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分上下半月吗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分上下半月的国家级刊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教学主流刊物之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简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机会多着呢!一段在历史书上只有几个字几十个字的话,却是用多少人的心血和生命换来的,它的后面都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用这样的思维去备课,不仅德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而且你的历史课一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

如何在历史教学实际中运用微课程

讲历史小故事吧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

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根据新课程目标,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及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体会: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坎坷,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披荆斩棘,傲然屹立在东方。 教学中,通过课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的传统教育,就能让学生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时倍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渗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 古人言:“人无志不立”。 这个“志”,在我们今天来讲,就是理想。 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 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历史课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崇高理想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古今,历史上涌现了举不胜举的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将领岳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以“精忠报国”为其毕生奋斗的理想;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战斗口号;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 同时,还可进行对比教育:假如一个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昏昏庸庸地度过一生,到头来,像“扶不起的刘阿斗”,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就连三国时的曹操也给后人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语。 古人尚且能老当益壮,更何况生活在二十世纪的青少年呢!这样一来,使学生明确从小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争做胸怀大志的“鸿鹄”,而不当碌碌无为的“燕雀”。 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 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 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 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 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到茂县实地考察营盘上文化遗址,了解营盘山文化的时代意义,历史价值,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上网查与资料,对学生丰富历史知识,了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贡献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羌族博物馆,了解南新镇牟托村的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这些对羌族的历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践行新课改理念,教学与实践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不回过时。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对在历史教学中细致细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 利用历史教学丰富的素材,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科学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只要我们时刻不忘一名教师的责任,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径,搞好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历史的教学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 历史虽已列入中考科目,但在学生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轻辅”的不良现象。 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观察,这些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对学习历史虽有兴趣,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对听历史故事有兴趣,对一般历史知识则不感兴趣;有的只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还有个别学生虽屡经诱导,但仍不能引起重视。 诸如此类的种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这种差异,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寻求脱俗的办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之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 同时,我们教师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认真对待初一初二的历史课,不能等初三再抓,否则就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们可以借鉴育才的经验,从初一学生开始就树立历史中考的意识,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历史专业教师授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初三教学衔接,利用初三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像现在手忙脚乱补最基础的内容。 二、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暑期的研修网上我们教师之间也谈到了“学生为什么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话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今的历史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者理论性强,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克u2022吐温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活跃思维。 本人认为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是适合初中生认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通过引进一定的课外知识,开拓每个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经典有趣的历史典故,引发学生的历史学思维能力,通过系列历史事件的变迁,带领学生回顾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产生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思考,通过相应的话剧、历史剧的编写的表演,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火焰。 因此概括创设教学情景的主要方法有:①联系生活展现情景②运用实物演示情景③借助图画再现情景④播放音乐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体会情景⑥锤炼语言描绘情景⑦结合实际优化情景。 再通过使用一定的媒体组合,可帮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触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发展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学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 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进行分层设计。 每节课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问题回答并且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记得包校长说过如东木并茶的例子,教师把每位学生的每一次分数都输在电脑里,并且还做了对每位学生试卷的分析以及针对性提高的措施,我很敬佩这些教师们的敬业精神。 从这个很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木并茶中学真正把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实处。 四、研究中考试卷,分析试题。 分析中考历史试卷,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有很大帮助。 这几年历史命题越来越趋向能力方面考核的要求,封闭式题目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有一定思考的题型,宣告了仅仅让学生死背历史知识点的时代已不适应中考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并渗透教学当中去。 比如:今年历史中考的命题方向,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师不能完全撇开教材本身的资源,特别是课后的活动探究题应予以重视起来,比如2011年第19题,《天工开物》中描绘时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情景的插图,长竹竿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又比如今年的31题的有关华盛顿的问答题,这两题的原题都来源与书中的活动探究,加以提炼改变完善成为新颖的题目,可谓换汤不换药,提醒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书中的资源。 另外我个人有一个建议,我们教师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命题设计方面内容,你会获益不少,也为个人成为研究性教师打好基础。 五、多读书学习,充实自身。 今年暑假研修网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 但毕竟时间有限,实际上我们教师可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读些书来,充实自身。 那到底要看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要研读我们今年《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这个修订稿是我们的教学工作的指南。 修订稿和实验稿到底区别怎样,又有了哪些新动态和特点,这些内容我们在下学期的第一周集体备课中我们认真学习。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主要读以下几类书:教育教学类(或者说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叙述性历史书;分析历史、历史理论与方法、历史哲学等;其他书籍,如哲学、美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其发展史的书等。 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不要忘了写些读书心得和体会,有思才会有想,有想才会有悟~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重知识的传授。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详细讲述经典著作、历史人物、传统习俗等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并能将其与历史事件进行关联,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注重实践与体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因此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资源。除了传统的教科书和课堂讲述,还可以利用影音资料、互联网资源、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开展校内外交流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村落、举办传统文化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视野,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需要全方位地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注重知识的传授、实践与体验、多种资源的应用以及校内外交流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并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铸造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因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教学效果。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虽然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要看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历史史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1. 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在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利用好历史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生活”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进行联系、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区别,寻找沿袭和改革的痕迹,通过对比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教师有效、得法的引导,学生将宋代生活与现代习俗做了比较,并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活跃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必然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 联系时事热点,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中学生年龄小,热情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对于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他们希望了解这些时事热点,并且希望跟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自古以来就是政史不分家,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引进课堂,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学习八年级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时,教师可以联系现阶段的时事热点来解析两岸的交往:2005年4月连战一行来访问,签订了两岸互惠互利的有关协议;2006年4月14日连战一行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论坛”,随后,宋楚瑜等人相继访问大陆,两岸高层交流越来越频繁;随着“三通”的实现,民间交往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联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1.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学生年纪小,正是爱玩爱闹的时候,而将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发挥游戏的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第13课《秦王扫六合》时,关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家乡方言来朗诵同一段话,结果可想而知,什么样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也认识到了统一文字语言的重要性,在欢声笑语中对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2. 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历史教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历史故事,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学习八年级下第1 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清朝将领的愚昧无知,清朝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失败的原因。当然,历史故事只是课堂教学的调剂和使课堂教学趣味化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有原则性,不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奋度,而滥用历史故事,导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现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到知识的现象。三、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历史教学效率1. 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中学历史课堂,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深受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声像、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营造一个动态的历史情境,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大量的声电光影信息中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八年级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教师可以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制成精美的课件,通过原声再现、场景再现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教学相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学生的表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练习、学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馈学习信息的途径,教师要注意观察,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地分析。这样做不仅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变教学计划,还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的教学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历史虽已列入中考科目,但在学生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轻辅”的不良现象。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观察,这些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学习历史虽有兴趣,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对听历史故事有兴趣,对一般历史知识则不感兴趣;有的只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还有个别学生虽屡经诱导,但仍不能引起重视。诸如此类的种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这种差异,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寻求脱俗的办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之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同时,我们教师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认真对待初一初二的历史课,不能等初三再抓,否则就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可以借鉴育才的经验,从初一学生开始就树立历史中考的意识,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历史专业教师授课,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这样就能很好地与初三教学衔接,利用初三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像现在手忙脚乱补最基础的内容。二、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在暑期的研修网上我们教师之间也谈到了“学生为什么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话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今的历史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者理论性强,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克u2022吐温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活跃思维。本人认为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是适合初中生认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通过引进一定的课外知识,开拓每个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经典有趣的历史典故,引发学生的历史学思维能力,通过系列历史事件的变迁,带领学生回顾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产生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思考,通过相应的话剧、历史剧的编写的表演,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火焰。因此概括创设教学情景的主要方法有:①联系生活展现情景②运用实物演示情景③借助图画再现情景④播放音乐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体会情景⑥锤炼语言描绘情景⑦结合实际优化情景。再通过使用一定的媒体组合,可帮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触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发展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学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进行分层设计。每节课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问题回答并且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记得包校长说过如东木并茶的例子,教师把每位学生的每一次分数都输在电脑里,并且还做了对每位学生试卷的分析以及针对性提高的措施,我很敬佩这些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从这个很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木并茶中学真正把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实处。四、研究中考试卷,分析试题。分析中考历史试卷,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有很大帮助。这几年历史命题越来越趋向能力方面考核的要求,封闭式题目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有一定思考的题型,宣告了仅仅让学生死背历史知识点的时代已不适应中考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并渗透教学当中去。比如:今年历史中考的命题方向,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师不能完全撇开教材本身的资源,特别是课后的活动探究题应予以重视起来,比如2011年第19题,《天工开物》中描绘时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情景的插图,长竹竿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又比如今年的31题的有关华盛顿的问答题,这两题的原题都来源与书中的活动探究,加以提炼改变完善成为新颖的题目,可谓换汤不换药,提醒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书中的资源。另外我个人有一个建议,我们教师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命题设计方面内容,你会获益不少,也为个人成为研究性教师打好基础。五、多读书学习,充实自身。今年暑假研修网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但毕竟时间有限,实际上我们教师可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读些书来,充实自身。那到底要看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要研读我们今年《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这个修订稿是我们的教学工作的指南。修订稿和实验稿到底区别怎样,又有了哪些新动态和特点,这些内容我们在下学期的第一周集体备课中我们认真学习。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主要读以下几类书:教育教学类(或者说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叙述性历史书;分析历史、历史理论与方法、历史哲学等;其他书籍,如哲学、美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其发展史的书等。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不要忘了写些读书心得和体会,有思才会有想,有想才会有悟~

如何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反思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  为此,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看它是否全面,三个维度是否有遗漏,因为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当然,对每一节课来说,要重视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使之细化、小化,目标不在于太多,也不是每一项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二看它是否明确,即目标阐述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四看是否将它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教学的渠道  2.1注重问题设计。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  2.2准确表达问题。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2.3做到因人施问。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3.倡导合作探究――有效教学的关键  合作探究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桌子合并起来,几个人凑成一堆,随便说上几句就行了。我认为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首先按个人的兴趣、需求、学习基础等级等标准自主分组。大组还可以再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个竞争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上、中、下的各类层次,让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学习。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合作"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导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点拨,或投石兴澜,或锦上添花。引导学生快速思考、认真归纳、争相表现。学生的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同桌讨论,可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组辩论对抗竞赛。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对于教师而言,要对教材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探究问题。注意设计的问题,一要适度,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实现情感体验――有效教学的回归  4.1建构情感认知――知情合一。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情点"。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采取辩论会、竞猜、课外寻古、抢答等形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4.2建构价值观――情识交融。当然,价值观带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而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单靠讲述几个历史故事,或是几个历史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课堂的一部分,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用心经营历史课堂,不仅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也让我们的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这也许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首先设计学习提纲: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2、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3、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4、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多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如何搞好中学历史教学

模仿袁腾飞,有事没事给学生来个段子,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你自己也能出名,一举两得!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才能达到历史课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历史教育是什么?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历史教育是什么?这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教学才会有方向。 若将其仅仅理解为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话,那就不仅是老师的悲剧、学生的悲剧,同时也是历史教学的悲剧。 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1—2期的卷首语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是研究人性或者‘人"的学问,而历史教育则是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长大成人"的艺术,亦即帮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艺术。 历史教育在本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 这一艺术的‘北斗星",毫无疑问的是人性之真善美。”这段话向我们准确地阐明了历史教育的实质,寥寥数语将历史教育浓浓的人文关怀尽显眼前。 它应是每一个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时刻铭记和终身秉持的真理。 1.历史学习,学什么? 历史学习,究竟学什么?如果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地学那一点历史知识的话,我们就辜负了历史这样一门人性十足的学问。 基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历史学习重要的是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从中体会做人之道,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历史学习,学习的是历史知识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为人处世之道。 2.历史教学,教什么? 历史学科人文性十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能只做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不拿自己的思想左右学生。 教材只是一个半成品,教师应对其进行加工和建设,注重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把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传达给学生。 教什么,学什么,二者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人,成为真实的、具体的、鲜活的人。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径,如何共创一个拥有知识和生命的课堂,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教学的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对历史潜在的兴趣,我认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个目无学生的老师,是一个根本不懂教育的人,教师应想方设法使课本里的条条框框富有生活气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边界,不断创新。 如何让历史试题富有生活情趣,成为真正开发学生生活智慧的题,这也是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我搜集到的几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题例: 题例一:鸦片战争爱国将领的碑文撰写比赛。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 *** 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假如现在 *** 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要求:碑文字数100—150字) 题例二:关于五四运动——新闻报道。 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有关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 (要求: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写的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300字左右) 以上例题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极其灵活多样,深刻体现了学科人文性,它考察的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它考察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考察。 它不再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相隔十万八千里,它浓重的生活气息能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所以,历史试题的灵活多样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 三、重视历史选修课的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选修课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模块。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6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课的设置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从它的6个模块中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就是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内容是个性的、多样的;切入的视角是多方面的、新颖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历史选修课的设置,是基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考虑,体现了学科建设的人文关怀,符合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选修课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内容,但是当今的中学生肩上都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考大学。 这样,学生的选课就受到了很大限制,究竟要选哪些内容,高考需要哪些选修内容?这样的想法未免让开设选修课的初衷黯然失色。 第二,选修课的开设将原来统一的、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变得个性化、多样化了,对于这种情况,很多适应了以前课程的教师显然有些不知所措。 第三,根据学生的爱好自由选课,势必造成选课人数分散等现象,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分散的选课会给学校的排课及其他一些工作带来不便。 设置历史选修课的初衷是正确的,它说明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不断进步之中。 在今后的时间内,只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工作,我认为历史选修课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历史学科透着浓浓的人文性,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工作中应把这种人文性渗透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在历史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授学生做人之道,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的选拔淘汰性机制。在这种体制下,学生学习的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自然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往往会考什么教什么,甚至会怎么考就怎么教,考试中不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体现也不深。这就会导致学生只学习考试的内容,而不能拓宽知识面,严重制约历史学科发挥正常的教学功能。具体表现如下:1.在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方面。中学历史教学要达到的三项教学任务包括传授知识,教育思想和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后两项功能已经被削弱。考试只能基本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教师自然也会在这种考试机制的导向下,偏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其他内容,特别是爱国主义在历史教育的体现不够深入。2.在培养能力方面。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初步使学生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深化过程。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 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 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 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 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 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 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 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 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 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 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 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 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 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努力思考,实践和探索的两个问题。目前新课程已经在我省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一个困惑:“现在历史该怎么教,怎么教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植学生热心求知心向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实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细化,具体化,既有指导教学的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只有充分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当教学目标发生深刻、实质的变化,才能在充满确定和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学生的的个性需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创设有效学习历史的条件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了,并迅速被遗忘。所以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中去,当然原有知识或经验贮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不会自动与新知识相连,需要一个激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如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个人的经验世界相对照,对学习材料给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从而构建出客观对象的个人意义。一堂历史课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学会历史”。历史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历史。此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缩短了教学时间,如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等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备教法,制作学案,备课不充分或者学案做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下面请看我为你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一)   一转眼,又迎来了一年中热烈的盛夏,随着期末学业考试的到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影碟机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通过活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开展了学唱和欣赏历史歌曲,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写作、改革开放后家乡的新变化调查活动、寻访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观看历史题材影片等历史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6、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课课有教案。平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实际写好教案。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课后,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总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教学有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学质量还不太理想,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应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二)   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在新的学期能够更好的工作,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特总结前一学期工作如下:   首先,继续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及时解决问题。许多学生开始在思想上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进入“反叛”时期,如齐天柱、孟祥宇等常常会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在思想上有了很多的麻痹、松懈。作为一名老师,我适时地在学期伊始之际,召开班会,重新让学生进行学习,并体会遵守规范的重要,从思想上给学生以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课上睡觉、不完成作业甚至出现与教师顶嘴的现象等行为,对同学进行“换位”思考,并进行积极教育,让学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得真知,约束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尤其是针对初二学生的思想复杂、偏激、情绪不稳定、多变的特点,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同学生进行谈心,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将情绪正常的宣泄,尽可能的调整他们的心态,积极的投身于班级的各种活动中。   其次,积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会同各学科老师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针对中学生此阶段的心理状况,适时的抓住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者跟部分学生谈心地方式,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及时的让学生在写出个人的短期、长期目标,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与此同时,在课堂提问、听写、单元测试等学习活动以及其他类型活动、竞赛中将学生的表现通过加减分的形式具体化,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个人竞争,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积极配合各学科教师管理好学生,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用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积极的向各位教师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积极同家长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共同管理教育学生。尤其是在期中考试以后,借鉴了其他班级的方法,采用交流册以及量化评   比汇报单的形式积极同家长联系,及时反映学生情况,并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情况,达到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的目的。   第四,完善班级的管理制度,继续将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当中。班级实行竞选与班级考察相结合,锻炼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同时将权利下放,在开展各种活动时,积极发动学生,创设各种机会,给学生以自己活动的自由空间,积极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备课,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中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具体内容。加强课外的指导,做学生自主的伙伴。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将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三)   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已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是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接触新的教学方式,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讲得太少,没有照顾到整体,还没有实现课改要求的兵教兵兵练兵,在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备教法,制作学案,备课不充分或者学案做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制作学案外,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教改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充分运用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制作学案,课后备课小组成员积极进行讨论反思。   4、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落实教改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好评。   3、教研教改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   4、制作学案,获得好评。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还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案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措施有哪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为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王文华 “兴趣乃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思想家朱熹说得更为直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课堂中的趣味性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一、从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对历史课本中上比较深奥的哲理的问题,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用体味到的哲理去指导自己的人生。如在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对于老子的思想的理解,课堂思考题从以下思路去设计:先从学生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入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哪位同学能讲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福──祸──福──祸)这一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过程。)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立面,任举一个你知道的或遇到的对立面互相转化的例子。3.在学生真正懂了老子的思想后,让学生结合老子的思想,谈谈怎样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好事与坏事。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争相发言,兴趣盎然地搜集自己和别人的现实生活经历,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抽象、难懂的哲学思想。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中领悟到遇事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冷静的人生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巧设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以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 “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嫁接到活生生的载体上。二、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神”入历史历史课堂思考题的设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改灌输为启发、引导,驰骋想象,利用相关的资料、证据,穿越“时空隧道”,以当事人的身份“神”入历史,想象古人的想法,体会古人的感受。如在教学《大统一的汉朝》设计了以下思考:1.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位政治家,你怎样帮他解决王国问题?2.你认为你们提出的建议中,哪个在当时最可靠?3.比较你们和汉武帝的措施,哪个更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设计首先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一下了拉近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被推到主体地位,“口欲言而不得”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其境,在为古人分忧时,思考历史,多角度思维,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发挥创造力,重建知识结构,给汉武帝出了很多“主意”。有派军队消灭这些王国的势力;有赏赐给国王很多东西、很高官职,笼络各国国王;有派钦差大臣到王国监视他们;有撤销各国国王及其封地;把国王调到中央……在分析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与汉武帝的策略相比时纠正了思想偏差,理解了历史,感受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依据时代背景的历史辩证史观,体会到了终身受用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放手让学生实践1.在动手制作中体验、感悟为了增强趣味性,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尝试放手让学生动手制作,以达到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灿烂的青铜文明》后,可以让学生用油泥或泥巴模仿商周青铜器制作一件器物,学生通过亲自制作,又参加年级的作品展览,不仅可以感受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工艺精美,认识到青铜器的制作和发展本身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体验制作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建议学生亲自动手打磨两件生产和生活用具,并尝试着用它去从事简单的劳动。学生积极参与,一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我试着用石头打制石铲,可那石头一点也不好打,既要有力气,还要有些技巧,一不小心会把手打烂,即使不打手,一会儿,手也会磨破,费尽了力气,总算做成了,试着去铲地,只能蹭一点点地皮,原始人生活可真不容易啊!”通过制作并使用石器等的活动,学生很容易体验到古人生活劳作的艰辛,通过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的对比,学生体会到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对人类的生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看到我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正是学习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这无疑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2.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用现场打分的方式,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基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上《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课时,使学生通过该主题的历史知识竞赛增强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开阔人文知识视野。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使所学知识与时事政治相联系,强调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已有知识从专题角度进行整理,在学习竞赛中使知识积累沉淀。3.在创作展示中提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阔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的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表演历史小品。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小品、表演历史小品《商鞅变法》、《杯酒释兵权》以及表演一些成语典故等。要表演短剧,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合作分工,整个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力,使学生学会了自主管理,合作共事,也为那些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没有道具,就自制道具,用烟盒、毛线做成皇帝的冕旒,用女生的头饰制作成文成公主的头饰等,使表演具有真实感,富有感染力。在表演中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尝试从当时人们的立场和处境去思考问题,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认识的主动建构。 4.在辩论中达成共识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我们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他们为了能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下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充满生机和活力。5.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也日益广泛,我们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认识历史

你是指的让学生们如何认识历史吗?我感觉历史教学不应该是严肃和刻板的,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像《明朝那些事》就是用诙谐幽默的语法来让读者学习历史了解明朝的,而且反响很大深受读者喜爱!

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素养能力,将学生成长的“历时性”状态与教育教学的“共时性”状态结合在一起,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性与过程性的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分析。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1.古今综合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2.中外综合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3.时空综合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综合思维”能力历史培养为契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分析与理解。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研究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研究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思路融入遇到的历史问题或接收到的历史新知识中,帮助高中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历史思维,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 教学改革促使我国教学朝着科学性、创新性方向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应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历史理论的关联,提高教学效益。本文简要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 培养    一、引导式历史问题导入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进而熟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产生的历史意义等,是一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夏、商、西周》时,笔者首先以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学生学过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回顾以往的学习经历,对所学的政治制度进行举例或综述?”因为历史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总结。实际上,学生不断地积累和提取知识也是回顾历史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回顾性问题导入,可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快速搜索自己已知的政治知识,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已经由具体形象主观性思维向抽象逻辑客观性思维转变,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独立思考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思路融入遇到的历史问题或接收到的历史新知识中,帮助高中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历史思维,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实效性。如在教学《鸦x战争》时,教师可以采用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首先,教师简要介绍鸦x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出现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探寻鸦x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并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和概括讨论的结果,使之成为具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最后,教师把书本中阐述的鸦x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与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对比,取其中的精华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形成具有本阶段、本班级学生独立想法的特色历史总结。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当前,高中历史学科的评价方式以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高中生不再加工理解阶段性所学的历史知识,只熟记书本的理论常识,从而造成学生容易遗忘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不利于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的综合水平。实际上,除了采用书写形式的试卷考察方式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演讲、辩论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在教学完“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内容”后,教师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辩论双方一一列出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队员将不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与古代史内容相结合,探寻古代史文化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辩论双方通过小组探讨,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提取,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做出回答;最后,教师列出双方的不同观点,辩论双方通过历史例证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学习高中历史学科,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世界现代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参考文献:   [1]王苏日嘎拉图.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5).   [2]吴国君.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3]王梅.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Z1). ;

九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九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如下: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   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1、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教育淡化了,最终在一张以知识为主体的试卷上评判出学生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教育的成败。 正如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断言的那样: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愿望”。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对中学生人文精神,道德素养的培养这项重要任务,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思想美德,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的。 那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对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历史教学遵循素质教育目标,要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先成人,后成才。” 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细致性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 所以,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用人类历史中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润”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深受启发,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付诸行动。 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 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 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 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二、扩充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 如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孔子儒家思想,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通过学习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和中国人民坚持抗争、勇于探索的历史,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例如: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时,通过视频《我的1919》,让同学们感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弘扬五四精神”这一目时,同学们纷纷畅言,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祖国更强大。 这就表现出了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在初二下册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节课教学时,通过了解日本国家的地位位置和国情,学习古代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及今天日本的国际地位等,同学们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特点,“居安思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在课堂总结启示时,同学们群情振奋,纷纷发言,“我们国家也应该学习日本民族的特点,善于向进步国家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等等。 可见这节课的历史人文教育目标已经达成。 其实,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只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体会,并以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 这样我们也就实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积极营造和创设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怀,拉近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的距离。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方面积极提供或创造通过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或名人故事励志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使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如,我校专门邀请励志讲座大师,张绪坤教授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进行励志演讲,同学们深受感动,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 他们在台上高呼“爸爸妈妈我爱你”、“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等等。 我们还组织初中学生到临潼防化营参观罗盛教纪念馆、到临潼军部参观军史馆。 还有我们每学期相应教育局号召,分别组织高中和初中学生观看励志影片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如上学期有《暖春》、《建国大业》,这学期有《舟舟》、《长征》。 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同学们将那些人物和故事内在的人文精神用于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积极向上、不怕困难挫折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发展好好学习,勇于奉献的人生信念。 我们还组织高中学生参加“迎世园活动”,到临潼西花园进行“一校一街活动”,擦靓临潼,美化临潼。 同学们经过劳动实践,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充满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种方法,探索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建议学校和动员学生积极建设和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班级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 醒目的标语、温馨的提示、感人的画面、宣传的知识等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力的影响,时刻提醒他们做一个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好、修养高的人。 通过外在环境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如,我们学校大门口的电子屏每天都会有不同内容的文字,欢迎性的、问候性的、激励性的、提醒性的,还有各种表彰等;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有值周老师和值周同学迎、送;校门内有大大的“欢迎”两字;教学区有小黑板,是值周班级每天写的天气预报的温馨提示,还有“历史上的今天”,写着很多历史大事。 这些都让同学们感受到贴心的人文关怀。 让他们也把这种行为用在自己的行动上。 我们很欣慰,这些细微的人文关怀,确实起到了效果。 同学们在校内校外都很有礼貌,表现出了良好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如上学期,高三某同学在校外(临潼区人民医院附近)捡到某病人家属的钱包,及时找到失主,并归还。 得到了失主的高度赞扬,还写了感谢信。 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这种行为的赞赏,更显示了我们临潼铁中学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感染和激励了其它学生不断进步。 五、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来源于学生内心。 所以,自主学习方法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选择。 一味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失去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不利于其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 如,我校现在正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的要求很高。 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勇于质疑。 虽然这种模式我们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讨论时非常热烈,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 这种模式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总之,在新课程目标高举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旗帜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充分挖掘历史知识内涵,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科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通过组织历史学科的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 经验 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 教育 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 教学 工作计划 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更多教学工作计划方面的相关内容推荐↓↓↓ 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5篇 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总结5篇 教学工作计划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深入分析和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新课程实施水平问题,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构建 高效课堂 ,真正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一)规范教研组活动及各备课组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每次要有主讲人,共同安排教学进度、探讨教学问题、统一作业考试等。各备课组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培优扶差,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和训练,对后进生以抓落实多交流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的能力。 2、规范教学常规,配合学校作好教学教研工作和考试质量分析等。本学期主要作好三个年级的调研工作,加强对各学段 教学 方法 的探讨。各级部教师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互相听课评课,做到每周都有公开课,同时资源共享。对期中考和期末考的质量分析重点探讨如何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审题,提高文字题的得分率和思维分析能力。 3、加强教研组课题研究,各级部确定自己的教研课题,并及时与教科所和教研室沟通与联系,力争使教研从教学中来并最终推动教学的有效进行。 4、针对各年级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工作。 高一年级抓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 的指导,并进行模块学分认定的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情的方案。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课标与教材关系的研究。 高二针对文科班的任务和特点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既要着眼于学业水平测试,又要为高三打好基础。 高三加强高考信息资料的收集及教材的研究分析与综合复习,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与辅导,同时兼顾边沿生成绩的提高。 5、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并作好必要的资料收集和学生成果的收集。高一、高二重点是学生的简报制作和小论文撰写及开展知识竞赛;高三开展专题讲座和优秀学生的历史 学习经验 交流会。 6、积极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并争取在市学科组活动中起中坚带头作用。各年级在市活动中尽量积极地承担相关的教研任务,以锻炼和提高本组老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7、利用“思想着的苇草”博客群组,加强学习和交流,提升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加快教师成长。 (二)加强业务学习,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全组老师抓紧课余时间多读有关书籍,扩大知识面,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出现,更要不断学习和钻研,不断吸收学术界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多学有关课改的 文章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2、随着教学形势的变化,教学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老师要重视电脑(课件制作)的掌握与学习。有电脑技术优势的老师多帮助组内其他老师。 3、充分利用校际和组内活动的机会,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倡跨年级听课学习,做到人人参与课改。高一高二老师多听高三老师的课,研究新课程下应对高考的课堂模式。高三老师多听高一、高二老师的课,明确课改新形势,探讨素质教育的课堂新模式。多与兄弟学校优秀教师联系,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尽量争取资源共享。 4、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落实“师徒结 对子 ”工作。通过听课评课,传帮带,提高历史组的整体教学水平。 5、开展一次全组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形成组内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 措施 :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附: 高一历史 教学进度 授课时间 授课专题 授课内容 9月1日—9月13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9月14日—9月21日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9月22日—10月7日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0月8日—10月20日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0月21日—11月2日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1月3日—11月11日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1月12日—1月21日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1月22日—12月2日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2月3日—12月11日 专题九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2月12日—12月21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得 基本结构与特点 12月21日—12月30日 专题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月30日—1月8日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得探索 1月8日—1月18日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 考研 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 反思 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 相学 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 高三历史 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 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组织好文综训练,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 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 热点 ,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本学期要进行二次月考,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统计,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除此以外,备课组三位老师还要积极参与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并及时组织老师进行评课和 总结 。 4、积极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交流学生动态,分析学情。 我们组三位老师平时也很注意教学积累,积极撰写教学经验, 教学总结 、教学感悟与教学反思,以便更好的为下面的教学探索总结出好的教学规律与方法。继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苦下工夫。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对他们作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训练,努力使孩子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与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提供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 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以强化网上教研为契机,实现教研方式的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二)强化理论研究,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课标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典例分析→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典题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落实循环大课堂理念 积极倡导和落实“循环大课堂”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了解决规范办学行为带来的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 4、开展系列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优秀学案设计、优质视频、课件制作等系列评比活动。 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与理论素养。积极扩大课程资源,拓展知识视野,研读时新的学术专著及相关期刊杂志,关注学术进展,并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注意新的史观的学习和吸纳,及时学习淄博教科研网相关介绍新的史学观点文章。 (三)精心组织常规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组织打造高效课堂专题研讨,开展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等活动,发挥典型和骨干的引领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 (四)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网络教研研讨与经验交流。 依托淄博教科研网与“淄博市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辅导站”,打造全市教学教研共同体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淄博市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辅导站”资源,集全市优秀教师的智慧,以解决同步学习和阶段性复习中的共性问题为主要内容,开发同步辅导与节假日辅导两种网络视频资源,以实现学生针对性地自主选择辅导内容。 2、以推广高效课堂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市级层面的学科月集体备课制度,并以此为平台,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教学能手、特级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3、继续搞好学案的上传工作,各校要按照分工和时限及时上传学案电子稿,欢迎其他老师上传资料,作到资源共享。 内容分工负责人上传时间必修2第一单元淄博一中赵增刚三月上旬必修2第二单元周村李  敏三月上旬必修2第三单元淄川林保西三月中旬必修2第四单元桓台二中田家伟三月下旬必修2第五单元淄博十一中张炳伟四月上旬4、加强对网络教研工作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培植和树立典型学科和典型教师,及时推广先进模式与方法,适时召开全市网络教研调度会、工作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五) 其它 关工作。做好教研室安排的其它教育教研工作。高一年级主要教研活动项目表时间内容参加者地点责任人__.2布置、分配网络教研任务教研员和部分高高一历史老师待定袁兆桐张连英集体备课学期教学工作部署区县教研员、全市高一历史教师待定袁兆桐张连英__.3网络教研交流研讨区县教研员、核心组成员、骨干教师教研室袁兆桐张连英督促承担任务的相关学校及时上传资源核心组成员部分骨干教师待定袁兆桐张连英青年教师培训系列 活动三年教龄以下青年教师待定__.4集体备课、展示课及相关教学部署区县教研员全市高一备课组长待定袁兆桐张连英赴定点联系校调研教研员__.5—6研讨相关教学工作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待定袁兆桐张连英参加教学视导、调研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进行教学工作的创新。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将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以学校的工作为中心,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将大力开展教学教研,丰富教学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二、工作目标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本备课组全体教师将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是高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处于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师资面孔、手握新的教材,这一切绝定了高一新生必然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心理适应期、心理调整转轨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排斥情绪。 高一新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上也面临着调整,高一新生同时也面临初、高中教材所述的知识点衔接问题。初中时强调记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中则更多地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而言,则是形成正确的史观,充分发掘教材及相关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史观和历史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形成能力。 高一新生来自于全县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乡镇,原学校不同的 文化 氛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方式、 学习态度 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应积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推进学生差异性发展。 由此,“新”是高一学生的一大特点,“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具有更多的塑性。为此,作为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足“新”的文章,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在“塑才”的征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呈献给学生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全本书共计八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经济、社会在社会中的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一学段的政治文明史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五、工作要点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精心设计历史教学课堂。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创新课堂,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探索好的教法,如运用课前课时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关注课中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的能力;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用好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把“白板”应用到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易于营造新的教学情境等特点,创设快乐和谐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4、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备课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讨论教材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落实重点知识,设计难点知识的突破方案,学生的活动组织形式等),交流教学心得。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各种资料;统一大小考试;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2、本备课组的教师不定期互相听课和经验交流。教师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撰写教学反思。在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4、上好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教师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用普通话上课。在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点评,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校级以上的公开课,先由备课组备课,再试讲,修改不足的地方,再上公开课。 5、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要做好边缘生的辅导工作,在上课、辅导时心中有数。 6、合理制作、利用学案,落实高效课堂。学案分三部分: 课前预习 案、课内探究案、训练案。高一历史组教师分好工,在新课前提前制作出学案并下发到学生手中,上课前做好检查,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以确保学案教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效率。 7、练习、考试合理安排。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相关文章: ★ 2021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1年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5篇优秀 ★ 2021年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1高三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5篇 ★ 高二历史老师的教学工作计划5篇 ★ 高中教学工作计划精选集锦5篇 ★ 最新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 ★ 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计划精选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五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3deb3e38843798ce8b6783fc0959c85";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如何搞好中学历史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是历史科历来被认为是文科,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学生强调记忆,这有背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危机引发改革”,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出现了大量的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论文,这是一个喜人的局面。 笔者在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改变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以求与同行们共同探讨。1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1改变教育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老师被给予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有“天地君亲师”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说法。 这种思想对现今教育的不良影响甚大,在学校里老师是管理者和权威,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者和控制者,这与现代教育是不相容的。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师生之间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发展”,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教师的职责是以智者、长者和友者的身份帮助我们所教的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 这样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2提高自身素质:何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专著,如果文学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静下心来翻翻《中国通史》和《外国历史》等专业书籍。 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身体力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就认为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中老师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在诸多的名人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学校老师。 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我们要努力以渊博的知识教好书,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 2适应时代发展,改革课堂教学  2.1改革教学方式: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所提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方式。 历史老师典型的讲授方式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阶段,最后就是历史意义。 2.2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以前的光学投影仪,现在的电学投影仪、多媒体平台和网络教学等现代的教育技术是直观性教育原则的充分体现。 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应用电教媒体教学,就能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具体、把虚的变实,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联网,对课堂的某个课题搜寻的历史材料,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演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尤其是历史地图,这样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画费时和照课本讲不明的缺点,让学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学期有计划的选定几个好的课题播放与历史题材有关的音像片段。 2.3开展探究式教学: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要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借鉴西方教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水平和教师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逐步完善,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动――动脑、动口和动手。 每节课联系课堂内容,备课时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学生在课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后照念一遍,这样提问意义不大。 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国为什么会由胜而败”,“星星之火,为什么可以燎原”等问题,这样才有思考的空间,讨论的余地。 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回答,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就布置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继续完成;第二个做法是每个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三个左右的同学走上讲台来讲历史故事。 要做到有实效,还得想些小法。 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发学生上台,开始时可鼓励班上对历史科有兴趣的同学带头先讲,以此来影响其它同学;其次,就是要指导上台讲的同学准备好资料,认真地帮他们修改发言稿;最后,就是要搞“赏识教育”,尤其要鼓励成绩落后的学生上台,多表扬多赞赏,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热情。 如上学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个姓林的男生喜欢听历史评书,我就先鼓励他上台讲几段《隋唐演义》,在他的影响下,班上一下就有十来个同学要求上台讲历史故事了。 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式。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法》就强调“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指出课外活动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加上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初中历史课外活动实际成为了“纸上谈兵”。 为改变这种状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的开展我有以下三点做法:其一,每学期开学初就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写一篇历史读书报告,以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文字表达能力。

维普网王士清论文《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

王士清湖北省孝感市实验高中退休美术教师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王士清,男,1945年生人,号湖北省孝感市实验高中退休的美术教师,高级讲师,国家人事部人才所考核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自1998年以来,一直研究创作着一种用毛线粘贴的特种绘画——丝彩画(也叫锦丝画、晴纶画或毛线画)。已绘制有多种风格、题材的丝彩画。这些画分别具有油画、水彩、国画及摄影的效果。内容包括人物、动物、风景和静物。亦即含有人物、花鸟、山水等内容。中文名王士清别名朱敖秋出生日期1945年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北省孝感市实验高中医药人物(1884—1974),原名朱敖秋,人称“王阿婆”,南昌市人。儿科中医。家世业医,幼承庭训。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几十年来挽救了数万垂危病儿。王士清看病精心,收费低廉,对于贫苦困难者一律免费施诊,许多病人家长出于感激之情便让孩子称她为“干娘”或“阿婆”,因此“王阿婆”的声誉在南昌城乡广为流传。她针药并用,独树一帜,擅长治小儿疳积、惊风、泄

历史教学论文发表刊物cn是什么意思

有谁知道哪里有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 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 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 打破“权威”的信仰, 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 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 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3、 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4、 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五、 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 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 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 选择专题深入研究,4、 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本文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转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互动;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转变了以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中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倡导探究式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柯刺秦”的故事、讲述汉武帝时,穿插“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讲述唐太宗时,穿插“唐太宗纳谏”的故事、讲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用《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引入等等,这样既能给予教材框架与血肉,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饶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历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起搏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起搏器。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大家来讲故事会”或“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或通过激烈辩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或自由发言、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积极促使学生自主的收集资料,用历史的观点自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一)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二)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三)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贯彻新课程的教改理念,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越是对初中历史感兴趣,其自主学习的愿望越强烈,教师越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就越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本文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转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互动;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转变了以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中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倡导探究式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柯刺秦”的故事、讲述汉武帝时,穿插“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讲述唐太宗时,穿插“唐太宗纳谏”的故事、讲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用《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引入等等,这样既能给予教材框架与血肉,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饶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历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起搏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起搏器。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大家来讲故事会”或“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或通过激烈辩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或自由发言、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积极促使学生自主的收集资料,用历史的观点自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一)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二)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三)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贯彻新课程的教改理念,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越是对初中历史感兴趣,其自主学习的愿望越强烈,教师越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就越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小议如何在普通初中推进历史新课改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之后,成果巨大,但是对于普通初中来说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理论工作者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对提出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使普通中学在推进新课改的道理上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初中 推进 新课改   新课改的推行已经有数年了,整体的运行情况是令人欣喜的,新课改的理论在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推广开来,已经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成功范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新课改潮流不可动摇的今天,理论界与实践界都认为现今新课改的推行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部分教师固守旧有模式,对推行新理念缺乏热忱。相当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理论界层出不穷的理论看似先进却不具可操作性。这种争论在初中历史科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双方之间的这种分岐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必须优先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1、对教师的分析   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出一个慨叹,对新课改是有心无力啊。这说明无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仍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这一点在普通初中的历史教师中,意见更为集中。新课程改革历时已有几年,教师们对这一改革的理论已有所了解,虽然各人理解程度深浅有所差别,但是相信每一个负责任又有进取心的教师对是作过一番思考与尝试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理论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对于教师来说,新课改既是给学生减压,也是给教师减压,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是教师对这一方式有偏好,而是教育体制使然。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和一堂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相比,并不能使教师感觉到更轻松。但是不少教师在试行了新课程理论之后,又迅速的回到了旧方法上,为什么呢。笔者接触的一个资深优秀的教师说,新课标只适合于作秀,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老办法。   2、对学生的分析   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初中在推行新课改的道路上明显走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他们接触的生源素质更差,虽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东莞地区,情况更为特殊,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区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是在镇区仍然处于明显的过渡期。虽然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他们的父辈多数刚从农村转向城镇,镇区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对这种提高的速度都不可能予以过高的要求,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漫延,他们不像山区的学生那样有很强烈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没有自觉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因而普遍存在厌学,怕苦怕累的被动型学习情绪。历史又从来都不是一门可以立竿见影的学科,也不需要参加中考,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思想上的不重视,必定带来行动上的忽视,表现出来的是镇区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

探究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区别论文

探究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区别论文    [摘要] 当今很多刚升上高一学生,觉得初中历史已经学过,导致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如何消除他们错误的认识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呢?其中用好第一课来对比初高中知识不同点至关重要。在难度方面有差别:初中简易,高中深细;在内容方面有差别:初中重事、高中重理;在过程方面有差别: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可见高中比初中更高一层,更应该认真学习适应新阶段。    [关键词 ] 学习态度;历史教学;初中;高中   通过多年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对刚从初三毕业升上来的同学,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作业马虎,不知不觉中养成随便个性,学习态度不严谨,深入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通过多年反思之后,我觉得上好第一课,从第一课寻找与初中历史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高、尤为重要。为了更好让学生把握好它们的区别,我准备了人教版七年级《夏商西周的灭亡》,先让学生复习这版块的内容。然后对照这高一第一课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比起两阶段的知识更有直接性、实践性、探索性。我用“你觉得两课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把握下面几方面来区分好初高中历史不同点,从而使教与学得有的放矢。    一、从难度看:初中简易,高中深细   初中历史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历史知识较为简要表述,使学生容易接受;高中则对知识点进行深化,详尽介绍知识点。我们选用第一课分封制初高中的内容:初中: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隶等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高中:周武王把……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对分封制内容的描述可见,初中的分封制权力与义务都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的内容对义务表述详尽很多,并且增加了诸侯国也要分封下去这个义务,这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初中是继承和拓深,没能把握这点,很难学得精历史。知道这个关系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变化,原因是高一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需要在知识和能力等多维空间上提升一个档次。这有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避免因为以前学过分封制这一内容从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经心。同时引导学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对深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这使高中的学习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预见。    二、从内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叙事:侧重于史实,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对于制度的内容、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则是详细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带而过。让我们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强化了统治,成为了强盛的国家。高中: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如设置官员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如果说初中要求知其然,则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现史实,高中则重在分析史实,利用史实。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利用史实来分析问题,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层次,学生应当加倍努力才能适应得了高中课标要求,从而消除学生随便应付心态。    三、从过程看,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   初中编排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它的特点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学生从先至后的认知特点。它综合性不强,时间好像一根绳子,一个个史实结在这根绳子上,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采取“模块+专题”的体例,它体现了大综合,我们的高中教学也就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对大数据、多史实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过综合,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当然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删减了“繁、难、偏、旧”旧教材中的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历史增添了许多趣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识,消除学生学习恐惧感,让他们乐学善学,自然从初中过度到高中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科学出版社,2016.   [2]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M].人民出版社,2006. ;

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写关于历史教学方面的论文吗。

可以。可以写是可以写,不过最好建议还是需要多积累经验。论文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培养和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新和科学论文写作技巧,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学校来说,它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出发点,也是衡量是否能够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虽然每个学科的标题和内容不完全一样,但大体都是这个思路,并且这几个章节环环相扣,每一章都需要有前一章的佐证。第一章一般包含几个二级标题分别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第二章这部分相对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写论文与写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的每一句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有出处。

急求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一篇

没人帮得了你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   我们眼下的社会,措施的用途越来越大,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那么相关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要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观,构建并完善初中历史学科体系。初中历史教师如果想把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摘要: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后,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问题;改进措施   近几年教育部门虽然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的目标都更加明确,更加贴近学生,给初中历史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遭受了重重阻碍,并暴露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认真思考,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观念问题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许多人都对历史学科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历史学科和语文数学学科相比并不重要,因此忽略了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这种观念不仅会影响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同时还会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带来影响。初中历史教师本身也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课堂中大部分都会以应试为导向,把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易考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忽略了历史学科会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在这种状态下阻碍了学生认识历史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降低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随之减退。   (1)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不仅是主要学科,同时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都会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没有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意义。因历史学科在初中考试阶段所占的分值并不高,所以,教师与学生都会对历史存有偏见,认为历史不是主要科目,并不会对其予以重视。   (2)教学脱离实际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它不单讲古代历史的人和事,它也会涉及许多现代历史内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了解并掌握许多解决事情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学好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因此只要牢记书本内容足矣,所以学生对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深刻,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历史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本身。   2.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对历史教学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另外,初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同时也给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受到限制,要想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具备自我建构的能力,为历史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像历史资料、准备时间等等,但是目前有许多初中学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这些准备活动,从而阻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实施,而历史教师也很难在此种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所以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过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完成高强度记忆,以此来掌握教材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仅是为了应付阶段性考试,却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再加上在课程设置上对历史课程时间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却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状态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教学主体存在问题   从目前的初中学校来看,历史教师十分匮乏,这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即使在初中有专门的历史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不是特别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校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所以也并不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养,使得初中历史教师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无形当中就会打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热情。除此之外,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中考,在这样的状态下初中学生更加不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仅是机械的背诵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和自己成长息息相关的历史知识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具有科学的历史价值观念。现阶段有许多初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这种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以上我们分析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中可以了解到,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就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初中学校要不断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并完善对该学科体系的建设,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价值观,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1.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学科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我国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让学生把历史任务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从更深层面上来讲,初中历史学科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2.完善历史学科体系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要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观,构建并完善初中历史学科体系。我们所说的构建历史学科体系并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外部环境进行构建,而是说要不断完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部建设。主要原因在于以往过于落后的评价体系已经阻碍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如果不针对这种现状加以改变,那么就无法激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如果想把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和语文、地理等有关学科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把历史教学深入的融合到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中。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讲解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并创新教学理念。取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历史的主要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作用   从初中历史教师的角度上来看,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而作为初中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在资源上支持外部环境的建设,为历史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运用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总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往初中历史教学中把考试作为对学生历史成绩好坏的评定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掌握历史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融入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历史教学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凤香.谈初中历史教学法[J].教苑荟萃,2010(26):45.   [2]陈修良.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3(9):23.   [3]唐瑜瑸.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23. ;

怎样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瓶颈”论文 12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更无从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针对难点我们应该搜集相关资料,细致地挖掘,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力争难点当堂突破。 一、材料分析法。这是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破解难点,顺利过关。例如《上古亚非文明》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二、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四、结构重组法。无论学生使用的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由于各个地方的学生智力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教材某些章节或某一子目的编排,有时感到费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结构,大胆地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经过思索后的想法,重组教材上的知识结构。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教材是按“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和“南宋与金对峙”两大条目安排的,把各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混杂在一起,学生感到繁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本人则按“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两大板块设计,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五、角度变换法。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1]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不同层面去探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只是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郑和下西洋是如何扩大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是否还有其它意义?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并解决这一难点的:通过对郑和船队规模的介绍与展示,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一:表明当时中国拥有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通过观看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及相关录像,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二:明朝同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十五世纪世界航海史上两大壮举的对比,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航海活动的先驱。 六、原理导向法。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很多历史难点问题,如果利用政治学的原理、观点去分析,有时候较容易地找到答案。例如,对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应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政治学生产关系原理,教师帮助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深刻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表面上看反动政府的强大,实际上却蕴涵着更深层的内涵,这就是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新制度的条件。经常用政治学的原理指导分析历史现象,学生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情景创设法。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在学习英国宪章运动时,无产阶级在当时不富有的情况下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等方式出示一些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营造当时工人运动的氛围,让学生参与感受到工人的斗争中去,由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通过创设情景解决难点,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八、故事改编法。某些难点知识,将其改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我改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张大爷居住在宋辽边境上,大儿子在一次对辽作战中牺牲了,由于战乱一家人生活很不安定,日子十分困难。澶渊之盟后,社会安定了,张大爷做起了买卖,用丝绸、布匹换取对方的绵羊,并同二儿子一起办起了一家羊毛服装厂,服装价廉物美,契丹人争相购买,张大爷的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红火……。通过这个小故事的编排,学生对澶渊之盟前后宋辽双方的关系,尤其是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景象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难点因此不攻自破。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编成个性化的故事,既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又培养了学生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我们首先要以勇敢的心态,采取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突破之。同时,在解决一个个的难点中,培养了同学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求比较新颖的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个朝代的更替,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满了英雄气概,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周游诸国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历史教学论文发表在哪里发?

可以直接去官网投稿,《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都是北大核心期刊,用过的早发表网的都可以投。

新课程实施中历史教师怎样实现角色转变,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困惑,如学生很难动起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难进行,从学生来讲也有很多困难,一是受原来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方式。还有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只有教材的前提下,把汲取知识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老师,他们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少,上网查找根本谈不到。还有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就是为考试而用,因此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来自于被迫,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一堂课对学生来说只有负担,没有享受,对教者来说,留下的是很多的遗憾。我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学工作者,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在经过自己的反思、研究和实践之后,我发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转变自己的角色,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历史教师怎样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第一,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历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想法设法设计好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学生能有很高激情的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 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过程。诚然,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备课到教法的设计,真格的就是一个典型的“总导演”。第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多思考,勤动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分组讨论,决不可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要充分的驾驭课堂,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弱的特点,使学生放任自流。还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使之形成既严肃又活波,既民主又有限度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这个“总导演”的有力指挥下,学到新知识,课堂教学才能有高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站在讲坛上的独角演员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平等的合作者。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参与、了解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心理上直接缩小与教师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关知识的探索中敢想、敢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发展的师生关系。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应以尊重、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尤其对持有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但切忌为了尊重学生而对于他们课堂上的任何表现或者所发表的任何观点都不置可否的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习落后学生,在课堂上有意和他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地师生关系。这样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四,从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例如,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西安市几所学校的老师采用了学案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蓝本;在课堂上,老师要多方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追求的不再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在处理与教材的关系时,则应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与“用”不可偏废,用教材是为了教,教材不是教的唯一可用材料,但是也不能否认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地位,因此要用教材,更要用好教材。而用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但是也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为教教材而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利用的最基本的教和学工具,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考虑自己,而且也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只有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才能实现教的目的和作用。第五,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则应由单一化的考试成绩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对于过程评价更要注意。结果是过程的积累,抓紧过程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在结果评价中才发现不可挽救的过错。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并客观的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当然新课程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知识的储备要应更充足,备课要更加充分,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等。 使历史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好像球赛中的“场外指导”、“啦啦队长”、“随队医生”、“后勤部长”;电影拍摄中的“编剧”、“导演”;总之,教师角色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正视现实,以开放的心态,尽快的适应并践行于教学之中,更要注意,新课程的改革也离不开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切忌“矫枉过正”和“邯郸学步”。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优秀成果进行完美整合,继往开来,实现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求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左右,题目: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历史机智教学。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臵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名词的理解,如“商鞅变法”,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商鞅之死是否说明变法失败了?”,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加深对这一改革措施的掌握,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递进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如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多方位思考,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生产力的发展是思想领域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等。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二、创设合理性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经济、文化现象,自主地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历史。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宗教问题、旅游问题、考古知识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历史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历史知识源远流长,每堂历史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以故事介绍的诱入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可以简单的叙述一下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以及炎黄时期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产生以及影响时可以引伸到现实生活中,以身边的实例来讲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例如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可以以太和回民的现状为例,这样更加合理的导入本课内容。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历史名词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其原因和影响.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答题的要点,运用了哪些历史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历史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南京条约》时,第一关键主要是讲清条约内容,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辛丑条约的影响时,这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小农经济的影响与东西方差距的讲解,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列表和史实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表格,用谈话式分析史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入,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分析讲解,节约课堂时间练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历史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历史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历史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历史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题意,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比较以前掌握的历史问题、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横向比较,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例如,讲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时,就可以联系旧三民主义的影响。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且复习了过去的历史知识。于是,通过联想与类比,此问题的解法就简便得多,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历史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历史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如“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正面讲解及运用反例和逆向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稳定有意注意,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必须进行及时调节,此时,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教师讲课时,可加重语气与声调,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或转讲为练,以练代讲,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稳定,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渗透教学思想与历史方法,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历史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例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历史思想与历史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历史记忆性强、灵活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 白钢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词典》 作者:中国近代史词典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胡绳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现代教育学基础》 作者: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u200d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现今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会都能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而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出版,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借此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极教育目标。   一、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是否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实新《历史课程标准》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问题产生于质疑。学生敢于质疑就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和畏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不再受到约束,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2.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用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久之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3.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历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实录像资料和历史歌曲、编演历史短剧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景中去。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质疑,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   4.打破思维定势,克服习惯性答疑。   学生的思维容易受过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影响。在接受历史信息时,容易盲目的运用特定经验,习惯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造成思维懒惰。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5.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型问题”。   我们所讲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要让学生学会提出“发现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究,积极思维。   6.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意识创造外部条件。   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历史教学的问题教学,避免这种教学形式成为教师自己一人的独角戏。   7.提高教师素质。   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师生共同获取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不是全能者,学生能够难倒老师已是常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看、多读、多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契机,逐步使课堂教学从重结论的传授型向重过程的学习型转变。让学生生活在思考、质疑的世界里,在其中享受着通过自己努力思考而寻得问题答案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疑问是智慧的开始、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与历史思维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剖析,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以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地调解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求异思想,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奇思怪问时,教师要做到认真的倾听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为了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历史事实的发现、认识和解决过程,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象意义。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重点,将学生培养成为敢问、会问、乐问的问题少年,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提问的乐趣,并通过提问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彦华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

试论小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小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是一篇由我为大家提供的小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让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要注意的问题,并建议把撰写历史小论 文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 历史小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   小论文撰写曾是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随着文科综合考试的推广,历史小论文撰写也淡出了中学老师的视线。本人认为在强调教育创新的今天,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意义和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撰写小论文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三,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   (二)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   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4、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在于激发、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林 例谈中学历史教学设计(J)   (2)吕伟英 浅谈在新课改环境下创设历史情境,激活探究思维,历史教学经验交流(M)   (3)梁励 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教材版本过多,课标设置不一,给实际教学带来不便;学生对于“新”模块的适应尚未游刃有余。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着手;在教学环境上做文章。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主要问题   从2008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进行。这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对象是: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是从新课程改革的最先试点到目前的投入教学实践也只有几年时间。因此,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显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教师和教学的问题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教师高中教师学历比率如下:硕士4.8%(多数在东南沿海),本科74.2%,专科18.5%,其他学历2.5%。因此,我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专业知识水平不均衡,自然教学观念也有十分显著的差别,特别是针对于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高中的历史教学也深受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的惯性使教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的不足也使他们难以快速转变角色从课堂上的王者退出来知识作为一个导师而存在。新课程改革注重探究性地学习,需要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已经是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性的诱饵而已。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历史故事情境模式教学等。   同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是一大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制定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很难再短时间内调整学校的教学机制使之适应。   (二)教材与课标的问题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和兴趣教学给达到教学目标的达到带来十分大的困难。在学习时间被动变少而所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给教学的进行也带来不少麻烦。必修教材的内容多、课时少、目标高、内容深鞥特点,使教学出现了重、繁、难、深、杂等问题。教学的开放性与内容的选择性学习也给历史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三)学生与“家庭”的问题   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忘却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对于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还很难从古老的模式中跳出来行使自我的主体地位的权利。学生对于新的“模块”似的学习还感到陌生,无法完全的适应。他们缺少过渡学习的阶段,缺少相应的这是铺垫。对自主学习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疑惑。   这里的“家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家庭: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班集体。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性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同样,家长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高中历史的教学被重视的程度很低。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的革新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一,知识结构不同,不能要求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改革。因此,只有用骨干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做到多总结、多学习,努力实现快速、稳定地转型。   1、培养骨干教师,革新教学观念   对比的思想每个都有,只有有了模范有了代表才有学习的对象,努力培养骨干教师,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从课堂中的表演者,转变为课堂上的主持人,让学生尽情表演,凸显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在兴趣教学中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予高中历史教师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规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教育等。   2、遵循“三位一体”标准,规范教学方法   三位一体,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立足新课标的要求,对高中历史进行规范的教学。从备课的单一模式转变到备课形式的多元化,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表演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兴趣法教学等。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辅助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着手   教学内容限定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又使学生的学生变得繁而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时,教材只是个参考,教学目标才是指向。立足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模块”教学,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与各个模块相结合。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使知识鲜明化、个性化以便学生进行记忆。   (三)从教学环境入手   制定合理的班规,同时用心对待,使班级上升为家的理念。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访计划,与家长切实沟通,道清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三、结语   针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时期的状况十分复杂,改革与复古的都有,确实有“百家争鸣”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准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下手,实事求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将高中历史教学做到更好。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教学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让教学有了很大变化,教学效果也更好。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在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加以改进,进一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一、问题   1.历史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传统教学中长期的教学模式,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开展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教给的任务,只求学生能把知识记住,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没有一点兴趣,都是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教师教学不是根据学生兴趣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而是按照个人的感觉想当然地开展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感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受到很大阻碍。这样的教学目标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长期的教学,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变通,只是生搬硬套。   2.课堂导入设计与历史课程相脱节。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施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课前导入教学,他们把功夫用在了课堂导语的设计上,这就是为了创设出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的、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能够重视课前导入,这是一种进步,值得提倡。但是,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导语的设计,过于追求新、奇、异等,把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弄进来,甚至一些内容还与教学内容相冲突,不但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还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搞得学生不知所措。   3.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平常评价教学效果好坏用得最多的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以往单一的考试的评价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革,多样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更注重从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也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过程化的评价模式,但这种评价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只是一个简单的接触,评价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教师还没有完全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习惯。   长期思想观念的影响,让一部分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自己说的都是对的,不容置疑,学生都必须无条件地听。对教材没有起码的怀疑精神,认为只要是教材上的,就肯定是完全正确的,也肯定是真实存在的,不会也不敢质疑教材。因此,学生上课其实就是学教材上的,听教师的。    二、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正确的历史教学目标。   开展课堂教学,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大海里的"灯塔,有了灯塔,大海里的轮船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才不会触礁或远离正确的方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不能老是死气沉沉,要营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教师、学生要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单靠教师或学生是无法达到这样效果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设计得好,学生进入状态好,整个课堂效果就一定会不错。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部分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用播放一段远古人民生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感官上感知远古生活,增加学生了解远古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   3.完善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能够真正挖掘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亮点与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也能够看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学校作为评价体系建立的主体,要结合学科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等,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制度,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4.深入反思,不断学习,努力自身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要深入钻研历史教材,把教材弄懂、弄明白,将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活,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提升自身水平。此外,还要多多了解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教学中,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纠错,在反思中吸取教训,在纠错中积累经验,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全面提升。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正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说“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历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基础就是要使他们喜欢历史,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尊重学生的需要,设置课堂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观念,把课堂定位为:学生能力展示场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指出:“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①。”   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讨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依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知道,小学生都有获得成就的欲望,初中生就更不例外,成人也是如此,这是人不断进步的源泉。历史教师要明白这一点,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讲明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欲望,打球人需要在球场上展示;唱歌的需要在人多的场合一展歌喉;绘画的需要有展览,等等。每个人的才能都是通过众人的传播得到扩大的,通过大家的评价得到提高。展示的机会越多,能力发展越快。能力发展越快,人的热情越高。全班几十人,个个都有不同的才能,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展示,以致大家以为我们是差生,我们不是差生,而是我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太少,长期形成这样,被埋没了。现在,历史课就是你们的舞台,要在历史课上学会两种能力:会思考、会说话。要借大家之口传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特长,使我们都有好的名声,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成就。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写到:“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就要有这个平台,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这就是本文的课堂定位。   2.如何实施能力展示?   2.1学生能力展示的方式:课堂展示,课外展示。   2.2课堂展示内容:阅读、思考与发言。历史课的阅读分全册阅读和单课阅读。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要求就有差异。   先说单课阅读,这是随着上课进度而进行的阅读,有时是预习阅读,有时是当堂阅读。阅读与思考必须联系在一起,思考与发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才能使阅读发挥更好的效益。   因此,阅读一课历史,就要安排几个问题,备课时准备好问题,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阅读后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写在黑板上,供学生思考,当然还有限定一定的时间。然后进行发言,必须是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3、4、5、6、7序号,发言时,抽一个组的一行,按次序发言,与1、2、3、4、5、6、7对应,发言者不管对错都打对号,未发言者打叉。最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复发言。这样的阅读并不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只要养成了习惯,一节课可以思考两课的问题,进行两课的发言。这种发言也称得上是“人人技能培训”。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自己的读、思、说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发言与不发言由学生个人选择,老师不强迫,发言错了,无关紧要,老师不批评,多表扬,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发言者,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他们会自我改变,积极进取,努力“自我实现”。   当然,还要学生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发言代表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大家的赞成与好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准备了4个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黑板上左边板书了4个问题,右边写上1、2、3、4、5、6、7,学生看到这样的板书,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谁也不愿意把×留在黑板上,这个1、2、3、4、5、6、7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学习,又赶跑了学生的瞌睡。如果教师唱独角戏,满堂讲,满堂灌,很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很难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教师减少了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   2.3课外能力展示内容:学生通过全册课文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到社会上读“无字之书”,自编小册子,对小册子进行展出,评奖,使学生的成就感更突出,使他们更有荣誉,更爱历史。因为历史使他们充实,历史使他们有机会“自我实现”。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②”。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做想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电子文本。   [2]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是实现的人.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电子文本。 ;

浅谈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在生源薄弱学校的发展如何也值得历史一线教师探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一: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赵秀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20   2、师专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初探王玉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5-30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便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的教学环节时刻处于老师的掌握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应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历史全局观和辩证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1.2“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教材结论为主,采取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着“照本宣科”的感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整理思路,但同时这一做法也局限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我们在讲晚清改革派与传统守旧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老师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授慈禧太后对改良派的迫害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却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改良的渐进性,这便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误导。并且即使有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很难在实际考试中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1.3“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在讲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会像演员来对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编排,思维僵化而缺乏课堂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更多的被运用到公开课当中。“表演式”教学模式中基本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体呈现。   2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2.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师生之间加强课堂交流、互动,使问题在交流中得到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问题的探索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是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和设计,同时也要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度,使自己的历史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2.2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构建,将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语言、动作行为进行历史画面的构建,使历史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在历史学习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历史事件,这些问题都可以给我们以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文化归属感。   2.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高中是学生自我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历程,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西汉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寻找资料辅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可以让其为大家进行一个讲解,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3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谈谈历史图示教学的功能黄有为,楼建军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01   2、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仇世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27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我为大家推荐2篇优秀的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一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二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比如我在上《百家争鸣》这节课时,设计了如下的讨论题目: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墨子说:我以身作则。现在我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请从、、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来展开高二历史教学反思讨论。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传奇世界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和积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过程中,翻阅了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以及其他大量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对于一位教文科的教师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工作。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要多读书。   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趣!在课堂当中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将书本的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构建主义教学观认为传奇世界发布网,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关于新课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仍旧是我必须要探索的一个大的问题。在新学期的《导言课》当中我对我的课堂内容作出了如下一些改动,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围绕着三个主要的问题展开讨论:1、什么是历史?2、为什么学习历史?3、怎样学好历史?从而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正确理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所出来的智慧火花。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热血传奇在异彩纷呈的材面前能否从容应对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过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   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并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很好地应付考试。而一标多本下的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新开传奇,以专题的形式来呈现。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三个历史必修课模块实质是讲述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在这些方面材无疑给了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贴近我们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可以说文明史观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势必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次真正的。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

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直观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使命和职责。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直接体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兴亡意识和忧患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关注国事、关注国家的发展。   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历史资源,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加深学生对国家的了解。例如,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到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概述了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遭受的种种欺凌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在讲解这一单元时,笔者积极利用多媒体营造丰富的课堂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中去。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不断追求国家富强、国家民主、国家文明的不屈精神。在《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在向学生介绍近代工业兴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追求富强、追求民主、追求文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其理想就是建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历史事件真实地还原出来,刻画真实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再配合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不断努力。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美好社会一种生动的表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一个直观反映。我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无数共产党人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前仆后继、不畏牺牲,为成立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我党的光辉历程,向学生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为了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为了使学生对“自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笔者在班上组织了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笔者要求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都要围绕“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这个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和历史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形成文字,然后以演讲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通过这次演讲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也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探讨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公民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其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   所谓的爱国指的是要对自己的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激情。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抗战时期的图片、文字资料和纪录片,并配合笔者充满情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悲惨的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日寇的愤恨和对国家的热爱,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行关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积极配合校团委和学生处,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博物馆,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敬业指的是人在工作中要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初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渗透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就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笔者经常用历史名人的事迹来鼓励学生,例如,爱迪生、李时珍为了成就事业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贯穿敬业精神。与此同时,笔者也对自己从严要求,钻研教学、关爱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诚信和友善是为人的基本标准,指的是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历史学科本身就具有“真”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严谨的教学和真实的历史来树立历史学的威严感和崇高感。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有很多能够作为诚信教育的案例,在讲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正面的例子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诚信态度。反面的例子例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志士,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大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甲午海战中日本不宣而战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默契,遵从诚信是光荣的、背信弃义是可耻的,即使背信弃义得到了一时的利益,也会被社会和历史所唾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友善宽容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历史教育承载着个人、国家和民族不可忘却的记忆,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渐养成的阶段,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5篇

历史的课程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所以历史教师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一定都有所收获,那么 工作总结 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u2003u2003 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1 u2003u2003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13班和14班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u2003u2003一、期初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较为详实的计划和目标,让学期工作变得有章可依,有条不紊。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适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计划的调整也是必要的,如在期中考试过后,根据教科书的征订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先上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实践》而将原订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放到后面进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u2003u2003二、教学中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同时也真正地学会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里实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合作式学习方法。通过给学生分组、设置合理的探究题、上课回答问题加分制度、下课集体作业的布置等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且切实改变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不错的促进作用。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还存在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能够迈开教学改革的步子,能够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切实推行,尽管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人而言还是比较高兴的。以后也会继续地探索下去。 u2003u2003三、教学方面时刻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教育落实在教学中其实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养成教育。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德育的基地。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精神作为重点处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比如孙中山的“愈挫愈勇”的精神、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等等,这些生动的事例很好地感染了学生,也多少会成为以后学生们在遭遇挫折后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u2003u2003四、担任学校历史教研组长期间,能和全组成员团结协作,按时、按质完成每次教研的任务,推动学校的历史科教学工作。自己尽力发挥带头作用,如本学期开课两节,《王安石变法》和《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特别是后一节《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公开周,开课效果良好,得到校内外教师的好评。个人还参加了泉州市历史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u2003u2003五、作为老教师,也注意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与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等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当然作为老教师,也主动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如参加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网络培训、泉州市高中历史新教材讲座等。 u2003u2003 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2 u2003u2003本学年,我任教高二年级历史,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之下,学科组同仁的指导之下,一年下来我取得了一点成绩,特总结如下: u2003u2003在教学方面:我担任高二(1)(2)两个理科精一班和高二(13)一个文科平行班,还有高二AP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各位班主任的领导和配合之下,所教班级的历史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其中高二(1)(2)一直稳居年级前列。平时我非常注意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利用历史学科本身富有的特殊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学期刚开始的第一次考试,所教班级成绩不甚理想,后来反思,可能是训练落实不到位导致的。于是后阶段加强了课堂训练,之后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u2003u2003除了本身的课堂教学之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20xx年9月,参加了无锡大市高中历史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10月,在江苏省教研室和无锡市教研中心的支持下,我到河南洛阳参加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荣获一等奖。11月,在我校举行的大型公开对外教学活动中,承担了历史学科教学的任务,和扬州中学著名历史特级教师王雄同课异构,并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肯定。11月,应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邀请,赴南通中学做关于青年历史教师成长的专题讲座。12月,应泰州市教育局的邀请,赴江苏省姜堰二中进行公开教学活动,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的高度评价。 u2003u2003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相长的道理。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通过比赛,通过听课,探讨,切磋,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相当深奥的艺术。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PPT,是难以上好课,教好书的,我应该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 u2003u2003在教科研方面:本年度我申请的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宜兴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立项,我和同仁对课题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教研员一起主持的国家级子课题也到了结题的阶段。围绕这些课题等,我撰写了几篇文章,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教学考试》上。由我独立撰写的15万字教学专著《历史是怎样学好的》,由外语教研出版社顺利出版了。由我主编的《考前30天必做60题》,参与的专著《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都顺利出版了。 u2003u2003在其他方面,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之下,我被选为无锡市教育学会教育信息研究专委会的理事。同时,被中国教育学会吸收为会员。 u2003u2003综上所述,本学年本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踏实工作,尽好一位教师的本分,也为学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u2003u2003 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3 u2003u2003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课堂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探讨。 u2003u2003一, 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u2003u2003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u2003u2003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u2003u2003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u2003u2003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u2003u2003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u2003u2003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u2003u2003"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u2003u2003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u2003u2003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u2003u2003总之新课程改革才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学习,更好的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同时还应该牢牢的把握课改的方向。这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才不会乱,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u2003u2003 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4 u2003u2003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课堂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探讨. u2003u2003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u2003u2003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u2003u2003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u2003u2003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u2003u2003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u2003u2003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u2003u2003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u2003u2003"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u2003u2003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u2003u2003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u2003u2003总之新课程改革才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学习,更好的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同时还应该牢牢的把握课改的方向。这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才不会乱,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u2003u2003 2022年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工作总结5 u2003u2003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二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有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其中279班和287班属于同一层次的文科班,282班和288班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理科班。对于文科班,这个学期完成了必修3的全部教学内容和选修1第一到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理科班完成了必修3的全部内容,即必修课的全部内容。 u2003u2003一个学期以来,在学校行政和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在高二年级组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下,扎实努力,精意求真,开拓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就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做如下总结: u2003u2003一、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有: u2003u2003(一)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常规的任务。 u2003u2003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每堂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备课,认真上课,向45分钟要效益,课后坚持批改作业和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另外,在每次周考和月考后走认真地做了考试分析和讲评工作。 u2003u2003(二)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加大了科研力度。 u2003u2003首先,本学期坚持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中都精心准备,积极参加并发言,同其他同事一道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遇到的教学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u2003u2003其次,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比武活动,这个学期,在其他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参加了 教学设计 类的竞赛。再次,我主动同其它学校的同行予以交流教学心得,吸取他们对我的教学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此外,还不断地从互联网上寻找新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我们学校为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后并加盟长郡中学的网上直播课程后,充分地使用了他们的优质教学资源。 u2003u2003(三)做好同学生的沟通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u2003u2003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引导他们树立起信心,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有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经常对他们加以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u2003u2003二、本学期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u2003u2003第一、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本学期举行的两次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我所教的287班的平均成绩均名列同类班级第一名,279班也名列前茅。 u2003u2003第二、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教学课堂竞赛的好成绩。在参加xxxx年的全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中,所写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获得了教学设计类的壹等奖。 u2003u200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学期以来,在工作中,我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成绩只属于过去,况且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实现我校创建省示范性中学而继续奋斗。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在这段时间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吗?写一份教学总结,好好地把它记录下来吧。但是教学总结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8、9、10三个班的历史教学,经过一年的事历史教学工作和国培培训,对历史教学的内容结构、知识体系、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教。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和探索实践,在业务知识掌握上、新课堂的构建上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业务知识学习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感知识的匮乏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时代的引领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否则就out了。为此,我自主钻研业务知识,看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和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坚决不打无备之仗。坚持听课,听先进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从而我的业务知识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堂的构建上   新课堂的构建上,坚持运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理论,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健全制度、坚持分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堂的构建,分组教学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灵活多样的环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通过实施分组教学以来,我感觉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能现在看起来有些耽误好学生,可时间久了,对全体学生都有好处,能培养优等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帮助差生提高成绩,但是也存在不会还不学的学生,这是分组尝试路上的老大难。也是教学中的困惑所在。    三、学生成绩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在几次的考试中有了良好生,这是上个学年没有的。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这与我对本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能力培养相协调的。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构建新课堂方面存在问题 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精神,仍然习惯于控制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虽然在学习新课程的精神中意识到了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潜意识中仍然习惯于把课堂看成是我们自己崇尚自由、自主的场所,担心把自由、自主还给学生以后,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自主。升学考试的重压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来愈重,迫使我,愈来愈背离教育的本质,以图牢牢地控制学生。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总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是待解决的问题。   努力方向: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本学期,新课堂构建初见成效,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模式。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尽力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一下学期2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主动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现在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提高教室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室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鼓励引导学生   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   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老师9节课,而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   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本学期参加20xx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习、“闽沪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   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基本情况   1、教学基本情况   本学期任教七年级(4)、(5)班 ,九年级(2)、(4)班的历史科教学工作,使用的是岳麓版的新教材。这一学期,我在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落实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学习课改理论,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认真完成各项材料和各项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本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基础差的学生较多,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对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所借鉴。   2、学生基本情况:   刚进入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历史这一学科,从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不是熟悉的。因此上在开学初这一段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所做的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习惯。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利的验证。   3、教学完成情况:   ①、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例如:秦始皇、曹操等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 本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4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六)、 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本期教学成绩总结(期末考试)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以自主测试形式由县统一命题,依据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精神,从地区八年级物理教学实际出发。该套试题的命题素材主要来自现有教科书及社会生活实际,试题内容灵活,注重生活实际和应用。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审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28题图示法的设置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3、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四、存在的问题   综合本期教学工作和试卷批阅情况,并结合我校教学现状,我认为我的物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素质远远落后于当前教育形势。   由于自己的业务水平有限,远远不能适应于当前的课改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学习,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二)学生成绩不够理想。   尤其是学生个人成绩并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生的培养力度。争取能取得好的名次。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   (三)教科研成绩不突出。   教研成果少、档次上不去。要加强教学理论的钻研与教学业务的学习。 五、下期发展方向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学期的工作打算是: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教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多出教研成果,力争提高成果档次。   (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优生冒尖两不误。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辅导工作,既要在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又要在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体现开放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中,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认真写好手记、案例,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争取撰写出有质量的教学经验论文   (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六)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将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拷问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日益涌动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激荡起中国教育改革的浪花汹涌澎湃。新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世界观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使以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合作意识、生命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为关键的新型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标准日臻完善。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定为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归宿,这是一种人文意识的回归,三者缺一不可。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课改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完成与否,关系着历史课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也是历史学科能够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来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兴趣、感触等内心体验;态度,既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指由此而升华到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是指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总的看法。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态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态度是指在理论体系指导下自觉程度很高的人生态度;狭义的态度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一贯的、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映倾向。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构成,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目标系统。广义价值观接近于思想或观念。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历史学习热情兴趣,还包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呵护生命存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历史学习态度,还包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乐观、宽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具体讲,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等。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征。青少年天性活波,好奇、体验求职构成了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然而,现实却是应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个性和创造力明显缺失。这就迫切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一是具有地位的独特性。历史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外,更加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质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不是附属的,具有独立地位,还应该被作为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去实现。二是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以往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态度体验,扩展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体验,个人对自身认识产生的态度体验,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内涵。三是具有指向的明确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内容上明确指向: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学生能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意识和自信心,具有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具有对未来竞争世界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ue00b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其它学科难以媲美,贯通古今,横亘中西,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在一堂历史课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进行运作、挖掘和取舍;如何诱导学生开启新思维、拓展新思路。 1、选择恰当的契入点。教师通过构建适当的情感纽带,营造情感氛围,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学习思想文化史时,以“对话”作为情感纽带时,既可以是与孔子等古代的思想家的“对话”,也可以是与马克思等近现代思想家的“对话”。这样,在历史中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历史,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感悟这些宝贵的思想成果。以情感为纽带,确定落实目标的立足点,有利于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利于强化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在研究分析教材时,要从知识点中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入点,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从课文中挖掘出三个教育点——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以这三点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安排整个课程教学活动。找到切入点也要避免只是说教和贴标签,学生就没有经历这种身心体验;要注意学生“动”起来了,沉浸于游戏、嬉笑,但流于表面的热闹,“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看不到他们头脑的飞速运转和心灵的深刻感悟;更要关注学生隐性的思维、情感层面上的丰富、深刻的经历和发展。教师首先应该从意识和理念上强化对该目标的关注;其次应该在理性层面,研读出该目标和其它目标的逻辑关系,梳理出该目标自身的的发展线索;在技术层面,在教学设计中要匠心独运,灵活巧妙地运用相应的切入点,铺设相应的“踏脚石”和“脚手架”。2、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对历史上一些正面典型人物,诸如:戚继光、林则徐u201eu201e学生在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中,了解的比较多,对他们的事迹也比较熟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老生常谈,以免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过多的灌输反而激起学生反感。典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过去常规的角度,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恰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灵。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教师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提倡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段,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 设计讨论会、辩论会等互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观点。采用观看电影等影像资料,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形成价值观。4、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在“学会历史”中体会价值和思考理念,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演化为“认知思考提高”的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许多新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出来的,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发展主体,就是要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把握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着眼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机融于总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也就是“渗透”培养,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从一个主题出发,既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体验。要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实现,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去思考:1、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避免将“历史情感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方面: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二是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价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是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方面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很自然的以林则徐的座右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来小结,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林则徐身上学习他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反思,历史情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等所形成的一切思想感受都属于历史情感的范畴,除了爱国主义情感(“史德”)外,对历史素材的认同(“史识”、“史观”、“立场”等)、兴趣、喜好、移情、神入(“态度”倾向等)、人格感悟(“思想转化”)等等也属于历史情感的重要内容。将“历史情感”简单地等同于“爱 国主义”是我们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教育影响的结果。在这一影响下,我们传统教科书中到处呈现出“政治观点”,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被削弱和狭隘化,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淡化了。将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感作为评价和衡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尺”(至少是主要的依据),违背了历史教育的本义,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主张要由传统的“认知教育”转向“情感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透过历史事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和价值体验(包括肯定或否定的两种倾向)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养出来的,教学过程要知情互动。历史教学既是引导学生寻觅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索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社会活动。在历史学习中,既有针对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也有丰富而又温馨的情感交流。不难看出,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紧密交互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体验与理解历史独特的魅力,培养历史意识,开发历史智慧,使历史学习成为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学科。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有过的心情。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很好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知情互动,共同发展。认为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就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方法,把态度和价值观“教”给学生,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例如在学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我们会形成一种模式:对正面人物,我们浇灌给学生的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u201eu201e简单到一讲到这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我们就要学生联系到学生的学习上,联系到爱国主义、勤奋、奉献上,课堂情景往往是学生纷纷表决心,好好学习,为国争光等等,成了课堂上的“新八股”,这种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就像记忆历史知识点一样,学生处于无休止的“表态”之中,向模范人物学习之中,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感。 3、不要认为凡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有情而发,无情讲知。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单纯地掌握这些历史知识或提高能力,如果非要和情感教育牵扯在一起的话,结果将适得其反,容易使学生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混淆历史事实与情感的本义区别,降低情感教育的真实价值和地位,将严重地违背历史情感教育的真实价值和地位,将严重地违背历史情感教育的初衷。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任何一节课都要有“历史情感目标”,不是任何历史事件都具有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老师要根据学生思想情感的现有实际水平和教学知识内容的特点,善于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情感变化和提升的素材,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能。          4、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教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师生心灵交流、情感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自己在研究与讲授历史时不曾心潮澎湃,如何让学生激动不已?如果自己不曾聪明睿智,如何让学生醍醐灌顶?如果自己不曾感慨愤怒,如何使学生群情激愤?如果自己不曾有爱国心、责任感,如何使学生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就高中教育来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师生关系的好坏是至关重要。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大家共同期望的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是师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无论考试成绩理想或不理想,无论没过失还是有过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必须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会使人们日益意识到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劣根性,也会日益认识到未来的为师之道应该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这种认识和观念,必将成为我们构筑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5、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人文学科的发展。多年来,教育评估也罢,课程评价也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估形式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评估评价体系单一、拉不开差距,评估造假以下瞒上、敷衍了事,重理轻文厚此薄彼等等。必须下大力气克服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规范合理健全的评估评价体系。坚决克服认为评价成分过多,危害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广大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究化解教与学矛盾的有效方法和破解难题的科学对策。小到唯“奥数是举”,大到及“追捧状元”。把小学孩子的思维框到“奥数”的笼子里来,让他们失去孩童的快乐;把中学学子的生活箍在“状元”梦境里去,懵懵懂懂受苦受罪经受磨砺。高考的指挥棒固然不能丢,但是绝不能为高考而教育。要让孩子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给他们一个宽松向上、竞争有为的环境,培育一双强劲的翅膀,长大为祖国的强大而飞翔。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按理说,这一段文字是多余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所表达内容和目的都是在栓述重要意义,但现行的学校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确确实实存在着偏失,在教会孩子如何做题的同时却忽略了应该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和今后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更忘记了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欣赏“美”、去体验“快乐”。历史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超越昨天、走过今天、迈向明天。升学主义控制了家长,家长影响了地方行政力量,地方行政部门将升学当作地方上最大的教育成绩。这是一个历史的怪圈在不停的重演,挥之不去,呼之即来。正是由于“功利”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观,致使广大中国青少年对于“中国的历史知识和整个中国的了解”都存在于很大程度的缺少。刘希平说过:“最后整个教育80%的孩子在为那20%的好学生陪跑,这80%的孩子注定了在人生一开始的时候就饱尝失败的经历,这样的结构是非常恶劣的。”叶翠微也说,孩子除了应试能量超级强大以外,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责任感和创造力都令人担忧;有关数据显示,他们的肺活量不如日本和韩国孩子的三分之二。就是把他们输送大学里,多数只会做论文,科技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特别是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业细化,导致学科之间脱节,知理不懂文,知文不研理。面向现代科学前沿领域的创新动力与活力受到限制。小学教育要全而乐——既全面地灌输,又快乐地成长;中学教育要精而神——既要传授各科的精华要领,又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劲头和精神;大学教育要钻而效——既要鼓励钻研创新,又要激发爱国热情、创新驱动和科教转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通过制定一个情意目标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任务就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不足,大胆创新,真正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作为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的作用。培养学生聚精会神、讲求实效、自我控制、活跃思维、集体意识、彼此沟通和宽容豁达的综合能力。试想,一个个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认同感的人,一个个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里,具有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精神的人,就一定能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站在科技发展、祖国富强的制高点上。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主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主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在认真的做毕业设计,而我们做毕业设计前要先写开题报告,那要怎么写好开题报告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主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主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1   一、问题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帮助教师发现或鉴别有效教学行为和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建立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及其专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终探索出提升我县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构建教学不同阶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模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我县课堂教学质量。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指出,学习一门科学实质上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开放过程,学生必须通过科学探索来获得个人经验和理解学科基本原理。同期,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每个科学领域中各年级水平的学生必须拥有科学探究的机会,采用探究的方式培养自身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这两部文献的发布充分体现出问题式探究教学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改革刚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用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模式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形式,是国家教育部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整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我校历史组在精心研究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并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以顺应时代潮流,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等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二)选题的意义   问题主线是“学习者在教师问题设置下,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继续向前。   (三)研究价值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通过探究,增强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协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改革历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学习先进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2.营造学习的空间,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研究假设及创新与突破之处   通过课堂改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达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显出来”的效果。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和文化乐园。自主探究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相互协作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增强了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为手段,课题组着力于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大胆实验,及时反思与调整,课题的开展有着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其创新之处在于能扎根于教学实践,有鲜活的课题研究素材。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问题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二)实施步骤   1、立项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7月):   ①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资料,组织研讨,分析论证;   ②组织调查部分学科的教学课堂现状,分析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③组建课题组,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高具体任务和要求。   2、研究实施阶段(2018年7月—2020年1月):   ①分工落实;   ②进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研究典型案例;   ③通过同课异型、异课同型等赛课及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3、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①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   ②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   ③总课题结题大会;   ④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五、研究成果简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组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在本课题研究的影响下,历史教师中涌现了课堂改进先进个人,带动了周围的教师致力于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主线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篇2   题目: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19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员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   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19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李双新(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056700)【中图法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8—3073(2005)03—0193—02【关键词】 历史教学;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是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是每个人个性、需要能力和价值观的表现,主要受个人的需要、动机、利益和价值的左右。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和个性。当今所倡导素质教育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主导地位。未来社会中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尊重他人,能自我反省,具有民主、多元意识等。针对当前教育中因急功近利而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北师大金盛华教授认为:必须明确,在影响人的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人格的作用大于智力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在开放和变化迅速的时代,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人才的人格能力中,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拒压力的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与创造力的人际关系的调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建构健全的人格,专家认为:与遗传、家庭、社会环境相比,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家长、社会、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作者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认识。1 应用历史知识教学来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等,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如缺乏进取心、心理素质差、不能正确对待困难、战胜困难或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无法与他人沟通等,这些人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环境,人格教育是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的建塑,完善教学目的。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名言锦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汪精卫、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如介绍李四光、茅以升、哥白尼、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另外在教学中有目地培养学生有条、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从而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是十分必要的。2 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优良人格需要反复的磨炼、修正、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可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如怎样评价朱元璋这个人物,可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最后由学生得出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结论。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己设置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其次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质。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对帮助学生形成勇于拼搏、正视人生、勇攀高峰及坚韧的人格品质是大有益处的。3 以身作则运用情谊教育影响学生优良人格的建构心理学教授指出:教师素质好可以使本来具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教师素质低,也可以使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人格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人格来塑造人格。台湾学者陈伯璋先生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要使学生的人格具有开放、多元的特质,教师首先要有一种相对的观念。另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情谊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情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首先是信赖,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学生的善性和发展的潜能,学生才愿意表示出他们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接受他们;其次是自由,自由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在智能;最后是尊重,要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在批评他们而是在了解他们,如此才能培养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的人格的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课题:初中历史《近代科学技术》执教:上海市大同中学韩春玲点评: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冯常丽案例背景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把这些要求和目标不着痕迹地“融化”进学生头脑中,并希望通过对牛顿生平、经历及其成就的讲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课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牛顿,然后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案例过程叙述片段一:上课伊始,我先介绍了一下“近代科学技术”的背景,然后就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请学生来介绍他们所知道的牛顿。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1:老师,我看到的书中说,牛顿人品很不好,而且一点都不讨人喜欢。针对谁是“微积分第一人”这一问题,他和另一个科学家互不相让。牛顿利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威望,率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谴责那个科学家剽窃他的成果。说实话,学生这样的介绍与评论确实超出我的“预设”。原先设想学生了解的内容应和我所了解的内容是一致的:基本上是关于牛顿如何勤奋,如何为人类作贡献的正面事迹,而之后的教学也是建立在这个“预设”基础上的。教师:这个观点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学生1:霍金的《时间简史》。教师:这位同学兴趣广泛,阅读面也很广。今天课后老师一定找来这本书好好读读。但是通过他的介绍,我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第一,也许牛顿在个人品性上有些欠缺,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科学史上具有丰碑意义的人物。可以说,牛顿是个有缺点的伟大人物,而这些缺点是否使牛顿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从而显得更真实呢?第二,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经常会因各种原因产生纷争,到底孰是孰非,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与证据来说话。霍金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书中这样叙述和评价牛顿自然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也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辨认这一观点。对人物的评判要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在认同一种观点的同时一定要有“拿证据来”的意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多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下节课进行交流。片段二:学生讲述了牛顿的一些小故事。教师在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之后,开始介绍牛顿之前的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牛顿的创新。教 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力学三大定律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了。他们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成就大家都比较熟悉,不作更多介绍了。我们主要了解一下第谷和开普勒的成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肉眼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但他不善于计算和推导,所以其成就只停留在了资料积累上。临终前,第谷把自己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学生开普勒。开普勒擅长计算,他通过多次繁杂的计算推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牛顿所做的事是立足于好几代从事科学研究的累累成果之上的。牛顿的巨大成就一经典力学体系,就是把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加以总结,再加上自己的创见才完成的。那么,结合刚才几位同学向我们大家介绍的关于牛顿的小故事,以及老师所讲的从哥白尼到牛顿的这个科学发展过程,大家有什么体会和感想吗?学生2:我认为很多发明成果应该是全人类的财富。比如中国很早就有了四大发明,但传到欧洲的时间很晚。如果大家能早点共享,经过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更新,可能会加快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我认为各民族的发展不同,且都各有所长,如果大家能有一种互补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把这些能量聚集起来,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生活。教师 这位同学具有国际视野及乐于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意识。学生3:我觉得牛顿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其他科学家们的努力,牛顿也达不到如此高的成就。教师:对。正如牛顿自己所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与牛顿同时代的人有很多,他们却没有在科学上取得同样的成就,没有作出如此大的贡献,这一点又说明什么呢?学生4:牛顿很勤奋刻苦,非常善于思考,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成教师:说得好。当有人问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他回答道:靠不停地思考。正是这种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才使得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成就不是单靠灵感和天才,而是凝结着辛勤的汗水和永不停歇的奋斗。教师反思关于片段一,在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我始终把握住一个“真”字。首先我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来让学生感悟治学与做人何为“真”:然后引导学生区分品性道德和科学事实,更“真”地认识牛顿的全貌。学生所提到的牛顿的缺点,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人性的缺憾和弱点,而这些弱点与缺憾是很真实的。就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必愈富人性之我,乃始为最宝贵之我,即愈具普通人性之我,乃为愈伟大而愈特殊之我”。我想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发现一些史学研究的方法。总体来讲,德育目标和史学方法交融在一起,这样的处理对学生做人、做事求“真”、求“实”的示范与引导应该是有效的。关于片段二,和片段一不同,这一段的德育目标是我事先设计好的。主要有两个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牛顿勤奋刻苦、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借学生之力稍加提炼就完成了。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不但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基之上,而且用“更上一层楼”的方式肯定并强化了学生的正确意识,对其他学生的正面引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片段一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涉及到整体德育目标的一个方面:学做真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与人格魅力向学生示范了“真”的真谛,而且又把历史学科特有的人物分析方法穿插其中,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宽容、理解的意识。片段二的德育目标实践也很巧妙,用“顺水推舟”的做法,恰到好处地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及牛顿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关于牛顿科学精神的分析与其品格上的不足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牛顿是一个伟大的平凡人。他有伟大人物的品质(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等),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同时他也有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宽容、理解,并且引以为戒。唯此,我们对人的认识才更加全面、真实。教与学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付 鑫(鞍山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鞍山 114001)关键词:历史课程培养目标教育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历史课程的内容必须在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的基础上重建。它必须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学生先实现“学会”,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强调知识本位论,要求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历史教师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重推行创新教育,以更好的实现这一培养目标。1.关注每一名学生,形成宽松的支持性氛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乐于学习,先“学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利用分组讨论有意创造宽松的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这可以吸引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进行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精神。2.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发展鲜明的个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展示、提高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钻研教材,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逐步体验学习、创新、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而为大成,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3.改进教学方法,拓展灵活的创造思维传统的教学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重视对“教学生学会” 的教法,而忽视“教学生会学”的学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要求教会学生抓住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更新、深化和完善知识,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文肓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是终身的,不应在某一个阶段就终止了。因而,作为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学会合作、自主学习。课改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教育适合学生。让学生“学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而让学生“会学”,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障。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实际上是处在知识和学生的中介位置上。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只管机械灌注,不看学科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煞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当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教学则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不要只重接受而不思主动学习。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所谓会学,就是指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的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诱发学生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时,学生应有意识的积极响应,主动学习,去探索发现、寻找结论。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保证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使教育理念不断充实、不断完备。环境教育和群体影响的作用不容忽视。古有孟母择邻而居,今人更是注重良好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兴趣与热情。教师要对枯燥的知识进行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或其他科学领域的例子来吸引学生: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所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探索讨论;要掌握重点、抓住典型的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还应给学生各种机会从事小组活动,通过广泛阅读、观看资料录像片、参观展览馆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群体的优化。这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成长和进步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保证。总之,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与现代社会接壤,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先“学会”、再“会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作为情感教育的首要课程目标。这表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即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人格、文明行为的发展。从人的成长来说,历史的经验对人更有启迪 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国心、进取心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因为自信心是树立责任感的前提,爱国心是树立责任感的基础,进取心则是树立责任感的动力。1.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必然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并怀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有可能肩负起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历史教科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材料取之不尽:近代史上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科学家,尽管他们生活在落后且饱受列强蹂躏的旧中国,但他们却以坚定的自信和报国之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再比如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时,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并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l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但中国人民就是凭着敢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弹。这些史实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 tL,,激发他物.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辉。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而不为”;邓世昌誓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郑成功不收复台湾誓不罢休;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钱学森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发展国家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等。这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些史实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并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培养进取心。进取心是人们力争取得更大成功,以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或心理倾向。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会不拘泥于世俗的羁绊,戮力前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比他人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出色,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进取心与责任心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责任心使进取心落到实处.没有责任心支持的进取心,就会如一匹脱缰野马,莫知所之;另一方面.进取心可以使责任心不断升华,从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精神,上升到为国家为民族而拼搏的责任感。爱因斯坦不满足于牛顿的经典力学,才会提出相对论;李时珍对当时的中医药学和自己的医术水平不满意,才会花去27年的时间,多次以身试药,终于写出总结性的巨著《本草纲目》u22efu22ef这些伟人们的进取精神能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激励他们肩负起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使命感。 l参考文献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63/Class126/200603/20060330204900_11301.html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探讨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探讨   高中历史课无论是理解层次还是应用层次都要比初中历史高一些,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就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做好学生的历史教育工作,怎样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得知,高中历史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与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差异,只有找出这些差异,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因此,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衔接对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些学生说高一历史难,实际上并不是高一历史真的很难,而是很多学生不能将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脱节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存在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衔接对策,帮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   1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历史教材编写体例存在差异。研究初中历史教材可以发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多以主题+时序的方式较多,不仅注重历史的发展顺序,还关注学习内容,这样就决定了历史具有普遍性与科学性。而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则注重逻辑性,既加强了古今联系,又注重中外关系,基本都是对知识点的概括。同时,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囊括了所有重大事件,却没有按照历史时序编写,这样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而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很难从初中历史的模块中走出来,所以,经常感觉高中历史难学。   1.2教材内容侧重点存在差异。对于初中历史来说,多以政治史、经济史为主,缺少思想文化史,由于文化史并不是中考重点内容,所以很多教师为尽快完成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考点,经常刻意忽略文化史[2]。而在高中历史中,文化史与经济史则是主要内容,如果细化高中历史教材可以发现,高中历史必学的版块中基本都含有文化史内容,如果初中历史教师忽略了教材内容,就会让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后感到历史学习吃力。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带有明显的简单易懂性,而高中历史教材则与此相反,不仅分量过重,内容也更为深奥。   1.3教师教学情况存在差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进程,还要细化重大历史发展,尤其要做好重要史实的教育工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要做好历史教学,就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能够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全面了解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无论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高中历史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样就出现了教学差异,影响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1.4学生自身情况存在差异。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存在差异,所以,要学好高中历史就对初中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很多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有些地区还没有将初中历史作为中考科目之一,很多学校也就没有在历史上投入过多精力,这样一来,当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出现了学习差异,高一学生历史底子差也就十分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提升了难度。   2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方式方法   2.1初中历史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好历史教学工作,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应重视教学策略的优化,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调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无论处于哪一阶段的学生都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初中学生也是如此,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如很多学生都对某个人物或事件过程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将历史知识融入到这些故事中,讲给学生听。   同时也可以与学生作交换,如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前与学生讲好条件,只要学生将自己所讲的重点内容记住或课堂表现良好,就为他们讲述一个历史小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升,回答问题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强化历史知识融入。由于初高中老师教材侧重点不同,使得很多初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高中阶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要适当弥补初中历史知识的不足,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历史知识框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面貌,还可以避免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中产生陌生感,对提高学生高中历史成绩有重要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初中历史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某些知识的教学,深化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进一步了解,这样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能力。   第三,强化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快速参与到学习中。要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形成历史思维,使其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作用,并在教学中注意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尽快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   2.2高中历史教师优化教学策略。高中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影响很大,高中历史教学教学策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面对这一现实,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策略:第一,拥有良好的历史知识衔接意识。   要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高中历史教师应全面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现实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笔者在了解到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侧重点不同以后,在日常教学中就适当做出了调整,让学生逐渐从政治史与经济史中过渡到文化史中,对于初中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制定了合适的指导方案,实现有针对性教学,为他们指出了课下应学习的内容,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与基础好的学生差距逐渐缩小。第二,联系高中学生思维,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中历史课无论是理解层次还是应用层次都要比初中历史高一些,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就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还要强化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提取历史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意课堂讨论的运用。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为客体,再适当实际给予学生指导,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与了解历史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方式。其次,正确运用初中历史教材,让学生将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并让学生就有价值问题进行谈论,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衔接。   总而言之,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满足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应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联,尽管两者的层次并不相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让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而开展的。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教学衔接,更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初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波.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3(34):81-82.   [2]徐志兰.从课标的变化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教育科学论坛,2013(2):13-15.   [3]李阳.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的解决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4):52.   [4]李阳.探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解决方式[J].学周刊,2016(13):94-95.   [5]苏继红,王崇鉴.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78-180. ;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方式

1、中学历史学科的微课应用素材与资源分类研究;2、微课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前景研究3、如何开发(设计与制作)中学历史学科微课资源的研究;4、微课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5、微课资源开发利用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微课研究的相关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微课资源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探索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1)从理论方面看,把微课引入中学历史学科,有利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及微课概念,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落实新课程理念。 (2)适合于中学学生自学,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微课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 (3)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的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4)由于微课的概念不贪多求全,只要求某一微知识内容合理呈现即可。通过对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可以促使教师集中精力对微课内容浓缩精炼,优化资源质量。 (5)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使用其他兄弟学校做得好的或比较成熟的微课,也期望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为微课技术发展“添砖加瓦”,推动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教师的优质微课资源辐射到其他兄弟学校去,做到资源共享。 (6)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资源库索引,同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可以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而不像过去,教材一经改动,配套的教学光盘马上作废,过去,教学资源是被教材版本绑架的。微课,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研究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科的应用素材与范围,注重微课的学科知识点体系设计,从微课在中学历史应用的教材范围和学法指导、微课应用的类型与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是研究微课在中学历史学科的具体应用策略。微课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可从课题任务分解与分工、微课制作与使用、微课分享与交流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三)是研究微课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水平与质量、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微课在历史学科的校本研修和管理策略上应用以及促进微课资源在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发挥作用。 把微课引入中学历史学科,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同时形成在微课方面的生动案例、鲜活经验和系统的微课校本教材,实现微课实践在网络中的分享与交流,推动同行在微课方面加深认识、推广应用。

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实际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本文主要论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伴随着新课程、新标准、新课改、新理念的不断出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其学习技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需求与心理基础,倡导尊重学生。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有效教学,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帮助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 教育学生全面理解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当前在相当多的学生意识中都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况且在相当多的省市中考考试科目中历史都是开卷考试,并且分数也只有50分。这样造成了更多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更不感兴趣,从而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历史这门学科,了解其应用功能。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有其特殊性。正如法国的雷蒙-阿隆所言:“历史科学不再是曾今存过的东西的完全再现,就象物理学并不是自然的再现一样。历史的最后目标,是构建一种人们将绝不会第二次看到的时间的独特的序列——人类的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变异。” 历史科学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综合及其联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它既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也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的繁复的现象的复杂性。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历史虽然不可再现,蛋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得到教育,唤起他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慨,能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到善恶美丑,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二) 紧扣课标结合教材创新教学设计1.以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案例】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目的教学:教师用PPT展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民主?”“为什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学生思考,教师作答。新文化运动的其余内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学流程同上。分析 : 这一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没有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其明显的特征是从知识本位出发,由教师包办产生问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问答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只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实现教师对知识的分层分步传输,直接体现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独断专行,无视学生主动进行智力劳动的需求,课堂内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信息交流氛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多元性。以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要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恰当承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习上,包括适当的思维引领、策划学习活动、提供相关学习途径、明确成果交流评价机制等。学生不是被动地听取知识训导,而是积极地思考、获取、交流、整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将学生放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因此如果将案例1进行重新设计可以将学生按照新文化运动四个内容分成四个小组,各自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阅读教材、利用各自原有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互补分析材料归纳基本内容,然后再讨论与交流合作中寻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教师也可以在充当听众的时刻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学习的理解认识从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亮点,进而进行一定程度必要的深入分析引导加以补充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2.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教学设计在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无论哪一版本教材一般一个单元就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专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而每一单元下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中心,而这每课的中心则是单元主题落实的基础,为单元主题服务。因此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把握和突出每节课的中心,围绕主题开展整个教学活动。要准确的把握单元主题,就要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关键,把握教学本质,才能准确的把握单元主题和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轻重适当,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事半功倍。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课的中心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就应该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中心开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历史上的中国农民阶级有何种特点呢?(此问学生虽然不能准确解答,但多少有一些感性认识,并且具有趣味性)我们先分析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从自然经济出发来看中国农民阶级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得出结论:中国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落后性(保守、自私、分散等),革命性促使农民阶级不断斗争,而落后性导致农民阶级在斗争的过程中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作为指导,而自私性和分散性导致农民在受到残酷的压迫后奋起反抗,但在斗争中取得一点成绩和利益后便开始降低自身的革命性,转而满足于眼前的利益,更加无法团结起来继续斗争分散性渐强。接着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与材料再次分析归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找出其失败的原因。3.富于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例如对新授课课型可采取导入新课、课文探究、自我测评、课文总结、课外活动等过程。对活动课则可在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总结等几方面进行设计。其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在学科内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例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时,在正确处理历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与交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矛盾与交织这三方面的关系,就会使教学既有新授课的特点,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学共性特点。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现有条件合理的设计。4.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设计历史源于现实和生活,但高于现实和生活,更具有一定的指导功能。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历史,是历史的最初表现形式,而现实生活周围的历史遗迹或者是人文故事则是历史的典型表现形式。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事件则可以用历史来解释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实,指导现实生活。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当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历史,促进学生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形成。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充分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与时政热点,纵横古今,贯通中外,思维时刻保持开放与活跃,从历史的理论世界中走到历史的现实状态中。二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从而增强历史的亲切感。当教学内容本身时代感、现实感很强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感到有迫切了解的愿望从而产生兴趣,作为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最终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世界人才,共和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案例】历史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从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说明了其表现,之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重点分析了WTO的推动作用。最后也提出了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这节课安排是合理的,教学也是围绕主题而开展的。但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多,教学时不应该就书本而论书本。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历史学生身边和学生本身具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感受那些是属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并举出实例也可以深印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难为易从最基本的现象去体会全球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可以试着让学生从中找到一些全球化带来的利弊从而引入到理解中国在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样则既轻松又合理易于理解记忆。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最终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这就需教师考虑到各种情况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首先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不要定得过高过空。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所学教材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次,教学设计也必须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不足,弥补不足,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初中生可多用讲解、谈话、探究、体验等方法,高中生则可多用讨论、研究发现法等,但也不能机械化,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最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否符合实际。由于历史学看看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详略有当、统筹规划,真正将教学设计落到实处。(三)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图片,影音资料等。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2.由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对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通过对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利的见闻和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课时可以用“酎金夺爵”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来说明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如可以用“南门立木”的故事来说明商鞅变法成功的秘诀、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用“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说明刘备爱惜人才最终使其占据西南一席之地等等。通过故事架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何乐而不为?3.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为核心,渗透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比寻设计和安排得当,使学生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制造悬念导入法或直观导入法,也可以是故事导入、开门见山、直接破题等。4. 创设活动让学生参与激发兴趣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学习,可谓一举两得。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在《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中涉及到对秦始皇功过的评论问题,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当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在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但意见不一: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肯定,认为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的批判,认为他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书坑儒又严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因此应对他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有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对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四)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1.强化课程意识,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课程意识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内驱力。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为先决条件,深入挖掘教材是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深入挖掘教材则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对教科书的开发和整合利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可以试教学效果大增。特别是本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按照相同的课程标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版本,这就促使教师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强化教研和校本意识。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这是时代的新产物并很快发展成为历史课程的新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及一些历史音像图像资料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再现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拓宽课堂形式、启迪学生思考、强化重点、简化难点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等,充分利用有效历史资源级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使历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当然这些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是不能根本上取代教师地位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等为教学锦上添花。3.有效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了解身边的“历史”要想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校外尤其是我们身边社区的历史资源不容忽视,这些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网络资源、社区历史遗迹、纪念馆、历史人物或故事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更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不愿主动开拓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各种历史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加了解身边的人或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体验人生的好习惯。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其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要有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结合课程标准切实可行的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兴趣与积极性;还需要加强对课堂内外学校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教学目标中谈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历史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记得我在讲到“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节内容时,发现了这样一幕:当我讲到“成吉思汗及后继者对欧亚各地的征战”这一内容时,学生都很感兴趣,听得聚精会神。当讲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向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征伐,打到中亚、西亚,打败俄罗斯,震撼了整个欧洲,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时,学生们脸上显现出非常自豪的表情。我趁着学生的兴致,继续往下讲:“蒙古人也曾向东进攻日本。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由于日本拒绝向蒙古人称臣纳贡,蒙古军队曾两次征伐日本。”学生来了兴致,听得更加入神,似乎急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我知道学生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蒙古人将日本人打得惨败,将日本人变作奴隶,任由我们宰割和驱使,这是一种本能的爱国心理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一次是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另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两次战争中日军都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本的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国人蒙羞,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个小小日本国宰割蹂躏,真是奇耻大辱。因此中国人对日本人向来没有什么好印象,似乎跟日本人都有仇,当日本人倒霉的时候,中国人都很高兴。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我讲到蒙古人第二次征伐日本,元军遭到了惨败,留在日本的近10万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2万多人作了俘虏时,学生顿时变得十分沮丧,先前的自豪感片刻全无,甚至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怎么没把小日本灭喽”,“不会吧,连小日本都没打过?”课堂上顿时一片叹息。我肯定的说:“确实没错,而且是遭到了惨败。”学生们不解,一脸的疑惑,“为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我没有马上回答,学生们陷入了思考。我理解学生出现这样的情感变化的原因,知道学生的本意是好的,是出于民族的自强和自尊,是想通过蒙古人的胜利,以洗刷近代的耻辱,以使我们能够自豪的说:“元朝的时候我们也曾征服过日本。”但这一想法有悖于人类文明的正确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意识到这是该我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人拿出了不怕死的精神,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有的学生诧异,“老师你怎么替日本人说话呢?”“日本尽管在近代侵略过我们,但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之处,狭小的生存空间,有限的资源,却能跻身当今世界二号国家的位置,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日本相比,作为怏怏大国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呢?”课堂一片沉寂。于是我接着讲述:“蒙古人在征战中据说屠杀了1亿人(大部分欧洲人是死于瘟疫,或者是属于间接的),如果蒙古人征服了日本他们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也是屠杀。”“如果是这样,那么蒙古人和日本人又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沉默了。我于是趁热打铁,“蒙古人的征伐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们齐声回答“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应该肯定吗?”学生们回答“不应该”。“应该完全否定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机灵的学生反应过来,“客观上有积极作用,火药就是那时候传入欧洲的”。我高兴的回答“对了。这有利于什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外交流”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学生的思维终于又回到了理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的感受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多么的必要。课堂上这样的事件也许会经常出现,教师若能抓住课堂上的这些生成性问题,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也必将是深刻的,这要远胜过硬性的说教。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考虑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与时同变。 步入21世纪,“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等一连串字眼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中的重要词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自身渗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手段.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 这个首先需要教学者做好充分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萝卜活动中,除了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掌握,还有对食物的珍惜,不浪费的,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不是通过物体本身的价值,更有精神层面的价值。不挑食,不偏食的态度和习惯养成。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慢慢的把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融合进去,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就会渐渐形成。这里教育者的引导很关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价值观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发布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情感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时候,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初中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一、典型人物选取法 利用典型的人物进行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重要一环,选例要深刻,方法要独到,过程要优化。 1. 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学生自小学阶段起,就开始接触历史,再加上经常性的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对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典型人物了解较多,从古代史上岳飞“精忠报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现代史上的黄继光、雷锋等人物及事迹颇为熟悉。因此在中学历史课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尽可避免老调重谈,应注入新内容,赋予新的生命力。典型案例法就是一种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以独特的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讲述林则徐人物形象时,向学生介绍,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并经成千上万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知识卡片)。从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诱发学生系列思考和讨论:英国人了解林则徐吗?林则徐与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在禁烟时期,断了英国人财源,被其视为眼中钉的林则徐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器重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这个例子使学生为之动容且由衷的信服,深深地感受到人格魅力跨国界的大民族气节亘古亘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 对于反面的典型人物事件,也同样可采用典型案例法。如“火烧圆明园”,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评说并没有选取中方的史料,而是采用了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英法的本国国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即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节选,使其事件的罪恶一目了然,真相更具说服力。 2. 适当选取中性人物为例 对于历史上功过各半的风云人物,我们暂把他们归属于中性人物。这类人距离我们现实中的人较近,学生对他们特别敏感,从他们思想言行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人非完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分析人物的得失缘由所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成功及悲剧的产生,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去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更有借鉴的意义。在上古代史讲述《秦朝》一课时,补充了秦朝丞相李斯一生得失的例子。丞相李斯在秦朝40年政治舞台上的沉浮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成功与秦朝的统一休戚相关,而他的悲剧也和秦王朝覆亡的历史形影相随。在秦始皇死后立谁为帝的关键时刻,由于私字当头,贪恋权贵,苛刻求全,终于放弃原则被人利用,无可推诿地成为越高和胡亥等人的帮凶,跨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一步。最后这权倾朝野的人物,竞落得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下场。李斯一生的悲剧,使学生们触目惊心。学生讨论说,李斯如果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私利当头,结局不会那么可悲。这位开国功臣由于晚节不慎而造成个人的命运、国家前途的悲剧,永远地成为人们在回顾“秦”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时所应吸取的教训。 除李斯之外,项羽英雄气慨中的旧时代本色,李秀成万字供词留下的遗憾,石达开在逆境考验中的错误抉择,都值得学生们去讨论、探究。这些人物的一生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顶天的壮举、辉煌的历史,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付出了抉择筹码的代价。暂时抛弃时代人物悲剧的原因,就个人因素而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人物一生中的生与死、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令我们永远地警醒! 二、价值取向引导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在政治课中,有一课《见义勇为》,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 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有如历史课在讨论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等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懂得爱国情操的价值、浩然正气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伟大。 三、类比对照比较法 类比对照比较法是通过情况相似的两个人物,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同的人格气质、不同的理想走向,导致不同的结局进行对照类比,诱发学生在对照中受到启迪,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如在上《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例子,让学生把“卧薪尝胆”与他们非常熟悉的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的成语也来个类比,引出: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国君,却以不同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需要有坚定不渝的志向、锲而不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才可能达到彼岸;反之,一辈子则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1、透过历史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2、透过历史人物,可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情感经历,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历史,发掘他们的历史情怀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实际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本文主要论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伴随着新课程、新标准、新课改、新理念的不断出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其学习技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需求与心理基础,倡导尊重学生。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有效教学,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帮助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 教育学生全面理解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当前在相当多的学生意识中都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况且在相当多的省市中考考试科目中历史都是开卷考试,并且分数也只有50分。这样造成了更多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更不感兴趣,从而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历史这门学科,了解其应用功能。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有其特殊性。正如法国的雷蒙-阿隆所言:“历史科学不再是曾今存过的东西的完全再现,就象物理学并不是自然的再现一样。历史的最后目标,是构建一种人们将绝不会第二次看到的时间的独特的序列——人类的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变异。” 历史科学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综合及其联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它既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也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的繁复的现象的复杂性。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历史虽然不可再现,蛋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得到教育,唤起他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慨,能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到善恶美丑,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二) 紧扣课标结合教材创新教学设计1.以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案例】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目的教学:教师用PPT展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民主?”“为什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学生思考,教师作答。新文化运动的其余内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学流程同上。分析 : 这一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没有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其明显的特征是从知识本位出发,由教师包办产生问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问答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只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实现教师对知识的分层分步传输,直接体现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独断专行,无视学生主动进行智力劳动的需求,课堂内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信息交流氛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多元性。以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要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恰当承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习上,包括适当的思维引领、策划学习活动、提供相关学习途径、明确成果交流评价机制等。学生不是被动地听取知识训导,而是积极地思考、获取、交流、整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将学生放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因此如果将案例1进行重新设计可以将学生按照新文化运动四个内容分成四个小组,各自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阅读教材、利用各自原有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互补分析材料归纳基本内容,然后再讨论与交流合作中寻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教师也可以在充当听众的时刻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学习的理解认识从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亮点,进而进行一定程度必要的深入分析引导加以补充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2.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教学设计在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无论哪一版本教材一般一个单元就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专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而每一单元下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中心,而这每课的中心则是单元主题落实的基础,为单元主题服务。因此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把握和突出每节课的中心,围绕主题开展整个教学活动。要准确的把握单元主题,就要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关键,把握教学本质,才能准确的把握单元主题和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轻重适当,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事半功倍。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课的中心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就应该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中心开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历史上的中国农民阶级有何种特点呢?(此问学生虽然不能准确解答,但多少有一些感性认识,并且具有趣味性)我们先分析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从自然经济出发来看中国农民阶级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得出结论:中国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落后性(保守、自私、分散等),革命性促使农民阶级不断斗争,而落后性导致农民阶级在斗争的过程中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作为指导,而自私性和分散性导致农民在受到残酷的压迫后奋起反抗,但在斗争中取得一点成绩和利益后便开始降低自身的革命性,转而满足于眼前的利益,更加无法团结起来继续斗争分散性渐强。接着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与材料再次分析归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找出其失败的原因。3.富于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例如对新授课课型可采取导入新课、课文探究、自我测评、课文总结、课外活动等过程。对活动课则可在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总结等几方面进行设计。其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在学科内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例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时,在正确处理历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与交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矛盾与交织这三方面的关系,就会使教学既有新授课的特点,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学共性特点。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现有条件合理的设计。4.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设计历史源于现实和生活,但高于现实和生活,更具有一定的指导功能。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历史,是历史的最初表现形式,而现实生活周围的历史遗迹或者是人文故事则是历史的典型表现形式。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事件则可以用历史来解释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实,指导现实生活。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当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历史,促进学生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形成。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充分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与时政热点,纵横古今,贯通中外,思维时刻保持开放与活跃,从历史的理论世界中走到历史的现实状态中。二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从而增强历史的亲切感。当教学内容本身时代感、现实感很强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感到有迫切了解的愿望从而产生兴趣,作为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最终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世界人才,共和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案例】历史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从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说明了其表现,之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重点分析了WTO的推动作用。最后也提出了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这节课安排是合理的,教学也是围绕主题而开展的。但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多,教学时不应该就书本而论书本。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历史学生身边和学生本身具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感受那些是属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并举出实例也可以深印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难为易从最基本的现象去体会全球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可以试着让学生从中找到一些全球化带来的利弊从而引入到理解中国在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样则既轻松又合理易于理解记忆。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最终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这就需教师考虑到各种情况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首先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不要定得过高过空。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所学教材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次,教学设计也必须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不足,弥补不足,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初中生可多用讲解、谈话、探究、体验等方法,高中生则可多用讨论、研究发现法等,但也不能机械化,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最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否符合实际。由于历史学看看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详略有当、统筹规划,真正将教学设计落到实处。(三)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图片,影音资料等。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2.由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对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通过对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利的见闻和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课时可以用“酎金夺爵”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来说明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如可以用“南门立木”的故事来说明商鞅变法成功的秘诀、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用“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说明刘备爱惜人才最终使其占据西南一席之地等等。通过故事架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何乐而不为?3.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为核心,渗透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比寻设计和安排得当,使学生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制造悬念导入法或直观导入法,也可以是故事导入、开门见山、直接破题等。4. 创设活动让学生参与激发兴趣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学习,可谓一举两得。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在《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中涉及到对秦始皇功过的评论问题,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当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在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但意见不一: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肯定,认为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的批判,认为他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书坑儒又严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因此应对他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有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对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四)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1.强化课程意识,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课程意识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内驱力。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为先决条件,深入挖掘教材是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深入挖掘教材则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对教科书的开发和整合利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可以试教学效果大增。特别是本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按照相同的课程标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版本,这就促使教师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强化教研和校本意识。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这是时代的新产物并很快发展成为历史课程的新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及一些历史音像图像资料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再现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拓宽课堂形式、启迪学生思考、强化重点、简化难点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等,充分利用有效历史资源级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使历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当然这些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是不能根本上取代教师地位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等为教学锦上添花。3.有效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了解身边的“历史”要想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校外尤其是我们身边社区的历史资源不容忽视,这些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网络资源、社区历史遗迹、纪念馆、历史人物或故事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更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不愿主动开拓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各种历史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加了解身边的人或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体验人生的好习惯。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其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要有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结合课程标准切实可行的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兴趣与积极性;还需要加强对课堂内外学校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创设历史教学的有效情境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本不需要刻意而为。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尤为必要。   一、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不少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学生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教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顶点。这时,教师才对他们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u30fb路德u30fb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挠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并学习他的这篇演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这就是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情境,从词义上看,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创设这一环境的目的是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引导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就必然地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融入其中;内含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情境要能有助于再现历史、培养能力、建构认识。那些不符合史实、牵强附会、不够典型和没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力避免,否则,只能干扰或破坏教学,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透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一方面,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逝去的便不会回头,很难复原;另一方面,受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的制约。在理性主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过分追求理论性、概念化和符号化,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虽然在逻辑上显得严密完整,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历史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惊心动魄,给人一种僵化和干瘪的印象。其次是受现行中学课程教材的制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受传统学科体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篇幅限制,大量类似如“标志”“开端”“转折”“高峰”等符号化的词语充斥其中,过分追求事物的本质,忽略了对大量历史细节的关注,呈现出抽象多、形象少,结论多、过程少,深度多、广度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第三是受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约。看看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这些专业名词,就知道中学历史受高校、专家和专业化的影响之深,历史学要走向大众任重而道远。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题方式的制约。虽然近年来情境化的命题在高考试题中渐渐多了起来,对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产生了一定推动,但还远远不够。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么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看看不同的创设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再现事件。   美国作家内森u30fb米勒这样描述美国“大萧条”的景象:   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踯躅到另一家工厂,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统计的数字不灵了,失业的人数可能高达1700万。   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   在边远的高原上,一群群脸色忧郁、缄默不语的人们持枪保护自己的农场和家园,以防被受押人没收或被地方司法长官卖掉。   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去讨些吃的;在纽约市的工厂里,女工们为每天挣20美分而没命地工作。   衣阿华州的农场主将卖不出去的牛奶泼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而在芝加哥,饥饿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觅食。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到处可见到美国人的极度痛苦。它显示在妇女忧郁的目光中,因为爱和笑已经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它显示在巴尔的摩食品商的脸上,因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设备由于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还显示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绝望中,他们沿着铁路和公路游荡,因为他们的家庭已无法照料他们。   上述情境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但文字偏多,阅读量大,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事实上,如果播放经过剪辑处理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视频,能更好地再现事件原貌,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2.借用人物。   苏州市新区一中的周春保老师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将查理一世(无头之王)、詹姆士二世(被逐之王)、威廉三世(被请之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的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懂得进退的国王)等众多人物串成一条线,围绕人物情境,巧妙设计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从课堂效果来看反应较好。  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通过借用人物设计情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在中学历史教材中,除了选修部分有专门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外,必修部分也有很多要借用人物的章节,最常见的如“百家争鸣”。许多教师在授课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情境,但实施效果却有很大差异。经验告诉我们,扮演历史人物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学的成本较大,而借用历史人物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锤炼语言。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也是衡量教师基本功的一杆标尺。好的语言需要有深厚的学识和真挚的情感,既通俗易懂又启人心智。例如,《西方思想文化》导语: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西方文化之旅。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与我们在中国文化园地看到的风景大相径庭。我们旅行的起点是2500年前,终点是100多年前。我们将从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希腊出发,经过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宗教改革风暴的中心德国、启蒙运动的圣地法国,最后到达科学太阳升起的英国,沐浴人文精神的阳光、科学理性的雨露。我们这次旅行,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自然的美景,而是要走进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精神成长和解放的历程。西方人有两次精神的酣睡,第一次是沉睡于神话世界之中,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与自然分离不久,被希腊人唤醒;第二次是沉睡在宗教的迷梦之中,一梦千年,先后由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才把它唤醒。”   上段语言来自陕西省西安中学特级教师郭富斌,从中可以看出其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字里行间的真情。用这样的语言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自然会很容易地被激发出来。   历史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历史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呆板僵化的。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再现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建构新知,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其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启迪效果而倍受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历史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前,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展创造性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正在探讨和论证之中。案例教学以其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启迪效果而倍受关注。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历史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一、历史案例教学的特点1.目的性和典型性。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学生在案例思考、分析、讨论中,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真实性和主体性。案例所描述的历史问题基本上都是真实的,问题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3.趣味性和多样性。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感悟到“以史为鉴”的真谛,历史案例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载体,当案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自觉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二、历史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案例的教学实效往往借助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到落实。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可以生动地再现仿真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开展想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使客观情境与主观活动情境融合协调。曾经有这样一节中学历史课,教师设计了一个综合式的案例,为教学内容铺设了一个情境,构思之巧妙,形式之独特,操作之自然,为我们历史教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值得借鉴的例子。老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英国殖民当局强行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税时的反应,做了如下测试:平时历史课前的课堂测试都是学校免费提供草稿纸,而这次老师宣布学生必须交5分钱才能领到一张纸。学生马上做出反应。有的反对并抗议说:“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别的老师不这样?我们没带钱不准备交!”;有的说:“我们要向校长提出意见!”有的极力克制着,脸憋得通红,最后不得不妥协,说明天一定补交上。学生们带着情绪答题,教室里气氛很压抑,而测试最后的一题就是就这事写出你的感受,学生们都义愤填膺地写了很多。接下来老师在一片沉寂的气氛中开始了“独立战争”一课的导入,对于由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英国殖民当局的尖锐民族矛盾激化而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经过先前“交钱领纸”的一幕体验,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了“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的含义,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事后教师就这个做法向学生道歉,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节课,老师用类比的方法,从生活实际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新颖的教学案例,感受贴切,恰如其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赞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师对历史情境案例教学的运用和在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方法的技艺性方面的特色所折服。三、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案例是关键。立足于课标,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中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案例呈现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案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设身其中去思考、决策,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课程资源中的案例,是立足于课标编写的,可读性强,也生动典型。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这一类的案例素材应是首选。教师依照课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问题。2.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精选案例,科学地使用。要研究本学科哪些章节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运用什么案例进行教学,从而避免案例教学的随意性、自发性、不系统、不规范的局面,也可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地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问题出现,使案例教学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3.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考虑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传统的讲授法尽管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可缺少的。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给学生一个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教师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搜集,精选教学案例,甚至自己撰写教学案例,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如何创设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

 1.以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就是历史故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人物多,情节多,故事多。每节课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但并不是说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挑一两个起到画龙点睛的故事,不但能丰富课文的内容,还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借助流行的影视、歌曲创设问题情境。流行的影视剧、漫画片、歌曲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在看在听的过程中并不会和课文上的内容相联系,如果把这些生动、有趣、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课文枯燥无味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利用图片、邮票等创设问题情境。真实的照片、邮票等图片是历史的真正见证,它记录着历史最真实的一刻,是语言和文字无法代替的,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更能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历史对话教学中的[问题]思考】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进入课堂已有两年多时间了,广大教师都在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生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新课程理念。   “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其中“有意义的交流”就是“对话”,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中的对话既不能像聊天式的交流,也不是相互间的畅谈,虽然畅谈与对话都是由发问和回答组成,但畅谈的话题是可以随意变更的,常常是海阔天空地漫谈一番,谈话的主题随心所欲,任凭言谈者自由选择。而教学中的对话有明确的主题,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中生发的问题”,展开自由、平等、真诚的交流;畅谈的目的意在交流,重在过程,它不计较交谈后有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教学对话则不同,它有明确的任务(完成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内容),它是一种直接指向发展和新的理解的行动,它能增长知识、增进理解,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末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u30fb弗莱雷曾指出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当然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只提一些形式化的问题,要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对话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问题展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对话的成效最终取决于问题的质量。而问题的质量取决于是否符合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产生对话的渴望      问题的激励性指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渴望交流的兴趣和信心。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愿总是在一定问题情景中发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营造对话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对话意识才能被激活,且愿意参与问题的探讨。对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学者概述了以下七种主要的方法: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方法富有实际操作性,也是完全适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      二、开放性原则――为学生创设对话的平台      开放性一般指问题答案不唯一、多样化,即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灵活多样的答案;而对话教学下的问题开放性更强调问题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问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对话。   对话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有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对话,都是为了增进师生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每个学生自主、自由、和谐地成长。如果问题的设计只照顾一部分学生(而且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学都是偏向照顾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这必将使教学活动从起点上就有失公平,影响其他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即使有所谓的“对话”,也是发生在处于强势地位的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处在边缘地位的学生很难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只会论于“失语”或“哑语”的状态。因为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自始至终都是封闭性、排斥性的。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要新颖,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变换设问角度、采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述,不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任何框框,使学生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差异;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要宽泛,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现实、时事热点等方面内容,解决问题所需的历史知识储备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历史教材,甚至可以综合语文、政治、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以有利于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对话;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向“既成结论”和“权威观点”挑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对话。   开放性问题的来源,首先应依托课本,便于全体学生参与。目前根据新课标编制的四个版本新教材,虽然在问题设计的栏目名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这些题材不同程度地给开放性教学提供了帮助,关键是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恰当使用。以人教版为例,无论是每课开始前的“导言”,还是课文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或是课文后的“阅读与思考”,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改造都可以成为开放性问题。      三、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发展      对话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探讨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标。因此,以对话形式解决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特征。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问题具有“挑战性”,有相对的难度与深度,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使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其问题焦点也才能成为对话教学的轴心,才能真正融会到教学中并产生导向作用。   人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挑战性问题不一定都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机遇。问题能否由挑战转化为机遇,取决于学生意愿、体现为学生发展;所以问题能否激发学生挺身“应战”,学生是否具备“应战”能力,成为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关键。对此类问题设计时必须遵循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或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在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发展可能性,让学生通过“应战”获得发展的机遇,即在原有发展水平基础上,达到一种超越原有状态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上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我提供这样一则材料给学生: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年之际,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u30fb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犯下了谋杀罪、剥削奴隶、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及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 处350年徒刑。u2026u2026虽然他的确是个恶劣的人,u2026u2026哥伦布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u2026u2026对全人类来说是功大于过。   同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法庭为何要判哥伦布长达350年的徒刑?又为什么说他“对全人类来说是功大于过”?你认为这样判决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如果由你来进行审判,你会如何判决?由于上述材料,角度新颖,容易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富有挑战性,学生要参与对话,必须对哥伦布航海活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原来仅仅了解其航海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加掌握其航海活动产生的前因后果,同时还必须学会如何正确分析、运用这些知识(证据),以利于比较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当师生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挑战就转为机遇,学生也因此获得发展。      四、生成性原则――让学生养成对话的意识      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同时教学的运行也需要有一定程序,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过分强调预设,会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生成则不同,“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钟启泉教授曾说过:“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生成”的课堂。预设是必须的,生成则更为重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则是低效的。   生成性问题就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一般而言,问题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学生自发生成,二是教师机智生成,三是师生共同生成。从对话教学的特点而言,我们偏爱第三种途径,因为第一种很容易使对话成为强势学生的“天下”,从而有违问题的开放性;第二种往往最后落入“陷阱”(表面生成实为预设);而第三种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从而养成问题意识、对话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参与讨论、点拨指导,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对话效益。   生成性问题由于“事发突然”,属于“节外生枝”,这对教师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它不仅要求老师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有准确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对课堂上不能及时处理的有价值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探究,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重点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访问英特网,使对话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当学生带着收获回到课堂再次对话时,这时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必将洋溢着“生命的精彩”。这方面成功的教学事例很多,尤其是作为研究性学习案例经聂幼犁先生点评后在《历史教学》上加以发表的,如“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纵火烧曹宅对不对”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学生面临问题,呈现出这样的学习状态:课前期待对话,课堂参与对话,课后回味对话。这样的问题肯定有利于对话,由此展开的教学对话,必将是有效的对话教学,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学活动中的重难点犹如一出戏的戏眼,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活动下来,或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所偏颇,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流于表面,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呢?1.单刀直入,难点前置所谓难点前置是指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案例:故事《包公审石头》,讲的是小偷偷了男孩卖油条赚回的钱,这事被包公知道后,包公推断卖油条所得的铜钱,沾满了油,于是包公根据水和油不相容的特性,抓住了真正的小偷。故事中,幼儿很难理解“包公为什么会罚观看热闹的人每人一枚铜钱,并让他们把所罚的铜钱扔入水中,由此来判断偷卖油条小孩钱的小偷是谁?”教学活动前,教师就准备几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没有沾油的硬币,在讲述故事前,让幼儿分组做个小实验,将两种硬币分批投入清水中,让幼儿观察实验操作中的水油分离现象。分析此案例,教师正是运用了难点前置法。由于学前期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们还是力所不能及的,以故事教学为例,如果在故事教学前.仅仅是按常规设计教案,那么有些故事内容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的幼儿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这时,就不妨采取难点前置法,将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因此案例中教师的课前安排,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中的水油不相溶的现象,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达到启发幼儿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同时难点也迎刃而解了。2.遵循规律,小步子递进“递进”指阶段目标的循序达成,即根据自己的起步点出发努力实现目标,并不断提升发展目标。“小步子”就是说把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使个体很快地从目标导向行为转入目标行为,尽快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同时在目标导向过程中当目标能力增加时教师及时提供一个可使儿童实现高目标的条件,引导他们走向实现更高的目标。如在大班体育活动“挑战飞人”时,教师考虑到活动重点是让幼儿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便以模仿奥运冠军刘翔吸引幼儿投入活动,引领幼儿尝试练习跨栏动作。教师在材料的投放数量及运用上体现了“小步子递进“,如教师将跨栏高度从低到高分为三种,让幼儿分别尝试,从第一次练习时的一道跨栏,到第二次练习时的两道跨栏,再到第三次竞赛中的三道跨栏,使幼儿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体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快乐,避免因反复练习而感到枯燥乏味。3.寻找阶梯,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现有水平出发,逐渐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例如在《田纳西摇摆舞》中,区分左右、交换舞伴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让一半幼儿戴黄腕花,一半幼儿戴红腕花。老师:“请戴黄颜色手腕花的小朋友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圈,手放下,背对圆心。每个戴红手腕花的小朋友去找一个(戴黄颜色手腕花)的好朋友,和他面对面站好。”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集体舞蹈中,这两色花不仅用来装饰、打扮身体,同时有效地帮助幼儿摆脱被动学习境地。此处,老师巧妙的利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手腕花,达到幼儿快速结伴的目的。在接下去的环节中老师:“现在我们来换一个朋友照镜子。和你现在的朋友面对面站好不动,举起戴腕花的手指着现在的朋友,顺着腕花的的方向指对面的新朋友。“集体舞中顺时针方向交换舞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往往因为找不到好的方法而声嘶力竭的叫,在这里,手腕花的功能再次得到了体现:帮助幼儿快速辨认和结交新舞伴。运用支架,破解难点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诗歌教学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教师根据诗歌内容运用图谱搭建支架,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图谱,舞谱等,帮助幼儿搭建支架,使无形抽象的乐句,摸得到,看的着,促进了有效教学。当然,教学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不断总结、发现。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一、在历史课堂中应用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思考: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2)巴黎公社起义迅速失败,而俄国十月革命却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3)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思考上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历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历史课堂中应用小组自学法 小组自学法的实施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优劣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所以,在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讲完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这样的小组自主学习、自主讨论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而且这样的小组讨论,还能让学生小组激烈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历史课堂,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在历史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高考历史中占分比重较大的一类试题。但是,实际课堂上,我们常常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并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案例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应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为了提高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一些案例,如,“ *** 同志曾宣告:本 *** 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 ***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 *** 。本 *** 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该宣告说明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也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历史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法 随着现代资讯科技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以其集视讯、音讯、图片、动画、文字为一体的优势被广大教师生所喜欢,尤其是在历史教学当中,多媒体的辅助授课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而且,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以及自主性的发挥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些纪录片,目的是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视讯冲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日军的行为,进而在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愿意自主去了解这段历史,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示历史学科的价值,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平台 通过观察和小组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构建发展学生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体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创设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通过学习平台充分集思广益,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如何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并且相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背景下,历史教学也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想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有成效,那就得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通过讨论交流、搞实践活动、小品表演、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学习了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有关内容之后,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拿破仑。事先让学生做些准备,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教师印发一些材料等,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拿破仑进行评价,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经过讨论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合作。②利用多媒体课件、相关视讯、短剧、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③运用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中的优美篇章,提高兴致。 二、创造环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活动就应以学生为主,这就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创设小组学习的氛围,要不断丰富小组活动内容。如学生小组讨论、自制教学图片、组织小组间交流、小组竞赛等;同时要强调学生小组活动中要尊重别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使小组成员人人有机会表达,人人受启迪,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还要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共同分享荣誉等。 三、改进教学方式,体现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即一堂课应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前些日子,在泰安市省庄二中参观学习时,发现他们尝试让“学生主持课堂”,整堂课由一至两名学生来主持,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学生或读或说、或抢答、或自学、或讨论、或展示,气氛热烈,主动积极,课堂效果很好,名为“精彩主持”,确实达到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之目的,值得学习与借鉴。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也必须尊重学生,因为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师生平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肯发表自己的观点,才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说“不”, 更不要斥责,而应鼓励。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表现在: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注意学生的每个生活细节,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真爱”“俘获学生的心”,真正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敢于和老师“较真”,真理才能在“愈辩愈明”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人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在历史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效搞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两年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简介如下:教学工作分为课前、上课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重点、发现疑点、较好地与教师教学相配合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预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我的基本做法是: 1、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归纳出预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列出书面预习提纲,作为上课评议的依据。 2、教师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在导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加深重难点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3、要求学生预习中对新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要学生做好记号,通过上课认真听讲来解决;对有异议的内容做好眉批,上课发言时提出来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课堂学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场所。“新课程的课堂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成为挤压与消磨学生个性的场所,老师应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缺点,选择其带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部分,成为学生的个性,并充分的呵护与培养。”[3]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中,除教师精讲外,我采取以下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评议预习提纲 复习提问,汇入新课后,请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并阐述自己如此概括的理由。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给予评价。整个评议提纲的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同时学生在比较鉴别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分辨力,加深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易遗忘。 2、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较好地开展它,对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学习思考”、“史学争鸣”等栏目,既提供了讨论素材又使讨论围绕所学知识来进行,有明确的针对性。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因此,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讨论的主体是全班学生,要让所有学生参与,既可以开展同桌间的,又可以开展前后排的,或小组间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有意识避免只是优生介入,差生旁观的现象。 3、学生提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师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中,新课讲授完毕,教师要留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通过铺路搭桥,由学生自答,或指定某个学生回答,或由教师回答。通过学生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自己提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三、课后活动 恰当安排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巩固知识,深化能力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增强历史的吸引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具体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方法: 1、构建知识体系,设计课后习题 在学生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课外自己去建立每节的知识结构和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增强对历史事物整体认识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发动学生独立编写设计各种型别的题目,然后进行汇总和筛选,提取富有创意的题目。这一环节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创造的尝试,获取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小评论等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以达成历史学习目的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途径。通过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历史课外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和培育学生思考、归纳思维能力。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创办历史园地小报。这些活动既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在历史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做的探索,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于历史课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 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物件和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是可望可及的。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上数学课,要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循循善诱,提倡思考。精心设疑,互相尊重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提高现代中学生的历史素养,方法如下: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探究讨论方式,建设高效课堂是提升中学生历史素养的首要途径。 (一)依据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创新思路,领悟教材编写新模式,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体会历史,在适度的问题中感悟历史,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讨论式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种最佳手段。因为通过老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历史的思维之中、处于积极的课堂参与之中。 二、培养中学生自身素质是提高其历史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大量阅读各种历史题材的书籍、史籍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可以联络历史电影或小说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素养。 (二)关心时事,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最高的历史素养。 三、提升中学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重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的过去性特点,导致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同时,由于学生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的影响,以及高考体制的束缚使他们对学习的被动应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堂成功的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方式也正发生著变化。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获得数学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呢?下面就这方面的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执行机制是形成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重视数学知识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二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正余弦定理在建筑、测量中的应用;数列在储蓄、经商、分期付款购房、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如在体育福利彩票中的概率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可以把上面的问题制成妙趣横生的,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在激发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资讯科技和多媒体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资讯科技和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教学过程之间的联络越来越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巧设情景,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使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直观化。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数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体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滑鼠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也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质疑,本身就是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体现。教师对此必须予以大力鼓励,并很好地引导,要下功夫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有时提的问题不著边或自相矛盾,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积极思考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而不要轻易的否定。这样下去,就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巩固提高。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努力创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数学课程设立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启蒙而引起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定,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前提,因为这往往是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萌芽。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其作出猜想,才会进行科学探索。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和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拉动情感在学习中的内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情感教学”,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感染学生,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热爱、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的无限发散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与教师自由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敢于并乐于提出和探究问题,激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智慧潜能,智力活动才会不受抑制地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容易加强教师教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和实效性。 四、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人格,重视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要是智力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知识基础的差异,当他们被考虑时这种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因而教师教学中必须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重视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当作资源,作为教学的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制定差异性、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获取知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选择,尤其是注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自主选择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并从中学会取舍,学会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如何在历史教学实际中运用微课程

1、中学历史学科的微课应用素材与资源分类研究; 2、微课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前景研究 3、如何开发(设计与制作)中学历史学科微课资源的研究; 4、微课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5、微课资源开发利用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微课研究的相关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微课资源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探索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1)从理论方面看,把微课引入中学历史学科,有利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及微课概念,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落实新课程理念。 (2)适合于中学学生自学,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教学内容。 微课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 (3)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 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的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4)由于微课的概念不贪多求全,只要求某一微知识内容合理呈现即可。 通过对微课技术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可以促使教师集中精力对微课内容浓缩精炼,优化资源质量。 (5)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使用其他兄弟学校做得好的或比较成熟的微课,也期望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为微课技术发展“添砖加瓦”,推动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教师的优质微课资源辐射到其他兄弟学校去,做到资源共享。 (6)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资源库索引,同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可以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而不像过去,教材一经改动,配套的教学光盘马上作废,过去,教学资源是被教材版本绑架的。 微课,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 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研究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科的应用素材与范围,注重微课的学科知识点体系设计,从微课在中学历史应用的教材范围和学法指导、微课应用的类型与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是研究微课在中学历史学科的具体应用策略。 微课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可从课题任务分解与分工、微课制作与使用、微课分享与交流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三)是研究微课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水平与质量、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微课在历史学科的校本研修和管理策略上应用以及促进微课资源在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发挥作用。 把微课引入中学历史学科,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同时形成在微课方面的生动案例、鲜活经验和系统的微课校本教材,实现微课实践在网络中的分享与交流,推动同行在微课方面加深认识、推广应用。

如何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

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历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知识也在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并非仅仅是一堆事实和数据的堆砌,而是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研究性课题、设计历史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再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价值观。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培养学生对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只有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在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博物馆参观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内容更新与创新、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历史思维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他们成长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类型

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型包括:1. 讲授型:教师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重点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取。2. 问题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发现历史知识,重点是学生的思考和发现。3. 案例型:教师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4. 体验型: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5. 探究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自主探究历史知识,重点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

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具有客观性和过去性的特点,有着时间、空间、人物等特定的场景。然而今天现实的课堂缺失了情感,老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有生命的激情!更无法展现历史的生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人性都被忽略殆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丰富历史内涵。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才能不知不觉神入历史,达到学习效果最佳。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案例: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情境创设实录教师模拟丰富的内涵的历史故事引入本课,很有深意,其目的是为突破“三统一”的背景而设计: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师:同学们,假知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这个情境创设故事很有趣,那么大家说说这个案例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使久远而陌生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国家在文字、货币、语言、度量衡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必要性。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丰富历史内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历史。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能力)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角色扮演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现法,是让学生先感受、体验,再用语言表达。在感受体验时,大脑右半球兴奋;在用语言表达时,左半球兴奋,这就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案例:案例2: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情境创设实录创设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为了突破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我设计了充满想象力的情境歌谣《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诙谐的歌谣交待了这个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以大化小,以小见大。使学生们通过帮助奴隶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够了,剩下200人我应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呀!问题二:哈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问题三: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答理,长满了荒草,上面无利可图,可是我越来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问题四: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每亩地还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他们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还有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私田合法化)。教师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兴地主的心声。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学生对大变革时期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对封建制度的诞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人,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从“过去”走向“现实”,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构建起学生通过图像认知史实的境界,构成百闻不如一见的视觉感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师,是新知的增长点。教师可采用设疑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案例3:七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情境创设实录方式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也可以学生根据教材自己设计招贤令)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大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中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良田美宅、黄金万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下面设置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须完成什么任务?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以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方式二:设计模拟对话: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和张骞对话。(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积极热烈、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可见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我们不仅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根本性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就连最起码的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一最浅层的基本要求也难以达到。应该意识到没有情感的投入很难识记,记住也忘的很快。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才能在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其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情景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培养其能力。巧妙创设历史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1、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的能力的质量。 2 、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也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 3、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防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总之,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

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为了完成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求知,以求得最佳;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加强。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首先设计学习提纲: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2、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3、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4、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多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二、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即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学生学习“赵州桥”时,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要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这里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用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在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看那一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在进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在学生自主做和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临机处置,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怎样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上是一种字句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需要的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做的。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历史、学有何用。历史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已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去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也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像《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都城卞京的繁荣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再就是,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次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用爱感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还必须投入情感,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方面我是这做的:一是避免采用引起学生反感的做法,如上课过于严肃,对待学生不公平,责骂、挖苦甚至体罚学生,采用高压手段逼学生学习。这样其结果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二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各学生应有的人格尊严。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角,对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四、指导历史学习和读书方法。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要获得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变成金子的石头。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1)读目录:目录是全书缩影和提纲,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2)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一是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二是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三是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3)读地图、插图: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4)读年表:历时年表示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田里化和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论述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内容

论述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内容:历史教学立意的设计一、什么是教学立意?1、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和主题,是对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凝练,是统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载体,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2、历史教学立意的评价标准五要原则:统摄引领、具思想性、考虑学情、渗透素养、升华主题。五不要原则:不要松散、不要抽象、不要孤立、不要拓展、不要拔高。教学立意是否具有统摄性(本课层面、超出本课的层面)和引领性,这是教学立意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教学案例: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明线:艰难而笃定的改革主线: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立意:碰撞中的民族大交融一个人的选择:兴于改革,衰于战争一群人的选择:去故崇新,锐意改革一个民族的选择:民族蜕变,文化交融从纷争走向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碰撞中找到了民族的出路,为南北互动、中外交流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背景,更孕育出恢宏的盛唐文化。经历了多次民族交融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充盈,呈现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力量。今天的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时,更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教学立意要具有思想性。两个判断标准: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或探究欲望(代表思想的广度),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代表思想的深度)。教学案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值此建国70周年之际,回首来时路,波澜壮阔!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迈向两个一百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途漫漫,始于脚下,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汲取先辈身上信仰的力量?因此,本课以初心—寻路—使命—信仰为主线贯穿全课,课魂为信仰的力量。教学立意要考虑学情。教学立意的大小、高低、深浅,是否能真正的在课堂上落实,依赖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学情,同一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要升华主题。学习历史除了要学习知识,记住概念,理解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鉴故知今。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或者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怎样创建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

历史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通宵古今,还能够以史为鉴来让他们明白,现代生活当中的一切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出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对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师的所探寻的重要教学目标。 为此,笔者在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制作出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实现对学生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地位 历史学科是各个学科当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由于其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其被安排在义务教育的初中教学阶段。 然而,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容通通记在脑海中,所以其在中考的考试形式当中是开卷。 开卷考试形式的设置,使得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都会对历史学科产生错误认识,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中,“语数外”是三大主科,闭卷考试,最为重要;物理、化学是副科,闭卷考试,所以也很重要;历史、政治学科为开卷考试科目,开卷好得分,重要程度最低。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悲剧,教学水平越高的高中其录取分数也越高,这使得学生、家长都过分重视分数,在历史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情况出现。 试想一下这样的历史课堂如何能实现高效?有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呢?因此,想要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校课堂,就必须要提高历史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地位,改变学生、家长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这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只有激发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主动地去吸收和接纳知识,历史学科亦是如此。 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展开的。 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因此学生根本提不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连对历史学科的正确学习态度都逐渐丧失。 尽管教师在讲台上不遗余力的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很难与教师的辛勤付出形成正比,就更不用提高效教学了。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学生缺乏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历史学科中考的考试形式是开卷,相对而言难度较低;其次,历史课程内容枯燥;再次,教师教学方法死板,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缺失自然就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想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就应该在备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为学生准备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当中构建起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 其实,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而开展的。 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准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他们的历史知识教育。 笔者以三个小的教学案例为基础,来阐述一下笔者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 案例一:故事教学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张骞通西域”;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故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活动,在笔者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深刻的将相关历史知识记到了脑海里,笔者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话剧教学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要历史活动改编成了话剧,并让同学们全部参与到话剧当中来,性格外向喜欢表演的学生让他们演出,性格内向的学生笔者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进行话剧筹备。 话剧演出时,笔者邀请其他任课老师来观看,使他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而学生们则是在愉快的氛围内完成了话剧演出,并将相关历史知识牢牢的记在脑海里,总体来说此次教学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三:开放教学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所以笔者在进行该主题的教学活动中以开放教学方法来进行的。 在教学之处,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抗日战争资料,可以是一个抗日战争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抗日战争歌曲,总之是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都可以。 之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们收集的抗日战争资料为线索,来进行了相关内容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没有收集到的资料笔者则是加以补充。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的认识到日本踏我国土、毁我家园的罪行,

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方法有哪些

  目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各种历史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一、历史课堂学习u201a四习惯u201b:预习—笔记—思考—温习u2002 u2002u2002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u2002 u2002u2002u2002u2002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u201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u201b,u201a思之,思之,神鬼通之。u201b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u201a读史使人明智u201b。我们常说u201a温故而知新u201b,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u2002 u2002u2002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u2002 二、历史教材阅读u201a九到位u201bu2002 u2002u2002u2002u2002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u2002(1)阅读课前u201a说明u201b,明确学史目的u2002 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u2002(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u2002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u201a盲人摸象u201b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u2002(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u2002 u2002u2002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u201a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u201bu2002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u2002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u2002(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u2002 u2002u2002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u2002(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u2002 u2002u2002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u201a去伪存真,由表及里u201b。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u2002(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u2002u2002u2002古人治史,尚且u201a左图右史u201b,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u2002(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u2002 u2002u2002高中历史每节里有图画,还有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u2002(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u2002 u2002u2002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u2002 u2002u2002u2002u2002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u2002 u2002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u2002 u2002u2002u201a了解u201b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u201a了解u201b的要求一是u201a准u201b,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u201a全u201b,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u201a去粗取精u201b。u201a了解u201b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u2002 u2002u2002u201a理解u201b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u201a深u201b。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等等。u2002 形成u201a见解u201b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u201a见解u201b的要求是u201a新u201b,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u2002u2002u201a了解——理解——见解u201b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u201a了解u201b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u201a预习u201b也应属于u201a了解u201b这一步。u201a理解u201b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u201a理解u201b这一步。而形成u201a见解u201b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u201a见解u201b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u201a历史学习三步曲u201bu2002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u2002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u2002 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u2002(1).浓缩法u2002 u2002u2002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u201a开天辟地u201b,u201a焕然一新u201b;《中英南京条约》记住u201a赔款、开商、割地、关税u201b;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u201a一u201b:u201a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u201b。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u201a新文化运动u201b可浓缩为u201a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u201b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u2002(2).比较法u2002 u2002u2002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u201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u201b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u201a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u201b。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u201a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u201b,u201a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u201b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u2002 (3).图示法u2002 u2002u2002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u2002(4)制表法:u2002 u2002u2002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u201a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u201b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u2002(5)历史年代速记法:u2002 u2002u2002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u201a一起起义u201b。如u201a1919年u201b、u201a1818年u201b属于数字重叠,等。u2002 u2002u2002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创新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u2026u2026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思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讲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时,可联系同时期中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来思考;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指导活动,勇于探究。中学历史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实,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从而使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四、串联知识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描绘的新蓝图,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在“合道德课堂”的大旗下,以创新的思路、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历史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结合起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发展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幸福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二、工作目标   1、必修班:备战学业水平测试,目标:达A率60%,达C率100%。   2、选修班:完成选修教学任务,开始高考一轮复习,打好基础形成良好习惯,为冲刺高三奠定基础。    三、历史“小高考”冲刺策略   1、制定出科学的复习计划,做到最后三十天一盘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学伊始,备课组在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复习计划。在最后的一个月当中,每一天具体要完成的复习任务,达到的目标要求,我们都明确细致到位,并根据学生情况和年级组的课时安排不断进行调整。   总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二十天,突出知识整合,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最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课堂还是很“给力”的。第二阶段后十天的复习,突出应试性,对《考试说明》涉及的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确定可能考查到的知识点,预测每个重要知识点有可能的考查题型,精选模拟题强化训练。制定计划要突出高要求、低起点、重基础、小坡度、重覆盖、求全面的特点。计划不仅涉及课堂教学,同时涉及到“补差”和“培尖”辅导的具体安排。   2、备课组精心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测试重点   《考试说明》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也是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说明》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在复习时,必须紧扣《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要盲目扩大范围,不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毕竟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重视《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内容,因为,新增加内容往往会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同时必须研究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目,总结命题规律,对尚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重点专题,重点复习、反复讲练。   3、重视构建科学高效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提高复习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小高考复习的生命线。备课组将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复习课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高效课堂。具体来讲,把课堂分为四个环节:“默写检测旧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提炼——课堂反馈检测”。课堂相对紧凑,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促使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在有限范围内化短暂记忆为长效记忆。   具体做法是:课前先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复习任务,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带着“任务”积极地走进课堂;在自主复习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精讲点拨,侧重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现和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4、课后加强督促检查,精选习题巩固复习效果   巩固复习效果关键在课后,记忆和应用是需要时间作保证的。为此,每堂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作业的方式包括背诵和识记知识点、同步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作业的布置有一定的节奏,不出现多少不均或缺乏针对性训练等随意现象。让学生心中有“数”,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于各类各地模拟题,备课组进行筛选重组,强化基础题,突出材料情景题和综合运用题。构建起从同步训练到综合训练,从题型训练到纠错训练,从专项训练到模拟训练等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练习体系。同时,注意规律性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努力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教师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及时讲评,防止和杜绝只关注作业布置,忽视作业讲评的现象。   5、关注全体学生,抓两头促中间   对于学业水平测试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合格,力争多冲A。工作重点是两类学生:达A临界生和达C困难生。备课组认真梳理出每个班级的达A临界生和达C困难生,科任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并注意学情的变化予以动态调整。对两类临界生,主要是利用自主学习和晚自习时间加强个别辅导,对于每一个考点,要求学生逐一过关。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给基础好的学生以鼓励,鼓励他们冲A,给不自信的学生“定心丸”,告诉他们“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保证你顺利通过测试”,这样学生既有动力又有信心。   6、克服困难,虚心请教,积极落实好备课组听评课活动   尽管每位教师的课务负担都比较重,安排有重叠的课时,但是要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力争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备课组长每周不少于2节,并能做到及时评价、反馈信息,并做好记录。年轻教师听评课每周不少于班周课时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教学。被指导教师做到随堂听课,先听课再整理消化后上课。指导教师要坚持每周听一节以上被指导教师的课,并在课后做好点评工作。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级部颁发的《20xx级高二第一学期级部》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巩固内涵、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具体落实到历史教学的细节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高效完成历史必修3的教学工作。   2、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一切立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   3、在教学方式上,坚定不移地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在高一认知、感悟、收获的基础上,高二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多数同学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内在需求已比较强,所以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学除了仍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外,还要进一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向适应高考要求的过渡。当然,由于我们在高二年级要实行选课走班,对选择人文(科学)倾向的同学务必做到区别对待,对选择科学倾向的同学,教师仍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泼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地帮助学生通过会考。    三、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在不同层次、不同学情学生的班级教学中,课任教师要从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切忌在教学标准和训练任务上搞“一刀切”,力争做到个人的教学设计是适应所任教班级的设计。   (二)具体措施   1、精心备课   (1)按照级部安排,继续加强学科周集中教研活动和日常研讨机制。   教学组长提前思考每周集中教研活动的议题和内容,即按教学进度,须提前一周备好下周要上的课,并将不同的议题内容分配给教师个人,提前准备发言提纲(包括每课时的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环节),会后由主备人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研会纪要发布于学科网。   (2)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完善三次备课机制。第一步,人人自备,形成初始教案。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自己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1、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第二步,集体备课,形成备课组教案。每周确保集体备课的时间充分、人员到位、主备人落实,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基础上,教师人人都要主动参与和发言,解决好疑惑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分课时备课的要求;第三步,精细备课,形成课堂教案。在教学组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统一思路的基础上,教师个人依据组教案再次进行深入具体的思考、归纳,形成更为细化、实用的课堂教案。   2、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必修3内容多,还要在本学期进行会考的紧迫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生生互评→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落实并完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和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了解决选课走班规范办学行为带来的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   4、在巩固环节上,力求做到日日清、月月清。   (1)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做到日日清。   (2)根据人文倾向学生实际和教学任务重的现实,实行“一月一集训”的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总结测查,把当月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利用习题课进行)   (3)利用级部组织的考试,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5、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继续强化听课制度。   新教师要坚持随堂跟踪听课,带徒教师每周听评徒弟课2节,备课组长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在教学组内计划地自主开展学科组内部教学活动,组织好组内教师的说课、听课、评课和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使学科教研、学科教学活动常态化。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3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等。其中选择题以若干中心论题为主线,牵连、延伸出包含能力要求的小问题,如“罗斯福新政”从基本内容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松江棉纺织业”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及后果,明显体现出从基础知识到历史概念,从古代到近代的综合性和跨时代性,学科能力的特点十分明显。什么是学科能力要求呢?“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要求人们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文科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所以,我们过去强调重视学科能力培养作为教改和教学的主要方向。   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二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网络是多方面的,教学应侧重与专题性知识线索,强化专题复习,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衰的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中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等等。这些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兼顾基础知识、侧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可把复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横向的单元是局部的‘面"。纵向的单元是‘线",‘线"的交织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体系基础上,教师应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历史的启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思考和辩论,应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呈现出它的阶段性特征,这特征将导向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同一历史现象在上述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相同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如农民起义,表面上看,他们都成了封建王朝换代的工具,实质上其口号和纲领,也就是斗争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比列,已由原来的20%下降到14%,考试时间也大为缩短,这种客观条件使考试对知识的覆盖面降低。我认为要解决这点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为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对待高考覆盖面降低这一新问题。其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的关系,不能因覆盖面降低而漠视全面复习,也不能无视新情况的出现而照搬原来一套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应建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之上。原有的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仍可沿袭,但教学计划应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四、正确处理高考复习中的标高问题   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趋势日益明显,高考招生矛盾渐趋缓和,这可能导致高考试题难度降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二复习的标高问题。应该依据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高。我认为以下三点必须注意: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新形势下出台的“3+x”高考方案,正是为适应培养综合型、竞争型人才的举措之一、它必将对普通中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现就我区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与我们高二历史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不能以削弱能力要求为前提,恰恰相反,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二。高二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二,不能放弃全面复习而去猜题、押题,对基础知识中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不作统一要求,而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重在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三,高考中整体难度的降低,并不排除个别学科难度的增强。高校扩招并未改变高考的选拔性考试性质,其考试成绩区分度的高低对高校新生质量仍将起着重要的影响,故寄希望于靠大幅度降低难度不太现实。应该看到,实施3+x高考后,应该是有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难度,是要适当考试题历史思维水平要符合中学生特点,但减低难度并不意味着改变方向。”也不等于放弃过去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4   本学期主要学习探究历史选修3和必修1、2、3,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精神,我制订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人任教高二C49、C50、C52、C57、C58五个班的历史课,在五个班中,其中分三个层次。普通班C49、C50基础偏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本学期的重点。实验班C52成绩较好,学习认真,因此做好培优辅尖工作更为重要。C57、C58为理科,搞好必修教材教学,总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对比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不歧视后进生,与学生多交流,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使更多的学生能升入高一级学生深造。   4。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每大周三课时,按进度要求完成新课,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测验或单元训练,每小节做适当练习。   2、充分应用好教材,改变教法,突出引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去思考、讨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上好活动课,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开展研究性课程活动,在现代教育手段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体做法有: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是肤浅性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定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开展多媒体教学。   深入探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精心制作课件,争取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5)以周密设计导学案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也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09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4、注重平时的练习和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每次测试试卷的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怎么学好 [浅议评价量规在初中历史教学的使用]

  摘 要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业评价使用评价量规,但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还并不熟悉量规,所以为推广评价量规的使用,本文较为详细的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学生学业评价量规的概念、理论依据、重大意义、如何制作及其使用注意事项等问题。特别是评价量规的制作使用的论述浅显易懂,操作性强,作为量规的推广是比较实用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业评价量规 量规制作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时要注意考查学生在历史制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设计可行的量规,作为评价工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量规”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可能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笔者也是在远程教育的国培学习中才接触到的,专家说国外历史学科已普遍使用,和教材一同发放,而我们国家才刚起步,要想查阅到相关历史学科专门的评价量规的专著来学习好像也确实较难,但评价量规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是意义重大,也是势在必行的。所以现就我查阅到的各位专家的相关资料进行的学习来浅议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评价量规这一问题。   一、评价量规的概念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认为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焦建利教授认为:“Rubric是一个为评估工作(作业或产品)和获取反馈信息而使用或打印的评分标准,它是一个二维表格。几乎所有的Rubric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有一系列标准,二是质量优弱的序列,可描述程度好、一般和差的学生作业。”   所以在历史教学上的学业评价量规是对学生的作品、成长记录、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认知、态度)表现进行评价的一套标准。它往往从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多个维度规定评价准则和划分等级,并且融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于一体。它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二、评价量规的理论依据   (一)“历史课程标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   “学习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这里实际上是近年来国际评价与考试改革中的“表现性评价”理论的体现。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性评价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校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主流形式。 也被称为“真实性评价”或“选择性评价”,主要是用来测量那些不能被客观性试题很好测量的学习结果。是一种通过表演、操作、写作等真实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价类型。评定这按照一定标准也即是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在历史教学中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运用、讨论、辩论、表演、写作、展示、操作等。   (三)符合历史学习自身的特点 的历史学习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历史不能重演,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历史除语言外,要凭借适当的资料,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者模型。 我们应借助资料让历史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也可以借助评价手段让学生“做”历史。我们应通过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做”、“说”以及对资料的收集运用等活动中提升历史认识、形成历史学习方法和成就历史智慧。评价量规的使用在其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评价量规的使用意义   (一)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评价的主要目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课标的前言又指出学习的目的“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和人生,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经验证明这在传统的纸笔测验中很难全面体现。   相反,学业评价量规其评价维度和权重都依据课标的内容和重点而定,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的同时,同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的考查,也就是说量规可以很好的实现课标三维目标。   也就是说量规不只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是更关注学生阅读、观察、研习、阐释等能力的发展,根据三维目标而定的量规发挥选拔和甄别功能同时,也发挥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和鉴定功能,特别是激励与促进作用,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量规的评价采取量化和质评相结合,往往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赞赏而树立自信,激发前进的动力,这就区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因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往往造成对学生的打击,使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丧失自我,进而迷失发展的方向。   (二)对学生的意义   评价量表基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而制定,甚至在制定时学生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在学习前就公开发放,学生学习时就有了目标和导向,明了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主动性学习,学习也会因自我掌控而变得兴趣盎然,因为提前公开的量规已经为学生获取成功提供了条件,学生往往会迫不及待的向往学习。   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照量规进行学习的调整,量规的维度是又全面性的,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特别是那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也会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潜能和成功的体念不仅非常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有规则的通过量规来评判学生的作业,加上自己也是其中的评判者会使他们对将开始的学习充满责任心。会更加关心和公正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努力的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怎样了解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讲授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问题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新认识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例如,在我讲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的主要内容: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后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西安事变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一课的难点在于体会东北人民和张杨将军的爱国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这一难点的突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爱国教育的内容。本课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教育。此课内容表面上看不多,主要是让学生懂得九一八的原因、过程、后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原因和历史意义。了解爱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我做了非常充分的课前备课,尤其是课题相关的素材,自我感觉很好。我开始了上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同学的思路好象不跟着我走,而是跟着大屏幕走,他们只关注课件中的视频动态,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他们却忽略不思考。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出了对西安事变中的两个将军情况非常关注,而这一点,在我的课件上并不是很详细,所以我只好调动自己的记忆力,满足学生的欲望,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就远远超过了预定范围。进行课堂检测时学生还都沉浸在战场上,反馈情况不是很好,最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并没有按预期中的那样完成。特别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有的学生没有更好的把握。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得出: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有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很少。没有处理好教材的内容,对各环节的处理不够,课堂上重难点的突破不那么好。最后,换种教学方式即通过利用突破教学难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也就是在课堂上,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时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我又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并在初二二班个班进行了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过程和效果 1、导入:有谁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学生唱,教师说出这首歌的情况,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展示设计好的探究问题(利用大屏幕)让各学习小组去探究: (1)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利用大屏幕说出西安事变的经过。 (3)西安事变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 (4)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怎样被克服的? (5)西安事变体现了哪些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这些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6)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3、在各小组探究完毕后,让一个小组说一说他们的答案,再由其他的组对这个答案进行补充。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使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完美。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给我们的反思。很顺利的突破了难点,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解决这问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挫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亲日派的企图,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经过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很好 总之,经过这次培训,我从中学到了更多、虽然还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把握难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方面进一步了解了,以后课堂上用学的新教学理念,关注过程,提高自己。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远古时代历史的感性认识,所接触到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时候,就时常感到困惑:远古时代既然没有文字,其各阶段的划分及那些形象的描述是怎样得知的?如果这些问题学生得不到解答,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就难以掌握。所以,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感性认识,使其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特有的专业名词或历史概念,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租借地”“近代化”等,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是比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把这些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如在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时,一些学生把在以前学习到的关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和在南北战争中南方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压迫的史实,负迁移到对“西进运动”后果的理解,把对“西进运动”的后果之一--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迫害,理解为对黑人奴隶的迫害,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情况,就成为教学突破难点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问题,近现代史上近代化的进程等问题。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以此为依据,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历史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由教学目标确定。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课程标准规定其知识目标是“了解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以大运河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有关大运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将“贞观新政”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该内容是初唐政治最主要的内容,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  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如:《合同为一家》一课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作为重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为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二者是统一的。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废分封,立郡县”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有时二者又不统一,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重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而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补充材料,而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作用作简要的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1、突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要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则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积累。  2、突破教学难点,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位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头绪较多,时空概念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  体辅助法,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头绪多,地名多,人物多,光靠老师讲,学生看,恐怕很难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第二,架桥铺路法。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初中生一下子  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铁骑牛更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直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妨做些铺垫,创设一些新情景,让学生想象: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学生答: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学生答: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的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货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学生答: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是新兴地主。这样,虽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但没有回避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第三,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  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第四,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理论性比较强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个概念,“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就会成为死记硬背的一句空话, 对以后的历史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可采用比较的教学法,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领导阶级 革命任务 革命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反帝反封建 人民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比较,可以明确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相同的,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革命的性质也相同,均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使得革命目的和革命性质有所不同,在这个比较结果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应注意的问题 ●既是难点也是重点的教学难点,要重点解决。   可适当补充材料,进行讲解分析。 ●是难点而不是重点的教学难点,不能过多补充和解释。   教师要精心设计解决难点的简要方式。 ●一节课确定和解决的教学难点不宜过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史料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要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抛弃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结合不同知识和学生实际,体现“三维目标”,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加强教师在问题导入、活动开展、归纳评价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搞好教学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一堂好的历史课,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表达交际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搞好教学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初中历史重理论,不像初中历史重史实,而且在知识内容上更加宽泛,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标准不一,同时也要看到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素质低下,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正确方法,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就能够对症下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措施,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大力宣传、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中感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并且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沟通和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的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应主要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整学习状态、自我发展学习能力,以及通过学习自省内化为内在品质的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对待学生,对学习困难者要尊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对历史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讨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让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出谋划策;对历史上的秦始皇、武则天、李鸿章、拿破仑、罗斯福等人物进行的评价,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辩论。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历史教学回归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更有利于在新的高度上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五、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实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知识现状以及自学能力,选择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指导。自主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可操作,费时少而收获多,这样学生就勤于自学、乐于自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促进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与学生共同一道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之间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和开展帮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形成科学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教学适合开展数字化教学设计吗?

历史教学适合开展数字化教学设计。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多个学科的实践探索模式及路径也都不断的创新,其中就包括历史课程。初中历史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传统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方法受限条件较多,其受传统实践探索模式的影响,对数字化技术对历史课堂的效果认识不充分,使得历史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电子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为老师提供了先进、快速、有效、丰富的资源获取渠道,显著提升了历史老师的课堂教学成效。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高效的实践探索是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提升课堂的效果。本文从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对初中历史课堂的影响入手,探讨数字化技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效果的措施,让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因此,本文研究及阐述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