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

文明之旅贸易之旅和谐之旅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

意义是:当时中国是强大的,可以骄傲;但如果不放眼世界,就会被人超越,就会挨揍

高中政治题:有人说 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要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要建设还行世界,必须要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2、各个国家由于不同的地理、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导致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建设和谐世界,不得损害各国的正当国家利益。因此,命题观点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党章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努力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和谐世界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国际事务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不断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和谐世界中的和谐,所含的哲理,承认事物的相同性,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话:和谐所含的哲理是承认事物的相同性,反过来说承认事物的相同性就是和谐的哲学含义。我们拿求同存异来说吧,如何?我们发现争议往往是因为同样想要一个东西(简单来说),需要求同需要合作,往往因为大家是不同的,因为有些事情你能做,有些事情我能做。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比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就是有了相同性。所以,总体而言,这话也只能说是不分正确。不过,很多时候和谐往往是因为不同,因为不同所以相互需要,从而相互包容。————————————————————————————————可是,也有人说,和谐是因为都在一个星球上,大家要一起走下去,所以要和谐,那偶尔的吵架也是和谐的表现。

九年级思品,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世界各国该怎么做

1.在政治上,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应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2.在经济上,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努力建立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使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世界各国。3.在文化上,各国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不同文明间要进行对话和交流,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和隔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4.在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5.在环保上,各国应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应站在人类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倡创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先富起来的官老爷的巨额财产都在帝国主义分子手里保存着,他们的妻儿老小正在那里享受低碳的人间天堂的生活,他们将来了也要移民到那里。同帝国主义不和谐,受害的是他们呀。还有,自己什么都不研究,科学技术都靠外国,军工业全面强行停产。当前中国也根本打不过帝国主义,当然就得和谐了。

建设和谐世界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当前社会发展当中,是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消除所有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并在问题当中保持社会和谐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不同的规律和各自的特殊领域。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以民为本”是最核心的内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因素,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协调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顺应我国当前改革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全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最终关系和社会问题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产物,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分不开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政府的大力改革,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物质保障。

中国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主张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题目:谈谈今天中国非洲合作建设和谐世界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1)  ①中国与非盟各国经济间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互利互惠、取长补短,可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为我国和非盟各国的经济建设创建良好的环境。  ③有利于新形势下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中非企业合作,扩大中非贸易规模,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公平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每小点2分)(2)  ①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中非加强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2分)  ②发展同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政府在履行对外职能,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4分)  ③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体现了我国和平的外交政策,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分)  ④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2分)  ⑤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基本国策。(2分)(3)  ①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政府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提高对非援助水平,促进中非企业合作,扩大中非贸易规模,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2分)  ②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中国政府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提高对非援助水平,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2分)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按照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逐步提高对非援助水平。(2分)(答到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加1分。)

我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集中表现为: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国际社会的内容,题干说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即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从上述理念中可以体现了我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观点没有体现,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力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故答案应选D。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其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其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基本准则。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力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把握,排除无关选项,难度适中。

共产主义与和谐世界的同异(至少要2条)?

同:人与人相互尊重异: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后者没有~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答案】:A、B、C、D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和谐世界走路到霖雨桥地铁站要多久

和谐世界走路到霖雨桥地铁站要15-20分钟,约有1.4公里。步行路线;从和谐世界向小康大道出发,沿小康大道行驶830米,左转进入霖雨路走580米,到达霖雨桥地铁站。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现在社会由于环境污染,下岗失业,贫富差距增大,人口增多等等问题,造成了社会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这才促使党中央做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政府对内致力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共建和谐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这种和谐应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即坚持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益,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和谐应是包容多样的和谐,即坚持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各美其美而又美美与共的良好状态。这种和谐应是公平正义的和谐,即坚持扶正扬善,注重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确保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全面兼顾。这种和谐应是诚信友爱的和谐,即坚持以诚相待,坦诚相商,诚实守信,更加关爱彼此,更加珍视情谊,更加融洽相处。这种和谐应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即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使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政府对内致力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共建和谐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这种和谐应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即坚持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益,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和谐应是包容多样的和谐,即坚持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各美其美而又美美与共的良好状态。这种和谐应是公平正义的和谐,即坚持扶正扬善,注重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确保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全面兼顾。这种和谐应是诚信友爱的和谐,即坚持以诚相待,坦诚相商,诚实守信,更加关爱彼此,更加珍视情谊,更加融洽相处。这种和谐应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即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使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由市场带来的差异基础上的“和谐”。这一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出党、国家和全社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领域的差异与和谐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 市场经济对差异与和谐的要求及其困境 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因为没有现实的社会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 差异社会的和谐状态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首先,市场就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既是差异的表现,也是差异的结果。没有差异就没有市场本身,反之,市场一旦形成,必然增强差异,并促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其次,不仅不同分工之间有差异,在同一种分工内也存在差异。作为一个竞争场所,市场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时刻处于竞争之中,进行优胜劣汰。同一分工内的显著差异既以优胜劣汰为前提,也会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扩大。最后,分工和竞争必然导致经济领域中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分离,不同要素向不同的市场主体集中,造成其在市场上的不同地位,不同群体及其优势或弱势在不同生产要素占有份额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差异由此派生出社会差异、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总之,有市场必然有差异,而市场的差异必然造就社会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差异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中,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造就社会差异方面同样有效乃至同样高效,就是这个道理。在几乎同质的社会状态下,迅速形成和扩大差异,首先是经济上的差异,随后是社会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一段时间来中国社会巨大活力的结构性来源。在改革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中都包含了差异机制的作用。 市场不但以差异为前提和动力,也以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为条件。市场是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和谐:分工就是合作,交换就是互补,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可能有经济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是单纯的差异,还要求差异的和谐与和谐的差异。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其实质性的主张就是寻求一只从差异中促成和谐的手,一只市场自发的手。问题在于,在自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异的和谐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市场,虽然不乏和谐的要求,客观上也存在劳动分工意义上的合作,但仅凭其自身,难以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正如市场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对效率存在明显偏爱,其在差异与和谐关系上对和谐也存在内在的无力,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拉美陷阱”,指的就是在一些南美国家,未经有效调控的市场由于缺乏对社会差异的控制而陷入市场效率丧失、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冲突激增的现象。市场需要社会和谐但又无力自发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一“窘境”,使得对社会差异进行其他层面或形式的控制和调整成为必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差异与和谐的取向 和谐社会作为特定社会的公共目标,需要依托公共领域的力量来实现。以执政党和国家的名义来积极认同并主动承担这一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含义。相对单纯以资本增值及效率为首要目标的市场,社会主义要求以全社会的利益为最终目标,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视为一种坦诚地认可差异、同时又真诚地追求和谐的经济—社会制度。 问题在于,这样的看法如果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现实中是否确实可行,还是需要检验的。当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刚刚提出时所面对的,说到底不仅仅有对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衔接的疑虑,还有对社会主义是否足以制约市场经济在差异与和谐关系上失衡的疑虑。这种疑虑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践上的。客观地说,改革至今,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差异与和谐关系仍然处于可控状态,虽然分化和差异程度不断爬升,但社会总体上还是处于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差异与和谐的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持续运行于分化和差异的高水平上,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两种现实可能性:或者在适度差异且不失稳定的基础上,经济和社会保持发展势头,或者随着差异不断扩大和冲突加剧,最终陷入社会失衡、经济停滞的“拉美陷阱”。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GDP水平的上升和财富占有的阶层分布的走势,正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人们就这两种可能性作出选择。回避问题,逃避选择,将置自己于“不选择的选择”之尴尬境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上,人们可以真正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策略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重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老路,重新拉平已经存在的社会差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经追求过建设一个同质的社会,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同时也消除了一个正常社会的多方面的活力。一个没有差异、没有社会冲突的社会,也许令人向往,但这样的社会难免会缺乏个人追求的余地和由个人追求汇集而成的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差异成为个体或群体实现自身的领域,而不是委屈、浪费甚或牺牲自身的场所。差异构成了个体或群体之间“错位竞争”的条件和凭借,有差异的个体不一定要在同一空间对垒,各个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构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种极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促成个体有最大作为、社会得到最佳整合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并存和互补。 为了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必要的张力”,需要以制度性安排来调整市场在利益分配上的失衡。 差异说到底是利益的差异,和谐自然包含对利益的协调。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对市场自发机制采取一定的弥补,就不可能引导和影响差异的走势,追求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很难产生效果,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被虚拟化。具有自发性质又获得了经济上主导地位的市场体制,客观上为掌握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搭建建设性的政策架构,由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发挥政府作为各种利益群体中介人和协调人的作用,通过立法和行政等方式,促使社会财富适度转移,扭转差异扩大的趋势,缓和利益矛盾,争取适度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有差异必有矛盾,有矛盾难免发生冲突。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不需要绝对排除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冲突被良性化、制度化了的社会。除了由国家或政府担任中介人,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法律的,社会的等不同方式,借助明确的规则约束,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的平台,如集体协商或谈判机制等,直接沟通乃至博弈,从中产生能够为各群体所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无论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对差异与和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差异与和谐的实际效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格局作出合理、合情的解说。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协调,但利益协调也是有限度的。一切现存的秩序都需要合理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解说而被相关方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只有综合发挥利益协调、良性冲突和合理解说的作用,才能够在利益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社会和谐。在这一点上,执政党的研究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过程。

中国和谐世界战略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和意义

和谐世界需要依靠全人类共同努力,任何国家都只是参与者,不可能包打天下。中国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应该定位为参与和推动,并不是由中国来扛旗和主导。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几个关键点是:第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只有我们坚持全面、科学、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国家的和谐程度,才能提高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能力和感召力,以此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第二、要以建设者、合作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要向世界表明,中国说话算数,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积极参与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是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有其合理和不合理两面。合理的要保留,不合理的要改造,不完善的要完善。我们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合作者,而不是破坏者。按照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多提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要善于化解矛盾和冲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并不意味着无视矛盾、回避矛盾、放弃斗争,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找共同点,扩大共识、减少对抗、化解冲突,与世界各国一道处理好国家关系和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把握和扩大现实世界中的和谐因素。现实世界充满矛盾、冲突和不和谐甚至对抗的因素,面对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保持高度警惕,要作必要的甚至是坚决的斗争。但要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更加恰当地运用好斗争手法,努力争取于我有利的结果。 第四、要妥善处理好外部干扰因素。从我国家核心利益、根本利益、重大利益、一般利益等多个层面,界定我处理对外事务应把握的各项原则。重视处理好美国因素。以和谐、和平、对话、协商、合作的方式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五、要注重寻求并扩大与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发展与各国的共同利益,而且要努力使之最大化。基于共同利益的要求,在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中我们要多讲共存、共赢和共进。共存就是尊重并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承认差异,不强调和特指谁是固定的敌人,不设特定的反对对象,更不是消灭和取代对方。共赢就是在合作中考虑和重视合作对象的实际利益和合理关切,互相之间都不损害自身利益,并能得到好处。共进就是通过携手合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推动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何重要意义

  1、政治方面:  促进地区内的政治互信,有利于地区间的和平政治对话,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政治环境。  2、军事方面:  促进军事互信,减少国家间的军事装备竞赛,消除军事对抗带来的对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经济方面:  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中国的发展除了利己,也可带来巨大的辐射效应,中国的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文化方面: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文化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世界的文化保护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世界文化能继续发展和保持多样性的基础。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八个专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其中一个专题的介绍。全书收录了近年来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的有关理论文章,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对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是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理论工作者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

政治题:我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应做怎样的努力

首先应该是大力发展自身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和谐世界周围的小区

周围的小区有:1、国福现代城海棠苑。2、红云天骄北麓。3、金江小区。4、和谐世界龙泉俊园。

中国的外交战略实践是如何走向和谐世界的?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 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 总的来看, 这个决策是成功的。在“一边倒”的格局下, 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在这一时期, 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  70年代, 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阶段, 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1973 年2 月, 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 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不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出现了实质性的进展。1971年10月,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介石代表驱逐出去的提案, 恢复了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从而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  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中美建交后,中国加强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不过, 从1982年起就放弃了这一战略, 开始同美国保持一定距离,致力于建立更均衡的对外关系。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 中国不断改善与周边各国的关系, 而且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继续发展同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此外, 中国还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广泛参与多种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活动,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国际争端。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魔兽地图,自然嘉年华 第Ⅵ版-和谐世界怎么合成装备

合成装备的时候要有四种相应的原料,然后在古树哪里自然合成,要花50个闪光石的。装备升级就是在旁边的商店就行啊

你心目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

太平盛世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建设和谐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向世界宣示我国将如何实现发展和振兴,其实质是我们党对国家发展道路与战略的选择。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回答的是中国将致力于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其实质是我们党的国际秩序主张与行为准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既做爱国主义者,也做国际主义者。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使占世界五分之一强的人过上较好的生活,将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也会使这个世界因中国的存在而变得更和谐。我们向世界公开宣示和一再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除了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外,也希望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列中来。倘如此,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离我们每个人不是很遥远了。反过来,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和谐了,那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能走得更为平稳和顺当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不能人为割裂开来。

求《在和谐世界捡肥皂》全本txt完结小说,谢谢~

《在和谐世界捡肥皂》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jcZ_Dl-COTrso4Pp-se-w?pwd=bxaf 提取码:bxaf简介:我作为一个信奉科学发展观的良好青年,却在某一日不幸穿进了杰瑞苏文!在这个集都市、古代、修真、西幻、机甲为一体的崩坏世界里辗转着炮灰的命运!!过程漫长艰辛,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很难以表达!

和谐世界小吃街怎么都关门了呢

顾客少;管理不当。和谐世界小吃街都关门的原因是顾客少,商家没有办法赚取更多的利益,经营出现问题,所以关门。和谐世界小吃街都关门的原因是管理不当,影响了市容市貌。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就如何构建和谐世界,说说你的建议????这个问题怎么做。求学霸解答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多边主义。一方面,继续弘扬和遵行《联合国宪章》,共同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联合国与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各机构相互配合和补充的多边机制。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如此紧密的联系使不同国家间在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可能并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全球化进程也是合作的进程。所以,树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必须积极鼓励发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利合作。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所谓 “包容”,就是指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容纳,而不相互排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问题上所提倡的包容精神。坚持包容精神,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构建 “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在构建“和谐世界”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必然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建设,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也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撑的作用。参考资料: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5876905.html

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如何理解‘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内涵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如何理解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政策思想中的一个全新命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应该是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和谐世界的历史意义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沁园春·和谐世界的作者书法

陈恩田临摹毛主席书法《沁园春.和谐世界》

结合政治生活知识和当今世界的现实 说明"和谐世界"理念的真确性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新理念有何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人类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制度创新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应着眼社会和谐的需要搞好制度建设,更要紧跟时代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民主、公正的社会建设、管理与保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以制度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必须着眼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建新机制,持续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2、必须着眼于形成保障社会和谐的新机制来进行。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建立健全诸如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科学的矛盾疏导机制等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新机制,以保障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3、必须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特别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特点规律基础之上。

试述和谐世界的内涵和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方针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方针 首先,从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报告强调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次,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报告强调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理解和谐世界理念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如何理解中国倡导和谐世界理念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人类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制度创新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应着眼社会和谐的需要搞好制度建设,更要紧跟时代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民主、公正的社会建设、管理与保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以制度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必须着眼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建新机制,持续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2、必须着眼于形成保障社会和谐的新机制来进行。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建立健全诸如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科学的矛盾疏导机制等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新机制,以保障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3、必须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特别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特点规律基础之上。

如何构建和谐世界?

个人和谐才能保证集体和谐,国家和谐。

和谐世界是什么模样?

互助互爱!温心美满!以人为本!1,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提出定义和解释,但是,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高尚全认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他指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往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数量方面,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强调了质量方面。这表明我们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 李连仲则认为,“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迟福林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大利益的重新调整。但是调整到什么程度并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调整的成败,这个问题以往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谐社会的提出事实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国改革利益调整必须以和谐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各种改革措施是否有利,可以用“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标准来判断。 其他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提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孙立平指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这个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多元中心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孙立平认为,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中心时代的理论必然具有不足之处。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演化出来的一个具有很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员认为,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论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实践意义:解决和应对当前我们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从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到全面发展的理论,最后演化到和谐社会理论,这是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理论突破了单纯重视经济指标,逐步重视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最后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包括了社会责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诚信等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三,战略意义:中央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不仅对提升国内的经济硬实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国内的软实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适应了全球化趋势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3,关于和谐社会的要素。尽管专家们分析和谐社会组成要素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形成自动解决冲突的机制。 丁元竹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分享的平等机会、公正的机会。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政府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最后,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 汪玉凯则指出,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面体现了人和社会的和谐。第三个层面,公共治理和谐,即政府公共治理必须达到和谐。这个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第二,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第三,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含义。李晓西指出,对“以人为本”有六个方面的理解,即:“以人为本”对公务员是一种管理目标的要求,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反思,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对后代人的代际负责,即以后代人为本;“以人为本”对社会制度而言是文明的体现,即以所有人为本;“以人为本”对强者而言是对弱者给予帮助的呼唤,即以自己和他人平等为本;“以人为本”对公民是一种基本的理念,即以他人和自己同等为本。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指出,和谐社会有许多要素,但是如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和谐解决冲突的机制。赵晓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有一种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冲突,能够使这个冲突最后回归到一种和谐当中去。他以美国为例,美国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是它的政治框架有一种强大的能力,可以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有效地解决掉、消化掉,使这个社会最后的结构能够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 孙立平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孙立平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分化的结构履行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职能体现不同的价值。在各个结构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之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书面发言中提出,在近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需要防止狭隘化的倾向,即把和谐社会仅仅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问题。常修泽认为,和谐社会内部蕴含了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依据和意义

  如何理解和谐世界理念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和谐世界理论

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建设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更加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它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和谐世界是对我国以往外交思想和方针的延续,是一脉相承的。 和谐世界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1)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与和平;(2)坚持互利合作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3)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4)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了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认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是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努力减少和消除贫困;三是树立新安全观,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四是以一种包容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

怎样理解和谐世界?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采取有效的手段。反对恐怖主义,不能搞双重标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团结各国共同开展反恐斗争,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联系、等同起来;必须综合治理,努力解决地区冲突、贫困等问题,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如何建设和谐世界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采取有效的手段。反对恐怖主义,不能搞双重标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团结各国共同开展反恐斗争,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联系、等同起来;必须综合治理,努力解决地区冲突、贫困等问题,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谈谈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令全世界关注。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分析,还得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及其主题人手。 20世纪上半叶,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世纪下半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时代的主题逐渐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更加突出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9美苏(俄)两国的核武器足够把人类毁灭若干次。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掀起新一轮争夺高精尖技术优势的军备竞赛。同肘,国际武器交易近年来持续上升,武器扩散特别是核武器扩散屡禁不止,这必然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另外,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激进主义等也都已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冷战结束后,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呈现出向欧洲拓展且频繁发生、技术含量高而突发性强、性质复杂、破坏性大等特点。总之,战争的因素并没有消失,因此,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发展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一般指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第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利因素;发展有助于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我国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被卷入战火中,中国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实现自己的发展,就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是与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思想和方针一脉相承的,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苜先,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尽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其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领域,提高合作效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十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同时,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4月22日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在2005年7月1日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15日,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此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妨碍和威胁基他任何国家。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之福而非冲突之患。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在对外交往中始终秉承“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已经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生动体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更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当今世界,不和谐的阴云仍笼罩在世界上空: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势力依然猖獗,环境污染、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顺应时代潮流,道出了各国人民的心声。它是从人类繁荣与和平的高度和负责任大国的视野,勾画出的新的安全观。胡锦涛主席用八个字来描述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第一,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第二,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第三,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第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种文明只有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才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外交课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中国领导人在多次重要国际场合的讲话,都表达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真诚愿望,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一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与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既利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回馈世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三是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和平、发展、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反对冷战思维、单边主义和武力至上。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鼓励和支持有关各方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租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积极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实现和谐世界梦

实现和谐世界梦的重要条件是机会平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机会平等是基础。

昆明和谐世界出发到机场地铁怎么走

公交线路:174路 → 902路 → 地铁6号线,全程约33.4公里1、从和谐烟酒步行约910米,到达羊甫车场站2、乘坐174路,经过7站, 到达雨龙村(昆洛路)站(也可乘坐140路)3、步行约190米,到达雨龙村(彩云北路)站4、乘坐902路,经过8站, 到达东部公交枢纽站5、步行约300米,到达东部汽车站6、乘坐地铁6号线,经过1站, 到达机场中心站7、步行约380米,到达昆明机场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方针

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包容。

和谐世界源于哪一中国传统思想顺应了怎样的世界潮流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人相应”、“中和中庸”、“修身正己”等思想是促使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顺应的世界潮流:  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请问怎样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

——关键在于唤醒所有人的良好知识、良好技能、良好法制与良好心灵美国《未来学家》估计:再过一个世纪,人类能够幸存的把握只有50%;被毁灭的风险也有50%。笔者也认为:人类既面临被核弹战争毁灭的极大风险,却又存在避免核战风险而生存下去的极大希望。当代人必须负起责任,既抓住幸福生存的极大希望,又避免被核战毁灭的极大风险,使事态朝着有利于人类幸福生存的方向发展,这个重任就落在了今天幸存的所有人的身上。笔者觉得:只要唤醒所有人的良好知识、良好技能、良好法制与良好心灵,克服所有人的歹知、歹技、歹法与歹心,就能避免地球村被毁灭的极大风险;就能抓住人类幸福生存下去的极大希望,而且使地球村变成山青、水清、空气新鲜、适合人类居住的和谐地球村。而目前,由于“四歹”人的急功近利,争权夺益,肆无忌惮地哄抢地球资源,使地球村空气污染,水流发臭,到处是有毒的垃圾,而更危险的是:有足以毁灭地球若干次的核武库存,时时威胁人类的母亲——地球的生存。人类正在犯下弑母大罪,其中“四歹”人为了发战争财,就千方百计地绕过联合国发动侵略战争。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的目标,是为了制止战争而确保世界和平。可惜,联合国被“四歹人”中的战争狂人搞得乌烟瘴气,极不和谐,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被“四歹人”搞得极不和谐。笔者发现,所有人都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四良”人性,又有负面的“四歹”人性。唤醒所有人的“四良”正面人性,将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光荣革命,它比英国的光荣革命更伟大。古代商业资本家们不断追求创造新的生产技术,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低微,他们积累的财富一再被国家的君主所掠夺,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一再被暴力所扼杀。后来,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允许商人放开手脚创新生产技术,并用法律保证商人的私有财产不被掠夺,这标志资本主义的产生,导致西方与其它地方的大分流。资本主义优越于封建主义,更优越于奴隶主义,它使人类的生产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由于人的“四歹”负面人性的恶性膨胀,使资本主义走向了用战争暴力掠夺他国财富之路,这引起了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产生了《共产党宣言》。苏联企图消灭私有制,其结果并不理想,共产主义公有制并未能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反而被资本主义所挤跨。要想取代资本主义,必须有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崇高的理想,比共产主义更崇高的理想。21世纪诞生的共同四富理想,它吸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及一切主义的优点,又把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及一切主义的缺点当作反面教材,来防止人类走向“四歹”犯罪道路上去,转而使人类走向“四良”、“四富”(道德富裕、知识富裕、法制富裕、财产富裕)的立功赎罪的“光荣革命”道路上去。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从而转向最佳出路。第一,要改造联合国。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写得明胆白白:“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去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苦不堪言的战祸”。为什么过了六十多年的今天,还不能避免战祸呢?是什么人挑起今天的战祸呢?是战争狂人、军火商、贪官、不良学者与黑社会组织,说到底是人性不觉醒的人。他们高举本阶级、本宗教、本民族的大旗,排挤、打压、杀害他阶级、他宗教、他民族,掠夺他阶级、他宗教、他民族的财产。他们的口号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诱惑无知的青少年及娃娃兵去杀人。这些战争狂人之所以横行,与《联合国宪章》未能切实执行有关,与美、中、俄、英、法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未能齐心合力有关,细论起来,美国的责任更大一些。因为,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总开支的一半。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美国却绕过联合国去进攻伊拉克。笔者认为,只有共同四富理想,才能为全人类所有人谋求一条最佳出路。因为,共同四富理想是超阶级、超宗教、超民放、超党派的。笔者还认为,必须将联合国改造成“四良”和谐核心权威机构,使任何国家不敢蔑视联合国而自行其事,使所有国家都尊重联合国。更重要的是,联合国应该拥有“止戈力”,制止任何国家的军队对外动戈施暴,以确保世界避免各种战争而走向和平、和气、和睦与和谐。“止戈力”是更需要经济力、文化力与道德力作后盾。联合国应该有能力对世界各国的表现作出正确评估,实行奖励真善美健,处罚假恶丑腐,使所有国家的人都向真善美健方向升华,而不敢向假恶丑腐方向坠落。总之,在联合国内部,应该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也一律平等,都有权参与立法、司法、行政与监督。第二,要构建和谐世界,中国人必须率先构建和谐中国,使中国和谐崛起而避免战争崛起。中国和平崛起有七大推动力:一,中国五千年文明代代相传,绵延未断,依靠方块汉字的复杂结构,锻炼人民的智慧力和想象力,把中国推向和谐。二,“文革”十年浩劫,惊醒了中国大多数人。“文革”集中国二千年封建主义之大成,令中国人吸取了足够的教训,造成一股强大的反封建冲力,正把中国推向民主和谐。加上对外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挣开了被压抑二千年的思想束缚,放出来极大的思想冲击力,也正在把中国推向思想和谐。三,海外华人是个聚宝盆。他们对祖国感情深厚,中国一崛起,资金滚滚来。这是中国走向和谐的巨大物质力量。四,中国有香港特区,它有西方经济管理人才,它是国际金融中心,是向西方联系的渠道,它有活跃的媒体,它们帮助中国出点子,想办法,用尖锐的批评,提醒中国,少走了许多弯路,使中国持续经济发展高增长,使中国全面走向和谐。五,中国有大批文化人涌向国外,勤奋读书深造,带回许多先进技术知识和先进思想,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六,中国文化特点是兼容并包,不拒绝外来文化,因此容易与世界各国人民融合,和谐相处。这也是一股把中国推向和谐的巨大力量。七,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妇女彻底解放,妇女人才辈出,顶住半边天,放出伟大能量,这更是中国走向和谐的伟大能量。在上述基础之上,中国必须建立透明的“四场”(文场、武场、市场与心场),使所有人都能面向“四场”,终生学教,人人成才。透明的文场使所有人终生有学业可求,终生不会失去学业;透明的市场使所有人终生有职业可就,终生不会失去职业;透明的武场(也可叫作止戈场)使所有人终生有事业可作,终生不会失去事业;透明的心场(人与人心灵交流的场所)使所有人终生有志业(志向形成的业绩)可追,终生不会失去专业。目前,全世界最大问题就是许多人失去学业、职业、事业与志业,根源在于“四场”不透明。不透明的文场使许多人失去学业,不透明的市场使许多人失去职业,不透明的武场使许多人失去事业,不透明的心场使许多人失去志业。所以,必须建立透明度的“四场”,尤其要建立透明的心场,使所有人达到心情和谐。心场的纵向联系可以使所有人反思过去哪些行为是对的就坚持下去,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就坚决改正;进而抓住现在,择优而行,改正过去的恶习陋俗,不断创立新的风俗习惯。心场的横向联系是使所有人能正视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人类利益及人与自然整体利益,使各种利益都得到合理的满足需要,使所有人都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多创造社会财富而少索取。心场的竖向联系是使所有人能与上、中、下各级进行情感交流,做到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使所有人都心情舒畅,充满仁慈与欢乐,化解忿怒与仇恨,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美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向上攀升,永无止境;并防止自己的心灵向下坠落,要自己拯救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目前,许多人心胸狭窄,充满仇恨与忿怒,嗜好滥杀无辜,其根源在于心场不透明。所以,建立透明的心场,对于今天处于被毁灭风险达50%的人类来说,刻不容缓。总之,建设透明的“四场”,是当务之急。只有建设透明的“四场”,才能提高所有人的“四良”素质,使所有人都成为和谐人。因为,只有和谐人,才能建成和谐中国。第三,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使全球所有国家的执政党建立四元新结合核心权威,即由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四元”新结合的核心权威,四元缺一不可。不能搞一元论,因为一元论容易导致独裁。中国的“文革”浩劫就是政治一元论造成的。资本主义搞二元论、三元论、二权分立、三权分立,避免了独裁,却导致只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而忽视了道德建设。共同四富理想就是要搞经济、政治、文化与道德“四元”核心权威建设。该核心权威有能力驾驭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社会局面,无论社会变化如何之大,社会生活依然遵循着“核心权威”秩序,有条不紊地继续向前发展。这种四元新结合的“核心权威”新秩序必然被所有人自觉认可和接受。所有人必须通过广泛协商、对话、谈判,来建立四元新结合的“核心权威”新秩序。总之,实现和谐世界的关键在于所有人都能达成共同四富理想共识,唤醒所有人的良好知识、良好技能、良好法制与良好心灵,克服歹知、歹技、歹法与歹心,共同构建和谐国家、和谐联合国及和谐世界,就可以避免人类被毁灭的特大风险,并抓住所有人都能幸福生存下去的特大希望。使人类与宇宙共存。

昆明和谐世界怎么坐车到小西门

公交线路:96路,全程约10.2公里1、从吉可和谐世纪广场店步行约200米,到达耀龙康城站2、乘坐96路,经过17站, 到达百汇商场(龟背立交北)站3、步行约250米,到达小西门

两个和谐的建设“和谐世界”是重要外部条件

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平发展道路的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要求我们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获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只有面向世界,为世界所接纳,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必须通过在国内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更加紧密地把中国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发展始终和世界的发展相协调,使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相一致。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和平发展道路,还要求我们用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必然会对世界形势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落后,世界无法达到普遍繁荣;中国无序,世界也难以实现和谐。因此,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将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必然增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中国在自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也体现了一个爱好和平、讲求正义、尊重秩序的大国的责任意识,代表的是开放、民主、不断成长的中国对世界未来的期待与承诺,是中国对人类发展理念的新贡献。“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国振兴的战略高度,将国内执政理念与外交理念在理论上相衔接、相统一,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相继提出,并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指导自己内外实践的理论和政策不断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高度智慧与深邃眼光。

怎样理解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http://zhidao.baidu.com/q?word=%BA%CD%D0%B3%CA%C0%BD%E7&ct=17&pn=0&tn=ikaslist&rn=10

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内涵?

就是讲求人性化统治

和谐世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稳定并不一定代表和谐,但和谐一定蕴含了稳定。和谐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它是这样一种状况:人与人之间能有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能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随人驾驭自然的能力的改变而改变,未来的平衡有这样一种趋势:人渗透到自然的各个角落在保证自然的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举四个典例?如何构建和谐世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的典型有以下四个:1.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促进亚欧非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2. G20峰会。中国成功举办多次G20峰会,并倡导开展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形成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机制。3. 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包括联合国、亚信等国际组织和框架,推动国际合作、和平发展和共赢共荣。4.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为前提、以合作为手段,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和稳定。要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平等、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谐世界的推动措施

首先,从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报告强调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的前提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各个大国都能坚持和平发展,否则和谐世界实现不了。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和平发展,既是中国对外宣示要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将成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其他大国而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宣示显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中国对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为,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几十年来的丰富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次,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报告强调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然途径,也是和谐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必然形态。西方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这里所说的永恒利益,显然是指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且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损害别的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一己之利。这句话也描绘了迄今为止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通过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公开地向世界承诺愿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中国不仅这么说了,而且也这么做了。改革开放就是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开端,也为实施互利共赢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新时期的发展,就是从开放国门和吸引外资开始的,所以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并逐步适应互利共赢的理念。开放式的发展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模式同时使中国获得了加速度的发展,减少了复兴进程中的阻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世界上最有资格来谈互利共赢的国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也就是说,互利共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利益共享,还应该照顾和支持那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就将互利共赢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互利共赢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确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体现在各个领域、各方面交往当中。十六大以来,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强调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要使中国的政策主张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起来。这些都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思想。回过头看,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现与世界共同发展,与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原因所在,并为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许有人会问,互利共赢是不是会损害中国自己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证明这一点。恰恰是一开始就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使中国能够更根本、更长久、更辩证、从而更可持续地维护和拓展了国家利益。第三,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周边地区是与中国的利益交融最深入的地区,也是中国可以更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地区。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国所在亚洲地区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充满多样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大小强弱都不一样。所以在周边构建一个和谐地区,首先要追求一个“和”,就是这个地区的国家共同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尊重本地区各国的“不同”,形成“和而不同”,最终构成一幅在尊重多样性前提下,各国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和谐图景。应该看到,和谐世界目前更多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美好理念。实现这个理念,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应该看到和谐世界理念的现实意义,这就是可以举起这面旗帜,更加有信心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有说服力地宣传解释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的外交活动。这个理念为中国确立了一个奋斗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要逐步把握和发掘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外交工作当中不断地加以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地加以发展,从而使中国不断地接近这个崇高目标。

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

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 A.独立精神B.包容精神C.民主精神D.竞争精神正确答案:B

构建和谐世界! 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沁园春·和谐世界的作品全文

古宇苍空,月皎增辉,日出迸芳;望七洲四洋,千秋祥泰,生机永盎,独灿星罡;万国江山,英姿飒爽,龙腾巍巍百代昌;登峰极,喜乾坤锦绣,浩瀚春光。溯追混沌初荒,传圣祖开天泽漭泱;后生息繁衍,聚邦图强;武功文治,达政通商。长河今夕,鲲飞鹏翔,海阔天高共举襄; 涛声扬,和盛兴世界,人民安康。

如何建设和谐世界?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一、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二、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三、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四、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五、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措施有哪些

1、开会2、倡议3、人九我一4、发奖

和谐世界的历史渊源

1、“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学术界对“和谐世界”进行的寻根主要集中在文化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和谐世界”的历史文化来源。大部分学者认为“和谐”与“和合”等义,“和合”的概念既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又有向内聚拢的意思,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体现“和合”思想最丰富的古书是《易传》;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和谐”是儒家基本思想之一,包括“天人合一”和“人我合一”。根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应与自然达到天人相通、相交、同体、一气、一理、一心的和谐境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等等,“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和而不同”才能催生新事物、世界才能发展。人们只有用和谐思维方式,做到“天和”、“地和”、“人和”的统一才能创造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在《尚书·尧典》中讲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实际上,“和谐“的理念不仅被古代思想家作为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和阐释,而且这一理念也被君主帝王运用到治国的方略中。千百年来渗透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为贵”、“合则两利”、“和而不同”的传统政治思想使中国始终保持着与他国睦邻友好的关系。自秦汉以来,统治者按照礼治原则建立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体系,即国家的最大利益是“天下太平”、“四海升平”,这个体系的实质和灵魂是天下观。费孝通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天下体系就像在水里投人一块石头所产生的状态:水波由中心向四方无限伸展、开放。在这种状态中,就淡化了除中央王朝之外的“自我”的绝对主体性,进而从本体上取消了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对立。在缺乏主体对立的体系中,无政府性是不存在或很微弱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传统上堪称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少见的淡于宗教、远于宗教、非宗教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大脑里始终装着“上帝的选民”之类的概念,更不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向任何地球上落后地区传播天文,甚至为了他们的利益而统治野蛮和天知的民族。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与哲学是无与伦比的,但却很少人认为这需要强迫整个世界都来追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精神,“中国并不谋求把它的生活方式推广到其他国家。”2、“和谐世界”思想与西方文化传统。在西方,“和谐世界”的相关理论,最早出现于著名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一文中,他将其“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是文明制度经过保障制度与协作制度的过渡后达到的。”[4]到了近代,“和谐世界”的思想在康德那里被诠释为“世界和平论”。欧洲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历史,都曾是战争频频发生的地区。人们在对封建时代频发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思考中,从理性上提出在国家关系中也应实行“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康德在《永久和平论》(1795)中设想,“每个国家的社会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共和体制应当建立在“自由”、“平等”和“所有人都服从法律”这三项原则之上;它能够保证当权者的权力受到国家公民的约束。康德认为,共和制政体是实现永久和平的最基本的保证,因为是否应该进行战争,需要国家公民表示同意。由于各国作为国家已经具备了保障自由权利的体制,同时理性从道德的权威出发,也要谴责作为征服行动的战争。这样,保持和平状态便成为一种义务。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专门的论述,但是其国际关系的思想仍然是相当丰富的。“其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强调国际关系充满着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与矛盾源于具体的国际生产活动。(2)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冲突与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造成的。(3)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作为解决矛盾的最终方案。(4)并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强调暴力革命是解决冲突与矛盾的唯一方式,有些理论则认为妥协与合作或其他形式的革命也可以促使国际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其中的核心原则就是国际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鼓励国家平等,维持国际和平,参与国际交往。马克思认为各民族国家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体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念、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是结合实际的、实事求是的、活的应用,绝不是教条的套用甚至歪曲。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脱离了时代,脱离了时代的问题,也就不存在活的马克思主义。郭树勇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形态期:经典形态、发展形态和当代形态。判定经典形态的标准是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开始转换,关注点是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自身不能获得解放,主要的国际组织是第一、二、四国际。在发展形态下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关注点是世界革命,国际组织是第三国际。到了当代形态,争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关注点是民族独立、国家强调世界交往的重要性,代表性的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时代格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态转换的一把钥匙,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以及冷战结束前后的时代变迁,意味着国际关系实践体系的变迁,时代主题变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当代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共赢、合作成为各国谋和平、促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以主权平等、和平共处、尊重多样性和反对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的发展,无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现实支撑。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时代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力求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中国化,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话语权,并以此来实现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妥善处理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综上所述,中国在当代提出了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的外交战略,互利共赢的行为理念,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政策方针,以及“和谐世界”等以人类终极目标为基准的理想信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柱和方法论基础的,是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相结合的产物。

什么样的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就是每个地球人都幸福快乐的世界。从经济的角度说:和谐社会是一个从小到老都有社会保障的人人富足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工作但休闲时间充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机会平等过程公正勤者得奖懒者受罚的适度竞争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从事重复性劳动总人口少于从事科研劳动总人口的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物价长期稳定、财富极大丰富、生活及其方便但人人又不骄奢的社会!从政治的角度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由众望所归德才兼备者担任社会管理职位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各阶层平等协商、重大事务全民表决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路不拾遗、民风淳朴、犯罪率几乎为零的社会!从生命的角度说:和谐社会是一个寿命已经极大延长、预期寿命可以永恒的社会!从爱情的角度说:和谐社会是一个隐私极大保护、个性极度自由、爱情非常浪漫的社会!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说:和谐社会是一个若不自觉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即刻就会受到惩罚的社会!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和谐世界是一个任何一国纸币都不再流出本国,国际贸易统一按照联合国指定的石油粮食为本位的记帐式货币进行公平结算的世界!和谐世界是一个联合国力量得到极大加强、任何非正义战争都难以发动、国际救助维和能力空前发达的世界!未和谐世界是一个任何一国的武器研发都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督,国家间只围绕着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技术新能源发明、新生命延长术、新宇宙探索法为中心展开竞争和国际合作的世界!和谐世界是一个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意识到地球人类整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价值,全地球人类只有求同存异精诚团结起来才能自救自强的世界!地球人类能否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关键要看人类能否掌握人本化电子货币、网络观控、网络民主、网络信誉帐户、生命激励、电子股份合作制、轮流上岗制、世界记帐货币、新宇宙价值观等新武器。这是因为。“帐户唯一、财产登记、网络观控、限用现金”为特征的人本化电子货币制度一旦实施,几乎任何一笔成规模的货币结算都很方便地通过一个实名帐户到另一个实名帐户的电子转帐来完成,几乎每一笔货币结算都在中央数据库自动留有货物交割清单记录,几乎任何一笔商业交易都自动生成当事者的信用记录,几乎任何一笔不正常的货币和实体财产流动都可经授权后被迅速查清来龙去脉,因此,金融欺诈、网络诈骗、偷税漏税、逃废债务、克扣工资、权力寻租、金钱求租等行为就会从源头消失踪影,人间法律才有条件得到最有效的执行;政府可以根据每个唯一帐户实际的财产存量和财产流量高效率的自动化的完成营业税、财产税、遗产税、消费税、所得税的征管,并且可以用更公平的所得税逐步取代欠公平的流转税,既可体现奖勤罚懒的公平竞争精神,还可以很容易的根据实际情况对国民收入进行适度再分配,并且每个帐户纳税额的多寡可以公示于众,就会形成纳税越多越光荣的精神激励,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的现象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遏止;国家不仅可以通过唯一帐户税收到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还可以通过唯一帐户制度有效甄别出每个公民或家庭实际的财产状况,社会福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系统、助学贷款系统就会有效运行,人人生活富足的时代就会到来;由于几乎任何人都无法逃废债务,因此几乎每个无资产做抵押的公民或中小企业,只要符合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基本都可以获得宽松的信用额度,借助这些宝贵的低息甚至无息资金,几乎每个有劳动和创造能力的中国公民都可以获得基本的生存、医疗、受教育和自主创业的公平机会;政府借助唯一帐户和网络观控,可监督并促使每个企业都缩短每个劳动力的法定劳动时间,例如变8小时周5天工作制为4小时或周2.5天工作制,从而促使企业腾出一半的劳动岗位吸纳几乎全部社会失业劳动力实行轮流上岗,用原来1个工作岗位解决2个劳动力就业的方式,歇人不歇马地实现社会劳动力的全体就业。因此机器不仅不再制造失业,而且将给人类生产出大量的休闲时间。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这些休闲时间和唯一帐户的资金支持,从事学习、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体育、活动和旅游、探险、娱乐等活动,用科学发明不断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和技术限制,不断进行新行业和新产品品种的扩张,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由于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的现象得到遏止后有效需求不足现象也就同步的得到了有效遏制,由于国家借助唯一帐户网络观控手段可以有效监督企业实施缩短每个劳动力上岗时间的轮流上岗制度,由于网络观控下的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因此造成劳动力相对过剩、绝对过剩、结构性过剩的根源就得到了基本清除,因此每个积极进取的社会成员,基本都可以很容易的谋取到一份基本满意的劳动岗位或创业机会;由于分配悬殊的漏洞被堵塞和合理需求得到扶持,产品销售变得非常方便,因此几乎每个努力工作的社会成员,基本都能获得基本满意的劳动收入,这些收入除了能满足小康生活水平外基本都有剩余,曾为满足自己成长时期基本生存、医疗、受教育或青年时期创业所借取的低息甚至无息债务,基本都可以在中年前后彻底还清,中年以后积攒的剩余财富,足够用来满足后半生的全部花费,因此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基本都会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由于几乎任何一种权钱交易偷税造假等非法致富渠道都已经被堵死,因此人们就拥有了施展真才实学的

为什么提出和谐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不和谐。

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1、建设和谐世界理念将推动我国外交工作健康发展,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 。   2、建设和谐世界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主张,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3、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引导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 。

如何理解“建立和谐世界”这一理念?

具体说来,和谐世界理念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对历史的反思。和谐世界提出于二战结束60年和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是对人类战争灾难,以及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深刻反思。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寻求发展的愿望,它承担着和平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重担。在联合国讲坛上提出和谐世界,是以全球视野指明国际社会发展目标,契合时代主题。 第二,对现实的反应。冷战结束以来,和平相处、和睦相待、和谐共存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世界远未和谐。全球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成分;全球性、跨国性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文化和文明冲突不断,引发新的动荡。和谐世界是对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期望的回应。 第三,对传统的继承。和谐世界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执政理念的结合,与传统文化中热爱和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追求及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化以独特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持久性,将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第四,对外交理论的新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升华。它融合了近年来中国外交积极倡导的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人口众多的大国,和谐世界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宣示和承诺。

和谐世界的具体实践

自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重要讲话以来,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外交更加成熟、务实。无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舞台,无论是扩大合作,还是解决冲突,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自身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制度创新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应着眼社会和谐的需要搞好制度建设,更要紧跟时代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民主、公正的社会建设、管理与保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以制度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必须着眼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建新机制,持续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2、必须着眼于形成保障社会和谐的新机制来进行。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建立健全诸如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科学的矛盾疏导机制等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新机制,以保障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3、必须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特别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特点规律基础之上。

论述和谐世界的内容及其影响。

一、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要包括:和谐安全观、和谐发展观、和谐文化观及和谐治理观等四个方面。二和谐世界思想的影响总的来说,“和谐世界”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和大局意识的国际安全观,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期待。它向世界昭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首次以一种全球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所做的价值思考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实际影响的重大作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构建和谐世界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发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崛起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b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胡景涛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胡景涛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 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

如何才能构建和谐世界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多边主义。一方面,继续弘扬和遵行《联合国宪章》,共同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联合国与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各机构相互配合和补充的多边机制。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如此紧密的联系使不同国家间在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可能并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全球化进程也是合作的进程。所以,树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必须积极鼓励发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所谓 “包容”,就是指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容纳,而不相互排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问题上所提倡的包容精神。坚持包容精神,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中国的和平发展是构建 “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在构建“和谐世界”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必然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建设,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也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撑的作用。

什么是和谐世界~~并有什么看法`

官方标准用语: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建设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更加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它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和谐世界是对我国以往外交思想和方针的延续,是一脉相承的。和谐世界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1)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与和平;(2)坚持互利合作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3)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4)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了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认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是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努力减少和消除贫困;三是树立新安全观,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四是以一种包容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

简述“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

【答案】:[答案要点]“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体制。第二,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l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第三,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第四,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如何理解“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就是人与人相处和谐

我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是什么?

没有战争、没有冲突、没有敌对、没有犯罪,只有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平等互利。

试析和谐社区建设的时代意义_建立和谐世界有什么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理念的重大转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国家战略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了追求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也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迅速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让渡,这对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现在,基层的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是社会有活力的表现。但是,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取代不了的 。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现代社区与原来的社区大有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二、现阶段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 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所谓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成员对本地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社区是人类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对此,社区建设要以重铸社区归属感为目标,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研究,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五大方面:一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二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居民是否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及社区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其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三是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的同事、朋友和亲戚越多,其社区归属感也就越强;四是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五是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就一般而言,居民在社区内居住年限越长,其社会关系就越广泛、越深厚,其社区归属感就越强。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社区工作者中一部分人缺乏熟悉城市管理的经验,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手段单一,活动沿袭过去的“学雷锋”式,现代气息不浓,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体制,使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又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临时性工作,成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此一来,导致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仅局限于纯居民委员会时期的进出盖章、邻里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而对与社区密切相关的志愿者队伍、社区文体活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等工作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社区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涉及不多,研究不深,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使他们看不清“大社区”的趋向,直接影响到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ue004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时代意义   和谐社区,即是指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社区工作这些年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和谐社区建设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长期坚持的目标。   从10多年来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在基层建立和谐社区的条件也是完全具备的。首先,社区地位提升了,社区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次,社区的对象增多了,功能扩展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了,在基层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单位和居民对社区事务越来越关心了,在群众中有了认同感和凝聚力;第四,社区内外关系在不断理顺,社区的制度建设在不断健全,社区工作出现了良性运行的好势头;第五,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方面发展;第六,社区的硬件设施不断达标,软件也在不断提升,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能为老百姓做的事也越来越多;第七,加强了党对社区工作的核心领导,巩固了党在城市的这个执政基础,为社区事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翅。   社区工作前景是无限,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机遇,自觉地担当起构建和谐社区这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