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成交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用法

      成交量指标是指VOL指标,成交量它也是指个股和大盘的成交总手,下面教大家一些关于成交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还有它的一些用法,以供投资者参考学习。 计算方法      VOL是当日实际成交量的反映。      OBV是(当日主买额-主卖差额)+(前日主买额-主卖差额) 算法      从上市第一天起,逐日累计股票总成交量,若当日收盘价高于昨收,则前OBV加当日成交量为当日OBV,否则减当日成交量为当日OBV。 公式      用公式可以表现为:      VOL=∑nVi/N      Vi:i日成交量。      其中,i=1,2,3,......,n;      N=选定的时间参数,如10或30; 用法      1.OBV缓慢上升,显示买盘渐强,买进信号      2.OBV线由正转负,为下跌趋势,卖出信号;反之,买进信号      3.OBV急速上升,显示买盘力量将尽,卖出信号      4.股价上升,OBV线下降,显示买盘无力      5.股价下跌,OBV线上升,显示买盘旺盛,反弹有望      6.OBV线长用于观察股价何时脱离盘局及突破后的未来走势 特别用法      1、对于间歇性不规则放量上涨行情      这是市场中最常见的。对这种情况,上述(1)的短线技法不再奏效,但由于能量释放均衡,股价涨升虽较缓慢但持久,累计涨幅也会较大,是中线波段上涨的主要形式。加之市场庄家众多、手法各异,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状况,针对不同行情,不同市场背景而采取不同的运作方法。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成交量表现可以很不规则,但总能量的释放必然呈递增之态,也才能进二退一地推动股价持续上涨。相应的,改善成交不规则性的途径是改用长分析周期。如将周期内成交量进行累,并算出其平均成交量后,就仍可依照上述法则(1),对成交量的变化进行分析了。大家管它叫累计平均量SVOL。公式中只有一条均线MAF,经‘线性回归预测"处理后,使之趋势更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正因为SVOL对成交量的连续性要求,所以指标必须在5日周期里使用,而不是周线(可将软件的“任意周期”参数设为5)。SVOL通常可以对付涨幅在35%以上的波段行情。同时建议在K线图上叠加以下的线性回归均线,对能量变化和价格趋势进行双重确认,效果会更好。      2、短线技法      对于持续稳定放量的短线行情,涨升角度大(30?以上),爆发力强,对成交量的需求也大,其平均换手率通常保持在3%~8%以上的较高水平,VOL柱线一根比一根高,并维持在5日均量线之上。一旦成交不足,VOL柱线一根比一根短,并连续2~3天跌至5日均量线下,量价失衡滞涨,是第一警示信号。      在“庄家”主宰的市场,成交量急剧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庄家行为和意愿的体现。所以,不管其拉升目的何在,只要停止动作,成交就立刻缩减,小资金散户只跟风,无力维持股价。

1的不同用法

① 阿拉伯数字代表的序号,一般小题都用它 1. 与①用法相同 (1) 与①用法相同,一般数学题会用 一 中文简体,读音 yī;又俗读“幺”yāo (一) 中文,带括号,用于标题 壹 中文,‘一"的大写,一般银行计帐用 弌 、丨丿 中文异体,读音 yī 大写:Ⅰ 小写:Ⅰ 罗马数字 one 英语基数词 first 英语序数词,第一 once 英语,表示一次 ichi(いち)和iji(いじ) 日文 飕(ha na) 韩语 un/une 法语

unless的用法

unless:连词,意为“除非”或“如果不”,约等于if ... not。 连接的从句为条件状语从句,涉及“主将从现”。假设A和B都是简单句,则:A unless B 意为“如果不B,则A”,B成立,则A不成立;B不成立,则A成立。例如:We will go to the zoo tomorrow unless it rains. (明天去动物园为A,下雨为B)相当于We won"t go to the zoo tomorrow if it rains或We will go to the zoo tomorrow if it doesn"t rain。

求两道英语题及unless的用法

1.unless是从属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含有否定意义,相当于if条件状语从句的否定形式。unless=ifnot2.Ahavelittletimeleft=几乎没剩余时间了3。CUNLESS引导的是从句所以不选Bwewon"thavecleanerwatertodrinkunlesssomething[]soon前面有个WILL由于时态关系选C

unless的用法= =谢谢啦

词性conj. 除非,如果不prep. 除…之外 短语unless and until 直到…才Unless They除非他们;逑Unless This除非这个Unless Otherwise除非另Unless Possible除非可能Unless He除非他Unless Quoted除非引用Unless Restrained除非加以约束Unless Noted除非所指出Unless Wait除非等待例句:He"ll never pay up unless you get tough with him.你如果不对他硬点, 他是决不会把钱付清的。

unless的用法

Unless: conj. 除非, 如果不 unless是从属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含有否定意义,相当于if条件状语从句的否定形式。所以unless = if not。注意:unles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和if条件状语从句,与其它时间状语从句一样,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 1. Unless you take more care, you"ll have an accident. (如果不多加小心的话,你会出事故的。) 2. My baby sister never cries unless she is hungry. (我那刚出生的妹妹除非饿了,否则她是从来不哭的。) 3. Unless bad weather stops me, I jog every day. (除非坏天气阻拦我,否则每天我都慢跑的。)

unless的用法从句为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主句用什么时态?

主句一般用一般将来时。

2sinxcosx=sin2x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读法和用法,求大神告知

解:∵f(cosx)=2-sin2x=2-2sinxcosx设cosx=t∴sint=√(1-t^2)∴f(t)=2-2t·√(1-t^2)再设t=sinx∴f(sinx)=2-2sinxcosxf(sinx)=2-sin2x

excel常用函数以及用法

公式是单个或多个函数的结合运用。 AND “与”运算,返回逻辑值,仅当有参数的结果均为逻辑“真(TRUE)”时返回逻辑“真(TRUE)”,反之返回逻辑“假(FALSE)”。 条件判断 AVERAGE 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数据计算 COLUMN 显示所引用单元格的列标号值。 显示位置 CONCATENATE 将多个字符文本或单元格中的数据连接在一起,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 字符合并 COUNTIF 统计某个单元格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 条件统计 DATE 给出指定数值的日期。 显示日期 DATEDIF 计算返回两个日期参数的差值。 计算天数 DAY 计算参数中指定日期或引用单元格中的日期天数。 计算天数 DCOUNT 返回数据库或列表的列中满足指定条件并且包含数字的单元格数目。 条件统计 FREQUENCY 以一列垂直数组返回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 概率计算 IF 根据对指定条件的逻辑判断的真假结果,返回相对应条件触发的计算结果。 条件计算 INDEX 返回列表或数组中的元素值,此元素由行序号和列序号的索引值进行确定。 数据定位 INT 将数值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 数据计算 ISERROR 用于测试函数式返回的数值是否有错。如果有错,该函数返回TRUE,反之返回FALSE。 逻辑判断 LEFT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 截取数据 LEN 统计文本字符串中字符数目。 字符统计 MATCH 返回在指定方式下与指定数值匹配的数组中元素的相应位置。 匹配位置 MAX 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大值。 数据计算 MID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指定位置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 字符截取 MIN 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小值。 数据计算 MOD 求出两数相除的余数。 数据计算 MONTH 求出指定日期或引用单元格中的日期的月份。 日期计算 NOW 给出当前系统日期和时间。 显示日期时间 OR 仅当所有参数值均为逻辑“假(FALSE)”时返回结果逻辑“假(FALSE)”,否则都返回逻辑“真(TRUE)”。 逻辑判断 RANK 返回某一数值在一列数值中的相对于其他数值的排位。 数据排序 RIGHT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字符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 字符截取 SUBTOTAL 返回列表或数据库中的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 SUM 求出一组数值的和。 数据计算 SUMIF 计算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区域内的数值和。 条件数据计算 TEXT 根据指定的数值格式将相应的数字转换为文本形式 数值文本转换 TODAY 给出系统日期 显示日期 VALUE 将一个代表数值的文本型字符串转换为数值型。 文本数值转换 VLOOKUP 在数据表的首列查找指定的数值,并由此返回数据表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 条件定位 WEEKDAY 给出指定日期的对应的星期数。 星期计算 Excel 部分函数列表. 函数的步骤:①选中存放结果的单元格 ②单击“=”(编辑公式) ③找函数(单击“三角形”形状按钮。或者直接输入函数名 ④选范围 ⑤CTRL+回车键 ①求和函数SUM() ②平均函数AVERAGE() ③排位函数RANK () 例: Rank(A1:$A$1:$A$15) 行号和列号前面加上“$“符号 A叫行号。1或者15叫列号,表示单元格所在的位置 数据单元格在A列1号或者是A列15号 ④最大值函数MAX () ⑤最小值函数MIN () ⑥统计函数 COUNTIF( ) 计算满足给定单元格的数目 例:Countif ( A1:B5,”>60”) 统计分数大于60分的人数,注意,条件要加双引号,在英文状态下输入。 ⑦单元格内容合并CONCTENATE() 将若干文字串合并到一个字符串中 ⑧ RIGHT(A1,4) 提取字符串最右边的若干字符,长度为4位 ⑨LEFT ( ) 返回字符串最左边的若干字符 ⑩MIDB() 自文字的指定位置开始向右提取指定长度的字符串 11、重复函数 REPT() 单元格重量出现的次数。 12、NOW() 返回电脑内部的系统日期与时间 13、MONTH( ) 将序列数转换为对应的月份数 编者语:Excel是办公室自动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款软件,很多巨型国际企业都是依靠Excel进行数据管理。它不仅仅能够方便的处理表格和进行图形分析,其更强大的功能体现在对数据的自动处理和计算,然而很多缺少理工科背景或是对Excel强大数据处理功能不了解的人却难以进一步深入。编者以为,对Excel函数应用的不了解正是阻挡普通用户完全掌握Excel的拦路虎,然而目前这一部份内容的教学文章却又很少见,所以特别组织了这一个《Excel函数应用》系列,希望能够对Excel进阶者有所帮助。《Excel函数应用》系列,将每周更新,逐步系统的介绍Excel各类函数及其应用,敬请关注! ---------------------------------- 术语说明 什么是参数?参数可以是数字、文本、形如 TRUE 或 FALSE 的逻辑值、数组、形如 #N/A 的错误值或单元格引用。给定的参数必须能产生有效的值。参数也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 参数不仅仅是常量、公式或函数,还可以是数组、单元格引用等: 1.数组--用于建立可产生多个结果或可对存放在行和列中的一组参数进行运算的单个公式。在 Microsoft Excel有两类数组:区域数组和常量数组。区域数组是一个矩形的单元格区域,该区域中的单元格共用一个公式;常量数组将一组给定的常量用作某个公式中的参数。 2.单元格引用--用于表示单元格在工作表所处位置的坐标值。例如,显示在第 B 列和第 3 行交叉处的单元格,其引用形式为"B3"。 3.常量--常量是直接键入到单元格或公式中的数字或文本值,或由名称所代表的数字或文本值。例如,日期 10/9/96、数字 210 和文本"Quarterly Earnings"都是常量。公式或由公式得出的数值都不是常量。 --------------------------------------------- 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在现有的文字处理软件中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几乎没有什么软件能够与它匹敌。在您学会了Excel的基本操作后,是不是觉得自己一直局限在Excel的操作界面中,而对于Excel的函数功能却始终停留在求和、求平均值等简单的函数应用上呢?难道Excel只能做这些简单的工作吗?其实不然,函数作为Excel处理数据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可以有多种应用,您甚至可以用Excel来设计复杂的统计管理表格或者小型的数据库系统。 请跟随笔者开始Excel的函数之旅。这里,笔者先假设您已经对于Excel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与函数有关的知识。 一、什么是函数 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它们使用一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用户可以直接用它们对某个区域内的数值进行一系列运算,如分析和处理日期值和时间值、确定贷款的支付额、确定单元格中的数据类型、计算平均值、排序显示和运算文本数据等等。例如,SUM 函数对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进行加法运算。 函数是否可以是多重的呢?也就是说一个函数是否可以是另一个函数的参数呢?当然可以,这就是嵌套函数的含义。所谓嵌套函数,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您可能需要将某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使用。例如图1中所示的公式使用了嵌套的 AVERAGE 函数,并将结果与 50 相比较。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如果单元格F2到F5的平均值大于50,则求F2到F5的和,否则显示数值0。 在学习Excel函数之前,我们需要对于函数的结构做以必要的了解。如图2所示,函数的结构以函数名称开始,后面是左圆括号、以逗号分隔的参数和右圆括号。如果函数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请在函数名称前面键入等号(=)。在创建包含函数的公式时,公式选项板将提供相关的帮助。 公式选项板--帮助创建或编辑公式的工具,还可提供有关函数及其参数的信息。单击编辑栏中的"编辑公式"按钮,或是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粘贴函数" 按钮之后,就会在编辑栏下面出现公式选项板。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二、使用函数的步骤 在Excel中如何使用函数呢? 1.单击需要输入函数的单元格,如图4所示,单击单元格C1,出现编辑栏 图4 单元格编辑 2.单击编辑栏中"编辑公式"按钮 ,将会在编辑栏下面出现一个"公式选项板",此时"名称"框将变成"函数"按钮,如图3所示。 3.单击"函数"按钮右端的箭头,打开函数列表框,从中选择所需的函数; 图5 函数列表框 4.当选中所需的函数后,Excel 2000将打开"公式选项板"。用户可以在这个选项板中输入函数的参数,当输入完参数后,在"公式选项板"中还将显示函数计算的结果; 5.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函数的输入; 6.如果列表中没有所需的函数,可以单击"其它函数"选项,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用户可以从中选择所需的函数,然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到"公式选项板"对话框。 在了解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方法后,请跟随笔者一起寻找Excel提供的各种函数。您可以通过单击插入栏中的"函数"看到所有的函数。 三、函数的种类 Excel函数一共有11类,分别是数据库函数、日期与时间函数、工程函数、财务函数、信息函数、逻辑函数、查询和引用函数、数学和三角函数、统计函数、文本函数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 1.数据库函数--当需要分析数据清单中的数值是否符合特定条件时,可以使用数据库工作表函数。例如,在一个包含销售信息的数据清单中,可以计算出所有销售数值大于 1,000 且小于 2,500 的行或记录的总数。Microsoft Excel 共有 12 个工作表函数用于对存储在数据清单或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函数的统一名称为 Dfunctions,也称为 D 函数,每个函数均有三个相同的参数:database、field 和 criteria。这些参数指向数据库函数所使用的工作表区域。其中参数 database 为工作表上包含数据清单的区域。参数 field 为需要汇总的列的标志。参数 criteria 为工作表上包含指定条件的区域。 2.日期与时间函数--通过日期与时间函数,可以在公式中分析和处理日期值和时间值。 3.工程函数--工程工作表函数用于工程分析。这类函数中的大多数可分为三种类型:对复数进行处理的函数、在不同的数字系统(如十进制系统、十六进制系统、八进制系统和二进制系统)间进行数值转换的函数、在不同的度量系统中进行数值转换的函数。 4.财务函数--财务函数可以进行一般的财务计算,如确定贷款的支付额、投资的未来值或净现值,以及债券或息票的价值。财务函数中常见的参数: 未来值 (fv)--在所有付款发生后的投资或贷款的价值。 期间数 (nper)--投资的总支付期间数。 付款 (pmt)--对于一项投资或贷款的定期支付数额。 现值 (pv)--在投资期初的投资或贷款的价值。例如,贷款的现值为所借入的本金数额。 利率 (rate)--投资或贷款的利率或贴现率。 类型 (type)--付款期间内进行支付的间隔,如在月初或月末。 5.信息函数--可以使用信息工作表函数确定存储在单元格中的数据的类型。信息函数包含一组称为 IS 的工作表函数,在单元格满足条件时返回 TRUE。例如,如果单元格包含一个偶数值,ISEVEN 工作表函数返回 TRUE。如果需要确定某个单元格区域中是否存在空白单元格,可以使用 COUNTBLANK 工作表函数对单元格区域中的空白单元格进行计数,或者使用 ISBLANK 工作表函数确定区域中的某个单元格是否为空。 6.逻辑函数--使用逻辑函数可以进行真假值判断,或者进行复合检验。例如,可以使用 IF 函数确定条件为真还是假,并由此返回不同的数值。 7.查询和引用函数--当需要在数据清单或表格中查找特定数值,或者需要查找某一单元格的引用时,可以使用查询和引用工作表函数。例如,如果需要在表格中查找与第一列中的值相匹配的数值,可以使用 VLOOKUP 工作表函数。如果需要确定数据清单中数值的位置,可以使用 MATCH 工作表函数。 8.数学和三角函数--通过数学和三角函数,可以处理简单的计算,例如对数字取整、计算单元格区域中的数值总和或复杂计算。 9.统计函数--统计工作表函数用于对数据区域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统计工作表函数可以提供由一组给定值绘制出的直线的相关信息,如直线的斜率和 y 轴截距,或构成直线的实际点数值。 10.文本函数--通过文本函数,可以在公式中处理文字串。例如,可以改变大小写或确定文字串的长度。可以将日期插入文字串或连接在文字串上。下面的公式为一个示例,借以说明如何使用函数 TODAY 和函数 TEXT 来创建一条信息,该信息包含着当前日期并将日期以"dd-mm-yy"的格式表示。 11.用户自定义函数--如果要在公式或计算中使用特别复杂的计算,而工作表函数又无法满足需要,则需要创建用户自定义函数。这些函数,称为用户自定义函数,可以通过使用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来创建。 以上对Excel函数及有关知识做了简要的介绍,在以后的文章中笔者将逐一介绍每一类函数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技巧。但是由于Excel的函数相当多,因此也可能仅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函数使用方法,其他更多的函数您可以从Excel的在线帮助功能中了解更详细的资讯。 Excel是办公应用中的常用软件,它不光有统计功能,在进行查找、计算时,Excel也有诸多的函数可以简化我们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中英文的处理是不大相同的,中文的一个字是按两个字节计算的,稍不注意就可能忽略这一点,造成错误。其实Excel函数中有专门针对双字节字符的函数。 让我们先来看看函数FIND与函数FINDB的区别。 语法: FIND(find_text,within_text,start_num) FINDB(find_text,within_text,start_num) 两个函数的参数相同。 作用:FIND函数用于查找文本(within_text)中的字符串(find_text),并从within_text的首字符开始返回find_text的起始位置编号。也可使用SEARCH查找字符串,但是,FIND和SEARCH不同,FIND区分大小写并且不允许使用通配符。 FINDB函数用于查找文本(within_text)中的字符串(find_text),并基于字节数从within_text的首字符开始返回find_text的起始位置编号。此函数用于双字节字符。 示例:在图1中,单元B2中的公式为“=FIND("雨",A2)” 单元格B3中的公式为“=FINDB("雨",A2)” 两个函数公式得出的结果不一样,这是因为在FIND函数中,“雨”位于“吴雨峰”串中的第二个位置,故返回“2”;而在FINDB函数中,每个汉字按2个字节算,所以“雨”是从第三个字节开始的,返回“3”。 同理:LEFT与LEFTB、RIGHT与RIGHTB、LEN与LENB、MID与MIDB、REPLACE与REPLACEB、SEARCH与SEARCHB的关系也如是。即不带字母B的函数是按字符操作的,而带字母B的函数是按字节进行操作的。 我们在编辑、修改、计算工作簿数据时,经常会用到许多汉字字符,如果使用以上带字母B的函数对汉字字符进行操作,就会很方便。 学习Excel函数,我们还是从“数学与三角函数”开始。毕竟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函数,这些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取整函数等等从中学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们。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Excel提供了哪些数学和三角函数。笔者在这里以列表的形式列出Excel提供的所有数学和三角函数,详细请看附注的表格。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Excel提供的数学和三角函数已基本囊括了我们通常所用得到的各种数学公式与三角函数。这些函数的详细用法,笔者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下面从应用的角度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些函数的使用方法。 一、与求和有关的函数的应用 SUM函数是Excel中使用最多的函数,利用它进行求和运算可以忽略存有文本、空格等数据的单元格,语法简单、使用方便。相信这也是大家最先学会使用的Excel函数之一。但是实际上,Excel所提供的求和函数不仅仅只有SUM一种,还包括SUBTOTAL、SUM、SUMIF、SUMPRODUCT、SUMSQ、SUMX2MY2、SUMX2PY2、SUMXMY2几种函数。 这里笔者将以某单位工资表为例重点介绍SUM(计算一组参数之和)、SUMIF(对满足某一条件的单元格区域求和)的使用。(说明:为力求简单,示例中忽略税金的计算。) SUM 1、行或列求和 以最常见的工资表(如上图)为例,它的特点是需要对行或列内的若干单元格求和。 比如,求该单位2001年5月的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就可以在H13中输入公式: =SUM(H3:H12) 2、区域求和 区域求和常用于对一张工作表中的所有数据求总计。此时你可以让单元格指针停留在存放结果的单元格,然后在Excel编辑栏输入公式"=SUM()",用鼠标在括号中间单击,最后拖过需要求和的所有单元格。若这些单元格是不连续的,可以按住Ctrl键分别拖过它们。对于需要减去的单元格,则可以按住Ctrl键逐个选中它们,然后用手工在公式引用的单元格前加上负号。当然你也可以用公式选项板完成上述工作,不过对于SUM函数来说手工还是来的快一些。比如,H13的公式还可以写成: =SUM(D3:D12,F3:F12)-SUM(G3:G12) 3、注意 SUM函数中的参数,即被求和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不能超过30个。换句话说,SUM函数括号中出现的分隔符(逗号)不能多于29个,否则Excel就会提示参数太多。对需要参与求和的某个常数,可用"=SUM(单元格区域,常数)"的形式直接引用,一般不必绝对引用存放该常数的单元格。 SUMIF SUMIF函数可对满足某一条件的单元格区域求和,该条件可以是数值、文本或表达式,可以应用在人事、工资和成绩统计中。 仍以上图为例,在工资表中需要分别计算各个科室的工资发放情况。 要计算销售部2001年5月加班费情况。则在F15种输入公式为 =SUMIF($C$3:$C$12,"销售部",$F$3:$F$12) 其中"$C$3:$C$12"为提供逻辑判断依据的单元格区域,"销售部"为判断条件即只统计$C$3:$C$12区域中部门为"销售部"的单元格,$F$3:$F$12为实际求和的单元格区域。 二、与函数图像有关的函数应用 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在学中学数学时,常常需要画各种函数图像。那个时候是用坐标纸一点点描绘,常常因为计算的疏忽,描不出平滑的函数曲线。现在,我们已经知道Excel几乎囊括了我们需要的各种数学和三角函数,那是否可以利用Excel函数与Excel图表功能描绘函数图像呢?当然可以。 三、常见数学函数使用技巧--四舍五入 在实际工作的数学运算中,特别是财务计算中常常遇到四舍五入的问题。虽然,excel的单元格格式中允许你定义小数位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其实数字本身并没有真正的四舍五入,只是显示结果似乎四舍五入了。如果采用这种四舍五入方法的话,在财务运算中常常会出现几分钱的误差,而这是财务运算不允许的。那是否有简单可行的方法来进行真正的四舍五入呢?其实,Excel已经提供这方面的函数了,这就是ROUND函数,它可以返回某个数字按指定位数舍入后的数字。 在Excel提供的"数学与三角函数"中提供了一个名为ROUND(number,num_digits)的函数,它的功能就是根据指定的位数,将数字四舍五入。这个函数有两个参数,分别是number和num_digits。其中number就是将要进行四舍五入的数字;num_digits则是希望得到的数字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如图3所示: 单元格B2中为初始数据0.123456,B3的初始数据为0.234567,将要对它们进行四舍五入。在单元格C2中输入"=ROUND(B2,2)",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得到0.12、0.23。在单元格D2中输入"=ROUND(B2,4)",则小数点保留四位有效数字,得到0.1235、0.2346。 附注:Excel的数学和三角函数一览表 ABS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绝对值 ACOS 工作表函数 返回数字的反余弦值 ACOSH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反双曲余弦值 ASIN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反正弦值 ASINH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反双曲正弦值 ATAN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反正切值 ATAN2 工作表函数 返回给定的 X 及 Y 坐标值的反正切值 ATANH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反双曲正切值 CEILING 工作表函数 将参数 Number 沿绝对值增大的方向,舍入为最接近的整数或基数 COMBIN 工作表函数 计算从给定数目的对象集合中提取若干对象的组合数 COS 工作表函数 返回给定角度的余弦值 COSH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的双曲余弦值 COUNTIF 工作表函数 计算给定区域内满足特定条件的单元格的数目 DEGREES 工作表函数 将弧度转换为度 EVEN 工作表函数 返回沿绝对值增大方向取整后最接近的偶数 EXP 工作表函数 返回 e 的 n 次幂常数 e 等于 2.71828182845904,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FACT 工作表函数 返回数的阶乘,一个数的阶乘等于 1*2*3*...*该数 FACTDOUBLE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 Number 的半阶乘 FLOOR 工作表函数 将参数 Number 沿绝对值减小的方向去尾舍入,使其等于最接近的 significance 的倍数 GCD 工作表函数 返回两个或多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INT 工作表函数 返回实数舍入后的整数值 LCM 工作表函数 返回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LN 工作表函数 返回一个数的自然对数自然对数以常数项 e(2.71828182845904)为底 LOG 工作表函数 按所指定的底数,返回一个数的对数 LOG10 工作表函数 返回以 10 为底的对数 MDETERM 工作表函数 返回一个数组的矩阵行列式的值 MINVERSE 工作表函数 返回数组矩阵的逆距阵 MMULT 工作表函数 返回两数组的矩阵乘积结果 MOD 工作表函数 返回两数相除的余数结果的正负号与除数相同 MROUND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按指定基数舍入后的数值 MULTINOMIAL 工作表函数 返回参数和的阶乘与各参数阶乘乘积的比值 ODD 工作表函数 返回对指定数值进行舍入后的奇数 PI 工作表函数 返回数字 3.14159265358979,即数学常数 pi,精确到小数点后 15 位 POWER 工作表函数 返回给定数字的乘幂 PRODUCT 工作表函数 将所有以参数形式给出的数字相乘,并返回乘积值 QUOTIENT 工作表函数 回商的整数部分,该函数可用于舍掉商的小数部分 RADIANS 工作表函数 将角度转换为弧度 RAND 工作表函数 返回大于等于 0 小于 1 的均匀分布随机数 RANDBETWEEN 工作表函数 返回位于两个指定数之间的一个随机数 ROMAN 工作表函数 将阿拉伯数字转换为文本形式的罗马数字 ROUND 工作表函数 返回某个数字按指定位数舍入后的数字 ROUNDDOWN 工作表函数 靠近零值,向下(绝对值减小的方向)舍入数字 ROUNDUP 工作表函数 远离零值,向上(绝对值增大的方向)舍入数字 SERIESSUM 工作表函数 返回基于以下公式的幂级数之和: SIGN 工作表函数 返回数字的符号当数字为正数时返回 1,为零时返回 0,为负数时返回 -1

excel $符号的用法

背景 :在excel的函数中,我们经常通过位置引用来获得已有表格中的数据,比如=A2 就表示引用A列第2行 位置的值。 然而有时候还会有 =$A2 这种用法,那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是静态引用的意思,哪个字段前面加了$,哪个字段就不会动 我们知道在excel表格中,通过一个已有的字段,我们可以横向或者竖拉来自动引用和计算对应的值,引用的自动会自动更新,比如=A2,如果往下拉,就会自动变成=A3。如果往右拉就变成了B2了。但是在有的场景下,需要固定获取某个位置的值,那么就需要加$符号了。 比如$A$2, 那么无论横拉还是竖拉,新的单元都是去获取A2单元的值的。这就是区别

EXCEL $符号的用法。

举例(条件格式)说明:=$D1=3,公式的含意是:当D1单元格等于3时,公式的结果为“TRUE”或“FALSE”,就是真或假,设置相应的单元格格式;这里用了列绝对引用,就是D列,不能是其它列,列不能变;行用了相对引用,是可变的;假设条件格式设置的是B列(整列,就是从B1开始),则,B1单元格对应D1、B2单元格对应D2;如果条件格式中公式是=$D2=3,则B1单元格对应的是D2、B2单元格对应的是D3。

谁知道EXCEL中$的用法?

使用填充时.加了该符号的位置不变..比如说..=$A$1+B1向下填充时.就会得出..=$A$1+B1=$A$1+B2=$A$1+B3=$A$1+B4=$A$1+B5

excel $的用法

横向:d1=a$1-$tt$1纵向:d2=a2-tt2

九年级物理电学的所有公式及其用法?

建议买教材解析

圆锥曲线麻花公式用法

圆锥曲线麻花公式用于证明。圆锥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其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e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

高一物理的能量守恒定律公式及用法分别是什么?

能量守恒定律 定律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在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Ek和势能Ep可以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公式:Ek1+Ep1=Ek2+Ep2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2)动量守恒定律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公式:m1v1+m2v2+…=m1v1ˊ+m2v2ˊ+…,其中v1,v2…都是作用前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1ˊ,v2ˊ都是作用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适用条件: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excel公式编辑器的用法

   Excel 中经常需要使用到公式编辑器对公式编辑,公式编辑器具体该如何使用呢?下面是由我分享的excel公式编辑器的用法,以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excel公式编辑器的用法:   公式编辑器使用步骤1:打开Excel文件,在excel2007的插入栏位点击插入-对象!   公式编辑器使用步骤2:在插入对象选项卡选择新建--公式编辑器3.0,点击确定!   公式编辑器使用步骤3:出现数学公式编辑器提示,直接点击是就可以了!随后会弹出帮助教程!会使用的直接略过!   公式编辑器使用步骤4:公式编辑器出现后,选择任意公式形式的格式,按格式输入就行了!

请问物理热于能的公式Q=m*g及比热容公式Q=c*m*Δt的意思及用法是什么?

公式Q=m*g为燃烧能量公式,是燃烧时放出的能量热量:Q焦耳(J)质量:m千克(kg)热值:q焦每千克(J/kg)用于从质量以及热值求出燃烧后放出的能量公式Q=c*m*Δt是冷却时放出的能量c :比热容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物体的质量Δt:物体温度的变化量

请问物理热于能的公式Q=m*g及比热容公式Q=c*m*Δt的意思及用法是什么?

1千克(立方米)某种固体(气体)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料的热值,属于物质的特性,符号是q,单位是焦耳每千克,符号是J/kg(J/m^3)。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J/kg),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q=Q放/m(固体);q=Q放/v(气体)W=Q放=qm=Q放/mW=Q放=qV=Q放/v(W:总功)(热值与压强有关)比热容(specificheatcapacity)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specificheat),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与所进行的过程有关。在工程应用上常用的有定压比热容Cp、定容比热容Cv和饱和状态比热容三种,定压比热容Cp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比压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定容比热容Cv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比容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吸收或放出的内能,饱和状态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某饱和状态时,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在中学范围内,简单(不严格)的定义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或降低1℃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与比热相关的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即Q吸(放)=cm(t-t1)其中c为比热,m为质量,t为末温,t1为初温,Q为能量。吸热时为Q=cmΔt升(用实际升高温度减物体初温),放热时为Q=cmΔt降(用实际初温减降后温度)。或者Q=cmΔt=cm(t末-t初),Q>0时为吸热,Q<0时为放热。(涉及到物态变化时的热量计算不能直接用Q=cmΔt,因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的比热容变化了。)

高中物理电场的所有公式和用法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高中物理电场的所有公式和用法

1 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3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5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5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6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8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作者: 日浦队长 2008-8-2 16:48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包括解释)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求和公式西格玛的用法"∑"怎么用?

示例:ΣAn=A1+A2++An∑是数列求和的简记号,它后面的k^2是通项公式,下面的k=1是初始项开始的项数,顶上的n是末项的项数。n∑k^2=1^2+2^2+……+n^2(1)k=1n∑(2k+1)=3+5+……+(2n+1)(2)k=1则(1)+(2)=n∑(k+1)^2=2^2+3^2+……+(n+1)^2k=1著名的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可以表示成n∑C(n,k)a^(n-k)b^k.k=0

"二"和“两” 用法的区别

二:数字,2的中文写法,书面语;两:数字,同“二”,口语;俩:数量词,意思为两个。比如:二个人=两个人=俩人

求高数大神指教不定积分的递推公式的用法及运用的题目类型,公式如图

用在各种分式积分啊1/(x^4 -1)积分就要用到这公式啊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专业英语用法, 比如有a+b-c (a+b-c)*c (a+b)*(a+b) 用英语做4点...

没什么专业用法吧?我看国外的数学公开课,用的就是plus(+),minus(-),times(*)和over(/)(一般表示分式)第一个就是:a plus b minus cThat"s it.

“二”和“两”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二”和“两”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有区别。x0dx0ax0dx0a 1.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年级”“二月份”。x0dx0ax0dx0a 2.基数可以用“两”,也可以用“二”。如“二十”“两千”等。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替代,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本书”“两个人”,不说成“二本书”“二个人”。x0dx0ax0dx0a 3.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可以用“两”也可以用“二”。如“两尺布”,也可以说成“二尺布”。x0dx0ax0dx0a 4.二和三连用时,数目不超过十,一般用“两”不用“二”。如“两三个”不说“二三个”,当超过二十时,一般用“二”不用“两”。如“二三十万”。x0dx0ax0dx0a两只用于数词,如两个,两天。二常用于序数词,如第二。

Excel电子表格的乘法公式用法

简单的相乘,直接用符号*,如a列乘以一个固定的数3.14,结果放在b列,可以在b1中输入:=a1*3.14下拉即可连续单元格连乘,用这样的方式就显然有些笨拙了,excel提供了一个相乘的函数:product如a1:a10,可以用公式:=product(a1:a10)又如计算57的阶乘,可以用公式:=product(row(1:5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输入数组公式

excel表格乘法计算公式的用法

   Excel 中的乘法计算公式具体该如何进行使用求积呢?下面是由我分享的excel表格乘法计算公式的用法,以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excel表格乘法计算公式的用法(一)   步骤1:打开Excel,找到需要设置公式的表格(这里假设为C1到C21,)   步骤2:在C1中输入公式=A1*B1(假设值来自A1和B1);   步骤3:将鼠标移到C1右下角,鼠标变为加号装,点击向下拖动到C21;   步骤4:在A1到A21,B1到B21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结果:   excel表格乘法计算公式的用法(二)   步骤1:我们现在看如图所示的,要求的E列的结果,看到表格的下方给到提示,每次加班费按照20元每次计算,所以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用D列乘以20就是E列的结果了。   步骤2:首先用鼠标选中E3,在里面首先输入“=”。   步骤3:接下来我们再利用鼠标选中D3,之后就会出现虚线的框架,说明单元格已经被选中,然后在E3中就可以看到D3,在D3后面输入*号,这就是乘法的意思。在输入20   步骤4:最后就可以回车看结果了,自己口算一遍,这就是要求的结果,看起来真的很方便吧。   步骤5:这样就求得第一个人的总加班费了,可是下面要是依次计算下来也不是简单的事了。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使下面单元格的乘法格式和E3的一样就可以了。把鼠标选中E3,将鼠标移动到右下角,这时会出现一个黑色的十字架,拖住它往下拉拉到最后一个人的总加班费,然后松开手,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加班费的结果。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具体用法以及等差和

一、 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1)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数函(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末项=2和÷项数-首项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等差数列的应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等差数列如: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长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若为等差数列,且有ap=q,aq=p.则a(p+q)=-(p+q)。若为等差数列,且有an=m,am=n.则a(m+n)=0。等比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n-1)(2)前n项和公式是:Sn=[A1(1-q^n)]/(1-q)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若m,n,p,q∈N*,则有:ap·aq=am·an,等比中项:aq·ap=2ar ar则为ap,aq等比中项。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数数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性质: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0)”.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等比数列在生活中也是常常运用的。如:银行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赫本金价在一起算作本金,在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省字的文言文用法

1. “省”字的古文解释 省 一、读sheng(第三声) 1、减少。 省徭役,减征赋。(三国志 吴主传) 2、节省,节约。 贬食省用。(左传 ) 3、撤销,废止。 潜溪县,汉末置,晋初省。(华阳国志) 4、宫禁。 孙腾带杖入省。(北齐书 神武纪) 5、古代国家中央级官署名。 如:尚书省 中书省 6、元代以后行政区域 如:山东省 7、通“眚。过失。 饰眚宣义。(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读xing(第三声) 1、察看;检查。 皇帝春游,览省远方。(史记 秦始皇本纪) 2、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 3、明白,领悟,醒悟。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史记 留侯世家) 4、探望,问候。 昏定而晨省。(礼记 曲礼上)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大铁椎传) 5、了解,知道。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韩愈 祭十二郎文) 7、记忆。 夜来省得曾闻处。(许浑诗) 2. 文言文以字用法 以,有三个词性,多种意义: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长顶拜雇之概瓣谁抱京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4. 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5. 在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几种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6. 文言文 之字的各种用法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4.往,到。 .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5.这、此,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魁父之丘。6。 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8.定语后置的标志。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 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7.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 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 “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 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提公因式法用法

(2a-2ax)^2 =(2a)^2*(1-x)^2=4a^2(1-x)^24*(a-ax)^2+4*(a-ax)^2=4a^2(1-x)+4a^2(1-x)=8a^2(1-x)用提公因式法时,公因式要提全

文言文莫字的用法

1. 莫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莫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一、作副词。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敢过其门。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2.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3.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 莫须(也许)4.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 ——《墨子·公输》二、作名词1. 通“膜”。 搦脑髓,爪荒莫。 ——《韩诗外传·卷十》2. 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 ——《国语·晋语》3. 通“幕”。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诗·大雅·皇矣》三、作动词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诗·小雅·巧言》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 ——《管子·制分》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论语·里仁》四、作形容词(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 ——《庄子·逍遥游》(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 ——《管子·小匡》。 2. 文言虚词“莫”的用法 莫作为文言虚词有下面三种用法: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2,<;否定副词>;不要,别 例: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3,<;否定副词>;没有,例: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文言文中“莫”字当否定副词用的多一些 3. 古文中“莫”这个字的所有解释 莫 读音 mò 1. 不要:~哭。 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 4. 古同“漠”,广大。 5. 姓。 -------------------------------------------------------------------------------- 莫 读音 mù ◎ 古同“暮”。 4. 文言虚词“莫”的用法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5.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一、“莫”作代词 “莫”字本来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有 指代人和事物的作用,表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 事”等等。例: (1)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上》)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6)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天地》)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关于例(5)(6)的“莫”字前的先行词,朱振家先生认为: “‘莫"字与其先行词共同作主语, ‘莫"字指代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 不赞同这一观点。杨树达先生指出“莫”的先行词是“省去介字之状字用 名词”,因为“莫”的先行词并不作主语,而是作限定“莫”字所否定和 指代的范围的状语,为确解。 贾延利(1997年)以“群臣莫对”(《战国 策?楚策》)为证反对“莫”为代词,认为若“莫”为代词,则“莫”代指“群臣”,进而二者构成同位成分,但实际并不具备同位成分的条件。 因为同位成分可以省略,前后意思不变;且二者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以此矛盾来反对“莫”的代词性。 借着杨树达先生的观点,我们很清楚的 看到,“莫”作代词,语法意义上的确包含“群臣”的指代义;但是语法 结构上,二者并未构成同位成分,因为“群臣”不作主语,而是充当 “莫”的状语,对其指代和否定的范围进行限制。需要强调的是“莫”作代词,同时具备指代和否定两种功能。 这就 可以解释何以“莫”具有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功能了。具体地说: “莫”的指代功能使其可以充当主语,而其否定功能又使“莫”作主语的 句子具有否定句的特点,因而代词宾语可以前置。 这就驳回了周生亚先生 认为“莫”只有作否定副词才能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观点(《“莫” 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 二、“莫”作副词 “莫”作副词的用法由来已久,“莫”用作副词,金文中已有,崔永 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即举及其例,《国语》《诗经》《礼记》中亦 见之。 细分下来,又有否定副词、禁止副词以及表测度的疑问副词。如: (8)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诗?召南?殷其靁》) (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魏风? 硕鼠》) (10)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小雅?小旻》) (11)早图之莫如尽灭之。 (《左传?哀公六年》) (12)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邶风?谷风》) (13)莫为盗!莫为杀人。 (《庄子?则阳》) (14)共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 传》,中) (15)文,莫吾犹人也?(《论语?述而》) (16)阳不克,莫将积聚也?(《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17)莫朕无天分?(《汉将王陵变,敦煌变文集36页》) 以上例(8)~(11)“莫”表否定,用在动词前,同“不”。 例(12)~(13)“莫”分别用在“违”“为”的前面,表示禁止或劝阻, 同“勿”。例(14)“莫”与“勿”对举出现,更能说明其为否定副词。 例(15)~(17)中“莫”表测度的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并不多见,只有 零星用例。 三、关于“莫”作动词 “莫”为动词由韩学重先生提出,有两组文句为证: (1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 告子上》)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上》) (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从字面上看,例(18)(19)“莫”与“未有”相对应,但实际上 不构成对应关系。 因为我们知道“未”字句中, “有……者”是古汉语 的一种固定结构,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不能拆开。“未”是副词,对其 后的结构起否定作用。 同样,例(20)“有……者”用法与例(19)同。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莫”在古汉语中,最初作为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作主语, 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事”之意。 2.“莫”还可以作副词,表示否定、禁止或测度,作状语。 3.“莫”的前面有时有先行词,但一般不作主语,而是作“莫”的 状语,限定“莫”的否定范围。 4.“莫”不能作动词。 (杨 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6.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 mò 副词义: 1、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 代词义: 1、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名词义: 1、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晋为都。——《国语·晋语》 3、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动词义: 1、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间也。——《管子·制分》 3、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容词义: 1、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莫 mù 名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7.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8. 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9.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劝学》) (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例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例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 例11.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12.公子勉之矣。(《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3.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尔字有什么用法?

一、尔字的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二、尔 ěr1、代词,你;你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尔何如?。” 《肴之战》:“尔何知。”意思是你知道什么。2、代词,这(样);那(样)。《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意思是同样是被逼迫的,丈夫这样,妻妾也是这样。3、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词缀。《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意思是叫别人来吃,行走在道路上的人也不会吃。4、兼词。同“耳”,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志油翁》:“无他,但手熟尔。”意思是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熟练罢了。5、助词,同“耳”。可译作“了”加强肯定语气。柳宗元《捕蛇者说》:“非死则徒尔。”意思是不是死就是走了。扩展资料尔字组词:1、尔曹:尔辈;你们。杜甫《戏为六绝句》:“尔身与名俱灭。”意思是你们的生命和名声都没了。2、尔尔:答应之声,相当于“是是”。《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意思是媒人离开床铺,连连称是。4、尔来:自那时以来;近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钱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是自那四万八千年前,就不在与世间相联系。5、尔汝:古代尊长对卑幼者的称呼,引申轻贱之称。《魏书·陈奇传》:“尝众辱奇,或尔之,或指为小人。” 意思是  曾经当众侮辱陈奇,有的人轻贱他,有的人说他是小人。

数学符号的用法?

1、∝读作正比于,表示正比例。比如a∝b读作a正比于b,表示a与b成正比例。2、∮读音fai,表示曲线积分(闭合路径)。3、∫读作:“sum”,是不定积分符号。就读做对某某积分,就可以了如∫xdx读作对x积分。4、∷ equals,as(proportion)数学专用术语。表示:等于,成比例。5、⊙读作圆表示一个圆(◎、○)的圆心。表示一个圆的方法是⊙加圆心的字母如⊙O⊙A扩展资料:数学符号的种类1、数量符号如:i, ,a,x,e,π。2、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 ̄),对数(log,lg,ln,lb),比(:),绝对值符号||,微分(d),积分(∫),闭合曲面(曲线)积分(∮)等。3、关系符号如“=”是等号,“≈”是近似符号(即约等于),“≠”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是大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即不小于),“≤”是小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即不大于),“→”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正比例符号(表示反比例时可以利用倒数关系),“∈”是属于符号,“⊆”是包含于符号,“⊇”是包含符号,“|”表示“能整除”(例如a|b表示“a能整除b”,而 ||b表示r是a恰能整除b的最大幂次),x,y等任何字母都可以代表未知数。4、结合符号如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横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符号

物理学压强公式以及用法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符号是Pa。  定义式:p=F/S  液体压强公式推导过程:  要想得到液面下某处的压强,可以设想这里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平  面”,这个平面以上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等于液柱所受的重力。  这个平面上方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  F=G=mg=ρVg=ρShg  平面受到的压强  p=F/S=G/S=mg/S=ρVg/S=ρShg/S=ρgh(适用于液体)

用法向量的点到面的距离公式

d=|向量a*向量n|/向量na为起点于既定点、终点在面上的向量n为面的法向量

用法向量的点到面的距离公式

d=|向量a*向量n|/向量n a为起点于既定点、终点在面上的向量 n为面的法向量

求有关方程与方程组的概念及用法。

一、方程有关概念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4、方程的增根:在方程变形时,产生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二、一元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2)一玩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2、一元二次方程三、分式方程(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分式方程的解法:一般解法: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特殊方法:换元法。(3)检验方法:一般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四、方程组例题解析

“荫”和“阴”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荫,用于树荫,阴,用于阴险狡诈等

师说中所有含师字的用法含义

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求因式分解的分组分解法的步骤和用法。

①如果一个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一般应先提取公因式;②如果一个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一般应思考运用公式、十字相乘法;如果多项式有两项应思考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有三项应思考用公式法或用十字相乘法; 如果多项式超过三项应思考用分组分解法;③分解因式时必须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等”字的用法!

省略·

等字的用法怎样?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等”作为助词的用法如下: 1.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我等,彼等。 2.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北京、天津等地/纸张文具等等。 3.列举后煞尾: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因而1楼所谓“A、B、C、D等”中的“等”用法错误的表述才真正是错误的,它其实就是第3种作用。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等字的用法有哪些:这样用才是对的

   汉字,具有多重含义。同时也有很多流行歌曲以此为名。等字的用法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等字的用法的资料,仅供参考。   等字的用法   助词“等”常用于书面语,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词或 短语 之后,其作用有二:   1.表示列举未完。运用情况是:被省略的部分或因不重要或不必要而不一一列出,或因知道得不确切而无法说出。例如:   ①房间里有一张单人床,右边是书桌、书架等简单的陈设。   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   ③工具箱里放着鎯头、锯子、凿子、锉刀、螺丝刀等东西。   例①,房间右边显眼的如书桌、书架都说出来了,其他不重要的就用“等”字带过。例②,唐代的著名诗人很多,举出最著名的几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一列出。例③,工具箱里放的东西很多,没法一一说全。   2.表示列举后煞尾。这种用法的“等”,后面经常带有前列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例如:   ④我国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⑤六年来我们学习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自然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九门课程。   例④⑤中的“等”字后都带有前列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这种用法的“等”字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原意的表达。而例①②③中的“等”字是不可去掉的,去掉后 句子 就不通,或意思就不完整。   关于“等”、“等等”的用法    1.表示列举未尽,且后面再无其他词语时,既可用“等”,也可用“等等”;而当后面有其他词语时,只能用“等”。    例如:“林区职工、社员群众,以及机关、部队、 学校、厂矿企业等单位,都要改烧枝丫、茅柴。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实行以煤代木,发展沼气和小水电等,大力节约木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2.无论“等”还是“等等”,其前面所列举的名词或词组一般都不得少于两项。但是,如果“等”字前面为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时,其所列举的内容可以是一项,“等等”没有这种用法。    例如:“各级党委、政府、工会、共青团和科协等要共同努力,把这件事办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 教育 工作的决定》    “陈××等竟然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公然收受贿赂,完全丧失了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    《中共××市纪委关于陈××等受贿问题的通报》    3.表示列举未尽,且系指人的名词和专有名词时,一般只能使用“等”而不能使用“等等”。    例:“毛周刘朱等少数领导人和一些革命先烈的纪念设施,以及革命历史的纪念设施,应当有,应当管理好,但是必须严格控制,防止多建滥建。”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    例:“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等”与其前面所列举的名词或词组之间不能出现停顿,而等等与前面的词语之间可以用逗号隔开。    5.表示列举未尽之意时,“等等”可以重复使用,而“等”没有这种用法。    例:目前,纯棉布市场较为呆滞的品种有:什色线卡华、女线呢、条格布、花型陈旧的各色花布,等等,等等。    6.“等”,“等等”前面不可加省略号。“等”表示列举概括,省略号只能用于表示列举未尽,没有表示列概括的功能,故应删去。   等的释义   ①品级;级别:头等|同等|三六九等。   汉字——等   汉字——等   ②相同;一样:相等|等价|等腰三角形。   ③等候;等待:等车|等机会|我在家里等你。   ④表示列举未尽:我们学习数学、语文等课程。   ⑤列举后煞尾: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城市。[1]   更多解释   等 <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等”作虚词用:   等——《说文》:“等,齐简也,从竹寺,会意。”按:寺为简册杂积之地。《广雅·释诂》曰:“等,齐也。”原为实词中的动词。而等级则为名词。由于“等”本音,为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有何等或何物之义,唐代时的如今江浙地区人,都称“齐等”为丁儿反,应瑗诗有“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之句,意谓用何才学,而被赞誉当官。(颜师古《匡谬正俗》卷   六)《后汉书·祢衡传》:“死公!云等道?”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可见等有“何”义,可作虚词。(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台阶   【等】称量轻重也。例句:1、[孟子]等百世之王。2、[史记夏本纪]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又,《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句:“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叫声惭愧。”可知又为“称量轻重的工具”,即秤或天平,或笼统称谓。居牖客查不出,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和"两" 用法的区别

两,经常与量词连用,两个人,两双筷子之类 二,比较单纯的数词,二十,二十一.但表示百以上单位时,用两,两千两万之类. 两,有时还表示成对的意思.两两相望,两不相厌 也可以通用,比如二人世界,两人世界.

“二”和“两”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二”和“两”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有区别。x0dx0ax0dx0a 1.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年级”“二月份”。x0dx0ax0dx0a 2.基数可以用“两”,也可以用“二”。如“二十”“两千”等。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替代,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本书”“两个人”,不说成“二本书”“二个人”。x0dx0ax0dx0a 3.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可以用“两”也可以用“二”。如“两尺布”,也可以说成“二尺布”。x0dx0ax0dx0a 4.二和三连用时,数目不超过十,一般用“两”不用“二”。如“两三个”不说“二三个”,当超过二十时,一般用“二”不用“两”。如“二三十万”。x0dx0ax0dx0a两只用于数词,如两个,两天。二常用于序数词,如第二。

c语言“sqrt函数”的用法是什么?

  sqrt函数x0dx0a  功 能: 一个非负实数的平方根x0dx0a  函数原型: 在VC6.0中的math.h头文件的函数原型为double sqrt(double);x0dx0a  说明:sqrt系Square Root Calculations(平方根计算),通过这种运算可以考验CPU的浮点能力。x0dx0a  程序例:x0dx0a  #includex0dx0a  #includex0dx0a  int main(void)x0dx0a  {x0dx0a  double x=4.0,result;x0dx0a  result=sqrt(x);//result*result=xx0dx0a  printf("Thesquarerootof%fis%f ",x,result);x0dx0a  return 0;x0dx0a  }x0dx0a  x0dx0ax0dx0a  VC 2008后为重载函数,原型为 float sqrt (float),double sqrt (double),double long sqrt(double long)x0dx0a  注意没有sqrt (int),但是返回值可以为int

c语言 pow函数用法

你首先要给我说你用的哪个编译器啊我在VS2005下用你的相同代码得出的结果是三个数都是100只是pow(float,float)才是正确的用法,你可以偿试把你的所有类型改一下试试,从你的测试结果来说,很可能是类型转换的时候的问题,int型的i=2,被编译器转成float的时候有误差,只有1.999……,然后10的i次方不到100,只有99点几,然后转给a的时候再转换成int就只有99了,而你直接输入2的时候就没有问题。这只是一种猜测,你得把你的编译环境也作为条件给出来才能有准确的判断。

c语言中window函数的用法?急急急!

前两个参数是左上角的坐标,也就是窗口的起点,后两个分别是长和宽!

“二”和“两”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二”和“两”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有区别。x0dx0ax0dx0a 1.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年级”“二月份”。x0dx0ax0dx0a 2.基数可以用“两”,也可以用“二”。如“二十”“两千”等。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替代,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本书”“两个人”,不说成“二本书”“二个人”。x0dx0ax0dx0a 3.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可以用“两”也可以用“二”。如“两尺布”,也可以说成“二尺布”。x0dx0ax0dx0a 4.二和三连用时,数目不超过十,一般用“两”不用“二”。如“两三个”不说“二三个”,当超过二十时,一般用“二”不用“两”。如“二三十万”。x0dx0ax0dx0a两只用于数词,如两个,两天。二常用于序数词,如第二。

C语言中幂函数 pow 的用法

POW(X,Y);函数名: pow 功 能: 指数函数(x的y次方) 用 法: double pow(double x, double y);

1的不同用法

①阿拉伯数字代表的序号,一般小题都用它1.与①用法相同(1)与①用法相同,一般数学题会用一中文简体,读音yī;又俗读“幺”yāo(一)中文,带括号,用于标题壹中文,‘一"的大写,一般银行计帐用弌 、丨丿中文异体,读音yī大写:Ⅰ 小写:Ⅰ罗马数字one英语基数词first英语序数词,第一once英语,表示一次ichi(いち)和iji(いじ)日文飕(hana)韩语un/une法语

反函数定义及用法

c语言中的幂函数pow用法 谁能帮我用pow编个程序求3.5的1/4次方

#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void main(){ printf("%lf ", pow(3.5, 0.25) );}如上所示。

用法语翻译“我的朋友”“我”“朋友”三个词,谢谢!

我的朋友 mon ami 我的女性朋友 mon amie我 moi 如果是在句中作主语用je朋友 ami 女性朋友 amie

朋友用法语怎么说

法语中 ami,amie 用的时候要注意,如果在两性之间,有时会被理解成性伴侣。 如一个异性,认识不久,来问你,Voulez-vous devenir mon ami,amie? 你要仔细了,拿定主意再说。 我们生活中说的朋友,如果是真的朋友关系,当然可用这个词。但我们也常用“朋友”指一般认识的人,则可用 une connaissance ;如果指很铁的朋友,用 ami,amie 可能轻了一点,可用 copin,copine.

happened的用法

注:Happen 的三种用法与三点注意 一、happen是不及物动词。happen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sth.+happen+地点/时间",意为"某地/某时发生了某事"。例如: An accident happened in that street.那条街发生了一起事故。 What"s happening outside?外面发生什么事了? 2. "sth.+happen to+sb."意为"某人出了某事(常指不好的事发生在某人身上)"。例如: A car accident happened to him yesterday.昨天他发生了交通事故。 What happened to you?(=What was wrong / the matter with you?)你怎么啦? 3. "sb.+happen+to do sth."意为"某人碰巧做某事"。例如: I happened to meet her in the street.我碰巧在街上遇见她。 It happened that I was out when he called.他来访时我碰巧不在。 二、同学们在使用happen时,以下三点情况值得注意: 1. happen为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语态。例如,要表示"这个故事发生在去年。"不能说:The story was happened last year.但可以说:The story happened last year. 2. happen为短暂性动词,不能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例如,要表示"这事发生一年了。"不能说:This happened for one year.但可以说:This happened one year ago. 3. happen一般用来强调某事发生的偶然性。如要表示事先安排或有准备的事情或活动,则不能用happen,而要用take place。例如: A sports meeting took place(=was held) in our school last week.上周我校举行了运动会。(不能说:A sports meeting happened in our school last week.)

land的有关用法

  land on着陆  常用短语land agentn.房地产商,地产经纪人land up到达,落在,终至,沦为no man"s landn.无人区域,真空地带cultivated land耕地,耕作地dry land陆地,旱地,旱田grazing land牧场land mile英里land reform土地改革land resources土地资源land tenure土地使用权,土地占有制度common landn. 公共用地;公地land line

ciao的用法

感叹词int.1. 【意】见面时致意之语;(分别时用语)再见Ciao 的读音近似“乔”,在意大利语里既是“你好”,也是“再见”的意思,是较熟悉的朋友之间相互问候的口头语。走在意大利的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说“Ciao”,至于他们是在告别还是刚见面,还得看具体的情况。

谁知道amid的用法?请举例说下。

amid [ə"mid]prep.1. 在…当中,在…之中,在其中;在…中间[多跟单数名词]:Some of the wreckage caused by the explosion fell amid the crowd of spectators.爆炸产生的碎片落在围观人群当中。2. 被…包围,被…围绕:The party was a haven of quiet amid the noise and bustle of the streets outside.外面街道上熙来攘往,一片喧闹嘈杂之声,那个公园坐落其间,真是安静的世外桃源。3. 在…过程中,在…期间[亦作amidst]

in与amid的用法异同?

Amid: 1.在...{过程}中; 在...中(这里特指能够引起人兴奋或者恐惧 的情景)----所以我说“他在欢呼声中缓步走上领奖台”就用amid 2.在...中(这里用在:当你所描绘的物体周围存在某物时)----我说“拿破仑雕象位于橄榄树丛当中”就用amid至于in,用法甚广。因此,愚以为,正所谓辨者之道,留同析异,amid用法屈指可数,因而在使用中,只须注意特殊1中引起人感情的用法。愚解,毋怪!

estimate 和 evaluate的用法区别?

两者都有”估计,评估“的意思。estimate泛指形成个人的意见与判断evaluate也暗示试图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极少用以指钱财方面的价值。Itisnotadvisabletooverestiamteorunderestimateone"sstrenth.过高估计或者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都是不可取的。Theteacherevaluatedtheperformanceofeachstudent.这位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表现做出评价。参考文献:汉英双解英语同义词词典----外研社

ちゅう 和 じゅう的用法

读chuu 两个都读chuu

He is no very kind。用法对吗?

不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点也不和蔼,他一点也不一不好,使用了be动词is,带有be动词的句子改为否定,一般在be动词后面加上not,而不是no.你这句话是错误的,用法要把no改为not

including用法

including的用法:including是include的现在分词,可用作介词和动词,用作介词时表示“包括…在内”的意思,用作动词时表示“包括;包含;使成为…的一部分”的意思。常见句型Experiment including parallel control groups.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There are three storeys including the ground floor.包括底层共有三层。I need a pakeage deal including airfare and hotel.我需要一个成套服务,包括机票和住宿。A lens is an optical system including two refracting surfaces.一个透镜是包含两个折射面的光学系统。词汇搭配include logically 合理地包含 include materially 实质性包含include mutually 相互包含 include needlessly 不必要地包含include officially 正式包含 include originally 最初包含include parenthetically 附带包含 include partially 部分包含include particularly 尤其包含 include partly 部分包含词义辨析including和involve的区别这组词的共同意思是“包含、包括”。其区别是:involve所指的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而include所指的事物则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involve指必然包括某种结果,而include则指包括属于整体的部分。include可详细罗列内容,也可只列举其中一二,而involve则没有此用法。

句子中的两个 involve 的用法解释一下。

involving 这里就是about的意思,“与。。。相关”。这里是个 动词+ing 作形容动词的用法,用来修饰uproar。involves这边是简单的做动词谓语的用法,就是“属于,涉及”的意思。全文意思是,当被提及正在发生的,与Bill Clinton有关的动乱时,大多数人表示这纯粹属于私人问题。

BEC:Involve的用法,什么时候加in,什么时候不加in 啊?

不是有in么? 这里就是表示涉及的意思。

amiable和kind都有“和蔼的”意思,但二者的具体用法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

arrange的用法,后边都可以加什么

arrange作为及物动词时,后可以直接加事情、加人+to +动词原形

arrange的用法,后边都可以加什么

for someone to do something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If you arrange with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you make plans with them to do it. 安排; 筹划例:I"ve arranged to see him on Friday morning.我已经安排了星期五早上见他。例:It was arranged that the party would gather for lunch in Grant Park.已经安排好这一行人在格兰特公园聚集吃午餐。例:The city had arranged for the National Guard to be brought in.该市已筹划调入国民警卫队。3.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If you arrange something for someone, you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have it or to do it. 安排好例:I will arrange for someone to take you around.我会安排好人领你转转。例:The hotel manager will arrange for a babysitter.宾馆经理会安排一位保姆。例:Mr. Dambar had arranged a dinner for the three of them.丹姆巴尔先生已经为他们3人安排好了一顿晚餐。

arrange的用法,后边都可以加什么

once不是动词,而是连词此处的receive 后面应该加d解释:一旦收到这部分,请安排检查。

please的用法是什么?

1、please用作动词时的意思是“(使)高兴,(使)满意”,指欲望或兴趣得到满足后产生强烈的兴奋、满意的情绪。还可指“想要,喜欢”,指对某物的渴望。2、please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后接名词、代词作宾语。3、please可作“请”解,此时还可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please的反义词anger 英 ["æŋɡə(r)]   美 ["æŋɡər]    n. 愤怒;怒火vt. 激怒vi. 发火例句:His face was inflamed with anger.翻译:他的脸因愤怒而涨得通红。短语:arouse sb"s anger 使某人发火

broing和bored的具体用法

boring用于描述事物,某事很无聊 The game is boring.bored指某人对某事感到无聊 He was bored with that.

bored和boring的用法

bored和boring意思都是无聊的,都是形容词,但它们的用法不同。bored是指使人感到厌烦的,boring是指事情本身是无趣的,当形容人的感受时候用bored,形容事物用boring。bored修饰人或人作主语时用。意思是:“感到厌烦的,无聊的”。The movie was so boring! I was bored. 电影太无聊,使我感到无聊。 The class was so boring! I was bored. 课程太无聊,使我感到无聊。 boring修饰物或物作主语时用。但根据句子或上下文意思也可用人作主语。意思是“枯燥的,无聊的,厌倦的,令人厌烦的“。 The movie was boring. 电影很无聊。 The class was boring. 课程很无聊。 Boring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但意思却大不相同。 A boring person. 一个无趣的人。 Only boring people are bored. 只有无趣的人才会感到无聊。

bored和boring的区别和用法

这实际上就是分词的用法。现在分词V+ing表示主动或进行;过去分词V+ed表示被动或完成。因此,boring的意思是“令人烦恼的、烦人的”;bored的意思是“受到烦扰的、被扰恼的”。例如:a boring matter“烦人的事情; a bored mood“烦躁的心情”。

bored和boring的区别和用法

这实际上就是分词的用法。现在分词V+ing表示主动或进行;过去分词V+ed表示被动或完成。因此,boring的意思是“令人烦恼的、烦人的”;bored的意思是“受到烦扰的、被扰恼的”。例如:aboringmatter“烦人的事情;aboredmood“烦躁的心情”。

文言文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什么。如《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蹦,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哪里。如《赤壁之战》中“豫州今欲何至”。 3、为什么。如《过秦论》中“为天下笑者,何也”。 4、作语助词相当于“啊”。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5、通“呵”,喝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怎么。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ored和boring的用法

bored和boring的用法:bored和boring意思都是无聊的,都是形容词,但它们的用法不同。1、bored修饰人或人作主语时用。意思是:“感到厌烦的,无聊的”。The movie was so boring! I was bored。电影太无聊,使我感到无聊。The class was so boring!I was bored。 课程太无聊,使我感到无聊。感到厌烦的,无聊的。2、boring修饰物或物作主语时用。但根据句子或上下文意思也可用人作主语。意思是“枯燥的,无聊的,厌倦的,令人厌烦的“。The movie was boring。电影很无聊。(2)The class was boring。 课程很无聊。3、Boring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但意思却大不相同。A boring person。 一个无趣的人。Only boring people are bored。 只有无趣的人才会感到无聊。

初二英语单词training的用法

trainig fortraining totrains dogs

effect 与affect有什么区别,用法有什么不同?

effect是名词,影响(on,upon)affect是动词Punishmenthadverylittleeffectonhim.惩罚对他没有什么效果。当然了,这两个词也都有动词性。affect指“产生的影响之大足以引起反应”,着重“影响”的动作,有时含有“对...产生不利影响”的意思,如:Thisarticlewillaffectmythinking.这篇文章将会影响我的思想。effect指“实现”、“达成”,着重“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Thisbookeffectedachangeinmyopinion.这本书使我的看法起了变化。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