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骨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跨膜运输载体,细胞骨架,是结构蛋白吗

物质的跨膜运输:(3个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与胞吐作用。一、被动运输 [passive transport] :(2种)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方向:高浓度到低浓度即沿着浓度梯度的方向。 动力:物质的浓度差。 特点:不需要能量。 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 对象:疏水小分子或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O2、N2、苯、H2O、尿素(低100倍)) 方向:沿着浓度梯度的方向。 特点:不需要能量、无膜蛋白协助 通透性:取决分子大小和分子的极性。小>大、非极>极、带电高度不透(无载体蛋白)。 协助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 对象: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糖、AA、核苷酸及细胞代谢产物) 方向:顺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低度减小的方向 特点:不需要能量、需要膜蛋白协助(特异性) 特征:速率高、有最大值(载体数量)、特异性、膜转运蛋白。 膜转运蛋白 [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s] :(2类)1.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可介导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蛋白:多次跨膜蛋白 特点:特异结合位点、构象改变介导物质过膜、不对转运分子共价修饰、可被竞争抑制。 Eg.胱氨酸尿遗传病。2.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只能介导顺浓度梯度和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 蛋白:选择性开关的多次跨膜通道、不需与溶质分子结合、适宜大小分子的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2个) 离子选择性:运转离子的大小和电荷的选择速率高、驱动力: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电化学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离子通道时门控:(3种)活性由通道的开或关两种构象调节,应答信号。 电压门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膜电位变化 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 化学信号 压力激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压力刺激二、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3种)ATP直接供能、间接供能以及光能驱动的主动运输方向:逆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动力: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特点:需载体蛋白介导,需要能量。 钠钾泵(ATP直接供能得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低Na+高K+ 存在部位:一切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 蛋白结构:α和β两个亚基、α具有ATP酶活性,有3个Na+结合位点和2个K+结合位点,有ATP催化位点(一个天门冬氨酸残基磷酸化)、β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糖蛋白 作用机制:α亚基和Na+结合促使ATP水解,α亚基构象变化,Na+泵出,同时K和α亚基结合去磷酸化,K+泵入。(1个ATP,3个Na+,2个K+) 抑制机制:乌本苷(和K+争夺结合位点) 生物氧化剂(氰化物)(使ATP供应中断) 生物学功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为其他运输提供能量(高浓度的Na+) 钙泵和质子泵(ATP直接功能的主动运输): Ca2+泵(Ca2+ATPase):维持细胞内低浓度的Ca2 +存在部位:细胞膜和内质网蛋白结构:与Na-K泵的α亚基同源,约有10个跨膜α螺旋作用机制:与ATP水解相偶联、1个ATP-2个Ca2+生物学学功能:将Ca2+出去细胞和泵入内质网储存 肌质网储存Ca2+与肌肉收缩与舒张有关 质子泵(H+ATPase) (3种):代替Na-K泵的作用 存在部位:植物细胞、真菌(包括酵母)和细菌的质膜(均无Na-K泵) 质子泵的类型:P型质子泵:存在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膜 特点:转运H+过程涉及磷酸化和去磷酸化V型质子泵:存在生物:动物细胞溶酶体膜和植物细胞液胞膜 特点:转运H+过程不形成磷酸化中间体 功能:保持细胞质基质内中性PH和细胞器内的酸性PHH+ATP酶:存在生物:线粒体内膜、植物类镶体膜和多数细菌质膜 特点和功能:H+顺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能量和ATP合成偶联起来(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 协同运输(cotransport)(2种)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 matrix)细胞质基质的定义:1.经典细胞学:光学显微镜下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及内含颗粒状物质的透明部分。2.细胞生物学:电子显微镜下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及亚微结构以外的细胞质部分。胞质溶胶(cytosol):分级离心后,除去所有细胞器和颗粒余下的清夜部分。组成:成分复杂不易分析1. 与中间代谢有关的酶 2. 细胞骨架 3. 蛋白质 4. 水(多以水化物形式存在) 5. mRNA(原位杂交技术显示mRNA呈区域分布) Eg: 卵母细胞中不同的mRNA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不同的部位,形成位置信息,对子代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细胞质的功能:1. 进行细胞生化活动的场所:a. 中间代谢过程(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糖原的合成与部分分解过程); b. 蛋白质的合成与脂肪的合成2. 多种信号通路的传导3. 维持细胞器的稳定,提供适宜的内环境(离子环境)4. 细胞骨架: 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的物质的运输及能量传递; 基质结构的组织者,为基质中的其他成分和细胞器提供锚定位点。5. 蛋白质的修饰、选择性降解和物象修正的作用 (1)蛋白质的修饰 a. 辅基或辅基与酶的共价结合; b.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蛋白的生物活性) c. 糖基化(特指:哺乳动物细胞把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加到蛋白质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上) d. N端甲基化(长寿命蛋白) e. 酰基化(两类)P162 (2)控制蛋白质的寿命 蛋白质寿命信号:N端的第一个AA(Met、Ser、Thr、Ala、Val、Cys、Gly、Pro时稳定,为其余12种时不稳定) 泛素:一个由76个AA残基组成的小分子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蛋白酶体(proteosome):蛋白复合体、降解蛋白作用机制: 通过依赖于泛素的降解途径(ubiqutin-dependent pathway) 泛素结合到含不稳定AA的PRO的N端后,蛋白酶体将其降解。 (3)降解变形和错误折叠的蛋白 作用机制: 畸形蛋白暴露的疏水基团,启动了对PRO N端的一个残基的作用,形成不稳定的AA,被依赖于泛素降解途径彻底水解。 (4)帮助变形或错误折叠的蛋白重新折叠,形成正确的分子构象 热休克蛋白(HSP-heat shock protein): 作用机制:温度增高或其他异常情况大量表达,保护细胞 选择性与畸形蛋白结合形合成聚合物,利用水解ATP释放能量使聚集蛋白溶解,折叠成正确构想的蛋白质。6. 物质的贮存和运输,为细胞器反映提供底物。Eg. 细胞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解聚后的物质贮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叫分子库POOL,当需重新组装时,由此提供原件。内膜系统(ES-endomembrane system)内膜系统定义:在细胞质内在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上具有相互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由内膜围成的泡状、管状、扁囊状的亚微结构和细胞器构成复杂且精密的胞内系统,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其衍生小泡和液泡。ES在细胞质中的区域分布是依靠细胞骨架和立体网络支撑。注意:线粒体和叶绿体不是内膜系统的成员内膜共同特点:1. 都是单位膜结构;2. 仅存在真核细胞中;3. 均处于动态平衡中,膜之间有转化现象。内膜和质膜的结构差别:1. 单位膜的层次区别不如质膜明显;2. 厚度稍薄6~7mm;3. 膜上的抗原不同

如何认识细胞骨架蛋白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

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actin)构成,和肌球蛋白(myosin,一种u200eu200eu200e分子马达蛋白)一起作用,使细胞运动。它们参与细胞的变形虫运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动与肌肉细胞的收缩: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动: 微丝中的actin(肌动蛋白)与myosin(肌球蛋白)在细胞质形成三维的网络体系。actin位于外质,myosin位于内质。 myosin连结着细胞质颗粒,由ATP供给能量,myosin与细胞质颗粒的结合体沿着actin filament滑动,从而带动整个细胞质的环流。变形虫运动(amoeboid movememt,阿米巴运动): 肌肉细胞的收缩:如同微管蛋白,肌动蛋白的基因组成一个超家族,并组成多种极为相似的结构。例如,各种肌肉细胞有不同的肌动蛋白:①骨骼肌的条纹纤维;②心肌的条纹纤维;③血管壁的平滑肌;④胃肠道壁的平滑肌。它们在氨基酸组分上有微小的差异(大约在40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中有4-6个变异),在肌肉与非肌细胞中都还存在β及γ肌动蛋白,它们与具有横纹的α肌动蛋白可有25个氨基酸的差异。G-肌动蛋白单体(含ATP)可聚合为呈纤维状的F-肌动蛋白(含ADP),它们可由Mg2+及高浓度的K+或Na+诱导而聚合,聚合后ATP水解为ADP及C-肌动蛋白ADP单体,组成F-肌动蛋白。在骨骼肌的细肌丝(thin filament,由肌动蛋白构成)与粗肌丝(thick filament,由肌球蛋白构成)相互作用而使肌肉收缩(肌球蛋白可以起作肌动蛋白激活的ATPase的作用)。肌球蛋白也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非肌细胞中(但以非聚合状态存在)。中间纤维细胞骨架的第三种纤维结构称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IF),又称中间丝、中等纤维,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8nm-10nm),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构成它的蛋白质多达5种,常见的有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keratin)、结蛋白、神经元纤维、神经胶质纤维。在不同细胞中,成分变化较大。中间纤维使细胞具有张力和抗剪切力。中间纤维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即构建成一个中央α螺旋杆状区,两侧则

以下哪种细胞骨架结构对秋水仙素最为敏感() A.纤毛微管 B.细胞质微管 C.鞭毛微管 D.中心粒

细胞质微管对秋水仙素最为敏感,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自193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碱加倍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碱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中。扩展资料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C-mitosis)。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自193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碱加倍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碱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的工作中。例如,小麦与黑麦杂交,杂种是不育的,用秋水仙碱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就能变成可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云贵高寒地区种植,产量和品质都比小麦和黑麦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水仙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