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忆秦娥·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 “风淅浙,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张先《忆秦娥》: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最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 “用太白韵。”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的李白词体。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这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和如血的残阳。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刘熙载《艺概》卷四) 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陈廷焯《云韶集》评)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忆江南古诗原文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古诗原文

1、忆江南古诗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的古诗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

1、原文: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白话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的原文和译文

1、《忆江南》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忆江南》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忆江南》的作者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热爱生命汪国真原文和赏析

1、原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2、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的汪国真已进入而立之年,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的地市级以上的刊物上,90%的退稿率使他自觉一事无成,拼搏努力,却兜兜转转平白辜负了好时光,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3、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但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也是第三次投稿,在1988年2月才得以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的《追求》上,之后它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诗歌自有其魅力,这首《热爱生命》由此为他带来了众多知音。

身边的科学读书笔记原文

身边的科学_250字  从小我的心中就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直向太阳"微笑",这个疑问通过学习《十万个为什么》得出答案。初步开始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向日葵的花盘下面茎干里有一种可以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它叫做生长素。在晴天太阳光的照射下,背光一面的生长素比向光一面多,也长得快。这样,就使得整个花盘朝太阳点头,围着太阳转,好像它对着太阳"微笑"。还知道向日葵花盘是由100000小花组成的。  通过对《十万个为什么》学习,我知道水仙花栽在清水里也会生长、开花;植物睡觉是因为太累了;竹平时开花不结果,但也可以繁殖后代;剪取瓶插鲜花最好在中午进行;海底不是平坦的,像陆地一样有海岭、盆地、平原及海沟。等等知识。  通过学习书本里的科学知识,我对我身边的事情更加了解,我更加热爱科学了

热爱生命汪国真原文 热爱生命汪国真原文和赏析

1、原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的汪国真已进入而立之年,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的地市级以上的刊物上,90%的退稿率使他自觉一事无成,拼搏努力,却兜兜转转平白辜负了好时光,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 3、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但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也是第三次投稿,在1988年2月才得以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的《追求》上,之后它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诗歌自有其魅力,这首《热爱生命》由此为他带来了众多知音。

汪国真诗歌《热爱生命》原文及赏析

《热爱生命》是汪国真所作的诗歌,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以及一切有意义的事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的一种不屈服,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 《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作品赏析: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不难懂,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热爱生命》,也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抒情诗歌,也可以作为励志的诗歌来读。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作者简介: 汪国真,诗人,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做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1990年出版首本诗集《年轻的潮》,其后陆续出版《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诗集,并有多种《汪国真诗文集》出版,掀起流行阅读风潮,其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时称“汪国真现象”。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诗人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的汪国真已进入而立之年,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的地市级以上的刊物上,90%的退稿率使他自觉一事无成,拼搏努力,却兜兜转转平白辜负了好时光,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但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也是第三次投稿,在1988年2月才得以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的《追求》上,之后它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诗歌自有其魅力,这首《热爱生命》由此为他带来了众多知音。

汪国真诗歌《热爱生命》原文及赏析

《热爱生命》是汪国真所作的诗歌,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以及一切有意义的事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的一种不屈服,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 《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作品赏析: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不难懂,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热爱生命》,也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抒情诗歌,也可以作为励志的诗歌来读。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作者简介: 汪国真,诗人,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做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1990年出版首本诗集《年轻的潮》,其后陆续出版《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诗集,并有多种《汪国真诗文集》出版,掀起流行阅读风潮,其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时称“汪国真现象”。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诗人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的汪国真已进入而立之年,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的地市级以上的刊物上,90%的退稿率使他自觉一事无成,拼搏努力,却兜兜转转平白辜负了好时光,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但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也是第三次投稿,在1988年2月才得以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的《追求》上,之后它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诗歌自有其魅力,这首《热爱生命》由此为他带来了众多知音。

汪国真《热爱生命》的原文是什么???急啊!!

《热爱生命》 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热爱生命》,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抒情诗歌,也可以作为励志的诗歌来读。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汪国真《热爱生命》的原文是什么???急啊!!

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热爱生命汪国真原文

  1、原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的汪国真已进入而立之年,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的地市级以上的刊物上,90%的退稿率使他自觉一事无成,拼搏努力,却兜兜转转平白辜负了好时光,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   3、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但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也是第三次投稿,在1988年2月才得以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的《追求》上,之后它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诗歌自有其魅力,这首《热爱生命》由此为他带来了众多知音。

《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见“大淖记事”条)。 内容概要 岳阳楼记 岳阳楼值得一看。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中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印象里,它是滕子京所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很少没有读过《岳阳楼记》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虽然范记写得很清楚,滕子京不过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总以为这是滕子京建的。岳阳楼和滕子京这个名字分不开了。滕子京一生做过什么事,大家不去理会,只知道他修建了岳阳楼,好像他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久,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记》里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念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二年毁于火,推官陶宗孔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又毁于火,康熙二十二年由知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又毁于火,直到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因此范记所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已不可见。现在楼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阳楼记》系张照所书,楼里的大部分楹联是到处写字的“道州何绍基”写的,张、何皆乾隆间人。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也很可能,后来两次修复,都还保存了滕楼的旧样。九百多年前的规模格局,至今犹能得其仿佛,斯可贵矣。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有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楼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有三四级风,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波”和 “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夜读《岳阳楼新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那一联,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滕子京的《临江仙》把“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整句地搬了进来,未免过于省事! 吕洞宾的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很有点仙气,但我怀疑这是伪造的(清人陈玉垣《岳阳楼》诗有句云:“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他主张岳阳楼上当奉屈左徒为宗主,把楼上的吕洞宾的塑像请出去,我准备投他一票)。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作品鉴赏 汪曾祺的散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最核心的,是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感情,而这感情从不流露在文字的表面。他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他认为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他说他自己有点不好意思。他觉得他读过的某些散文带点感伤主义。因此,他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他的散文不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的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不像蒙田那样的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他的散文继承了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自珍的痕迹。汪曾祺认为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他说作家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的那么一种人。然而,感情只是包涵在他的作品里,而不是直接表露在他的文字表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篇包涵着对于自己老师的深厚感情的文字,其中所记叙的沈先生的事迹是很感人的,或者说所记叙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这些事迹里渗透了作者的感情。例如作品写沈先生对学生的关怀,上“创作课”总是夹着一大摞书来带给学生去参考,上“小学史”课就夹了好些纸卷,而这些纸卷是沈先生用毛笔为学生抄来的史料。例如作品写沈先生热情为学生向报刊推荐稿件,“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这些叙述中都包涵着很深的感情,但作者并不直接表露什么。汪曾祺对于沈先生后来从事文物研究的原因的描述是独到而深刻的,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虽然克制着感情的流露,却在感情上对于沈先生有很深的理解。他描述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有广博的知识,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劳动者的创造性,他对于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 *** ,使人感动。作者因此戏称沈先生的文物研究是“抒情考古学”。作者所要写的是沈先生与考古学的感情联系,这给他的散文带来很大的魅力。汪曾祺说他对于人类生活怀有朴素的信念,他认为人类与中国都是有希望的,他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但是,他的作品不是悲剧,他说他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说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在描述沈从文先生性格的时候,汪曾祺把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描述得令人神往,这种人生的特点是: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永远不消沉,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恐怕很能描述汪曾祺作品所追求的境界。汪曾祺的作品,乍一看知识性很强,进一步看很有可读性,很有魅力。《岳阳楼记》除了少许篇幅描写岳阳楼的盛景之外,可以说都是知识性的,介绍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介绍这个楼的修建历史等。接下来说当时范仲淹却不在岳阳,而被贬官在邓州,甚至于听说范仲淹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于是,这篇散文自然引出想象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议论。散文是那样引人入胜和富于魅力。可是,这个魅力来自何处呢?看来这里深层的动因只能是作者对于人世间事情的浓厚兴趣,痴迷的热爱,对于生活本身的执著,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投以天真的孩子般的眼光。然而,尽管这样,一篇好的作品也不是随时可以产生的。作者的女儿曾经问他:“你还能写出一篇《受戒》吗?”他答“写不出来了”,因为一个人写一篇作品,是外在内在各种原因造成的,是有一定的机缘的,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汪曾祺的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他的创作数量并不很大,然而可以说每一篇都有独特价值与探求,结构上也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原文是什么?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我想,你肯定不愿意,甚至会嗔怪我何以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望着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并不以为古怪荒唐。他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好吧!我愿意认识认识他……"事情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公安局从拘留所把小流氓宋宝琦放了出来。他是因为卷进了一次集体犯罪活动被拘留的。在审讯过程中,面对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威力与政策感召,他浑身冒汗,嘴唇哆嗦,作了较为彻底的坦白交代,并且揭发检举了首犯的关键罪行。因此.公安局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情节较轻而坦白揭发较好,加上还不足十六岁--将他教育释放了。他的父母感到再也难在老邻居们面前抛头露面,便通过换房的办法搬了家,恰好搬到光明中学附近。根据这几年实行的"就近入学"办法,他父母来申请将宋宝琦转入光明中学上学。他该上初三,而初三(3)班又恰好有空位子,再加上张老师有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又是这个年级班主任里唯一的党员。因此,经过党支部研究,接受了宋宝琦的转学要求,并且由老曾直接找到张老师,直截了当地摆出情况,问他说:"怎么样?你把宋宝琦收下吧?"正象你所知道的那样,张老师思忖的目光刚同老曹那饱含期待、鼓励的目光相遇,他便答应下来了。二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日,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他一番。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象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象一把大条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一路上,张老师的表情似乎挺平淡。等到听完公安局同志的情况介绍、翻完卷宗以后,他的脸上才显露出强烈的表情来--很难形容,既不全是愤慨,也不排除厌恶与蔑视,似乎渐渐又由决心占了上风,但忧虑与沉重也明显可见。张老师从公安局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他掏出叠得很整齐的手绢,一边擦着脑门上的汗,一边走进年级组办公室。显然同组的老师们都已知道宋宝琦将于明天到他班上课的事了。教数学的尹达磊老师头一个迎上他,形成了关于宋宝琦的第一个波澜。三尹老师和张老师同岁,同是一个师范学院毕业,同时分配到光明中学任教,又经常同教一个年级。他们一贯推心置腹,就是吵嘴,也从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总是把想法倾巢倒出,一点"底儿"也不留。尹老师身材细长,五官长得紧凑,这就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娃娃相",多亏鼻梁上架着副深度近视镜,才使他在学生们面前不至有失长者的尊严。在这1977年的春天,尹老师感到心里一片灿烂的阳光。他对教育战线,对自己的学校、所教的课程和班级,都充满了闪动着光晕的憧憬。他觉得一切不合理的事物都应该而且能够迅速得到改进。他认为"四人帮"既已揪出,扫荡"四人帮"在教育战线的流毒,形成理想的境界应当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不过,最近这些天他有点沉不住气。他愿意一切都如春江放舟般顺利,不曾想却仍要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关于宋宝琦即将"驾到"的消息一入他的耳中,他就忍不住热血沸腾。张老师刚一迈进办公室,他便把满腔的"不理解"朝老战友发泄出来。他劈面责问张老师:" 你为什么答应下来?眼下,全年级面临的形势是要狠抓教学质量,你弄个小流氓来,陷到作他个别工作的泥坑里去,哪还有精力抓教学质量?闹不好,还弄个"一粒耗子屎坏掉一锅粥"!你呀你,也不冷静地想想,就答应下来,真让人没法理解……"办公室的其他老师,有的赞同尹老师的观点,却不赞同他那生硬的态度;有的不赞成他的观点,却又觉得他的确是出于一片好心;有的一时还拿不准道理上该怎么看,只是为张老师凭空添了这么副重担子,滋生了同情与担忧……因此,虽然都或坐或站地望着张老师,却一时都没有说话。就连搁放在存物架上的生理卫生课教具 --耳朵模型,仿佛也特意把自己拉成了一尺半长,在专注地等待着张老师作答。张老师觉得尹老师的意见未免偏激。但并不认为尹老师的话毫无道理。他静静地考虑了一分钟,便答辩似地说:"现在,既没有道理把宋宝琦退回给公安局,也没有必要让他回原学校上学。我既然是个班主任老师,那么,他来了,我就开展工作吧……"这真是几句淡而无味的话。倘若张老师咄咄逼人地反驳尹老师,也许会引起一场火爆的争论,而他竟出乎意料地这样作答,尹老师仿佛反被慑服了。别的老师也挺感动,有的还不禁低首自问:"要是把宋宝琦分到我的班上,我会怎么想呢?"张老师的确必须立即开展工作,因为.就在这时,他班上的团支部书记谢惠敏找他来了。四谢惠敏的个头比一般男生还高,她腰板总挺得直直的,显得很健壮。有一回,她打业余体校栅栏墙外走过,一眼被里头的篮球教练看中。教练热情地把她请了进去,满心以为发现了个难得的培养对象。谁知让这位长圆脸、大眼睛的姑娘试着跑了几次蓝后,竟格外地失望--原来,她弹跳力很差,手臂手腕的关节也显得过分僵硬,一问,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她功课中平,作业有时完不成,主要是由于社会工作占去的精力和时间大多了--因此倒也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谅解。头年夏天,张老师接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时,谢惠敏已经是团支部书记了。张老师到任不久便轮到这个班下乡学农,返校的那天,队伍离村二里多了,谢惠敏突然发现有个男生手里转动着个麦穗,她不禁又惊又气地跑过去批评说:"你怎么能带走贫下中农的麦子?给我!得送回去!"那个男生不服气地辩解说:"我要拿回家给家长看,让他们知道这儿的麦子长得有多么棒!"结果引起一场争论,多数同学并不站在谢惠敏一边,有的说她"死心眼",有的说她"太过分"。最后自然轮到张老师表态,谢惠敏手里紧紧握着那根丰满的麦穗,微张着嘴唇,期待地望着张老师。出乎许多同学的意料,张老师同意了谢惠敏送回麦穗的请求。耳边响着一片扬声争论与喁喁低议交织成的音波,望着在雨后泥泞的大车道上奔回村庄的谢惠敏那独特的背影,张老师曾经感动地想:问题不在于小小的麦穗是否一定要这样来处理:看哪,这个仅仅只有三个月团龄的支部书记,正用全部纯洁而高尚的感情,在维护"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她的身上,有着多么可贵的闪光素质啊!但是,这以后,直到"四人帮"揪出来之前,浓郁的阴云笼罩着我们祖国的大地,阴云的暗影自然也投射到了小小的初三(3)班。被"四人帮"那个大黑干将控制的团市委,已经向光明中学派驻了联络员,据说是来培养某种"典型",是否在初三(3)班设点,已在他们考虑之中,谢惠敏自然常被他们找去谈话。谢惠敏对他们的"教诲"并不能心领神会,因为她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她单纯而真诚。但是,打从这时候起,张老师同谢惠敏之间开始显露出某种似乎解释不清的矛盾。比如说,谢惠敏来告状,说团支部过组织生活时,五个团员竟有两个打瞌睡。张老师没有去责难那两个不象样子的团员,却向谢惠敏建议说;"为什么过组织生活总是念报纸呢?下回搞一次爬山比赛不成吗?保险他们不会打瞌睡!"谢惠敏瞪圆了双眼,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隔了好一阵,才抗议地说:"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再比如,那一天热得象被扣在了蒸笼里,下了课,女孩子们都跑拢窗口去透气,张老师把谢惠敏叫到一边,上下打量着她说:"你为什么还穿长袖衬衫呢?你该带头换上短袖才是,而且,你们女孩子该穿裙子才对啊!"谢惠敏虽然热得直喘气,却惊讶得满脸涨红,她简直不能理解张老师在提倡什么作风!班上只有宣传委员石红才穿带小碎花的短袖衬衫,还有那种带褶子的短裙,这在谢惠敏看来,乃是"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的表现!"四人帮"揪出来之后,张老师同谢惠敏之间的矛盾自然可以解释清楚了,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现在,谢惠敏找到张老师。向他汇报说:"班上同学都知道宋宝琦要来了,有的男生说他原来是什么"菜市口老四",特别厉害;有些女生害怕了,说是明天宋宝琦真来,她们就不上学了!"张老师一愣。他还没有来得及预料到这些情况。现在既然出现了这些情况,他感到格外需要团支部配合工作,便问谢惠敏:"你怕吗?你说该怎么办?"谢惠敏晃晃小短辫说:"我怕什么?这是阶级斗争!他敢犯狂,我们就跟他斗!"张老师心里一热。一霎时,那在泥泞的大车道上奔走的背影活跳在记忆的屏幕上。他亲热地对谢惠敏说:"你赶紧把团支部和班委会的人找齐,咱们到教室开个干部会!"五四点二十左右,干部会结束了。其他干部们都走了,教室里只剩下张老师、谢惠敏和石红三个人。石红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春阳射到她的圆脸庞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地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 --这是每当她要想出一个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教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所喜爱的神态。可是此刻她并不是在解数学题,而是在琢磨怎么写出明天一早同大家--也包括宋宝琦--见面的"号角诗"。张老师同谢惠敏在一旁谈着话。围绕着接收宋宝琦需要展开的工作,已经全部落实。男生干部们分头找男生们做工作去了,跟他们讲宋宝琦并不是什么威震菜市口的 "英雄",而是个犯了错误的需要帮助的人。对他既别好奇乃至于敬畏,也不能歧视打击,大家要齐心合力地帮助他。女生干部将分头到那几个或者是因为胆小,或者是出于赌气,宣布明天不来上学的女生家去,对她们和她们的家长讲清楚,学校一定会保证女孩子们不受宋宝琦欺侮;对宋宝琦这样的小流氓,消极躲避只能助长他的恶习,只有团结起来同他斗争,进行教有,才能化有害为无害,并且逐步化无害为有益。张老师则要对宋宝琦进行家访,对他以及他的家长进行初步了解,并进行第一次思想工作,石红的"口角诗"明天一早将向大家强调:"让我们的教室响彻向"四化"进军的脚步声!"当石红的"号角诗"快要写完的时候,张老师同谢惠敏的谈话结束了。张老师把摊在桌上、刚给干部们看过的几件东西往一块敛。那是张老师从派出所带回来的、宋宝琦犯案后被搜出的物品:一把用来斗殴的自行车弹簧锁,一副残破油腻的扑克牌,一个式样新颖附有打火机的镀镍烟盒,还有一本撕掉了封皮的小说。小干部们面对这些东西都厌恶得皱鼻子、撇嘴角。谢惠敏提议说:"团支部明天课后开个现场会,积极分子们也参加,摆出这些东西,狠狠批判一顿!"大伙都同意,张老师也点头说:"对,要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抓好反腐蚀教育。"没曾想,临到张老师收敛这几件物品时,突然出现了矛盾,还闹得挺僵。别的东西都收进书包了,只剩下那本小说。张老师原来顾不得细翻,这时拿起来一检查,不由得"啊!"了一声。原来那是本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牛虻》。谢惠敏感到张老师神情有点异常,忙把那本书要过来翻看。她以前没听说过、更没看见过这本书,她见里头有外国男女讲恋爱的插图,不禁惊叫起来:"唉呀!真黄!明天得狠批这本黄书!"张老师皱起眉头,思索着。他回忆起自己中学时代的情况。那时候,团支部曾向班上同学们推荐过这本小说……围坐在篝火旁,大伙用青春的热情轮流朗读过它;倚扶着万里长城的城堞,大伙热烈地讨论过"牛虻"这个人物的优缺点……这本英国小说家伏尼契写成的作品,曾激动过当年的张老师和他的同辈人,他们曾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中,汲取过向上的力量……也许,当年对这本小说的缺点批判不够?也许,当年对小说的精华部分理解得也不够准确、不够深刻?……但,不管怎么说- -张老师想到这儿,忍不住对谢惠敏开口分辨道:"这本《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激烈地质问说:"怎么?不是黄书?!这号书不是黄书什么是黄书!"在谢惠敏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一种铁的逻辑,那就是凡不是书店出售的、图书馆外借的书,全是黑书、黄书。这实在也不能怪她。她开始接触图书的这些年,恰好是"四人帮"搞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最凶的几年。可爱而又可怜的谢惠敏啊,她单纯地崇信一切用铅字新排印出来的东西,而在"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那几年里,她用虔诚的态度拜读的报纸刊物上,充塞着多少他们的"帮文",喷溅出了多少戕害青少年的毒汁啊!倘若在谢惠敏最亲近的人当中,有人及时向她点明:张春桥、姚文元那两篇号称"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文章"大可怀疑,而"梁效"、"唐晓文"之类的大块文章也绝非马列主义的"权威论著"……那该有多好啊!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没有人向她点明这一点。她的父母经常嘱咐谢惠敏及其弟妹,要听毛主席的话,变认真听广播、看报纸;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尊重老师;要求他们好好学功课……谢惠敏从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受益不浅,具备了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劳动者后代的气质;但是,在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白骨精化为美女现形的斗争环境里,光有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就容易陷于轻信和盲从,而"白骨精"们正是拼命利用一些人的轻信与盲从以售其奸!就这样,谢惠敏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满心满意想成为一个好的革命者,想为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而奋斗,却被"四人帮"害得眼界狭窄、是非模糊。岂止《牛虻》这本书她会认为是毒草,我们这段故事发生的时候,《青春之歌》已经进行再版了,但谢惠敏还保持着"四人帮"揪出前形成的习惯--把那些热衷于传播"文艺消息",什么又会有某个新电影上演啦,电台又播了个什么新歌呀这样的同学们,看成是"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就在前几天,她发现石红在自习课上看一本厚厚的小说,下课她便给没收了。那是1959年出版的《青春之歌》,她随便翻检了几页,把自己弄得心跳神乱--断定是本"黄书",正想拿来上交给张老师,石红笑嘻嘻地一把抢了回去,还拍着封面说;"可带劲啦!你也看看吧!"结果两人争吵了一场;后来她忙着去团委开会,倒忘记向张老师反映了,没想到今天张老师竟比石红还要石红--亲口否认这本外国"黄书"不黄!在谢惠敏心中,外国的"黄书"当然一律又要比中国的"黄书"更黄了。面对着这样一位张老师,她又联想起以前的许多细琐冲突来。于是,往常毕竟占据支配地位的尊敬之感,顿然减少了许多。她微微噘起嘴,飞走的眉毛落回来拧成了个死疙瘩。这时候,石红写完"号角诗",正准备给张老师和谢惠敏朗诵,突然听到张老师说:"这本《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她这才知道那本被书原来就是《牛虻》,赶忙凑拢谢惠敏身边去看,谢惠敏大声质问张老师的话刚一出口,她便热情地晃动着谢惠敏胳膊说:"别这么说!我听爸爸妈妈讲过,《牛虻》这本书值得一读!这两天我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头的保尔·柯察金是个无产阶级英雄,可他就特别佩服"牛虻"……"石红早就想找本《牛虻》来看,一直没有借到,所以她从谢惠敏手中拿过书来翻动时,心里翻腾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时代的事儿?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牛虻"究竟是个啥样的人?真的有值得佩服的地方吗?……当她把破书还到张老师手上时,不禁问道: "读这本书,该注意些啥?学习些啥?"谢惠敏咬住嘴唇,眯起眼睛,不满地望着石红,心里怦怦直跳。张老师翻动着那本饱经沧桑的《牛虻》,他本想耐心地对谢惠敏解释为什么不能把它算作"黄书",但是这本书是从宋宝琦那儿抄出来的,并且,瞧,插图上,凡有女主角琼玛出现,一律野蛮地给她添上了八字胡须。又焉知宋宝琦他们不是把它当成"黄书"来看的呢?生活现象是复杂的。这本《牛虻》的遭遇也够光怪陆离了。对谢惠敏这样实际上还很幼稚的孩子。分析过于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精华糟粕并存的文艺作品,需要充裕的时间和适宜的场合。想到这些,我们的张老师便把破旧的《牛虻》放入书包,和蔼地对谢惠敏说:"关于这本书的事儿,咱们改天再谈吧。看,快五点了,咱们赶紧听听石红写的"号角诗"吧,听完分头按计划行动。"石红念的诗,谢惠敏一句也没装进脑子里去。她痛苦而惶惑地望着映在课桌上的那些斑驳的树影。她非常、非常愿意尊敬张老师,可张老师对这样一本书的古怪态度,又让她不能不在心里嘀咕:"还是老师呢,怎么会这样啊?!……"六五点刚过,张老师骑车抵达宋家的新居。小院的两间东屋里东西还来不及仔细整理,显得很凌乱。比如说,一盆开始挂花的"令箭",就很不恰当地摆放在歪盖着塑料布的缝纫机上。宋宝琦的母亲是个售货员,这天正为搬家倒休,忙不迭地拾缀着屋子。见张老师来了,她有点宽慰,又有点羞愧,忙把宋宝琦从堂屋喊出来,让他给老师敬礼,又让他去倒茶。我们且不忙随张老师的眼光去打量宋宝琦,先随张老师坐下来同宋宝琦母亲谈谈,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大概。宋宝琦的父亲在园林局苗圃场工作,一直上"正常班",就是说,下午六点以后就能往家奔了。但他每天常常要八、九点钟才回家。为什么?宋宝琦母亲说起来连连叹气,原来这些年他养成了个坏习惯:下班的路上经过月坛,总要把自行车一撂,到小树林里同一些人席地而坐,打扑克消遣,有时打到天黑也不散,挪到路灯底下接茬打,非得其中有个人站起来赶着去工厂上夜班,他们才散。显然,这样一位父亲,既然缺乏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那么,对宋宝琦的缺乏教育管束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当母亲的,从她含怨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她是怎样自食了溺爱与放任独生子的苦果。绝不要以为这个家庭很差劲。张老师注意到,尽管他们还有大量的清理与安置工作,才能使房间达到窗明几净的程度,但是一张镶镜框的毛主席像,却已端正地挂到了北墙,并且,一张稍小的周总理像,装在一个自制的环绕着银白梅花图案的镜框中,被郑重地摆放在了小衣柜的正中。这说明这对年近半百的平凡夫妇,内心里也涌荡着和亿万人民相同的感情波澜。那么,除了他们自身的弱点以外,谁应当对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负责呢?……差一刻六点的时侯,张老师请当母亲的尽管去忙她的家务事,他把宋宝琦带进里屋,开始了对小流氓的第一次谈话。现在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宋宝琦是个什么模样了。他上身只穿着尼龙弹力背心,一疙瘩一疙瘩的横肉,和那白里透红的肤色,充分说明他有幸生活在我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会里,营养是多么充分,躯体里蕴藏着多么充沛的精力。唉,他那张脸啊,即便是以经常直视受教育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不免浑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的是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灯下。经过三十来个回合的问答,张老师已在心里对宋宝琦有了如下的估计: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大约只相当初中一年级程度,别看有着一身犟肉,实际上对任何一种正规的体育活动都不在行。张老师想到,一些满足于贴贴标签的人批判起宋宝琦这样的小流氓来,一定会说他是"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但是,随着进一步地询问,张老师便愈来愈深切地感到,笼统地说宋宝琦这样的小流氓具有资产阶级思想,那就近乎无的放矢,对引导他走上正路也无济于事。宋宝琦的确有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但究竟是哪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呢?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讲究"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用虚伪的"人性论"掩盖他们追求剥削、压迫的罪行。而宋宝琦呢?他自从陷入了那个流氓集团以后,便无时无刻不处于森严的约束之中,并且多次被大流氓"扇耳茄子"与用烟头烫后脑勺。他愤怒吗?反抗吗?不,他既无追求"个性解放"、呼号"自由、平等"的思想行动,也从未想到过"博爱";他一方面迷信"哥儿们义气",心甘情愿地替大流氓当"炊拨儿",另一方面又把扇比他更小的流氓耳光当作最大的乐趣。什么"成名成家",他连想也没有想过,因为从他懂事的时候起,一切专门家--科学家、工程师、作家、教授……几乎都被林贼、"四人带"打成了"臭老九",论排行,似乎还在他们流氓之下,对他来说,何羡慕之有?有何奋斗而求之的必要?资产阶级的典型思想之一是"知识即力量",对不起,我们的宋宝琦也绝无此种观念。知识有什么用?无休无止地"造反"最好。张铁生考试据说得了个"大鸭蛋",不是反而当上大官了吗?……所以,不能笼统地给宋宝琦贴上个"满脑袋资产阶级思想"的标签便罢休,要对症下药!资分阶级在上升阶段的那些个思想观点,他头脑里并不多甚至没有,他有的反倒是封建时代的"哥儿们义气"以及资产阶级在没落阶段的享乐主义一类的反动思想影响……请不要在张老师对宋宝琦的这种剖析面前闭上你的眼睛,塞上你的耳朵,这是事实!而且,很遗憾,如果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未来操心的话,那么,你还要承认,宋宝琦身上所反映出的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并不是极个别的!请抱着解决实际问题、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疽的态度,同我们的张老师一起,来考虑考虑如何教育、转变宋宝琦这类青少年吧!刘心武 (1942—)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荷花与紫薇(汪曾祺) 原文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诉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侧,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刘心武的散文《长吻蜂》原文

  去年,我远郊书房温榆斋的小院里那株樱桃树只结出一颗樱桃。村友告诉我,树龄短、开花少,加上授粉的蜜蜂没怎么光顾,是结不出更多樱桃的原因。今年,樱桃树已经三岁,入春,几根枝条上开满白色小花,同时能开出花的,只有迎春和玉兰,像丁香、榆叶梅什么的还都只是骨朵,日本樱花则连骨朵也含含混混的,因此,樱桃树的小白花灿烂绽放,确实构成一首风格独异的颂春小诗。今年,它能多结出樱桃吗?纵然花多,却无蜂来,也是枉然。  清明刚过,我给花畦松过土,播下些波斯菊、紫凤仙的种子。在晴阳下伸伸腰,不禁又去细望樱桃花,啊,我欣喜地发现,有一只蜂飞了过来,亲近我的樱桃花。那不是蜜蜂,它很肥大,褐色的身体毛绒绒的,双翼振动频率很高,但振幅很小,不仔细观察,甚至会觉得它那双翼只不过是平张开了而已。它有一根非常长的须吻,大约长于它的身体两倍,那须吻开头一段与它身体在一条直线上,但后一段却成折角斜下去,吻尖直插花心。显然,它是在用那吻尖吮吸花粉或花蜜,就像我们人类用吸管吮吸饮料或酸奶一样。并非蜜蜂的这只大蜂,也能起到授粉作用,使我的樱桃树结果吗?我自己像影视定格画面里的人物,凝神注视它,它却仿佛影视摇拍画面里舞动的角色,吮吸完这朵花,再移动、定位,去吮吸另一朵花,也并不按我们人类习惯的那种上下左右的次序来做这件事,它一会儿吸这根枝条上的,一会儿吸那根枝条上的,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或邻近移位,或兜个圈移得颇远,但我摄神细察,发现它每次所光临的绝对是一朵新花,而且,它似乎是发愿要把这株樱桃树上每朵花都随喜一番!  手持花铲呆立在樱桃树前的我,为一只大蜂而深深感动。当时我就给它命名为长吻蜂。事后我查了《辞海》生物分册,不得要领,那上面似乎没有录入我所看到的这个品种,于是,我在记忆里,更以长吻蜂这符码来嵌定那个可爱的生命。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在生物学知识以外,它给予我的是关于生命的禅悟。  我是一个渺小的存在。温榆斋里不可能产生文豪经典。但当我在电脑上敲着这些文字时,我仿佛又置身在清明刚过的那个下午,春阳那么艳丽,樱桃花那么烂漫,那只长吻蜂那么认真地逐朵吮吸花心的粉蜜,它在利己,却又在利他——是的,它确实起到了授粉的作用,前几天我离开温榆斋小院回城时,发现樱桃树上已经至少膨出了二十几粒青豆般的幼果——生命单纯,然而美丽,活着真好,尤其是能与自己以外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相亲相爱,融为一体!常有人问我为何写作,其实,最根本到一点是:我喜欢。若问那长吻蜂为什么非要来吮吸樱桃树的花粉花蜜?我想最根本的一条恐怕也是“我喜欢”三个字。生命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朴实洒脱,也就是幸运,也就是幸福。  我在电话里把长吻蜂的事讲给一位朋友,他夸我心细如丝,但提醒我其实在清明前后,非典阴影已经笼罩北京,人们现在心上都坠着一根绳,绳上拴着冠状病毒形成的沉重忧虑。我告诉他,惟其如此,我才更要从长吻蜂身上获取更多的启示。以宇宙之大、万物之繁衡量,长吻蜂之微不足道,自不待言,它的天敌,大的小的,有形的无形的,想必也多,但仅那天它来吮吸樱桃花粉蜜的一派从容淡定,已体现出生命的尊严与存活发展的勇气,至少于我,已成为临非典而不乱的精神滋养之一。莫道生命高贵却也脆弱,对生命的热爱要体现在与威胁生命的任何因素--大到触目惊心的邪恶,小到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冠状病毒--不懈的抗争中。我注意居室通风,每日适度消毒,减少外出,归来用流动水细细洗手……但我还有更独特的抗非典方式,那就是用心灵的长吻,不时从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中吮吸生命的自信与勇气。  (注:蜂鸟身形极细小如黄蜂,以花蜜为生。  ——编者)

《心上的草》刘心武 原文

心上的草刘心武青春期萌动来临了。那标志,便是心上长草。心窝里痒痒的……青春期萌动来临了。那标志,便是心上长草。心窝里痒痒的。注意力不集中了,常被老师家长窥破,有的老师便大有“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架势,有的家长也不禁惶惶然只想往那长草的心上泼滚烫的碱水。但那心上的嫩草芽儿并不是“恶竹”,亦非蛆虫,它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也有自我悚然的。女孩子尤其容易自惊自咋:“我这是怎么了?!”竟有一种犯罪感滋生。然而青春无罪。心上的青草,倘从未出生过,那即使不是一个有疾患的人,至少也是一个怪人。伟人们大体也是“打小这么着过来的”。心上的草,倘任其乱生,最后蓬蓬然,森森然,以至失却了萎萎青翠、淡淡雅香,纠结、芜秽、枯黄、腐臭,那当然很糟糕。不过,绝大多数正常的少男少女,他们心上的草不会乱长到那般地步。心上滋出嫩草芽儿,预告着人生进入了一个既神秘莫测又乐趣无穷的阶段。啊,原来男的跟女的真是有着重大不同的两种人;原来人的眼光里还有那么多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解释清楚的信息;原来长辈之间有着那么多隐蔽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原来长大成人投入社会真有点像还没学会游泳就硬被人推进河里;原来世界竟如此之大人类竟如此之复杂;原来那些崇拜了好久的明星作为一个俗人也不过尔尔;原来某些听腻了的训诫还真有些用处,相反的是原来某些认为是不可撼动的说辞现在竟被证明是相当的可笑;原来我最闹不清楚的倒是我自己;原来一个人会遇上即使最亲近的人比如爸爸妈妈也不能告知的境况,得全凭自己去探险……心上的草,需要和风梳理,需要柔剪来除,不要怕剪而复生,亦不能任其疯长狂蹿。看见过质量上乘的足球场吗?那绿草构成一袭地毯,任足球健儿在其上驰骋竞争,青春的心草,正如那绿茵场般既美丽又齐整,既柔软又坚韧。

汪曾祺的栗子原文?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老老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壳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须洗手。栗肉为糖汁沁透,很甜。炒栗子宋朝就有。笔记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个叫李和儿的,栗有名。南宋时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献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儿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国之思,也很感人。日本人爱吃栗子,但原来日本没有中国的炒栗子。有一年我在广交会的座谈会上认识一个日本商人,他是来买栗子的(每年都来买)。他在天津曾开过一家炒栗子的店,回国后还卖炒栗子,而且把他在天津开的炒栗子店铺的招牌也带到日本去,一直在东京的炒栗子店里挂着。他现在发了财,很感谢中国的炒栗子。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现在不见有卖的了。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焖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罗汉斋亦可加栗子。我父亲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北京东安市场原来有一家卖西式蛋糕、冰点心的铺子卖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浇稀奶油,吃起来很过瘾。当然,价钱是很贵的。这家铺子现在没有了。羊羹的主料是栗子面。“羊羹”是日本话,其实只是潮湿的栗子面压成长方形的糕,与羊毫无关系。河北的山区缺粮食,山里多栗树,乡民以栗子代粮。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载一九九三年第八期《家庭》

水浒传中最经典的5个情节,不需要原文,名字就行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三碗不过岗

管鲍之交翻译加原文

原文: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注释: ①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人。 ②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③任政:掌理政事 ④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 ⑤召忽:当初与管仲都为公子纠手下。

管鲍之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管鲍之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格言联璧》学问类原文及译文

  一、   [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今来世代显贵家族,无不因积德造就;天地之间第一等好人品,还是由读书培养。   二   [原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刻苦读书,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气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图报答,时时恬然自安,饱食酣眠。   三   [原文]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帮助别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悦;认真读书,重修养,最为人赞许。   四、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译文]   诸位到书院为何,哪里仅仅限于是搞学问和写文章,具有一种技艺与特长,便可算得上是读书成才之人;我对所追求的也不过分计较,不过就是为子为臣为弟为友,尽到五种人伦的职责,共同成为恪守礼教的正人君子。   五   [原文]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译文]   聪明用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好,文才名声会帮助他事业渐进;聪明用在邪路上,越聪明越坏,文才名声只助长其伪诈丑行。   六   [原文]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祭虽有仪,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战场交锋,即使列阵有方,但以勇猛为本;操办丧事,即使礼节周全,但以哀痛为本;文人学士,即使学富五车,但以德行为本   七   [原文]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译文]   旋风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心灵手巧的妇人未必能够主持好饮食家务;(只会)做文章的读书人不能够治理好国家。   八   [原文]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经国济世之道来自广博的学问,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养性之道体现在建功立业上,它才算得上圆满。除了建功立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寻求修心养性之道,必须到圣贤的文章中去找   九   [原文]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译文]   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么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谨慎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明了德义努力去做?惟有虚心学习;如何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只有对当前的问题深思熟虑。   十   [原文]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译文]   能竭忠尽孝,才能称为人。治国安邦称为学问。能平定叛乱称为人才,编织天地事物称为文章。心胸光明坦荡称为风度。万物与我一体称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畲,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菑畲(zī she耕耘)   [译文]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树干,以学问为良田,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果实,以书籍为园林,以歌咏为音乐,以义理为食物,以著述为彩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讨论学问为累积,以先贤的言行为师友,以敬忠笃信为修持,以行善降祥为给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十二   [原文]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译文]   一人独处应谨慎自己的行为,预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严肃威仪安于天命,敬人伦以成圣贤,谨慎各种行为以成就德引,改过向善以成贤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译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贤的最高学问,行为中尽自己的本分是圣贤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事理明白则心愈能清楚而专一,心能专一则事理愈能通达流畅。   十五   [原文]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将宇宙万物的事视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万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虽处天地万物之后,心却不在天地万物之前;身虽处天地万物之中,而心却在天地万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景象,学习圣贤克己养性的工夫。行动上就是身体力行,奋斗不止,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存诚自然。   十八、   [原文]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对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很容易,自己实践却是不容易的事。对圣贤的道理开始奋斗很容易,但坚持到底却很难。圣贤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行仁政必本与德性。后代则相反,学问与实践不能统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别人。   十九、   [原文]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满口仁义道理,但内心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人而从不责骂自己,这种人称为“挂榜圣贤”。只怕恶行为人所见,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这才是实际的`学问。   二十、   [原文]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好像醉汉喝醉酒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全消,没有一点气力。没有以学问为根本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   用心体会整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口头耳边的小事,过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随意推测,胡编乱造。   二十二、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   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准确地认识事理,所以说一定要精确。不然,众说纷纭必会产生疑惑;仅存在一丁点杂念,便不能坚守事理,故而必须专心,否则在利害面前必定会经不起考验。   二十三、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   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断,识理要正直诚实而通达。   二十四、   [原文]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议论古人的缺点失误容易,而若处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难   二十五、   [原文]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而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悦别人。   二十六、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译文]   古代的学者,为自己才学不高而担忧,就发奋学习,迎头赶上;现在的文士,为自己才学不高而羞愧,就隐满短处,避忌批评。   二十七、   [原文]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文]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鉴名山大川;度量应宏大,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二十八   [原文]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证经,读书目的升华,决不仅为章句之学。   二十九、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文]   读经书,阅传注,就为治学打下坚实基础;看史籍,鉴古今,就使宏论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观壮景,就使志气凌云眼界开阔;戒嗜好,弃私欲,就使胸怀磊落一尘不染。   三十、   [原文]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译文]   庭院虽小,自有赏心乐事;六经之外,更加无奇特之书。   三十一、   [原文]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老朋友相晤,叙旧联谊。   三十二、   [原文]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无思无虑,心境应当平静如水;不求冒进也不忘记,学业当如流水一般永无止境。   三十三、   [原文]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译文]   用心不能杂乱,杂乱则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用心不要劳累,劳累则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获。   三十四、   [原文]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内心慎防杂念,会更加机敏;眼光审慎万物,则愈加明亮。   三十五、   [原文]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译文]   书桌上不能有太多的书,心中则不能少书;这就好像鱼离了水则干枯,心中没有书则无寄托。   三十六、   [原文]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译文]   只要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而心中所追求的,则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拦。   三十七   [原文]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译文]   使意念沉稳,任何事理都能通达;有志发愤图强,任何难事都能成功。   三十八、   [原文]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译文]   心有成见,就好像用水浇石头,水一点都进不去;对事理不能领悟,则拘泥而不变通,一点都转动不得。   三十九、   [原文]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   读书不体验认识,就好像闪电照物,一点都抓不到;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就像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一点用处都没有。   四十   [原文]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译文]   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   四十一、   [原文]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求明理,须让自己满意;与别人谈道理,须令别人佩服。   四十二、   [原文]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译文]   爱惜精神以备日后担当大任,虚度时光何以报父母之恩?   四十三、   [原文]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译文]   戒酗酒,酗酒伤神;戒色,贪色灭精神;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过饱,过饱使精神郁闷;戒多动,多动使精神混乱;戒多话,多话损伤精神;戒多忧,多忧使精神郁结;戒多思,思虑多刺激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读,久读使精神苦劳。

《格言联璧》学问类原文及译文

《格言联璧》学问类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格言联璧》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格言联璧》学问类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今来世代显贵家族,无不因积德造就;天地之间第一等好人品,还是由读书培养。   二   [原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刻苦读书,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气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图报答,时时恬然自安,饱食酣眠。   三   [原文]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帮助别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悦;认真读书,重修养,最为人赞许。   四、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译文]   诸位到书院为何,哪里仅仅限于是搞学问和写文章,具有一种技艺与特长,便可算得上是读书成才之人;我对所追求的也不过分计较,不过就是为子为臣为弟为友,尽到五种人伦的职责,共同成为恪守礼教的正人君子。   五   [原文]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译文]   聪明用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好,文才名声会帮助他事业渐进;聪明用在邪路上,越聪明越坏,文才名声只助长其伪诈丑行。   六   [原文]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祭虽有仪,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战场交锋,即使列阵有方,但以勇猛为本;操办丧事,即使礼节周全,但以哀痛为本;文人学士,即使学富五车,但以德行为本   七   [原文]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译文]   旋风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心灵手巧的妇人未必能够主持好饮食家务;(只会)做文章的读书人不能够治理好国家。   八   [原文]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经国济世之道来自广博的学问,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养性之道体现在建功立业上,它才算得上圆满。除了建功立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寻求修心养性之道,必须到圣贤的文章中去找   九   [原文]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译文]   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么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谨慎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明了德义努力去做?惟有虚心学习;如何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只有对当前的问题深思熟虑。   十   [原文]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译文]   能竭忠尽孝,才能称为人。治国安邦称为学问。能平定叛乱称为人才,编织天地事物称为文章。心胸光明坦荡称为风度。万物与我一体称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畲,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菑畲(zī she耕耘)   [译文]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树干,以学问为良田,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果实,以书籍为园林,以歌咏为音乐,以义理为食物,以著述为彩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讨论学问为累积,以先贤的言行为师友,以敬忠笃信为修持,以行善降祥为给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十二   [原文]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译文]   一人独处应谨慎自己的行为,预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严肃威仪安于天命,敬人伦以成圣贤,谨慎各种行为以成就德引,改过向善以成贤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译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贤的最高学问,行为中尽自己的本分是圣贤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事理明白则心愈能清楚而专一,心能专一则事理愈能通达流畅。   十五   [原文]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将宇宙万物的事视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万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虽处天地万物之后,心却不在天地万物之前;身虽处天地万物之中,而心却在天地万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景象,学习圣贤克己养性的工夫。行动上就是身体力行,奋斗不止,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存诚自然。   十八、   [原文]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对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很容易,自己实践却是不容易的事。对圣贤的道理开始奋斗很容易,但坚持到底却很难。圣贤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行仁政必本与德性。后代则相反,学问与实践不能统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别人。   十九、   [原文]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满口仁义道理,但内心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人而从不责骂自己,这种人称为“挂榜圣贤”。只怕恶行为人所见,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这才是实际的"学问。   二十、   [原文]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好像醉汉喝醉酒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全消,没有一点气力。没有以学问为根本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   用心体会整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口头耳边的小事,过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随意推测,胡编乱造。   二十二、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   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准确地认识事理,所以说一定要精确。不然,众说纷纭必会产生疑惑;仅存在一丁点杂念,便不能坚守事理,故而必须专心,否则在利害面前必定会经不起考验。   二十三、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   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断,识理要正直诚实而通达。   二十四、   [原文]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议论古人的缺点失误容易,而若处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难   二十五、   [原文]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而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悦别人。   二十六、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译文]   古代的学者,为自己才学不高而担忧,就发奋学习,迎头赶上;现在的文士,为自己才学不高而羞愧,就隐满短处,避忌批评。   二十七、   [原文]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文]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鉴名山大川;度量应宏大,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二十八   [原文]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证经,读书目的升华,决不仅为章句之学。   二十九、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文]   读经书,阅传注,就为治学打下坚实基础;看史籍,鉴古今,就使宏论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观壮景,就使志气凌云眼界开阔;戒嗜好,弃私欲,就使胸怀磊落一尘不染。   三十、   [原文]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译文]   庭院虽小,自有赏心乐事;六经之外,更加无奇特之书。   三十一、   [原文]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老朋友相晤,叙旧联谊。   三十二、   [原文]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无思无虑,心境应当平静如水;不求冒进也不忘记,学业当如流水一般永无止境。   三十三、   [原文]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译文]   用心不能杂乱,杂乱则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用心不要劳累,劳累则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获。   三十四、   [原文]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内心慎防杂念,会更加机敏;眼光审慎万物,则愈加明亮。   三十五、   [原文]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译文]   书桌上不能有太多的书,心中则不能少书;这就好像鱼离了水则干枯,心中没有书则无寄托。   三十六、   [原文]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译文]   只要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而心中所追求的,则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拦。   三十七   [原文]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译文]   使意念沉稳,任何事理都能通达;有志发愤图强,任何难事都能成功。   三十八、   [原文]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译文]   心有成见,就好像用水浇石头,水一点都进不去;对事理不能领悟,则拘泥而不变通,一点都转动不得。   三十九、   [原文]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   读书不体验认识,就好像闪电照物,一点都抓不到;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就像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一点用处都没有。   四十   [原文]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译文]   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   四十一、   [原文]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求明理,须让自己满意;与别人谈道理,须令别人佩服。   四十二、   [原文]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译文]   爱惜精神以备日后担当大任,虚度时光何以报父母之恩?   四十三、   [原文]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译文]   戒酗酒,酗酒伤神;戒色,贪色灭精神;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过饱,过饱使精神郁闷;戒多动,多动使精神混乱;戒多话,多话损伤精神;戒多忧,多忧使精神郁结;戒多思,思虑多刺激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读,久读使精神苦劳。 ;

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

原文:话说宝玉听了,忙进来看时,只见琥珀站在屏风跟前说:“快去吧,立等你说话呢。” 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宝玉因说道:“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 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听了,说"很是",忙命传与厨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作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早饭也摆在园里吃。"商议之间早又掌灯,一夕无话。次日清早起来, 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了刘姥姥板儿进来,说"大奶奶倒忙的紧。" 李纨笑道:“我说你昨儿去不成,只忙着要去。”刘姥姥笑道:“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丰儿拿了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着的拿下来使一天罢。 奶奶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呢,请大奶奶开了,带着人搬罢。”李氏便令素云接了钥匙,又令婆子出去把二门上的小厮叫几个来。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令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抬了二十多张下来。李纨道:“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仔细碰了牙子。 "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你也上去瞧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 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 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念了几声佛,便下来了。然后锁上门,一齐才下来。李纨道:“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众人答应,复又开了,色色的搬了下来。令小厮传驾娘们到舡坞里撑出两只船来。正乱着安排, 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 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出处: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求《彩色的翅膀》原文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dūn)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ē)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文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书名: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高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话说宝玉听了,忙进来看时,只见琥珀站在屏风跟前说:“快去吧,立等你 说话呢。”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宝玉 因说道:“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 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 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听了,说“很是”,忙命传与厨 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作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早饭也摆在园 里吃。”商议之间早又掌灯,一夕无话。 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 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了刘姥姥板儿进来,说“大奶 奶倒忙的紧。”李纨笑道:“我说你昨儿去不成,只忙着要去。”刘姥姥笑道: “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丰儿拿了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 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着的拿下来使一天罢。奶奶 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呢,请大奶奶开了,带着人搬罢。”李氏便令素云 接了钥匙,又令婆子出去把二门上的小厮叫几个来。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 令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抬了二十多 张下来。李纨道:“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仔细碰了牙子。”又回头 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你也上去瞧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 板儿登梯上去。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 大认得,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念了几声佛,便下来了。然后锁上门,一齐 才下来。李纨道:“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 下来预备着。”众人答应,复又开了,色色的搬了下来。令小厮传驾娘们到舡坞 里撑出两只船来。 正乱着安排,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 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 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 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 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 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 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 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 老风流才好。” 说笑之间,已来至沁芳亭子上。丫鬟们抱了一个大锦褥子来,铺在栏杆榻板 上。贾母倚柱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因问他:“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 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 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 谁知我今儿进这园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 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 “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 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 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 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 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赾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 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 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跴滑了,咕咚一 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 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 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 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紫鹃早打起湘帘,贾 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 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 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 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 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 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贾母因问:“宝玉怎么不见?”众丫头们答说: “在池子里舡上呢。”贾母道:“谁又预备下舡了?”李纨忙回说:“才开楼拿 几,我恐怕老太太高兴,就预备下了。”贾母听了方欲说话时,有人回说:“姨 太太来了。”贾母等刚站起来,只见薛姨妈早进来了,一面归坐,笑道:“今儿 老太太高兴,这早晚就来了。”贾母笑道:“我才说来迟了的要罚他,不想姨太 太就来迟了。”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 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 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 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 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 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作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 好的。”贾母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 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 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凤姐儿也笑说:“好祖宗,教给我罢。”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 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凤姐儿道: “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 贾母笑道:“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 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 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薛姨 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 %

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原文

原文:话说宝玉听了,忙进来看时,只见琥珀站在屏风跟前说:“快去吧,立等你说话呢。” 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宝玉因说道:“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 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听了,说"很是",忙命传与厨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作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早饭也摆在园里吃。"商议之间早又掌灯,一夕无话。次日清早起来, 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了刘姥姥板儿进来,说"大奶奶倒忙的紧。" 李纨笑道:“我说你昨儿去不成,只忙着要去。”刘姥姥笑道:“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丰儿拿了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着的拿下来使一天罢。 奶奶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呢,请大奶奶开了,带着人搬罢。”李氏便令素云接了钥匙,又令婆子出去把二门上的小厮叫几个来。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令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抬了二十多张下来。李纨道:“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仔细碰了牙子。 "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你也上去瞧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 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 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念了几声佛,便下来了。然后锁上门,一齐才下来。李纨道:“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众人答应,复又开了,色色的搬了下来。令小厮传驾娘们到舡坞里撑出两只船来。正乱着安排, 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 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出处: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六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原文

   彩色的翅膀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dūn)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ē)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cí)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跟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niē)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zé)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建构“海岛”意象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爱的子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的是风急浪高,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海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海岛“尝瓜会”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种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过程,你们说好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段雷达兵的“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这个小战士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楞。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师引导语参考:一边是一个大提包,一边是一只纸箱子,同学们,这两样东西,你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装的东西不同,和小高的距离不同,小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同……读读这个句子吧,好一个可爱的小高啊!)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彩色的翅膀》课文原文

【 #六年级# 导语】本文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上册第7课阅读课文,是一篇散文,作者陈慧瑛,讲述了海岛战士小高从陆地带回一箱昆虫到海岛,帮助海岛上的西瓜传粉的故事;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dūn)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微软雅黑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ē)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cí)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跟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niē)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zé)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复习资料   《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彩色的翅膀》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1、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3、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4、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5、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 同步练习题   温故知新   1、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①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了海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 )起一小片来,细细地( )着,轻轻地( )着,慢慢地( )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①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动词。   ②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课文为什么用“彩色的翅膀”作题目?   含英咀华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 )我有才华,( )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白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能办得到,(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上文是作家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讲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作者多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处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感悟到比生存更有价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多次运用了反义词。认真默读,至少把其中的两组摘抄下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彩色的翅膀》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 #六年级# 导语】本文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上册第7课阅读课文,是一篇散文,作者陈慧瑛,讲述了海岛战士小高从陆地带回一箱昆虫到海岛,帮助海岛上的西瓜传粉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们爱岛建岛、扎根海岛的可贵品质,也写出了海岛战士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卓绝。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dūn)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微软雅黑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ē)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nie)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ze)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知识点1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在从黑龙江返回探亲的路上,带了一纸箱小昆虫回小岛,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线索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战士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来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更加突出。   课题含义   本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感情。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词语理解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   信号:用来传送消息或命令的光、电波、声音、动作等。信号兵指担任观察或传送信号的战士。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课文指作者想搞清小高纸箱里的秘密。   瓜秧拖蔓:瓜秧的茎蔓已经开始拖爬了。秧:植物的幼苗。注意蔓不念màn而念wàn。   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把植物花朵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上去,使它结果。   精灵:机警聪明。本课指蝴蝶等昆虫,这是岛上战士对这些昆虫的亲切的称呼。   句子理解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随手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这是第二自然段课文的重点句。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高的品质。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③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这几句话是讲海岛战士找到了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的原因,点明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这段话同时也表明海岛条件的艰苦。战士们不断总结西瓜不结瓜的原因,表明他们改变海岛的决心。句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④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⑤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安:安定。居:居住生活。乐:愉快、快乐。业:生产劳动或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⑥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知识点2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作者简介: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一花一世界》等18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600余万字,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项。其中《梅花魂》入选200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入选200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近义词:   晃荡——晃动 沉闷——苦闷   端详——打量 赞叹——赞美   波涛起伏——波涛汹涌   反义词:   沉闷——轻松 艰苦——舒适   波涛起伏——风平浪静

彩色的翅膀课文原文

课文讲述了海岛战士小高从陆地带回一箱昆虫到海岛,帮助海岛上的西瓜传粉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们爱岛建岛、扎根海岛的可贵品质,也写出了海岛战士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卓绝。 彩色的翅膀课文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juē)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nie)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ze)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线索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战士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来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更加突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要红楼梦原文)

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涨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一半了,不觉也羞的红涨了脸面,不敢再问。仍旧理好衣裳,遂至贾母处来,胡乱吃毕了晚饭,过这边来。袭人忙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来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道:“一言难尽。”说着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暂且别无话说。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且听细讲。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刘姥姥道:“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刘氏一旁接口道:“你老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样好到他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谁知狗儿利名心重,听如此说,心下便有些活动,又听他妻子这番话,便笑道:“姥姥既这么说,况且当日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为什么不你老人家明日就去走一遭,先试试风头儿去?”刘姥姥道:“嗳哟!可是说的了:‘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狗儿道:“不妨,我教给你个法儿。你竟带了小板儿先去找陪房周大爷,要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大爷先时和我父亲交过一桩事,我们本极好的。”刘姥姥道:“我也知道。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这么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果然有好处,大家也有益。”当晚计议已定。次日,天未明时,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了他进城逛去,欢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迭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姥姥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找就是了。”刘姥姥谢了,遂领着板儿绕至后门上。只见门上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玩耍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孩子在那里。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在家么?”那孩子翻眼瞅着道:“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几个呢,不知是那一个行当儿上的?”刘姥姥道:“他是太太的陪房。”那孩子道:“这个容易,你跟了我来。”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院,到一个院子墙边,指道:“这就是他家。”又叫道:“周大妈,有个老奶奶子找你呢。”周瑞家的在内忙迎出来,问:“是那位?”刘姥姥迎上来笑问道:“好啊?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你说么,这几年不见,我就忘了。请家里坐。”刘姥姥一面走,一面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了,那里还记得我们?”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道:“板儿长了这么大了么?”又问些别后闲话,又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就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他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狗儿他父亲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叫你见个真佛儿去的呢?论理,人来客至,却都不与我相干。我们这里都是各一样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了时带着小爷们出门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皆因你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竟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儿去。但只一件,你还不知道呢,我们这里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不理事,都是琏二奶奶当家。你打量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儿,大舅老爷的女孩儿,小名儿叫凤哥的。”刘姥姥听了,忙问道:“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日就说他不错。这么说起来,我今儿还得见他了?”周瑞家的道:“这个自然,如今有客来,都是凤姑娘周旋接待。今儿宁可不见太太,倒得见他一面,才不枉走这一遭儿。”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说:“姥姥说那里话?俗语说的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说着,便唤小丫头到倒厅儿上悄悄的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了饭了没有。小丫头去了。

纪念刘和珍的文章,除了鲁迅的还有谁写过啊,如果有,希望可以提供原文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经过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班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许季?(fú)即许寿裳(1882―1948),字季?,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像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工,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的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毁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饶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 “Social Life in the College”,后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二天做的。刘女士每对自己的英文懊悔程度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可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必不得已之事。里头有一段说(尽依原文,未改只字): “It is said,the most happy day is the period of student.I can"t agree with it.I believe that here would never be any happy day in the world,and that the period of student is also trouble. “For example,our school,Peking National Teachers,College for Women,has been always in disturbance,since I entered.I am afraid of recollecting the life of past in the college. “Now our school being more comfortable than before,I am preparing to make myself quiet in studying.But it is heard,the new minister of education,Mr.Ma Chun Wu,will be contriving to disturb the educational circle.The peaceful condition,as present time,will not be keep(kept)by us.Oh,how horrid it is!……”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现吾校已比较安静,我正预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风闻新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正在阴图扰乱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从这一篇中就可知道刘女士求学的热心及她受章士钊摧残感觉的困苦。同时也可以看见她对于政治的识见,远在一班丧家狗之文妖与名流之上。本学期创办英文自修室,她就很高兴的来预备努力研究,屡次来问我如何可以进步英文。我所说应买的书如Ox-ford Pocket Dictionary,她都很赶快就买来,不打算果真如她所预料,自章士钊马君武再讲整顿学风,“若今日之安宁情况,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杨女士我虽然不深知,不能够详细表述,总也是女师大革命先烈之一。我希望有女师大同学能把她的生活较详细的叙述出来。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一九二六,三,廿一日。 (二女士被难后之第三日) 《剪拂集u2022大荒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原文

内容摘要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在环境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大地伦理思想在他的名著《沙乡年鉴》中进行了深刻阐述,人与其他非人存在物构成了生命共同体,人只是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有责任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他的生态整体主义方法论对现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利奥波德 大地伦理 环境保护 生态整体主义作者简介 李尊,女,1970年生,鞍山科技大学政法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学,科技哲学 Abstract Leopold"s earth ethics occupie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ts earth ethics thoughts has been explained deeply in his masterpiece " yearbook of sand township ", people, with having things to form the life community other inhumanly, people are only ordinary members of the life community, the mankind has fullness , stability and beautiful that responsibility safeguard the life community. His ecological wholism method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too to now. Key words Leopold the Land Eth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wholism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现代美国发展环境伦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虽然当年他只用了25页短小的篇幅概述了“大地伦理”的思想,但在20年后这一论述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激进的环境主义运动的思想火炬,《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今天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在环境保护方面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立生态伦理学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或者,大地伦理思想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一、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的形成早期的利奥波德接受了平肖和早期资源保护主义者的大部分功利主义观点:大自然得加以利用——为了大多数人最长远的最大利益,因此,管理自然资源是功利主义的资源保护运动的目标。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林学硕士学位的利奥波德在1909年任亚利桑那州墨西哥州的国家森林管理员的第一个计划就是为了帮助“好的动物”(象牛和鹿)而灭绝“坏的”食肉动物(主要是狐狸和山狮),“象所有其他农艺一样,野生动物管理通过控制会降低作物自然增长或增长率的环境因素而使作物增产。”①而野生动物资源减少的一个环境因素就是存在掠食者——即“有害动物”。但随着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利奥波德开始看到这种保持自然的方法的问题。保持主义理论倾向于机械地看待自然,把自然当成一种人类可控制而不会有反作用的东西,它严重低估了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而且生态学认识到即使是一捧“脏土”也含有丰富的生物有机体(活的生物)。利奥波德开始把保持当作“道德问题”来讨论,那种认为地球是人类的“物质提供者”、因而不值得人类给予道德关怀的观点令他不满。他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以“地球自身是有生命的”这一观念为基础的“更亲密,更深刻的关系”。②1923年,他第一次确立了大地有机体观念,在当年发表的《西南部地区自然保护的墓本原理》中说:“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器官整体,其中每个部分都具有确定的功能”,因此,地球是一个拥有某种程度的生命有机体这一事实,就是我们尊重地球、不毁灭地球的道德理由, “一个有道德的人尊重有生命的存在物。”③ 利奥波德在1933年5月《林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资源保护伦理》,进一步提出了伦理进化的思想纲领,首先,他指出人类占有奴隶与无条件占有土地相类似,奴隶制虽已废除,但伦理学还未涉及人与大地、人与生长在土地上的非人类的动物、植物的关系,文明进步还许可“对地球的奴役”。利奥波德希望戏院保护运动能够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觉醒的观念:“毁灭大地是错误的。”④而且,这个“错误的”意思不是指在经济上是否划算是否有利,是一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错误。利奥波德于1947年总结他以前的思想,完成了《沙乡年鉴》一书,并在最后的一章中阐明了建立大地伦理学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伦理学应该向大地扩展,这既是生态学的进化.也是哲学的进步,大地伦理也许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社会本能。首先,他从全新的角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及其意义。道德是对行动自由的自我限制,这种自我限制源于“个人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的一名成员。”因而,大地伦理“要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它不仅暗含着对每一个成员的尊重,还暗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⑤他提出了“大地共同体”和“大地伦理学”概念。认为大地伦理扩大了共同体的边界,把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都囊括其中而形成一个整体。尤其应把权利概念扩大到山川树木、鸟兽虫鱼中去,它们也有生存、繁殖的权利。但是,人类并不是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统治者,而只是其中的普通公民、生物行列中的平等一员,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历史事件,实际是人类与大地之间发生的生物性质的相互作用,要彻底改变只求经济价值不求大地完善的自然系统。他指出:为了控制人类的行为和种族的过分繁衍.避免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有必要用大地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类智力与感情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智力的发展,使人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生存状态的关系和规律,并有可能将生态规律知识转变为大地伦理准则;而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它内在的关联、和谐与外在的壮丽、秀美,则激发人们对自然产生热爱、感恩的心情,能够接受大地伦理准则。“如果我们没有对大地的热爱、尊敬和赞扬,以及没有对大地价值的高度重视,伦理学和大地之问的关系就建立不起来。”⑥我们之所以滥用大地,是因为“把它视为属于我们的一种商品,当我们把大地看作一个我们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也许就会开始带着热爱和尊重来使用它。”⑩他抛弃那种大地利用只是经济利用的传统思路,认为“以单一经济私利为基础的自然保护系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不平衡的系统,”他用生态系统、环境或大地的是否健康和完善作为衡量伦理“正当”与经济“有利”的标准。二、 大地伦理学的理论构成大地伦理学理论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生态自然观。利奥波德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利奥波德认为在生态系统内部,物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决定物种的存在和发展,为物种的生存提供物质、能量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物种的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物种反作用于环境。物种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强调了人类作为生态圈中的物种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人与其它非人类生物在生态整体上有机共存的生态中心观点,为人类指明了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更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2)生态整体主义方法论。利奥波德考察了人类以往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指出,人类只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决策人类生态活动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生态方法论往往忽视,进而排除那些在大地社会中没有商业价值的许多成员,而这些成员正是大地生态系统完善功能的基础。利奥波德把大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善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选择的价值参照系。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各国的生态保护大多经历从某一角度入手进行环境保护,而最终走上整体主义的环境保护方式。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观,正如利奥波德所说的“像一座山那样去思考”⑨,把生态系统当做一个独立的整体、而非有机个体的“堆放仓库”来理解,并非要无视单一生物个体的权利,而是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前景,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完整、美丽视为环境保护的根本。 (3)生态伦理规范。“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⑧这是利奥波德提出的人在大地生物共同体中的伦理道德准则。遵守这个准则是人类的一种生态道德义务和责任。因为大自然中没有控制人类的种群数量的重要捕食者,人的技术使得他们对自然的破坏几乎不受限制,大地伦理作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的一种约束因素,它将把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限制在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存、维护其它物种的生物权利的范围内。根据大地伦理中道德规范扩展的观念,人类不但要对自身负责、对后代负责,更要为整个生物圈负责。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生物圈的整体利益。要实现人类、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树立整体主义生态观。三、 大地伦理思想的生态意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是对环境伦理学的划时代贡献。如果说广延伦理学的早期辩护者大多只关心生物个体、特别是高等动物的权利,那么,利奥波德则沿着这一思想道路走到了它的逻辑终点--即承认生态系统、环境或大地的权利,他明确肯定了各种生物以及生命联合体或生态群落的内在权利。在他看来,大地(即地球)不是僵死的,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存在物。人类和大自然的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生物个体(包括人)在重要性上低于生物联合体;任何一个行为,“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⑧因此,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成员,而且要尊重生命共同体本身。大地伦理学的作用就是把人种的角色从生命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和公民,使地球从高度技术化了的人类文明的手中获得新生。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利奥波德强调的不是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实现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利奥波德要求避免从经济角度出发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因为环境保护决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利奥波德在1947年发表的《生态良心》一文中指出:“确定人对人正确行为用了一千九百年,而且这一工作只完成了一半;要发展出用于指导人对大地的行为的道德准则,也需要花这样长的时间。”⑩他为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出了建议:不要让经济原则支配伦理原则,“不要被这样的论点吓倒:一个行为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它不能带来最大利润;或一个错误行为之所以遭受谴责是因为它付出了经济代价。”⑩自然界的某些存在可能不会为人类创造经济价值,但它们是整个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由于科学技术、经济、思想局限性,目前尚无法认识到这些存在的价值。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必将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固有的存在价值,这些价值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却又息息相关这一事实。这要求人类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的同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应当改变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原有的生活方式将自然视为人类的附属品,人类只顾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提高生活水平,却忽视了人类行为对自然、对整个生态圈的影响。利奥波德强调人类要改变观念,而最终的目标是改变人类的生活信念。他鼓励人们将自然纳入到人类的生活之中,希望人类能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圈整体。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运动正在大规模的兴起。而其中的核心是建议人们亲自加入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行列之中。各国都鼓励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号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降低对整个生态的影响,避免人类不经意的行为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利奥波德曾认为对大地伦理的接受取决于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态度的改变,而在他之后的20年,一门生态伦理学的出现,生态哲学的兴起回令他感到欣慰的。现代的公众正逐渐接受“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物也拥有权利”的观念,重新面对自己、他人、万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今天,当我们反思现代文明过度发展造成环境危机,想要解除自然环境的困境与危机,现代人的价值观必须要改变,个人与文化的意识形态也要随之打破,机械技术文明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选择,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无污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这样的文明是一个需要更少的物质消费,更多的服务、信息以及审美体验和户外消遣的机会;更少的人口,更多的狮虎;更少的停车场,更多的荒野。

小学三年级语文《伙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三年级# 导语】《伙伴》是冀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感受真情单元选入的一篇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伙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伙伴》原文   护林人马哈多养着一只猎狗。   有一次,他带着猎狗上山巡逻,在一处草丛中,猎狗咬住马哈多的衣角,发出“汪汪”的声音。马哈多向前看去,只见地上躺着一只受了伤的乌鸦。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乌鸦很快就好了。从此,乌鸦成了马哈多和猎狗的小伙伴。   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   可是,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令马哈多更惊奇的是,乌鸦把他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地都叼走了。   马哈多心里想:“它把肉叼到哪里去了呢?我得弄明白。”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乌鸦落在一口枯井边,把肉投入井中。马哈多往井里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伙伴》教案   一、文本解读   1、与文字对话   《伙伴》一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猎人马哈多和他的伙伴——猎狗和乌鸦之间的故事。要让学生在学文过程中,感受到作为伙伴。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彼此的牵挂。本课应从两方面来把握故事,一是猎人马哈多和猎狗一起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乌鸦。(体会伙伴们在一起生活的快乐)二是乌鸦帮猎人马哈多又救助了被困的猎狗。(体会伙伴之间的关心,互助和牵挂)。“伙伴”是理解课文最关键的一个词。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并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   2、与编者对话   《伙伴》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真情”为主题。“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我与外公那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是《伙伴》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信任》一文中,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金色的蒲公英》,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预习本课,了解大意,解决生字词,师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那你们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师生共同理解“巡逻”,“焦急不安”等词语。   4、了解学生读文情况。(指名读)   5、说一说,文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写了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谁是谁的伙伴?他们又为自己的伙伴做了些什么事?   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A、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谈谈感想。(课后练习三的三句话)   B、如:第4段,抓住重点词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体会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   3、出示课后练习四的两句话。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读读这两句话,谈谈体会之后,说一说两个“究竟”的不同含义。   4、情感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应该更了解“伙伴”的含义了吧,那你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你又是怎样做的?说一说,并写下来。   五、指导书写。   1、“抹”右边是“末”而不是“未”。   2、“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伙伴》教学反思   《伙伴》是冀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感受真情”单元选入的一篇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感动”是贯穿课文的主旋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以“感动”为主线,处处激起学生感动的心弦。从故事引发开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通过我的课堂实践,我觉得这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的不足。现将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   课堂上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有默读,有与小组同学的合作读,有与老师的合作读,有学生的配乐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课堂上学生激情的交流着感动。学生经过细致深入的阅读文本,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动。当马哈多救助乌鸦时,他们被马哈多对朋友的爱心感动;当看到三好伙伴在一起和睦相处时,他们也感到开心幸福;当猎狗不见了时,他们也为之着急不安;当看到马哈多因为想念猎狗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时,他们被马哈多对伙伴的真情感动着;当乌鸦为猎狗一次一次的送食物时,他们也感动的落泪。我想,以“感动”为主线贯穿文本的感悟的教学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我看到了学生的感动,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激情洋溢的畅谈着自己的感动。   二、把基础知识融入感悟文本之中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项基础知识的训练,一是词语的理解:富有诗意、焦急不安,都安排在学生谈到这句话时,谈了自己的感动后提出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同时在理解完之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使理解与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二是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顺便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让学生说一说“究竟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再让学生举出学习中曾经遇到过的一词多义的现象。达到知识的扩展。课堂实践证明学生能理解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的现象,并能和学习生活联系举出例子,效果很好。   三、扩展延伸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在扩展延伸部分我设计了,听故事说一说什么样的伙伴才是真正的好伙伴;读有关友谊的格言谈自己的理解,作为自己交朋友时的座右铭。读了《伙伴》学生有了对“伙伴”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它就能分辨出谁才是自己的好伙伴,通过看故事,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好伙伴不只是在一起玩,在一起笑,真正的好伙伴应该是当朋友有困难时及时帮助。在此基础让学生读出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格言会受到更深一层的启示,他们会把这些格言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小诗创造收到了学以致用的小练笔作用   送给好伙伴的诗这一环节,学生非常的喜欢,他们把自己对“伙伴”的理解融入诗中。创造出了“伙伴应该互相关心,伙伴应该互相照应,伙伴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与好伙伴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样韵律优美的小诗。这不就是一种创造吗?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的机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学二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二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原文   巨人有一个花园。每当他外出时,孩子们就来到花园里快乐地嬉戏。   一天,巨人回来了。他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儿,生气极了,就大声嚷起来:“快给我出去!”巨人把孩子们赶跑了,又沿着花园垒了一道围墙。从那以后,孩子们再也不敢来了。   春天到了,到处都是鲜花和小鸟。可在巨人的花园里,鸟儿不愿唱歌,树木也不肯开花,陪伴巨人的还是那厚厚的积雪。“怎么春天还不来?”巨人伤心地自言自语。   一天,巨人突然听见一只小鸟在窗外歌唱。他跑到窗前,看见孩子们从围墙的小洞爬进花园里。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开出鲜艳的花朵,鸟儿也唱起动听的歌。巨人欣喜地冲下楼去,孩子们一见他就跑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只有一个最小的孩子没有跑开,他的眼里含着泪水。巨人轻轻地抱起他,放在树上。这棵树一下子开出了美丽的花,鸟儿也飞来了。   巨人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推倒了围墙,然后对那个最小的孩子说:“告诉你的小伙伴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 2.小学二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3、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快乐和美好的东西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CAI课件、彩色卡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巨人的花园吗?   2、今天陈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   (CAI出示春、夏、秋、冬季节的花园景象)   3、瞧!这是巨人春天的花园,美吗?你能用一个优美的词或句子来形容此时的(春天的)景象吗?(鲜花盛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争奇斗艳)、夏天的花园怎么样?(绿树成阴、树木郁郁葱葱)秋天呢?(鲜果飘香、果实累累、秋色宜人)冬天呢?(白雪一片、白雪皑皑、银色的世界)   4、多美的`花园呀!可是有一年秋天,巨人旅行回来后他的花园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是什么变化,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CAI出示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景象)   5、春天来了,巨人的花园却仍然是北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两个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想想巨人的花园变化的原因。   2、谁来说说巨人花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指名说。   (因为巨人是个非常自私、无情的人,他把孩子们赶走了,也把春天赶走了,所以花园覆盖了许多冰雪。)   3、巨人是怎样赶走孩子的呢?请把巨人赶走孩子的句子画记出来。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巨人赶走孩子的呢:   指名说,CAI出示句子:   (1)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2)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3)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4)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2、同学们真不错,一下子就找到了句子。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来演一演、当一当巨人,看谁能把巨人说的这三句话读好。在练习之前,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读好句子的窍门,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呀!首先联系这三句话的上下文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巨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3、做到这一点,就能把这几句话读好。下面以前后四个同学为一小组,练习读,看哪些同学读的好。   4、品读句子:   (1)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很生气)   ①谁能当当巨人读第一句话,评价。   ②巨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   (很生气,CAI出示这个词。)请大家做做生气的样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分组读。)   ③巨人为什么这么生气要赶走孩子,巨人在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孩子们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我的绿草地,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   大家说得真好!正因为巨人有了这种想法,所以它是怎么做的?巨人马赫上就──(CAI出示图片)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写板书:砌墙)   多自私的巨人啊!第二句话谁能为大家读读。   (2)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又发脾气了)   ①指名读。   ②好容易是很容易吗?(不是的,是很不容易才盼来了春天。)从好容易、盼词中你知道了什么?(巨人等春天等了很久,巨人很喜欢春天。)   ③春天是巨人等来的吗?那是怎么来到的?(是孩子们带来的)而蒙在鼓里的巨人知道吗?他以为是自己等了很久等来的,所以他看到孩子再次来到花园,他又发脾气了。   CAI出示:   又发脾气   ④谁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同桌比赛读等)   (3)喂!你赶快滚出去!:   (大声叱责)   ①巨人为孩子的再次到来而大发脾气,后来看见一个小男孩不听他的训斥更加恼火了,这时,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   (大声叱责)   ②叱责是什么意思?(严厉地批评)谁能大声叱责地读读这句话。   (分大组读,男女生读)   5、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三句话读一遍。   6、读了这几句话,你觉得巨人怎么样?   (这个巨人太霸道了;巨人很可怕;巨人好自私、好无情!巨人好厉害呀!)   7、这么自私、可怕的巨人,谁见了都会吓得纷纷逃窜,可是有一个勇敢的小男孩他却没有走,他是怎么面对巨人的呢?请一个同学读第8自然段。   (指名说,CAI出示句子。)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8、齐读这句话。凝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想想,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地想象,进行说话练习:伯伯,您的花园很美,但是您独自一人欣赏,久而久之,您会快乐吗?如果只顾自己,最终只能享受孤独、烦闷。)   9、巨人看到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和他的举动,心里明白了吗?明白后的巨人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请男同学读第9自然段,女同学读第10自然段。   10、巨人是怎么说的?   (指名说,CAI出示句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1、巨人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后悔、惭愧、感激)谁能读好这句话?读出巨人这种心情。   (指名读,齐读。)   12、醒悟后的巨人不再自私、冷酷,他是怎么做的?   (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还和孩子们同嬉戏共玩耍。)   (CAI出示动画情景,板书:拆墙)   13、这时的巨人时多么的开心呀!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幅图,说一说,在砌墙和拆墙后,花园有什么样的变化,巨人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CAI出示两幅图比较)。   14、指名说。(砌墙后,花园里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很孤独,不开心;拆墙后花园变得美丽,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老师相机板书。   15、从这变化中,你明白了什么?(揭示道理:快乐应该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   快乐一起分享   四、拓展练习,写告示牌,懂得分享   1、巨人的幸福是来源于他的宽容、无私,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巨人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他美丽的花园,特意想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帮忙,帮他再写一块告示牌。(CAI出示空白告示牌)同学们你们乐意吗?   2、分小组写告示牌。   3、指名说,并把写好的告示牌贴在黑板上。   (花园有你更美丽。、我的花园欢迎你,亲爱的朋友。)   4、齐读。 3.小学二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要学会给予、奉献。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孩子们毕竟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朗读成为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美好的东西应于别人同享。   通过阅读抓住重点,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通过进行朗读感悟,理解巨人的心理变化,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态度。   读了课文之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但他没有说出来,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为什么火辣辣的,却也没有写出来,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七年级《观舞记》课文原文

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七年级《观舞记》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观舞记 冰心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现代诗》课文原文

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最早在南朝梁国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徐志摩)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穂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知识点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三、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四、反义词 斜—正 扁—圆 五、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六、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七、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八、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九、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十、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及欣赏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一作:时;又恐一作:惟/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急!急!急! 水调歌头的原文.意思.中心思想谢谢

明月何时才有?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的中秋.我想乘风回到月宫,只怕美玉砌成的楼台殿堂高耸天际,寒气逼人.还是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摆弄着自己的身影,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的温暖啊.月光洒下来,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地斜透进雕花的门窗,照着有心事不能入睡的人儿.月亮啊,你不应该有离愁别恨,可为什么来喜欢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是难以周全,只希望彼此永远平安生活,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色.

姚述尧《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 碧落暮云卷,玉宇静无尘。宝阶露滴仙掌,秋气正平分。冷浸银河清澈,光射珠躔明灭,素女拥冰轮。今夕桂华满,疑是别乾坤。对清影,凌灏气,沃芳尊。凭高凝望,万里城阙尽铺银。偏照长门离恨,更揽西园诗思,何处不关情。此景年年好,莫惜醉归频。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中秋) 诗词作者:【 宋代 】 姚述尧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_翻译及赏析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_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已是天高气肃,那是清风洒洒,万里没纤云。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我为桂花拼醉,明日扶头不起,颠倒白纶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宋代·赵长卿《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_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已是天高气肃,那是清风洒洒,万里没纤云。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 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我为桂花拼醉,明日扶头不起,颠倒白纶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著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赵长卿 秋色满东篱。露滴风吹。凭谁折取泛芳卮。长是年年重九日,苦恨开迟。因记得当时。共捻纤枝。而今寂寞凤孤飞。不似旧来心绪好,惟有花知。——宋代·王炎《浪淘沙令(菊)》 浪淘沙令(菊) 秋色满东篱。露滴风吹。凭谁折取泛芳卮。长是年年重九日,苦恨开迟。 因记得当时。共捻纤枝。而今寂寞凤孤飞。不似旧来心绪好,惟有花知。浓紫深红一画图。中间更著玉盘盂。先裁翡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香潋灩,锦模糊。主人长得醉工夫。莫携弄玉栏边去,羞得花枝一朵无。——宋代·辛弃疾《鹧鸪天(再赋)》 鹧鸪天(再赋) 浓紫深红一画图。中间更著玉盘盂。先裁翡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 香潋灩,锦模糊。主人长得醉工夫。莫携弄玉栏边去,羞得花枝一朵无。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宋代·辛弃疾《杏花天(嘲牡丹)》 杏花天(嘲牡丹)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现代诗》课文原文

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最早在南朝梁国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徐志摩)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穂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知识点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三、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四、反义词 斜—正 扁—圆 五、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六、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 一(穗)剪秋罗 甩得(滴溜溜) 七、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 慢吞吞 慢腾腾 香喷喷 辣乎乎 甜津津 软绵绵 八、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九、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十、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苏轼《水调歌·明月几时有》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苏轼最著名的婉约词是哪首 苏轼最著名的婉约词原文介绍

1、苏轼最著名的婉约词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是北宋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虽然他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只会写豪放词。豪放词和婉约词本就不是泾渭分明的,苏轼作为豪放派的鼻祖,婉约词也绝美。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如下:《水调歌头》全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全诗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词牌简介: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等。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调歌头苏轼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9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是一起欣赏的`意思。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爱情诗:刘禹锡《竹枝词二首u2022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爱情没有模式。有欢乐的爱情也有痛苦的爱情,有清纯的爱情也有压抑的爱情。爱情的多种多样,使得诗人笔下的爱情诗也千姿百态。不管怎样,这些爱情诗都是诗人的观念、诗人的诉求、诗人的愿望、诗人的评价等等的反映。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爱情诗:刘禹锡《竹枝词二首u2022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竹枝词二首u2022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杨炎正《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回首江边柳,空着旧栖鸦。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 诗词作者:【 宋代 】 杨炎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赏析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赏析,希望喜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 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竹枝词原文翻译赏析 竹枝词原文译文是什么

1、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注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3、译文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4、《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李处全《水调歌头(送王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送王景文)原文: 上马趣携酒,送客古朱方。秋风斜日山际,低草见牛羊。酩酊不知更漏,但见横江白露,清映月如霜。平睨广寒殿,谁说路歧长。醉还醒,时起舞,念吾乡。江山尔尔,回首千载几兴亡。一笑书生事业,谁信管城居士,不换碧油幢。好在中冷水,击楫奏伊凉。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送王景文) 诗词作者:【 宋代 】 李处全

朱熹《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余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想像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 诗词作者:【 宋代 】 朱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以下是我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文及赏析

   原文: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词句注释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⑶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⑷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⑸醉翁:欧阳修别号。   ⑹“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⑺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⑻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⑼“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⑽刚道:“硬说”的意思。   ⑾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1-2]    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赏析:   这首词又名《快哉亭记诗词内容">快哉亭作》,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此词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记忆犹新成语解释">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二原文: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二首·其二翻译及注释 翻译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注释 1.楚水巴山:楚水:1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2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巴山:1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2泛指巴蜀一带。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2.巴人:1古巴州人。2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3.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4.纥(he)那: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绿罗:1绿色的绮罗。2比喻绿水微波。3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竹枝词二首·其二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竹枝词二首·其二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i)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诗词作品: 竹枝词二首·其二 诗词作者:【 唐代 】 刘禹锡 诗词归类: 【山水】、【思乡】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1、《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2、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3、赏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婉约词王诜》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王诜王诜王诜(生卒不详),字晋卿,开封人。熙宁二年(1069)娶英宗女,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与苏轼交好,曾被牵落职。工书画,精棋艺。词作不多,而清丽可诵。忆故人烛影摇红,向夜阑①,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②,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注释】①夜阑:夜深。②阳关:即《阳关曲》。王维诗:“西出阳关无故人。”【赏析】这是王诜自度的词曲,调咏本意,表现对远方情人的怀念。声容姣好,情致缠绵,深得徽宗激赏。但仍以丰容不尽婉转为恨,令周美成别撰腔以增损之。然并不成功,朱彝尊以为“续凫为鹤”(《词综》卷七)。词中“凭阑干、东风泪眼”,七字连用五平声而以去上作结。故作拗句而谐协美听,非精于审音者莫为。煞拍三句,以景结情,有言尽意深,陇断云连之妙。

求水调歌头原文,注释,赏析,谢谢~

水调歌头·泛湘江宋代 u2022 张孝祥原文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译文及注释译文滩头洗足,夜色随急流从脚背流淌。清晨,晾一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吴地的山峦,楚地的湖泽,一路行遍山色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心神驰往的潇湘。买得一叶扁舟,罢官归来,又何妨。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月,一帆顺风浮泛沧浪。志趣高洁闲远,象秋蝉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又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水淡云闲之乡。恍惚可见——裁绿荷为衣,缀秋兰为佩,一身清雅脱尘的衣装。啊,那是屈原手持一束沁人的琼芳。湘水女神嫣然一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一曲清商,唤起行吟泽畔的屈子一腔报国的忠愤,写入《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文字,一字一句与日月争光。呵,莫要让儿辈知晓一江湘水的遐想,这泛舟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是大曲开始的第一章。湘(xiāng)江:即湘水,今湖南省的一条大江。濯(zhuó)足:洗脚。晞(xī)发:晾干头发。吴山楚泽(zé):泛指南方的山水。潇(xiāo)湘:湘水与潇水合流处称为潇湘,这里指湘江。扁(piān)舟:小船。付:给予,赐予。沧浪:水名,这里指湘江。蝉蜕尘埃外:蝉脱壳羽化飞上青天,这里表示词人超脱尘俗的胸怀。蝶梦:梦中化为蝴蝶。说明词人自己情致的悠闲。《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制荷衣:用荷叶作衣服。《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寸。纫(rèn)兰佩:把兰花穿结成佩带。《离骚》中写道:“纫秋兰以为佩”。把琼(qióng)芳:手握芳洁的花枝。《九歌·东皇太一》:“盍将把兮琼芳""。湘妃:湘水女神。抚瑟(sè):弹瑟。清商:指悲凉的乐曲。九歌:屈原作品《楚辞》中的篇目,这里以《九歌》代指屈原的作品。拂(fú )拭(shì):抹去尘垢,比喻识拔真才。三闾(lǘ)文字: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这里指屈原骚赋。未渠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遽;央,尽。赏析  词的上片写行舟过湘水的情景。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足夜滩急”二句,既写驾舟远行者的表象动态,又借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大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人此刻的心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人埋藏于内心的人生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运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作者荡舟湘江,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人的心扉。于是词人情不自禁地运用《楚辞》中的诗句注入渊篇,而落笔灵活自然,别开生面。“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一笑”二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而产生飞动的意象。这里既写“湘妃起舞”的场面,又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二句用典。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水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文字融为一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高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人由忠愤而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心态。

《婉约词无名氏》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无名氏无名氏据《复斋漫录》载:“政和中,一贵人使越州,得辞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亦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余寒犹峭①,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缕②。莺啭上林,鱼游春水。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③,云山万重,寸心千里。【注释】①峭:尖厉。②窣:突然钻出来。③双鲤:谓书札也。【赏析】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上片写景,东风杨柳,碧草如茵,莺啼燕飞,鱼游春水,春天又到人间。下片抒情,桃李争艳,春色如画,而栏杆倚遍,望断清波,游人未归,令人思念不已。全词和婉秀美,抒情细腻,绮丽多姿。江亭怨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①。数点落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注释】①吴头楚尾:豫章地居吴之上游、楚之下游,如首尾相衔接。【赏析】这是一首思乡之作。上片写登楼远望的情景。独倚曲阑,江天无际,家在何处?下片着意抒情。落花数点,惊起沙鸥。一片乡思,没入苍烟丛里。全词融情入景,以景抒情,写得婉曲柔美,幽雅别致。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①,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枝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注释】①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赏析】这首词着意描写暮春景色,飘逸清雅,意境极美。上片写景。燕子穿杨,绿暗红稀,杜鹃声中,春色将阑。下片写人。竹杖芒鞋,信步所之,与樵子渔父共赏这一川风月。通篇清幽闲雅,饶有韵致,表现出一种超尘出世的气度。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及注释 翻译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 唐代 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2晴:与「情」谐音。《全 唐诗 》:也写作「情」。 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二 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著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著太阳。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竹枝词二首·其一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i)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竹枝词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i)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诗词作品: 竹枝词二首·其一 诗词作者:【 唐代 】 刘禹锡 诗词归类: 【乐府】、【民歌】、【爱情】、【写景】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下面是其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作品翻译、赏析

1、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2、原文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3、原文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王千秋《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 迟日江山好,老去倦遨游。好天良夜,自恨无地可销忧。岂意绮窗朱户,深锁双双玉树,桃扇避风流。未暇泛沧海,直欲老温柔。解檀槽,敲玉钏,泛清讴。画楼十二,梁尘惊坠彩云留。座上骑鲸仙友,笑我胸中磊块,取酒为浇愁。一举千觞尽,来日判扶头。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 诗词作者:【 宋代 】 王千秋

竹枝词九首·其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烧畲 同 烧畲)——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烧畲 同 烧畲) 生活风俗 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著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著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镴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元代·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一枝花·不伏老 元代 : 关汉卿 〔一枝花〕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一枝花〕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 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镴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 散曲 , 抒情生活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清代·纳兰性德《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写景 , 隐居 , 生活闲适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宋代·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 鹊桥仙·一竿风月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咏怀 , 渔父 , 生活心情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篇1   原文: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诗词赏析: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这九个字极省净地表现出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场面壮烈的战争?镇江,她在南北对峙的历朝历代战略地位何等重要,而今她又是抗击蒙古的江淮重镇,而自己就任职在这块“古来征战地”!“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作者从历史的遐想中清醒过来,倚立江岸上,不禁感慨万千了。作者对历史无限追忆,“天下英雄谁敌手”,能在这里一展宏图,多好!可是,面对现实,官小权轻,难有用武之地,何必想入非非呢!正如他同时写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所言:“郗兵强,韩舰整,说徐州。但怜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欲破诸公磊块,且倩一杯浇酹,休要问更筹!”这就是他此时的心情。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鸥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将作者的心也带到了“青霄”之上。“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他的想象、他的愿望:我怎样也能象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呢!切不可从此句认为作者有避世之哀。这只是他失意时的慰解之词,他怎能轻易抛弃自己的壮志呢?   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呵成,显得十分自然。作者用明净、圆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豪迈、开朗的胸襟。读起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因此,可以说吴潜是晚宋一个重要的词人。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篇2   《水调歌头》   【作者】:   辛弃疾   【内容】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   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篇3   [原文]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③,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依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⑤?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⑥,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⑦,明月逐人归。   [注释]   ①瑶草:仙草。   ②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③“只恐”二句:形容竹经花丛仙露晶莹欲滴。   ④拂金徽:指弹琴。   ⑤“谪仙”二句:倾慕李白飘逸旷放,感叹缺少知音。   ⑥“我为”三句: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   ⑦醉舞:词中指放浪自得之志。   [赏析]   这是一首飘逸超旷的豪放之作。上阕写幽雅清纯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瑶草、仙溪、桃花、鹂鸟、白云、浩气等美好的意象;碧、黄、红、白等多种鲜美色彩,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般的世界。下阕写身临其境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所坐、所依、所拂的身边事物,件件高洁不俗。“谪仙何处?”为与不为的选择,象征意味地表达自己的高洁不俗的志向。结尾写词人放浪形骸的风姿。全词写景寓情、寄托理想,溶桃源遗韵和谪仙风情于一体,别具特色。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篇4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唐代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是什么?

《竹枝词》唐代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赏析: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这首诗语带双关,将“晴”与“情”用谐音双关来表情达意,十分巧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原文及翻译

原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晚游六桥待月记》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六桥:在西湖苏堤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知杭州,开浚湖水,所积葑草,筑为长堤,向西迤北,横截湖面,绵延数里,夹道杂植花柳。置六桥,筑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六桥依次为映波、镇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西湖:在杭州市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周围约十五公里,面积约五点六平方公里。风景绮丽,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诸景。解放后,全面疏浚,湖水清澄,环湖名胜修葺一新,是中国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春为月:为春时月夜。岚(lán):山中雾气。梅花为寒所勒:指梅花因大寒而迟开。勒:制。石篑:即陶望龄,绍兴人。数:屡次。傅金吾:金吾是官名,明亲军中有金吾卫。傅氏不详。张功甫:张鎡,字功甫,号约斋,南宋人,张俊之孙。“园林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玉照堂为其北国诸胜之一。有梅花四百株,开花时,居宿其中,环洁辉映,夜如对月,因名曰玉照。断桥:又名段家桥,位于白堤东头。绿烟红雾:白堤与苏堤两边,各有一行杨柳与桃树,所渭“杭州苏堤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每到春日,杨柳j泛绿,桃花吐红,一眼望去,如绿烟红雾。歌吹:泛指音乐。吹:管乐声。罗纨(wán):丝绸。这里指穿着绫罗的仕女游人。艳冶:或作冶艳,艳丽。午、未、申三时:约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工:巧。夕舂(chōng):指落日。安:怎么。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乐府 , 民歌 , 爱情 , 写景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译文二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日 *** 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 一作:如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断肠 一作:肠断)——唐代·李白《长相思·其二》 长相思·其二 日 *** 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 一作:如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断肠 一作:肠断) 唐诗三百首 , 乐府 , 女子思念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未知·佚名《艳歌何尝行》 艳歌何尝行 未知 : 佚名 ∨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 乐府 , 写鸟寓人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两汉·佚名《临高台》 临高台 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 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 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乐府 , 豪迈 , 登高 , 写景抒怀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 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西游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2原文晚游六桥(1)待月记西湖最盛(17),为春,为月(2)。一日之盛(4),为朝烟,为夕岚(3)。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5),与杏桃相次开发(25),尤(6)为奇观。石篑(kuì)(7)数(16)为余言:“傅金吾(8)园中梅,张功甫(9)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18)。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23),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10),粉汗为雨(11),罗纨(wán)之盛(12),多于堤畔之草,艳冶(yě)(13)极矣。然杭人游湖,止(21)午、未、申三时(14)。其时湖光染翠(24)之工(19),山岚设(22)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15)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20)哉?[1]3注释(1)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2)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3)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 。(4)一日之盛:一天最美的时候(5)梅花为寒所勒:为:被;勒:制约。(6)尤:特别。(7)石篑(kui 去声):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代会稽人。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8)傅金吾:傅,姓。金吾,汉朝主管京城治安的官员,这里指明朝锦衣卫的官员。(9)张功甫: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10)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11)粉汗为雨:粉末状的汗水连成一片,如雨流淌。(12)罗纨之盛:罗纨,丝织品,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13)艳冶:艳丽妖冶。(14)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15)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后人又以“舂”代指日落处的山名。《集韵》:“舂,山名,日所入。”(16)数:多次。(17)盛:美。(18)去:离开。(19)工:巧妙。(20)道:说。(21)止:仅仅在。(22)设:涂。(23)绿烟红雾:绿柳如烟红花如雾。(24)湖光染翠:湖水印上了绿色。(25)开发:开花。(26)恋:迷恋。(27)设色:染上彩色。(28)受用:享用。(29)相次:一个接着一个5译文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旧物,应该要马上去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罗衫、着纨裤,游客之多,多过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The originalSix (1) months nights to rememberThe West Lake Sheng (17), for spring, for the month (2). A day of Sheng (4), for the smoke, as Xi Lan (3).This year spring very Sheng, the plum blossom is cold 所勒 (5), and apricot phase development (25), (6) for the spectacle.Shi Kui (KU) (7) (16) for more than a few words: "Fu Jinwu (8) Yuan Mei, Zhang Gongfu (9) is also home, anxious to view." When the love more than for the peach blossom, he could not bear to (18). The lake by the broken bridge to Sir Georg Solti area, green smoke red mist (23), diffuse more than 20 years. The song is the wind blowing (10), powder sweat rain (11), Luo Wan (w á n) of Sheng (12), more than the causeway of grass, pretty and coquettish (Y é) (13) pole.Although Hangzhou people swim in the lake, check (21) afternoon, not, and three (14). When the carpenter dyed jade (24) (19), the work of a mountain (22) color of the Miao, both in Asahi beginning, Xi Chung (CH ō ng) (15) not, was extremely strong mei. On scene especially not to speak of, take state willow, mountain water containing meaning, don"t is a fun. The music for you and the mountain monk, tourists, encore for Su Shi Tao (20)? [1]TranslationTime, West Lake is the most beautiful spring, is the moonlit night.The best time of the day, is the smoke in the morning, the evening is mountain mist shrouded.This year spring, the plum blossom is suppressed (snow, plum and peach, apricot) before opening sequence, which is a rare spectacle.My friend Tao Wangling repeatedly told me: "Fu 金吾 garden plum, is a original song Zhang Gongfu Chao Tang, should enjoy the right!"I was fascinated by the peach blossom, (I) was reluctant to leave the lake. From the broken bridge to the Su Causeway to this area, green Liu Ruyan, safflower like mist, stretching more than 20!The wonderful music flapping in the wind, with powder fragrant sweat like rain flowing, wear clothes, a WAN pants, tourists, more than the causeway on the willow.It is very beautiful!However, the people of Hangzhou to visit West Lake, but only in the afternoon, and, not three hours (eleven am to five PM); in fact, the green tinged with lake mysterious mountain mist, with color of mystery, when they are in the Asahi rises, not only the most gorgeous sunset!On the nigh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more difficult to describe.The flowers attitude, Liu atmosphere, the appearan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ater, also do not have a taste the flavor.This fun, only to leave the mountain monk and the interest of visitors enjoy, how can and ordinary people to say?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晚游六桥待月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晚游六桥待月记》赏析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他始终无意于仕途,而好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晚游六桥待月记全文及翻译

1、《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如下: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翻译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翻译: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作者: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鉴赏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晚游六桥待月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是什么?

《晚游六桥待月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在一年中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在一天中最美的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雾气。那么《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是什么呢?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是什么 1、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2、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3、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关于《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1、《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如下: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翻译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晚游六桥待月记全文及翻译

1、《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如下: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翻译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

《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西湖最美的景色为春时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晚游六桥待月记》赏析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在一年中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在一天中最美的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雾气。然后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尽管好友石篑催着去其他地方看梅花,但作者还是舍不得离开。此时西湖游人众多,也成为西湖的一道胜景。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触景生情,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全文行文简练,感情自然。西湖乃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所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晚游六桥待月记

竹枝词原文译文是什么

1、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注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3、译文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4、《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