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国家推行农业户口城镇化有那十条方案

2023-09-26 17:05:06
共1条回复
clou

  当前,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全国135个城市(镇)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的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未来五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需提高五个百分点。因此,目前不少参与试点的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已经降低到只要求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农民进城落户几乎是“零门槛”了。但是,实际进城落户人数远远低于政府的预期,不少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口人员,虽然已经完全具备落户城市的条件,而且也置了房产,但是仍然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回想以前,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有着天壤的区别,两者之间可谓壁垒森严。在农业户口的农民看来,能像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那样吃上“商品粮”,是一件很美特别值得向往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是非农业户口非常向往农业户口了。

  之所以农民不再向往城市户口,主要是近年来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各种各样的补贴,还有城市近郊区的土地升值,导致农村户口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样就显得农村户口越来越“值钱”了。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的战略性决策,也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当然了,农村城镇化必然引起农民“失地”问题,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以及各种补贴必然受到损失,这当然会引起一部分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心。

  其实,在笔者看来,城镇化不能是简单的取消非农业户口问题,只有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如医保社保、经济收益分配等政策能跟上时代步伐,彻底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农民心甘情愿的城镇化,只有这样的新型城镇化才能算是成功的。

相关推荐

如何做好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中央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建设小康社会在农业及农民方面的拓展。在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和举措,这些理念和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及结构和主体的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渐转型的新时期,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我国三农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兼顾两方面既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又做好农村城镇化的工作,这两方面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与存在的问题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和农民的问题是我党、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农村的基础生产和稳步发展是保障社会的稳定的前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民富裕、农村稳定则保障社会稳定,也体现国家的昌盛。根据五中全会的要求,对于要提高生产发展、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化,同时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提高落后的农村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国民小康水平,达到环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景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于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力求满足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建设,最终达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需要贯彻落实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代表农民群众的愿望,它是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提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仅要对应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更要在实际中推进,保持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结合现代化科技的步伐,加快农业和农产品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完备,既要考虑物质建设,也要考虑精神文明和政治建设,督促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扭转“三农”发展滞后的状况,坚持以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持久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首先要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的权益和利益,减少不稳定因素。从整体看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是稳定和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地方,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党政基层得到加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文明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风尚,保证经济建设的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从局部建设到全局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把“三农”引入科学发展的道路,通过着眼城镇乡村,让大多数人口进行参与发展和共享成果,推动了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转变农民的思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①农民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即农村对于承包经营权的授予,征地制度的改革等,要增加相应的保障制度。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对于农业用地资源占用过多,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国家粮食产量。②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即使国家给了一部分资金作为投入外,对于农村建设市县的配套资金投入是关键,还需要农民自己筹措另外的部分。但仍然需要国家财政向农村倾斜,单靠农业的力量还不足够。③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国家在对农村生产出台了有关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对农民进行补贴,使得农民在收入方面有所提高,在物料费用上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带给农民的压力,但是也要看到城乡收入进一步的拉大,要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做好农村城镇化的工作。④对于农民思想建设问题。传统的小农意识束缚了农民的思想,需要新农村建设时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提高农民的现代素质和建设自己的队伍,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⑤农业生产现代问题。生产现代化一是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现代农机设备,提高劳动效率。二是体现在农业科学研究,国家要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教育及科研力度,像育种研究、生物科技、农村品加工与再加工研究等。三是体现经济生活的信息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的各环节,通过产品深加工和转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信息闭塞会影响提升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推动。有效实施农业信息化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手段,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工业、医疗和其他行业提供基础原料等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二、农村城镇化存在问题及展望1、农村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①农业生产方式需要现代化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在近几年呈现一直成增长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及科学研究,各地发展严重失衡,还有的地方依然再用生产率低下的工具及方法。在农用物资价格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下,种粮的利润也在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的扩大,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的投入有限,应用总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比较弱, 科研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推广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业作为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重要产业,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理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② 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整体规划资源利用及整合率低下产生了很多问题在我国城镇化热的浪潮中, 很多地方对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正确的规划,造成了很多不合理、资源浪费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的建设这没有把农村城镇化看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规划起点低下,特色不显著, 盲目跟风, 全然不考虑当地实际。在有的地区,不仅没有把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建设出来,还把农村的良田破坏掉,部分农民住无所居,群体性事件频发。而忽视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的建设,“重建轻管”,卫生、治安等社会管理疏散,“脏、乱、差”现象,也使部分已建好的“新农村”陷于瘫痪之中。这就要求当地官员在行动前要谨慎的考察,向专家学者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意见,做好各种预案。③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经济的扶持,主导企业的集中与扩大能快速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农村城镇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农村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的强有力支撑。有的地区对自身的优势了解不足,在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走特色良好的经济效益之路。另外,农房的规划设计本应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为城市社会稳定和文化多样性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与规划者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建设中严重侵害农民的问题屡见不鲜,造成了一下群体性事件。住宅小区的社会效益也没有充分体现其价值和作用。2、农村城镇化未来发展展望① 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城镇化规划合理的布局与完善的规划体系,是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以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托,合理规划城镇的经济发展。城建数量、规模、选址和布局一定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在城镇规划中, 应考虑在合理的位置规划适当规模的工业园区, 逐步引导原有工业区有组织地迁移, 形成规模效益和外部效益。同时, 还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提高建设水平、完善服务功能。②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勇于改革创新,加快改革进程。在当前对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方面, 各地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模式。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在有些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 但是有的地区仍然只是修修补补的改良, 没有根本的改变。 所以, 在有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慎重的进行新农村建设,积极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因为, 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对农村进行规划和建设, 还能有效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 对与营造择优录用、公平竞争的择业环境, 实行城乡内外平等择业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另外, 在积极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社保覆盖面, 逐渐建立起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失地农民, 要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因为产业支撑是小城镇的骨架。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是没有聚集能力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是没有活力的,。③建设科学的城镇管理体制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 政府的职能行使要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公益事业,具体落实好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创造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培育各种市场要素、提供全方位服务等。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妥善解决城镇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健全与小城镇规模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深化城镇化配套政策改革,妥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可放宽大中城市的户籍限制,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
2023-09-09 14:51:191

家村人口的流失,是否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呢?

是的。因为现在村里面年轻人都会往城里面走,都会去城里面打工,所以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脚步,让更多人能够留在家乡。
2023-09-09 14:52:275

农村城镇化后,农民的土地怎么办?

城镇化的农村,如果是离城区近的,土地大都被征用和开发了,还有很大一部分土地被收回用以集体承包,因为现在的农业现代化,土地的大面积承包比零散耕种更节约人力和成本,同时解放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可以出去打工挣钱或者投资小生意,增加农民收入。
2023-09-09 14:54:225

农村城镇化为什么停了

法律分析:农村城镇化本是一项利民好举措,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利益方纠结,出了很多问题,最大问题是与农民争利,损害农民利益,国家出于稳定大局,只好暂停,待条件成熟,还会大力推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2023-09-09 14:56:011

如何认识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农村城镇化对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农业发展旅游,做休闲农业,配套城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村为龙岩地区的城镇化贡献了力量哦
2023-09-09 14:56:152

农村城镇化有哪些好处

●可将更多建设资金投到农村 ●能够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拉动农村内需转变增长模式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 ●可以有效缩小地区城乡差别 发展小城镇,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则是一个现实选择。 当前,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城镇化,是在特定的时期一个正确的选择。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GDP增长8.7%的水平,其中房地产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也导致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形成,投机炒房的现象较为盛行。如果以此不发展房地产,经济发展没有新亮点,我国经济将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一石多鸟的选择。一、为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降温,把资金吸引到农村小城镇,既能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利用城镇建设继续发挥房地产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发挥房地产业与众多的产业相关联的特点,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可以解决大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二、,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使得过去以“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有所缓解,使得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能够实现;三、拉动农村的内需是未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由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城市缓慢,加上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相关保障长期缺失,使得农村市场的消费没有撬动起来。事实上,农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是向往和乐于接受的,家电下乡等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就是很好的说明。农民在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城镇提供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没有城镇作为载体,农民就是有消费能力也无法消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还能孵化出更多的消费量。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旅游设施、公共服务业建设,带动城镇工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消费等;四、农村城镇化能减少农业水土资源流失、草原过度放牧等问题,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五、在中西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可以有效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 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显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特征。在我国中西部,城乡差别较大,东部那种广泛存在的产业集群、由村变镇、城乡和镇村界限模糊的情况,在中西部则不存在。西部地广人稀,民众的创业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有些地区交通条件很差,发展小城镇则应该以县城为重点,使之成为一头连接大城市、一头辐射乡村的中介城镇。东部地区依靠经济发展自然形成城镇,而西部地区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前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后者则是依靠外来的推动。但是,由于农村城镇化,必然带来对土地的占用和环境的污染,所以必须坚持不均衡的发展方式,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应该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做好规划,在具体执行中,也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村产业非农化等基础工作,使得城镇化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对于中西部而言,应该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国家也应该有意识地将一些资源大项目放在西部,围绕大项目的供应链,带动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发展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要给予政策优惠,加大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加大西部公共设施建设,商业银行积极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实现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的目标。(董玉华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 经济学博士)
2023-09-09 14:56:251

农村城镇化,农民失地以后,你感觉应该何去何从?

我认为他们可以开始做其他的工作,比如直播带货或者是去城市里干活,现在种地确实是不受重视的。
2023-09-09 14:57:004

请谈谈对城镇化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认识?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类型看可分为发达型城镇化与发展型城镇化,其特点是不一样的。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西部均属发展型城镇化。发展型城镇化有5个特点:一是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化中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
2023-09-09 14:57:381

城镇化什么含义?

简单说,就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农民市民化。
2023-09-09 14:57:504

农村城镇化的存在问题

首先,老百姓是否愿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能也不应该违背民意。现今的农村基本上只有老人居住并负责土地的耕作,年轻人没有几个在农村居住,各个村庄已经出现空巢化的趋势,用不上二十年这一趋势将更加严重,到那时将出现大量农村自然的缩小。其次,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如何安排。老百姓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这样的话无疑会使和谐社会的建设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再者农村现有的住房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前后建造的,质量都还不错,为了城镇化而需要推倒,那么由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又该如何处理,是对我们居住环境的极大考验,这更不是现今世界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最后,当前城镇化建设势必需要大量的钢材。目前我国的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大量依赖进口,而进口价格我们没有话语权,大规模建设楼房会使我们的成本很高,更加使得矿石供应商有恃无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只宜小规模搞。 农村城镇化是个漫长发展的工程,也是个梦,中国的梦。农村城镇化发展相对漫长而又矛盾。矛盾解决,农村城镇化自然实现。城镇化也就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的经济收入无非来自于农田产值,提高产值的办法有三。其一提高产量,我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实现,这个办法仅仅可以让农民脱贫。其二种植高经济作物,高经济作物固然可以让部分有眼光的农民致富,但不能让所有的农民都致富。因为民以食为天,小麦、大米、大豆、玉米这些都是基本粮食,必须保质保量,就是为了保粮。其三提高农民产品价格,这个办法固然好,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好办法,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这个办法会造成城市人民的负担,这样工人又要提工资,之后就是直接迎来物价的提升。也就是工人30000元年收入时农民3000元年收入,农产品提价后农民到10000元年收入时,工人因为生活必须涨工资到60000元每年,而工厂为了给工人增加福利就得提高商品价格,这样导致的商品涨价和农民的增长收入几乎抵消。总之徒劳无功,很多国家都有其例。所以农村城镇化是相对漫长而又矛盾的问题。只有国家调控,逐渐自然辐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3-09-09 14:58:001

现在的年轻人进城不种地,土地撂荒,未来农村该如何发展呢?

未来农村肯定会向城市化靠拢,种地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2023-09-09 14:58:215

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整个大背景是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劳动力需求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国家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逐步放松——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即是城镇化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每年约以1%的速度发展。
2023-09-09 15:00:231

2022农村城镇化什么时候开始

2022年2月15日开始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四个方面明确了目标任务
2023-09-09 15:00:501

农村为什么要进入县域城镇化?

我观察到的原因:1,农村依然在消失中,人去哪里了?一部分市区,一部分县城,少量去镇上。村里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在长大,需求依然在,而且不小。如果农村已经消失的,那就结束了,县城里的你可以考虑去省里或者珠三角长三角发展了。2,市场不完全自由,市场是被调控的,所以老有人说经济危机,美元加息如何如何,其实并没有直接产生影响。因为经济是被调控的。而且知乎没见过预测准的,别听别人说这说那。3,农村改善生活,有去县城买房的现实需要,不管房价涨跌,钱攒够了,就会考虑去更繁华的地方生活。如果县城有房,那结婚、娱乐、小孩上学都会更容易。4,县城楼盘数量有限,并不是多到没法消化。5,收入跟得上,可以买得起。这个很关键,因为都在外面打工,买不买得起,不是看县城本地收入水平,而是看出去打工的收入水平。6,多数人说涨跌的时候没有区分哪些房子,跌是差房子跌,涨是好房子涨。新区新房子,有好学位,旁边是大购物中心,靠着县医院等配套,这种生活便利,住着舒服的房子,跌了又如何?你是自住的,又不是投资。这时候除了一线,估计市里都跌了,想那么多干嘛。
2023-09-09 15:01:071

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2023-09-09 15:01:332

如何认识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第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别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收入增加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既难以形成城市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城镇化来完成。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第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农村大都是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很多城里人有向农村回流的意愿   第四,解决中国农
2023-09-09 15:01:421

关于乡村城镇化什麽时间实行?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实际上乡村城镇化早已经开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工开始走出家门,到城市务工,逐步和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城市居民,国家,许多政策都体现了这一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子女的入学,医疗保险,退休金。 最近有发布了中小城市取消户口的文件精神,就是彻底消除了城市和乡村最后唯一的差别。
2023-09-09 15:01:491

咨询,城镇化村庄是什么意思,不拆迁了吗

不会搬迁的,是集中规划起来。1、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2、农村住房统一规划,土地、宅基地等农民的权益不变,补贴建房资金。3、农村住房统一规划建设,能改变农村的脏乱差,更加卫生整洁。4、城镇化村庄节约土地资源,盘活土地资源,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5、城镇化村庄可以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农村。扩展资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城镇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满足已在镇区居住的劳动力就业需要,而且可以吸纳相当多的镇外劳动力就业。3、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有了一定发展,在部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许多地方城镇发展落后于农村工业增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和人口比重远远超过城镇劳动力和人口的数量。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城镇化
2023-09-09 15:01:591

城镇化以后农民的土地怎么处理

  现在国家正在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而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对这个问题也做了明确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建立起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当中,建立一个合理均衡的分配机制,来保障农民的这部分权利。
2023-09-09 15:02:162

城市和农村的区别

网上找到一篇比较权威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在我们对城乡差别的认识中,往往更多地局限于物质形态,但就城乡差异而言,还远远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异,具有更加深层的、根深蒂固的渊源。要消除以至弥合这种差距,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间和宽容的心态接纳农民;二是农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和心理适应城市;三是政府如何为这种城乡之间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安排。 关键词:农村与城市 村民与市民 文化与心理 认同与差异 农民问题何以成为重中之重,挂在了总书记和总理的心头,摆到了党和国家最高层决策层的案头,排上了中央“红头文件”的最前头,刻在了包括九亿农民在内的全社会的眉头。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也是各显其能,但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其基本的路径就是“农转非”。不过“农转非”的途径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吃商品粮,而是给已经在城市的1.2亿农民工以市民待遇,给现在农村仍需要转移的1.2-1.5亿富余劳动力和每年新增的1200万劳动力以及以后新增需要 作者简介:杨以谦(1957-),男,安徽砀山人,淮北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三农问题。 转移的农民以平等的就业权。这就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间和宽容的心态接纳农民;二是农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和心理适应城市;三是政府如何为这种城乡之间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安排。 一 由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要真正使农业兴起来,农村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远非一个文件、一次会议、一项政策所能企及。缩小三大差别,一直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 的价值取向,但我们对差别的认识往往更多地局限于物质形态。随着对三农问题制度层面认识的深入,政治和权力的差别更加凸显,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的呼声日渐其高,各种政策措施也接踵出台。但就城乡差异而言,还远远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异,具有更加深层的、根深蒂固的渊源。 1、 观念差异 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这一人群常常与居住在城镇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种对照,即“乡下人”和“城里人”。居住在乡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论到哪里,他们“乡下人”的地理身份与天生“城里人”的地理身份的差异,便决定了城乡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社会对这种身份的认知差别。由此,大凡落后、保守、歧视的观念似乎都源于农民,也适合农民;而大凡进步、创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里人的专利。“小农意识”、“小农观念”以及“小农行为”等等概念,既是用来代表农民的观念及行为,同时又是人们用来贬低他人的一种价值判断。领导干部不胜任工作称之有农民意识,工厂厂长把厂子搞亏了、破产了称之有农民意识,体育比赛比输了称教练有农民意识,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称之为有农民意识,科研人员不出成果称之为有农民意识,导演把作品弄砸了称之为有农民意识,演员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称之有农民意识,连某些腐败分子走到腐败这一步,也称自己有严重的农民意识,但有深厚农民意识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有成为腐败分子的吗,简直是无耻之极。够啦。其实带有农民二字的贬义词不止一个,比如农民心态、农民思想、农民观念、农民作风、农民思维、农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里人脑海里便形成这样一种定势思维,即认为农民总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害怕冒险;思想固执、狭隘,而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甚至把“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一关乎国家发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歧视性地理解和归结为“农民的问题”或“农民出了问题”,似乎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农民身上或都根源于农民。因而,农民问题解决了或农民不再出问题了中国便安然无恙。 2、主流意识形态差异 由于农民进入大中城市会面临很高的壁垒,比如定居成本,就业机会、生活保障、子女就学等等。因而规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镇成为农民进城的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农民进城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想致富的农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进入的城镇,来表达他们渴望进城的愿望。它代表了一种原生意义上的农民朴素求富心理。即要通过城市化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观念的差异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便形成了对农民的歧视。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法律上,对农民群体利益的忽视以及对农民采取的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认识与对待。有些腐败分子假星星忏悔,要求从轻发落,说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我可以回家种地;那农民要是犯了错,怎么发落,不论从轻还是丛重,还能到城里当官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农民的歧视常常表现为整个社会或居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集团对农民群体的种种限制上,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经常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最大不公。 3、文化与科技差异 物质层面上的差异还有个比较,有关资料统计,城乡收入比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现在的3.2:1,而隐性收入则是6:1。文化和技术上的差异更是不可比拟。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缓慢。文盲和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大,科教文卫人员比重小。据有关统计,农村各类科教文卫人员只占农村总人口的2.5%。就说卫生一项,可以说差异大的惊人,占人口70%的农民医疗卫生消费只占到总消费的6%。 由于文化技术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工目前在城市里干的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儿,收入也十分微薄。那么,农民为什么不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呢?难啊!一是没文化技术;二是没钱培训学技术;三是即便大学毕业了也没门路找个体面的工作。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生存难保,谈何文化技术,更谈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异 就心理观念而言,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于其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农民意识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民文化放到线性文化进化论的某个时点之上,认为农民的意识、观念总是保守的、传统的或落后的(孟德拉斯语),那么,这种认识多少带有偏见和绝对化的局限。马加爵案,媒体评论多归于因教育、归因于学校和社会心理救治系统不健全,这些其实都还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横在“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于是,这种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转变为惹事作恶的诱因。相当多的城市社会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发。 调查发现农民工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的群体,有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应引起关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由此造成农民工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却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相比在各种福利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与生活上的贫困相比,农民工更难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与城里人正常交往与合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感受到平等与尊严。 二 正视差异、缩小差别、消除隔阂、弥合缝隙是政府、城市、农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1、政府应该干什么 制度与政策对农民的限制、歧视,以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制度上的缺憾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健全,有规定而滥施处罚,以及缺少真正能够为农民服务、保障农民权益的机构、机制等。但是,只要观念与感情真正转变过来了,办事情、想问题才会处处为农民着想,替农民打算,才会想方设法破除一切障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人享受同等待遇;只要观念与感情真正转变过来了,有关司法与执法部门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切实维护农民工应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并加大对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人员的查处力度。 措施与途径进城农民除了原来的基础,一般是没经过多少培训和教育的。为此政府对进城农民扶持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农民进行基本的城市适应性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如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对农民教育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把农民工当成真正的城里人看待,归根到底,这些培训也是为了帮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这些培训不仅包括对进城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有政治、法律、政策、道德、权力、义务等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农民有意识地融入先进的社会发展系统,成为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人。 引导与教育农民工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实现就业或创业的过程,也是他们融入一个新环境、开始一种新生活的过程。其间很可能产生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矛盾冲突,甚至发生传统和现代两种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态的碰撞,这在农民工进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对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应该是农民工培训的更高层次的核心内容。 我们常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似乎把农民教育好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不在严重。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对农民训导了多少年,严重的问题依然严重。是农民不可教化吗?非矣。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对农民既不尊重,也不理解。因而,也就谈不上教育和解放,更说不上引导农民在人类解放的道路上获得自我解放。问题是我们对农民究竟认识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亲近了多少,教育了多少、教育了什么、怎么教育。对待农民,了解不等于理解,接触不等于亲近,看重不等于尊重,教训不等于教育。 2、城市如何接纳 尊重与理解尊重农民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人格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把农民当人看,决不能再把农民当作二等公民。按传统的理解,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而现代化的涵义是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如果以此为界定,农民与现代化格格不入。而要使农民走向现代化,既不是一味地阻止农民进城或人为地排挤、苛刻农民进城,也决不是让农民都迁到城里去。而是要通过农村环境的改变,农业手段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新的解放。真正让农民走向现代化,必须使农民自我觉醒,走进知识,亲爱文明。这一解放的目标和标志就是:职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人口知识化、农业现代化。 善待与宽容农民为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人建设了城市,城市人不仅破坏了自身的坏竟,还污染了农村。城市人自己对农村人的创造成果也是刮目相看,但对创造这些成果的农村人却另眼相待。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换个位置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为城市的繁荣付出艰巨的劳动与辛勤的汗水后,还处处受到歧视,处处受到刁难,工资被克扣拖欠,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我们感情上能不能接受、心理上能不能承受、言语中有没有怨气。人的行为是受人的观念与感情支配的,将心比心,我们才会更加体贴农民工,与农民工心心相通。如果我们把观念与感情转变以下,来个换位思考,又当如何。 把观念与感情转变过来,就应当设身处地替农民工想一想。他们大多来自贫困落后的乡村,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抛家别子,背井离乡,怀着希望与戒惧的心理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谋生。他们在城市里铺路架桥、建房盖楼、清扫垃圾、端盘洗碗、小区保安,大多从事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苦活。在为城市建设与城市人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把观念与感情转变过来,更深层次问题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不能认为农民的天职就是耕田种地,农民到城市来务工就业就是侵占了城市人的地盘,就是争夺城市人的饭碗。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就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而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必然要把农村大批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 接纳与扶持农民进城的条件,不仅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接纳农民门槛的高低。这样城市要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扶持农民尽快适应城市。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的大转变。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传统的小农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转化为城市工人、城市居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也变成现代化的劳动者,传统的农民被历史巨浪所淘汰。我国农民正在进入这种历史性的转变,这要经历很长的过程。他们所走的途径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帮助下,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乡镇企业(绝大部分是非农产业),使农村工业化,很多劳动力变成乡镇企业的劳动者;建设小城镇,使乡村城镇化,村民变成城镇居民,也有一部分进入大中城市,成为其中的劳动者或居民;从事农业的人,将随着农业现代化成为现代劳动者。当然,农民进城不能仅靠城市门栏的降低,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城市也不能一味迁就于农民的低素质。农民自身必须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 融合与共荣缩小城乡差别决不是把城里人赶到乡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不是一味地让农民都进城,抢城里人的地盘。而是使包括农民在内的现代社会人共同融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过程。融入的政治前提是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工农联盟是农民与城市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强。 农民要融入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城市主人翁责任感维护城市。一是遵守城市的规则。城市中存在的很多规则都不同于农村,比如卫生和环保意识,进城农民要想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就必须首先改变原有的旧习惯,遵守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各种规则。二是保护城市的公共产品。在农村环境中生长的农民往往对于自己的私人产品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而缺乏对公共产品的保护。公共产品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进城农民提高保护公共产品的意识十分重要。三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文明准则。进城农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须改变“田园化”的农村生活文明准则,去适应城市“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素质。进城农民仅仅在生活上适应城市的规则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很强的谋生手段,才可以和城市居民进行竞争,最终占据到城市中的比较正规的岗位。否则自身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农民怎样自立 自思自醒农民的自立首先取决于农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否实现由自在到自为的飞跃。回首中国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创举,农民在自身全面解放的道路上已经并正在实现着新的跨越,重新审视新时期的新农民,应给中国农民一个新理念:当代中国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荒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开拓者;农村城镇化的创造者;民主政治的直接实践者;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农民有了这样的自我觉醒,农民不但要走向富裕,更要走向文明,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实际上,农村中比较富裕的家庭,无论是有人做公事的,还是从事非农产业的,以及培养出大中专学生的,一个共同或者相似的特点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走向文明与开化。相对于其他农民,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或者都有一技之长,头脑比较灵活,眼界比较开阔,观念比较新颖,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在贫穷和富裕的鲜明对比中,农民深深地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文化书写历史;自思才能自醒,自为才能自主。 自主自愿农民缺少的不完全是进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权利和自由。就农民的创造力而言,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没有任何一个农民不想走向富裕,不想走向文明。问题是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要建立在农民自觉的基础上。实际上农民“要求发展的意识”在转型期间体现的是相当清晰的。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富裕和发展,是农民自己不想富裕、不想发展吗,决不是;是农民自己不会富裕、不会发展吗,不全是。那么,农民怎么就富不起来,发展不上去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之外的各类人员,农业之外的各行各业,村干部之上的各位领导,发誓不让农民富,发恨阻止农民富,发疯干扰农民富。农民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不懂装懂的瞎指挥者,最厌恶的是那些装出一副很内行的面孔,对农民指手画脚的老爷式公仆。既然我们要关心农民,那么就必须注意到农民自我发展的这种意识,要从“我是农民”的角度来说,“我关心我的发展,我要发展,我应该得到发展”是合乎理性的和正当的权利要求。而不要对农民的发展要求一味涉障,剥夺他们的发展权。 自立自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全靠农民自己。与城里人的自傲心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不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有一种农民身份的自卑感。这也强化了农民的城乡分类意识和城乡差异观念。随着观念、心理、制度、政策、环境、文化、技术差异的缩短或弥合。城市与乡村的共荣与融合,农民自己也应该逐步摆脱以至消除自身的自卑感,而应树立“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城里人”的观念。不仅意识到,我为我是来自农村人而自豪。我为我能从农村来到城市并扎根城市,要比生在城市,但却艰难地生存在城市更骄傲。农民要真正自立于城市,自主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屏弃乡下人自卑感,树立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自立自强,自我解放,自我发展。当今,年轻的一代农民是不甘于一辈子呆在农村的,总要出来闯荡,由此他们的视野得以开阔,提高自身素质,谋求自身发展成为其自觉的要求。而要到城里发展,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凭空想象。这就要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至少是要有通过学习和培养能够具备的潜力。这些能力包括:资本积累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政治资源获取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等。有了这些能力,加之政府的合理化制度安排,城市提供的广阔平台,农民的解放和发展才能融入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大道。 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与心理差异不因农民工的进城甚或进城农民工拿到了城里的户口就自然而然地抹平。也不因“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把农民装扮成市民而使农民的地位有根本性的改变。农民进城的初衷是为了生存,至少是为了改变生存条件,农民改善生存状态的路径也不惟进城一条路。但要生存得好一些,除了消除制度性障碍,就农民自身而言,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当然,已经进城的农民,就其基本素质而言,要比不愿或无力进城的农民,无论文化技术素质或心理适应性都更强一些。而要能够继续在城里混下去,进而混出个市民样来,仅靠原来的那点本事就远远不够了。这样,不论在城里,还是在农村,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生存状态,政府的制度安排,城市的政策与心态调整,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提高和心理素质的适应也成为当务之急了。
2023-09-09 15:03:101

城镇化是让农民进城,还是说把农村建设成城镇一样?

其实这两种都有吧!我们鼓励农村到城市买房,而且也有了一定的优惠政策,那么也是要把农村建设成像城镇一样的
2023-09-09 15:03:334

实拍朝鲜的中小城镇,城镇和农村的差距有多大,现在城镇化如何?

在朝鲜 旅游 ,当地旅行社安排的景点大多都是在平壤和其他一些像开城和南浦这样的大城市,而农村和中小城镇游客们却根本没有游览的机会。出发之前在国内的一些网站上看到了一些关于朝鲜在很早城镇化的比例就超过中国的文章,带着一些疑问和好奇,因此在 旅游 朝鲜期间,就非常关注游览途中看到的那些朝鲜的小城镇。 这是我乘坐丹东-平壤的国际列车时,拍到的一个朝鲜小城镇的图片,看上去这些高楼很新,规则的比较整齐。 虽然小镇看上去不大,人口只有几千到一万人左右的样子,但整个小城看上去整体比较新,而且那些住宅楼和办公楼样式也比较现代和大气。住宅楼的外面都粉刷着艳丽的色彩。 朝鲜人有爱卫生的习惯,我注意到在这个小城的每栋住宅楼上,和在平壤看到的一样,每家的阳台上绝对不会晾晒衣服和摆放杂物,居民们都只会摆放上几盆鲜花。 在一栋大楼的前面聚集着很多人,好像是在集体劳动或者是在开会。朝鲜现在实行计划经济,户口也被分成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但这两种户口的在待遇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一般的城镇户口含金量不如平壤户口那么高,但在整体的个人生活和 社会 保障方面,城镇户口比农村户口要优越得多。 在朝鲜拥有了一个城镇户口,就会得到国家分配的一个旱涝保收的工作,朝鲜在城镇中实行的是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配给制,政府按月向市民发放定额的粮食,甚至连衣服和鞋子也都是按人发放。城镇居民如果收入高,或者有一些存款,也可以在城内的自由市场上高价购买高档的生活必需品。在大多数的年份里,朝鲜的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此外在看病就医、退休养老和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城镇户口也比农村户口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 另外城镇比农村拥有更发达的交通系统,很多城镇都通火车和公共 汽车 ,居住在城镇去往外地也比在农村更加方便。这是一座小镇的长途 汽车 站,停车场上停放着几辆长途 汽车 。 现在朝鲜绝大部分的朝鲜农村还在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生产队所有,农民们每天下地干活赚工分,农民挣的工分越多,家里从生产队分得的口粮就越多。农民们的其他所得只能靠分得的一点自留地,种点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赚的钱用来换取更多的生活必需品。 朝鲜农村的城镇化进行得比较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朝鲜的城镇化人口已经到了很高的比例,高于当时的中国。当时朝鲜的人口大约70%生活在城镇,只有30%生活在农村。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朝鲜依靠农产品换取苏联石油和工业品的结束了,朝鲜农村大量农业机械因为缺少燃油和零部件而弃用,农业生产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工来进行。 因为农村的劳动力不够,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荒废,因此朝鲜的粮食产量也急剧减少。基于这种情况,朝鲜政府要中小城镇的人口到农村帮助农民耕种土地。因此近期的朝鲜,人口的流动其实更多的是从城镇流向农村。 很多中城镇的人口包括很多进城农民的后代去农村干农活,导致了朝鲜中小城镇人口的不断减少。在农忙期间,城镇的很多单位还会抽调一些劳动力帮助农民们收割和晾晒刚收获的粮食。 这是我拍摄的另外一座朝鲜城镇的图片,街道上没有行人,显得有点空荡荡的。 这里热闹一点,有一队中午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在经过小城的街道。
2023-09-09 15:04:501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答案】:正确解析: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故本题判断正确。
2023-09-09 15:04:591

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城镇化,其实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非农行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那么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城镇化,其实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非农行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那么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好处?一、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1、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行业向第二行业、第三行业、第四行业逐渐转移。2、行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行业结构。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城镇化有什么好处?1、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当前,农村的人居环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多村庄都是规模布局十分落后,垃圾得不到清理,污水无处排放,各项基础设施也比较满后,网络、燃气等无法通村到户,而实行农村城镇化后,因为居住集中、交通相对便利,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有些地方通过合理规划,整个小城镇人居生活环境十分舒畅。2、合理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买房安家的比较多,农村大量房屋无人居住,大片宅基地和住房处于闲置状态,“空心房”“空心村”已经成为困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大顽疾,宅基地闲置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农村城镇化实行后,可以逐步把原有的村庄腾退开垦出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3、解决医疗教育等问题同样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以及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农村常住人口非常少,这就使得农村上学的适龄儿童不断减少,不少农村学校被撤并,留在农村的孩子上学成了难题,卫生医疗等其他方面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农村城镇化后,因人口集中、生活便利,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条件便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改善。4、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就当前来讲,规模化行业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经营,而实行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将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另一方面,小城镇也可以发展第三行业,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把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上就是城镇化的意义和好处,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行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镇城区改扩建项目的上马,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建筑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023-09-09 15:05:071

乡里别什么意思?

“乡里别”就是指从农村来的乡下人。一般用来笑话别人:对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而他却不知什么意思
2023-09-09 15:05:203

城镇化的推进对乡村社会结构带来哪些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2023-09-09 15:05:491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贸同盟啊~~
2023-09-09 15:05:5913

推进城镇化发展,你认为未来农村会消失吗?

即使推进城镇化发展,未来农村也不会消失。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大量人口需要依靠粮食来养活,虽然现在有蔬菜大棚,但产量还是需要靠农民种植搞上来。其次,国家要想富起来,要依靠农村的发展,而不是将农村消失掉,农村有农村的生产模式,农民有农民的生活方式,让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的。最后,未来我认为农村会和城镇旗鼓相当,虽然现在城镇看起来发展的要比农村好,但是在好的政策引导下,相信农村一定会后来者居上,慢慢发展起来的。
2023-09-09 15:06:4715

以前如果失业了老家还有地种,可随着城镇化地都没了,该怎么办?

可以选择分开,既然两个人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沟通,彼此离开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2023-09-09 15:09:144

农村开始城镇化了,未来农村都会搬迁吗?

未来农村不会搬迁的,因为现在农村都给贫困户盖了房子,所以是不可能搬迁的。
2023-09-09 15:10:597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一是户籍制度。对到建制镇投资、兴办实体、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二是土地使用制度。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中心建制镇建设。对复垦的旧村庄用地,免收农业税、特产税和集体提留。进镇入户农民原承包的土地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不收回,在承包期内可以转让、入股、定期租赁等,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四是税费政策。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重点渔区渔港、林区和垦区场部建设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2023-09-09 15:11:471

请联系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请联系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正确答案: 第一,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群体没有城市户口但在城市工作,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相分离,付出的代价和应享受的待遇不匹配,造成了城镇化发展的畸形,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关键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工的身份歧视。 第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各种公共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处于同一位置,同等地享有公民发展权。基础是改革创新制度,以及促进资源要素结构调整和再平衡。 第四,多渠道筹措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一是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和领域;二是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
2023-09-09 15:12:071

以后真的会农村城镇化吗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大中城市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条件,实行差异化的落户政策。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体责任。第二节 实施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第三节 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2023-09-09 15:12:421

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矛盾不?

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不矛盾的,是相互融合、互为依托的。第一,将更多的资源与政策向乡村倾斜,进行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城镇化率最顶峰也就是70%。如果在当前阶段下一味的将政策和资源向城镇化发展进行倾斜,那么所投入的资源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成正比的,相反我国乡村存在一定的短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落后,传统文化存在消失的危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劣势尤为明显。如果将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投入到乡村中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远高于城镇,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第二,城镇化建设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我认为我国的当前的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将城镇化率由60%提高到最顶峰的70%,而是在于如何将这60%的城镇化率进行高质量化,同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中有进。一些资源要素原本产生于农村,同时能够在农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些资源要素在过去不断的向城镇进行流动,同时在流动过程中也确实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去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应当将这些能够在乡村发挥出更大效益的资源要素转移至乡村,这不是城镇化建设的倒退,而正是前面所说的提升城镇化率的质量,而这些资源要素在向乡村流动的过程中,空出的位置给了那些更适合去到城镇发展的资源要素腾出了空间。第三,打通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让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服务,共谋发展。打通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栅栏,让资源要素适合在农村的在农村,适合在城市的在城市,不人为设置障碍。同时推动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础设施优势向农村进行延伸,为农村服务。最后要借助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趋势来盘活乡村闲置的建设用地,助推双向高质量发展。
2023-09-09 15:12:5710

中国64个新农村城镇化示范点有哪些县

具体包括:两个省,即江苏和安徽;3个计划单列市,即宁波、大连和青岛;7个省会城市,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25个地级市(区、县),即北京通州区、天津蓟县、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牡丹江市、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市、福建莆田市、江西鹰潭市、山东威海市、山东德州市、河南洛阳市、湖北孝感市、湖南株洲市、广东东莞市、广东惠州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广西柳州市、广西来宾市、四川泸州市、贵州安顺市、云南曲靖市、甘肃金昌市、青海海东市、宁夏固原市。  同时,试点地区还包括25个县级市(区、县),即河北定州市、河北张北县、山西介休市、内蒙古扎兰屯市、辽宁海城市、吉林延吉市、浙江义乌市、福建晋江市、江西樟树市、山东郓城县、河南禹州市、河南新郑市、河南兰考县、湖北仙桃市、湖北宜城市、湖南资兴市、海南儋州市、四川阆中县、贵州都匀市、云南大理市、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陕西高陵县、青海格尔木市、新疆伊宁市、新疆阿拉尔市;2个建制镇,即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和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
2023-09-09 15:13:403

判断题 城镇化就是把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错。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23-09-09 15:13:521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联系与区别

这个概念很多人都不懂,甚至包括一些市长、县长。你能问这个问题看来还是很有研究的。笼统的讲,就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化。两者的共同点显而易见,都是城市,而区别就是城镇化中包括了“镇”,也就是介于“村”与“城”之间的级别。发展小城镇,甚至建设新村镇的思路都体现了我国未来的规划发展趋势,否则大量人口都涌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将极大增加城市人口、环境、住房等各方面的压力,是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城镇化远比城市化要更加科学、更加专业。
2023-09-09 15:14:211

未来农村发展的七大趋势

未来农村发展的七大趋势,你认为哪些的可能性最大?农村在这些年的变化越来越大。农民都不再墨守成规,有的选择外出务工,有的选择创业,真正留在农村做传统农民的越来越少。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多,收入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于是农村就慢慢出现了改变,耕种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土地闲置变多,平时农村的人也越来越少。未来农村发展的七大趋势,你认为哪些的可能性最大?原创2022-07-30 14:00·农人伊柒农村在这些年的变化越来越大。农民都不再墨守成规,有的选择外出务工,有的选择创业,真正留在农村做传统农民的越来越少。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多,收入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于是农村就慢慢出现了改变,耕种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村土地闲置变多,平时农村的人也越来越少。未来的农村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在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下这七大方向,你认为呢?一:村庄慢慢变少,乡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已经在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村子因为人口太少的原因而进行合并,又因为越来越多的乡村因为农业人口太少而合并为镇。村庄的减少是常态,而村庄的合并是必然。像我们这里,就有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案例,也有最多四个乡逐渐合并为一个镇。合村并镇是趋势,当一个乡的人口实在太少的情况下,几个乡合并为一个镇,可以精减工作人员,而工作效率也不会降低多少。二:农民将从身份转变成职业不管是农民还是非农民,一直都认为农民是一个身份。就连农民外出务工,都被称为“农民工”。而在未来,农民将从一种身份转变成为一种职业。职业农民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农民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等。农业将真正变成一个行业,从事农业这个行业,需要具备农业专业技术。三:农业补贴会进一步增加在欧盟,每个农民平均每年获得政府补贴超过15万元,欧盟农民收入的40%来自政府补贴。 在冰岛、韩国、挪威、日本、瑞士等国家,农业补贴较高,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补贴。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农业补贴将进一步完善。 同时,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土地的集中,农业补贴的实施也将更加顺畅。 随着新农民的涌入,他们也会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力。四:休闲式农业的兴起随着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的环境也将越来越好。未来休闲式农业,将成为城市生活休闲的一部分。休闲式农业,不仅只是农家乐、渔家乐、钓鱼之类的。在农村生活、居住、耕种等等,真正的体验农村生活才是真正的休闲式农业的方向。五:农场出现,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变得常见随着农民的减少,耕种也将逐渐变得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资本对农业的投资,农业会逐渐开始农场化运作。机械化的耕种,科学化的管理,高度集约化的农场式耕种将慢慢变得常态化。六:有机农业成为一个新行业人们越来越崇尚健康、绿色、生态的生活。而有机农业将从传统农业中剔除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七:工厂化农业的兴起工厂化农业已经有一定的雏形了,像现在的立体种养殖、工厂化蘑菇培育、工厂化的鱼菜共生等等。工厂化农业的兴起,意味着农业也将变得快速、高效。会大大缩短农业生产周期,减少农业生产中人力的投入等等。当然了,这是对未来农业的一个展望,但话又说回来,农业肯定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越来越好。当农业从业人员慢慢变少,农民也就会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一个职业。你认为未来的农业将会如何呢?
2023-09-09 15:14:541

儿童健康成长的四字成语

1. 形容幼童健康成长的成语有哪些 1. 让枣推梨[ ràng zǎo tuī lí ] :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 比喻兄弟友爱。 2. 茁壮成长[ zhuó zhuàng chéng zhǎng ]:健康的成长。 3. 牙牙学语[ yá yá xué yǔ ]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4. 后起之秀[ hòu qǐ zhī xiù ] :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5. 兄友弟恭[ xiōng yǒu dì gōng ]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2023-09-09 15:12:171

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决策在职研究生有用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人选择在职研究生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其中不少考生比较想知道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决策在职研究生有没有用,学习在职研究生肯定都是有用的,但具体也看考生个人的需求,考生可以提前有所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决策在职研究生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培养集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等多科性知识于一体,能够从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维护工作,也具有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与决策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科学技术哲学在职研究生有用吗这个问题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因为所获学位证书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相同,可以用来考博士、评职称、升职加薪、出国留学等。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报名条件是:获得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者,硕士或博士学位,相关行业背景人员可免试入学。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条件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申硕考试每年5月进行全国联考,3月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考试科目是外语和专业课综合,考生要在规定年限内分别通过这两科达到及格线才行。首经贸在职研究生学习方式是:周末上课,每月1次(2天)课程学习;设有周末假期面授与网络远程班。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2023-09-09 15:12:191

张海迪励志成才小故事

  张海迪老师的故事大家了解过吗?她是一位励志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她这种精神。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张海迪老师励志成才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张海迪老师 的励志故事【1】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老师。   命运向张海迪老师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老师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张海迪老师励志成才小故事【2】   张海迪老师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老师。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老师,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老师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老师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老师,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老师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老师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老师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老师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老师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老师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老师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老师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老师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老师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老师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老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老师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老师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老师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老师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老师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老师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2023-09-09 15:12:191

为什么细胞壁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

因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而这两种酶可以降解这两种物质, 因此可以除掉。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它形成细胞壁的框架,内含其他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种框架由一层层纤维素微丝,简称微纤丝组成的,每一层微纤丝基本上是平行排列,每添加一层,微纤丝排列的方位就不同,因此层与层之间微纤丝的排列交错成网。微纤丝之间的空间通常被其他物质填充。此外,在一些植物表皮细胞壁中,常有蜡质、角质、木栓质。在一些成熟和加厚的细胞壁中,常沉积木质素。在禾本科、木贼科植物的表皮细胞壁中含有硅。在真菌类的细胞壁中还有甲壳质。细胞(cell)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细胞构成,根据细胞内核结构分化程度的不同,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由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区分。细胞壁(cellwall)是细胞的外层,在细胞膜的外面,细胞壁之厚薄常因组织、功能不同而异。植物、真菌、藻类和原核生物(除了支原体与L形细菌(缺壁细菌))都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细胞壁本身结构疏松,外界可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中,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2023-09-09 15:12:212

《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起家秘书郎~亦不复征之)的翻译

王羲之开始当官时,是做秘书郞。后来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做了护军将军后,他又恳求宣城郡(),但没被批准,只授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个独居的老妇人,她养了一只鹅,善于鸣叫,羲之想她出售,但她不肯,于是羲之就带着他的亲朋好友乘车去观。老妇人听说他来,就将鹅煮了来接待他,羲之为此叹气惋惜了整天。又有一次,山阴(地名)有个道士,养的鹅很好,羲之去看了,觉得很愉快,恳求他出售。道士说:“只要你为我抄写《道德经》,我就整群送给你。”羲之很高兴地写完,把鹅按在笼里回家去,觉得很高兴。他的随性直率就是这样。他曾去门生家里,见到几案光滑干净,就在上面写字,一半是楷书一半是草书。后来,这个作品被他的门生的父亲不觉意刮掉了,门生大惊、懊恼了几天。又曾经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太太,拿着一把六角竹扇叫卖。羲之为他写扇,每把都写五个字。老太太开始时面有不高兴的神色。于是他对老太太说:“只要说王羲之(右军是他的官衔)写的,就可以买到百钱了。”老太太据他说的,杳然有很多人争着买。过几天,老太太又拿扇来,羲之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就像这样。常常自称:“我的书法跟钏繇相比,能与他分庭抗礼;跟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能超过他呢!”曾经写信给友人说:“张芝在池边学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如果他人能这么入迷,成就也不会比他低。”羲之开始时,书法不如庚翼、郗愔,到他晚年时才变得好了。曾经用章草回信给庾亮,而庾翼深深叹服,于是写信给羲之说:“我以前有伯英的章草十张,南渡过江后流离颠沛,于是丢失了,常常感叹好的书法作品永远消失了。忽然见到先生回给我哥的信,我的精神才又充沛了,回复到以前的状态。”羲之不做官后,和东土的人游山玩水,以打猎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修炼服食丹药,采药石不怕千里之远,游遍了东方的郡,走遍了名山,泛游大海,感叹说:“我最终当在欢乐中死去。”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后,以悲伤与高兴都看得很重,与亲朋好友分别,则会连续几天不舒服。”羲之说:“晚年的人,自然是这样的。现在正需要音乐来陶写性情了。常常怕孩子们知道我们这种情绪,减少了他们的欢乐呢。”朝廷见到不做官的誓言很坚定,也不再请他出山做官了。
2023-09-09 15:12:221

餐厅主管职责是什么

标准:协助餐厅经理每日的运作,确保客人最大限度的满意并获得餐厅的收益程序:● 协调餐厅服务员工作能够有效有序有质地进行● 了解餐厅的运作● 确保食物及饮品以高质量,优美的外观提供给客人● 知晓和监督销售系统的开关程序和要点● 确保餐台、布菲台、椅子、地板和公众设施设备整洁,设备运作正常进行● 分派员工岗位并告诉秀关重要宾客和常客的特殊要求● 关注员工的上菜和倒酒服务● 掌握布草更换程序并确保检查领取的布草状态良好● 确保后台仓储的设备和物品整洁和有序摆放● 根据酒店标准处理客人的投诉和质疑,表示予以理解● 积极收集客人反馈意见,以寻找方法予以改进从而提高客人的满意度● 与员工进行服务前的例会,包括:1、在店的重要宾客2、团队的活动3、促销活动4、宾客意见反馈5、产品知识● 确保自始至终餐厅内的家具等各项配备以及餐厅的整洁与维护● 把客人和员工的反馈意见如实反映给餐厅经理● 确保通过其他部门的所有客人的特殊要求● 通过建议性的促销促使销售的最大化● 作个人发展的计划以及以往工作的回顾总结● 在餐厅经理的认可下,协助对于新员工进行在岗培训,以确保员能掌握必要的工作技巧顺利有效地进行工作● 参加各项必需会议● 贯彻执行团队建设的机会● 确保全员的仪表着装符合要求标准● 根据业绩预算和行业法规准备工作计划和年假计划● 协助经理对部门新员工的选择计划● 确保工作区域符合健康安全法规● 遵守酒店的标准程序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对待客人对待员工同样标准
2023-09-09 15:12:257

环艺都是干什么的?

1.环境艺术设计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可从事数字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新闻出版行业、室内设计、会展设计行业、建筑效果图设计、绘图员、平面设计师、橱柜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预算员、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2.环境艺术设计都包括哪几方面?环境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它的内容涵盖了建筑、园林、景观等各个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众多的学科。3.环境设计四大特征:1.可持续特征:绿色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意为住区环境设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应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2.循环特征:这是指在绿色住区环境中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原料及废料能相互循环利用,自行消化分解。3.时代特征:从绿色住区环境的提出可知:它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其住区环境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体现在住区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个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服务体系。4.文化特征:我们知道: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
2023-09-09 15:12:161

职称评定改革:职称外语取消成焦点

职称评定改革:职称外语取消成焦点   2017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项改革的“含金量”高在哪儿?回应了哪些社会关切?未来职称评定将会有哪些大变化?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以实绩论英雄   “我这么多年评职称就卡在外语上,要不然早就评上了高级会计师。”现年50多岁的王权平是山东一家企业的老职工,因为外语不过关始终没评上高级职称,“我干了一辈子会计,平时从来用不着外语,只跟数字打交道,为什么评职称要考外语呢?”   现在,随着职称制度的改革,如老王这般遗憾得以避免。取消职称外语的“硬杠杠”也成为本次改革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职称外语考试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曾印发三个有关职称外语的通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调整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称外语考试所存在的问题。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对职称外语考试不作统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统一要求,并不是说大家可以不用学外语了。”人社部专技司司长俞家栋说,“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导向上而言,我们仍然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外语。”   此外,改革明确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职称改革确立了一个导向,就是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一些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这些,就是大家所说的,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说。   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破除评聘脱节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对职称评定进行科学评价、注重实绩,必然要求对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只有身处本领域,对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体会的评价主体,才能够对人才作出更科学的评判。   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即评职称的不是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职称的权限。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尤其是高级职称的评委会基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评委会。这就导致评审人对于人才的评价难以深入其工作一线了解观察,进而导致人才职称的评定最终只能通过论文得以反映其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论文、唯资历等消极现象,而这也间接催生了学术造假、花钱发论文等不正之风。   与此同时,评聘脱节也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困扰。只看职称或论文聘用来的人才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用人需求,而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却因评审僵化导致评不上与其能力相称的职称,人才发展因此受限,用人单位也陷入尴尬。   为此, 职称制度改革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   一方面,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吴江认为,这一改革体现了“内行看内行”精神,评价人才的.方法很多,但是要注重业内评价,“比如搞农业的,就得农业专家来评定职称,搞中小学教育的,就得搞中小学教育的专家来评定,不能让大学教授来评中小学教师,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评定人才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一些高校、大型企业,他们的人才评价标准可能比政府组织的评委会标准更加严格,也更加符合用人实际,评价自己用的人可能也会更加谨慎。这就可以把评审权下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评价人才。”俞家栋说,“这在节约政府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后备案,也要做好监督。”   拓展评价人员范围——评职称更公平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经济领域里的人才职称评定问题也逐渐显现。以往27个系列的职称评定多面向体制内人员,非公领域里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人才的职称评定存在机制上的不顺畅问题。   “以演员为例,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职称评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但一些u2018北漂u2019演员,一些小的话剧院或者影视城的演员,如果按照以往的制度,他们的职称评定就是个难题。”俞家栋说,“这次职称改革就要破除体制内外的界限,只要是专业人才,就有职称评定的权利。”   《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评价范围扩大了,评价主体也多元化,一些行业组织和协会,还有专门的评价机构,都可以通过政府授权以后,提供评定职称的服务。但是,评审权下放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了,还得用好职称评定这个u2018指挥棒u2019,不能想怎么指挥就怎么指挥。”吴江说。   加强职称评审的监管,转变政府职能,则成为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评审权的下放并不代表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撒手不管了,评审范围的扩大和多元化,也不代表职称评定可以随性而为。   因此,《意见》提出多项措施加强评审监督,如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   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   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以前政府主管部门习惯审批,现在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既是角色转变,也是全新挑战。”俞家栋说,“我们需要逐渐学习和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并加强制度建设,让职称评定更加公平公正,成为衡量人才的准确标尺,也成为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剂。”   俞家栋表示,接下来主管部门还将出台多个职称系列的配套改革细则,具体指导改革实践。 ;
2023-09-09 15:12:161

我是做变频器的。市场前景如何?

是做销售还是制造的?什么品牌?
2023-09-09 15:12:165

盒马鲜生已实现盈利,其新零售模式新在哪儿

新零售是马云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出的——“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但是2017年才能称为新零售年。为什么呢?即使2017年已经过半了,但是新零售依然很火,例如阿里成为联华超市第二大股东,“盒马鲜生”的进展等等,都是与新零售相关的资讯,很多行业都似乎朝着新零售的方向进军。马云提出的新零售的“新”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消失,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的这一个前提下才会产生的。线上线下要相互结合,就是要取长补短,再加上物流,这样的零售模式,如果缺少了智能的营销方法,那么要真正完成新零售的进阶就会变得遥遥无期了。怎么说?首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会产生复杂多样的数据,都需要对用户的消费习惯做分析了解,此外,还加上物流,这样的数据是庞大且复杂的,靠人工来统计或者分析都是一件很耗时间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的工作,所以说新零售的进阶,需要基于大数据这样的智能营销系统。
2023-09-09 15:12:152

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是什么?

短歌行重点句子: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全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全文赏析:《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2023-09-09 15:12:131

浅谈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在现代 企业管理 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行政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篇1:《浅析 网络技术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技术实现》   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现代很多新技术都是首先在高校中得以应用和发展的。网络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也是首先从高校开始,在我国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网络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高速发展,它的发展成果影响了各个行业的进步,高度发   达的网络技术对学校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图书管理、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各类子系统连接起来,这些系统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使高等院校分散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自然资源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他们之间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换。信息化时代,校园网是一个完全开放、超越时空界限的网络平台。   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技术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必需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学,通过网络进行课业辅导,各种教学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和共享。文本、音频、图画、动画和视频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对高校的各种信息进行展示。高校以网页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学校重大事件、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信息,包括在网上展示学校的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就业、校园风采等。高校通过展示在社会上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社会、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吸引更好生源来报考,让世界了解学校,学校了解世界。   (2)发布学校的各种通知、文件和各种动态信息等。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达学校的各种 规章制度 和最新精神,以保证广大师生及时获取学校的最新动态。   (3)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服务。比如借阅图书、教学日志、教学安排、成绩统计、成绩分析以及各种报表与数据。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包括英语角、硬件长廊、编程园地、 文化 殿堂的栏目。   (4)网上 教育 。网络技术可以帮助老师在网上发布各种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可以使学生在网上直观的学习各门功课;另外,老师还可以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网络教学,实现师资共享。   (5)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这些交流包括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将完成的左右利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另外还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学术交流。   2、网络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技术实现   高校行政管理的功能实现,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功能开发。现在,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的网络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Lotus Notes网络技术建设管理平台。群件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以电子邮件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用以促进团体协作和信息共享,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潜在价值的软件。Lotus Notes是一个为工作组提供的通过网络达到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的分布式服务器系统平台。它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和共享机制,内含工作流程软件开发环境的特点,是目前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最理想的软件平台。Lotus Notes全面实现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成为各类信息的唯一存取中心;是安全健壮可靠的基础设施;内含强大的工作流软件开发环境;意味者高效的协同工作和战略级解决方案。   管理平台是建立在校园网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它面向的不是单纯的一类用户,而是多类用户。众所周知,办公信息大多数是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的流程比较复杂,所以采用Lotus Notes系统开发平台来进行数据管理。Lotus Notes作为一个数据库文档管理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文本、文档、图像、图形、音频及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管理,另外还可以对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与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进行合成,进一步扩展办公系统的功能。文档管理网络系统以Notes为开发环境,这种基于Notes的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的配置相当灵活,既可以适应局部用户需求的NOTES局域网,也可以满足异地通信需要的广域网,全校师生可以通过WWW浏览器访问办公系统中的信息。   (2)资源平台的建设过程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完成。数据库技术是解决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的一门技术,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是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的。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如:老师、学生、人事、科研、财务以及资产等多方面的数据,为了解除这些数据分散在各部门局域网服务器的弊端,实现学校基本信息的共享,采用数据库技术将这些数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3)基于XML标准实现网络平台数据的标准化。: XML描述了一类被称为XML文档的数据对象,并部分描述了处理它们的计算机程序的行为。XML是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的一个应用实例。XML与HTML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XML文档必须是格式良好的,它必须满足几条规则,比如标记不能嵌套等。从结构上说,XML文档遵从SGML文档标准。XML是一种可以扩展的置 标语 言,从1998年成为W3C的正式推荐语言,XML是与国家交换标准的规范化内容相一致的。高校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XML标准化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XML标准化格式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基于XML标准化格式的系统配置,基于XML标准化格式的数据交换,基于XML标准化格式的数据呈现   (4)运用工作流技术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标示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互换。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包含大量的业务流程,办公信息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有两种流动的方式,一种是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另一种是横向(平级部门)的信息流。比如,院系办公室给老师和学生发布通知就属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流,教务处给学生处传递信息就属于横向信息流。传统的手工办事方式效率比较低,因此必须使用网络技术中的工作流技术,使全校的信息能够快速流动起来,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流技术通过以浏览器的图形化为基准的工作流定义,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流监管、工作流设计、支持多个工作流实例的协助工作等功能,加速信息处理的速度,为处理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5)基于PKI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一种遵循既定标准的密钥管理平台,它能够为所有网络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也就是说,PKI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其核心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CA向用户提供安全的认证服务。CA是证书的签发机关,通过CA签发的证书来确认用户的身份,通过密钥技术来保护信息的秘密性,通过数字签名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等。   3、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多,网络技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行政成本。使高校行政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高效率办公,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技术保证。   行政管理论文篇2:《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   随着国际化社会的到来,高职院校不仅要和国内的高职院校竞争,同时还要与国外的高职院校竞争,这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行政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比拼。   一、影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一)时间观念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体制之下,从领导到一般的职员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时间观念,尤其是在中国人的习惯中,比较倾向于“拖”字诀,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要批一份文件,可能需要几个不同的部门盖章才能生效,而这几个部门要找到能够负责盖章的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的领导将教师与学生看做是自己管理体制下的一员,认为教师与学生办事都是对领导的一种请求,而并不是把自己当做是高职院校团体中的一员,不是把教师和学生看做是自己的服务对象,于是在有些事情上面就难免会拖三拉四,效率不高。   (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现在高职院校的体制设置其实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运作规律,高职院校中的职位繁多,各种职能不明确,教师与学生要办事的时候难以找到“有关部门”。高职院校中的人员众多,各种职位也是繁多,这样就会造成分工不明确,就算是在职人员可能也弄不清楚自己的职能范围,这样就会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使的学生和教师只能在一个个部门之间徘徊而找不到能够真正做事的部门,这样的高职院校必然行政效率低下,也就不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工作提供便利,帮助成长。   (三)行政管理制度不明确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一套可行的模板借用,各个学校都是依据以往的 经验 在办事,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会产生重复或者错漏某个步骤的现象。在行政效率高的高职院校中,必然有一套适合这所高职院校的行政办事规律,有一定的系统和规范,要做什么事情遵照一定的流程就能很轻松地找到负责人从而快速得到办事的结果。而行政效率不高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行政管理规章必然不清晰,不明确,学生办事找不到负责人,或者难以了解清楚的流程,于是造成办事难,时间拖延,效率不高,影响事情的结果。   (四)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不论什么管理体制,最终实行的还是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那多么高效的管理流程也不会产生高效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着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行政责任感单薄,遇事互相推诿等不良的因素。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对于教育管理的知识了解不深,对于行政管理的经验不丰富,在这样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下的高职院校的行政效率不可能能够得到提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首先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要有时间观念,要有效率概念,遇事不拖延,高效快速地完成自己这个程序上的事情,就能行之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要改变观念,就要让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人员意识到为什么要改变,改变之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知道改变前后的差距,对提高效率的观念进行宣传,争取让高职院校中形成一种高效的办事情,有效率的做事情的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当然,只是改变观念还不够。观念的改变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分工不能明确,行政人员想要高效的办理事情可能都是不行的。所以这第二步,就是要改变学校的职位的设置,要合理的设置职位,相同的职能的职位只需要设置一个就行,明确各个职位之间的关系与每个职位的职能是什么,这样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才能依据自己的岗位需要去做一些实事,还是快速有效地去做一些实事,这样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才能提高。   之前说了要规范化高职院校中的职位设置,合理的设置高职院校中的职位,同时,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各种管理事项的流程做出一个系统的规定,科学的健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规章制度,让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依照规矩来办事情,才能更加地简洁快速。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过程中最   重要的一环还是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只有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各个岗位之间的配合才能提高,更好地协调合作,更好地交流进步,才能使得高职院校中的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地影响着这所高职院校是一所层次如何的高职院校。高效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可以给来往的机构一个良好的印象,也能给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教师和学生的成功,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个学校的档次。所以,一所高职院校的行政效率高低,对高职院校的前途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行政管理论文篇3:《谈企业行政管理现状》   摘要: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 人力资源管理 越来越注重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注重人才竞争机制运行的活力和人事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效率。   关键词:工作岗位劳动力工作氛围   一、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合理安排   最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该是人力资源潜质的结构与岗位需求结构的动态结合,在配置上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资历结构,即工作经历、工龄、学历、职称等条件。二是知识结构。知识方面避免单一化,一方面每名职工应尽量容纳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力争作通才。另一方面,整体队伍需要吸纳各个专业的人才,以便形成决策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全面。三是年龄结构。注重老中青的搭配,将资历老的员工的经验、阅历、谋略、锐气、成熟与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开拓精神有机结合,发挥人才“联合舰队”的威力,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企业的岗位管理必须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是对岗位的动态与制度化管理,同时开发出与 企业战略 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的内在激励性。   二、企业行政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总趋势是以人为本,本着认识人、尊重人、开发人、激励人的观念,把人看成是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当作一种资本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必须运用 劳动法规 和 劳动合同 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调处理单位的劳资纠纷,从而求得人与事相适应,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变化与角色的扮演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我们要适应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行政部门对企业员工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激励方式简单   我国企业目前采用的激励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年薪制、管理者持股、股票期权等,多数方式属于物质激励,缺少精神激励的补充,忽视了精神激励的强大作用。员工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兼顾企业的长短期利益,但由于持股比例偏低,作用甚微。   2.激励层次单一   现在的激励机制通常是面向所有员工,缺少个体针对性,并不考虑员工需要的差异性,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对象、不分时期,只重整体目标,不重层次需要,造成激励效果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呈层次状分布的,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更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而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对高质量的人才尤为重要。   3.评估考核体系不完善   绩效评估是激励机制的必要支撑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缺乏明确导向的员工绩效评估理念,在评估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1)企业对于绩效评估缺乏一套系统、客观的评估标准,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只考虑员工的绩效,而不注意影响绩效的各方面因素,比如员工的工作环境、机会的偶然性等;(2)评估结束后,不把评估结果与员工的培训与发展结合起来。(3)员工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多数员工工作中不能有效地将部门目标分解为员工个体绩效目标,存在着较严重的主观臆断;(4)评估的公正性无法保证。   4.薪酬制度存不平等   薪酬是员工工作的直接动力,合理的薪酬能够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但是现实中,有些企业的薪酬并没有完全发挥激励作用,其薪酬制度普遍存在问题:首先,薪酬分配不公平,没有做到同工同酬。企业利润分给员工的过少,引发了员工的不满,进而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 行政部门改善企业员工管理主要 方法   1.创立有效激励机制   创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激励制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高低和发展程度。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而且可以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如果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二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 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事业激励。人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他们来说,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四是 企业文化 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2.建立科学有效考核制度   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对企业来讲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工资决定于个人任职岗位的薪级、个人的资格条件以及绩效情况。这种工资制度的特点是,透明度高、便于监督、人随岗走、岗变薪变、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减少了人为的影响。采用绩效工资就必然牵扯到绩效考核的问题。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是物质激励里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不同的员工层次要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一种奖罚手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企业的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并激励员工持续改进业绩,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3.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企业才会更具竞争力。合理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企业应把人力资源算,通过有效的培训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之前,要充分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企业的培训要紧贴自身实际,增强针对性,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进行。一是做到人才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保证培训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可以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特定专业对象和非业余的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采取选送高校、联合办学、职业技能培训等 措施 来培养和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骨干人才。四是注重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设计是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计划,为员工个体的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企业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了解并整合多种类型的人力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目前,企业单位已经有所变革,而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过渡到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需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在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猜你喜欢: 1. 行政管理论文3000字 2. 行政管理论文3000字左右 3. 最新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4. 有关行政管理论文范本 5.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6. 行政管理论文范例
2023-09-09 15: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