要存在以行为人的内心要素为基础的故意、过失,一般就可以说行为人有责任,没有期待可能性的事态只是例外的情况.期待可能性是与行为人的内心态度明显不同的所谓客观的责任要素,把它解释为与故意、过失不同的责任要素,在理论上更为简明易懂.所以,在个案中,需要在确认个人有故意、过失之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利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被告人辩解,以求得实质上的合理性.有无期待可能性,只需要在确定行为人有故意、过失,但是以犯罪处理又明显不合理的案件中加以证明.在刑事诉讼中,首先提出行为人缺乏期待可能性且需加以证明的责任应在辩护方,检察官只在提出反驳意见时才需要提出相应的证据.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基于故意、过失,实施某一行为,通常就存在期待可能性.所以,行为人有无期待可能性,在绝大多数案件中,都不需要特别予以考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期待可能性的判断仍然是必要的.当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不能太广,否则可能导致司法无序;在判断有无期待可能性时,需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谨慎从事.

期待可能性和不可抗力的关系!

简单来说期待可能性里面是有一个违法行为在里面,可以说是一个积极行为,而不可抗力却没有违法行为而是由于不能预见和抗拒原因引起,是消极等待

什么是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适用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  (——与规范责任论互为表里,是规范责任论之主观基础。即:如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事实,且处于规范评价内,即违反了规范(客观基础),但无期待可能性(主观基础),则无责。)  期待可能性作为责任要素,其功能是阻却责任,但其滥用,则会导致法秩序的松弛,因此,限制其适用,是势所趋。(如德国,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是法定阻却事由,日本,原认为是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现已受德之影响,渐主张限制适用。)一般认为,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免处罚,就是以此为据。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即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影响案件处理结果。  1、行为人标准说。以行为时具体状况下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为标准。——批判:如此一来,毫无秩序可言,完全任由行为人。同时,对于确信犯不能说明。(因确信犯确信其行为正当,无期待可能性,但并非不承担责任)  2、平均人标准说。把平均人置于行为人当时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批判:平均人或通常人是个模糊概念,其实质是由法官自己去判断。  3、国家标准说(法规范标准说)。从期待者一方出发,以法秩序的具体要求为标准。但何种情况下,法才会做出期待,则更含糊了。

何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适用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 (——与规范责任论互为表里,是规范责任论之主观基础。即:如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事实,且处于规范评价内,即违反了规范(客观基础),但无期待可能性(主观基础),则无责。) 期待可能性作为责任要素,其功能是阻却责任,但其滥用,则会导致法秩序的松弛,因此,限制其适用,是势所趋。(如德国,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是法定阻却事由,日本,原认为是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现已受德之影响,渐主张限制适用。)一般认为,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免处罚,就是以此为据。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即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影响案件处理结果。 1、行为人标准说。以行为时具体状况下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为标准。——批判:如此一来,毫无秩序可言,完全任由行为人。同时,对于确信犯不能说明。(因确信犯确信其行为正当,无期待可能性,但并非不承担责任) 2、平均人标准说。把平均人置于行为人当时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批判:平均人或通常人是个模糊概念,其实质是由法官自己去判断。 3、国家标准说(法规范标准说)。从期待者一方出发,以法秩序的具体要求为标准。但何种情况下,法才会做出期待,则更含糊了。

期待可能性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很早以来的法谚就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才有可能对行为人作出谴责。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妥当的行为,也就不存在对其加以谴责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就一个人的意志而言的,意志是人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选择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行为人的违法意志。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判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的问题。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学说:(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什么是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无罪。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便成为主观阻却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是19世纪末(1896年)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具有科学的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学根据:法律规范。格尔德施米特认为,法律除要求人们遵守外部态度的“法律规范”外,更有命令人们必须决定采取遵守法律规范所必要的内心态度的“义务规范”。违反义务规范便产生责任。正是基于义务规范,才能期待人们去遵守外部态度的法律规范实施合法行为。因此,义务规范是期待可能性的根据。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