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spacex和中国航天哪个厉害

SpaceX。首先,我们来看一下SpaceX的成就。SpaceX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是一位充满激情和野心的商人,他的目标是将人类送往火星。在过去的5年中,SpaceX不仅成功地将多颗Falcon9火箭送入轨道,还成功地将Dragon货运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此外,SpaceX还推出了重复使用的龙飞船,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回收火箭的试验。这些成就都表明,SpaceX在推进商业航天的进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了全球航天领域的一支强大力量。然而,我国在过去的5年中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2016年,我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地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此外,我国还成功地将多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为全球导航系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8年,我国还成功地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并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国家。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但是,如果我们将我国航天技术和SpaceX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在某些方面,我国的航天技术仍然存在差距。首先,我们可以看到,SpaceX的火箭和飞船可以实现可重复使用。而我国的航天器则多数只能使用一次。这意味着,SpaceX可以节约成本,使商业航天变得更加经济实惠。其次,SpaceX的火箭可重复使用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更快地推进航天计划。而我国则需要建造更多的航天器来完成同样的任务,这可能会导致更长的延迟和更高的成本。

中国航天知识(中英文)

航天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航天”系泛指航天器在太空在地球大气层以外(包括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粗分为载人航天和不载人航天两大类。“航天”这个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新事物应用了众多涉及基本概念的名词,这些名词与“航空"有很大差别。 宇宙环境是极为恶劣的,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辐射、温度差异等,这些不利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在这种环境中,航天员是无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对严峻的宇宙空间环境,怎样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呢?我们的科技人员为其研制了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绝的密闭环境即密闭座舱,用来保护航天员。 一会儿是早晨,一会儿是黑夜 飞船上航天员大小便的处理也有其相当的科学性。尿盆是特制的,抽水马桶同一个塑料套相连接,大便后快速关闭橡皮阀,大便通过气流落入透气的大便收集袋里,然后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装满后会自动弹出舱外。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 英文缩写

这个不可以随便自己翻译。参考其官网的英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缩写为【CASIC】;【三十一研究所】即【the 31st institute】或【the thirty-first institute】;因此缩写为【31st Inst. of CASIC】比较正规 (注意st上标),进一步缩写为【TFI of CASIC】比较隐晦,一定要用,也无可非议,但不能直观的看出含义。

中国航天员专属英文

中国航天员专有单词taikonaut,有自己的专属英语单词。杨利伟表示:“大家还记得,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但我们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我们把中国的航天员叫taikonaut。”据了解,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目前该词也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宇航员)。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14年前就在陈冬心里生根发芽。那一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陈冬脑海中。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可要实现飞天的梦想谈何容易。刚开始的转椅训练,每次转完他都会出冷汗,头也是晕乎乎的。他在家买了一把可以旋转的电脑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让妻子推着转。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这次,他担任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带队出征。陈冬曾说,“要为祖国出征太空,为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有梦想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梦想离自己更近。

中国航天业创造了奇迹,英语怎么说呢

Chinese Aerospace created a miracle.

中国航天业开创于1956年.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翻译

China"s space industry started in 1956. Over the decades, China"s space sector has created a miracle after another

为什么中国航天员叫taikonaut?有什么意义?

因为他就是英文名的航天航空,所以叫这个的意义代表着我们中国也有属于世界的航天飞行员的,而且更国际化,因为中国的汉字全世界认识的人还是没有英文那么普及,所以取一个英文名字能更好的在世界上展示我们的航天员。

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得简介?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从小就生活在大海边,儿时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他写过一篇作文《我见到了周总理》曾入选了作文集。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就一直梦想做火车司机,却没想到后来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1983年6月,在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空军招飞人员要在当地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而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第一个到选飞报名处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测等程序,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2003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杨利伟旋风热动全城》,社评:杨利伟是这次“神舟”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3]战友评价杨利伟:爱钻研肯奉献。[4]媒体评“没看到长城”的杨利伟的另一种勇气:杨利伟做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有怎样的事迹?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1965年6月21日生,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年后毕业。1996年,杨利伟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1998年1月,杨利伟和其它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由于航天员大队隶属总装,在当时改为陆军。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晋升上校军衔。2004年春节前后,杨利伟晋升大校军衔。2004年12月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2007年10月,杨利伟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2008年7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直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起,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通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间。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间,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么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中国航天用的是麒麟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有哪些优势?

这个操作的系统特别的优秀,而且也很流畅,并且也非常的有实用性,而且也能够运用在航天航空的领域当中,同时也非常的高科技,并且也能够接受非常好的信号。

求英文翻译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历程

Rocket can carry and launch a satellite into space, and satellites can also safely return, these two results had been achieved for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lay a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the development of manned space flight involving astronomy, medicine, aerodynamics, dozens of subject areas. It will reflect the maturity of a country"s overall technological level is related to a country"s life and death in the space age. Manned space flight has been 42 years of human history (in 1961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o achieve the world"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in 1992, took only seven years after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space on the highest technical. At 6:30:07 on November 20, 1999, China"s first pilot a spaceship "Shenzhou I" successful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China became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have after the world"s first three manned space technology countries. Upon completion of 21 hours of spac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fter at 3:41 on the 21st successful landing. "Shenzhou" spacecraft successfully launched and recovered to become another milestone in China"s space history. The success of the date of November 21, 1999, from the days of the end of this year, only one month and 9 days. In the seven-year period the number of the calendar day countdown to the astronauts live, many people just want to sleep on the Haohaodeshui. But even such a simple desire to right a lot of people speaking, but also an elusive luxury. In the new war drums, the "Shenzhou II" again underway. Crane was riding rumbled advance of Chinese astronauts in space to be ideal for a nation to race against time! Soon, the second ship spaceship "Shenzhou II" is created, its performance than the "Shenzhou I" more advanced life-support systems to ensure safety and maintain the equipment installation is also much stronger. January 10, 2001 at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flying seven days after the successful return to the ground. This is China"s first unmanned spacecraft. Spacecraft on a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 of space life sciences, space materials, space astronomy and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other fields, all kinds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performance, stability, job properly, has made large amounts of data. With the "Shenzhou" spacecraft on the 1st than the "Shenzhou II" spacecraft system architecture has a new expansion, technical performance has been enhanced, the spacecraft and manned spacecraft technology, the state basically the same. Followed by Shenzhou III spacecraft on March 25, 2002 launch. Spacecraft carrying human metabolic simulator, anthropomorphic dummies physiological signal equipment and body can be quantitatively simulate the astronauts breathing and blood circulation of the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Shenzhou" on the 3rd orbital module left in space orbit more than 180 day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a series of space science experiments. December 30, 2002, the "Shenzhou" spacecraft lifted off on the 4th is China"s manned space flight last rehearsal is the manned space program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est, most all the tested systems, the most difficult one flight test We still face the most severe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test: a rare cold launch ever,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close to -30 ℃, low-temperature launch conditions over the past 10 ℃, and the launch of the spacecraft has now entered an irreversible state. "Shenzhou" spacecraft on the 4th the last successful launch marked China"s manned space project that no one state has withstood the most comprehensive flight test trials, creat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space launch a new record low temperature, but also created the world"s aerospace history Rocket the miracle of low-temperature firing. Academician Liang Sili Chinese space experts said that although the "Shenzhou" spacecraft, launch Bimei, Russia later, but my spaceship from a higher development. "Shenzhou" spacecraft, the orbital module to conduct both stay in orbit for earth observations, but also as a future space rendezvous and docking of an aircraft, is the next space shuttle transportation excellent tool. October 6, the Associated Press released to the world the message: In the upcoming launch of manned spacecraft ago, China announced as early as three years, the lunar satellite into lunar orbit. Code-named "Chang"e Project" of 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started in March of this year, is proceeding smoothly. In another development, if all goes well, 10 years later, the moon will occur the Chinese presence. AD October 15, 2003 was an unusual day, 9 hours, Yang Liwei"s "Shenzhou" V spacecraft in the deafening roar shook the ground in the sky. On this da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seen the Chinese people fly in space, Yang Liwei. From that day onwards, Haomiao waving the banner of the universe to begin with the Chinese flag. That ship carrying the whole nation of hope "magic boat" gash in China a new space age. AD October 16, 2003 morning 6:23, China"s "Shenzhou V" spaceship take-off 21 hours later, successfully landed in the ope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No footprin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space history ends here. Flying from the Dunhuang mural came out.我没有神7的材料有的话给我吧。(这是到神5的)鄙视那些复制的人~~~~~

中国航天员有多少人

截至2023年1月,中国航天员共有16位。分别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洋、刘旺、王亚平、张晓光、邓清明、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张陆。中国航天员,特指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中国人员。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中国航天员所获荣誉:2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胸怀强国梦、矢志强军梦、献身航天梦,以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先后14人次勇闯苍穹,巡游太空68天,行程4600余万公里,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立起了先锋楷模的时代标杆,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1名航天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员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1名航天员荣获“八一勋章”,航天员群体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称号。

中国航天员有哪些人

中国航天员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洋、刘旺、王亚平、张晓光、邓清明、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张陆。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航天员的身体要求:1、身高要求的身高是1.6米到1.72米。航天员的身高和他的座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整个飞船舱内几何尺寸是有一定限制的,太高的话不适合。2、体重55公斤到70公斤,比较瘦小,因为体重增加,要占去飞船里边总的重量,发射的时候火箭的推力是一定的,如果增加这个重量,就要少带一些燃料和消耗品,这样就不合算了。

聂海胜谈中国航天员的未来:会刷新更多纪录!你对中国航天有何期待?

期待有更多的宇航员和大家见面,同时也期待我国在航天这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聂海胜:三次“飞天”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中国航天员承载怎样的荣誉?

中国航天员探索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对我国航天航空的事业有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航天英雄聂海胜发生了怎样的事故?

聂海胜小时候家里很穷一直吃大酱,因此直到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味就犯恶心。聂海胜1964年出生于湖北枣阳杨垱镇一个小村庄里。儿时贫困的生活常常让父母为区区几元钱的学费犯愁,只好东挪西借,有时代替学费交到老师手中的竟是一只兔子。聂海胜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种田维持生计,家大口阔,生活拮据。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印象里最多能搜捡到的就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子、杂面饼,萝卜干、咸菜、大酱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味就犯恶心。扩展资料:聂海胜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10月,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聂海胜(早年经历)

聂海胜任务发生改变,中国航天员将第二次出舱,各国对此有何态度?

各国对这件事情都非常的关注,都表示了祝贺,希望这一次的出舱任务能够成功。

中国航天员有哪些?

你能知道的也就是公布的那些,不公布的那些是机密~~~

中国航天英雄有几位?

景海鹏是中国的航天英雄,他三次航天

聂海胜谈中国航天员的未来,中国航天员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聂海胜谈中国航天员的未来,对后辈们说: 你们未来会有更多航天员刷新纪录,创造中国高度!

你知道,中国航天员为什么叫“taikonaut”吗?

据了解,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目前这个词已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即“中国宇航员”。

中国航天员英文

中国航天员英文:taikonaut。“Taikonaut”是由中文“太空”的拼音和英语单词astronaut混成的拼缀词。该词也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宇航员)。1999年11月2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号”无人宇宙飞船,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消息。在英文的有关中国不久就会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报道中,第一次使用了Taikonaut,特指即“中国宇航员”或“中国太空人”。据称,马来西亚的赵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创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词,并首先在某个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差不多同时,陈蓝(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网页里使用它。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船员”的英文缩写“naut”(或“航行者”的希腊文“naus”,“宇航员”的英文“Astronaut”删节组成。但在中国官方所发布的稿件中,多半坚持使用更带技术性的名词“航天员”(astronaut),意思为“太空航行者”。

为什么中国航天员的英文叫“taikonaut”?

因为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 而Chinese astronaut是中国宇航员的意思,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所以中国自己成功创造了一个词taikonaut,中国宇航员的意思。

为何中国航天员叫taikonaut?中国崛起后多了哪些中国式英文?

因为这是宇航员自己的专利,而且也是宇航员为了庆祝登上太空的喜悦,可以做到国际通用,中国崛起以后发明了特别多的中式英文,比如 Coffee,SOFA,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

中国航天的资料

  简称CASC,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详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基本介绍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  编 辑:《中国航天》编辑部  中国刊号:CN11-3630/V  介绍中国航天科技的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和中国航天发展的广阔前景。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才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2简史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截至 1984年底,共发射了16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展进程  1956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中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把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领导下,于1956年 10月8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根据1957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新技术协定,1960年前,苏联曾对中国建立火箭导弹研究、试验机构和仿制苏制导弹提供援助。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开始独立研制各类导弹和火箭。  1958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根据同年5月毛泽东主席的提议把发射人造卫星列入科学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581组”和上海机电设计院,以开展空间物理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此后,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开展了航天技术的规划工作和学术活动,着手建设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人造卫星跟踪测量技术。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火箭导弹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基本建设。196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分别负责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和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开始进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设计和各系统的研制。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卫星研究、设计、试制、试验机构统一组织起来,加速了各类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1970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1982年5月,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与此同时,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测控中心和观测台、站陆续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体系。 1970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枚运载火箭和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开始发射小型科学卫星。1975年研制成功两种大推力运载火箭,并开始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又称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1981年 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的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  中国先后发射三种探空火箭:①单级液体火箭,有效载荷重10公斤,飞行高度70公里;②两级探空火箭,第一级是固体火箭,第二级是液体  火箭,直径460毫米,有效载荷重60~150公斤,飞行高度60~200公里;③两级固体火箭,总重量330公斤,有效载荷重30公斤,飞行高度70公里(见“和平”号探空火箭、T-7探空火箭)。  中国充分利用弹道导弹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基础,成功地研制与使用了4种运载火箭:①“长征”1号三级火箭,第一、二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可将约300公斤的人造卫星送入近  地轨道;②“风暴”1 号两级液体火箭,可将约1200公斤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③“长征”2号两级液体火箭,可将约2000公斤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④“长征”3 号三级液体火箭,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或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见“长征”号运载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功研制、发射的人造卫星主要有三种类型:科学和技术试验卫星、返回型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先后共发射16颗。  其他设施  发射设备和地面测控设备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具有发射不同类型卫星的发射设施,并设有光测、遥测、雷达等跟踪测量设备。卫星地面观测网的控制中心和若干地面台、站,配备有中国研制的计算机以及遥测、遥控、跟踪、数据传输和通信设备,远洋跟踪测量船配备有对地球静止卫星入轨段测轨、测速等设备。  3空间技术  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23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5%以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22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4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45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188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9年8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76次发射成功。  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  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神舟十号在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4空间应用  中国非常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  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卫星通信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卫星导航定位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的报警服务能力。  5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  中国航天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6发展意义  自从前苏联在1957年将人类带入航天时代,随后的四十年间,人们目睹了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实现人类的太空梦,美国的阿波罗工程六次拜访月宫的壮举,人类一次次地实现着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载人航天技术使得我们的活动空间从陆地、海洋拓展到了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我们终于可以亲自看到孕育人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美丽的蓝色宝石。一项项的成就和辉煌曾经让我们拥有太多的振奋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败和牺牲又让我们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和伤悲。高昂的代价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冒险性,但是对于太空的向往和执着使我们从未停止过迈向宇宙的步伐,而这皆因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同样愿意为人类这一共同的主题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神舟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7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8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9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事业带动了哪些行业的发展,哪些行业助力了中国航天事业?

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应用等产业规范化发展。“十四五”指出,要建设全球高效的通信、导航和遥感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商业空间发射场,进一步推动商业空间的发展。那么,随着航天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带动了哪些行业的发展,哪些行业助力了中国航天事业呢?▪ 航天带动产业:卫星技术目前,我们研制了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监测卫星、科学探索和技术试验卫星等一系列卫星,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同时,覆盖了偏远地区农村通信和教育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国内VSAT加密卫星通信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国家海洋局在南海开展的特殊权益保护和研究活动,有效地保护了国家信息的传输安全。▪ 航天带动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吨航天粉煤加压气化装置一次喷煤点火成功,标志着集团公司煤气化技术水平继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太空育种技术已经将含有太空“基因”的太空蔬菜带进了成千上万的家庭;脱胎于卫星太阳能帆板的太阳能技术已被广泛使用;卫星及地面运营服务蓬勃发展,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业务扩展到10个省市......▪ 助力航天发展的产业:微波开关及行波管放大器国产化微波开关和行波管放大器国产化项目将扭转我国卫星有效载荷部分关键部件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的现状,夯实卫星自主产业化基础。北斗导航技术物流智能传感系统在危险品运输车上安装北斗导航智能终端,保障了国家能源运输安全,促进了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卫星遥感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将广泛服务于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个领域,帮助当地经济发展。总结:不仅如此,航天产业发展还带动了粮食、能源、高新材料等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登陆月球、探索火星和建造空间站,中国的太空探索不断刷新中国进入太空的高度。在星海之旅中,我们将继续创新和突破,决心继续前进,为我们的航天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正如进入宇宙第一人——加加林所说的那样:宇宙航行不是一个人或某群人的事,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

中国航天503所是指哪个机关

中国航天503所是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3所,是中国的航天科技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从事航天器的研制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中国航天

没有

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 5.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卫星经营企业和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