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什么

专业介绍:环境生态工程主要研究环境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工程学的手段来进行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等。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污染的防治,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等。学习内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专业课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环境学、生态学导论、湿地生态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景观生态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学、环境工程学、保护生物学、产业生态学、环境生态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国家林业局发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布局、重大行动、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其中提出的总体布局,包括全面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十大绿色富民产业。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涵盖了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的主体。十大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生态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城市森林生态屏障。十大生态屏障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发展生态林业的主要内容。十大绿色富民产业包括,重点培育和发展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产工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沙产业等,构建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框架。林业重点工程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既突出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防沙治沙等项措施,也关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扭转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大树变小、森林变希”状况,一些地区已经呈现生态环境不断变好的态势。国家林业局还编制了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在《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基础上,充分挖掘林地、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水系防护林、路网防护林、城镇绿化等用地的潜力,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格局。国家林业局还划定了四条国家生态红线。一是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二是依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提出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的湿地红线。三是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划定全国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保护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的红线。四是依据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相关法规,提出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的红线。

办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工程资质的条件和要求?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工程资质属于农林行业,分为甲乙两个级别从乙级开始办理,乙级资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资历和信誉(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技术条件(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于所申请专业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数。(2)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设计经历,且主持过所申请行业相应专业设计类型的中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3项,或大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1项,具备注册执业资格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主导专业的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过所申请行业相应专业设计类型的中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2项,或大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1项。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简单理解就是有办公场地,有打印机,电脑这些基础办公设备)(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 (2)有较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技术、经营、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

农业生态工程的简介

其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和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即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设法使光、热、水、气、土、肥料、种子等多种成份在质和量上相互协调,使种植、养殖和加工同山、水、田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生产整体;②维持物质和能量的正常代谢。掌握合理的种养、灌溉、施肥等的时间和质与量,通过适当的结构组合及多层次利用,使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正常进行,实现生物资源的有效再生和良性循环;③维持输入与输出的生态平衡。考虑生物体从环境中获得营养元素输出一定的产品必须同输入的物质能量相适应,及时补充环境中失去的物质,并根据生物体内的需要增加物质与能量的投入,使生物体正常增殖和繁衍。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我国已涌现一批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态工程主要有三大类:区域整体规划的农业生态工程、生产自净农业生态工程、庭院经济农业生态工程等。

农业生态工程详细资料大全

农业生态工程是套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最最佳化方法而设计的分层次多级别物质的农业生态系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农业生态工程 性质 :生态工程 属性 :农业 省份 :江苏省 工程简介,区域整体规划,生产自净工程,庭院经济工程, 工程简介 其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和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即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设法使光、热、水、气、土、肥料、种子等多种成份在质和量上相互协调,使种植、养殖和加工同山、水、田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生产整体;②维持物质和能量的正常代谢。掌握合理的种养、灌溉、施肥等的时间和质与量,通过适当的结构组合及多层次利用,使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正常进行,实现生物资源的有效再生和良性循环;③维持输入与输出的生态平衡。考虑生物体从环境中获得营养元素输出一定的产品必须同输入的物质能量相适应,及时补充环境中失去的物质,并根据生物体内的需要增加物质与能量的投入,使生物体正常增殖和繁衍。 农业生态工程, 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套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我国已涌现一批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态工程主要有三大类:区域整体规划的农业生态工程、生产自净农业生态工程、庭院经济农业生态工程等。 区域整体规划 区域整体规划的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自然资源特点,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的比例及空间配置,把种植、养殖、培养、加工、行销联成一体,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我国农村的村一级单位,往往是一个自然地理小单元。因此,以村为单位建立生态农业体系,是比较合理的,也比较容易成功,如江苏省建湖董徐村、大丰圩东村,山东省淄博西单村、街头芙蓉村。在我国生态村以至县和地区正在不断涌现,已有一些好典型。江苏省大丰市、江都市、海安县,山东省五莲县等市县,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种养培并举,农牧渔结合”的道路;引进和创造了多种生态农业技术并因地制宜组装为多种生态农业体系。通过组装,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加工业结合为完整系统,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发展养殖业为重点,抓住农畜渔产品综合利用这一关键,形成产业环流大力发展生物能,着重办好沼气。出现了由单一经济向种、养、培、加结合的综合型经济转变,由封闭自给性经济向开放性商品经济转变,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 区域整体规划的农业生态工程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农、牧、渔农业生态工程、低洼地基塘农业生态工程、农、林、牧农业生态工程等等。 (一)农、牧、渔农业生态工程 在有农田和较大水面的平原地区,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可实行农、牧、渔农业生态工程。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培养业及生物能生产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体生产相结合,以比较高的饲料和能源自给能力,比较高的物质、能量和资金转化效率及环境自净能力。 采用农、牧、渔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农业生态工程。具体做法是(图2-5-1): 1、在种植业中实行用养结合,以有机肥为主,提高地力,实现持续增产; 2、发展链式养殖技术,实行陆地和水产养殖结合,提高动物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 3、利用加工链环多层次利用农副产品,提高人类对生物产品的直接利用率和商品率: 4、普及发展沼气,充分利用生物能和有机物,改善农村环境条件; 5、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食用菌培养和腐食动物养殖,提高有机物的利用率。 江苏省建湖董徐村、无锡河埒村均为此种类型。 (二)低洼地基塘农业生态工程 在以水面为主的低洼的湿地水网地区,过去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可实行基塘式水陆结合生态工程。它是当地农民长期与低洼水淹作斗争所建立的高效能的能量和物质转换系统。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 由于当地地势低洼,常受水淹,农民把一些多灾的低洼田挖成鱼塘,挖出的土将周围地基垫高称为“基”,在基上种植桑、果、稻、蔗等,称为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稻基鱼塘和蔗基鱼塘等。基塘系统一般由2个或3个亚系统构成,基面亚系统和鱼塘亚系统是两个基本的亚系统。前者是陆地系统,主要组成是生产者;后者是淡水系统,既有生产者,也有消费者;第三个亚系统是联系系统,一般为第一级消费者,起著联系基面亚系统和鱼塘亚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分解者则存在于每一个亚系统中。(图2-5-2) 1、基塘的形态 基面宽度以6-10m左右较好,过窄,种植面积小且耕作不方便;过宽则塘泥供应困难。基面高度以高于鱼塘平常水面0.5-1m为好;小于0.5m对作物生长不利,如遇暴雨鱼塘水位上升,作物受淹,造成减产或绝收;如高于是1m以上,作物易受旱,同时基高则坡陡,水土易流失。 鱼塘的形状以长宽比为6∶4的长方形较好,东西向能接受较多的阳光,有利于提高水温。鱼塘面积以0.3-0.4hm2较好,不宜超过0.7;太小养鱼不多,受基面遮荫比例大,而且受风作用面积小,塘水波动小,不利于水中溶氧、增氧;过大供应饵料和捕捞不方便,而且风浪大易冲毁塘基。鱼塘深度以2.5-3m为宜;太浅则水量不足,影响放养量也不利于分层混养,且夏季易增温,冬季易降温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太深,则下层水温低,光照不足,溶氧不足,对鱼类生长也不利。 基塘面积比例与综合效益有密切关系。根据从土地利用、物质循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基塘面积比例以4∶6左右为宜。 2、基塘系统的生态效益 (1)物质循环具有较强的封闭性,除产品输出外,蓁部分营养物质基本回到系统中参加再循环,很少丢失; (2)鱼塘是比较节约能源的生态系统,这是由于浮游植物光合效率高,且鱼类是凉血动物,呼吸消耗少,能量转化效率高; (3)农畜渔结合的基塘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而且协调,系统稳定性强; (4)低塘高基降低了地下水位,为作物种植提供了条件。 (三)农、林、牧农业生态工程 在水面较少的山区、高原和平原地区,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或以养殖业为主,可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工程。这是黄淮海平原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着力发展的生态工程。这些地区由于旱、涝、碱、沙、薄等灾害,影响到作物高产稳产,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单独进行种植业或养殖业都难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建立农、林、牧生态系统,使农、林、牧结合,组成一个按比例发展的大农业体系,可以有效地扩大物质循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增进经济效益。(图2-5-3) 1、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把林果和绿肥的比重增加到总面积的15—20%,按转化的日光能计算,相当于农业产能的50—8,并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分,提高地力,生态效益巨大。 (2)经济作物比重调到占耕地面积的1/4左右。 (3)多种类型的畜牧业产品,在饲料自给的条件下,达到农业产能的1—2%。 (4)农业能量总投入中,生物能源占80%左右。 (5)系统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约一半左右归还土壤再利用。 (6)氮素总输入中,有机氮占一半左右。 2、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优点 (1)适应本地旱涝碱沙薄的自然特点,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突出本地优势,生产粮、棉、油、豆、肉、蛋、果、林及外贸需要的多种产品,获得较多的系统生产力; (2)能提供较多的农、林副产品和有机物,解决饲料、肥料、燃料的矛盾,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3)通过合理地组织产品利用和再循环,保证足够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归还土壤,实现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植物养分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使物质循环不断扩大,土壤肥力稳步提高; (4)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节约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的投放效率,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 (5)生物结构的多样性,提高了系统的抗逆能力和稳定性,并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6)有利于全面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为扩大再生产,实现集约化创造条件,迅速改变穷困面貌。 生产自净工程 大型养殖场的废弃物(粪便、垫草等)不科学处理就会地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污水处理及牲畜粪便的合理利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工业式污水处理技术的耗能高,在农村受到限制,因而使经济节能和具有广谱除污效能的技术特别是多级氧化塘和土地净化技术得到发展。通过污水灌溉、污水塘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沼气发酵等,利用污水增加生产,净化环境,使有害废物变成了一种农业资源。 (一)氧化塘工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了几个串联的氧化塘,利用水域生态系统中菌、藻、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多种功能,净化污水,并生产生物产品。水生植物在阳光下可放出氧气并富集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细菌可分解毒物和有机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鱼类通过吃食藻类,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有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氧化塘处理污水技术已在渔业上得到套用。 (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以沼气发酵为枢纽,再经过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生物作用,净化污水并生产生物产品的过程。如:上海崇明岛奶牛场,饲养著750头奶牛,第六天排出粪便40多吨,大多四散污染环境。在上海交通大学协助下,建设了大型(50m)保温沼气池(冬季沼液温度仍在24℃左右),平均产气0.5m/m·天。用沼液培养光合细菌,菌体加工成高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65%),沼液流入温室,可进行蔬菜等作物的无土栽培,以后再流入低洼水池,用以栽培水生植物饲料。这样整个奶牛场的生产流程成了生产与自净密切结合的无污染的流程。 (三)多级生物净化工程 根据不同生物对污水的承受能力和利用能力,对污水进行多次净化,达到既净化污水又生产生物产品的目的。如:辽宁省大洼农垦局西安种畜场,1978—1984年平均每年养猪1736个猪单位,该场将猪粪水首先放入高度耐肥的水葫芦塘内,初步净化放入绿萍田,进行第二次净化;然后导入鱼和蚌混养的鱼塘中;经第三次净化后,作为稻田灌溉用水;经过稻田净化后的水再作冲洗猪舍用水。随着水的流动循环,进行物质的流动转化与循环,生产水生饲料,猪、鱼、珍珠和稻谷、稻草等产品。每头标准猪单位,相应地种1株葡萄,5棵树,养10个河蚌,种15m水生植物,20m养鱼育珠(每m米养1条成鱼),种1m菜。水生饲料养猪不 *** ,能节省混合饲料40%。1984年每个猪单位年采食量为1137.7公斤,其中精饲料366.1公斤,青饲料8公斤。水生饲料(红萍、水葫芦)产量高达每公顷67.5—82.5万公斤,每公顷蛋白质产量相当于11.5公顷大豆蛋白质产量。饲料的能量转换效率为25.81%,较一般情况提高52%。猪场草缺病多的问题可基本得到解决。肥猪出栏率1984年达67.83%,,猪死亡率比1978年下降82.3%,料肉比1980年的5.23,下降到1984年的4.32,1984年前一直亏损,1984年盈利万多元。 庭院经济工程 庭院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利用庭院内外土地、水面、房舍等,从水平和垂直空间上进行多物种多层次科学配置综合生产。农家庭院生产经营场地狭小(一般0.2—0.5亩),必须根据各种农业生物的不同生长发育特性和它们对生态条件的不同要求,进行多物种、多层次的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时间,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才能提高庭院生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农村发展庭院生产,农民乐于接受。据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调查,当地庭院一般占地相当于总土地面积的6—10%,这部分土地的产值是高产农田的5.92倍。庭院生产项目多,便于集约化经营,土地利用率高,资金周转积累快,对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影响最为直接。庭院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的物质、能量、资金和信息的流通转换中起重要作用。 庭院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用庭院空间,包括陆地立体空间(地面、地下、地上、屋顶、阳台、墙体)和水体空间(水面、水下、水上)。由于庭院的土地被房屋或其它设施分割成为零星小块,造成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生态环境的差异。因此,庭院利用应注意因地制宜 ,因种制宜,必须根据种植的作物或饲养的畜禽等到的生长发育特性,适地种养。在种植上,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中配置果树、蔬菜等阳性植物;在光照较弱的环境中配置阴性植物。 在养殖上,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改传统的平面单层养殖为立体多层养殖,或利用不同动物种群混养(鸡、羊、猪混养等)、套养(同品种个体大小不同,畜、禽、鱼套养)、兼养(以一养为主,带养其他,如蚯蚓、鸡、猪兼养)以及高空养殖,如房上养鸽、鱼、金鱼、水貂、福寿螺等;地下室可养蝎子、蜗牛、土元等。 庭院水体一般单一养鱼、养鸭或种莲藕。为了充分利用有限水体宜进行立体开发,以发展水生生物为主体,种养结合,分层养鱼,混养鱼禽,等到。池边种葡萄可用去架拉引线引向水上空间。 在庭院总体利用上,宜采用水陆空并举,立体经营;池塘(河沟)养鱼,繁殖蚌珠和圈养鸭、鹅;陆地和塘边(沟边)种植牵蔓性葡萄和瓜类,向水面延伸,向空间发展,并在葡萄或瓜类架下圈养蛋鸡、肉鸡等,利用鸡粪养猪,猪粪生产沼气,沼液沼渣喂鱼,形成良性循环的立体生产体系。

环境生态工程用什么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材料主要有: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环境兼容性包装材料、环境兼容性涂层材料、环境降解材料以及环境工程材料等各类生态环境材料。

农业设施环境生态工程技术有哪些?

农业设施环境生态工程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建设各种设施和采用生态工程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技术。以下是农业设施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的具体内容:1. 温室设施技术温室设施技术是指采用温室、大棚等设施,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温室设施技术还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节水化。2. 水利设施技术水利设施技术是指采用灌溉、排水、蓄水等技术手段,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水利设施技术还可以防止干旱、涝灾害,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3. 节能设施技术节能设施技术是指采用节能灯具、节能电器、太阳能、风能等技术手段,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节能设施技术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4.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体净化等技术手段,修复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改善土地质量、水质量和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5. 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指采用遥感、GIS、GPS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精准农业技术还可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综上所述,农业设施环境生态工程技术包括温室设施技术、水利设施技术、节能设施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有哪些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有:1.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2.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3.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4.污水利用与净化型农业生态工程技术;5.能源高效利用型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扩展资料 在我国有很多学校都开设有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比如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阿坝职业学院、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延边职业技术学院等。该专业主要培养可以从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开发和应用等一系列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自考环境生态工程有哪些课程

主干课程: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环境学、工程学、地质学、环境微生物学。学位课程:基础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生态风险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资源能源工程、环境土壤学、水生态修复技术。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计算机上机实习、计算机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实验、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https://wangxiao.xisaiwang.com/zikao/xxzl/n126.html?fcode=h1000026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费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费介绍如下:上学要交学费和住宿费(分别为每年4500-500元与1000元左右),合计要6000左右(个别专业可能要高些,如艺术类专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教育厅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特色高校、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国家职教示范集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普基地、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学院创办于1956年,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0年由中国教育家、农学家马保之创立的广西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6年学校林业分部独立为广西林业学校。2002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截至2023年2月,学校占地面积18000亩,校园面积13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亿多元,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设有11个二级学院,开设53个专科招生专业;有教职工1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41人、外聘教师586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

为什么说生态工程是地球支持系统的支持者

因为只有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才能维持地球的正常运行。地球才不会受到损害。

关于环境生态工程 园林 这两个专业 那个比较好就业比较好

就目前的趋势来说,肯定是环境生态比较热门啊,全国上下现在都在搞生态文明,现在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在想办法往这方面转型,但是还都在探索阶段。看你列的环境生态专业里面的课程还是比较靠谱的。建议考虑一下。园林类的现在稍微有点过时,以前领导们喜欢的是看起来漂亮的工程,现在已经逐渐意识到光看起来漂亮、污染解决不了的工程是没用的,而且政策也在向生态、环境方面倾斜了,所以这个专业我不太看好。不过如果以后想自己搞些小生意开个小公司之类的倒是可以选择(毕竟花花草草的这类的小买卖做起来比较顺手)。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系专业介绍

园林工程系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园林技术——园林景观设计方向(文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种植与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预算、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等方面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制图、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基础、园林艺术表现技法、园林绿地设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庭院水景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各级城建、园林、林业部门、森林公园、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科研单位,从事园林工程规划、生态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栽培和工程预算等方面工作。   专业名称: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施工方向(文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园林工程测量、园林植物移栽和养护、园林工程监理、施工、招投标及预决算等方面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测量学、园林工程制图、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庭院水景设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园林规划部门、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建筑及房地产开发等单位,从事工程预算、施工管理、工程测量、植物移栽和养护、园林工程验收等方面工作。   专业名称:城镇规划——城市景观设计方向(文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镇规划理论知识,掌握城镇道路规划、公园景观设计、生态景区规划、小区绿地及道路规划设计等方面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城镇规划概论、工程测量、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制图、城市生态学、建筑设计、植物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镇道路交通规划、城镇规划管理与法规、工程概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到城市建设、园林规划部门、园林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生态景区等单位,从事环境景观设计、景区道路规划、小区绿地规划、招投标与施工组织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的咨询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_碧森尤信_建筑施工_建筑中文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1 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然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与传统工程方法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 Oichtenbach 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动物种类由44种增加到133种,Melk 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鱼类个体数量150条,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别提高到410条和55kg.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净能力治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茵河的治理,又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标志生物——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 (Schweizerhalle) 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t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达500多km,直达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欧洲社会舆论哗然。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1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主攻目标是:到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所以将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2 各种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即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如上述,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态工程理论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还是在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之后的事。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极大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其中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等。现代生态学的特点,首先是向宏观研究发展,采用系统方法及多变量和非线性模型。其次,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一些分支学科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相继出现,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从应用方面看,为应对20世纪中开始出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危机,促进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学家认为,生态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科学基础之一。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可以归类称为“应用生态学”。比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与人类环境问题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环境生态学,其后保护生物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应运而生。而生态学与各类工程学的结合,主要是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论。1962年 H. T. Odum 提出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运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词,旨在促进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受生态学的启发,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河流治理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把河流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作为河流整治及人类干预的尺度,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1971年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 (near nature contr01) 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到了1989年Pabst则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natural channel design techniques)。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1989年Mitsch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 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中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河流的生态工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归纳以下观点是共同的:(1)在学科的科学基础方面,强调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设计理论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2)新型的工程设施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双赢是理想的目标。(3)河流生态工程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设施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4)认识和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生态恢复工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 (self-design)。(5)依据人文学理论,强调河流自然美学价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设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赖。3 生态水工学的内涵具有各种不同目标和内容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是人们摒弃了“征服自然”的观念以后,更为理智的工程科学。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河口治理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目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阔。 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实践,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毕竟是新兴的工程理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生态水利工程学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简称“生态水工学”,是从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一个侧面,探讨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发展生态水工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学,吸收、融合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工程学。其内涵似应包括两部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水工技术。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区域水文与水质因子与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态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原理和机制等。生态水工学的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规律。生态水工技术的任务是水利工程在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生态水工技术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的生态水工技术等。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态恢复目标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工程规划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规划中要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解决濒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栖息问题,还要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考虑问题。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水利工程设施首先要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达到强度、稳定和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具备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吸收生态学原理,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如同任何工程建设一样,生态型的水利工程也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分析,似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开发廉价、实用的技术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的功能。实际上,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能够有序地运行和演进,全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现在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类的“恩赐”,需要的是少一点“干预”。我们的任务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创造什么规律。生态水工学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发展。生态水工学将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经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和标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招寄宿生吗

招。根据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查询显示: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招寄宿生的,住宿费为普通宿舍500元/年,公寓900元/年。

“沼气工程”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态工程,它遵循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考点: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专题: 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沼气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就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故选:D.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明确“沼气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各种原理如何区分?谢谢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 , 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农村综合发展型工程没有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

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协调平衡原理"指什么

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常需了解物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即种间协调也称种间关联。有许多物种经常趋向于一起出现,相互呈正协调状态,而另一些物种由于竞争排斥或对环境、资源要求的明显差异相互排斥,呈负协调状态

简述生态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

生态工程设计一般要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工程系统,生态工程设计因地制宜,要考虑如下几项原则:  (1)、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2)、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  (3)、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 此外,还要考虑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上述回答希望能够让你满意。嘿嘿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环境问题探讨?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应当加强思想重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当结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况、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综合权衡,并且利用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二者的共赢。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1.1生态工程原理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践中,应当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出发,严格遵循以下原理:第一,严格循环再生基本原理。水利施工过程中,将所需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以及工程建材等进行综合考虑与合理安排,确保这些要素能够循环利用。在此过程中,还要将施工垃圾以及建筑废料等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之目的,这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之目的。第二,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具体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对拟建工程项目所占土地资源、所用的材料等进行综合规划,以免资源浪费。在专业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对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且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来合理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共建、共融。1.2生态工程原理应用实践中需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总是将目光集中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严重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看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以发展观、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回溯历史,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内,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下,虽然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但是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其中很多破坏是不可恢复的。这种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频遭破坏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改善和整治,成为当前人类的基本责任,而且生态环境效益也备受关注。在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种效益的协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互生共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应当是合作共存以及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在我们比较熟悉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互补共生的典型案例,比如动植物之间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也应当借鉴该种共建共存和共同发展模式。这要求我们在水利共存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对水利工程项目、自然环境条件等统一规划,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基于互生共存原则的应用实践,实现工程项目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最优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项目之间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减轻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第三,可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已成为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的短缺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应当大力倡导并坚持循环利用原则,这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践中,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的消耗量都非常的大,其中前者的消耗量不可估量;为践行国家政策、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必须将循环利用理念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处理废弃物。比如,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余料等专门加工,以此来实现再次利用。从实践来看,循环利用这一原则与生态理念的核心保持一致,对解决国内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2.1噪声污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属于大型工程,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具有施工量大、工程机械设备应用多等特点,尤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同时,大量的运输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会发出轰鸣声,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噪声污染也不可小觑,拟建工程所在地周围居住的居民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2.2水域环境遭到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该问题又可进一步细化,一般包括生物污水、施工污水等水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施工建设期间,作业人员在工地临时驻扎,生活污水和垃圾肆意排放,以致对附近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施工建设实践中,尤其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大量的水泥砂浆未经处理直接流入附近的水域,水体遭到严重的污染。此外,部分大型的工程建设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泄漏的油污会直接流入拟建工程所在水域,以致该水域受到严重的污染。2.3空气质量下降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主要空气质量影响因素有以下两种:第一,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第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如果涉及到爆破作业,则会引发扬尘等污染。值得一提的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用到的机械设备,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时,不仅自身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或者激起尘土,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空气里的悬浮颗粒物剧增,空气质量也因此而急剧下降。2.4固体废弃物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种污染是固体废弃物污染,而且施工作业时所挖出的废弃土体,施工操作时剩余的石灰粉、水泥以及煤灰等。一方面会对用地条件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同时在固体废弃物的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扬尘污染,由此可见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波及范围比较广。3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解决策略基于对当前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二者的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3.1思想真正重视起来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培养,让每个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以身作则、自我约束,既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之目标。此外,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减少或者不开山炸石,以免造成噪声和空气污染;对施工建设中的废水先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合理排放。同时应当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有效解决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污染和问题。3.2做好前期规划设计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设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拟建工程的工况特点和条件,对地质结构、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考量,在勘测和实地研究基础进行长期规划,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工程施工单位能够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施工作业。3.3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制度是行为规范的保证,对施工中因人为操作失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来予以规范和控制。通过建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以此来减少自然资源浪费与消耗。3.4构建生态工程体系生态工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减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与浪费,并且将水利工程建设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密切结合起来,规范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行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实现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4某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例某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旨在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和防汛防涝。该水利工程项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且严格落实生态工程原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该水利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时,采用了互补共生的生态工程原则,并对具体的施工方案做了优化和完善处理,将原来预设的两个原料场进行合并。从工程效益层面来看,节约成本900多万元,建设效益提高三分之一;从生态效益层面来讲,减少了征地,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减少了对周围水域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采用共生互补以及时程客观需求相协调的原则,对拟建工程项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统一规划以后,将土建机修厂、钢木加工厂合二为一,并且将沙石料场、拌和楼合理地规划到了同一个区域内,一方面节约了占地资金50万元,另一方面提高了施工建设效率。5结语总而言之,水利工程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应当本着生态工程基本原理进行施工建设,这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生态工程原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这也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经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环境问题探讨也是有了一定的认识。欢迎登陆中达咨询,查询更多相关信息。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简述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区别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定义1: 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 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 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 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定义2: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主要针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举例:退耕还林工程,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环境工程定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环境工程主要针对污染源。举例:废水处理工程;废气治理工程;噪音控制工程;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生物工程,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利用有生命物质作为手段来参于改造自然现象的过程,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物质,例如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等;或以生物为对象,人为地改造生命现象的过程,例如医学工程、农业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等。

什么是生态工程和兰色工程?

生态工程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是"生态宿迁"建设的支柱之一环境效益目标是"生态宿迁"建设中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生态工程(包括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企业污染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提高宿迁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和改善宿迁生态环境面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生态宿迁"建设中的生态工程强调规模效益,在数量和质量上要远超于先期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兰色工程:达盟 DL-超五类网线(兰色工程线,305米)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原理和物种多样性等原理.人畜粪便用于农作物的生产主要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同一块农田中连年种植单一品种造成病虫害增加主要违反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3)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4)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猪一沼一果”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多途径利用). 故答案为: (1)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环境可持续 (2)整体性  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 (3)人类的干扰 (4)群落 多级利用(多途径利用)

桑基鱼塘体现了什么生态工程原理

⑴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或系统与工程学、整体性) ⑵植物组织培养 DNA分子杂交 ⑶同期发情 促性腺激素 MⅡ 获能 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高二生物。关于生态工程的原理的问题。

算了,百度回答系统有问题,就看楼上的吧!

什么是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层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积、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属以及利用余热繁殖水生生物等。

1+1大于2是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什么原理

这是其中的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其有两条理论基础,一是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点强调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二则是系统整体性原理,即整体大于部分,或者说1+1>2.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扩展资料生态工程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工程系统,建立生态工程的良好模式必须考虑如下几项原则:1、因地制宜2、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3、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如下: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含义: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抗性稳定性。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可以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并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学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启示:生物量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可以避免系统的不平衡和破坏。4、系统与工程:理论依据: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形。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以改善功能。 理论基础:系统完整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较高的系统生产率。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层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积、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属以及利用余热繁殖水生生物等。

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有什么?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以下五点:(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原理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原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技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就是为了实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在有人工辅助的能量、物质参与下,实现同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系统配套,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能流的合理循环,由此可见在建设生态工程及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中必须遵循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一)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态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名称,又称生态龛或小生境,通常是指生物种群所占据的基本生活单位、对于生物个体与其种群来说,生态位是指其生存所必须的或可被其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或关系的集合。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的生态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种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的生态位。这种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之差一方面迫使生物去寻求、占领和竞争良好的生态位。另一方面也迫使生物不断地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理想生态位,并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生物与环境的世代平衡。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其是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态系统,人为的干扰控制使其物种单一性,从而产生了较多的空白生态位。因此在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及技术应用中,如能合理运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引入系统中,填充空白的生态位而阻止一些有害的杂草、病虫、有害鸟兽的侵袭,就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多样化物种及种群稳定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高层次空间生态位,使有限的光、气、热、水、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加生物量与产量,如稻田养鱼就是把鱼引入稻田中,鱼可以吃掉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害虫,为稻田施肥,而水稻则为鱼类生长提供一定的饵料,从而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果超过生物的适应范围时,对生物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当生物与其居住环境条件高度相适应时,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方面的优越条件,并表现出最大的增产潜力。  最小因子定律:  即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物质,最小因子定律,这一定律说明,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元素,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坊的因子发挥效应,农业生态系统因为人为的作用也会促使限制因子的转化,但无论怎样转化,最小因子仍然是起作用的。  2. 耐性定律  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不仅因为某些因子在量上不足时生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限制,但某些因子过多地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1913年谢尔福德把生态因子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对生物的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即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因此在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应用时,必须考虑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原理。  (三)食物链原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的食物链,从生态学原理看,它是一条能量转化链,物质传递链,也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动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链关系,但是食物链并非单一的简单的一种关系,如水稻-蝗虫-鸟类这样,而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食物链网。我们知道太阳光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来源,日光能被固定形成化学潜能,并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传递,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耗与损失,没有任何能量能够100%的有效转化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潜能。林德曼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说明,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的比率只有十分之一,因此自然界的食物链很少有长达4个营养级之上。但在人工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工程中,这条食物链往往进一步缩减了,缩减了的食物链不利于能量的有效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同时还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重环境污染。因此根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以将各营养级因食物选择而废弃的生物物质和作为粪便排泄的生物物质,通过加环与相应的生物进行转化,延长食物链的长度,并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如在经济树林中养殖土鸡、鸡类喂猪、猪粪制造沼气,沼渣肥田,稻田养鱼,鱼吃害虫,保障水稻丰产,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网络状食物链的种养方式,其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要比单一种养方式大的多。  (四)整体效应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其基本的特性就是集合性,表现在系统各组分间相互联系、依赖、作用、制约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的作用和效应要比各部门之和来的大。农业是个多部门组成的产业,它是由农业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的建设要达到能流的转化率高,物流循环规模大,信息流畅,价值流增加显著-即整体效应最好。就要合理调配组装协调农业的各个生产部门,使整个系统的总体生产力提高,整体效应的取得要取决于系统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我国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工程强调不同层次上,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按比例有机组装和调节,以整体协调优化求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五)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原理  生物的生存、繁衍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能量、物质和信息,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环境,并受环境的强烈影响,外界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能量、物质和信息因素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既有对生物和生命活动所需的利导因子,也有限制生物生存和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利导因子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而限制因子则制效生物生长与生产的发展,因而在当地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分析当地利导因子及限制因子的数量和质量。以选择适宜的物种和模式。  生态系统作为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既要求生物要适应其生存环境,又同时伴有生物对生存环境的改造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协同进化原理。协同进化原理认为生物与环境应看作相互依存的整体,生物不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作用和限制,而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排泄物、死体、残体等释放能量、物质于环境,使环境得到物质补偿,保证生物的延续,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合理间套轮作都是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在对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利用中做到保护其可更新能力,确保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达到永续利用,充分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效益协调统一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复合生产过程,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既有自然的生态效益,又有社会的经济效益,只有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效益。  生态工程及技术的建设与应用都是以最终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在其建设与调控中,将经济与生态工程建设有机交织地进行,如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资源利用与增殖结合,乡镇农业开发与环保防污建设等等,就是将所追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为一体。

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

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整体性。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生态工程的原则: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效益方面要充分满足社会的要求,使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大于或等于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效益能协调增长,实现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协调与平衡)、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扩展资料 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协调与平衡)、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生态工程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工程系统,建立生态工程的良好模式必须考虑如下几项原则: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效益方面要充分满足社会的要求,使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大于或等于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效益能协调增长,实现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

生态工程的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扩展资料:一、原则1、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二、构成其结构可以分成为生态核、生态基、生态库等3个主要集合。1、核心圈。是人类社会,包括组织机构及管理、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和政策法令,是核心部分为生态核。2、内部环境圈。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内部介质,称为生态基。常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空间位置。3、外部环境。称为生态库,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资金、人力等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协调与平衡)、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生态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哪几方面?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原理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原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生态工程的五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扩展资料:一、原则1、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二、构成其结构可以分成为生态核、生态基、生态库等3个主要集合。1、核心圈。是人类社会,包括组织机构及管理、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和政策法令,是核心部分为生态核。2、内部环境圈。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内部介质,称为生态基。常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空间位置。3、外部环境。称为生态库,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资金、人力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扩展资料:生态工程的原则:1、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协调与平衡)、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原理 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原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以下这些: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生态工程的原则:1、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

生态工程中把割裂的生产系统连接在一起,到底是遵循什么原理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生态工程技术的名词解释

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

高中生物 这个人工湿地体现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资源的合理利用

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 )

【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A错误。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主要体现物种多样性原理,因此B错误。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主要体现协调与平衡的原理,因此C正确。水乡的桑基鱼塘主要体现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主要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和平衡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等。

生态工程自生原理

自生、循环、协调、整体自生原理:看材料是否和生物多样性有关,因为自生能力强弱和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关系。“自生”可以看作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结合,而这两者都与生物多样性成正相关协调原理:生物数量造成的负载超过环境承载力就是违反协调原理,比如在西北地区种植对那里的环境适应性不强的树(树需要的>环境能提供的)和过度放牧(牲畜需要的>环境能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种类多如原来只有一个种树,后有中了多种树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一种没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如沼气池整体性原理,1+1>2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与平衡原理,因地制宜如三北防护林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两种不同东西一起生存如蟹稻共生

生态工程的原理是循环经济和

与沼气工程结合的生态农业中,物质能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这主要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同时该生态系统还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 故答案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或物种多样性原理)

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环境污染治理中是如何运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

现在讲的大多生态工程无非就是利用微生物(细菌)来进行分解有机物、脱氮、转移磷。典型的环境污染治理运用生态工程原理的就是废水治理,活性污泥法。在活性污泥法中,利用不同菌类在不同环境(DO)下的作用,控制不同条件使其分别生长繁殖来去除污染物。

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怎么区分

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是:(1)保护和恢复自然系统;(2)维护生物多样性;(3)重建生态功能;(4)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区分:首先,保护和恢复自然系统强调保护现有的自然系统,防止进一步的破坏,并通过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调保护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包括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重建生态功能注重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实现其自我维持和再生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生态工程项目中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以确保长期的利益和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工程建设的四个原理

生态工程建设的四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1、物质循环原理: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繁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工程中的自身性原理指的是什么

生态工程中的自身性原理指的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原理含义是指:生态系统中, 生物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 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 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 即所谓“再生”, 重新被系统中的生产者植物所吸收利用, 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例如把废弃物中的物质再利用。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例如:寻找适合于本土生长的物种,移植栽培技术。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强调的是: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的统一协调,从而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例如:珊瑚虫和微生物共生,如果两者分开了都不能生存下去。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突出的是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桑基鱼塘”在解决污染物排放,所依据的原理就是物质循环再生;而人的规划后,使得其中各环节之间有了物质的联系,体现出的就是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a.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例如:在现实环境中,根据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方法,综合的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建立数据模型,从中找出最优状态,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生态工程中有哪些基本原理(高中生物选修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2.物种多样性原理3.协调与平衡原理4.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5.整体性原理

导学案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导学案]

5.1 『课标解读』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导学案 周航 1、知识方面 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形成物质循环利用、协调与平衡、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能力方面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网络构建』 遵循自然界 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 ,达 到 和 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 )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 ”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 系统的 ,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 ) 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 ) 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 ) 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 (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 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 、 的整体影响 ) 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 ,使得能量、 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 体功能大于各部分 的效果,即“1+1>2” 答案: 物质循环 环境污染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可持续 循环经济 生产原料 生态工程 物质循环再生 分层分级利用 物种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协调与平衡 环境承载力 整体性 经济 社会 系统学和工程学 功能 比例关系 之和 『重难点归纳』 一、分析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途径。 桑基鱼塘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相互联系的,能量的流动包含在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中,随着食物链的延伸逐级递减。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桑叶喂蚕,蚕产蚕丝;桑树的凋落物和蚕粪落到鱼塘中,作为鱼饲 料,经过鱼塘内的食物链过程,可促进鱼生 长;甘蔗可榨糖,糖渣喂猪,猪的排泄物进 入鱼塘;鱼的排泄物及其他未被利用的有机 物和底泥经微生物的分解,又可作为桑和甘 蔗的有机肥料。桑基鱼塘巧妙地利用了很难 利用的大片低湿地,发展了多种经营,为农 民创造了多种收入的门路,完全符合“无废 弃农业”的要求。 二、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措施有:我国政府提出的“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计划,即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湖”和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怎样解决农村(尤其是湖区或山区的迁出人员)的能源来源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何谓“石油农业”?“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应当怎样改进? “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得名。它把农业生产这一复杂的生物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由于其投入高,产出也高,对粮食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它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也很庞大,大大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改进措施。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可以根据田间作物的需要适量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多施有机肥,提高作物对水、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进行再利用,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等等。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要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技术,就能够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对废污水中的重金属或氮、磷等养分就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说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没有被利用的资源。 五、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沼气工程? 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的能源来源问题,而且实现了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创造了新的生态产业,如沼气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了以农牧结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的综合发展。目前沼气工程存在的问题有:北方地区沼气产气在冬天不稳定,需要加热;沼气的一次性投资较大,相当部分的农民财力有困难;对沼气的研究较薄弱,例如,对发酵过程中有关微生物及一些酶的研究。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沼气工程的推广。 『复习策略』 本节内容需重点掌握生态工程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应结合课本给出的案例,通过案例理解原理,通过原理分析讨论案例。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其中前四个原理可结合必修模块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内容来学习,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应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重在理解“结构决定功能”,“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例题剖析』 【例1】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答案】C 【例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实现了“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该模式不属于( ) A.生态经济 B.循环经济 C.生态工程 D.生态农业 【解析】本题原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产下产生的生态农业中物质的多级利用,本题强调的是生产模式,生态工程与该模式有一定关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答案】C 『限时训练』 一、基础训练: 1.我国“三北防护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完全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由于单一种植樟子松树,使松毛虫因为没有天敌而肆虐一时,使很多地方几乎成了不毛之地。这个事实说明了( ) A.樟子松树的抗虫能力很差 B.松毛虫的危害性很强,并专一性的侵害樟子松树 C.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D.由于植物种类达单一,导致松毛虫只能侵害樟子松树 2.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 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 B.生态工程 C.清除污染物 D.禁止产出污染物 3.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理性原理 4.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以上都不是 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6.下列哪项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 ) ①建立“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 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 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④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7.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提倡( ) A.控制人口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先污染后治理 9.下列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各类生物的生存机会多 C.生物种类越繁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越大 D.生物种类繁多,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10.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指( ) 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 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统一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系统学和工程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B.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主要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C.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主要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D.物种多样性原理要求引种的生物种类越多越好 12.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为了不受大自然的惩罚,必须具备正确的观点是( ) A.只有讲求生态效益,才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B.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大力扩展耕地面积 C.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D.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13.城市生活垃圾要做到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系统学原理 14.在松毛虫肆虐的时候,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这是由于违背了(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整体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5.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 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最多 C.实现“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的生产模式 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 16.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符合的原则是( )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B.使产出和输人的物质达到平衡 C.尽量减少生物种类 D.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 17.使用农药一般不会引起( ) A.土壤污染 B.水体污染 C.农产品污染 D.害虫产生抗药性 18.在物质循环上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是( ) A.湿地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 19.某牧草的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害虫过度繁殖 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 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20.据报导2000年5月在舟山群岛海域发生的“赤潮”,大批鱼类及海产动物死亡,形成“赤潮”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水综合治理差 B.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C.海水受生活垃圾污染 D.水土严重流失,大量红壤流入海水 21.(多选)我们的祖先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使我国的土壤维持了几千年的肥力,其实这种模式就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诀窍在于( ) A.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 B.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 C.采集某种特殊植物,将其根茎叶加水一起捣碎榨汁,作为肥料 D.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法,把有机物转变为有机肥料 22.(多选)生态工程体系的特点是( ) A.少消耗 B.多效益 C.可持续 D.多投资 23.(多选)下列属于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而建立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是( ) A.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B.防风固沙生态工程 C.水源涵养生态工程 D.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工程 24.(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公认的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A.酸雨 B.臭氧层衰竭 C.人口急剧增长 D.温室效应 二、能力提高: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达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可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_______________。 2.(8分)某地农民大量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了航班起降。 (1)秸秆的大量焚烧,使当地雨水pH发生变化,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秸秆焚烧后所剩的灰分,是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在焚烧过程中,以气体形式散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焚烧秸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农民的做法主要破坏了生态工程的哪一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地区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如右图,请根据此图回答(9分):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能量,各类生物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的作用又被桑和蔗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的作用,形成_______被植物吸收。 (4)概括地说,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设计: 1.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2000年10月开展“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示范实验研究”开始,相继引种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共计10余种,在围隔区内已经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落。试验区内营养盐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如试验区内氨氮和总氮仅分别为试验区外的1/13和1/5,有效地改善了水质。 (1)此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工程的调控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利用的能源是____________。 (3)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建设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为辅的程度。而在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中,______________仍起着较大作用,强调按预期目标,因地制宜地调整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基础训练 1.C 2.B 3.C 4.B 5.D 6.B 7.B 8.D 9.C 10.A 11.B 12.A 13.C 14.A 15.C 16.D 17.A 18.D 19.C 20.C 21.ABD 22.ABC 23.ABC 24.BCD 二、能力提高 1.自然界物质循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消耗,效益,持续,循环经济,生态工程 2.(1)增大(2)矿质元素,CO2 水蒸气 (3)加大了物质的输出 (4)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3.(1)生产者和分解者 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食物链短 (3)分解者, 硝化细菌,亚硝酸盐、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三、创新应用 1、(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2)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太阳能 (3)自我调节理论,回归自然,人为调控,人为调控 (4)建造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变得高效和谐。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1、生态循环原理,方法有:对工程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要重视和保护;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2、人类改造自然原理,方法有:尽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新材料、新工艺,使建筑工程创造出更为理想的空间环境;尊重自然环境,把关系生态学和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工程规划和设计创作中去,协调它们的相互关系,创作出与自然生态协调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程作品。3、物种多样,自然平衡原理,方法有:在一个生态区,根据生物食物链使物种多样,保持平衡。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整体性。生态工程起源于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有50年的历史。60年代以来,全球面临的主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这种资源与能源的危机表现得更加明显与突出。现代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产品供应量,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污染,对土壤、水体、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仅是环境资源问题,还有人口增长,资源不足与遭受破坏的综合作用问题。生态工程意义:1、物质能量的多层利用工程模拟不同种类生物群落的共生关系,包含分级利用和各取所需的生物结构,如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生态工程设计。秸秆经过糖化过程制成家畜喜食的饲料,再用家畜排泄物及残渣来培养食用菌。2、多功能的农工商联合生产体系把生态系统通过一定的网络结构和自调节功能而实现物质循环不已和生物生生不息的原理,应用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中。使农工业产品在农工商发展中相互补偿原料,以保持该地区稳定的生产体系,减少废物,防止污染,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怎样区别生态工程的五个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从理论基础和实例这两个方面来区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实例: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实例: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理论基础有两个: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结构优于集中式和环式结构 实例:桑基鱼塘系统整体性原理: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实例: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扩展资料:一、原则1、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二、构成其结构可以分成为生态核、生态基、生态库等3个主要集合。1、核心圈。是人类社会,包括组织机构及管理、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和政策法令,是核心部分为生态核。2、内部环境圈。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内部介质,称为生态基。常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空间位置。3、外部环境。称为生态库,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资金、人力等。

1+1大于2是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什么原理

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5个 分别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 整体性原理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生态工程的原理高中生物

一.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原理;自生 原理;循环再生原理。二.生态工程原理归纳为(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分层分级利用。(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要考虑社会、自然、经济的关系(4)物种多样性:物种繁多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好(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三.主要类型包括①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这类系统可以进行多类型,多途径模拟,并可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的生产设计,将秸秆的能量多层分级利用,显著提高经济效益。②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桑基鱼塘是典型的此系统,形成桑蚕鱼桑的水陆物质循环系统。③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工程系统:利用工厂余热作为临近住房冬季取暖热源,利用工厂余热建立不同梯度的水生植物养殖,收获的植物用于养猪,猪粪用来造林,在吸收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③: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串联的氧化塘,利用水域生态系统中菌,藻,水生植物在阳光下释放氧气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细菌分解有毒物和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防止水体富营养化。⑤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结构,使农林牧渔各业合理规划,全面发展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是什么?

生态工程的四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整体性。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如何运用环境生态工程的主要生态学原理,改善或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同步发展.(3)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4)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要注意树种、草种不要过于单一,这种做法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物种多样性原理,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把很多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介绍如下: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5个,分别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 整体性原理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学与工程学a. 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b. 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原则:生态工程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工程系统,建立生态工程的良好模式必须考虑如下几项原则:1,因地制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工程模式。2,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非平衡的系统,在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扩大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生态工程的有序化、增加系统的产出与效率。3,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在生态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实行劳动、资金、能源、技术密集相交叉的集约经营模式,达到既有高的产出,又能促进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效益方面要充分满足社会的要求,使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大于或等于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效益能协调增长,实现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 。

生态工程有哪些原理

一、生态工程的原理(苏教版)生态工程主要由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构成。生态工程构建和运行的主要依据是生态学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种共生、生态位、食物链、物种多样性等。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这种关系是自然界中生物之间长期进化的结果,包括共生、竞争等多种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合理利用生态位原理,可以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种群的稳定而有效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础,也是生态工程所利用的物种共生原理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生态工程的设计还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生态工程的实现和管理。在生态工程中除了必须遵循上述各种基本原理外,还要考虑通过适当满足物种生存、生长或繁殖的环境条件来提高物种的适应能力。二、生态工程的概念1、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和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经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2、实例:农林牧渔一体化生态工程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其关键是调控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再生和能量转化的能力,充分发挥物质生产的潜力,尽量充分利用原料、产品、副产品、废弃物以及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提高整体的综合效益。3、(人教版)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征。4、(人教版)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高中生物:生态学原理跟生态工程学原理是什么

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平衡与协调原理生态工程原理:整体(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似乎也很难区别哦。请大家一起探讨

环境生态工程考研考什么科目

环境生态工程考研考什么科目如下: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考研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2数学二、854水文地质学、 857水污染控制工程选一。择校和定专业:我的本科专业是环境生态工程,考研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和生态学这两个方向。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知识基础以及就业规划,专业还是选择了环境工程。在去年三月份时,我才开始思考择校的问题。一开始面对众多985、211以及一本院校,最初也是不知道该选择哪所。之后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开始筛选学校,我希望一战能够上岸并且获得学历提升,而我的本科院校只是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所以初步将择校范围设置在211院校的专硕。环境工程专业课的考试科目一般都是环境工程综合、环境微生物、水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保护概论综合等,其中水控是我最喜欢且成绩最好的专业课,所以确定专业课考水控的院校。将择校范围缩了一圈之后,就剩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考虑到上岸难度、专业实力、考试公平、地理环境以及是否歧视双非等因素,最后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由教育部直属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211大学。地大(武汉)的环境工程具有专业实力强、排名靠前、科研大牛多等特点,但其专业课难度较多且招收人数少。而北地虽然专业实力不敌武汉校区,但是其专业课难度低、招收人数多、地理位置好等特点却更符合我的需求,所以我选择北地。

我是一名学习环境生态工程的学生用英语怎么说?

I am a student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我是一名学习环境生态工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