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在国际贸易货物中,那些问题找卖方索赔,那些问题找保险公司索赔?

如果出现了问题找卖方索赔的情况下,那么你就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

我国面临国际环境履约的压力,()将成为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

我国面临国际环境履约的压力,()将成为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 A.“碳关税”B.WTOC.营业税D.消费税正确答案:A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分别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新贸易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所有权还有区位优势理论,还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简单来说,三者的区别在于:1.假设不同.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更多元。2.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认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水平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认为产品异质。3.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4.新贸易理论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内容概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

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

海陆空,至于选择什么方式运输取决于货物本身的性质与时效还有价格方面

国际贸易货款结算不能同时支付方式

  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托收、汇付、信用证。这些支付方式除了单独使用,还可以通过不同支付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减少或规避风险。  1、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即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余额货款采用汇付结算。  2、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支付,部分余额货款采用跟单托收结算。一般的做法,在信用证中应规定出口商须签发两张汇票,一张汇票是依信用证项下部分,货款凭光票付款。另一张汇票须附全部规定的单据,即期或远期托收。  3、备用信用证与跟单托收相结合。这是为了防止跟单托收项下的货物一旦遭到进口商拒付时,可利用备用信用证的功能追回货款。

单证员考试:汇款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运用

汇款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主要有三种: 1、预付货款。 预付货款是进口商(付款人)在出口商(收款人)将货物或货运单据交付以前将货款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通过银行付给出口商,出口商收到货款后,再根据约定发运货物。 2、货到付款。 货到付款与预付货款相反,它是进口商在收到货物以后,立即或一定时期以后再付款给出口商的一种结算方式。也被称为延期付款,或赊销。包括售定(Be sold out/up)和寄售(Consignment)两种。 售定是进出口商达成协议,规定出口商先发货,再由进口商按合同规定的货物售价和付款时间进行汇款的一种结算方式,即“先出后结”。 寄售是指出口方将货物运往国外,委托国外商人按照事先商定的条件在当地市场上代为销售,待货物售出以后,国外商人将扣除佣金和有关费用的货款再汇给出口商的结算方法。 3、凭单付汇。 凭单付汇是进口商通过银行将款项汇给出口商所在地银行(汇入行),并指示该行凭出口商提供的某些商业单据或某种装运证明即可付款给出口商。因为汇款是可以撤销的,在汇款尚未被支取之前,汇款人随时可以通知汇款行将汇款退回,所以出口商在收到银行的汇款通知后,应尽快发货,尽快交单,尽快收汇来源网。 国际贸易中汇款结算方式的特点 1、风险大。 预付贷款或货到付款依据的都是商业信用。对于预付货款的买方及货到付款的卖方来说,一旦付了款或发了货就失去了制约对方的手段,他们能否收货或收款,完全依赖对方的信用,如果对方信用不好,很可能银货两空。因而汇款只在国际贸易结算的一些特殊场合和情况下使用* 2、资金负担不平衡。 对于预付货款的买方及货到付款的卖方来说,资金负担较重,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几乎全部由他们来提供。对于出口商来说,货到付款弄不好还会出现钱货两空的情况。 3、手续简便,费用少。 汇款支付方式的手续是最简单的,就象一笔没有相对给付的非贸易业务,银行的手续费也最少,只有一笔数额很少的汇款手续费。因此在交易双方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或者在跨国公司的不同子公司之间,用汇款支付方式是最理想的。因此,汇款方式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还时有运用。

国际贸易的付款方式有几种?具体是怎样的?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很重要,为了把握好货款的安全性,一般常见的付款方式有汇付、信用证、托收、西联汇款等。1、汇付汇付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有电汇、信汇、票汇。优点:方便、快捷、灵活,最简单,中间程序最少,最直接的方式。缺点:商业信用,安全性差如果是作为预付货款,那么对于进口商来说,有出口商不交货的风险;如果是交货后付款,那么出口商就有交货后进口商不付款的风险;因此,汇付适合于小金额的交易(输得起),或者买卖双方有了深厚的合作基础,不会出现不交货或不付款的情况。2、信用证优点:银行信用,比较安全当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时,受益人(出口商)的收款有保障,特别是在出口商不是很了解进口商时,在进口国有外汇管制时,信用证的优越性更为显著。缺点:手续复杂繁琐,对单据要求比较严格,银行费用较高。审单等环节要较强的技术性,增加了业务成本,更占用买方资金,里面至少涉及四个角色:信用证申请人、开证行、通知行、信用证受益人。容易产生欺诈行为,由于信用证是具有自足性的文件,有关银行字只处理单据特点,存在假单。3、托收优点:费用低廉,操作简单,买方在资金上比较便利,提高出口的竞争方式。缺点:安全性差,风险大因为出口方先发货,若进口商拒付,即使物权单据仍掌握在出口方手中,可货物滞留对方港口和积压及运回国内的运费、银行的费用都是不小的损失。如果市场发生变化,或买方经营不善倒闭,那么进口商就有可能不要货了,出口商就有收不到货款的风险。虽然D/P和D/A的操作比信用证简便许多,费用上也少了一个通知行的费用,但是银行在托收过程中是不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的。托收适合于买卖双方有了深厚的合作基础,不会出现不付款的情况。4、西联汇款优点:西联汇款手续简单。它利用全球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独特的全球电子金融网络,即时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处理汇款。在几分钟内收款人即可如数收到汇款。缺点:汇款手续费按笔收取,对于小额收款手续费高,相对于其他的汇款方式手续费是较高的。有时买家会不相信,第一次跟你合作就先打款给供应商了,会担心供应商不给发货,因此会因为这个付款方式而放弃交易,如果是个大客户,对于我们而言损失就会很大。

国际贸易常用六种付款方式

国际贸易常用六种付款方式如下:1、汇付,包含信汇、电汇、票汇。2、信用证。是银行依照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对出口商发出的、授权出口商签发以银行或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保证在交来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时,必定承兑和付款的保证文件。3、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4、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5、支票。是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6、托收。指出口方向进口方开立商业汇票,委托银行通过向进口人取得承兑并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1、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其他国家的商品或服务引进到该国市场销售。2、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该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其他国家市场销售。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A国的商品经过C国境内运至B国市场销售,对C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就每笔交易的双方而言,对于卖方而言,就是出口贸易,对于买方而言,就是进口贸易。此外输入该国的商品再输出时,成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再输入该国时,称为复进口。

国际贸易中买方的付款方式有哪些

一、汇付(remittance)也称汇款,是付款方通过银行将应付款项汇交收款方的支付方式。属于商业信用,采用顺汇法。汇付的优点在于手续简便、费用低廉。汇款根据汇出行向汇入行转移资金发出指示的方式,可分为三种方式:1、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T/T)电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给在另一国家的分行或代理行(即汇入行)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电汇方式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收款人可以迅速收到货款。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银行与银行之间使用电传直接通信,快速准确。电汇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但其费用较高。2、信汇(Mail Transfer,M/T)信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用航空信函的形式,指示出口国汇入行解付一定金额的款项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信汇的优点是费用较低廉,但收款人收到汇款的时间较迟。3、票汇(Remittance by Banker"s Demand Draft,简称D/D)票汇是指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代汇款人开立以其分行或代理行为解付行的银行即期汇票,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票汇与电汇、信汇的不同之处在于,票汇的汇入行无须通知收款人取款,而由收款人持票登门取款,这种汇票除有限制流通的规定外,经收款人背书,可以转让流通,而电汇、信汇的收款人则不能将收款权转让。二、托收(collection)托收(Collection) 是指债权人(出口人)出具债权凭证(汇票等)委托银行向债务人(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支付方式。托收一般都通过银行办理,故又叫银行托收。银行托收的基本做法是:出口人根据买卖合同先行发运货物,然后开立汇票(或不开汇票)连同商业单据,向出口地银行提出托收申请,委托出口地银行(托收行)通过其在进口地的代理行或往来银行(代收行)向进口人收取货款。根据托收时是否向银行提交货运单据,可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两种。1、光票托收托收时如果汇票不附任何货运单据,而只附有"非货运单据"(发票、垫付清单等),叫光票托收。这种结算方式多用于贸易的从属费用、货款尾数、佣金、样品费的结算和非贸易结算等。2、跟单托收跟单托收有两种情形:附有金融单据的商业单据的托收和不附有金融单据的商业单据的托收。在国际贸易中所讲的托收多指前一种。跟单托收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和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D/A两种。三、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买方)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方式有三个特点:1、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self-sufficient instrument)。信用证不依附于买卖合同,银行在审单时强调的是信用证与基础贸易相分离的书面形式上的认证;2、信用证方式是纯单据业务(pure documentary transaction)。信用证是凭单付款,不以货物为准。只要单据相符,开证行就应无条件付款;3、开证银行负首要付款责任(primary liabilities for payment)。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它是银行的一种担保文件,开证银行对支付有首要付款的责任。扩展资料:国际贸易中买方的付款方式的风险:1、100% T/T advance100%款到生产。注意这个是款到生产,还个方式不是款到发货。这个付款方式意味着还没有开始生产,就收到全部货款了,对于出口方来说当然是风险为0的一个付款方式,但同样这个方式对于进口商来说风险是最大的。一般只在样品单或者小订单采用这样的付款方式。2、T/T定金+ T/T尾款发货前付清这个付款方式也是非常安全的。并且是定金比例收得越高,安全系数越高。当然这里有些很极端的情况,客户付完定金之后弃货了,或者倒闭了,这个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只要没有发货,收到了定金碰到客户弃货的情况,可以转卖给其他客户或者降价处理,应对方案还是比较多的。3、T/T定金+尾款即期信用证一般而言是30%T/T,70%尾款信用证。当然这时候T/T比例也是越高越好的。实际上这个付款方式,跟第二个付款方式的安全程度几乎一样。也是非常安全的一种付款方式。区别在于采用这个付款方式,必须发货上船之后拿到提单之后才能交单。信用证收款的最大风险在于出了不符点之后客户拒付。收了T/T定金之后可以保证即时有不符点,客户基本上也都会接受不符点付款赎单, 因为他已经付了那么多定金了,不可能为了一点单据上的不符点不要货定金也不要了。所以这个付款方式也是非常非常安全的。这里需要注意,先收T/T定金,尾款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是个非常安全的付款方式。但是一定要注意是先T/T收定金,尾款信用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主要付款方式有哪些?

众汇付通道

国际贸易支付的几种方式的异同比较是什么

A、信用证结算方式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简称L/C)方式是银行信用介入国际货物买卖价款结算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而且还能使双方在使用信用证结算货款的过程中获得银行资金融通的便利,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之中,以致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的结算方式。 信用证是银行作出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即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和指示,向受益人开具的有一定金额、并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或者是银行在规定金额、日期和单据的条件下,愿代开证申请人承购受益人汇票的保证书。属于银行信用,采用的是逆汇法。 B、汇付和托收结算方式 汇付和托收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货款结算方式。 a、汇付 汇付,又称汇款,是付款人通过银行,使用各种结算工具将货款汇交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属于商业信用,采用顺汇法。b、托收(collection) 托收 是出口人在货物装运后,开具以进口方为付款人的汇款人的汇票(随附或不随付货运单据),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它在进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代进口人收取货款一种结算方式。属于商业信用,采用的是逆汇法。C、银行保证函 银行保证函(banker"s letter of guarantee),简写为L/G),又称银行保证书、银行保函、或简称保函,它是指银行应委托人的申请向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凭证,保证申请人按规定履行合同,否则由银行负责偿付债款。 D、各种结算方式的结合使用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一笔交易的货款结算,可以只使用一种结算方式(通常如此),也可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或有利于促成交易,或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或有利于妥善处理付汇。常见的不同结算使用的形式有:信用证与汇付结合、信用证与托收结合、汇付与银行保函或信用证结合。

国际贸易中配载是不是说的是运抵?

是去应比去文海.多么我发热么

国际贸易实务与证券投资与管理

看你个人喜欢了,国际贸易实务,顾名思义就是将来从事外贸行业的,包括:外贸业务,报关员,单证员等。英语能力是基础和必要工具。证券投资与管理将来应该是做证券分析师及理财顾问之类的吧。证券类有 股票,基金,外汇交易等。你可以自己先找书大致看看。从事外贸的话外语要好,才能沟通顺畅,了解各国习俗及贸易习惯。证券投资是属于金融行业的,预测和计算能力应该要好。以上只为个人看法,希望还有别的更好的回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金融专业,和国际贸易学院的金融专业哪个更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和国际贸易学院的金融学专业的师资各方面配置都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就是金融学专业下设研究方向不同。金融学院下设5个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证券实务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方向、公司金融与投融资方向、特许金融分析师方向、金融理财与投资分析方向。国际贸易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下设以下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投资实务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融资方向、金融管理与投资实务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融资方向、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方向、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方向、财富管理与理财规划方向、资本运营与投融资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前身为中国金融学院,创办于1987年9月20日。直属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董事会办学。2000年6月,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金融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3月,在原中国金融学院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系基础上组建成立金融学院。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贸易法的区别、就业方向?

一、内涵不同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际贸易法是调整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交易关系及附属于这种交易关系的其他关系,即国际商品货物运输、保险、支付与结算、调解与仲裁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调整关系不同1、国际贸易法调整着两类关系:一类是国际间商品买卖关系本身,其内容为买方与卖方之间在交易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表现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关系,专门调整这类关系的规范,属于国际贸易法规范。另一类是附属于国际间商品买卖的关系,为实现国际间商品买卖所不可缺少的,但其本身却不是商品的买卖关系。2、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必然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和更改,是在南北矛盾—交锋—磋商—妥协—合作—协调—新的矛盾中曲折行进的。三、作用不同1、国际经济法是与国际经济秩序紧密相关的,实际上两者难以分割。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秩序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经济秩序。其核心内容就是“布雷顿森林协定”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见国际货币法)、《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建立的体制。2、国际贸易法的作用(1)符合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的目标。(2)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贸易。(3)照顾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4)有助于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障碍。四、就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际贸易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际经济法

国际贸易与金融在专业与就业方向上有什么区别?

基本上学的内容都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都是经济类,你对比一下所学的科目都差不多专业方面:很多都是人为划分出很多专业出来,其实都是相通的。如果是选择上学用的专业,最好都不选,现在这个行业要么不值钱,要么又空又大。设置专业的时候,都是孤立看问题的,全是扯淡;什么有兴趣就选什么,兴趣第一就业方面:主要看有人单位有没有门槛,如果没有,应该差不多,到了单位都需要重新学习,应该看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你毕业了就是这方面专家了,那是不可能的。人家跟你说的术语,你只要知道理解,上手的速度就快,出错的机会就少,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作就行。

国际贸易金融专业具体是学习什么?

国际贸易实务是涉外经济与贸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更加活跃,只有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实务知识,才能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并且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基本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在我国加入” WTO“后,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学好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是当务之急。 1、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 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①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② 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③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④国际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2、 教学方法 ( 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将《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先行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内容,可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 注意业务同法律的联系 国际贸易法律课的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关系密切,因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步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实际上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不同法系的国家,具体裁决的结果还不一样。这就要求从实践和法律两个侧面来研究本课程的内容。 ( 3) 加强英语的学习 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书信。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 ( 4)注意本课程同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际金融及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讲到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内容时,就应去了解运输学、保险学科的内容;讲到争议、违约、索赔、不可抗力等内容时,就应去了解有关法律的知识等等。 ( 5) 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规则,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经常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根据“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并学会灵活运用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方式和习惯做法,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 ( 6)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和平时的操作练习,并组织学生结合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培养规模上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注意灵活性。 3、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门课程的内容、特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精心组织实施教学计划。通过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繁杂的专业知识很快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才是培养新型外贸专业人员的一种有效形式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 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 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6. 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相近专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国民经济管理 贸易经济 保险 金融工程 信用管理 网络经济学 体育经济 投资学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统计学 国际文化贸易 税务 税收

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异同点?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投资又称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譬如,国际收支必然产生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中的货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重大影响;国际收支的许多重要项目同国际信用和国际投资直接相关,等等。

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都是什么意思,有啥不同点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形象说就是商品进口和商品出口。 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近似,也是针对跨国界交易的,但其偏重于实践技能和贸易商务管理。到研究生阶段,国际贸易是学术型硕士,国际商务是国际贸易学的专业硕士。 国际金融,概念则有很大不同。它是国家和地区之间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其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 PS:国际往来中, 国际贸易的对象针对跨国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国际金融针对跨国货币资金收支和结算。而国际商务针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二者的跨国经营活动。

国际贸易与金融具体有哪些课程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和微观)、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由于两个专业都属于经济学大类,因此有多门公共专业基础课。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两个专业的不同

楼主你好,我是广东金融学院在读学生,我虽然是外省人,但是在广东读了四年书了,也算大半个广东人了,哈哈。我所在的金融系,就有国际金融这个专业,而国际贸易则属于经济贸易系,看分类就知道这两个专业有不同。如果以后想去金融类机构工作,比如银行,证券公司,那无疑是国际金融专业比较对口。国际贸易多去一些公司,企业,做外贸生意的比较多。说到选大学我觉得很重要,甚至比选专业更重要,如果你可以考上中大,一定要去,不管什么专业,即使你的分数可以上暨大最好的专业,我也觉得不如去中大读。名校的效应,可以帮你一辈子,不管你以后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找工作,或者工作以后的提拔等等。本科读的专业我觉得不是很重要,你可以选择本科毕业后考研或者出国继续读你喜欢的专业,把本科当做一个跳板。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因为我当初就是选的专业,没有选学校,而来了广金,追悔莫及。

国际贸易和金融哪个专业更好啊?

当然学国际贸易好了,我就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就是进出口贸易的理论与实物知识,同时也涉及到国际金融的一大部分,国际贸易的专业课之一就是国际金融,并且是考试课,国际贸易能学到很多使用的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都学,国际金融侧重于理论,其实很多一方面也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另一部分涉及到国际投资,但是没有实际的东西。

国际贸易和金融有什么区别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譬如,国际收支必然产生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中的货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重大影响;国际收支的许多重要项目同国际信用和国际投资直接相关,等等。这就是国际贸易和金融区别,一个是有钱有货,一个就是钱。如果还有疑问欢迎询问我们欧高国际货运代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有什么区别!

现在大学都分大类,这两个都包含在经济类中,到大二时细分,到时你自然就会懂了。

国际金融跟国际贸易有什么区别?

国际金融指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指国际间货物的流动。(当然货物流动要靠银行结算,这部分也属于资本流动的一部分)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金融偏向银行,证券,保险三方面,贸易偏向进出口。

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有什么区别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一门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国际间货币与资本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大量金融信息的基本含义,重点掌握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国际货币流通和国际资金融通方面的知识,并对国际货币制度与国际金融机构有基本的了解;进而能运用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解释各种金融现象,理解国际金融政策,并能初步进行国际金融实务操作;能把握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前沿走势,对国际金融的理论、政策和实务能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作为将来深入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的基础。 国际贸易就是跟外商作生意阿,所以要懂贸易理论和外贸实务等。金融的话重要学习经济方面的东西。国际金融指国际间资本的流动, 国际贸易指国际间货物的流动。(当然货物流动要靠银行结算,这部分也属于资本流动的一部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 国际贸易主要是研究进出口业务的专业。

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利与弊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本国经济,有利有弊。利:1、利用本国技术、资源甚至劳动力优势发展产业,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有效降低商品比较劳动时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降低物价水平;3、出口创汇增加贸易顺差弊:1、容易造成资源铺张浪费;2、过度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容易动摇基础行业,如农业、基础制造业;3、过度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容易造成行业单一,结构结构偏向,抗经济风险能力减弱。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容易使本国GDP快速增长;但弱过度发展,则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主动或被动调整,容易重蹈英国和日本的老路。

国际贸易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一)手工工场时期(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产业革命之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二)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产品的地位相对上升。(三)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上升,美国地位相对下降

目前国际贸易发生的新形势是什么?

目前国际贸易的发生的新形势是这样的,现在国际贸易越来越走向的倒退的边缘,现在都是自各自为政了,贸易壁垒又重新开始了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案例集

一、单项选择题1、在进出口贸易实践中,对当事人行为无强制性约束的规范是( C )。 A、国内法 B、国际法 C、国际贸易惯例 D、国际条约2、与进出口贸易关系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国际条约是(A )。 A、《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B、《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C、《跟单信用证统一通则》 D、《托收统一规则 3、按照《200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时,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B )。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 承运人负担 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4、按照《2000年通则》的解释,CIF与CFR的主要区别在于( CIF由卖方负责保险运费,CFR则由买方负责保险 )。

请教几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计算机题

9月17日 20:5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部分: 1、贸易术语——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风险、责任、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术语。 2、象征性交货——卖方只要按期在约定的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货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证,就算完成了交过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 3、良好平均品质——一定时期内某地出口货物的平均品质水平,一般指中等货而言。(指农产品的每个生产年度的中等货、指某一季度或者某一装船月份在装运地发运的同一种商品的“平均品质”) 4、品质公差——国际上公认的产品品质的误差。在工业制成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指标出现一定的误差有时是难以避免的。 5、品质机动幅度——某些初级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为了便于交易顺利进行,在规定其品质指标的同时,可另订一定的品质机动幅度,允许卖方所交的货物的品质指标在一定幅度内有灵活性。 6、溢短装条款——卖方在交货时,可按合同中的数量多交或少交一定的百分比,他一般是在数量条款中加订的。(散装货:粮食、矿砂等) 7、中性包装——即不标明生产国别、地名、厂商名称,也不标明商标或者品牌的包装。(无牌中性包装、定牌中性包装) 8、定牌——卖方按照买方要求在其出售的商品或者包装上面标明买方指定的商标或品牌。 9、滞期费——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如果未按约定的装卸时间和装卸率完成任务,需要向船方缴纳延误船期的罚款。 10、速遣费——如果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在约定的装卸时间内提前完成任务,有利于加快船舶周转,则可以从船方取得奖金。 11、OCP条款——陆上运输通常可到达的地点。OCP地区是以落基山脉为界,其以东地区均定为内陆地区范围。从远东地区向美国OCP地区出口货物,如按OCP条款达成交易,出口上可以享受较低的OCP海运优惠费率,进口商在内陆运输中也可以享受OCP优惠费率。 12、提单(B/L)——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在收到货物后签发给托运人的一种证件,它体现了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13、联运提单——在由海运和其他运输方式所组成的联合运输时使用,他是由承运人(或其其代理人)在货物启运地签发运往货物最终目的地的提单,并收取全程运费。 14、过期提单——提单晚于货物到达目的港;向银行交单时间超过提单签发日期21天。 15、多式联运单据——证明多式联运合同以及证明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货物并且负责按照合同条款交付货物的单据,它由多式联运经营人签发,这种单据应依发货人的选择,或为可转让单据,或为不可转让的单据。 16、共同海损(GA)——载货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灾害、事故,威胁到船货等各方面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维护船货安全,是航程得以继续完成,船方有意识地、合理地采取措施,造成某些特殊损失或者支出特殊额外费用。 17、舱至舱条款——保险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启运地仓库货储存处所开始,包括正常运输中的海上、陆上、内河、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运抵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者储存处所,或者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但被保险人的货物在最后到达卸载港卸离海轮后,保险责任以60天为限。 18、联合凭证——是一种更为简化的保险凭证。在我国,保险机构在外贸企业的商业发票上加注保险编号、险别、金额,并加盖保险机构印戳,即作为承保凭证,其余项目以发票所列为准。此种凭证不能转让,目前只适用于香港地区一些中资银行由华商开来的信用证。 19、保险单——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承保证明,是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各自权力和义务的契约,当被保险货物遭受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它又是保险索赔了理赔的主要依据。 20、对等样品——卖方可以根据买方提供的样品,加工复制出一个类似的样品交给买方确认,这种经确认后的样品称为回样(确认样品)。 21、价格调整条款——在定约时只规定初步价格,同时规定,如原材料价格和共资等发生变化,按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等的变化来计算合同的最终价格。(主要适用于类似生产加工周期较场的机器设备等商品的合同) 22、汇票(Draft)——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者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者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23、背书——转让汇票权利的一种手续,就是由汇票抬头人在汇票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或再加上受让人的名字,并把汇票交给售让人的行为。 24、支票(Check)——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存款人签发给银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命令,出票人在支票上签发一定的金额,要求受票的银行于见票时,立即支付一定金额给特定人或持票人。 25、付款交单D/P——出口人的交单是以进口人的付款为条件。 即期付款交单——银行提示即期汇票和单据,进口人见票时即应付款,并在付清货款后取得单据。 远期付款交单——银行提示远期汇票,进口人审核无误后在汇票上进行承兑,于汇票到期日付清货款后再领取货运单据。26、承兑交单D/A——出口人的交单以进口人在汇票上承兑为条件,进口人在汇票到期时,方履行付款义务。(只适用于远期汇票的托收) 27、信托收据——进口人借单时提供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文件,用来表示愿意以代收行的受托人身份代为提货、保管、存舱、保险、出售,并承认货物所有权仍归银行。 28、信用证L/C——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也是开证行对受益人的一种保证,只要受益人履行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即受益人只要提交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各种单据,开证行就保证付款。(银行信用) 29、背对背信用证(转开信用证)——受益人要求原证的通知行或其他银行以原证为基础,另开一张内容相似的新的信用证。 30、对开信用证——两张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互以对方为受益人而开立的信用证。开立信用证是为了达到贸易平衡,以防止对方只出不进或者只进不出。 31、备用信用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证,是开证银行对受益人承担一项义务的凭证。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能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受益人只要凭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并随附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 32、保函(保证书L/G)——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个人应申请人的请求,向第三方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凭证,保证人对申请人的债务或应履行的义务承担赔偿责任。 33、定金——合同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的约定预先付给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金钱,以保证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成立、担保合同的履行、保留合同的解除权等。 34、不可抗力——买卖合同签订以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者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预防、避免、控制的事件,以至于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故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免责条款) 35、发盘(要约)——凡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人提出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其内容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盘人有在其发盘一旦得到接受就受其约束的意思,即构成发盘。 36、接受(承诺)——受盘人在发盘规定的时限内,以声明或者行为表示同意发盘提出的各项条件。实质上是对发盘表示同意。 37、逾期接受——不是有效的接受。如接受通知未在发盘规定的时限内送达发盘人,或者发盘没有规定时限,且在合理时间内未曾送达发盘人。 38、大副收据——货物装船后,承运船舶的大副签发给托运人的,表明已收到货物并已装船的货物收据,托运人凭此收据可向船公司或其代理人交付运费并换取正式提单。 (是划分船货双方责任的重要依据,是换取提单的依据) 39、定期结汇——议付行根据向国外付款行索偿所需要时间,预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结汇期限,并与出口企业约定该期限到期后,无论是否已经收到国外付款银行的货款,都将主动安当日外汇牌价将票款金额折成人民币拨交出口企业。 40、国际保理(承购应收账款业务)——在使用托收、赊销等非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时,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集买方资信调查、应收款管理和追帐、贸易融资、信用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 41、经销——进口商根据他与国外出口商达成的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购销指定商品的一种做法。 独家经销——经销商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和地域内,对指定商品享有独家经营权力。 一般经销——经销商不享有独家专营权,供货商可以在同一时期、地区内,委派几家商号来经销同类商品。 42、代理——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或者从事其它法律行为,而由本人直接负责由此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43、寄售——是一种委托代售的贸易方式,寄售人先将准备销售的货物运往国外寄售地,委托当地代销人按照寄售协议规定的条件代为销售后,再由代销人向货主结算货款。 44、套期保值(海琴)——在卖出或买入实际货物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同等数量的期货。 45、对销贸易——在互惠的前提下,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贸易方达成协议,规定一方的进口产品可以部分或者全部都以相对的出口产品来支付。 46、电子商务——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现在通信技术,使得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而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单据的传输,从而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 47、国际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利用电子商务运作的各种手段从事的国际贸易活动,它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 简答题部分 一、贸易术语的作用? 答a成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行为准则,明确彼此在货物交接方面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这就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商时间,从而节约了费用开支。 b有利于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C有利于妥善解决贸易争端。二、班轮运输的特点? 答:1、船舶行驶的航线、停靠的港口都是固定的; 2、船舶按船期表航行,船舶开航、到港时间都较为固定; 3、船公司按照预先公布的班轮运价表收取运费,运费率相对固定; 4、在班轮运费中包括装卸费用,由船方负担; 5、班轮承运货物比较灵活,不论货物多少,只要有舱位都能接受装运(少量、件杂货)。 三、提单的性质和作用? 答:1、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据的货物收据,证实其以按提单的记载收到托运人的货物; 2、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3、是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 四、多式联运单据和联运提单的区别? 区别使用范围签发人风险、责任多式联运单据各种运输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联运提单由海运和其他方式组成的联合运输承运人、船长、船东第一程运输 五、我国基本险别除外责任的重要内容? 答:1、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过失所造成的损失; 2、属于发货人的责任所引起的损失; 3、在保险责任开始承担之前,被保险货物已经存在品质不良或者数量短少; 4、被保险货物的自然损耗、本质缺陷、特性、市价跌落、运输延迟所引起损失费用; 5、战争险条款和罢工险条款所规定的责任以及除外责任。 六、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 答:1、商品的质量和档次; 2、运输距离; 3、交货地点和交货条件; 4、季节性需要的变化; 5、成交数量; 6、支付条件和汇率变动的风险; 7、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 8、交货期的远近、市场销售习惯、消费者的爱好。 七、实际全损的情况有哪些? 1、保险标的物完全灭失;2、保险标的丧失(控制权——海盗劫走);3、保险标的物发生质变,失去原有使用价值;4、船舶失踪达到一定时期。 八、托收结算方式的利弊? 答:1、利——有利于调动买方订购货物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卖方扩大出口。 2、弊——由于托收属于商业信用,存在收不回货款的风险,尤其是托收方式中的承兑交单风险更大,故卖方对此方式的采用应持慎重态度。 3、注意事项: A.要切实了解买方的资信情况和经营作风,成交金额不宜超过其信用程度; B.了解进口国家的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条例,以免货到时由于不准进口或收不到外汇造成的不应有损失; C.了解进口国家的商业惯例,以免由于当地习惯做法影响安全迅速收汇; D.应争取CIF条件成交,除办理货运保险外,还应投保卖方利益险; E.对托收交易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及时催收清理,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九、信用证的使用程序? 答:1、买卖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凭信用证付款; 2、买方向当地银行申请开证,并按合同内容填写开证申请书和缴纳开证押金或提供其他保证。 3、开证行按申请书内容开证,并通过通知行交与受益人; 4、卖方收到信用证后,如审核无误,即按信用证要求发货,并开出汇票和备妥各种单据向有关银行议付货款; 5、议付行讲汇票和单据寄给开证行或信用证指定的付款行索偿; 6、开证行收到单据后,即通知买方付款赎单。十、延期付款、分期付款的区别? 区别货款交付所有权转移利息问题分期付款在交货时付清或者基本付清只要付清最后一笔货款,所有权就转移买方没有利用卖方资金,不存在利息问题延期付款(货价较高)大部分货款在交货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分期摊付货物所有权一般在交货时即转移买方利用了卖方的资金,所以就存在买方需要支付利息的问题。十一、使用仲裁解决贸易争端的好处? 答:1、仲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双方自愿为基础,由双方当事人约定仲裁机构并自行选定仲裁员; 2、程序较为简单,仲裁员一般是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专家或者知名人士,故仲裁解决问题较快; 3、仲裁费用比诉讼费用低; 4、仲裁气氛缓和,不影响争议双方继续发展贸易关系; 5、仲裁是终局性裁决,败诉方不得上诉,必须执行裁决。 (诉讼——带有强制性、程序复杂、有伤和气不利于双方今后贸易关系的发展、费用较高) 十二、商检证书的作用? 答:1、作为证明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重量(数量)、包装、卫生条件是否符合合同的依据; 2、作为买方对品质、重量、包装等条件提出异议、拒收货物、要求索赔、解决争端的凭证; 3、作为卖方向银行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 4、作为海关验关放行的凭证。 十三、发盘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答:1、发盘应向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 2、发盘的内容必须十分明确(标明货物的名称、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数量或者规定数量的方法、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价格或者确定价格的方法); 3、必须表明发盘人对其发盘一旦被接受人接受即受约束的意思。 十四、发盘效力的终止有哪些? 答:1、在发盘规定的有效期内未被接受,或者虽未规定有效期但是在合理时间内未被接受; 2、发盘被发盘人依法撤销; 3、被收盘人拒绝或者还盘之后; 4、发盘后,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 5、发盘人或者受盘人在发盘被接受以前丧失行为能力。 十五、国际保理业务的特点? 答:1、必须是商业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货物销售生产的应收账款,该应收账款不属于个人或家庭消费或者类似使用性质; 2、该商业机构必须将应收账款的权利转让给保理商; 3、保理商必须履行的职能:以贷款或者预付款的形式向供货商融通资金、管理与应收账款有关的账户、收取应收账款、对债务人的拒付提供坏帐担保; 4、应收账款的转让通知必须送交债务人。 十六、在大陆法中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1、必须要有损害事实(一般须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一方出具证明); 2、必须有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这是大陆法承担违约责任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 3、损害发生的原因与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损害是由于债务人应予负责的原因造成的)。 十七、寄售的特点以及利弊? 答:1、特点:寄售人与代销人是委托代售的关系; 是凭实物进行的现货交易; 代销人不承担任何风险费用,货物售出前的一切风险费用均由寄售人承担。 2、优点:对寄售人来说,有利于开拓市场和扩大销路,还可根据市场供求掌握有利的 推销时机; 有利于调动那些有推销能力、经营作风好、但资金不足的客户的积极性; 大大节省了交易时间,减少了风险和费用,为买主提供了便利。 3、缺点:承担的贸易风险大; 资金周转期长、收汇不够安全。 十八、展卖的特点和优点? 答:特点——把出口商品的展览和推销有机地结合起来,边展边销,以销为主。 有点:1、有利于宣传出口商品,扩大影响,招揽潜在买主,促进交易; 2、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客户关系,扩大销售地区和范围。 3、有利于开展市场调研,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改进产品质量,增强出口竞争力。 十九、拍卖的特点? 答:1、是一种公开竞买的现货交易; 2、是在一定的机构内又组织的进行; 3、具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和规章。 二十、期货交易的特点? 答:1、以标准期货合同作为交易的标的; 2、特殊的清算制度; 3、严格的保证金制度。 二十一、补偿贸易的特点? 答:1、它是在信贷的基础上进行的,设备引进方要承担利息; 2、设备供应方必须承诺回购对方产品或者劳务的义务; 3、是一种通过商品交易起到利用外资作用的交易方式。 二十二、对销贸易的利弊? 答:优点——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冲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并且在不增加外债的情况下,换取急需的技术、设备和物资。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对销贸易,以较优惠的价格获得原材料。 缺点:1、它是在互惠的原则下进行的,使得交易对象的选择和交易的达成以及履约出现很大的困难。 2、在对销贸易的方式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到很大削弱,价格往往与正常价格有很大的偏离,对一国来说,难以获得社会劳动的最大节约。 二十三、在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和一般电子商务相比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国际电子商务主要是针对国际经贸的电子商务活动; 2、国际电子商务一般涉及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贸易伙伴、相关的商业部门;交易的行为和过程本身并不直接针对市场上的消费者;3、国际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涉及的部门和范围要远远多于或大于一般的电子商务,其相关的协调工作和法律惯例规范都是国际性的;4、在我国国际商务的发展将具有社会连动和示范效应。

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专业介绍一下啊?、????

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熟悉国际经济贸易、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和战略眼光,并具备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能直接使用英语从事国际贸易的涉外能力、适应能力,了解必要的经济理论,熟悉国际商务运用规范和程序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语文、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等。 专业基础: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英语语音等。 专业方向: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谈判、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学、国际商法、基础会计学、电子商务导论、统计学、国际商务礼仪等。 实践环节:如校内语言实践,校内实训、校外暑期语言实践等。 三、就业方向 外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外贸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教学单位、政府机构及国外驻中国领事馆和文化机构从事国际贸易、翻译、管理、咨询、教学等工作;也可以直接出国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

制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国际组织是

负责制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商会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其他信息

国际商会自1936年起草第一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来,就不断定期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Incoterms2010的修改考虑了世界上免税区的增加,电子通讯的普遍使用以及货物运输安全性的提高,删去了Incoterms2000D组术语中的DDU,DAF,DES,DEQ,只保留了DDP,同时新增加了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DAT(Delivered At Terminal)与DAP(Delivered At Place)以取代被删去的术语。Incoterms2010中将贸易术语划分为适用于各种运输的CIP,CPT,DAP,DAT,DDP,EXW,FCA和只适用于海运和内水运输的CFR,CIF,FAS,FOB,并将术语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国内贸易中,赋予电子单据与书面单据同样的效力,增加对出口国安检的义务分配,要求双方明确交货位置,将承运人定义为缔约承运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实践要求,并进一步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鹿特丹规则》衔接。 国际贸易术语表(INCOTERMS2010) 组别 术语 英文 中文名 交货地点 风险转移界限 签订运输合同及支付运费 保险责任及费用 出口报关责任及费用 进口报关责任及费用 适用运输方式 详细概念 E组 EXW Ex Works 工厂交货(插入指定地点) 车间、仓库、工厂所在地 买方处置货物后 买方 买方 买方 买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当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代表卖方最低义务。 F组 FCA Free Carrier 货交承运人(插入指定交货地点) 出口国的地点或港口 承运人或运输代理人处置货物后 买方 买方 卖方 买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 FOB Free on Board 船上交货(插入指定装运港) 指定的装运港口 货物交到船上时 买方 买方 卖方 买方 海运或内河水运 指卖方以在指定装运港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舶或通过取得已交付至船上货物的方式交货 FAS Free Alongside Ship 船边交货(插入指定装运港) 指定的装运港口 卖方将货物交到船边时 买方 买方 卖方 买方 海运或内河水运 指当卖方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到买方指定的船边(例如,置于码头或驳船上)时,即为交货。 C组 CFR 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插入指定目的港) 指定的装运港口 货物交到船上时 卖方 买方 卖方 买方 海运或内河水运 指卖方在船上交货或以取得已经这样交付的货物方式交货。CFR价=FOB价+F运费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插入指定目的港) 指定的装运港口 货物交到船上时 卖方 卖方 卖方 买方 海运或内河水运 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CIF价=FOB价+I保险费+F运费,俗称“到岸价” CPT 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插入指定目的地) 国内陆路口岸或港口 在交货地点,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控制货物后 卖方 买方 卖方 买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卖方将货物在双方约定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CPT=FCA+运费 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运费、保险费付至(插入指定目的地) 国内陆路口岸或港口 在交货地点,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控制货物后 卖方 卖方 卖方 买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卖方将货物在双方约定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CIP=FCA+运费+保险费 D组 DAP Delivered At Place 目的地交货(插入指定目的地) 指定目的地 买方处置货物后 卖方 卖方 卖方 买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交货,只需做好卸货准备无需卸货即完成交货。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 DAT Delivered At Terminal 运输终端交货(插入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 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 买方处置货物后 卖方 卖方 卖方 买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当卖方在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指定运输终端将货物从抵达的载货运输工具上卸下,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运输终端”意味着任何地点,而不论该地点是否有遮盖,例如码头、仓库、集装箱堆积场或公路、铁路、空运货站。卖方应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的一切风险和费用(除进口费用外) DDP 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插入指定目的地) 进口国国内目的地 买方处置货物后 卖方 卖方 卖方 卖方 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指当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将仍处于抵达的运输工具上,但已完成进口清关,且已做好卸货准备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代表卖方最大责任。

制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国际组织是

负责制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商会。Incoterms2010中将贸易术语划分为适用于各种运输的CIP,CPT,DAP,DAT,DDP,EXW,FCA和只适用于海运和内水运输的CFR,CIF,FAS,FOB,并将术语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国内贸易中,赋予电子单据与书面单据同样的效力。增加对出口国安检的义务分配,要求双方明确交货位置,将承运人定义为缔约承运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实践要求,并进一步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鹿特丹规则》衔接。扩展资料: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2010年通则》用两个可以不顾及运输模式的新术语DAT[运输终端交货(??指定目的地)] 和DAP[目的地交货(??指定目的地)] 代替了《2000年通则》中的DAF、DES、DEQ和DDU术语。DAT和DAP术语都规定需在指定目的地交货,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DAT术语下,卖方承担将货物从运输工具上卸下并交买方处置的义务;而在DAP术语下卖方只需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即可,无须承担将货物从交通工具卸下的义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写什么毕业论文题目?

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摘要:美国制造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飞速发展,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保持了近一百二十年世界第一的位置之后,2010年被我国赶超。近年来美国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美国制造业回归,这一政策的影响就是重构全球价值链,并且对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及其地位产生较大影响。文章针对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原因及政策,接下来就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随后分析美国制造业回归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美国制造业回归;技术创新6结论目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限制了中国的出口增长,导致其出口企业陷入不稳定的市场环境。由于出口市场发生变化或者进口国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贸易条件会恶化到某种程度,导致贸易缺口增加。中国政府应该可以鼓励企业利用创新的出口市场结构的高科技出口温和调整和发展新兴贸易和邻近的经济体为重点,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促进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当中国的出口依赖于少数大市场的时候,出口垄断就存在,而中国的出口价格就容易受到垄断企业的控制。因此,如果中国想要保持其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强势地位,就必须实施一个多样化战略。虽然近年来,“中国制造”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与世界上工业转移和德国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业的缺陷逐渐出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很差,尖端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外国制造和创新系统;产品水平不高,缺乏品牌;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先进制造业发展能力不足,产业国际化水平低。制造业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这方面来看中国迫切地需要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和现代化。参考文献:[1]Jing Chen. McKinsey: US could undergo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 2017, 179(3)[2]Scott Miller. American Made: The Coming Renaissance in U.S. Manufacturing. 2018, 74(11):48-50.[3]Abadie,A.,Diamond,A.,Hainmueller,J..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 for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alifornia′s Tobacco Control Program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010,105(490):493-505.[4]Chunjiao Yu, Zhechong Luo. What are China"s real gains within global value chains? Measuring domestic value added in China"s exports of manufactures. 2018, 47:263-273.[5]肖肖.美国如何实现经济转型[J].企业观察家,2018(12):116-117.[6]潘辉,汤毅.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最新进展及对华经济效应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04):66-72.[7]马光远.高端制造业回美国,低端制造业去东南亚,中国还剩下什么?[J].资源再生,2017(02):20-21.[8]阮晓东.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的思考[J].新经济导刊,2017(06):56-60.[9]蔡礼辉,任洁,朱磊.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与地位分析——兼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价值链分工的影响[J].商业研究,2020(03):39-48.[10]吕晨星. 中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比较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11]王岩,何山水.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升级问题的几点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J].大庆社会科学,2020(03):92-95.[12]丁明磊,陈宝明.美国制造业回归及相关政策走向分析[J].中国工业评论,2017(05):12-18.[13]潘辉,庹小钰,饶霏霏.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上海先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基于理论视角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8(18):47-50.致谢在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那一刻,意味着一段短暂的4年学习生涯即将过去,当我陷入沉思的时候,我也明白到新的学习与生活也随之铺展开来,在这4年的时间里,我非常感激我身边的老师、舍友、朋友,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意义深重。本次的论文撰写,由初建环老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大纲、论文修改等其他方面都是在初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学习上感谢初老师在授课期间的无微不至和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在面临一些抉择上,感谢初老师对我的真诚建议,在本次论文上,感谢初老师对我论文的严格把关和专业指导。最后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人以及给予我支持的朋友,你们的无私和付出,点亮了我的生活。

规模经济为何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一般规模经济就是说,生产集中,配套集中和销售集中就是所谓的一条龙服务。在国外如美国的底特律是汽车城无论是整车还是配件以及销售都可以在一个城市完成无需多浪费路费到各处去联系。还有意大利的米兰市是国际时尚之都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时尚产品。中国的如浙江义乌还有广东东莞,也都是我国规模产业的龙头城市。在未来贸易时代来临的时候就是在一个地方可以买到你所需要的任何产品。另外规模经济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纳税等多方面的好处。本国贸易也好国际贸易也好给商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省时省力省心的好处外。也能给地域名片很好的知名度竞争力!

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

【答案】:A知识点: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主要包括四种理论:①亚当 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②大卫 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③赫克歇尔和俄林在20世纪初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④克鲁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

【答案】:A知识点: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主要包括四种理论:①亚当 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②大卫 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③赫克歇尔和俄林在20世纪初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④克鲁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规模经济为什么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新古典理论之所以称为新“古典”,是因为其多数假设前提与古典理论相同,是古典理论的发展。新贸易理论之所以“新”,是因为其假设前提与古典与新古典理论的差异巨大,包括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动态发展等。贸易的原因在于价格的差异。通过分工实现相对单一的生产,如果存在规模经济,会降低生产的平均成本,从而降低价格,引发贸易。

规模经济如何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其主要观点为: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由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规模经济效应使资源禀赋即使无差异的国家之间也能凭生产规模大的优势形成竞争力,取得贸易利益。

传统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 是同一个概念么?

传统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 是同一个概念么? 国际贸易是商务活动的一种。 传统商务,传统国际贸易,一定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一个附属关系。 国际贸易和外贸是同一个概念吗? 是的,国贸和外贸基本就是一个概念。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就是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PS:不过,要纠正的一点是国际贸易公司并非完全做外贸,有的也做国内贸易。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诞生及应用改变了跨国贸易的历史,跨国贸易由原来的实物、保守、单一买卖双方交易变为开放式、立体化、多元化、网路资讯化的实体与非实体组成的贸易模式,激发了对跨国贸易理历史变革,虚拟经济理论的诞生引起了众多贸易者深层次的思考,面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和电子商务贸易相结合的概念,有了新挑战,国际贸易方式在资讯化的平台推动下不断创新。传统的贸易方式已经不适应资讯化发展下的新型贸易的步伐,基于各国的贸易差异,如何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把资讯的生产、反馈与使用资讯成为国与国之间首要考虑的问题?对地域、文化、物质产地上的差异资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虚拟经营”的方式组织及运作?,打破传统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建立一个开放系统。使得本国贸易资源在“虚拟”化的形式下,面向全世界进行展示。使得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被纳入现代资讯网路,利用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传统的贸易方式已经收到了极大的挑战,急需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方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的诞生与发展必然会给国际贸易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相关贸易国的对外贸易管理方式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在对外贸易巨集观管理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如何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间贸易,如何推行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管理等问题,一一呈现在眼前。我国商务部、资讯化产业在资讯化处理及监管方面的问题上反复研究、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表现在: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2.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3.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海关预报关管理和电子报关;4.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等。初步实现外贸业务全过程的电子管理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监管变得更加效率化、规范化、资讯化、公开化和透明化,进一步推拓展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道路。  (三)国际贸易政策创新   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国际贸易政策创新主要体现在世贸组织(WTO)通过了电子商务免、禁征关税协议。该协议的达成将对永久性禁止征收电子商务关税产生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史上树起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商务是未来2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资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摇篮时期,各国给予免关税扶持,有利于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成熟。  (四)国际贸易执行机制创新 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网上虚拟市场,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执行机制,促进以资讯网路为纽带的世界市场资讯一体化程序。在这种网路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络进一步加强,这为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创新奠定了基础。 第一,电子商务环境中便捷的资讯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校正了世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为减少国际贸易决策的时滞和失误创造了条件。   第二,电子商务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执行机制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   第三,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产品和服务都表现为数字讯号,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第四,世界市场上的资讯充分性进一步削弱。因不完全资讯或资讯不对称而产生的世界市场垄断进一步削弱,市场机制将在一定程式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世界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充分而优良的资讯服务,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 (五)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变革。在资讯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贸易运作的资讯化,节约社会成本和贸易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贸易流程以买方准备一份购物清单到登记应收款帐户冲帐,需要经历20多个环节,而电子商务方式下却只需要8个环节就可完成。电子商务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资讯化、自动化、规模化,形成新的有效率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推动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六)国际贸易营销创新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钜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创新,产生了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电子营销。电子营销就是指通过电子资讯网路进行市场营销。企业通过电子营销,借助网际网路,可以进行生产、资讯传递、广告、购物、支付和资讯化产品等业务,双向互动资讯可以交换资料档案、影像、声音等,可以进行一对一双向互动, 甚至可以是一对无数和无数对无数的互动。它可以将实体市场转移到最广大的人们均可以参与的虚拟市场上。客户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的主动性得到加强,现代的互动营销方式正在形成。互动营销强调企业和消费者间互动式交流的双向推动,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企业对消费者的单向推动。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意识的成熟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化,差异消费、个性消费成为时尚, 互动式营销通过消费者积极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使企业既可获得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又能使其产品适应单个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既满足了大众化的需求,又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在电子营销中,企业和客户形成的这种营销框架可以称为网路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互动的特点,是对传统市场营销方式的突破。 (七)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创新 在 EDI普及的情况下,国际贸易运输不仅仅是单一方式的运输,而是必须将仓储、运输、交通等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综合物流。运用资讯网路对整个国际贸易运输过程进行综合管理,提高综合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库存、联运等综合物流的各环节的成本。网路的时空“零距离”要求加快国际贸易运输速度,现代消费者奉行个性化消费的理念又加大了国际贸易运输任务,这表明传统的国际运输将逐渐不能适应网路经济的要求,E时代要求国际贸易运输发生变革。 在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呈现出的变化是对新的贸易环境和贸易方式适应性的表现,应该说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其创新和变革总是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我国对国际贸易在新时期发展和创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必要紧紧抓住电子商务带来的新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新的里程。 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跨境电商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有几大巨头,向海外仓模式发展,O2O,B2C,C2C。传统贸易就是B2B,一般是工厂直接出口 国际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如何结合 在开实体店,在传统贸易的时候。同时也进行电商推广! 现在好多的公司是这样的! 传统贸易的概念 没确定的,可以参见西方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与联络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需求偏好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决定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由此汇出了对要素的派生需求。对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决定了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决定了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差异则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了两国需求偏好与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得出两国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又直接汇出了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相对要素报酬差异和相对商品价格三者在解释贸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是根本的原因。反过来,如果两国间不存在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间的贸易不存在。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就不能由要素价格差异直接得出,必须加入生产技术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经济规模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决定的轨迹为,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要素价格的差异和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差异(具体地说是产出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因此,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大小决定的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这就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发达国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2.贸易的商品模式。传统的贸易理论根据2×2×2 模型得出:一个国家将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饶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简言之,这里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相对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相对密集型商品,另一国则相反。新贸易理论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当贸易商品数量大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一国在一个生产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种商品,在另一个生产模式下则可能进口该商品。而生产模式却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如 *** 计划等。下面我们假定存在两个国家(甲、乙),两种要素(K和L),3种商品(X、Y、Z),解释这种可能情况。 设全世界总资源为K=7,L=9。X、Y、Z的生产函式分别为:X =1K+3L;Y=2K+2L;Z=3K+1L。考虑:(1)资源集中于一国,则可生产X=2,Y=1,Z=1,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2 )资源分布于两国甲国为K=3,L=5,乙国为K=4,L=4,则以下两种生产模式:①甲国(X,Y,Z)=(1,0,1),乙国(X,Y,Z)=(1,0,1);②甲国(X,Y,Z)=(1.5,0,0.5),乙国(X,Y,Z)=(0.5,1,0.5)都能使两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即生产模式是不确定的。并且在第一种情况下,甲国出口Y商品到乙国,第二种生产模式下,甲国从乙国进口Y商品。对一国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进口商品。即贸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确定的。 3.贸易的要素模式。传统贸易理论的贸易要素模式很简单,贸易中要素的净流动方向为:一国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即使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一国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净流入国。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边际成本定价原则。同时,如果由于规模、 *** 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进入受到限制,则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为中存在着垄断利润(经济租),当这些产业的商品出口到国外时,垄断利润将从国外获得。而两国获得的垄断利润的幅度(即垄断利润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时,一国就可以利用获得的垄断利润购买另一国商品,甚至可能达到进口所有要素的状况。这部分解释了当前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生产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象。发达国家的产业一般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程度,以美国为例,在原铝、电话电报器材、机动车、合成纤维等行业中,前四大公司的工业产量均占全行业的90%以上。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销售额竟超过了挪威、希腊、芬兰等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凭借这些强大的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获得了钜额的垄断利润,而从初级产品生产国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间接地占有了这些国家的资源。随着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4.贸易构成和贸易量。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必然出口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量越大。当两国要素禀赋无相对差异时,不存在相互贸易。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许多产业内(如小汽车、机械、电子)等存在着大量贸易;而且战后世界贸易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更有甚者,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快,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作出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所谓相异产品是:我们确定了商品部门结构后,属于这一商品部门的不同种类的产品。譬如说,我们确定“石英表”为一商品部门,则精工牌、北极星牌、海达牌等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各种品牌的石英表均为“石英表”这一商品的相异产品(也称“变体”),不仅如此,有更多的变体可以潜在地生产出来,例如,一年后可能会出现“梦想牌”、“虚构牌”石英表,这些都属于新贸易理论相异产品的范畴。尤其重要的是,各种相异产品都能因其自身有价值(市场上总有一些人喜好这种变体)而存在,并且,相异产品各类越多,消费者可选择余地越大,社会福利越高。然而在一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由于规模的限制。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很多,因为变体的数目越多,则生产规模越小,规模越小,规模经济效益受到限制。变体种类将保持在与规模经济权衡的水平上。开展贸易后,两国市场合一,两国分别生产几种变体,互不重合,但总数目大于贸易前任一国的数目。在需求方面,由于可消费变体数目的增加将提高福利,两国互相进口对方的变体。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并且,就贸易量而言,存在相异产品的世界经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此时,国家相对规模对贸易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大小越相似,产业内贸易量越大。就总的贸易量而言,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产业间贸易量)和国家相对规模(决定产业内贸易量)共同决定了贸易量。 5.贸易利益。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不考虑贸易产生的动态利益,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利。这种静态的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执行。但相比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开展贸易后,全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提高。这不仅得自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而且由于存在以下的潜在得益:(1)生产效率效益。贸易使报酬递增的产业由于市场的扩大而扩大,规模经济增加,提高了生产率。(2)生产集中。贸易使报酬递增的产业,集中于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国家生产,使商品价格下降。(3)生产的合理化。贸易的开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减少了垄断利润,缓和了价格扭曲,资源配置优化。(4)产品多样性。贸易使世界市场远大于国内市场, 可选择的变体增多,福利增加。但新贸易理论也指出,对一国而言,也存在着贸易受损的可能性。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这是因为本国生产效率低于国外,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失败),而贸易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补偿这种收缩带来的规模经济损失和垄断利润损失(此时垄断利润由外国获得)时,贸易使本国受损,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所要重视的是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 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拥有哪些优势 第一、成本低:传统的跨境贸易大部分主要由一国的进/出口商通过另一国的出/进口商集中进/出口大批量货物,然后通过境内流通企业经过多级分销,最后到达 有需求的企业或消费者。进出口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而跨境电商的出现,直面最终消费者,大大降低了企业走出国门的成本。 第二、速度快:只要海外采购商在平台上下订单,强大的物流体系可以使货品在1-2周内就可以到达买家手中。 第三、易上手:只要商家客户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就可以方便的购物交易。 国际贸易单证员和国际商务单证员是一个概念吗 从实务工作中是一样的,但要是证书的话,那是两个机构组织的考试,建议你考国际商务单证员,这个只要多做题就可以,推荐下面这套题,很全: :union.dangdang./transfer/transfer.aspx?from=P-265913&backurl=:search.dangdang./search_pub.php?key=%B5%A5%D6%A4%D4%B1%20%CA%A5%B2%C5

如何解释规模经济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规模经济理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活动的1)规模经济因素导入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因素导入国际贸易,标志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转变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甚至需求偏好这类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但实践表明,发

简述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生产要素禀赋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不符合把红色代表vhbsdvbsdbvbsdvbsvbsdvuivbsdjhfjhdsvhdsfvudsfnudshfgfdgfusgff合法dsvbgfuhfudhvdshvhhhvduvdvgu就回家好好好孤独好好弧度还是双手iidhihdhiid号ihhi

国际贸易外贸soho结汇怎么注册义乌个体户美金结汇账户?

收汇结汇一直是外贸小伙伴的痛点,特别是一些个人的卖家,soho和业务员,今天我决定分享一个好的政策、好的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先我先说一下国家的这个政策,从12年开始国家从浙江义乌市做外汇改革试点,个体工商户可以开外币账户,可以收汇,结算了。而且还没有结算限制,这个政策在一个离岸横行香港户独霸的年代似乎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优势,只有一部分本地的客户偷偷的享受了这种政策带来的甜果。有的朋友会质疑了你说的甜果有多甜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收汇结汇的问题往往都离不开银行、我们先从银行说起(之前的很多跟随政策的银行我就暂且不提了)我们从当下说起 基本上有两家银行是最方便也是开户最多的两家银行1:农行 有个限制每年每个个体账号最多500万美金收汇结汇额度,手续费是(一万美金 6元人民币)2:稠州商业银行收汇结汇无限制(无手续费)有网银自行结汇。 有朋友可能会想知道我不是浙江义乌的啊!我可以享受这种政策么?当然可以,办理一个义乌本地的个体户就可以了,现在很多听说这种政策的全国各地朋友都会办理义乌的这种个体户执照用来收汇结汇。下面我会说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办理。[b]下面说一下这种账号的优缺点:[/b]1、结算自由、方便,没有限制2、办理简单,有效证件即可3、收汇结算0手续费4、支持tt、PayPal、速卖通、亚马逊、自建站、eybe等跨境电商 、其它贸易款5、通用货币都支持:美金、英镑、欧元、澳元、加元、港币6、网银结汇,不需要跑柜台,结算rbm秒到7、可配合离岸账户离岸账户使用,结算无限额,,解决了离岸账户无法结算的问题[b]缺点:[/b]这种账号唯一的缺点是只能收汇结汇不能转美金(如果做退税的朋友注意了,很多人也是配合离岸使用的)下我也会介绍一下使用的流程:比如国外客人或者自己的离岸公司打入这个个体户的外币账户里面50万美金 农行账号会按照当天汇率给您直接结汇成人民币打入你私人的储蓄卡里稠州商业银行会给您储存到个体户外币账户里面,您什么时候想结汇可以通过网银办理。是不是很简单?[b]开户所需资料&流程[/b]1.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各一张 (手机拍照即可)2.由我司代理申请并办理义乌的个体营业执照(时间1-3个工作日 )3.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办理好后,会有银行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协助在当地银行办理外汇账户开4.账户下来之后,银行会把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和收汇账户,银行卡,网银,密码器等一并寄给你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的论文

我不知道具体什么样的论文你能满意,这个网站全是国际贸易方面的论文,http://paper.studa.com/classhtml/gjmy01.html有很多新的思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具体我摘抄一篇供参考,若需要其他的论文,请上我给的网站选择自己所满意的,谢谢。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制定和完善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一、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国际贸易增长率从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长到7%左右,1996年后,增长速度还要加快。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总的看,整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80年代(4%)的发展水平。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绝对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90年代,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二、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世界经济已摆脱连续4年的增长缓慢和不景气状态,并开始步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础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为1.7%,1994年上升到3.1%,预计1995年可达3.5%,90年代下半期大体可保持3%的增长率,略高于80年代2.9%的水平。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复苏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好转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长率可能维持在3%左右。西欧经济增长率也从1993年0.4%的负增长,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达2.9%,尔后几年,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好转,并步入常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将高于80年代。美国、西欧经济情况的进一步好转,有助于抑制日元升值的势头,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日本的出口,为日本摆脱经济衰退提供一个转机,使经济出现一些复苏的迹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经济增长率大体维持在3—3.5%,尽管高过美国和西欧,但仍低于80年代的水平。东欧国家经济(除个别国家外),已普遍渡过了滑坡的谷底,陆续开始回升。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下滑幅度也在缩小。俄罗斯经济今年可能走出底谷,恢复增长。相对说来,发展中国家的形势最好,近几年一直呈现出增长势头,1994年经济增长率为5.6%,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亚太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最有活力,并保持高速增长,一向经济形势较差的非洲,经济也出现转机,拉丁美洲经济已连续4年稳定增长,并初步完成经济模式的转换,中东随着和平进程的加快,将为全区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到90年代后期,中东可能出现一些新兴工业经济实体,带动地区经济向高层次发展。(二)“乌拉圭回合”谈判圆满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已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它不仅是工业品的自由流动区,也是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流动区。从1995年1月1日起,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正式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欧盟组织的扩大,使西欧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从而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计划在15年内分三阶段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在东盟经济部长第26届年会上,一致同意把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从原定15年缩短为10年,决定在2003年1月1日,把东盟内部工业品、农产品的关税降到0.5%。目前,亚太地区的“成长三角”,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补充模式进展比较顺利。(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五)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据1992年有关部门的调查,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约占国际贸易的60%,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产业内贸易约占国际贸易的45%。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三、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进入8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国际服务贸易额从1982年的4050亿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9600亿美元,1992年又增加到10200亿美元,10年间增长1.5倍,同期,世界商品贸易额只增长1倍。1993年,世界商品贸易额比上年减少2%,而国际服务贸易额却增长3%。在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通讯、保险、广告、技术、租赁、管理等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尤其是高技术产品中的附加值的不断增加,其商品也越来越趋向于服务密集型。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为了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3年12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委员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决定起草一份贸易与环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关贸易与环境措施之间增强相互作用的规则,监督用于环境目的的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随着国际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国际援助和国际投资中,环保工程倍受重视。当前,许多国家不仅陆续推出严格的环保法规,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中,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大都制定“环保产品优先”的原则,美国克林顿总统明确提出:对环保产品要制定出口优惠政策;欧洲联盟已制定“绿色输入”政策;东盟国家决定对环保产品征收低关税;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四、国际贸易方式正处在变革中(一)无纸贸易逐步盛行无纸贸易(简称EDI),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面单据进行贸易活动,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的目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EDI,可以大量减少甚至消除在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简化工作程序,这不仅能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可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可提供更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机会和条件。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报关都采用EDI;日本结合EDI的应用开发了“战略信息系统(SIS)”;韩国也建立了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NET);我国政府已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委员会”,负责推动EDI的应用工作;联合国也提出了应用EDI的贸易服务促进项目——ET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正在制定有关EDI应用的国际法,为EDI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创造条件。(二)管理贸易发展迅速管理贸易具体讲是指一国政府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和国内外政策需要出发,对外贸活动进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预。对国际经济组织来讲就是对国际经济的协调管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家电、服装、电子等商品,已开始与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发达国家为了保护传统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不少的管理贸易措施;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各区域经济集团为了保护区内市场,在逐步拆除妨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的同时,对外实行排斥,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集团之间的非公平垄断竞争和矛盾加剧,非成员国也感到自己的贸易空间在不断缩小,为了扩大出口,保护市场,需要加强对贸易的单边管理和与集团之间的贸易协调管理;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既需要采取自由贸易,消除对外经济扩张的一切限制,同时也需要借助国家干预外贸来提高竞争力,以保护某些产业免遭外国垄断组织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贸易将得到迅速发展。五、发展对外贸易的几点思考9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其机遇主要是:1.有利于扩大出口。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标志着国际市场需求的稳步扩大,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扩大出口。2.有利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特别是资本货物(电器、非电气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高新技术、信息、智能等“软件贸易”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这有利于我国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制成品的出口。其挑战主要表现在:1.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障碍,而且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增加了我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难度,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我国的竞争对手。为使机遇变成现实,充分利用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我国应采取下列措施:1.实行全球性的信息战略。建立健全全球性的行销网络。在世界各地寻求市场机遇,推动外贸活动的开展。2.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对无污染、附加值高、轻型化、多功能等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产品加以扶植,并作为经济发展的策略工业对待。3.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我国企业应跳出传统行业的单一产品生产框架,踊跃涉足其他新的领域,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参加跨行业的竞争。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为了绕过对方的贸易壁垒,可以输出劳务,承包工程,以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开展跨国、跨地区经营,采取在东道国(地区)投资建厂、合资办厂、收买股份、兼并等手段,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跨国战略联盟。4.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加强法制,改善投资环境。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

找一篇关于国际贸易实务的演讲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 以贸易全球化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达到25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WTO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谈判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经从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已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开始实现一体化,中国面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主要行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急剧增加,外汇储备增速超过50%,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我国从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增速减少1.5个百分点,进口增加0.2个百分点,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升值使企业投资成本下降,在经济比较景气的状态下,企业投资意愿有可能增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消费品价格下跌虽有利于消费增加,但影响有限。受出口减慢、新增就业减少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速会有所下降,不利于消费增加,人民币升值对消费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综合考虑,人民币升值2%,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0.4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减少50万人,农业、纺织业、机械、电子等产业受到影响相对较大。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为了研究汇率体制这一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中国投入产出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如下。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1.模型测算依据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初始影响(直接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这一影响的大小主要由进出口价格弹性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发展的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为1,即我国出口价格相对世界出口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进口价格弹性为0.4,即我国进口价格相对世界进口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进口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初始影响外,还要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回波效应(间接影响)。对进口而言,汇率升值的初始影响会导致进口增加,但升值造成出口需求下降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放缓,却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定量分析表明,我国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实际进口增长率减少1.33个百分点,因而进口的回波效应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对出口而言,作为经济贸易大国,不仅汇率升值的初始影响会抑制出口;同时,由于本国经济贸易减速将导致世界经济贸易趋缓,又会进一步减少本国的出口需求。定量分析表明,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实际出口增长率减少2.7个百分点,因而出口的回波效应对减少出口表现为叠加效应。由此可见,货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进口的刺激作用,国内国际经济减缓对进出口的影响,强于价格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2.测算结果及分析按照人民币升值1%、2%、3%和5%四种情况,经模型测算,其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影响,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1和表2,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减少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0.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9.5%)中0.6个百分点。汇率升值后,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国内相应产品价格也会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下降,企业投资意愿有可能增强;同时,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以及出口受阻,也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消弱企业投资意愿,综合作用的结果,名义投资下降0.2个百分点,实际投资增长0.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下跌有利于消费增加,但受经济增长减慢的影响,收入水平会有所下降,实际消费增速降低0.1个百分点。考虑到三大需求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就业减少50万人,财政收入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增加额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增速分别下降0.4、0.5和0.4个百分点。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主要行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由于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消费需求也相应减小、投资略有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行业的增加值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测算结果如表3、表4、表5所示。1.对三大产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2%,按2004年数据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94亿元,增速减少0.4个百分点,占当年增长率6.3%的6.3%;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减少544亿元,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占当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1.5%的6.1%;建筑业增加值增加7亿元,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减少122亿元,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占当年增长率8.3%的3.6%。2.对工业部分行业的影响工业部门中,出口份额较大的行业如纺织、机械、电子、化工等受到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人民币升值2%,作为我国出口大户的纺织业出口减少20亿美元;增加值减少90亿元,增速下降近2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出口减少14亿美元;增加值减少110亿元,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电子工业出口减少18亿美元;增加值减少85亿元,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出口减少8亿美元;增加值减少85亿元,增速下降1.4个百分点。三、对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几点看法1.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影响不大人民币升值2%,一次性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就业减少5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一影响是严格假定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理论结果。实际上,由于我国汇率是在国民经济仍处于繁荣阶段中调整的,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仍然较强,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没有理论测算得那么大,汇率小幅度调整不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相反,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2.当前是汇率调整的良好时机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看,上半年,GDP增长9.5%,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既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1~6月新增城镇就业59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8万人,就业形势良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高位,消费增长加快。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抵御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带来冲击的能力就强,对经济造成的负面会较小。从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看,目前,我国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企业抵御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从升值的预期看,近几个月来,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多数货币走强,大体升值在5%~10%之间;美元利率相对于人民币利率的利差在扩大。这些因素的出现,弱化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利于防止投机。因此,目前是推进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3.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应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一次性升值2%,继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如果市场预期大大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人民币有可能在多个交易日连续上涨至浮动的最高点,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升值过大的情况。获利投机资本也可能迅速流出我国。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农业、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一要根据国际收支变动状况,适度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二要利用各种可用贸易保护措施,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尽量减少对农业等行业的冲击;三是根据国际热钱流入或流出动向,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国内需求增长。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创立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非易事,要付出许多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政府政策对于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现代物流产业是传统和新兴产业形态的结合体,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是有效实现社会再生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物流活动及资源在区域及国家层次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目标。对于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政府政策的调控之手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日本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证实了这一观点,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不同层次的法律和政策以推动和保障区域物流的快速和良性发展。并从1965年起便开始着手规划、集资,在东京近郊的东西南北分别建立了葛西、和平岛、板桥和足力四个现代化的物流基地。这些物流基础对于东京以及整个日本的经济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政府政策体系对于提高一个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政策体系对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在“导入期”,这也意味着学习和追赶的机会和空间,也就是说,我国物流产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存在着“后发优势”。当然,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实现追赶的必要条件,要使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后发国家政府还必须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及时推出物流发展政策,为物流产业保驾护航。例如,日本政府1997年4月制定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在指导本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在充分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物流产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既有的不适应发展的政策与制定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物流产业的“后发优势”,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物流产业政策,确定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和阶段目标,促进我国物流业顺利从“导入期”向“成熟期”高速转型;协调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架构,扶持弱小的物流企业,改造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并推动其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地区分工协作、资源地区配置和利用合理化;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物流市场绩效;加快物流产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支持物流产业的高速高效发展。 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目前,现代物流业已经引起了中国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物流发展政策。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于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一般而言,产业政策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三大方面构成。在本文中,我们则根据产业政策的功能将物流政策体系划分为支持性、引导性和发展性政策三个模块。如图1所示。 一、支持性政策体系 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的配套环境息息相关。支持性政策体系旨在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发展的基础平台,其主要包括: 1.物流产业政策 建议在现有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将阻碍物流畅通的各类不符合市场竞争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政策逐步废除,努力建设统一开发、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 2.政府投资政策 对于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公共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 3.企业融资政策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降低物流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对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要支持鼓励上市。各类金融机构应对效益好、有市场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4.土地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的土地政策,整合存量资源,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相关的物流园区,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物流企业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5.税费政策 现代物流产业包括不同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如:运输业、仓储业、多式联运及物流代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及咨询。建议税务部门积极开展研究,针对物流产业不同的业态提出合理的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 6.运输管理政策 开辟物流绿色通道,提供市区通行和停靠的便利。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配送效率,优化各物流节点之间的转运环节,支持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门到门”的先进物流服务,实现“货畅其流”。 二、引导性政策体系 物流产业在我国仍处于“导入期”,各地方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引导性政策体系旨在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理性发展的平台。具体体现在:引导不同区域物流产业的合理分工;引导物流节点的合理规划;解决工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这种商业运作体制所带来的问题,提高企业物流的运作水平;引导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向发展现代物流转轨;指导物流企业在政府宏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发展。引导性政策主要包括: 1.空间布局引导政策 从国家宏观环境来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央政府可以根据东、中、西部不同的物流需求制定相关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从各区域的环境来分析,地方政府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现代物流体系,制定相关的土地、服务等优惠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入驻相应的物流园区,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物流企业发挥协同发展优势。 2.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引导政策 通过各种支持性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合理分布、共同发展,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在未来的几年内,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货运企业为基础的立体高效的物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型物流企业。 3.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引导政策 通过政策实施,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工商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工商企业进行内部产权改造和制度建设,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鼓励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充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三、发展性政策体系 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物流产业的成熟与相关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同步的。发展性政策旨在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产业升级平台,其主要包括: 1.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政策 在对物流企业进行考评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支持、土地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产业结构升级。 2.引入国外一流物流企业的政策 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积极引进国外一流物流企业,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大型物流企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此外,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如资金保障、体制保障等。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物流政策体系的完善,物流将日益发挥其国民经济“支柱型”的产业优势。

国际贸易信用证流程?

信用Z是银行应进口商要求,开给出口商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付款的银行保汇文件。信用Z支付的一般程序是:(1)进出口双方当事人应在买卖合同中,明确规定采用信用Z方式付款。(2)进口人向其所在地银行提出开证申请,填具开证申请书,并交纳一定的开证押金或提供其它保证,请银行(开证银行)向出口人开出信用证。(3)开证银行按申请书的内容开立以出口人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并通过其在出口人所在地的代理行或往来行(统称通知行)把信用Z通知出口人。(4)出口人在发运货物,取得信用Z所要求的装运单据后,按信用Z规定向其所在地行(可以是通知行、也可以是其它银行)议付货款。(5)议付行议付货款后即在信用Z背面注明议付金额。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可以帮到您.

请问可以开立国际贸易信用证的国内银行有哪些?

  我国的几大银行基本都能开立信用证,在政策上基本没什么宽松不宽松可言,基本一样。实际中一般都选择中国银行作为开证行。  开证申请人申请办理开证业务时,应当填具开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人承诺书并提交有关购销合同。开证申请书和承诺书记载的事项应完整、明确,并由申请人签章。签章应与预留银行的签章相符。  开证申请书和承诺书是开证银行向受益人开立信用证的依据,也是开证银行与开证申请人之间明确各自权责的契约性文件。  开证行根据申请人提交的开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人承诺书及购销合同决定是否受理开证业务。开证行在决定受理该项业务时,应向申请人收取不低于开证金额20%的保证金,并可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要求其提供抵押、质押或由其他金融机构出具保函。  一、申请开立信用证的手续  申请开立信用证的具体手续有三点:  ⑴递交有关合同的副本及附件:  进口商在向银行申请开证时,要向银行递交进口合同的副本以及所需附件,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证、某些部门审批文件等。  ⑵填写开证申请书:  进口商根据银行规定的统一开证申请书格式,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业务部门;一份留财务部门;一份交银行。填写开证申请书,必须按合同条款的具体规定,写明信用证的各项要求,内容要明确、完整,无词意不清的记载。  ⑶缴纳保证金:  按照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进口商向银行开立信用证,应向银行缴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金额一般为信用证金额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一般根据进口商的资信情况而定。在我国的进口业务中,开证行根据不同企业和交易情况,要求开证申请人缴付一定比例的人民币保证金,然后银行才开证。  二、银行对新客户的初审  1、对于首次来银行办理进口的客户,应递交:  ①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②批准其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批文原件;  ③客户隶属关系批件(如有);  ④法人代表授权书,内容应有:客户单位的中、英文企业全称应与许可证、营业执照相符;列明经营业务及被授权人的签样、印章、企业公章、财务章。该授权书必须由法人代表亲笔签名并加盖公章;客户企业公章、法人代表人必须与进出口业务批文(如有)、工商营业执照中相关内容相符;客户应在授权书中明确表示,有关业务受国家及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及规定约束;严格按国际惯例履行有关权利义务。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是指什么?

是一种开证银行应进口方的要求向出口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

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请分别简要介绍

太多啦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政策 x0dx0a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x0dx0a2 保护贸易政策 x0dx0a3 自由贸易政策 x0dx0a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x0dx0ax0dx0a关税政策 x0dx0a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x0dx0a2 关税的种类 x0dx0a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x0dx0a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x0dx0a5 出口退税 x0dx0ax0dx0a非关税壁垒政策 x0dx0a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x0dx0a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x0dx0ax0dx0a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x0dx0a1 鼓励出口的措施 x0dx0a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x0dx0ax0dx0a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政府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如果政府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政府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政府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政府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都有哪些

国际贸易政策都有哪些 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综合,那么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类别?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的 *** 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的进出口商和进出口商品的一切特权和优待,让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军用制定并实施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津贴来鼓励商品出口。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类别?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的 *** 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各国 *** 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的进出口商和进出口商品的一切特权和优待,让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军用制定并实施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津贴来鼓励商品出口。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国际贸易政策?试说明? 国际贸易政策 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2 保护贸易政策 3 自由贸易政策 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关税政策 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2 关税的种类 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5 出口退税 非关税壁垒政策 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1 鼓励出口的措施 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 *** 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因素 太多了,两国关系,宗教等。 简述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指国际商品贸易政策。它包括一个国家影响其商品进出口规模、构成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大致可分为进口的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励出口和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守贸易政策哪个更适合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于小国来说,自由贸易政策比较有利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小国的对外贸易,而且小国比大国更开放 大国的贸易一般都会采取相对的保守贸易政策,因为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和产业,就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保守贸易政策。。。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简答:国际贸易政策及其作用? 宏观调控 国际经济关系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详细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保护这些行业主要是减少国外相同行业抢占本国市场,对本国行业造成冲击。以及保护本国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行业,比如能源、电信、矿产等等。还有为保护国民生活质量设立的绿色壁垒等等。 第二个问题,深层次的话。。那应该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关咯,西方国家不大愿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认为我国对外贸商品存在各种补贴等等措施,不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市场是开放的、自由竞争的。 中国企业最起码应该懂得运用国际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亚非拉美市场等等。。 第二个问题在下面这个网页里写的蛮详细的。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 *** 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 *** 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 *** 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如果 *** 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同时,由于 *** 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 *** 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 *** 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 *** 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为目标,通过削减和限制关税、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创造一个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世界贸易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实惠。中国加入WTO后,正确认识WTO这一多边贸易组织的性质,以及在其机制下当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性质和动机,才能正确定位中国在加入WTO后,应如何在宏观政策上制定出相应的既符合WTO原则,又能充分反映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给我们在理想状态下的期望冲昏了头脑。 1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 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 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 *** 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 *** 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 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 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studa.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它的基本形式又是什么?对外贸易政策又包含哪些内容?

对外贸易政策 在理论上,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政策只在很短一段时间,在少数国家内实行。大多数国家在长时期内普遍采用的是保护贸易政策。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策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对对外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让商品自由进口和出口。 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的问题半争了几十年,1846年,《谷物法》废除,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胜利。 斯密,特别是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商品的进口或管制商品的出口,干预对外贸易,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生产。 保护贸易政策最早实施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它的理论基础是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宣扬世界主义而忽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应当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他主张为保护国民生产力而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但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护,而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才给予保护。 四、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它同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区别是:它不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达的垄断工业,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它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的侵入本国市场,而是采取种种奖出限入措施,加紧对外扩张,以占领国外市场,它不是保护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以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 五、贸易自由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逐步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的政策。 六、新贸易保护主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采取并不断强化种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作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以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口。 七、管理贸易 7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向管理贸易转变。管理贸易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看,它指的是通过国际协定、政府间协议、民间协商等方式,来控制价格,协调关系,以缓和各国间的贸易磨擦,实际上也就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另一方面,个别国家的政府通过国内立法,或用双边、多边协调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本国的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包括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括三个层次: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这是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本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本国的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制定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基本政策。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这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本国与不同国别(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分别制定的适应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这是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需求和供应情况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分别制定的适用于不同产业或不同类别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反映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内部,一般存在着若干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一定时期,某一集团在政治上占上风,则该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就反映这个集团的利益和意志,主要为这个集团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常在此问题上发生争吵。拓展资料: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该国的立法机构进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由其议会直接通过贸易法案,或由议会授权总统或政府制订、颁布有关的法令或规章,如进出口商品关税的提高或降低、进出口商品的限额、是否实行许可证制、商品检验规章以及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等。对外贸易政策在制定以前,立法机构一般要征询各大企业集团的意见。大企业主也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通过其组织──企业主协会或商会向立法机构提出建议,施加影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政策 x0dx0a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x0dx0a2 保护贸易政策 x0dx0a3 自由贸易政策 x0dx0a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x0dx0ax0dx0a关税政策 x0dx0a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x0dx0a2 关税的种类 x0dx0a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x0dx0a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x0dx0a5 出口退税 x0dx0ax0dx0a非关税壁垒政策 x0dx0a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x0dx0a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x0dx0ax0dx0a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x0dx0a1 鼓励出口的措施 x0dx0a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x0dx0ax0dx0a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场,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项目减少,税法简化,使商品自由进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干预和管制的基本立场,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鼓励出口,以刺激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贸易往来,通过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办法进行专业化分工,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产量。并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2、间接的动态利益随着外贸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6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导向型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后,这一学说再度流行。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一国或地区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两种最基本的国际贸易政策类型;又根据各国贸易政策对外销生产和内销生产的保护程度,将其分为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内向型贸易政策

全球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

法律分析:全球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有产业结构更加丰富、贸易保护逐渐加强、跨国公司占据主要市场等特点。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特点各不相同。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下列案件属于本规定所称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一)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行政案件;(二)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行政案件;(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四)其他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分4大类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止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十八世纪初,是十八世纪新生资产阶级 "自由放任" 思想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延伸。国际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当今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现为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的自由化过程。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系列干预贸易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一些经济起步较晚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主张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资本,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形成,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  3.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垄断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贸易政策特征。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使贸易政策向垄断资本利益倾斜。保护的对象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或出现衰落的夕阳工业;在垄断国内市场地基础上对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扩张;保护的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本的利益。超保护贸易也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中垄断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成为二战后国家垄断干预贸易、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手段。  4.中性贸易政策和偏向性贸易政策  与传统的分类不同,现代人们更关注贸易政策口的倾向性。  中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 可出口产品和可进口产品, 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 采取不偏不倚的对待。  偏向性贸易政策则有内向性和外向性贸易政策之分。外向性的贸易政策倾向于鼓励出口和促进出口加工业生产的措施,属于较为开放的政策。内向性政策重视内销生产, 轻视供出口的生产。内向型政策一般采用如进口许可证, 数量限制等直接控制办法,对制造业实行高度保护, 对进口和投资实行直接控制、币值高估等。这种政策促使需求转向本国制造的产品。 出口则由于进口投入成本的上涨而受到制约。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国际贸易政策?试说明?

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实务:贸易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国际贸易实务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主要作用是如下:贯彻政府的价值观念。对外贸易是开放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规律和经济条件的支配与制约下,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但是,这种自发的贸易发展状况,并不一定符合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即经济贸易的自发发展,其结果可能偏离政府或社会的经济目标,这就要求采取某种方式调整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状态。而且,政策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还包含非经济目标,存在政府(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更突出了进行政策调节的必然性。政策干预是提高实现经济、贸易发展目标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排除自发发展状态的必然选择。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机制对于经济运行进行着不间断的自发调节。但是,市场调节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包括:由于市场机制的发育尚不成熟,或者由于垄断的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失败,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公平分配。在存在较大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时,在公共资料的供给方面,在平均成本递减的产业,以及在进行不确定性较大的大规模投资时,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把资源配置调整至最佳状态。不能实现经济稳定。要克服上述市场缺陷,就需要有对经济活动的人为介入,即政府干预,包括实施贸易政策。控制国内外商品的对流,以维护国内经济秩序。调整对外经济关系,避免过度的国际经济摩擦和政策冲突。调节外贸活动,辅助总体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改善贸易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竞争以削弱国内垄断。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 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 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 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 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 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 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 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 *** 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 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 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 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 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 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 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 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 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 *** 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 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 *** 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 如果 *** 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 同时,由于 *** 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 *** 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 *** 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 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 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 *** 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 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 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 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 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政策 x0dx0a1 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概念 x0dx0a2 保护贸易政策 x0dx0a3 自由贸易政策 x0dx0a4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x0dx0ax0dx0a关税政策 x0dx0a1 关税的概念和特点 x0dx0a2 关税的种类 x0dx0a3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税率 x0dx0a4 我国关税收管理的规定 x0dx0a5 出口退税 x0dx0ax0dx0a非关税壁垒政策 x0dx0a1 非关税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x0dx0a2 非关税壁的主要措施 x0dx0ax0dx0a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x0dx0a1 鼓励出口的措施 x0dx0a2 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x0dx0ax0dx0a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各国对进出口贸易出台的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我国国际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保护贸易政策: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扩展资料:国际贸易具有以下四点作用:一、国际贸易对国民的作用增加国民福利,满足国民不同的需求偏好,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国际贸易影响国民的文化和价值观,提供就业岗位二、国际贸易对企业的作用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三、国际贸易对单一国家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四、国际贸易对世界的作用1、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2、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3、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4、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5、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场,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项目减少,税法简化,使商品自由进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干预和管制的基本立场,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鼓励出口,以刺激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国际贸易政策?试说明

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也受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中,有没有通用的国际法律?就是在每个国家都适用。

国际贸易所适用的法律法规  为保证国际贸易能够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得到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国际贸易业务必须符合法律规范。但由于国际贸易的当事人一般身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法律和制度,因此,国际贸易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有较大的不同。概括起来,国际贸易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国内法等。  一、国际商事中的主要国际条约  1、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  (1)《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海牙,1964年)  (2)《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 维也纳,1980年)  (3)《联合国国际货物实卖时效期限公约》 (纽约,1974年)  2、关于国际货物运输的公约  (1)《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 (1924 年)  (2)《有关修改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 (1968年)  (3)《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 (简称汉堡规则, 1978年)  (4)《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 (简称华沙公约,1929年)  (5)《修改华沙公约的议定书》 (简称海牙议定书,1955年)  (6)《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简称国际货协,1951年)  (7)《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简称国际货约,1961年 )  (8)《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1980年)  3、 关于国际支付的公约  (1)《汇票、本票统一法公约》 (日内瓦,1930年)  (2)《解决汇票、本票法律冲突公约》 (日内瓦,1930年)  (3)《统一支票法公约》 (日内瓦,1931年)  (4)《解决支票法律冲突公约》 (日内瓦,1933年)  (5)《联合国国际汇票与国际本票公约》 (1988年)  4、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公约  《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马拉喀什,1994)  5、关于贸易争端解决的公约  (1)《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 (纽约,1958年)  (2)《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 (马拉喀什,1994年)  6、关于国际投资的公约  (1)《解决一国与他国国民投资争议的公约》 (简称华盛顿公约)  (2)《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简称汉城公约,1985年)  7、关于知识产权的公约  (1)《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巴黎,1967年)  (2)《商标注册马德里公约》 (马德里,1995年)  (3)《伯尔尼公约》 (伯尔尼,1971年)  (4)《世界版权公约》 (日内瓦,1971年)  二、我国的国内法所涉及的有关国际贸易的主要法律有:  (一)关于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  (二)关于适用于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国内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自1993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三)关于适用于国际货款收付的国内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关于适用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国内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等。  (五)关于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国内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三、常用的国际贸易惯例  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常见的国际贸易惯例有:  1、国际贸易术语方面  (1)国际商会制定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2)国际法协会制定的《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3)美国全国对外贸易协会制定的《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  2、国际货款的收付方面  (1)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国际商会第 500 号出版物) 。  (2)国际商会制定的《托收统一规则》1995年修订本(国际商会第522号出版物)。  3、运输与保险方面  (1)英国伦敦保险协会制定的《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  (2)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条款》  (3)国际海事委员会制定的《约克一安特卫普规则》  4、国际仲裁方面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  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内立法的关系,不同法律制度有不同的规定。一般地,在许多国家,国际条约有自动生效和非自动生效之分。  四、国际条约、国内法及国际惯例的适用  自动生效的国际条约,一经该国批准,自动产生效力。当事人可直接援引。对于非自动生效的国际条约,即使该国批准,也不对其居民产生直接约束力,只有经该国立法机关制定了有关实施该条约的法律后,才对其居民具有约束力。国际惯例具有民间的非官方性质,因此不需要国家立法机关的批准。国际惯例多与当事人约定有关,而不与国内法或国际条约相关。在当事人的约定与其采用的国际惯例矛盾时,法院将根据当事人的意图予以解决。

贸易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什么区别?

贸易就是商品交易国际贸易就是把商品销售到别个国家对外贸易有什么区别 就是外贸咯!这个问题很幼稚!

请问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个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世界各国分工的表现,体现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靠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什么区别?

楼上说的是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实际上两者没什么区别。

请简述你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国际贸易的概述 1、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2、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进口贸易 (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2、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   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场销售,对丙国  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目前,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   二、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没有实物形态的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例如,机器、设备、家具等都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这些商品的进出口称为有形贸易。专利使用权的转让、旅游、金融保险企业跨国提供服务等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其进出口称为无形贸易。   三、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可分为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

国际贸易的历史 发展 影响等相关信息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从国际范围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即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世界范围的交易,就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World Trade)由于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信贷关系、科技合作关系等都以商品运动为基础,故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简史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理论国际贸易的理论是研究国际间商品流通规律的理论。它要阐明一系列基本问题,例如,各国间为什么会发生商品交换;各个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性质和特征由什么决定等等。广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还应包括国际价值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 实务国际贸易的实务指完成一笔进口或出口交易所进行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大体上可分3个阶段:①交易前的准备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订立。③合同的履行。 对外贸易统计,各国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以国境划分进出口,凡进入国境的商品即列入进口,称总进口;凡运出国境的商品即为出口,称总出口,其中包括复出口即进口商品未经加工又再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即一国总贸易额。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用这种方法统计对外贸易额。有的国家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虽进入国境但未进入关境的商品不算进口,只有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入进口,称专门进口;国内产品运出关境和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称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即专门贸易额。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用这种方法统计对外贸易额。上述两种方法都不把过境商品列入外贸额。各国的进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时期内进出口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出口大于进口叫出超、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出口小于进口叫入超、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进出口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国际贸易规模用世界贸易额表示。为避免重复计算,只统计各国的出口或进口,以世界出口额或进口额作世界贸易额。由于各国的贸易额是进出口总额,故世界贸易额不等于各国贸易额的加总。由于各国一般都以离岸价格计算出口、到岸价格计算进口,故世界进口额总是大于世界出口额。世界贸易额通常以美元为货币单位计算。现实贸易额受价格变动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反映实际贸易额的变化,因此世界贸易额要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来计算,这样才能衡量出国际贸易量的变化情况。 国际贸易的方式有多种:①按货物的运输方式,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国际贸易中多数货物是通过海路运输的。②按贸易过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为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两大类。前者即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贸易;后者则是在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有第三国中间商介入,具体形式又有多种。一种是商品虽由生产国直接运往消费国,但两方不直接发生买卖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中间商成交的;另一种是生产国先把产品运往第三国,由中间商再把产品销往消费国。此外,一国由外贸厂商经营的外贸也属间接贸易。③按参加交易过程的国家数量,可分为双边贸易与多边贸易。双边贸易即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进行的交易。但一国的产品往往不全能适应对方的需要,这样就会产生贸易差额,造成贸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难,这就需要其他国家的介入。多边贸易即在多国之间、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国各得所需并达到贸易平衡。④按清偿方式,可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现汇贸易即以货币直接支付进口货款,现代国际贸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为美元、德国马克、日元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易货贸易即双方均以货物计价进行清偿,这样做可以弥补外汇不足的困难,并能推动本国产品的出口。因直接换货有一定难度,故往往采用一种形式更加灵活的广义的易货贸易,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用几种货物进行交换,分别结算、综合平衡。⑤按交易中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可分为单边进口、单边出口和对等贸易。前两种指一国对他国出口同从该国进口无关,是独立进行的,后一种指要求两国间的进出口交易要对等。现代国际贸易多采用前两种形式。

国际贸易都包括哪些商品?

如果你想问的是国际贸易包括哪些类别的话,那我可以给你一个链接,这是之前我提问后别人给的回答,我觉得挺好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996581.html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什么联系啊?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它既包括有形商品( 实物商品 )交换,也包括无形商品(劳务、技术、教育、咨询等)交换。这种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地区)的角度看,称为该国( 地区 )的对外贸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一点说,两者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着眼于某个国家,即一个国家(地区)同其他国家( 地区 )之间的商品交换;后者是着眼于世界范围,即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