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陈满华的学术成果

(一)构式语法理论1.《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3.《句法语用相融观:以汉语构式 “(某某某)他人呢”为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9月下旬刊。4.《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5.《从构式“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6.《“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7.《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8.《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9.《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10.《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贾莹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11.《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兼谈中西语言理论建设方式的差异》(与张庆彬合作),《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二)汉语语法1.《正确使用“是否”》,《语文月刊》1990年第6期。2.《“是否”与“是不是”》,《普通话》(香港),1990年第1期。3.《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4.《“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5.《“VO的N”转化为同义粘合式偏正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1997年2期。6.《关于体词谓语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8.《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9.《〈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10.《构型性: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汉语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的构型性解释》,《外国语》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转 载。11.《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2期转载。12.《体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3.《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2.《威廉·琼斯学汉语的经历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 又载陈强、孙宜学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2012》(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3.《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4.《威廉·琼斯的音标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5.《白钢的语言传奇与威廉·琼斯的语言奇迹及其他》,“新语丝”网2011年8月7 日。6.《威廉·琼斯:生平、业绩和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7.《威廉·琼斯的印欧语假说及相关问题》,人大国际学院讲座文集·语言文化卷《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8.《威廉·琼斯研究在中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9.《威廉·琼斯与博物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7日B01版,学术批评网2013年7月12日转发。10.《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 ——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11.《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中华读书报》2013年11月6日。 1.《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2.《湖南安仁方言词汇(一)—(四》,《方言》1995年第2- 4期,1996年第1期。3.《<汉语方言比较语法研究>评介》,《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1期。4.《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有关安仁方言的几个问题》,《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另发于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15日。6.《有关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载《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7.《答张伟然教授<“行内习惯”:方言研究的规范还是遁词?>》,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28日。安仁信息港论坛2011年3月28日转载。8.《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转载。9.《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1.《也说“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2.《史书、方言中所见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年3.《词的语用意义初探》,《中国语言与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4.《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5.《关于“敬业乐群”的释义》,《语文建设》1994年11期。6.《“七月流火”的借用及其他》,《北京日报》1994年10月5日。7.《把父母称做“哥、姐”小考》,《书趣、文趣、理趣——学人书话》(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8.《体词谓语句形式的熟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9.《是误用,也是翻新》,《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10.《说“东”道“西”》,《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 1.《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2.《〈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3.《〈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4.《花园幽径句的形成机制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5.《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6.《网络语体有其社会基础》(与贾莹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7版。 1.《“东”“西”与“east”“west”》,《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4期。2.《小议双关修辞——兼谈英汉双关辞格的异同》,《大学英语》2002增刊。3.《“Sadhu”是什么?--兼谈“holy man”的汉译》,《中国翻译》,2003年2期。4.《汉英双宾语动词比较研究》,《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4。5.《“语感”怎么译?》,《英语知识》2006年第10期。6.《“语感”的英译》,《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7.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与贾莹合作),《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2期。 1.《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3年10期。3.《小议初级班教学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4.《汉语基础》(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5.《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作者兼语法部分中译英译者)。 1.《<献疑>读后之献疑》,《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2.《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纪要》(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3.《评<中国语言学大词典>》,《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4.《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语言文字部分(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5.《中国话语下的西方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6日总第493期“书品”版。6.《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7. Confucian Thought: Philosophy Rather Than Religion,The Statesman, Jan 1.1998 , Calcutta,India.

郭锐的学术成果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刘泽权的学术成果(2005-2011)

2008年,独作:Translating tenor:with reference to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Meta ,第53卷第3期, 528-548页,(SCI/A&HCI检索).2007年:《红楼梦》中、英文本中刘姥姥形象的对比——以刘姥姥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为例,香港《翻译季刊》,第44期,1-30页。 2005年: 翻译策略与文化失真——《红楼梦》中17个“奶奶”一段三种英译比较,《燕山大学学报》,第4期, 70-74页。2006年:亟待转换视角的典籍英译研究——以《红楼梦》英译研究为例,汪榕培主编 《典籍英译研究》(第二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从称谓的翻译看文化内容的传播——以《红楼梦》为例,《燕山大学学报》,第1期,94-102页。2006年:从《红楼梦》“护官符”的三个英译看意识形态与诗学对翻译的操控,《燕山大学学报》,(增刊)166-169页。2006年:语域理论在话语分析与翻译比较中的应用,《燕山大学学报》,第4期,116-122页。2006年:语言功能分析法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以Do Re Me歌词及其汉译的纯理功能分析为例,《英语研究》,第4期,108-114页。2006年:“大爷”“嫂子”及其人际距离,王东风主编《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326-340页。2007年:我国不同时代流行爱情歌曲的意识形态倾向,《燕山大学学报》,第1期,95-101页。2007年:《红楼梦》中“癞头僧嘲甄士隐诗”的语篇纯理功能初探,《燕山大学学报》(增刊),122-124页。2007年:《红楼梦》詈骂语初探,《燕山大学学报》,第3期,76-80页。2008年:同学译本比较法:笔译讲评的有益尝试,《教学研究》,第31卷第2期,154-158页。2008年:构建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分析与“五步教学法”,《外语教学》,132-134页。2008年:国内外显化研究概述,《中国翻译》,第5期,55-58页。2008年:《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当代语言学》,第10卷第4期,329-339页。2008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习语及其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0卷第6期,460-466页。2009年:《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外语学刊》,第1期,106-110页。2009年:异化之异化:韦努蒂理论再批评,《外语研究》,第3期,75-80页。2009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语料库方法运用于翻译教学改革的尝试,《外语与外语教学》,第8期,27-30页。.2009年: 《红楼梦》人物“哭态”探析,《河北学刊》,第5期,252-255页。2009年:被扭曲的中华称谓——《红楼梦》尊他敬语五种英译之比较,《外国语文》,第6期,51-56页。2010年:面向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四大名著中文底本研究,《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81-86页。2011年: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尚红”语义分析,《当代外语研究》,第1 期,19-24页。2010年: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87-92页。2010年:英语小说汉译显化实证研究——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三个中译本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8-13页。2010年:我国当前流行语的语言学与社会学分析,《燕山大学学报》,第3期,100-104页。2011年:《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中国翻译》,第32卷第1期,60-64页。2011年: 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问题与对策,《当代外语研究》,第1 期,13-17页。2011年: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与学习者译本评析初探,《中国外语》,第5期,48-56。2011年:初识庐山真面目——邦斯尔英译《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学刊》,第4期,30-52页。2011年:国外来华留学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大学学报》,第36卷第4期,143-147页。2012年: 《红楼梦》英译本中虚义动词结构的使用与成因研究,《红楼梦学刊》,第4期,221-236页。2012年: 汉译英文学翻译中主语位置名词化的使用和成因研究,《外语教学》,第33卷第4期,104-108页。2012年: 我国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燕山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96-100页。2012年: 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5卷第5期, 69-74页。2012年:汉语叠字诗词英译标准初探——以《西游记》两译本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第8期,67-71页。2012年: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学翻译研究与词典编纂——以《红楼梦》“吃”熟语及其英译为例, 《中国翻译》第6期,18-22页 (北大核心,CSSCI)。 2008年:‘The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of Hong Lou Meng:A working report", 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 2008年8月4至7日, 上海。2009年:‘Designing and building of a Hong Lou Meng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and its web-based query system",World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9,2009年5月19至21日,中国厦门,357-361页 (EI检索)。

吴韬的学术成果

(一)论文1、期刊论文(1)《我国国有企业的采购应否适用政府采购法》,与盛杰民合著,载《中国财经报》2000年9月29日(2)《政府采购法中的采购政策》,载《中国财经报》2001年3月6日(3)《再说引导》,载《中国财经报》2001年4月10日(4)《WTO政府采购协议与我国政府采购立法》,与盛杰民合著,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8期转载(5)《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论略》,与甘培忠合著,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6)《我国政府采购立法综述》,载《中国政府采购》2001年第4期(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法》,与杨紫烜合著,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0期转载(8)《WTO 国际竞争立法:中国的对策》,载《学术交流》2003年第11期(9)《借力培育竞争文化》,载《经济日报》2004年11月12日(10)《完美存在于细节之中》,载《中国审计》2004年第23期(11)《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探析——兼论我国〈公司法〉相关制度之完善》,与甘培忠合著,载《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2)《民营企业并购公有制企业的法律问题》,载《法制日报》2005年3月31日(13)《公司人格与公司自治》,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专刊116期(总492期)(14)《略论我国&lt;消费者权益保护法&gt;的完善》,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文集论文(1)《竞争法双边合作机制初探》,载《经济法学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连续性出版物论文(1)《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载《经济法论丛》第9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2)《与竞争法有关的国际贸易冲突——从微观视角看竞争法国际协调之必要性 》,载《财经法律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3)《争论与分歧——关于WTO竞争政策谈判的分析与预测》,与盛杰民合著,载《竞争法论丛》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二)专著(1)合著:《WTO与中国法律改革》(刘剑文主编,撰写第六章《WTO与中国企业法改革》),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三)教材、法律释义书(1)参编:《经济法与现代企业管理》(曹建明主编,撰写“国际经济法”部分),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四)工具书(1)主编:《保险索赔》,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论文《与竞争法有关的国际贸易冲突——从微观视角看竞争法国际协调之必要性》获第十三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

何小伟的主要学术成果

1、发表论文(1)学术论文何小伟. 准公共产品、正外部性与政府对巨灾保险市场的干预[J].金融与经济.2011(6): 84-87.何小伟. 巨灾保险应该强制参保吗?——基于强制保险的发展逻辑[J]. 保险研究. 2011(6): 63-68.何小伟. 巨灾保险市场为什么失灵?——一个研究综述[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1):10-13.何小伟. 政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的研究述评[J].保险研究.2009(12):115-120.何小伟. 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探析[J].保险研究.2008(3):61-64.何小伟,代宝. 强制巨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 金融与经济.2010(1):62-64.朱南军,何小伟. 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Ⅱ:框架、理念和影响[J].南方金融.2008(6):31-34.朱南军、何小伟、肖志光. 中国保险集团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0(10):65-67.孙祁祥、郑伟、锁凌燕、何小伟. 市场经济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2):158-172.(2)报刊文章何小伟,《车险费率市场化,在曲折中前行——评北京商业车险费率浮动方案》,载《中国保险报》,2009年11月4日。何小伟,《<股权管理办法>修改的标志性意义》, 载《中国保险报》,2009年9月18日。何小伟,《“费率门”折射巨灾保险困局》,载《中国保险报》,2009年7月22日。何小伟,《巨灾保险中的减灾激励构建》,载《中国保险报》,2009年5月6日。何小伟,《保险公司是比银行更好的风险管理者吗?》,载《中国保险报》,2008年12月17日。何小伟,《“增资潮”背后的隐忧与期待》,载《中国保险报》,2008年7月30日。何小伟,《银行保险的新进展》,载《中国保险报》,2008年7月9日。何小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助推保险业发展》,载《中国保险报》,2008年2月27日。何小伟,《偿付能力监管新规的解读》,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12月26日。何小伟,《后援集中,加速中国平安金融综合经营步伐》,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9月12日。何小伟,《从交强险风波看保险信息披露》,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7月18日。何小伟,《感知风险与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9月27日。2、出版专著(参著)孙祁祥、郑伟等著,《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历史、理论与实证考察》,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负责撰写第三章。孙祁祥、郑伟等著,《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Ⅱ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出版,负责撰写第三章。孙祁祥、郑伟等著,《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制度演进、模式比较与战略选择》,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负责撰写第五章。3、课题研究(1)主持课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度校级科研课题“政策性巨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保险学会2011年度委托课题“巨灾保险的参保方式研究”  (2)参与课题参与英国英杰华集团委托课题“入世十年与保险业开放”,2011年(主持人:孙祁祥、郑伟)参与英国英杰华集团委托课题“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发展”,2008年(主持人:孙祁祥、郑伟)参与英国英杰华集团委托课题“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2009年(主持人:孙祁祥、郑伟)参与荷兰ING集团委托课题“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Ⅱ及其对中国保险监管的启示”,2008年(主持人:孙祁祥、郑伟)参与中国保监会委托课题“中国保险集团发展探讨”,2009年(主持人:朱南军)

党圣元的学术成果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论管见》,《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16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文摘;《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1期;《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学术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学科范围、体系建构与书写体例——古代文论研究中诸问题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返本与开新:本体性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8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5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3期文摘);《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120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进步”观》,13000字,《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文摘;《如何阐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文论范畴》,100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12000字,《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断裂与融合——兼谈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过度阐释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85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主导多元 综融创新》,12000字,《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42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命题的学术价值之再认识》,15000字,收《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术效应——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学科的一个反思》,7000字,《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谈“易象”》,《思想战线》1986年第3期;《〈淮南子〉对于情感与审美关系之认识》,《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象·实象·假象》,《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淮南子>的艺术创作论和审美鉴赏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思想战线》1989年第1期;《<淮南子>的美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3月;《论汉魏六朝的赋体源流批评》,《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上),10000字,《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下),《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徐干〈中论〉叙录》,18000字,《差异》第3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魏晋思潮与士人的生命视境》,收《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7000字;《魏晋思潮与六朝人格审美风尚》,收《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魏晋名理学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16000字,《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苏轼的文章理论及其美学特质》,《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14000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苏轼诗学观平议》,《延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张问陶诗歌及其诗论》,5000字,收《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19000字,《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论文学价值评价标准及其方法论原则》,《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论文学价值观念之规范》,《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与反命题之间》,《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文化维度》,《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文化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强化人文研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担当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16日;《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9600字,《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文学研究文摘》2010年第1期文摘;《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前言》,6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7日第5版;《新世纪呼唤文学的尊严》,《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第2版,3000字;《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3000字;《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18000字,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6期头条全文转载;《新世纪中国文论回顾:问题与模式》(学术访谈),《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0000字;《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14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文摘,《高度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文摘,《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论点摘编”;《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15000字,《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文摘;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8期头条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文摘8000字);《创作自由与文艺家的道德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文摘;《当前文学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争》,《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1期;《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及理论应对》,《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5期全文转摘;《文学界关于文学创作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学本质问题的讨论》、28000字;收何秉孟、高翔主编《理论热点:百家争鸣12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7年第7期;《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红旗文稿》2007年第9期;《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4期;《论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及其理论应对》,《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第4期,18000字;《主导 多元 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文理论创新》,8500字,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9月;《主导 多元 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文理论创新》,8500字,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对话交流 和而不同》,《人民论坛》2000年第6期 ;《说“新变”》,《小说评论》1995年第1期;《从消费复位于变革——对当前文学观念发展的一个反思》,《小说评论》1995年第3期《平面化:当前王蒙文化心态的价值特征》,《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当代文化精神构建的现实意义及其儒学资源》,《文化评论》第1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价值认知过程》,《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说不尽的<废读>》,《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人文理性:作为当前文化反思的一个话语》,《湖南文学》1996年第12期;《论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规定性》,《学术研究》1996年第3期;《人文理性精神之重构》,《广州文艺》1996年12期;《学术规范与学术人格》,《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22000字,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执笔人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综融之博》,《中华读书报》2003年;《敏泽美学思想研究》,收《中国当代美学家》,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敏于思、勇于行——敏泽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评李春青<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7000字;《评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放飞青春中国的美好明天——读薛保勤的诗歌〈青春的备忘——一个知青的往事追怀〉》,《延河》2007年第10期《聚焦于革命圣地的思考》,《延河》2001年第6期;《评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去芜存菁 泽被诗苑》,《陕西图书馆》,1989年第4期;《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读后》,《文艺报》,1990年6月2日第3版;《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美学体系论〉》,《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评〈中国叙事学〉》,《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明代北京史研究的新收获》,《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3期;《评吴承学〈中国文体形态研究〉》,6000字,《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26万字,独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还原与建构——党圣元古代文论研究论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文学价值论》(与敏泽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1999年1月修订再版;《与古为邻》,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3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六朝清音——华夏审美风尚史魏晋南北朝卷》,(与袁济喜合著,第一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老子评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5月,20万字;《老子评注》,岳麓书社,2007年九月,20万字;《宋代文论名篇选评》,收《中国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六朝悲音——魏晋南北朝诗歌选注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1996年7月再版;《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东方闲情》(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执行主编之一,5卷10册),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新世纪文论读本》(8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名家书趣》(9种),中原农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国学基础文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中国人的闲情逸致》,与黄卓越合作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吕一燃的学术成果

1.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上、下册,128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2.合著《沙俄侵华史》1至4卷,145万字,人民出版社,1976-1990年3.独著《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21万9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4.独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92年,28万2千字5.主编《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18万5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92年6.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43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91年7.主编《中国海疆历史和现状研究》,14万6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95年8.独编《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32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9.合编《中俄中苏边务史事集》,23万字,近代史所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处印,1964年1月10.合编《新疆地区政治历史资料》,25万字,近代史所主编,近代史讨论会印,1965年12月11.独编《中国历代西北疆域资料》,外交部印,1973年12.独编《中国历代东北疆域资料》,外交部印,1973年 1.《关于加强清代疆域和边界问题研究的意见》,《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2.《发扬优良传统,开创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西北史地》1989年第1期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几个问题》,吕一燃(等合作)《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5.《近十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吕一燃(等合作),《中国历史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6.《二十年来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7.《沙俄与1911年外蒙古“独立”》,《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8.《哲布尊丹巴政权的首任总理大臣是谁?》,《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9.《关于中苏边界的若干问题》,余绳武(等合作),《历史研究》1974年第1期10.《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几个问题》,余绳武(等合作),《历史研究》1975年第2期11.《驳柳条边国界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一辑,1987年12.《关于“柳条边”的性质问题》,吕一燃(等合作),《人民日报》1982年3月19日13.《薛福成与中英滇缅界务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14.《清代图籍中的额苏里城的位置》,《瑷珲历史论文集》,1984年15.《苏联学者是怎样歪曲中俄边界形成史的》,《学术动态》1983年第10期16.《中俄尼布楚条约研究的新成果》,《中外关系史通讯》1982年第2期17.《沙俄与漠河金矿》,《瑷珲历史论文集》1984年1月18.《瑷珲阿林别拉沟煤矿的发现和开发》,《黑河学刊》1986年第4期19.《民国初年沙俄对阿尔泰地区的侵略》,《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20.《噶尔丹“服毒自杀”说辨伪》,《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21.《阿勒坦诺尔乌梁海究竟属于何族?》,《中俄关系问题》1981年第4期22.《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图巴族人说质疑》,《西北史地》1984年第1期23.《清政府对阿勒坦诺尔乌梁海的管辖》,《中俄关系问题》总第26期,1989年24.《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历任总管考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第6期,1989年25.《霍尔果斯河界务研究》,《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26.《帕米尔地区古今名称、范围和含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二辑,1988年27.《中国历代王朝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五辑,1990年28.《清政府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29.《帕米尔的居民和清政府的管理》,《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0.《驳南沙群岛“无主土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1—2期31.《日商西泽吉次掠夺东沙群岛资源与中日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3期32.《浩罕与张格尔、玉素甫之乱》,《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33.《茶叶走私和<俄商借道伊、塔运茶出口章程>的签订和废弃》,《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34.《俄商借道伊、塔运茶出口章程签订于何时?》,《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3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沙俄对新疆的经济侵略》,《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7期36.《辛亥革命在新疆》,《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4期37.《辛亥伊犁起义的领导者冯特民》,《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38.《关于1912年“新伊塔城谈判”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39.《辛亥革命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40.《明谊传》,《清代人物传稿》,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41.《清代边疆名臣明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4期42.《谢彬和他的边疆史地著作》,《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43.《中国边疆史地学家谢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44.《一部值得重视的学术著作——评杨昭全著“中朝边界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45.《俄国强占拉哈苏苏与中俄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46.《清俄合办外蒙古金矿初探》,《中外关系史论丛》,第4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47.《伊犁索伦营卡伦的变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3—4期48.《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序,《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49.《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序》,《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50.《关于西域回回炮及其东传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51.《清末民初的禁烟运动和沙俄在中国边境的鸦片贸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3期52.《民国初年俄商在杭州售卖鸦片的交涉》,《中俄关系问题》总25期,1988年53.《图理琛<异域录舆图>托纳山碑非中俄界碑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3期54.《关于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55.《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近代中国边疆》,《近代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斗争业绩》,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56.《唐努乌梁海序》,《唐努乌梁海》樊明方,台湾蒙藏委员会出版,1996年57.《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岛列岛主权属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4期58.《近代中国丧失领土之回顾》,《21世纪》1997年第1期59.《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概论》,《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60.《中国边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樊明方著<唐努乌梁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61.《澳门的名称及妈祖阁的建置年代》,《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62.《金元明三代斡母城站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63.《关于长春城市起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探索》1998年第1期64.《1861年中俄会勘东段边界研究》,《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年65.《葡萄牙强占澳门与清政府拒绝批准中葡<和好贸易条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2期66.《清季中葡关于澳门的交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67.《民国时期中国人民收回澳门的斗争与中国政府的态度》,《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68.《沈阳市何时开始建城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2期69.《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中俄关系研究述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70.《清代中俄关系史——中国研究之回顾与展望》,载《七十年来中西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辅仁大学历史系印行,2000年71.《钓鱼岛列屿主权属中国,铁证如山——读鞠德源著<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辩>》,《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72.《吕惠卿与王安石变法》,《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73.《欣慰的回顾——纪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建立20周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74.《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爱国文人连横》,《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又载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1.《中国近代边界史》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1年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沙俄侵华史》、《南沙群岛史地研究》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3.《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获1992年黑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4.《边疆史地丛书精选辑》,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

刘德斌的主要学术成果

《全球化关键词》(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解说中国系列》丛书(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中国与世界》(第一辑、第二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金砖四国之路》丛书(主编)(长春出版社,2011年)《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东北亚史》(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当代国际关系问题》(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国际关系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美国世界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管控中美关系“漂流状态” ,《人民论坛》,2013第19期.中国外交软与硬 ,《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亟需重新定义中国与这个世界——美国视野下中国外交的判定 ,《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聚合与裂变:当代世界的历史演进 ,《史学集刊》,2012年第5期.国家类型的划分——拓展国际安全研究的一种思路,《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1期.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往,《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霸权与帝国:两种不同的组织形态与逻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史学集刊》,2010年第6期.当代世界的不同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拓展,《史学集刊》,2008年05期.读《美国人民》,想起了中国教科书,《世界知识》,2008年16期.30年后的新起点,《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2期.巴里·布赞与英国学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从苏联到俄罗斯:历史学科的变化与前景--专访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卡尔波夫教授和副主任鲍罗德金教授,《史学集刊》,2006年04期.“全球历史观”的困局与机遇,《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1期.“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布赞和利特尔《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笔谈(第一作者),《史学集刊》,2004年02期.世界历史的视野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建--来自巴里·布赞的挑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新视野--评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史学集刊》,2003年02期.“后冷战时代”的推测与判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软权力: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中美关系的特点与实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现代化研究的新视角──《改革与现代化》评介,《史学集刊》,2000年04期.世纪之交: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长白学刊》,2000年01期.难以告别的20世纪──20世纪留给21世纪的几个主要问题,《史学集刊》,1999年04期.世纪之交的历史回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关于中美关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09期.科索沃战争:历史悲剧、新式强权与危险的转折点,《史学集刊》,1999年02期.历史学:在遥远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之间,《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5期.也谈历史的“终结”,《史学集刊》,1996年02期.现代化的演进与国际关系的变革──历史的考察,《长白学刊》,1996年02期.冷战后的美国政治与美国外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核时代、核威慑与“核和平”──战后历史的奇遇,《史学集刊》,1995年03期.中产阶级:西方民主化的推进力量,《探索与争鸣》,1988年02期.论美国两党制度的产生及演变,《世界历史》,1988年02期.

俞金尧的学术成果

1.《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12章、第13章。2.《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其中第10章。3.《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于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撰写其中第5章。 1.《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化》,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24期。2.《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2年第2期转载。2012年4月,被收入张卫良主编的论文集:《“城市的世界”:现代城市及其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摘登。4.《欧美史学新动向——实践史学》,《光明日报》对俞金尧等三人的访谈,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2011年9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11期转载。5.《从中国人口史看前工业化时期欧洲婚姻家庭的特征》,钱乘旦、高岱主编:《英国史新探:全球视野与文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的英文版在英国同时出版Chengdan and Miles Taylo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Peking University), Lo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6.《20世纪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学术前沿”栏目摘要刊登。8.《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0期转载。2011年又被收入《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论文集(田丰、李旭明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9.《“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载《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1期转载。10.《什么是世界历史及如何构建世界史体系》,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8期转载。11.《“资本主义”与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载《学海》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转载。12.《用唯物史观构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体系》,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4月26日,受该报访谈。13.《历史上中国已婚低生育率说质疑》,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14.《“反全球化运动”与反资本主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11期摘登。15.《与时俱进的德国社会史》,载《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3期。16.《社会史的定义及开放性》,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17.《现代世界起源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18,《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增长与煤的使用》,载《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4期。19.《令人困惑的后现代》,载《学术研究》(广东)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转载。20.《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该文于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1.《中世纪教会婚姻法中的同意原则》,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2.《中世纪欧洲寡妇产的起源和演变》,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23.《儿童史研究及其方法》,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24.《儿童史研究四十年》,载《中国学术》第2卷,2001年第4期。后来收入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5.《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该文重印于《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1年第2期转载。该文于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6.《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学术动态》1997年第9期摘登本文。该文于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27.《英国18世纪人口和发展的学术史回顾》,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28.《从历史人口学到家庭历史学》,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29.《商品化、资本主义化及其他——与黄宗智先生商榷》,载《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30.《中西方家庭的历史比较:差别及其影响》,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载《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28日“学术家园”版。2.《从“意见”到“决定”:哲学社会科学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9日第二版。3.《学术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0日。4.《人口研究要注重社会变革作用和历史延续的影响——访赵中维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5.《最低工资至少应足以养家糊口》,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9日“经济学”版。6.《继承和创新明显,发展仍有空间》(评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世界历史》2010年第4期。7.《全球史观下的文明传统与交往》,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2期。8.《妇女的历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评〈西方妇女史〉》,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6期。9.《养儿防老: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载《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3月10日。10.《访谈英国史学家E.A.里格利》,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11.《制度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12.《评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载《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13.《历史学需要不断创新》,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14.《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家庭 生活的社会史》》,载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5.《斯通:〈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1500-1800〉》,载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17.《找出一个亚洲来源》,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3月21日。18.《西方家庭史学的发展》,载《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19.《国内对欧洲妇女史研究的综述》,载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主编:《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总第二期。20.《传统中国国情的再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探问工业革命》,作者为剑桥大学教授里格利,发表在《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4月15日出版)。2,《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上、下),译文,作者为哈佛大学教授奥茨曼,分别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和第4期。

张广智的学术成果

(一) 主要论著《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张剑平的主要学术成果

1、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2006年再版;2005年获保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1月版;4、速读《二十四史》(合编),蓝天出版社,2004年2月版;5、学生古代文化知识词典(合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9月版;6、《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书》(华北卷)(合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价值论说,《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2、童书业史学研究的新境界,《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3、《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的成就》,《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7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版;4、《新时期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成就》,《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7年第5期;5、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总结——何干之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6、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华岗的《中国历史的翻案》,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7、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推进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河北省社科联编《河北省首届社科论坛论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8、《论童书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论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12期;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简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0、郭沫若的古史分期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1期;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郭沫若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全文收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郭沫若的古史分期学说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辩 ,《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3期12、试论古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价值 ,《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3、理论创新的思考——龚书铎教授访谈录 (合作),《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14、社会经济形态与古史分期问题——李根蟠先生访谈录(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15、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罗尔纲史学研究的影响 ,《学海》2002年第4期,瞿林东总主编《历史的嬗变——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全文收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9期;17、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风采的再现——评介《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5期18、略论白寿彝对《史记》的研究 ,《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19、罗尔纲的历史编撰成就,《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20、范文澜对马列主义理论的运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4期21、《墨子》经注及其文化意义概说,《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22、墨学中衰原因探析,《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23、范文澜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价值——兼论新时期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杨春的学术成果

(论文)  1. 《汤姆叔叔的小屋》新历史主义解读 湘南学院学报 2006 独著  2. 《英语拼读——急待解密的单词音基系统》 文学界 2009独著  3. 《英语单词的词群联想与词场效应》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2009独著  4. 《句式语标:英语句子分析形象化》 考试周刊 2011独著  5. 英语正字法和单词“点击”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2011独著  6. “相遇”哲学视野下的《智血》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 2011  7. 充满张力的意义构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读者反应批评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1独著  8. 后殖民语境下的《好人难寻》解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独著  9. 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 时代文学 2011 独著  10. Eveline: a Portrait of Paralysis——A Sty;istic Reading of “Evelin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USA 2011独著

陈鹏程的学术成果:

  1、《试论诗经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功能》,《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2、《试论左传歌谣的政治功能》,《兰州学刊》1996年第4期  3、《试论赵壹的辞赋创作》,《社科纵横》1996年第1期  4、《列子集释疑误辨正》,《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5、《三苗名称之由来》《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增刊  6、《列异传简论》,《教师科研丛刊》,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0  7、《试论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原则》,《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专辑,2000年12月  8、《笑林简论》,《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9、《试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渊源》《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年增刊  10、《略论干宝的小说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4年  11、《试论远古神话的文化功能》,《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2、《简论诗经中的桑树意象》,《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从〈诗经〉、〈尚书〉考察周人占卜文化》,《视域:语言·文学·文化——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集》,2005年5月  14、《试论诗经所反映的周人农业生产形态》,《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4期  15、《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6、《唯物史观的文艺生产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沧桑》2007年第6期  17、《试论诗经中的愁绪排解意象》,《山东文学》2007年第12期  18、《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积极意义》,《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6期  19、《犬在先秦社会中的文化功能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犬意象》,《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剑意象及其文化成因》,《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1、《诗经田猎诗的文化内涵》,《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2、《从诗经酒诗看酒在周人社会生活的功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3、《试论诗经中的忧愁主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4、《唯物史观人性论刍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5、《传统伦理观与现代人格构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4,  26、《汉代<国语>学概述》,《兰台世界》,2009.12  27、《试论<国语>的谏辞艺术》,《焦作大学学报》,2009.4  28、《简论<国语>的政治哲学》,《岱宗学刊》,2009.2  29、《<国语>用诗探析》, 《长安大学学报》,2009.3  30、《<国语>所反映的君臣伦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7  31、《试论<诗经>中的戏剧因素》,《作家杂志》,2009.3  32、《试论<国语>的预言》,《新余高专学报》,2009.1  33、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国语》文学性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11年第8期  34、简论《诗经》中的舟船意象 《山花》 2011年第10期  35、试论宁宗一教授的文学史观 《山东青年》 2011年第10期  36、试论邓毓怡的楹联创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  37、论先秦文学中登高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作家》 2012年第7期  38、周人田猎文化与《诗经》中的田猎诗 新余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39、试论杨度的楹联创作 美与时代(下) 2012年第10期  40、试论徐世昌的楹联创作 兰台世界 2012年第28期  41、试论《史记》的自杀叙事 《新余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科研项目: 先秦歌谣的文化功能,天津师大青年社科基金项目,2002年---2004年

韦森的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 有:《汉英习语负载的观念文化之对比”》(《译苑》2006年第1期);《中式英语口语的客观成因、表现及避免对策》(《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汉英时文翻译中句子连接手段的分类及应用》(《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源自英美文学作品的英语习语及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及其翻译》(《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习语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电影语言中的习语》(《电影文学》2009年第2期);《近年来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研究的综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女性广告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解读》(《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施进发的学术成果

1987年于重庆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1990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后在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学习至出站。先后参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十几项研究课题。曾经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郑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园丁奖。200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1年被授予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5年2月6日上午,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颁证仪式在郑州举行,施进发教授获此殊荣并参加颁证仪式 。基金资助期间,针对大型零部件曲面外形的非接触测量这一较重大的问题,在其原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激光聚焦对中、光电图像信息转换、伺服随动和软件插补等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近似法线方向即准法线方向跟踪扫描的非接触测量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单像出结果、双像需随动的随动测量规则,探讨了测量头与被测量表面保持等距离的原理与技术;提出了集成创新的从三个方面克服测量盲区的方法;还研究了克服激光表面反射导致测量误差的实用涂层及后处理办法等,对于不宜接触的大型零部件或部位的形廓测量技术和工程实践有较重要的创新价值。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其中被EI收录4篇,ISTP收录1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论文奖8项,成果鉴定3项。1、近三年申请者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1)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2005KYCX001,网络环境下生产企业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2005.10-2008.10,20万+20万(配套),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结项;(2)航空科学基金项目,2008ZG55008,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8.10.01~2010.09.30,8万,主持,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研;(3)横向课题,20091207,激光测距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研制,2009-2010,80万,主持,中航工业光电研究所,在研;(4)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611052200,基于GIS的铁路水电设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研究,2006.01-2007.12,2万,参加,河南省科技厅,结项;(5)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2007460024,基于Web的网络化分散制造电子服务(e-Service)平台的开发与应用,2007.1-2008.12,1万,参加,河南省教育厅,结项。2、近三年主要论文、论著及科技成果目录A.近三年主要论文(06年以来):(1)Jinfa Shi,Jianhui Sun. OVERVIEW ON INNOVATION OF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 VEHICLE CAE,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puter Technology (ICECT 2009):457-460 EI索引(2)Jinfa Shi,Hejun Jao,Jianhui Sun.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r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8):2146-2153 ISTP索引(3)施进发,李济顺,焦合军,李晓东.基于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网络化制造安全检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06):93-96(4)施进发,李济顺,焦合军.面向网络化制造的中小企业协同设计系统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12):43-46(5)Shi Jinfa, Jiao Hejun. Research of Security Detection for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based on Optimiz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Systems and Cybernetics(IHMSC 2009):32-35,Hangzhou,China(6)孙建辉,施进发,谢金法,赵炎水.浅谈车辆工程CAE中拓扑优化技术的应用[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08):7-11(7)焦合军, 施进发, 李济顺. 网络化制造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 价值工程 , 2007,(09):101-103(8)Shi Jinfa, Zhou Yuhui. Study on the 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of the vehicle body hul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s(2006):1590-1593(9)焦合军, 施进发, 李济顺. 网络化制造资源状态估计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2008,(02):78-80(10)施进发. 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 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111-115(11)施进发. 加强本科实践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148-151(12)胡中艳,宗思生,施进发.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PROGRAM ABOUT ALGORITHM OF BEZIER CURVE"S CONTROL POINTS. Proceedings of the 38r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8):ISTP索引(13)Zhiqiang Jiang, Xilan Feng and Jinfa Sh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 Mechanics of Ductile Iron.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 324-325, 2006, pp. 327-350 EI、ISTP-收录(14)Zhiqiang Jiang, Xilan Feng and Jinfa Shi. Influences of Heat Treatment on 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st Fe-B-C Allo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AMR), 2008, Vol. 33-37, pp459-462 EI、ISTP收录(15)孙建华,张霖,施进发,严金波. RPW法在混合装配线工序同期化的应用,工业工程,2008,(01): 101-103,108(16)于永玲, 宗思生, 施进发. 基于MRPII思想的库存管理系统及高架库接口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 2006,(20):118-120(17)Jiang Zhi-qiang, Feng Xi-lan, Shi Jin-fa, Zong Xue-wen. Web Service-Based Study on BPM Integrated Application for Aero-Manufactur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Valume: 3842/2006, pp.1049-1052. (SCI-BDV63收录,EI-2006279982372收录,ISTP-BDV63收录)(18)Zhiqiang Jiang, Xilan Feng, Jinfa Shi. A CR-Oriented Investigation of PCM Model based on PFSC for Aeronautical Subcontract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 (KAM 2008), December 18-19, 2008, Wuhan, China. EI、ISTP收录(19)Xilan Feng, Zhiqiang Jiang, Jinfa Shi and Xuewen Zong. Windows DNA-based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ulti-Symposium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IMSCCS 2006), 20-24 June 2006,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pp.372-377. (EI-20065110322815收录,ISTP-BEV98收录)(20)孙建华, 胡中艳, 严金波, 施进发. 基于多品种混合流水线的平衡设计方法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 2007,(07):4-6B.出版著作:(1)施进发,游理华,梁锡昌编著.机械模块学[M].重庆出版社. ISBN 7-5366-3586-9,1997(2)蒋志强,施进发,王金凤等编著.先进制造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6945-X,2006(3)施进发,孙建华,胡仁喜等编著.Dreamweaver CS4入门一与提高实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1-26473-6,2009(4)葛瑞锦主编,刘文等编写,施进发参编. 生产管理实用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 7-80134-520-7,1999C.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基于MRPII思想的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横向课题HX200410),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2)零部件外形非接触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0021),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3)基于GIS的铁路供电段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4)DC-21型接插件端子挤压成形机的研制(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河南省科技厅,第2完成人;(5)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节水滴头快速开发(省攻关0224310017),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 ,第2完成人;(6)三维曲面宏观形状非接触测量方法研究(航空基金98I55003),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河南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7)信用合作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第1完成人。D.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有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5项(清单略)。E.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符寒光,蒋志强,施进发.一种低裂纹型高速钢轧辊及其离心铸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340761号),专利号:ZL 200610041705.3,专利申请日:2006年1月19日,授权公告日:2007年8月15日。【公开号:CN 1803339,公开日期:2006-7-19】(2)蒋志强,符寒光,施进发.一种高速线材轧机导入钢坯用导卫辊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379220号),专利号:ZL 200610042770.8,申请日:2006年4月15日,授权公告日:2007年12月14日。【公开号:CN 1847439,公开日期:2006-10-18】(3)符寒光,蒋志强,施进发.一种用于耐磨钢铁材料的中间合金及其用途,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426083号),专利号:ZL 200610104502.4,申请日:2006年9月5日,授权公告日:2008年9月3日。【公开号:CN 1916215,公开日期:2007-02-21】(4)蒋志强,符寒光,冯锡兰,宗学文,施进发,李明伟,张轶.一种低合金高速钢轧辊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474791号),专利号:ZL 200710018126.1,申请日:2007年6月26日,授权公告日:2009年3月4日。【公开号:CN 101078090,公开日期:2007-11-28】(5)唐朝伟,梁锡昌,施进发. 激光扫描曲面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第166270号),专利号:ZL 93 2 38983.x,专利申请日:1993年7月9日F.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基于GIS的铁路供电设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研究”(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7;(2)“改进型铸造高速钢的组织性能及应用研究” (省攻关0624250005),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7;(3)“基于GIS的郑州水电段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6;(4)“基于MRPⅡ思想的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4;(5)“零部件外形非接触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021),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4;(6)“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节水滴头快速开发”(省攻关0224310017),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3;(7)“DC-21型接插件端子挤压成形机的研制” (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3;(8)“机载高清晰度显示器模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省攻关0424250045),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4;(9)“三维曲面宏观形状非接触测量方法研究”(航空科学基金项目98I55003),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2;(10)“信用合作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 (横向开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998。3、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性贡献和推广应用情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河南省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EI收录13篇、ISTP收录9篇);出版著作4部;省科技厅鉴定成果10项;主持过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和横向开发项目等12项。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网络环境下生产企业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区别于传统制造技术,提出了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制造资源的理论和技术。“基于MRPII思想的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是为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实用型生产管理系统。04年4月份该公司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审验收,在当年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并于0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的研发奠定了研究企业制造信息系统相互间集成技术的基础。“基于GIS的郑州水电段电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该项目是为郑州铁路分局郑州水电段研究开发的基于GIS的应用系统。该项目06年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并于0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GIS的铁路供电设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研究”,该项目是为郑州铁路分局面向“数字铁路”工程迫切需要所开展的应用研究课题。该项目07年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现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为研究三维数字信息集成技术奠定了必要基础。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虚拟制造技术研究”,探索了网络化制造技术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以非资产重组方式组合成的虚拟网络联盟的组织生产模式;探索通过网络合作将资产投资趋于最低而竞争优势趋于最大的方略。该课题的研发奠定了研究企业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总统框架的基础。“信用合作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该项目是为河南省南阳市信用合作联社研究开发的实用性横向课题。1998年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相应的网络版软件Credit Cooperation Bank System(信用合作银行系统,简称CCBS2.0)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该课题的研发奠定了研究异构数据库接口的技术基础。以上这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分别在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洛阳014中心(空空道弹研究院)和郑州博誉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每家企业都已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拟开展的研究工作项目立足服务科学与工程,基于现代制造服务理论,研究产品设计、作业管理、定置管理信息化服务的集成架构、理论,从图形信息、工程数据、管理信息服务共享的角度构建服务集成模型,探讨定置管理服务的优化算法,研发论证集成原型。项目研究目标(1)揭示现代制造信息化服务集成的体系结构、方法,提出现代制造定置信息化服务集成的理论、方法;(2)基于GIS原理,从产品设计信息化、定置管理信息化、作业计划管理信息化服务集成的角度,提出信息化服务集成模型、技术、服务驱动和优化算法,充实信息化服务集成理论基础;(3)通过信息化服务集成系统的原型开发,验证完善集成模型、算法及相关理论。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现代制造信息化服务集成研究。对服务科学与工程、现代制造服务业、共性服务共享技术及服务集成已有成果进行调研。以现代制造信息化服务为对象,分析信息化服务集成的体系结构,探讨服务集成的理论、方法、领域。(2)现代制造定置信息化服务集成理论框架的提出,主要在对现代制造产品设计信息化、现代制造管理信息化服务、GIS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设计信息化、定置管理信息化、作业计划管理信息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利用三者之间信息化服务的关联、共性部分,基于GIS原理,提出实现服务集成的理论框架。(3)服务集成建模。抽象规范统一定置环境、物等为定置几何模型,设计定置信息模型,设计图形信息归档结构,参照GIS信息模型,构造定置空间、关联关系信息模型;从产品设计获取产品各组成部分特征及结构信息构建产品特征、信息模型和产品结构关系模型,获取作业计划中产品与设备关系信息构建作业计划模型和设备、产品关系模型;构建信息存储模型。(4)服务集成驱动。探讨信息检索开发方法,规范信息检索功能,构建信息检索共性服务驱动的WEB服务封装模式;设计图形显示开发方法,构建动态显示服务驱动的WEB服务封装模式。(5)优化方法。探讨物料轨迹节点设备重合度模型,提出设备的空间、时间重合度网格及网格参数指标;提出物料轨迹节点设备搜索算法,统计网格节点指标值,采用阀值法,提出优化路径算法,探讨其有限解;以空间、关联关系为权重指标,提出优化定置求解算法,探讨利用辅助设计平台优化有限解。(6)人机工程的应用。探讨人机工程在信息服务集成建模、原型开发中的应用,提出在优化方法设计中人机工程的应用方法。(7)集成原型开发验证。针对合作单位进行应用研究,实地调研、分析,开发集成系统原型,测试论证原型的有效性,给出所研究的理论、方法的例证。

徐敏的主要学术成果

《歌唱的政治:中国革命歌曲中的地理、空间与社会动员》,《文艺研究》2011年第三期;《鸦片与轮船:晚清中国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述》,《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王朔与文革后期的北京城市漫游者:以〈动物凶猛〉为例》,《上海文化》2009年第一期;《都市里的人群:从文学到影像的城市空间与现代性呈现》,《文艺研究》2008年第三期;《“样板戏电影”:电影工业、文本政治与献身者的国家仪式》,《文艺研究》2007年第四期;《国家的代码:论〈新闻联播〉》,《生产》第三辑;《电影里的交通影像:中国现代空间的影像重塑》,《文艺研究》2006年第三期;《走向文学政治经济学》,《文艺新视野》2005年第三期;《汽车与中国现代文学及电影中的空间生产》,《上海文化》2005年第二期;《香车美女:身体的私有化与异性恋快感》,《今日先锋》第十二辑;《时尚化生存:传媒与社会再生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二期;《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北京电影学报》2004年第一期。

罗仙平的学术成果

在学术方面,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100多篇(国际学术期刊20多篇,中文核心80篇,国际学术会议8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EI收录20多篇,被ISTP收录5篇。代表性论著如下:[01] Luo X.-P.,Yan Q. and Peng H.-Q..Solvent extraction of gold from polysulfide solution[J].Hydrometallurgy,2006,82(3-4):144~149(Sci收录:080VF、Ei收录[02] 罗仙平,熊淑华,谢明辉,江乐勇.氧化金矿石强化氰化浸出实验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6,(Suppl.):26~29(Ei收录[03] Xian-ping Luo,Dan Feng,Qun Yan,Jun-wen Huang,Jian-chang Li.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Infiltration System by Soil and Cinder Layered-filled[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M]:02-03-117.PDF.ISBN978-1-4244-4639-1(Ei收录:20[04] 罗仙平,赖兰萍,封丹,严群,韩磊,李健昌.分层填料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6):132~136(Ei收录:[05] 罗仙平,李健昌,严群,刘俊,封丹,黄俊文.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吸附材料的筛选[J].化工学报, 2010,61(1):216-222(Ei收录:[06] 罗仙平,严群,卢凌,曹旭静.江西有色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矿业,2005,14(2):24-26,64[07] 罗仙平,刘北林,唐敏康.从钨冶炼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试验研究[J].中国钨业,2005,(3):24-26[08] 罗仙平,严群,谢明辉,严志明.某氧化铅锌矿浮选工艺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5,(1):7-10,6[09] 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邱廷省.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6,(6):30-34[10] 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会理难选铅锌矿石电位调控抑锌浮铅优先浮选新工艺[J].有色金属,2006,58(3):94-98[11] 罗仙平,王淀佐,孙体昌,等.难选铅锌矿石清洁选矿新工艺小型试验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4):4-7[12] 罗仙平,谢明辉 ,杨坤.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室模拟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6,19(2):14~16[13] 罗仙平,谢明辉.金属矿山选矿废水净化与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矿业,2006,15(10):51~56[14] 罗仙平,程吉林,葛清海,王兴明,施勋偕.黄狮涝金矿尾矿整体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研究[J] .中国矿业,2006,15(1):30~34[15] 罗仙平,龚恩民.酸浸法从含镍蛇纹石中提取镍的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6,(4):28~30,42[16] 罗仙平,熊淑华,谢明辉,江乐勇.氧化金矿石强化氰化浸出的试验研究与工业实践[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5):34~36,44[17] 罗仙平,严志明,陈华强.会理锌矿尾矿中氧化锌的综合回收[J].金属矿山,2007,(8):86~89[18] 罗仙平,程琍琍,胡敏,王淀佐,孙体昌.安徽新桥铅锌矿石电位调控浮选工艺研究[J].金属矿山,2008,(2):61-65[19] 罗仙平,何丽萍,周晓文,付丹,程琍琍.浮选动力学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8,(4):71-74,102[20] 罗仙平,付中元,陈华强,严群,邱廷省,何丽萍.会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浮选新工艺研究[J].金属矿山,2008,(8):45-51[21] 罗仙平,陈华强,严志明,邱廷省,严群,何丽萍.从会理锌矿铅锌矿石中分选铜的试验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5):5-11[22] 罗仙平,付丹,陈胜虎,袁宪强,杨备,张俊.福建某钨钼矿石选矿工艺研究[J] .金属矿山,2009,(6):73-76[23] 罗仙平,付丹,吕中海,周跃,陈胜虎,杨备,袁宪强,周贺鹏.捕收剂在硫化矿物表面吸附机理的研究进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5):5-9,28[24] 罗仙平.难选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机理与应用[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ISBN978-7-5024-5238-2申请发明专利情况见下表: 序号 专利名称 申请号 专利/公开号 1 铜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优先浮选工艺 200810136201.9   2 一种氰金尾矿的回收处理方法 200810136202.3   3 一种难选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工艺 200910115371.3 ZL200910115371.3 4 一种简易无动力浮选装置(实用新型) 200920185046.X ZL200920185046.X 5 一种简易无动力浮选装置(发明) 200910115370.9   6 一种含氨氮废水的处理工艺 200910115781.8   7 一种铜镍矿的选矿方法 201010533152.x ZL 201010533152.x 8 一种铜镍硫化矿的选矿方法 201010567483.5 ZL 201010567483.5 9 一种锂辉石矿的选矿方法 201210419883.0   10 一种分离提取稀土过程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201310193495.x   11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离子稀土矿的浸出方法 201310193492.6

陈卫星的学术成果

近五年发表的主要成果如下:一、中国小说史研究:(一)专著:1、《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独著;2、《水浒传文化读本》,岳麓书社,2010(第二);(二)论文:1、《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独著;2、《〈少室山房笔丛〉与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独著;3、《胡应麟年谱》补正,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4、《展示中国文学的绚丽风景》,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日,独著;5、《学说之别而非文体之分——〈汉志〉小说观探原》,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独著;6、《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综述》,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7、《论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胡应麟学术成就述论》,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独著;9、《从〈汉志〉小说观看历代史志小说家混杂面貌的历史成因》,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独著;10、《“五四”新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独著。二、古典文献研究:(一)论著:1、《容与堂本水浒传(点校)》,岳麓书社,2008年,独著;2、《古典文献与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独著。(二)论文:1、《〈太平经〉作者考》,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独著;2、《内礼还是大礼――〈上博楚竹书(四)·内礼〉篇名考辨》,载《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独著;3、《〈坛经〉所载“九江驿”考释》,载《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独著;4、《诗薮》撰年新证,载《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独著;5、《胡应麟著述考》,载《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4期,独著;6、《〈世说新语〉书名考论》,载《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第1;7、《承大师传统,成一家新说――评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10月19日,独著;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学术信息),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独著。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一)论著:1、《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2010年6月。2、《国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3、《巫山诗文》,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三)。(二)论文:1、《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独著;2、《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示明代文学研究新貌》,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3、《〈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独著;4、《编纂〈四库全书〉的功与过》,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独著;5、《鱼雁与书信》,载《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3期,第1;6、《〈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与胡适的国学思想》,载《时代文学》,2009年第3期,独著。四、其它:1、《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副主编;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类精选》(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大学人文语文》(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参编;4、《地方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思考》,《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5、《构建校地多维合作平台,创新高校开放办学模式》,《三峡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主要科研项目:1、《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集解》,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子课题,主持,2011;2、《明清禁毁小说的传播学研究》,教育部规划青年项目,主持,2012;3、《明清禁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11;4、《禅林宝训音义》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8;5、《平石如砥禅师语录》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9;6、《清末民初的国学思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07;7、《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研究》,重庆社科规划项目,主持,2010;8、《文学类课程教学对中文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教委,主持,2011。主要获奖/社会荣誉:2009年4月,获第六次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2008年9月,获重庆三峡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序5);2009年3月,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序5)。主要社会兼职/职务: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委员、常委;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盟重庆三峡学院总支副主委;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王青梅的主要学术成果(2001年以后)

1. 涉外商务案例导读 省社联科普课题 2008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2.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省留学基金项目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3. 案例教学法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应用研究 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4. “文学中的法律”研究 宁波大学科研基金 2006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5.“涉外经济中法律文件的翻译” 宁大外语服务中心 2005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6. 不良自主学习效果的元认知理论分析学校科研基金 2005年立项 主要参加人7. 法律英语案例教学----案例研究 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2004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8. 话语与话语分析, 省社联项目 2003年立项 主要参加人9.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人才基金 2002年立项 项目负责人10.现实主义传统在美国先锋派戏剧中的再现 学校科研基金 2002立项 主要参加人 1. 国内外案例教学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9-6-1,《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中列入英文要目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综合调研报告中国西部科技,2009-6-13. “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09-6-14. 论案例教学法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4-205. 图式理论与法律英语教学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6-11-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中列入英文要目6. 法律英语的模糊性特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5-11-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中列入英文要目7.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以案例教学法为例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11-18. 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分析 呼兰师专学报 2001年9. 浅谈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并获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0.WHEN的多种译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11.英语歧义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报学报2001年 1.实用法律英语教程(自编教材) 2005年立项 获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待出版)2.大学英语四级全真题 外文出版社 2003年 编委3.鹤城御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校译

王娟的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论英汉文体特征的差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权威期刊)▲论文《预测解码与跨文化交际的变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权威期刊)▲论文《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权威期刊)▲论文《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与策略原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10(核心期刊)▲论文《中西文化心理对礼貌语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核心期刊)▲论文《面子观与跨文化冲突》,(南京师大学报),2002.12 (核心期刊)▲论文《深化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改革》,(南京师大学报)2004.12▲论文《论跨文化交际中面子策略的负迁移现象》,(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第二辑▲论文《英语交际中说话规则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外语研究)1996.4▲论文《论英语搭配的特点及其教学原则》(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4▲论文《论语言在实现交际功能中的变异》(扬州师院学报)1996英语教学研究专辑▲论文《加强语言基础提高运用能力》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参编论著:《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副主编一部教材,参编教材数部

陈奇佳的学术成果

尼采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电影艺术导论武侠文艺五十年日本动漫艺术研究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艺理论史经典的诠释方法 《无边的文本性,无边的戏剧性——论罗兰·巴特的剧学思想》《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因贫称义——论斯坦贝克小说的悲剧主题》,《江淮论坛》2013年第3期《对中国文化产业布局的忧思》,《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凝视法则的改造与悲剧的式微》,《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因革命之名——重释〈雷雨〉的乱伦悲剧主题》,《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3年第1期《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在自由之境中谛视人生的黯淡底色》,《文化与诗学》2013年第1辑《马克思宗教鸦片说一辨》《古典研究》2012年冬季号《自由个体的不幸及拯救——奥尼尔后期剧作与现代悲剧的主题》,《文艺研究》2012年第9期《“悲剧”的命名及其后果——略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起源》,《江海学刊》2012年第6期《大众媒介“去悲剧性”问题研究》,《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关于浪漫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与拉萨尔悲剧问题论争的意识形态根源》,《江淮论坛》2012年第4期《21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生产论》,《人文杂志》2012年第3期《在悲凉处寻找幻觉的幸福——伍迪艾伦与“问题喜剧”》,《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中国的大众文学观念》,《差异》2011年第六辑《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文化生产力问题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生产问题——以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学说为批判视角》,《江海学刊》2010年04期《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跨越四百年的冲撞:中国本土文化对基督宗教价值的接受与疏离——比较晚明知识分子与当前大众文学对基督宗教的批判》,《天主教研究论辑》2009年第6期《浅谈当前大众文学中的道教文化内涵》,《中国道教》2009年第4期《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苦痛的多重变奏——李松涛诗艺一叶》,《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4期《选择与疏离:论大众文学中的基督教批判问题》,《基督教文化学刊》2009年春《论黄易:在追求超越与俗世诱惑之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消费的舆论——试论当代舆论的消费性趋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月《叩问媒介时代文学的终极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3期《遇到异乡的神祇——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网络传播中的大众权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否定的乌托邦:戈达尔式的拯救之路》,《基督教文化学刊》2006年6月第13辑《虚拟时空的传奇》,《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原文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中国动画发展问题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笑的力量——论尼采笑的理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小人物的大野心 ——周星驰电影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政治问题》,《媒介批评》,2005年7月第1辑《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阐释》,《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多元主义旨趣辨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戈达尔后期电影中的政治内涵》,《戏剧》(即《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播撒美丽的种子——从〈名侦探柯南〉看我国的动画作品》,《当代电视》2004年第7期《尼采语言观之评析》,《福建论坛》2004年第6期《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简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尼采的基督教批判研究》,《基督教文化学刊》2003年7月第9辑《拯救民间文化》,《人民日报》2003年8月12日《不能在人民的痛苦面前转开眼睛》,《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2期《科学精神与生命教育》,《明日教育论坛》,2002年5月《创新:在现代人文观念与经典学术问题之间》,《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4期《理性局限与肉体权利》,《福建论坛》,2002年第6期《反对滥欲主义》,《作品与争鸣》,2001年第6期《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双重对读法》,《民间文艺》,2001年第6期《不要妄自菲薄民族文化传统》(《人民日报》2001年4月6日)《论高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叶文玲小说艺术论》(《叶文玲小说艺术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从天人合一看中国古典戏曲的深度叙事模式》(《戏文》1998年第6期)《走向现代的武侠世界》(《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成》(《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评夏衍抗战时期的时评与杂文》(《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高阳历史小说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中国戏曲的艺术特性及其现代性转型问题初探》(《戏文》1996年第2期《青山排闼雏凤飞》(《戏文》1994年第5期)《<大唐歌妓>的历史理性精神》(《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在传统基地上构建新的艺术世界》(《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以史笔与诗情浇铸的传主文化人格》(《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学术成果

1999—2003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序号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日期 作者 1 《砖砌体梁端局压荷载的偏心距》 《建筑结构学报》 1999 孙伟民 2 《外套框架加层结构方案及关键问题》 《建筑技术》 1999 孙伟民 3 《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梁栓钉连接受剪承载力的影响》 《东南大学学报》 1999 胡夏闽 4 《斜交柱网无梁楼盖楼板配筋方式的探讨》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3 王怡蓓 5 《现场监测实时分析中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土木工程学报》 2000 宰金珉 6 《成长曲线在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宰金珉 7 《梁端砌体局压应力的研究》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孙伟民 8 《钢筋混凝土悬壁梁构造问题》 《工业建筑》 2000 孙伟民 9 《钢—混凝土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4 胡夏闽 10 《南京某高层框支剪力强结构转换层设计》 《建筑科学》 2000.5 曾 波 11 《异形柱框—剪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2000.2 王怡蓓 12 《塑性支承桩——卸荷减沉桩的概念及其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 2001 宰金珉 13 《考虑变形与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宰金珉 14 《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的研究》 《工业建筑》 2001 宰金珉 15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近视计算方法》 《岩土力学》 2001 宰金珉 16 《泊板曲线的特性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宰金珉 17 《住宅装修对砌体结构的危害》 《住宅科技》 2001 孙伟民 18 《砖砌体受压构件刚度计算》 《江苏建筑》 2001 孙伟民 19 《砖砌体承重纵墙非线性分析》 《工程力学》 2001 孙伟民 20 《高层螺栓连接的可靠度分析》 《工业建筑》 2001.3 曾 波 21 《荷载平衡法原理简介》 《水泥工业》 2001.2 王怡蓓 22 《采取隔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底框各砖混建筑抗震性能》 《中国土木建筑》 2001.3 葛 卫 2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的三维Biot固结有限层求解》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1 宰金珉 24 《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5 宰金珉 25 《有限层求解三维比奥固结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 2002.1 宰金珉 26 《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最终应力法及其应用》 《土木工程学报》 2002.2 宰金珉 27 《C++和Matcom混合编程在数值计算编程的应用》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4 宰金珉 28 《考虑位移与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1 宰金珉 29 《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受弯承载力计算》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5 胡夏闽 30 《组合结构在欧洲的新进展》(上) 《工业建筑》 2002.5 胡夏闽 31 《组合结构在欧洲的新进展》(下) 《工业建筑》 2002.6 胡夏闽 32 《预弯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 《钢结构》 2002.5 胡夏闽 33 《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物理非线性分析》 《现代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12 胡夏闽 34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高等建筑教育》 2002.6 胡夏闽 35 《迈向新世纪的里程碑——安徽省“世纪门”工程投诉方案》 《建筑创作》(第五期) 2002.1 关戈宁 36 《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方案中标后的心得》 《建筑创作》(第九期) 2002.9 关戈宁 37 《采用隔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砌体及底框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 《广西土木建筑》 2002.3 葛 卫 38 《当前中小学教学楼的结构设计问题》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2.3 葛 卫 39 《某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基础选型分析》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2.5 葛 卫 40 《空调机组风量偏差对室内状态点的影响》 《暖通空调》 2003.2 国君杰 1999—2003期间学科专、译、编著及教材发表出版情况 序号 专、译、编著或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日期 作者 1 《组合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胡夏闽 2 《建筑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伟民 3 《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实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伟民、钱文军、黄颖 4 《住宅结构设计资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伟民、任国华、钱文军、黄颖 5 《住宅设计资料集》(第四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戈宁 6 《住宅设备设计资料集》(共五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6 国君杰、梅 凯 7 《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5 梅 凯 8 《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3 梅 凯 近几年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项目来源 项目负责人 1 带群房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计算方法 1998—2000 建设部“八五”项目 宰金珉 2 软土地区小高层住宅基础合理性型式的研究 2000—2002 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计划 宰金珉 3 深厚软土上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桩基设计新方法(BS99111) 1999—2001 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 宰金珉 4 预应力技术在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应用研究(BS2000102) 2000—2002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 孙伟民 5 新型钢管砼柱节点受力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1998—2000 江苏省科委应用基础基金 孙伟民 6 多排孔混凝土砌体内注式保温、抗震性能及其建筑试点研究 2000—2002 江苏省建设厅墙改办科研基金 孙伟民 7 预应力混凝土砌块墙体结构体系及防震措施的研究 2001—2003 南京市建委墙改办科研基金 孙伟民 8 半刚性钢—砼组合框架受力性及其设计方法研究(BJ95089) 1995—2000 江苏省科委应用基金 胡夏闽 9 半刚性钢—砼组合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S200001) 2000—2003 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计划 胡夏闽 10 压型钢板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1996—2000 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计划 胡夏闽 11 国际教育新理念及其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2001-2003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胡夏闽

章星的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陶瓷装饰、陶瓷工艺和现代陶艺的教学、研究和创作。曾发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纹样解析》、《浅谈明代成化瓷器纹样之演变》、 《加拿大陶艺》、 《康纳陶瓷馆》、 《当代中国陶艺评述》、 《现代陶艺的形式语言》等论文。博士阶段完成《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研究》。出版了个人专集《走近陶艺家——章星》。出版编著《陶艺五十人》和《陶艺》专著。陶艺作品参加第九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方砖系列》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陶艺作品多次获奖,其主要有:1999年,作品《栖居》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1年作品《大雁飞归》(与何燕明先生合作)获首届全国美协陶艺作品展优秀奖。2002年作品《诚》获首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铜奖。2003年作品《征程?归程?》获第二届全国美协陶艺作品展铜奖。2003年作品《飘摇》获第三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银奖。2005年作品《陶盘》获第五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入选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黄派的学术成果

黄派有关壮学的学术成果颇为丰硕,主要论著如下所示:《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僮族弟子》(黄现璠,载《光明日报》1956年5月10日)、《谈僮歌》(黄现璠,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广西僮族反抗压迫史》(黄现璠,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1月)、《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黄现璠,载《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谈桂西壮族自治州古代崖壁画及其年代问题》(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57年3月9日)、《从考古资料看广西壮族的由来及其在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57年4月16日)、《广西明江、江两岸的古代壁画》(黄增庆,载《文物参考资料》第四期,1957年)、《刘三姐》(萧泽昌,载《广西妇女》1957年第2期)、《关于壮族族源的探讨》(粟冠昌,载《民族研究》1958年第9期)、《关于壮族族源问题的商榷》(粟冠昌,载《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黄现璠,载《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关于壮、瑶族几个历史问题的讨论》(周宗贤、李干芬,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从出土文物来看广西僮族的古代社会》(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62年6月20日)、《土司制度在桂西》(黄现璠,载《壮瑶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第一集,1962年7月)、《江应梁对僮族奴隶社会的看法》(李干芬,载《广西日报》1962年7月25日)、《关于僮族瑶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李干芬等,载《广西日报》1962年8月8日)、《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黄现璠,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1963年3月)、《广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粟冠昌,载《民族团结》1963年第2、3期)、《广西出土铜鼓初探》(黄增庆,载《考古》第11期,1964年)、《从考古资料看广西壮族的由来及其在原始社会的生活情况》(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67年4月19日)《壮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的重大贡献》(周宗贤、莫家仁,载《学术论坛》第3期,1979年)、《明代抗倭的壮族女英雄瓦氏》(周宗贤,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1979年)、《广西古代铜鼓》(黄增庆,载《思想解放》第6期,1979年)、《披荆斩棘建设边疆——古代社壮族开发祖国南疆的贡献》(周宗贤,载《广西日报》1979年7月18日)、《远古的广西人》(黄现璠、张一民,载《桂林日报》,1980年8月10)、《壮族名称演变》(黄现璠,载《桂林日报》,1980年8月27)、《试论侬智高的国籍和他一生的活动》(粟冠昌,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80)、《广西最早人类及其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黄增庆,载《思想解放》第4期,1980)、《富有革命传统的壮族》(李干芬,《民族团结》第6期,1980年)、《壮族别称乌浒人之探讨》(黄现璠,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试论韦拔群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黎国轴,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西瓯骆越考》(张一民,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侬智高起兵反宋前的壮族社会性质浅谈》(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壮族社会的奴隶制社会问题探讨》(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试论南越王国》(周宗贤,载《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1981年)、《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再探》(粟冠昌,载《学术论坛》第2期,1981)、《广西土官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粟冠昌,载《民族研究》第3期,1981)、《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粟冠昌,载《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试论百越与百濮的异同》(黄现璠合撰,载《思想战线》第1期,1982)、《广西土官制度的渊源》(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辑,1982)、《广西两大类型铜鼓的特征和由来的探讨》(黄增庆,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广西左、右江地区崖洞葬初步调查》(张一民,载《民族学研究》第4辑,1982)、《广西形成多民族聚居的状况探源》(李干芬,载《学术论坛》第5期,1982)、《关于壮族是否终经过奴隶社会的探讨》(张一民、黄增庆,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集,1982)、《明代广西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粟冠昌,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集,1982)、《试论广西壮汉民族融合问题》(覃树冠,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集,1982)、《先秦时期广西社会初探》(黄增庆、张一民,载《民族论丛》1982年第2期)、《论秦瓯战争》(周宗贤,载《学术论坛》第4期,1982年)、《清代广西的社会经济》(覃树冠,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83)、《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与岩洞葬》(黄现璠遗作,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出版社,1983)、《骆越历史初探》(周宗贤,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出版社,1983)、《宋代壮族土官统治地区的社会结构》(周宗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明代的广西土官》(粟冠昌,载《学术论坛》第5期,1983)、《从考古资料看兄弟省区对广西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黄增庆,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1983)、《壮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的探讨》(张一民、黄增庆,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1983)、《壮族人民英雄陈洪涛》(黎国轴,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1983)、《近代史上的壮族军阀》(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壮族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黄增庆,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1984)、《冯冼夫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合睦的贡献》(周宗贤,载《岭南文史》第1期,1984年)、《瓦氏夫人》(周宗贤,载《三月三》第1期,1984年)、《从文化遗存浅谈壮族古代文化特质》(黄增庆,载《三月三》第3期,1984)、《岭南越族源流浅析》(周宗贤,载《三月三》1984年第5期)、《壮族古代奴隶制探索》(周宗贤,载《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壮族的传统美俗》(周宗贤,载《学术论坛》第2期,1984年)、《岭南越族源流浅析》(周宗贤,载《三月三》第5期,1984年)《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黄现璠遗作,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5辑,1985)、《古越地望刍议》(黄伟城,载《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侬智高到大理的几个问题探讨》(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浅谈广西原始社会文化》(黄增庆,载《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清代广西的改土归流》(覃树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广西壮族与云南贵州兄弟民族的古代文化关系》(张一民、黄增庆,载《贵族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先秦时期广西越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张一民、何英德,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从出土文物探骆越源流及其分布》(张一民、何英德,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增刊)、《唐宋元明清广西羁縻州县或土府州县洞司等设置概况》(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壮族的玛拐一节和蚂拐歌》(周作秋,载《民间文学》1986年第6期)、《西瓯骆越与壮族的关系》(张一民、何英德,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清代广西土官统治区的土地问题》(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广西考古资料所见百越文化习俗》(黄增庆,载《百越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必须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黄增庆、张一民,载《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元代广西的土官制度》(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明代广西土官制度的改土归流问题》(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如何看待壮族巫术文化》(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甑皮岩氏族初探》(何英德,载《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教育刻不容缓》(张一民、何英德,载《百越民族史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清代广西土官制度改土归流述议》(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西瓯社会经济形态》(张一民、何英德,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略论壮族的实际与四化建设》(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西瓯骆越的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文化的贡献》(黄增庆、张一民,载《百越民族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清代广西土官制度的衰落》(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1、2期)、《三议广西土官民族成分问题》(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试论莫一大王的“飞头”》(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赵宋王朝与广西士官的关系》(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壮族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贡献》(何英德,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民主革命先躯—壮族英雄王和顺》(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粤西壮族铜鼓多维文化浑融性的深层透视》(覃德清,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覃德清,载《民族艺术》1996年第2期)、《楚与西瓯骆越的文化关系》(张一民、陈剑之,载《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4辑,1998年4月)、《广西南部壮族起源考》和《壮学研究四十年》(何英德,载《桂林文博》1999年第1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壮民族的现代化》(何龙群,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激扬民族潜能 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论20世纪的壮族文学》(黄绍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经济形态制衡中的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汉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覃德清,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覃德清,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黄派有关壮学专著先后出版有《侬智高》(黄现璠遗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柳州史话》(萧泽昌, 张益桂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南方民族论稿》(周宗贤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壮族通史》(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论韦拔群》(黎国轴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韦拔群传》(黎国轴,严永通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可爱的凤山》(黎国轴,华盛国编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覃德清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特别是“黄派”成员粟冠昌教授还先后参与了《广西通史》、《壮族通史》(三册,粟冠昌任副主编)等著作的主要撰写工作;张一民教授先后参与了《广西通志·教育志》、《广西教育志》、《广西教育史》等书的编撰工作;黎国轴教授接受广西河池地委的聘请,担任中共河池地区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和编审,负责审查、修改、出版了《中共广西河池地区组织史资料》等11本书,共约500万字。现尚有自著《右江革命歌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准备出版。近年来他们虽然高龄80多岁,依然老当益壮,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热心研究着“壮学”,连连推出佳作,例如粟冠昌教授推出的《广西土官制度研究》(粟冠昌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张一民教授相继推出的《壮族形成时间辨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一个壮族子弟的奋斗历程》(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民族学·民族史·地方史志文选》(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见闻录》(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年);黎国轴教授先后推出的《壮族故事荟萃》(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壮族机智人物故事》(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壮族节日故事》(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年)等等。“黄派”宗师黄现璠的大量遗稿近年来同样开始被陆续整理发表和出版,例如《壮族族源与花山崖壁画之关系》(黄现璠、何英德、周作明,载《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内收有“壮学论丛”)、《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上、下](黄现璠遗稿,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4期)、《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黄现璠遗稿,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同时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这一切充分说明:“八桂学派”导师黄现璠和“黄门十八贤”为振兴广西民族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以及开启“八桂学派”的历史之幕和促进“壮学”的兴盛贡献良多。

李无未的学术成果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7.《庄子》“v.o.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12.19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学出版社.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二)编著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三)编校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咨询报告被录用算学术成果吗

算。咨询报告被录用算学术成果,2022届全日制毕业生在规定学制期间(截至2022年6月30日)获得的学术成果(论文、专利、咨询报告)均可申报优秀学术成果奖励。

费安玲的主要学术成果

1、《论著作权的继承客体》,载《福建论丛》1986年第1期,独撰2、《论经济体制改革与法人制度》,载《函授与教学》1986年第1期,独撰3、《论房地产相邻关系》,载《中国房地产》1987年第1期,独撰4、《民法通则概念辨析》,载《律师与法制》1987年第1――6期,独撰5、《论作者在著作权法中的地位》,载《政法论坛》1987年第4期,独撰6、《刑法与民法的一个冲突点――出版权的剥夺与不受保护》,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2期,独撰7、《罗马法研究在中国的态势与展望》,载《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4期,独撰8、《罗马法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合撰9、《论罗马法中的“财产合算”制度及其对后世民法的影响》,载《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论文集),1995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独撰10、《论编绘性地图作品的法律特征》,载《著作权》1995年第2期,独撰11、《La tutela giuritica dei diritti d"autore in Cina ed in parti colare la tutela giuridica deisoftuare》,Italia, 1997, 1, 合撰12、《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的产生及特点》, 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独撰13、《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之探研》,载《民商法论丛》第10卷,1998年,独撰14、《论合同法中的附随义务》,载《当代司法》1999年第3期,独撰15、《论保证人的抗辩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独撰16、《中国保险投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在《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合撰,再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类2000年第5期17、《国外保险中介制度模式比较研究》,载《北京金融》2000年第5期,合撰18、《论担保的独立合同》,载《民商法纵论》,2000年,中国法制出版社,独撰19、《保险投资 监管法律要跟上》,载《中国保险报》1999年11月5日,独撰20、《保证人抗辩权及其罗马法溯源》,载《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与债权之研究》(论文集),2001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独撰21、《对中国保险市场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中国商业保险》,2001年第4期(2001年8月)22、《条款费率期盼变革》,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10月14日,合著23、《论保险条款费率的市场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第5期24、《品牌创设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 载《人民日报》(第三版,理论版)2002,11,29,独作25、《不动产征收制度的私法思考》, 《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独撰,《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6、《论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作者权利保护的强化》, 《中国法律》2003年第1期,独撰《La recente riforma della legge sul diritto d"autore in Cina. Riflessioni su alcuni problemi》(意大利文), 意大利法学学术刊物Diritto e Storia,第2期,2003年3月,独撰28, 《对物权中先取特权一般规则的立法思考》,载《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519页,独撰29, 《The China Insurace Market From 1980 to Now》, Risk Management Review N.9 2002, Singapore 合著30、《50 anni di evoluzione del diritto matrimoniale e di famiglia della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DIRITTO CINESE E SISTEMA GIURIDICO ROMANISTICO》, 2003, 10 独撰31、《Il pluralismo linguistico della Cina moderna e le sue basi costituzionali》 <Roma e America Diritto Romano Comune> 2004 , 17 MUCCI EDITORE 独撰32、《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若干问题的思考》,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独撰,《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3、《不动产征收法律制约论》,载江平主编《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第177-19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独撰34、《论私权理念与城市私房拆迁的立法》,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独撰, 《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一期转载35、《人:罗马法与近现代民法典研究的连接点》,载《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四卷(2004年10月),独撰36、《论著作权的正当性——历史的透视与权利要素理论的思考》,独撰37、《中国保险监管基本制度研究》(日文),载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学》38卷第3期(2005,7),独撰38、《论著作权法理念与数字图书馆利益的维护》,载《中国版权》2005年第1期,独撰39、《对机动车第三人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的修改建议》,载《中国保险报》2005年1月28日理论版 独撰40、《Recenta reforma a legii dreptului de autor din China Reflectii asupra unor probleme》, STUDII JURIDICE ALESE “Ad nonrem Ion Dogaru”, Editura AII Beck, Bucuresti, Romania, 2005, 5 470-488pp. 独撰41.《公众享有不动产登记簿查阅权》,载法制日报2005年7月20日理论版,独撰42.《对侵害事业法人合法权益承担民事责任的专家评析》,载法制日报2005年7月20日,法律人专版。独撰43.《法人作为著作权原始性利益人的理论思考》,载《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83-307页,独撰44.《经济生活中的法律视角》,载法制日报2005年9月21日理论版,独撰45.《论著作权的权利体系构成的制度理念》,载《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独撰46.《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独撰47.《中国保险法修改之理论研究》(日文),载日本《比较法学》(第39卷,2006年第3期),合作48.《现有法律管得好博客著作权》,载《法制日报》2006年4月19日理论版·民商法评,独撰。49.《土地立法与农民权益》,载《洪范评论》2006年第2辑(2006年6月)第18-21页,合。合作50.《论受益人及其权利维度》,载《保险研究》2006年第8期,合作51.《法学本科课程设计思维中的教育目的之透视》,独撰52. 《担保人抗辩权之析》,载《2006中国担保论坛》第492-505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独撰53. 《论我国立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载《中国版权》2007年第2期,独撰54.《不动产与动产划分之罗马法与近现代法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4期,独撰55.《建筑所有权与以该建筑为主画面的作品著作权之利益冲突的解决》,载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中国案例指导》2007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7年6月, 独撰56. I regimi proprietari in cina: la nuova legge sui diritti reali, in Quaderni costituzionali, 2007. n. 3 p. 641-644.独撰57.《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债法趋同之罗马法基础》,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1期,独撰58.《论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独撰59.《Gli sviluppi storici del diritto cinese dal 1911 fino ad oggi. Lineamenti si una analisi relative al diritto privato》, <Roma e America. Diritto Romano Comune> (Rivista di diritto dell"intergrazione e unificazione del diritto in Europa e in America latina) 23/2007(2008年 7月), 111-130页, MUCCI EDITORE 独撰60.《论<物权法>中强制转让物权的法律维度》,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独撰,《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10期转载61.《I limiti alla trasmissione di informazioni vai internet nel diritto cinese》,载Regimi e tutela della proprieta" interllettuale in Cina, A cura di Marina Timoteo, Tiellemedia Editore, 2008,9 独撰62. 冲突、保护与发展——论中国立法中对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韩文发表),载于《法学论丛》第21卷第1号(KOOKMIN LAW REVIEW, Vol. XXI, No.1[2008]),2008,8,独撰63. 《罗马法中遗嘱意思表示规则之探究及现代法之继受》,载日本《Waseda Proceedings of Comparative Law》(《早稻田大学比较法研究所讲演记录集》)Vol.11(2008),(2009年3月出版),第185-195页,独撰64. 《论应收账款质权之实现》(合作),载《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65. Il trasferimento coattivo dei diritti reali, pp.293-306, Le nuove leggi cinesi e la codificazione — la legge sui diritti reali TIELLEMEDIA EDITORE, 2009,5 (意大利文) 独撰66. 《灾后重建之法律问题研究——以“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观察视角》,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合作67. 《罗马法对所有权限制之探微》,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独撰68. 《意大利著作权法》(译文,合译),载《十二国著作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69.Responsabilita" giuridiche per protezione dell"ambiente nello sviluppo della cooperazione economica del BRICS, 载于《ПРАВОВЫЕ АСПЕКТЫ БРИКС》 САИКТ2011,第107-115页,独撰70. 《罗马法:中国法治建设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13期,2012年6月6日,独撰71.《论银行格式保证条款中的保证人权利救济》,合著,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72. 《Institutional Thinking on the Preventio of IPR Abuse》,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3第1期,独撰73. On promoting the influence of roman law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载《CHINA LEGAL SCIENCE》,2013年第1期,独撰*《职务作品及法人著作权主体资格若干问题之探讨》,1990年全国版权理论研讨会大会指定宣读论文,论文中对法人为著作权主体的问题及其立法建议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该见解被立法机构所接受。 1、《著作权的保护》,载《外国法学译丛》1985年第1期。从俄文独译2、《苏联著作权代理公司章程》,载《版权参考资料》1985年。从俄文独译3、《罗马法律制度中的契约外责任》,载《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论文集)》,1995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从意大利文合译4、《婚姻》5、《单纯合意即形成债:论罗马债法中的合意主义》,载《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与债权研究》,2001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从意大利文独译 1、《民法大全选译·家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拉丁文独译2、《民法大全选译·遗产继承》,从拉丁文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从意大利文合译4、《民法大全选译·婚姻、家庭与遗产继承(拉汉对照本》,从拉丁文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2004年版《意大利民法典》,第一译者,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6、《民法大全选译· 物与物权》(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合译7、《意大利著作权法》(译文,合译),载《十二国著作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1、《罗马继承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独撰2、《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讲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合著3、《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合著(后再版两次)。4、《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合著5、《民商法实务研究·著作权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副主编6、《当代司法体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副主编8、《知识产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9、《著作权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独编著10、《民法精要》,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印刷,1999年版11、《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执行主编,2001年11月12、《各国保险法律制度对比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2月,合著13、《委托、赠与、行纪、居间合同案例评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1月,主编14、《委托、赠与、行纪、居间合同实务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1月,主编15、《著作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6月,独著16、《知识产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7月,主编17、《知识产权法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8月,主编18、《法律基础》(修订版),合作,北京出版社,2003年8月19、《比较担保法——以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和中国担保法为研究对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20.《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21.《民法案例教程》,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22.《知识产权法教程》(修订版),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8月23.《知识产权法案例教程》,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2月24.《知识产权法案例教程》,主编,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6月2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26.《中国物权法教程》,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3月27.《学说汇纂》,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4月28.《知识产权法学》(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第一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29.《民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30.《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法、侵权行为法和商法之研究》,执行主编,2008年5月31.《中国物权法教程》(修订版),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1月版32.《学说汇纂》第2卷,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5月版33.《罗马私法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4.《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法律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35.《物与物权》(罗马法原始文献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36. 《从罗马法走来》,第一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37.《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5月版38. Pluralismo linguistico e costituzioni—Un"analisi comparata,ALPHA BETA, 200439. 《著作权权利体系之研究——以原始性利益人为主线的理论探讨》,(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40. 《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文选)——从古代罗马法、中华法系到现代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执行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41.《学说汇纂》第3卷,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8月版42.《民法总论》,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43.《物权法》,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44.《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构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45.《学说汇纂》第4卷,主编,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12月46.《信用担保人权利救济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著作权权利体系之研究——以原始性利益人为主线的理论探讨》,(专著,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2.《罗马继承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著作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4.《信用担保人权利救济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5.《比较担保法——以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和中国担保法为研究对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之探研》,载《民商法论丛》第10卷,1998年7.《论保证人的抗辩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8.《不动产征收制度的私法思考》,《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9.《论私权理念与城市私房拆迁的立法》,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10.《论著作权的正当性——历史的透视与权利要素理论的思考》,载《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4期11.《法人作为著作权原始性利益人的理论思考》,载《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12.《论著作权的权利体系构成的制度理念》,载《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13.《法学本科课程设计思维中的教育目的之透视》,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4.《不动产与动产划分之罗马法与近现代法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4期15.《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债法趋同之罗马法基础》,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1期16.《论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17.《论<物权法>中强制转让物权的法律维度》,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18.《罗马法对所有权限制之探微》,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 1、La tutela giuritica dei diritti d"autore in Cina ed in parti colare la tutela giuridica deisoftuare, Italia, 1997, 1, (意大利文)2、La recente riforma della legge sul diritto d"autore in Cina. Riflessioni su alcuni problem,Diritto e Storia,2003,2(意大利文)3、50 anni di evoluzione del diritto matrimoniale e di famiglia della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DIRITTO CINESE E SISTEMA GIURIDICO ROMANISTICO, 2003, 10 (意大利文)4、Il pluralismo linguistico della Cina moderna e le sue basi costituzionali, Roma e America Diritto Romano Comune,2004 , 17 MUCCI EDITORE (意大利文)5、Recenta reforma a legii dreptului de autor din China Reflectii asupra unor probleme,STUDII JURIDICE ALESE “Ad nonrem Ion Dogaru”, Editura AII Beck, Bucuresti, Romania, 2005, 5 470-488pp.(罗马尼亚文)6、 I regimi proprietari in cina: la nuova legge sui diritti reali, in Quaderni costituzionali, 2007. n. 3 p. 641-644.(意大利文)7、Gli sviluppi storici del diritto cinese dal 1911 fino ad oggi. Lineamenti si una analisi relative al diritto privato, Roma e America. Diritto Romano Comune (Rivista di diritto dell"intergrazione e unificazione del diritto in Europa e in America latina) 23/2007(2008年 7月), pp.111-130, MUCCI EDITORE (意大利文)8、I limiti alla trasmissione di informazioni vai internet nel diritto cinese,Regimi e tutela della proprieta" interllettuale in Cina, A cura di Marina Timoteo, Tiellemedia Editore, 2008,9(意大利文)9、 冲突、保护与发展——论中国立法中对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韩文发表)KOOKMIN LAW REVIEW, Vol. XXI, No.1[2008]),2008,8(韩文)10、The China Insurace Market From 1980 to Now, Risk Management Review N.9 2002, Singapore(英文)11、Il trasferimento coattivo dei diritti reali, pp.293-306, Le nuove leggi cinesi e la codificazione — la legge sui diritti reali TIELLEMEDIA EDITORE, 2009,5 (意大利文)12、《中国保险监管基本制度研究》,载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学》38卷第3期(2005,7)(日文)13、《中国保险法修改之理论研究》(日文),载日本《比较法学》(第39卷,2006年第3期)14、Responsabilita" giuridiche per protezione dell"ambiente nello sviluppo della cooperazione economica del BRICS, 载于《ПРАВОВЫЕ АСПЕКТЫ БРИКС》 САИКТ2011,第107-115页,(意大利文)15、Institutional Thinking on the Preventio of IPR Abuse,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3第1期,(英文)16、 On promoting the influence of roman law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载《CHINA LEGAL SCIENCE》,2013年第1期,(英文)

项继权的学术成果

著作1、《民权与民生:中国农民权益实证调查》(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与咨询》(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主编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4、《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乡级民主建设》(独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9月版,2008年第二次修订。6、《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7、《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参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8月版,熊景明主编。8、《中国村民自治》(参与),黄山书社,1999年12月版,辛秋水主编。(本书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9、《毛泽东政治学说》(参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徐育苗主编,(本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10、《外国农村基层建制》(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1、《中国农村政治发展与稳定》(合著),武汉出版社,1995年11月版。12、《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参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3、《难以抉择》(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学术论文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转载。2、《当前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政策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3、《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转载。4、《论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志愿服务——兼论大学生下农村基层的政策创新》,《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5、《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7期。6、《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9年第4期论点摘编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8年第5期,《调查与研究》(党内刊物)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8、《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9、项《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载。10、《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1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与需求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12、《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状况与化债对策——基于湖北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研究200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8月版。13、项继权、罗峰、许远望:“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转载。14、项继权、罗峰:“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条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5、项继权、罗峰:《我国农地制度的内在矛盾及政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16、项继权、周娴:《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17、《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理论学刊》2007年第11期。18、“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19、“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转载)20、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21、从“咸安政改”到“湖北改制”:一种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22、“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3期.23、“湖北乡镇改革的新思维”,《学习月刊》,2004年第7期;24、“农村“税政分离”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麻城市为例”,《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全文转载,2004年第3期。25、“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与出路”,《财政与发展》,2004年第5期。26、、“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政策》,2004年5月号27、“县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学习月刊》,2004年第3期;28、“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3年第二卷第一期;29、“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shy;——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30、“家族的变迁与村治的转型——关于家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的一项宏观考察”,《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1、乡村关系行政化的根源与调解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32、“当前‘减负"比‘增收"更为迫切”,《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4期;33、“将选择权还给农民” (笔名:葛鸣),《探索与争鸣》,2002第第4期;34、、“世纪之初的乡村民主:2000-2001年度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李凡主编,东方出版社2002年4月版;35、、“论中国乡村的‘草根民主"”,载《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中国政治学会主编,2001年版;36、“村级组织”载《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熊景明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8月版。37、“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载《中国村民自治》辛秋水主编,黄山书社,1999年12月版。38、“乡村的集体化与民主化”《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 期;39、“治村之道:若干村村务管理实态调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40、“中国村民的公共参与”,《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2 期;41、“乡村社区组织演化的特征和趋向”,《中国民政》,1998年第3期;42、 “乡村关系的调适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43、 “湖北黄梅县棉花购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3 期;44、 “外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比较与借鉴”,《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45、 “西方自由思想的分歧与流变”,《文史哲》,1996年第3期;46、“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求索》,1996年第3期;47、“农业县市财政困境的深层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48、“我国农业政策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6期;49、 “论农村的发展与稳定”,《农村经济与社会》,1993年第2期;50、 “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改革”,《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2;时评与书评1、项继权:《农村基层治理再次走到变革关头》,《人民论坛》2009年3月第5期(总第245期)。2、项继权:《树立普世价值观应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侧重之一》,殷增涛、朱毅主编《新一轮思想解放与武汉大发展》武汉出版社2009年1月版。3、项继权:《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如何跟上形势》,《人民论坛》2009年第3期(总第243期)。4、项继权:《农民有地就不管了,这是不对的》,《中国产经新闻》2009年1月5日,王光采写。5、项继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载《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6、项继权:《论一些“改革明星”的创新之道——兼论咸安改革体制上的突破》,《市县领导参阅》2008年第八期、第九期连载。7、项继权:《村民自治就是“自说自话”吗?》,《解放日报》2008年5月19日。8、徐勇、项继权:《让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主持人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9、徐勇、项继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主持人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10、徐勇、项继权:《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主持人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11、项继权:《还权于民:林改的实质》,《集体林权变革的逻辑——改革开放以来闽中溪乡的表达》,何得桂著,中国农村出版社,2008年12月。12、项继权:“在发展中走向终结”,《南风窗》2007年9月16日,总342期。13、徐勇、项继权:“农地制度改革:十字路口的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主持人语。14、项继权:《谁来养活“80后”农民?》,《南风窗》2007年11月16日,总346期。15、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乡镇论坛》2005年第7期16、“保障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湖北日报》2004年12月8日17、湖北乡政“站所改制”风暴,《决策咨询》,2004年第6期;18、“追求‘小而精、专而强"的政府”,《凤凰周刊》2004年第11期,(香港)19、“是什么妨碍了农民迁徙?”,《农村新报》,2004年5月26日20、“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更好维护农民利益”,《光明日报》,2004年2月12日;21、“努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光明日报》2003年4月9日;22、“城乡协调发展要翻越体制这座山”,《湖北日报》2003年11月27日;22、“厚民生、恤民力、得民心——农村税费改革的政治意义”,《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9日第3版;23、“用事实说话——评于建嵘《岳村政治》”,《读书》2003年第3期;24、“从‘说实话"到‘道歉"——读马银录的《向农民道歉》”,《博览群书》2002年第12期;25、“从乡村研究乡村——评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开放时代》2002年第4期。咨询报告1、项继权:《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农村社区建设》,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第2期,2009年9月14日。2、项继权、袁方成:《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及发展报告》,《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9年1月5日。3、项继权、袁方成、宋哲:《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状况及建设需求——对湖北洪湖市的调查分析》,《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9年9月15日4、项继权、袁方成、吕雁归:《农民需求导向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8年12月8日5、项继权、袁方成:《武汉市街道管理体制的现状、改革及政策建议》2008年1月20日6、项继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状况与化债对策——基于湖北的调查分析》,《研究咨询报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3月31日)7、项继权、常健:《关于<农民权益保护法>的修改意见》,《研究咨询报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6月8日)8、项继权、袁方成:《让人人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查与研究》《研究咨询报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月日)9、项继权:“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决策参考》第9期,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2005年2月18日,(省委内参)10、项继权、袁方成等:“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2004年9月10日。11、项继权:“税费改革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及政策选择”,《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2004年2月2日。12、项继权:“税费改革: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政治分析及后续改革的建议”,《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2003年10月10日;13、项继权:“巴西的“参与式财政”体制”,《国际借鉴》(国务院体改办国际合作中心主办,内部参考)2003年7月5日,第13期;14、项继权:“推进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规范乡(镇)村关系”,《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1年12月30日;15、项继权:“美国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国际借鉴》(国务院体改办国际合作中心主办,内部参考)2002年6月5日第11期;16、项继权:“改‘七站八所"为‘条块分离"”,安徽省《决策咨询》2003年第5期;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