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红楼梦竹枝词咏薛宝琴.薛家妹妹本多情

薛宝琴,《红楼梦》中皇商之女,小时跟父亲跑过不少地方。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她长得十分美貌,贾母甚是喜爱,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曾欲把她说给贾宝玉为妻。王夫人也认她为干女儿。她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在大观园里曾作《怀古绝句十首》。后嫁都中梅翰林之子。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她的美艳与纯真和邢岫烟的内敛与清高、李纹、李绮的超脱与淡然截然不同,十分耀眼。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nPRrGK4AM1tQ1nDn9G4guqERXFKz4FZK0GpoJ55zn52dY4Bo_ptq9nt3G1SftgplMwNTM_WRyxgHYPFpgkZ4a

赠花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从军行 滁州西涧 竹枝词 朝天子。咏喇叭 《卜算子 咏梅》诗五年级

你是要问什么呢?

谁知道江南逢李龟年,宿建德江,商山早行,竹枝词,乌衣巷这几首诗的诗意。连诗一起发过来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注释】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 3.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4.落花时节: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君:指李龟年【古诗今译】 在岐王的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而今正好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节, 在这百花凋谢的时节又遇见了您。 【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6、旷:空阔远大。诗文译文一: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诗文译文二: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duo】,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hu】叶落山路,枳【zhi】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u】雁满回塘。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人物介绍 温庭筠:(约812—866),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又名温八叉。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中第。今可考见者,温庭给开成四年(839年)年将40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陶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当时令狐陶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说他品行怎么坏。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很。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酉录)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这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u2022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u2022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竹枝词 作者: 刘禹锡 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巴渝一带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扬袖而舞。 【南人】当地人 【北人】由长安谪居蜀地之人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刘禹锡经典《竹枝词》,到底是“唱歌声”还是“踏歌声”?

唱歌声。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竹枝词》 是写春天的诗还是写夏天的诗?

竹枝词是写春天的诗

竹枝词的思想感情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竹枝词全问

竹枝词九首并引作者:刘禹锡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1,余来建平2,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3,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4,虽伧儜不可分5,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6。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7。一白帝城头春草生8,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9。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10。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11。六城西门前滟滪堆12,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十一首竹枝词,全部写出来,刘禹锡的,有急用。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到底是在哪儿写的?江州还是夔州?

刘禹锡《竹枝词》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suī)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就这样!·······························

竹枝词 刘禹锡秋夕

竹枝词作者: 刘禹锡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古诗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什么

1、竹枝词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做的词。第一首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另一首《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2、《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竹枝词 刘禹锡其一

竹枝词(其一)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竹枝词-刘禹锡

[赏析]《竹枝词 》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是我国古代一首描写儿女情长的诗,此诗以景衬情,以情寓景,情景交融,妙到极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那么在大自然中,为什么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呢?原来,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特别在夏季,犹为突出。夏季降水水平分布的这种差异,主要与产生降水的云体特点及下垫面(指地形、地貌等因素)性质有关。在夏季,产生降水的云多为雷雨云,这是一种垂直发展十分旺盛,而水平范围发展较小的云。由于云体较小,在它移动和产生降水时,只能形成一狭小的雨区。而雷雨云含水量大,降水效率又较高,因此容易造成雨区内外雨量分布的显著差异。所以,人们有时会发现,此时此处有雨,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

《竹枝词》刘禹锡是唱还是踏?

唱歌声。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竹枝词》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可能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竹枝词是谁写的 内容是什么

竹枝词--刘禹锡写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爱情诗:刘禹锡《竹枝词二首u2022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爱情没有模式。有欢乐的爱情也有痛苦的爱情,有清纯的爱情也有压抑的爱情。爱情的多种多样,使得诗人笔下的爱情诗也千姿百态。不管怎样,这些爱情诗都是诗人的观念、诗人的诉求、诗人的愿望、诗人的评价等等的反映。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爱情诗:刘禹锡《竹枝词二首u2022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竹枝词二首u2022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

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赏析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大意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二首·其一拼音版

竹枝词二首·其一拼音版如同下文。原文:竹(zhú)枝(zhī)词(cí)二(èr)首(shǒu)·其(qí)一(yī)[唐(táng)]:刘(liú)禹(yǔ)锡(xī)杨(yáng)柳(liǔ)青(qīng)青(qīng)江(jiāng)水(shuǐ)平(píng),闻(wén)郎(láng)江(jiāng)上(shàng)唱(chàng)歌(gē)声(shēng)。东(dōng)边(biān)日(rì)出(chū)西(xī)边(biān)雨(yǔ),道(dào)是(shì)无(wú)晴(qíng)却(què)有(yǒu)晴(qíng)。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竹枝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内容: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3、翻译: 江边垂柳,绿意盎然;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突然她听到了江上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我心中的人儿啊,就像这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却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却还挂着太阳,他对我像是无情又像是有情,真让人捉摸不定;   4、表达感情: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刘禹锡的 竹枝词 莫道谗言如……开头的 意思

竹枝词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竹枝词刘禹锡带拼音版

竹枝词刘禹锡带拼音版:杨柳青青江水平,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闻郎江上唱歌声。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gēshēng。东边日出西边雨,dōngbiānrìchūxībiānyǔ,道是无晴还有晴。dàoshìwúqíngquayǎuqíng。。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竹枝词原文翻译赏析 竹枝词原文译文是什么

1、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注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3、译文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4、《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刘禹锡《竹枝词》的创作背景与年代。

刘于长庆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时,这年春正月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释:   江边垂柳,绿意盎然;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突然她听到了江上传来了熟悉的歌声。哎,我心中的人儿啊,就像这晴雨不定的   天气,说是晴天,西边却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却还挂着太阳。他对我像是无情又像是有情,真让人捉摸不定。

刘禹锡竹枝词的名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这首诗什么意思

可恶擦了拉拉可口可乐了

竹枝词其五 刘禹锡

竹枝词(其五)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竹枝》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作品赏析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觞,民情欢愉。此诗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春意,生活气息很浓。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四首·其一

白居易 竹枝词四首其一 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赏析】 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给人造成一种压抑之感;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白居易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译文及注释】 1、江楼:一作江南。 无题四首 李商隐 无题四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後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 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刘禹锡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赏析】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竹枝词》全文写作背景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竹枝词,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而来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于长庆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时,这年春正月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写过竹枝词。  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禹锡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元代诗人杨维祯对竹枝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清王士祯说“梦得后工此体者,无如杨廉夫,虞伯生”。杨廉夫,即杨维祯。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曾任天台尹、儒学提举等职。他为官有政绩,注意民间疾苦,写过一批民谣化的诗歌。他于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词》九首,尔后竟有一百多人起来唱和。后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杨将一二0人的唱和辑词一八0首编成《西湖竹枝集》。并对各家之间加以评点。《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对竹枝词创作是一个有力推动。不少地方都出现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词》。(最早记载“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锦城竹枝词》--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话来读,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还,许多文人学士写有《竹枝词》作品。比较有影响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瓒、马祖常等。倪瓒是著名画家。明代有刘基、宋濂、李东阳、杨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间的诗人王世祯(1634——1711年),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他每到一地都要写几首竹枝词,如《都下竹枝词》、《汉嘉竹枝词》、《江阳竹枝词》、《西陵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邓尉竹枝词》等等。在诗词理论上主“神韵”说,主张诗歌要“兴会神到”,讲究含蓄蕴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讲自己诗风渊源时的诗中写道:“曾听巴渝里社词,三闾哀怨此中遗。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见竹枝词对他诗风的影响。王世祯在康熙时期主掌诗坛数十年,号渔洋山人,门生满天下,他主倡的诗风在清一代很有影响。  有清一代,竹枝词有了很大发展。康熙时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风尤盛。如孔尚任(《桃花扇传奇》作者)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与袁启旭等九人,在燕九节这一天同游白云观,回来后在同行陈健夫家中以庾信“结客少年场,春风满路香”为韵各作十首竹枝词,共得九十首,记述了白云观庙会的各种场景。(见《清代北京竹枝词》)。到乾隆时期,连弘历皇帝也做起竹枝词来,他写有《荔枝效竹枝词》三首。这在历代帝王中是仅见的。清代中,晚期作者日众,上至达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识分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朝廷腐败,外国侵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引起广大知识阶层的愤懑,纷纷拿起笔来。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运龙蛇于掌上,抒垒块于胸中”。“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在地域上从通都大邑到大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华人所在的域外诸国也有作品出现。如郁达夫有《日本竹枝词》、郭则沄有《江户竹枝词》、潘飞声《柏林竹枝词》、还有《伦敦竹枝词》、《海外竹枝词》等等。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作品至少有十数万首以上,远远超过全唐诗歌总量。

《竹枝词》古诗赏析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古诗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

竹枝词 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二,刘禹锡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一句?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竹枝词(其二)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二原文: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二首·其二翻译及注释 翻译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注释 1.楚水巴山:楚水:1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2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巴山:1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2泛指巴蜀一带。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2.巴人:1古巴州人。2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3.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4.纥(he)那: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绿罗:1绿色的绮罗。2比喻绿水微波。3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竹枝词二首·其二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竹枝词二首·其二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i)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诗词作品: 竹枝词二首·其二 诗词作者:【 唐代 】 刘禹锡 诗词归类: 【山水】、【思乡】

刘禹锡《竹枝词》上句长恨人心不如水下句是什么?

等闲平地起波澜答那么多干嘛?

刘禹锡经典《竹枝词》,到底是“唱歌声”还是“踏歌声”?

刘禹锡经典《竹枝词》中有一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语言习惯,这句话中的“踏歌声”应该是正确的。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1、《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2、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3、赏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竹枝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说的是刘禹锡的那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吗?毕竟竹枝词那么多。单这首而言,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相通,表达对女孩含蓄的爱慕之情

竹枝词湖光秋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竹枝词,刘禹锡翻译加赏析!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中流水,平如明镜。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简析】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

《竹枝词》刘禹锡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刘禹锡 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词语解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唱:一说“踏”.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译诗、诗意]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中最后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全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出自:《竹枝词》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扩展资料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竹枝词其二,刘禹锡

你爱我吗?

竹枝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与对小鸡。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及注释 翻译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 唐代 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2晴:与「情」谐音。《全 唐诗 》:也写作「情」。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二 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著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著太阳。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竹枝词二首·其一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i)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竹枝词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i)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诗词作品: 竹枝词二首·其一 诗词作者:【 唐代 】 刘禹锡 诗词归类: 【乐府】、【民歌】、【爱情】、【写景】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白居易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译文及注释】 1、江楼:一作江南。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刘禹锡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赏析】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竹枝词四首·其一 白居易 竹枝词四首其一 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赏析】 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给人造成一种压抑之感;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刘禹锡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赏析】 盛开着的山桃花,红遍了整座山头,一江春水拍打着山崖缓缓而流。小伙子的心啊,是否像鲜花那样容易凋零?姑娘 的爱意与淡淡的忧伤,就像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止。

古诗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什么?

竹枝词刘禹锡【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其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作品翻译、赏析

1、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2、原文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3、原文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刘禹锡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翻译: 杨柳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 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 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 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赏析: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象有情,难以捉摸。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着名。这首诗以少女口吻,写出少女听到情人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刘禹锡 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 《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 作者:刘禹锡 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翻译: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 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 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的诗意 竹枝词的诗意 一、《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诗意: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 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当地人来来往往, 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 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二、《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2、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诗意: 杨柳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 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 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 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白居易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译文及注释】 1、江楼:一作江南。

查找《竹枝间》刘禹锡的诗

一共有九首竹枝词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竹枝词 其二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竹枝词 其三江上春来新雨晴,口西春水彀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竹枝词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竹枝词 其六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竹枝词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竹枝词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口。

刘禹锡《竹枝》的翻译

无聊

竹枝词诗中押的韵是什么

略,,,,,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是“唱歌声”?怎么现在的古诗有这么多说法呀?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是踏

竹枝词是什么季节

问题一:竹枝词是描写什么季节 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初夏。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解释】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问题二:竹枝词这篇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译诗、诗意]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问题三:竹枝词 刘禹锡哪个季节 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初夏。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解释】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问题四:刘禹锡的竹枝词意思是什么 拜托,你到底要哪首诗的意思呀? 你补充的那是刘禹锡的《浪淘沙》。 算了,都给你吧。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意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大意: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问题五: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什么季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意思: 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出自: 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u30fb其一》。 问题六:羊城竹枝词的诗意是什么 中秋佳节近如何, 饼饵家家馈送多。 拜罢嫦娥斟月下, 芋香啖遍更香螺。 中秋赏月时,家家相互送月饼。在月下拜嫦娥,有月下宴饮,吃了香芋,吃田螺。 从这首充满地方民俗特色的诗中可以看出,清代广州人过中秋就已经有互赠月饼,拜月对酌聚饮的习惯。南方在中秋时气候仍温暖,不似北方已入寒秋,正是摸田螺的好季节,所以芋头和炒螺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味。 问题七:《竹枝词》 解释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问题八:这是我们的作业上的一道古诗题,《竹枝词》,请各位高人帮帮我吧!!! 杨柳青青江水平 早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 清晨 个人见解,请笑纳

竹枝词九首译文 | 注释 | 赏析

竹枝词九首 [唐代] 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爱情 注释 ⑴岁正月: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此当指夔州。⑶睢:仰视。⑷激讦:激越清脆。吴声:吴地的乐歌。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⑹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⑺俾:使。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歈即民歌。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鉴赏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竹枝词什么代诗人什么?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竹枝词》的中心思想

【原诗】竹 枝 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翻译】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中心思想】《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kuí)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竹枝词 刘禹锡带拼音

竹枝词二首拼音版注音:yáng liǔqīng qīng jiāng shuǐpíng,wé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shēng。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dōng biān rì chūxībiān yǔ,dào shì wú qíng què yǒu qíng。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hǔshuǐbāshān jiāng yǔduō,bārén néng chàng běn xiāng gē。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jīn zhāo běi kè sīguīqù,huí rù hé nà pīlǜluó。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年)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可能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竹枝词九首·其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烧畲 同 烧畲)——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烧畲 同 烧畲) 生活风俗 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著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著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镴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元代·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一枝花·不伏老 元代 : 关汉卿 〔一枝花〕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一枝花〕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 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镴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 散曲 , 抒情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清代·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写景 , 隐居 , 生活闲适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宋代·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 鹊桥仙·一竿风月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咏怀 , 渔父 , 生活心情

竹枝词的主旨是什么?

《竹枝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一、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二、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三、出处唐·刘禹锡《竹枝词》扩展资料:赏析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

  刘禹锡的《竹枝词》全词:  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其七

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唐代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是什么?

《竹枝词》唐代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赏析: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这首诗语带双关,将“晴”与“情”用谐音双关来表情达意,十分巧妙。

刘禹锡 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

《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 作者:刘禹锡 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翻译: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 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 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的诗意 竹枝词的诗意 一、《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诗意: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 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当地人来来往往, 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 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二、《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2、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诗意: 杨柳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 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 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 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白居易 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译文及注释】 1、江楼:一作江南。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刘禹锡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赏析】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刘禹锡的竹枝词

刘禹锡的竹枝词如下: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翻译: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少女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赏析:这一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词”的诗意

1.诗意: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2.原文:《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3.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4.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太阳,西边正下着雨。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 杨万里

《竹枝词》原文: 《竹枝词》 (宋)杨万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注释:①月子:指月亮。②九州:指中国。此处借指人间。③关:关联。④月事:月亮的阴晴圆缺。⑤处:地方。⑥休休:宽容,气量大。译文:一弯月牙照人间,多少人家欢乐,多少人家忧愁。但人间的忧伤与痛苦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什么关系呢?该宽容的地方,姑且将气量放大些吧。

《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其一)竹枝词 刘禹锡  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二)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四)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五)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大营城里麦苗齐,饮马池边野雉啼。   连日南风春意足,豆花香到板桥西。   朱鼎稿、山凤辉《芦浦竹枝词》   把“看”作为动词使用,使人一下子现象到板桥两边连片的豆花临风散布香气的田野风光。   学习写动态,要在炼意、 炼句 、炼字上下工夫。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什么意思?

原文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翻译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竹枝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竹枝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一、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二、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三、出处唐·刘禹锡《竹枝词》扩展资料:赏析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刘禹锡的竹枝词翻译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翻译: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竹枝词十一首的全诗有什么?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以描写爱情为主题。以下是竹枝词十一首的全诗:1.《竹枝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竹枝词二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纤手斜拈绿玉房。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3.《竹枝词三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4.《竹枝词四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5.《竹枝词五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6.《竹枝词六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7.《竹枝词七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8.《竹枝词八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9.《竹枝词九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10.《竹枝词十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11.《竹枝词十一首》竹枝轻弱露凝香,翠眉不语含娇意。丁香一样向人妆,纤手斜拈绿玉房。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乐府 , 民歌 , 爱情 , 写景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译文二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日 *** 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 一作:如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断肠 一作:肠断)——唐代·李白《长相思·其二》 长相思·其二 日 *** 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 一作:如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断肠 一作:肠断) 唐诗三百首 , 乐府 , 女子思念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未知·佚名《艳歌何尝行》 艳歌何尝行 未知 : 佚名 ∨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 乐府 , 写鸟寓人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两汉·佚名《临高台》 临高台 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 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 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乐府 , 豪迈 , 登高 , 写景抒怀

刘禹锡 竹枝词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谁知道---清朝杨米人所作的词《都门竹枝词》

都门竹枝词 (清 杨米人) 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 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北京饮食文化丰富,品种繁多,特色名菜及风味小吃至少二三百种。 北京菜又称京菜。主要指宫廷菜(以仿膳饭庄为代表)、宫廷菜(以谭家菜为代表)、清真菜和地方风味菜。北京地方风味菜由鲁菜转化而来,受其他菜系影响(粤、州、湘、鲁、苏、闽、浙、皖为中八大菜系),品种、口味都有变化。烤鸭、涮羊肉、烤肉是北京特有的三大名莱。八大菜系在北京都有名餐馆。较有名的还有孔膳堂经营的孔府菜。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为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半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它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小学古诗《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竹枝词 刘禹锡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竹枝词全首诗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