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关键绩效指标与重点项目工作是什么关系

2023-09-18 10:11:08
共1条回复
snjk
关键绩效指标和重点项目工作有重要联系,但不一定等同。
比如,销售的关键绩效指标可能是月度销售指标完成情况、回款情况;而重点项目可能是拿下某重要客户的订单。重点项目会为关键绩效指标的达成提供条件。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会牵引员工自发地区关注重点项目工作。

相关推荐

关键绩效指标是什么

关键绩效指标是指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简称KPI,它不是由上级强行确定下发的,也不是由本职职位自行制定的,它的制定过程由上级与员工共同参与完成,是双方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的体现。关键绩效指标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它可以是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绩效指标是以战略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为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服务。以控制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来源于控制的意图,也是为更有效的控制个人的行为服务。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都涉及不同的方面,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复杂,但关键绩效指标只对其中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影响较大,对战略目标实现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工作进行衡量。
2023-09-06 17:40:011

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用来衡量企业或组织绩效的关键指标,通常是与企业战略和目标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KPI指标是企业或组织在制定战略和目标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的一些关键性能指标,用来衡量企业或组织在达成战略和目标方面的表现。KPI指标的选择应该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紧密相关,并且应该是可以量化和可衡量的,以便更好地衡量业绩和跟踪进展。KPI指标通常是一些关键业务指标,例如销售额、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交货准时率、员工绩效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或组织的核心业务和关键业务流程,从而帮助企业或组织了解业务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通过设定和跟踪KPI指标,企业或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业务情况和表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业务绩效和竞争优势。
2023-09-06 17:40:113

关键绩效指标包括哪些

关键绩效指标包括发展性指标,改善性指标,监控性指标。发展性指标是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改善性指标是基于企业经营改善的关键绩效指标;监控性指标是基于企业经营保障的关键绩效指标。 企业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9-06 17:40:341

关键绩效指标是什么意思啊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是指在绩效管理中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或组织关键业务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KPI是企业或组织制定战略、目标和计划的基础,通过对KPI的跟踪和监测,企业或组织可以及时了解业务情况并进行调整,确保实现战略目标。KPI应该是可以量化、可度量的,反映企业或组织实际运营情况的指标。通常,KPI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 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对企业或组织业务运营的影响关键。2. 可以被度量和监测,需要有明确的指标和衡量标准。3. 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被转化为实际的业务行动。4. 可以被周期性地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不同的企业或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战略目标来制定相应的KPI。例如,在销售领域,企业可以制定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作为KPI;在生产领域,企业可以制定生产效率、生产成本、质量合格率等指标作为KPI。企业或组织制定的KPI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并且应该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奖励和薪酬体系相挂钩,以保证其能够真正发挥推动业务发展的作用。
2023-09-06 17:40:432

关键绩效指标如何分类

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有四种类型:数量、质量、成本、时限。 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一般可分为结果类和动因类两类指标。结果类指标是反映企业绩效的价值指标,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等综合指标;动因类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单位生产成本、产量、销量、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
2023-09-06 17:40:551

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有四种类型

关键绩效指标(KPI)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业务绩效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关注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业务流程,包括销售额、市场份额、利润率、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交货准时率等。这些指标通常与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相关,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财务绩效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表现,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回报率、现金流量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盈利能力,是投资者和股东关注的重点。客户绩效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关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和服务质量,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保留率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关注员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包括培训参与率、职业规划、专业技能提升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员工在职业发展和学习方面的表现,是企业培养和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上四种类型的关键绩效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以确保指标与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保持一致,并能够反映员工和企业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2023-09-06 17:41:042

试述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应用。

【答案】:(1)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概念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指检测并促进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一种绩效考评方法。企业首先根据宏观的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之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若干个考评指标,然后借助这些指标,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维度,对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跟踪、监测和反馈。  (2)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原理  关键绩效指标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其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核心是从众多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提取重要性和关键性指标,它不但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也试图确立起一种新型的激励约束机制,力求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组织内部全员、全面和全过程的动态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关键绩效指标法的特点  ①关键绩效指标是衡量组织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  ②关键绩效指标是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  ③关键绩效指标是反映最能有效影响组织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  ④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评价和管理员工绩效的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标准体系。  (4)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步骤为:  ①确定关键成功领域。根据企业的战略,寻找使企业实现组织目标或保持市场竞争力所必需的关键成功领域。  ②确定关键绩效要素。关键绩效要素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工作要求,是对关键成功领域进行的解析和细化。  ③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对关键绩效要素进行进一步细化,并经过甄选,关键绩效指标便得以确定。  ④得出企业层面关键绩效指标汇总表将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汇总,就形成了企业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2023-09-06 17:41:531

关键绩效指标包括哪些

KPI即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又称主要绩效指标、重要绩效指标等,是衡量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将公司、员工、事务在某时期表现量化与质化的指标,为数据化管理工具。它常用于财政、一般行政事务的衡量,可协助优化组织表现并规划组织愿景。该指标被管理学家杜拉克喻为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必要“仪表板”。KPI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其第二层含义在于,KPI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丰富,针对职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具有可衡量性。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最后一层含义在于,关键绩效指标随公司战略目标的发展演变而调整。当公司战略侧重点转移时,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予以修正以反映公司战略新的内容。
2023-09-06 17:42:031

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爱问考堂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是企业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考核指标围绕关键成果领域进行选取,主流商业管理教育均对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应用及其特点有所介绍。关键绩效指标法同平衡记分卡、目标管理法一样,都是一种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技术。建立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首先需要进行企业的战略梳理,诸如企业要明白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成功,我们成功的领域在哪些方面,在过去成功的领域里,哪些主要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这些主要要素就是一个企业的KPI。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控制,即在既定企业关键指标绩效实例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规范把过程或系统稳定的保持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是突破,即对原过程或系统进行改进或变革。相对应,就会有两方面的目标。战略目标一般来说是发展目标,因此是突破目标。当然,突破是在控制基础上的突破,对那些为战略提供支撑的控制过程也要列为关键。重要的是,必须把需要突破(改进)的过程与需要控制的过程辨别清楚,两者的性质不一样,确定KPI目标值的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某公司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为提高产品合格率,生产过程控制需要改进,而设备与产品质量同样相关,但只要控制在原有的水平即可,于是,产品合格率是改进指标,设备完好率是控制指标。体系构建步骤编辑一、KPI的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公司的目标在制定部门级KPI时,有时会出现部门级指标上一级来源不清楚的情况。例如在制定行政人事部的KPI时,设置了一个"环境卫生"指标,审核时发现,不清楚该指标可以支撑上级的哪一个指标。KPI指标的设置,是至上而下层层分解进行的,下一级的指标是为了完成上一级的指标。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业绩,才是最终公司的业绩。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两张皮"现象。怎么使用KPI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制订绩效指标时是否自觉地把指标与过程联系在一起。指标是反映过程运行状况的,也就是说指标和过程是一一对应的,在制订指标时一定要明确这个指标对应的是什么过程,既不能用大指标套小过程,也不能小指标反映大过程。公司级的指标与过程对应明确了,那么,过程的分解或展开也就对应了指标的分解或展开。因此,正确的分解、展开的方法是:对应的过程公司战略目标—→公司级KPI—→—→根据需要分解、展开过程—→子过程或部门的KPI—→再分解、展开过程—→……→直至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纵向、横向各级指标的相关性和针对性。产生指标制订与过程分离的客观原因是,绩效管理的对象是绩效,而直线经理关心的是过程,两种管理没有结合在一起。此外,绩效管理人员对过程不熟悉也是原因之一。要搞好绩效管理,应该让直线经理(从上到下)自己来确定指标,绩效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二、KPI的制定一定要考虑流程因素KPI制定时,在纵向上要考虑上一级的指标,在横向上则要考虑流程因素,要清楚每一个工作的输入与输出及过程的要素是什么。某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制造配套企业,以销定产。在对生产部进行指标设置时有一个是"降低库存"。库存主要是根据销售部制定的销售计划来决定的,而销售计划又是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的,销售计划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关系到库存的数量。所以,在对生产部制定"降低库存"这一指标时,一定要对销售部制定"销售计划预测的准确性"这样一个指标,才有可能减少销售部与生产部之间的矛盾。在制定结果性指标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结果的输入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输出的结果性指标的有效考核。所以,企业在进行KPI体系设计的时候,如果流程没有梳理清楚,就会为以后的考核体系的实施留下很多的后遗症。输出由输入和过程决定,故绩效同样取决于输入和过程,用函数来表达,就是:P=F(I,S)当我们对某个部门或过程进行绩效考核时,实际上是认为过程可以被控制,即过程没有系统性偏差(SMART原则之一),P=F(I)。此时,绩效指标仅与输入相关,制订指标就应该考虑输入的因素。其实有些指标,如投入产出类指标本身就包含了输入,不把输入分析清楚,就会无法测量。有些指标的计算与输入无关,比如文中的“库存降低”,如果给它一个固定的指标值,假定目标库存降低10%,即P=10%,这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要么过程的输入与绩效无关,要么输入是常数(输入是稳定的)。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经过分析才能确定。本例中,销售计划(输入)影响库存,要实现降低库存,就一定要保证销售计划的准确(输入稳定);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只能把库存降低指标设计成与销售计划的准确率指标相关,即:库存降低=F(销售计划准确率)三、要确实能体现KPI中关键和少量的作用在初期制定KPI时,企业也许能做到关键与少量,但当回头对KPI进行审视时,又感觉指标制定得太少,于是老总就担心是否能全面的衡量一个企业的情况。这在我们咨询的企业里普遍存在,即担心少量的指标是否可以考到位。事实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能将一个企业一个部门80%的工作考到位那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追求指标数量的多样性,而另一方面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又没有到位,到头来就会落入什么指标都涉及到了,但什么指标也没有考到位的情况。KPI的制定,一般5-8个即可,太少的话,达不到平衡的作用,不能全面考虑到财务、客户、流程与学习几个方面;太多的话,顾此失彼,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所以,制定指标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关键性,真正能反映企业成功要素的。四、不追求所有指标的绝对量化往往越是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就越追求指标的量化,因为基础薄弱,就会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在里面,而指标越量化就越能减少这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和工作的所有方面都需要予以精确量化的。时间、成本和数量基本上都好量化,但很多要求质量的地方,往往较难量化。事实上,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很多会反映到质量的好坏方面。平衡积分卡中的"学习与发展"这一领域中的大多数指标,如优秀员工培养、人才结构调整、绩效管理推动等指标,确实是很难去量化的。而这些软性的指标又是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的选择。例如"绩效管理推动"这一KPI,就很难被精确的量化。也许该指标可以通过提供每一考核周期的考核结果来量化这一指标,但这只是这一指标的一个很小的成果。而该指标所反映的成果往往体现在过程中,并最终反映到销售数量、成本降低等这些与数量和成本有关的指标上。在不可能做到足够精确的地方要求精确,这很可能是最大的不精确。所以,对这一类指标,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管理者的评估达到考核的目的。而过程则由实施考核的主体进行观察、记录来获得主要的评估依据。另外,还要有能力对量化的指标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在对KPI进行检查的时候,有事实的依据。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要明确各个指标的收集者,即是考核指标的来源。同时要指定专人对整个公司的KPI进行管理。组织绩效有两种,一种是结果绩效,一般来说,KPI是针对结果绩效的;另一种是行为绩效,或称执行绩效。单从“绩效管理推动”这件事来说,它是行为。这里面应该包含一系列措施,比如制订推动计划、培训、完善绩效测量系统、对实施绩效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等等。对于这种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一个量化指标,只要对工作逐项检查或审核就可以了。笔者认为,组织的“任务行为绩效”通过检查和审核来评价更为恰当,正如个人行为绩效要通过行为观察来评价一样。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推动措施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推动“绩效管理”,因此“推动”的效果还应该用“绩效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来评价,其中包括考察绩效管理过程是否健全,也包括反映“绩效管理”效果的指标,如KPI的检测率、分析率、偏离率、KPI发生偏离时的纠正率等的实际完成情况。高层领导把“推动措施的实施情况”和“绩效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综合起来,就可以对“绩效管理推动”进行评估、评审。总之,绩效管理是为了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不是为绩效而绩效,更不是为KPI而KPI,只要有效,方法越简单、越直接越好。)五、制定和管理KPI,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是管理者自身的任务在KPI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部门主管认这这是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存在着应付的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高层要不断的对部门主管进行培训,进行会议的交流,要施加必要的压力,改变其观念;另一方面则需要高层亲自和部门主管以及部门的员工共同制定部门级的KPI。只有涉入的程度越深,他们理解和完成的可能性才越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年度进行KPI考核时,要确实将考核的结果与奖励、晋升挂钩。尽管绩效管理的小循环旨在改进工作、修正指标,但在其大循环过程中,则一定要实实在在将结果进行运用,并且是不参杂水分的应用。只有通过多种的措施,才能纠正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认识到KPI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自己的基本任务。
2023-09-06 17:42:141

关键绩效指标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关键绩效指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2)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的衡量。(3)KPI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4)KPI是组织上下认同的。
2023-09-06 17:42:231

关键绩效的指标法主要是什么意思呢?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指基于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体系,将价值创造活动与战略规划目标有效联系,并据此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
2023-09-06 17:42:313

如何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关于KPI的理论,网上随便搜就好了。但具体的企业设定KPI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等来设定,关键的就是要知道客户要什么、自己要什么。一个企业外部的人,没可能帮你设定好KPI ,设定的也是“通用指标”。举个例子吧:比如公司有三种产品ABC,其中新产品C是公司希望能够快速投入市场的。这时,如果针对销售部门只是考核销售额就不合理了。而是要考虑销售额的同时,还要考虑三种产品权重的分配。所以这部分需要先做充分的了解,先看公司的战略规划,分析影响因素,知道管理层到底“要什么”。公司的KPI一旦确定了,分解到部门指标就不会太难了。
2023-09-06 17:42:553

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它对于企业绩效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定义: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意义:首先,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KPI的制定有力地推动公司战略在各单位各部门得以执行;其次,KPI为上下级对职位工作职责和关键绩效要求有了清晰的共识,确保各层各类人员努力方向的一致性;第三,KPI为绩效管理提供了透明、客观、可衡量的基础;第四,作为关键经营活动的绩效的反映,KPI帮助各职位员工集中精力处理对公司战略有最大驱动力的方面;第五,通过定期计算和回顾KPI执行结果,管理人员能清晰了解经营领域中的关键绩效参数,并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予以改进。
2023-09-06 17:43:061

如何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步骤:1. 明确战略目标:首先,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反映了企业希望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实现的关键成果和业务结果。理解战略目标将帮助您确定与这些目标直接相关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2. 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与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和沟通,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团队领导、员工和客户等。他们的观点和反馈可以提供有关哪些因素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洞察。3. 评估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仔细评估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并确定对业务成功至关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涉及质量、效率、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市场份额等方面。4. 设定SMART目标:确保所选择的绩效考核指标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Relevant)和具有时限(Time-bound)。这将有助于确保指标具体明确,可以进行量化评估,并与企业目标相关。5. 数据可获得性和可信度:考虑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信度。为了进行绩效评估,需要能够收集和分析与指标相关的数据。因此,确保所选指标的数据可获得、准确可靠。6. 重要性和影响力:评估每个候选指标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是那些对企业整体绩效有重大影响的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业务的关键结果。7. 定期评估和调整:绩效考核指标不是静态的,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随着企业环境和战略的变化,有必要对指标进行审查和更新,以确保其持续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2023-09-06 17:43:322

如何制定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思路: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鱼骨图”分析法,其主要步骤包括:1.确定个人或部门业务重点,确定哪些个体因素或组织因素与公司相互影响;2.确定每一职位的业务标准,定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即满足业务重点所需要的策略手段;3.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判断一项绩效标准是否达到的实际因素。4、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与落实以市场营销人员为例,要确定其关键绩效,首先必须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营销部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职责和关键成功要素,然后通过层层分解,确定市场营销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及相关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进而分解为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例如,如果将公司的战略目标定位于世界领先企业,那么,市场营销部的关键绩效目标必须定位于市场领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以下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市场形象、营销网络和市场份额。而营销人员的职责决定了其关键绩效指标应围绕着“市场份额”展开。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市场营销人员某一考核周期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1.客户满意度(如客户满意度提高率或客户投诉量)2.销售订货额(如销售订货额或销售订货额增长率)3.货款回收(如货款回收额或货款回收目标完成率)4.销售费用(如直接销售费用率或直接销售费用降低率)5.合同错误率降低率除外,依据市场营销人员的业务现状,还可加入团队合作、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等定性关键绩效指标。
2023-09-06 17:43:441

关键绩效指标法指标如何选择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是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9-06 17:43:522

关键绩效指标的分析步骤

1、确定个人/部门业务重点。确定那些因素与公司业务相互影响;2、确定业务标准。定义成功的关键要素,满足业务重点所需的策略手段。3、确定关键业绩指标,判断一项业绩标准是否达到的实际因素。依据公司级的KPI逐步分解到部门,进而分解到部门,再由部门分解到各个职位,依次采用层层分解,互为支持的方法,确定各部门、各职位的关键业绩指标,并用定量或定性的指标确定下来。绩效是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职位应负责任,在所达到的阶段性结果及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职位应负责任的衡量就是通过职位的KPI体现出来,这个KPI体现了员工对部门/公司贡献的大小。
2023-09-06 17:44:031

顾客满意度调查中的“关键绩效指标”是指什么?

“客户满意度”已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战略对象的客户满意度指标,需要分解成可测量的真实的绩效管理指标才具有管理指导意义。 此时经分解的客户满意度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可量化的指标,管理界称之为KPI(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是衡量企业状态的指标,是一个量化的指标,量化的数据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绩效指标是创造价值的基础、策略实施的脊柱,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细节。财务方面的成本控制、获利能力,销售方面的客户满意度、账款回收周期,采购方面的采购周期、供应商满意度,包括其它许多方面,都会有相关的绩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运作情况。 企业业务流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既定战略管理目标,首先要去设定与企业相关的标准值,定出一系列对企业发展、经营有提示、警告、监控作用的标准衡量指标,然后把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指标实际值与预先设定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分析其差异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再对企业的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使未来的实际绩效指标值可以达到决策者满意的程度。
2023-09-06 17:44:191

KPI关键绩效指标的优缺点

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地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优点(1)目标明确,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KPI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通过KPI指标的整合和控制,使员工绩效行为与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相吻合,不至于出现偏差,有利地保证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2)提出了客户价值理念KPI提倡的是为企业内外部客户价值实现的思想,对于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是有一定的提升的。(3)有利于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达成一致策略性地指标分解,使公司战略目标成了个人绩效目标,员工个人在实现个人绩效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实现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达到两者和谐,公司与员工共赢的结局。缺点(1)KPI指标比较难界定KPI更多是倾向于定量化的指标,这些定量化的指标是否真正对企业绩效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运用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是很难界定的。(2)KPI会使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而没有考虑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会产生一些考核上的争端和异议。(3)KPI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
2023-09-06 17:44:301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包括( )。

【答案】:A、B、C、D本题考查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关键绩效指标有四种类型:数量类、质量类、成本类、时限类。
2023-09-06 17:44:381

如何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值?

要看什么岗位,无非就是工作完成率,准时/准确率,配合及团队精神,投诉,劳动纪律这几个指标,工作完成率一般最主要,肯定占得多,我们公司一般占40%,准时/准确性20%,其余10%我们公司做的绩效奖金是按月的,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有绩效奖金基数,然后每个人有一张绩效考核表,总分100分,根据每个岗位性质不同,设定三至五个绩效评分项目,每个项目由相关的人员进行评分,当然,这评分总不会太客观的,都会带有主观性的,但是每个评分人的要求就是必须写出扣分或加分的事项、原因。评分人一般都是360度评估吧,比如生产的项目有:1、生产达成率占50%(出货完成及目标产值的达成),根据产值去计算他当月的分数。2、成本控制占10%:材料的损耗及返工、人工的成本等。3、质量控制占15%:根据当月QC的检验报告的不良率或合格率来计算;4、出货达成率占5%:是否按生管计划的交期完成生产出货,如推迟一天怎么去扣分;5、内/外部投诉占10%:出完的货客户是否有投诉或内部之间出错投诉,接到投诉扣多少分一次,分情节严重情况。6、个人表现及团队精神占10%:是否有缺勤、违反劳动纪律等。这六个项目中又得列出评分的标准,绩效基数乘以当月所得的分数就是当月的绩效奖金,例如:李XX 绩效基数 1000 当月绩效总分85分,即当月绩效奖金:1000*0.85=850元(若当月请假则按出勤天数扣除)。绩效评估这个很难做得到公平公正,但是必须要做到合理,如果绩效做得不好,很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如果遇到绩效差的员工就要去做绩效访谈了,了解什么原因再及时去处理。
2023-09-06 17:44:451

关键绩效指标的遵循过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依次建立各级的指标体系。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并确定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从而建立企业级KPI。接下来,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然后,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KPI。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2、设定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对工作进行衡量或评价;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指标解决的是我们需要评价“什么”的问题,标准解决的是要求被评价者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3、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认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绩效、以及是否适合于评价操作。
2023-09-06 17:45:061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对象是怎样的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所属的单位(部门)和员工。 关键绩效指标法优点: 1.目标明确,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KPI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通过KPI指标的整合和控制,使员工绩效行为与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相吻合,不至于出现偏差,有利地保证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提出了客户价值理念; KPI提倡的是为企业内外部客户价值实现的思想,对于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3.有利于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达成一致; 策略性地指标分解,使公司战略目标成了个人绩效目标,员工个人在实现个人绩效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实现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达到两者和谐,公司与员工共赢的结局。
2023-09-06 17:45:211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作用

(1)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目标计划来确定部门/个人的业绩指标(2)监测与业绩目标有关的运作过程(3)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发现需要改进的领域,并反馈给相应部门/个人。(4)KPI输出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1)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体的目标联系起来;(2)对于管理者而言,阶段性地对部门/个人的KPI输出进行评价和控制,可引导正确的目标发展;(3)集中测量公司所需要的行为;(4)定量和定性地对直接创造利润和间接创造利润的贡献作出评估。
2023-09-06 17:45:321

绩效考核指标有哪些

绩效考指标一般包括量化数据类指标、工作任务指标、主观评价类指标,数据量化指标一般为经营类指标,例如利润、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等;工作任务类指标一般指对部门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行考核,包括关键职责履行,上级或者公司分解的临时性工作任务考核等。评价类指标指通过对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能力的评价的主观性指标
2023-09-06 17:45:492

关键绩效指标的特点

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这首先意味着,作为衡量各职位工作绩效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所体现的衡量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当关键绩效指标构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组成部分或支持体系时,它所衡量的职位便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如果KPI与公司战略目标脱离,则它所衡量的职位的努力方向也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分歧。KPI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其第二层含义在于,KPI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丰富,针对职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具有可衡量性。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最后一层含义在于,关键绩效指标随公司战略目标的发展演变而调整。当公司战略侧重点转移时,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予以修正以反映公司战略新的内容。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的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内因是各职位员工可控制和影响的部分,也是关键绩效指标所衡量的部分。关键绩效指标应尽量反映员工工作的直接可控效果,剔除他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它方面影响。例如,销售量与市场份额都是衡量销售部门市场开发能力的标准,而销售量是市场总规模与市场份额相乘的结果,其中市场总规模则是不可控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相比,市场份额更体现了职位绩效的核心内容,更适于作为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都涉及不同的方面,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复杂,但KPI只对其中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影响较大,对战略目标实现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工作进行衡量。KPI是组织上下认同的KPI不是由上级强行确定下发的,也不是由本职职位自行制定的,它的制定过程由上级与员工共同参与完成,是双方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的体现。它不是以上压下的工具,而是组织中相关人员对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共同认识。
2023-09-06 17:46:001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特点

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这首先意味着,作为衡量各职位工作绩效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所体现的衡量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当关键绩效指标构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组成部分或支持体系时,它所衡量的职位便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如果KPI与公司战略目标脱离,则它所衡量的职位的努力方向也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分歧。KPI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其第二层含义在于,KPI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丰富,针对职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具有可衡量性。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最后一层含义在于,关键绩效指标随公司战略目标的发展演变而调整。当公司战略侧重点转移时,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予以修正以反映公司战略新的内容。对绩效可控部分的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内因是各职位员工可控制和影响的部分,也是关键绩效指标所衡量的部分。关键绩效指标应尽量反映员工工作的直接可控效果,剔除他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它方面影响。例如,销售量与市场份额都是衡量销售部门市场开发能力的标准,而销售量是市场总规模与市场份额相乘的结果,其中市场总规模则是不可控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相比,市场份额更体现了职位绩效的核心内容,更适于作为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都涉及不同的方面,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复杂,但KPI只对其中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影响较大,对战略目标实现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工作进行衡量。KPI是组织上下认同的KPI不是由上级强行确定下发的,也不是由本职职位自行制定的,它的制定过程由上级与员工共同参与完成,是双方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的体现。它不是以上压下的工具,而是组织中相关人员对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共同认识。
2023-09-06 17:47:101

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时什么?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是将公司战略目标和部门业务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以便能够对业务绩效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以下是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的一些理念和思路:1. 明确目标: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应该从公司战略目标和部门业务目标出发,确保每个指标都与公司战略目标和部门业务目标相连。2. 可量化: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可量化的,以便能够进行跟踪、比较和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是数量化的,例如销售额、利润率、市场份额等,也可以是质量化的,例如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等。3. 相关性:关键绩效指标应该与公司和部门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并且应该考虑到公司和部门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这些指标应该反映出公司和部门的特定业务需求和优势。4. 重要性: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对公司和部门业务绩效有重大影响的指标。这些指标应该能够帮助管理层了解业务绩效的整体情况,以便能够对业务进行更好的决策和管理。5. 可操作性: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可操作的和可控的。这些指标应该与员工的工作和职责相关,并且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条件。6. 可持续性: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可持续的,以便能够对业务绩效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析。
2023-09-06 17:47:262

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它对于企业绩效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定义: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意义:首先,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KPI的制定有力地推动公司战略在各单位各部门得以执行;其次,KPI为上下级对职位工作职责和关键绩效要求有了清晰的共识,确保各层各类人员努力方向的一致性;第三,KPI为绩效管理提供了透明、客观、可衡量的基础;第四,作为关键经营活动的绩效的反映,KPI帮助各职位员工集中精力处理对公司战略有最大驱动力的方面;第五,通过定期计算和回顾KPI执行结果,管理人员能清晰了解经营领域中的关键绩效参数,并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予以改进。
2023-09-06 17:47:371

关键业绩指标怎么写

关键业绩指标,是企业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考核指标围绕关键成果领域进行选取,MBA、CEO12篇及EMBA等常见企业管理教育均对关键业绩指标(KPI)的应用及其特点有所介绍。最常见的关键业绩指标有三种:一是效益类指标,如资产盈利效率、盈利水平等;二是营运类指标,如部门管理费用控制、市场份额等;三是组织类指标,如满意度水平、服务效率等。
2023-09-06 17:48:002

会计关键绩效指标有哪些

(一)KPI是关键业绩指标,不是目标,但可以借此确定目标:1.KPI是反映一个部门或员工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指标,即衡量业绩贡献的多少,从另一个角度看,是衡量目标实现的程度。2.公司阶段性目标或工作中的重点不同,相应各个部门的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阶段性业绩的衡量上重点也不同,因此关键业绩指标KPI存在阶段性、可变性或权重的可变性。3.涉及到职位的员工业绩指标不一定是从部门KPI直接分解得到的,越到基层部门KPI就越难与职位直接相联,但是应对部门关键业绩指标有贡献,不同职位的业绩指标的权重也要根据部门的阶段性目标而变化。4.一旦各部门或职位的KPI明确后,相应的工作重点即阶段性关键的业绩贡献也就能够明确,结合所在部门的工作目标,每个人的工作重点也就是清楚的,即每个人对所在部门的目标完成所做的关键业绩贡献也就十分清楚了,避免了一些无效的,对目标达成没有意义的工作。5.部门管理者给下属制定目标的依据来自部门的KPI,部门的KPI来自公司的KPI.这样保证每个职位都朝公司蟮淖芴迥勘攴⒄埂?br>(二)绩效考核与绩效改进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循环的一个环节,KPI是基础性依据:1.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绩效改进,二是价值评价。面向绩效改进的考核重点是问题的解决及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绩效的改进。2.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明白公司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将如何开展工作和改进工作;主管也要清楚公司对他的要求,对他所在部门的要求,即了解部门的KPI是什么,同时主管要了解员工的素质,以便有针对性的分配工作和制定目标。(三)通过KPI的讨论,通过沟通,明确部门目标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经理在工作过程中与下属不断沟通、不断辅导与帮助下属,记录员工的工作数据或事实依据,保证目标达成的一致性,这比考核本身更重要。(四)评价员工的绩效改进情况及绩效结果,KPI是基础性依据,它提供评价的方向、数据及事实依据(五)定量的KPI可以通过数据来体现,定性的KPI则需通过对事实的描述来体现
2023-09-06 17:48:101

公司在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公司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目标一致性:确保绩效指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愿景相一致。指标的设定应该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相契合,以确保员工的行为和绩效与公司的整体目标一致。2. 可度量性:确保绩效指标是可度量的,即可以通过可靠的数据和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控。指标应该是客观的,准确反映员工的绩效表现,并且可以定量地进行评估。3. 量化目标: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以便员工能够明确知道他们需要达到的绩效水平。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的,并且与员工的角色和职责相匹配。4. 平衡性:确保绩效指标的设定是全面平衡的,涵盖了公司的各个关键领域和方面。不要过于关注某一特定维度的绩效,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业务或员工发展方面。5. 可操作性:绩效指标应该是可操作的,即员工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来影响和改善这些指标。指标设定应该激励员工采取积极的行动,并提供他们可以控制和改进的方面。6. 激励性:绩效指标应该激励员工追求卓越,并与奖励和认可机制相结合。指标设定应该与激励体系相一致,以鼓励员工不断提高绩效,并与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相契合。7. 定期评估和调整:绩效指标应该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其仍然适用于公司的变化环境和战略重点。公司应该定期审查和更新绩效指标,以保持其有效性和相关性。
2023-09-06 17:48:364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缺点

优点1.目标明确,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KPI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通过KPI指标的整合和控制,使员工绩效行为与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相吻合,不至于出现偏差,有利地保证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2.提出了客户价值理念KPI提倡的是为企业内外部客户价值实现的思想,对于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是有一定的提升的。3.有利于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达成一致策略性地指标分解,使公司战略目标成了个人绩效目标,员工个人在实现个人绩效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实现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达到两者和谐,公司与员工共赢的结局。不足之处同时KPI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以下几点:1.KPI指标比较难界定KPI更多是倾向于定量化的指标,这些定量化的指标是否真正对企业绩效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运用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还真难界定。2.KPI会使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而没有考虑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会产生一些考核上的争端和异议。3.KPI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扩展资料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有一个重要的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有关联性(Relevant),指绩效指标是与上级目标具明确的关联性,最终与公司目标相结合;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一般遵循下面的过程。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依次建立各级的指标体系。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并确定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从而建立企业级KPI。接下来,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然后,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KPI。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2、设定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对工作进行衡量或评价;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指标解决的是我们需要评价“什么”的问题,标准解决的是要求被评价者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3、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认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绩效、以及是否适合于评价操作。
2023-09-06 17:48:451

如何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企业里每个岗位都有许多考核指标,也就是说可以为每一个岗位设立一个绩效考核指标库!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达到设定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针对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当时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而有一些绩效考核指标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是顺利推进的,那这个指标就不应列入,一般建议每个月与被考核人员确定问题及需要针对解决这个问题要采取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一定要能数据化,每个月考核数量尽量控制在五个左右。简单点说绩效考核就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2023-09-06 17:48:563

如何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利润和长期发展前景
2023-09-06 17:49:073

以下关于关键绩效指标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答案】:B、D关键绩效指标法的评价指标相对较少,实施成本较低,选项A的说法不正确;关键绩效指标类别一般包括结果类和动因类,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2023-09-06 17:49:151

如何确定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运用KPI法设计部门和岗位绩效考评指标需要经过4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产出由于KPI要体现绩效对组织目标的增值,是针对对企业目标起到增值作用的工作产出设定的,因此要想设定部门和岗位KPI首先要确定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产出。  第二步:建立部门和岗位KPI建立部门和岗位KPI时应在遵循上述建立企业级KPI原则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在评估该部门或岗位工作产出时,我们关心什么?(数量?质量?时限?成本?)(2)我们怎样衡量这些工作产出?(数量、质量、时限和成本)(3)是不是存在可以追踪的数量或百分比?如果存在这样的数量指标,就把它们列出来。(4)如果没有数量化的指标来评估工作产出,那谁可以评估工作结果完成得好不好?能否描述一下工作成果完成得好是什么样的状态?有哪些关键的衡量因素?  第三步:设定考评标准企业在设计KPI的考评标准时,往往结合目标管理的思想,综合考虑企业所选择的标杆、绩效计划中的目标、企业的历史经验数据等因素,利用等级描述法/关键事件法/百分比率法或非此即彼法来描述考评标准。考评标准应该在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沟通协调、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  第四步:审核KPI企业确定了工作产出,设计出KPI之后,还应以KPI的设计原则为依据,对得到的KPI进行审核和筛选,以确保它们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工作绩效,有效支撑企业战略目标。  完成了上述四个步骤,就可以得出部门或岗位完整的KPI体系。
2023-09-06 17:49:261

牡丹江2019医保改革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医疗保障的制度背景开始经历重大变化,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各个相关领域改革的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不作过多说明。医疗保障改革试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企业和地方就已经开始了自发地对传统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如医疗费用定额包干或仅对超支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以及实行医疗费用支付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等,这些改革实践的持续发展也为职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呈现出一种由公费医疗制度向适度自费制度的过渡。为了进一步解决医疗保障领域日益突出的问题,1984年4月28日,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慎重地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开始了政府对传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探索的新阶段。首先介入医疗制度改革实践的是地方政府,主要做法是通过社会统筹这种方式对费用进行控制,例如河北石家庄地区自1985年11月起,先后在六个县、市开展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1987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蔬菜公司首创“大病医疗统筹”,这对巨额医疗费用的棘手问题提供了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解决思路。1988年3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国家体改委、劳动部、卫生部、财政部、医药管理总局等八个部门参与的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研究并对医疗改革试点进行指导。同年7月,该小组推出《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设想(草案)》。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公费医疗开支范围内对具体的13种自费项目进行了说明。同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指出,在丹东、四平、黄石、株洲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同时在深圳、海南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吉林省四平市率先进行了医疗保险试点,重庆市璧山县也参照试点方案进行了改革的一些尝试。1990年4月,四平市公费医疗改革方案出台;1991年11月,海南省颁布了《海南省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并于1992年起施行;1991年9月,深圳市成立医疗保险局,并于1992年5月颁布了《深圳市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及《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试点,即著名的“两江试点”。新农村医疗改革在“两江试点”的基础上,199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进行更大范围的试点。根据统一部署,1997年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58个城市,至8月初,已有30多个城市启动医改扩大试点。截至1998年底,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改革的职工达401.7万人,离退休人员107.6万人,该年的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19.5亿元。到1999年被确定为试点地区的58个城市已全部开展了试点工作。“两江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这一模式,经过扩大试点社会反应良好。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城市按照“统账结合”的原则,对支付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除了“两江试点”的“三通道式”的统账结合模式外,统账结合的具体模式主要有:深圳混合型模式,即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分别实行不同层次的保险模式,主要包括综合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特殊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海南“双轨并行”模式采取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的办法,后者用于支付住院费用,并且不能向前者透支,由社会保障局管理和运作;青岛“三金”型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在建立个人账户金与统筹医疗金之间,增设单位调剂金,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单位调剂金和个人账户金由企业管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1998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要求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这一文件的发布为标志,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保障城镇职工身体健康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99年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第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扩容。自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就不断扩容,增加了不少新的覆盖人群。如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并规定国家实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设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对军人退出现役后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做出了《关于铁路系统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方案引导铁路系统职工由原来的劳保医疗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转变。早在1996年,上海首先出台了“上海市少年儿童住院互助基金”,2004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正式启动。河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吉林、四川等省份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5月出台了《关于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并于次年5月又出台《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将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2004年,江西省就出台了《江西省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将各设区市城区及县城关镇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2004年5月24日,江西省九江市进一步完善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2004年7月1日起该政策开始实施。湖北省武汉市于2004年11月出台了《武汉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并于同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广东省广州市于2005年12月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院医保的范围,实现了本地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全覆盖”。南京、贵阳、重庆、太原、保定、张家口、汕头、牡丹江、沈阳等城市都有相关政策的出台。从2006年开始,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民工列为覆盖人群。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6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提出“以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为重点,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为重点,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第二,医疗救助体系的开展。2005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2005年4月民政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从2005年开始,用2年时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县(市、区)进行试点,之后再用2—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意见》指出,要认真选择试点地区,要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意见》还规定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第三,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中国一直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劳动法》第75条指出“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还提出“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保险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1996年的四川省成都市在中国较早进行补充医疗保险试点。中国已出现的补充医疗保险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国家对公务员实行的医疗补助。根据《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这种医疗补助政策实际上就是适用于公务员的一种补充医疗保险。实行这种补充医疗保险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公务员的医疗待遇水平与改革前相比不下降。二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的补充医疗保险。这种形式是由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强制性参保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办的自愿参保的补充医疗保险,其保险起付线与基本医疗规定的“封顶线”相衔接,对部分遭遇高额医疗费用的职工给予较高比例的补偿,可真正起到分散风险,减轻用人单位和患病职工负担的作用。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形式不失为解决职工补充医疗保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执行中应注意的是: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基金间应相互独立,不得相互透支。同时应当积极扩大补充医疗保险的投保规模以提高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分为两种情况:一那情况是由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用以补偿高额医疗费用的补充医疗保险,如厦门模式。“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线”即为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的起付线,起付线以上的高额医药费由商业医疗保险承担,但商业保险公司一般仍规定有一个给付上限,如每年的补偿金额不超过15元万人民币或20万元人民币。目前国内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已经积极地介入了补充医疗保险市场,但由于高额医疗保险(即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较大,管理难度高,仅有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某些地区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估计商业保险公司大规模地承保此类业务还有一个过程。另一种情况是由各大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针对某些特殊疾病的“重大疾病保险”、“癌症保险”等商业保险,也能为职工超过“封顶线”的高额医疗费用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此外,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还包括由工会组织经营的职工互助保险,即主要利用原有的工会组织系统开展互助保险业务。对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有利于提高参保人的保障水平,从而抵御更大的医疗费用风险,从而形成我国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资金多渠道、支付方式科学、管理办法有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方向的决议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04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方案研究设计工作。同时,一些由地方主导的试点也在陆续展开。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明确2007年将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两个市,进行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预计到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9-06 17:47:501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哪些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2023-09-06 17:47:502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的核心

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的五大核心是:1、平等的原则。2、相容的原则。3、互利的原则。4、信用的原则。5、宽容的原则。
2023-09-06 17:47:501

新型环保建材的种类及各自优点的介绍

 人们对于环保健康消费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的时候就会考虑到采用新型环保建材。新型环保建材的特点是安全、健康和环保。功能是能防火、调温、抗菌、防辐射等等新功能,并且本身还没有污染,可以回收利用。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型环保建材的种类及各自的优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新型环保建材之环保地材。  环保草毯(也叫植物纤维毯或生态植被毯),环保草毯是把植物纤维、草籽和草炭土缝合在一起,形成草毯,施工时像铺地毯一样把草毯展开、固定。引进了德国的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为国内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服务。  2、新型环保建材之环保墙材。  现在市场有新型A级不燃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材料是具有保温、隔热、防火、轻质、隔音、抗水、抗开裂、抗空鼓、抗脱落等各种性能融为一体的环保节能型墙体保温隔热相变节能主品,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6-10℃,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6-8℃。并且满足国家50%-65%的节能要求。  3、新型环保建材之环保墙饰。  草墙纸、麻墙纸、纱绸墙布等产品,具有保湿、驱虫、保健等多种功能。防霉墙纸经过化学处理,排除了墙纸在空气潮湿或室内外温差大时出现发霉、发泡、滋生霉菌等现象,而且表面柔和,透气性好。  4、新型环保建材之环保管材。  环保型塑料给水管材与镀锌钢管相比,因具有对人体无害、耐腐蚀、导热系数小等优点而备受人们青睐。塑料金属复合管,是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而且不生锈,无污染。  5、新型环保建材之环保漆料。  海藻泥是一种以海藻类矿物为主的粉末装饰泥涂料,本身没有任何的污染,而且有多种功能:呼吸调湿、吸音降燥、墙面自洁、隔热保温、减少光污染等。是乳胶漆和壁纸等传统涂料无法比拟的,代表了健康涂料的发展趋势。  6、新型环保建材之环保照明。  光导照明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采光装置聚集室外的自然光线,并将其导入系统内部,然后经过光导装置强化并高效传输后,由漫反射器将自然光均匀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从黎明到黄昏,甚至是雨天或阴天,该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仍然十分充足。  以上就是关于新型环保建材的种类以及各种优点的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因为环保建材现在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的装修装饰当中,人们对于健康的环境要求我们在装修装饰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环保的建材,它是时代发展而自然生出来的新的需求,是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新的追求方向以及装饰装修时首选。希望以上的内容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2023-09-06 17:47:511

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和合作是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要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特点,必须了解竞争与合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大学生既要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竞争与合作,又要在行动上正确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竞争推动发展。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激发个体的进取心,有助于个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二)成功需要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相互促进的协作性行为。合作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应当自觉地养成合作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合作,同学之间思想、知识和经验经常交流、讨论,这不仅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启发自己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讲究合作,事实上如果一个大学生只掌握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那么即使掌握的知识再多,也无法在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任何人要施展才能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但要注意在合作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优势,这是与人合作的基础。(三)要妥善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通常总是通过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这样的立场,既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句话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当代大学生更要有远大的抱负,要从追求真理、造福人民这个根本目标出发,去参与竞争、参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23-09-06 17:47:531

数学名人名言 急需!!!!!!!!!!!!!!!!!!!!!!!!!!!!

你不懂数学,顶多是思维混乱,你不会生活,你将一无是处!
2023-09-06 17:47:559

南水北调工程哪一年开始修建的啊?

2004年11月17日开始上午正式开工建设。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下面的网站介绍很详细,你慢慢看吧
2023-09-06 17:47:573

写给英烈的寄语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英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向先烈们致敬!
2023-09-06 17:47:476

描写冬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023-09-06 17:47:466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三部曲”

  【摘 要】初中学生八年级才刚开始接触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而实验因其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特点,需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活化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空间,塑造完善品格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物理实验 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论,让实验习题化,程序化,僵硬化,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太少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逐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全新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几年来,本人通过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及研究,下面将分别从完善实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实验考核等方面做一简单阐述。      一、完善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是“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更要体现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的结构程序的理解和认识   1.提出问题。主要针对教材上探究实验及学生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现象,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直接提出,有些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需要解决探究实验中的主要问题。如在教《电磁铁》内容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成电磁铁,进行其性质的实验。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但断开电后,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这是为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实验时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得到实验的正确结果。通过这一实验,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电磁铁的性质。而且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2.猜想与假设。主要是由学生在尚未知道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已有的知识,判断出将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论,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切不可批评,要多鼓励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讲《压力和压强》一节时,将糊好薄纸的木框举起,同时在上面举着一块整砖,告诉学生,我现在要把砖放在薄纸上面,你们猜砖会从纸面上落下来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同学们的一颗颗心都在“悬”着,有的说能落下来,有的在犹豫等着看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将砖平放、侧放、竖放。每一步都有做接砖的动作,并问学生,砖是否会落下。当砖平放、侧放时,没有落下;竖放时,纸破了,砖落下。这样的猜想假设会让学生更有浓烈的兴趣参与实验的下一环节,也是得实验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3.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该环节应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以及各小组的组长安排下,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工具和表格,按照各自分工动手实验。教师对方案好的小组和差的小组一定要心中有数,对于方案差的小组要多点拨,多指导。这个过程既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绝教师包办代替,又不可把这种探索式实验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目的的乱来。因此,教师要当好“导”与“演”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实验中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对于分析能力差的小组,教师要多耐心地启发他们是它们能够根据自己收集的证据得出实验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地强调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按照 教学计划 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好课,还要认真地备好学生,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4.评估交流。各小组实验完成后,教师根据各小组具体的情况,以打分的形式做出综合评价。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切记不可过早的下结论,而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交流合作各小组可根据本组收集的证据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加深、巩固已得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5.详细真实地完成探究实验报告。作为物理实验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才能在“教”这一关节上更加完善。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      物理实验课始终要把握让学生“动”起来,产生探索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的重要因素,是能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因此,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看,提高观察能力。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2.做,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操作,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例如,在九年级电学中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方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3.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的产生和讨论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及完整叙述。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的实验口试中可增加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电流表,表盘刻度有什么特征?使用中应如何选择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时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调整零点?考试中要求学生画出电路图,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并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4.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物理里面往往表面看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现象却蕴含着相同的原理,只有锻炼抽象细致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物理学习上有一定的突破,所以在开始接触物理时一定要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5.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物理实验里面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想象的纪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后结论的总结。这里面还要求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功,如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就是实验器材的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四、 科学的实验考核      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在平时学习中对物理实验也应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案,以便准确及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巩固学生学过的实验知识,是否熟练基本实验技能。   1.适时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规律及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几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画出电路图,指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导出计算电阻的表达式。不管学生设计出几种方案,只要是切实可行的。说明学生是动脑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很大的。   2.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否会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是否能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能否在实验中正确测出实验数据等。如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实验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仪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弄通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所选器材的型号及性能,如对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使用。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学习高中乃至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唱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三部曲,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斌.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2]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初中物理学生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宋乐勋.说课与新课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周宏,高长梅.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2023-09-06 17:47:451

新型建筑材料真的有用吗

新型建筑材料真的有用,例如frp采光板,通风气楼,消防排烟天窗等都属于节能环保建材,具体可参考莱诺建材。
2023-09-06 17:47:432

如何在社会上交往人人际关系

势力虚伪
2023-09-06 17:47:433

中国的医保体系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医疗保障的制度背景开始经历重大变化,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各个相关领域改革的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不作过多说明。医疗保障改革试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企业和地方就已经开始了自发地对传统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如医疗费用定额包干或仅对超支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以及实行医疗费用支付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等,这些改革实践的持续发展也为职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呈现出一种由公费医疗制度向适度自费制度的过渡。为了进一步解决医疗保障领域日益突出的问题,1984年4月28日,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慎重地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开始了政府对传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探索的新阶段。首先介入医疗制度改革实践的是地方政府,主要做法是通过社会统筹这种方式对费用进行控制,例如河北石家庄地区自1985年11月起,先后在六个县、市开展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1987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蔬菜公司首创“大病医疗统筹”,这对巨额医疗费用的棘手问题提供了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解决思路。1988年3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国家体改委、劳动部、卫生部、财政部、医药管理总局等八个部门参与的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研究并对医疗改革试点进行指导。同年7月,该小组推出《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设想(草案)》。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公费医疗开支范围内对具体的13种自费项目进行了说明。同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指出,在丹东、四平、黄石、株洲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同时在深圳、海南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吉林省四平市率先进行了医疗保险试点,重庆市璧山县也参照试点方案进行了改革的一些尝试。1990年4月,四平市公费医疗改革方案出台;1991年11月,海南省颁布了《海南省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并于1992年起施行;1991年9月,深圳市成立医疗保险局,并于1992年5月颁布了《深圳市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及《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试点,即著名的“两江试点”。新农村医疗改革在“两江试点”的基础上,199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进行更大范围的试点。根据统一部署,1997年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58个城市,至8月初,已有30多个城市启动医改扩大试点。截至1998年底,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改革的职工达401.7万人,离退休人员107.6万人,该年的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19.5亿元。到1999年被确定为试点地区的58个城市已全部开展了试点工作。“两江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这一模式,经过扩大试点社会反应良好。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城市按照“统账结合”的原则,对支付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除了“两江试点”的“三通道式”的统账结合模式外,统账结合的具体模式主要有:深圳混合型模式,即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分别实行不同层次的保险模式,主要包括综合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特殊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海南“双轨并行”模式采取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的办法,后者用于支付住院费用,并且不能向前者透支,由社会保障局管理和运作;青岛“三金”型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在建立个人账户金与统筹医疗金之间,增设单位调剂金,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单位调剂金和个人账户金由企业管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1998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要求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这一文件的发布为标志,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保障城镇职工身体健康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99年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第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扩容。自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就不断扩容,增加了不少新的覆盖人群。如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并规定国家实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设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对军人退出现役后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做出了《关于铁路系统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方案引导铁路系统职工由原来的劳保医疗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转变。早在1996年,上海首先出台了“上海市少年儿童住院互助基金”,2004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正式启动。河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吉林、四川等省份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5月出台了《关于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并于次年5月又出台《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将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2004年,江西省就出台了《江西省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将各设区市城区及县城关镇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2004年5月24日,江西省九江市进一步完善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2004年7月1日起该政策开始实施。湖北省武汉市于2004年11月出台了《武汉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并于同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广东省广州市于2005年12月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院医保的范围,实现了本地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全覆盖”。南京、贵阳、重庆、太原、保定、张家口、汕头、牡丹江、沈阳等城市都有相关政策的出台。从2006年开始,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民工列为覆盖人群。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006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提出“以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为重点,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为重点,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第二,医疗救助体系的开展。2005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2005年4月民政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从2005年开始,用2年时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县(市、区)进行试点,之后再用2—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意见》指出,要认真选择试点地区,要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意见》还规定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第三,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中国一直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劳动法》第75条指出“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还提出“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保险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1996年的四川省成都市在中国较早进行补充医疗保险试点。中国已出现的补充医疗保险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国家对公务员实行的医疗补助。根据《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这种医疗补助政策实际上就是适用于公务员的一种补充医疗保险。实行这种补充医疗保险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公务员的医疗待遇水平与改革前相比不下降。二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的补充医疗保险。这种形式是由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强制性参保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办的自愿参保的补充医疗保险,其保险起付线与基本医疗规定的“封顶线”相衔接,对部分遭遇高额医疗费用的职工给予较高比例的补偿,可真正起到分散风险,减轻用人单位和患病职工负担的作用。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形式不失为解决职工补充医疗保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执行中应注意的是: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基金间应相互独立,不得相互透支。同时应当积极扩大补充医疗保险的投保规模以提高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分为两种情况:一那情况是由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用以补偿高额医疗费用的补充医疗保险,如厦门模式。“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线”即为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的起付线,起付线以上的高额医药费由商业医疗保险承担,但商业保险公司一般仍规定有一个给付上限,如每年的补偿金额不超过15元万人民币或20万元人民币。目前国内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已经积极地介入了补充医疗保险市场,但由于高额医疗保险(即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较大,管理难度高,仅有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某些地区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估计商业保险公司大规模地承保此类业务还有一个过程。另一种情况是由各大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针对某些特殊疾病的“重大疾病保险”、“癌症保险”等商业保险,也能为职工超过“封顶线”的高额医疗费用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此外,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还包括由工会组织经营的职工互助保险,即主要利用原有的工会组织系统开展互助保险业务。对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有利于提高参保人的保障水平,从而抵御更大的医疗费用风险,从而形成我国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资金多渠道、支付方式科学、管理办法有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方向的决议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04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方案研究设计工作。同时,一些由地方主导的试点也在陆续展开。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明确2007年将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两个市,进行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预计到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9-06 17:4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