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2023-07-30 23:12:02
共2条回复
贝贝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创新 战略分析 战略定位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

全局性——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

长远性——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前景;

竞争性——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

应变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和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该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他一般应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人才管理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

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企业今天是做机械加工的,明天就有可能进入保健品、房地产等行业,使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2.中小企业战略不能与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环境相适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和政策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3.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行为短期化比较严重

部分中小企业主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同样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多的资金、足够领先的技术也可以很快的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4.规划脱离实际,使得企业达不到战略目标

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其实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因为它并不能把企业未来该往哪走和怎么走描绘清楚,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这个阶段上,使得企业的运营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林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而不是制定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数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制定完善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中小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

1.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这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

2.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地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搞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的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自身市场定位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关键是看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 小”。比如: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曾采取过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要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缺点,在不同的大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3.实施战略管理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做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以可控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中小企业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群体,科学的运用企业管理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常青之地。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数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制定完善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健康持续地发展。

古往今来优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个优秀的商场战略者,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也能够在没有硝烟的商场中取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没有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往往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相对稳定的长期策略。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则很难存活。反观最成功的那些企业,都有着明确而有力的企业战略。人们意识到,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长期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

任何企业,只有在生产经营中讲究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我市中小企业若想取的长足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

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战略观、指导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战略目标以实现。只有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协调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前行。

参考文献:

[1]陈章武,李朝晖.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12):18-24.

[2]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4]聂正安.管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袁界平.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6]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07,(3).

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西柚不是西游
虚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  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  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  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  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  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  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  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  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  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  参考文献:  1.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  2.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15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

相关推荐

科技管理研究是c刊吗

《科技管理研究》创刊于1981年,半月刊,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广东省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 是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AMI扩展期刊,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据2022年第6期内页显示,《科技管理研究》编辑委员会拥有委员18人,编辑部有编辑6人,设主编1人、副主编3人、社长1人、副社长1人,主任1人、名誉主任4人。据2023年5月中国知网显示,《科技管理研究》总被下载11146814次、总被引284614次、出版文献共24318篇,(2022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673、(2022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477。 据2022年5月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科技管理研究》载文量为20341篇、基金论文量为12716篇、被引量为212763次、下载量为1280561次,2019年影响因子为1.51。《科技管理研究》主要设有自主创新专论、科技发展与政策、科技指标与评价、区域科技进步、高校与研发机构科技管理、产业科技管理、创新人才管理、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产业集群与创新研究、信息化研究、科技项目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学研究等栏目。《科技管理研究》主要报道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性学术论文和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有关学科之间交叉的科技管理工作指导类论文等内容 。《科技管理研究》主要读者是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研究、科技管理教学与实践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等。
2023-07-30 22:32:051

科技管理研究决审被拒的概率

尊敬的用户,关于科技管理研究决审被拒的概率,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是影响决审结果的关键因素。如果研究内容不够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不够严谨,决审被拒的概率就会增加。其次,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也会影响决审结果。如果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不够高或者研究经历不够丰富,决审被拒的概率也会增加。此外,研究所在的领域和研究主题的热度也会影响决审结果。如果研究所在的领域竞争激烈或者研究主题已经被大量研究过,决审被拒的概率也会增加。总之,科技管理研究决审被拒的概率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023-07-30 22:32:302

科技管理研究录用了可以补加基金项目吗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百度答主,我认为科技管理研究可以补加基金项目。科研项目经常因为经费原因需要进行资金补充,而基金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科技管理研究的录用标准设有“有一定科研经验和社会服务经验,拔尖、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要求,补加一个基金项目也可以使得科研成果更出色,提高录用成功率。但是补加基金项目需要考虑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的规定以及项目经费使用规范等方面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2023-07-30 22:32:371

科技管理研究返修格式后要接收吗

需要接收后再进行修改1、科技管理研究文章背景要求为基金项目,并给出资助背景名称和项目号。若非基金项目须经本刊编委初审并推荐。2、科技管理研究文章最短篇幅为四版,要求有引言和结论,摘要和关键词(包括英文)。同时,按如下格式提供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为汉可省略)、籍贯(具体到市县),职称,学位,电子信箱和联系电话。3、文章通常按如下分类:①理论研究类文章,一般针对农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方法、理论、优化等分析和研究。主要格式为:引言——原有理论和方法——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验证——结论。②设计制造类文章,一般为新机具(改进)、部件的设计或先进的加工方法。主要格式为:引言——总体阐述——关键部件及主要参数确定——实验效果——结论。③新技术应用类文章,一般为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格式为:引言——新技术论述——应用的方式方法——获得的效果和突破——结论。④试验研究类文章,一般指新的农艺、方法、机具的试验分析评价。主要格式为:引言——试验项目——试验过程——结果分析与评价——结论。⑤综述类文章,一般指农业机械化发展、改革及政策方面研究。主要格式为:引言——现状——存在的问题——措施和对策。4、插图:①文中的插图均要有源文件。②图片的分辨率要求为600万像素/英寸。③插图中文变量字母为斜体,引线不要有箭头、短横线和黑圆点,图中不要有底色。④不要使用扫描后的图片和抓屏处理的图片,实物可用数码相机拍照,像素在600万以上。⑤不要使用彩色图片,更不要用颜色区分不同的曲线。5、表格:①建议使用三线表,表头横栏为主要参数,序号或年月等为竖栏。②有关设备、仪器介绍应采用叙述形式,尽量不要用表格。>6、计量单位:正文中计量单位应使用国际标准单位;禁止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如亩、公斤、马力、比重等;而应用公顷、千克、千瓦和密度等。7、公式:①公式中变量一律采用斜体,上下角标要清楚、到位。②文中公式应用word公式编辑器排版,与正文字号统一(5号字),并采用统一的序号,不要分章节而分编序号。8、本刊已许可本刊合作单位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相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2023-07-30 22:32:441

科技管理研究的介绍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创刊于1981年1月1日,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由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并与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合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3-07-30 22:32:511

《科技管理研究》给修改意见后回录用么

会录用。根据《科技管理研究》录用文章信息显示,《科技管理研究》给修改意见后会录用。《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
2023-07-30 22:33:041

科技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2)到2004年,《科技管理研究》先后被国内五大核心期刊机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作为收录、统计或评价的源刊,入选2004年版与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023-07-30 22:33:111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的来稿须知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2023-07-30 22:33:231

科技管理研究的历任主编

主 编:续惠中(1981年创刊——2000年)常务副主编:廖生初(1981年创刊——2000年)
2023-07-30 22:33:361

科技管理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吗

查了最新的 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科技管理研究》和《科学管理研究》 都是 最新的中文核心期刊。
2023-07-30 22:33:501

科技管理研究编辑部怎么电话打不通,怎么办,都联系不上

继续打。
2023-07-30 22:34:153

陈通的代表学术论文

[1]陈通、吴勇,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廖青虎、陈通,农业产业复合链规模稳定性分析——以双占结构为例,系统工程,2012(8)[3]陈通、陈奎明,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人民日报,2012.5.2(理论版)[4]刘杨、陈通,中国证券市场无限活跃跳跃问题,系统工程,2012(4)[5]姚德利、陈通,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关联互促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12)[6]段志成、陈通、张巧云,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供应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7]陈通、杜泽超,基于PPP视角的公共项目风险因素重要性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1(11)[8]辛宝贵、陈通、刘艳芹,一类分数阶混沌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演化研究,物理学报,2011(4)[9]吴勇、陈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政策激励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0]吴勇、陈通,企业合作与非合作并行研发模式下政府补贴策略研究,软科学,2011(6)[11]吴勇、陈通,信息泄露情形下企业研发决策行为,系统工程,2011(4)[12]陈通、姚丰桥,有限理性的Stackelberg双寡头技术创新演化博弈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4)[13]刘晓峰、陈通,投资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协同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10(16)[14]刘晓峰、陈通,工程项目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0(3)[15]杨向辉、陈通,我国经济区域间资源配置总效应的制度因素分析,软科学,2010(5)[16]汪孟艳、陈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4)[17]刘晓峰、陈通,投资项目模糊多属性经济评价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1)[18]陈通、张永开,区域产业集群连续投资分配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10)[19]孙颖、陈通、毛维,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过程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20]于秀琴、陈通、李贵炳,第三方测评政府绩效群众满意度的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4)[21]陈通、张永开、张燕冰,烟草行业品牌结构优化途径选择及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12)[22]陈通、韩志新,供应链文化管理综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3]周云平、陈通,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问题和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07(4)[24]姜岩、陈通,基于DIM方法的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2)[25]陈通、王伟,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趋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26]高喜珍、陈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2008(1)[27]毛明来、陈通,投资项目的和谐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28]李广海、陈通,有限理性投资决策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统计与决策,2008(12)[29]毛明来、陈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30]陈通、王辉,高技术企业并购的知识资本协同风险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31]孙东峰、陈通,贫困地区实施PPT的决策系统构建,河北学刊,2008(6)[32]陈通、王伟,城市竞争力与政府改革,城市问题,2007(8)[33]刘晓峰、陈通,城市化相对效率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34]陈通、王伟,城市运行机制与城市政府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4)[35]陈通、刘晓峰,基于CAS理论的有限理性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36]李广海、陈通,现代决策的基石:理性与有限理性研究述评,统计与决策,2008(3)[37]刘晓峰、陈通,不确定情景下项目经济的评价范式及方法,统计与决策,2008(3)[38]姜岩、陈通,农村乡镇公共服务体系评价研究,经济问题,2006(6)[39]赵时亮、陈通,科研活动的外部性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40]刘晓峰、陈通、张连营,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工程项目质量、费用和工期综合优化,土木工程学报,2006(10)[41]陈通、李海涛、赵成,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12)[42]陈通、赵子军,我国中小企业战略分析的综合模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3)[43]王丽姿、陈通,医疗设备经济寿命管理的应用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5)[44]于秀琴、陈通,以自我设计与创新为核心的公务员行政能力开发模式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7)[45]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46]赵时亮、陈通,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以开发源代码软件为例,经济学家,2006(2)[47]陈通、李广海,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业工程,2006(2)[48]任丽君、陈通,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评价体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9)[49]周云平、陈通,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审计研究,2006(2)[50]陈通、毛明来,基于循环经济的菌丝液价值开发研究,生态经济,2006(5)[51]陈通、赵成,大学与企业的人本化演进与交汇,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2]陈通、梁文宾,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效应,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12)[53]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54]赵成、陈通,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5(6)[55]陈通、侯立坤,提高消费率——稳健财政政策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天津社会科学,2005(6)[56]赵成、陈通,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解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陈通、赵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动因及风险应对步骤,现代财经,2005(2)[57]尹恕好、陈通,神经网络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及非线性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58]陈通、张红菊、赵子军,企业知识共享的利益均衡及风险化解研究,现代财经,2005(8)[59]陈通、田红坡,厂商——顾客双向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术月刊,2002(11)[60]陈通、田红坡,高新技术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深化,科技管理研究,2002(3)[61]陈通、田红坡,企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社会科学战线,2003(2)[62]陈通、施晓薇,美国特许学校设立程序及其现实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02(6)[63]陈通、李钊军,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综合运输,2003(10)[64]陈通、许琳红,如何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科学管理研究,2003(5)[65]陈通、白建英、苏银利,信息传递与管理激励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4(1)[66]陈通、马浩、和金生,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5)[67]陈通、赵仲华、张国兴,建设项目经理聘选机制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68]陈通、程国平,企业知识管理主体解析,中国软科学,2001(3)[69]陈通、田红坡,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70]陈通、张国兴,企业核心能力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71]田红坡、陈通,高等教育与省级公共支出政策,高等教育研究,2002(3)[72]陈通、鲍步云,理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经济学动态,1999(3)[73]陈通、于海洋,鲍步云.硬约束:国有大型企业成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点,社会科学战线,1998(6)[74]陈通、张国兴、谢国辉,委托代理框架中道德风险的临界行为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5]陈通、谢国辉,我国R&D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评价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3)
2023-07-30 22:34:211

王重鸣的学术论文

1] 王重鸣,陈民科.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J]. 心理科学,2002,25 ⑸ _4 . [2] 朱晓妹,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⑴ _5 .[3] 刘小平,王重鸣. 组织承诺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2001,4 ⑹ _5 .[4] 刘小平,王重鸣.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⑴ _5 .[5] 刘小平,王重鸣,Brigitte Charle-Pauvers等.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 ⑹ _4 .[6] 王重鸣,郭维维,Michael Frese等. 创业者差错取向的绩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较 [J]. 心理学报,2008,40 ⑾ _9 . DOI:10.3724/SP.J.1041.2008.01203.[7]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分析——展望理论在创业融资决策领域的应用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⒅ _3 .[8] 王重鸣,唐宁玉. 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 [J]. 科学学研究,2006,24 ⑴ _8 .[9] 蒋勤峰,田晓明,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测量之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器入孵企业为例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⑶ _8 .[10] 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等. 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在华外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⑺ _5 .[11] 田晓明,蒋勤峰,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企业为例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⑷ _8 .[12]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⑹ _5 .[13] 朱晓妹,王重鸣. 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2006,20 ⑶ _3 .[14] 颜士梅,王重鸣. 战略联盟与并购:两种企业组织方式的比较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2,20 ⑶ _4 .[15] 王重鸣,邓靖松. 团队中信任形成的映象决策机制 [J]. 心理学报,2007,39 ⑵ _7 .[16]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 [J]. 科研管理,2007,28 ⑹ _11 .[17] 吴冰,王重鸣. 小型创业企业生存分析 [J]. 科研管理,2007,28 ⑸ _5 .[18] 刘帮成,王重鸣.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组织动态能力观点 [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 ⑴ _5 .[19]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⑷ _6 .[20] 刘帮成,王重鸣. 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一个基于知识的概念模型 [J]. 科研管理,2005,26 ⑷ _8 .[21]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维度及其特征的实证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⑶ _8 .[22]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认知观的创业机会评价研究 [J]. 科研管理,2007,28 ⑵ _4 .[23] 王重鸣,田茂利.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J]. 科研管理,2006,27 ⑹ _5 .[24] 林士渊,王重鸣. 国际创业高管团队结构因素及其有效组合研究 [J]. 技术经济,2007,26 ⑾ _7 .[25]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软件企业创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z2) _5 .[26] 金杨华,王重鸣,杨正宇等. 虚拟团队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06,38 ⑵ _9 .[27] 苗青,王重鸣.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⑶ _4 .[28] 马可一,王重鸣. HR捆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J]. 科研管理,2004,25 ⑴ _5 .[29] 王重鸣,田茂利. 战略性人力资源计分卡构建和实施框架研究 [J]. 科研管理,2006,27 ⑷ _8 .[30] 何志聪,王重鸣. 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 [J]. 科研管理,2005,26 ⑶ _4 .[1]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 ⑺ _8 .[2] 金杨华,陈卫旗,王重鸣等. 管理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⑹ _3 .[3] 韦雪艳,王重鸣. 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的结构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J]. 软科学,2009,23 ⑶ _3 .[4]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变革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J]. 软科学,2009,23 ⑾ _6 .[5]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效能研究: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6 .[6]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高科技产业创业网络、绩效与环境研究:国家级软件园的分析 [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⑶ _10 .[7]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民营企业二元社会网络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⑵ .[8]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伦理型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⑵ _6 .[9] 曾照英,王重鸣. 关于中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 ⑼ _3 .[10]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和团队效能及组织效能问关系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z1) _6 .[11]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 ⑽ _8 .[12] 颜士梅,王重鸣. 创业的机会观点:存在、结构和构造思路 [J]. 软科学,2008,22 ⑵ _4 .[13]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等. 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 ⑹ _6 .[14] 徐建平,王重鸣. 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 ⑿ _5 .[15] 王重鸣,刘帮成. 技术能力与创业绩效:基于战略导向的解释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⑹ _7 .[16] 袁登华,王重鸣. 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影响的情景模拟实验 [J]. 心理学报,2005,37 ⑹ _7 .[17] 张炜,王重鸣. 企业孵化器创业机制的理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 ⑾ _3 .[18] 段锦云,王重鸣. 框架效应发生机制的辨优启发加工 [J]. 心理学探新,2011,31 ⑴ _6 .[19] 王重鸣,邓靖松. 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绩效过程模式 [J]. 心理学报,2005,37 ⑸ _6 .[20] 倪宁,王重鸣. 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反思 [J]. 科研管理,2005,26 ⑹ _6 .[21] 孟晓斌,王重鸣. 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8,31 ⑴ _4 .[22] 倪宁,王重鸣. 从资源配置到知识创造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⑸ _6 .[23] 马可一,王重鸣. 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⑸ _3 .[24] 杨建锋,孟晓斌,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特征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探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⑷ _8 .[25] 邓今朝,王重鸣. 团队多样性对知识共享的反向作用机制研究 [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6 ⑹ _4 .[26] 颜士梅,王重鸣. 知识型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一个基于SHRM观的分析 [J]. 科研管理,2002,23 ⑹ _6 .[27] 陈卫旗,王重鸣. 人-职务匹配、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工作态度的效应机制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⑷ _3 .[28]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组织变革中的动态能力多层适应性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⑵ _9 .[29] 杨建锋,王重鸣. 类内相关系数的原理及其应用 [J]. 心理科学,2008,31 ⑵ _4 .[30]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实践作用机制研究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 ⑸ _8 .[1] 杨建锋,王重鸣. 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⑸ _5 .[2] 杨建锋,王重鸣. 效度概化的理论研究述评 [J]. 心理学探新,2008,28 ⑷ _5 .[3] 庞涛,王重鸣.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进展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⑶ _4 .[4] 肖永松,王重鸣. 人力资源系统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测量误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⑶ _5 .[5]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 ⑵ _8 .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2.017.[6] 严进,王重鸣.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学报,2000,32 ⑶ _5 .[7] 陶祁,王重鸣. 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5 .[8] 段锦云,王重鸣,钟建安等. 大五和组织公平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4 .[9] 梁建,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J]. 心理学动态,2001,9 ⑵ _6 .[10]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机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2 .[11] 严进,王重鸣. 群体任务中合作行为的跨阶段演变 [J]. 心理学报,2003,35 ⑷ _5 .[12] 蒋勤峰,王重鸣,唐宁玉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⑸ _4 .[13] 沈超红,王重鸣. 创业绩效结构探索与合约解释 [J]. 南京社会科学,2011,⑴ .[14] 周劲波,王重鸣. 论管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意义 [J]. 科学学研究,2004,22 ⑶ _4 .[15] 倪宁,王重鸣. 组织创业学习的焦点问题——以万向公司的创业历史为例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 ⑴ _8 .[16] 龚志周,王重鸣. 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3 .[17]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⑶ _4 .[1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结构的实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⑵ _5 .[19]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⑴ _7 .[20]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模式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 ⑴ _12 .[21] 严进,王重鸣.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 [J]. 心理学报,2002,34 ⑸ _5 .[22] 范巍,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4 .[23] 韦雪艳,王重鸣. 虚拟团队类型及其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机制 [J]. 软科学,2007,21 ⑴ _4 .[24] 刘小平,王重鸣. 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的调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 ⑶ _4 .[25]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⑶ _5 .[26] 颜士梅,王重鸣. 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J]. 软科学,2006,20 ⑴ _5 .[27] 王重鸣,阳浙江. 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4 .[28] 陈林芬,王重鸣.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J]. 消费经济,2005,21 ⑶ _5 .[29] 陈学军,王重鸣. 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1,24 ⑹ _2 .[30] 李国军,王重鸣. 组织创新的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6,29 ⑸ _3 .[1]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3 .[2] 陈松林,王重鸣. 基于知觉论和特质论的信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2 .[3] 符健春,黄逸群,潘陆山等. 履历资料测评技术回顾与展望 [J]. 人类工效学,2009,15 ⑶ _5 .[4]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沟通模式对信任和绩效的作用 [J]. 心理科学,2005,28 ⑸ _4 .[5] 段锦云,王重鸣.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8 ⑵ .[6] 张中杰,王重鸣. 认知决策中锚定效应的量子模型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⑴ .[7]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跨组织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管理学报,2011,08 ⑵ .[8]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者的认知意焦点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J]. 现代管理科学,2009,⑻ _3 .[9] 周劲波,王重鸣. 基于价值特征的决策模型研究 [J]. 心理科学,2005,28 ⑹ _6 .[10] 李效云,王重鸣. 中小企业领导愿景的结构和内容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 ⑵ _4 .[11] 马可一,王重鸣. 中国创业背景中的信任 [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 ⑶ _6 .[12] 苗青,王重鸣. 企业家能力:理论、结构与实践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⑴ _3 .[13]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FDI在中国的模式因素分析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⑴ _7 .[14] 李效云,王重鸣. 企业领导愿景的内容和结构研究 [J]. 软科学,2005,19 ⑶ _3 .[15] 马可一,王重鸣. 创业合作中的信任-承诺-风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⑷ _5 .[16] 李效云,王重鸣. 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⑵ _4 .[17] 李德忠,王重鸣. 管理评价判断模型与策略获取 [J]. 心理科学,2005,28 ⑴ _2 .[18] 李效云,王重鸣. 愿景式领导的关键特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⑶ _4 .[19]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领域与消费行为领域的感知风险对比分析 [J]. 上海管理科学,2008,30 ⑷ _4 .[20] 苗青,王重鸣. 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⑵ _4 .[21] 符健春,王重鸣,孟晓斌等. 创业者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创业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效应 [J]. 应用心理学,2008,14 ⑵ _12 .[22] 唐琳琳,王重鸣,孟晓斌等. 多层次承诺影响技术员工离职意向的比较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8,14 ⑴ _5 .[23] 杜红,王重鸣.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 ⑹ _7 .[24] 柯年满,王重鸣. 现实工作预览研究综述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3 .[25] 邓靖松,王重鸣. 虚拟团队的两种新型薪酬方案 [J]. 商业研究,2003,⑷ _3 .[26] 苗青,王重鸣. 内隐知识:战略决策的一个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 ⑹ _5 .[27]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2 .[28] 谢小云,王重鸣,忻柳春等. 共享心理模型的前因变量研究:群体合成特征的视角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8 .[29] 严进,王重鸣. 群体讨论过程中信息策略的变化 [J]. 心理科学,2004,27 ⑴ _4 .[30] 王重鸣,严进. 团队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转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1,24 ⑴ _4 .[1] 金杨华,王重鸣. 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J]. 人类工效学,2001,7 ⑵ _4 .[2] 韦雪艳,段锦云,王重鸣等.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机制 [J].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 ⑶ .[3]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绩效评估一致性的效应分析 [J]. 心理科学,2003,26 ⑵ _3 .[4] 范巍,王重鸣. 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5] 刘燕,王重鸣. 知识型员工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6] 刘燕,王重鸣. 内隐领导理论:影响因素、结构及其研究效度 [J]. 人类工效学,2007,13 ⑴ _3 .[7] 柯年满,王重鸣. 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⑶ _2 .[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5 .[9] 袁登华,王重鸣. 心理实验设计的程序化思路 [J]. 心理科学,2002,25 ⑶ _3 .[10] 邓靖松,王重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员工适应力的开发 [J]. 商业研究,2003,⑽ _2 .[11] 王重鸣,洪自强. 差错管理气氛和组织效能关系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 ⑸ _1 .[12] 杜红,王重鸣. 经理人员成就动机与不确定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26 ⑴ _2 .[13] 杜红,王重鸣. 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 [J]. 心理科学,2001,24 ⑷ _3 .[14] 袁登华,王重鸣. 品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障碍与出路 [J]. 商业研究,2002,⒀ _2 .[15] 范巍,王重鸣. 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⑴ _3 .[16] 王重鸣,陈学军. 投资决策风险的周边组织因素和多阶段评估 [J]. 心理科学,2002,25 ⑴ _3 .[17]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创业的承诺升级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⑵ _3 .[18] 莫申江,王重鸣.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组织伦理构思的案例研究 [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 ⑹ _14 .[19] 李国军,王重鸣. 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研究的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⑶ _3 .[20] 林士渊,王重鸣. 跨文化领导模式在跨国创业不同阶段的效能转化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6,12 ⑶ _7 .[21] 谢小云,王重鸣. 评价中心测验构思效度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22] 苗青,王重鸣. 20世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综述 [J]. 人类工效学,2003,9 ⑴ _5 .[23] 王重鸣,邓靖松. 信任形成过程的映像理论观点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⑴ _6 .[24] 梁立,王重鸣. 启发式在警觉任务中的交叉复合作用 [J]. 心理科学,2000,23 ⑴ _5 .[25] 陈松林,王重鸣. 薪酬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⑷ _3 .[26] 王重鸣,成龙,张玮等. 囚徒困境决策中分离效应验证性与机制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⑵ .[27] 沈超红,王重鸣.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研究 [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⑹ _9 .[28] 李德忠,王重鸣. 核心员工激励:战略性薪酬思路 [J]. 人类工效学,2004,10 ⑵ _3 .[29] 王重鸣,姜金栋. 外派人员与组织的期望匹配模式对绩效的影响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⑷ _6 .[30] 洪自强,王重鸣. 工作情景中差错概念与差错取向因素分析 [J]. 心理学报,2000,23 ⑸ _5(万方数据库搜索,先提供150篇,未完待续……)
2023-07-30 22:34:361

新版的CSSCI来源期刊与旧版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版南大cssci核心,更新变化整理(详细请参考完整核心目录)1、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序放在第一位)+6,-1增加期刊:党的文献、党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集刊转)、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变动期刊:理论视野2、管理学+2,-2增加期刊:科学决策、社会保障评论变动期刊:科技管理研究、中国科学基金3、哲学+1:增加期刊:逻辑学研究4、语言学+3,-2增加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变动期刊:外语学刊、红楼梦学刊5、艺术学+3,-2增加期刊:美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建筑学报变动期刊:戏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6、历史学+3,-2增加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汉学变动期刊:民国档案、文献7、考古学研究+1,-1增加期刊:敦煌研究辑刊变动期刊:敦煌研究8、经济学:+2,总量70个(最多,因为太多不排除有误,请自行核对)增加期刊:金融评论、保险研究9、政治学+3,-1增加期刊:国际政治科学、国际展望、南亚研究季刊(国际政治强势)变动期刊:理论与改革(政治学与行政学仅存3枚,老梁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还在扩展版,对此表示遗憾,惊诧!)10、法学+2增加期刊:中国刑事法研究、东方法学11、社会学不变;民族学+1,-1增加期刊:文化遗产变动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12、新闻传播学+1-1增加期刊:新闻界变动期刊:国际新闻界13、图书情报+2-2增加期刊: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现代情报变动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4、教育学+1:增加期刊:高校教育管理15、体育学+2-1增加期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变动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综合性社科:总量-2,+5-7,变动较大增加期刊: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东疆学刊、学术前沿、天府新论变动期刊:学术交流、学习与探索、学术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兰州学刊17、人文地理+5:增加期刊: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18、高校学报(未注明哲社版、社科版,请自行补充):+6,-6增加期刊:齐鲁学刊、烟台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变动期刊:同济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对这些学报深表同情!注:部分未列入学科期刊未发生变化。
2023-07-30 22:34:491

《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哪个最好

中国管理科学
2023-07-30 22:35:054

董新凯哪里人

董新凯董新凯,男,1968年3月出生,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文名:董新凯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68年3月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南京理工大学主要成就:、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代表作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职称:教授职务: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人物介绍学习经历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学术任职1、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2、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3、江苏省港澳台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4、中国法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与成就主学科研究方向法制现代化,主要是经济法制现代化、经济法制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法制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法制建设)辅学科研究方向1、知识产权,主要是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商标法、知识产权投资等;2、商法学,主要是公司法学、商事组织自治等;3、市场规制法学,主要是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学术成就一、研究成果: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权威核心期刊、其他核心期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部分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较权威的系列丛书、经济法网、著名政法院校的教学资料库全文收录或转载,引用率高。1、发表于核心期刊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论文:(1)谈驰名商标“创造”之悖论,8000字,载于《现代经济探讨》(CSSCI、中文核心),2011年第3期;(2)行业协会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8000字,载于《科技管理研究》(中文核心),2010年第2期;(3)知识产权对企业设立的影响,9000字载于《科技与经济》(CSSCI、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4)谈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9000字,载于《现代经济探讨》(CSSCI、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5)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经济法要素,15000字,载于《中国科技论坛》(CSSCI、中文核心),2009年第11期;(6)独家交易与知识产权贸易相结合的反垄断法问题,10000字,载于《科技管理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09年第11期;(7)谈商标权质押的相关法律问题,5000字,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7月24日第7版);(8)以商标权投资的策略,7000字,载于《特区经济》,2008年第10期(中文核心期刊);(9)我国股东以专利投资的相关法律问题,10000字,载于《学术论坛》,2007年第11期(中文核心期刊);(10)谈新公司法有关知识产权投资之规定,7000字,载于《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11期(CSSCI来源期刊);(11)职工侵犯商业秘密权的法律问题,15000字,载于《法学》(中文核心期刊)(月刊)(CSSCI),2004年第1期;(12)论类似商品的认定,6000字,载于《知识产权》(人文社科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1999年第4期。2、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其他法学方面的论文:(1)谈上市军工企业信息披露之利益平衡,12000字,载于《学术论坛》(CSSCI、中文核心),2011年第1期;(2)从绿豆企业串通涨价看研讨会式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15000字,载于《江苏社会科学》(CSSCI、中文核心),2011年第1期;(3)谈体育行业协会处罚行为的相关法律问题,15000字,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中文核心),2010年第12期;(4)谈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专家参与问题,12000字,载于《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5)反垄断法视角下的金融危机的预防与救助,10000字,载于《广东商学院学报》(中文核心),2010年第3期;(6)谈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14000字,载于《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中文核心),2009年第6期;(7)谈独家经销对竞争的影响,4000字,载于《中国市场》,2008年12月刊(学术版)(第52期)(中文核心期刊);(8)公司的政治功能及其实现,10000字,载于《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CSSCI扩展版);(9)美国反垄断法对独家交易协议的规制,9000字,载于《广东商学院学报》(中文核心),2007年第4期;(10)谈公司社会责任的程序保障,8000字,载于《现代经济探讨》(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11)市场规制的社会化——以行业协会为例,10000字,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12)足球运动员罢赛行为的法律分析,7000字,载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13)中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之批判,12000字,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人文核心),2005年第4期;(14)冷却期制度与消费者权益保护,10000字,载于《河北法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5年第5期;(15)合理确定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8000字,载于《开发研究》(CSSCI来源期刊,人文核心),2005年第5期;(16)反垄断法与规模经济,9000字,载于《学术论坛》(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3期;(17)中小企业促进与反垄断法,10000字,载于《现代法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03年第6期(第二);(18)谈对董事会的控制问题,15000字,载于《法律科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02年第1期;(19)谈合同当事人的重大误解,9000字,载于《华东经济管理》(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2001年第6期;(20)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转让,9000字,载于《华东经济管理》(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2001年第5期;(21)“回扣”合法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500字,载于《经济法制》(当期核心期刊,现停刊),1993年第3期;(22)不能说我国古代存在环境保护法律,3000字,载于《法学杂志》(核心期刊),1991年第3期。3、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其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二、专著教材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主编,29万字,个人撰写5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2、独家交易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专著,38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3、征税纳税160问,专著,13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4、经济法简论,副主编,统稿,撰写其中的12万字,团结出版社,1997年;5、经济法通论,主编,统稿,撰写其中的8万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三、科研奖励曾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个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集体)、校优秀教师、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四、科研项目曾主持江苏省法学会重点课题“城市机动车停车场地方立法问题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公平、效率与公司法人治理”,为教育部一项规划课题、原国防科工委的两项基础研究课题、江苏省知识产权软科学课题的主要参加人,主持学校的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一项。研究项目与经费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2、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知识产权人才战略视角下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3、参与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课题:《江苏省十二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研究》;4、主持其他社会课题1项。经费总额约:15万元
2023-07-30 22:35:321

罗珊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 湘潭大学 哲学系,法学学士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 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系,教育学硕士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 中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 本科生:《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硕士生:《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技术经济学》 省级:(1)主持广东省软科学项目《“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研究经费:3万元。纵向课题,已结题。(2)主持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研究经费:3万元。纵向课题,已结题。(3)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外包的运作管理模式与风险控制研究》。研究经费:5万元。纵向课题,在研。(4)主持广州市软科学项目《基于自主创新的广州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与对策研究》。研究经费:5万元。纵向课题,在研。(5)主持珠海市软科学计划项目《珠海东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研究经费:5万元。纵向课题,已结题。(6)主持广东省社科联研究项目《珠澳科技合作机制研究》,2007年5月-12月,已结题。(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研究。研究经费:30万元。纵向课题,已结题。(8)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网络环境下“双师”教学模式研究-<绩效管理>课程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实验》。课题经费:0.6万元。校教改项目,已结题。(9)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课题经费:1万元。校教改项目,已结题。 罗珊,黄翠珊.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罗珊. 我国财政对科技的转移支付:问题管窥及路径选择[J].财政研究罗珊,安宁.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研管理罗珊. 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科技投入的策略[J].经济地理罗珊,黎富森.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政府角色分析的新发现[J]. 上海经济研究罗珊,李嘉盛. R&D人力资源投入与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东省的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罗珊,安宁.广东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罗珊.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罗珊. 政府财政技术创新投入:基于国际视角的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罗珊. 基于创新视角的中国制造业的投入与产出研究[J].科技与经济罗珊. 国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罗珊. 广东省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著作(1)罗珊,《组织行为学》(高校管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罗珊,《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004 华南师范大学 “星光为了明天”教学大赛一等奖 一等奖 教学技能2008 华南师范大学 《绩效管理》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网络双师”教学 二等奖 教学模式
2023-07-30 22:35:421

储雪林主要经历

储雪林储雪林,1942年生。江苏宜兴市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67年,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进修英语。198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进修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管理学部主任。中文名:储雪林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42职业:学者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马里兰大学代表作品:《技术管理概论》《现代管理概论》《科技管理者》专业方向长年在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应聘为美国德州大学“创新革新资本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先后担任“国际技术政策与创新会议”,组委会委员(1997-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2001),中国科学院培训顾问,中国科学院通汇科技咨询公司业务顾问,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等。长期担任“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口语”等研究生和本科教学。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管理系主任(1988-1992),中国科技大学MBA中心主任(1998-2001)。曾承担并完成研究项目:“中科院高级科技管理开发”(UNDP1990),“我国纳米科技现状和战略”(1991国家科委),“科技管理案例开发”(1992中科院),“产业区决策支持模型”(1994年国家科委863子课题),“开发型研究所诊断性评估方法”(1996年中科院)“企业家现状与需求预测”(1999年安徽省经贸委)“合肥市技术创新系统优化对策研究”(2001)等十余项。学术成果出版《技术管理概论》(中国科大出版社1997年),编著《现代管理概论》(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年)《科技管理者》(中国科大出版社1993年)。主译《ACCESS2开发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内部创业》(中科院发行1992年)《生产管理》《技术转移》(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材1983)。译英《SingleVariableIntegration》(龚升著)(InternationalPress,USA,1992).《ChinesePhysics》,4vol,1998-1999。编写《现代高技术发展趋势》第15章“纳米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科大出版社,1998)。《组织管理技巧》《工商管理英才指南》主编《中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案例》(国家经贸委管理教材1995),《企业技术进步管理》等计16种。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外科技研究与管理1993),“对高校技术开发本质的再认识”(科技管理研究1995),“基于网络的产业区决策支持系统”(预测1996),“ChangeManagementSystemThroughIntroducingMRP-II”(97Annu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Hawaii.)“ActivizationofTechnologyTransferSystem”(Proceedingsofthe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SD,Harbin,2001).“强化高科技园区的文化建设”,(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计40多篇。先后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60多名。
2023-07-30 22:36:061

邓心安人物简介

邓心安邓心安(曾用名:邓新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邓心安教授开拓了“生物经济与农业发展”新领域,创造了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研究多项第一。2001年初,邓心安发表有关生物经济的命题“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的封面文章(《全球科技经济_望》,邓心安、延吉生,2001年第1期),为生物经济发展研究吹响了第一声号角。2001年6月,从美国留学返回中国,在继续从事科技规划工作之余,随即思考生物经济时代及其对未来农业影响问题,并于2002年初发表生物经济标志性论文“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第2期)。该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物经济的定义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引用,荣登该刊创刊20多年以来所发论文被引排名榜前12。2004年,邓心安发起创建国内第一家生物经济发展研究平台——生物经济开放研究中心,后更名为“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他与王世杰等中青年学者合作,出版国内第一部生物经济研究专著《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编著第三)。到2012年,邓心安在生物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贡献,成为国内外连续10余年从事生物经济发展研究、并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生物经济发展研究论文的为数不多者。中文名:邓心安职业:科研人员,教师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主要成就:系统研究提出了农业易相发展理论联合研究提出了新型农业体系代表作品: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缘起及其时代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9)个人简历198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国科学院综考会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规划处处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六届);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等考察工作;负责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特别支持项目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重大项目的综合管理;参与组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战略研究”;参与国家科技部“奥运科技行动计划”的研究制定,负责中国科学院申请国家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前期组织管理工作;起草一系列研究报告和科技管理文件。曾应邀访问美、英、法、德、意、瑞士、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研究与科技管理机构或进行合作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SCI、SSCI等转载、收录或引用,首次研究提出了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新型农业体系。研究与教学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科技规划与项目管理研究方向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生物经济与农业发展近期主要论著(一)发表的部分论著(目录)1.邓心安,封颖,曾海燕.试论生物经济成长(GREW)战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10):125-1312.YuLI,SuochengDONG,XinanDENG,etc.,XiushengYANG.ImpactofirrigationandotherinputsonfarmproductivityintheupperandmiddlepartsoftheYellowRiverbasin,China.FrontiersofEarthScienceinChina,2010,4(3):345-356(SCOPUS/INSPEC)3.邓心安,张应禄.经济时代的演进及生物经济法则初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144-15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3):146-147)4.邓心安.新型农业体系: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范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81-845.邓心安,曾海燕.新型农业体系的缘起与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3):40-45(《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通讯》(转载),2009(4):19-23)6.邓心安,曾海燕.农业易相发展: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创新科技,2009(7):22-247.孟徽,邓心安.我国高校科研态势与科研体制改革对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31(2):374-376+3568.洪伟,邓心安.中国民间思想库:作用与对策.科学与管理,2008(1):28-309.邓心安,张应禄.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未来农业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2):1-510.邓心安,于卫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及其政策完善环节.中国科技论坛,2008(6):104-10811.邓心安等.基于生物经济的城市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经济问题探索,2008(5):142-14412.曾海燕,邓心安.第二次绿色革命:开启现代农业新时代.科学新闻,2008(17):37-39(《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通讯》(转载),2008(6):32-35)13.邓心安,封颖.生物经济在欧洲.科学新闻,2008(23):24-2514.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农业拓展的内在动力分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3):8-1215.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91-93+9616.段莹,邓心安.生物经济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本化”作用.科技与管理,2007(5):79-81+8417.高璐,仝芳妍,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国际论文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9):25-2818.洪伟,孟徽,邓心安.正确定位高校科研功能,改革科研体制.中国教育科学评论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55●2006年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122.邓心安,高璐.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志.中国科技论坛,2006(2):111-1143.邓心安,高璐.基于生物经济的新型农业体系研究.袁隆平,邓华凤等.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农业生物技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290-2954.邓心安,王世杰.基于生物经济时代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研究.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646-652●2005年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60-652.彭颢舒,王永利,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相关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86-923.XinanDeng,YuzhouLuo,SuochengDongandXiushengYang,2005.ImpactofresourcesandtechnologyonfarmproductioninnorthwesternChina.AgriculturalSystems,84(2):155-169(SCI/SSCI,Impactfactorsofthisjournal2003:1.041)4.邓心安,侯艳萍.生物经济特点与时代特征.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5-95.仝芳妍,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未来农业的影响.科技导报,2005,23(4):56-596.鄂宏哲,邓心安.试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效应.中国科技产业,2005(8):101-1037.杨国军,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5(6):106-109●2004年1.邓心安,王世杰.生物经济的缘起与发展.科学新闻,2004(2):222.何洁,邓心安.对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共性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4(3):18-21(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3.廖方宇,阮祖启,邓心安,严湘赣.层次分析法在空间科学工程立项中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4):15-194.YangXiusheng,LiXianglian,LuoYuzhou,DongSuocheng,DengXinan,WangChuansheng.FarmproductionandresourcessustainabilityinNorthwestChina.InfraredSpaceborneRemoteSensingXII.ProceedingsoftheSPIE,Volume5544,pp.61-73.11/2004(EI/ISTP)●2003年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6):65-702.邓心安,廖方宇.关于科研项目管理中几个关系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66-683.廖方宇,邓心安.马普学会研究所评价对我国研究所评价工作的启示.科技导报,2003(9):22-254.XianglianLi,XiushengYang,XinanDeng.27-30July2003.FarmingProductivityandResourcesSustainabilityintheYellowRiverBasin,China.Presentationatthe2003ASAEAnnualInternationalMeetingSponsoredbyASAE.LasVegas,Nevada,USA.●2002年1.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2.邓心安.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弊端.科技导报,2002(11):13-163.邓心安,王世杰(编著).现代科技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001年1.邓心安,延吉生.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全球科技经济_望,2001(1):7-82.邓心安(编译).计算机未来.科技计划译丛,2001(2):13-143.邓心安.中国科技力位置考察.科学新闻,2001(31):10●2000年1.邓心安.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0(1):10-15(新华文摘,2000年第5期)2.邓心安.近年来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透视.科学新闻,2000(14):12-13(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3.邓心安.新时期制定科技规划的背景与思考.科技导报,2000(8):55-574.邓心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21世纪韩中高新科学技术合作研讨会特邀报告,2000-3-235.邓心安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2000●1999年1.邓心安.我国科技计划体制急需改革.科技导报,1999(6)2.东方心.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新闻,1999(24)3.中科院计划局(主执笔).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九大领域及目标.科学新闻,1999(36)4.中国科学院计划局(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目标.科学时报,1999-12-15.邓心安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纲要(业务部分),中国科学院,1999●1998年1.邓心安.组织我院“九五”重大应用类科研项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管理研究,1998(5)●1997年1.邓心安.成功与借鉴--“八五”中国科学院重大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效、问题与建议.高科技与产业化,1997(4)●1996年1.邓心安.大开放小封闭--对优化科研环境的宏观思考.中国科学报,1996-8-19●1995年1.丁晓良,曹效业,张平,邓心安.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特点与编制方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5)2.邓心安.九十年代海峡两岸农业资源贸易及互补研究.台湾研究,1995(1)3.邓心安.阶段·问题·方向--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台港澳经济研究,1995(2)●1994年1.邓新安.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系统分析--以千烟洲模式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4,10(1)2.邓新安.福州市外向型农业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13(3)3.邓心安等.海峡两岸农业资源比较.台湾农业探索,1994(2)4.邓心安.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台港澳经济研究,1994(3)5.邓心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现状及其前景。经济地理,1994,14(4)6.邓心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开发新特点.中国环境报,1994-10-277.邓新安.红壤丘陵开发的经济分析--以千烟洲开发为例.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地震出版社,1994:44-498.邓新安.千烟洲家计调查研究.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地震出版社,1994:166-1719.邓新安(合著).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4:224-25010.邓心安(合著).大福州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综合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81;187-205●1993年1.邓新安.红壤丘陵开发的“彭家岭模式”.环境与开发,1993,8(1)2.邓新安,张占录.三明市林业多种经营发展的几个问题.林业经济问题,1993(1)3.楼兴甫,邓新安.试论我国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自然资源的合理与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32-1374.那文俊,倪祖彬,邓新安.泰和县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模式研究.资源科学,1993(2)5.邓新安.福州市山区县(闽清、永泰)产业开发及重点产品开发.资源与开发,1993(3)6.邓新安.福州市休闲农业基地建设.技术引进与开发,1993(3)●1992年1.邓新安,楼兴甫.“一江两河”地区农业开发项目评价方法探讨.西藏经济探索,1992(1)2.邓新安.西藏旅游资源特点与旅游业发展前景.西藏旅游,1992(1)3.邓新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2)4.邓新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互补前景.海峡两岸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355.邓新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特征.台湾农业探索,1992(4)6.邓新安.北京石质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北京农业科学,1992,10(6)●1991年1.楼兴甫,毛明海,邓新安.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雏议.黑龙江水专学报,1991(1)2.楼兴甫,毛明海,邓新安.再论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4)3.邓新安.试论资源科学及其学科体系.地球科学进展,1991,6(4)●1990年及以前1.邓新安.浅论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开发利用原则.资源与开发,1990(2)2.邓新安.浅论江西“千烟洲模式”.江西农业科技,1990(4)3.那文俊,李桂森,邓新安.赣江流域山丘荒地的形成、危害和开发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0,5(1)4.邓新安.浅论天然环境的存在价值.环境科学动态,1990(4)5.倪祖彬,邓新安.赣江流域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初探.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3)6.邓新安.赣江流域荒山荒地开发的三种模式.江西农业科技,1990(6)7.邓新安.天然环境的功能及其保护的意义.中国环境管理,1990(4)8.邓新安.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自然资源,1990(4)......9.邓新安.赣江流域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初探.资源信息,1987(10)10.那文俊,邓新安等.赣江流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经济地理,1989(4)11.邓新安.吉泰盆地综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雏议.江西农业科技,1987(10)12.邓新安.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江西农业科技,1987(7)(二)主持或参与调研编写的部分研究报告1.遵化科学发展示范市战略规划,2008(参与)2.农业部畜牧业司调研组.广东省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报告,2005(参与)3.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主持)4.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前沿和研究方向,2000(参与组织)5.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邓心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19996.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邓心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纲要(业务部分),19987.中国科学院计划局.中国科学院“九五”承担国家项目汇编,19988.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系列),19989.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科技处工作指南,199810.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处工作条例(试行),199811.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国家有关部门和我院科研计划管理文件汇编,199612.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内部科研管理资料选编,199613.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汇编,199614.中国科学院规划办公室.科研基地规划,199515.中国科学院规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汇编,1995(三)部分发表的散文、随笔1.邓心安.在燕山深处.竞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刊),2004(2):92.邓心安.防控非典: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载于《共赴时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62-265(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征文一等奖)3.邓心安.旅美花絮.机关生活报(中国科学院院机关),2001-12(4)4.川映月.游记二则.求真,1998-11-305.川映月.于无字处也读书.求真,1997-12-256.邓心安.读书四味.中国科学报(经济周刊),1997-3-197.邓心安.学会“给自己放假”.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的前身),1995-6-238.邓心安.桔花飘香-记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的人们.中国科学报,1995-2-179.邓新安.三十岁的收获.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9-21(《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讯》第二期转载,1993-12-8)10.邓新安.莫让友谊沾上铜臭味.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3-3011.邓新安.那夏,在心里种下一朵百合.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2-912.邓新安.相识何必重相逢.北京广播电视报,1992-9-29
2023-07-30 22:36:131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篇一:   [1] 李小安.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四大“瓶颈”闭.商业研究,2008, (5).   [2] 风杰中.《小企业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 2006.   [3] 刘昊.中小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阴[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 (6).   [4] 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 (4).   [5] 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6).   [6] 石磊,罗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7, (9).   [7] 庄彪.完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 (10).   [8]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 (2).   [9] 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 曾漫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   [11] 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   [12]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 (3).   [13]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 郭晶.钱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 .   [15] 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田社会科学家[J].,2005 (2).   [16] 王洋.谈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田现代经济信息[J].,2010, (9).   [17] 瞿群臻.基于三类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剖析[J].生产力研究,2005.   [18] 李书治.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民营经济,2007, (4).   [19] 徐红,李涛.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 5) .   [20] 李亚.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机制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 ,(7).   [21] 曾亮.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8)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篇二:   [1]李娜.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向实务演变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美〕埃里克瓜弗兰霍尔茨著,陈仁栋译,‘常勋,余绪缨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4]许静.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力资源,2011, (4): 85.   [5]提拉依木.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运用的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2005.   [6]张文贤.人力资本[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8. 1-9.   [7] 一涛.基于薪酬激励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构建[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 AAA.A Statemen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1966 Ch.5.   [10]邵文波.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与核算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1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18.   [12] 苏品.人力资产会计核算制度设计[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9.   [13] 秀娇.对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0, (20 ): 29-34.   [14]宋粉鲜.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15]倪素清.论人力资源会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5): 71-78   [16] 孟利琴.人力资本理论综述_基于人力资源会计困境视角[J].会计师,2010,(12 ): 11-12.   [17]罗新华.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实证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18]李馨.从人力资本到组织资本[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9.   [19]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 23 (5):87-89.   [20]陈仲常.高校人力资本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8 (1):123-124.   [2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4-36.   [22]任润竭.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 (11): 147.   [23] 徐文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 ): 103-104.   [24] 周占文 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5] 陈刚 吴焕明著.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26] 施必善编著. 《人力经理必做的100件事》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篇三:   [1]薛璟.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社会心理科学.2013(02)   [2]毕楠.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07)   [3]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05)   [4]张生太,梁娟.组织政治技能、组织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06)   [5]麦影.企业社会责任、组织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2(03)   [6]常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纳入我国的劳动法制轨道[J].中国共产党政干部论坛.2004(03)   [7]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05)   [8]陈秀娣.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索[J].现代商业.2011(27)   [9]周祖城.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J].伦理学研究.2011(03)   [10]张兆国,尹开国,李庚秦.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论坛.2009(02)   [11]霍娜,李超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04)   [12]凌玲,凌红.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01)   [13]曹科岩,龙君伟,杨玉浩.组织信任、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05)   [14]郝云宏,汪月红.企业员工责任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15]杜鸿儒,阮金钟.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工作态度:组织信任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大商学评论.2006(04)   [16]贾良定,陈永霞,宋继文,李超平,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员工的组织信任与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企业管理者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17]黄素芳,詹颖.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9)   [18]李峰.企业道德建设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3)   [19]刘家凰,吕春晓,吴爽.员工组织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及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1) ;
2023-07-30 22:36:221

陈向东的主要论文、专著、教材、译著

刘小青,陈向东,专利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一期。许珂, 陈向东,基于专利技术宽度测度的专利价值研究,<科学学研究>, 2010年第一期.刘小青,陈向东,基于复合期权模型的外国在华专利价值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11期。宋丽思,陈向东,我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10期。王磊,陈向东,中日两国区域创新的动态收敛特征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二期。王磊,陈向东,在华电子行业的中外企业技术收敛特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1期陈向东,魏拴成编著,《当代跨国公司管理》,国家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陈向东编著,《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陈向东,曹莉莉 “基于熵权方法的我国制药领域专利技术资源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7第六期.陈向东,王磊, 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水平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7年第十期.曹莉莉,陈向东,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分析:中国制药领域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07.陈向东,张晨,“美国制药公司在华专利技术资源宽度与聚集度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五期陈向东,李婷,“工业技术资源收敛理论分析 --- 我国FDI环境下的技术收敛”,《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李婷,陈向东,“产业集群的学习模式及其创新特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2期陈向东,“模块化在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设计中的应用 – 我国航空企业国际转包生产的模块化战略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期陈向东,胡萍,“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效用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04年1期陈向东,“企业衍生经济发展与规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中国软科学》, 2003年5期陈向东, 严宏, 刘莹, “集成创新与模块化创新”, 《中国软科学》, 2002年12期
2023-07-30 22:36:351

陈志霞的科研成果

1. Zhixia Chen, Robert Eisenberger, Kelly M. Johnson, et 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Which Leads to Whi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9. 148(1),119-124 SSCI  2. Zhixia Chen, Susan Fiske, Tiane Lee. Ambivalent Sexism, Marriage, and Power-Related Gender-Role Ideology.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2009.60(11):765-778 SSCI  3. Tiane L. Lee, Susan T. Fiske, Peter Glick and Zhixia Chen. Ambivalent Sexism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stile) Power and (Benevolent) Romance Shape Relationship Ideals. Sex Roles. 2010,62(7-8), 583-601 SSCI4. Zhixia Chen. The Mediat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Chinese employees" Job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43(3/4) SSCI  5. Zhixia Chen, Susan Fiske, Tiane Lee. Ambivalent Sexism and Power-Related Gender-Role Ideology on Marri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43(3/4) SSCI  6. 陈志霞:《城市幸福指数及其测评指标体系》,《城市问题》,2012.4  7. 陈志霞,祝丽怜,陈颖:《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工业工程与管理》,2012.6  8. 尤方华,陈志霞(通讯作者):《基于层面理论的员工反生产行为结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2.05  9. 尤方华,陈志霞(通讯作者):《学术压力、自我效能和乐观对博士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510. 祝丽怜,陈志霞(通讯作者):《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11   11. 陈志霞,祝丽怜,杨硕:《社区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及结构》,《当代经济》,2011.3  12. 陈志霞:《组织支持感及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4  13. 陈志霞:《一般矛盾态度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9.1  14. 陈志霞:《组织支持感影响工作绩效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1  15. 陈志霞,吴豪:《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研究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8.1  16. 陈志霞:《转型加速期城市居民的职业地位评价与社会分层》,《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  17. 陈志霞,廖建桥:《组织支持感及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研究进展》,《人类工效学》,2006.1  18. 陈志霞、廖建桥:《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的主成分因素结构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4  19. 陈志霞、廖建桥:《有限理性理论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20. 陈志霞,祝丽怜,杨硕:《学习型社区党组织的结构及其测量》,当代经济》,2011.7  21. 陈志霞,陈剑峰:《矛盾态度的概念、测量及其相关因素》,《心理科学进展》,2007.6  22. 陈志霞,陈剑峰:《善意和敌意性别偏见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2007.3  23. 陈志霞、沈丹:《研究生心理防御方式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  24. 陈志霞:《社会满意度的概念、层次和结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2  25. 李尽臣,陈志霞:《近十年婚外恋问题的研究进展》,妇女研究论丛,2010.12  26. 陈志霞,尤方华:《科技工作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病例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   27. 陈志霞:《员工工作满意度及其中介变量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研究》2003.2  28. 陈志霞:《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1  29. 陈志霞:《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4  30. Chen Zhixia.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Chinese Knowledge-worker"s Job Stresso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Job Strain.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04)31. Chen Zhixia:An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ttribution on Obtaining 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king with Youth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2003,Hongkong)  32. 陈志霞:《城市中学生经济社会化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0.5. 人大复印《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2000.8   33. 陈志霞、祝丽怜:《城市居民职业声望评价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社会心理研究》,2005.4  34. 陈志霞,杨静:《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6.2  35. 陈志霞等:《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其与自杀态度的相关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专业化研究》, 北航出版社.2004  36. 陈志霞:《网络人际交往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  37. 陈志霞:《分化与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双重选择》,《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4  38. 陈志霞:《学生课堂求助行为研究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39. 陈志霞:《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研究》,1999.2。人大复印《心理学》全文转载,1999.7  40. 陈志霞:《电脑网络与网民心理健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41. 陈志霞:《课堂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0.5  42. 陈志霞:《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双重走向论评》,《心理学探新》,1999.4
2023-07-30 22:36:481

周霞的主要学术成果与获奖

专著《现代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建设理论与广东的实践》,周霞参编,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广州市蓝皮书:《2006年——中国广州科技发展报告》,周霞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周霞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产业价值工程》,周霞参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周霞参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教材及译著《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第二版)》(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周霞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上册)》,周霞参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第一版)》(国家‘九五"规划教材),周霞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期刊论文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 Undertaking in China and Comparison Analysis,《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ISTP收录(2007年)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期Discussion about the balance of human capital---Taking Huawei Technologies Company as an example,《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ISTP收录(2006年)知识管理背景下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作用,《商业时代》,2006年第6期Model of Return on Enterprise"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ISTP收录(2005)现行企业绩效管理的局限性及对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2期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1期基于博弈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6期企业家人力资本机理机制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6期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1期中小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本管理研究,《江苏商论》,2005年第6期我国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专利现状及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6期CEPA对内地电信发展的影响,《法律科学》,2005年第5期企业研究院人力资本增值效率模型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民营科技园人力资本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期薪酬管理中公平感的计量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13卷Research on Female Human Capital,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2004年)Comparative Study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2004年)Application Research of RFID in Public Traffic Dispatching,《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2004年)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Patent Strategy,《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2004年)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与改革研究——以研究生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年第1期基于产业集群机制的民营科技园成长机理研究,《科技与管理》, 2004年第2期人力资本与科技园经济增长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04年第1期浅析民营科技园的建立模式及管理体制,《软科学》,2003年第3期发展专利战略,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师》,2003年第2期Research on Scientific Basis for Post Setting up,《ICIM"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anagement》,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ISTP收录(2003年)Research on the Input and Output Model of Technical Innovation,《ICIM"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anagement》,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ISTP 收录(2003年)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ization System,《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2期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Competenc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based on Innovation chain, 《Proceedings of IE&EM"2003 Glob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E-centruy》,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12期PDM和ERP系统集成研究,《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3年第12期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风险的整合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6期高校合并后的重组策略及其效果评价,《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7期过程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9期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5期MRPII、JIT和TQC集成的实证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年第5期 获奖(政府颁发)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广州市招标课题二等奖(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2001,2006年)
2023-07-30 22:37:011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分享的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1   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006版)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   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8.《建筑结构构造资料》(合订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9.《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0.《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   11.《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2.《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13.《建筑结构强制性国家标准》(简装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   14. 任全宏、常建军.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陕西建筑2007,145(7).   15. 范俊梅.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科技资讯2008,3.   16. Basic Principle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17.建筑、结构设计有关图集资料以及专业课程教材等。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2   [1] 齐骥, 徐波. 建筑工程管理学[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刘正周. 管理激励.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 月   [3] 刘志远, 林云. 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6 页   [4] 李旭伟. 总承包体制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6(04)   [5] 侯光明. 管理激励与约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80 页   [6] 杨红军. 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文化研究.吉林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   [7] 姜敢闯. 现代企业激励问题研究.中南大学 2002 年硕士论文   [8] 张婷. 中西方管理特点比较分析. 山东大学 2009 年硕士论文   [9] 张曼玲.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年 3 月.   [10] 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11] 齐骥, 徐波. 香港的建筑管理制度[J]. 建筑,2002(2):50-52.   [12] 戚安邦. 现代项目管理[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3] 王宗昌.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实例[M]. 科学出版社.2004   [14] 王宗昌, 高振东. 建筑工程质量百问[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朱宏亮. 项目进度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6] 刘迎心, 李清立. 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现状剖析、国际借鉴、未来对策[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3   [1] 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 :25-28   [2] 黄 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 76   [3] 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4] 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 299   [5]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 18-21   [6] 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7] 许晓峰,肖 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8] 吕军印.浅谈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别划分[J].中国环境保护.1997.10:102-105   [9] 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 王 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1] 曹炳元.应用模糊数学与系统[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12] 戚成邦.项目评估学[M].大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3] 徐 强.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致谢   首先要向恩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在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中,于老师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为人处事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本论文的创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材料的`准备、开题、一直到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于老师都给予了我认真的检查和悉心的指导,于老师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我论文创作的整个过程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严谨的治学精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谦虚的处事风格无不时刻激励着我、启发着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要更加勤奋努力、锐意进取。   其次,我要由衷的感谢许骏老师对我论文前期准备工作的指导以及在深入企业调研和实施过程中,我的校外导师及中国建筑工程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给我的帮助以及给我提供的宝贵资料。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们对我论文写作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和参加我答辩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
2023-07-30 22:37:161

国内的知名经济学期刊杂志有哪些?

南方日报,我们老师推荐的,呵呵不过我推荐看财富
2023-07-30 22:37:324

科学与社会的期刊

论坛《科学与社会》 论坛版块为我国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讨论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园区,着力突出文章内容的思想性,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鸣。论坛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本年度主要议题包括:科学的文化传统、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技政策与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破解“钱学森之问”、新科技革命浪潮、粮食安全问题、基础研究的力量、科学之美,以及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与社会相关的科技问题等等,以笔谈为主要形式。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STS研究该版块旨在推进我国STS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设有STS的前沿进展、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与传播、科技的ELSI(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栏目。着重论述STS领域的前沿进展,交流STS领域的研究成果,宣传科学的基本理念。作者应保证所投稿件符合学术诚信规范。 1.1 稿件正文之前须有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8个);1.2 正文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1.3 作者简介须打印在首页地脚处,内容有姓名、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 科学、科学研究类: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262 (现更名为《科学与社会》)科研管理 1.910科学学研究 1.125中国软科学 1.096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0.991中国科技论坛 0.898中国科学基金 0.886科技管理研究 0.753科学管理研究 0.734科技导报 0.514科技进步与对策 0.467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引证报告(2011扩刊版)
2023-07-30 22:37:401

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如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徐枭,王巧凤,周荣,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J],上海汽车,2009,(5):7—10   [2]杨婕,消费者对电动汽车购买意愿实证研究—基于政府产业政策理论[J],特区经济,2012,(2):302—304   [3]李光,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6):14—18   [4]霍风利,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27   [5]田萍,新能源汽车是新的经济增长点[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9):74—76   [6]方海洲,胡研,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分析[J],汽车科技,2009,(3):7—10   [7]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全球氢能研发及相关政策调查报告[R],2004   [8]德勤全球制造组,电动车现状与消费者期望之比较[J],全球视角,2011,(1)   [9]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比分析[J],企业经济,2011,(2):107—109   [10]李东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挑战及对策[J],广东经济,2011,(2)   [1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80—317   [12]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   [13]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杨海霞,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落定,中国投资[J],2012,(11)   [15]张海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刘浩华,程杨,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风险关键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9)   [17]章荣武,“钻石模型”及其应用:中国船舶工业产业竞争优势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2006   [18]赵亮,BYD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9]张坤,安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0]赵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1]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3   [22]王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温岳中,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方玲,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角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文凯,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6]陈柳钦,美日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汽车工程师,2010,(10):22—25   [27]孙浩然,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8]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策略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12,(3):105—112   [29]高飞,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0]韩怀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
2023-07-30 22:38:081

管理类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 中国新时代 人力资源杂志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 新人力杂志 中国企业家杂志 HR经理人杂志 培训杂志 职业杂志 中外管理杂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推荐114种管理类外文期刊1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 Accounting Review4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5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6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7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3 Business Histories 9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0 Concurrent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11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12 Decision Sciences13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14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5 Finance and Stochastic16 Financial Management .17 Fiscal Studies18 Forbes19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Theory20 Geneva Papers Oil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21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2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3 Human Factors24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25 Human Relations2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7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8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9 IIE Transactions30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1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3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33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f Finance & Economics3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3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on Research3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37 1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010gY38 Journals of Accounting Economics39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0 Journal of Business4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42 Journals of Business Ethics43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44 Journal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45 Journal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46 Journal of Finance47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ies Analysis48 Journal of Global Option49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50 Journal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5l Journal of Management52 Journals of Management Studies53 Journals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54 Journal Of marketing[55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56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57 JOurn2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58 journals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59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60 Journal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61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62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63 Journal of Quality TechB010gy64 Journals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65 Journals of Risk and Uncertainty66 Journal of Scheduling67 Journal Of SocialP01icy ,68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69 Leadership Quarterly70 Long Range Planning71 Management Science72 Marketing letters 73 Marketing Science74 Mathematical Finance75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76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77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78 MIS Quarterly79 MIT Sloan Management Renew80 National Tax Journals81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82 Networks83 Operation Research84 Operators Research Letters85 Optimal Contr01 Applications & Methods86 Organization Science87 Organization Studies8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89 Organizational Dynamics90 Public Administrations91 Public Administrations Review92 Quality & Quantity 93 Qualities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94 Quantitative Finance95 Queuing Systems96 R&D Management97 Ramiro-Operations Research98 Real Estate Economics99 Real Estate Taxation100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L System Safety101 ResearchP01icy102 Research―Techn010gyMariagement103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04 Safety Science105 Scientometrics106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07 Systems & Contr01Letters108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s109 Technimetrics110 Technovation111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112 Transportation Science113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14 Would Economy
2023-07-30 22:38:243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有哪些?介绍一下

晋升职称一般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需要晋升的职称级别越高,对发表的刊物要求越严格。因职称的需要,需要发表论文的朋友越来越多,论文需求造就了广阔的期刊市场
2023-07-30 22:38:382

吴文峰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具体):心理评估;学校管理心理;教育心理。课题(包含近期主持、主研主要教学科研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已结题;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事件与认知图式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追踪与干预研究》,在研。科研成果获得的科技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专利)奖励情况:公开出版的著作、教材或论文:论文第一作者或独著:《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适用性的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011.02《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学生中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0《儿童抑郁量表在中意儿童中的测量等值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6《运用心理效应提升团队效能》科技管理研究,2008.06《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与干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5《失地农民自我效能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社会心理科学,2007.03《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6.04《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吉首大学学报,2005.06《多重任务中的执行控制加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5《论招聘中的年龄歧视》社会心理科学,2002.04论文第二作者:《MASC在中意儿童样本间因子结构等值性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6《刻板印象的ERP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5《心理学中质的几个问题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05《训练研究——心理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社会心理科学,2003.04
2023-07-30 22:38:451

铃木为什么会被中国市场抛弃?

铃木为什么会被中国市场抛弃?铃木退出中国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车子没有做出改变,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就好比,我们现在出门摆摊,人家说:“「哎」这东西不错,多少钱?”我说:“25块钱。”他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我说:“这是什么东西?你钞票拿给我。”“你二维码都没有,做什么生意!”其实铃木以前也在中国成功过其实,铃木以前在中国还是挺成功的。比如说:2011年的时候,长安铃木年销量突破22万台,它一年的产能也才20万台,供不应求。再说了,铃木奥拓,1995年的时候,国产奥拓一上市,十几年的时间,成为风靡大街小巷的车子,电视剧都要拍的,对吧?2008年,第2代奥拓停产为止,国内累计销量超过50万台。奥拓风靡的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起步,汽车都很贵的,买得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桑塔纳87指导价,18万,当年人均存款,4966块钱。而铃木恰恰就是经济实惠的小车,刚好就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功也就算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铃木现在在印度也很成功,道理是一样的。铃木慢慢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型小车成为劣势铃木成也是小车,败也是小车。小车是它的优势,但是在当今的汽车市场上面,反而变成劣势了,因为大家都喜欢大车。百度和爱卡汽车联合发布了个《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白皮书》:人们的汽车消费购买力不断提高,20万以上的汽车需求份额逐年增加,占比41%。说人话:有钱了,也愿意花钱了,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车子了,买的车子也越来越贵了。同时,汽车消费空间需求也是急剧增大,大家就是喜欢空间大。尤其紧凑型和中型车,对大空间的需求占比达到73%。也就是说:擅长微型经济小车的铃木,做的“菜”已经不对大家胃口了,销量就是一落千丈。就好比:以前大家穿衣服喜欢穿合身的、紧身的,怎么样的,现在都喜欢穿宽松的、垮垮的,合身的衣服变成非主流了,买的人也就是越来越少了。坚持自己的造车理念,不迎合消费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铃木还是在坚持自己的造车理念。2018年,长安铃木营销部部长张虎在接受专访时就表示:长安铃木会一直坚持造精品小车。从铃木在中国投放的车型来看,只有进口的凯泽西是B级车,其他所有国产和进口车型都是小车。铃木不去迎合消费者需求,也就只能慢慢被市场淘汰了,大家用钞票投票的。《科技管理研究》期刊有论文,《基于消费者需求视角的创新机会挖掘研究》上面讲。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欲望,尽可能地开发出能够适合顾客需求、满足顾客欲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简单地讲,就别的车企都是:我们用户要什么,我们就去造什么;铃木就是:我想造什么,我就造什么。好了,这就好比是:语文试卷作文题,要求是这样的,不少于800个字,你偏偏就要写成400个字。还有,它说不能写成诗、诗歌什么的,你非要把字从上往下竖着写,成绩不好怪谁呢,对不对?原有的车型也缺乏竞争力除此之外,铃木的车型在竞品中也开始逐渐缺乏竞争力了。车型更新换代慢首先,铃木在中国的车型更新换代都比较慢的。刚才不是说过奥拓的嘛?第1代国产奥拓,1995年一直生产到2008年,用的一直是奥拓第2代车型。一直到2009年才引进了新一代奥拓,新一代已经是第7代了,前面在用的是第2代,也就意味着中间的4代车型都是直接跳过了。我们拿同样都是日系车的丰田凯美瑞来做个对比。同样13年的时间,2006年,丰田开始在国内投产第6代凯美瑞,2019年的时候更新到第8代,而且每一代都是没有缺席的,中间还有大改款、小改款。所以说:铃木老旧的产品,被市场淘汰也是难讲。这个就和电脑是差不多的:Windows电脑用用是挺好的,觉得挺好了,它不更新了,大家买苹果去了。苹果觉得:“我很赚钱了,我也不更新了!”大家又去买Windows了,差不多的道理。已经引进的车型配置落后,没有竞争优势由于更新换代慢,再加上自身产品力不足,就导致铃木现有的车子失去了竞争的资本了。比如说:2016款铃木雨燕,不错、小、便宜、省油,全系ESP没有的,牵引力控制等安全配置也没有的,倒车影像也是没有的,座椅调节手动的。价格更便宜的宝骏310,这些配置几乎都是有的,还有定速巡航、上坡辅助,还卖得比你便宜了。铃木有优点,但不适应中国市场了总得来说,在中国失利不代表铃木的车子不好、不省油、不便宜,这都不对,省油、便宜就是它的优点,小车也是它的优点。不过这个优点在现在这个时候,没有顺应市场的需求而改变,被抛弃掉了,在其他地方也许能混得还挺好。新款车和老款车,差别能有多大和铃木相反,国产车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了,新款车和老款车究竟有什么差别呢?买国产车的时候,一个说:“这个是新款,只要再多贵5000块了!”新在哪里?这5000块值不值得掏?哪些配置好用?哪些配置不好用?买过国产车,不少朋友说:“我再也不会去买合资车了!”还有另外一批人说:“「哦」我用过国产车,再也不会买国产车了!”
2023-07-30 22:39:061

200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  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 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http://www.51qikan.com/  G61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2023-07-30 22:40:441

(悬赏100)谁能给出几个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管理方向)论文的题目。关键字最好有关农业,科技

我从别人已经写过的文中给你找了一些,你看是否合服你的选题要求,如不太合适,再简单介绍一下你想研究什么,我再给你找找,如解决问题,还望采纳1、多元化农业推广教育模式的构建2、天津市植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3、平顶山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状况及问题研究4、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抗旱管理与措施选择5、区域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管理研究——以黄淮海区域农业科技攻关为例
2023-07-30 22:40:531

科技类杂志有哪些

问题一:有哪些优秀的科技类杂志推荐? 微型计算机u30fbGeek 问题二:有哪些科技方面的杂志比较好? 这个还真没有科技类杂志一种是专门性杂志,比如数学学报,内容只与数学有关,另一类是综合性的,比如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容倒都是比较前沿的,包括一些成果和阶段成果,主要是论述,不是介绍及发展预测。只能从中进行分析(属于情报学范畴)。 问题三:什么是科技类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 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如需要更多的期刊发表信息及技巧我锭! 问题四:有什么科技类的杂志有推荐的 有太多的科技杂志了;《硅谷》,《科技资讯》,《科技创业月刊》《科学少年》等;具体的可以去网上杂志铺订阅;希望上述回答能有帮助 ... 问题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哪些 G549 癌变u30fb畸变u30fb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u30fb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问题六:科技类报刊杂志有哪些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 《新知客》 《电脑爱好者》 《数码》 《科技新时代》 《中国国家天文》 《数字家庭》 《微电脑世界》 问题七:科技类核心期刊出刊快的有哪些 快的科技类核心期刊,可以7月初见刊,也有7月底的,也有8月初可以出刊的,也有明年的。很多科技类核心期刊都可以发表,看你要发什么方面的文章吧,我空间有介绍 问题八:请问,科技类的文章可以在哪些杂志期刊上发? 一般科技类的杂志都是可以的,也有很多其他的杂志设有这个栏目的,具体的就要看你的文章的内容比较符合哪个杂志的要求了,你要是投稿的话就发到1052@vip.qikan.tv这个邮箱吧,我朋友在那里发过,挺不错的,速度也挺快,通过率也挺高的。 问题九: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有哪些?介绍一下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更多科技核心期刊列表详见教育界杂志社官网,参考网址: jyjzzs/...8 ,希望能够帮到你 ! 问题十:科普杂志有哪些 很多啊看你哪方面了综合《百科知识》。航空《航空世界》 兵器《兵器大观.>>1、《少儿爱科学》 理由这是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蝉联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 2、《科学课》 理由这是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和我国唯一的小学科学课程专业刊物 3、《少年发明与创造》(小学版) 理由是这本是科技教师指导小发明 4、《科技展望》――探索发现 5、《少儿科技》 6、《少年科普世界》 理由是关注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的少儿科普杂志,有很多与学生互动的栏目 7、《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理由是精美的科普杂志,特别关注当前的科学热门,综合实践活动是孩子们的天堂。 8、《未来科学家》小学版 9、《实验教学与仪器》 还不少呢,不都谢了。望有帮助
2023-07-30 22:41:011

请教《科技管理研究》终审后退修问题+排期问题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由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并与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合办。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76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223/G3 邮发代号:46-120。到2004年,《科技管理研究》先后被国内五大核心期刊机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作为收录、统计或评价的源刊,入选2004年版与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023-07-30 22:41:20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是c刊吗

是核心期刊,请看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 科研管理3 科学学研究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 中国科技论坛6 中国软科学7 自然辩证法通讯8 科学管理研究9 研究与发展管理10 科技进步与对策11 科学新闻12 科技管理研究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自己去证实:
2023-07-30 22:41:271

《科研管理》是核心期刊吗

是核心期刊,请看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 科研管理3 科学学研究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 中国科技论坛6 中国软科学7 自然辩证法通讯8 科学管理研究9 研究与发展管理10 科技进步与对策11 科学新闻12 科技管理研究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自己去证实:http://library.ouc.edu.cn/html/tgzn/hxqk2004.htm#107
2023-07-30 22:41:361

什么杂志是讲一些科学的?

大科技 4 博物 10新知客 10环球科学 这个杂志非常不错 12元。代号和全年订价自己去网上找。
2023-07-30 22:41:451

论文技术路线图

我也在找这个呢!!呜呜呜呜中
2023-07-30 22:41:563

农业科技管理是什么期刊

期刊名称 农业科技管理 期刊CN号 22-1143/S 主管单位 农业部 主办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出版状态 这是到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的结果给您推荐《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
2023-07-30 22:42:122

创新与创业管理能读博士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方向博士申请解析常雷老师创新创业与战略系于2013年1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批准成立。新成立的创新创业与战略系体现了经管学院加强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把握工商管学科发展趋势和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战略需要。其目标是在创新创业和战略管理领域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创新创业与战略系由原有的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和企业战略与政策系合并而成。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技术经济学科,原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其研究和教学不断创新,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作为国内有影响的原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一直致力于提高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的水平,贡献卓著。两个系合并后成立的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师资力量雄厚,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将覆盖创新创业和战略管理理论,强调学科领域的前沿探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的学术领域主要涉及创新管理、创业管理、战略管理、国际商务。系现有全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3人。一、申请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可申请普通博士生;本校二、三年级非定向就业在读硕士生已按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硕士学位课程并完成开题、各科成绩优秀,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硕博连读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推荐免试条件可申请直博生;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4.有两位与申请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5.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须提交认证报告;二、申请材料1.清华大学 2021 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打印);2.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业成绩单原件;3.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4.两封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称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或以上的专家的推荐信;5.考生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报考,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7.其他能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三、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形式及项目:面试+笔试1. 面试:按照一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组成面试小组,面试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 5 人。注重考核考生外语能力、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每位评委独立打分,平均分为最终面试成绩。面试是中英文结合,主要结合你的简历和科研经历。常规简历面。2. 笔试:闭卷笔试,时间 2 至 3 小时创新创业与战略方向博士项目考察范围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笔试是考一篇英文论文(多数是系里老师的working paper),三个小时内需要阅读完并回答文后五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有一些小问题,但基本上围绕着这篇文章的各个部分来问。总成绩=面试*50% + 笔试*50%PS:英语要好,有阅读英文paper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锻炼,多了解老师的文章,最好参与过学术研究,整体主要考察学术素养和英语能力。四、近三年招生导师介绍及其主要论文:谢伟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教授,系主任1989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东南大学哲学和科学系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 曾在200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谢伟教授现为国际商业及新兴市场、中国技术管理及国际技术学习、创新和发展、研究与发展管理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谢伟教授在本科生,MBA,EDP和EMBA等教学项目上,目前主要教授课程包括领导力开发、企业管理基础、管理创新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尤其是战略联盟、商业模式和技术驱动型并购问题.谢伟教授曾经主持过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并参与了“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管理与竞争战略”、”技术驱动型并购和技术学习”、“新兴电子商务重大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障碍实证研究”、“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技术学习”等多项研究课题。除此以外,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部门和组织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谢伟教授曾在Research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merging Markets 、Technovation、R&D Management、《管理世界》、《科研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谢伟教授还曾获得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 、“清华经管学院学术进步奖(2004)”、“首届全国百篇优秀教学案例奖(2010)”、“清华经管学院教学优秀一等奖(2001,2002,2006、2009)”、 “清华经管学院教学优秀二等奖(2004,2005,2010)”以及“清华经管学院科研工作先进奖(2006)”等多项学术和教学荣誉奖项。期刊论文(国内)谢伟,李培馨,影响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因素,经济管理, 2012.2期, 150-158李培馨,谢伟, 王宝链. 海外上市地点和企业投资: 纳斯达克、香港、新加坡上市企业比较.南开管理评论,2012,第2期,81-86孙忠娟,谢伟,贾哲,模仿的陷阱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卷,1期,1-10。孙忠娟,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经营业绩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已录用谢伟,孙忠娟,李培馨.影响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2期,245-251.谢伟,孙忠娟,周巍.模仿的国外研究及验证.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卷,12期,156-160.孙忠娟,谢伟.核心能力、整合能力及方向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8期,118-121.谢伟,周巍,孙忠娟.制造企业模仿活动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多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32卷.12期:132-136.李培馨,谢伟.电子商务模式与价值创造.科技管理研究.2011.11期.167-171.李培馨,谢伟.影响技术并购效果的关键因素.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5期.5-10谢伟,“模仿和技术学习-文献综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7期,PP.85-89页,2008-08-09谢伟,“创新分类和关键成功因素”,《创新与创业管理》,3期,3卷,108-116页,2007-12-22谢伟,“中国卓越企业本土创新之道”,《北大商业评论》,11期,71-74页,2007-11-20谢伟,“供给导向型创新七大模式”,《北大商业评论》,8期,2007-08-20谢伟,“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国轿车工业”,《管理世界》,12期,67-87页,2006-12-26谢伟,“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积累:文献综述”,《创新与创业管理》,2期,2卷,108-115页,2006-12-22谢伟,“新产品开发的1-3-3法则”,《北大商业评论》,8期,25卷,122-127页,2006-12-22谢伟,“中国企业能创新吗”《,北大商业评论》,5期,22卷,50-55页,2006-05-26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管理世界》,2期,50-62页,2006-02-28谢伟,“IT业标准竞争的动力学”,《科研管理》,4期,26卷,138-143页,2005-12-20谢伟,“如何获取标准创造的价值”,《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期,25卷,29-33页,2005-08-20谢伟,“中国PC制造业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建设”,《科研管理》,2期,26卷,126-130页,2005-04-20"How weak is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China Economist,2007-04-20谢伟,追赶和价格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04-11期刊论文(国际)"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Chinese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merging Markets,2009-10-22"Main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first innovation in catching-up countries",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2009-10-22"Evolving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latecomers",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2008-06-09"From Imitation to creation: the critical yet uncertain transition for Chinese firms",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2006-10-28"Windows of opportunity,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 rise of China"s handset mak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06-26"Sequential learning in a Chinese spin-off",R&D Management,2004-10-23"Review of leading Chinese journals reporting on R&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R&D Management,2004-10-23"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Chinese CTV Industry",TECHNOVATION,2004-06-11"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processes in small tigers and large dragons",Research Policy,2003-09-16"A survey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02-11 download"Acquisi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hrough SEZ",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0-04-11会议论文(国际)"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performance?",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in China,21-23, Oct. 2008.Beijing, China,2008-10-09"Joint venture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hinese sedan industry",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05-10-20"Distribuion Strategies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Local Handset Makers",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2005-12-20"Network effects and the HDTV standard setting process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05-12-20"The lifecyle of technical standard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5-12-20发布于 2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2023-07-30 22:42:211

黄俊的研究成果

部分已发表论文(第一作者)1、黄俊,白硕.动态能力与联盟绩效:理论与实证,《经济管理(新管理)》,2008.10:36-41;2、黄俊,李传昭.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32-38;3、黄俊,李传昭.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协同演化研究:基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2007全球运筹管理产业实务研讨会暨论文发表会论文.台南(台湾)科技大学举办.2007, 12;4、黄俊,白硕.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基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 中国首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宣讲)论文.北京:《管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2007, 12;5、黄俊,李传昭.战略联盟管理与联盟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科研管理》,2007.12:98-107;6、黄俊,李传昭.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关联性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50-55;7、黄俊,李传昭.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封面文章),2007.1:167-171;8、黄俊,李传昭.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协同演化研究. 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管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北大商业评论》联合举办.2006, 11:40-56;9、黄俊,李传昭.中国汽车制造行业制造商与供应商学习型战略联盟实证研究问卷检验, 《科技管理研究》,2006.3;10、黄俊,李传昭.供应链整合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6:110-111;11、黄俊,李传昭.日本汽车制造商快速技术创新能力的来源:基于供应链的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封面文章)全文转载. 2005, 12: 42-45;12、黄俊,熊风华.进口替代农产品企业的技术投入与经销商数量关系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黄俊,李传昭.企业资源计划与数据仓库.《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35-138;14、黄俊,李传昭.对我国企业ERP应用的再认识,《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5、黄俊,李传昭.“知识联接”-成功实施ERP的基石,《上海企业》,2002,6;16、Jun Huang.Wang Zhao.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ssuing Mechanism in Distributive Digital Certificate Revocation List( ICCEE 2008199-203).20-22,December 2008, Phuket Thailand(EI检索)部分合作发表/录用论文1、 邱钊,黄俊.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基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质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10,2、 周剑,黄俊.影响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关键管理能力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7, 5:100-106;3、 黄俊,王钊,顾国伟.动态能力的测度:基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 2008录用;4、 邱钊,黄俊.贝叶斯定理在统计数据缺失值填充中的应用.《中国软科学》,2008录用;5、 郭德洪,李传昭,黄俊.第三方物流运作系统及其战略.《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19-226、 张子健,刘伟,黄俊.供应链中合作产品开发的任务分配决策分析.《管理工程学报》录用,2009.107、 邱钊,黄俊,陈明锐.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的障碍研究.《科学学研究》录用,2009(稿件编号2008-0870)8、 邱钊,黄俊,陈明锐.普通高考招生信息网站的负载均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11:9、 陈升,黄俊.我国部分企业ERP应用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4:112-11610、Qiu Zhao,Huang Jun.Missing Value Treatment of the Data Mining Based on Bayesian Principle.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2008 ICCSE). July 25-28,2008.(ISTP检索)11、Qiu Zhao, Huang Jun.Improvement of High Reliable Cluster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Based onMultiple Regression.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IEEE/SOLI"2008). 12-15 October, 2008. Beijing, China(ISTP/EI检索)纵向研究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06CJY023),《动态能力、联盟绩效与自主创新能力协同演化研究》,主持,2006-2008,在研;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资助号:08jwsk281),《三峡库区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主持,2008-2010,在研;3、2008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资助号:081063516),《小型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实验计划》指导教师,2008-2010,在研;4、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JY012),《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研究》,主持;2008-2009,在研;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70602028),《国有企业控制权变迁的交易费用和路径选择》,主研;2007-2009,在研;6、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协同演化研究:基于重庆猪肉产业链的实证分析》,第一主研,2007-2009,在研;7、重庆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号:CSTC,2005CE9067),《外部市场发展与家族企业成长、治理结构转型:来自重庆和浙江两省市家族企业的实证》,参与;2006-2008,在研;8、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807018),《多种推荐模式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研究》,第二主研;2008-2009,在研;9、重庆软科学项目(资助号:2005CE9072),《重庆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研究》,第一主研;2005-2006,已完成;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号:2005CE9072),《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参与;2005-2006,已完成;学术专著1、 主编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营销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7 月第一版;社会服务记录1、主持/参与横向项目:l广东省潮州市滨海新区战略规划(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项目,主研,2008,在研;l重庆市土地承载力研究(重庆市发改委)项目,主研,2008,在研;l四川广安运政系统战略研究项目,主研,207-2009,在研;l重庆市渝青机械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项目,主持,2004-2005,已完成;l广物汽贸汽车有形市场尽职调查(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项目),参与,2003,已完成;l张学友2002年重庆演唱会策划组织项目(安盛管理咨询公司策划项目),参与,2002,已完成;2、社会培训服务单位:l张家港市(苏州)三惠化工有限公司,2005.08,销售培训;l重庆四联集团川仪总厂,2005.09-2005.12,物流管理培训;l武汉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2006.07,跨文化管理培训;l重庆华伟集团,2006.09-2006.12,商务管理培训;l重庆市扶贫办;2005-2008,农村经纪人培训项目;
2023-07-30 22:42:291

求关于企业危机预警或者是企业危机管理方面的最新文献,可以写成参考文献的模式?2008年----2011年的?

经济管理学 竞争优势
2023-07-30 22:42:452

科技管理研究二审20天不动咋回事

我也投了一篇计划3月7号二审完,现在还没完都26号了。你的现在咋样了呢?
2023-07-30 22:43:052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精选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以下是我整理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1   [1]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2005.10.1-6.   [2]翟广宇.基于C/S结构的酒店管理系统.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报,2004.6.2-4.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7.2-5.   [4]候炳辉,刘世峰.信息管理系统[J].信息管理系统分析,2004.5:254-562.   [5]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4.1-4.   [6]刘学明.饭店客房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0.1-6.   [7]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2000.9:45249.   [8]李朝晖.PowerBuilder开发实例完全剖[J].PowerBuilder10.2006:122-189.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1-347.   [10]马秀莲,高志安.宾馆管理系统的设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005.2.1-3.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2   [1]刘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   [2]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3]杨惠超,黄文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9):105-107.   [4]曹艳芬.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47-148   [5]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5-8.   [6]饶雪梅.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43-46.   [7][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8]王彬华.职业学院培养酒店服务实用型人才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9]刘燕燕,赵永波.高职酒店管理人才校企结合对接模式探讨[J].青春岁月,2012年02期   [10]杨P.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1]乔淑英,金磊.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4(17):128-129.   [12]王秀敏.基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25.   [13]薛兵旺,周耀进.关于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商学院与纽宾凯集团校企合作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4):63-68.   [14]唐羽.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34):190-192.   [1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16]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17]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3,11:78-79.   [18]易畅.旅游趋势革新下的酒店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3,33:148-149.   [19]任海宏.开展旅游趋势革新下的酒店管理创新工作[J].管理观察,2014,01:170-171.   [20]赵金霞,徐卫萍,蔡玉红.酒店实习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1]唐倩.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8).   [22]曹艳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8).   [23]陈静,金倩.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3   [1]卞海霞.无缝隙监管:中国食品安全的防火墙[J].观察,2009(1):97   [2]王兴国.食用油与健康[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   [3]腾月.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   [4]刘晓弘.涉地沟油犯罪相关疑难问题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2)   [5]隋洪明.食品安全非监管保障措施的引入与规制.法学论坛[J],2012(2):96   [6]魏莉.《食品安全法》之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   [7]马晨光.论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D].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13年   [8]李泰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读本[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9]王辉霞.食品安全多元治理法律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10]徐立明.地沟油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分析[J].人民司法,2013(12):8   [11]高铭暄.地沟油犯罪的刑法规制及问题探析[J].法治研究,2014(2):23   [12]陈永福.中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分析与预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3]王艳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问题[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年版   [14]张妇婷.中国食品安全改革规制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   [15]张乾胜.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4   [1]韩科峰,肖谋琅.住房市场需求弹性分析.商业经济,2006(03),35-36.   [2]包宗华.住房与房地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3-25.   [3]李永胜.人口预测中的模型选择与参数认定.财经科学,2004(02),68-72.   [4]刘友平.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重庆大学,2003.   [5]孙连成.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108.   [6]邓宏乾,陈峰.中国住宅市场结构与房价的关系.开放时代,2007(04),62-71.   [7]邓卫,宋扬.住宅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8]龚莹.人口结构因素对美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2010(02),23-27.   [9]蒋达强.上海城镇住房消费需求实证性分析.软科学,2001(06),37-41.   [10]Andrews, D.,Sanchez A. C.,& Johansson, A. Housing markets and struc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OECD,2011.   [11]Carliner, G. Income elasticity of housing demand.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3,55(4),528-532.   [12]Engelhardt, G.V.,Poterba, J. M. House prices and demographic change:Canadian evidence. Regi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1, 21(4),539-546.   [13]Haurin, D. R.,& Chung,E. C. The demand for owner-occupied housing:implicationsfromintertemporal analysi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1998,7(1),49-68.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5   [1] 夏秀清. 咸阳海泉湾温泉酒店市场营销方案设计与实施[D]. 西北大学2008   [2] 王新奇. 锦江之星高新店营销创新研究[D]. 西北大学2008   [3] 杭国栋. 上海新东方语言培训(英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复旦大学2009   [4] 刘利. 安徽大步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9   [5] 姜瑞华. 青岛市星级酒店绿色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2008   [6] 阎同立. 河北民航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2   [7] 赵志梅. 陋室宾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西北大学2009   [8] 严华. H汽车租赁公司上海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兰州大学2009   [9] 麦毅菁. 基于管理合同模式的饭店集团研究[D]. 厦门大学2008   [10] 杨锦慧. 呼叫中心在线营销运营管理与营销策略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2009   [11] 于春玲. 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D]. 吉林大学2005   [12] 吴恺. 重庆小天鹅酒店管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重庆大学2005   [13] 邵远.中国酒店管理业的发展及其模式研究[D]. 浙江大学2006   [14] 吕海霞. 正明锦江大酒店管理模式研究[D]. 吉林大学2006   [15] 张岩. 陶然居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2006   [16] 葛震宇. 试论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D]. 南京理工大学2006   [17] 李洪文. 泰安金海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上海海事大学2006   [18] 陈果. JS酒店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7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6   [1]陈丽荣.不同类型旅游者体验质量研究.硕士学位,安徽师范大学,2007.   [2]黄向.旅游体验心理结构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3]戢芳,周庭锐.商业服务场景中的背景音乐与消费行为.经营与管理,2013(4),102-105.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34-51   [6]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学报,2006,38 (4),562-575.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 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 (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 (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 23 (21) , 10-12.   [16]梁凤华,程肇基.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教与学术月刊,2012(5) , 39-42.   [17]魏遇,周倩雯,林讽.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长兴县顾绪村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2 (5),387-390.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 篇7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清)仇巨川.羊城古钞[M].陈宪猷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4]黄文宽.广州古城砖拓片及修城考[M].黄大同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杨式挺等.广州简史·古代上册[M].汪廷奎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7]李雄飞,王悦主编.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8](清)阮元.广东通志·前事略[M].李默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9]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程茂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1]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2]杨万秀.广州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3](清)黄佛颐.广州城坊志[M].仇江等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4](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M].刘瑞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
2023-07-30 22:43:141

浅议企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应该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研发部门的职能和业务需求等因素来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计要点:1. 项目目标:将项目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研发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研发成果、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果产出、专利申请等可以作为考核指标,以衡量研发人员在项目中的表现和贡献。2. 技术能力: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对于研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技术能力的评估可以包括技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技术难点的攻克程度等。3. 团队合作:研发人员通常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项目,因此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知识分享、沟通协调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鼓励和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工作。4. 创新能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创新驱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研发成果、技术创新、专利申请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激励研发人员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和贡献。5. 绩效贡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关注研发人员在业务和绩效方面的贡献,例如项目的商业价值、产品的市场推广效果、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等。6. 学习与发展:研发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因此,学习与发展也应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例如参加培训、学术交流、专业认证等方面进行评估。7. 绩效改进:研发人员应该具备持续改进的意识和行动,对项目的质量、效率和创新进行不断优化。可以通过持续改进的成果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鼓励研发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参与绩效改进和优化。8. 自我管理:研发人员需要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任务分配、资源调配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可以通过自我管理的实际表现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鼓励研发人员对自身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优化。9. 领导与协调:对于高级研发人员或团队领导者,其领导与协调能力也应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包括团队管理、项目协调、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鼓励和促进研发人员在领导和协调方面的表现和成果。10. 绩效结果: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评估研发人员的绩效结果,包括项目的完成情况、研发成果、技术创新、业务推动等方面的绩效结果。绩效结果应该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研发部门的业务需求相对应,以确保绩效考核与公司整体业绩相一致。在设计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研发部门的业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同时,应该与员工充分沟通,明确考核指标和评估标准,使其具有公平性、科学性和激励性,以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团队的持续创新和业务发展。
2023-07-30 22:43:271

企业档案管理发展趋势有哪些

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档案内容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录入、档案数字化、档案系统、档案软件定制、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见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提供利用、档案销毁。这些工作的划分只是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的,也有分为 8个环节的,也有分为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两大部分的。由于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复杂的系统,故也有按多层次进行划分的方法。其第一层次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开发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下分若干层次小系统。档案实体管理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等工作环节;档案信息开发又分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两部分,信息加工由编制目录、编辑文献汇编和编写参考资料构成,信息输出由提供阅览、复制、咨询、函调、外借以及出版、展览等多项服务活动构成。
2023-07-30 22:43:361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能够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且能够从战略与组织的高度完善企业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企业经营效率、经营质量的提高。那么,在企业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什么作用呢?   摘要:文章首先界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从人力资本理论、组织理论与资源理论三个角度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为提升其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供思考。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理论;资源理论;以人为本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依靠传统要素禀赋(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已经难以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即企业只有极力挖掘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源的重要潜能才能有效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将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社会、行业、企业的整体环境与战略角度出发,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立意与价值,从根本上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基于此,文章首先界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从人力资本理论、组织理论与资源理论三个角度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为提升其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供思考。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一般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经营的战略性目标出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改进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方式并发展组织文化,以提高组织总体经营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与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应的,后者仅仅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附属产品,管理部门同样也是附属部门,在企业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时不起主导作用。与此相反,前者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经营活动之一,无论是企业日常管理还是重大战略决策都需要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潜在的交互作用或影响,即该管理模式与企业战略隶属于一个决策单元(系统)。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根据定义可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其一,战略性特征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决策部门,其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的"转变需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一方面,企业需要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而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保障企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即两者是DEA理论中相互作用的互动自反螺旋,缺一不可。其二,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再是一个处理企业琐碎事务的部门,其核心功能是挖掘、维护、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不能代替秘书、办公室、行政等其他部门的作用。同时,其主要业务也是一个完整的决策系统,而并非是零散、无序的业务链,包括人才招聘、在职培训、日常考核、人事考评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都是前后联系、互为条件的。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1.人力资本理论。不可否认的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的作用是多维的、动态的,因此依靠任何一种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都无法完整把握其核心功能,因此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组织理论与资源理论三个角度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首先,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如果脱离人力资本的支持,企业所制定的任何长远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尤其在中高端业务拓展方面)。例如,如果企业能够切实实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5年或10年发展目标,从长期经营角度来看必然需要大量具有中高级职称或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那么企业在确定5年或10年发展目标之初就会阶段性、有步骤地招聘高层次人才,并出台与之匹配的人才管理办法与奖惩办法,不仅需要将高层次人才长期留在企业,还需要充分发挥此类人才的创新效应,从而避免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脱节的情况出现。   2.组织理论。其次,从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单位或市场组织而言并非是一个外生变量。与此相反,其不仅是市场决策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协调、组织、维护其他市场决策主体的组织行为与决策目标,从而使决策单元实现高效运转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组织理论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作用,包括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信息化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逐步形成网络化、互动型的科学管理机制。   3.资源理论。最后,就资源理论而言,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具有难以交易、难以模仿、稀缺、独特等资源特点,并通过严格的选拔过程、持续的培训过程、高吸引力的薪酬计划、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以及其他实践方案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随着人力资源的不断改善,重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以及服务支撑等等,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首先,企业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该理念不仅符合企业经营决策的发展规律,而且符合社会经济领域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其中,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从经营、管理、环境等角度保障人才的各项权利,突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的公平环境,给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赋予员工责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授权,保证员工在充分的授权内开展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实现人与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其次,除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还需要实现人与战略相结合的原则,着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理性分析。以企业增加X业务部为例,第一,企业在制定X业务部发展计划时不仅需要考虑产品、服务、技术、管理等部门的支持作用,还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决策单元。第二,企业需要从内部人事调动、优秀员工晋升以及外部人才招聘三个维度去解决X业务部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企业战略层面匹配人力资源。第三,随着X业务部的逐渐成熟,该部门还需要构建自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培养与引进两个侧面实现人才升级,也就是说从部门战略层面匹配人力资源。   3.构建以战略平台为保障的管理基础。最后,企业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还需要构建以战略平台为保障的管理基础。从前文分析可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其运行机制的维护与优化必然离不开管理平台功能的发挥。因此,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平台需要坚持“四维一体”的发展原则,“四维”是指以人力资源维护、管理与开发为基础,以专业化、技术化与职业化为管理方向,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为根本目标,以人才与环境协同互动为保障,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横向网络化。“一体”是指维护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协同主线,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纵向网络化的关键部分。   五、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能够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且能够从战略与组织的高度完善企业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企业经营效率、经营质量的提高。   最为根本的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决策层与管理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权衡众多企业要素禀赋时将人力资源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并将该管理方式纳入社会、行业、企业的整体环境中进行考量,切实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慧先,王松锋.试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现代企业中的作用[J].商,2014(49).   [2]胡开江.简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04).   [3]鲁强,孔庆洋.基于多重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DEA评价模型——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   [4]陈明映.试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33).   [5]熊玲,徐俊杰,周燕.试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2(10).   [6]韦东.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4). ;
2023-07-30 22:43:461

管理学有哪些核心刊物?

你自己到网上找,一般以北大图书馆规定的为准.如果那上面有,那么你就可以说一定是.至于05年06年的,北大好象没有出啊.核心期刊目录很少调整的,一般不怎么变的.
2023-07-30 22:43:552

企业精细化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企业精细化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的解读 中国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有的称为精确管理、精准管理、精细管理工程)的企业,可以在网上搜索到400余家;其中包括中国电信、伊利牛奶、青岛港等大型企业,也有德胜洋楼、金坚制衣等中小企业;研究者有舒化鲁、郑明身、刘先明等。 1、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 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见汪中求等着《精细化管理》) 2、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发展举措。 3、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 也就是说,精细化管理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细是细节、最小的工作单元,“细”是精细化的必经的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 4、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而不是打乱仗。 这个概念强调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全员管理,精细表现在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定量、复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其二便是全过程管理,“精细”表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细节管理。其三便是市场管理和运作。 5、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细、量化,有利于落实到行动中。 6、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7、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概念,又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工程。 其内涵就是企业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的过程,实现“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 8、企业竞争战略的精细不仅表现在精细的积累性竞争优势上,而且还表现在企业战略方向选择、战略执行的精细化、精确化上。 例如,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市场细化、深化、个性化;在操作与运行战略上,精确化、低(无)废化、效率化;在技术开发战略上,范围化、弹性化、柔性化、微化、宏化、大(巨)规模化;在组织战略上,人性化、关怀化、过程化(扁平化)、精干化、网络化(neork)、万面化(patching)(动态调整化);在人力资源战略上,知识化、团队化、流动化,如此等等现代企业发展潮流与流行趋势,都以精细为核心,都以更好、更准确、更有效、更适应为核心。 9、精细是一种极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也是不能完结的企业管理发展过程。精细竞争、精细战略、精细优势的另一个含义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细”、“末”之处见真功。 10、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 从思想概念看,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又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企业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 11、“精细管理工程”指企业按照“六精五细"的思路与方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精细化改造的工程。 六精:培养企业精神、运用管理精髓、掌握技术精华、追求质量精品、精通营销之道、精于财务核(预)算;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企业组织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个战略目标、细化企业管理制度、细控成本。 12、精细化管理,“精”是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精细管理就是系统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及其主要控制点的匹配性。 “精细化”是针对过去企业“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通过细化企业管理单元,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确保企业管理思想高效、准确、到位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由笔者提出的"精细管理工程",是指企业按照“五精四细”的思路与方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精细化改造的工程。“五精四细”是精细管理工程的核心内容,其内涵是: (一)五精: 1、精华:企业需要有效运用、创造、输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精华(含企业精神)、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 2、精髓:企业管理科学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理论也已成熟,但深谙和运用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为数并不多,要想成为一个成功发展的企业,企业必须拥有那些为数不多的、深谙和运用企业管理精髓的企业家和一批企业管理者,只有这样,企业管理的精髓才能够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得到充分运用忽然发展。 3、精品: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 4、精通:市场似江河与海洋,企业和客户的产品、原料等物流是流出和流入江河与海洋的水流,企业需要精致打造畅通于市场的渠道,精致建好畅通于客户的管道。 5、精密:企业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适宜性需要精密,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需要精密。 (二)、四细: 1、细分市场和客户,全面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定位准。 2、细分企业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企业管理体系健全,责权利明确、到位。 3、细化分解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使之落实到人。 4、细化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管理,从古至今的哲学,也作为一种艺术,被世人研磨。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管理论著、管理模式,大多一如翩翩的候鸟,从黎明飞至黄昏,从激荡归于静默。勤恳的企业家们(在中国这块被古老文明熏染过的国度里,好像从来就不缺乏勤恳),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流程再造、零库存管理、无边界管理、SCM(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每一种模式基本上都掀起过一阵热潮,热潮过后留下更多的是:无奈的沉寂与渐趋理性的思考。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1)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2)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首先我们来理解“经济效益”这个词的概念,根据百科的解释,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后我们针对资金占用、成本支出和生产成果三项来进行经济效益的提高。资金占用少,如何理解?一项工程、项目或某个行业,如果投入资金少、占用原料人工等比较少,我们就认为是资金占用少,什么样的企业资金占用少呢?一般我们认为是科技型企业符合条件,现在都鼓励大学生创业,尤其是IT公司,正符合这几项。如果某项生产只投入了少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取得较大的收入的话,那么就是经济效益比较好。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工艺改善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经营的血液。倘若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紧跟社会的发展而长期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等等,进而终究会被淘汰。因此,企业需要获得盈利,这就谈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问题。 一、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顺畅和有效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进行财务管理时,需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周转和财务审计等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储备等等;进行销售管理时,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点、销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等等;进行装备能源管理时,需注重对设备的点检和维护管理、经济型状态预知维修管理、改进和大修管理等等;进行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时,需注重工艺的改进、流程的优化、节能降耗方法的应用等等;进行安全管理时,需注重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工作过程中危险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等等。 二、建立企业完全成本管理体系,向完全成本要效益。比如:建立三全成本管理体系,即全员、全系统、全方位推行成本管理;进而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范;查找和分析影响产品完全成本构成的因素;全系统地推行成本责任制;应用完全成本管理系统中的有效方法寻求成本改善空间和进一步降低完成成本。 三、根据自身企业特点,适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向规模化要效益。目前,向规模化要效益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对于自身企业能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考虑自身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与前景、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考虑企业的利润空间等等,做好充分的调研、研究、分析和评估等,方可决定是否向适度的规模化要效益。 四、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向产业结构要效益。比如: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等等。 五、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向科技要效益。比如:通过自主开发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赢得核心竞争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现代化,赢得市场先机和增加产品的附价值。 六、注重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创新,把握市场脉搏,向市场要效益。 比如: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了解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波动,合理营销,使得企业自身产品卖高价。 七、拥有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向企业带头人要效益。因为企业带头人的素质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并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潜在的甚至直接的巨大影响。 八、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向产品质量要效益。比如:借助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有效性,来提升产品的质量;通过掌控原材料的质量、精细化生产、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等来提升产品的质量。 九、对于部分企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发展前景不乐观的,适度考虑深化改革,发展多种经营,向经营策略要效益。结合自身企业实际状况,适度开展改革和运营转型,在发展多种经营之前需要充分调研和研究,切不可盲目或不切实际地进行,需要注重近期和长期有效结合,更要贴合实际。 十、向修旧利废、小改小革、节能降耗要效益。 十一、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向员工要效益。员工素质直接决定工作水平,员工又是直接作用于产品的操作者和执行者,所以员工对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等各方面有着重大影响。通过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影响和深入,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进而使得员工从思想意识、工作水平、合理化建议提交和创新的开展等各方面发挥有效和积极作用,实现效益新的增长点。 总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考虑和应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为获得更大利润做出积极贡献。 人才最紧要,有了优秀的人才,那一切就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解》为依据,对湖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并按照杜邦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分别对湖北省的住宿和餐饮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按照传统经济效益的定义确定本文评价经济效益的最终评价指标。 (2)按照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住宿业总体经济效益和各地区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探讨。 (3)按照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餐饮业总体经济效益和各地区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探讨。 (4)对提高湖北省住宿和餐饮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举措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指出本文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研究方法今后发展的方向。 本文采用杜邦分析方法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读者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有一个较为明了的认识。4.期刊论文 刘方正.张凤武.施惠珍 企业科技投入作用于经济效益的过程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 通过研究企业科技投入如何作用于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分析企业科技进步如何影响经济效益,从而得出企业科技投入作用于经济效益的全过程:企业科技投入是通过其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作用于经济效益的.5.期刊论文 罗素 深化企业会计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 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4) 本文论述了企业内部会计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目标与改革内容.同时指出,企业会计改革是深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应解决好与深化企业会计改革相关的一些问题.6.学位论文 王雷 工业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诊断及DSS开发 2002 传统的企业经济效益诊断方法主要是对其财务指标的诊断分析,该文针对该诊断方法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内外关于企业诊断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提出了基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诊断体系,其主要研究思路是以工业企业主要生产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经济活动(投入、生产和产出)各个环节的发生状况,运用企业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诊断分析方法,揭示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对企业发展前景提供决策指导.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诊断与评价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该文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原理,比较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两种企业经济效益诊断模型:(1)客观评价法;熵权夹角度量-TOPSIS模型.该模型以企业经济活动中各指标数据为依据,分析诊断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2)主观评价法:AHP-模糊评价模型.该模型则以经营管理者判别各指标状况,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群体诊断.两种模型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最后,按照该文建立的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诊断体系,提供了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诊断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和模型库的设计思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图和流程图,并对系统结构做出了说明.7.期刊论文 王美英 公交企业财政资金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论略 -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公交企业既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兼顾财政资金的成本,并且成为百姓满意、企业愿意、 *** 合意的大公交,以及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减轻大多教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了.基于此背景,公交企业应通过深化内部管理来加强对单车的油耗、修理费核算和车辆驾驶人员、售票人员的人员管理,从而在财政资金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上取得平衡.8.会议论文 王惠 浅谈建立供水企业营销管理理念是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2006 供水行业销售难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膨胀经济支撑,其销售难问题显现的不是特别突出;然而进入二十世纪末,随着企业全面进入改革阶段,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大浪淘沙使部分工、矿企业在改革和转轨中停滞甚至破产;新兴产业的迅猛崛起,特别是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配套产业如:物业管理企业等未能协调和规范建立;零售商业和娱乐业又如雨后春笋般凸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经营范围变幻莫测;饮用水产品多样化和多头管理及地下水无序开采带来的冲击,给用户用水提供了选择;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家庭多套房产等,使自来水销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供水企业开始由重生产轻营销逐步转变为以营销为主,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本文浅谈建立供水企业营销管理理念是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9.学位论文 赵朝智 企业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的预测、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 2006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快和大众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新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几乎所有企业都将新产品开发放在自身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主要是因为新产品开发可以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企业成长,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新产品的开发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柱。同时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及所得到的结论都是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指导方法,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的分析、预测和评价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许多国内外企业的经验和教训的有力诠释。 本文以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为分析主线,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考察了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的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其所选择预测和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希望这些方法能给企业的决策者在理论上以指导,在实际应用中以帮助。 本论文首先通过相关资料调查出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的研究动态,指出了上述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的研究还具有片面性,其所进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对适应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需要的指标进行了归纳,将这些指标与社会形势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的指标。对后续所进行的预测和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建立起到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作用。随后在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针对性地运用所设计的指标客观地来进行预测和评价。同时为验证所选的预测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联系某企业的一个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并与其实际情况相比较,证明了指标的选择的合理性和预测及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特别提及的是,本文在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设计时,提出了产品技术水平和顾客价值度这两个重要的指标。在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提出了一套将定量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关联度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及模糊评价法等多维统计方法结 合起来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 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案例分析,针对新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在实践中所反映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提高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的对策及有关的政策性建议。
2023-07-30 22:4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