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卡尔.马克思的墓志铭是什么?

The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含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的〈墓志铭〉原文是什么

对啊,好事,就两句,言简意赅!

别里科夫的墓志铭

他活着,世界是他的套子;他死去,套子是他的世界。  套子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用的次数多了,就习惯了。

关于胡适的墓志铭200字

  胡适的墓志铭写道: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  生于中华民国纪前二十一年  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异,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中央研究院胡故院长适之先生治丧委员会立石  中华民国五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纪念他,(转)北大贺卫方教授的微博:  “1951年之前,北京大学向以12月17日为校庆日,以纪念历尽变乱之后1902年此日京师大学堂之开学典礼。巧合的是,12月17日恰好也是胡适生日,于是在那些年里,胡教授后来又是胡校长就人校同庆生了。也许正因此,北大校庆日被改为5月4日。若尊重历史,北大应否恢复本来生日? ”

陈处士墓志铭文言文阅读

1. 古文翻译,陈岱云妻易安人墓志铭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陈君岱云丧其配易安人,则大戚,哀溢于礼。已而谓国藩曰;“子知吾之哀乎?吾祖自康熙间由茶陵徙长沙,六世百余年,今其存者五人。吾门祚之衰可知也!吾父之没,至今十六年,而死亡相继,凡十三役。吾母之不能一日以欢可知也。吾妻从宦五年,既没而敛,求衵衣无一完者,吾之贫可知也。人之居此世者谓何?吾欲不过哀,得乎?”则又日:“吾妻之贤,子宜有所知,请为铭。”余曰:“然。固知之。” 盖安人卒之前一岁,陈君尝大病。余朝夕存问,备得安人侍疾状。他日,又得陈君所述,以是颇详。陈君之病凡三阅月矣,安人单忧极瘁,衣不解带者四十余日,凡可以自致者,无弗致也。久之,则祷于室神,求促其身之龄以益夫寿。犹不应。六月丙戌,乃割臂和药以进。当是时,安人之母弟易光蕙及陈君之友三数人者皆在,惶愕不知所为。国藩则仰天叹曰:“陈氏累世赖以不坠者,独此人耳,而有他乎?”然已无可奈何。明日疾乍平,则皆讶。光蕙觇安人衣袖血迹,稍廉得之,不敢以询。又数日,疾渐瘳,乃询之。安人曰:“其有之,此不幸事耳,勿复言,伤病者心也。”道微俗薄,举世方尚中庸之说,闻激烈之行,则訾其过中,或以罔济尼之。其果不济,则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岂必一一求有济哉?势穷计迫,义不反顾,效死而已矣。其济,天也;不济,于吾心无憾焉耳。安人本醴陵人,居长沙,处士昌纲之孙,岁贡生履元之子,以孝谨特为父母所爱。生二十岁矣,而难其适。有王秀才者,自负知人,谓岁贡君曰;“茶陵陈某,神仙人也。即择婿,不可失。此子今贫,不能衣食,数年后,当为达官。不者,且抉吾目也。”是时,陈君之元配没二年矣。既归陈,不逮事舅,以其事父者敬姑,而以事其母者致爱焉。以是得姑欢。凡修所职,皆衷于大体,无巨细必悫。《诗》曰:“何有何无,黾勉求之”,兹可谓贤矣。况有至行足感神明者哉? 安人生于嘉庆某年月日,年三十有一。生子男二人:长远谟;次远济,生四十日而安人卒。女一人。将以某年某月某日归葬于某县某乡某原。余既重其请,乃先期铭之。以激懦者,亦少塞陈君之悲。陈君名源兖,今为翰林院编修,纂修国史也。铭曰: 民各有天惟所冶,焘我以生托其下。子道、臣道、妻道也,以义擎天譬广厦,其柱苟颓无完瓦。自今无以身代者,有一于此双盖寡。忧劳积剧焉可支?天之所陨非人尸。跖修渊短谁敢訾?铭兹大节贞厥垂,有他淑行以类推。 2. 周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 “不敢欺大国,痰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省略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C.寡人将寄径于梁 倒装句 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被动句 选D 3. 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4. 沈贞甫墓志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子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 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现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节选自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②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①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②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①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②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追记了沈贞甫的的哪些事迹?请列举?7.归有光散文具有质朴简洁、真挚感人的特点,请以本文为例加以阐述。 1.B(A项,“穷”,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易”,轻视,看不起;D项,“畏”文中是敬重的意思)2.C(“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向、对”;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一般结构助词;D项,分别是“在”“因为”)3.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项,“修饰”,文中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D项,“兵燹”,古今意思相同)4.B(“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错,文中重在介绍沈贞甫为人和为学的态度,对其“身世”基本没有介绍)5.(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虽”1分,“过”1分,“卒”、“然”共1分,错一个即不得分) (2)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遇”1分;“一言之善”1分;“何以”,译对宾语前置,1分;“于贞甫”,翻译时应前移,1分;“得此”,应译出“此”指代的内容,1分)6.(1)贞甫在我仕途不济时仍然向我请教学问;(2)贞甫不管我仕途逆与顺,都不改变对我的看法;(3)贞甫上进好学,抱病著书立说。 (每句1分,大意对即可。共3分)7.归有光通过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表达了对他的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自己狼狈不堪时受到沈贞甫的敬重,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激之情,现在失去了知音,是人生的一大痛;敬畏沈贞甫的治学精神,担心他的健康,而沈贞甫最后因劳累而死,是令人悲伤的;昔日交往密切,同游同乐,一起切磋学问,现在只剩下自己。 5. 陈谏议教子 文言文阅读答案 提问者采纳2012-08-28 19:55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①:“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诘仆:质问仆人。②贾人:商人。 【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 :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 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 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 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参考答案】 1. D 2. D(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 3. B (2011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还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仁人之风。 【简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不能坑害别人。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宽容,宽宏大量,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文言文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出处:(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只有古人对于诗文的语言必定由自己创作出来,水平再低也不会做剽窃的贼。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 出处:(明)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 译文:句子的精妙,往往靠一个字起决定作用。 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 出处:《魏伯子文集·与子弟论文书》 译文:写诗作文,每一句都追求精妙的人,是外行。 题妙可以庇诗。 出处:(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译文:诗的题目精妙,可以遮庇正文的不足之处。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 出处:《春秋斋论文》 译文:做人,关键看他的晚节如何;作文,关键看它的结尾如何。 文贵工不贵速。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织成》 译文:文章贵在精妙,不在于写得快。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诗之善者也。 出处:(宋)姜夔《白石诗说》 译文:句子中含有言外之味,整篇中含中言外之意,这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作文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出处:(清)毛宗岗《水浒传读法》 译文:写文章,以善于避开别人写过的题材为能耐,又以善于更新别人写过的题材(推陈出新)为能耐。 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出处:待查 译文:读书时勤于思考别人的文法,写作时就会觉得很轻松。 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 译文:做人要以直爽为贵,作诗写文章要以曲折为贵。 7. 《老苏先生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老 苏先生墓志铭欧阳修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 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 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 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C。 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 ②③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 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C。 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D。 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3分)(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4分)(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母亲墓志铭精选短文范例

母亲潘有慧于1920年冬生于本村书香世家,端庄静娴,勤劳传统。幼习礼仪妇工妇德德才兼备。然值国内军阀混战,民难维生,加之七岁外公外出经商未归,与姥舅相依为命,廿岁解裹脚借嫁衣嫁与家父,而后举案齐眉互敬互爱生育儿女十人,扶育孙子女七人。冬衣夏改.夏衣冬合.糠菜充粮,教子读书为本.父中年患哮喘廿载慈母精心照顾无怨无恨.  母亲施温饱享乐于人,留饥寒苦累于己;孝顺长辈,和兄弟,睦宗族;厚儿媳女婿于儿女,济贫姑舅 怜鳏寡孤疾;单殚精竭力奉爱心,克己服礼助和谐。   德者必有好景,今儿孙博学成才者众,经商办企业,任教大学,从事专业技术及国家干部岗位者遍及省内外,嗟呼!先苦而后荣方合逻辑,岂知天道有误,慈母应享福寿康乐之年,罹患胆结石症治疗不愈而终.呜呼!天之谬矣.为昭示后人特立此铭。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什么意思?

卑鄙者可以拿着卑鄙的证件通行无阻,而高尚者只能在死的时候有一个高尚的墓志铭。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思潮。卑鄙者没有被高尚打败,反而逍遥自在,说明社会认同卑鄙而不管高尚。高尚者没有地位,只有默默死去。说明高尚不被主流所认同。不合理的社会。

诗人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情色彩。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 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看,在这么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 「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 接着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 「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藉「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麼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http://wenwen.soso.com/z/q108623184.htm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王者荣耀里谁说的这句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王者荣耀里谁说的这句话 杨戬说的 他说的话都有: 执行人间的意志 尽情驰骋吧,纵使天地也太狭小 卑鄙,是卑鄙者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 透视未来 诸神黄昏,人间黎明 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听命自己 懂的一千零一种,唯有失败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话是谁说的? 这句话是诗人北岛一首诗中很著名的两句。 全诗如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 这句话是诗人北岛一首诗中很著名的两句。 全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谁说的?注意不是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呵呵,见过余杰这么写过。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赏析北岛名句“卑鄙员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是的.这句话是诗人北岛诗的很著名的两句.全诗: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请问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谁的名言 诗人北岛---江苏省江都市浦头镇双丰村,农药厂后 弄而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的作品 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北岛的《 》? 政治抒情诗《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什么深刻含义?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着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着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 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这好象是诗人北岛的一句有名的诗句。 诗人是在用艺术的手法阐释“卑鄙”和“高尚”的多重含义。 ——凭著卑鄙,你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就因为卑鄙,在某个社会环境里,你就能畅行无阻。 ——在卑鄙横行的社会里,“高尚”们都在干嘛——沉默?逃避?抗争?守卫? 有多少高尚者,贫贱地、默默地老此一生,身后,才被人认为高尚…… 卑鄙和高尚,在当今的社会,是从道德、为人还是从奋斗和发展去界定它呢? 既然是名诗名句,就该是很有嚼头的。 再听听别个网友的说法。 怎样理解北岛《回答》里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好人不长命——死了,所以有墓志铭 坏人活千年——活着,所以有通行证

莎士比亚的墓志铭的英文是什么啊?

原文Good frend for Iesvs sake forbeare,To digg the dvst encloased heare.Bleste be ye man yt spares thes stones,And cvrst be he yt moves my bones.现代拼写Good friend, for Jesus" sake forbear,To dig the dust enclosed here.Blessed be the man that spares these stones, And cursed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

请问墓志铭是什么?跟座右铭有什么区别?

座右铭——周以前的箴铭以黄帝的《金人铭》为最有名。从金人铭载体的形式看,应该是座右铭的源头之一:一,它用非常形象生动的金人三缄其口的样式来警告世人的慎盲。二,它把铭文刻在金人背后,如果没被销毁,则可做万世之则。三,文章中明确说的是“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这也就是说,这个金人放置的地方,是在台阶的右边。这和座右铭的本质一样,实际上金人铭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座右铭。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座右铭和墓志铭的最明显区别是:前者是人在世时用到的,而后者是人死后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