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国学经典朗诵稿子

国学经典朗诵稿(一)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致辞。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琴棋书画到礼乐射御,从孝悌忠信到精忠报国,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血液里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烙樱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九隆实验小学从办学开始设立“国学经典诵读”课,我们立足乡村语文教学实际,结合我校精细化管理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在吟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精典文化的精髓,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体实践中,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校园本来就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国学经典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我们需要弘扬和发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教育中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显得比较苍白,有些经典对于老师来说也比较陌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补充教师精神文化食粮,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矗随着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会相应的提升。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从诵读教材的选择到诵读目标的制定,从实施方案的酝酿到课程的落实检查都有专人负责。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上,我们主张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诵读好必读书目的同时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目,没有教材的可以让孩子们在诵读的时候自行抄写并积累成册。主要选择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不能停留在“诵读”的层次上,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从内而外地受到先贤圣人的影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通圣人礼,知天下事,并且从行动中表现出来。通过经典诵读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从言语举止,行为习惯、内在修养、内在气质上都能够上层次。在活动的落实上,我们通过学校统一课时安排和班级课时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上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诵读量,从而保证了学生的诵读事件和诵读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站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的高度,站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熔古铸今,就会使我们的广大青少年得到美好的文化滋养,重整中国人内在的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海晏河清、祥和安乐的社会。最后预祝今天的汇演圆满成功!谢谢!国学经典朗诵稿(二)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各位领导、家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小学对各位领导、家长能够在百忙中来参观、指导我校的国学教育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共同的认识,现在的孩子缺乏文明礼貌,不尊老爱幼;缺乏合作意识,唯我独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抑制力不强;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厌学得多,学习目标不明确。为啥?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疑问。关键是以前我们只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多年来,学校经过多方面的探究,寻找了一条教育孩子成才必先成人捷径,那就是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通过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不但能够增长知识,更重要是能够砥砺品行,健全人格,涵养性情,提高修养,使孩子们学会做人。以前学校系统的编印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让学生诵读,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统一订购了教材,把国学课列入课表,选出专职教师任课,成立了教研组,还确定了研究课题,使国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第一届“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掀起了人人诵经典的热潮。今天结合中心校十二月份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月活动,学校组织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国学教育的开展。以后形成制度,每年将组织一次大型的展示活动。学校也准备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亮点,操场建好后准备在校园内立孔子塑像,建孔子书院,楼道文化建设也以国学教育内容为主题,让学生时刻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力争把我们xx小学打造成国学教育示范校。最后,祝这次展示活动圆满成功,也希望各位领导、家长参观后多提指导意见。谢谢!国学经典朗诵稿(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名篇佳赋,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光辉思想和深远智慧的篇章,这些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宝藏!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举行这次集吟诵、演唱、表演、背诵为一体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需要我们诵读经典诗文,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论语》字字珠玑,教我们如何做谦谦君子;《弟子规》谆谆教诲,教我们学修身齐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如何尊老爱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懂得怎样感恩。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让我们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美好人生。同学们,老师们!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是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请问国学经典诵读有哪些景点篇目?

《山海经》徐霞客

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和意义有哪些

  现在有好多家长都不注重孩子的国学教育,其实多诵读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至少有下边几点:  第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传承我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名族精神,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篇目能够让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当然,在进行国学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自觉诵读的原则,要让孩子锻炼自主诵读的好习惯,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的话,家长朋友可以进行讲解。千万不能够敷衍孩子哦,这会影响到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 

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和意义有哪些

学习国学能为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启发生命、觉悟心灵。

国学经典朗诵稿怎么写?

男:你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仓颉造字使你的记忆不再失落;女: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你使野蛮的原始走出荒漠。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经典启迪智慧。 女:国学浸润人生。男:诸子百家,争鸣绽放。 女:诗经楚辞,典章风雅。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男:一代圣人,万世师表 。 女:高山仰止,千古流芳。 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男: 蒙学基石,短小精悍。 女:家喻户晓,广为吟诵。合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男:百家姓中惊叹世界大,千字文里方知天地宽;女:弟子规中聆听祖宗的教诲,三字经里体味人性的本原。合: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男: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女: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男:以诗言志。 女:以诗寄情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男:精美绝伦的辞章,积淀了东方思想的灿烂先河。女:扣人心弦的语言,涤荡着我们仰慕圣贤的情怀。合: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 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名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名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国学经典诵读句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句子吧,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那什么样的"句子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句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句子1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国学经典诵读句子2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国学经典诵读句子3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国学经典诵读句子4   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2.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2.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9.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20.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名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名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和意义有哪些?

那个啥 民族的民写错了

九年义务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学习国学,必须要从经典篇目开始。在诵读经典篇目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幼儿园阶段 (一)国学经典: 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三)简要说明: "三百千"及"人文成都专题"所选的诗文,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 小 学 阶 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古典诗词: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名胜联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让其实地地去走走、议议。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童蒙须知》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对韵歌》 (二)古典诗词: 《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夏日绝句》、《望天门山》、《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魂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诵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就可以讲讲有关的故事。 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弟子规》、注音版的《孝经》 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 、扬州慢·【宋】姜夔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三四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孝经》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 七年级(上) 我就是我《小松》(唐·杜荀鹤)《竹》(梁·刘孝先)《梅花》(北宋·王安石)《橘颂》(屈原) 感受自然《春日》(南朝梁·萧绎)《夏日》(北宋·张耒)《秋日》(南朝梁·鲍泉)《冬》(明·康海) 探索月球的奥秘《夜月》(唐·刘方平)《望洞庭》(唐·刘禹锡)《霜月》(唐·李商隐)《嫦娥》(明·边贡) 我爱我家《人日思归》(南北朝·薛道衡)《秋思》(唐·张籍)《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七年级(下) 成长的烦恼 《示子侄》(《王夫之集》节选)《曾国藩家书》(节选) 黄河,母亲河《浪淘沙》(唐·刘禹锡)《黄河八韵寄呈圣俞》(宋·欧阳修)《黄河》(宋·王安石)《过黄河》(明·李东阳) 戏曲大舞台京剧 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河南豫剧 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儿”;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 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河北梆子“大登殿” 马的世界《房兵曹胡马》(唐·杜甫)《紫骝马》(唐·李白)《骢马》(唐·沈佺期)《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八年级(上) 让世界充满爱《上邪》(汉乐府民歌)《月夜忆舍弟》(唐·杜甫)《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说不尽的桥《寄乐天》(唐·元稹)《灵汜桥》(唐·李绅)《还珠桥》(北宋·华镇)《五云桥》(南宋·陆游) 莲文化的魅力《莲花》(唐·郭震)《鄂州南楼书事》(北宋·黄庭坚)《湖上寓居杂咏》(南宋·姜夔)《临平道中》(北宋·道潜) (百花争艳)《梅花》(北宋·林逋)《兰花》(明·薛网)《菊花》(唐·元稹)《北陂杏花》(北宋·王安石)《海棠》(北宋·苏轼)《桃花溪》(唐·张旭) 八年级(下) 献给母亲的歌《墨萱图》(元·王冕)《岁末到家》(清·蒋士铨)《别老母》(清·黄仲则)《劝报亲思篇》(《中国古代童蒙读物大全》) 寻觅春天的足迹《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池上絮》《晚春》(唐·韩愈) 到民间采风去《田家元日》(唐·孟浩然)《诗曰》(宋·姜白石)《清明》(宋·王禹俏)《端午》(唐文秀)《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背起行囊走四方《嵩山采菖蒲者》《游泰山六首“日观东北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唐·李白) 九年级(上) 雨的诉说《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有美堂暴雨》(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咸阳城东楼》(唐·许浑)《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青春随想《劝学》(唐·孟郊)《送友人》(唐·杜牧)《为人题》(唐·郑谷)《游南亭》(南北朝·谢灵运) 好读书,读好书《劝学》(唐·颜真卿)《书院》(宋·刘过)《读书》(宋·陆九渊)《劝学诗》(唐·韩愈) (四大名著中的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开篇词;《红楼梦》诗词选 九年级(下) 脚踏一方土《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我所了解的孔孟 孔子名言;孟子名言 (庄子寓言)朝三暮四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涸辙之鲋;望洋兴叹…… (大海,我的故乡)《观沧海》(曹操)《春日望海》(李世民)《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简介

1、《国学经典诵读》是2011年2月1日三角洲教育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成。 2、《国学经典诵读·孟子》内容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走向衰落,“尊王”旧制逐渐淡出,各诸侯国遂蜂起争霸。面对群雄鏖兵、纷纭复杂的状况,众多思想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政治学说。试图借以解决国家的权力与统治等重大问题。 3、与庄子生活年代(约前369至前286)相当的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仆仆奔驰于道途,往来诸侯国间,希图得诸侯国君主的任用,推行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 4、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与统治问题,主要表现在诸侯国与诸侯国(包括周王室)之间的关系、诸侯国君主的地位、统治者与“民”的关系等方面。《孟子》以其语录体、对话式文字就上述几方面构筑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国学经典诵读

1、《国学经典诵读》是2011年2月1日三角洲教育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成。2、《国学经典诵读·孟子》内容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走向衰落,“尊王”旧制逐渐淡出,各诸侯国遂蜂起争霸。面对群雄鏖兵、纷纭复杂的状况,众多思想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政治学说。试图借以解决国家的权力与统治等重大问题。3、与庄子生活年代(约前369至前286)相当的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仆仆奔驰于道途,往来诸侯国间,希图得诸侯国君主的任用,推行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4、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与统治问题,主要表现在诸侯国与诸侯国(包括周王室)之间的关系、诸侯国君主的地位、统治者与“民”的关系等方面。《孟子》以其语录体、对话式文字就上述几方面构筑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稿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稿篇一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经典诵读大赛是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复赛和决赛都采取国学知识和应用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的选手为代表来参赛,已检测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的传承。经典诵读大赛在启动仪式上,六十名学童集体诵读《弟子规》,并举行了开笔礼。经典诵读大赛是以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名师对对碰和美德大考验。   我爱记诗词是在大屏幕上出现1个或2个字,由5名选手分别说出有这些字的诗词,坚持到最后者获胜。那么多的古诗词流利的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里他们要下多少功夫!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相比逊色的多了,以后可得多读而且这个比赛清晰的体现了我囯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体现了我囯学生的博学多才!名师对对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问题,从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后是美德大考验,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同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选手有许多选手没有通过比赛,很遗憾。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通过观看《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觉得经典诵读对我们的重要性。   诵读、熟背诗文,让我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文化的熏陶。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提高修养。提升我们语文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每个人诚挚有爱、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   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稿篇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稿,与经典为友,伴幸福同行,经典是我成长的道路上最好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背诵经典诗文,接受经典的熏陶吧!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都有哪些?

你开通一个139邮箱,里面有图书订阅,就有国学经典杂志,每周一期,内容还可以,很丰富

国学经典诵读名句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可以用来诵读的国学经典句子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精选篇】   1.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2.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9.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3.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1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15.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7.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热门篇】   1. 见侮而不斗,辱也。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7.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9.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   1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12.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3.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4.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15.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17.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1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2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经典篇】   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5.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7.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8. 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9.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1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5.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6.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7.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过分劳苦劳。   20.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国学经典诵读100句

  国学经典进课堂的教育活动目前已经逐渐常态化,国学经典的巨大文化张力和价值导向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越来越被重视和推崇。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100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100句【精选篇】   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3.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7. 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8.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9.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10.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14.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5.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1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8.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19.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20.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1.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24.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2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2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27.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28.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29.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3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3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32.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3.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4.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5.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36.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3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38.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39.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4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4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4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4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4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46.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4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49.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5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   5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54.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55.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56.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57.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58.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5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0.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6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64.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6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6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7.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68.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69.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7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1.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7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73.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5.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76.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77.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78.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7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8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82.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8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8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5.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8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87.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8.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8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90.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9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9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9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94.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9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96.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97.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98.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   10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国学经典诵读100句【热门篇】   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2.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5.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7.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8.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唐.白居易.琵琶行)   9.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1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13.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   14. 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15.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7.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19.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2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2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2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23.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24.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2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26.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2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8.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9.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30.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31.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32.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33.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34.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35.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3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37.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8.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9.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40.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4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4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4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4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45.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4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4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48.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4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50.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马说)   5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5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53.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5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   55.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56.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5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5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59.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60.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61.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 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62.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63.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64.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6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66.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67.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行)   68.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6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0.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72.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7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75.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7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77.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白居易.长恨歌)   78.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79.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唐.高骈.山亭夏日)   8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81.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82.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83.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国)   8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8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86.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7.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8.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8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90.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91.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93.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94.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95.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96.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7.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98.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99.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100.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2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4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5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6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7   爱莲说 ( 周敦颐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8   1、周南关睢(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秦风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9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秋风辞(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0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   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1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2   与宋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流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4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5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6   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7   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篇目18   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国学经典诵读都有哪些

、《静夜思》唐代: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3、《望庐山瀑布》唐代: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4、《赠汪伦》唐代: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5、《送友人》唐代: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1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3   《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4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以上是三十六计!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5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6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7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8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凡事抓住根本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9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获得知识的途径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10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4)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语)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国学经典诵读都有哪些

国学经典诵读【精选篇】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3.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5.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7. 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8.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9.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10.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1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1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14.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5.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1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18.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19.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20.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21.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2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2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24.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2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2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27.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28.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29.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3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3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32.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33.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34.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什么是国学经典诵读

什么是国学经典诵读   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我来告诉各位家长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是什么吧!   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经典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

唐诗三百首是国学经典吗?

唐诗300首是国学经典吗 ?唐诗300首是我国古诗词文化当中的一颗 璀璨的珍珠 ,他不但能够给我们提供当时的那个社会 科学历史 风情,民俗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国学经典中适合少儿国学的都有哪些?求帮助

国学经典中适合少儿国学的都有哪些?求帮助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物蒙求》、《治家格言》、《家诫要言》、《重订增广贤文》、《心相编》、《小儿语》、《续小儿语》、《女儿经》、《女小儿语》、《弟子职》、《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 汇贤雅少儿国学有没有寒假班呀?少儿国学的课程都有哪些? 这位家长您好,我们汇贤雅少儿国学目 课程介绍: 经典诵读: 《三 百 千》、《弟子规》、《孝经》、《论语》、《中庸》、《大学》等。 其他课程: 素质—生活辅导、德育课程、故事、影片、音乐等。 学文—国学基础、语言表达、拼音识字、安全教育等。 做事—礼仪课程、习劳指导(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指导帮父母干活)。 游艺—国学艺术、文体活动(音乐、手工、画画、游戏)。 教学重点: 国学学习、心性养成、习惯培养、基本礼仪 前没有寒假班,平时的有全日制班,和周末班。 汇贤雅少儿国学联络电话:010-58499223 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文献有哪些 一、经类5种 1.《诗经》(简称《诗》) 当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可专读国风、二雅.程俊英译注本或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2.《春秋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通称《左传》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杨伯峻注本或晋杜预集解本.(笑独行按:梁启超先生以为,或与《国语》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当合读之.徐元诰集解本或三国吴韦昭解本.) 3.《论语》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焦循通释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 4.《孟子》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戴震字义疏证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孟子旁通》可参.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清段玉裁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中华书局版无注本.) 二、子类6种 6.《荀子》(又称《孙卿书》)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其余亦须全部游览.张觉校注本、梁启雄简释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 7.《孙子》(通称《孙子兵法》) 杨炳安等校释本或魏曹操等十一家注本. 8.《管子》 姜涛新注本、颜昌峣校释本或唐房玄龄注本. 9.《老子》(又称《道德经》) 当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朱谦之校释本.南怀瑾《老子他说》可参. 10.《庄子》(又称《南华经》) 内篇与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刘文典补正本、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马恒君《庄子正宗》可参. 11.《六祖坛经》(简称《坛经》) 郭朋《坛经校释》或丁福保笺注本. 三、史类5种 12.《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以下前四史可根据需要和兴趣摘读,其列传均当全体游览一过,并选取若干篇熟读.(笑独行按:在下向以韩兆琦先生《史记选注集说》为选文精当,兹推荐所选为精读篇目,即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屈原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二十篇.当然,韩先生的视角是文学的,不是历史的.)南朝宋裴骃等三家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二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3.《汉书》 清王先谦补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三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4.《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当全部精读一过.元胡三省音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岳麓书社版全四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5.《战国策》(简称《国策》,又称《长短书》)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缪文远新校注本或汉高诱注本. 16.《水经注》 杨守敬、熊会贞纂疏本. 四、集类8种 17.《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宋洪兴祖补注本、宋朱熹集注本或汉王逸章句本. 18.《经史百家杂钞》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19.《十八家诗钞》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20.《世说新语》(简称《世说》) 徐震堮校笺本、余嘉锡笺疏本或南朝梁刘孝标注本.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可参. 21.《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 王季思校注本. 22.《桃花扇》 王季思、苏寰中合注本或梁启超注本. 23.《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 明《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百回本. 24.《红楼梦》(简称《红楼》,又称《石头记》) 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人民文学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百二十回校注本.)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主编《红楼梦鉴赏辞典》、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可参. 笑独行按:该首读书叙录序言所称“16位近现代国学大家”为章太炎、梁启超、鲁迅、傅熊湘、汪辟疆、顾颉刚、 *** 、钱穆、朱光潜、胡秋原、施蛰存、蔡尚思、屈万里、张岱年、徐中玉、严耕望. 以现代的教学方式,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文献有唐诗、宋词、汉文章、元曲小令。 至于读“四书五经”,以小学、初高中的水平,他们是读不懂的。因为读不懂,所以没兴趣。过去的私塾教学方式是:不懂不要紧,让孩子先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水平的提高,自然就明白了。 现代的教学方式,崇尚西学。但西学的思维方式和中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举个具体的例子:譬如数学,西学对数的研究,创立了“数轴”的思想。以“零”为原点,左负无穷,又正无穷。因为无穷,所以数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 国学有没有数轴,我认为是有的。是什么?就是太极。即九九归一的思想。我们的数轴以一为最小数字,以9为最大数字。把一和就连起来就是太极。我们的数轴——太极是没有西学意义上的“0”。0 是“五四运动”后从西学引入中国的。汉语中的“零”本义没有“无”的意思。因为引入西学,以“零”借代“0”。 那国学中有没有“无”--------即代表西学意义上的0?有!就是数字5 。5---无因声求意。所以八卦中有“5寄中宫”5不代表任何卦。 也就是说:西学的数轴以0为原点。数没有大小;中学的数轴是以5为原点,数是有大小的。 基于国学数轴原点为5的太极思想,我们的思维才有别于西方的思维。这一点从汉众多的语成语就能反映出来:“九九归一,半斤八量、九五之尊、二白五、七上八下、物极必反 等等”。 “九九归一”------我们不考虑最大数字,所以我们的数轴把1和9连起来,化为太极。我们的思维崇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而西方的数轴妄想穷极数的最大最小,所以他们的思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其思想用语实践,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憨劲。如西学物理,苦苦追寻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半斤八两”——典型的中国思维。为什么我们的老秤半斤是八两?这是因为:我们是太极思想,八卦九宫格,把数字5寄于中宫,横竖斜三数相加均为15 ,太极思想5即无,所以,15为一斤,但半斤为7两5,用于衡量,0。5斤很麻烦,所以我们老祖宗采用“七上八下”硬性规定半斤八两。 这样的例子很多。 所以我说,什么国学经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两种思想的不同。明白我们的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差别,在阅读中加以注意,那什么经典都适合学生阅读。否则,“以己昏昏”,来“使人昭昭”。学生会找不道北的。 国学经典对幼儿的作用有哪些 国学经典是孩子开启智慧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更注重自身的修养。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本质,有根本性的认识,遇到问题还能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建议首先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国内最好的少儿国学机构都有哪些 夫子宝贝不错! 北京的教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教育机构建议去了解一下教育质量高的。 自我修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有哪些国学经典是于生命的 九天灵宇宣告:本文所述既不是神佛启示,也不是魂游异界见闻,而是纯粹从逻辑上推汇出来的,这是一种科学手段,科学手段就是从已知合理地推导未知,然后再加以验证。 如果你拿了一块砖,砸到另一个人身上,那个人发出一声惊叫。试问他为什么会叫呢?合理的答案是他被攻击后感到了震惊和疼痛。虽然他并没有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会叫,但根据因果关系等科学要素进行合理分析,答案应该如此,若是他恰好是因为别的原因发出惊叫,显然不合情理。 书归正传,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灵魂到底有没有?灵魂的本质是什么? 答:灵魂的确存在,而且绝对不是物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用正推法——公认世界上有物质,也有生命,但物质和生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切物质都被动地遵守物理规律,可生命却具有主动性,会主动趋利避害,物理公式根本算不出某个生命下一刻会在什么位置。如果说生命从物质中产生的,那就好比说一只母鸡生出来一条鱼那样奇怪,为什么永远遵守物理定律的物质,却生出来不遵守物理定律的生命呢?可见生命绝不可能从物质中产生。 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灵魂。那种存在于肉体躯壳中的,具有主动性的事物——灵魂。肉体中有了灵魂,这个生命才是活的。当你看到了面包时,你不能怀疑麦子的存在,当你看到了生命时,你也无法怀疑灵魂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再用反证法,假设灵魂是某种物质,甚至是所谓特殊的物质,那么好,现在有一个人,他在想事情,想到高兴的事他会笑,想到伤心的事他会哭。在他笑或哭时,组成这个人的一大堆原子(或亚原子、场、能量云云)有变化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转快了还是转慢了?体积大了还是小了?……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哭笑不同的状态?如果有变化,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叛离物理定律,突然主动地产生这些变化?到底是哪个原子会笑会哭?是成精了?还是见鬼了?——无法从正常的逻辑中推汇出来灵魂是物质,这不科学,所以说,灵魂绝不会是物质。 只有走出“灵魂是某种物质”这个误区,我们才能彻底摆脱灵魂有、无、生、灭的争论泥潭,走进一个新天地。 既然灵魂不是物质,又会是什么呢?其实,灵魂是另外一种存在:灵质。 宇宙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物质和灵质。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阴和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但并非所有的灵质都是灵魂,正如并非所有的石头都是晶玉。 那么灵魂是怎么来的?灵魂与生命是什么关系?灵魂在生命体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说来话长,一言难尽,这是一套理论体系,称为《天机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九天灵宇 接下来聊聊网上常见的有关灵魂的疑问。 一、人类出现不过几百万年,如果有灵魂、有转世,那么之前人类是哪里去了?如果恐龙时代没有人类,那个时代是什么情况? 答:怎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头儿说起。 已知生命并非从物质中转化而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深入到生命的微观层面,吃惊地发现生命体中存有大量被创造的痕迹,“指纹”、“脚印”比比皆是,就差留张名片了。当然,名片也许有,只是我们看不懂。由此可推断,在生命体出现之前,一定有某种意志存在。 同时,物理学家们也在为宇宙的高度有序性而困惑——宇宙中的所有原子结构形态全都一个模样!很少见到传说中的“反物质”,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宇宙是随机生成的,那应当是无序而混乱的啊!只有在刻意的安排下,宇宙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由此可推断,在宇宙出现之前,一定有某种意志存在。 这是谁的意志?通常认为这是神的意志,但《天机论》中经过详细论证,否定了这个说法,认为这种造物的意志属于另一种具有主动性的意识体——灵魂。 可以做如下设想: 在没有宇宙的时候,是一片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混沌世界。我们这些在宇宙中住惯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极无序极混乱的,常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因此某些灵质会莫名其妙产生了自我意识,俗话说就是“成了精”,这就是灵魂。由此可知,灵魂是自生的。 为什么说灵魂是自生的,而不是被创造的,或是某个“总意识”的分支呢?这很简单,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凡是大批量生产的同类产品,都是一个模样儿的,像螺丝帽啊什么的,号称标准件。可灵魂则是各个不同,哪有一大批人是同样的性格呢?如果有个神造出(或分出)这么多各不相同的灵魂,这个神一定是严重的精神分裂、性格分裂,而且是粉碎性分裂。 有人就说了,人家神的境界是人不能理解的,神是空空非非XXXX什么的,怎么能以人的思维去理解神呢?好,要真是这样,我警告你千万别去敬神,你敬神的话,神会用雷劈你。为啥?你想啊,假如你敬神,神就保佑你,这是人可以理解的呀,这是明明就是人的表现嘛!只有你敬神反而被神揍一顿,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所以啊,就算真有神佛存在,也万万不可搭理他们,否则无端招来一通空拳幻腿不理解脚,把你打得到处跑。 经过种种分析,灵魂应该是在混沌界中自生的,我们个个都是孙悟空。 大家都做过梦吧?梦中有什么特点?当然是光怪陆离、因果关系混乱。这或许是灵魂在睡梦中会进入初始化状态,也就是混沌状态。由此算来,任何生命的灵魂年龄都可达亿万岁。 接下来要说的是宇宙的成因以及如何建造宇宙。 灵魂产生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当然是保住小命啦,好不容易有了意识,怎么也要保住啊。然而混沌世界是极乱的,灵魂既然能莫名其妙地出现,完全有可能莫名其妙地消失掉,无因而果的事件太常见了。怎么办? 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空间,住进去才能保命。怎么个造法呢?不用说,必须要造出一个有序空间才行,否则就不用造了,混沌界到处都是无序。 创造有序空间的构想就是宇宙的成因。 可怎么才能造出一个有序的空间呢?灵魂们毕竟不是神,不能想啥来啥,只能从建造材料上打主意。混沌界只有两种现成的材料,一种是物质(也可称为阴质,和宇宙中的物质不是一回事),另一种是灵质(也可称为阳质),为了区别于我们宇宙中的物质,暂时以阴质、阳质称呼这两种材料。 阴质和阳质的特性是:同质相斥,异质相吸。混沌界的无序运动就是阴质阳质乱蓬蓬地相吸相斥造成的。为了打造一个有序的空间,必须把阴阳二质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全是阴质或全是阳质是不行的,因为同质相斥,捏不到一块儿。 经过研究,采用了一种“三合一”的方法造出大量的宇宙单元(要盖房子先造砖嘛),再用这些单元组成一个有序空间。 “三合一”是这样的:先把一个阳质和一个阴质合在一起,由于阴阳相吸,这很容易做到。可是如果所有的宇宙单元只是阴阳相吸的话,宇宙中就不会有运动和相互作用,也没有变化发展,这样的空间就是个死空间。 灵魂们可不愿给自己造一个牢笼,于是就给阴阳结合中塞一个“第三者”,加进去一个阴质或阳质。经过“第三者插足”,在相吸相斥的作用下,宇宙单元就以自旋的形式产生了运动。这样,盖宇宙大楼用的砖就造好了。 看到这里,懂周易的朋友们也许明白了些什么。阴阳三合一,这不正是易经八卦吗?是的!谁都知道易经八卦是破解宇宙、生命的密码,原来密码就是这么个解法。 为什么宇宙单元(又名天机体)都是相同的,有的组成了太空,有的却组成了星球呢? 是这么回事,建造宇宙用的阴质和阳质,阴阳纯度是有差别的。大多数纯度相同的单元构成了太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单元中,阴质或阳质纯度偏高,纯度高则吸引力大,导致这类单元结团成伙,形成了夸克、XX子之类的物质,经过运动中的不断排列组合,形成了原子、分子、晶体等等,最后形成了星球。这是灵魂们故意弄的,宇宙中总要有落脚点才行啊。 因此,在宇宙中,“砖头”们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构成太空的单元,这些单元个体间达到能量平衡(即吸力斥力平衡),它们不但充满了太空,也充满了原子之间、原子核与电子间的空隙,名为暗物质。 另一种则构成了亚原子、原子、星球,这些单元以团体的形式达到能量平衡,表现为自旋和公转,能够被人类所观测,名为普通物质。 建造宇宙的“砖”准备好了,马上可以开工,然而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如何避免混沌界的杂质侵入、渗透到宇宙中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宇宙就白建了! 再经过研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先将所有宇宙单元拼命压缩,压到一个临界点后,这些单元会产生剧烈反弹膨胀,膨胀冲击力把混沌杂质远远地推挡在宇宙之外,这种方法叫宇宙大爆炸。 就这样,宇宙终于诞生了! 有人要问,灵魂们交流时说哪国话呢?其实他们是不用说话的,全用意念交流。关于意念的使用, 可以入天人学群【 5718删字07679 】复制【】里的内容,并删除中间的汉字,组成纯数字,加入。群里档案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三个字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诗 等 求助:国学经典里有哪些关于“善”的警句和故事 一、善”的警句: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中〕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2、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 ——〔中〕刘昼《刘子·慎独》 3、人之有德于我也,未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思也。 ——〔中〕刘向等《战国策·魏策四》 4、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文,不为莫知而止休。 ——〔中〕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中〕裴松之《三国志注·蜀书》 6、凡为善者,须是寻常做去,不可分外寻讨。一经寻讨,便属好名。 ——〔中〕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二、善”的故事: 1、屈原的故事 “知道吗?村口的大石洞里能流出米来?那天我亲眼看见的。”村子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村民们跑来跑去,互相转告著。 屈原的爸爸皱着眉头,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奇怪!米怎么会少了?” 他把两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 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树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树后面,他要干什么呢? 来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人,个子不高,怀里抱着东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叹了口气,从树的后面走了出来。 “屈原!”他叫道。 “啊,爸爸,你怎么在这儿呀?”屈原吓了一大跳。 “回家再说,咱们先把东西放过去。”屈原的爸爸已经想到,大石洞里的米是儿子放的。 “嗯,嗯,谢谢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里很多人家穷得没有饭吃,就想出了这个为大家送米的办法。 他的爱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扬,但是爸爸说了另一些话,让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 “你这样能让所有的穷人吃饱饭吗? 现在你还小,应该好好读书,长大了,真正地为大家做些事情。” “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2、张良拾鞋的故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时候曾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南居住。 相传,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走到镇东石桥,看见桥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柺杖的老人。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著张良大声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心想:“你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下去却让我去捡,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与你素未谋面,为什么要帮你捡鞋子?但是老人家年岁已大,动作不灵便,走下去捡鞋子难免十分困难,还是帮帮他吧。”这么一想,张良就走下桥去帮老人家捡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招招手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帮他捡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张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了看张良仰天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了。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家远去的身影,心里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竟然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行了个礼说道:“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匆匆忙忙向镇东石桥赶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扭头就走。 过了五天,天还没亮,张良就起了床,向那座桥飞跑过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怒气冲冲的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半夜时分他就哈切连天的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步履蹒跚地走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称赞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啊!”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巨集伟抱负。”张良深深拜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当年姜太公留下的兵书!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3、孙叔敖杀两头蛇 古文 孙叔敖为青年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4、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阅读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任恒雪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  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妈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妈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妈妈看了以后,他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象我校的刘罗娜、任恒超等孩子就属于此类。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在我们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当场快速背诵,都震惊不已。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三年级一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特别是刘罗娜同学,《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再有,一次家访时,我校李启航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特别爱读经典文学作品,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到双休日就足不出户的读了起来。并立下志愿,长大要当一名历史学家。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本学期,我校和陈楼小学合作开展了“诗香书香满校园、国学经典进家庭”的活动,组织开展了小学美文班级集体诵读比赛、大型太极八卦阵经典诵读活动及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讲座》亲子共读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别是讲座,让很多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而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闹离婚的父母和谐了起来,一家三口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育捷径而兴奋不已。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哪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阅读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任恒雪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  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妈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妈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妈妈看了以后,他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象我校的刘罗娜、任恒超等孩子就属于此类。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在我们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当场快速背诵,都震惊不已。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三年级一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特别是刘罗娜同学,《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再有,一次家访时,我校李启航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特别爱读经典文学作品,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到双休日就足不出户的读了起来。并立下志愿,长大要当一名历史学家。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本学期,我校和陈楼小学合作开展了“诗香书香满校园、国学经典进家庭”的活动,组织开展了小学美文班级集体诵读比赛、大型太极八卦阵经典诵读活动及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讲座》亲子共读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别是讲座,让很多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而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闹离婚的父母和谐了起来,一家三口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育捷径而兴奋不已。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哪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8XcnIANvOReHwULuQm3-WfzzNYVrtTiQeatDQbU15ogP9L5IuZfpnEvIaGd6bDwBL-cM1td4_sudbNPsd9C5xtB8UxQ8EOmLK4gOEYTg0UW

诵读国学经典的作用和好处有哪些

什么是国学经典?在古典文献《尔雅·释言》里释为:“典,经也”;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界定为:“经,织也”;“典,五帝之书也”,这里表明经典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积淀和传承,才受到后人的推崇。国学经典涵盖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泛,可以举例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1、经部以儒学经典为代表,分为:诗、书、礼、易、春秋、孝经、四书、乐等。2、史部历史著作主要书目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战国策》等。3、子部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主要书目有《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4、集部是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主要书目有《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等等。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规范的道德体系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调和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积淀文化底蕴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启迪,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解决道德困惑也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引导。

阅读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任恒雪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  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妈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妈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妈妈看了以后,他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象我校的刘罗娜、任恒超等孩子就属于此类。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在我们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当场快速背诵,都震惊不已。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三年级一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特别是刘罗娜同学,《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再有,一次家访时,我校李启航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特别爱读经典文学作品,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到双休日就足不出户的读了起来。并立下志愿,长大要当一名历史学家。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本学期,我校和陈楼小学合作开展了“诗香书香满校园、国学经典进家庭”的活动,组织开展了小学美文班级集体诵读比赛、大型太极八卦阵经典诵读活动及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讲座》亲子共读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别是讲座,让很多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而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闹离婚的父母和谐了起来,一家三口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育捷径而兴奋不已。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哪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国学经典朗诵稿

王星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