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劳动的异化和异化劳动有区别吗,区别是什么?

有区别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是什么?

规定如下: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关于异化劳动:1、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2、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意义: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2、中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3、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心化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心化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会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路,那么大家知道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心化吗?下面我带来的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心化。   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   随着《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热播,我们又在快乐、泪水与感动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宝宝们实在很萌,爸爸们真的很逗,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又从星爸们那里学到了很多育儿的经验,虽然有些地方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但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除了为他们点赞没什么好去挑剔的。回忆每一期的画面,总会有那么些镜头、话语弥留在脑海中。正如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当刘烨带着诺一找到他们入住的房子时发生的一幕,星爸的话让我想写点什么。   大家还记得当他们来到房间,诺一开心的就爬上了床,这时屋主爷爷走过来热情的给他们打开了风扇,并跟刘烨寒暄了几句,此时诺一躺在床上嘴里自顾自地念叨着,爷爷问诺一“几岁了”,诺一没有语言的回答,只是用手指表示自己多大。看到这里刘烨用有些失望的语气对诺一说到:“你以为你是谁啊,大人跟你讲话你就不听,爷爷在这里跟你讲话呢,爸爸在跟你讲话,我们在讲话,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要求你做的,教育你的,这是必须听的......”。各位爸爸妈妈,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同样的情形,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令我们感觉没面子所以生气。其实这都不怪孩子,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源自于“儿童自我中心”。   走出自我中心误区   什么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心理术语,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孩子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另外一人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表明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他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也就是说在孩子刚出生处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阶段。到了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能运用语言与人交际,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表象,孩子开始用“我”这个词标志自我意识开始建立,经常会听见这时期的儿童说“我想……,我要……、我不要……我的……”,这些都标志着他们进入自我中心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问题,也分不清主客观。如当自己感觉糖很好吃时,就认为别人也很喜欢这个糖果。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自我中心=自私?很多爸爸妈妈爱说自己的宝宝很自我中心,很自私,例如宝宝每次吃东西都不给小朋友分享,或者爸爸妈妈想要点都要不到,这时妈妈们都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有时会说“小气鬼”。大家看到宝宝的这种行为和我们成人平时说的自我中心,自私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宝宝很小,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 ,宝贝们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自私、不大方,只是受制于他们心理、智力发展水平。而成人们讲到自私,自我中心都是从道德的角度,真正的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此外,自私的人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但我们的宝宝所表现出的种种完全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行为都只是无心之举,他们没想过回去伤害身边任何人,所以自我中心跟自私不是一回事。   自我中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负面的吗?当然也不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一枚硬币的两面,平时我们看得更多的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背面,那它的正面是什么呢?明白了“自我中心”其实是由于孩子思维发展特点所致,也许父母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产生的各种自我中心行为。所以当我们知道孩子“自我中心”了,我们便知道孩子在成长之中。这种成长表现在:1.孩子的需求变多了,以前孩子也许只满足吃饱睡足身体感觉舒服就好了,但现在宝宝们需要买玩具、买冰淇淋、需要妈妈时刻的陪伴等。2.孩子的能力增强了,从婴儿的哭要到语言的表达,从被动的满足到自我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表现“自我中心”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皮亚杰还认为孩子具有“泛灵论”的思维特点,特别是处在自我中心的孩子们,在此阶段的孩子们看待世间万物都跟人一样有意识,他们的运动变化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常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比如一个孩子在玩他的玩具车,车车跑到沟里去了,他认为是车车“不听话”;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了,他认为是桌子的错,是桌子故意的,所以要求爸爸妈妈打桌子几下。这样的思维特点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百害无一利的,至少说明他们有想象力,能把生活观察的一些经验与周围事物进行联系。所以作为家长并没必要因为孩子自我中心而奇怪或烦恼。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儿童一两岁开始就慢慢有自我意识,三四岁是自我中心的高峰,随着他们社交能力、语言能力、智力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到了五六岁左右,儿童自我中心化语言越来越少,慢慢能意识到别人观点或看法的存在,从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动”上区分并协调自我和别人的关系,渐渐完成去中心化。所以“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存在个体差异,伴随着儿童不断成长,都会超越“自我中心”,走向成熟。但如果儿童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六七岁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问题就严重了。怎样更好的帮助儿童实现去自我中心化,这里有些建议供爸爸妈妈参考:   1、爸爸妈妈应有“去自我中心”的意识   经常在路上见到妈妈追着宝宝说“来,把衣服穿上,不然会冷,感冒了怎么办”,孩子一个劲的推搡不要穿衣服,都有些生气的样子甚至都哭啦,但是妈妈还是把衣服套在了孩子身上,嘴里还唠叨着“怎么这么不听话呀”。前几天幼儿园小班开始有托管兴趣班了,问家长给宝宝报名吗?有几位家长非常热情的就给孩子报了,后来我问他们宝宝愿意上幼儿园吗?答案是否定的,宝宝们每天都是不要去上幼儿园,上幼儿园不好玩,既然如此,当孩子看着自己的同学都可以开开心心的回家而自己还得在那里多带上一小时会是什么感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总是觉得孩子自我中心,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经常以爱的名义在行自我中心之实。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自我意识,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强化孩子的行为,必然不利于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所以爸爸妈妈要有更高的自我觉察能力,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减少左领右舍的攀比心理,省去对孩子圆梦心理,多与孩子共情,而不是依着我们的情绪“安静下来”“住口”“在这样就把你扔到门外去”,也许宝宝需要的是我们的认可而已。   2、不以孩子为家庭中心   当代独生子女较多,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兄弟姐妹也不多,家人对孩子都是疼爱有加,孩子们很容易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里全体成员围着孩子转,全家人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有求必应,孩子们体会到的是无比的优越感和特殊感,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绝大多数会以自我为中心,该怎么应对呢?首先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取消儿童在家的“特殊”地位,努力满足其合理需要,坚决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让宝宝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其次让宝宝学会为家里其他成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可以降低宝宝对大人的依耐性,同事提升自我价值感。再次要适当的给孩子“挫折教育”,让宝宝去体会饥饿、劳累、困难或批评等,这些经历可以弱化宝宝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当然这种方式要注意不带给孩子身心伤害。   3、带孩子多参加游戏活动   孩子很喜欢玩的就是游戏,而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轻松的去自我中心化。比如捉迷藏,先自己藏起来让宝宝找,然后宝宝躲起来,在不断的寻找与躲藏过程中会让宝宝逐步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比如角色扮演,我经常和宝宝扮演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或者妈妈与女儿。她在扮演老师和妈妈的过程中都会超出“自我”想象站在另一人的立场上该怎么行为。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集体游戏,在集体活动中他会体会到与人合作,被人信任,跟人分享的那份快乐。当然这些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有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因为孩子自身的思维或精神境界并没自动化到那么高的程度。   案例分享   症状:即刻满足自己的需要   妈妈把图图从幼儿园接回来,妹妹也在回来的路上睡着了,妈妈刚刚把妹妹放床上,图图就兴奋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去楼下小区玩吧,仔仔,露露他们都在下面玩”,妈妈说:“月月刚睡着,我们待会去吧”,图图有些失望的说“我们现在就去,你不带我去,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妈妈:“这时不能去,你怎么这样子,好,听话”。图图:不!我要你跟我现在就去(开始歇斯底里的哭),我现在就要去(拿着手里的玩具就扔向妈妈)。   处理方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需求,并且父母经常是尽可能的尽快满足助长了自我中心,这样孩子形成了即刻满足的习惯,不会意识到需求的满足有时是受很多限制的,所以我们要试着去训练孩子延迟满足。   所以首先我们要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后试着给孩子可供选择的途径。“好孩子,这么生气啊,把玩具都扔啦,盼着下去玩对吧,可是妹妹正睡觉,这真让你失望,要不你先看会动画片,等妹妹醒了我们就下去好吗?”   症状:不愿跟人分享他的东西   4岁的琳琳带着自己的滑板在楼下玩,平时她也有几个玩得很好的朋友,有时她也会玩别人的玩具,或者吃别人的东西。今天她的朋友没带任何东西下来,看到琳琳的滑板车很想骑(此时琳琳已经玩累了,滑板车就丢在一边的),但妈妈给琳琳说了很多好话仍然没用,最后妈妈强制性的把车给了她的朋友,琳琳哭了,哭着把车抢了回来,由于车被抢回来了,她的朋友也哭了,妈妈觉得好尴尬,怎么琳琳就这么小气呢?   处理方式: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发展处他们的所有权概念了,我们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失去对自己爱物的拥有,作为妈妈首先告诉宝宝车车是属于她的,不会失去它,同时她的朋友也很尊重她,想得到她的答应才会骑她的车。所以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宝宝“琳琳,你很爱你的车对吗?小美答应只骑一会就还给你,她还说下次会把她的青蛙车拿来给你骑,如果你借给她骑一会,她会更喜欢你,和你做最好的朋友哦......   结语:记得在上期播出“爸爸去哪儿”的序里国王说到:“人要懂得善良,还要爱护别人,而且还要努力,不要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放弃,世界上最最可贵的是有颗有爱的心”。说得真好,宝宝,你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永远都是父母心中的王子与公主,为了让你能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加健康的成长,爸爸妈妈们或许会用各种方式去帮助你,让你除了关注自己,还会关注别人,心中一直充满爱与善良的开心成长!   一、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那么劳动产品就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剥夺,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产品反过来进一步压榨工人,劳动产品成为了工人的异己的存在物,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不仅劳动产品是异化的,劳动过程也是异化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劳动过程丧失了它的本原意义,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了,劳动变成了一种煎熬和一种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54-55由此,马克思又推导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从“自由自觉的活动”,被迫下降为仅仅为了维持肉体存活的谋生活动;最后的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人与人处于对立状态,“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59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共同揭示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异化劳动)。据马克思分析,工人的异化劳动,创造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但同时,工人的命运就是贫困和被奴役,“通过异化劳动,……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60-61一言以蔽之,私有财产是由异化劳动构成的,是由它生产出来的。所以,马克思的结论是“诚然,……,是这一外化的实现。”61由此,我们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前提,对其进行了分析,由此出发并得以发展,就得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这个结论。既然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产物,循此逻辑,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同时,在《手稿》中,马克思是把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作为一种结果来解释的,因此,这就表明了私有财产不是什么永恒的圣物,由此敞开扬弃它的.思维维度。   二、作为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毕其终生所追求的理论硕果,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追求共产主义,这一切都鲜明地体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二中阐述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81。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共产主义:一种是所谓的“粗陋共产主义”,另一种“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81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批判它们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本质。在他看来,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追问入手,才能达到对《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他的观点,“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86笔者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81在马克思的解读下,这一句话的重点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前两种共产主义已经共同认识到了的,而他们之所以受到马克思的批判,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因此,也就不是科尔纽所强调的私有制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138入手。而且,扬弃私有财产与否定私有制而采取新的社会制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按照黑格尔的理解,扬弃是兼具“取消或舍弃之意”以及“保持或保存之意”,并不等同于“消灭”。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在此是想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克服其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象,同时保留其“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112之意。再者,我们所理解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经济关系意义上的概念,而私有制则是一种政治法律意义上的概念。   三、关于私有财产起源的思考   第一个理由是,起初,私有财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它最初的存在,只是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这显然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劳动范围的扩大,资本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因此出现富有的私有财产占有者对贫穷的私有财产占有者的雇佣关系,导致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随着这种雇佣关系的发展,人的异化劳动以及人本身的异化也初露端倪,然后是随后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异化的逐渐加剧。换言之,异化劳动只是加剧了私有财产的积累,只是在后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变成相互作用的了。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异化劳动加剧了私有财产的积累,人的异化程度也更加深刻,人与自己本质的分离更加深远。当这种关系发展到极点,按照青年马克思的理解,整个社会便呈现出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内在需求,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的思想。由此,笔者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发生的前提,同时必然也是它的物质基础。异化劳动仅仅是私有财产的巩固和加深。第二个理由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以此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并以此实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返果为因。当马克思承认“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也就是暗指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那么,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即通过消除原因来消除结果,那么就应该是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以此来扬弃私有财产,但是,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112“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81但是,必须去掉财富本身固有的私有性质,以此使得财富更加具有合理性。但若是如此,马克思的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结论,就与马克思设想的道路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手稿》中,他没有进一步去探究私有财产及其制度等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若是进行了探究,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私有财产及其制度导致异化劳动,如此,这里所讨论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劳动私有财产与资本私有财产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矛盾,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中有了突破性思考。在笔记本Ⅱ开头,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67一方面,从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来看,私有财产本身就是劳动的产品。对于这一点,洛克也是供认不讳,私有财产的主体自来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个个体也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个体的劳动必须与自身周围的自然世界打交道,它是一种外化劳动,此时,个体的人的劳动对象化和外化可以合理推论出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解决笔记本I当中私有财产起源问题的矛盾性论述。另一方面,从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来看,不可否认,它是在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和资本的积累是其产生这种发展变化的巨大动力,资本一旦被生产出来,便具有了独立的形式,其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也都随之消失,并对劳动、劳动产品和社会成员及其关系具有了一定的支配能力。加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剥削随之产生,剥削的结果便是异化劳动,同时导致人的异化。综上所述,异化劳动必须是资本私有财产的结果。到此,我们便可获得劳动异化(对象化)→劳动私有财产→资本私有财产→劳动异化的清晰思路。总而言之,马克思在《手稿》写作期间,虽然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的写作中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但是他对劳动私有财产和资本私有财产的突破性区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之前关于私有财产起源的矛盾,使其本身的逻辑和思路更加清晰。 ;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的劳动已成为一种异化劳动

1、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它必须已经存在.当工人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资本家的企业中,他的劳动已经属于资本,不是工人所能出卖的了.2、如果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工资是价格,那么在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必须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而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可见,工人劳动不能作为商品出卖,不可能具有价值,资本家支付工资也不可能是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出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多出来的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工资只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不可能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异化劳动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吗

异化劳动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不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说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精英们编造的一个谎言,"劳动异化"说只是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一个环节,其本身有历史唯物主义因素,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同工人的异化劳动的关系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论异化劳动发展的阶段及如何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意义

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 ①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②劳动和劳动活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感到不舒畅。”“劳动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③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中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本身相异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是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④“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没有被劳动者自己得到,而是被另一部分人(生产资料占有者)拿走了。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但人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思想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异化劳动名词解释

劳动强化的解释[labor intensification] 资本家用种种方法迫使工人增加 劳动 强度来 提高 产量。这是资本家 剥削 工人的方法 之一 词语分解 劳动的解释 ∶为了 某种 目的或在被迫情况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工作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指体力劳动田间劳动下放劳动 ∶ 劳驾 ; 麻烦 只是劳动老伯不当详细解释.操作;活动。《庄子·让王》:“春耕种,形 足以 劳动。”《三国志·魏志 强化的解释 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在经典 条件反射 中,指使 无条件 刺激 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 正确 反应后所 给予 的 奖励 正强化或免除 惩罚 负强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一篇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初步探究总结性的文章,对于我们没有经济学和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初读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马克思的写作背景,并以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为根据,来分析他的这篇(以下简称《手稿》)以经济学、哲学为主,兼并美学发展观的论述。这篇文章写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马克思通过《手稿》开始展露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写作手稿的这个阶段,马克思通过他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所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他的哲学观是在不断变化的。起初马克思受唯心主义的影响较大,这种唯心主义是接近康德和费希特的,而不向黑格尔靠拢;接着便开始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但费尔巴哈所阐述的人本主义经常是避开唯物主义而论述的。马克思此时的哲学思想依旧带有费尔巴哈问题的深刻烙印。并且始终为是否从费尔巴哈倒退到黑格尔那里去而犹豫不决。 正是这一哲学从一个关键的概念出发——即“异化劳动”,思考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并通过这一矛盾思考了整个政治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从而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我们在这里才真正处于问题的中心,并且很容易受从唯心主义到轻率的唯物主义的各种诱惑……因为,乍看起来,我们是站在熟悉的土地上,我想说的是,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可以看到私有制,资本、货币、分工,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的解放,以及劳动者的未来——人道主义等许多熟悉的概念。我们在《资本论》里将可以找到所有这些范畴,或几乎所有这些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把《手稿》当做《资本论》的先声。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四个异化”是其思想的主要核心,分别有如下四个方面: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工人为了生活,没有选择的资格,工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种异化的本质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自然界给人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和人类生活资料,使人的肉体能生存。但是“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 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其本源就是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度必须被批判和推翻。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什么?

其具体规定是: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理论形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深刻的概述。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2、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一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四个方面规定性的含义 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含义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5、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是什么

第一重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第二重规定: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第三重规定: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第四重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解读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解读如下:异化劳动的本质就是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的特点:1、人的原子化。2、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扩展资料:关于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

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以及理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其具体规定是: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理论形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深刻的概述。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一、异化劳动的相关问题: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C)。A、劳动产品越多,劳动者越是受劳动产品的支配。B、劳动本是人的生命活动,人在生命活动当中自我否定。C、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D、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本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二、异化劳动的介绍:1、异化劳动,是包括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2、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三、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1、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2、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

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因而劳动产品应归劳动者所有。但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而且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会日益加重这种异化的严重程度,“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把这种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异化的现象形象地比喻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4]。 在异化劳动的第一条规定里,马克思还阐述了劳动和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劳动人民劳动的条件,没有自然界,他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不仅是异化的第一个前提,而且也是劳动本身的第一个前提。自然界一方面提供劳动加工的直接对象,另一方面,也提供工人在肉体生存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的自然界,当他创造出自己的产品以后,也就变成自己对象的奴隶。”[5]在马克思阐述劳动与自然界的关系里,也鲜明地表现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同时,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上,对以前经济学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实质进行了揭发。马克思指出,以前的国民经济学从不考察工人与产品的直接关系,他们都是把产品先看作是资本家的产品或者财富,工人只是与资本家相交换,即劳动与资本的交换。这样,工人与他产品的直接的关系就被这种交换方式所掩盖。即工人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换取货币工资以后,再去从资本家那里用产品换来的货币再去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这样,工人和自己产品的直接关系就在形式上只能通过资本家这个中介来与自己的产品发生关系了。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里,在这种生产与产品关系的形式掩盖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变得是那样合理和自然。 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这是从生产过程来看的。从产品的分析转入活动的分析,即先分析结果,再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这种分析的步骤对我们理解劳动异化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马克思把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这一前提看作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即他一方面表述的是劳动产品是作为劳动创造的这一事实;另一方面要表述的是产品的异化是由于生产活动本身所导致的事实。这层含义在《手稿》中具体是这样描述的:“异化的现实它既放映在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同时也放映在生产的结果以及其行为本身之中。劳动产品他仅仅为生产或活动的一个总结。故而,假如劳动产品它是一种外化的话,则这个劳动本身那必定是一种能动性的外化活动或者一种活动性的外化,由此可见,异化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它实质上只不过是对劳动活动本身的一种外化或者异化。”[6]本段说明了,工人在生产中同他本人活动的异己关系,与工人同其劳动成果的异己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即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也都是异化劳动概念的基本要素,对这两个方面只有统一起来才能理解异化劳动的真正内涵。马克思在论述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异化时,在此对劳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地活动,人在劳动过程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因此,劳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人正是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实现在这种的结果之中,同时人在这种活动中获得幸福和喜悦感。并且劳动是属于人的一种自愿行为,是人自身的需要的满足,是属于并受制于劳动者本人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已经异已化,劳动的异己性突出地显示在:“肉体的或者其他的强制性手段一旦停下来,大家对待劳动就会像对待瘟疫那样,迅速的逃避。所以,这种劳动,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它仅仅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实践活动u201eu201e当然,工人们的这种活动它是不会属于自己的,因此工人们便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7] 由上述可知,通过对劳动本质的规定和异化劳动两个基本要素的阐述,我们知道: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只有对这两个异化真正的了解了才能认识异化劳动的第三个方面。 第三、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生活、类本质相异化。 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看的。马克思指出,从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可以推出异化劳动第三个方面的规定,这就是个人与类相异化。这里所说的类或类本质是马克思沿用的费尔巴哈的概念,但是,他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在这里,马克思所借以论证的主要是从人的生产活动同动物的本能的生命活动的区别来论证异化劳动现象,即论证人的类本质异化的现象。在《手稿》中,马克思是这样对人和动物的区别进行描述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创造了对象性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证实了自己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u201eu201e当然,动物也会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比如它们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u201eu201e但是动物它们只能以自己的尺度来生产,而人们可以按照任意一个尺度来生产” [8]所以,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本能的生产,这种生产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动物本能性的遗传机能,因此动物的生产还不是真正的生产。这就是人的活动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也就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和动物活动的区别,规定了人的类本质和类存在的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和类存在,就表现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的全部特征,就在于其活动的自觉性,在于人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人之所以是作为一个物的类的存在,不仅仅是由于在理论上或者在实践上,人们都是把其他任何物的类,当然也包括属于自己本身的类作为人类的对象。更突出的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它与其他任何类的本质区别还在于人类把自己本身是看作有生命的和一种自由自在的以及是现实存在的物来看待。”可是,在现实的生活里,属于我们类的本质性却是那样的被颠倒了: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再是生活的目的、不再是一种人的需要,实际上它仅仅成为了我们维持命的一种唯一的方式。这样异化劳动就把人的活动变成单纯地、像动物那样维持自己的生命,把人的类本质异化为动物的类本质,即把人降低为动物,使丧失了对自己本质的意识,从而使人的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 第四、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这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方面来论述的。《手稿》里指出,人同人异化是以上三种异化的结果。马克思是这样阐述的:“通常说来,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这一途径才能得到体现。” 例如,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那它到底属于谁呢?同样的问题,自己的活动不属于自己,那它到底属于谁呢?很显然,这只能属于我自己之外也就是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资本家。“总之,工人通过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生产出了一个同劳动是完全不相同的、与生产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一种人和这一生产劳动的关系,即工人们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生产出了站在自己对立面的资本家同时还生产了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应的劳动关系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四个方面规定性的含义 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含义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5、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劳动?

不知道啊

什么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异化劳动的本身是实践的,因此最终必定会产生私有财产和阶级关系什么意思

文稿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这句话揭示的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从;2、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这句话揭示的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从;工人为了雇佣关系发生,工人必须通过最大的努力使自;3、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这句话揭示了劳动本身对文稿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句话揭示的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产品本是工人劳动力量的对象化,但劳动者的生命力却成为同自己敌对的对象的生命力,变成了金钱、商品、资本的无上权力,他自己反而被这些对象所占有,所奴役了。2、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这句话揭示的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这句话揭示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同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的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产生异化现象的劳动。它集中表现在劳动的产品同它的创造相离相违。对劳动者来说,它既是劳动者的创造物,又是劳动者异己的存在物;既是劳动者劳动行为的后果,又是劳动者树立起来的对立面、敌对力量、统治者或上帝。这种异化性质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所在。工人为了雇佣关系发生,工人必须通过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具备相应的技能,使自己成为能够促使资本增值的工具,一旦不能成为这样的工具,雇佣关系就会解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象和自身的劳动的占有就将结束,而下一次的雇佣关系什么时候发生,不完全取决于工人,而取决于市场需求,取决于自己的技能是否和资本的要求相符合。工人劳动现实化就是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生命力付出得越多,他丧失得也就越多。3、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句话揭示了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遏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这种劳动并不是工人的目的,而仅仅是维持工人及其家人的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4、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句话揭示的是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的说明,人是一个有机物的存在,而自然界是一个无机物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这句话表明了从实践领域来看,人的普遍性即社会性,正表现在人们能够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即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产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自然界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源泉,场所和对象。人离开自然界既不能生产,也不能生活。人离不开自然,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界中独有的生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社会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是自然界同人和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区分。当然,这里的自然界更多地是指人化自然,不仅包括外在自然,还包括社会的人文环境。马克思还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5、“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剖析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认识到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之所以异于动物,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具有抽象的“理智、意志、心”,也不是单纯的因为感性活动,而是因为能够进行物质的感性的活动:实践活动。即“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所谓自由、自觉地活动,就是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这里主要指生产劳动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或者说,这种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则同动物自身不加区分,浑然一体,直接等同。所以动物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即没有将对象世界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自己仅仅是对象世界、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构成对象世界的对立面——对象。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把通过劳动把自然界转变成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转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6、①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它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②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分析说,如果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时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要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而“只有人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个人把他自己的劳动异己他人的、类的劳动活动统统只当做自己谋生谋利的手段,而不是把人类本身当做他活动,劳动的目的,因此肯定表现出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和对立。因此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而这也解释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的产生,即“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明确认识到在生产中人和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和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他已经认识到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着的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只有这种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客观地、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关系。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者在生产着劳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这句话中的“他人”不仅仅指一个工人之外的其他人,还包括其他的非工人在内。即进一步深入到要分析由异化劳动使工人异化非工人(奴隶、机器等),即讲非人同原有的(指未异化者)人的异化关系,即讲非人与人的异化关系。7、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马克思分析说,如果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要属于一个他之外的物,这个自然物,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上帝,而是人,“只有人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在物质生活中,商品、货币、资本等作为一种实际的异己力量统治着人本身,因此只有通过那些从人类本身中分裂出去的另外一部分人才能实现,也就是资本家,“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旭”。 异化劳动的本身是实践的,因此最终必定会产生私有财产和阶级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来源和本质。工人在劳动中缔造了产物,但支配劳动产物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正是因为工人在劳动中出产出与劳动格格不入的劳动产物和人,使财富不再是自己的,而成为别人的私有财富。私有财富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必然的历史前提下发生的,也不是一般劳动缔造的,而是由异化劳动缔造的。在私有财 产的现象背后潜匿着人与人相对立的社会关系,即劳动者与异己的据有劳动者产物的人的关系。异化现象的产生以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分离为前提条件,私有财产的产生就为这种分离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因此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私有财产的产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是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私有财产的最终消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8、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 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国民经济学认为劳动者同土地、资本的分离,劳动者成为商品,是十分自然的前提,即马克思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但是从现实的,对象化的层面看,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己的物质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己就越贫困。劳动者的生命力却成为同自己敌对的对象的生命力,变成了金钱、商品、资本的无上权力,他自己反而被这些对象所占有,所奴役了。因此,“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产品同工人相对立,反映了“物的异化”。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9、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两者是在人的实践和社会中得到统一。 首先,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们把自然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源泉,作为人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精神无机界;其次,人是自然的人。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也是能动的类存在物。但是异化劳动却成为了人与自然界相分离的根源,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相异化,因此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混乱,人破坏自然,浪费自然资源等等现象。从现实意义上看,自然和人类是统一的,人们应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利用好自然。10、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43)+下文一段劳动的外化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不属于他自己的,不是肯定自己,自发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而是否定自己,非自愿的强制劳动,被迫的劳动。劳动不是劳动本身的需要,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式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人,而在从事人的活动时反而觉得自己是动物。马克思的劳动自身异化是从劳动者同自己的产品,同外部物质世界的异化关系的事实中分析出来的,它是异化劳动概念的最基本的规定。11、类本质的表现(45)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在肉体方面,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从理论领域,外在事物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在实践领域,外在的如植物、动物、光、空气等等,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在44年手稿中马克思怎样论述异化劳动?论述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使他在世界观上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集中表现为形成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关键性的概念,马克思打开了通向新世界观的大门。古典经济学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价值源泉,但是他们又认为只有私有财产才是自然的。马克思从这一点开始了他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根源的钥匙,“贪婪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马克思从“劳动“的研究出发,来考察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意义,深刻把握住了问题所在,“异化劳动”概念则是这一批判研究的成果。(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问题”。“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因此,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在进一步考察异化关系时,马克思指出,劳动和产品的关系就是对象化活动同对象的关系。自然界,外部世界在两重意义上为劳动提供生活资料,一是“劳动的生活资料“即我们称为生产资料的东西;二是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2)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还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即生产活动本身。“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式的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人,而在从事人活动时反而觉得自己是动物。马克思强调指出,工人同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工人同产品的异化关系是“物的异化”(3)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有点变成了缺点,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马克思分析说,如果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时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要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而“只有人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马克思强调,“人同自身的关系只能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马克思得出“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最后,马克思得出,私有财产和阶级关系是外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异化为双重双向化过程:[1]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2]主体反而沦为这一对象化的对象。因此,异化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的含义。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目的是为了追问私有财产的本质来历,从而扬弃私有财产。第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第二,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把通过劳动把自然界转变成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转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

哪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四个方面规定性的含义

第一重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第二重规定: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第三重规定: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第四重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

如何理解异化劳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马克思本人该时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概念为基础,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取得了许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伟大成果。 第一,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阐发中,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把劳动看做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劳动异化和劳动复归的过程,因而得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结论。不同于黑格尔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精深发展史,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都有其一般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类是就成为自然史的一部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实践活动的对象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把自然史理解为“人化自然”的历史,也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仅仅把自然看作直观对象而不是实践对象的形而上学观点划清了界限。 第二,《手稿》初步提出了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和基础,进而马克思认为在构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物质生产实践是的决定性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唯一源泉,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制约着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赋予了市民社会的确定的物质内容,把生产、私有财产、政治制度、意识形式联系起来,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的最基本的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的基本原则。 第三,由于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人的社会性和自主能动性得到了重视,进而,费尔巴哈仅仅把自然属性视为人的本质的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马克思认为,吃、喝等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人与动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自然界中获取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但是人和动物的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是本能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是能动的,正是“有意识”这个定语,区别开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虽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但孤立的人是无法实现其本质的,空间和时间上诸多个体的共同的和连续的活动则必须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 第四,《手稿》首次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劳动,即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进而体现了实践的主体性,客观性和创造性的诸多特征。“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并且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的过程。《手稿》还揭示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方式,才能解决理论对立的问题,以《手稿》为开端,马克思的实践观一步步向科学的实践观迈进。 第五,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著作当中,是马克思毕生所眷注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的深刻论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为马克思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开辟了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世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体现,在劳动中规定的,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是人的内在本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却是异化的,是人们在雇佣制度下未列入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非人的活动。所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克服劳动的异化向劳动的本原意义、向人的本质复归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的过程。人的非人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在人类发展史中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只有通过劳动及其发展,人的本质的回归也就是异化劳动的扬弃才能实现,它是作为劳动实践历史发展的结果得以实现的,异化劳动也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向人的本质回归的必经阶段。由此意义上得出结论,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统一的。

试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工人的“异化劳动”进行解释?

马克思论[异化劳动]“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译者注:原稿为“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89页)“贪欲以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唯一的车轮。”(90页)“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90页)“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1)。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 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91页)“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42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91——92页)“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即工人的生产,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

异化劳动只有在什么社会中才能被消除

异化劳动只有在共产社会中才能被消除。技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正是因为有了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变得更加简单、高效。但是当人类在利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却反转式的被技术所控制,造成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和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认为,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从根本上造成了技术的异化。基于此,要彻底消除技术异化及其影响,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采用立法手段,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彻底消除技术异化。

劳动的异化和异化劳动有区别吗,区别是什么

  有区别的,我们知道,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性概念.由此出发,马克思相继提出了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和资本的有机构成等概念,通过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完成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严格的经济学分析和批判.然而,文本显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在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出发去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同时,又重新提出和使用了“劳动的异化”.这种情况使许多研究者感到困惑不解,而随着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由此出现了把《资本论》予以“人道主义化”、进而是“人本主义化”的解释思潮.这种情况在“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前者以M·吕贝尔、伊·费彻尔等人为代表,后者则以卢卡奇、弗罗姆等人为代表.按照他们的理解,在马克思数十年的经济学研究工作中,一直到《资本论》的写作,他都没有放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所做的,不过是使这一理论更加深入和细致化而已.历经人道主义思潮、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实践本体论的争论,国内学术界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所批判,但是,由于这种批判主要局限于哲学原理或唯物史观的层面,以“实践”或“生产”为基础性概念而展开,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学语境.事实上,开人本主义的解释思路之先的卢卡奇当时并没有看到《1844年手稿》,他主要是从《资本论》中读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在哲学原理和唯物史观层面,卢卡奇和我们持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的许多学者并无根本分歧,我们甚至可以由实践唯物主义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解释.因此,暂时撇开一般的哲学争论,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关系入手,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学分析,或许能为上述争论理出一种新的场地.【慈溪律师】http://www.lawtime.cn/cixi

异化劳动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教育哲学笔记|关于异化劳动

笔记来源于石中英《教育哲学》 一、人是“制造”或“劳动”的动物。 二、人从其天性上说是喜欢制造或劳动的,制造或”劳动需要“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三、人对制造或劳动的厌恶、懈怠反感以及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类特性”和“主体性”的丧失,主要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制造人”形象能够给予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启发主要在两方面:

异化劳动理念在两个转变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理念在两个转变中的作用是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异化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而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最终可归结为人与人的异化,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这样,在异化劳动下,劳动者越是拼命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外部自然界,就越是加速失去外部自然界,从而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越是提高,也就越是加剧自然的毁损。“真正的共同体”首先寻求人与人的和解。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人与人的矛盾对立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因而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的生产关系,才能彻底消除统治着劳动者的异己的奴役关系,才能使劳动者在对生产生活资料和社会关系全面占有的基础上自由地开展生产生活实践,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向自身的复归,使人真正作为人而生活,这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解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法律分析: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异化劳动是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异化劳动理论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属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异化劳动,包括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异化劳动的根源是什么

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

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说法有误的是()。 A.劳动产品越多,劳动者越是受劳动产品的支配 B.劳动本是人的生命活动,人在生命活动当中自我否定 C.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提高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 D.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本是劳动生产出来的 正确答案:C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和劳动活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是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感到不舒畅。”“劳动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中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的本身相异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是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没有被劳动者自己得到,而是被另一部分人(生产资料占有者)拿走了。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总的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资本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深入考察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但人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什么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

异化劳动的本质就是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的特点:1、人的原子化。2、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扩展资料:关于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异化劳动:一个经典的话题

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体现在资本家对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占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本该劳动者所有,但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的现象就是异化。所以说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秘密就在劳动的异化当中。这是马克思对我当今时代仍有重要意义的思想〇、异化劳动理论概述 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在于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劳动的结果不是作为促进劳动者生活出现的,而是作为对抗劳动者的力量出现的。这样的异化直接表现为凝结劳动者劳动的产品是异化的。物的异化的原因是劳动自身的异化。劳动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它是人的类本质。所以也表现为人本质的异化,人的异化。人的异化表现为人成为另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就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貌似公平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后的对人的异化的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启发我们思考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出真正的生活,在资本主义仍占主流的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异化总是对正常状态、应当状态的异化。 异化(Entfremdung),起源于拉丁文,有疏远、脱离的意思,字面上理解就是同一的东西变得不同一了,在黑格尔的用法中,不仅仅是不同一,甚至产生了对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工人的劳动及其劳动成果不仅仅不是工人自己的,还反过来与工人对立,统治工人的现象。异化首先表现为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为什么工人劳动产生的物会对工人产生统治作用?乍看来资本家以工资的方式购买工人的劳动,工人和资本家签订合约,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不是很公平的吗,不公平的合约工人可以选择不签。但实际上工人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资本的穷人如果要生存就一定要劳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需求如果小于供应,资本家处于优势地位会降低工资,使得工人尽可能的趋近于仅仅保持活着的水平,竞争不到工作的穷人就面临饿死。工人劳动创造的财富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占有,这些资本无论是用来改进工具,削减劳动者,还是用来细化分工,降低劳动者适应变化的能力等等,都是对工人不利的,都是对工人的统治。即使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短期看来对工人稍微好一些,但长远来看还是会导致对工人不利。所以无论怎样都会产生工人劳动产生的对象对工人的压制。 一、物的异化 物的异化是劳动自身异化的结果“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的自身异化就是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资本家。他的劳动是资本家通过工资购买来的。他在劳动的过程中并不作为他自己而是作为资本家的工具。这就是劳动的外在性。这样的劳动是机械的、痛苦的,不得不做的,而不是情愿的、幸福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对这样的劳动持排斥态度。表现出一种不得不的异己力量和他自发情愿的力量的对抗。 二、人本质——劳动自身的异化 劳动属于人,但是人的劳动不是人可有可无,拿掉它之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东西。恰恰相反,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劳动,是对自己生活的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类本质,高于动物的无意识的劳动。只有在对自己劳动的意识到,有意识的劳动,它才可能是自由的,才有自由和压迫的问题,如果劳动是没有意识的,比如蜜蜂的劳动没有意识,就不会有自由的问题。所以人的劳动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人作为人存在的表现方式。人能动的、自由的运用自己的劳动改造世界就是人应该的状态。所以,工人的劳动异化了,不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了。在工厂中,能动的自由的劳动被机械化了。人和牛马没有了区别,工人失去了自己人之为人的本质。这就是工人类本质的异化。本来人的自由劳动应是人幸福生活的方式,完满、充分的劳动就是人生的目的。但现在工人劳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 三、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的本质的异化,使人不成其为人,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理想的应然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每个人的目的就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类本质,实现自己的创造。人在自由的劳动发挥了自己的本质,获得幸福的生活。人在互相享用劳动成果的时候,也是一方面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又体会到他人使用此物品创造别的从而实现了他的本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相互需要、补充的关系。当工人把劳动卖给了资本家,工人的类本质异化,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仅仅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具。 综上所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本质上的对人的异化,现今社会的资本主义虽然温情脉脉,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模式,依然是在剥削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我们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法律分析: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异化劳动的表现有哪些?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起源、表现极其社会后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点论述了“劳动异化”,那么什么是“劳动异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劳动? 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他只有通过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因此,劳动对自然界的现实的感性的占有,就是他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基本途径,劳动的过程就是外化的过程。在劳动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劳动对象,在对象中创造出他的作品,表现着他的生命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3卷,经济学笔记研究1,p168) 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质。(引用马克思著作原文进行阐释)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异化? 异化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查询异化的最早出处,以及后来的发展)异化即本来一个整体的两件事物相分离了。克服异化,就是将两个元素带回到某种恰当的关系。 最早异化概念出现在宗教方面,有宗教异化、自我异化等。通过阅读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开始深信这种异化也适用于劳动。在这里你不必明白什么是宗教异化或自我异化,只需要知道异化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从前人借鉴来的即可。 最后,我们谈谈在马克思的笔下,劳动异化是指什么?劳动异化后都有什么后果?什么情况下就产生了劳动异化,以及如何克服劳动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研究,使他突出认识到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困境的一些政治经济学真理。具体如下: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简直是最低的。这是下面事实的一个后果:资本家远处于有利的讨价还价的地位,因此,工人为了避免挨饿必须接受资本家极其微博的低工资,即仅仅满足维持工人极其家庭生活的工资。(论述不够充分,应查看原文进一步详细介绍和论述) 2.工作就是惩罚。出于同样的原因,工人必须接受骇人听闻的工作条件,从而导致他们过度劳累和过早死亡。(可以引用原文举例说明) 3.劳动是退化的和片面的。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先进,劳动变得更像机器工作,并且从一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成了一个抽象活动和填饱肚子的活动。(进一步论述) 5.工人的生活开始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马克思发现工人生活所依赖的需要,是建立在富人和资本家欲望的基础之上的。(说的不够详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困境是人的本质开始变得脱离其存在方式的一个事例。也就是说,工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表达他们自己的本质。人类本质上是生产劳动。但是,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是以不人道的方式进行生产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主要存在的四种形式: 一,产品的异化。通俗的讲就是,工人生产一个物品,但是,他们对这件物品的在未来使用或持有方面没有任何话语权或控制权。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工人与那件产品被各自分开了,或被异化了。 二,生产活动的异化。这种异化起源于分工,为了更好地把问题说清楚,下面引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都源于分工。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原因有三: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消耗的时间;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分工可以使工人技能得到提升,工人可以从事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但是,情况洽洽相反,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分工通常导致工人的技能退化。在那里,每个人被沦为简单的执行一个高度重复但并不需要开动脑筋的任务,他们几乎不了解自己在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他们差不多变得和机器一样,一遍又一遍程序化地重复相同的动作。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里有个问题,什么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和其他动物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活动,或简单地称为劳动。人类有能力去自由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很少有人能享受自己物种本质的这个特征。相反,人们以机械的重复的方式进行生产,在生产中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这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下图中的描述更能直观的说明上面的观点。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尚未理解透彻,所以留白) 那么劳动异化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劳动异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马克思劳动异化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什么?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域下,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21世纪,重读马克思:乔纳森.沃尔夫(清华大学出版社),劳动与异化(p029)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