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闻鸡起舞成语典故的内容五十字

鸡叫起来练剑

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下面是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简拼】:kzq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 *** 彩】:刻舟求剑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下面是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简拼】:kzq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刻舟求剑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鲁班学艺成语典故?

A. 由"鲁班学艺"联想到的成语 班门弄斧,墨守成规,鬼斧神工,班门弄斧

成语典故之蒋干盗书

成语典故之蒋干盗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起因   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    经过   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它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周瑜举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东豪杰,今日之会,可称作群英会!真是—同窗契友会‘群英",江东豪杰逞威风!”随后,乘着酒兴,起身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直喝得酩酊大醉。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回到帐中,周瑜说道:“很久没和子翼兄共寝,今夜要同榻而眠。”说着,朦朦胧胧地睡去。蒋干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经夸下海口,不知回去如何交代,听听外面鼓打二更,哪里还睡得着?他见周瑜鼾声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叠文书偷看起来。正翻着,忽见里面有一封书信,细看却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看罢,大吃一惊,慌忙把信藏在衣内。再要翻其它文书,却听周瑜梦中呓语:“子翼,我数日之内,定叫你看曹操首级!”蒋干口中含糊答应着,连忙吹了灯,匆匆睡下。   清晨,有人入帐叫醒周瑜,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蒋干,蒋干只装熟睡。周瑜和那人轻轻走出帐外,又听那人低声说道:“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越来越低。蒋干心中着急,可又不敢乱动。不一会儿,周瑜回来躺下睡了。蒋干怕惊动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来,径直走出军营,守营军士也不阻拦。他来到江边,寻着小船,飞一般驰过长江,回见曹操。    周瑜的"计谋   其实,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间计。他知道曹军中只有蔡、张二将精通水战,便设下此计,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这两个人。曹操果真上了当,斩了蔡瑁、张允。等到众人将蔡瑁、张允的头送上时,曹操才省悟过来,已经晚了,只好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典故 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典故 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草木皆兵的典故:草木皆兵出自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意思是说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典故: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三八三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九十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八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二十五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管鲍之交的成语典故

哦哦考虑考虑咯农业

以柔克刚成语典故

1、以柔克刚,汉语成语,拼音是yǐróukègāng,意思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出自《将苑》。2、成语典:〖道德经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3、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以柔克刚的意思 以柔克刚成语典故

1、以柔克刚,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róu kè gāng,意思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出自《将苑》。 2、成语典:〖道德经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3、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以柔克刚的意思 以柔克刚成语典故

1、以柔克刚,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róu kè gāng,意思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出自《将苑》。 2、成语典:〖道德经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3、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移风易俗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介绍

1、移风易俗释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自《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2、成语典故: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移风易俗什么意思成语典故介绍

1、移风易俗释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出自《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2、成语典故: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写几个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类似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之类的成语典故)

我也就知道 凿壁偷光~

大而无当的成语典故

【出处】: 《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举例造句】: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培根《短文两篇〈谈读书〉》2、 要而言之,《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实在的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古神话传说的人物)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不近人情,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沉思了一会,对肩吾说接舆的话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读书的成语典故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有:圆木警枕、牛角挂书、开卷有益、手不释卷、悬梁刺股、韦编三绝、以荻画地、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牧豕听经、著述等身、温舒编蒲、高凤流麦、学富五车、三十乘书、带经而锄等等。2、圆木警枕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的司马光经常和哥哥弟弟们一同读书学习,但是司马光觉得自己的记性比起哥哥弟弟要差一些,他便想尽办法想要多争取一些学习的时间。有一次司马光看到院子里的一段圆形木头之后,便灵机一动,将它当做枕头使用。自己一翻身的时候,圆木就会滚落下床,司马光也就会被声音所惊醒,由此便每天非常早的就起床苦读。3、牛角挂书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时期,祖上原本属于是北周和隋朝贵族的李密,家境衰落,但是青年时期的李密仍旧十分好学。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李密开始了放牛的生活。但是他一直饱含凌云壮志,并不甘心一生碌碌无为,因此即便是在放牛的时候,也会坚持读书。他经常会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边走边看。现如今我们会用牛角挂书这个成语来比喻读书十分用工。

南辕北辙的成语典故

南辕北辙的成语典故1 战国时的魏国想攻打赵国邯郸。魏国一位名叫季梁的人外出听到这个消息后,中途返回首都大梁去见魏王,向魏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次我从外面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人,向着北面驾着他的车子,并告诉我说:“我欲之楚(我想到楚国去)”。我说:“君之楚,将奚为北面(你到楚国去,为什么朝北走)?”他回答说:“我的马好。”我说:“你的马虽好,但这不是向楚国去的方向(楚在南方)。”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路费多也不行,你走错了方向。”他又说:“为我驾车的人技术很高超。”他这几个方面的条件愈好,可愈走离楚国愈远了。现在大王你想称霸,想取信于天下。你依仗你的国大兵精,进攻邯郸,扩大疆土、提高威信。可你不知道,你愈是这样做,愈成不了霸业,离霸业愈远,就象去楚国而向北走,愈走愈远一样。 后人根据这段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成语,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同背道而驰的意思差不多。 南辕北辙的成语典故2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郭先生的成语典故

【出处】: 《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不堪回首成语典故

  不堪回首这则成语常用来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周围还有好几个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后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对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yu),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过着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挨到这年冬天,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去。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

衣食住行的成语典故

【出处】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示例】前后相继约两个世纪,衣食住行相互影响,极为显著。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齐张肃俗墓》。

成语典故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吕不韦对吗

1、成语典故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吕不韦。2、一字千金,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3、一字千金的来历: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一字千金成语典故

一字千金成语典故1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字千金成语典故2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声望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成语典故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吕不韦对吗

1、成语典故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吕不韦。 2、一字千金,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3、一字千金的来历: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

一字千金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一字千金”说的就是吕不韦的故事之一,吕不韦是个商人,但是有政治眼光,有行动能力。他把宝押在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身上,并成功了。最后做了秦国宰相。他组织人编了《吕氏春秋》一书,并提出如有人能指出书中一个字有错,会奖励。一字千金造句1、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2、嗯,如此极好!金玉之言,一字千金。3、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话字帖”。4、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5、杜甫的诗歌,真可谓一字千金。6、只有从华文名的需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挖掘出华文“一字千金”的意涵,创造字外意境的深邃。7、一字千金不畏权力勇报道,千金一行为人为民敢伸张。记者节来到,愿记者轻松工作别多跑,大家欢迎把你抱,坚持正义一直报,祝你幸福快乐。8、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代。9、英国人可能已经听腻了这位前首相的讲话,但在中国南方的工业城市东莞,他的讲话似乎是一字千金。

成语典故_一字千金的典故战国时期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故事

成语典故_一字千金的典故战国时期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60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8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63子篇。六论每论有6篇,共计36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 ( ) 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

一字千金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一字千金”说的就是吕不韦的故事之一,吕不韦是个商人,但是有政治眼光,有行动能力。他把宝押在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身上,并成功了。最后做了秦国宰相。他组织人编了《吕氏春秋》一书,并提出如有人能指出书中一个字有错,会奖励。一字千金造句1、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2、嗯,如此极好!金玉之言,一字千金。3、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话字帖”。4、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5、杜甫的诗歌,真可谓一字千金。6、只有从华文名的需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挖掘出华文“一字千金”的意涵,创造字外意境的深邃。7、一字千金不畏权力勇报道,千金一行为人为民敢伸张。记者节来到,愿记者轻松工作别多跑,大家欢迎把你抱,坚持正义一直报,祝你幸福快乐。8、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代。9、英国人可能已经听腻了这位前首相的讲话,但在中国南方的工业城市东莞,他的讲话似乎是一字千金。

《调张籍》蚍蜉撼树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蚍蜉撼树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的读后感(2篇)

1

熟能生巧成语典故

熟能生巧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干起事来得心应手;在句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含褒义。以下是我整理的熟能生巧成语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熟能生巧 【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释义】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多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 “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地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成长心语】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熟能生巧造句: 打字一事,只要勤练,自然熟能生巧。 学技术得靠琢磨,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庖丁解牛的神技,说穿了,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这种熟能生巧的活儿,没什么大学问,干久了就会上手。 学琴的要诀在于熟能生巧,只怕不肯下工夫,不怕学不成。 开车虽然不是什么大本领,想要熟能生巧,也得开个一年半载。 我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这位老爷爷练了很久了,熟能生巧,一会儿就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 小明学叠纸飞机,半天后他就很会叠了。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工序操作,在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要想菜炒得好吃,就要常常做,熟能生巧嘛! 很多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所以多加练习。就一定能够成功。 掌握驾驭墨纸水及手掌力度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长时间后才可熟能生巧,为描绘好粉彩山水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典故: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苏武牧羊、管鲍之交、一诺千金、赵柔卖犁等。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2、程门立雪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3、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4、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6、赵柔卖梨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梨,有个人要买赵柔的梨,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梨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明察暗访的成语典故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我住在此处,徒占一席,于事无济,倒不如仍然到外面去,明察暗访。”事例丈夫的品行也丢了,她的名声也丢了,她还在那里贼去关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前车之鉴的成语典故

  出处:《韩诗外传·卷五》等。   意思:指不接受以前失败的教训而仍走错误的道路,以致再次失败。覆辙:就是覆车,也就是翻了的`那辆车子所走过的错误道路。也作“蹈袭覆辙”、“重蹈覆辙”、“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车可鉴”或“覆车之戒”。 读书笔记   《韩诗外传·卷五》里说:“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夏禹王开创了夏的天下,传到夏桀王,而被商汤王所灭亡;商汤王建立了殷商,传到商纣王,又被周武王所灭亡。夏的灭亡,本该使殷商引以为鉴,而殷商的灭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训。可是自古以来,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败为鉴。又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看见前面的车子翻了,而后面的车子还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车子也同样翻掉。   刘向的《汉书·贾谊传·治安策》里也说:贾谊上书汉文帝,其中有“前车覆,后车诫…&hellip,励志演讲;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南北朝时,王僧虔《戒子书》也引用道:“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戒尔后乘也”。这里都有“前车覆,后车鉴(或‘诫")”的意思。   后来,“前车之鉴”等意思相近的短语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礼崩乐坏的成语典故

【出处】: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释义: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寓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亟需内圣外王之人改进。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实际指西周末年,巫祝文化的破产,西周之前也并不比春秋时代昌明,但孔子已经吃不消了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典故有哪些

1、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2、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3、岳母刺字: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

事在人为的成语典故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清·李玉《永团圆·逼离》:“﹝尾﹞从今宽却心头账。﹝副﹞事在人为必克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现在的世界,随便甚么事,都是事在人为了。”

师恩厚重的四字成语典故

1. 师恩的四字成语 默默无闻 谆谆教导 循循善诱 孜孜不倦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呕心沥血 无私奉献 一丝不苟 为人师表 良师益友 恪尽职守 教导有方 披星戴月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师恩似海 诲人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尽心尽力 一丝不苟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默默无闻 孜孜不倦 德才兼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和蔼可亲 无微不至 勤勤恳恳 良师益友 桃李芬芳 教导有方 辛勤劳碌 教无常师 能者为师 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春风化雨 呕心沥血 蜡炬成灰泪始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良师出高徒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门 先圣先师 良工心苦 门墙桃李 2. 感谢老师的四字成语五十个 感谢老师的四字成语有:一丝不苟、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德才兼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和蔼可亲、无微不至、勤勤恳恳、良师益友、桃李芬芳、教导有方、辛勤劳碌、教无常师、能者为师、师道尊严、研桑心计、一字之师、尊师重道、春风化雨、呕心沥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等。 列举如下: 1、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 2、教导有方 出处:清u30fb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释义: ①教育训戒:~孩子。 ②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接受~,改进工作。 ③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④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说服~。 3、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 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自 《论语·子罕》。 4、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是汉语成语,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处:《尚书·君陈》。 5、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3. 形容师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程门立雪:【chéng mén lì 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良师益友:【liáng shī yì yǒu 】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百世之师:【bǎi shì zhī shī】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桃李春风:【 táo lǐ chūn fēng】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老师宿儒:【lǎo shī xiǔ rú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亦作“老手宿儒”。 4. 表达敬爱老师或感悟师恩的成语故事 教无常师 良师益友 能者为师 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春风化雨 呕心沥血 蜡炬成灰泪始干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门 先圣先师 良工心苦 门墙桃李 良师出高徒 鞠躬尽瘁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 教导有方 默默无闻 孜孜不倦 德才兼备 辛勤劳碌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赞美老师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庆祝教师节诗歌文章——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5. “感谢老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感激涕零、感恩图报、感激不尽、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1、感激涕零 解释: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出自:唐·刘禹锡《平蔡行》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译文:路旁老人回忆过去的事,相互激动得都流下了眼泪。 2、感恩图报 解释: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很感激别人的恩情,应该怎样来回报他们。 3、感激不尽 解释: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驿官传扬都督之命,将十千钱赠为路费,又备下一辆车儿,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驿中居住,张氏心中感激不尽。” 译文:驿官传扬都督的命令,将十千钱赠给作为路费,又准备下一辆车儿,差车夫送至姚州普淜驿站中居住,张氏心里感激不尽。 4、千恩万谢 解释: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5、感恩戴德 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自:三国.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译文:直到现在都感激所受的恩惠和好处,怀着报答的心。 6. 感恩老师的成语故事 投桃报李 》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 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 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通力合作的成语典故

【出处】: 《论语·颜渊》:“盍彻乎”朱熹注:“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

北山猿鹤的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 涧户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 缨。” 《文选》 卷四三“鹤”作“鹄”。 释义用法 北山即今南京东北的紫金山,又名钟山,南朝齐周颙曾在此隐居,后出山做官,孔稚珪(字德璋) 就以北山山灵的名义写了一篇斥责周颙的.文章,不许周颙的车驾再过钟山。移文,官府间往来的文书。文中说周颙离开钟山,投身仕途,使得鹤怨猿惊。后以此典指有志归隐,思念故土; 也表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与自嘲。 用典形式 【移文】 宋·杨亿:“误濯尘缨成底事,岩阿千古有移文。”元·萨都拉:“瘦马春城曙色分,长年奔走愧移文。” 【鹤怨】 宋·范成大:“鹤怨久回俗驾,鸥盟谁主载书?”宋·张炎:“寒香应遍故里,想鹤怨,山空犹未归。” 【北山文】 唐·朱湾:“暂辞南国隐,莫勒北山文。”清 ·龚自珍:“身世闲商酒半醺,美人胸有北山文。” 【北山灵】 宋·苏轼:“却入西州门,永愧北山灵。” 【北山招】 明 ·皇甫汸:“暂就北山招,转惬东田税。” 【北山移】 宋·苏轼:“争为东阁吏,不顾北山移。”宋·陆游:“流落归来两鬓丝,此生真愧北山移。” 【任移文】 唐·杜牧:“汉囿猎稀慵献赋,楚山耕早任移文。” 【侣鹤猿】 宋·苏辙:“南方固乡党,谪宦侣鹤猿。” 【思猿鹤】 宋·张炎:“山人不解思猿鹤,笑问我,韦娘在否?” 【思颙意】 宋·王安石:“鹤有思颙意,鹰无变遁心。” 【诳猿鹤】 清·黄遵宪:“屡将游约诳猿鹤,迟恐山灵笑汝孱。” 【移文诮】 明 ·高启:“北山恐起移文诮,东观惭叨议论名。” 【移招隐】 宋·陈师道:“翛然便欲移招隐,猿鹤还应怨旧群。” 【愧山灵】 宋·陆游:“大道粗尝闻海若,高情未至愧山灵。” 【谢猿鹤】 清 ·吴伟业:“因君谢猿鹤,开我北山堂。” 【猿鹤怨】 宋·范成大:“莫嗔猿鹤怨,岫幌两年扃。”元·耶律楚材:“前日盟言犹在耳,猿鹤思怨空悲惶。” 【猿鹤羞】 宋·陈与义:“丈夫已忍猿鹤羞,欲去且复斯须留。”宋 ·张孝祥:“貂蝉兜鍪何足道,君必不为猿鹤羞。” 【猿鹤盟】 清·沈荃:“曲江风度应相忆,莫恋空山猿鹤盟。” 【蕙帐空】 宋·王安石:“新诗起我超然兴,更感钟山蕙帐空。” 【德璋移】 宋·陈与义:“便携灵运屐,不待德璋移。” 【山中怨鹤】 宋·张元干:“公乎此去归廊庙,无用山中怨鹤为。” 【山中猿鹤】 清·归庄:“山中猿鹤休相诮,扬子年年一草亭。”清 ·黄景仁:“五年浪迹辞吴山,山中猿鹤笑我顽。” 【不违猿鹤】 清·孙枝蔚:“当其就广文,志不违猿鹤。” 【旧山鹤怨】 宋·崔遵度:“旧山 疑鹤怨,畏日想云愁。” 【北山猿鹤】 宋·辛弃疾:“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清·龚自珍:“又被北山猿鹤笑,五更浓挂一帆霜。” 【北岭献嘲】 宋·范成大:“小山何在应招隐,北岭如今已献嘲。” 【帐空夜鹤】 宋·张炎:“何况帐空夜鹤,怎奈何,如今归去。” 【周颙趋阙】 宋·陈与义:“不似周颙趋阙去,山灵应许却归来。” 【空岩猿鹤】 元 ·耶律楚材:“空岩猿鹤招予住,满架琴书伴我还。” 【故山夜鹤】 宋·刘筠:“故山夜鹤空多怨,金屋人争诵子虚。” 【故山移文】 金·元好问:“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黄华识姓名。” 【故山猿鹤】 宋·冯去非:“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清 ·丘逢甲:“休被故山猿鹤笑,罗浮归访葛洪丹。” 【怨鹤啼猿】 宋·赵必:“山灵休勒俗驾,容我卧草堂深处,问故园怨鹤啼猿,今无恙否?”清 ·钱谦益:“怨鹤啼猿共泫然,少微星象隐江天。” 【家山猿鹤】 宋·李彭老:“流水孤航渐远,想家山猿鹤,喜见重归。” 【勒北山文】 清·吴雯:“此中有猿鹤,莫勒北山文。” 【移北山檄】 宋·苏轼:“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 【啼猿唳鹤】 清·钱谦益:“啼猿 唳鹤君休叹,并与嘤鸣作友声。” 【猿鹤青山】 清 ·丘逢甲:“五年梦绕清凉洞,猿鹤青山待我来。” 【满山猿鹤】 清·黄景仁:“回首荆南读书处,满山猿鹤吊斜曛。” 【蕙帐鹤惊】 明·高启:“草堂猿啸晚,蕙帐鹤惊寒。” 【鹤怅猿啼】 清·黄景仁:“鹤怅猿啼新别恨,尘封蛛网再来愁。” 【鹤怨空山】 宋·张炎:“游冶未知还,鹤怨空山,潇湘无梦绕丛兰。” 【鹤怨猿惊】 宋·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清 ·陈祖范:“鹤怨猿惊怀故地,马迟枚疾斗新篇。” 【周颙负北山】 唐 ·罗隐:“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钟山移后文】 清 ·王夫之:“狂歌戏马台前客,回首钟山移后文。” 【德璋能勒文】 宋·陈与义:“旧山虽好慎勿过,恐有德璋能勒文。” 【鹤帐怨山人】 宋·范成大:“未暇鸡窠寻古佛,且防鹤帐怨山人。”

掩耳盗铃的成语典故故事

掩耳盗铃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盗:偷。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押韵词】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谜语】聆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1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实用的成语典故300字(通用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释读】以:根据;貌:外貌;取:衡量。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典故2 有备无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3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之一。 成语典故4 我有一本书,它的名字是《成语典故故事》。它长二十五厘米,宽十厘米,高三厘米,呈长方体形状。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古代官员,坐在地毯上,头戴镶金官帽,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穿着橙官裙,披着紫官衣,手拿竹简,这个人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他的背后有一个骑兵队,个个横刀立马,举弓拉拏。 骑兵队旁边还有一个步兵团,个个拿盾举矛,好不壮观!翻开书,你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这本书内容丰富,分为古代战争故事和哲语两大类。《背水一战》中的韩信用两千士兵将赵国军旗一换,让其余一万人引赵而出,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了后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结果赵军四处逃散,二十万赵军就这样白白地被一万多的汉兵打败了。这本书还有二个部分,是解释和出处,并含有古文,插图和一些珍贵字画。这本书也很实惠,全国统一定价才三十六元。这本书是我的朋友,它教给我了许多知识,我把它介绍给你们,希望它也成为你们的朋友。 成语典故5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6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7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8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典故9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刘生》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南朝陈·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宋·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10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 zhuo)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元·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11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明·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12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成语典故13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即射中,赐尔卮酒。"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宋·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名覆金瓯】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金瓯亲卜】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金瓯将相】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姓名金瓯重】金·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成语典故14 典源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从。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皆惊走,而冯婕妤直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天子问婕妤:‘人情皆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敬重焉。傅昭仪等皆惭。”《汉书·外戚传》亦载。 释义用法 汉元帝至兽圈,熊从圈中跑出,即将窜上宫殿,众侍从惊慌四散,而嫔妃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路。后用此典表现女子临危不惧的气概。 用典形式 【当熊】隋·杨广:“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唐·卢纶:“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宫。” 【熊攀槛】北周·庾信:“汉猎熊攀槛,秦田雉失群。” 【昭仪斗熊】北周·王褒:“庄生垂翠钓,昭仪抵斗熊。” 【婕妤当前】明·李东阳:“圈门昼开熊不守,婕妤当前众嫔走。” 【熊来尚可当】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成语典故15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四五引《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释义用法 隋炀帝奢靡逸游,在景华宫命人捕萤火虫数斛,游山时放出取乐。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萤苑】唐·杜牧:“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流萤梦】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十斛秋萤】清·黄景仁:“一片景华宫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萤葬,光照见,香魂荡。” 【萤火十升】明·陈子龙:“萤火十升星阙散,龙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飞萤】宋·刘筠:“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腐草无萤火】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成语典故16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语出《后汉书》中的《虞延传》和《杨政传》。 《后汉书·虞延传》说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同腰)带十围,力能扛鼎。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杨政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阳高地区)范升学习《易经》。后来范升被自己离弃的妻子控告,被关进了监狱。 为此,杨政赤裸身体,耳贯羽箭,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道旁,等皇上车子路过时,叩头大喊:我师范升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只有这一个孩子,刚三岁,就要变成孤儿了,请可怜可怜他吧。 护卫官担心杨政这一举动惊吓到皇上,举箭便射。但杨政并不离去。护卫官又用戟戳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不离开,其言辞越发恳切。结果感动了皇上,下诏释放了范升。杨政因此也名显四方。《杨政传》评价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非常重义气)。” 成语典故17 且:暂且,苟且。过一天算一天。原指没有长远打算。语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这是个寓言故事: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u)雏。 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大意是:夏天里,寒号鸟看着自己长着一身多彩绚丽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凤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准备过冬的窝。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很快过去了,严寒的隆冬跟着而来。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脱落了,可并没有暖和的窝可躲,被冻得浑身发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丰的雏鸟,蜷缩着,发出无可奈何的凄切声:“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结局是:不久,寒号鸟被冻死在五台山山石崖缝中。 现在“得过且过”一般用来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或勉强维持生计。 成语典故18 【释义】 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 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成语典故19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成语典故20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故事的经验,还可以收获许多学习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快乐学习,成长为一个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以下是:言犹在耳。 公元前620年,晋国君襄公去世,决定将在秦国的晋公子雍迎接回国,准备继承国君位。但是晋襄公夫人穆赢不同意,她每天着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哭闹,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弃嫡子不立而到外边求国君,将太子置于何地?出朝后,她拉着太子到卿大夫赵宣子(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家,向赵叩头说:先君在日捧着这孩子嘱托于您,说:“此子成才,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若不成才,我就唯您是怨。”现在国君虽死,言犹在耳,而您都把这些忘了,不管了,想怎么着?赵宣子和诸大夫都怕穆赢,又怕她威逼,就改立了灵公为国君,发兵抵抗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并打败了秦军。

中华典故大全集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补天浴日 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曦既驾 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成语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国色天香【拼音】 guó sè tiān xiāng 123【含义】 国色:冠绝全国的美色;天香:天然的香气。原指牡丹的花香花色不凡。后多形容女子容貌的美丽。【用法】 用于褒义。【示例】① 李晓明等《风扫残云》第五回:“人们总爱把月季、大丽、牡丹花比喻地主家太太小姐,形容她们富丽堂皇,国色天香。”② 凌力《星星草》:“要是嫌寂寞,晚上自有人来陪伴,说不上国色天香,也算得俊俏佳人。”【出处】① 唐·李正封《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② 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国色天香,冰肌玉骨。”③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二:“值十娘梳洗方毕,纤纤玉手,揭起舟傍短帘,自泼盂中残水,粉容微露,却被孙富窥见了,果是国色天香。”【近义词】① 国色天姿【另见】① 天香国色【故事】  唐朝时期,唐文宗李昂在程修己的陪同下到御花园里赏花,园内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文宗十分欣赏牡丹花王,就问程修己都城传唱的牡丹诗。程修己回答说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文宗赞叹不已。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男耕女织,很是恩爱。  四十岁那年,他们生有一子,取名英哥。英哥九岁时,父亲病故死了。后来,妈妈又得了很奇怪的病,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求医,不但没治好妈妈的病,英哥自己也累的病倒了。  一天,英哥听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这种草能治百病,还能起死回生。为了不让妈妈担心,英哥就瞒着妈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不知翻了多少山,越过多少岭,就在他快爬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便从上面摔下来,立刻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英哥慢慢苏醒过来,发现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给老爷爷磕头,请老爷爷帮忙找到灵芝草给妈妈治病。可老爷爷听了却摇摇头,告诉他灵芝草也治不了妈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  老爷爷边劝他边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让他把铁棍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的小铁片。英哥接过铁棍,来带小溪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来......  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流出了血,一滴滴的鲜血滴到铁棍上。奇怪的是,每滴一滴,那铁棍就缩小一点,每滴一滴,那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正要去问那个老爷爷。这时,老爷爷出现在他身边,对他说:  “好孩子,你去吧,在天上有个瑶池,瑶池里住着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园里,有一间王母娘娘的炼丹房。你只要进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妈妈的病。”  说着,从腰间摸出一只小葫芦,从里边倒出一颗红药丸,让英哥吞下去。  英哥吞下那颗药丸,顿时觉得体轻似燕,飘飘欲飞。他向老头拜了三拜,然后身子一纵,冲天而去。  一会儿,英哥就来到天上。只见一片亭台楼阁在五彩云中时隐时现,阵阵仙乐随风飘来。寻着仙乐,英哥来到瑶池,按照白胡子老爷爷说的路线,左拐右弯来到王母娘娘的花园。只见花园里奇花异草,五彩斑斓,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门上还写着“丹房”二字。英哥欢喜异常,急忙掏出钥匙,打开房门,立刻,一瓶瓶的仙药展现在他面前......  看到这么多仙丹,他立刻想到凡间的百姓,想到像妈妈一样的病人需要治疗。于是,他脱下衣服,狠命的包起来,想多带些回,给穷人治病。  就在他忙着包药时,忽听一阵锣响,英哥知道情况不妙,背起衣兜就跑。  原来,王母娘娘听到丹房有动静,带人直奔这里。看到有人从这里跑出去,她带人便追。  英哥一口气跑到南天门,见王母娘娘带人仍紧追不放,心里想:背得多了跑不快,还是把这东西扔到人间去,不管谁拣着,都能治病。  看看快到邙山了,后面王母娘娘已经追了上来,他便把衣兜一抖,把药全部倒了下去。  王母娘娘见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间,勃然大怒,举剑朝英哥头上砍去。不料剑却被拂尘挡住了,原来是那位白胡子老爷爷。  王母娘娘非常生气:  “原来是你这老头在捣鬼,还我的仙丹!”  老爷爷哈哈一笑:  “圣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灾难,玉帝命我去拯救,这才命英哥来借你仙丹一用。”  王母娘娘听说玉帝有令,只好作罢,悻悻回天庭去了。  原来这老爷爷是南极仙翁。他告诉英哥,那些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只需把仙花的根皮剥下来煎成汤,就能治百病。  英哥告别了老爷爷,回到家里,见母亲昏倒在门前,英哥急忙扶起妈妈,呼喊着妈妈,也不见妈妈醒来,正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想起南极仙翁告诉他的话,他赶紧把妈妈放到床上,到外边去找那仙花。  一出门,便见到自家的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都长满了很多从没见过的鲜花,那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看来这就是老爷爷说的仙花,英哥急忙挖了一把,取下根皮,煎成汤让他妈喝下。很快妈妈的病就好了。当时有许多人也得这种病,英哥用同样的方法治好了他们的病。  因为这些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而母丹因有灵气,开的花又异常美丽,香气怡人,成为名贵花草,所以人们都称它“国色天香”。  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人们又给它改名叫“牡丹”。  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成语典故

  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成语典故(通用18篇),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典故 篇1   开卷有益   【出处】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成语典故 篇2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篇3   推心置腹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典故 篇4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典故 篇5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 篇6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成语典故 篇7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 篇8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9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 《魏略》 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 《汉书 ·儿宽传》:“儿(ni) 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 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用典形式   【带经】 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带经人】 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带经锄】 北周 ·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清 ·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倪生经锄】 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家学经锄】 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成语典故 篇10   我有一本书,它的名字是《成语典故故事》。它长二十五厘米,宽十厘米,高三厘米,呈长方体形状。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古代官员,坐在地毯上,头戴镶金官帽,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穿着橙官裙,披着紫官衣,手拿竹简,这个人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他的背后有一个骑兵队,个个横刀立马,举弓拉拏。骑兵队旁边还有一个步兵团,个个拿盾举矛,好不壮观!翻开书,你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这本书内容丰富,分为古代战争故事和哲语两大类。《背水一战》中的韩信用两千士兵将赵国军旗一换,让其余一万人引赵而出,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了后路,也回身猛扑敌军。结果赵军四处逃散,二十万赵军就这样白白地被一万多的汉兵打败了。这本书还有二个部分,是解释和出处,并含有古文,插图和一些珍贵字画。这本书也很实惠,全国统一定价才三十六元。这本书是我的朋友,它教给我了许多知识,我把它介绍给你们,希望它也成为你们的朋友。   成语典故 篇11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 篇12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 篇13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 篇14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quot;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quot;   成语典故 篇15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 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 《刘生》 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 曰:‘梁鼓角横吹曲,有 《东平刘生歌》,疑即此 《刘生》 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 《刘生》 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 南朝陈 ·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 · 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 ·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 宋 ·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 明 ·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 南朝梁 ·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 篇16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 (qin) 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 鸣于岐山; 其衰也, 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 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 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 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 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 元 ·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 篇17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 ·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 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 宋 ·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 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 明 ·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 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 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 ·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 篇18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 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 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 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 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 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 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成语典故故事

问题问的不详细,请补充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之三 – 铁血网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6.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

一生应该知道的100个成语典故故事

1、卧薪尝胆【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刘邦能够最后夺得天下,文依萧何,武靠韩信。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对为臣之道很不精通,恃才放旷,功成身死。2.暗渡陈仓【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5.东山再起【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8.负荆请罪【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9.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10.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11.三顾茅庐【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12.孺子可教【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13.四面楚歌【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14.老当益壮【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15.投笔从戎【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语出】《后汉书班超传》。【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16.暴殄天物【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17.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18.嗟来之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19.怒发冲冠【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20.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21.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语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22.墨守成规【释义】 原意是墨子捍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语出】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人物】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汉族,东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23.病入膏肓【释义】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语出】《左传 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人物】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24.鸡犬升天【释义】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 卷四 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人物】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寻访,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25.高山流水【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人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26.口蜜腹剑【释义】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语出】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27.风声鹤唳【释义】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语出】房玄龄等《晋书 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人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稍向后退,遭秦军众将领拒绝。但是,苻坚求胜心切,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28.泰山北斗【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语出】《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人物】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和闻鸡起舞相似的成语典故

暮鼓晨钟,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悬梁刺股

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 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 破

B暗度陈仓这个典故与项羽有关,我是这么理解的

什么是成语典故

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

典故的解释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 出处 的词句 引用典故 详细解释 (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北史·高隆之传》 :“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压角之来莫究其始, 开元 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清 昭连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 :“其时典故如 屈子 竞渡, 子安 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 :“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 初心 。” 老舍 《茶馆》 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 《武家坡》 !” 词语分解 典的解释 典 ǎ 可以作为 标准 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 引经据典 。 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 掌故 ;.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 典型 。 指典礼: 盛典 。大典。 主持 ,主 故的解释 故 ù 意外 的事情: 事故 。变故。故障。 原因 : 缘故 。原故。 有心,存心: 故意 。故杀(有意谋杀)。明知故犯。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故事(.旧事,成例;.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 适合 于口头讲述,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词目 一诺千金 发音 yī nuò qiān jīn 释义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示例 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成语典故大全

1、仙山楼阁:《史记.封禅书》: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2、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3、千金买骨: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4、骂坐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_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_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5、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关于成语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

50个典故+意思+出处 跪求 最好弄短点 长了也没事 最好是文化或成语典故

孔融让梨、得陇望蜀、负荆请罪、信口雌黄、洛阳纸贵、煮豆燃萁、画地为牢、东施效颦,具体故事内容可以再百度。很多很多啦,可以网上搜一下成语词典,只要是成语,一般情况拉出来就是典故。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具体如下:1、哀而不伤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10、揭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14、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15、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17、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渡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18、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19、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20、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成语典故简短100个

1.画龙点睛 2.一叶障目 3.天衣无缝 4.世外桃源 5.对牛弹琴6.水中捞月 7.画蛇添足 8.百步穿杨 9.东施效颦 10.螳臂当车 11.朝三暮四 12.一箭双雕 13.老马识途 14.杀鸡吓猴 15.文弱书生16.骑驴找驴 17.自相矛盾 18.空中楼阁 19.黔驴技穷 20.返老还童21.对症下药 22.熟能生巧 23.杞人忧天 24.按图索骥 25.风餐露宿26.塞翁失马 27.杯弓蛇影 28.狐假虎威 29.鸿鹄之志 30.一举两得 31.为虎作伥 32.叶公好龙 33.望梅止渴 34.滥竽充数 35.三人成虎36.瓜熟蒂落 37.瓜田李下 38.鹬蚌相争 39.夸父追日 40.凿壁偷光 41.沧海桑田 42.草船借剑 43.盲人摸象 44.囫囵吞枣 45.入木三分46.见怪不怪 47.程门立雪 48.名落孙山 49.两败俱伤 50.邯郸学步 51.一鼓作气 52.盲人瞎马 53.愚公移山 54.一字千金 55.悬梁刺股56.呆若木鸡 57.疑邻盗斧 58.买椟还珠 59.道听途说 60.起死回生61.相煎太急 62.请君入瓮 63.打草惊蛇 64.闻鸡起舞 65.一字之师66.孺子可教 67.三顾茅庐 68.以讹传讹 69.夜郎自大 70.瓮中捉鳖 71.毛遂自荐 72.呕心沥血 73.州官放火 74.胸有成竹 75.金石为开76.游刃有余 77.黄粱一梦 78.梁上君子 79.郑人买履 80.感恩图报81.两袖清风 82.同舟共济 83.余音绕梁 84.围魏救赵 85.江郎才尽86.破釜沉舟 87.破镜重圆 88.月下老人 89.价值连城 90.精卫填海 91.水滴石穿 92.唇亡齿寒 93.卧薪尝胆 94.班门弄斧 95.门庭若市96.后生可畏 97.讳疾忌医 98.危如累卵 99.指鹿为马 100.高山流水

拔苗助长成语典故

1、揠(拔)苗助长,汉语成语,拼音是yàmiáozhùzhǎng,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2、成语典故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古人言:“父母者,人之本也”,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关于孝顺父母的成语有很多,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典故,今天分享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1 1、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2、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3、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更好。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孝顺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2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三、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四、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去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五、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豪言壮语的成语典故

【出处】: 明·焦竑《玉堂丛语·一·文学·丘濬》:“(丘濬)即席联句,动辄数百言。豪言警语,如壮涛激浪,飞雪走雷,去触山而迸发。”【举例造句】: 即使他的作品有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言壮语,那么必有大气磅礴,感人极深,指出方向……的革命浪漫主义。 ★茅盾《老兵的希望》

诚实守信的成语典故?

⑴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1、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丘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 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2、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齐桓公,要齐桓公返还鲁国因战败答应割让给齐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归还。 事后,齐桓公并没有因为曹沫采取不正当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约,真的把鲁国割让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其实以齐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给他,鲁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可齐桓公讲诚信,如约交还了土地,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3、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 4、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5、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这个不细说了,大家都知道,小学课本都学过商鞅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立木为信的故事。商鞅在以后新法推行上也确实做到了诚信,从不徇私枉法,太傅公子虔和太子的老师公孙贾犯法也不能免罪。商鞅为人残忍刻薄,推行新法,杀人无数,死者尸骨如山,泾河为之断流。 到后来出行必须大批随从跟随,秦穆公死后,商鞅失宠,结果做卷自缚,逃亡路上没人敢违反他制定的法律对他施救,落得一个车裂的悲惨结局。但商鞅的立木为信成为诚信的标杆,为推行新法铺平道路。 ⑵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 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 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4.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⑶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5个有哪些,求帮忙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曾子杀彘】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孔子东游的时候与一个叫项橐的小儿比试,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孔子输后,果真拜项橐为师。这就是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的典故。 ⑷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和典故有哪些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一诺千金的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⑸ 关于诚信的典故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 拼音: yī nuò qiān jīn 简拼: ynqj 近义词: 言而有信 反义词: 言而无信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解释: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例子: 夫人而诚~,更无食言也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成语故事: 出处: 《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⑹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 共2条回答 课文你来说福州莫等待贸易有限公司企划总监2019-11-10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曾子杀彘】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孔子东游的时候与一个叫项橐的小儿比试,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孔子输后,果真拜项橐为师。这就是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的典故。 ⑺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⑻ 有关诚信的成语典故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⑼ 什么诚信的成语故事 1.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就有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2.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⑽ 谁有诚实守信的成语(有典故) 诚实守信的成语: 1.一诺千金 2.一言九鼎 3一言为定 “一诺千金 ”的信息 词目 一诺千金 发音 yī nuò qiān jīn 释义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示例 夫人而诚~,更无食言也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一言九鼎 ”的信息 词目 一言九鼎 发音 yī yán jiǔ dǐng 释义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示例 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那自当别论。(朱自清《很好》) “一言为定 ”的信息 词目 一言为定 发音 yī yán wéi dìng 释义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出处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示例 你我~。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成语典故_不为五斗米折腰ufeff的故事简介 谁不为五斗米折腰ufeff?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处典故: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著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成语典故(古文)和翻译(越短越好)

防微杜渐 -------------------------------------------------------------------------------- 12/31/2003/13:59 华夏经纬网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三折其肱 -------------------------------------------------------------------------------- 08/18/2003/09:23 华夏经纬网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巧取豪夺 -------------------------------------------------------------------------------- 08/14/2003/12:49 华夏经纬网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四面楚歌 -------------------------------------------------------------------------------- 08/18/2003/08:33 华夏经纬网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洛阳纸贵 -------------------------------------------------------------------------------- 08/14/2003/13:32 华夏经纬网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内助之贤 -------------------------------------------------------------------------------- 08/14/2003/12:28 华夏经纬网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口蜜腹剑 -------------------------------------------------------------------------------- 07/16/2003/11:21 华夏经纬网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 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宾至如归 -------------------------------------------------------------------------------- 07/10/2003/14:27 华夏经纬网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尸位素餐 -------------------------------------------------------------------------------- 08/14/2003/11:04 华夏经纬网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积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成语典故有哪些?

1、青鸟传书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汉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2、名落孙山吴地有人名孙山,为人滑稽多智。试期至,离乡赴他郡应举,乡邻中有人托其携子同往应试。试毕,乡邻子落第,孙山居榜末,先期回家。乡邻探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诗两句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3、庞涓孙膑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4、东山再起谢安是古时候一个有才能的人,一路做官至高位,但是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辞官了,退隐山林。直到国家遇到被前秦的人欺负的危险,他才东山再起,重新为国争锋。5、将相和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应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便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成语典故有哪些

才高八斗【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 123【含义】 才:文才,才华。形容极有才华。【解析】 “才高八斗”和“才华横溢”都指人很有才华。“才高八斗”着眼于才华之高;“才华横溢”着眼于才华的表现。【用法】 用于褒义。【常用】 常与“学富五车”连用。【示例】 陈国凯《代价》:“可是对那些和他一样,对美术一窍不通的客人,他则大谈古往今来的诗画名幅了,往往使人肃然起敬,觉得丘建中确实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处】① 五代·李翰《蒙求》:“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② 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不佞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近义词】① 才华横溢② 满腹经纶【反义词】① 江郎才尽② 才疏学浅【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资料奉公守法 ::: 成语解释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 作者出处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利令智昏 ::: 成语解释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成语举例 他利令智昏,做出了对不出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口若悬河 ::: 成语解释 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作者出处 《晋书.郭象传》 成语典故 源于《晋书?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成语举例 在演讲会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少时。-----------------------------------------------------------------------------------------------------------------------------画虎类犬 ::: 成语解释 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作者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典故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所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成语举例 他跟李老师学习舞蹈,但是画虎类犬,一点也没有学成。-----------------------------------------------------------------------------------------------------------------------------沆瀣一气 ::: 成语解释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作者出处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 成语典故 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放出金榜时,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间放屁的一种别称。本来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巧合,没有可笑之处,但是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另一个是考生,所以人们就讥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后来,人们引用“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举例 他们两个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做尽了坏事。-----------------------------------------------------------------------------------------------------------------------------含沙射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作者出处 白居易《读史》 成语典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成语举例 敌人这样做,简直是含沙射影,血口喷人。-----------------------------------------------------------------------------------------------------------------------------狗尾续貂 ::: 成语解释 表示续作不佳. 作者出处 《晋书.赵王伦传》 成语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成语举例 他这样做反而是狗尾续貂了。-----------------------------------------------------------------------------------------------------------------------------病入膏肓 :::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 成语典故 源于《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成语举例 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杯弓蛇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作者出处 汉代应劭《风俗通》,又见于《晋书.乐广传》 成语典故 源于汉代应劭《风俗通》,又见于《晋书?乐广传》。相传晋国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当这个朋友举起酒杯却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可是已经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后这人就生起病来,他认为是蛇作怪。乐广听说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给他说起得病的原因。乐广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么会有蛇呢?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后回到家里,突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弓,他心里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第二天,乐广又邀请那个朋友在原地饮酒,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请朋友喝。朋友一看连忙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让朋友仔细看,那位朋友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没几天,他的病就好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成语举例 金??凉含隐痛,~负奇冤。(清?黄遵宪《感事》诗)-----------------------------------------------------------------------------------------------------------------------------作壁上观 ::: 成语解释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作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 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 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这就急煞项羽。他几番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则你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号令全军,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为主将。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支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一场恶战,杀声震天。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成语举例 我以为对于校长主张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复杂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的。(鲁迅《两地书?七》) ----------------------------------------------------------------------------------------------------------------------------- 重如泰山 ::: 成语解释 泰山:喻极重。像泰山那样重。比喻意义重大。 作者出处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成语典故 司马迁,字子长,汉夏阳人。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十岁便开始阅读古文经典,从二十岁起漫游全国,扩展了胸襟和视界,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志,担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皇家图书典籍。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四十二那年,他正式写作《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之际,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领兵五千抗击匈奴,不料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在杀伤敌军一万多人之后,粮尽援绝,被俘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功于汉,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国家。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汉武帝一听大怒,以为这是为李陵辩护,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率领大军正面拒敌而怯懦无功的意味。司马迁因此获罪,翌年被处“腐刑”,受到极大的摧残和侮辱。 司马迁想到了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比鸿毛还轻。想到著述还没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周文王被拘禁而写《周易》,孔子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传世等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月下老人 ::: 成语解释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 作者出处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 成语典故 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地过去问他说:“老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他:“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还是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经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她的眉间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那个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地追问说:“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得到证实之后,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成语举例 正是一对佳人才子。虽在海外,也是一国驸马,富贵无穷。况天缘是~赤绳系定的,不必多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成语典故是什么?

  1、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成语的来历。  如:爱屋及乌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鱼  yāng jí chí yú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补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愈的成语。  如:东施效颦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   成语典故: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成语例句: 您铸成大错在前,已经对不起天地祖宗,赶快悬崖勒马吧!(华而实《汉衣冠》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例句: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语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成语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语例句: 姜三膘子一辈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茧自缚zuò jiǎn zì fù   成语典故: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成语例句: 我们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作茧自缚,捆住自己的手脚。   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语典故: 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成语出处: 《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成语例句: 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重熙累洽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语典故: 熙:光明;洽: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  成语出处: 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张铣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典故: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成语典故: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成语例句: 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对酒当歌duì jiǔ dāng gē   成语典故: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成语出处: 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成语例句: 尽都是把手为话,对酒当歌,郑州浪汉委实多。(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谀谄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语典故: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堕甑不顾duò zèng bù gù   成语典故: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成语出处: 《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奉天承运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语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成语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妇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语典故: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例句: 吴王有妇人之仁,而无丈夫之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   成语典故: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成语出处: 宋·文天祥《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成语例句: 背书背不出,“老师”往往大发娇嗔,自然骂得人下不了台,而张曜甘之如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语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语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草木》:“甘瓜蒂苦,天下无全美也。”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典故: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语例句: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含英咀华hán yīng jǔ huá   成语典故: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成语例句: 短小、精炼、深刻的文章,值得人们含英咀华。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成语典故: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成语出处: 《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成语例句: 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画蛋·练功》)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典故: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语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成语例句: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成语典故: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例句: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成语典故: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成语例句: 某等愿从众志,毁家纾难,兴复宋室。(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   成语典故: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成语出处: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成语典故简短

简单的成语故事具体如下:1、 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成语典故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典故(精选8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典故作文篇1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作文篇2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典故作文篇3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作文篇4 管中窥豹[guǎnzhōngkuī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作文篇5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作文篇6 鹏程万里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成语典故作文篇7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5、【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6、【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7、【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8、【东施效颦】 西施有心痛病,总是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都避得远远的。后来人们用“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 成语典故作文篇8 一、声东击西的典故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二、井底之蛙的典故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三、买椟还珠的故事 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面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四、揠苗助长的典故和故事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五、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何处? 1、成语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2、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六、黔驴技穷的典故 黔驴技穷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是一个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的贬义词,现在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本词现用途广泛,多在各大新闻报纸中出现,以来讽刺批判用。 黔驴技穷,实际成语省略了两个字,本应为“入黔之驴技穷”。入黔之驴技穷:字意是说驴生的威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外强中干,当遇见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了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了一个真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1、黔驴技穷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商人从外地运进来一匹驴子,但是贵州多山,驴子派不上用场,商人只好把驴子放到山下,听任它在那儿吃草蹓跶。 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贵州的老虎也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突然看见这么个庞然大物,不禁大吃一惊,以为是什么神灵下凡。老虎慌忙躲进树从,偷偷察看驴子的动静。 一天过去了,老虎没有看出驴子有什么特别不凡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蹑手蹑脚地(蹑,niè)走出树林,想到驴子跟前摸摸底细。还没有走上几步,猛听见驴子一声大吼,吓得老虎转身就逃。奔了一阵,老虎发现后面没有动静,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慢慢地,老虎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壮看胆子向驴子靠近。它先用脚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撞。驴子恼羞成怒,尥(liào)起后蹄向老虎踢去。老虎偏偏身子就躲过去了,心里不禁一阵高兴:“原来这个家伙就这么点儿本事啊!”饿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声,猛扑过去,一口咬住了驴子的喉营,美餐了一顿,上山去了。 2、黔驴技穷的意思 这头大驴子所以会送命,是因为它虚有其表,没有真本事。贵州小老虎所以能得胜,是因为它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既不胆怯,又不莽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成语出处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关于成语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高山流水【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123【含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示例】 凌力《星星草》第五章:“玉燕,我怎么就遇上了你,真所谓高山流水,相见恨晚啊!”【出处】①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② 唐·牟融《写意二首》诗之一:“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③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故事】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如下: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精选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典故1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典故2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成语典故3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4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5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6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7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典故8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刘生》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南朝陈·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宋·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9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 zhuo)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元·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10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明·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11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成语典故12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即射中,赐尔卮酒。"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宋·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名覆金瓯】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金瓯亲卜】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金瓯将相】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姓名金瓯重】金·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成语典故13   典源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从。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皆惊走,而冯婕妤直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天子问婕妤:‘人情皆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敬重焉。傅昭仪等皆惭。”《汉书·外戚传》亦载。   释义用法   汉元帝至兽圈,熊从圈中跑出,即将窜上宫殿,众侍从惊慌四散,而嫔妃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路。后用此典表现女子临危不惧的气概。   用典形式   【当熊】隋·杨广:“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唐·卢纶:“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宫。”   【熊攀槛】北周·庾信:“汉猎熊攀槛,秦田雉失群。”   【昭仪斗熊】北周·王褒:“庄生垂翠钓,昭仪抵斗熊。”   【婕妤当前】明·李东阳:“圈门昼开熊不守,婕妤当前众嫔走。”   【熊来尚可当】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成语典故14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四五引《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释义用法   隋炀帝奢靡逸游,在景华宫命人捕萤火虫数斛,游山时放出取乐。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萤苑】唐·杜牧:“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流萤梦】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十斛秋萤】清·黄景仁:“一片景华宫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萤葬,光照见,香魂荡。”   【萤火十升】明·陈子龙:“萤火十升星阙散,龙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飞萤】宋·刘筠:“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腐草无萤火】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成语典故15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语出《后汉书》中的《虞延传》和《杨政传》。   《后汉书·虞延传》说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同腰)带十围,力能扛鼎。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杨政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阳高地区)范升学习《易经》。后来范升被自己离弃的妻子控告,被关进了监狱。   为此,杨政赤裸身体,耳贯羽箭,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道旁,等皇上车子路过时,叩头大喊:我师范升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只有这一个孩子,刚三岁,就要变成孤儿了,请可怜可怜他吧。   护卫官担心杨政这一举动惊吓到皇上,举箭便射。但杨政并不离去。护卫官又用戟戳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不离开,其言辞越发恳切。结果感动了皇上,下诏释放了范升。杨政因此也名显四方。《杨政传》评价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非常重义气)。”   成语典故16   且:暂且,苟且。过一天算一天。原指没有长远打算。语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这是个寓言故事: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u)雏。   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大意是:夏天里,寒号鸟看着自己长着一身多彩绚丽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凤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准备过冬的窝。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很快过去了,严寒的隆冬跟着而来。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脱落了,可并没有暖和的窝可躲,被冻得浑身发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丰的雏鸟,蜷缩着,发出无可奈何的凄切声:“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结局是:不久,寒号鸟被冻死在五台山山石崖缝中。   现在“得过且过”一般用来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或勉强维持生计。   成语典故17   【释义】   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   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成语典故18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成语典故19   无功受禄释义:无功受禄是指没有功劳而得到优厚的待遇。   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赵国。   大臣陈轸知道了这件事,向楚王献计说:"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赵国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这岂不是无功受禄了吗?"楚怀王听陈轸说得有理,便问:"那你说该如何办?"   陈轸说:"大王最好以10辆兵车,派杜赫去赵国,等他完成了使命,封为五大夫。"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计策,用10辆兵车送杜赫去赵国。杜赫见楚怀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气,干脆拒绝出使赵国。   于是陈轸向楚王说:"杜赫不接受出使赵国的使命,这正表明他心怀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骗取爵位,现在见大王不给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   成语典故20   典源出处   《艺文类聚》卷九十三引谢承《后汉书》曰:“朱震字伯厚,性刚烈,初为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臧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后汉书·陈蕃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后汉朱震身为小吏,却敢于弹劾高官,受到当时人的钦佩,称他是疾恶如风的人。后用此典称扬人刚直严正,憎恨恶人,不留情面;也有用“车如鸡栖马如狗”等形容车小马瘦,生活贫窘。   用典形式   【鸡栖车】宋·苏轼:“坐令鸡栖车,长载朱伯厚。”   【车如鸡栖】宋·黄庭坚:“车如鸡栖马如狗,闭门常多出门少。”   【疾恶如风】宋·苏轼:“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   【疾恶伯厚】宋·苏轼:“疾恶逢伯厚,识真似渊明。”   【骑马欲鸡栖】唐·杜甫:“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成语典故21   典源出处   《尚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释义用法   周武王灭商后,把马放到华山脚下,把牛放到桃林的田野上,表示以后不再乘用打仗了。后以此典表示战争消弭,天下太平。   用典形式   【华山归】清·吴元龙:“身闲早得华山归,害去讵劳襄野牧。”   【桃塞马】清·顾炎武:“未归桃塞马,终负鲁阳戈。”   【散马日】唐·杜审言:“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散马牛】隋·炀帝:“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归马华山】唐·杜甫:“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华山归马】唐·张碧:“愿得华山之下长归马,野田无复堆冤者。”元·耶律楚材:“谁识华山归马日,易于渭水钓鱼时。”   【归放华山阳】清·高士奇:“功成偃武海宇泰,会须归放华山阳。”

100个成语典故

词 目 虚张声势 发 音 xū zhāng shēng shì 释 义 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词 目 望梅止渴 〖成语典故〗 发 音 wàng méi zhǐ kě 释 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所向披靡 发 音 suǒ xiàng pī mǐ 释 义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赏心悦目 发 音 shǎng xīn yuè mù 释 义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词 目 心花怒放 发 音 xīn huā nù fàng 释 义 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词 目 望洋兴叹 〖成语典故〗 发 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释 义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词 目 举手之劳 发 音 jǔ shǒu zhī láo 释 义 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借题发挥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 栩栩如生 〖成语典故〗 发 音 xǔ xǔ rú shēng 释 义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维妙维肖 发 音 wéi miào wéi xiào 释 义 维:语助词;妙:手艺巧妙;肖:相似,逼真.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博大精深 发 音 bó dà jīng shēn 释 义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有目共睹 发 音 yǒu mù gòng dǔ 释 义 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后起之秀 〖成语典故〗 发 音 hòu qǐ zhī xiù 释 义 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目 天衣无缝 〖成语典故〗 发 音 tiān yī wú fèng 释 义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词 目 饮水思源 发 音 yǐn shuǐ sī yuán 释 义 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词 目 瞒天过海 发 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释 义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词 目 趁火打劫 发 音 chèn huǒ dǎ jié 释 义 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词 目 笑里藏刀 发 音 xiào lǐ cáng dāo 释 义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顺手牵羊 发 音 shùn shǒu qiān yáng 释 义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词 目 声东击西 发 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释 义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词 目 光明磊落 发 音 guāng míng lěi luò 释 义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词 目 置之不理 发 音 zhì zhī bù lǐ 释 义 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词 目 目不暇接 发 音 mù bù xiá jiē 释 义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目 挖空心思 发 音 wā kōng xīn sī 释 义 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词 目 疾风知劲草 发 音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释 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词 目 众志成城 发 音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释 义 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目 雨后春笋 发 音 yǔ hòu chūn sǔn 释 义 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词 目 唾手可得 发 音 tuò shǒu kě dé 释 义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词 目 相提并论 发 音 xiāng tí bìng lùn 释 义 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词 目 叹为观止 发 音 tàn wéi guān zhǐ 释 义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词 目 赞叹不已 . 发 音 zàn tàn bù yǐ 释 义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词 目 举世闻名 发 音 jǔ shì wén míng 释 义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词 目 力挽狂澜 发 音 lì wǎn kuáng lán 释 义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词 目 举棋不定 发 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 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词 目 真知灼见 发 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释 义 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词 目 雕虫小技 发 音 diāo chóng xiǎo jì 释 义 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半途而废 〖成语典故〗 发 音 bàn tú ér fèi 释 义 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词 目 地大物博 发 音 dì dà wù bó 释 义 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词 目 马不停蹄 发 音 mǎ bù tíng tí 释 义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目 笑逐颜开 发 音 xiào zhú yán kāi 释 义 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词 目 挺身而出 发 音 tǐng shēn ér chū 释 义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词 目 强词夺理 发 音 qiǎng cí duó lǐ 释 义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词 目 显而易见 发 音 xiǎn ér yì jiàn 释 义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目 随机应变 发 音 suí jī yìng biàn 释 义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词 目 一目了然 发 音 yī mù liǎo rán 释 义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词 目 义无反顾 发 音 yì wú fǎn gù 释 义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词 目 通宵达旦 发 音 tōng xiāo dá dàn 释 义 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词 目 诚心诚意 发 音 chéng xīn chéng yì 释 义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词 目 信口开河 发 音 xìn kǒu kāi hé 释 义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目 兢兢业业 发 音 jīng jīng yè yè 释 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词 目 患难与共 发 音 huàn nàn yǔ gòng 释 义 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目 患难之交 发 音 huàn nàn zhī jiāo 释 义 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词 目 轻而易举 发 音 qīng ér yì jǔ 释 义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词 目 秋高气爽 发 音 qiū gāo qì shuǎng 释 义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词 目 洗耳恭听 发 音 xǐ ěr gōng tīng 释 义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词 目 千载难逢 〖成语典故〗 发 音 qiān zǎi nán féng 释 义 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词 目 勇往直前 发 音 yǒng wǎng zhí qián 释 义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词 目 不出所料 发 音 bù chū suǒ liào 释 义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词 目 蒸蒸日上 发 音 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释 义 蒸蒸:一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词 目 迎刃而解 发 音 yíng rèn ér jiě 释 义 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词 目 迎头痛击 发 音 yíng tóu tòng jī 释 义 迎头:迎面,当头;痛:狠狠地.迎上去给敌人以狠狠的打击 词 目 灵丹妙药 发 音 líng dān miào yào 释 义 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词 目 出人头地 发 音 chū rén tóu dì 释 义 指高人一等. 词 目 沾沾自喜 发 音 zhān zhān zì xǐ 释 义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词 目 枯木逢春 发 音 kū mù féng chūn 释 义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词 目 绝无仅有 发 音 jué wú jǐn yǒu 释 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词 目 无论如何 发 音 wú lùn rú hé 释 义 不管怎样. 词 目 各尽所能 发 音 gè jìn suǒ néng 释 义 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词 目 大器晚成 〖成语典故〗 发 音 dà qì wǎn chéng 释 义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词 目 如释重负 〖成语典故〗 〖FLASH版〗 发 音 rú shì zhòng fù 释 义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词 目 心花怒放 发 音 xīn huā nù fàng 释 义 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词 目 以逸待劳 发 音 yǐ yì dài láo 释 义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目 齐心协力 发 音 qí xīn xié lì 释 义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词 目 理所当然 发 音 lǐ suǒ dāng rán 释 义 按道理应当这样 词 目 人杰地灵 〖成语典故〗 发 音 rén jié dì líng 释 义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目 水泄不通 发 音 shuǐ xiè bù tōng 释 义 泄: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词 目 水落石出 〖成语典故〗 发 音 shuǐ luò shí chū 释 义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词 目 调虎离山 发 音 diào hǔ lí shān 释 义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词 目 千锤百炼 发 音 qiān chuí bǎi liàn 释 义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词 目 大腹便便 发 音 dà fù pián pián 释 义 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词 目 甘拜下风 发 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释 义 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词 目 学以致用 发 音 xué yǐ zhì yòng 释 义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目 淋漓尽致 发 音 lín lí jìn zhì 释 义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词 目 锦上添花 发 音 jǐn shàng tiān huā 释 义 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词 目 神采奕奕 发 音 shén cǎi yì yì 释 义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目 神机妙算 发 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释 义 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词 目 神乎其神 发 音 shén hū qí shén 释 义 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词 目 英姿飒爽 发 音 yīng zī sà shuǎng 释 义 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态;飒爽:豪迈矫健.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样子. 词 目 精神焕发 发 音 jīng shén huàn fā 释 义 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词 目 全力以赴 发 音 quán lì yǐ fù 释 义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目 供不应求 发 音 gōng bù yìng qiú 释 义 供:供给,供应;求:需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词 目 以貌取人 〖成语典故〗 发 音 yǐ mào qǔ rén 释 义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成语典故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我整理的【精品】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典故 篇1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典故 篇2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之一。   成语典故 篇3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出处】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释读】滔滔:形容流水不断。绝:完结。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说话很多,一说就是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成语典故 篇4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 篇5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汉书·儿宽传》:“儿(ni)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用典形式   【带经】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带经人】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带经锄】北周·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清·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倪生经锄】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家学经锄】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成语典故 篇6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 篇7   【成语】生花妙笔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 篇8   【成语】当头棒喝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 篇9   【成语】割席绝交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quot;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quot;   成语典故 篇10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刘生》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南朝陈·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宋·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 篇11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元·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 篇12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明·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 篇13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成语典故 篇14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即射中,赐尔卮酒。"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宋·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名覆金瓯】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金瓯亲卜】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金瓯将相】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姓名金瓯重】金·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成语典故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300字(精选13篇),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典故 篇1 鹏程万里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成语典故 篇2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 篇3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 篇4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 篇5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典故 篇6 不求甚解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 篇7 有备无患 【拼音】:yǒubèiwúhuàn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 篇8 半夜鸡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成语典故 篇9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 篇10 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成语典故 篇11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 篇12 【成语】生花妙笔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 篇13 【成语】当头棒喝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求50个成语典故,每个成语要写它的故事和寓意! (最好是初中或小学水平)谢谢!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成语故事[编辑本段]【简 介】 内容简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编辑本段]【典 故】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成语,成语典故,词语"这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成语是来源于成语典故的,是一种词组或短句。成语典故记载的是一个故事。词语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

成语典故

导语: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成语典故3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 篇1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 篇2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之一。 成语典故 篇3 鹏程万里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成语典故 篇4 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读】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成语典故 篇5 【成语】大相径庭 【读音】da xiāng jing ting 【释义】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自】《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典故】春秋时,楚国有一位隐士叫接舆,他躬耕以食,佯狂不仕,当时被人称为狂人。据《论语;微子》记载,他曾以《风兮歌》讽刺孔子,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唐代诗人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有一天,肩吾和连叔(都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在一块闲谈,肩吾对连叔说:最近,我听了楚国狂人接舆的一番言论,觉得他的话夸大而无根据,而且越说越离奇,就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又像门外的小路和堂前之地一样相距很远,真是一点也不近人情。连叔问:他都说了些什么呀?肩吾说:他说lsquo;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如冰雪,不吃五谷,只吸清风喝露水。他乘龙驾雾,在四海之外遨游。rsquo;我认为,这些话狂妄而不可信。后人将大相迳庭演化成大相径庭这句成语,本意为偏激。因为径庭有两者相距甚远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彼此矛盾,相距很远。 成语典故 篇6 民以食为天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郦食其传》。 秦朝末年,有个名叫郦食其的读书人。他年届六十,穷极潦倒,却满口狂言,人们称他为“狂生”。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与项羽为了夺取全国政权,展开了激烈斗争。在一次战斗中,刘邦的军队败退到荥阳、成皋一带。荥阳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内有许多储藏粮食的仓库。因地处敖山,所以称为“敖仓”。它是秦朝留下来的当时关东最大的粮仓。 刘邦与项羽的军队在荥阳一带激战。刘邦因抵挡不住,一时又调不来援兵,导致荥阳失守。于是,他打箅把成皋以东的地区让给项羽。为此,持地找_食其来商议这个问超。 酃食其听了刘邦的打算,沉思了一会儿表示反对。他说:°称王的人以百姓为天,而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是储藏大量粮食的要害之处,如果放弃这要害之处,等于把它拱手让人,这对战局是非常不利的。" 刘邦听了点头称是,便反问郓食其有何高见。郦食其说:“将军可组织力量进兵,迅速收回荥阳,坚守敖仓,这样就能改变目前不利处境,争取一个有利的局面。” 刘邦采取郦食其提出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胜利。

成语典故故事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可是却没有兔子再撞到树上。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画蛇添足】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于是老虎腾空扑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不是很可悲吗?【愚公移山】 古时候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诸子百家中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杞人忧天》——《列子》 《歧路亡羊》——《列子》《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匠石运斤》——《庄子》<<庖丁解牛》——《庄子》《陷井之蛙》——《庄子》《东施效颦》——《庄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揠毛助长》——《孟子》哀而不伤《论语》安不忘危《周易》安常处顺《庄子》揠毛助长《孟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杞人忧天《列子》买椟还珠《韩非子》愚公移山《列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东施效颦《庄子》安如磐石《荀子》拔毛连茹《周易》白驹过隙《庄子》百战百胜《孙子》半途而废《礼记》饱食终日《论语》抱关击柝《孟子》杯水车薪《孟子》比肩继踵《晏子春秋》避实就虚《孙子》鞭辟入里《论语》变化无常《庄子》冰炭不相容《韩非子》兵不厌诈《孙子》兵贵神速《孙子》并日而食《礼记》并行不悖《礼记》博闻强志《荀子》跛鳖千里《荀子》不丰不杀《礼记》不共戴天《礼记》不苟言笑《礼记》不教而诛《论语》不近人情《庄子》不可终日《礼记》不愧不怍《孟子》不肖子孙《庄子》不亦乐乎《论语》不耻下问《论语》温故知新《论语》学而不厌《论语》诲人不倦《论语》择善而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采薪之忧《孟子》察言观色《论语》沉鱼落雁《庄子》宠辱不惊《老子》出生入死《老子》出尔反尔《孟子》川流不息《论语》创巨痛深《荀子》春露秋霜《礼记》刺刺不休《管子》从容不迫《庄子》从心所欲《论语》大惑不解《庄子》呆若木鸡《庄子》道听途说《论语》

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草木皆兵 cǎo mù jēi bīng English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按图索骥 àn tú suǒ yì English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探骊得珠 English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