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孔孟之道与老庄之道书籍

《论语》《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孟子》<庄子今注今译> 请参考

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新道家的思想,新道家和杨朱、老庄的思想有什么共性,

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新道家的思想,新道家和杨朱、老庄的思想有什么共性,如下: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道教是一个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把“道”字作为最高的信仰,道教无谓于钱权无谓于鬼神,追求溯源追求自然。从道者内心都是清明的,他们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羁绊,不畏惧前路也不畏惧死亡,他们应该是人世间的真正自由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自然的不同相处之法也造就了道教不同的流派。黄老之学是西汉兴起的,提倡统治者无为而治,以不治来达到一个最好的治理效果,集到家之大成。老庄是耳熟能详的道教代表人物,杨朱却鲜为人知,为何同属道教却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听笔者在下文细细道来。

禅宗是佛教视角下的道教老庄思想,怎么理解?

扯淡的。

禅宗对道教老庄思想的借鉴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

如何将老庄哲学中的"无为不争"融入中小学教育之中

我要说明一下我的观点:老庄哲学并不是很适合当代的时代诉求,更不适合用于中小学教育,想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国学,还是以儒家为主。前一阵重读《三字经》,觉得非常好,里边也有让人相互谦让,隐忍不争的句子。对孩子来说,学透了老庄都去逍遥了,种地穷游,不争重道,生活问题都难解决。对家长来说,孩子学了老庄是不爱争强好胜了,但是家长肯定担心孩子将来的生活。对学校来说,老庄哲学学起来反馈比较难,比如有的学校教得好成绩就好,老庄这个,怎么知道教的好不好,家长送来学一年,没见学会什么,会怀疑学校的能力。对社会来说,社会建设需要专业性人才,老庄希望混沌归真,不利于社会发展。我估计你是弄混老庄哲学与素质教育了,估计你是看到了现代人的浮乱躁动、勾心斗角,想用老庄哲学矫正。但针对这种情况确实儒家更适合,儒家发展时间长,集众家之所长,也有针对这种情况的教育。简单说,道家思想有点“矫枉过正”,而且,老庄思想更多是给管理者看的,是短时间提高团队凝聚力,生产力的便捷方法。

通过《老庄哲学》章节的学习,你得到哪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通过老庄哲学章节的学习,我得到应该像老子庄子学习人生。

在当今的治国理政中我们从老庄哲学中吸取了哪些治国方略

可以从老庄哲学当中吸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因此在当今的治国理政当中,除了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以外,又添加了创建生态文明。这也就是在践行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一个理念。另外,老庄哲学当中强调无为而治,所以在当今的治国理政当中,任何策略的制定要符合民情,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可过急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老庄哲学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按马的哲学,区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是关于“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还是意思的”问题的回答,老子也许的确太“老”,可能还没有考虑过这么深奥的问题:世界本源是什么,老聃哲学充满了辨证思维,既有唯物的思想,也有唯心的理论,所以很难说他是属于哪种,简单地断言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是很荒谬的,因为无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概念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有限的感觉创造出来,并用人们创造出来的有限的语言文字表达的。

请教下各位哦,老庄思想中的无为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啊

老庄哲学自成体系。并且在我看来中国古代也有老子的算的上哲学。无为就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体现,在治国上倡导鸡犬相闻,无为而治。在思辨上认为无中生有,以弱克强,方是长存之道。

[讨论]老庄哲学对人生有哪些裨益?

老子最伟大的思想应该是他的辨证主义观,注重事物的两面性,如:“长短相倾、高下相形、难易相成…”,再就是清静无为的观点,要求凡事顺其自然,不妄为;庄子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讲究自然随性、不作做,追求自由、注重自我,豁达、大气,老婆死了不陷入悲伤之中,反而击盆而歌,认为是解脱。老庄哲学于我后辈以思想启迪,用他们的智慧、豁达给我等凡夫俗子们在迷离尘世点一盏明灯。 (就知道这些,献丑了。)希望采纳

学老庄哲学应从哪本书开始?

老庄哲学的真谛,要从《庄子》这本书学起,加上各类资料和个人的感受与体会。 如果说老子是一位理想主义大师,穷毕生之力探究天人之道,创立一种并非宗教的宗教,在返朴归真的自然中找寻人类心灵平等的天堂;那么庄子就是用他奔放不羁的智慧为这个目标找到了实现的方法,破除一切有形无形的枷锁,在万物中寻找归于一的道,让无限自由的精神超越一切阻滞与宇宙平等,与万物平等,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建立一个平等与超越统一的天国。站在相对的立场上,超越一切高不可攀、贵不可及的台阶和卑不可见、微不可视的桎梏,实现心灵的绝对宁静和自由,这既是其超越的表现形式,也是其追求的必然结局。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以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秋水》)庄子通过万物之道,找到它们的同一。个体追求最大限度的平等是超越一切,万物超越的终极是平等。而这种绝对的平等和超越在一定的时空域度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只有通过绝对自由的精神去追寻吧。于是,他在《大宗师》里写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从而由此达到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从思想中泯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差别界限,于是乎不知是“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实现了彻底的平等与超越。为了推行他的绝对平等观念,反对其他各家的言论,他说:“至仁,无亲”(《庄子·天运》)而“有亲,非仁也”(《庄子·大宗师》)以反对儒家承袭周礼的“亲亲”之说。因为“举贤,则民相轧”(《庄子·庚桑楚》),为确保社会的完全平等,避免人性中超越欲望引发的倾轧,所以要“不尚贤,不使能”(《庄子·天地》)。“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举贤而民自乱,任知则民相盗”;“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乎好知”;“爱民,则害民之始也”。为避免“见利而忘其真”(《庄子·田子方》),他还提出“不利货财”(《庄子·天地》)。由于天人皆归于“道”,他说“天人不相胜也”,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性保真”的境界、获得精神自由,抛弃超越的执着追求。首先,他认为对待生死寿夭,要齐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而不悦,死而不祸”,“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寿则多辱”。有了这样的认识,人就可以摆脱对于生命本体欲超越有限时空的专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所以,生死寿夭不必多虑。其次,对待富贵贫贱,要齐贫富,“富则多事”,何必去追求呢?“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人们何必要费尽心机甚至扭曲人性去占有整个森林、整个河流呢?对待得失毁誉是非,也要齐是非。如果把得失看作是“藏天下于天下”,就不会患得患失了;毁誉也要“两忘而化其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因此,庄子说:“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这样人就可以摆脱生命过程中各种超越的追求,不为外物所役,从而心与天地通。综上所述,老子与庄子洞幽发微的思辩,切中人性中最本质的核心,通过相对主义的方法,实现心灵的完全自由,并由此达到完全的超越和平等,虽然只是脱离现实的玄想,可它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永恒幸福绝不亚于任何宗教。当人们遭遇挫折、失败、痛苦、忧伤疾病、灾难、死亡……谁来安抚人们痛苦的灵魂。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来说,老庄哲学的作用超过任何一种宗教。正像冯友兰先生所说得那样,我们可以不是宗教的,但我们必然是哲学的。大至国家的“无为而治”,小到个人行为处事的“越礼法而任自然”,从汉高祖到唐太宗,再到陶潜、阮籍、稽康、苏轼之辈,无论是君临天下的九五之尊,还是旷达超逸的洒脱之士,无不深受其影响。甚至于鄙俗如阿Q之辈也有精神胜利法。当其沉陷于“我们祖上比你阔多了”的暇思之时,找到了生命本体精神上平等存在的支点,不也就找到无情世界的慰籍了吗?这诚如列宁所说的:“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毕竟,革命与暴力反抗不是每个时代和时期都可以存在的,在无边的苦难中挣扎的芸芸众生也只好从自身寻求精神解放的寄托,老庄哲学是人性的,所以是永恒的。对阿Q之辈,虽然鲁迅先生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渺小而卑弱的人们总需要活下去的勇气,仅仅是要活着,正像一位美国诗人所写的那样:I am grass ,let me grow…(我是草,我要生长)。——简捷即是自然,历史由此延续。

当今社会老庄处世哲学有何意义

当今社会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人们普遍且空前的浮躁。对外界纷扰喧嚣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我的探索。老庄哲学,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要关照自我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灵魂强大的人,他不仅仅在当今具有意义,在任何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只要想过的充实内心,就必然要遵循精神的规律,老庄哲学,就是具有精神规律的哲学。要透过人们对它的一般性解释,深入感悟,必有精进。

通过《老庄哲学》章节的学习,你得到哪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老庄之学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老庄哲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天人合一

老庄哲学主要讲的是什么?

无为而治

你认同老庄哲学的“无”吗,为什么?

认同。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即无为政治。老子认为“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纯粹的按照自然来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消极观望。相反,老子企图用无为这种更加迂回的手段,来实现治世的目的,更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权力,因此,无为是一种政治策略和治国策略,用作实际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为无为”。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大老总:您怎么看待老子的成功?  谭大师:老子认为啊,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那么他的成功秘诀,总结起来是八个字,忍辱负重,顺其自然。  大老总:非常的精辟!那么您怎么看待庄子的成功呢?  谭大师:庄子也认为,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那么他的成功秘诀,也是八个字,忍辱负重,顺其自然。  大老总:是是是!那么您又怎么看待孙子的成功呢?  谭大师:很有意思。他的成功秘诀也是八个字……  大老总:忍辱负重,顺其自然!  谭大师:大老总通透!  大老总:说来说去,不管是老子庄子还是孙子,说的都是一回事。  谭大师:这恰恰是国学的魅力所在啊!上下几千年,成功之路,离不开老庄孙子!

道家思想体现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俗称老庄哲学对么

庄子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老庄哲学对我国传统文学艺术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老庄哲学,众所周知,曾对我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武术养生、医学医药、科学科技等等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是文学的、艺术的,其哲学指导思想,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一直起着引领和影响着社会文风的发展,对仕子文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和对艺术审美及风格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大道文化,入世可以修养治平;出世可以超凡入圣。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庄子作为中国浪漫文学创作的鼻祖,不仅在创作、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寓言情节等诸多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对后世浪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出现,揭开了散文创作上崭新而奇丽的一页。它对后世各种文学形式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学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两汉鸿文、魏晋玄风、盛唐之音等,无不披拂着《庄子》的流风余影。单就散文而论,从问世至今,历代作家或弘其义,或袭其文,或效其笔法,或被其风神。文至庄周,可谓倾荡磊落,豪放超旷,如诗如画,实天地之奇观。意气风发,出神入化,令天下人耳目一新,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超然乎尘垢之外。  总之,道家哲学教导人们忘却世俗的功名利禄,利害得失,超越现实的庸俗计较,更多地注意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道教文学歌颂了真、善、美,暴露和批评了假、恶、丑,从而形成了道教文学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道教文学价值和终极追求,即要达到一种不受世俗束缚、飘逸洒脱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意趣。

道家(老庄哲学)与道教有何关系?两者有何分别?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4]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 《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5],《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参考: zh. *** /wiki/%E5%BA%84%E5%AD%90#.E6.80.9D.E6.83.B3.E6.B8.8A.E6.BA.90 道家(老庄哲学)与道教有何关系? Ans: 道教的教义即以道家(老庄哲学)学说为基础 两者皆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包含神仙)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简单说 没有道家(老庄哲学) 便无道教产生 两者有何分别? Ans: 如两者之名 道家(老庄哲学)是哲学及学说 道教是宗教 详细可查taoi *** /general-taoi *** /origin-formation-of-taoi *** /default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1608062808438&q=1007080704395&p=%E9%81%93%E6%95%99 taoi *** /general-taoi *** /origin-formation-of-taoi *** /default

老庄思想的特点有哪些啊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老庄思想对中国后代文人的影响

老庄思想中进步的积极的方面:表现为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品格。在社会动荡,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能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具有一种超越的品质。这些都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老庄思想中进步的消极的方面:崇古意识是形成文人乃至整个民族的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老子有小国寡民,庄子有“至德之世”的描述,人们无知无欲,无仁无义,无忠无信,“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使得中国文人厚古薄今,造成了文人的循古习惯,乃至整个民族的崇古思想;“缘都以为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阴暗性格;顺世哲学,不要以人的好恶损伤人性,一切都要顺从自然之道,形成了文人的保守心理。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庄思想里的不可说之“道”有哪些故事?

壹 《庄周梦蝶》 有一天黄昏,庄周梦见自已变成了蝴蝶。 他拍了拍翅膀,果然像是一只蝴蝶,快乐极了。这时候,他完全忘记自已是庄周。 过了一会儿,他在梦中大悟,原来那得意的蝴蝶就是庄周。 那么,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成庄周? 庄周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 贰 《大盗的大道理》 柳下季是孔子的朋友,他有个弟弟叫作盗跖。盗跖有部众九千人,横行天下! 孔子有一天对柳下季说:“做父母的要管教儿子,做哥哥的要管教弟弟,现在你弟弟做大盗,横行天下,你不能管管他吗?” 柳下季无奈的说:“有的人就是不听父兄的管教,那又有什么办法?” 孔子说:“那就让我去劝劝他吧!” 柳下季说:“我那弟弟个性强悍,如果你拂逆他,他就勃然大怒,我看你还是不要去尝试吧!” 孔子不听劝告,还是带着子贡与颜回,一起上山去会大盗。 盗跖的部下报告:“将军,孔子到山上来了,想见见你!” 盗跖说:“你替我传话给他,不要再妄称文武、搬弄是非、迷惑天下君主。不要再假借孝悌,欺骗士人,侥幸得到封侯的富贵。他的罪孽深重,趁早下山还来得及!不然我就把他的心肝拿来当午餐吃了!“ 部下出来对孔子说:“将军不想见你,你快走吧!” 孔子执意不肯:“对不起,烦再通报一下。我是柳下季的好朋友,素闻将军高义,特地前来拜访。” 盗跖于是接见孔子,说:“丘!有话快说吧!如果说得不合我意,你就休想活着下山。” 孔子于是说:“天下有三种美质,第一种:身材高大、美好无双。第二种:智慧包罗天下、能分辨万事万物的道理。第三种:勇敢果决、能聚集群众、率领兵卒。现在将军一身而兼有这三种美质,可是却做强盗,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将军如有意听我的浅见,我愿说服诸国,请他们为将军筑一座大城,尊将军为诸侯,不要再做大盗了。” “哼!哈哈哈哈!”盗跖笑道:“一个人可以用利禄去引诱、规劝的都是一些凡夫俗子罢了。想用富贵来引诱我,我难道不知道,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呢?再说最大的城,没有比天下更大的了……尧舜拥有天下,他的子孙现在在哪里呢?汤武也曾经拥有天下,他的子孙现在又在哪里呢?天下的事情,有大利就有大害。现在我做大盗,杀人毕竟有限,如果我做了诸侯,而假借仁义来杀人,那就更是祸患无穷了。你今天所谈的道理,都是我抛弃不要的谬论,距离大道太远太远了。” 孔子听罢,羞愧难当,匆匆跑下山去。 柳下季问:“我弟弟是不是冒犯你了呢?” 孔子回答道:“我匆匆忙忙的去拔老虎的胡子,几乎被老虎吃掉啊!” 孔子行仁义,当然不是欺诈。但是,有多少罪恶是假借仁义之名而行的呢? 叁 《笼中的野鸡》 山林中的野鸡求食不易,走十步子才找到一条虫。走一百步才找到一口水。但它仍不希望关在笼子里。 因为,在笼子里虽然不愁吃喝,羽毛光亮,但精神上绝不比野外自由。 懂得养生的人,不会因为追求物欲的享受,而付出自由的代价。 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几个人“头上便是青天”呢? 肆 《丽姬的哭泣》 丽姬做新娘,嫁给晋献公的时候,伤心得把衣服都哭湿透了。 后来,到了晋国的王宫,睡在柔软的床上,吃着四海的美味,才知道自已出嫁时,哭泣有多愚蠢。 人都怕死,但谁知道死了后会不会后悔为什么要生?这不正是和丽姬出嫁前后的情形一样吗? 伍 《螳臂当车》 颜回问蘧伯玉说:“有个人天性嗜杀,如果放纵了他,便会危害国家。如果去劝他向善,便会危害到自已。那个人通常只看到人家的过失,看不见自已的过失。对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对付这种人要善巧合顺,别激怒他。他像婴儿一样,你便也装做婴儿一样。他颠三倒四,你也装做颠三倒四一样。先使他觉得你和他是同类,慢慢再设法把他引导过来。” 颜回不解:“为什么要事先对他那么和顺呢?” 蘧伯玉说:“你没有看过螳螂吗?把它激怒了,它就举臂去挡住车轮,自以为力气很大。你夸大自已的才能去触犯他,那就和螳臂当车一样危险啊!” 劝人向善,所用方法不当,常常会招致危机。 用自已的长处去压倒别人,是危险的事啊! 陆 《爱马的人》 从前有一个极喜爱马的人。 他侍候他的马无微不至,他用竹编的筐去接马粪,用巨大的海蛤去装马尿。有一天,他去拍马背上的吸血苍蝇…… 马一受惊,便把养马的人踢死了。 你喜欢一个人,但那人不一定会了解你的爱。 柒 《没有脚趾头的废人》 鲁国有一个被砍去脚趾头的人,名叫叔山无趾。 有一天,他用脚跟走路来见孔子。 孔子见到他说:“从前你不自爱,才被官府砍掉了脚趾头。今天就算你来见我也已经太晚了。” 叔山无趾很气奋:“我的脚趾头虽然不见了,但我身上还有比脚趾头重要的东西啊,我来见你就是想保全那些更宝贵的东西呀!” 孔子马上醒悟:“真是对不起!请你进来指导指导我的门徒吧!” 叔山无趾却不再说话,径自走了。 叔山无趾是有德之人,所以孔子对他再也不敢怠慢。那么形体的残缺,当然也就不能决定那个是为废人了。 捌 《人相忘于道术》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为什么要游于四方接受礼教的束缚?” 孔子说:“要暂游方外也可以啊!” 子贡问:“有什么方法?” 孔子说:“鱼的生活,水才舒适。人的生活,道才舒适。鱼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忘记了自已在水里。人在自然,只要得道快乐自足、便忘了道的存在。 人心装满了各种知识,就被知识隔成一间间小房子,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打通知识,超越知识。 玖 《子桑唱贫穷之歌》 子舆、子桑是好朋友。 有一次连下了几十天的雨,子舆带了钱包去看子桑。 子舆看见子桑在独自嗟叹:“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 子舆问:“你怎么了?” 子桑说:“我病了。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是谁使我这般穷困?是父母吗?是天地吗?父母对我没有私心,天地对我更没有私心,那么我的贫困,必然是命吧!” 人所无法选择的遭遇叫做命。你生下来是个王子?乞丐?这是人力无法决定的。人必须安命,以道为友。 拾 《做车轮的老人》 桓公有一次在堂上读书,轮扁正在前堂做车轮。 轮扁见桓公读得入迷的样子,好奇的问:“请问你读的是什么书呢?” 桓公说:“我读的是圣人的经典。” 轮扁问:“那作书的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早死了!” 轮扁于是说:“那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桓公很生气:“你说什么?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如果你胡说八道我就把你处死!” 轮扁说:“大王请息怒……” “我是做车轮的人,就请让我用做车轮的事做比喻吧。” “做车轮的时候,刀子下得快,就省力气,但车轮不圆,下刀慢则费力气,但车轮圆。做车轮最好的技术是,下刀不快不慢,得心应手!” “但这不快不慢得心应手的功夫,我却不能传给我的儿子。所以我现在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 “这样看来,古代圣人所得的大道不能传下来,不是很明显吗?所以你读的书,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工匠只能教你方圆矩规,不能把修习的造诣传给你。教拳剑的师父,只能把招式传给你,不能把他的功夫传给你。读书的人,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很可贵,其实言外之义才可贵,会背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便是这个道理。

孔孟思想主张和老庄思想主张?

孔孟除了主张“仁”“仁政”外,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庄思想的社会哲学具体内涵是什么?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汉朝道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与老庄思想有何区别?

汉朝的道家是黄老之学,确实不是老庄思想。老庄思想讲究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主张个人清修自守,道法自然,于是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想,以此历来文人隐居,远离残酷现实,建立个人精神家园。而汉朝的黄老之学,其来源是田齐桓公(就那个扁鹊说没救了的)办的稷下学宫。它吸纳了阴阳,儒家,法家,墨家等多派观点,提出了“道生法”这一重要学说。这彻底解决了“法律”的合理性,为消弭秦独尊法家带来的恶果铺平了道路。它提出了因天循道,君逸而臣劳,万民休养生息,宽刑简政,但又可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政治主张。所以更浅显地说,老庄出仕,而黄老入仕。二者思想根源一样但是对道家做了完全不一样地解读。

老庄的思想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政治老师说老子是客观唯心。

复杂的一塌糊涂,

老庄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看你这么理解了,老庄追求内心的自由,是向内的进取,这种思想后来被儒家吸收,也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兼具向内和向外的进取,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外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我就修身养性等待时机,有了施展才能的外部条件我就做一番事业。老庄陆王禅宗不建议学生读,等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心中有了定力有了分辨能力了再去读,这些奇谈怪论并没有那么高深,很多部分错的很明显。

孔孟和老庄思想的最基本内容

孔孟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智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信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恕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忠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悌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老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吗?

老庄思想就是同一个思想,不想孔孟一样有分歧。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庄的简介

1、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 3、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4、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老庄思想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崇尚“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即: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为而治,顺应天道,回归自然。 不同点:老子提供的是比较超然的客观性描述,庄子提供了更多个人主观感受和启示的具体事例。老子主张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庄子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老庄思想对后世影响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老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吗?

老庄思想就是同一个思想,不想孔孟一样有分歧。

老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精髓是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老庄思想指的是什么?

道法自然,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如何理解孔孟老庄的思想?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2、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5、思想核心方面比较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老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精髓是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老庄的主要思想

  1、道法自然观;   2、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3、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4、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   5、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6、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7、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8、被褐怀玉,崇尚自由;   9、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10、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   11.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12.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13.老庄并称,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魏晋以后道家思想的主流。

三字经中的;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请问文中的五子是?五子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两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继承派和发展派。 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讨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因为出不了函谷关,生生被守关的尹喜子逼着说出来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掴自己的脸吗?释迦摩尼佛做的最彻底,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路说一路擦,说完了也擦完了。在《金刚经》中,佛告诉弟子们: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认为我留下了什么法,那就是诽谤我。三藏十二部经典是释迦摩尼圆寂后弟子们集结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要“述而不作”呢?他们自己不能著书立说吗?非不能也,实不敢也。他们怕传统被弄走了样,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后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歪曲、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害人。一言以蔽之,圣人要对后代子孙负责任。我们今天刚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讲继承、不要传统。作不出来,就东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他将孔子“仁”的学术思想,具体落实为“仁政”建设,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次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 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 诸子虽有189家之多,实际上都是走这两大路线。所以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我们学习诸子的学术思想,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后人创新的观点,这是很重要的。 %9答案补充 %9荀子 首先出场的是荀子。荀子是继孟子之后,战国末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虽然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他综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属于创新派,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体系。荀子自称继承了孔子、仲弓的儒家传统,不同意子张、子夏、子游、子思、孟子等人的学术观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善良是后天教育出来的,不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变善。他将孔子“礼”的思想,向自己“法”的观点转变,所以荀子的学生中才出了李斯、韩非这样代表法家思想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孟子旬卿列传》里,用两段话介绍了荀子的生平。其文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9答案补充 %9荀子名况,尊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临猗县)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齐国有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荀子“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三次被推为年高望重者、最高职务做到学宫校长,培养了一大批学者。他的思想更多地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霸道并重的高度。司马迁认为,战国时期虽然有许多大思想家,但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论辩空洞;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却难以实行;淳于髡,非与他相处日久,才能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田骈等名人都已在齐襄王时代就死了。此时的荀卿最年长、资历最深,故被视为宗师。后来,齐国有人毁谤他,荀子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了官,便定居在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不几年就去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9答案补充 %9荀子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鄙视亡国昏乱的君主,认为他们不走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信奉求神祈福这一套迷信的把戏。于是综合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精华,编著了几万字的文章。汉代流传的荀子著作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删订定为《荀子》三十二篇,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荀子》一书。著名的“劝学篇”,就是其中之一。 %9答案补充 %9杨雄 第二位出场的是杨雄。杨雄(公元前58-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被升为大夫。杨雄以文章词赋闻名于世,早年所作的《长杨赋》、《甘泉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故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扬雄博学多才,年长以后觉悟到“词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于是不再搞这些“雕虫篆刻”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他仿《论语》的体裁作《法言》,仿《易经》体裁作《太玄》。老子之学已经是“玄之又玄”,杨雄自称“太玄”,比老子还玄。杨雄还著有《方言》一书,记述了西汉时期中国各地的方言,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现存的杨雄文学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何东赋》;专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著作。杨雄尚有其他文籍,但多已散佚,见不到了。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代人严可均曾有重编,是目前了解杨雄学术思想最为详备的资料 %9答案补充 %9文中子 第三位是文中子王通。王通,字仲淹,隋朝龙门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学问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著有《元经》、《众说》等著作。王通年轻时有澄清天下之志,想干一番大事业,曾至京城向朝廷献经邦治国的《太平策》。但由于当时朝政已经相当腐败,乱象四起,王通在见过隋炀帝杨广以后非常失望,即使自己从政出任也不能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可以说隋朝没救了。接着就是隋末的天下大乱,他觉得自己再出头已经没有必要了。于是,返回家乡在黄河汾水之间讲学传道,创立了以重建儒家“王道政治”为理想的“河汾之学”。文中子通过讲学传道、著书立说,培养了大批年轻人,这些人辅佐唐太宗打天下,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史称“迭为将相”。如果说到开创唐朝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文中子应居首位,是最有功劳的人。 %9答案补充 %9唐《语林校证?卷一》中有一段描述:“文中子,隋末隐于白牛溪,著王氏六经。北面受学者皆时伟人,国初移居佐命之列。自贞观后,三百年间号至治,而王氏六经卒不传。至元和初,刘禹锡撰宣州观察使王赟碑,盛称文中子能昭明王道,以大中立言,游其门者皆天下俊杰;自余士大夫拟议及史册,未有言文中子者”。 文中子的学生们将老师的理想,具体落实到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上,在唐朝的立国思想上,坚决主张以儒家文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儒家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反对长孙无忌等人提出的“乱世须用重典,严刑以治国家”,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有“自比尼山”的故事,王通的弟子不但多,而且都是天下俊杰,简直可与孔子相媲美。实际上以功业来说,他确实比孔子还要幸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大都是在孔子死后成名的,而王通亲眼看着自己培养的一代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初唐四杰之一,作《腾王阁序》的王勃就是文中子王通的嫡孙。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经济”,也是文中子最早使用的。《文中子?礼乐篇》中就有“经济之道”的用语。 %9答案补充 %9 老子 最后两位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主要以儒、墨、道三家为主。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唐宋以后的文化思想变成儒、释、道三家,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建立。 三家文化思想中,佛家偏重于出世。虽然大乘菩萨道是入世普度众生,但一般学佛的人,特别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偏重于出世。儒家的学问,则是偏重于入世,教人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道。当然,《大学》《中庸》中都谈了一部分形而上的思想,但到底还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随心所欲。像一个人站着,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9答案补充 %9南怀老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就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到宋元明清为止,都是如此。内在真正的指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标榜的(宣传教育上),则是孔孟的儒家思想,从来都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掌管图书典籍的史官。老子是世人皆知的古代的哲人,他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哲学思想和由此建立的道家学说,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确切的生卒年月已无可考,大约比孔子年长三十岁。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在李树下“从母左腋出”,出生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 %9答案补充 %9 老子博学多闻,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因此作了周朝守藏室的史官,负责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典籍和档案资料。这个机会使老子接触到大量的王室密藏典籍、绝密的档案和史料,这是其他学者望尘莫及的。老子的声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都前来讨教,孔子也专程前往洛邑,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记述,庙堂阶前有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其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回答:“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斋已”。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9答案补充 %9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景王崩,王子朝(庶子)叛变,携带大批王室的典籍文物逃到楚国。老子是守藏室史官,负责管理图书典籍,为此受到了牵连。老子只好辞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吏尹喜请求:“先生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后人留下点东西吧。”于是老子口授了一部书,就是《道德经》。 《神仙传》讲得就更神奇了:有一天清晨,函谷关的关长尹喜子在关楼上望气。看到紫气东来,断定必有圣人过关,决定向他求道。果然,须发皆白的老子倒骑着一条青牛,踱到函谷关前要出关西行。关员要他出示通关文碟(今日的护照、签证),老子拿不出来,这可给了尹喜子机会。他正言正色地对老子说:没有关碟是不能过关的,你一定要过关就得留下点“好处”。老子穷得都没钱买马,哪里交得出“好处费”?被尹喜子逼得无奈,才传了这部《道德经》,然后出关西去不知所终。 %9答案补充 %9 尹喜子得到老子的传授,果然也成道了。于是他官也不做了,挂冠而去,亦不知所终。依道教的说法,老子之道的传承顺序是:老子传尹喜子,接下去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道家学说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老子变成“太上老君”,《老子》改称《道德经》;庄子变成“南华真人”,《庄子》改称《南华经》;列子变成“冲虚真人”,《列子》改称《冲虚经》。 后世对道家思想与《老子》的研究趋向和应用领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学术的老子,纯粹走哲学思想的研究路线,此类研究者,大都各有心得,各有各的“老子”。乃至后世“谋谋老子”何其多也,西方“老子”也为数不少。 第二类是修身的老子,就是把《老子》的思想,纯粹地用于个人的修身工夫、神仙丹道上面去,从唐朝的吕洞宾,一直到清朝的黄元吉,几千年来自成一个体系。 %9答案补充 %9。   第三类是政治的老子,把《老子》归到谋略学中去,而且错误地认为《老子》讲的是谋略之术。于是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说到谋略,就联想到老子学说是很阴险的学问,是搞阴谋的,这就大错特错。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阴与阳一体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但目的是一个,即达到阴阳间的平衡。 所谓用阴柔,是因势利导,不搞对抗、不勉强而为。是用顺道不用逆道。后世人误以为老庄的阴柔之学是阴谋之学,学老庄的人、用老庄之学的人自然都是阴谋家。历史上的陈平,曾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刘邦有六次重大决策都是采用陈平的计谋而成功的。但是陈平自己却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道家最忌讳阴谋,所以陈平断定自己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福泽不会长久,后来果真如此。 至于老子其人,由于缺乏可以考证的资料,历史上一直就是个谜。司马迁自己也搞不明白,所以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谈了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个老子。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肯定不是他。但李耳与太史儋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到底哪一位是真老子呢?孔子见老子、老子西出函谷关,历史上都确有其事。老子西出函谷关, %9答案补充 %9发生在公元前374年,如果是李耳老子,那时他至少也有200岁了。200岁的老人还移民,这件事连司马迁也不信。莫非是周太史儋?又苦于没有证据,所以老子的身世一直就是个谜。 1993年,中国湖北荆门郭店发掘的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竹简804枚,绝大部分作品是子思的儒家著作,但内中有《老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早期是不分家的。此次出土的竹简《老子》为战国中期的文物,墓主人的身份属“士”级,从出土的耳杯上镌刻的“东宫之杯”四个字看,墓主很可能是东宫太子之师。 子思少于孔子65岁,少于老子95岁,子思时代的竹简《老子》不是李耳亲笔,也是他的弟子所书,几乎就是原版《老子》。竹简《老子》才二千言,而非后世的五千言。比较发现,二千言《老子》的一百四十句话被改动,五千言《老子》的四分之一不符古意。很显然,我们今天见到的《老子》五千言是秦汉时期的修订版。 %9答案补充 %9 因此老子其人的悬案,今天可以下结论了:第一个老子是李耳,他是二千言《老子》原著的作者;第二个老子是“周太史儋”,是他西出函谷关,到秦国去见秦献公。太史儋是五千言《老子》修订本的作者,他在老子原著的基础上扩充、改造,重新组合篇章,使《老子》一书从内容到深度,都更加高远深邃。 庄子 老子《道德经》最能代表道家思想,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晰、最正确,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最彻底的,则是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宋后为楚所灭,故又称庄子为楚国人。早年曾为漆园吏,楚威王曾以千金聘他为相,庄子拒而不仕,隐居抱犊山中,据传得道成仙而去。唐玄宗时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9答案补充 %9 几千年来,历代人物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贡献最大。 前面说到,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佛家偏重于出世思想,儒家偏重于入世思想,道家则偏重于可出可入、或出或入的“间世”思想。“间世”一词,就语出《庄子?内篇》的“人间世”。实际上《庄子》内七篇是一个圆满的整体,讲了完整的七步修身功夫,不可以割裂开来。第一篇“逍遥游”,言明做人首先必须逍遥,不能为名利等世间的枷锁束缚羁绊。能逍遥才能齐物,才能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等齐,所以第二篇是“齐物论”。能齐物方知养生,才有第三篇的“养生主”。知道养生就不去找死,懂得养生之理,才能间世。所以第四篇就是“人间世”。前四步功夫为修因,后面三步功夫是果报,就是“德充符”,此为第五篇。德充满了就是“大宗师”,应用于世间法就是“应帝王”,此为第六、第七篇。 %9答案补充 %9。 庄子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得道的圣贤之人,对于帝王之术、谋略之学,不过是闲暇余事而已。如果只是求为帝王师,志在谋略学,那是下等中的下等。《庄子?内篇》是完整的七步修身功夫,与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内圣外王”的八步功夫,没有区别。庄子七步功夫的关键在“人间世”,“间”字是动词居中央,前可间人,后可间世。庄子告诫我们,处人处事都要“间”,就是要独立、不走偏锋,这就又合于子思的《中庸》思想。要间人间事,就不能硬碰硬,所以给你讲寓言“庖丁解牛”,懂了“以无厚入有间”的道理,就可以在人世间游刃有余了。 与厌世、弃世、愤世嫉俗的“出世主义”相反,庄子主张“间世主义”,他视天地万物之有若无、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蔽履。他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不走极端、不感情用事,这种间世思想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结晶。后世将庄子的“间世”曲解为“玩世”,一字之差,结果则完全不同。 %9答案补充 %9。 至于养生之道,最好先读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让王篇”中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是老庄之道的人生原则。懂了此道的人就知道富贵虽然是舒服的事,但太过了就会缩短寿命,所以处富贵中时要不以养而伤害自己。(注:现在贪官,贪钱好色,养小;现在有的家庭,经常第三者插足,就出在这个问题上)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应以利累形。人在贫贱中就要为生活而奔波,但过分的贪求、过分的劳累,同样地会损害健康而危及生命,也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以上是《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读书求学必须遵守的次第。 这一部分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先导,引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得以窥斑见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下面的中国通史纲要一起构成《三字经》全篇的主体。 %9答案补充 %9 古人总结求学的最佳途境,就是“听话”二字。“听话”就是遵从古训,就是听老师的话,按部就班的求学,不搞躐等,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正是我们现代人最缺乏的,是治疗浮躁病的良方。 治学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搞想当然。所以先读《孝经》、次读《四书》、再读《六经》,不能逆道而行。四书五经的底子打好了再涉猎诸子百家,一上来就学百家之言会迷失方向,失掉自我。

龙岩老庄麻将的规矩

不太清楚

老庄的名言摘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傍日月,挟宇宙,游乎尘垢之外”“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预谋“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通过《老庄哲学》章节的学习,你得到哪些人 生哲理的启示?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就好.对于爱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对于婚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对于人生: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的意思

您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在村庄里还是有一些威望的,能吃苦耐劳,能舍己为人,所以我说的话,村民们还是容易听进去的。

以老庄哲学来解释下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

自然而然地活着。

请高人介绍下老庄的道家养生功法

虚怀若谷

少不习老庄,老不读孔孟什么意思

这话是这么说的:年少的时候我们初生之犊不畏虎,意气风发不该读老庄的道家学说,否则最后没什么大作为。老了不要去读孔孟之书,因为孔孟之道在以前一直是国家选才的根本之学说,科举就是典型的例子。老了就别读做官发才也不大可能,而从而说明该反过来,才可以得到很好的用处。其实范蠡、张良、刘基都是道家子弟可是他们都功成名就,最后光荣退休没有被君主害死。足见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所以少读老庄也未尝不可,只是看自己能否正确理解道家学说。处事哲学学了比读孔孟更好,因为做人更重要。

为什么教科书里不教《道德经》,社会也不提倡老庄思想?

连个标准的解释都没有?怎么当教材?有些句子可以用一下!

黄老之学和老庄之学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基本一致

老庄哲学讲什么?什么是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武林外传中搞老庄的是什么意思

“搞老庄”是出现在小郭给莫小贝写了白马书院入学申请。白马书院是七侠镇方圆几十里最好的书院。小郭因为想报复佟掌柜,就假装帮小贝写入学申请。故意把歌颂孔子的“孔赋”写成“孔贼”,大骂孔子。因为在古代孔子是文化的代表,所以很多文人尊崇孔子思想即儒家思想,但是也有人尊崇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代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对后世人们形成尊崇思想的重要原因),而那个先生恰恰是尊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任务是老子和庄子,所以武林外传以清新搞笑的风格,使用西游记中“高老庄”的谐音“搞老庄”来比喻这个先生是尊崇的道家思想。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出自哪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体诗坛山水诗的产生,

老庄的儿童观 4/4

《山木》一章通过林回、捕蝉等例子,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要深思熟虑、深究其根源。祸福相依、无用之用,世事无常,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居安思危。 选句中,林回为了孩子舍弃碧玉,我想,要是婴儿不柔弱不珍贵,林回也不必舍弃碧玉吧。后文又说“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所以林回是将自己同婴孩相提并论了,在这里,他不仅承认了婴儿的柔弱,也表示了婴儿的“君子”性情,“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也就是率真、顺化、淡泊。 转化为形容儿童的词语则是率真、没有功利心。 《知北游》一章是在告诉我们,在探寻道的真谛上,如何更加接近于道——不闻、不言、不见、不为,道自然就出现了。 新生之犊无求其故,必求其内。与世无争、不关心外界纷扰,那这个人的心灵一定是守虚静的。下文有具体解释:“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这句点明了儿童的纯真,也体现了儿童行为的自然,不谦虚、不矫揉造作,只是落落大方地接受。这样的人因为太单纯所以“不可与谋”,可谓无用之用。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计算良久但运气和机会也不可或缺。没人找无心机的人谋事,那他就可以远离勾心斗角的纷争,自由徜徉在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 结合《应帝王》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我想到现今人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慢慢开窍的过程。生活中总听到说“你某某方面还没开窍”,说不定就是从庄子这话来的。 庄子将心智的成长形象为人的五官七窍,认为人最初是没有七窍的,也就是没有心的(无心),但刻意开了窍,有了自个儿的心思,这人就不再自然了。有句话说“人从出生开始就走向死亡”,我们年龄渐长慢慢老去,不是因为时光,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远离原本可以让我们永恒的本初的“和”的境地(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因为我们开窍了。 这一段中儿童的特点是纯真,没有心机。 原文: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翻译:婴儿活动不知道干什么,行走不知道去哪里,身形像枯槁的树枝而心境像熄尽了死灰。像这样的人,灾祸不会到来,幸福也不会降临。祸福都不存在,哪里还会有人间的灾害呢! 《庚桑楚》一章体现了“扰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告诉我们应“乘物以游心”、保持心态平和、最好是忘心,这样才是保全自己又让社会太平的万全之策。还值得一说的是,“游心”是介于“入世”与“避世”之间的,明确来说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状态,做想做的、该做的事,远离与己无关的、扰乱心绪的事。不是自私,而是由内而外的冷漠、无心,让心保持沉睡、没有开窍的状态。 在儿童身上,游戏心理就是“游心”很恰当的体现。游戏,从几位大家给它的定义中,我发现游戏是需要特定情景的,再加一点规则,然后做一些像现实又不同现实的事,这种“事”我想简单概括为模仿。因为现实是基础,思维的运作是派生的。 结合《天道》中君王治国效仿天地才可取,儿童成长模仿社会环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里“社会环境”对儿童而言是大自然。由于我们远离真正的大自然时日已久,给儿童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儿童的游戏多是从模仿出发,加以自己的创新,游戏过程是活跃思维、发泄情绪、步入新世界的过程。几乎所有粘“儿童”的东西,儿童影视、儿童文学、儿童玩具,甚至儿童套餐(食物),我觉得都是在为方便儿童模仿服务。前文《人间世》中“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一句也是模仿的体现。儿童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大脑是一团懵懂。大多数人长大后记不得自己三岁前都干了些什么,这就是很直观的游心的证据——没有心、没有记忆,只是在盲目的动物本性的驱使下进行模仿。 《庚桑楚》这两段觉得是重点,因为庄子直截了当地说明白了婴儿是道的化身,婴儿是精神的至高境界。 所以婴儿(儿童)的特点是没有心思、单纯、盲目。 这一句觉得很有意思,黄帝向牧童问治国方法。牧童的方法“去其害马者而已”,就是不要过于纠结治国方法,要顺其自然,为无为。通过“不敖无告,不废穷民”等方法,且不“使民心竞”,把握好平衡,这样才能治好国家。 牧童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在放牧时就做到了顺其自然,而且发现行之有效,牧马不会很累也能让它们不乱跑。所以这段体现的儿童特点是行事自然而然、顺应自然。从黄帝两次问牧童,他才开口的这个细节,还能看出牧童的虚静,有些低调不争、韬光隐晦的意思。 学一门语言,语言环境很重要。出生在两国语言家庭中的孩子,多半父母的国语都能说上。即便不是混血,在国内大部分人会说普通话也会说家乡方言。都说学语言的黄金时期是在年少,因为他们脑中没有思维定式,所有的语言发音、语法逻辑都是新建的,所以学得很快。而学习第二门语言的时候,比如中文母语者学习英文,英文是音标文字,中文是象形文字,已经掌握中文之后,再解构原有的语法体系学习英语、或者读法语中的颤音就会很难;而北欧地区同国内各地一样,都是同样的语言,只是小片区间的发音方式有一点差别,这样的差别就比较容易掌握。 所以这一章中体现的儿童特点有单纯、自然。所谓虚怀若谷,有容乃大。儿童要足够的“虚”,才能足够轻易得学到知识。 《庄子》一书中提及儿童的段落我暂时只找到这几处,总的来说,书中体现的儿童的特点有纯真、没有心机、没有功利心、敏感、柔弱、善良。 再将老庄思想合二为一,道家思想中,我觉得“婴儿”(或儿童)的本质是“道”,他们只是将道比喻成了“儿童”,所以道的概念或许就是儿童的特点。老庄将婴儿与道相提并论,可见婴儿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就像现在“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一样。儿童因其纯洁,在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塑性。道家的终极理想是大同社会,儿童的成长越是得到正确引导、越接近道,国之未来就越接近大同社会,应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吧。 这样看来,“儿童”在书中是“道”的化身,儿童象征着道的至高境界:自然。儿童的柔弱因其貌不扬,在道家视为“玄德”;儿童说的话因其漫不经心,在道家思想中为“卮言”;儿童做的事(=玩的游戏)因其盲目跟从,在道家看来是“无为”;儿童的思维因其尚未发展,在道家理解为“无心”。结合整篇文本,“儿童”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则是“道”的具体表现:精力旺盛、纯真、柔弱、没有功利心、善良无害和没有戒备之心。 精力旺盛,从生理上说,儿童的思维与身体活动频率都比成人高,而且他们休息的时间也比成人高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所以长时间的有力气活跃。从心理上说,他们广纳新事物,又不断地模仿学习,因为不是可以刻意而为之,所以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纯真,因为儿童未经雕琢,诞生于世,是最朴素、最原始的状态。 没有功利心,因为儿童说话做事都不抱有目的性,他们自我意识尚未发展,也就没有私欲。 善良无害,因为在儿童眼中,没有善恶区别,也没有好恶之分。“善良”是从思想上而言,儿童没有恶意;无害,是从行为上而言,儿童柔弱,没有攻击力。 没有戒备之心,这是 “纯真”、“儿童不分善恶”两点结合起来的派生物。因为纯真,所以能接纳万物,包括“恶”。 王孺童,《道德经讲义》,中华书局,2013年。 王蒙,《老子十八讲》,三联书店,2009年。 刘文典,《庄子补正》,中华书局,2015年。 陈鼓应《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中华书局,2015年。 高立民,《有无“之间”——庄子道论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兰亭集序》中批判老庄思想的是哪一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宋朝起就囚疑引起论辩,至上世纪60年代由毛泽东卞席促成,郭沫若与高二适对泉将论辩推向高潮。兰亭论辩的焦点较多,其中之一就是对该文中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的阐释分歧较大。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王羲之这是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老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这显然人为拔高了王羲之的思想,并没有真正把握住王羲之批评庄子的立足点。 一、王羲之没有超脱玄学 玄学为王羲之家族文化。一代宗师陈寅烙先生说过:“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变为地力一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而言,而学术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朝廷重臣、名士领袖王导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既是政治家又是清谈家。王家玄学中的违礼、狂放在王羲之身上同样打上烙印,“袒腹东床”这-故事最能证明这一点。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王徽之,均放诞不羁,任情态性。王徽之为参军时“蓬首散带,不综知其府事,”“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而“人琴俱亡”的故事,不仅生动说明了王献之、王徽之兄弟俩的深情,更展不王氏家族作为名士溺十性情不拘礼法的风度。 与王羲之要好的朋友绝大多数是玄学家。《中兴书》曰:“安兀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安兀、支道林、许询均是当时清谈名流。王羲之的另外两位好友殷浩、刘快也均好老庄,“善谈《老》、《易》,擅名江东”。参加兰亭集会的谢安、孙绰均是玄学名士。谢安继王导之后同样以清谈名士居宰辅之任,风流洒脱比王导更胜一筹,他并不认为玄学清谈会误国误民,曾反问王羲之说:“秦任商鞍,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从《兰亭集序》及26人的诗作看,玄学依然占据他们的心灵。他们的诗不脱玄言诗范畴,大量玄学用语充实其中,例如“万殊混理”、“真契齐古今”、“遗世”、“保真”、“齐物”、“彭荡”等。而王羲之《兰亭诗》中“万殊莫不均”、“造真探玄根”、“散之在推理”等均为玄言。王羲之的好友支遁将《庄子》的“逍遥”义创解为“即色论”,主张“色是空”,“空”、“无”存在于色彩斑斓、万象纷呈之中。钱秀南提出,王羲之的“兰亭《诗》、《序》显然发挥了支遁《逍遥论》‘即色论"意旨”。 因此看来,这次兰亭集会是一群玄学之友,借修欣之事,赏景、饮酒、赋诗,享受人生之乐趣。其间自然也离不开谈玄析理,他们因玄学物我同一而相知,不仅是同类,而且为好友。在这样的时节王羲之当然会发出“快然自足”、“适我无非亲”的感慨。 二、王羲之的玄学思想有明显的个性倾向 我们谈及魏晋玄学时,总是老、庄不分,仿佛老、庄就是一个人。实际上,在当时老、庄是两个相异的思想流派:黄帝、老子为一派,《周易》、庄子为一派。两家虽都是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都把“无为”作为手段,但黄、老的目的在“无不为”,这是一种用世的态度。庄子正好相反,是消极的出世的态度。魏晋名士盛行玄谈,其中老、庄之争常常是他们论战的焦点。阮籍和王坦之都作诗著文直接批判庄子。 王羲之接受的是黄、老思想。《晋书》石,郑情“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这里并不见王羲之迷恋庄子的踪影。王羲之有一则杂帖,鲜明表明了他对老、庄的态度:“省不,知足下奉法(注:指佛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遣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注:即庄子)比之,殊诞谩如下言也。吾所奉(注:指五斗米道)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这里王羲之一力一而斥责庄子“诞谩如下言”,另-力一而表明终始虔诚十“五斗米道”(源十黄、老的天师道)。钱钟书指出:“晋代士大夫不乏事张鲁‘鬼道"者,王氏家风不孤。”王羲之次子王凝之正囚太痴迷这一“鬼道”,而为叛贼所害。 相对于王凝之而言,王羲之更多接受“五斗米道”中关心下层群众疾苦的思想。他在给殷浩、谢万信中分别劝诫他们“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共赋役,与民更始”,“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共苦”。他任地力一官时,实行“宽和为木”的仁政:“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他在做护军将军时,践行了“五斗米道”的“生存权利的公平而均等的思想”:“今所在要在十公役均平……其有老落笃瘾,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这种均平意识,体恤老弱病残的做法在古代实在罕见。他虽志不在仕林,但对国事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他对殷浩表不:“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他劝谢安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当年郭沫若就以此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后半部分所表现的消沉人生态度不符,进而认定自“夫人之相与”以下160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并加上断语:“(添加人)是不懂老庄思想和晋人思想的人,甚至连王羲之的思想也不曾弄通。”事实上“不曾弄通”的应是郭木人。人们常认为魏晋玄学就是一个“玄”字,而忽视玄为“体”、儒为“用”这一特点。汤用彤先生指出:“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儒学之蜕变。”王羲之、王导、谢安等都是儒学人格玄学化代表人物。就王羲之木人而言,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五斗米道”的原始道教的情结。 王羲之尽管崇老贬庄,但他对庄子并不是全然否定,相反对庄子的某些东西还比较欣赏。王羲之阅读支道林论著《庄子·逍遥游》时“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己”。王羲之《兰亭诗》中“万殊莫不均”,明显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群籁虽参差”也是用的《庄子·齐物论》的典故。这与其《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批判言语极其矛盾。钱南秀分析这一矛盾时说:“分明是曲终人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心灵隋感受到极大震荡,深切体味到死生异路,寿夭不均,遂不顾析理上的不合时宜,下笔直抒胸臆,表现了他对理的超越,对情的执著。”可是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可能瞬间变化较大,但一个人的思想大概不会说变就变。倒是钱钟书先生解释相对合理:“只‘一死生"、‘齐彭疡"为虚妄,乃出十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王羲之这样“修神仙、求长寿”的思想则来自“五斗米道”的道教神仙、力一术之说。杜萌若得出结论说,王羲之否定庄子“齐死生”思想,是“从内心深处对神仙长生之说彻底绝望,正囚为希望是那样强烈,绝望才那样彻底”,但这种绝望至少应是在“永和十一年”以后的事,因为写此序2年后王羲之辞官出游,乃乐此不疲地“不远千里”求仙服散。 三、王羲之否定庄子“一死生”观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的悲喷 让王羲之如此确定“固知”一死生、齐彭荡不真实,至少来自苦涩生活的三个方面。 一是生死的诀别。《全晋文》所收王羲之的杂帖,有四十多通都使用了“痛哉”、“悲夫”语义的词汇。令王羲之痛心疾首的是中年丧子—玄之、官奴先后夭折。其次是他的周嫂亡故,王羲之6岁时,父亲下落不明,他在“母兄鞠育”中长大。其嫂为汝南名族周n的女儿,非常贤惠,待王羲之甚好。永和年间周嫂病死,王羲之多次写道:“痛彻心肝,当奈何奈何!”面对亲人的生死诀别,没有人能洒脱,虽阮籍犹不能,况羲之乎?面对那种摧心断骨的悲痛,他怎么相信生与死、长寿和夭折是一样呢? 二是人生的无奈。司马睿在王羲之父亲王旷、伯父王导和王敦的建议和辅佐下,建立东晋政权,但这并没有能改变政坛的动荡和时局的混乱。朝纲大乱,主仆颠倒,兄弟反目,朋友无信,百姓命如草芥,这让王羲之无法捉摸人生。特别令他尴尬、迷惘、苦涩的是他两位从伯王敦与王导、两位叔叔王庚与王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取向。一边是王敦与王庚叛乱,杀害忠良。王羲之贤嫂的父亲、伯父—忠臣周、周额就是被王敦杀死的。在王羲之成长的过程中,周额起到了关键作用。王羲之13岁时,时任右长史的周额,将洛京名菜“牛心炙”,最先敬给王羲之,从此王羲之名扬天下。而王庚秉承王敦旨意杀死忠臣司马压。虽然“王庚为右军之师”,但王羲之却一直耻于提及叔父王庚。另一边是王彬不惧死亡的威胁,当面痛骂王敦“抗族犯顺,杀戮忠良,图为不轨”,王导则“率宗族,每旦诣台待罪”,王羲之也应该是站在这生死边缘中的一员。每天或生或死的等待,无疑是人世间最漫长的煎熬。一边杀人者是自己尊敬的长辈,另一边受害者是自己敬重的恩人。这又怎么会让王羲之认为爱恨情仇是一样的呢?那种生与死无奈的被动选择,大概不会不震撼王羲之的心灵,也不会使他相信生与死是相同的吧!求采纳

谈谈老庄的自然论思想以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楼主也是沈刚门生?

黄老之学与老庄学派有何区别呢?

一、创始人的区别:“黄老学派”:这个学派尊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老庄学派”:尊老子和庄子为创始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学派有一个共同人物,便是“老子”。我们今天所常说的道家思想,往往被默认为老、庄的思想,这是错误的。二、特点上的区别:“黄老学派”:1,“黄老学派”推崇黄帝。在稷下学宫黄老学派的推动下黄帝传说在战国大行其道。关于黄帝的传说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就是该学派把黄帝的很多传说事例举了出来,以显黄帝的重要性。2,“黄老学派”包容性很强,它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要"无为而治",因势义导不要作过多的干涉,还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老庄学派”:1,把自然之道作为万物本原及其规律。2,从反礼教的虚伪性以反对儒家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人伦教育,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束缚,实现对自然本身的直觉体悟,通过学习自然而返归与保全人的自然素朴本性。3,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提倡德行合一,以己推人。三、代表人物区别:“黄老学派”:黄帝、尧舜、禹、老子、文子、吕不韦等。“老庄学派”:老子、庄子四、发展的区别“黄老学派”: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 "自然长生之道",一些方士利用黄帝、老子的传说“行骗”于皇宫,称黄、老为神仙。这也导致“黄老学派”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老庄学派”:儒家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曾对道家的经典《老子》、《庄子》进行了篡改,导致真正的“老庄”书籍无法保存,后人所知的道家思想,已经大有误解,《老子》一书也只有残本。现在许多人常说老子思想的“无为而治”,却不知道老子真正的思想是:无为是无不为。

《兰亭集序》中批判老庄思想的是哪一句

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兰亭论辩的焦点较多,其中之一就是对该文中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的阐释分歧较大.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王羲之这是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老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老庄的思想理念是什么?

道家思想

荀子之道与老庄之道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这两家完全是两种哲学思想。【老庄】属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它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儒家的“孔孟”),是老子学与庄子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道家学说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其内容也是有一个博大的体系,这里无法一一展开细说。但是其核心主旨基本是围绕“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荀子】则是对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况的尊称,他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之道,基本是在儒家学派范畴内: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人性本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由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哲思角度完全是相反的: 1)老庄讲究顺其自然,荀子相信人定胜天;2)老庄希望清静无为(消极避世),荀子要求学以致用(积极入世);3)老庄向来是逍遥齐物,没啥约束;荀子则一贯主张礼法并施、重视教育(对人对事都进行严格地规范);所以两者不能混淆。这些其实就是道家和儒家的本质区别。

老庄村的历史沿革

黄河未改道之前,顺河乡这一地区是黄河滩。初时,有人打井,挖出一些古旧的物件,是个老的村庄,因此称呼此村为老庄。解放初期,村庄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现在村庄北部的一片高地上,俗称杨家岗子。彼时杨姓较多。

世说新语全书以老庄作为根本全部人物军围绕老庄展开对吗?

《世语新说》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小说说。主要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南朝刘宋宗室的临川王 刘义庆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等三十六门,一千多则汉未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机智应对的故事。

庄子和老庄是一个人么

庄子是庄周,老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故统称老庄

老庄上德不德绝圣弃智的主张是什么意思?

老庄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因此最好的德行就是没有德行,不提倡圣人和智慧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纷扰。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译文是什么?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庄子是ue1e8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ue1e8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利用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郑国的低级官吏。后来研究了刑名法术学问,向韩昭候求官,昭候任命他作了宰相。他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候,前后执政十五年。一直到申子逝世,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军队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侵犯韩国。申不害的学说本源黄帝和老子而以循名责实为主,他的著作有两篇,叫作《申子》。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然而韩非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他撰写的《说难》一书,讲的非常,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说难》写道:大凡游说的困难,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说服君主有困难;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思想有困难;也不是我不敢毫无顾虑地把意见全部表达出来有困难。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我的说词去适应他。游说的对象在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却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贱的待遇,一定会被遗弃和疏远了。游说的对象志在贪图重利,而游说的人却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一定不会录用你。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意在重利而公开装作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表面上录用你而实际上疏远你;假如游说的人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而公开抛弃你本人,这些都是游说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行事能保密就成功,言谈之中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不一定是游说者本人有意去泄露机密,而往往是在言谈之中无意地说到君主内心隐藏的秘密,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身遭灾祸。君主有过失,而游说的人却引用一些美善之议推导出他过失的严重,那么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对游说者的恩宠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而游说的人把知心话全部说出来,如果意见被采纳实行而且见到了功效,那么,君主就会忘掉你的功劳;如果意见行不通而且遭到失败,那么游说者就会被君主怀疑,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自认为有了如愿的良策,而且打算据为自己的功绩,游说的人参与这件事,那么也会有危险,君主公开做着一件事,而自己另有别的目的,如果游说者预知其计,那么他也会有危险。君主坚决不愿做的事,却勉力让他去做,君主去做丢不下的事,又阻止他去做,游说的人就危险。所以说:“和君主议论在任的大臣,就会认为你离间他们彼此的关系;和君主议论地位低下的人,就会认为你卖弄权势。议论他所喜爱的,那么君主就会认为你是在利用他;议论君主所憎恶的,就会认为你试探他含怒的深浅。如果游说者文辞简略,那么就会认为你没有才智而使你遭到屈辱;如果你铺陈辞藻,夸夸其谈,那么就会认为你语言放纵而无当。如果你顺应君主的主张陈述事情,那么就会说你胆小而做事不尽人意。如果你谋虑深远,那么就会说你鄙陋粗俗,倨傲侮慢。这些游说的难处,是不能不知道的啊。大凡游说者最重要的,在于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而掩盖他认为丑陋的事情。他自认为高明的计策,就不要拿以往的过失使他难堪;他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就不要用自己的意愿使他激怒;他夸耀自己的力量强大,就不必用他为难的事来拒绝他。游说的人谋划另一件与君主相同的事,赞誉另一个与君主同样品行的人,就要把那件事和另一个人加以美化,不要坏其事伤其人。有与君主同样过失的人,游说者就明确地粉饰说他没有过失。待到游说者的忠心使君主不再抵触,游说者的说辞,君主不再排斥,此后,游说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这就是与君主亲近不被怀疑,能说尽心里话的难处啊!等到历经很长的时间之后,君主对游说的人恩泽已经深厚了,游说者深远的计谋也不被怀疑了,交相争议也不被加罪了,便可以明白地计议利害关系达到帮助国君立业建功,可以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以正其身,用这样的办法扶持君主,就是游说成功了。伊尹作厨师,百里奚当俘虏,都是由此求得君上的任用。所以,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他们仍然不得不做低贱的事而经历世事如此地卑污,那么智能之士就不把这些看作是耻辱的了。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他儿子说:“不修好将会被盗”,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那位老人。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这两个说客,他们的预见都是正确的,然而言重的被杀死,言轻的被怀疑,所以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难,如何去处理已知的事就难了。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由于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龙属于虫类,可以驯养、游戏、骑它。然而他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君主也有倒鳞,游说的人能不触犯君主的倒鳞,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说的了。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申子、韩子都著书立说,留传到后世,学者大多有他们的书,我唯独悲叹韩非撰写了《说难》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太史公说:老子推重的“道”,虚无,顺应自然,以无所作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道论哲学所关注的人类存在的真正本性是作为“存在的同一性起源”。   老子道论表达了人生价值论上对于人伦道德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本体性关注,从而表现出天道与人道相关联的运思特征。而庄子则以其体道的心灵境界观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内在德性的深刻关注。   老子道论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纯粹的自然化运思,表现出与具体之物的分立倾向,而其“德”则更表现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亲和关系。庄子的体道境界思想则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游世态度。尊道而贵德,同时也成为老庄道论哲学的生命价值论内容。老子认为,道与德的生存境界或最终成就乃是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由道而德,即是人类生命自由创造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成就,这也就是人类实现自由创造的生命伦理。庄子更进一步提出自发、自为、自化、自成的思想。

求《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沘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说难》曰: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鬻权。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泛滥博文,则多而久之。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老庄村的历史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此定居立村。因当初村北树林内乌鸦颇多,得名老鸦庄。后有王、刘、李、徐姓先后由李家疃、大浩口、莱阳小碾、洋村迁入。1983年更名老庄。主要姓氏于姓,其次有王、李、刘、徐等姓。该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32年中共牟海特支在该村建立,为乳山境内最早有中共党德活动村庄之一。1942年6月正式建立党支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0人为国捐躯,建国后在各地工作的县团职以上干部有于树河、于守亭、于书贤、于元海、于振江、于书本、刘其龙、于树聚、于树合、王云才、王从涛等。

曾国藩说过“禹墨为本,老庄为用”,这句话怎么解释?

“禹墨为本,老庄为用”的意思是,用墨家的兼爱思想作为为人和看待事物的根本,用道家的无为和顺应自然作为处世之道。这是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而不是曾国藩所说的,所以谈不上“曾国藩的”。曾国藩的事功只是凭借着他内心的体验,从而成为他内心的修炼。然而,当后人阅读他的事功时,却按照头脑上的划分,硬是把他的体验分门别类,并且把他在事功上的修炼过程总结成由“禹墨为本、申韩为用”到“禹墨为本,老庄为用”的程世致用历程。后人的另一种读法,则是从基于身体的道德观念出发,或者将他说成是一个正面的道德偶像,或者将他说成是一张反面的道德脸谱。然而,从所谓的“申韩为用”到所谓的“老庄为用”的真正意味,却既不在于经世手法,也不在于道德修养,而在于内心修炼的境界渐进。因为老庄的无为境界没有术的意味,无为一旦成术,那就不是老庄,而是申韩。老庄和申韩的区别就在于一者是境界,与内心相连,一者是术用,与头脑相关。曾国藩能够抵达老庄境界,不是由于他在谋术人际术上的渐趋老练,而是因为他在修身养性上的不断精进,从初期的“有我之境”,进到后期的几无我之境。而经世致用的“无我之境”与其说是老庄的齐物论,不如是孔孟的仁人之心。因此,以任何一种理论概括曾国藩的事功都是相当困难的,曾国藩自己都无法论清楚自己的一生事功究竟做了些什么,别人又怎么能够凭借语言观念去判定呢?

“孔孟老庄申韩”分别是谁?

孔孟老庄申韩分别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老庄思想的精髓在哪?求大神帮助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 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 境界 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老庄的词语老庄的词语是什么

老庄的词语有:庄严宝相,项庄舞剑,庄舄越吟。老庄的词语有:庄严宝相,项庄舞剑,庄周梦碟。2:结构是、老(半包围结构)庄(半包围结构)。3:注音是、ㄌㄠˇㄓㄨㄤ。4:拼音是、lǎozhuāng。老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_战国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_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提_始于汉_盛于魏晋以后。方言。庄稼人。二、引证解释⒈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战国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提,始于汉,盛于魏晋以后。引《淮南子·要略》:“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_,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三国魏曹植《七启》:“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三国魏嵇康《幽愤》诗:“_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序》:“觉周孔之犹迷,知老庄之未悟。”郭沫若《创造十年》十:“七十二大贤,三千小猕猴,包办中华教育界,老庄无分吃猪头。”⒉方言。庄稼人。引萧红《生死场》七:“只有布匹贵,盐贵。慢慢一家子连咸盐都吃不起啦!地租是增加,还叫老庄活不活呢?”三、国语词典老子和庄子的合称。四、网络解释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关于老庄的诗词《次滕老庄》《寄吕汝州·兀坐东斋读老庄》《谢安·何国严刑禁老庄》关于老庄的诗句抵掌论老庄冷淡犹能读老庄何国严刑禁老庄关于老庄的成语相庄如宾项庄舞剑蝶化庄周庄生梦蝶蝶化庄生郑庄好客庄舄越吟鸿案相庄庄周梦碟庄严宝相关于老庄的造句1、尤其是以老庄思想为主的道家学说,实在就是中国艺术的精神。2、王玉良承袭展开的文脉之中,有老庄的豁达,也有佛教禅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的影子。3、我恩师早已长逝多年,你是什么人?在这里冒充老庄主,是何居心?4、墨子是实用主义者,老庄是浪漫主义者,儒家是把现实和理想妥协到一起的典范。可是真要把现实和理想妥协到一起委实不易。5、大暑到,避暑忙。八戒,回高老庄避暑了;悟空,回水帘洞避暑了;沙僧,回流沙河避暑了;唐僧也不玩念经了,说每天半夜到你家唱忐忑去。愿你暑里开心快乐!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老庄的详细信息

什么叫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是:老就是老子,庄就是庄子,他们的思想著作体系并成老庄思想、老庄哲学。它和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中流砥柱。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于自然二字。因此,老学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   庄学则十分注重个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他探讨的是人如何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他孜孜以求的是人在去常知、忘情欲,内心虚静明觉的状态下的一种逍遥自得,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的忘我境界。庄子强调无名、无功、无己,在他看来,只有摆脱名利外物的困扰,超越自我的存在,才能做到无累,也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

1、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3、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4、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老庄的道家起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著有《道德经》。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庄的简介

1、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 3、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4、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老庄的成语老庄的成语是什么

老庄的成语有:庄舄吟,庄严宝相,庄生梦蝶。老庄的成语有:相庄如宾,康庄大道,鸿案相庄。2:拼音是、lǎozhuāng。3:结构是、老(半包围结构)庄(半包围结构)。4:注音是、ㄌㄠˇㄓㄨㄤ。老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_战国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_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提_始于汉_盛于魏晋以后。方言。庄稼人。二、引证解释⒈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战国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提,始于汉,盛于魏晋以后。引《淮南子·要略》:“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_,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三国魏曹植《七启》:“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三国魏嵇康《幽愤》诗:“_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序》:“觉周孔之犹迷,知老庄之未悟。”郭沫若《创造十年》十:“七十二大贤,三千小猕猴,包办中华教育界,老庄无分吃猪头。”⒉方言。庄稼人。引萧红《生死场》七:“只有布匹贵,盐贵。慢慢一家子连咸盐都吃不起啦!地租是增加,还叫老庄活不活呢?”三、国语词典老子和庄子的合称。四、网络解释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关于老庄的诗词《谢安·何国严刑禁老庄》《寄吕汝州·兀坐东斋读老庄》《读老庄》关于老庄的诗句旁鉴老庄言尽力老庄书孔颜思孟老庄释关于老庄的词语项庄舞剑康庄大道鸿案相庄庄舄吟庄舄越吟庄生梦蝶蝶化庄生庄周梦碟蝶化庄周庄严宝相关于老庄的造句1、高老庄的《泡芙小姐》,登上《十一级台阶》,遇到了《春光灿烂猪八戒》,手捧一把《红糖》,模样《越看越可爱》,约了《出逃的公主》,私奔到《快乐谷》,开始了《媳妇的美好时代》。2、王首领这就回去向你们王老庄主禀报,我李家庄并不是可欺之地,既解盟约,我李家庄接下王家庄半年后的挑战就是!3、只常听说道家老庄,儒家孔孟,兵家孙吴、法家商韩、鬼谷阴阳、墨农商工等等,却从不曾听过有乾家之说。4、墨子是实用主义者,老庄是浪漫主义者,儒家是把现实和理想妥协到一起的典范。可是真要把现实和理想妥协到一起委实不易。5、望着面前苦苦相求的老庄,吴所长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拿出手铐铐上了老庄的双手。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老庄的详细信息

老庄的介绍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1。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