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之杰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陈思为建安之杰这里的沉思是指

取得的成就。沉思指的是陈思为在建安时期取得的成就,陈思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将领,他在建安时期,率领军队,取得了许多战略性胜利。如攻占汉中、攻取宛城、击败曹操等,他曾多次拯救被围困的蜀汉军队,拯救蜀汉政权,为蜀汉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而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论是诗、赋还是骈文,都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陈思为建安之杰。”

建安之杰是谁?为什么

被《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样一生都以统一天下为职志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门之后,其兄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不久,崔氏之兄崔琰又因“辞色不逊”被处死。有人说,崔琰之死与其妹的死有关。曹植的后妻谢氏,曾被封为王妃,即史书中所称的“陈妃”,她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侣。据说,她一直活到晋代,享年80余岁。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苗,曾被封为高阳乡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为穆乡公,他少而好学,才行出众。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后,曹志继位,徙封为济北王。司马氏篡位后,曹志降为鄄城县公,后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谥曰定公。曹植还有两个女儿,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曹植文滔武略。天资聪颖的曹植“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自此,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最为不值的是,曹植根本就没有跟曹丕争夺帝位的想法。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地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自然曹丕成了胜利者,最终继承了帝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嫉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周恩来总理就曾引用于叶挺之死的诗文里以批判国民党军。  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

建安之杰的诗人是谁三国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兄弟:桃园三兄弟位列榜首

三国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兄弟:桃园三兄弟位列榜首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常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强烈抨击,但就算是在封建社会,那些重衣服,轻手足的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煮豆燃萁的故事,单三国来说,就有袁谭、袁尚,刘琦、刘琮,曹丕、曹植等例,其它如张肃、张松,辛评、辛毗等同主异梦的兄弟也大有人在,真正做到同心同德,友爱互助的并不好找。第一位:桃园兄弟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哪对兄弟比得上这哥仨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般兄弟无法比拟的友情,甚至成了后世黑社会推崇的榜样,这恐怕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同心指数:10第二位:司马兄弟司马氏发家史和江东孙氏差不多,都是父亲奠基,兄长打拼,弟弟接班。不同的是司马昭将登基称帝的机会让给了儿子。但没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的基础,大魏的江山岂是他司马炎能够撼动的?同心指数:9.5第三位:孙策兄弟一个是梦日而诞,一个是梦月而诞,注定了二人在东吴成就的霸业,可惜月亮落得太早,使得孙权成了三国时活得最长的皇帝,连曹操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鸡犬耳!其中可能也有对孙权不与哥哥争嫡子之位,而自己的儿子们争来争去的一种无奈吧。同心指数:9第四位:诸葛兄弟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可谓最风光的家族之一。诸葛亮高居蜀汉相父;诸葛瑾身列东吴重臣,其子诸葛恪还把持了一个阶段的朝政;堂弟诸葛诞在曹魏也是能兴风作浪的人物。后人曰: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而孙刘联合多半也是亮、瑾兄弟的功劳。同心指数:8.5

曹植为何能成为建安之杰

在百度中 搜索建安之杰就可以了

建安之杰,太康之英,元嘉之雄,分别指( )( )( )

d

建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是三曹中的谁

建安文学 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又富有生气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被称作"建安之杰"的是

建安七子吧

钟嵘《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的作家是

钟嵘《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的作家是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诗品》是202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古今著名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加以简短评论,体现其诗歌审美标准和美学思想。

号称 "建安之杰"的作家是谁?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馀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一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鰕(鱼旦)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鰕(鱼旦)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鸮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廙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尢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裂,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深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建安之杰是对谁的誉称

曹植。曹植作为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建安之杰”,后世对他的评价很多,主要有《文心雕龙》、《文选》及与萧统同时期的钟嵘对曹植的评价。

陈思为建安之杰这里的陈思是指

建安之杰“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陈思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将领,他在建安时期,率领军队,取得了许多战略性胜利。如攻占汉中、攻取宛城、击败曹操等,他曾多次拯救被围困的蜀汉军队,拯救蜀汉政权,为蜀汉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而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论是诗、赋还是骈文,都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陈思为建安之杰。”

建安之杰指的是

关羽、 周瑜、曹操、孙权、诸葛亮、王粲一、军事方面的建安之杰1、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武将。他在建安时期为蜀国效力,以勇猛善战而著称。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堪称建安时期的军事英雄。2、周瑜:周瑜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建安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东吴的重要将领,以智勇双全而闻名。在建安时期他多次征战,并以火攻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二、政治方面的建安之杰1、曹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统一北方的割据势力,并成为北方的一方霸主。2、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也是建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在建安时期积极抵抗曹操的进攻,在政治上以稳定人心、善于用人而著称。三、文化方面的建安之杰1、诸葛亮:诸葛亮是建安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聪明才智和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佩,在政治和军事上为蜀国作出了巨大贡献。2.、王粲: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也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而著称,被誉为建安文士的代表。历史对建安之杰的评价一、政治贡献:1、统一分裂的政权:建安之杰在政治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的统一分裂的政权。在一片混乱的战国时期,建安之杰通过智勇和政治手腕,成功地统一了分裂的国家,建立了魏、蜀、吴三国的政权,并且分别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各自的国君。2、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建安之杰在政治上的另一个贡献是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发展。他们通过在政治上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政治行为。比如曹操建立了简化官僚制度,刘备推行“沿袭汉朝”的政策,孙权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二、军事贡献:1、战略决策和战术才能:建安之杰在军事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战略决策和战术才能。他们通过战略布局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应对了各种军事挑战,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且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曹操的赤壁之战、刘备的定盘星之战和孙权的夷陵之战等。2、军事改革和军事文化:建安之杰在军事上的另一个贡献是推动了军事改革和军事文化的发展。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和战术原则,对后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注重士兵的训练和武器的改进,提高了战斗力。

建安之杰是谁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钟嵘《诗品》:“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以下是我整理的建安之杰是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而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论是诗、赋还是骈文,都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陈思为建安之杰。”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建安风骨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以曹操去世为分界,曹植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半生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生活在曹操的宠爱之下,身边又有杨修、丁仪丁廙兄弟等志同道合的文友,可说是颇为称意。“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也许就是他的自我写照。在宴会上,酒酣耳热之时,人生苦短的不足之感会突然涌上这位年轻多才的`公子的心头,在诗中,他这样写道:“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既然年华易逝,身逢乱世怎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呢?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深深根植于曹植的心中,所不同的是,曹植把它与青年人的激情融为一体,与其它建安文人相比,早年的曹植的济世情怀中多了几分理想的色彩,少了一些悲凉。曹植将一腔救世的热情毫无掩饰地抒发在诗中:“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操最终选定曹丕为继承人,虽然曹植、曹丕名分已定,在公开的宴会上,曹植难免要写一写“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这样的文字来颂扬他的哥哥,但从总体来看,“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这种游宴还是相当惬意的。 曹丕称帝之后,曹植的生活陡然发生了变化。曹丕在皇位上还没坐稳,就派了一批手下去寻曹植的错处,显然是欲除之而后快,并杀了丁仪兄弟。曹植对友人之死无能为力,只能悲愤地写道:“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从此曹植身边再也没有什么朋友,他在文章里说自己“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名为诸侯,实同囚徒。早年作为曹操的儿子,他有资格憧憬自己的未来,抒发自己的理想。而如今,曹植再没有什么机会为国出力,曹丕父子对其猜忌有加,当然不会给他任何建功立业的机会。然而从曹植的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为国立功的迫切愿望:“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在赠自己的哥哥曹彪的诗中他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面对曹丕父子,曹植写了《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企图打动皇帝的心意,当然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史书上说他最终“怅然绝望”。曹植有一首《七哀诗》,被看作是他后期的代表作,诗中曹植以女子自比,期望能得到丈夫的眷顾:“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可谓缠绵凄恻,哀婉动人。自古以来,诗人就有以男女喻君臣的传统。古代社会中,男子之于女子是绝对的权威,类比下来,君臣也如是。曹植只不过期望得到一个为国出力的机会,然而在皇帝面前恳求哀求都没有用处。“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的满怀壮志只能变成“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的无奈与彷徨。对曹植来说,这种彷徨不知何之的状态才最最痛苦。他在《吁嗟篇》中自比为一把随处漂泊的转蓬草:“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若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在诗的末尾,曹植写出了心中痛苦的呐喊:“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只要不做漂泊无根的转蓬,哪怕做野草呢,秋天被野火烧尽也罢。读诗至此,直令人唏嘘不已。

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

曹植

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谁

建安七子是东汉前后的文坛传奇,可惜我只记住了七步诗的曹植和《广陵散》的绝唱弹奏者稽康,别的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