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古代关于感恩的典故

一、投桃报李 :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三、慈母之恩 :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六、漂母的一饭之恩 :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七、知遇之恩 :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八、士为知己者死 :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九、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国古代感恩的典故

中国古代感恩的典故如下:投桃报李、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等。关于感恩的句子如下:1、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2、我尊敬的老师,我的成功是您给予的支持,千言万语一声“谢谢”!您是我永远的老师,永远的朋友!3、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则芬芳的誓言;感恩是一种幸福;感恩更是一个永恒的支点。4、感谢有你,感谢你的一句责怪,感谢你的大声咆哮,感谢你的惩罚;感谢你的一句安慰,感谢你的和蔼可亲,感谢你用鲜花做成的奖杯。5、在忙碌交织的岁月里我会永远珍惜这份友情,轻轻地道一声,却道不尽心中的万语千言,只愿的帖子,捎去我衷心地祝福,我的空间因你而美丽,感谢一路上有你!6、新的一年到来了,感谢您让我有机会向您学习和请教,也祝福您新的一年大展宏图。对于我自己,我将不断地去学习和进取,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和专业。愿您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给我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助我在这个行业中快速成长!7、在以前的工作中,贵方给予我们以充分的理解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8、同学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同伴,同学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战胜困难与挫折,共同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我们应该感谢天天与我们相伴的同学。9、我很确信,我的幸福王国里,王后永远是你,感谢你给予我所有的快乐,亲爱的,我愿一生守候你,不离不弃!10、你心底坦荡善良,呵护着我善感柔弱的心灵;你待人宽容真诚,谅解着我幼稚任性的举动;你态度亲切温和,融化着我冰冷淡漠的外表;你精神乐观向上,开导着我悲观厌世的思想!亲爱,真心真意谢谢你!

新年的历史典故风俗

民风民俗: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来 历: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感恩母亲节典故

1、孟母三迁战国时候,我们的大学问家孟子先生还是小孩子时,只干一件事:玩。家里穷,他和妈妈孟母只能住在墓地旁,爱玩的小孟子就跟小伙伴一起学大人跪拜、哭丧,大有国家一级演员的潜质。妈妈知道了后马上换住所,搬到了市场旁边,小孟子顽劣难改,跟小伙伴们模仿商人做生意,又鞠躬又是吆喝,学的有模有样,看着是块做生意的料。妈妈得知后觉得还是不行,最后搬到了学校旁边住,这下一来,爱玩的小孟子静下心来,爱上了读书,变得彬彬有礼。谁都没想到,孟母成就了中国一个大学问家。2、岳母刺字话说当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23岁的岳飞要报名参军。出发前,老妈子姚太夫人把他叫到跟前说,敌人杀到家门口了,你打算咋办啊?“揍他!”岳飞答道,“不听话,削他;再不听话,灭他。”姚太夫人很满意。接下来干了一件狠事:在儿子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好好打仗,别临阵脱逃,跑了人跑不了字。这几个字还真神,此后岳飞单挑金兀术,有如神助。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3、量禀教子唐代李畲,相当现在的中纪委干部了。有一次,李大人请人将当月工资——大米送到家中。他母亲让人用斗来一量,发现多出了三石,就问咋回事。小会计说:“所有领导的工资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也就是要多一点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会计说:“所有领导一律免费”。这不是典型的私饱中囊和公车私用吗!李母很生气,退还了多出的米和运费,回来臭骂了李畲一顿。李畲那个惭愧啊!一路追查下去,把仓管员重重地惩治了。4、画荻教子北宋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家中困难可想而知。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因为那个时候,底层草根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连纸笔都没钱买啊!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来做家教,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5、倚门倚闾战国时,王孙贾做了齐王的秘书。平时上班的时候,老妈子每天都会唠叨他早点回家,如果回来晚了,就一直倚靠在门边焦急地等待,直到儿子回家为止。后来,齐国和燕国掐架了。打不过,就跑,齐王深谙此道——跑得太快以至于王孙贾都找不到了。小王同志只好先回家了。妈妈一问:领导去哪儿啦?儿子很委屈说:不知道。没想到遭一顿骂:你每天回来晚了,我都会靠在家门口等你。你既然是领导秘书,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儿子一听,汗颜无地,甩开膀子发狠去找了。6、车水马龙东汉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生活很节俭,知书达理,从不涉政。有一回,汉章帝打算给舅舅封个大官,马太后知道后竟然立马反对,说:“前几天我路过娘家,看见从外面到舅舅家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行的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太招摇了,不能再给官帽子了。”汉章帝于是收回成命。7、截发留宾东晋时期,范逵去陶侃家里住一晚,陶侃在当时是大咖,清贫的大咖——那时候流行穷。陶侃与母亲湛氏两人相依为命,穷得都揭不开锅。湛氏一看来客人了,实在拿不出东西招待,二话不说把自己的长发剪下,让儿子拿到市场上卖了换点米回来。8、啮指痛心孔子有个学生曾参,也就是曾子,牛人。他有一天去山里面砍柴,而家里面只有母亲独自一人。突然家里面来了客人,母亲正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好失措地咬起了手指。而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忽然感觉到了心痛,连忙收拾东西回家。回到家中跪着问母亲缘由,母亲说:“家里来客人了,我咬手指让你知道啊!”

说个有寓意的、积极向上的、特别的经典故事,中外都可以。5分钟讲完就可以,谢谢。

不要把“跳蚤”变成“爬蚤” (吴若岩)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的受挫学乖、习惯以致麻木了。最可悲的是,实际上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而它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潜意识地罩在跳蚤的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扼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众所周知,人的不同个性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元素。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人们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个性。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新世纪的中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现代社会,有现代化意识的健康个性,是决定在21世纪我们中华民族的活力,前途和希望的关键。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求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具有主动性;在思维方式和实际工作中具有独创性;在困难、挫折面前具有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坚韧性。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努力创设能适应发展,成熟宽松的客观环境

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美猴王大闹天宫2、孙悟空拜师战熊怪3、收服八戒黄风岭4、流沙河收服沙僧5、五庄观偷吃人参果6、悟空三打白骨精7、平顶山智斗金角银角大王8、乌鸡国真假国王9、降伏纵火红孩儿10、车迟国三仙斗法11、大战通天河鱼怪12、降伏独角兕大王13、女儿国琵琶洞14、真假美猴王15、火焰山借芭蕉扇16、小雷音寺黄眉怪17、孙悟空巧盗金铃18、盘丝洞千眼魔君19、狮驼岭师徒遇险20、比丘国降妖救童21、无底洞降伏女妖22、入狮口九灵元圣23、青龙山捉犀牛怪24、成正果终取真经扩展资料:西游记鉴赏:《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西游记是文化大百科全书,囊括了中西方一切经与典,气象万千,包罗万象,是历代圣人口口相传、心心相印的神仙之书,与人间糟粕之书不同。西游记的境界,远在《红楼梦》之上,红楼梦满篇悲天悯人,尽是菩萨心肠。而西游记则隐藏大道真术,难以被凡俗识取。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的读后感(2篇)

1

关于艰苦奋斗的典故

1、投笔从戎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 2、金石为开,出自《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3、勤能补拙,出自《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4、悬梁刺股,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和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形容刻苦学习。 5、膏继晷,出自《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纪晓岚的草堂为什么叫阅微草堂呢?有什么出处或典故吗?

纪晓岚,乾隆进士,学识渊博,当过《四库全书》的“总纂”就是主编。《四库全书》汇集了我国三千年的典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分。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抄成三万六千三百册,分装在六千一百四十四个楠木匣内,用四色彩绢作书皮儿,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全套书有九百九十七万多字,一律用毛笔蝇头小楷抄写。什么叫蝇头小楷呢?就是把毛笔字写的跟苍蝇脑袋那么大。这套书抄了多少日子呢?要说也不多,才十年。他还写了一部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收录笔记一千余则,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别具特色的作品。他的书房里,悬有“阅微草堂”匾额,原匾已经不在了,改悬启功先生书写的“阅微草堂旧址”横匾墨迹。 纪晓岚这个人哪,有才学,好诙谐,博古通今,能言善辩。他呀,最怕天热,怎么,因为他长得特别胖,一般瘦人怕冷,胖人都怕热。 有一天,各位学士都在“修书馆”抄书哪。时至三伏,又闷又热,人人汗流浃背,汗还不能滴在纸上,那叫“詹卷”,脏了。别人还好办,弄块手巾勤擦点就行了;纪晓岚不行,他太胖了,汗出的连擦都来不及。干脆,把衣服一脱,小辫一盘,来个光板脊梁,哎,他可是凉快了,凉快是凉快,凉快大发了。怎么?他正低头抄书呢,乾隆皇帝来了。现穿衣服来不及了,光着脊梁见驾,那有失仪之罪,按律当斩,这可不是闹着玩。纪晓岚急中生智,滋溜——钻案子底下去了。 乾隆来,怎么事先不传旨接驾呢?乾隆这个人好文,还爱作个诗,爱写个字,您逛故宫北海留神看,挂的匾差不多都是乾隆写的。皇上写的字,谁敢说不好哇?大伙这么一夸他,得,写上没完了! 散朝之后,没传旨,怕一传旨,兴师动众,耽误抄书。进门一看纪晓岚钻案子底下了,心想,哦,跟我这藏闷儿玩哪!一摆手,各位学士不必离座接驾,继续伏案抄书,乾隆哪,来到纪晓岚书案前头,一屁股坐在那儿了。纪晓岚坐在外头还热呢,这一钻进案子里,哈着腰,窝着脖子,连气都喘不上来,乾隆往这一坐,连点风全挡住了,嗬!这罪孽。心说:“谁这么缺德,挡得连点风都没有。哦,怕皇上看见我,挡着点儿。怎么半天没动静,走了吗?走了告诉我一声,照这样再闷一会,不用午门斩首示众,就案子底下憋死活人了!” 纪晓岚实在绷不住了,小声儿地问了一句:“哎,老头子走了吗?” 众人谁也没敢说话,乾隆搭茬了:“朕在此。” 纪晓岚一听,得,还是没躲过去,赶紧从案子底下钻出来,跪在近前:“臣接驾来迟,罪该万死!” 乾隆一看纪晓岚那模样,气乐了。怎么?光着脊梁满头大汗,脸憋得跟那紫茄子似的! 要别人,非杀不可,对纪晓岚不行,皇上爱才呀!《四库全书》还指着他主编呢。“纪晓岚!”“臣在。”“你叫我老头子,是何道理?讲出来则生,讲不出来则死!”大伙这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启奏万岁。‘老"乃长寿之意,万年长寿为老也;‘头"为万物之首,天下万物的首领即头矣;‘子"乃圣贤之称,孔子、孟子均称子焉。连在一起老头子!” 哎,愣说上来了。 乾隆一听,好词,气也消了。人言纪晓岚能言善辩,果不虚传。 “好,恕你无罪。” “谢主龙恩。” 叩头谢恩,穿上衣服。 乾隆说:“朕有御扇一把,你给题唐诗一首如何?” “臣遵旨。” 展开扇子,提笔写了一首唐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原诗是这样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晓岚刚才躲过杀头之罪,心里还没踏实呢,一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给落下了。 乾隆等他写完,一看,嗯,少一个字。“纪晓岚,为何少写一字,欺瞒寡人?”旁边的人心刚放下,听皇上这么一问呼,心又上去了。心说:“看你怎么说!”“万岁,臣没少写,这不是诗,这是词。”嘿,乾隆这气,到你这连唐诗都改了,“好,既然是词,你念上来,恕你无罪。” “臣遵旨。” 只见纪晓岚手捧御扇,高声朗诵: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嘿!念上来了!反正那年月诗词都不加标点符号,要有标点,纪晓岚非杀头不可。乾隆一看,好,有两下子,再一看纪晓岚满头大汗,嘴唇都干了。天那么热,又出那么多汗,嘴能不干吗? “好,恕你无罪,赐茶一碗。” “臣……” 刚要“谢主龙恩”,还没说出来,乾隆说:“且慢!” 纪晓岚一哆嗦,心说:“又干吗?” 乾隆说:“我说一句话,你对一句诗,对上来再喝,对不上来两罪俱罚。” 纪晓岚一听,“哦,喝碗水还这么费劲!” 乾隆说:“昨天晚上娘娘生小孩了。” 纪晓岚张嘴就来:“昨夜后宫降真龙。” 生太子是真龙啊,端起碗要喝。乾隆说:“别忙,生个女孩!” 纪晓岚马上改了:“月中嫦娥下九重。” 女孩儿是公主啊,一定有嫦娥之貌。其实准那么美吗?也没瞧见,反正拣好听的说。刚要喝,乾隆说:“放下!” “唉。” “生下来就死了!” “哟,死了。” 乾隆心想:“看你怎么对诗。” 纪晓岚略加思索:“嗯,有了。” “神仙人间留不住。”那意思,这是神仙,在人间待不住,不是死了,回天宫去了。纪晓岚心想这回该让喝了吧?刚要端碗,乾隆说:“别动!” “啊!” “你知道怎么死的吗?” “臣不知。” “掉尿盆里淹死的!” 嗬!这可怎么说?纪晓岚一转眼珠,脱口而出:“翻身跳进水晶宫。” 一端茶碗,哎,他喝了!

纪晓岚的草堂为什么叫阅微草堂呢?有什么出处或典故吗?

纪昀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在年老时专心著书,并把自己的草堂命名为“阅微草堂”,一方面时纪昀对命运的彻悟“阅尽世间冷暖百态,方知人生的微小如尘埃”,另一方面“阅微草堂”还说明纪昀有阅尽天下藏书,细微的地方也不漏过的志向。他起这个名字也表达了自己的这个理想。纪晓岚故居是一所两进四合院,紧临晋阳饭庄。故宅中旧物有前院的藤萝,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岚亲手栽种的。据说海棠树还记录了主人公的一段恋爱史,走进阅微草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在展柜里的那杆长长的旱烟袋锅。人所共知,纪晓岚吸烟成癖,烟瘾奇大。他的旱烟袋锅是特别订做的,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编纂《四库全书》时,他从槐西老屋走到圆明园,只吸完一半,于是就落下了一个“纪大烟袋”的绰号。扩展资料《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追寻旧闻之作,近四十万字,含故事一千二百余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陆续写成。这是纪晓岚最重要的文学著作,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但较之《聊斋》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并有反封建礼教的内容,暴露了他的许多真实想法,流传广,百姓认可。《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虽然其中不少篇言涉及鬼怪,但其目的不过是劝人向善。书中对于当时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晓岚故居

爱国经典故事 五字左右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传说典故:湖南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戏剧。湖南木偶见于史籍,在《旧唐书》:唐咸通六年(公元865),湖南桂阳一带即有木偶盛行。湖南木偶戏有提线、布袋和杖头木偶三种,但流行最为普遍的为杖头木偶。 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特别是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木偶戏班备受青睐。而戏中又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 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闹剧、武打戏。 湖南木偶曾以擅长表演传统剧目著称,老一辈艺人擅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戏,《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剧目。湖南木偶的继承者发扬木偶的优秀传统,借鉴革新,使湖南木偶更上一个新台阶。他们创作的《金鳞记》、《白蛇传》、《八百里洞庭》、《马兰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创作的《火云鸟》、《猎人海力布》、《青蛙王子》等剧目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中累累获奖。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之木偶艺术团曾参加历届全国木偶艺术节,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他们的演出并接见演员。剧团也曾多次出访亚、非、欧、美各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在湖南有众多常年活跃在乡村的民间木偶剧团。在湘乡市一带,已传承数代的莫家戏班尤为有名,莫家戏班的艺人在演出中均能身兼数职,仅有六七个人的戏班,却能在操控三把二胡、两支唢呐以及大小锣鼓等几种乐器的同时,还负责木偶的动作、唱腔和对白,演出忙而不乱,备受群众欢迎。

古代帝王养生典故

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西汉14个皇帝中长寿之君。西汉诸帝平均寿命不足38岁,唯独汉武帝年逾古稀,是西汉时期的长寿帝王。他的养生秘笈大体有:在饮食方面做到“九不吃”。他崇尚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坚持“九不吃”原则。即:腐败的粮食不吃;腐烂的鱼肉不吃;颜色难看的食物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不到就餐时间不吃;肉类切割不得法不吃;酱醋调料调味不当不吃;市上食品未经检验不吃。此外,他还强调对合口味儿的食物,也贪吃。在起居方面坚持“五不睡”。他还坚持“五不睡”:露天不睡;有风吹头不睡;张灯不睡;脚凉不睡;床头朝北不睡。在睡眠方面做到了“勤更衣”。他改变仰卧和直挺的睡眠姿势,采用屈膝侧卧的睡式。勤更衣。在穿衣方面,他随着气温的变化,适时更换各种衣服,做到凉者不至于挨冻,温者不至于燥热。在保健方面“重药浴”。他把泰山一老者的“汤浴”养生妙方学会了。资料表明,药浴伴随汉武帝直至寿终正寝。他之所以成为西汉14位皇帝中唯一的高寿者,在很大程度上收益与药浴。直至现在“武帝药浴”还被视为中华养生保健之妙品。

ufeff精兵简政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处】:《南史 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成语意思】:精减人员;紧缩机构。 【成语注音】:ㄐㄧㄥ ㄅㄧㄥ ㄐㄧㄢˇ ㄓㄥˋ 【通用拼音】:jīng bīng jiǎn zheng 【拼音简写】:JBJZ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精兵简政,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正音】:简,不能读作「jiān」。 【成语辨形】:简,不能写作「减」。 【英语翻译】:fewer and better troops and simpler administration 【日语翻译】:机构(きこう)の简素化(かんそか)と人员の精锐化(せいえいか) 【俄语翻译】:сократить и упростить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аппарaт 【近义词】:精打细算、缩衣节食 【反义词】:叠床架屋、尾大不掉 【成语例句】: *** 机关实行精兵简政,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精兵简政的典故

党外开明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

木牛流马成语故事_成语“木牛流马”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由于交通不便,诸葛亮便命人在葫芦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马。但这项工作只有马岱一人知道。一天,长史杨仪来报告:“米粮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我已经虑谋多时,此时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马。牛马皆不饮水食料,可以昼夜搬运。” 众人皆惊道:“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诸葛亮这才把木牛流马的做法告诉大家,众人皆惊,说:“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马造成之后,由右将军高翔,带着1000名运输兵。驱使这群木牛流马到剑阁搬运粮食,往来不绝。 司马懿大为惊恐,便派张虎、乐琳二将,率领500名精兵,伪装成蜀汉军,埋伏在小路上,等这些木牛流马运输队走尽之后,在它尾队上抢了三五匹牛马回来,照样儿也做一批。不过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样的能行走。司马懿大喜,便命镇远将军岑威,领兵l000多人,驾着这木牛流马到陇西搬运粮草。 诸葛亮知道后大笑说:“我正要他抢去,我不过损失几匹牛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资助。” 原来诸葛亮已料定司马懿会照样儿制造。又听到魏军果然利用木牛流马到陇西运粮,当即派出大将王平,领兵1000名,也扮作魏军,伪装成巡粮兵,混入他们的运输队,把护粮的兵将,杀得四处逃跑,赶着木牛流马回来,并且告之王平,牛马舌头安置著机关,扭转过来,就不能动了,扭转过去,又能行走。魏军是不知道这个机关的,他们追兵追到时,王平便将牛马舌头一扭转,撤军而退。魏军想赶牛马回去,谁知牛马却不能转动,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动,干瞪眼看着。等到蜀汉援军一到达,魏军便落荒而逃。蜀军把木牛马舌头一扭转,又活动起来,把魏粮全部运回蜀汉大本营。

木牛流马的典故

木牛流马的典故如下: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食。不过,真实的样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复原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关键是复原作法竹简: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出师北伐,为了克服运输军粮的困难创制了木牛流马,制法记于竹简并有附图。其法载于史书《诸葛亮集》。若干年后,原始竹简老化,附图丧失、字迹模糊、一些竹简错位脱漏;又几经传抄,原文更是残缺多误,加之文中杂有方言,更让后人难以理解。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加以文学渲染、使其神秘化。进一步使制作方法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成为复原操作的严重障碍。古今不乏木牛流马爱好者,复原样品不下十种。但这些样品的形制尺寸与原始制法相去甚远,所以只可算是个人作品,并非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精兵简政出自什么典故精兵简政这个成语出自何种典故

精兵简政jīng bīng jiǎn zhèng[释义] 精减人员;紧缩机构。[语出] 《南史·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正音] 简;不能读作“jiān”。[辨形] 简;不能写作“减”。[近义] 精打细算 缩衣节食[反义] 叠床架屋 尾大不掉[用法] 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

中国木牛流马典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运输粮草而制作的机械,据说跟永动机似的不需要能量就能工作,是否真实有待考据

木牛流马的典故

 木牛流马的典故  诸葛亮屡次*中原,路途遥远,为了供得上粮草,除用牛马外,还设计了人拉手推的车子,称作“木牛流马”。  这一天,诸葛亮命令部将引1000 名士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应蜀兵。司马懿得到哨兵的报告:“蜀兵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大费力,而且那牛马也不用吃草。”  司马懿大惊,忙命令两个部将各引500 名军士,夜间伏在蜀兵运粮的必经之路,夺下数匹木牛流马。然后令巧匠100 多人,当面拆开,依照它的尺寸长短厚薄,仿造木牛流马。不满半月,造成2000余只。接着命令几个部将带领1000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来来往往,没有断绝。再说蜀兵回去报告诸葛亮说木牛流马被抢去几匹,诸葛亮却笑道:“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以后就得到魏军的许多粮草呢!”部下大惑不解。  几天后,部下向诸葛亮报告:司马懿派兵驱驾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大喜,道:“果然不出我的意料啊!”使命令部将王平说:“你带领一千军士,装扮成魏兵,星夜偷越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直接到运粮的地方,将护粮的军士杀散,马上驱赶装满粮草的木牛流马回来。这时,魏兵必定追赶,你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了。你们抛下它们就是。魏兵赶也赶不动,牵也牵不动,抬也抬不走。我再派兵前往,你们就再回身将木牛流马之舌扭转过来,长驱直进,那时魏兵必定疑神疑鬼了。”  王平领兵走后,诸葛亮又吩咐部将张嶷道:“你带领五百军士,装成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一手执绣旗,一手举宝剑,身上挂着葫芦,里面藏些能引着烟火的东西,埋伏在山脚。待木牛流马到时,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赶木牛流马。魏兵见了,必定怀疑你们是鬼神、不敢来追赶。”  张嶷奉命走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去接应王平、张嶷,并布置一些部队去断绝司马懿的归路。于是按照诸葛亮的计谋,果然,蜀军夺来了魏军的大批粮草。  鬼谷子说:“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像诸葛亮这样带兵打仗,士兵们就像是在演戏,不动刀枪,敌人就落花流水,怕从何来?

过河洗脚一举两得典故故事是由什么而来

过河洗脚一举两得是一句歇后语,没有典故。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同时收获两方面的好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都是前人智慧结出的硕果。古语“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卞庄见到老虎时并没有上去打虎,而是等待两只老虎自相残杀后,坐收渔翁之利,虽然只打了一只老虎,却收获了两只老虎的利益。不过,一举两得的事情并不是常能遇见,在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前提下一举两得固然是好,若是过分追求利益,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一举两全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457 成语 一举两全 注音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ㄑㄩㄢˊ (变)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ㄑㄩㄢˊ 汉语拼音 yī jǔ liǎng quán(变)yì jǔ liǎng quán 释义 义参「一举两得」。 见「一举两得」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一举两得」之典源,提供参考。 #◎1《战国策.秦策二》1>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2>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3>;人者,甘饵4>也。 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齐、楚今战,战必败。 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注解〕(1)典故或见于《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 (2)诤:音ㄓㄥ,竞争、争执。 (3)戾虫:凶狠暴烈的动物。 戾,音ㄌ|ˋ。 (4)甘饵:美味而诱人的食物。 ◎2《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参考资料〕《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弇以军营临淄西安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蓝兵又精,未易攻也。 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易攻。 弇内欲攻之,告命军中治攻具,后五日攻西安,复纵生口令归。 蓝闻之,晨夜守城。 至期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 弇曰:「然。 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且西安城坚,精兵二万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伤。 正使得其城,张蓝引兵突,临淄更彊,勒兵凭城,观人虚实。 吾深入重地,后无转输,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不见是尔。」 遂击临淄,至日中,破之。 张蓝闻临淄破,果将其众亡。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一举两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候,因为楚国断绝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因此齐国打算出兵攻伐楚国。 陈轸则向楚王建议:「可以割地给齐国,以求得调解;又能因此向秦国讲和。」 于是楚王就派陈轸前往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以前曾在秦国任职,说起来我们算是旧识。 因为我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你后来就离开秦国,到楚国去了。 现在齐、楚即将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许有利、有弊。 你现在不能只为楚王计谋,应该也要有其他的方法来为我策画一下。」 陈轸就举了管与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两只老虎为了争食一个人而相斗,管庄子看到了,就要将它们杀死,这时管与却阻止说:「两只老虎互相争斗,结果必定是大的受伤,而弱小的死亡。 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伤再杀它们,就可以只做一个动作,而同时得到两只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气,但实际上却等于是刺杀了两只老虎。」 陈轸的用意在告诉秦王,齐、楚两国如果开战,秦国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齐国的好处,也让楚国免于被攻伐的危险。 他的计谋不仅让秦国得到好处,也同时为楚国解除了危机。 典源又见《战国策.秦策一》。 内容则是表述司马错与张仪于秦惠王前,争论该伐蜀还是伐韩。 司马错建议伐蜀,因为秦国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国,而且将因为为百姓除去暴虐的国君而获得百姓的拥戴与支持,同时得到名、实两方面的好处。 后来「一举两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书证 01.《三国志.卷二六.魏书.满田牵郭传.郭淮》:「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 02.《西游记》第五四回:「一则不伤了他的性命,二来不损了你的元神;这叫做『假亲脱网』之计。 岂非一举两全之美也?」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一举两得

立志格言的立志典故

1.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 宋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论治则曰立志,论事则曰从权。”《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姑爷痨病死了,你 史妹妹 立志守寡,也就苦了。”2.坚强独立的意志。《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刚介有立志,会天兵南,叩阙上疏,犯新禁,众争目之。”立志,设立自己未来方向的志愿。即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比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在这基础上努力进取,且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的过程。

一举两得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23 成语 一举两得 注音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变)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汉语拼音 yī jǔ liǎng dé(变)yì jǔ liǎng dé 释义 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语本《战国策.秦策二》。 「一箭双雕」 典源 #◎1《战国策.秦策二》1>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2>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3>;人者,甘饵4>也。 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齐、楚今战,战必败。 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注解〕(1)典故或见于《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 (2)诤:音ㄓㄥ,竞争、争执。 (3)戾虫:凶狠暴烈的动物。 戾,音ㄌ|ˋ。 (4)甘饵:美味而诱人的食物。 ◎2《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参考资料〕《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弇以军营临淄西安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蓝兵又精,未易攻也。 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易攻。 弇内欲攻之,告命军中治攻具,后五日攻西安,复纵生口令归。 蓝闻之,晨夜守城。 至期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 弇曰:「然。 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且西安城坚,精兵二万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伤。 正使得其城,张蓝引兵突,临淄更彊,勒兵凭城,观人虚实。 吾深入重地,后无转输,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不见是尔。」 遂击临淄,至日中,破之。 张蓝闻临淄破,果将其众亡。 典故说明 战国时候,因为楚国断绝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因此齐国打算出兵攻伐楚国。 陈轸则向楚王建议:「可以割地给齐国,以求得调解;又能因此向秦国讲和。」 于是楚王就派陈轸前往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以前曾在秦国任职,说起来我们算是旧识。 因为我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你后来就离开秦国,到楚国去了。 现在齐、楚即将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许有利、有弊。 你现在不能只为楚王计谋,应该也要有其他的方法来为我策画一下。」 陈轸就举了管与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两只老虎为了争食一个人而相斗,管庄子看到了,就要将它们杀死,这时管与却阻止说:「两只老虎互相争斗,结果必定是大的受伤,而弱小的死亡。 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伤再杀它们,就可以只做一个动作,而同时得到两只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气,但实际上却等于是刺杀了两只老虎。」 陈轸的用意在告诉秦王,齐、楚两国如果开战,秦国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齐国的好处,也让楚国免于被攻伐的危险。 他的计谋不仅让秦国得到好处,也同时为楚国解除了危机。 典源又见《战国策.秦策一》。 内容则是表述司马错与张仪于秦惠王前,争论该伐蜀还是伐韩。 司马错建议伐蜀,因为秦国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国,而且将因为为百姓除去暴虐的国君而获得百姓的拥戴与支持,同时得到名、实两方面的好处。 后来「一举两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书证 01.《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02.明.汪廷讷《种玉记》第九出:「既断他往来之路,又全你兄妹之情,岂不一举两得?」03.《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秦楚交伐,郑必重困。 乘其未入境,当往迎之,因导之使同伐宋国。 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一举两得?」04.《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05.《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胡生道:『我今夜乘暗躲在你家后房,乐得与你欢乐,明日我妆做一个鬼,走了出去,却不是一举两得。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成敬意也罢,不成敬意也罢,今日这个局,既然允许了,总逃不了的;就何妨借此一举两得呢?」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使用类别】用在「一事二益」的表述上。 【例  句】<01>种花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怡情养性,真是一举两得。 <02>登山运动既可以减肥,又可以健身,正是件一举两得的事。 <03>把垃圾分类,既可减少垃圾量,又能资源回收,真是一举两得。 <04>唱卡拉ok,既可以满足表演欲望,又可以和同事同乐,真是一举两得。 <05>这一趟南部旅游,不但探访多处古迹,也见到了多位老友,真是一举两得。 <06>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不仅得到新的学术资讯,又得以认识许多专家学者,真是一举两得。 <07>我有个一举两得的好法子,那就是我们亲自去拜访他,如此一来既可解释误会,又可以当面访问他,岂不美哉! 近义词: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反义词: 一无所得,事倍功半,徒劳无功,顾此失彼 辨识 请参考『辨识423』 参考语词 一举两全,一举两利,一举两便

荆轲刺秦王这个典故中,荆轲送给秦王了什么礼物?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了能够更加的接近秦王送了两件礼物:一是秦国叛逃的将领樊於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

立夏民俗典故是什么? 急!急!急!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民间相传诸葛亮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吒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这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秤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ufeff坚持不懈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处】:《 清史稿 刘体重传 》:「遇大雨,贼决河自卫。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 乞降 ,遂复濮洲。」 【 成语 意思】:懈:放松。坚持到底;没有丝毫的松懈。 【通用拼音】:jiān chi bu xie 【拼音简写】:JCBX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坚持不懈,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形容 做事持之以恒。 【成语 结构 】:补充式成语 【成语正音】:持,不能读作「ci」;懈,不能读作「jiě」。 【成语辨形】:懈,不能写作「解」。 【 英语翻译 】:persistently 【 俄语翻译 】:настойчиво <неуклонно> 【其他翻译】:<德>mit Ausdauer und Beharrliceit 【近义词】:锲而不舍、坚持不渝、持之以恒 【反义词】:半途而废 【成语例句】: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 ***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荆轲刺杀秦始皇是哪个成语的典故

图穷匕见

赤壁中诸葛亮说:既然生在荆楚之地,我们就叫它蒙蒙吧!"我想知道那个名字和地名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典故吗?

没听过你这个典故

成语: 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熟能生巧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282 成语 : 熟能生巧 注音 : ㄕㄡˊ ㄋㄥˊ ㄕㄥ ㄑ|ㄠˇ 汉语拼音 : shóu néng shēng qiǎo 释义 : 做事熟练了自然能领悟出其中巧妙旳窍门。※#典或出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熟能生巧”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王羲之熟能生巧是从哪个典故来的?

王羲之路过鸭儿饺子店,看到店里一个老妇背对灶台包饺子,包好了就看也不看随手往后一扔就扔进了锅里。王羲之感到奇怪,以为老人是练了什么绝技就进店打听;老人说她没有什么绝技,只是多年来一直这么煮饺子所以就熟练了。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扩展资料: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关于青春经典故事五篇

青春是把尖锐的刀,我们与生俱带满是戾气的刺,但生活却会一点点磨平尖锐的刃,拔去戾气的刺,使我们变成一块温润的玉,教会我们“有所能有所不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青春经 典故 事,供大家参考。 青春经典 故事 1 十二岁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年龄,十二岁的女孩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十二岁的男孩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 班上最近谣言四起,无非是他喜欢她,她喜欢他罢了。当小小的种子在少男少女心中鼓动,心底便不在似儿时无所谓了。 当我步上青春之路时,便开始改变:我变得害羞,怕见到帅帅的男生,脸红心跳; 我变得胆大,有了叛逆心理,敢把自己的不满说出来;我变的凌厉,敢保护班上的弱势群体,不任人欺负;我变得懂得保护自己,不再躲在老师和家长身后。 我是个早熟的女孩,有着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心思。我讨厌虚伪的人,那些表里不一的女生使我厌恶,她们只在大人面前表现得听话乖巧,在我们面前就原型毕露。我只想做我自己,不去烦恼,不去伤心,不去做作,不想有太多的城府,不想过早的体会世态炎凉。相比女生,我更喜欢男孩的爽朗,所以我总能和男孩打成一片,总之,做个假小子挺好!忘掉自己的成熟…… 年龄慢慢增长,我变得安静,很喜欢清晨的校园,宁静安逸,人很少,没有平时的热闹,却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微风拂面,干净明了。喜欢看孩子无忧无虑的笑脸,那样纯洁无暇。曾几何时我也有这天真无邪的微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无几。我喜欢大自然,那里没有社会上的勾心斗角,可以让人心旷神怡。我喜欢和朋友一起聊漫画,打游戏,逛街,在操场上 长跑 ,在ktv里发泄,淡却心中所谓的成长压力。 青春有时会很无聊,有做不完的卷子和习题,天天搞题海战术,同学也天天叫苦,我只是默默的写,慢慢的学,脸上依旧挂着玩世不恭的笑,不想因为任何人改变自己,依旧听许嵩徐良的歌,看知音漫客,房间还是乱得不成样子,一切都有着自己的“模样”,有着青春的味道。 青春是一场戏,戏里有谁不重要,有我们十二岁的回忆就好。 青春经典故事2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清新?淡雅?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正是这种无法言语的奇妙使我沉醉其中。 我在沁满淡淡的梦幻气息的世界里徘徊着,轻嗅那些梦幻,噢!那是书的香气。我沉浸在缕缕清香中无法自拔,是饿了么?我想是的。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恍若醇香的茶一般的书香,恨不得融入这令我魂牵梦绕的书的世界。 依稀记得某天的一个黄昏,一切都是那么的慵懒,包括天上的云。我百无聊赖地坐在公园的一长凳子上,感觉时间被虚度了一样。突然一阵微风吹过,好舒服啊,真的是花香惹人醉!内心仿佛被馨香的微风吹开了一扇门:我的青春也应该是有味道的啊!于是我顺手从背包里拿出了那本刚刚从同学那借来的《红楼梦》,默默地翻阅着,一页又一页……那个下午我第一次真切的从书中闻到了一种古朴典雅的味道,原来书香的味道也会令人沉醉啊! 一本好书便是一味心灵的鸡汤。我要让自己的青春在书香的浸润中成长,丰满!从此,我便在书中找到了一片馨香扑鼻的百花园。每一颗“小草”,每一朵”小花”都有味道,所以他们都是我的最爱。不信你来我的书屋品一品:在,《平凡的世界》里,我知道了靠自身的勤奋与坚韧,小人物也能改变平凡的世界的道理;《简爱》使我明白女性就要以知识智慧充实自己,才能获得尊严,受人尊重;《再别康桥》里我轻轻的来了,那股淡淡的忧伤,优雅之味真真弥漫了整座康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人类就是顺着这一阶梯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文明。读书,使人类在短时间内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的 经验 教训得以快速重温。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文明,是书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大脑,复苏了我们干涸的灵魂。读到史书时,他们让我感受到“史家之绝唱”的魅力;在读到书中江南美景时,我便如沉浸在江南美景中一样,美美哒。当读到书中的异域风情时,我便感觉自己就是那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洒脱牛仔……..这便是书的魅力,书的味道。你的青春将在美妙的阅读中被带入另一个多彩的世界。在博览群书中,你的青春也会同时被书香温润着,成长着……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青春才更加需要书香的浸润。我愿投身书海,在书海中漫步,陶醉,成长,与书为伴,谈一场不离不弃的爱恋! 青春经典故事3 青春到底有多重?正值花季的我们,也许迷茫,也许彷徨,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即使我们没有发现,但心里总会坚持着那一个信念! 一堂课上,老师问我们,青春是什么。同桌说,青春是两棵连在一起的大树,若其中一棵树失去了一部分果实,两棵树就不能保持平衡,它让我们铭记青春是宝贵的,绝不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很认同她的看法,在我眼里,青春是一座桥梁,而我们则是这座桥梁的设计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青春用一根根柱子把它支架起来,不让它坍塌,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自己的那一座桥梁! 有人说,青春像野草,不屈不饶,顽强而又固执,像一名士兵,在别人的眼里一文不值。 有人说,青春像铺路石,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它可能就是那颗沉睡的宝石,像丑小鸭一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人又说,青春的本质就是一块宝石,虽然它看起来闪闪发亮,但倘若它不坚持,总有一天会贬值,连铺路石都不如。 青春是宝贵的,与其在家打游戏浪费时间,倒不如去郊游,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去增强体质收获知识。青春需要充实,需要灌溉,需要呵护,需要耐心和爱心。青春是的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只要我们坚信青春是宝贵的,努力的善待自己的青春,青春就会因我们而闪闪发光! 青春经典故事4 似水流年,时光匆匆。我提笔在那人生的画卷添一抹最靓丽的色彩——青春。落笔无悔,惟愿我的青春如同色彩一般靓丽,不去做那平庸之辈的单调颜色。 青春的靓丽并不提现在你当时怎么怎么厉害,更不体现在你青春时代有着如何如何疯狂的人生。到最后你就会发现不过镜花水月一场空罢了,那自以为的靓丽颜色也便随着那一场梦儿消失了个干净。 青春的靓丽在于奋斗,在如花似锦的美好年华一路奋斗向前才是真正的青春之靓丽。它没有青春期追求的疯狂人生,却有着值得你一辈子回忆的疯狂奋斗。它没有你青春期所追求的社会地位,却可以让你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 花样的年华何以浪费?你虚度了光阴的空缺谁来为你补上?什么及时行乐,不过是毫无根据且浪费感情的一句空话!及时行乐是快乐了一阵子,可是它能快乐一辈子么?答案是否定的,并不能。最后,你的下半辈子只能在你自己永远所不希望的辛劳中度过。虚度光阴并不是青春,而及时奋斗那才叫做青春。 十方春风吹的新桃夭夭,八方暖意吹的人儿心醉。年少的我们如那桃花儿般夭夭,又怎可去虚度年华?这并不是青春的靓丽,而是披着靓丽皮相的单调平庸,早早看清了它的心性,及时悔悟,仍为时不晚。 最美的花期不是让你驻足等待,而是让你努力绽放。如人生般,你去等待了别人谁去等你?可能你会说我自私,可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就是如此。你不是山顶的花儿,没有资格去等待他人,如此那便让我们昂首阔步的向前方的康庄大道前进吧!这才叫做青春! 当你奋斗过后收获了成功,登上那山顶,看我中国大好河山!山远天高烟水寒,风月尽西和。凌空望天,墨色不成句!满堂桃雾浩瀚,无限风光。站顶望,风光如眼底!如青春奋斗过后的地位一般,登顶。 几许清悦谱歌诵。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落得残烛泯灭收了,再把红烛亮。青春,落笔无悔。 青春经典故事5 青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力量叫做乐观。 “做人要做懒羊羊。”这是当今很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做懒羊羊呢?因为懒羊羊十分乐观。可乐观又是什么呢?乐观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换位思考,通俗的说也就是开开心心生活。懒羊羊他天天吃饱了就睡,睡完了就吃,吃饱了再睡,天天无忧无虑,好不自在。当连灰太狼捉住他时,他还该吃吃,该睡睡,这可能是乐观的最高境界了吧。 有很多人畏惧死亡,但只要你拥有乐观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死亡,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人从一出生就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死亡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选择命运。与其天天忧愁,给自己找不趣,还不如天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每个人的人生肯定是会遇到困难,关键是他们的解决困难的 方法 不同,有些人选择胆小的放弃或者逃避,而有些人则乐观的站起与困难抗衡,前者往往自生自灭,而后者往往取得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她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卖鞋的,一个儿子是买伞的,她天天愁眉苦脸,一个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愁苦。老婆婆回答道:‘这两个儿命苦啊!你看,这要是晴天,我大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可若是雨天,我小儿子的鞋就要亏本了。"居听完笑呵呵地对她说:‘这两个儿子福气得很,你看只要是晴天你大儿子就有鞋可买,要是雨天你小儿子的伞就要卖光。"从此,老婆婆每天都笑呵呵的。”你看,老婆婆只要换位思考一下,生活就能开开心心的,乐观其实真的很神奇!很简单!晴天、雨天,买鞋、买伞,乐观就这么简单,可仍有很多人就是思考的方向转不过来。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你才能开心,往坏处想,只能整日愁眉苦脸。只要你天天开心,生活才会有乐趣,才会活的有滋有味,一生就会有价值。 苏轼数次被贬谪,但是仍旧豁达地面对人生,潇洒乐观; 越王勾践虽沦为奴隶,但他豁达乐观,卧薪尝胆,最终颠覆吴国;作家子尤虽患罕见恶性肿瘤,但他与病魔抗争,微笑着结束了他十六年的一生……他们并非强者,也是人,普通人,但他们微笑面对生活,驱散黑暗,诠释了生命的力量,感染了无数人。 乐观的力量,简单又快乐,学会换位思考,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美,挑战命运,战胜命运。加油! 关于青春经典故事五篇相关 文章 : ★ 青春故事合集5篇 ★ 青春故事最新5篇 ★ 青春励志故事5篇 ★ 青春梦想励志经典故事 ★ 青春故事演讲稿五篇 ★ 高中生青春小故事五篇 ★ 初中生作文我们的青春故事精彩范文5篇 ★ 关于青春的经典励志故事大全 ★ 经典青春励志故事 ★ 青春的故事700字五篇

成语: 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熟能生巧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282 成语 : 熟能生巧 注音 : ㄕㄡˊ ㄋㄥˊ ㄕㄥ ㄑ|ㄠˇ 汉语拼音 : shóu néng shēng qiǎo 释义 : 做事熟练了自然能领悟出其中巧妙旳窍门。※#典或出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熟能生巧”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宋朝欧阳修所作的《归田录》,以短文的形式,记录史官不记载的朝廷遗事、与士大夫笑谈的话语,以备闲居时观看。书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宋人陈尧咨对自己的箭术十分自豪。有一天他在家里练习射箭,十支中有八、九支射中鹄的,站在一旁的卖油老翁看见了只是微微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够精湛吗?」老翁回答:「这没有什么,只是技巧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愤怒的责怪老翁不该轻视他的射箭技术。老翁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葫芦口上面放一枚铜钱,然后用杓子舀了一杓油,让油呈一直线慢慢由铜钱中间的洞孔注入葫芦中,却没有弄湿铜钱,接着他说:「这也没什么,只是技巧熟练而已。」除此之外,《宗镜录.卷四五》:「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文意与「熟能生巧」有关,唯其是否为此一成语之出处,则有待商榷。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熟能生巧」,用于表示做事熟练了自然能领悟出其中巧妙的窍门。 典源 :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1>陈康肃公2>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3>。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4>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5>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6>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朱子语类.卷一○四.朱子.自论为学工夫》、《宗镜录.卷四五》。 (2)陈康肃公:陈尧咨,字嘉谟,生卒年不详,宋阆州阆中人。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卒谥康肃。咨,音ㄗ。 (3)矜:夸耀。 (4)睨:音ㄋ|ˋ,斜视。 (5)颔:音ㄏㄢˋ,点头,表示招呼、应允或嘉许的意思。 (6)忿然:愤怒的样子。忿,音ㄈㄣˋ。 〔参考资料〕 ■《朱子语类.卷一○四.朱子.自论为学工夫》器之问:「尝读《孟子》『求放心』章,今每觉心中有三病:笼统不专一,看义理每觉有一重似帘幙遮蔽,又多有苦心不舒快之意。」曰:「若论求此心放失,有千般万样病,何止于三?然亦别无道理医治,只在专一。果能专一,则静;静则明;明则自无遮蔽;既无遮蔽,须自有舒泰宽展处。这也未曾如此,且收敛此心专一,渐渐自会熟,熟了自有此意。看来百事只在熟。且如百工技艺,也只要熟,熟则精,精则巧。」 ■《宗镜录.卷四五》佛云:「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云:「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则更无心想,□与定俱。」 书证 : 01.《九尾龟.第一一六回》:「你想他们那班部办,从小儿不做别的事情,只捧著这些例案,当他四书五经一般,死命的揣摩简练,还有父兄在那□细细的教他,自然的熟能生巧,好像是他们的看家本事一般。」 02.《七剑十三侠.第一五九回》:「昨者元帅命妾去破离宫,这离宫诚不易破,然熟能生巧,毫不为难,以妾一人就可破得。」 03.《镜花缘.第三一回》:「俗语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也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做事熟练了自然能领悟出其中巧妙的窍门。 【使用类别】用在「技艺纯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打字一事,只要勤练,自然熟能生巧。 <02>学技术得靠琢磨,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03>庖丁解牛的神技,说穿了,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04>这种熟能生巧的活儿,没什么大学问,干久了就会上手。 <05>学琴的要诀在于熟能生巧,只怕不肯下工夫,不怕学不成。 <06>开车虽然不是什么大本领,想要熟能生巧,也得开个一年半载。 <07>我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成语接龙 “巧”字开头的成语 “熟”字结尾的成语 “熟”字开头的成语 “巧”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熟能生巧。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熟能生巧。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熟能生巧”分成的单字详解: 熟, 能, 生, 巧。

关于熟能生巧的典故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我国熟能生巧的名人故事中文献记载较早的。故事中说的一个叫丁的厨师,题梁惠王宰牛的故事,因为丁的手所到之处,都会发出皮骨相离声和刀子刺入的声音,竟然与《桑林》、《经手》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引得梁惠王叫好连连。庖丁解牛的小故事,虽然丁只是一个厨子,不是什么名人,但是他的解牛的手法艺术得以广泛传播,流传至今,我认为,丁就是熟能生巧故事中的名人。达芬奇画蛋为了能让达芬奇更好的学习画画技艺,十四岁的时候,有幸拜著名艺术家佛罗基俄为师,他为达芬奇上的第一节课就让其画蛋,然而一天、两天……,一直让他画蛋,然而,这个画蛋达芬奇坚持了很多年,最终他的艺术水平超越了老师,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达芬奇也是熟能生巧故事中的名人。养由基百步穿杨养由基,我国古代楚国时期的大将,古代著名射手,曾射杀晋朝名将魏琦和叛将斗月椒,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的成于故事都和养由基的射术有关,都是说的养由基射术高超,是熟能生巧的体现。所以养由基百步穿杨,也是熟能生巧名人故事中的名人之一。当然熟能生巧的名人故事,不仅仅这三例小故事,还有很多,譬如:少年包拯学断案、我国卖油翁故事中的卖油翁,北宋射手陈尧咨,铁棒磨成针中的李白等等都是说的熟能生巧的故事。

熟能生巧的典故

熟能生巧典故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解释: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示例: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成语寓意:陈尧咨百步穿杨的射箭技术与卖油翁倒油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无论是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还是卖油翁倒油滴油不沾,都源于他们勤学苦练和反复实践。凡是那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尽管成就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忱、专注和勤奋。因为热忱,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所以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其中,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因为勤奋,所以才能练就一身本领。不管想练就什么过硬的本领,只要肯下功夫,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就能找出很多窍门,干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的故事和典故

熟能生巧的意思是对工作、技能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接下来分享熟能生巧的故事和典故,供参考。 熟能生巧的故事 宋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射箭技术极为高超,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天,他正在给大家表演射箭,箭全射中靶心,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看到了,跑过来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也很精湛吗?“老翁回答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见此,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典故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内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启示 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出自《镜花缘》第三一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巧:巧办法。熟:熟练。熟能生巧和习惯成自然的道理是一样的,不管做什么事情、做多了做久了做熟练了自然而然的巧了、灵活了。见的多了就认识了,读的多了就记下了,凡事不要想一早就练成,关健是要熟悉后掌握要领和技巧。

熟能生巧成语典故

熟能生巧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干起事来得心应手;在句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含褒义。以下是我整理的熟能生巧成语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熟能生巧 【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释义】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多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 “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地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成长心语】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熟能生巧造句: 打字一事,只要勤练,自然熟能生巧。 学技术得靠琢磨,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庖丁解牛的神技,说穿了,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这种熟能生巧的活儿,没什么大学问,干久了就会上手。 学琴的要诀在于熟能生巧,只怕不肯下工夫,不怕学不成。 开车虽然不是什么大本领,想要熟能生巧,也得开个一年半载。 我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这位老爷爷练了很久了,熟能生巧,一会儿就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 小明学叠纸飞机,半天后他就很会叠了。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工序操作,在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要想菜炒得好吃,就要常常做,熟能生巧嘛! 很多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所以多加练习。就一定能够成功。 掌握驾驭墨纸水及手掌力度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长时间后才可熟能生巧,为描绘好粉彩山水创造有利的条件。

熟能生巧的典故

  【熟能生巧的典故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熟能生巧的典故释义】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熟能生巧的历史典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熟能生巧的典故成长心语】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整理:zhl201610

许多历史故事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请你列举两个典故,并写出其中所体现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 兄弟姐们之间相互有爱谦让不食周粟 伟大爱国情操

刘备招亲的典故

刘备招亲的典故http://baike.baidu.com/view/1470450.htm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含有典故

“中流击水”化用了祖逖中流击楫 的典故

100个中华历史成语经典故事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许多历史故事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请你列举两个典故,并写出其中所体现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 兄弟姐们之间相互有爱谦让不食周粟 伟大爱国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典故: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苏武牧羊、管鲍之交、一诺千金、赵柔卖犁等。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2、程门立雪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3、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4、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6、赵柔卖梨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梨,有个人要买赵柔的梨,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梨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ufeff厉行节约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处】: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去年十一月 *** 二中全会更着重地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以后,几个月来已经开始发生效果。」 【成语意思】:厉:严格;认真;行:实行。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 【通用拼音】:li xing jie yuē 【拼音简写】:LXJY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厉行节约,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正音】:行,不能读作「hanɡ」。 【成语辨形】:厉,不能写作「历」。 【英语翻译】:practise strict economy 【日语翻译】:节约を励行(れいこう)する 【俄语翻译】:осуществлять строгий режим экономики 【其他翻译】:<法>mettre en pratique l"economie rigoureusement 【反义词】:铺张浪费、解甲归田、偃旗息鼓 【成语例句】:工作中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厉行节约是什么意思?厉行节约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厉行节约 lì xíng jié yuē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厉行节约】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厉行节约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厉行节约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厉:严格;认真;行:实行。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 [正音] 行;不能读作“hánɡ”。 [辨形] 厉;不能写作“历”。 [反义] 铺张浪费 解甲归田 偃旗息鼓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我们必须发展生产;~。 [英译] practise strict economy 百科解释如下: 词 目 厉行节约   发 音 lì xíng jié yuē   释 义 厉:严格。严格地实行节约。   出 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示 例 工作中必须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注:是“厉行”而非“历行”和“励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04057.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一封家书只为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他三尺又何仿。这首诗是一典故。请问这典故出自何地

同下面的回答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通用10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而会出现一些浪费现象,非常的不应该,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勤俭节约,养成好习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的时候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节省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2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他的名字叫“享”,虽然名字如此,但是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取了一个饼,慢懂把手上的油擦下来。玄宗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觉得李享太浪费了。但让玄宗意想不到的是,李享擦完油,把沾满油的饼有滋有味地吃了下去。玄宗看罢,非常高兴。夸奖李享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珍惜。”   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郭子仪能保全自己,也多亏了节俭。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3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的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4   有一个东晋的官人中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6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7   一个星期天,雷锋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   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   雷锋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的节约精神。   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是多么节约啊!   1950年夏天,雷锋穿着斗争地主时分得的衣服,背上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上学去了--这是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现实了。   崭新的生活,使雷锋想起了许多往事。在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地主家的儿孙去上学,那时候的学校是为有钱人家的子弟开的,穷人家的孩子哪能踏进学校的大门。   解放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雷锋才有了挺直腰板上学去的权利。   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发给他两本书,一个笔记本。他看到好多小朋友交书费、学费,也把乡亲们给他的几个钱拿出来,交给老师。老师亲切地说:   “你是孤儿,学校不收你的学费,你免费读书。”   雷锋怀着感激共产党、感激的激动心情,翻开新书的第一页,那慈祥的面容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双手捧着新书,久久地凝视着。他默默下定决心:“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连长说过的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已经开始萌芽了。   雷锋刚刚学会写字,就用那位连长送给他的那支钢笔,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欢呼啊。   学校生活,给雷锋带来了无限欢乐,他脸上整天堆着笑。不论谁再说他是孤儿,他就说:“往后你们不要再说我是孤儿了,党就是我的亲爹娘啊??”   每天一大早,雷锋来到学校里就打扫教室,把桌椅、黑板都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坐下来读书、写字。他对每一门课都认真听讲,从不放过一个小小的疑问。他的作业本,总是写得工工整整,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按时完成。   一天放晚学的时候,已经打过放学铃了,雷锋还有一道算术题没有做出来,坐在那里继续写呀算呀的。有个同学招呼他说:“走吧,习题没做完,回去再做吧??”   雷锋说:“就剩这一道题了,我总做不对。”   那个同学过来看了看:“这道题我做好了,你拿去看看吧。”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递了过去。   雷锋笑笑说:“谢谢你,让我自己再想一想吧。”   他静下心来,反复琢磨课本上的例题,仔细回想老师的讲解,终于把题做出来了。他叫过那个同学说:“我做好了,来,我们来对一对。”   这一对不打紧,两个人的得数却不一样。那个同学说:“这就不晓得是我错了,还是你错了。” 雷锋说:“我验算了几次,不会错的,可能是你错了。”   “那就借你的给我抄一下吧。”   “不,”雷锋说,“你也别抄,自己再做做看。自己多花些心思,以后做起算术题来就不费劲了。”   那同学便坐下重做了一遍,原来是运算中粗心,所以得数就不对了。这时,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这才收拾好书包,手拉着手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学校。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8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9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10   汉文帝廉洁爱民的精神,励精图治的实践,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穿草鞋上殿办公   史载,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 。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汉代称之为“不藉” 。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仍穿着草鞋上朝,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 ,‘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不讲排场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也想造一个露台,让工匠算算要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答﹕十户 。汉文帝又摇头又摆手,说﹕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钱省下吧。   《史记》载﹕文帝“即位三十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宫室"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指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再增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安排自己的丧事   在文帝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 ,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升,都堆到粮仓外边了。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陵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狐假虎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32 成语 狐假虎威 注音 ㄏㄨˊ ㄐㄧㄚˇ ㄏㄨˇ ㄨㄟ 汉语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释义 假,借。 「狐假虎威」指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走其他野兽。 #典出《尹文子》逸文。 后用「狐假虎威」比喻藉著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狗仗人势」 典源 #《尹文子》逸文(据《太平御览.卷四九四.人事部.诡诈》引)虎1>求百兽食之,得狐2>。 狐曰:「子无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 子以我言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不走5>乎?」虎以为然,故遂与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 〔注解〕(1)虎:一种形似猫而体形硕大的动物,全身黄褐色,具黑色条纹。 性凶猛。 独居,善游泳。 于夜间狩猎,以鹿、羊、猪等为食。 (2)狐:一种形似犬的动物,较犬而小,体瘦,面部较长。 吻尖突,耳朵三角形。 尾大而长,毛多为赤黄色。 性聪明敏感,喜食野鼠、鸟类、家禽等。 (3)长百兽:为百兽之长,即作百兽之王。 长,音ㄓㄤˇ。 (4)逆:违逆,违背。 (5)走:逃跑。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战国策.楚策一》、《春秋后语》(据《太平御览.卷九○九.兽部二一.狐》引)、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 典故说明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于《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战国策》。 《战国策》所记载的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昭奚恤是楚国有名的大将,威震四方。 楚宣王便问群臣:「我听说北方国家都很怕昭奚恤,是这样吗?」群臣都无言以对,只有江一打了个比方说:「老虎专门捕猎各种动物为食,有一天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敢吃我吗?天帝已命我为百兽之王,你若吃我就是违逆天帝的命令。 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有什么反应。 』于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后面,所有动物看到都吓得逃走。 老虎以为它们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实野兽们怕的是它自己。 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领地,有超过百万的大军,但统御军队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诸国其实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军队啊!犹如野兽们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样。」 这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藉著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书证 01.宋.洪迈《容斋五笔.卷一.狐假虎威》:「谚有『狐有虎威』之语,稚子来扣其义,因示以《战国策》、《新序》所载。」 02.元.方回〈梅雨大水〉诗:「狐假虎威饶此辈,鼠穿牛角念吾民。」 03.《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 04.《文明小史》第三○回:「这些人只要等到署了个缺,得了个差使,就狐假虎威的发作起来了。」 05.《儒林外史》第一回:「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藉著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使用类别】用在「仗势欺人」的表述上。 【例  句】<01>他平日依仗着出身官家,狐假虎威,欺负他人。 <02>头儿出来我都不怕,我还怕那些狐假虎威的小土匪?<03>今日给你点名分,你可别就狐假虎威,到处招摇惹事。 <04>哼!他以为有个总经理岳父,就可以狐假虎威乱欺人?<05>他只是董事长身边的司机,却常狐假虎威地发号施令。 <06>你何必怕他?他只不过是在狐假虎威,虚张声势罢了!<07>这可恶的奸臣仗着国君的信任,就会狐假虎威欺压忠臣。 <08>我实在看不惯他那狐假虎威的丑态,恨不得给他一巴掌!。 <09>这些恶人尽在老百姓面前狐假虎威,一碰到大官无不哈腰鞠躬。 <10>他也没啥本事,只因为出身官家,便狐假虎威,为非作歹起来了。 <11>发生战争的时候,往往有人狐假虎威,仗着敌人威势反过来欺压自己同胞。 <12>平常这批人仗着老爷狐假虎威,如今老爷失势,这批人当然成为过街老鼠了。 近义词: 仗势欺人,狐假鸱张,鼠凭社贵,驴蒙虎皮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有关母爱的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算不算?这种东西书上应该挺多的

佛家有云“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这个说法有何典故?

中世纪的欧洲只有极少部分的贵族和传教士掌握了文化知识

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

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如下:一、负薪挂角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二、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出身行伍,孙权要他多读书增长知识。吕蒙却不以为然,推托说:"军务太忙,没时间读书。"孙权说:"你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在少年的时候读了一些书,后来主持军国大事,仍不忘读书,这对我处理平时的事务很有帮助。像你这样的青年,如果认真读一些历史和兵法,将来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三、悬梁刺股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最初的时候颇有雄心壮志,但是跑了许多国家,都不受重用。于是他回到家重新发奋读书。有时候读到深夜,实在困倦,难以专注,他就用一个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疼痛驱散困意,振作精神。后来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佩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头悬梁说的是汉朝时期,孙敬的故事。孙敬非常喜欢读书,每天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晚上也是读到深夜才休息。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夜晚读书的时候,他就会打盹,头经常碰到前面的书桌。孙敬便找了根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他低头打盹的时候,头就会痛。如此勤奋读书,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四、断齑画粥范仲淹小的时候,家中贫困,无钱供他读书。范仲淹只好寄居家乡的醴泉寺,一边帮着干活,一边读书。由于寺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范仲淹只好将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即使这样也难以为继,他想了个办法,晚上煮粥凝结成块,早上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没有菜,他就自己弄一些腌菜(当时人称为齑)吃,即使如此,也只吃十几根。生活虽然如此艰苦,但范仲淹依旧勤奋读书。五、凿壁偷光富户答应了他。可是他白天非常忙碌,没有时间读书。晚上又没钱买油点灯。这可咋办呢?匡衡看到每晚,邻居家灯光明亮,便将自己家的墙壁凿了一个洞,就靠这个洞里透过来的微弱灯光,勤奋读书。六、囊萤映雪东晋时期,有个人名叫车胤,家中贫困,白天要干活维持生计,晚上又买不起灯油照明,没办法读书。夏天到了,车胤看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便想了个办法,抓了很多萤火虫装在一个夏布袋子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芒,勤奋学习。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博学多闻的大学者。与车胤同时代的一个人名叫孙康。他的家境和车胤差不多,也是没条件读书。冬天的雪夜,他看到屋外有亮光,便起身披上衣服到雪地里读书。手脚冻僵了,他就起来跑一跑,搓搓双手,继续读书。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学问入朝为官。

杭州的山水历史人文典故文化轶事

东坡肉 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 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 太平的年头,家家户户过得好快活,这辰光又见苏东坡差人送肉来,大家更高兴: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 后来,经过同得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臣本来就很恨他。 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 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 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 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 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 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 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飞来峰 传说四川峨眉山上,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 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西;飞到哪里,就在那里压坍许多房子,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灵隐寺里有一个和尚,因为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的清规,所以人们都叫他疯和尚。 有一天,疯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飞山将飞落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来。 他担心山落下来会压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进村庄,挨家挨户地告诉说:“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飞到这村庄上来了,大家赶快搬场呀,迟了就来不及啦!” 老头儿听了直摇头:“疯和尚,你又来寻开心了,山是顶重的东西,谁见过会飞的山呀!” 当家人听了叹口气:“我们穷佃户往哪里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来,压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伙子听了哼鼻子:“别编谎话吓人啦!山压下来就拿肩膀顶着,我们不怕!” 小伢儿们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后面,指手划脚看热闹。 疯和尚这家进那家出,全村百十户人家都关照过了。 他说得嘴唇破、唾沫干,却没有人信他的话,更没有一家人准备搬场的。 太阳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疯和尚急得团团转。 这时,他忽地听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唢呐的声音,赶紧顺着声音奔过去。 一看,好呀,原来有一家结婚,人进人出,热闹极了。 疯和尚搔搔头皮想一想,就推开众人,钻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抢出大门往村外飞跑。 新娘子头上的红披巾还没有揭掉,忽然糊里糊涂地叫人背着飞跑,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吓得哇哇叫。 疯和尚抢新娘子,这还了得!人们抓门闩的抓门闩,抡扁担的抡扁担,挥锄头的挥锄头,举钉耙的举钉耙,没命地追赶上来。 一面追,一面喊: “抓住疯和尚!” “前面快快拦住呀,别放他跑了!” 这一下,把全要都哄动了。 也不管是亲戚不是亲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来。 只有村东一家财主没有动,倒反站在门前看热闹,讲风凉话: “出家人抢新媳妇,真是件新鲜事,嘻嘻!” 疯和尚背着新娘子,一个劲住前奔。 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几里路,还未追上他。 等到太阳当头,疯和尚站住脚,不跑啦。 他从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摇着扇了扇风凉。 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却不料一霎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大风刮得呼呼地响。 突然“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来一看,已经风停云散,太阳刚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山峰刚刚落在他们的村庄上。 人们这才明白过来:疯和尚抢新娘子,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 村庄被压在山底下,大家都无家可归了。 有的人急得捶胸顿脚,哇哇大哭起来。 疯和尚说:“哭什么!你们不知道,村里的财主已被压死在山下了,今后你们各人种自己的田,还怕盖不起房子!” 人们被说得高兴起来,欢欢喜喜地正想散去,疯和尚又讲话了:“别走别走,大伙听我说,这座山峰既然能从别处飞来,也就会从这儿飞走;飞到别的地方,以会害死许多人命脉。 我们在山上凿它五百尊石罗汉,就能把山镇住,不让它再飞往别处害人,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听了,一齐说好,马上就动起手来,锤的锤,凿的凿,“丁丁当当”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罗汉就凿全了,山上山下布满石龛佛像。 只凿了罗汉的身躯,却来不及凿出眉毛眼睛。 疯和尚说:“我有办法,让我来!”他不用锤了用凿,只用他长长的手指甲到石罗汉脸上去划。 半天工夫,便把五百尊石罗汉统统都安上了眉眼。 从此,这座小山峰就再也不能飞到别处去,永远留在灵隐寺前面啦!因为它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就叫做“飞来峰” 风荷御酒坊 风荷御酒坊  曲院风荷,南宋时曾是宫廷制曲作坊。 2003年设南宋酒文化陈列,用壁画、场景复原等手法生动地展示南宋御酒制作流程、宫廷酒宴、民问酒肆、赛酒会等内容。 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内涵,且可品尝南宋名酒。 杭州人文景观 西湖美景,不仅有阳春里夹岸相拥的桃柳,夏日里接天连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 西湖不仅擅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她更因众多的人文景观而增色生辉。 自古以来,西湖就和英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都埋骨西子湖畔。 他们的光辉业绩,一直为人民所传颂。 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将长留在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 自唐宋以来,西湖就和诗人、画家结下不解之缘,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柳永┅┅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苏东坡的这些名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漫步在绿柳笼烟、桃花灼灼的苏、白两堤之上,默诵白居易、苏东坡当年吟咏西湖的名句时,自然会追念起他们治理西湖的功绩。 正是他们,给西湖开拓了至今叫人流连忘返的诗一般的境界。 名闻遐迩的"西湖十景",散布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间。 "十景"的名目来源于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等人西湖画卷的题名,后来经过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题字勒石,一直流传到现在。 近代大画家吴昌硕,现代大画家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描绘过西湖的仙姿丽质。 西湖正是由于有古今诗人、画家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 西湖的名字也和灿烂的文化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许多古代石窟造像、碑刻和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瑰宝、珍贵遗产。 飞来峰上的200多尊崖石刻,是五代至宋、元时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慈云岭的后晋造像和烟霞洞的五代造像,神情飘逸,雄浑自然。 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泠印社珍藏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经,都是古代著名碑刻。 六和塔、白塔、保叔塔、灵隐寺和梵天寺经幢等建筑和雕塑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知慧的结晶。 孤山南麓的文澜阁,是我国珍藏《四库全书》的七大书阁之一。 清代以来,杭州仅存十个城门,每个城门各有特点,用杭州话说起来,便是:北关门(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门(艮山门)外丝篮儿(附近多织绸的机坊);正阳门(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门(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门(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绍兴运来的酒由此进城);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经此到昭庆寺、灵隐、天竺烧香);太平门外粪担儿(农民运粪由此进出)。 李泌于唐代大历年间到杭州任刺史时,为了解决居民饮水问题,他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6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对历史上杭州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李泌开的六井现大都有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街井亭桥西。 其余五口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 (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康熙题匾 康熙皇帝下南,来到了杭州。 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流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 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转游了一遍。 康熙皇帝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哩!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酒席。 皇帝摆下酒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灌黄汤又吟诗。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 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老爷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能不能?”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来:“皇上酒兴正浓呢。 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就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 “皇上呀,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 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 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位,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 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在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 还好,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 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了醒一半,便稀里湖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 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张张,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云林禅寺”呢?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在问: “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 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 “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做‘云林寺"对不对?”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 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雕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 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卖他的帐,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钱江大桥 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 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建筑的现代化大桥。 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 正桥15墩、16孔,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 建国后曾多次维修。 在六和塔上俯瞰钱江大桥,大桥如江上飞虹,壮丽景观,历历在目 宋嫂鱼 从前,在西湖断桥边,有一间孤单单的茅屋。 男主人宋五哥早已去世,只留下他的妻子宋五嫂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弟弟。 宋五嫂年纪轻轻,长得俊秀,丈夫死后,乡亲们常劝她改嫁,她生怕小叔无人照顾,都婉言回绝了。 宋五嫂总是记往丈夫临死时的话,一定要把小叔抚养长大。 平时,她待小叔象亲弟弟一样,有好吃的总让小叔先吃;做不起新衣,便把丈夫留下的旧衣裳缝缝补补,让小叔穿得暖暖和和的。 小叔对嫂嫂也很好,处处都帮上一手。 宋五嫂十分勤劳,每天天不亮,便带着小叔,划着旧渔船,到西湖里捕捕鱼,捉捉虾。 捕来鱼虾,便换点米换点盐,过着苦日子。 有一次,小叔因为年纪小,经不起湖上风吃雨打,忽然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这可把宋五嫂急坏了。 里外只她一个人,又要捕鱼,又要请医,又要煎药,真忙得换不过气来。 多亏得宋五嫂精心护理,小叔的病终于慢慢地好了起来。 但小叔病后身体很虚弱,胃口一点不开。 有一天,宋五嫂打来一网好鱼。 她将一条鲜龙活跳的草鱼,养在水缸里。 把剩下的鱼,拿到市上去卖。 一路走一路想,怎样变个法儿,能把家里的那条新鲜草鱼烧得好吃点,也好让小叔开开胃口。 她想起小时候听老年人说过,糖醋可以开胃,便打起用糖醋烧鱼的主意来。 宋五嫂卖了鱼,在街上买来配料,回到家里,一边烧水,一边对小叔说:“今天嫂嫂要做碗好菜给你尝尝哩!” 小叔好象猜到了宋五嫂的心思,说:“嫂嫂,我这两天一闻腥气就恶心,鱼我是不要吃的!” 宋五嫂说:“今天我用个特别的烧法,等会你一吃就知道啦。” 宋五嫂等水一开,将养在水缸里的一条草鱼,活杀活剖洗干净,在滚水里一氽,放在碗里。 又取出自己做的藕粉,配上糖醋,烧成羹料,浇在熟鱼上。 然后,将这热气腾腾的一碗鱼,送到小叔跟前。 她拿筷子夹一块蘸上糖醋羹,给小叔吃。 小叔一闻今天的鱼不但没有一点腥气,而且很香。 一尝,有点甜,有点酸,又特别鲜嫩。 他抢过筷子,接过鱼碗,说:“嫂嫂,这鱼真好吃,这鱼真好吃!”开始还一筷一筷地吃,后来就大块大块地往嘴巴里送啦。 这样一连几天,宋五嫂每天都把打来的活草鱼留下一条,烧醋鱼给小叔吃。 小叔胃口大开,身体也很快好了起来,又帮着宋五嫂去打西湖鱼了。 附近的渔家,听说宋五嫂的小叔吃了她烧的醋鱼,胃口马上好啦,身体也健旺啦,都来向宋五嫂讨教办法,回去也烧这种鱼吃。 因为这个菜是宋五嫂爱惜小叔,第一个烧出来的,人们就叫它为“宋嫂鱼”。 宋五嫂看到大家都喜欢吃醋鱼,就积了些钱,和小叔商量商量,在茅屋里开个小店铺,卖起醋鱼来了。 果然,你来我往,生意很好。 “断桥宋嫂鱼”,一时传为美谈。 这一年春天,南宋皇帝乘龙船在西湖上游玩作乐。 忽然一阵暖风吹过,从断桥那边飘来一股似甜带酸的香味儿。 皇帝从来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心里好怪,忙问左右道:“这是什么香味儿呀?” 许多人都回答不出,其中有一个本地的官儿说:“皇上,这是断桥边赫赫有名的宋五嫂卖醋鱼的香味儿哩!” 皇帝一听动了心,忙说:“好,既然这样有名,寡人倒要去结识结识她。” 那皇帝趁着一时高兴,脱下龙袍,换上便服,带着太监坐小船一路来到断桥边。 一上岸,抬头见宋五嫂穿着一身粗蓝布衣衫,一幅渔家妇女的打扮,满面春风地在店堂里招待顾客。 皇帝一见连声赞“妙”,忙走上去说:“听说醋鱼的味道很美,不料你宋五嫂的相貌更美。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宋五嫂见来都不善,便放下脸不答理他。 那皇帝本来不想露出身份,现在见宋五嫂这样,心里急了,便颠三倒四地说:“美人儿呀,这又何必呢!何必呢……呃!何必在这里烧鱼呢!……不配,不配,嗯!还是跟寡人进宫去才配呵。” “寡人”两字一脱口,宋五嫂便知道站在前面的人便是那个昏君了,心里更加生气,但又不好得罪他,只得转弯抹角地说:“宫里是有福之人住的,我是个打鱼的人,没有这份福气,一离开茅屋必定生病。 我老早就打定主意要在这儿住一世了。” 皇帝见宋五嫂口齿活络,确实也不大好对付,便笑着改口说:“也罢!现在就带你上龙船去烧碗醋鱼,让寡人尝尝新吧。 今后你的美名,恐怕连断桥也要压断啦!” 宋五嫂见皇帝竟有这样的死皮赖脸,禁不住两道柳眉竖了起来,说:“龙船难载我卖鱼妇,你皇上也不要走这断桥路!岂不见金兵一来,河山已经破碎,你皇上还是多去想想中原的父老吧。” 这都是实在话,而皇帝却认定是宋五嫂在有意挖苦他,顿时怒容满脸,骂声:“好一个放肆的刁妇!”便急急匆匆地和太监下了小船,回到龙船里去了。 宋五嫂见皇帝气呼呼地一走,知道凶多吉少,便赶紧收拾一些东西,带了小叔,从后门溜出,跨上小船,双桨一荡,远走高飞啦。 等皇帝派兵赶来捉人时,宋五嫂早已无影无踪了。 从此,宋五嫂和她的小叔改姓换名,隐落在别的小村子里,再不露面。 来断桥边想吃“宋嫂鱼”的人们,见茅屋破漏,镬灶倒坍,只得败兴而回。 后来,孤山一带学过烧“宋嫂鱼”手艺的渔家,有的人也看宋五嫂的样,开小店铺卖醋鱼,但他们怕冲犯皇帝,不敢说是“宋嫂鱼”,只挂个“西湖醋鱼”的菜牌。 人们一吃这种“西湖醋鱼”,味道和“宋嫂鱼”一样好,就都来光顾。 不久,许多菜馆也做起这道菜来,而且越做越好,“西湖醋鱼”就这样出了名。 直到现在,“楼外楼菜馆”的“西湖醋鱼”,因为选料和加工特别讲究,在杭州最享有盛名。 吴山第一泉 很早以前,杭州没有一口井.。 那辰光,这一带地方雨水非常调匀,家家户户都不缺用水。 不料有一年,天气忽然变了:晴空万里无云,接连几个月不落一滴雨。 晒得西湖水干,田地裂缝,连人吃的水也难找到。 官府怕百姓闹事,便请来许多和尚道士,筑坛做法事;又硬叫大家去叩头跪拜。 那时,有个老头儿也被赶来了;可是,他偏偏不肯下跪。 当官的见了很生气,就把他抓起来,安上“违抗官府”的罪名,要杀他的头。 老头儿一点也不慌张,反而仰天大笑,说: “我活了八十岁,死了不值什么!可惜杭州人就不会有水吃啦,连你们也得一同渴死!如果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能寻到水源。” 当官的听老头儿这么讲,心想:难道真有这等事!给他寻寻看也好:寻到了,一切作罢;寻不到,再杀他的头也不迟。 便答应了。 老头儿回到家里,把他五十岁的儿子叫来,说:“快去缚一顶竹轿来给我坐!” “阿爸,阿爸,你坐轿子做啥呀?” “我老啦,走不动了,坐上竹轿子,我要到外面去寻水源!” 儿子把竹轿子缚好了。 老头儿拐进菜园,把他二十岁的孙子叫来,说:“快去拿两根竹杠子来抬我走!” “爷爷,爷爷,你要抬到哪里去呀?” “站得高,望得远,你和你阿爸,抬我到城墙上去转转!” 孙子把竹杠子拿来了。 儿孙俩抬着老头儿,在杭州城墙上面绕圈子。 一日绕三圈,三日绕九圈。 绕呀绕呀,竹轿子绕了三日;看呀看呀,老头儿看了九圈。 他发现在城隍山脚下,有一股烟不象烟、雾不象雾的东西,不断地往上冒,不断地往上升,升到天上结成一朵白闪闪的云朵儿,对他儿孙说: “那白云底下冒烟雾的地方就是龙脉呀,有一条龙在地底下呼气呢。” 老头儿找来许多人,在城隍山脚下挖井。 挖呀挖呀,挖下去三丈三尺深,可是,井底下一滴水也没有!当官的看看井里干干的,不容分说,就把老头儿杀了! 儿孙俩大哭了一场,把老头儿的尸体埋了。 孙子含着眼泪,搀扶他阿爸,仍旧爬到城墙上去绕圈子。 绕呀绕呀,又绕了三日;看呀看呀,又看了九圈。 他们看到城隍山脚下挖过井的地方,那股烟雾更浓了,天上那朵白闪闪的云朵儿也更大了。 阿爸指着云朵儿,对他儿子说: “那白云底下冒烟雾的地方真是龙脉呢,*爷找地方没有错嘛!” 他们又找来许多人,在城隍山脚下挖过井的地方继续往下挖。 挖呀挖呀,又挖下去三丈三尺深,但是,井底下还是没有一滴水!官府知道了这回事,就不问青红皂白,把老头儿的儿子也杀了。 孙子大哭了一场,把阿爸的尸体埋在爷爷的坟堆旁边。 剩下他独个人,孤凄凄的,还是爬到城墙上去,跟爷爷和阿爸一样绕圈子。 绕呀绕呀,再绕了三日;看呀看呀,再看了九圈。 他看到地下那股烟雾越冒越浓,天上那朵白闪闪的云朵儿也越结越大了。 孙子指着云朵儿,对自己说:“那白云底下冒烟雾的地方一定是龙脉,爷爷、阿爸,你们死得好冤枉啊!” 他再去找来许多人,仍旧在城隍山脚下那挖过井的老地方,接连往下挖。 挖呀挖呀,再挖下三丈三尺深,挖到下面全是鼓鼓突突的岩石,再也挖不动了。 孙子在九丈九尺深的井底下,东摸摸是干的,西摸摸是干的,一摸摸着一块圆鼓鼓的大岩石,象是龙的眼睛。 他把心一横,大声喊道: “龙呀,龙呀,你为啥不睁眼哪!天上不下雨,地下不放水,你叫大家怎么过日子,今天我跟你拚啦!”就一头向圆鼓鼓的岩石撞过去。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岩石裂开一条缝,缝里汩汩地冒出水来,一会儿,就把九丈九尺深的水井灌得满满的。 清洌洌的井水,把孙子托上井口;可是,他已经死了。 老百姓大哭了一场,把孙子的尸体埋在他爷爷和阿爸的坟旁。 自从有了这口水井,人们就不愁没有水吃了。 后来,大家照样到处去挖井,渐渐地,杭州的水井就越挖越多。 不过后来挖出的水井,总没有比最早挖的那口更大、更深的。 因此,人们就把它叫做“吴山第一泉”,还把城隍山脚下的那条巷叫做“大井巷”。

后羿射日典故

  后羿射日是经典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后羿射日典故,供大家阅读!   后羿射日典故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   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   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   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生长,万物得生存。后羿因为射杀太阳,拯救了万物,功劳盖世,被天帝赐封为天将。后与仙女嫦娥结为夫妻,生活得美满幸福。   后羿射日解释   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后羿射日接龙

后羿射日的典故出自哪里?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

百度知道后羿射日的典故出自哪里?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查看全部1个回答曦莲滩8177TA获得超过2748个赞关注成为第278位粉丝  后羿射日的典故出自哪里?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传说尧帝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顿时,整个大地热浪滚滚,地表滚烫,庄稼被晒枯,草木被烤死,人类处于巨大的灾难之中,也给尧帝带来了极大的忧愁和烦恼。    那么,天空中怎么会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呢?原来这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千百万年以来,天帝的十个儿子每人轮值一天,周而复始,所以每天天空都只有一个太阳。而现在它们不守规矩,竟相约一起跑到空中玩耍,于是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的奇观,也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祸。    尧帝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每天向天帝祷告。天帝觉得再不能容忍儿子们胡闹下去了,便决定派天神后羿到人间去。    天帝把后弈召来,赐给他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说:    “后弈,你带着弓箭到人间去,我的太阳儿子们认识这种弓箭,知道这种弓箭是他们的克星。你弯弓搭箭,吓唬吓唬他们,叫他们按规矩办事,别再在空中胡闹下去!”    后羿接受了天帝的使命来到人间,先去拜见尧,说明下界缘由。尧见了后羿,十分高兴,带着后羿出外巡视。    后羿见到人间的悲惨景象,心中怒不可遏。他来到一片旷野上,弯弓搭箭,朝十个太阳大喊,要他们别在空中胡闹,除了该在空中轮值的外,其余的统统回到天宫中去。但是,天帝的十个儿子不理睬后羿,照样在空中追逐戏耍。cctop.    后羿见它们不听劝告,愤怒至极,对准十兄弟中的一个,“飕”的一箭射去。顷刻之间,只见一团火球无声地爆烈,流火乱飞,金色的羽毛纷纷飞散,一只带着箭的硕大无比的金黄色三足乌鸦抖落到地上。后羿知道,这金色的三足乌鸦是天帝太阳儿子的精魂,他这一箭,已经射死了天帝的一个太阳儿子。    后羿想;“天帝叫我吓吓他的太阳儿子,没想到我一时怒起,竟杀了一个。我闯了祸,看来已无法回去向天帝复命了。我不如干脆为人间做件好事,把天帝的所有太阳儿子都杀死算了。”    于是,他索性向天空中正想逃走的另外九个太阳不停地发箭。刹时间,只见满天流火,数不清的金色羽毛在空中飞散,三足乌鸦一只只坠落下来。    后羿正要向最后一个太阳射箭,尧拦住他说:“留下一个吧!人类的生存是不能没有太阳的。没有了太阳,人类将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其中包含了什么历史典故?

去查啊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于什么典故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今译] 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注释] “秦月”、“汉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龙城飞将: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汉郡名。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 阴山: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兴安岭相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典故是什么?

龙城飞将: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汉郡名。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李广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卫青、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名将卫青和李广,他们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秦琼卖马典故,要100字以下的

秦琼卖马【典故】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秦琼卖马》的典故

秦琼,字叔宝,山东人。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隋唐第十七条好汉。曾参加河南的瓦岗军起义,是李密骠骑亲将。瓦岗军覆灭后,被李世民所罗致,逐步成为高级将领。 秦琼是秦彝的儿子,秦彝战死后,由母亲抚养长大,武艺高超,在衙门供职。与樊虎分别押送犯人,别时忘了分行李,住在王小二的客栈里受到店主冷落。典当了金双锏勉强度日。秦琼有一匹好马,是黄骠马。王小二暗示他可以卖马换钱,秦琼不忍心看马吃不饱,自己生活又很窘迫,只好听计。在市场上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只因他卖马给二贤庄的单雄信。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秦琼,便立刻追赶。秦琼承认身份,跟雄信回二贤庄了

秦琼卖马是怎么样的典故?

秦琼卖马典故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 莫逆之交 注 音】 mò nì zhī jiāo更多>>。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秦琼卖马是什么典故?历史上的他真需要单雄信帮助?史书说用不着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他叫王伯当。王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祠堂”,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关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了那些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同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原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   (2)遥岑(cén):远山。   (3)玉簪螺髻(jì):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4)断鸿:失群的孤雁。   (5)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   (6)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8)流年:流逝的时光。   (9)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0)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1)倩:请托。   (12)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13)揾(wèn):擦拭。编辑本段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编辑本段评价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编辑本段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编辑本段背景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使用三个典故表达了几层意思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思乡,弃官归里 热烈高亢的抗金复国豪情;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鄙弃许汜计较名利地位 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北伐途中慨叹光阴易逝 对年华虚掷、功业无望的哀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典故是什么?

用了晋朝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求田问舍的典故,树犹如此的典故。1、莼鲈之思典故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离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驾起车子便回去了。2、求田问舍的典故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刘备深情地说:“象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3、树犹如此典故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为琅邪内使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十围之粗了,感慨的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扩展资料1、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译文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3、作者辛弃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莼鲈之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线急求辛弃疾《水龙吟》的三个典故艺术特色!

水龙吟 辛弃疾赏析 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象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南宋时代,民族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是激烈而紧张的。尽管辛弃疾出生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响,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争中去。年二十一岁时,便聚义民二千余众参加耿京队伍,矛头指向金政权。后来事变,他又能独带五十余骑,于五万敌军之中,孤胆擒缚叛徒张安国。辛弃疾平生自诩有济世报国之才,而他的过人胆识,雄伟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他的词写来便豪迈奔放。不过,同是做为豪放派的词人,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恢谐。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于是我们看到,当辛弃疾的笔从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辽远之处稍微近缩了一下的时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闲愁。 闲愁万种,万种闲愁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始终难酬壮志。顾此,他摘下佩刀,默视良久,拍栏长叹。意谓此刀不正如我,本来它是用来杀敌建功的,而今置闲,何时是了?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到了下片,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算得志,但是决不消沉退缩。 他说,不要提什么鲈鱼切得细才味美,你看,秋风已尽,张翰还乡了吗?据《晋书》讲,张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辛弃疾一方面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同时也更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知贪恋爵禄的享乐行为。他十分赞赏刘备对于许氾的讥讽。《三国志》里讲,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弃疾此时感到自己好象当年东晋北伐的桓温,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不禁流泪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这后片的最后一句与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紧相呼应。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

谈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一词是如何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试分析下片三个典故的含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有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却未能得到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的重用,于是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的亭子—赏心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替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答,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却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寓情于其中。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一“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据说是吴王阖间所造的钩形之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至此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混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姐龋”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啼独语,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脚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用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亦即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空有抱负而知音难觅的苦痛心绪。如果说上片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下片十二句,分五层意思:“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尽”是尽管、纵然。意思是说:先不要提什么妒鱼脍,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在这层意思中,“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下“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呼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妒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妒鱼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祀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沱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妒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记。“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沱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沱)那样的琐屑小人,又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岁月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己经发展到最高点,达到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作者抒发的“登临意”的第五层意思,并由此句收束全文。“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摄”,是“擦”的意思。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所以“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继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昆曲《夜奔》中有这样的唱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当时辛弃疾内心是多么地苦闷和伤心!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典故的寓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玉簪螺髻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2.把吴钩看了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3.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关于辛弃疾词两首的一些问题,水龙吟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下片3个典故各表达什么意思?

一、营造了一种开阔、苍凉的意境,触发了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二、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扩展资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关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了那些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同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赞同0| 评论 17 分钟前 dafei3157 | 二级 原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   (2)遥岑(cén):远山。   (3)玉簪螺髻(jì):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4)断鸿:失群的孤雁。   (5)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   (6)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8)流年:流逝的时光。   (9)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0)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1)倩:请托。   (12)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13)揾(wèn):擦拭。编辑本段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编辑本段评价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编辑本段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编辑本段背景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了哪三个典故?

用了晋朝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求田问舍的典故,树犹如此的典故。1、莼鲈之思典故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离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驾起车子便回去了。2、求田问舍的典故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刘备深情地说:“象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3、树犹如此典故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为琅邪内使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十围之粗了,感慨的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扩展资料1、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译文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3、作者辛弃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莼鲈之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辛弃疾 水龙吟 典故运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玉簪螺髻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2.把吴钩看了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3.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们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1)季鹰归来: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3)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典故的运用,帮助作者表达了自己处于思乡之情和忧国之意之间相互矛盾的一种心理状态。

谈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一词是如何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试分析下片三个典故的含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有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却未能得到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的重用,于是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的亭子—赏心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替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答,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却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寓情于其中。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一“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据说是吴王阖间所造的钩形之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至此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混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姐龋”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啼独语,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脚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用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亦即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空有抱负而知音难觅的苦痛心绪。如果说上片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下片十二句,分五层意思:“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尽”是尽管、纵然。意思是说:先不要提什么妒鱼脍,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在这层意思中,“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下“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呼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妒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妒鱼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祀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沱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妒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记。“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沱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沱)那样的琐屑小人,又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岁月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己长到几围粗,便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如堪?”意思是,树己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写这三句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诸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这里,作者意在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年华虚掷,使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己经发展到最高点,达到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作者抒发的“登临意”的第五层意思,并由此句收束全文。“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摄”,是“擦”的意思。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所以“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继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昆曲《夜奔》中有这样的唱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当时辛弃疾内心是多么地苦闷和伤心!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们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玉簪螺髻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2.把吴钩看了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3.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水龙吟中用了什么典故?

用了晋朝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求田问舍的典故,树犹如此的典故。1、莼鲈之思典故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离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驾起车子便回去了。2、求田问舍的典故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刘备深情地说:“象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3、树犹如此典故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为琅邪内使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十围之粗了,感慨的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扩展资料1、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译文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3、作者辛弃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莼鲈之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辛弃疾水龙吟三个典故表达了辛弃疾什么思想感情

1、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2、附原文:水龙吟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e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i)。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kua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3、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辛弃疾《水龙吟》下片用了哪些典故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

书法经典故事

王羲之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的故事 一、程邈创隶书(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二、萧何深思题匾(西汉)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 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三、“坦腹东床”(晋)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四、夜贴对联(晋)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五、李世民习书法(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 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收集古人苦练书法小故事 1、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 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2、程邈狱中制隶书 隶书又名佐书、史书,是秦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能帮助书写者达到篆书所难以达到的快速度的新书体.它字体方形,线条平直,粗细有致,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的创造者相传为秦代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程邈。 程邈,宇元岑,起初他在一个县衙里当狱吏,后来因事得罪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狱中.那时候,由于中央政权集中,文书繁多,许多军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难以速成而被延误.程邈深知这是当务之急, 早年他就发誓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于文字的改革,因而他虽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钻研大小篆的书法.每一字他都用不同字体写上数百个,然后从中选取最满意的一个.经过十年精思苦索,他终于简化了大小篆,创制出三千多个美观实用的隶书。 3、师宜官卖字换酒 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如鹍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 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汉灵帝大喜,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 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4、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 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5、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 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 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 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 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 1.怀素芭蕉练字 唐代书法家怀素十分勤奋刻苦。因为买不起纸张,他就在寺院附近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久而久之,老芭蕉叶被他用完了,他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在新鲜树叶上练字。他坚持不懈地练字,终于成为了书法家。 2.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他就骄傲了,有一天,看到一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很是参考,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3.欧阳通苦学父书 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母亲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4.萧峰学写凤凰尾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他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5.欧阳询流连观碑 欧阳询出使归途,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反复折返观摩。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有关于书法故事有哪些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 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回论。 有一答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 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 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关于书法的名人故事 1、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2、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 *** 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4、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 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 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5、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名人小故事,简短些!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样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酒的强烈的剌激作用,能焕发出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之性,所谓“酒后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艺家恃才傲世,酒后更加颠狂,言谈举止一反常态,所以,人们就给他们冠以“狂人”,顷刻而成,形象生动。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骂,酒后作画,画后往往毁裂而去。“富豪求画,唾骂不与”,被人称为甘疯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艺术家追求真善美,他们酒后的这种追求更加强烈,更无顾忌,或蔑视权贵,或痛斥势利小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李白酒后敢于让炙手可热的杨国忠、高力士磨墨、脱靴,这种奴视权贵的狂劲,可亲!可爱!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时期的减笔人物画家,平时嗜酒自乐,“醉来亦复成淋漓”,行为狂放,得了个梁疯子的绰号。《图绘宝鉴》记载:他在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皇帝赐他金带,他竟然不受,挂在了院内,把皇帝的赏赐晾了起来。在封建社会,皇帝赏下的东西务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来。梁楷此举是常人所不敢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归庄(1613一1673〉能写行草,又善画墨竹。明亡后,他不肯与清 *** 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后悲歌,旁若无人。归庄和当时的大思想家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明代的宫廷画家吴伟出入宫廷,但看不起权贵。当时的太监们权力很大。太监们专权祸国的行为既被人们蔑视,同时,也有些人慑于他们的气焰,卑躬奉迎。吴伟则表里如一,爱憎分明,内侍们求画,决拿不到片张半幅。还有些向吴伟求画的人,如果礼貌不周,他也决不动笔。只有他醉酣之时,就自动抽纸乱抹,画完就掷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对真善美认识的具体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种真情率意,毫无娇柔造作之态。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苦功。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