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当代翻译大家有哪些?

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53年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

态度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翻译成英文

Attitude is the future, thought is the way.

有哪些翻译家将中文出色地翻译成了外文?

说道这个话题,我真的要好好表扬一下《北京折叠》的翻译家刘宇昆啦,一个能把翻译稿写的比原著都出色的翻译家,真的太厉害了。北京折叠vs三体可能平常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对《北京折叠》还不太熟悉,但是同类型的小说,《三体》,你肯定听说过。这本小说都烂大街了,我高中的时候几乎是全班都传阅着看过,图书馆崭新的《三体》,换回去的时候都想尘封多年了一样。不是不爱惜书,是真的看得人太多了!同样的《三体》也是被预订成了电视剧、电影,相信上映的时候你能感受的《三体》的魅力,但是雨果奖却被名不见经传的《北京折叠》拿到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翻译官牛逼怀着好奇的心理我也翻看了《北京折叠》,当然作为中国人,当然是选择了郝景芳的原著啦,不长,一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看完之后的感觉是,emmmmm这本小说竟然战胜了《三体》,这奖是真的吗?《北京折叠》除了一点对阶级的探讨外我并没有发觉出其他出色的点,同类型的《三体》实在是优秀太多了,直到我看到了刘宇昆的英文版翻译我才恍然大悟,着那是翻译啊,简直就是用英文重新写了一遍。文字变得优美,由于语言的艺术,内涵也变得深刻,激发了读者的更多联想,佳作啊!刘宇昆翻译家,做出了将中文出色地翻译成了外文的工作,我也真的很推荐你看一下《北京折叠》,中英对比的看,真的很不错!

阅读下列材料 写一篇作文 葛浩文翻译莫言的文章

  诺贝尔,他既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这里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他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劳决心发明火药,他废寝忘食的做最后一次实验,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烧的火线,一声巨响旁边的人尖叫到“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身上带着血迹,兴奋的狂呼“成功了!” 诺贝尔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全名叫艾尔费雷德 诺贝尔。他的出生地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从小好学,遇到不懂就问,搞不清楚的问题就认真去思考。在以前,欧洲需要威力强大的炸药,30岁的发明家诺贝尔,埋头研究炸药已有三四年了,实验失败了几百次,还死伤了一些人。有一次,实验中发生大爆炸,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和几个实验人员被炸死,他自己也受了伤。但是困难、死亡没有吓倒诺贝尔,他仍然对事业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的研究。 诺贝尔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发明了炸药,而且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发明了火药、地雷和水雷。诺贝尔还是一位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及俄语的学者,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 诺贝尔是我心中的英雄,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虽然在意大利病逝。但是临终的时候,他捐献出全部财产920万美元作为一种基金,利息作为奖金,奖励全世界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以及和平等方面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就是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金”。凡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以及和平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可以获得。从此诺贝尔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起,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英语达人帮忙翻译几个短语~~谢~~!!

案头工作 Table-top work时代背景 Time background 规定情境 Stipulates the situation 矛盾冲突 Contradictoryconflict 人物性格 Character disposition

葛浩文翻译《我的帝王生涯》用了哪个时间版本

葛浩文翻译《我的帝王生涯》用了2005年的时间版本。葛浩文六十七岁时译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英文版面世(出版社Hyperion,英译名My Life as Emperor)。《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糅和写实手法和现代的技巧创作的历史小说。

略谈翻译为什么不是一个人的著作

2018年9月下旬,我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有幸与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伉俪重逢,老友相见,不亦乐乎。活动期间,葛浩文和林丽君与上外的师生做了一次对谈,我有幸见证了那天的盛况,报告厅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只得在门口站着听了半天。现在,我有幸获得了葛浩文伉俪的授权,在此发表他们的对谈稿《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们关于当代文学翻译的精彩论述。谢谢他们的信任。众所周知,葛浩文和林丽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者和推广者,厥功甚伟。他们合作翻译了《青衣》《玉米》《推拿》《我不是潘金莲》《荒人手记》等作品,质量上乘,读者广泛。两人所采用的合作翻译的方式颇具“古风”,亦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当下学界热议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出去”,好像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我始终以为,为数不少的讨论都尚未触及这个议题真正复杂的面向。事实上,我们必须警惕“走出去”的提法中所暗含的那种绝对的主从关系,亦即意义由传播的“发起者”到“接受者”的单向传递关系。这不仅预设了某种标准化的“正确”解释或答案,更将大量影响译本传播的要素,尤其是外语读者的“误读”摈弃于考量之外,这无疑固化了对于中国文学的阅读方式,而使得跨语际、跨文化的交流困难重重,在这方面,我想我们在过去的对外翻译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教训。借用伯明翰学派诸君有关文化“回路”(Circuit of Culture)的观察,我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之旅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络,涉及从书写到再现,从生产到消费,从身份(认同)到规制的方方面面。“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其指向当然不仅仅是葛、林二人的合译事业,而更是这样一种复杂多样的翻译实践。本文虽是形式松散的对谈稿,但文章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至少包含了以下三方面。首先是一个译本从接手到付梓的完整工作流程。据他们介绍,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多份功能不同的“草稿”,每一份稿件的“责任人”、目标和翻译方式都不一样。例如,第一稿通常由林丽君负责,“主要着眼小说文义的传达,不纠结于表达方式,修辞的细节问题”;第三稿则是二人共同完成的,由“葛浩文朗读英文译稿,我(林丽君)则一字一句地跟原文进行核对”;第四稿由葛浩文主笔,将原文放在一边,而“把重心移向读者”,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阅读习惯;而到了第五稿,则是书稿上交出版社后根据编辑的意见再进行的修改,之后经由排印编辑等,直到第七稿方才能有出版的可能。由此可见,一个译本的产生绝非由译者一人把控,它的最终成型——甚至直到封面的选择——都是各种价值、需求、身份乃至“误读”间相互影响和博弈的结果。其次是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出版的种种制度因素,包括文学代理制度在文本选择上的作用,出版的主要渠道——商业出版社与大学出版社——之间的差异等,这些在过去研究中隐而不彰的中间环节,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译本的生产,某些时刻甚至操持着“生杀大权”,这显然也是生产与消费,价值与流通交汇联结的时刻,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再次是他们二位介绍对于合译方式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翻译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何与作者和出版社交流,以及如何借助资料室和网络。毫无疑问,这些过程又都在译本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因而用他们的话来说,“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多方的合作,包括作者、译者、文学代理人、编辑、读者和互联网这些主动和被动的参与者”。这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翻译文本的译介学研究,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的。(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林丽君(左) 葛浩文(右)林丽君:一部作品翻译出版是许多人合作的成果,合译只是这个团队工作的一部分,不过我们还是从合译谈起。首先,我们简要描述一下合译时的做法和分工,然后介绍一些翻译学者不常涉及但对于中国小说翻译和出版同样重要的环节。在接到出版社或作者的翻译委托,并签订合同确定了交稿日期之后,我先来译第一稿,这一稿主要着眼于小说文义的传达,不纠结于表达方式,修辞的细节问题。小说的长短不一,但第一稿一般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通常我每天要完成的一定工作量,以便能够按时译完。第一稿完成后我交给葛浩文,由他对照中文原文进行修改,这是第二稿。第二稿完成后,我们一同进行第三稿的工作,葛浩文朗读英文译稿,我则一字一句地跟原文进行核对。在这个阶段,我们商讨更准确传神的用词,并借助同义字典找到一个我们两人都满意的词汇。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译者会大声朗读他们的译文,但我们觉得这个做法很有效。有的时候,一个词或一种表达方式书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听起来不顺,这在小说人物的对话中尤为明显。只有在大声读出来以后,我们才容易发现不恰当的词语或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词汇。这也是我们确定要向作者请教哪些问题的阶段。有些疑难部分在我们两人反复讨论后仍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有些则是弄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此时我们会列出一个疑问清单。然后开始第四稿,这一稿主要由葛浩文完成,他从头到尾阅读译文,看看风格和逻辑是否一致,并做进一步的修饰润色。与此同时,请教作者的问题也得到了回复,如果是直白的回答,可以立即修改;如果回复得不够清楚,便需要时间讨论,通常还会有新的问题请教作者。在这个阶段,会把原文放在一边,除非有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查阅确认。某种程度上来说,前三稿强调忠实于原文,努力传达原作的艺术效果;第四稿则把重心转移到读者,让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对再次请教的问题回复之后,我们进行最后的修改,如果已经与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有关合同等等,稍后再谈),就将第四稿送到编辑手中。编辑阅读译稿,提出建议,然后送回给我们。我们一起翻阅译稿,回应编辑的意见和疑问,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予以解释。英美出版社的编辑一般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文化习俗也比较陌生,即便有的编辑对中国有所了解,他们也是以读者为中心,更关注读者对译本的可能反应。有经验的编辑会考虑英文读者对某个文化信息或文学典故的理解接受程度,以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葛浩文:许多学者都曾提起,译者有作者、出版社、读者等多个主人,都要一一照应。在译稿的编辑阶段,译者很容易发现他们要“服侍”的主人不止一个,但我们会质疑甚至反对编辑一味英语化的改动,我们称这个阶段为协商过程。译稿再次送回给编辑,编辑看了我们的意见和解释,有时会列出更多的或其他的问题,将译稿再送回给我们。顺利的话,第五稿完成后我们和出版社对翻译能达成协议。第五稿确定后,译稿将送到排印编辑那儿,他负责校对文字,确保译文前后统一。这是第六稿,排印编辑在这一稿中也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疑问,返回后我们一并处理。第七稿就差不多可以出版了,如果一切顺利,译稿送到印刷商那儿,印出清样我们再通读一遍。出了清样以后就不能做大的改动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改,只要不改变页码和段落的长度就行。最后一步是封面设计。很多出版社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当然,出版社可能会不考虑我们的建议,而我们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也可能拒绝接受他们设计的封面。比如在二十年前,我和丽君合作翻译朱天文的《荒人手记》,我们非常坚决地反对第一个封面设计,因为设计者使用的是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图。你可能会以为出版社敲定了封面之后,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些出版社尤其是大学出版社会让我们找图书推介人写推荐语,也就是印在封底上的话,通常都是名人写的。只有在拿到书后才算大功告成。我们期待书出来以后会有评论,是好是坏很难说,不过通常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好的要多一些。评论者有时会提到翻译,不过这种情况不多,有时甚至会说作者的语言十分优美,当然我们要问这到底是谁的语言。林丽君:现在你们可以理解翻译出版一本中文小说,是一个如何漫长、繁复的过程。就比如一对年轻人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你可以说译者扮演中文小说英译和出版的媒人、接生婆和奶妈。两人合译费事费力,可能你们会问:为什么还要合译?一个人翻译不是更快吗?的确,一个人翻译,做两稿或三稿可能就足够了,效率更高。但合译也有它不可否认的优势。首先,两人可以随时讨论商榷,推敲出最佳用词,而一个人翻译只能靠他或她自己的理解。其次,我们难免都有自己惯用的词汇和固定的表达方式,多一个译者会有不同用语和风格。举一个例子:翻译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时(为了和法译本一致,英文书名为Moon Opera,因为该小说英文版的出版社编辑是在读了法译本后决定购买版权的),第一句话“乔炳璋参加这次宴会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就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糊涂”从字面上讲,可以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或事物的情况。就前者来说,我们可以用“muddled”或“befuddled”来表示;就后者来讲,我们可以用“messy”来对应。对于“账”这个中文字,我们最先想到的英语单词是accounts(账目)或bill(账单)。如果这两个词指的是乔的心理状态,那么英文应该翻成:Qiao Bingzheng was completely muddled-headed when he attended the banquet,or was completely befuddled by the party。如果指情况状态,对应的翻译可以是:It was a totally messy account for Qiao Bingzhang to attend the banquet,或者It was a totally messy bill as Qiao Bingzhang attended this banquet。但这几个译文都说不通,不管是这句话本身还是放在下文当中都让人不知所云。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哪部最好看

您的问题是葛浩文翻译的哪部作品比较好看?翻译的《红高粱家族》比较好看。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外国网站上的评价非常高,很受读者欢迎。《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葛浩文翻译了哪些作品

葛浩文翻译了哪些作品如下:葛浩文是美国圣母大学讲座教授,从事中国文学翻译30年,已经翻译了巴金、莫言、苏童、白先勇等知名华文作家的作品约40多部。他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比喻为一个凳子,光有文本、有读者这两条腿还不稳,还要有第三条腿——由一个中间人用另外一种语言介绍给读者。葛浩文教授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2018年9月下旬,我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有幸与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伉俪重逢,老友相见,不亦乐乎。活动期间,葛浩文和林丽君与上外的师生做了一次对谈,我有幸见证了那天的盛况,报告厅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只得在门口站着听了半天。现在,我有幸获得了葛浩文伉俪的授权,在此发表他们的对谈稿《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们关于当代文学翻译的精彩论述。谢谢他们的信任。众所周知,葛浩文和林丽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者和推广者,厥功甚伟。他们合作翻译了《青衣》《玉米》《推拿》《我不是潘金莲》《荒人手记》等作品,质量上乘,读者广泛。两人所采用的合作翻译的方式颇具“古风”,亦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当下学界热议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出去”,好像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我始终以为,为数不少的讨论都尚未触及这个议题真正复杂的面向。

葛浩文翻译过苏童的作品吗

葛浩文翻译过苏童的作品。葛浩文出生于美国加州长滩市,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过苏童的《河岸》。葛浩文于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中国台湾学习汉语,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莫言、萧红、杨绛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其获得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基金奖和几乎所有的翻译奖项。翻译作品有《生死疲劳》《酒国》等。葛浩文与莫言:葛浩文说过:最早读到的莫言的小说是《天堂蒜薹之歌》,我很惊讶,也很喜欢,其中的爱与恨很能打动人。我就写信给莫言,莫言回信说很高兴我能翻译他的小说。后来,我又读到《红高粱》,没看几页,我就坐不住了,马上跟莫言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我觉得做为他的第一本与英语读者见面的作品,《红高粱》会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我先翻译了《红高粱》,然后是《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还有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并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我喜欢它们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 《酒国》可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方面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作品;《生死疲劳》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檀香刑》,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极富音乐之美。我可以如数家珍,我正在翻译《蛙》。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

葛浩文翻译的作品主要有《红高粱》、《呼兰河传》、《河岸》、《玩的就是心跳》、《一句顶一万句》、《骆驼祥子》、《第四病室》、《富萍》、《流逝》、《米》等。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葛浩文简介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最快最好的答案决对给好评!) 曹操的《龟虽寿》翻译

龟虽寿曹操 原文翻译

曹操的《龟虽寿》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释义: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龟虽寿》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龟虽寿

急求“余一夕坐陶太史楼”摘自〈徐文长传〉的翻译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 【译文】 我一天晚上坐在陶太史(作者之友陶望龄,授翰林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太史:翰林编修的别称)家的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籍,得《缺编》诗集一套(帙:用布帛包制的包书套,后即称一套书为一帙)。坏纸,粗率的书写,墨迹(显示)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微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周望,(问他)《缺编》一书,谁是作者?是今人?还是古人?周望说:“这是我的同乡徐文长先生所作。”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仆僮都被惊起。我活了三十年,才刚知道海内有文长先生。啊!为何相识得这么晚呢?通过在越人中了解,略知情况,作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的秀才,名声很大。薛公蕙(薛蕙,字君采,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主持越中的考试时,惊奇他的才能,把他看作国士(一国之士,旧称一国中的杰出人物)。然而命运不好,屡次应试总是失败。总督胡宗宪(浙江巡抚。中丞,明代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外省巡抚,故称巡抚为中丞)闻知此事,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文长每次出现,都穿戴非正式官服(形容不拘礼节),放言畅谈天下大事,胡宗宪非常高兴。当时,胡宗宪统率着几方面的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跪着说话,全身伏地,像蛇一样匍匐前进,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员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一般私下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惔、杜甫。(当时)正好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委托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明世宗(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军事策略大多得其要领,看一世的志士,没有人被他看中认为满意的。然而没有遇合的机会。 文长既然不得志于科场,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带。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伏倒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念“凑”音)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象生气又象喜笑,好象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又象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又象寡妇在晚上啼哭,又象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形容人生劳顿)。虽然他的文章体格时而也有不足之处,然而匠心独具,有王者霸气,非是那些矫揉造作如同侍妇奉女的人所能企及。(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势雄浑而体法严谨,不因模仿亏损才气,不因议论有损品格,像韩愈、曾巩一类的杰出文豪。文长既已高雅不与当时的风气契合,当时所谓文坛主要的领袖人物,文长都贬叱他们,把他们当奴婢看待,所以他的名气不出越地(浙江省东部地区)。可叹!喜欢写文章,笔意奔放如同他的诗,苍劲中呈现娇媚形态,正如欧阳修所谓“妖娆美好的女子虽已较老,仍然会有某些美好的姿态”。偶尔他的余力,另外流溢于花鸟,也都洒脱飘逸,富有情致。 后来,他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入狱被判死刑。太史张元汴(曾任翰林侍读,故称太史)极力解救,才被释放。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常带钱到酒店,呼唤仆役一类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 周望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同年(明、清时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有官位的人,托付抄录,如今没有完备。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缺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终因不得志于当时,心怀怨愤而死。 石公(作者号石公,自称)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世间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作幕客时受到特别优待,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皇帝高兴,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百代之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没有遇合呢?梅国桢(字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地方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地方不奇异,因此有这样的经历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可悲呀!”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译文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附录》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创作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 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然而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粗糙,装订马虎,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象生气又象喜笑,好象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象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象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象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象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 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用棰子敲碎肾囊;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 石篑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作幕客时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上,皇帝嘉悦,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千百年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他没有遇合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更奇异,他的文比他的画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可悲呀! 如果找古文翻译,你可以找如下网站,很多古文的翻译都能找到,也许对你以后有用: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09/14883.html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徐文长传完整版翻译

  这个我回答过。。下面有原地址。  原 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译 文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全文翻译赏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是一首富於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讲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著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和「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颂说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临下,但胸中仍然激荡著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 *** 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著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著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龟虽寿曹操 原文翻译

东汉末年·曹操《龟虽寿》如下: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翻译: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龟虽寿》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龟虽寿

徐文长译文翻译 “余少时过里肆中……悲夫!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像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像生气又像喜笑,好像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像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像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假装颠狂愈加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用棰子敲碎肾囊;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石篑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作幕客时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上,皇帝嘉悦,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千百年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他没有遇合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更奇异,他的文比他的画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可悲呀!

徐文长传翻译

原 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译 文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1、原文。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2、翻译。一天晚上,我坐在陶周望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我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周望,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陶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文长先生的诗集。”我们俩跳起来,聚在灯影下,诵读一阵,再叫绝一番,叫绝一番,又诵读一阵,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醒了。想不到我活了三十年,今天才得知海内有徐文长先生,真是相见恨晚啊!为此,我把从浙江那里打听来有关于先生的生平,略为编排,写成了这篇《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很是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他命途多舛,屡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聘他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军队,威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自信才能过人,谋略出众,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他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合乎他的心意,然而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文长在官场不得意,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所以他的文字只局限在浙江一带,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装疯卖傻,达官贵人登门拜访,常常拒而不见。时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一起喝酒。有时拿斧头砍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搓碎骨咔咔有声。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竟然没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没有刻本,诗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竟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怪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怪,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翻译及哲理

今天的月亮已经不再是昨天的月亮了,但月亮永远都是月亮。

袁宏道《徐文长传》翻译

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像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像生气又像喜笑,好像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像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像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   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徐文长传原文_翻译及赏析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明代·袁宏道《徐文长传》 徐文长传 明代 : 袁宏道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古文观止 , 写人 , 怀才不遇传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著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恰巧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著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赏析 徐渭(xú wèi)是一位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可称为一篇奇文。徐文长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他一生遭遇波折。他在世时,虽然不算无名之辈,还几乎做出一番事业,但最终如这篇传记所说的,“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他死后,名字便渐渐为人忘了。袁宏道发现了他,为他刊布文集,并为之立传,使这位尘霾无闻的人物终于大显于世,进而扬名后代。一篇简短的传记,竟能重振一个被世遗忘的人物的声名,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说,《徐文长传》称得上是奇文。 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不能不叫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创作背景 徐文长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幼有文名,但只考上一个秀才,以后屡试不就。徐文长生前虽有文集刊行,但鲜为人知。在他死后四年,袁宏道始偶然地在陶望龄的家中发现其诗集《阙编》,大惊异,叹为平生仅见,于是写了这篇传记。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u25ba 95篇诗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澹,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秋声赋 宋代 :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澹,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 辞赋精选 , 古文观止 , 秋天 , 悲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唐代·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唐代 :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 展开阅读全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 古文观止 , 宴饮 , 抒怀 , 序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宋代·苏轼《范增论》 范增论 宋代 :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 展开阅读全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古文观止史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翻译

翻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这句话出自唐代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赏析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

1、原文。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_,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2、翻译。一天晚上,我坐在陶周望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我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周望,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陶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文长先生的诗集。”我们俩跳起来,聚在灯影下,诵读一阵,再叫绝一番,叫绝一番,又诵读一阵,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醒了。想不到我活了三十年,今天才得知海内有徐文长先生,真是相见恨晚啊!为此,我把从浙江那里打听来有关于先生的生平,略为编排,写成了这篇《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很是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他命途多舛,屡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聘他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军队,威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自信才能过人,谋略出众,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他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合乎他的心意,然而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文长在官场不得意,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所以他的文字只局限在浙江一带,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装疯卖傻,达官贵人登门拜访,常常拒而不见。时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一起喝酒。有时拿斧头砍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搓碎骨咔咔有声。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竟然没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没有刻本,诗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竟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怪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怪,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

徐文长传明代:袁宏道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译文  一天晚上,我坐在陶周望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我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周望,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陶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文长先生的诗集。”我们俩跳起来,聚在灯影下,诵读一阵,再叫绝一番,叫绝一番,又诵读一阵,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醒了。想不到我活了三十年,今天才得知海内有徐文长先生,真是相见恨晚啊!为此,我把从浙江那里打听来有关于先生的生平,略为编排,写成了这篇《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很是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他命途多舛,屡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聘他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军队,威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自信才能过人,谋略出众,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他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合乎他的心意,然而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文长在官场不得意,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所以他的文字只局限在浙江一带,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装疯卖傻,达官贵人登门拜访,常常拒而不见。时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一起喝酒。有时拿斧头砍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搓碎骨咔咔有声。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竟然没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没有刻本,诗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竟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  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怪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怪,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u2022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田园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u2022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u2022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赏析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的污浊与世俗的*,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黑暗*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后,执意离开,对*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白话翻译:其一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徐文长文言文翻译

  徐文长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幼有文名,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徐文长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恰巧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重用,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不断地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感到悲哀呀!

麻烦请帮我把这段翻译成英文 ,很急 ,不能用翻译器

一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legal theory Always the piper think, if a country of their own people convicted of brutal or persecution crimes, to deny their basic human rights and shock human conscience, so, for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s the laws permit. Visible, always the piper think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s legal.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of tradi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negative, and the individual countries abuse interference behavior questioned. But he did not indicate the legalit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basis. Supports leg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professors,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human rights court judge Thomas bergen sol, WuErXi, Lawrence, Moore and stowe el etc, can think supporting th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principles are mainly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lar. But skimming the theory can be found, support the theory of school, he has his socratecan die in the handof Athens, that is hand they advocat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legitimacy, but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and they can"t find out the legitimacy of the legal basis. Because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clearly specified "banned the use of force and interfer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principle. Therefore the legitimacy of academics try to support from on the other hand, namely in the UN charter,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think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should by the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ven points out not interfer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principles, and this is precisely constitute the legality of its basic viewpoint of contradictory place.

求袁宏道《徐文长传》翻译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译文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附录》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创作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 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然而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粗糙,装订马虎,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象生气又象喜笑,好象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象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象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象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象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 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用棰子敲碎肾囊;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 石篑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作幕客时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上,皇帝嘉悦,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千百年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他没有遇合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更奇异,他的文比他的画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可悲呀!

生命的执着,生活的希望,信念的坚定英文翻译

Life rigid, life hope, faith firmness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1、原文。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_,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2、翻译。一天晚上,我坐在陶周望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我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周望,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陶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文长先生的诗集。”我们俩跳起来,聚在灯影下,诵读一阵,再叫绝一番,叫绝一番,又诵读一阵,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醒了。想不到我活了三十年,今天才得知海内有徐文长先生,真是相见恨晚啊!为此,我把从浙江那里打听来有关于先生的生平,略为编排,写成了这篇《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很是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他命途多舛,屡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聘他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军队,威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自信才能过人,谋略出众,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他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合乎他的心意,然而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文长在官场不得意,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所以他的文字只局限在浙江一带,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装疯卖傻,达官贵人登门拜访,常常拒而不见。时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一起喝酒。有时拿斧头砍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搓碎骨咔咔有声。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竟然没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没有刻本,诗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竟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怪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怪,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阅读: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 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 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土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见山奔海立、沙起 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 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 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 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 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 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翻译译文或注释: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 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 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 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 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 有机会一层身手。

急求机械专业相关英文论文(带中文翻译)

这里有很多的,你可以找下有没有?我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的哦.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http://www.21blue.com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3、蜂朝无忧论文网 http://www.51lunwen.com/main/index.asp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paper/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http://www.papersempire.com/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http://www.k12.com.cn/teacher/resource/lunwen/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http://www.minaol.com/gb/art/ttd/index.asp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http://dhzyzz.porcelain-china.com/teach.asp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http://www.teacher.net.cn/papers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http://www.bdfx.net.cn/5jslw.htm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http://www.interpapers.com/kj/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http://www.51paper.net/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http://www.law-lib.com/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http://www.law-lib.com/lw/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http://www.cnceo.com/school/lwj.asp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http://mba.001.com.cn/mbamba.htm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http://www.agrionline.net.cn/keji/lunwenzy/ 8、体育论文 http://www.zxty.net/product4.htm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forumcn.com/sblw/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http://www.sse.org.cn/sse/yjkw/gkfblw.asp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http://www.lqzx.com/lunwen.htm 12、论文商务中心 http://doc.cei.gov.cn/ 13、法律帝国: http://www.fl365.com/gb/lawthinker/bbs/default.asp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http://www.hrexam.com/advanced1.htm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http://www.sci.com.cn/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http://www.lib.pku.edu.cn/xwlw.html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http://www.lib.tsinghua.edu.cn/new/thesis.html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论文中国 :http://www.chinawrite.com/ 新浪论文网分类:http://dir.sina.com.cn/search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 大学生论文库http://www.syiae.com/lunwen 论文资料网:http://www.51paper.net/ 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paper/ 毕业论文网:http://www.bylw.com/ 学位论文:http://www.lib.tsinghua.edu.cn/NEW/thesis.html 无忧论文网:http://www.51lunwen.co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http://lib.blcu.edu.cn/dt1000/bys/bys.htm

项脊轩志翻译一句一译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如下:《项脊轩志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察岁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翻译: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没没消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没没消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枯知子,环察岁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的介绍归有光(1507年1月6日至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枯知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共四十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诗歌一百一十三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归有光还著有《三吴水利录》四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归太仆文集》两卷。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归有光全集》。以上内容参考项脊轩志-百度百科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的翻译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的翻译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归有光的《伤逝》成为永恒的经典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种的。现在他们是优雅的和覆盖的。”这句话是归有光在《项脊轩志》年写的,被誉为古诗词中最感人的悼念妻子的一句话。其实整个《项脊轩志》类似的名句还有很多。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项脊轩志》相当于一篇回忆录散文,反映了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来看一下全文。全文项,旧南亭也。这个房间只有十英尺见方,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出,雨露照人;每一箱都在搬,没地方买。房间朝北,晒不到太阳,中午就黑了。我稍微修理了一下,这样就不会从上面漏了。前面开了四扇窗,院子四周筑了墙,遮挡南面的阳光,阳光明媚,屋内明亮。我在院子里种植了兰花、桂花树、竹子等植被,给陈旧的栏杆,也增添了新的光彩。书摆满了书架,放声歌唱,默默地坐着,一切听起来都有声;而庭上一片寂静,鸟儿来啄食,人却不曾走。农历十五的夜晚,月亮高高的,照亮了半面墙,桂花树的影子错落有致,微风吹得影子摇晃,可爱极了。但是,我生活在这里,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也有很多值得难过的事。在此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一体。当年的叔叔伯伯们,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上到处都是。分开后,狗把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人当成了陌生人,客人们不得不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院子开始用栅栏围起来,后来修了墙,换了两次。房子里有一位老妇人,她曾经住在这里。老婆婆,我去世奶奶的丫鬟,奶了两代,母亲对她很好。房子的西面和里间是相通的,母亲过去常来。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妈妈曾经站在这里。”。”你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哭;妈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你冷吗?想吃东西吗?我的回应来自董事会之外。“话没说完,我哭了,你也哭了。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过来,说:"这是我爷爷太常贡拿来给皇上用的,以后你就用得着了!"“去,用手把门关上,对自己说:“如果我家读书久了,不行,儿子成功了,那我就可以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捧着一尊雕像说:"我的祖先,太常公玄德,持此位赴朝,你总有一天要用的!“看那废墟,如昨日,一只长号情不自禁。山脊开窗的游廊已经四次失火,不能烧毁,想必是有神灵在保护。我可以通过人们的脚步声来辨别他们。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出身于甘肃中部,建功立业,硕果累累。项济生曰:“蜀清守丹洞,利天下。后来秦皇建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开始。他们两人的无知在一个角落,世人足以知晓。其余区域迷失在屋内,眉毛扬起,眼睛眨动,表示有奇景。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井底之蛙。"我致力于此,未来五年,老婆回家,我来宣中,从其余问古事,或学几个kingboo网易博客的书。老婆回娘家探亲,回来报了小姐姐的话:“听说姐姐有个小阁楼,那小阁楼是什么?”?"接下来的六年里,老婆去世了,山脊的山脊也没有翻修。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很久没有任何寄托,又派人修复了南馆,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这之后,我是mor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挂,照亮了半边墙壁,月桂树的影子散落一地。微风吹过树影,摇摇欲坠,十分可爱。然而,我生活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情。在此之前,庭院是南北相连的。叔叔们分开的时候,室内外都设了很多小门,到处都是墙。分开后,狗把原来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人当陌生人,客人要跨厨房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一开始院子是用栅栏围起来的,后来修成了墙,改了两次2。我家有一位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这个老婆婆,我死去的奶奶的婢女,喂了两代人奶,她的第一个妈妈对她很好。房子的西侧与里屋相连,我的第一个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是你妈妈以前站的地方。”老婆婆又道:“你姐姐在我怀里哭;你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孩子冷不冷,要不要吃饭?"我隔着门一个个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开始就在宣读书。有一天,我奶奶来看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了。你为什么整天默默的呆在这里?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临走时,我用手把门关上,自言自语道:"我们的读书人早就没了名气,我的孩子成功指日可待!"过了一会儿,他拿着象鼻走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玄德朝见皇上用的。你以后肯定会用的!”回望旧日遗物,恍如昨日,不禁潸然泪下。季翔轩的东面曾经是一个厨房,人们去那里时必须经过它。我住在里面,窗户关着。时间久了,我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是谁。季翔轩总共被烧了四次,所以它不可能被烧毁。大概是受神灵保护吧。项籍生曰:巴蜀有一寡妇,名卿。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开采利润世界第一。后来,秦始皇为了纪念她,修建了“女怀庆台”。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生于隆中,以务农立功。这两个人还在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里,世人怎么会认识?今天,我住在这个破旧的小屋,但我很享受,认为有奇怪的景象。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后,五年后,我妻子来到我家。她经常来到门廊,问我一些古老的东西,有时趴在桌子上学习如何写作。老婆回去探亲,跟小姐姐们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是小阁楼呢?”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我的妻子去世了,香破旧不堪,没有翻修。两年后,我长期卧病在床,没有精神寄托,于是又派人修复了南阁,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那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外面,而不是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老婆去世那年自己种的。现在它像一把伞一样高大茂盛。欣赏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特色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用不同的意境从不同的角度写得栩栩如生。给母亲,写下当她听到女儿呱呱大哭时,她指着门说:“你冷吗?”想吃吗?”的问题,凸显了慈母对孩子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奶奶,她那一句句充满爱意的“儿子,好久不见”的话语,她临走时的喃喃自语,她那一个个“用手关门”的动作,都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时不时,问古代之事,或借几回学书”,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年轻夫妻的依赖和恩爱的状况;她在省亲回来后,转述了小姐姐们稚气的提问,既生动展现了小姐姐们的期末考,又生动再现了情侣们依依不舍的情话场景。总之,作者能抓住所有人物的特点,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充满生活情趣,表达出对亲人深深的怀念。

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 #能力训练# 导语】《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下面是 分享的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   1、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5、雨泽下注:下,往下。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修葺:修缮、修理。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13、当:抵挡。   14、洞然:透明敞亮。   15、栏楯:栏杆。   16、增胜:增添了光彩。   17、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偃,仰卧。   18、啸歌:长吟或吟唱。这里指吟咏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儿童时代。   24、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5、往往:指到处,处处。   26、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7、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8、已:已而,随后不久。   29、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30、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1、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   32、阖(hé):关闭。   33、扃(jiōng)牖(yǒu):扃,关闭。牖,窗户。   34、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5、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修葺:修缮,修理。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女子出嫁。   37、凭几学术:伏在几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40、手植:亲手种植。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车盖一样。   42、制:规制,格局。   43、老妪:老年妇女   44、先大母:已故的祖母。大母:祖母   45、先妣:已故的母亲   46,中闺:指内室   47.阁子:小的房室   【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事可干,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1、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阶寂寂 一作:堦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徐霞客游记随笔文言文翻译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下面整理了徐霞客游记随笔二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随笔二则   作者:徐弘祖    【原文】   黔国公①沐昌祚卒,孙启元嗣爵。邑诸生往祭其祖,中门启,一生翘首内望,门吏杖箠之。多士怒,亦箠其人,反为众桀奴所伤,遂诉于直指②金公。公讳瑊,将逮诸奴,奴耸启元先疏诬多士。事下御史,金逮奴如故。启元益嗔③,征兵祭纛④,环直指门,发巨炮恐之,金不为动。沐遂掠多士数十人,毒痛之,囊其首于木。金戒多士毋与争,急疏闻。下黔督张鹤鸣勘,张奏以实。时魏珰专政,下调停旨,而启元愈猖狂不可制。母宋夫人惧斩世绪,泣三日,以毒进,启元陨,事乃解。宋夫人疏请,孙稚未胜爵服,乞权署名,俟长赐袭。会今上登极⑤,怜之,辄赐敕实授。即今嗣公沐天波,时仅岁一周支⑥也。    【注释】   ①黔国公:沐英为明朝开国勋臣之一,受封为西平侯,后其子孙又进封为黔国公,世袭镇守云南总兵官。   ②直指:汉武帝派遣直指使者,衣绣衣,持节发兵,有权诛杀不力的官员。直指,意即指事而行,挺直不阿。   ③益嗔(chēn):越生气。   ④纛(dào):古时队伍或仪仗队的大旗。   ⑤今上登极:指朱由检当皇帝,年号崇祯,时在1628年。   ⑥岁一周支:“支”指地支,古人通常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岁一周支即满一周岁。    【译文】   黔国公沐昌祚去世,孙沐启元继承爵位。城里的众儒生去祭吊沐启元的祖父,中门打开,有一人抬头朝门内看,守门的官吏竟用杖打他。儒生们愤怒了,也打守门人,反而被沐府凶暴的奴仆所打伤,于是儒生到朝廷直接派来的官员金公那里诉说。金公名瑊,他打算逮捕那些奴仆,奴仆怂恿沐启元先上疏诬告众儒生。事情告到监察御史处,金公照旧逮捕奴仆。沐启元更加生气,调动队伍、祭奠军旗,包围了金公的衙门,发射大炮恐吓金公,金公不因此而动摇。沐启元于是拷打数十名儒生,残害他们,用木枷夹他们的头。金公告诫众儒生不要和沐启元争,急忙上疏,让朝廷知道。朝廷下令贵州省总督张鹤鸣核实,张鹤鸣据实上奏。当时魏珰专政,下了调停的旨令,因而沐启元更加猖狂,不能控制。他的母亲宋夫人害怕断送世代相传的爵禄,哭泣了三天,用毒药毒死了沐启元,事情才得以缓解。宋夫人上疏请求,孙子年幼,无法胜任爵禄地位,请暂时署名,等长大后再赐他继承爵位。时逢崇祯皇帝继位,可怜沐昌祚的孙子,于是下令授以实爵。就是现在继黔国公爵的沐天波,他继承爵位时才满一周岁。    【原文】   普名胜①者,阿迷州②土寇也。祖者辂,父子为乱三乡、维摩间。万历四十二年,广西郡守萧以裕,调宁州③禄土司兵合剿,一鼓破之,辂父子俱就戮,始复维摩州④,开三乡县⑤。时名胜走阿迷,宁州禄洪欲除之。临安守梁贵梦、郡绅王中丞抚民,畏宁州强,留普树之敌,曲庇名胜。初犹屯阿迷境,后十余年,兵顿强,残破诸土司,遂驻州城,尽夺州守权。崇祯四年,抚臣王伉忧之,裹毡笠,同二骑潜至州,悉得其叛状,疏请剿。上命川、贵四省合剿之。石屏龙土司兵先薄漾田,为所歼。三月初八日,王中丞亲驻临安,布政周世昌统十三参将⑥,将本省兵万七千人,逼沈家坟。贼命黎亚选扼之,不得进,相持者二月。五月初二日,亚选自营中潜往为名胜寿,醉返营。一童子泄其事于龙。龙与王土司夜劫之,遂斩黎;进薄州城,环围四月,卒不下。时州人廖大亨任职方郎⑦,贼恃为奥援,潜使使入京纵反间,谓普实不叛,王抚起衅徼功,百姓悉糜烂。于是部郎疏论普地不百里,兵不千人,即叛可传檄定,何骚动大兵为?而王宫谕锡衮、杨庶常绳武⑧,各上疏言宜剿。事下枢部议。先是王抚疏名胜包藏祸心已久,前有司养疽莫发奸,致成难图蔓草,上因切责前抚、按。而前抚闵洪学已擢冢宰⑨,   惧勿能自解,即以飞语⑩怂恿大司马。大司马已先入部郎言,遂谓名胜地不当一县,抚、按比周,张大其事势,又延引日月,徒虚糜县官饷。疏上,严旨逮伉及按臣赵世龙。十月十五日,抚、按俱临安就逮。十二月十八,周士昌中铳死,十三参将悉战没。五年正月朔,贼悉兵攻临安,诈郡括万金犒之,受金,攻愈急。迨十六,城垂破,贼忽退师,以何天衢袭其穴也。天衢,江右人,居名胜十三头目之一,见名胜有异志,心不安,妻陈氏力劝归中朝,天衢因乞降,当道以三乡城处之,今遂得其解围力。后普屡以兵攻三乡,各相拒,无所胜,乃退兵,先修祖父怨于宁州。方攻宁时,洪已奉调中原,其母集众目,人犒五金、京青布二,各守要害,贼不得人。后洪返,谓所予太重,责之金,诸族目悉解体。贼谍之,乘之人,洪走避抚仙湖孤山,州为残破。岁余,洪复故土,郁郁死。   贼次攻石屏州,及沙土司等十三长官,悉服属之。志欲克维摩州南鲁白城,即大举。鲁白城在广南西南七日程,临安东南九日程,与交趾界,城天险,为白彝所踞。名胜常曰:“进图中原,退守鲁白,吾无忧矣。”攻之三年,不能克。七年九月,忽病死。子福远,方九岁。妻万氏,多权略,威行远近。当事者姑以抚了局,酿祸至今,自临安以东、广西以南,不复知有明官矣!至今临安不敢一字指斥,旅人询及者,辄掩口相戒,府州文移,不过虚文。予过安庄,见为水西残破者,各各有同仇志,不惜为致命;而此方人人没齿无怨言,不意一妇人威略乃尔!南包沙土司,抵蒙自县;北包弥勒州,抵广西府;东包维摩州,抵三乡县;西抵临安府:皆其横压之区。东唯三乡何天衢,西唯龙鹏龙在田,犹与抗斗,余皆闻风慑伏。有司为之笼络,仕绅受其羁鞫靮,十八九。王伉以启衅被逮,后人苟且抚局,举动如此,朝廷可谓有人乎!夫伉之罪,在误用周士昌,不谙兵机,弥连数月,兵久变生耳。当时止宜责其迟,留策其后效。临敌易帅且不可,遽就军中逮之,亦太甚矣。嗟乎!朝廷于东西用兵,事事如此,不独西南彝也!    【注释】   ①普名胜:即普名声。   ②阿迷州:隶临安府,治今开远市。《盘江考》又作“阿弥州”。   ③宁州:隶临安府,即今华宁县。   ④维摩州:隶广西府,治今砚山县北境的维摩。明末维摩州治在今丘北县下寨马头山的旧城。   ⑤三乡县:《明史·地理志》载,维摩州“西有三乡城,万历二十二年(1594)筑”。万历四十二年(1614)正式开三乡县。三乡城在今邱北县治稍西下寨马头山的新城。   ⑥周世昌:《明史·云南土司传》作“周士昌”。参将:明在边区军事要地设参府,分守各路。主持参府的统兵官即参将,又称参戎,位在总兵、副总兵之下,无定员。   ⑦职方郎:明代于兵部设职方司,掌管疆域图籍、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事。职方司的长官称职方郎。   ⑧王锡衮:云南禄丰人,官至大学士,明末为沙定州所执杀。杨绳武:字念尔,云南弥勒人,崇祯时中进士,选庶常授监察御史,官至兵部侍郎。   ⑨擢(zhuó):提升。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后世亦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⑩飞语:没有根据的流言,或恶意的诽谤。   大司马:汉武帝时改太尉置大司马,为全国军事首脑。后来则用作高级武官的专称,明代亦别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   县官:朝廷,官府。   铳(chònɡ):古代的一种火器。   孤山:又名环玉山。今仍称孤山,位于抚仙湖南部。   蒙自县:隶临安府,即今蒙自县。   弥勒州:隶广西府,即今弥勒县。   龙鹏:今作龙朋,在石屏县北境。   慑(shè)伏:慑于威势而屈服。   靮(dí):马缰绳。    【译文】   普名胜是阿迷州的土匪。其祖父者辂,和儿子在三乡县、维摩州一带作乱。万历四十二年(1614),广西府知府萧以裕,调集宁州禄土司的队伍,合兵围剿,一下子就打败叛军,者辂和儿子一起被杀,朝廷才恢复维摩州,设置三乡县。当时普名胜逃到阿迷州,宁州土司禄洪打算除掉他。临安府知府梁贵梦、府中的乡绅王抚民,担心宁州土司强大,留下普名胜可以与宁州土司对立,便曲意包庇普名胜。开始普名胜还屯住在阿迷州边境,之后十余年,普名胜的兵力很快强大,消灭了众多的土司,于是驻进州城,夺取了阿迷州的全部政权。崇祯四年(1631),巡抚王伉担忧,裹着毡子斗笠,和两名骑手潜入阿迷州,全部得知了普名胜叛乱的情况,上疏请求围剿。崇祯皇帝命令四川、贵州等四省合兵围剿。石屏州龙土司的队伍首先逼近漾田,被普名胜所歼灭。三月初八日,王巡抚亲自驻扎临安府,布政使周士昌统领十三位参将,率领云南省的队伍一万七千人,逼近沈家坟。叛军命令黎亚选阻扼官军,周士昌不能前进,双方相持了两个月。五月初二日,黎亚选从队伍中潜回去为普名胜祝寿,喝醉酒后返回军营。   一个年青人把此事泄露给龙土司。龙土司和王土司连夜强攻,于是杀掉黎亚选;进逼阿迷州城,包围了四个月,最终没能攻下。当时阿迷州人廖大亨担任职方郎,叛军依靠他为有力的靠山,暗中派使者到京城肆意地提供假情况,说普名胜其实没有叛乱,王巡抚挑起争端以邀功,百姓全都被摧残。于是兵部职方郎上疏,说普名胜的土地不到百里,队伍不到千人,即使反叛也可以用一道命令传檄平定,何必调动大批队伍去打?而宫谕王锡衮、庶常杨绳武,分别上疏说应当围剿。此事下达中枢部门议论。在这之前,王巡抚上疏说普名胜包藏祸心由来已久,前任长官像生毒疮怕痛而不割一样,没有揭发其奸邪,导致形成野草蔓延难除的形势,皇上因此严词谴责前任巡抚、巡按御史。   而前任巡抚闵洪学已提升为吏部尚书,害怕无法自我辩解,就用流言怂恿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已经先听到兵部职方郎的话,于是认为普名胜的地域抵不上一个县,巡抚、巡按御使互相勾结,扩大事态,又拖延时间,只会白费朝廷粮饷。此疏上奏,朝廷严令逮捕巡抚王伉、巡按御史赵世龙。十月十五日,巡抚、巡按御史在临安府被捕。十二月十八日,周士昌中火器而死,十三名参将全部战死。崇祯五年(1632)正月初一,叛军调全部的队伍攻临安府,欺骗临安府搜括一万两银子犒劳他们,接到银两后,攻府城更加急迫。到十六日,府城即将被攻破,叛军忽然退兵,那是因为何天衢偷袭了他们的巢穴。   何天衢是江西省人,是普名胜的十三头目之一,看到普名胜心怀异志,内心不安,妻子陈氏竭力劝他归顺朝廷,何天衢于是请求投降,当权者将他安置在三乡县城,现在就靠他的力量解除了包围。后来普名胜多次率领队伍进攻三乡县城,双方相持不下,普名胜不能取胜,才退兵,去找宁州土司报祖父、父亲之仇。正要攻宁州时,土司禄洪已奉命调往中原,他的母亲招集众头目,犒劳每人五两银子、两匹京城的青布,要他们守卫要道,叛军不能攻入。后来禄洪返回,认为给得太多,索回银两,各部族的头目全都离心离德。叛军的刺探到此情况,乘机攻入宁州,禄洪逃到抚仙湖孤山避难,宁州被攻破。过了一年多,禄洪恢复了故土,忧郁而死。叛军接着进攻石屏州,以及沙土司等十三个长官司,这些地区全都臣服于普名胜。普名胜立志要攻克维摩州南部的鲁白城,于是大举进攻。   鲁白城在广南府西南,有七天的路程,在临安府东南,有九天的路程,和交趾接界,依傍天险筑城,被白彝盘踞。普名胜常说:“进图谋中原,退死守鲁白,我没有后顾之忧了。”攻了三年,没能攻克。崇祯七年(1634)九月,普名胜忽然病死。儿子普福远才九岁。妻子万氏擅长权术谋略,威势通行远近。当权的人姑且用安抚的方法了结局势,酿成的灾祸延续到现在,从临安府以东、广西府以南,人们不知道还有明朝的官员了!至今临安府不敢对此事指责一句,旅客询问到此事,总是掩口戒备,府、州的.公文下达,不过是一纸虚文。我过安庄时,看到被水西土司残害的人,人人都有报仇的共同志向,不惜为此而献出生命;而这里人人闭口无怨言,想不到一个妇人的威势、谋略竟然如此!   往南包括沙土司,抵达蒙自县;往北包括弥勒州,抵达广西府;往东包括维摩州,抵达三乡县;往西抵达临安府,都是万氏横行压迫的地区。东边只有三乡县的何天衢,西边只有龙鹏的龙在田,还能与万氏抗争,其余的都闻风丧胆,慑于威势而屈服。地方官被万氏笼络,官吏、乡绅受万氏束缚的,达十分之八九。王伉因为挑起争端的罪名被捕,后来的官苟且安抚了事,如此举动,能认为朝廷有人吗!王伉的过失,在于误用周士昌,不通用兵的谋略,战争长达数月,用兵时间一久是要发生变故的。当时只应当责备王伉用兵迟缓,应留下来,督促他,看以后的表现。面对敌人更换主帅尚且不行,何况突然到军中逮捕主帅呢,太过分了!唉!朝廷对周边用兵事事如此,不只是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此啊!    【评析】   《随笔二则》是徐霞客在云南省城及滇南调查采访的学术笔记,约写成于崇祯十一年(1638)的六月到八月初以前。见《滇游日记一》。   第一则记明代开车勋臣沐英的后代、世袭镇守云南总兵宫、黔国公骄横不法的劣迹。沐氏世守云南,与明朝在云南的统治相终。明代史料载沐氏事迹甚多,但对沐启元的暴虐,诸书未提及或叙述笼统。与这些互相印证,证明徐霞客的记录真实可信。当时正是沐氏作威作福的年代,作为一位正直学者的记录,《徐霞客游记》提供的史料十分难能可贵。   第二则记阿迷州土官普名胜危害滇南的始末。阿迷州在今云南开远。普名胜又作普名声。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犹屯阿迷境”,后十余年“遂驻州城”。崇祯四年(1631),明军合剿,“卒不下”。崇祯五年(1632)至七年(1634),势益大,先后西围临安府(今建水),攻石屏州,东攻三乡县(今邱北境),北破宁州(今华宁),南攻鲁白城,“沙土司等十三长官悉服属之”。徐霞客于普名胜死后仅四年,穿行在普曾蹂躏的地区,各处仍伤痍遍地,普之妻万氏“威行远近”。“至今临安不敢一字指斥,旅人询及者,辄掩口相戒,府州文移,不过虚文。”在这样的环境中搜集整理的采访记录,是官书和正史不可能反映的,也是有关普名胜之乱最早的调查报告,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徐霞客通过普名胜之乱揭露了朝政的腐朽无能。他的史评中肯而犀利。

“余户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翻译下来什么意思(高中语文)

余户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

1.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 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灿烂得如图画锦绣。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2. 谁有徐宏祖的游黄山记的古文加翻译 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 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 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 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 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 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 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缋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日暮,返狮子林。初六日别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下。 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 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而下。 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此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 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逾涧而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 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 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 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徐霞客游记》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 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 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 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 3.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游黄山记清朝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 小题:C 小题:B 小题:C小题:“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C 逼;接近,走近。小题:B 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人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气/代词,“……的人”;C.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小题: 体现了作者超凡朋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小题:“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 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 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 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 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 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 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 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 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 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 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 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 和尚笑了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 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 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5.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 黄山游记钱谦益原文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 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 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 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有的沿着陡崖度过深谷将靠近两边的石壁,好像悬空度过的;也有穿过石头的缝隙,从石缝中伸出头来,好象从悬崖的一侧生长出来的;有高高竖起团团簇拥,好像羽毛制成的车伞的:也有昂首挺立英武不凡,好像一条游龙的;有横卧着又竖起、竖起后又横卧着的;也有连在一起又分开,分开后又连在一起的。文殊台的左侧,百步云梯的背面,山势几乎垂直向下,却都有松树蹲踞其上,它们歪歪斜斜地相互靠拢在一起,与游人低头抬头之间亲近嬉戏,这是最为奇特的。 始信峰北侧的高崖之上,有一棵松树覆盖住南边的山崖,可以攀着它的树枝渡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它的西边,巨石林立像一座屏风,有一棵松树,才不过三尺来高,枝叶铺展开来,却有一亩之广,虬曲的树干撑破石崖挺身而出,又从上往下穿过石头,巨石因此而裂为两半,枝干纠缠在一起,张牙舞爪,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扰龙松。 石笋矼和炼丹台,顶峰上巨石耸起,孤峰耸峙,没有支脉,也没有多余的山头,一块石头上一株松树,好比是头上有一支发笄,马车上有一把伞盖,参差错落,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则像一棵荠菜,真是奇特啊,诡怪啊,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啊!黄山松下面没有土壤,就把石头当作土壤,如此一来,它们的树身、树皮、树干都像石头一样坚硬,受到云雾与雨水的滋润,又受到霜雪严寒的肃杀,吸收宇宙的原始之气而萌发,在遥远的古代破土而出,大概也就等同于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一类的名贵之物,不同于寻常草木了。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挖下来,当作盆景放在眼前赏玩,不是很浅薄吗?登上百步云梯往东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屈曲伸展,被雷电击中,倒伏在地上,绵延有数十丈,树皮松针好比龙鳞龙鬣,傲慢地张开。 6. 跪求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译文 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了桃源桥。 从小桥右边下山,山坡非常陡,这就是从前通向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地,投宿在江边的一个村庄。 初四,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池里边沐浴。 拄着拐杖向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了黄泥冈。 这时云雾里边的各个山峰,渐渐露出来,又渐渐的落到我的拐杖底下。拐进石门,越过陡峭的天都峰的威胁往下看,天都峰、莲花峰两座山峰,都有一半插入云霄,选一条路的分支往东攀登,那是从前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一直往上爬,几乎到达了天都峰的山坡。 又往北上,在石缝里攀行。山峰相对耸立,中间只有一条缝;山路在石头之间蜿蜒不断,又堵塞的地方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断裂的地方就用木头搭桥连通它们,高悬的地方就用梯子搭上。 往下俯视,陡峭的山谷非常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混杂,五色缤纷,灿烂的好像画出来或绣出来的。因此感觉黄山是我一生见到的奇观,但是奇妙到这种地步,从前没有来过,这次游历真是又痛快又惭愧啊! 这是我的从人都害怕险阻停下了,我也停下没有继续上去;但是一路奇景,不觉的引诱我独自前往。 登上峰顶以后,有一座庙庵像翅膀一样伸出来,这是文殊院,也是我当年打算登上却没有登上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后边倚着玉屏风峰,两座山峰的秀丽景色,用手就能揽过来。 向四周看奇峰交错耸立,许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的绝美的地方!如果不是再来一次(前度已来过一次),怎么能知道这里如此奇妙?碰到了云游的和尚(法号澄源),非常兴奋。过了中午,我的从人恰好到了。 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两座山峰。院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是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但是路远。 今天只适合靠近天都峰而观赏,明日再登上莲花峰峰顶。”我不同意,决心去攀天都峰。 带着澄源和尚、下人又走下窄路。到达天都峰旁边,从流石曲折而上。 抓着草和荆棘,遇到石块就越过石块,遇到石崖就攀登石崖。每当到了手脚都没有地方放的地步,澄源和尚一定率先登上然后再垂头拉我们。 一想到往上爬尚且如此,往下走如何得了?最后就顾不上想这么多了。多次遇到险情,中遇到到了峰顶。 只有一块石头在山顶几十丈大,澄源和尚在旁边寻路,找到一个台阶,扶着我往上爬。所有的山峰都好像往下走,只有莲花峰和它相当。 这时浓雾一会起一会停,第一阵刚起来,就看不到对面的人。眺望莲花峰,大多都在雾里。 我独自爬天都峰,予到了前头,则雾就跑到后头;我到了右边,则雾跑到左边。这里的松树依然有弯曲、挺拔交错的;柏树虽然比手臂粗,都平贴在石头上、就像苔藓的样子。 山高风大,雾气来来去去也不定。往下看各山峰,一会出现绿色尖而高的山,一会隐没成银色的海洋。 再往山下看,日光闪耀,真是另一种景象。快到了傍晚,于是脚放在前边,手在后边扶着地,坐着往下走。 到了绝险的地方,澄源和尚就用手照应着我。过了仙境,到了山沟,天色很晚了。 又从那条窄路往上走,到了文殊院。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 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做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 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仪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郑怀疑要往下走。 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玻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 从其中的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 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 山顶豁然开阔,向四周眺望天空,天都峰也在下边了。大盖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层层亮光,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过了很长时间,回到了茅庐,凌虚和尚熬粥款待我,我喝了一佛盂,于是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爬上天门。 过了三里地,到了炼丹台。沿着台嘴往下走,观看玉屏风、三海门等各山峰,都从深邃的山坞中耸立而出。 炼丹台有一个山冈下垂,没什么险峻的其实,只有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上下辉映,不看这里就体会不全眺望的奇异景色。回来的时候经过平天矼,走下后海,到了智空庵,有告别庵里的和尚。 走了三里,经过狮子林,走向石笋矼,到了去年登上的峰顶上。倚着松树坐下,俯视山坞里峰、石错杂,满眼都是如画的景色,才发现匡庐、石门,有的好像一个整体,有的缺少一面,不像这里宽广宏大丰富富丽!过了很长时间,向上攀登山崖,向下眺望山坞,隐隐觉得不对劲。 又走回山冈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抓着棘草,沿着石坑往下,越下越。

游庐山记 徐宏祖 十九日出东林寺..翻译古文

33

《项脊轩》文言文翻译

1. 《项脊轩》文言文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上教版高一第二学期第16课无此段文字) (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与苏教高中必修五相同) 注释1、轩:小的房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4、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漉,漏下。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 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7、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10、为(wéi)修葺。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迎接14、洞然:明亮的样子。15、栏楯(shǔn):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16、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光彩。17、偃仰:偃,伏下。 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20、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 而:修饰关系连词。 是:这(样)。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27、已:已而,随后不久。28、凡再变矣:凡,总共。 再,两次。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 。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40、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42、修葺:修补。43、诸:各个 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方丈,古:一丈见方 今:庙宇里的住持)2、墙往往而是(往往,古:到处 今:经常)3、余自束发(束发,古:表示儿童 今:扎头发) 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 (副词,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副词,起初,起先) 2、过 日过午已昏 (动词,。 2.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N 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3.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4.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 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5.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翻译 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能够容一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雨水常常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室内没有地方可以安置。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透明敞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到半截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悲伤的事情。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注:此处为“互文”用法】,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恐怕可以等待吧!”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牙制的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长声号哭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无所依靠,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着,枝繁叶茂像车盖一样了。 6. 文言文阅读项脊①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1:D小题1:每 移 案 /顾 视 无 可 置 者/ 又 北 向/ 不 能 得 日(2分)小题1: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2分)小题1:经过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优美、宁静与恬适。 作者是一个甘于清贫(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A、用,B、把,C、凭借,D、用来。例句中“以”的意思为“用来”,故选“D”。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注意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到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注意“而、至、去”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正确性、完整性。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④。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⑤,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⑥,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句内容来分析是一个什么地方,然后根据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分析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可。 7. 【高二古文问题(逍遥游报任安书项脊轩志陈情表)古文字词的解释要 1.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整句话翻译为:“(宋荣子)轻蔑的耻笑这些人”2且举世而誉之:且,况且.而,连词,表递进.3彼且恶之:这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吗?我只记得有一句“彼且奚适也”,这里的“且”意思是“将”,还有一句“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尚且,还”.4则仆偿前辱之债: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以前受辱所欠的债了.5且勇者不必死节.何至自沉溺.哉.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弱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6从余问古事:古事,就是古代的事情.是说他妻子向他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夫妻的闺房之乐.7犬马怖惧之情(整句):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8具以表闻(以的用法.整句的意思.句式)“以”的意思是“介词,用”,这是一个介宾结构后置句,即“以表具闻”,整句是说:我用表把自己的情况详细的上奏给皇上. 9垣墙周庭(垣的意思):垣就是“墙”的意思,这里“垣墙”是名词活用做动词,砌上围墙.。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翻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作品介绍《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该散文被编入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编入时多有删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项脊轩志

徐弘祖的游黄山日记文言文翻译

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   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途遥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夹持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的石块,攀上削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既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但终于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象削壁一般直立而起,约高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面,发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唯见千山万岭无不俯伏在下,独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莲花等诸山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唯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后,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横纵交错的松树,而柏树则虽干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别是一个世界。暮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之处,澄源便肩手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夜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峡间登栈道而上,宿于文殊院。  初五日天刚亮,从天都峰山坳中向北而下二里路,这里石壁深邃。在它下面的莲花洞恰好和前坑的石笋相对峙,山坳里异常幽静。告别澄源,下山来到前面的岔道旁,便向莲花峰而行去。一路上沿着危崖绝壁往西走,经过多次上而复下,在将要下百步云梯时,有路可直上莲花峰。既登之后却找不见石级,心生疑虑,就又下来了。隔峰有位和尚高声喊道:“这正是登莲花峰之路!”于是从石坡侧面穿过石隙,山路狭小而险峻,峰顶上全是巨石鼎峙对立着,中间空荡荡如同房屋。从当中层层石级直登而上,级尽洞转,曲折离奇,犹如上下在楼阁中,几乎忘记它是高耸屹立于天外。约略走了一里路,见一茅屋,靠在石隙之中。正在犹豫不决想再往上登陟时,只见刚才高呼指路的和尚来了。和尚号凌虚,结一茅庵在此。于是和他挽着手臂登上了峰顶。顶上有块崖石,悬空二丈,凌虚搬来梯子爬上去,山巅上非常空旷。环顾四周,天空一片碧蓝,即使天都峰也仿佛低着头了。因为此峰居黄山之中,独立高耸于诸峰之上,四面岩壁环绕耸立,遇到朝阳升起、天气晴朗之时,层层峰峦映射出鲜艳的色彩,令人欣喜狂叫,简直翩翩欲舞。  在峰顶呆了很久,才返回茅庵。凌虚和尚端出粥来款待,我喝了一钵盂。于是下到岔道旁,过大悲顶,登上天门。再走约三里路,到达炼丹台。沿着台口而下,观览玉屏风、三海门等山峰,尽是从深谷中如削壁一般拔地而起。那炼丹台一冈垂立于丛山之间,丝毫没有奇异峻拔之感。只是俯视翠微峰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耸立,上下周围交相映衬,非在此不能尽览山色之奇妙。返回经过平天矼,下后海,步入智空和尚主持的佛寺,向他告别。走了三里路,下狮子林,往石笋矼走去,到了昔日曾登览过的尖峰之上,背靠松树而坐。俯瞰山坞中,峰石回环簇聚,满眼尽是如锦似绣的景色,才觉得庐山、石门山,或只具备黄山的某一体态,或缺少黄山的某一方面,不如黄山这样宏博富丽。观看了很久,才登上接引崖。往下看山坞中,觉得阴森森的别有一种奇趣。再回到冈上尖峰旁,脚踩着滑动的石块,手拉着荆棘野草,顺着山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山峰互相遮蔽,无法一眼望到尽头。太阳下山了,才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 告别霞光和尚,从山坑向丞相原方向而下。走了七里路,来到白沙岭。霞光和尚又随后到来。因为我想观览牌楼石,他担心白沙庵无人引路,所以追赶来作向导。于是一齐登上白沙岭,霞光指着岭右侧对面的山坡,有丛生的山石屹立着,下边分开而上边合笼,说那就是牌楼石。我想越过山坑,沿山涧上行,然后直趋而下。霞光说:“荆棘遮迷,山路阻绝,必定无法通行。如果从山坑直下丞相原,就无需再上此岭;要是想从仙灯洞前往,不如就从这里向东去。”我听从他的意见,沿着岭脊而行。白沙岭横亘天都、莲花两峰北面,极其狭窄,路旁简直连一只脚也无法容纳。南北两面尽是高山峻岭夹立相映。到了白沙岭尽头再往北而下,仰望右侧山峰上的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象是二个和尚。下到山坑中,越山涧而上,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和尚修筑栈道于洞外,而洞内依然那样广阔深邃,保持着天然的情趣。再朝南往下走三里路,过丞相原,不过是山间一块狭窄的平地而已。有座佛寺修建得颇为整齐,环顾四周,无甚奇特之处,终于没有入内。再向南沿着半山腰走了五里路,逐渐下山,忽听见山涧传来喧闹的泉水声。泉水从山石间分九级下泻,每一级下面都有又深又碧的水潭,就是所谓九龙潭。黄山除此潭之外,没有别的悬流飞瀑。再下山走五里路,经苦竹滩,转向沿着太平县的路,往东北方向走去。   (高章采)

归有光的 《项脊轩志》翻译。

徐宏祖的的翻译

楼上的《游庐山记》是〔清〕恽敬写的!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 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缋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别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而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此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而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徐霞客游记》 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 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途遥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夹持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的石块,攀上削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既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但终于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象削壁一般直立而起,约高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面,发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唯见千山万岭无不俯伏在下,独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莲花等诸山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唯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后,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横纵交错的松树,而柏树则虽干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别是一个世界。暮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之处,澄源便肩手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夜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峡间登栈道而上,宿于文殊院。 初五日天刚亮,从天都峰山坳中向北而下二里路,这里石壁深邃。在它下面的莲花洞恰好和前坑的石笋相对峙,山坳里异常幽静。告别澄源,下山来到前面的岔道旁,便向莲花峰而行去。一路上沿着危崖绝壁往西走,经过多次上而复下,在将要下百步云梯时,有路可直上莲花峰。既登之后却找不见石级,心生疑虑,就又下来了。隔峰有位和尚高声喊道:“这正是登莲花峰之路!”于是从石坡侧面穿过石隙,山路狭小而险峻,峰顶上全是巨石鼎峙对立着,中间空荡荡如同房屋。从当中层层石级直登而上,级尽洞转,曲折离奇,犹如上下在楼阁中,几乎忘记它是高耸屹立于天外。约略走了一里路,见一茅屋,靠在石隙之中。正在犹豫不决想再往上登陟时,只见刚才高呼指路的和尚来了。和尚号凌虚,结一茅庵在此。于是和他挽着手臂登上了峰顶。顶上有块崖石,悬空二丈,凌虚搬来梯子爬上去,山巅上非常空旷。环顾四周,天空一片碧蓝,即使天都峰也仿佛低着头了。因为此峰居黄山之中,独立高耸于诸峰之上,四面岩壁环绕耸立,遇到朝阳升起、天气晴朗之时,层层峰峦映射出鲜艳的色彩,令人欣喜狂叫,简直翩翩欲舞。 在峰顶呆了很久,才返回茅庵。凌虚和尚端出粥来款待,我喝了一钵盂。于是下到岔道旁,过大悲顶,登上天门。再走约三里路,到达炼丹台。沿着台口而下,观览玉屏风、三海门等山峰,尽是从深谷中如削壁一般拔地而起。那炼丹台一冈垂立于丛山之间,丝毫没有奇异峻拔之感。只是俯视翠微峰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耸立,上下周围交相映衬,非在此不能尽览山色之奇妙。返回经过平天矼,下后海,步入智空和尚主持的佛寺,向他告别。走了三里路,下狮子林,往石笋矼走去,到了昔日曾登览过的尖峰之上,背靠松树而坐。俯瞰山坞中,峰石回环簇聚,满眼尽是如锦似绣的景色,才觉得庐山、石门山,或只具备黄山的某一体态,或缺少黄山的某一方面,不如黄山这样宏博富丽。观看了很久,才登上接引崖。往下看山坞中,觉得阴森森的别有一种奇趣。再回到冈上尖峰旁,脚踩着滑动的石块,手拉着荆棘野草,顺着山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山峰互相遮蔽,无法一眼望到尽头。太阳下山了,才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 告别霞光和尚,从山坑向丞相原方向而下。走了七里路,来到白沙岭。霞光和尚又随后到来。因为我想观览牌楼石,他担心白沙庵无人引路,所以追赶来作向导。于是一齐登上白沙岭,霞光指着岭右侧对面的山坡,有丛生的山石屹立着,下边分开而上边合笼,说那就是牌楼石。我想越过山坑,沿山涧上行,然后直趋而下。霞光说:“荆棘遮迷,山路阻绝,必定无法通行。如果从山坑直下丞相原,就无需再上此岭;要是想从仙灯洞前往,不如就从这里向东去。”我听从他的意见,沿着岭脊而行。白沙岭横亘天都、莲花两峰北面,极其狭窄,路旁简直连一只脚也无法容纳。南北两面尽是高山峻岭夹立相映。到了白沙岭尽头再往北而下,仰望右侧山峰上的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象是二个和尚。下到山坑中,越山涧而上,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和尚修筑栈道于洞外,而洞内依然那样广阔深邃,保持着天然的情趣。再朝南往下走三里路,过丞相原,不过是山间一块狭窄的平地而已。有座佛寺修建得颇为整齐,环顾四周,无甚奇特之处,终于没有入内。再向南沿着半山腰走了五里路,逐渐下山,忽听见山涧传来喧闹的泉水声。泉水从山石间分九级下泻,每一级下面都有又深又碧的水潭,就是所谓九龙潭。黄山除此潭之外,没有别的悬流飞瀑。再下山走五里路,经苦竹滩,转向沿着太平县的路,往东北方向走去。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项脊轩,旧①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②,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③,雨泽④下注⑤;每移案⑥,顾视⑦,“无可置者。又北向⑧,不能得日⑨,日⑩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11),使不上(12)漏。前(13)辟四窗,垣墙周庭(14),以当(15)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17),亦遂增胜(18)。借书满架,偃仰(19)啸歌(20),冥然(21)兀坐(22),万籁(23)有声。而庭阶(24)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25),明月半墙,桂影斑驳(26),风移影动,珊珊(27)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28)庭中通南北为一(29)。殆(30)诸父(31)异爨(32),内外多置(33)小门,墙往往(34)而是。东犬西(35)吠,客逾(36)庖(37)而宴,鸡栖(38)于厅。庭中始为篱,已(39)为墙,凡(40)再(41)变矣。家有老妪(42),尝居于此。妪,先大母(43)婢也,乳二世(44),先妣(45)抚(46)之甚厚。室(47)西连于中闺(48),先妣尝一(49)至。妪每(50)谓余曰:“某所,而(51)母立于兹(5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53)而泣;娘以指叩门扉(54)曰:‘儿寒乎?欲(55)食乎?"吾从板外相(56)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57)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58)余曰:“吾儿,久不见若(59)影,何竟日(60)默默在此,大类(61)女郎也?”比(62)去,以手阖(63)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64),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65),持一象笏(66)至,曰:“此吾祖太常公(67)宣德(68)间执此以朝(69),他日(70)汝当(71)用之!”瞻顾(72)遗迹(73),如在昨日,令人长号(75)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76)而居,久之,能以(77)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78)有神护者。…… 余既(79)为此志(80),后五年,吾妻来归(81),时至轩中,从(82)余问古事,或凭(83)几学书(84)。吾妻归宁(85),述(86)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87)何谓阁子也?”其后(88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89)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90)稍异于前。然自后(91)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92)如盖(93)矣。 [注 释] ①旧:旧时,原先。②方丈:一平方丈。③渗漉(lù):透过缝隙慢慢漏下。④雨泽:雨水。⑤注:灌,流。⑥案:矮长桌。⑦顾视:环视。⑧北向:朝北。⑨日:阳光。⑩日:时间。(11)葺(qì):修理。(12)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13)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指项脊轩的北面。(14)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在院子四周筑上墙。垣、墙,名词用如动词,指砌墙。周庭,院子四周。(15)当:挡住。(16)洞然:明亮的样子。(17)栏楯(shǔn):栏杆。(18)胜:胜景,美景。(19)偃仰:俯仰,指起居休息。偃,俯卧。(20)啸歌:长啸或吟唱。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歌,吟唱。(21)冥然:静静地。(22)兀(wù)坐:端坐,静坐。(23万)籁(lài):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24)庭阶:复词偏义,义在“庭”(庭院)。(25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里。古人常用两个数字相乘的方式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26)斑驳:错杂。指颜色深浅浓淡不一,驳杂。(27)珊珊:美好的样子。珊,同“姗”。(28)先是:“先于是”的省略,在这以前。(29一):一体,整体。(30)殆(dài):及,等到。(31)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32)异爨(cuàn):不用同一个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爨,灶。(33)置:安,装。(34)往往:到处。(35)西:名词作状语,朝西。(36)逾:越,穿过。(37)庖(páo):厨房。(38)栖:栖止,栖息。这里指喂养。(39)已:已而,然后。(40)凡:总共。(41)再:两次。(42) 妪(yù):老妇人,老婆婆。(43)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44)乳二世:喂养过两代人(指归有光和他的父辈。)。乳,动词,喂奶。(45)先妣(bǐ):已去世的母亲。(46)抚:这里是对待的意思。(47)室:指项脊轩。(48)中闺:内室。女眷住的房间。(49一):一时,时而。(50)每:常常。(51)而:同“尔”,你。(52)兹:这,这里。(53)呱呱(gūgū):象声词,婴儿的哭声。 (54)叩门扉(fēi):敲门扇。门扉,门扇。(55)欲:要。(56)相:偏指对方,没有互相的意思。(57)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上。所以用“束发”来指十五岁。(58)过:看望。(59)若:你,你的。(60)竟日:整天。(61)大类:很像。类,像。女郎:青年女子。(62)比:等到。(63)阖(hé):同“合”,关。(64)不效:没有成果,指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取得功名。(65)顷之:过一会儿。顷,一会儿。之,用来凑足音节。(66)象笏(hù):象牙做的笏。笏,古代臣子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边备忘。又叫手板、象简。(67)太常公:夏昶,字仲昭,明代昆山人,曾在宣德年间任太常寺卿,是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公,尊敬的称呼。(68)宣德:明宣宗的年号。(69)朝:上朝。(70)他日:日后,以后。(71)当:该会。(72)瞻顾:这里指回顾。(73)遗迹:过去的事。(74)长号(háo):长声号哭。(76)扃(jiǒng)牖(yǒu):关窗。扃,门窗上的闩,这里用如动词,指上闩。牖,窗户。(77)以:介词,凭,根据。(78)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79)既:已经,……以后。(80)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以前的文字。从这一句往下是作者后来补写的。(81)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82)从:跟,向。(83)凭:倚,靠。(84)学书:学写字。(85)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86)述:转述。(87)且:有“那么”、“还有”的意味。(88)其后:在那以后。(89)乃:才。(90)制:规模,形制。(91)自后:从这以后。自,从。(92)亭亭:耸立的样子。(93)盖:伞盖。 [译 文] 项脊轩,就是原先南边的那间小房子。屋子的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只能容—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常常渗透过缝隙漏了下来,(遇到雨天)雨水就往下直流;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室内,没有可放的地方。又是坐南向北,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时间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下来。我稍稍给它修理一番,使上面不再掉土漏雨。又在北面开了四个窗户,在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阳光由北墙反射过来,屋里才亮堂起来。我又在院里混杂着栽种些兰草、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添了胜景。借来的书籍堆满了书架,休息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端坐,能听到万物发出的声响。但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鸟常飞来啄食,人来了也不飞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斜照在围墙上,桂树的影子浓淡错杂,清风拂过,树影婆娑,多么美好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既有很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 起初,这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叔、伯们分家之后,里里外外多处安上了不少的小门,(隔断)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西家的)客人要穿过(东家的)厨房去(西家)吃饭,各家都把鸡喂养在公用的堂屋里。各家的院子里起先是围上了篱笆,后来又筑了围墙,总共变动过两次了。我家里有个老妇人,曾在这里住过。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对待她很好,项脊轩的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常来(这里)。老妇人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在这里站过。”老妇人又说:“(当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你)娘就用手指敲着门板问:‘孩子冷吗?要吃奶了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答话。”(她)话还没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起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有见到你的影子了,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呢?”等到她离开时,又用手(轻轻地)把门掩上,自言自语说:“我家的人长期读书没有得到功名了,(这个)孩子将来的成就,该是可以期待的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块象牙笏板来到(轩里),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去上朝用的,以后你该会用得上它!”回忆这些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真叫人长声悲号不能自已。 项脊轩东边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都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户(在轩中)生活,(时间)久了,能凭脚步声辨认出是谁。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护佑吧。…… 我写了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到轩里来,向我问些历史典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后转述几个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的妻子死了,项脊轩也坏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期生病躺在床上,觉得无聊,才派人重新修补南阁子,阁子的规模跟以前比稍有不同。然而从这以后我多在外面工作,不常(在轩中)居住。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的,现在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就像撑开的巨伞一样了。 [鉴 赏] 用寻常话语,写家庭琐事,抒真挚感情,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全文以“轩”为线,从项脊轩内外在修葺之前与之后的两种物境入手,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一间原本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有兰有竹,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十分幽静。“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而人至不去”,文章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态显静境,不但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而且把作者恬静、安详、勤学、深思、身居陋室而不改其志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活观于纸上。这里既写了环境,又写了人,二者高度统一,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接着叙可悲之事,第一件是父辈分家后的种种情景。庭院中开始是临时性的“篱”,后来就升级为永久性的“墙”,于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食”、“鸡栖于厅”,乱糟糟的,反映了家道的中落和亲人间的离违。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琐事形成的物境又一次与人事相交融,正是由于人事的变迁,才使静止的庭院不断地呈现着动态。“可悲”的物境,自然容易勾起对“可悲”的人事的联想,引起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时,善于从不同角度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琐事以极为动人的意义。作者八岁丧母,为了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之口追叙出一些琐事,再现了“以指扣门扉”,问饥问寒的情景,而老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的细节,则真实而自然地反映了作者对慈母的怀念。由于情感渗透在真实的细节中,所以格外委婉动人。作者写祖母则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自己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所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似有轻微的责备,实是对孙儿的疼爱和赞赏。临去,“以手阖门”,自言自语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内心的独白,细致入微地表现出祖母的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孙儿奋发努力。这些平常的动作和语言,无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年岁已长而功名未就的愤懑。 写妻子的一段是十多年后补写的,既写了“可喜”,也写了“可悲”。可喜事有二:一是伉俪情深,兴趣爱好相近,常“从予问古事”和“学书”,表明妻子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二是妻子的小妹问“何谓阁子”,说明妻子回娘家常提及夫家事,还常常把与丈夫朝夕相处的项脊轩挂在口头,从中可见夫妻感情的深厚。这样的亡妻,怎不令人思念。然而写到这里作者却以一个细节的记述来取代直接的抒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是无情之物,但作者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而且在“亭亭如盖”之前加上“今已”二字,突出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哀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深沉又含蓄。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传世名作的独特风格。作者所摄取的材料,不外乎身边琐事或家务细节,都是人们习见习闻,见而不怪的,可是一经作者把它们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提炼出来,注入自己美好真挚的思想感情,凭借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就形成了文章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所以尽管题材细小,却能发人之所未见,深深打动读者之心。

《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归有光的《伤逝》成为永恒的经典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种的。现在他们是优雅的和覆盖的。”这句话是归有光在《项脊轩志》年写的,被誉为古诗词中最感人的悼念妻子的一句话。其实整个《项脊轩志》类似的名句还有很多。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项脊轩志》相当于一篇回忆录散文,反映了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来看一下全文。全文项,旧南亭也。这个房间只有十英尺见方,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出,雨露照人;每一箱都在搬,没地方买。房间朝北,晒不到太阳,中午就黑了。我稍微修理了一下,这样就不会从上面漏了。前面开了四扇窗,院子四周筑了墙,遮挡南面的阳光,阳光明媚,屋内明亮。我在院子里种植了兰花、桂花树、竹子等植被,给陈旧的栏杆,也增添了新的光彩。书摆满了书架,放声歌唱,默默地坐着,一切听起来都有声;而庭上一片寂静,鸟儿来啄食,人却不曾走。农历十五的夜晚,月亮高高的,照亮了半面墙,桂花树的影子错落有致,微风吹得影子摇晃,可爱极了。但是,我生活在这里,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也有很多值得难过的事。在此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一体。当年的叔叔伯伯们,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上到处都是。分开后,狗把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人当成了陌生人,客人们不得不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院子开始用栅栏围起来,后来修了墙,换了两次。房子里有一位老妇人,她曾经住在这里。老婆婆,我去世奶奶的丫鬟,奶了两代,母亲对她很好。房子的西面和里间是相通的,母亲过去常来。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妈妈曾经站在这里。”。”你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哭;妈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你冷吗?想吃东西吗?我的回应来自董事会之外。“话没说完,我哭了,你也哭了。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过来,说:"这是我爷爷太常贡拿来给皇上用的,以后你就用得着了!"“去,用手把门关上,对自己说:“如果我家读书久了,不行,儿子成功了,那我就可以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捧着一尊雕像说:"我的祖先,太常公玄德,持此位赴朝,你总有一天要用的!“看那废墟,如昨日,一只长号情不自禁。山脊开窗的游廊已经四次失火,不能烧毁,想必是有神灵在保护。我可以通过人们的脚步声来辨别他们。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出身于甘肃中部,建功立业,硕果累累。项济生曰:“蜀清守丹洞,利天下。后来秦皇建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开始。他们两人的无知在一个角落,世人足以知晓。其余区域迷失在屋内,眉毛扬起,眼睛眨动,表示有奇景。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井底之蛙。"我致力于此,未来五年,老婆回家,我来宣中,从其余问古事,或学几个kingboo网易博客的书。老婆回娘家探亲,回来报了小姐姐的话:“听说姐姐有个小阁楼,那小阁楼是什么?”?"接下来的六年里,老婆去世了,山脊的山脊也没有翻修。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很久没有任何寄托,又派人修复了南馆,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这之后,我是mor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挂,照亮了半边墙壁,月桂树的影子散落一地。微风吹过树影,摇摇欲坠,十分可爱。然而,我生活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情。在此之前,庭院是南北相连的。叔叔们分开的时候,室内外都设了很多小门,到处都是墙。分开后,狗把原来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人当陌生人,客人要跨厨房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一开始院子是用栅栏围起来的,后来修成了墙,改了两次2。我家有一位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这个老婆婆,我死去的奶奶的婢女,喂了两代人奶,她的第一个妈妈对她很好。房子的西侧与里屋相连,我的第一个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是你妈妈以前站的地方。”老婆婆又道:“你姐姐在我怀里哭;你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孩子冷不冷,要不要吃饭?"我隔着门一个个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开始就在宣读书。有一天,我奶奶来看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了。你为什么整天默默的呆在这里?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临走时,我用手把门关上,自言自语道:"我们的读书人早就没了名气,我的孩子成功指日可待!"过了一会儿,他拿着象鼻走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玄德朝见皇上用的。你以后肯定会用的!”回望旧日遗物,恍如昨日,不禁潸然泪下。季翔轩的东面曾经是一个厨房,人们去那里时必须经过它。我住在里面,窗户关着。时间久了,我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是谁。季翔轩总共被烧了四次,所以它不可能被烧毁。大概是受神灵保护吧。项籍生曰:巴蜀有一寡妇,名卿。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开采利润世界第一。后来,秦始皇为了纪念她,修建了“女怀庆台”。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生于隆中,以务农立功。这两个人还在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里,世人怎么会认识?今天,我住在这个破旧的小屋,但我很享受,认为有奇怪的景象。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后,五年后,我妻子来到我家。她经常来到门廊,问我一些古老的东西,有时趴在桌子上学习如何写作。老婆回去探亲,跟小姐姐们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是小阁楼呢?”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我的妻子去世了,香破旧不堪,没有翻修。两年后,我长期卧病在床,没有精神寄托,于是又派人修复了南阁,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那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外面,而不是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老婆去世那年自己种的。现在它像一把伞一样高大茂盛。欣赏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特色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用不同的意境从不同的角度写得栩栩如生。给母亲,写下当她听到女儿呱呱大哭时,她指着门说:“你冷吗?”想吃吗?”的问题,凸显了慈母对孩子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奶奶,她那一句句充满爱意的“儿子,好久不见”的话语,她临走时的喃喃自语,她那一个个“用手关门”的动作,都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时不时,问古代之事,或借几回学书”,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年轻夫妻的依赖和恩爱的状况;她在省亲回来后,转述了小姐姐们稚气的提问,既生动展现了小姐姐们的期末考,又生动再现了情侣们依依不舍的情话场景。总之,作者能抓住所有人物的特点,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充满生活情趣,表达出对亲人深深的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如下:《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桥团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翻译: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此饥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森消返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无事可做,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归有光:归有光(1507年1月6日至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共四十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诗歌一百一十三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归有光还著有《三吴水利录》四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归太仆文集》两卷。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归有光全集》。

游天台山记徐弘祖的翻译

这不是我家哇

翻译 文言文 双龙洞(徐弘祖)

1、翻译: 俯视水流出的地方,水深只不过一尺五寸.2、瑞峰为余借浴盆于潘老妇人家,乃解衣置盆中,赤身伏水,推盆而进隘。

徐弘祖《双龙洞》翻译

原文: 洞辟两门,一南向,一西向,俱为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履高穹,阊阖四启,非复曲房夹室之观。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流水自洞后穿内门西出,经外洞而去。俯视其所出处,低覆仅余尺五。瑞峰为余借浴盆于潘老妇人家,乃解衣置盆中,赤身伏水,推盆而进隘。隘五六丈,辄穹然高广,一石板平庋置放洞中,离地数尺,大数十丈,薄仅数寸。其左则石乳下垂,色润形幻,若琼柱宝幢,横列洞中。其下分门剖隙,宛转玲珑。溯水再进,水窦愈伏,无可容入矣。窦侧石畔一窍如注,孔大仅容指,水从中出,以口承之,甘冷殊异,约内洞之深广更甚于外洞也。 翻译: 在玉虚宫东,《仙都》“在独峰之东,灵泽庙左,磐石横跨山涧中,其下空洞通人,虽大旱清流不竭。宋绍兴间久旱,玉虚道士(大成)先生望其所,见两巨蛇盘旋石上,饮水不去,遂视之,雷雨随至,合境沾足,由是得名,立祠祀之,洞内左有阴穴,横穿而上。昔尝有人明炬而进,莫穷其源。至今旱祷必应,时行沛泽,或见雷光。洞前涧水深处,即古所谓游龙泓,又曰龙泓洞。宋胡志通,大魁王十朋俱有题咏。”王十朋诗云“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洞边龙泓片云近,山分雁荡一峰孤。香清天上碧莲落,音好林间青鸟呼。天遣林泉慰吾辈,不容身世老迷途。”明代中期田姓入住板堰,每逢岁旱,常在此洞祈雨,故龙泓洞又俗称板堰北海洞。

《登山里许》全文翻译是什么?

《登山里许》出自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游览黄山后,即入福建崇安,开始了他的武彝之旅。《登山里许》的原文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的原文节选如下: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登山里许 飞流汩然下泻翻译 登山里许的许是什么意思  全文翻译: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鲁迅故居 英文怎么说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鲁迅故居 的英语翻译是: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文言文游天台山日记翻译

1. 徐霞客日记《游天台山日记》译文 原文是: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翻译分界线------------------------ 四月初一早上下了雨。走了十五里,路上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2. 文言文《游天台山记》翻译 四月初一早上下了雨。 走了十五里,路上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 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 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 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 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 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 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 3. 翻译游天台山日记中的初六 初六日 凌晨从寺里出发,走六七里路后到达寒岩。 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视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中腰有一洞穴,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而明亮。 顺着石岩右边走,从岩石的狭窄小道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相连,即是所谓的鹊桥,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互争奇异,但少了飞溅的瀑布直泻这一景色罢了。 返回僧人的住处用饭,然后找到竹筏渡过一溪流,顺溪流走到山下。这一带都是峭壁巉崖,荒草盘结、树枝下垂,有很多海棠树、紫荆藤,浓荫倒映溪中,更增添景色的优美。 香风飘来的地方,玉兰花、芬芳的香草,处处都有,没有穷尽。已走到一山嘴处,岩壁笔直插到涧底,涧水深而湍急,四旁没有可行走的多余地方。 岩壁上凿有石孔用来通行,石孔仅仅能容下半只脚,身体贴近岩壁而过,使人惊心动魄。从寒岩走出十五里路到达步头,从小路再去桃源洞。 桃源洞在护国寺旁,而护国寺的庙宇已成废墟,问当地人,都很茫然,没有人知道。跟随云峰和尚在草木丛生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太阳已经落山,竟还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再问路,终于到达坪头潭。 从坪头潭到步头仅有二十里路,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宿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入了。 4. 徐霞客 < 原文是: 四月初一日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6396437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 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 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翻译分界线------------------------ 四月初一早上下了雨。 走了十五里,路上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 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 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 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 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 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 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5. 游天台山记徐弘祖的翻译 四月初一早上下了雨。 走了十五里,路上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 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 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 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 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 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 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这就是生活英语翻译

this is life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灩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諡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概述图片来源:) 的其它作品 ○ 醉翁亭记 ○ 生查子·元夕 ○ 画眉鸟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卖油翁 ○ 更多作品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翻译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翻译如下:春风二月三月时,农民在田地在的少。新阳晴朗温暖动膏脉,野水泛艳生光辉。斑鸠聒聒屋顶啄,布谷翩翩桑树下飞。碧山远映红杏发,青草暖睡黄犊肥。农家乐的人谁知道这,我只知道他为什么还不回去。我已经买田清颍上,更要面对流作钓矶。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的诗句“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翻译是什么?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翻译:《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主要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原文: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翻译:夏季的南风吹动了原上的各种野草,就在那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那小小的茅舍。近处麦田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而桑树上的叶子正长得肥壮可供蚕吃饱。对于农家来说,他们仍盼望的是当年的收成如何,为能有个丰收年而高兴,至于田园美景和时节的美好他们是无暇顾及的。诗的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的方式发出了历尽沧桑的感慨:我既然看到归隐田园是这么令人神往,然而我自个知道归隐得太晚了,当身体强健之时就应该隐退的,可是看看现在,岁月蹉跎,自己已经衰老了。

白居易的诗归田三首原文翻译

没见过哦

归田原文_翻译及赏析

疏贱何心与物猜,敝庐归去正蒿莱。灌园渐解憎多事,种树方知养不才。手录道经闲自诵,门临秋水晚慵开。过从亦有邻翁语,又喜宽租诏令来。——明代·罗洪先《归田》 归田 疏贱何心与物猜,敝庐归去正蒿莱。 灌园渐解憎多事,种树方知养不才。 手录道经闲自诵,门临秋水晚慵开。 过从亦有邻翁语,又喜宽租诏令来。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罗洪先 猜您喜欢垂柳柴门傍水开,啾啾野雀啄莓苔。园林日午花争发,主不归来客自来。——唐代·潘纬《过友人园题壁》 过友人园题壁 垂柳柴门傍水开,啾啾野雀啄莓苔。 园林日午花争发,主不归来客自来。玉版金花阔幅笺,朝来次第散群仙。紫皇敕遣誊《真诰》,第一人书第一——明代·马洪《续游仙诗(六首)》 续游仙诗(六首) 玉版金花阔幅笺,朝来次第散群仙。 紫皇敕遣誊《真诰》,第一人书第一悬崖泻红泉,石洞挂钟乳。仙房碧玉梯,清凉了无暑。仙人洞口呼,相随看花去。欲往还自迷,云深不知处。——明代·马愈《张公洞》 张公洞 悬崖泻红泉,石洞挂钟乳。 仙房碧玉梯,清凉了无暑。 仙人洞口呼,相随看花去。 欲往还自迷,云深不知处。

这就是生活法语翻译

问题一:法语:"这就是生活"怎么说? C"est la vie .(普通说法) C"est a, la vie. (强调式说法) 读法se la vi 问题二:C"est La Vie (法语 这就是生活)怎么读 中文发音大概可以写成:色拉(唯一) 括号里面的连读成一个音就对了 你可以找梁静茹的c"est la vie这首歌场她反复唱过很多遍,发音很简单 问题三:这就是生活。法语怎么翻译 C"est la vie .(普通说法) C"est a, la vie. (强调式说法) 读法se la vi 问题四:法语 生活而已 和 这就是生活 怎么写啊u30fbu30fbu30fbu30fbu30fb 生活而已是 Pas plus de la vie 这就是生活 C"est la vie PS:不过这句话有些自嘲的含义,含有这就是生活,买有办法改变的意思。 我爱你 Je t"aime 健康每一天 A la santé tout les jours 还有一句法国人很喜欢说的话 Chacun pour sois, Dieu pour touts。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补充: 补充一下,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单词tout没有s哦,写错了。法语的阴阳性,单复数很复杂,希望你不要写错! 采纳哦 问题五:这才是生活。。用法语怎么说 我的法国同学都说c"est la vie 但不用地区的人可能有习惯上的区别. 问题六:法语“这就是人生”怎么说? C"est la vie(C一丝 啦 发儿) 问题七:生活用法语怎么说 Profitez la vie是可以的,而且Profiter用的更经常一些。因为法语的Profiter不仅仅是利用的意思,也有享受的意思。 英文的enjoy就翻译成Profiter。 如果仅仅是一个短语“享受生活的话”,甚至直接可以用不定式Profiter la vie.用命令式的话应该是你在跟人说话。或者如果你的意思是大家一起享受生活吧,那就Profitons la vie. Jouisser de la vie就不仅仅是享受了,已经达到在生命中绽放高歌的水平了~~你看着选择合适于你的语境的。 问题八:梁静茹的《C"est la vie》法语部分翻译 C"est la vie 这就是人生 Ne laisse pas le temps te décevoir ll ne peut être conquis Dans la tristesse dans la douleur Aujourd"hui, demain Au fil du te订ps ,le temps c"est la vie 翻译: 别因为时间而感到沮丧 它是永远无法被征服的 不管是在悲伤里在痛苦中 今天 明天 年复一年 时间它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它就是人生

峨眉山月歌翻译

词语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⑵影:月光。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⑶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⑷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作品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注释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归去来兮辞翻译及原文分别是什么归去来兮辞翻译及原文

1、正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正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著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3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4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5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峨眉山月歌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著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著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赏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藉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柄《 唐诗 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 唐诗 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著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诗词作品: 峨眉山月歌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初中古诗】、【秋天】、【游历】、【写景】、【地名】

曾国藩的名言谁能给翻译一下?

什么名言?

蓝印花布 英语怎么说 希望英语翻译下 “蓝印花布”

Blue calico. Blue = 蓝 Calico = 印花布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译赏析,峨眉山月歌全诗的意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峨眉山月歌翻译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峨眉山月歌》(李白)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求论文摘要英文翻译。。。

你的悬赏分太少了……不够吸引人

峨眉山月歌的翻译

阿里啦咯啦

《峨眉山月歌》(李白)全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李白 古文《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现代文全文翻译: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a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洲:今重庆一带。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著痕迹,妙入化工。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

文学赏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图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一、原文。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三、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3)影:月光的倒影。(4)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5)夜:今夜。(6)发:出发。(7)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9)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10)下:顺流而下。(11)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四、赏析。该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五、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